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三二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八卷)  2004/1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328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三首,我们将偈子念一遍: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有很详细的开示。这一些经文开导,正是宗门里面所说的随拈一法,无不皆是。这个意思就是说随拈一法是法相,任何一个法相,大而虚空法界,小而芥子微尘,都能见到真性。这首偈是把水比作真性,是把波、把流动比作法相,相不离性,性不离相,性相都无自体,所以彼此『各各不相知』。后面还有许多比喻都是说明这桩事情,这桩事情对於我们学习大乘非常重要。为什么?一向我们对於宇宙现象的观察都错了,都误以为这些现象是真实的。佛在这里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怎样能够真正明白、觉悟这个现相是幻相不是真的?真正透彻明白了,我们的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才能放下。这一放下真心就现前,那就正是宗门里面所谓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真的叫是一了百了!

  现在我们接著前面的疏文再往下看。看第三「唯所依者,流既总无,但唯是水,前水后水无二性故,无可相知,是则本无有流而说流也」。我们凡夫说水在流,水是不是真的在流?真的在流,一点都不假,凡夫知见。为什么真的在流?为什么佛菩萨说不流?我们究竟错在哪里?错在佛菩萨用真心,真心如如不动。能现能变不动,所现所变的它怎么会动?这样子慢慢就把原因找到了。我们的妄心在动,就像流水一样。他这里有,你看前水后水,我们的念头有前念后念,念念不住。我们有前念、有后念,所以看到一切万法都有,都像此地讲的有前水后水,有前浪后浪。

  前水后水无二性,所以无可相知。前不知后,后不知前,前面这个意思说过,前流不到后流,后流也不到前流。我们在前面用电影的底片做比喻,电影的底片就是幻灯片,前面一张不到后面一张,后面一张也不到前面一张,所以各各不相知。幻灯片这一张一张的放,它有没有流动?没有,本无流而说流。我们看在电影里有流水,有瀑布,实际上流了没有?真的没有流。你看看底片,底片哪一张在流?这个常识我们现在一般人都很熟悉。可是这个底片放映的速度太快,我们以为它在流。这个速度说老实话不算是很快,也不过一秒钟二十四个镜头的开关。好,我们再看这个水,水的速度,瀑布速度最大。我们不要用多,用百分之一秒的快门这个照相机去照瀑布,瀑布水有没有流?你连续按几次快门,譬如说你按个五次,按个七次,就照了五张,就照了七张,这照片里面你看水流了没有?没流,确实不流。

  六祖惠能大师初到广州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听众里面有两个出家人在争论,争什么?那个讲堂外面有幡,风吹著那个幡,一个说那是风动,一个说幡动,两个人互相争执,谁也不服谁。六祖看到这个情形在当中去排解,「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马上就平了。风为什么会动?幡为什么会动?根源在哪里?心在动。你的心要不动,看外面什么东西都不动;你的心在动,整个宇宙都是动的,跟江本胜做那个水实验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真心是什么?真心离念,真心不动,妄心在动。可是真妄是和合的,所以动中有不动,不动里头有动,妙用无穷。重要的是你要觉悟,性相都不迷,性相都不著,都不分别,都不起心,都不动念,诸法实相就在面前。

  这三个意思说出来了,后面这段这第二段说「法中三义者」,前面是比喻,比喻三个意思唯就能依,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依所依,第三个意思唯所依,比喻里头有这三个意思。实际上比喻什么?比喻真心、妄心。所以法中也有三个意思,「一流喻能依妄法」。诸位在这个地方特别要留意法是妄法,所以佛在《般若经》上才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为什么要舍?妄法。这个流水流的这个相是比喻妄法。

  「二妄依真立」。真是什么?把水比喻作真,流这个动的相依什么?依水,没有水,流动的相就没有了。这个妄法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里面包括空间、包括时间。这个法你要想到,这经上前面也讲过一切有为法都是妄法。有为法里面有心法(八识),有心所法,有色法,有不相应行法,还有无为法。无为法里头只有一个是真的,真如无为,那是真的,其他的五个是相似无为,不是真的无为,相似。因为有为法里头这个排不进去。有为法是有生灭的,无为法是没有生灭现象,所以虚空算作无为。虚空有没有生灭?实在讲有,迷了有,悟了就没有。你没有悟那总是有,所以「觉后空空无大千」,你在没有觉的时候「梦里明明有六趣」,有十法界依正庄严,觉了之后没有了。

  妄依真立,离了真哪来的妄?真妄是一不是二。那到底怎么回事情叫妄?你不认识真就叫妄,迷了真就叫妄,真永恒不变。所以那个妄,妄是变而不变,不变而变,妙!这种现象就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给我们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就是妄,妄相,为什么千变万化?随著你心想,你心要不想,这妄相、这变化就没有了,那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不异,不能说是一样,也不能说是不一样。我们从这些名言里面去体会、去悟入,所以名是假名也不是真的,它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悟入。怎样才能悟入?不能够执著名言,执著名言是决定不能悟入,这就所谓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舍,真相、实相就现前;你执著不肯放下,这实相是在面前,但是你永远体会不到。妄依真立。第三类是「妄尽唯真」。这就前面比喻唯所依。你看看大乘经里面佛讲,见思是妄,尘沙是妄,无明是妄,这三个统统都断尽,真心现前了。见思断了证阿罗汉果,尘沙断了证菩萨果,无明尽了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地方讲妄尽是无明尽了,如来究竟果地。

  现在我们再看下文,「初中」。这个初是唯就能依来说。「妄缘起法,似互相藉,各不能相到,悉无自性,故无相知,是则有而非有也」。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要特别留意。大小乘经里头佛常常讲四缘生法,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四缘生法。缘是什么?妄缘。由此可知,佛讲四缘生法、讲无量因缘生法是随顺俗谛说,是方便说,也不是假的。为什么?这个方便会带你契入真实。你不能说它全是假的,你要没有这个方便,你不能悟入真实。四种缘,四种缘展开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不是单纯的,这个现象生起来了,《华严》上讲无量因缘。无量因缘跟四缘有没有抵触?没有,四缘是归纳,无量因缘归纳不外这四大类,这四大类展开就是无量因缘。哪怕最小的一个粒子,我们现在讲原子、电子、粒子,在佛法里面讲微尘,都说无量因缘,不是简单的、不是偶然的。

  现相,从所现境界相上,我们对於世尊讲无量因缘体会就更深刻了。譬如我们看电影,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这个现相,这现相里头形形色色,有人,有物,有山河大地,有日月星辰,有树木花草,什么都有,这里面点点滴滴都是无量因缘成就的。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实的这个境界。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楞严经》里面佛把它归纳为二十五大类,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任何一类点点滴滴无不是无量因缘成就。可是你要晓得缘也是妄缘,所以生起这个法相,相是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似互相藉」,似就不是真的,好像彼此为依缘,这个现象能建立,不是真的。事实真相,前面有一句话说得好,「并皆速灭」,这也是大小乘经里头佛都说过,刹那生灭。正是给我们,像我们看电影一样,电影上那个幻灯片刹那生灭。所以你在银幕上面看到好像彼此相藉,实际上各个不相干,各各不能知,那是真的。前面一张幻灯片跟后面一张不同,前不到后,后不到前,它怎么会相知!所以清凉大师那个时候没有电影,如果有电影,我相信他一定会用电影来做比喻,让我们更清楚、更明了。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的现象就是这样的。所以佛在经上讲「梦幻泡影」,佛用这个做比喻,「如露亦如电」就是刹那生灭,所以各不能相到。

  「悉无自性,故无相知」。无性之性就是真性,所以自性、真性也叫做本无,这佛在经论上常讲的,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真性,自性,缘会,一个意思。你在这么多的名词术语里头你去体会。这里头缘会是讲物质,其他的讲本无、实相、法性、自性、真性都是从理上讲的,性体上讲的;缘会是从事相上讲的。相,性在相里头,相是依性生起的,没有性哪来的相?我们佛法里头称法相,加个法字,法相是依什么起来的?依法性。法性在哪里?法性就在法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大彻大悟之人跟我们有什么两样?他们见性不著相,我们凡夫著相不见性,差别就在这里。

  见性的人,给你说,生死没有了。他生死没有了,那明心见性的人不也死了吗?释迦牟尼佛死了,我们过去很多不少菩萨、祖师大德都是明心见性的,不也都死了吗?没有死,他死而非死,非死而死。那怎么回事情?相有生灭,性无生灭。讲他没有死是讲性,法性没有生灭,法相有生灭,见性不著相,所以说他没有生死。凡夫著相不见性,说他有生死,他不知道相里头有性。这桩事情,世尊在楞严会上,楞严会前面有一段很长的文十番显见,讲得好,讲得真是清楚明了。佛在六根举一个比喻眼根。眼根是相、是法相,这个眼根能见,那个能见的见性是法性,它不是法相;如果法性要离开法相,这眼睛就不能见,没离开,所以是一不是二。可惜凡夫对这桩事情不明了,总是执著在眼根上,不知道眼根的见性才是真正的自己。见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楞严》参透了,那肯定明心见性。

  所以这末后一句结得好,「是则有而非有也」。有而非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没有;你说它没有,它有相,你说它有,真的当体即空。《般若经》上讲得好,一切法,这一切法是讲法相;无所有,这个无所有我们现在有那么一点模糊印象,并皆速灭。你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晓得当体即空,你就晓得「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真相。你心里面患得患失的念头没有了,患得患失是烦恼的根本,贪瞋痴的根本。得失没有了,贪瞋痴从哪里生起?生不起来。所以这叫烦恼的根,烦恼的根叫无明,这就是无明。你不了解事实真相,烦恼从这生起。

  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所以森罗万象,就像我们看电视、看电影一样,你可以看,可以欣赏,你决定不能执著,你决定不能分别,决定不能控制,决定不能占有。你从看电视、看电影,如果有这样的一个觉悟,把这个觉悟应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在生活当中就是电影,就是电视。电影电视的画面是平面的,我们今天这个画面是立体的,这个立体跟电视电影平面的画面无二无别,确确实实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并皆速灭,皆是虚妄。有而非有,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讲「本无」,《般若经》上说得多,根尘识七大,本无。本无就是实相。

  我们再看这法里面第二个意思「依所依者,谓此妄法,各各自虚,含真方立,何有体用,能相知相成」。这里面字字句句都不能够疏忽,妄法,一切法都是虚妄,有而非有。《金刚经》上这一句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有相就是此地讲的妄法,皆是虚妄,各各自虚。自虚是没有实体。怎么没有实体?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哪来的体!那相从哪里生的?含真方立,就在这个现相里面有真性,性是什么?性是能现。能现种种,种种能现的性是一不是二,那为什么现的种种差别?妄缘不同。

  缘也要加个妄,妄缘不同,所以它有种种差别。这是《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梦里头有种种不是单纯的,梦里面也有山河大地,虚空法界,芸芸众生,好像跟现实没有两样。梦中境界一时顿现,所以从这梦幻泡影里面能够悟入,悟入本无,悟入实相。本无、实相就是法性,就是真如,含真方立,所以森罗万象。能现能变的,能现的是性,能变的是识,性跟识是一不是二。性上带著迷惑就叫做识,迷惑去掉了就是真性。所以识,佛在大乘经上常讲带妄之真,在哪里?在所有一切现相之中。性,相,识,一而三,三而一,不即不离。

  「含真方立,何有体用」。没有自体,没有作用。这接著何有体用,「能相知相成」。所以你看到相知相成也是妄相。《金刚经》只一句话包括尽了,「皆是虚妄」。这句话说得好,跟清凉在此地前面《疏》里面给我们说的「并皆速灭」,一个意思。皆是虚妄、并皆速灭,不存在,所以它哪里有体、哪里有用?我们迷惑了,看到它好像有体,好像有用。大小乘法里头常讲体相用,现在把体相用都否定掉,这叫向上一著。对中下根性的人讲体相用,对上上乘人说哪有体用。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应机说法,你是什么样根机给你怎么个说法。法,没有定法可说,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无有体用,无有体性,各各不相到,各各不相知,后面我们还会读到法尔如是。再看下面。

  「即由此无知无成,含真故有,是则非有而为有也」。前面讲的是唯就能依来说,有而非有;这一段讲是依所依者,这结论是非有而有,这叫我们从方方面面去观察,真的是无知无成。它在含真方立,含真故有;有即非有,非有即有,所以你不能说它有,你不能说它没有。性上没有,相上幻有、妄有,妄就不是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有一法不如是,你怎么能执著?你怎么能分别?你怎么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错了,分别执著就更错了。所以你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你也就跟诸佛菩萨一样随机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能令一切众生皆得利益。这个利益就是悟了,悟有浅深不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三小段,「唯所依者,谓能依妄法,迥无体用,唯有真心,挺然显现,既无彼此何有相知,正由此义,妄法有即非有,以非有为有,复说真性隐即非隐,以非隐为隐」。这一段文里面说得也很清楚、很明白,处处提醒我们法是妄法,让我们常常想到《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时时刻刻能把这句经文提起,那就叫观照。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才有分别执著,你马上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的分别执著就放下了,这是初步功夫。

  你能够做到在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你就有功夫了,这个功夫就是一般讲的你有定功,你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不被外面境界所转,那就是《楞严经》里面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经上是讲转物,物,实在讲就是讲境界。你不被这个物境所转,你就能做得了主,你就能转境界,那就是转凡成圣。再向上一著,那高了,根尘相接之处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是破无明,不执著是破见思,不分别是破尘沙,你在一切诸法里面你见性了。这个时候心性就像此地所说的隐而非隐,非隐而隐。果然能在境界上不为物转,你能转物。所以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世法如此,佛法也不例外。所以佛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舍就是不执著,这一点很重要。世法我舍掉了,我不执著了,执著佛法还是错了,佛是教我们破执著,不是教我们破执著的对象,为什么?对象是妄法。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今天我看到南京一些居士,理工大学的念佛小组,都是些老年人。他说念佛之前都要念三遍《弟子规》,原来听讲《地藏经》,现在也改成听杨老师讲的《弟子规》。不必要,《弟子规》我觉得六十岁以上的人不必听。《弟子规》,想想看是童蒙的课本,谁要去读?这是在这个时代大人就是为人父母的,为人老师的,他没有学过。今天你教子弟,你教学生,你教他要去做。他学了之后,看看,看看你们没有做,他怀疑,他不会接受。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的要求父母、老师、儿女、学生一起学,到做祖父母就不要了。这些东西在佛法里面讲是戒律、是威仪,是属於律仪戒。那我们做祖父母的人不要再搞律仪戒了吗?对,我们做祖父母的有定共戒、有道共戒,不会犯这个过失。什么叫定共戒、道共戒?我们每天读经念佛,一心求生净土;这是儿女的事情,我们要懂。所以在一般五十以后,大概你都有孙子了。有孙子,你应当督促你的儿子、媳妇、孙子要学,要好好的学;老人还是听经,还是听《地藏经》,还是老实念佛。我们看到年轻人、小朋友学《弟子规》,欢喜赞叹,这样就好。这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从这扎根,这好事情,所以我们不要执著这个事情。

  第二个问题,有一位钟居士他问了一个问题。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有说,《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国师《三时系念》,大概有人问,问印祖可不可以用它来做助念?印祖不赞成,我也不赞成。临终助念非常重要,一句佛号。这么多年来我们送往生都依照《饬终须知》,都依照这个做法。《饬终须知》前面叫《饬终津梁》,那是文言文写的,写得比较深,也写得很详细。《饬终须知》是给一般通俗,大众化,把里面重要的东西用浅显文字重新写过,现在人能看得懂,我们都依这本书来送终。送终里头连经都不要念,开示不可以有,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开示什么时候用?这个亡人还没有断气,他跟家人讲他看到什么人,看到什么,都是死去的人,或者看到什么菩萨。他只要说这个话,这个时候讲开示。开示讲什么?不要理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除了你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跟他去,任何人看到都不要理,跟著我一句佛号念到底。这叫开示。除跟他讲这个话之外,没有二话好讲,这要知道。

  中峰《三时系念》,这些年来我们提倡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在什么时候做?多半是在佛七,佛七是自利,七天圆满之后,我们做一堂三时系念超度在佛七当中所带的牌位,同修或者是家亲眷属有要超度的,在佛七当中我们不做任何法事,就是每天念佛给他回向,所以佛七圆满之后做三时系念,冥阳两利!它跟净宗完全相应,里面诵经,念《弥陀经》,念往生咒,里面的开示都不错,都非常之精采,是属於这么一个法会的做法,不是平常助念,这个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我们修净宗的人念念与我们本宗相应,我们看到许多超度佛事的仪规,与净宗最相应、最契合的是这个仪规,这是我们采取它。这么多年来确实也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不可以用它做临终助念,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我做这个,跟前面这个仪规讲的是有一点差别。他本来好像是对亡灵,我们今天不是对亡灵,我们今天对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尊神,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灵,所以我做不是对某一个亡灵,不是为一个人做的,是团体,大众一起做的,所以收很好的效果。这附带跟诸位说说。

  学佛要开智慧,佛法著重的是圆解,圆修,圆证,你才能得到真实圆满的利益。所以经不能不听,而且要多听,佛更要多念。年岁大的人在一块共修,我还提倡的是多拜佛,拜佛是非常好的运动,拜佛也是真正修忏悔法门。年岁大的时候,我们是以拜佛、绕佛,以这个为主。绕佛的时候我们念佛出声,拜佛的时候我们心里面默念,不要出声。因为拜佛的时候出声伤气、伤身体,可以听。在念佛堂里面,大众绕佛出声,我们恭恭敬敬在听,一面听佛号,一面拜佛,好。如果自己一个人修,那现在用念佛机,用念佛的录音带也非常好,一面听,一面拜。如果每天把它当作定课,用录音带是最好,因为录音带它有时间,你要放一面,短的半个小时,长的一个小时。你拜佛不要计数,你就拜半个小时,或者拜一个小时,这样就好,我们身体运动量也够了。现在这科技进步了,现在用光碟,用CD比这胶带要好得多,这个带子用久了会变质,它会损坏,光碟用的时间久它不会变质。这一个光碟大概也是七十分钟的样子,这对我们老年人来修行时间真是恰到好处。早晨拜一个小时,晚上拜一个小时,以这个来做早晚课里面主要的功课。

  年岁大了,佛法所说的诸法实相微妙至极!我们可以听,听懂很好,听不懂不要去想,愈想愈讹,愈想愈错,想不出来的,想是第六意识。诸佛菩萨真实教诲是从真性里面流出来的,真谛、真言!我们用妄心、用情识,你怎么能理解?你所解的全都是错误,所以前面我们也报告得很清楚,六根、六尘、六识、七大都是虚妄的。用虚妄,你永远见不到真实,这就是明心见性的难处。这不用心意识反而容易,所以宗门讲参究,参是什么?不用心意识。不用识,识是第六识,不用第六识就是不用分别,不用末那识就是不用执著;末那是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不用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妄想。《华严经》上说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心意识,统统不用。

  念佛一直念去,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妄想,你看看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教导我们,念佛要不要拿念珠去计数?他说不要,为什么?你掐珠子念佛的时候你的心不能专一,你还在计数,不用了。这个计数是在什么时候?初学,初学的时候怕你懈怠,怕你没有办法摄心,用这个方法。所以这个方法是阶段性的,功夫纯熟之后不要计了,手上拿一串念珠是可以,不是计数的,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念佛,也提醒别人,念珠的用途很多。心里面的佛号,最好能做到一切时一切处都不中断,这睡眠睡熟了断掉,醒过来之后佛号就接起来,这样会到功夫成片。印祖教的方法,好,那都是古大德经验之谈。最忌讳的妄想分别执著,因为你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念功不纯。念功果然真纯,你决定能够证得念佛三昧,那就是《弥陀经》上讲的,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都叫做念佛三昧。如果我们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念佛三昧是理一心,中品是事一心,下品是功夫成片,必定得生。清净心中最怕夹杂,夹杂什么?就是起心动念,这个东西不能有。

  听经,为什么我们对於听经很重视?实际上念佛功夫真正得力了要不要听经?不要了,听经也打闲岔,也会让你起分别。听经对初学是必要的,为什么?他要不听经,他胡思乱想,他的怀疑不能断,这个事情麻烦。大乘教里头佛常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这是对大乘讲。所以根本烦恼里头贪瞋痴慢底下就是疑。听经是什么?破疑的,断疑才能够生信。所以我们没有到达这真正的信心,听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帮助我们增长信心,帮助我们到信心清净,清净就开智慧了,这是《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智慧开了。所以听经的好处在此地。尤其现在道场如果规模大的,共修的人多的,那听经很有必要。听经可以帮助你这个道场建立共识。人多,各人根性不相同,烦恼习气不相同,长年累月住在一起,总是见这个讨厌,见那个不欢喜,这是人情。怎样能把这个问题摆平、把这些妄想见解化除?听经是好方法。他才有意见,听到经上讲,算了,算了,不要计较了,他就平息。所以听经能够促成见和同解,六和敬里头最重要的一条。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佛堂强调听经,道理在此地。

  我本来劝念佛堂同修不要听经,结果试验了几个月,这些人告诉我:法师,不行,不听经的时候,每个人执著自己的意见,有的时候还有争执,还有吵闹。我想想也有道理。为什么?大家没有契入境界,所以听经重要。现在有些地方的念佛堂,每一天念佛八小时,听经八小时。有些念佛堂,那是我劝导他们听经四个小时,每一天听经四个小时,分两堂,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念佛十个小时。每天十四个小时不要中断,持之有恒,他会成就。

  这段经文里面真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佛菩萨苦口婆心无非是叫我们觉悟,舍妄归真。想是妄想,相是妄相,能现所现、能变所变皆是虚妄,并皆速灭。所以这地方讲「能依妄法,迥无体用」,没有体用。「唯有真心,挺然显现」。但是我们看不到,我们怎么看不到?著相,著相就不见性了,著相就起分别,就起执著,分别执著是妄念、是妄想。从妄相生妄想,彻底虚妄。我们的思想、言语、造作焉能不妄?这个虚妄就造成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本来没有,六道轮回是自己虚妄的心行变现出来的。善心善念是妄,恶心恶念也是妄,你没有在妄中见到真,妄中见到真,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

  大乘教里面实实在在说,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化众生,唯一的一个愿望希望我们在妄中见真,真就在妄中。这桩事情说得最多、说得最详细、说得最透彻是《楞严经》。所以在中国大乘经教里面所说的,「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这两部经的知名度高。《楞严经》里面就是告诉我们真妄是一不是二,妄在真中,真在妄中,跟这个地方所说的完全相同。妄法里头有真心。

  「既无彼此,何有相知」。彼此是真妄,妄虽然依真而立,妄没有自体,真也无体性,所以不相知。所以「妄法有即非有」,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般若经》上总结给我们说「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什么时候能体会到?怎么才体会到?你真正做到,你真正把所有一切万象,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做到了。你还有一桩事情没有放下,你没有悟,你没有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确确实实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为什么?都是虚妄的,真正远离虚妄。「以非有为有」,非有是相,那里头有性,见到是真性。所以只要放下身心世界,你见到的法性,法性遍法界虚空界。自己整个身心融入法性里面,法喜充满,那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面是真乐,这个乐没有法子形容,古大德所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也说不出来,你说出来别人也不能体会,唯证方知。

  所以后头讲「复说真性,隐即非隐」。为什么说隐?凡夫看不见,凡夫著相不见性,这个真性好像隐。烦恼轻的人、具足戒定慧的人他就在相上见到了。法法头头是道,我们看宗门的语录,那个开悟的人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随拈一法无一不是,不是什么?真性。隐即非隐,非隐为隐,这里头也有三个意思,清凉大师《钞》里面注得很好,「妄法有即非有是初义,隐即非隐是第二义」。第二义是「以正为事隐之时而有所依故」,所以这第二义。「以非隐为隐,即第三义」,为什么?「理常现故」,理虽然常现,永远不断的在现,有妄想分别执著的人见不到,离妄想分别执著的人他就见到,这是第三个意思。

  「此上三意,即三种答。答上三种问,思之」。清凉大师给我们这个提示,我们能不能想得到?他叫我们想。他还是晓得我们末法时期根性很钝,想不到!所以他老人家很慈悲也把它注出来了,这个注叫《钞》,钞就是疏的注解。你看他《钞》里头讲「思之者,以易见故」。可是我们还是见不到,见不到,他老人家就给我们说「若具说者」,这具体,具体说。「第一妄法有而非有」,大概这个意思我们能懂得一些了。「答前直问」,所以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一个意思答直问。「既有种种,何缘不相知,谓种种是妄有,体即非有,故不相知」。所以这是答第一个意思。第二「答怀疑,为是种种,为不相知,故今答云,能依妄法,依所依真,妄常种种」,这个种种是讲的妄相,「真常无知故」,这是答第二意。这就不需要解释了,前面都讲得很多,妄没有体性,真也没有体性,所以它不相知。

  「三答结成难者」,这做总结,问难的。「即妄即真故,种种不乖不相知也」。真妄是一不是二,妄依真,真在妄中,妄有起灭,真没有起灭;妄有流动,真没有流动。真就是心性,是一;妄相,不管是什么现象,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你六根能接触得到的,包括我们的思惟想像,真的是六根、六识、六尘,总的来说,一定要记住并皆速灭,就是《般若经》上讲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常常提得起,这叫观照般若。常常提起,能养成一个习惯之后,你对於一切万事万物自然看淡了,这个看淡了,容易放下,放下真的就见到。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性?放不下,这些东西障碍了。彻底放下,真性就现前了,那跟古来大德明心见性的这些法身菩萨就无二无别,真的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境界就是大乘教里面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殊胜。

  下面这《疏》里面还有一段重要的开示,这段开示就是为什么用水来比喻真心?我们来看这段文,「何故以水喻真心者,以水十义,同真性故」。这地方讲「同」,实在跟诸位说相似的同,不是完全同。从水这十桩事,这十义,你能够体会到真心,为什么?真心也有这十义。第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水很干净,自性清净心一尘不染,水之体清净,可是我们今天看这些水都有染污,很难得看到澄清的水。清凉这里有。第二「得泥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水遇到泥,遇到泥沙它就变成混水,水就不干净,所以成了浊水,浊水就肮脏了。那么水是不是真的变成肮脏?没有,肮脏只是它的一个现象。你要把这个浊水沈淀下去之后,泥沙沈到水底下,那水还是清的,真的是不染而染。

  一切众生的真心是清净的,这一点我们要记住。一切众生的真心就是自性清净心,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的清净心,他肯定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你的心是什么?不染而染,什么东西染了?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好像是泥沙混杂在你自性清净心里头,现在的心不清净。但是你要晓得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体性,本来空。不相信,你去找找看妄想在哪里?你能把妄想找到吗?你能把执著找到吗?你能把分别找到吗?

  达摩祖师当年到中国来,二祖慧可去参访,冬天。达摩祖师在禅堂打坐他也不敢进去,在门外,门外下雪。雪下了两尺多那么厚,他站在雪地里雪到膝盖,站了很久都不走。达摩祖师看到这个人这么样的虔诚,站得这么久,在雪地里头冻的那个样子,怜悯心就问他:你来找我为什么?他跟达摩说:我心不安,求大师给我安心。这真的是大问题。达摩祖师听了之后:好,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一问,回光返照,找,找不到,回答祖师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里。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这一句话他就彻底觉悟了,那是什么?妄念!妄念是妄不是真的。你指著那个妄念,妄念打掉,这个真心就现前了。一句话下的时候,慧可就彻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达摩的衣钵就传给他。

  所以你要晓得分别执著妄想都没有体性、都不可得!为什么不肯放下?放下,自性清净心就现前;放不下,那你的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就这么回事情。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