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六卷) 2004/1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326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二首,清凉大师《疏》最后的一段,我们把这个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言诸法者,非唯举前十事五对,亦该一切有为法也,果从因生,果无体性,因由果立,因无体性」。前面我们讲到这个地方,现在接著看下面。「因无体性,何有感果之用,果无体性,岂有酬因之能」。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使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无法理解,因为佛门里面讲因果讲得太多,正如谚语所说「先入为主」,我们对於接受因果的概念确实是先入为主,这个概念根深蒂固!因一定感果,果一定酬因,这是大乘法里头常讲的。为什么现在在这个地方否定?这里面我们一定要明了,这是大乘教里面所谓的「向上一著」。
从什么地方向上?从菩萨。你看看菩萨法里面,佛常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没有离开因感果、果酬因,没离开。向上一著是究竟佛位,佛位里面有没有因果?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有跟没有是一不是二,向上一著就是入不二法门。正如僧肇大师在《肇论》里面所说的「本无」,这句话很重要,本无,因果也是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个意思。缘会是什么?因缘会合森罗万象就现前了,这缘会。缘会是必然的,所以因感果、果酬因也是必然的,向上一著是彻底了解事实真相,这叫大彻大悟。大悟那个相就是僧肇大师所说的「沤和般若」,沤和是梵语,般若也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沤和翻成方便,般若翻成智慧、翻成大觉。所以佛门里头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大智大觉,法尔如是的形相。这个形相你也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大乘教里面讲入不二法门,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大彻大悟里头有方便。没有方便,有没有彻悟?没有,彻悟一定有方便。
彻悟是什么?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是彻悟。没悟的时候这个二合不拢来,二不是一,一不是二,合不拢来。那个二也就代表多,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才真的入不二法门,真的开方便般若。你看菩萨常讲的六波罗蜜,最后一条般若波罗蜜,在《华严》文殊菩萨把般若波罗蜜展开说为五句,和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总有十波罗蜜。十波罗蜜跟六波罗蜜不增不减,后面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里头开出来的。第一个就是方便,第二个是愿波罗蜜,第三个是力波罗蜜,第四个是智波罗蜜,方便愿力智,这合起来就叫般若波罗蜜。
所以通常在大乘教里面,古大德给我们讲,如果讲十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实智,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般若波罗蜜是无知,无知是真实智,后面这四条,方便、愿、力、智叫权智,权巧方便。般若有体有用,般若是体,方便愿力智是作用。所以,般若波罗蜜也叫根本智,方便愿力智叫后得智,实智就是根本智,权智就是后得智,实智是体,权智是用,有体有用,不是有体没用。体与用当中它一定有现相,这个相就是缘会,因缘聚会它起相,这个相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也包括了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如来报土都是缘会!
你要知道,缘会跟实相、跟法性、跟性空,一个意思,一桩事情,这个道理要懂,这才叫入不二法门。入这个法门,我们通常讲入这个境界,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一念不生,决定不起心不动念。诸位想想看,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哪来的言语思惟?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它就是这个样子。法身菩萨,圆教初住入这个境界了,入得不够深,入得不彻底。为什么?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没有断干净,是断了没错,跟我们十法界来比他是断了,跟上面比,他不干净,断得不干净。统统断干净,连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才是如来究竟果位,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境界,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所以他没有念,因果这个法也不能成立,这是我们很难理解的,很不容易去体会。
我在前面一再跟诸位提出,前面清凉大师有一句「并皆速灭」,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并皆速灭就是《金刚经》四句偈里所说的「如露亦如电」,但是如露亦如电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到这事实真相,并皆速灭说得好。并皆速灭就是此地讲的一切有为法,因果也在其中,一切有为法并皆速灭。我们在这句里面,这个速不容易体会,速是快速,快速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有法子想像。不但我们没有法子想像,法身菩萨也没有法子想像,我们今天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说,那个速度快是亿万分之一秒,或者是亿亿万分之一秒,没法子想像。《楞严》上讲的,这一切有为法缘会,「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佛讲得很清楚。明白人点头微微笑笑,讲得好,讲得清楚,我们六道凡夫听这句话还是不懂,原因在哪里?我们想不到那么快的速度。
我在前面跟同学们说这个比喻用电影,电影的影片放映机投射在银幕上,我用这个速度,这个速度很慢,一秒钟镜头的开关二十四次,就是一秒钟那个生灭已经二十四次,这是一般电影这样一个速度。我们在看电影,全神贯注的时候好像自己也投入这个境界,不知道这个境界是假的,以为银幕上都是真的,他哭你跟著哭,他笑你跟著笑,我们常常看到这个现象。这个速度一秒钟才二十四次,二十四次的生灭。所以像《仁王经》上所讲的,那一秒钟有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怎么能知道它是假的?这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是在哪个银幕上?给诸位说,就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生灭速度这么快!二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这《仁王经》上所说的,你怎么能够觉察到我们现在眼见、耳闻、手所接触的、意所知的并皆速灭,你怎么会晓得?知道并皆速灭,你就晓得这个话可以同意、可以承认了。所以因果,幻相!也是梦幻泡影。
我们看到因果好像有相续、有转变、有循环,是有这些现象。这现象从哪来的?从心想生,这是佛在大乘经里讲得太多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不是向上一著。六道轮回如是,十法界如是。如果把心想都放下了,不但六道轮回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那六道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个时候,佛在经上说了一个名词,其实那个时候名词都没有了,叫做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来说的,十法界没有了,一真法界也不存在,为什么?一切是缘会而生。缘会,那边缘去掉了这边就不生了,所以是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晓得,因果确实没有体性,没有自体,但是在缘会而生,它确实有因有感果的作用,果有酬因之能,它真的有这个。
所以我们讲因感果、果酬因,在六道、在十法界这是讲得通的。像现在科学家发现的定律,很多物理上的定律在我们地球上没问题,讲得通;如果从整个太空来讲可能它出了问题,它讲不通,这个道理稍稍懂得,有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佛为我们说法亦复如是,随顺我们的常识,我们能够理解、能够肯定的,叫俗谛;随顺如来果地上亲证的境界,那叫真谛。所以这两句这属於真谛。因没有体性,哪来的感果之用,果没有体性,哪来的酬因之能,这向上一著的。
「又互相待,故无力也」。这个因果是相对的,相对一定是双方,如果一方失去了,那一方能力就没有了,这叫缘会。所有一切法无不如是,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应用在自己修学功夫上,我常常劝勉同学,化解怨怼。这个化解怨怼,换句话说,消除业障。我们自己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怎么消除?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跟多少众生结了冤仇,有意无意,没有学佛之前不知道这些事情,哪里知道什么因果报应!饮食一道,你吃不吃众生肉?你吃众生肉,这些众生是不是甘心情愿被你吃的?它要是不甘心、不情愿,你吃它的肉就跟它结了冤仇,这种冤仇累积起来,愈积愈深,总有一天要爆发的,这就是因有感果之用,这是大问题。所以觉悟之后要真正忏悔,真正忏悔永远不再吃众生肉,绝对有好处。
我又常讲,从自己内心里面放下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物就是一切众生),对立的这个念头要放下,不能跟任何人对立,不能跟一切众生对立。对立,无始劫以来这个怨结解不开。解不能从对方,对方没法子解,从我这边。缘会两方面的,我这一方解除了,他这一方力量就没有了。所以又互相待故无力,它相对的,我这边没有了,他那边力量就没有了。所以先从自己这边来做,跟一切众生矛盾的念头要化解,冲突要化解,自己本身这里没有了,对立没有了,误会没有了,冲突没有了,这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外面,对方他对我有对立、有误会、有冲突,不要紧,於我有没有影响?一丝毫的影响都没有。那他对我伤害呢?他伤害,我不接受,我明白了。他毁谤我,他侮辱我,甚至於他伤害我,我知道这是应当的,我这边虽然化解了,他那边并没有化解,我接受,接受就化解了。
就是说你对我的毁谤也好,侮辱也好,伤害也好,我没有瞋恚心,我没有报复的念头,我还很喜欢。喜欢什么?帐消了,过去我这样对你,现在你这么对我,应该,应该,帐结掉了,来生来世见面好朋友,冤业彻底化解了。这个很难做到!没错,觉悟的人才做到。你为什么很难?你没觉悟,你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你要是不化解,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这多痛苦。觉悟的人,这些痛苦我在这一生当中统统受,纵然他把我害死了,我没有怨恨,我没有报复,我的灵性上升了,那我对他感谢!业障消了,人就要往上提升,最低的生天。五欲的念头没有断,欲界天;五欲的念头非常淡薄,生色界天;贪瞋痴慢疑断尽了,超越六道生四圣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生到诸佛报土里面去了,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叫实报土。
这个时候对於把我害死的人你是不是很感激他?感激,为什么?他帮助我早一天生实报庄严土。他要不把我害死,我还要等几年才能到实报土,现在把我往生实报土提前了。就像佛经里面所讲的,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提前生实报土,成佛了。这释迦牟尼佛自己跟我们讲的,本来他成佛的顺序是第五尊,贤劫第五尊,弥勒是贤劫第四尊,结果释迦佛超前了,在弥勒之前成佛,这是什么?这是歌利王帮助的,叫逆增上缘。所以菩萨感恩,在受害的时候曾经说:将来我成佛第一个来度你,报恩。那个歌利王真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弟子当中的憍陈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他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菩萨说话算话。
那我们要问,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害忍辱仙人,他有没有罪?有,不能说没有罪,他瞋恨心,但是他所害的是个觉悟的人,这个觉悟的人对他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那么他的罪是性罪,冤冤相报没有,受害的人不报复他,因此,他堕恶道所受的罪就轻。所以世尊成佛的时候他又来了,跟著佛做学生,由於过去世这个缘分,佛发的这个愿,这个愿力加持他,头一个觉悟,头一个证果。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了,永远不怨天不尤人。
所以孟夫子讲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有一切过失,不要说别人不对,这个我也是常常讲,回头想想自己有错误的地方,你怎么能怪别人?什么都是我对的,别人错的,这个人觉悟是非常非常困难,人我见太深了。真正修行人,不仅在佛门,在中国道家、儒家,在今天全世界,你看看正规宗教里面,我们讲正教,那些创教的大圣大贤都是这样教人。人要谦虚,人要恭敬,人要知过,人要忏悔,人要改过。觉悟的人责备自己不责备别人,只有迷惑颠倒的人自己不承认自己过失,都是别人错。
我在日本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我告诉大家,我们要想真正和平能落实,一定要把观念转过来,不能什么都是自己对,别人错,这个观念不好。这个观念是制造对立,制造矛盾,制造冲突,你怎么能化解?念头转过来,别人是对的,我是错的,我们每个人都能想「我错,别人都是对的」,和平很快就落实了。人人都能这样谦虚,都能认真反省。我还特别加强语气,别人错了也是对的,我对了也是错的。这个意思很深,这是一般人很难听得懂的。人家听了都说这个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也要做到,只有我们真正做到,我们对於世界和平才做出真正的贡献,这个意思深。
后面这段结语,「以他为自,故无体也」,他是对立的,对立的是以他为自,所以他没有自体,凡是对立的都没有自体;换句话说,凡是缘会而生的都没有自体。法身菩萨才知道!这后面有一小段,「下半结中,是故者,是前体用俱无故,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也」。下半这两句话里头有「是故」,这经文里头第三句「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这是故两个字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解释出来,什么叫是?前面所讲的体用俱无,「是」是指体用俱无;是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如果有体有用,它怎么会不相知?这就是让我们想到前面文殊菩萨所问的「心性是一,云何种种」。
那我们再想想《肇论》里面,僧肇大师开宗明义第一句话说「本无(他第一句讲本无)、实相、法性、性空(这都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名词)、缘会」,他说「一义耳」,一个意思。缘会就是本无,用在这里恰好。为什么说缘会本无?缘会没有体性。体性两个字,体就是性,性就是体,我们通常讲没有自体,因缘所生法没有自体。《中论》里面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说法说得好。所以缘会就是本无,本无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法性,法性就是性空,一个意思。佛说许许多多名相,让你在这里面去体会、去觉悟。森罗万象一时顿现,现了立刻就灭,并皆速灭。这几句话再合起来、连起来你去读,你去观,可不能想,愈想愈错。佛法用观照,观照是什么意思?你看,你去听,可不能分别、不能执著、不能起心、不能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离妄想分别执著,离妄想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我常常用这个说,大家好懂。
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就叫观照。诸佛菩萨在因地用这个方法开悟的。我们今天为什么开不了悟你就知道了,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境界,肯定分别执著。我们要是讲妄想是第一层,分别是第二层,执著是第三层,我们一接触马上就执著,已经落二、三,不是第一义了。第一义是真相,第一义就是本无、就是性空、就是法性、就是实相。真正看到缘会,缘会就是并皆速灭,这缘会。《楞严》里面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缘会,缘会是本无。所以,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我们能不能从觉首菩萨这四句话里面明白过来?果然在这上明白过来了,后面这个比喻不就多余的吗?
根,众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上根这一说就明白了。中下还不行,中下再用比喻来说。从比喻里面觉悟过来的,还算是中上根性,上上根性不必用比喻,一说就明了了。《肇论》是一本好书,文字不多,它是属於宗经论,它不是解释经的,宗经论。从佛在大乘经论里所说的诸法实相,他把它综合起来解释,解释诸法实相。所以头一句就跟我们讲「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是一不是二,这就正好答覆文殊菩萨所问的问题,「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用《金刚经》也妙得不得了,《金刚经》里面句子也很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句话也解答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解答了,你可不能把它当真,当真就错了。
所以我们今天一般讲知,六道众生对於这个知很重视,要求知。《般若心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求知是所知障,求得是烦恼障。无知无得是法性,无知无得是实相,我们的话就说到此地,希望诸位同学细心去体会,能体会得好,你有了悟处;实在体会不得,不能想,愈想愈错,想不得也,就是说不可思议,想是思,不可以思,愈思愈错。那实在想不通怎么办?不明了怎么办?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古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诸位同学,请看下面偈颂第三首: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第二喻况」,前面第一首法说。佛说法,对根利的人法说就行,对中下根性的人用比喻说就非常之多,这是我们在大小乘经里面常常看到的。一切众生因比喻而得开悟的,真的是大有人在,我们前面解释这段也没有离开比喻。譬如我们讲用电影,电影放映这是比喻,这个比喻很容易懂,如果对於科学根柢深一点的人,那更好的比喻电视、电脑萤光幕的影像。我们现在面对著电视,电视的影像怎么产生的?我们想想都能从这个地方觉悟。电视萤幕里的影像,我们现在知道它是从点,点延长为线,线延长为面,画面是这样子显示出来的。也就说它这个点移动得太快,速度太快了,绝对不是说一秒钟二十四次,一秒钟二十四次那我们在萤光幕上看不到影像,太快了,这样才能看到这个影像好像是真的。其实你要一分析画面就变成线条,线条变成点,画面存不存在?不存在。这个事实真相就在当前,粗心大意,我们看到的是画面;如果细心看它真有线条,真有点。
所以你要懂得这个原理你就晓得,晓得《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等於零,时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也等於零,空间等於零没有远近,时间等於零没有先后,这个现象在我们电视萤光幕上显现出来。电视萤光幕里头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我们天天看电视,几个人看出这个现象原来就在眼前?一时顿现,并皆速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佛这几句话,把这个现象讲得真的是清楚明了,说绝了,这叫事实真相。所以通达了解事实真相,你还会不会有念头?一个妄念不生,妄念不生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没有妄念。权教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再向上一著,实教菩萨、法身大士妄想都没有了,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了。所以,离开比喻很难讲,真的是上上根人,上根还不行,中上根人因比喻而悟入的很多。
比喻有两个意思,我们看底下文,「一以此四喻通释诸法不相知言」,这第一个意思。这四个比喻就是这下面四首偈,这第三首偈这是用水做比喻,下面一首用火做比喻,在第三首是用风做比喻,最后一首是用地做比喻。地水火风,正好四大,用这四种来做比喻。第二个意思「别对前文诸不相知,兼通前设难」。前是前面所问的,后面还有诸菩萨要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先问他们,出难题,最后这些菩萨们共同出难题也叫文殊菩萨来解答。这四首比喻通的,你能从这个地方体会,许许多多我们现在讲尖锐的问题你统统都能够理解,你都能够解答。
下面说「今初」,这个今初就是第三首,我们刚才念的,「以四大为喻,然各上三句喻况,下句法合」。这四首偈每首偈都是四句,三句是比喻,最后一句就合到法上,我们在这首偈看得很清楚。你看看,『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这是合到法上,法合。「然此四喻,各显一义」,这就是下面这四首偈,这四句我们要记住,很重要。「一依水有流注,二依火焰起灭,三依风有动作,四依地有任持」。在法中,这合到法中,「法中四者,一依真妄相续」,水流注,这里头就有相续的意思,来合这个相续。第二个,这第二是讲火,依火焰有起灭,这个起灭是「依真妄起灭」。第三「妄用依真起」,这个起就是起灭。第四句「妄为真所持」,这个持就是任持。前面是用地做比喻,依地有任持,这是把后面四首偈做比喻,哪一首比喻什么,每一首是比喻一桩事情。从比喻里面就是流注、起灭、动作、任持,在法里面,那法里面都是讲真妄,流注有相续的意思,火焰的起灭;动作,动作也是有起有灭,妄用依真起,就像风有动作一样;妄为真所持,就像地有任持。所以他这四首偈比喻些什么我们要知道,这是先做了一个总的交代。
下面大师告诉我们,「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义」,每一首都有这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唯就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我们到下面就看到了。「今初喻中」,就是河水的比喻。「唯就能依者,流也」,河里水是流动的,讲河水、江水,从水源那个地方,水源多半是泉水,流出来,流出来一定就有前浪、后浪。中国谚语常讲「长江后浪催前浪」,从这个现象里头感发到世间的人事,所以「世上新人换旧人」,就跟长江流水一样,旧的人老了,死去了,新的人又生了,长大了,相续相,起灭相,所以前面说这四喻通一切法。这个地方这一首主要就是讲流动、流注,「然此流注有十义不相知」,就是十义不相知,「而成流注」,给我们说明不相知。你看这十句怎么说的。
第一「前流不自流」,这水怎么会流?前面流的,不是自己流,为什么它流?后面推它,「由后流排故流」,后面排挤它,把它挤到前面去了。「则前流无自性,故不知后」。我们仔细看这流水,实在说,我们真的这个我们看得太多,粗心大意,就在面前也疏忽了,也没有想到这个事情,这主要是说前流无自性,无自性不相知,不知。第二个「后流虽排前」,它排挤前面的,「而不到於前流,故亦不相知」。后面流把前面挤,挤到前面去了,它永远到不了前面,所以它也不相知,前面到不了后面,后面也到不了前面。
「三后流不自流」,那后面为什么会流?「由前流引故流,则后流无自性,故不能知前」。这要很细心去玩味、去观察。看小河、流水,最明显的是小溪,你要遇到小溪,溪水非常清澈干净,从上面看到溪的底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你看这个溪水在流的现象很明显。前面流受后面排挤,后面流,前面位置移开了,那个位置正好让它去填补,让后面去填补,这叫引。你们有没有在这个地方体会到缘会?你能看到这个现象,前面前流要不把这个位置让出来,那后流进不去,前流要没有后面的排挤它,它不会流,到底谁起作用?都没有起作用。这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众缘和合,法尔如是」。从这个法你要是明白了,整个宇宙之间一切法无一不如是。
那么想到我们这个身体,身体是一法,跟河水没有两样,河水有前流、有后流,我们身体这个细胞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念念不住!真的跟流水没有两样,不是说到一个阶段这才换一换,不是的,刹那刹那之间就在那边换。如果照佛法说起来,那是我们没法子觉察到的,并皆速灭,也就是《楞严》里面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身体就是这样的,万物就是这样的,无有一法不如是。整个的宇宙,无量的星球、无量的众生,就如同电影银幕上的画面一样,这个画面我们知道是幻灯片影片投射而现的,真的是一时顿现并皆速灭。这在电视萤光幕上太清楚、太明白了,不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误以为真,在这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怎么样?那就把这个起灭、相续就改变了,改变变成怎样?不正常,不正常就变成什么?叫十法界。给诸位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里头有改变,都是不正常。四圣法界还接近,改变的幅度不大,跟正常还相似;六道可就不一样了,大幅度的改变,跟正常的不一样,完全相违背的是三恶道。那为什么会这种现象?这现象是妄相不是真相,是妄相。「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有净有秽、有善有恶,这念头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外这四大类,我们通常讲染、净、善、恶。如果是净就到四圣法界去了,净善就到四圣法界去,染善是六道里头的三善道,染恶是六道里面的三恶道,就是这么个道理!
那我们今天学佛,佛修的是什么业?叫净业,我们是不是真的净了?没有,还是染。我们今天纵然是修得很好的,这人都赞叹了不起,染善不是净。净是什么?净是清净心现前,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跟诸位报告的,你真正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放下了,误会放下了,怀疑放下了,冲突放下了,你的心清净了。你这些东西没有放下,你的心不清净,你所修的一切善是染善不是净善。再说得明白一点,你对於万事万物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这个善就是染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刚才讲的放下,放下对立、放下误会、放下冲突,放下这些,都是不执著,对不对?基本的要把这个在这上面不执著,我们才能修染善。如果这个东西还要是执著,染善都修不成功,为什么?他有报复,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冤冤相报没断。人要能从这个地方断掉之后,冤冤相报就断掉了。顶多我们看到外面对我们的报复,那就在这一生,来生不可能有,为什么?我这边撤掉了,他那边就是一捶打来落空了,没有人还手。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能走出一条生路,这是转染成净。
净,没有执著、没有分别,那才是净,只要有分别、有执著,哪来的净?然后你就晓得净业不容易。净业的标准不可以不知道,以为我们念阿弥陀佛、念《无量寿经》,这就是净业,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能真正做到不分别、不执著,念佛哪有不生净土的道理!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很多,放下一切执著,还有分别,执著放下了,生方便有余土;分别也没有了,生实报庄严土。净宗法门殊胜,叫带业往生,带业往生什么?我们执著没有放下。执著没有放下,你有智慧能把执著暂时放下,这叫伏没有断。能伏就能往生,伏不住不能往生,这桩事情不能不知道,要伏住。
我们今天讲放下对立,放下误会,放下冲突,都是伏,用理智伏住。虽然是没有断,但是明白了,绝对不坚固的执著,微细的执著有,坚固的执著没有了,这就能往生,这叫带业往生;还有坚固的执著,不能往生。这个人跟我有过节,这个人对我有仇恨,非报不可,你能往生吗?不能往生,你往生就不能报仇了,你因为还要报仇,那你就没有办法往生了。所以这是我们有理性了解事实状况,放弃了,不要了,不再计较了,吃一点亏,受一点冤屈,一笑了之,这行,这种人生凡圣同居土。我们高层次做不到,这最低的水平一定要掌握到,不再搞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太苦!决定不羡慕人天福报。羡慕人天福报的人修得再好,你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福德,这就错了。
真正认识念佛往生的这个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我们遇到了,要珍惜,要抓住。那你要抓住,你就万缘放下,你才真的把它抓住,还有一丝毫放不下,你没有抓住。释迦牟尼佛做的那个样子,我们要能看得出来,他统统放下了!地位放下了,他可以继承他父亲坐王位,国王;权力放下了,荣华富贵放下了,没有一桩事情放不下的。在这个世间,我们看他一生表现,你看看当时确实国王大臣拜他作老师,向他学习,这些国王大臣、大富长者提供道场给释迦牟尼佛跟他的这些学生(常随众)安居、修道、教学,佛是什么态度?这个我常讲,佛只要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出家。你供养这个道场,只树给孤独园这诸位都知道的,我们晓得这个财产主人是谁?给孤独长者。释迦牟尼佛接受他的供养,不要他的财产,我在你这个地方安居、教学,我离开之后,道场是你的,所有权是你的,我是在此地暂住。
暂住有使用权,就像我们现在住旅馆一样,所有权是旅馆老板的,他有所有权,我今天在这里住一天,这一天我有使用权。我们用这个话大家容易懂。真正觉悟的人,在这个世间那就是有使用权,决定没有所有权。说个实在话,对自己身体亦复如是,这个身体我有使用权,我能不能占有?不能,它有生老病死,连身体都没有所有权,何况身外之物。所以今天有很多人把身外之物,他这些财产、房地都有所有权,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一般世人都知道,我们人到世间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有什么所有权?所以多想想身体都不是自己所有的,还有什么东西是所有的?所以我常常讲,我们只有使用权,这个身体我现在使用它,我没有办法占有,它决定不听我控制,如果听我控制,是我所有的,我要这个身体年年十八,我要这个身体永远健康长寿,没有一切病痛,我能做得了主?做不了主!
这身体怎么一回事情?缘会,我们这个经文讲到这一段!缘会就是本无,就是实相,就是法性,就是性空。要知道当体即空,无有所得,你才心开意解,你知道事实真相。然后你就知道释迦牟尼佛为我示现的,在这个世间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众生是佛心、菩萨心,一切为自己是凡夫心、是颠倒心,为什么?没有自己。佛法头一桩事情就是跟你讲无我,《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本无;「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本无;那就是法性,那就是实相,那就是缘会,本无,你怎么可以执著?你怎么可以分别?所以我说我对了也是错了,你们懂得我这句话的意思吗?为什么说我对了也是错了?我对了落在分别执著里头,错了,那什么才叫真对?本无才对,用大乘教的标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才对了,那就是本无,那就是真性显露。我还有个对,还有个错,我就错了,所以我说这个话意思很深,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懂。在大乘教里头有相当长时的薰习,我这个话他能懂,一般人不懂这个意思。所以我讲的是真话,一点都不假。
所以你看看,从流水能够体会到万事万物的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就是真理。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说,「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我们换个字,无一事可得,离开真理什么都没有。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本无,就是实相,就是自性,就是性空,就是缘会。契入,所以心开意解。整个的自己,我们讲身心跟宇宙融成一体,那还有生灭吗?没有,生灭没有了,一异没有了,断常没有了,来去没有了,这在佛门里面这叫证果、这叫证悟,这不是解悟,这证悟。我们解悟之后没有别的,求证,这个证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去磨炼,炼什么?炼放下,放下就是!你为什么不能够证悟?放不下。放不下,这事实真相在你面前你看不出来,你看看人家看流水为什么能看出十条,我们看流水一条都看不到。
我们再看它第四,第四条「前流虽引后」,引后流,「而不至后」,前流绝对不会到后面去,后面绝对不会到前面去,「故亦不相知」。我们换个比喻,意思跟这个一样,像我们看电影影片一样,你看那个胶卷前一张后一张,那不像流水一样吗?它在放映机里面快速度的转动就跟流水一样,前面一张不会到后面一张,后面一张也不会到前面一张;那我们看的就看放映的银幕上,前面一张要不抽去,后面一张就不会上来,前一张不到后一张,后一张也不到前一张,就跟这个流水一样的。它相不相知?不相知,这是事实真相。所有一切诸法不是讲吗?当处出生,就像那个电影放映机一打开,画面投射到银幕上,马上关起来,这一张没有了,下一张又现前了,上一张不知下一张,下一张不知上一张,就像流水前流不到后流,后流不到前流,彼此不相知。
第五句「能排与所引无二,故不相知」,能排是后流,能引是前流,前流跟后流不二,无二。什么是无二?本无,那常讲相有体无,事有理无,你从性上看,你从理上看,不二!故不相知。「六能引与所排无二,故不相知」,这个意思跟前面是一样的,只是能引所引、能排所排合起来统统不二。「七能排与所排亦无二,故不相知。八能引与所引亦无二,故不相知。九能排与能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十所排与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这几句话意思说得好,什么叫不得俱?俱是能所俱在一起,它不得俱,能排在后面推著前面,所排的就是前面、前流,把它往前面推,不能俱,也就是它有先后,后不能到前,前不能到后,不相知。
所以它后头有个总结,「是则前后互不相至,各无自性,只由如此无知无性,方有流注,则不流而流也」。你要很微细的观察,从这个流水你就能体会到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生灭相续,这个道理你就看明白、看清楚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二首,清凉大师《疏》最后的一段,我们把这个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言诸法者,非唯举前十事五对,亦该一切有为法也,果从因生,果无体性,因由果立,因无体性」。前面我们讲到这个地方,现在接著看下面。「因无体性,何有感果之用,果无体性,岂有酬因之能」。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使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无法理解,因为佛门里面讲因果讲得太多,正如谚语所说「先入为主」,我们对於接受因果的概念确实是先入为主,这个概念根深蒂固!因一定感果,果一定酬因,这是大乘法里头常讲的。为什么现在在这个地方否定?这里面我们一定要明了,这是大乘教里面所谓的「向上一著」。
从什么地方向上?从菩萨。你看看菩萨法里面,佛常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没有离开因感果、果酬因,没离开。向上一著是究竟佛位,佛位里面有没有因果?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有跟没有是一不是二,向上一著就是入不二法门。正如僧肇大师在《肇论》里面所说的「本无」,这句话很重要,本无,因果也是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个意思。缘会是什么?因缘会合森罗万象就现前了,这缘会。缘会是必然的,所以因感果、果酬因也是必然的,向上一著是彻底了解事实真相,这叫大彻大悟。大悟那个相就是僧肇大师所说的「沤和般若」,沤和是梵语,般若也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沤和翻成方便,般若翻成智慧、翻成大觉。所以佛门里头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大智大觉,法尔如是的形相。这个形相你也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大乘教里面讲入不二法门,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大彻大悟里头有方便。没有方便,有没有彻悟?没有,彻悟一定有方便。
彻悟是什么?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是彻悟。没悟的时候这个二合不拢来,二不是一,一不是二,合不拢来。那个二也就代表多,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才真的入不二法门,真的开方便般若。你看菩萨常讲的六波罗蜜,最后一条般若波罗蜜,在《华严》文殊菩萨把般若波罗蜜展开说为五句,和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总有十波罗蜜。十波罗蜜跟六波罗蜜不增不减,后面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里头开出来的。第一个就是方便,第二个是愿波罗蜜,第三个是力波罗蜜,第四个是智波罗蜜,方便愿力智,这合起来就叫般若波罗蜜。
所以通常在大乘教里面,古大德给我们讲,如果讲十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实智,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般若波罗蜜是无知,无知是真实智,后面这四条,方便、愿、力、智叫权智,权巧方便。般若有体有用,般若是体,方便愿力智是作用。所以,般若波罗蜜也叫根本智,方便愿力智叫后得智,实智就是根本智,权智就是后得智,实智是体,权智是用,有体有用,不是有体没用。体与用当中它一定有现相,这个相就是缘会,因缘聚会它起相,这个相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也包括了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如来报土都是缘会!
你要知道,缘会跟实相、跟法性、跟性空,一个意思,一桩事情,这个道理要懂,这才叫入不二法门。入这个法门,我们通常讲入这个境界,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一念不生,决定不起心不动念。诸位想想看,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哪来的言语思惟?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它就是这个样子。法身菩萨,圆教初住入这个境界了,入得不够深,入得不彻底。为什么?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没有断干净,是断了没错,跟我们十法界来比他是断了,跟上面比,他不干净,断得不干净。统统断干净,连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才是如来究竟果位,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境界,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所以他没有念,因果这个法也不能成立,这是我们很难理解的,很不容易去体会。
我在前面一再跟诸位提出,前面清凉大师有一句「并皆速灭」,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并皆速灭就是《金刚经》四句偈里所说的「如露亦如电」,但是如露亦如电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到这事实真相,并皆速灭说得好。并皆速灭就是此地讲的一切有为法,因果也在其中,一切有为法并皆速灭。我们在这句里面,这个速不容易体会,速是快速,快速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有法子想像。不但我们没有法子想像,法身菩萨也没有法子想像,我们今天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说,那个速度快是亿万分之一秒,或者是亿亿万分之一秒,没法子想像。《楞严》上讲的,这一切有为法缘会,「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佛讲得很清楚。明白人点头微微笑笑,讲得好,讲得清楚,我们六道凡夫听这句话还是不懂,原因在哪里?我们想不到那么快的速度。
我在前面跟同学们说这个比喻用电影,电影的影片放映机投射在银幕上,我用这个速度,这个速度很慢,一秒钟镜头的开关二十四次,就是一秒钟那个生灭已经二十四次,这是一般电影这样一个速度。我们在看电影,全神贯注的时候好像自己也投入这个境界,不知道这个境界是假的,以为银幕上都是真的,他哭你跟著哭,他笑你跟著笑,我们常常看到这个现象。这个速度一秒钟才二十四次,二十四次的生灭。所以像《仁王经》上所讲的,那一秒钟有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怎么能知道它是假的?这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是在哪个银幕上?给诸位说,就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生灭速度这么快!二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这《仁王经》上所说的,你怎么能够觉察到我们现在眼见、耳闻、手所接触的、意所知的并皆速灭,你怎么会晓得?知道并皆速灭,你就晓得这个话可以同意、可以承认了。所以因果,幻相!也是梦幻泡影。
我们看到因果好像有相续、有转变、有循环,是有这些现象。这现象从哪来的?从心想生,这是佛在大乘经里讲得太多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不是向上一著。六道轮回如是,十法界如是。如果把心想都放下了,不但六道轮回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那六道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个时候,佛在经上说了一个名词,其实那个时候名词都没有了,叫做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来说的,十法界没有了,一真法界也不存在,为什么?一切是缘会而生。缘会,那边缘去掉了这边就不生了,所以是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晓得,因果确实没有体性,没有自体,但是在缘会而生,它确实有因有感果的作用,果有酬因之能,它真的有这个。
所以我们讲因感果、果酬因,在六道、在十法界这是讲得通的。像现在科学家发现的定律,很多物理上的定律在我们地球上没问题,讲得通;如果从整个太空来讲可能它出了问题,它讲不通,这个道理稍稍懂得,有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佛为我们说法亦复如是,随顺我们的常识,我们能够理解、能够肯定的,叫俗谛;随顺如来果地上亲证的境界,那叫真谛。所以这两句这属於真谛。因没有体性,哪来的感果之用,果没有体性,哪来的酬因之能,这向上一著的。
「又互相待,故无力也」。这个因果是相对的,相对一定是双方,如果一方失去了,那一方能力就没有了,这叫缘会。所有一切法无不如是,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应用在自己修学功夫上,我常常劝勉同学,化解怨怼。这个化解怨怼,换句话说,消除业障。我们自己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怎么消除?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跟多少众生结了冤仇,有意无意,没有学佛之前不知道这些事情,哪里知道什么因果报应!饮食一道,你吃不吃众生肉?你吃众生肉,这些众生是不是甘心情愿被你吃的?它要是不甘心、不情愿,你吃它的肉就跟它结了冤仇,这种冤仇累积起来,愈积愈深,总有一天要爆发的,这就是因有感果之用,这是大问题。所以觉悟之后要真正忏悔,真正忏悔永远不再吃众生肉,绝对有好处。
我又常讲,从自己内心里面放下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物就是一切众生),对立的这个念头要放下,不能跟任何人对立,不能跟一切众生对立。对立,无始劫以来这个怨结解不开。解不能从对方,对方没法子解,从我这边。缘会两方面的,我这一方解除了,他这一方力量就没有了。所以又互相待故无力,它相对的,我这边没有了,他那边力量就没有了。所以先从自己这边来做,跟一切众生矛盾的念头要化解,冲突要化解,自己本身这里没有了,对立没有了,误会没有了,冲突没有了,这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外面,对方他对我有对立、有误会、有冲突,不要紧,於我有没有影响?一丝毫的影响都没有。那他对我伤害呢?他伤害,我不接受,我明白了。他毁谤我,他侮辱我,甚至於他伤害我,我知道这是应当的,我这边虽然化解了,他那边并没有化解,我接受,接受就化解了。
就是说你对我的毁谤也好,侮辱也好,伤害也好,我没有瞋恚心,我没有报复的念头,我还很喜欢。喜欢什么?帐消了,过去我这样对你,现在你这么对我,应该,应该,帐结掉了,来生来世见面好朋友,冤业彻底化解了。这个很难做到!没错,觉悟的人才做到。你为什么很难?你没觉悟,你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你要是不化解,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这多痛苦。觉悟的人,这些痛苦我在这一生当中统统受,纵然他把我害死了,我没有怨恨,我没有报复,我的灵性上升了,那我对他感谢!业障消了,人就要往上提升,最低的生天。五欲的念头没有断,欲界天;五欲的念头非常淡薄,生色界天;贪瞋痴慢疑断尽了,超越六道生四圣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生到诸佛报土里面去了,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叫实报土。
这个时候对於把我害死的人你是不是很感激他?感激,为什么?他帮助我早一天生实报庄严土。他要不把我害死,我还要等几年才能到实报土,现在把我往生实报土提前了。就像佛经里面所讲的,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提前生实报土,成佛了。这释迦牟尼佛自己跟我们讲的,本来他成佛的顺序是第五尊,贤劫第五尊,弥勒是贤劫第四尊,结果释迦佛超前了,在弥勒之前成佛,这是什么?这是歌利王帮助的,叫逆增上缘。所以菩萨感恩,在受害的时候曾经说:将来我成佛第一个来度你,报恩。那个歌利王真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弟子当中的憍陈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他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菩萨说话算话。
那我们要问,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害忍辱仙人,他有没有罪?有,不能说没有罪,他瞋恨心,但是他所害的是个觉悟的人,这个觉悟的人对他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那么他的罪是性罪,冤冤相报没有,受害的人不报复他,因此,他堕恶道所受的罪就轻。所以世尊成佛的时候他又来了,跟著佛做学生,由於过去世这个缘分,佛发的这个愿,这个愿力加持他,头一个觉悟,头一个证果。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了,永远不怨天不尤人。
所以孟夫子讲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有一切过失,不要说别人不对,这个我也是常常讲,回头想想自己有错误的地方,你怎么能怪别人?什么都是我对的,别人错的,这个人觉悟是非常非常困难,人我见太深了。真正修行人,不仅在佛门,在中国道家、儒家,在今天全世界,你看看正规宗教里面,我们讲正教,那些创教的大圣大贤都是这样教人。人要谦虚,人要恭敬,人要知过,人要忏悔,人要改过。觉悟的人责备自己不责备别人,只有迷惑颠倒的人自己不承认自己过失,都是别人错。
我在日本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我告诉大家,我们要想真正和平能落实,一定要把观念转过来,不能什么都是自己对,别人错,这个观念不好。这个观念是制造对立,制造矛盾,制造冲突,你怎么能化解?念头转过来,别人是对的,我是错的,我们每个人都能想「我错,别人都是对的」,和平很快就落实了。人人都能这样谦虚,都能认真反省。我还特别加强语气,别人错了也是对的,我对了也是错的。这个意思很深,这是一般人很难听得懂的。人家听了都说这个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也要做到,只有我们真正做到,我们对於世界和平才做出真正的贡献,这个意思深。
后面这段结语,「以他为自,故无体也」,他是对立的,对立的是以他为自,所以他没有自体,凡是对立的都没有自体;换句话说,凡是缘会而生的都没有自体。法身菩萨才知道!这后面有一小段,「下半结中,是故者,是前体用俱无故,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也」。下半这两句话里头有「是故」,这经文里头第三句「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这是故两个字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解释出来,什么叫是?前面所讲的体用俱无,「是」是指体用俱无;是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如果有体有用,它怎么会不相知?这就是让我们想到前面文殊菩萨所问的「心性是一,云何种种」。
那我们再想想《肇论》里面,僧肇大师开宗明义第一句话说「本无(他第一句讲本无)、实相、法性、性空(这都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名词)、缘会」,他说「一义耳」,一个意思。缘会就是本无,用在这里恰好。为什么说缘会本无?缘会没有体性。体性两个字,体就是性,性就是体,我们通常讲没有自体,因缘所生法没有自体。《中论》里面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说法说得好。所以缘会就是本无,本无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法性,法性就是性空,一个意思。佛说许许多多名相,让你在这里面去体会、去觉悟。森罗万象一时顿现,现了立刻就灭,并皆速灭。这几句话再合起来、连起来你去读,你去观,可不能想,愈想愈错。佛法用观照,观照是什么意思?你看,你去听,可不能分别、不能执著、不能起心、不能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离妄想分别执著,离妄想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我常常用这个说,大家好懂。
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就叫观照。诸佛菩萨在因地用这个方法开悟的。我们今天为什么开不了悟你就知道了,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境界,肯定分别执著。我们要是讲妄想是第一层,分别是第二层,执著是第三层,我们一接触马上就执著,已经落二、三,不是第一义了。第一义是真相,第一义就是本无、就是性空、就是法性、就是实相。真正看到缘会,缘会就是并皆速灭,这缘会。《楞严》里面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缘会,缘会是本无。所以,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我们能不能从觉首菩萨这四句话里面明白过来?果然在这上明白过来了,后面这个比喻不就多余的吗?
根,众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上根这一说就明白了。中下还不行,中下再用比喻来说。从比喻里面觉悟过来的,还算是中上根性,上上根性不必用比喻,一说就明了了。《肇论》是一本好书,文字不多,它是属於宗经论,它不是解释经的,宗经论。从佛在大乘经论里所说的诸法实相,他把它综合起来解释,解释诸法实相。所以头一句就跟我们讲「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是一不是二,这就正好答覆文殊菩萨所问的问题,「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用《金刚经》也妙得不得了,《金刚经》里面句子也很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句话也解答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解答了,你可不能把它当真,当真就错了。
所以我们今天一般讲知,六道众生对於这个知很重视,要求知。《般若心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求知是所知障,求得是烦恼障。无知无得是法性,无知无得是实相,我们的话就说到此地,希望诸位同学细心去体会,能体会得好,你有了悟处;实在体会不得,不能想,愈想愈错,想不得也,就是说不可思议,想是思,不可以思,愈思愈错。那实在想不通怎么办?不明了怎么办?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古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诸位同学,请看下面偈颂第三首: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第二喻况」,前面第一首法说。佛说法,对根利的人法说就行,对中下根性的人用比喻说就非常之多,这是我们在大小乘经里面常常看到的。一切众生因比喻而得开悟的,真的是大有人在,我们前面解释这段也没有离开比喻。譬如我们讲用电影,电影放映这是比喻,这个比喻很容易懂,如果对於科学根柢深一点的人,那更好的比喻电视、电脑萤光幕的影像。我们现在面对著电视,电视的影像怎么产生的?我们想想都能从这个地方觉悟。电视萤幕里的影像,我们现在知道它是从点,点延长为线,线延长为面,画面是这样子显示出来的。也就说它这个点移动得太快,速度太快了,绝对不是说一秒钟二十四次,一秒钟二十四次那我们在萤光幕上看不到影像,太快了,这样才能看到这个影像好像是真的。其实你要一分析画面就变成线条,线条变成点,画面存不存在?不存在。这个事实真相就在当前,粗心大意,我们看到的是画面;如果细心看它真有线条,真有点。
所以你要懂得这个原理你就晓得,晓得《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等於零,时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也等於零,空间等於零没有远近,时间等於零没有先后,这个现象在我们电视萤光幕上显现出来。电视萤光幕里头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我们天天看电视,几个人看出这个现象原来就在眼前?一时顿现,并皆速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佛这几句话,把这个现象讲得真的是清楚明了,说绝了,这叫事实真相。所以通达了解事实真相,你还会不会有念头?一个妄念不生,妄念不生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没有妄念。权教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再向上一著,实教菩萨、法身大士妄想都没有了,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了。所以,离开比喻很难讲,真的是上上根人,上根还不行,中上根人因比喻而悟入的很多。
比喻有两个意思,我们看底下文,「一以此四喻通释诸法不相知言」,这第一个意思。这四个比喻就是这下面四首偈,这第三首偈这是用水做比喻,下面一首用火做比喻,在第三首是用风做比喻,最后一首是用地做比喻。地水火风,正好四大,用这四种来做比喻。第二个意思「别对前文诸不相知,兼通前设难」。前是前面所问的,后面还有诸菩萨要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先问他们,出难题,最后这些菩萨们共同出难题也叫文殊菩萨来解答。这四首比喻通的,你能从这个地方体会,许许多多我们现在讲尖锐的问题你统统都能够理解,你都能够解答。
下面说「今初」,这个今初就是第三首,我们刚才念的,「以四大为喻,然各上三句喻况,下句法合」。这四首偈每首偈都是四句,三句是比喻,最后一句就合到法上,我们在这首偈看得很清楚。你看看,『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这是合到法上,法合。「然此四喻,各显一义」,这就是下面这四首偈,这四句我们要记住,很重要。「一依水有流注,二依火焰起灭,三依风有动作,四依地有任持」。在法中,这合到法中,「法中四者,一依真妄相续」,水流注,这里头就有相续的意思,来合这个相续。第二个,这第二是讲火,依火焰有起灭,这个起灭是「依真妄起灭」。第三「妄用依真起」,这个起就是起灭。第四句「妄为真所持」,这个持就是任持。前面是用地做比喻,依地有任持,这是把后面四首偈做比喻,哪一首比喻什么,每一首是比喻一桩事情。从比喻里面就是流注、起灭、动作、任持,在法里面,那法里面都是讲真妄,流注有相续的意思,火焰的起灭;动作,动作也是有起有灭,妄用依真起,就像风有动作一样;妄为真所持,就像地有任持。所以他这四首偈比喻些什么我们要知道,这是先做了一个总的交代。
下面大师告诉我们,「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义」,每一首都有这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唯就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我们到下面就看到了。「今初喻中」,就是河水的比喻。「唯就能依者,流也」,河里水是流动的,讲河水、江水,从水源那个地方,水源多半是泉水,流出来,流出来一定就有前浪、后浪。中国谚语常讲「长江后浪催前浪」,从这个现象里头感发到世间的人事,所以「世上新人换旧人」,就跟长江流水一样,旧的人老了,死去了,新的人又生了,长大了,相续相,起灭相,所以前面说这四喻通一切法。这个地方这一首主要就是讲流动、流注,「然此流注有十义不相知」,就是十义不相知,「而成流注」,给我们说明不相知。你看这十句怎么说的。
第一「前流不自流」,这水怎么会流?前面流的,不是自己流,为什么它流?后面推它,「由后流排故流」,后面排挤它,把它挤到前面去了。「则前流无自性,故不知后」。我们仔细看这流水,实在说,我们真的这个我们看得太多,粗心大意,就在面前也疏忽了,也没有想到这个事情,这主要是说前流无自性,无自性不相知,不知。第二个「后流虽排前」,它排挤前面的,「而不到於前流,故亦不相知」。后面流把前面挤,挤到前面去了,它永远到不了前面,所以它也不相知,前面到不了后面,后面也到不了前面。
「三后流不自流」,那后面为什么会流?「由前流引故流,则后流无自性,故不能知前」。这要很细心去玩味、去观察。看小河、流水,最明显的是小溪,你要遇到小溪,溪水非常清澈干净,从上面看到溪的底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你看这个溪水在流的现象很明显。前面流受后面排挤,后面流,前面位置移开了,那个位置正好让它去填补,让后面去填补,这叫引。你们有没有在这个地方体会到缘会?你能看到这个现象,前面前流要不把这个位置让出来,那后流进不去,前流要没有后面的排挤它,它不会流,到底谁起作用?都没有起作用。这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众缘和合,法尔如是」。从这个法你要是明白了,整个宇宙之间一切法无一不如是。
那么想到我们这个身体,身体是一法,跟河水没有两样,河水有前流、有后流,我们身体这个细胞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念念不住!真的跟流水没有两样,不是说到一个阶段这才换一换,不是的,刹那刹那之间就在那边换。如果照佛法说起来,那是我们没法子觉察到的,并皆速灭,也就是《楞严》里面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身体就是这样的,万物就是这样的,无有一法不如是。整个的宇宙,无量的星球、无量的众生,就如同电影银幕上的画面一样,这个画面我们知道是幻灯片影片投射而现的,真的是一时顿现并皆速灭。这在电视萤光幕上太清楚、太明白了,不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误以为真,在这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怎么样?那就把这个起灭、相续就改变了,改变变成怎样?不正常,不正常就变成什么?叫十法界。给诸位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里头有改变,都是不正常。四圣法界还接近,改变的幅度不大,跟正常还相似;六道可就不一样了,大幅度的改变,跟正常的不一样,完全相违背的是三恶道。那为什么会这种现象?这现象是妄相不是真相,是妄相。「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有净有秽、有善有恶,这念头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外这四大类,我们通常讲染、净、善、恶。如果是净就到四圣法界去了,净善就到四圣法界去,染善是六道里头的三善道,染恶是六道里面的三恶道,就是这么个道理!
那我们今天学佛,佛修的是什么业?叫净业,我们是不是真的净了?没有,还是染。我们今天纵然是修得很好的,这人都赞叹了不起,染善不是净。净是什么?净是清净心现前,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跟诸位报告的,你真正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放下了,误会放下了,怀疑放下了,冲突放下了,你的心清净了。你这些东西没有放下,你的心不清净,你所修的一切善是染善不是净善。再说得明白一点,你对於万事万物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这个善就是染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刚才讲的放下,放下对立、放下误会、放下冲突,放下这些,都是不执著,对不对?基本的要把这个在这上面不执著,我们才能修染善。如果这个东西还要是执著,染善都修不成功,为什么?他有报复,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冤冤相报没断。人要能从这个地方断掉之后,冤冤相报就断掉了。顶多我们看到外面对我们的报复,那就在这一生,来生不可能有,为什么?我这边撤掉了,他那边就是一捶打来落空了,没有人还手。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能走出一条生路,这是转染成净。
净,没有执著、没有分别,那才是净,只要有分别、有执著,哪来的净?然后你就晓得净业不容易。净业的标准不可以不知道,以为我们念阿弥陀佛、念《无量寿经》,这就是净业,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能真正做到不分别、不执著,念佛哪有不生净土的道理!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很多,放下一切执著,还有分别,执著放下了,生方便有余土;分别也没有了,生实报庄严土。净宗法门殊胜,叫带业往生,带业往生什么?我们执著没有放下。执著没有放下,你有智慧能把执著暂时放下,这叫伏没有断。能伏就能往生,伏不住不能往生,这桩事情不能不知道,要伏住。
我们今天讲放下对立,放下误会,放下冲突,都是伏,用理智伏住。虽然是没有断,但是明白了,绝对不坚固的执著,微细的执著有,坚固的执著没有了,这就能往生,这叫带业往生;还有坚固的执著,不能往生。这个人跟我有过节,这个人对我有仇恨,非报不可,你能往生吗?不能往生,你往生就不能报仇了,你因为还要报仇,那你就没有办法往生了。所以这是我们有理性了解事实状况,放弃了,不要了,不再计较了,吃一点亏,受一点冤屈,一笑了之,这行,这种人生凡圣同居土。我们高层次做不到,这最低的水平一定要掌握到,不再搞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太苦!决定不羡慕人天福报。羡慕人天福报的人修得再好,你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福德,这就错了。
真正认识念佛往生的这个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我们遇到了,要珍惜,要抓住。那你要抓住,你就万缘放下,你才真的把它抓住,还有一丝毫放不下,你没有抓住。释迦牟尼佛做的那个样子,我们要能看得出来,他统统放下了!地位放下了,他可以继承他父亲坐王位,国王;权力放下了,荣华富贵放下了,没有一桩事情放不下的。在这个世间,我们看他一生表现,你看看当时确实国王大臣拜他作老师,向他学习,这些国王大臣、大富长者提供道场给释迦牟尼佛跟他的这些学生(常随众)安居、修道、教学,佛是什么态度?这个我常讲,佛只要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出家。你供养这个道场,只树给孤独园这诸位都知道的,我们晓得这个财产主人是谁?给孤独长者。释迦牟尼佛接受他的供养,不要他的财产,我在你这个地方安居、教学,我离开之后,道场是你的,所有权是你的,我是在此地暂住。
暂住有使用权,就像我们现在住旅馆一样,所有权是旅馆老板的,他有所有权,我今天在这里住一天,这一天我有使用权。我们用这个话大家容易懂。真正觉悟的人,在这个世间那就是有使用权,决定没有所有权。说个实在话,对自己身体亦复如是,这个身体我有使用权,我能不能占有?不能,它有生老病死,连身体都没有所有权,何况身外之物。所以今天有很多人把身外之物,他这些财产、房地都有所有权,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一般世人都知道,我们人到世间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有什么所有权?所以多想想身体都不是自己所有的,还有什么东西是所有的?所以我常常讲,我们只有使用权,这个身体我现在使用它,我没有办法占有,它决定不听我控制,如果听我控制,是我所有的,我要这个身体年年十八,我要这个身体永远健康长寿,没有一切病痛,我能做得了主?做不了主!
这身体怎么一回事情?缘会,我们这个经文讲到这一段!缘会就是本无,就是实相,就是法性,就是性空。要知道当体即空,无有所得,你才心开意解,你知道事实真相。然后你就知道释迦牟尼佛为我示现的,在这个世间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众生是佛心、菩萨心,一切为自己是凡夫心、是颠倒心,为什么?没有自己。佛法头一桩事情就是跟你讲无我,《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本无;「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本无;那就是法性,那就是实相,那就是缘会,本无,你怎么可以执著?你怎么可以分别?所以我说我对了也是错了,你们懂得我这句话的意思吗?为什么说我对了也是错了?我对了落在分别执著里头,错了,那什么才叫真对?本无才对,用大乘教的标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才对了,那就是本无,那就是真性显露。我还有个对,还有个错,我就错了,所以我说这个话意思很深,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懂。在大乘教里头有相当长时的薰习,我这个话他能懂,一般人不懂这个意思。所以我讲的是真话,一点都不假。
所以你看看,从流水能够体会到万事万物的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就是真理。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说,「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我们换个字,无一事可得,离开真理什么都没有。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本无,就是实相,就是自性,就是性空,就是缘会。契入,所以心开意解。整个的自己,我们讲身心跟宇宙融成一体,那还有生灭吗?没有,生灭没有了,一异没有了,断常没有了,来去没有了,这在佛门里面这叫证果、这叫证悟,这不是解悟,这证悟。我们解悟之后没有别的,求证,这个证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去磨炼,炼什么?炼放下,放下就是!你为什么不能够证悟?放不下。放不下,这事实真相在你面前你看不出来,你看看人家看流水为什么能看出十条,我们看流水一条都看不到。
我们再看它第四,第四条「前流虽引后」,引后流,「而不至后」,前流绝对不会到后面去,后面绝对不会到前面去,「故亦不相知」。我们换个比喻,意思跟这个一样,像我们看电影影片一样,你看那个胶卷前一张后一张,那不像流水一样吗?它在放映机里面快速度的转动就跟流水一样,前面一张不会到后面一张,后面一张也不会到前面一张;那我们看的就看放映的银幕上,前面一张要不抽去,后面一张就不会上来,前一张不到后一张,后一张也不到前一张,就跟这个流水一样的。它相不相知?不相知,这是事实真相。所有一切诸法不是讲吗?当处出生,就像那个电影放映机一打开,画面投射到银幕上,马上关起来,这一张没有了,下一张又现前了,上一张不知下一张,下一张不知上一张,就像流水前流不到后流,后流不到前流,彼此不相知。
第五句「能排与所引无二,故不相知」,能排是后流,能引是前流,前流跟后流不二,无二。什么是无二?本无,那常讲相有体无,事有理无,你从性上看,你从理上看,不二!故不相知。「六能引与所排无二,故不相知」,这个意思跟前面是一样的,只是能引所引、能排所排合起来统统不二。「七能排与所排亦无二,故不相知。八能引与所引亦无二,故不相知。九能排与能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十所排与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这几句话意思说得好,什么叫不得俱?俱是能所俱在一起,它不得俱,能排在后面推著前面,所排的就是前面、前流,把它往前面推,不能俱,也就是它有先后,后不能到前,前不能到后,不相知。
所以它后头有个总结,「是则前后互不相至,各无自性,只由如此无知无性,方有流注,则不流而流也」。你要很微细的观察,从这个流水你就能体会到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生灭相续,这个道理你就看明白、看清楚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