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三卷) 2004/10/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323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正释别观第四段,我们把文念一遍。
「四复以第四及第五对,结诸根满缺,亦由满业因缘,有损他益他之异,故成内六处满缺之果,又由内根有满缺,故於分别位了境不同,并皆无性,各不相知,谁令种种」。这段文对於我们每位同学在现前修学过程当中关系很大,我们要认真仔细的来学习。第四对是「因不知缘,缘不知因」,第五对是「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它结归到诸根满缺。诸根分内外,外,眼耳鼻舌身这是外,外面这五根;内,内是意根,意根里面就是第五对所讲的「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清凉大师在《钞》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譬如「信进念定慧」,我们一念这个诸位都知道这是五根、五力。五根、五力你具不具足?你圆不圆满?也指内根的满缺,如果我们在这上圆满具足,那修行证果就容易了。
所以我们细心想一想确实是有问题。外面这五根大概都没有问题,眼,我们眼还没有毛病,还能看,还看得很清楚,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外面这五根没问题。虽然没有问题,你细心去观察每个人这五根利钝不相同。譬如我们见色,有人见得很深、很广、很透彻,有人见得很肤浅,真的不一样,千差万别。还有一些根缺,譬如说眼失明、耳失聪,耳失聪就是聋子,眼失明是瞎子,这叫根缺。我们根对外面六尘的境界不完全具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六根圆满,内外通利,通是没有障碍,利是伶俐、聪明。清凉在此地讲得好,「亦由满业因缘」,满业跟引业我们总要搞清楚、搞明白。引业引导我们到哪一道去受生,受生之后这一切果报都是属於满业。此地略举大段,你的六根是不是圆满具足,这属於满业;受生同异、端正丑陋,你这一生当中受苦、受乐全是属於满业。无论修不修行,修不修道,哪一个人对这些事情不关心?关心又有什么用?遇不到圣贤,事实真相始终不能够明了。有幸有缘遇到圣贤,圣贤人为我们开导,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果然明白就能改进,诸根的缺陷可以改,失明的人可以复明,失聪的人可以恢复聪明。
我们读过不少修学感应的报告。我想每个同学熟知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你看看他那个时候的状况多么的凄凉,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儿子死了,有一个儿子走失了、失踪了,腊月三十夫妇两个人哭泣!毕竟这个人还是有善根,可惜没有人点醒他,他家里的灶神不错,知道他这个情形,时节因缘成熟了,这时候示现来点化他。他也算是不错,一点就明白、就通达了,知道自己的过失。过去虽然在修善是假的不是真的,都是敷衍,别人做跟著做,做也不踏实。灶神点醒之后,他觉悟了,从此之后诚诚恳恳的修学,老老实实的断恶修善,功名成就了。过去多少次的考试都不及格、都考不取,居然中了进士,年岁也太大了。在一个宦官家里头遇到一个小孩,那个小孩就是他失去的儿子,感应不可思议。这宦官也很了不起,成全他把儿子送还给他,带了儿子回家。他的太太因为常常哭他的儿女,眼睛都瞎了,眼睛瞎了根缺,儿子回去之后,母子抱头大哭,儿子用舌头舔他妈妈的眼睛,他妈妈的眼睛恢复视力,眼睛好了。像这一类的事情,史书里面有许多记载,真的是至诚感通!
我们的同学大概是前面五根还没有太大的问题,真正问题在哪里?问题在内根。内根是意根,意根有缺没有满,意根不在外面你觉察不到,意根不圆满则障道。今天所载的诸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每天学习,学了多少年了不相信!怎么知道你不相信?你没做到,这就叫不相信。我记得我在讲席当中说过很多遍,早年我出家受了戒,我出家两年之后才受戒,受戒之后照规矩一定要回来拜老师;我到台中去拜老师,李炳南老居士。还没见面看到了(他在房子里面我在外面),老远他就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说了好多句信佛。我进去之后他让我坐下来,问我:刚才我讲的你听到没有?听到了。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我说:是!那个时候我学佛九年,出家两年了,一出家就教佛学院讲经,怎么还不信佛?为什么那么大声说那么多句要我信佛、信佛,你要信佛,我当然感觉到很奇怪。老师就跟我说:不容易,信佛不容易,信进念定慧。告诉我有许许多多七十、八十出家的老法师到临死还不相信佛。我愈听愈不懂。最后他老人家说出来,我明白了,没做到!真正信哪有做不到的?你没做到,不信。这我明白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
我们冷静观察世间学佛的人(同学),在家、出家信佛真不多!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别人信不信於我不相干,我自己信不信?我们学佛入佛门,第一堂课是接受三皈,老师为我们传授三皈,我们做到没有?没有做到。什么原因?不信!没有信根哪来的信力?确确实实像李老师所说的,有人这一出家到老死三皈都做不到。三皈,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这是一进佛门首先把总的方向目标传授给你,你只要依教奉行,你就不会走入歧途,你走的是正道。
我们想想我们出家、皈依多少年了,三皈依每天都念,早晚课最后都念三皈依,变成什么?有口无心。古大德诵经、礼忏有利益,利益在哪里?随文入观,时时刻刻念念能提醒自己。我们现在人每天读经、念佛、礼忏不得利益,是什么?没有信。这个信进念定慧的根没有,根缺了;这个根是意根,内里头的意根。所以三皈做不到,五戒做不到,十善做不到。佛门修行的基础是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做不到,奉事师长做不到,世出世法德行功业都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要晓得为什么一生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看破?为什么不肯放下?根缺了。这个事不是小事,这是大事。
我昨天跟徐醒民老师通了个电话,我们谈了很多,我是非常非常的感慨。老师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虽然指导我们从根本上下手,可是我们的根不牢固、不坚定,还是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信心动摇了,依旧是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牵著走,学业、道业都不能成就。所以我跟徐老师讲,老师给我们奠的那个根,那个根下面还有根,深根!这个疏忽了。老师虽然提到但是没有特别强调,深根我们没有扎,根不够深禁不起考验。老师教给我们的,因为我们是学佛,教给我们这个根是净业三福、《十善业道》,还有选的一些小乘经,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一类的,在这上扎根,殊不知这底下还有更深的根。
更深的根老师说了,没有认真严格的督促我们学习,那个深根是什么?童蒙养正。当然我们这批人跟著李老师,年龄最小的差不多也有二十五岁左右,我那个时候三十一岁,都不是小孩。所以老师只是把《五种遗规》,陈弘谋的《五种遗规》叫我们自己去读、自己去修学,作为修身的读本,没有讲解,没有特别强调。我们拿到这个书也不过是翻翻看看而已,没认真下功夫。我们跟老师学习,老师是儒佛并重,他老人家一个星期给我们上两天课,两次,一次是佛经、一次是儒学。
儒家的根是礼。我启请老师给我们开《礼记》这门课,我大概启请了有三遍还是四遍,绝对是超过三遍的,老师才答应;不像我们请他讲经,我们启请讲经,一次他就答应了。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不答应?老师告诉我讲这个东西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谁肯做?我就明白了,但是你要晓得肯做才扎下深根。《礼记》里面「曲礼、内则」这两篇的内容跟我们现在提倡的《弟子规》是一样的,根本的根本。很难得「曲礼」上、下两篇老师给我们讲完了,另外挑选的「学记」跟「乐记、礼运大同篇」,只讲了这几篇。所以「曲礼」跟「内则」你要做到,把它变成自己日常生活的思想、见解、言行,你就生根了。社会诱惑力量再强大,你也不会被感染,也绝对不会被动摇,这个重要!我们今天提倡的,我跟徐老师讲我特别重视提倡的《弟子规》,因为《弟子规》比「内则」比「曲礼」分量少,言简意赅,它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好念,总共也不过就是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果然字字句句都落实、都做到了,我们扎下了深根,用这个来补我们的缺陷,意根的缺陷。
佛告诉我们三十七道品是道。中国人讲道德,三十七道品是道德,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天台大师讲得透彻,天台大师把它用四种方式来说明,这四种方式就是藏、通、别、圆;藏教三十七道品,通教三十七道品,别教三十七道品,圆教三十七道品,这讲得透彻!这三十七品就涵盖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佛法,一句都不漏失,我们不能把这个看轻了,这是纲领,总纲领、总科目。要按照三十七道品的次第,第一个是四念处,第二个四正勤,第三个四如意足,第四个才是五根五力。换句话说,如果前面这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你没有修学,信进念定慧这五根你就没有。中国佛教唐朝中叶以后大家都不学小乘了,那个时候行,为什么说行?那个时候有儒、有道,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没有不学儒的,没有不学道的,而且学儒、学道都在童年。换句话说,都在学佛之前他已经有儒道的基础,这个可以。儒道代替了小乘,所以直接入大乘不难,他进来之后都具足信进念定慧。
我在讲三十七品的时候跟诸位说过,四念处是看破,四正勤是精进,四如意足是放下,然后才具足后面四科;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个次第不能颠倒。可是今天我们学佛不管学哪个法门,谁又认真修行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他的根力从哪来?所以印祖在这种机缘之下,教化众生不能不契机,在现前这个机缘之下极力提倡因果教育,有道理,他提倡的。《了凡四训》这个科目、目标是教你深信因果,这个科目里面给我们讲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所以教学的目标深信因果。接著是《太上感应篇汇编》,这个科目的目标是让我们正确的认清楚邪正、善恶,什么是邪、什么是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后你才会远离邪恶,充实自己的正善。最后是《安士全书》,《安士全书》比前面两门更加深一层,末后指归净土。印祖用这三本书来帮助现前这个时代的众生,果然能够依教修行,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印祖那个时代,《弟子规》、童蒙养正在这个社会上还是普遍都在学习,所以这三种书对於那个时候的人一点都不难,成就的人很多。今天这三本书我们也普遍的在宣扬、在劝导,印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是怎么样?好像效果不彰。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一定要认真去反省、去检讨、去观察毛病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印光大师那个时候收到效果,现在收不到效果。所以我们就想到根下面还有根,从前人都具足,从小都学,现在人疏忽了。於是我才劝勉大家,世出世间德行、功夫、事业之成就与你扎根的教育决定是成正比例。扎根,这深根确确实实就是《弟子规》,深根!
中国自古传承的小学,中国古时候讲的小学跟我们现在的小学不一样,小学里面所学习的就是扎根,是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处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小教你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在家是好儿女,在学校是好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是以这个为教学目标。所以古时候的教育,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在赚钱,是志在圣贤。我们今天要想在佛法上成就,要想帮助这个社会化解冲突、化解灾难,真正落实到安定和平、幸福美满还是扎根教育,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
汤恩比所说的,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孔孟学说是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可以做代表。孔孟的学说就是仁义,仁是爱人,爱的教育;义这个字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为众生服务,尽义务而不计较报酬,这是义。义是舍己为人,宗教里面讲牺牲奉献,这儒家讲的。佛家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大乘佛法。真的,这样一个原理原则确确实实可以化解现前社会的灾难,化解对立、化解矛盾、化解误会、化解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平!
汤恩比讲得不错。所以我们现在细心反省、检点、观察,我们的根真的是缺了,五根缺了。有些人这五根全都没有;有些人有信,进念定慧没有;有人也很精进也发愤努力,但是念定慧没有,不容易!念是什么?念是不间断。我们念佛会间断,我们学教会间断,还夹杂,夹杂、间断所以这个功夫不得力。如果这五根全都没有,那麻烦就大了,你要怎样去培养?如何来补救?如果有前面两个,不错,你要认真努力,你要真正忏悔,发愿改过自新,把下面这三个根培养出来。前面跟诸位说过三十七道品是大道,一切众生自性里面统统具足,不是从外来的,只是我们的业障把它障住了,业障忏除根力就现前。有根就有进步,为什么?它能生长,到有力它就起作用。信根要是有力,外面邪知邪见你决定不会受它的影响,你信有根!
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幸亏还有这么一点点底子,五十年不是短时间,半个世纪。我们走了许许多多国家地区,也经历过大风大浪,面临过正面的冲击也能够平安度过,靠什么?靠根、靠力。当然根力之前,我们确实有四念处的看破,有四如意足的放下,有四正勤的精进。这是说到根的满缺对我们现前修学非常重要。这个意思还没讲完,我们休息几分钟,下一堂课接著跟诸位报告。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第四段「复以第四及第五对,结诸根满缺,亦由满业因缘,有损他益他之异,故成内六处满缺之果」,我们就读到此地。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有损他益他之异」。由此可知,损是损害别人,益是利益众生,三聚净戒里面有饶益有情戒,这就是益他。有情是指的有情众生,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动物,动物有情。动物范围包括就大,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讲九法界有情众生,九法界上面菩萨、缘觉、声闻、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九法界有情众生。益是利益,饶是丰饶,用现在的话是以最大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来对九法界有情众生,这饶益有情。戒经里面虽然没有这些文字,有这一条就够了,全部包括了,对他。
对自己也有一条没有条文的戒律,叫摄善法戒,这对自己的我们要懂。律仪戒那是有条文的,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菩萨戒,这有条文的,这叫律仪戒;没有条文的,只要对自己增长自己的善根,增长自己的智慧,增长自己的德能,这一类的就叫摄善法戒。譬如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律仪戒里头没有说不抽烟,有不饮酒没有说不抽烟,那我们要问抽烟对自己身体好不好?现在医学给我们作证明,抽烟对我们身体没有好处,学佛的人应当不抽烟,摄善法戒!
那我再跟诸位说一条,现在这个社会上报纸,你看每天好像有几十张,厚厚的一叠,杂志、电影、电视这些东西对我们自己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我想没有利益,没有想到老师教我的。我也跟诸位在讲席上报告过,早年台湾政府提倡复兴中华文化,有个什么复兴中华文化的运动。那个时候教育部有三位官员,大概是处长、司长这样的阶级去看方东美先生,那天正好我也在方老师家里,不期而遇。他们向方老师请教复兴中华文化应该怎样落实,向方先生请教。方先生听了这个话态度非常严肃,至少有五分钟沉默一句话都不说,面孔很严肃。这些教育部的官员,我们在旁边也都是很恭敬、很慎重的等待老师的教诲。沉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方老师说有,这些官员很高兴。方老师说第一(那个时候台湾有三家电视台)这三家电视台要关闭,无线电播音广播要关闭,所有的报纸要停刊,杂志要停刊。官员都呆了,他说:老师,这做不到!方老师就说: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传统的文化,你要想复兴中华文化你不把它们统统关闭掉,你还谈什么复兴?
我那天在方老师那个地方听到的,这些东西对我们有损没有益。所以我从那个时候起不看报纸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统统拒绝。你们关不关闭我不管,至少我不接触你们,真的,这不接触就不会被污染,清净心就能现前。要是社会上发生什么大的新闻,会有人告诉我,我不看这些东西。这是什么?摄善法戒。你们想想对不对?方老师他自己不看这个东西,他每天读佛经,很不可思议!早年台湾第一次印日本的《卍续藏》,我把这个消息立刻就报告方老师,方老师非常兴奋,第二天他就去订了一部。他老人家这些书,你走到他的书房就像书店一样,四面书架摆满。他真读!他不是摆好看的,真读。读书真乐,他尝到法味,法喜充满,真的像《论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学生来看他,都是来向他请教、请益,论道!你说这是多快乐的事情。
所以这是讲摄善法,自利,自己一定要知道。要懂得怎么样保护自己不受污染,要懂得自己怎么样去帮助别人,饶益有情,这样子就能够修诸根圆满。你要不懂得这个道理,不知道学习,你天天还接受这些染污,不肯去帮助别人,还有些人处处去障碍别人,那个问题更严重了!你要是真的常常有嫉妒心障碍别人,无论你生在哪一道,你的诸根一定是缺而不满。业因果报如是!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我们前世造不善业,根缺,这个缺有显、有隐,显是明显,譬如眼睛瞎了,明显;隐是怎么说?虽然有眼睛,看人不知道善恶,把善人看作恶人,把恶人看作善人,我们常讲有眼无珠,也是根缺。好事看成坏事,坏事看成好事,眼根缺;耳根有缺陷,专听不善,喜欢听信谣言;舌根缺陷,常常胡造谣言,说别人是非长短。这一生如果造这些恶业,来生不管生到哪一道,你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舌头,得这个果报。果报真的是自作自受,不是有个神明在主宰,也不是阎罗王在主宰,都是你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
这桩事情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给我们做了证明,证明大乘教里面佛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圣贤为什么他们那么圆满?真的是究竟圆满一丝毫缺陷没有,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诸根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他怎么修的?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从来没有损他,这种不善业没有。决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决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言语行为,他诸根圆满。不但不伤害而且还要发心积极的去成就别人、帮助别人,中国圣人所说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别人做不善的事情,你不能去帮助他;别人做好事善事,利益社会、利益大众,即使他是我的仇人冤家,我也要去帮助他,全心全力,好事!这个事情成就了,社会大众都得好处,当然要做,哪里还需要思考!
所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要利益他,损不可以损他,损自己,就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你的果报诸根圆满,你的内根三十七道品自然具足。为什么?三十七道品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因为迷失了自性这才要修。你现在不迷,不迷,性德自自然然现前,这道理讲得通,确实是事实,为什么不干?中国谚语有一句话说「福至心灵」,说这个人福报现前,豁然聪明了,以前看他是笨笨的,现在很聪明,很有智慧,福至心灵,有道理,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人在这一生不要想自己,不要想名闻利养,也不必去想长寿,寿命长短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我们活一天要断一天的恶、要修一天的善、要积一天的德。这个重要,你一天没有白过,你这一天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天天帮助自己灵性上升,你活得多快乐!念念与道品相应,大乘教里面念念与六度、与普贤十愿相应,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众生落实四摄法,拓开自己的心量。
我在前两年写了一幅对联「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学佛的人一看就懂;不学佛的人,这里头有几个佛学名词他看不懂。所以对不学佛的人,我把这里改了几个字,把慈悲改成爱心,把法界改成环宇,这个一般人会懂,「爱心遍环宇,善意满人间」。娑婆他不懂,人间他懂,对不学佛的,我就写这几个字;对学佛的人我就写,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你多快乐,你多幸福、多美满!心地纯净纯善,对人、对事、对物决定没有对立,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对一切人事物没有误会、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人家要问我:净空法师,你学佛学了五十多年,你学些什么?我告诉他,我就学这个。
真正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自自然然跟戒定慧相应。所以天天欢喜,天天在提升自己,天天在帮助别人。这一天要没出门,我这一天的慈悲善意,诵经、念佛回向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念念不忘!做人应该要这样,学佛应该要这样,这是内外根深,满缺业因一定要知道。所以我们的容貌、我们的体质,不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吗?心善,容貌善;心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自然就是健康长寿。修来的。所以前面跟诸位说过,一个人四十岁之前,他受过去生中业力的影响,四十年之后,四十岁以后要自己负责;前世影响力没有了,完全是你这一生当中所修积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话,这一句话里头有两句很重要,那就是「并皆无性,各不相知」,这才是答覆文殊菩萨所问的,这个意思深,问的意思深,法身菩萨的境界。前面跟诸位所说的六道凡夫的境界,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出六道,自己不是上上根性,我们今天读这部经,如何得到现前利益?这是我们最关心的,所以契机、契理。为什么各各不相知?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智不知境。这什么原因?为什么不相知?这个意思深,意思怎么样的深,前面有一句总的说明,我们不能够疏忽。
这个在前面我们读过的,也是清凉大师在《疏》里头所说的,他就第六识来讲,业是所造,心是能造,并皆速灭。就在这一句,所以不相知,这总答,这一句要明了。全部都明白了,并皆速灭就是不生不灭。《般若经》、《心经》大家常念的,你要真正懂得《心经》的意思,菩萨在这一品经里面这些问答,你完全没有问题,自然通达明了!
《心经》上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很可惜的我们今天没有照,没有照的功夫,这个照是什么意思?照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像镜子照外面东西,照。镜子照外面照得清不清楚?清清楚楚。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有没有执著?没有。有没有起心?没有。有没有动念?没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照;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会起心动念,照就没有了。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生烦恼,把外面事实真相完全迷了、迷失了,不知道五蕴皆空;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五蕴皆有,有就有一切苦厄。天天念这个经,意思能懂吗?真懂就会照了。所谓是起观照,观照是功夫的初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再向上提升是照见,照见就是智慧开了。所以观照是属於戒,照住是定,照见是慧,戒定慧三学,这种修法叫道共戒,比律仪戒殊胜,没有过失。
经上接著又跟我们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套这个例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说并皆无性、并皆速灭!速灭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了,《楞严经》佛说的「一切诸法,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生灭的速度太快太快了,快到我们没有法子思惟、没有法子想像,所以叫不生不灭。《心经》里面讲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心经》上说的。《中论》里面昨天我们也引用跟诸位说过了,《中论》里面讲「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实际上讲主要的一句就是不生不灭,其余是陪衬的话。如果真的没有生灭,那说不生不灭是毫无意义,生灭说成不生不灭,速度太快了。生灭的期间长短是亿万分之一秒,我们这念头一起不知道多少生灭过去了,所以说这个事实真相叫不生不灭。这就是讲并皆速灭,它速度太快了,相知来不及,没有时间,所以一切诸法各各不相知。
心性是一,没错,心性是能现能变,万法在这里讲的种种,种种是所现所变,但是你要晓得它为什么各各不相知?能现所现、能变所变是一不是二!二法才相知,一法怎么相知?这个道理深,法身菩萨的境界。大乘经教里头常常跟我们讲,八地菩萨才能见到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种子的生灭。换句话说,才能看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能看到这个现象,那是多么深的禅定。《心经》的末后总结上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正是跟此地第五对所说的「智不知境,境不知智」一个意思。果然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就是《心经》上的话落实了,「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圆满菩提!所以《般若经》上佛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一句话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你才能真正的懂得这个意思。
清凉大师在《钞》里面末后说了几句话,我把他这几句话念一念。「一性随於种种,则失真谛。种种随於一性,则失俗谛」。真谛是心性,俗谛是种种。接著又说「一性即不相知」,换句话说,「种种随於不相知,则失俗谛。不相知随於种种,则失真谛」,这怎么办?这个问题要用《坛经》上的说法,那马上就解决了。《坛经》印宗法师向能大师请教,印宗说:你在黄梅,五祖对於禅定解脱怎么讲法?能大师回答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印宗听了就开悟了,跟这个地方的义趣相通。你看看这个地方一性、种种是二法,我们套六祖这个公式、这个例子,那可以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在大乘教里叫向上一著,真的上根利智听了这个对话他有受用、他明白了,中下根性不得其利。中下根性听了会迷惑,明明是二法怎么叫不二法?一性跟种种明明是二,怎么会不二?懂得不生不灭就晓得不二,懂得一时顿现就知道不二,真的各各不相知。懂得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就明了了,你才真的放下了。
真放下了那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梦想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远离是什么?放下,这一放下就叫做究竟涅盘。实际上究竟涅盘有没有?你要执著还有个究竟涅盘,你还没有放下,那还是颠倒梦想。所以《般若经》上总结是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佛法,佛法讲心性,心性是一,这佛法;而种种这属於世间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种种,包括我们今天讲的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对了,你才真的看清楚、看明白,你不要以为是真有。
十法界依正庄严,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诸佛菩萨觉了,大千世界有没有空?没空。空跟不空不二,才叫真空;空跟不空是二,那还是颠倒妄想。这愈讲就愈深了,你一下领悟不过来愈搞愈糊涂,所以你能听懂很好,你就能契入;不懂没关系,不要去想,愈想愈错。你常常读这些经文,心里面有这么一个印象,不求解答,只要你的功夫不断的在进步,天天用功、天天读经、天天念佛,总有一天豁然大悟就明白了。
心里面有这么一个问题在,这叫疑情。禅宗里面所谓的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个大疑、小疑是怎么说法?问题的大小。像此地讲的心性是一为什么有种种?这是大问题,这是大疑;哪一天断疑开悟了,那大悟。像印宗问的那个禅定解脱怎么个讲法,这小疑;豁然觉悟的时候,这小悟,所以大小是讲问题的大小、问题的浅深,是这个意思。不能解答,机缘没有到愈解答就愈麻烦;机缘到了,不定这一接触他就通了。这叫疑情不叫疑问,没有疑问,为什么?佛所说的决定是真的,只是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智慧太浅听不懂,一下意思会不过来,所以叫疑情不叫疑问。
清凉末后这几句话说得很好,给我们提了个问题。这问题怎么办?不要紧,下面觉首菩萨就给我们解答了。所以这里问题不要解释,下面觉首菩萨以十一首偈颂,来给我们解答这问题。今天我们时间到了,下一堂课我们再学习觉首菩萨的解释。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正释别观第四段,我们把文念一遍。
「四复以第四及第五对,结诸根满缺,亦由满业因缘,有损他益他之异,故成内六处满缺之果,又由内根有满缺,故於分别位了境不同,并皆无性,各不相知,谁令种种」。这段文对於我们每位同学在现前修学过程当中关系很大,我们要认真仔细的来学习。第四对是「因不知缘,缘不知因」,第五对是「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它结归到诸根满缺。诸根分内外,外,眼耳鼻舌身这是外,外面这五根;内,内是意根,意根里面就是第五对所讲的「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清凉大师在《钞》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譬如「信进念定慧」,我们一念这个诸位都知道这是五根、五力。五根、五力你具不具足?你圆不圆满?也指内根的满缺,如果我们在这上圆满具足,那修行证果就容易了。
所以我们细心想一想确实是有问题。外面这五根大概都没有问题,眼,我们眼还没有毛病,还能看,还看得很清楚,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外面这五根没问题。虽然没有问题,你细心去观察每个人这五根利钝不相同。譬如我们见色,有人见得很深、很广、很透彻,有人见得很肤浅,真的不一样,千差万别。还有一些根缺,譬如说眼失明、耳失聪,耳失聪就是聋子,眼失明是瞎子,这叫根缺。我们根对外面六尘的境界不完全具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六根圆满,内外通利,通是没有障碍,利是伶俐、聪明。清凉在此地讲得好,「亦由满业因缘」,满业跟引业我们总要搞清楚、搞明白。引业引导我们到哪一道去受生,受生之后这一切果报都是属於满业。此地略举大段,你的六根是不是圆满具足,这属於满业;受生同异、端正丑陋,你这一生当中受苦、受乐全是属於满业。无论修不修行,修不修道,哪一个人对这些事情不关心?关心又有什么用?遇不到圣贤,事实真相始终不能够明了。有幸有缘遇到圣贤,圣贤人为我们开导,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果然明白就能改进,诸根的缺陷可以改,失明的人可以复明,失聪的人可以恢复聪明。
我们读过不少修学感应的报告。我想每个同学熟知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你看看他那个时候的状况多么的凄凉,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儿子死了,有一个儿子走失了、失踪了,腊月三十夫妇两个人哭泣!毕竟这个人还是有善根,可惜没有人点醒他,他家里的灶神不错,知道他这个情形,时节因缘成熟了,这时候示现来点化他。他也算是不错,一点就明白、就通达了,知道自己的过失。过去虽然在修善是假的不是真的,都是敷衍,别人做跟著做,做也不踏实。灶神点醒之后,他觉悟了,从此之后诚诚恳恳的修学,老老实实的断恶修善,功名成就了。过去多少次的考试都不及格、都考不取,居然中了进士,年岁也太大了。在一个宦官家里头遇到一个小孩,那个小孩就是他失去的儿子,感应不可思议。这宦官也很了不起,成全他把儿子送还给他,带了儿子回家。他的太太因为常常哭他的儿女,眼睛都瞎了,眼睛瞎了根缺,儿子回去之后,母子抱头大哭,儿子用舌头舔他妈妈的眼睛,他妈妈的眼睛恢复视力,眼睛好了。像这一类的事情,史书里面有许多记载,真的是至诚感通!
我们的同学大概是前面五根还没有太大的问题,真正问题在哪里?问题在内根。内根是意根,意根有缺没有满,意根不在外面你觉察不到,意根不圆满则障道。今天所载的诸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每天学习,学了多少年了不相信!怎么知道你不相信?你没做到,这就叫不相信。我记得我在讲席当中说过很多遍,早年我出家受了戒,我出家两年之后才受戒,受戒之后照规矩一定要回来拜老师;我到台中去拜老师,李炳南老居士。还没见面看到了(他在房子里面我在外面),老远他就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说了好多句信佛。我进去之后他让我坐下来,问我:刚才我讲的你听到没有?听到了。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我说:是!那个时候我学佛九年,出家两年了,一出家就教佛学院讲经,怎么还不信佛?为什么那么大声说那么多句要我信佛、信佛,你要信佛,我当然感觉到很奇怪。老师就跟我说:不容易,信佛不容易,信进念定慧。告诉我有许许多多七十、八十出家的老法师到临死还不相信佛。我愈听愈不懂。最后他老人家说出来,我明白了,没做到!真正信哪有做不到的?你没做到,不信。这我明白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
我们冷静观察世间学佛的人(同学),在家、出家信佛真不多!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别人信不信於我不相干,我自己信不信?我们学佛入佛门,第一堂课是接受三皈,老师为我们传授三皈,我们做到没有?没有做到。什么原因?不信!没有信根哪来的信力?确确实实像李老师所说的,有人这一出家到老死三皈都做不到。三皈,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这是一进佛门首先把总的方向目标传授给你,你只要依教奉行,你就不会走入歧途,你走的是正道。
我们想想我们出家、皈依多少年了,三皈依每天都念,早晚课最后都念三皈依,变成什么?有口无心。古大德诵经、礼忏有利益,利益在哪里?随文入观,时时刻刻念念能提醒自己。我们现在人每天读经、念佛、礼忏不得利益,是什么?没有信。这个信进念定慧的根没有,根缺了;这个根是意根,内里头的意根。所以三皈做不到,五戒做不到,十善做不到。佛门修行的基础是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做不到,奉事师长做不到,世出世法德行功业都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要晓得为什么一生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看破?为什么不肯放下?根缺了。这个事不是小事,这是大事。
我昨天跟徐醒民老师通了个电话,我们谈了很多,我是非常非常的感慨。老师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虽然指导我们从根本上下手,可是我们的根不牢固、不坚定,还是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信心动摇了,依旧是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牵著走,学业、道业都不能成就。所以我跟徐老师讲,老师给我们奠的那个根,那个根下面还有根,深根!这个疏忽了。老师虽然提到但是没有特别强调,深根我们没有扎,根不够深禁不起考验。老师教给我们的,因为我们是学佛,教给我们这个根是净业三福、《十善业道》,还有选的一些小乘经,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一类的,在这上扎根,殊不知这底下还有更深的根。
更深的根老师说了,没有认真严格的督促我们学习,那个深根是什么?童蒙养正。当然我们这批人跟著李老师,年龄最小的差不多也有二十五岁左右,我那个时候三十一岁,都不是小孩。所以老师只是把《五种遗规》,陈弘谋的《五种遗规》叫我们自己去读、自己去修学,作为修身的读本,没有讲解,没有特别强调。我们拿到这个书也不过是翻翻看看而已,没认真下功夫。我们跟老师学习,老师是儒佛并重,他老人家一个星期给我们上两天课,两次,一次是佛经、一次是儒学。
儒家的根是礼。我启请老师给我们开《礼记》这门课,我大概启请了有三遍还是四遍,绝对是超过三遍的,老师才答应;不像我们请他讲经,我们启请讲经,一次他就答应了。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不答应?老师告诉我讲这个东西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谁肯做?我就明白了,但是你要晓得肯做才扎下深根。《礼记》里面「曲礼、内则」这两篇的内容跟我们现在提倡的《弟子规》是一样的,根本的根本。很难得「曲礼」上、下两篇老师给我们讲完了,另外挑选的「学记」跟「乐记、礼运大同篇」,只讲了这几篇。所以「曲礼」跟「内则」你要做到,把它变成自己日常生活的思想、见解、言行,你就生根了。社会诱惑力量再强大,你也不会被感染,也绝对不会被动摇,这个重要!我们今天提倡的,我跟徐老师讲我特别重视提倡的《弟子规》,因为《弟子规》比「内则」比「曲礼」分量少,言简意赅,它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好念,总共也不过就是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果然字字句句都落实、都做到了,我们扎下了深根,用这个来补我们的缺陷,意根的缺陷。
佛告诉我们三十七道品是道。中国人讲道德,三十七道品是道德,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天台大师讲得透彻,天台大师把它用四种方式来说明,这四种方式就是藏、通、别、圆;藏教三十七道品,通教三十七道品,别教三十七道品,圆教三十七道品,这讲得透彻!这三十七品就涵盖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佛法,一句都不漏失,我们不能把这个看轻了,这是纲领,总纲领、总科目。要按照三十七道品的次第,第一个是四念处,第二个四正勤,第三个四如意足,第四个才是五根五力。换句话说,如果前面这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你没有修学,信进念定慧这五根你就没有。中国佛教唐朝中叶以后大家都不学小乘了,那个时候行,为什么说行?那个时候有儒、有道,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没有不学儒的,没有不学道的,而且学儒、学道都在童年。换句话说,都在学佛之前他已经有儒道的基础,这个可以。儒道代替了小乘,所以直接入大乘不难,他进来之后都具足信进念定慧。
我在讲三十七品的时候跟诸位说过,四念处是看破,四正勤是精进,四如意足是放下,然后才具足后面四科;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个次第不能颠倒。可是今天我们学佛不管学哪个法门,谁又认真修行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他的根力从哪来?所以印祖在这种机缘之下,教化众生不能不契机,在现前这个机缘之下极力提倡因果教育,有道理,他提倡的。《了凡四训》这个科目、目标是教你深信因果,这个科目里面给我们讲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所以教学的目标深信因果。接著是《太上感应篇汇编》,这个科目的目标是让我们正确的认清楚邪正、善恶,什么是邪、什么是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后你才会远离邪恶,充实自己的正善。最后是《安士全书》,《安士全书》比前面两门更加深一层,末后指归净土。印祖用这三本书来帮助现前这个时代的众生,果然能够依教修行,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印祖那个时代,《弟子规》、童蒙养正在这个社会上还是普遍都在学习,所以这三种书对於那个时候的人一点都不难,成就的人很多。今天这三本书我们也普遍的在宣扬、在劝导,印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是怎么样?好像效果不彰。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一定要认真去反省、去检讨、去观察毛病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印光大师那个时候收到效果,现在收不到效果。所以我们就想到根下面还有根,从前人都具足,从小都学,现在人疏忽了。於是我才劝勉大家,世出世间德行、功夫、事业之成就与你扎根的教育决定是成正比例。扎根,这深根确确实实就是《弟子规》,深根!
中国自古传承的小学,中国古时候讲的小学跟我们现在的小学不一样,小学里面所学习的就是扎根,是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处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小教你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在家是好儿女,在学校是好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是以这个为教学目标。所以古时候的教育,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在赚钱,是志在圣贤。我们今天要想在佛法上成就,要想帮助这个社会化解冲突、化解灾难,真正落实到安定和平、幸福美满还是扎根教育,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
汤恩比所说的,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孔孟学说是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可以做代表。孔孟的学说就是仁义,仁是爱人,爱的教育;义这个字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为众生服务,尽义务而不计较报酬,这是义。义是舍己为人,宗教里面讲牺牲奉献,这儒家讲的。佛家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大乘佛法。真的,这样一个原理原则确确实实可以化解现前社会的灾难,化解对立、化解矛盾、化解误会、化解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平!
汤恩比讲得不错。所以我们现在细心反省、检点、观察,我们的根真的是缺了,五根缺了。有些人这五根全都没有;有些人有信,进念定慧没有;有人也很精进也发愤努力,但是念定慧没有,不容易!念是什么?念是不间断。我们念佛会间断,我们学教会间断,还夹杂,夹杂、间断所以这个功夫不得力。如果这五根全都没有,那麻烦就大了,你要怎样去培养?如何来补救?如果有前面两个,不错,你要认真努力,你要真正忏悔,发愿改过自新,把下面这三个根培养出来。前面跟诸位说过三十七道品是大道,一切众生自性里面统统具足,不是从外来的,只是我们的业障把它障住了,业障忏除根力就现前。有根就有进步,为什么?它能生长,到有力它就起作用。信根要是有力,外面邪知邪见你决定不会受它的影响,你信有根!
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幸亏还有这么一点点底子,五十年不是短时间,半个世纪。我们走了许许多多国家地区,也经历过大风大浪,面临过正面的冲击也能够平安度过,靠什么?靠根、靠力。当然根力之前,我们确实有四念处的看破,有四如意足的放下,有四正勤的精进。这是说到根的满缺对我们现前修学非常重要。这个意思还没讲完,我们休息几分钟,下一堂课接著跟诸位报告。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第四段「复以第四及第五对,结诸根满缺,亦由满业因缘,有损他益他之异,故成内六处满缺之果」,我们就读到此地。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有损他益他之异」。由此可知,损是损害别人,益是利益众生,三聚净戒里面有饶益有情戒,这就是益他。有情是指的有情众生,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动物,动物有情。动物范围包括就大,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讲九法界有情众生,九法界上面菩萨、缘觉、声闻、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九法界有情众生。益是利益,饶是丰饶,用现在的话是以最大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来对九法界有情众生,这饶益有情。戒经里面虽然没有这些文字,有这一条就够了,全部包括了,对他。
对自己也有一条没有条文的戒律,叫摄善法戒,这对自己的我们要懂。律仪戒那是有条文的,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菩萨戒,这有条文的,这叫律仪戒;没有条文的,只要对自己增长自己的善根,增长自己的智慧,增长自己的德能,这一类的就叫摄善法戒。譬如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律仪戒里头没有说不抽烟,有不饮酒没有说不抽烟,那我们要问抽烟对自己身体好不好?现在医学给我们作证明,抽烟对我们身体没有好处,学佛的人应当不抽烟,摄善法戒!
那我再跟诸位说一条,现在这个社会上报纸,你看每天好像有几十张,厚厚的一叠,杂志、电影、电视这些东西对我们自己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我想没有利益,没有想到老师教我的。我也跟诸位在讲席上报告过,早年台湾政府提倡复兴中华文化,有个什么复兴中华文化的运动。那个时候教育部有三位官员,大概是处长、司长这样的阶级去看方东美先生,那天正好我也在方老师家里,不期而遇。他们向方老师请教复兴中华文化应该怎样落实,向方先生请教。方先生听了这个话态度非常严肃,至少有五分钟沉默一句话都不说,面孔很严肃。这些教育部的官员,我们在旁边也都是很恭敬、很慎重的等待老师的教诲。沉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方老师说有,这些官员很高兴。方老师说第一(那个时候台湾有三家电视台)这三家电视台要关闭,无线电播音广播要关闭,所有的报纸要停刊,杂志要停刊。官员都呆了,他说:老师,这做不到!方老师就说: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传统的文化,你要想复兴中华文化你不把它们统统关闭掉,你还谈什么复兴?
我那天在方老师那个地方听到的,这些东西对我们有损没有益。所以我从那个时候起不看报纸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统统拒绝。你们关不关闭我不管,至少我不接触你们,真的,这不接触就不会被污染,清净心就能现前。要是社会上发生什么大的新闻,会有人告诉我,我不看这些东西。这是什么?摄善法戒。你们想想对不对?方老师他自己不看这个东西,他每天读佛经,很不可思议!早年台湾第一次印日本的《卍续藏》,我把这个消息立刻就报告方老师,方老师非常兴奋,第二天他就去订了一部。他老人家这些书,你走到他的书房就像书店一样,四面书架摆满。他真读!他不是摆好看的,真读。读书真乐,他尝到法味,法喜充满,真的像《论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学生来看他,都是来向他请教、请益,论道!你说这是多快乐的事情。
所以这是讲摄善法,自利,自己一定要知道。要懂得怎么样保护自己不受污染,要懂得自己怎么样去帮助别人,饶益有情,这样子就能够修诸根圆满。你要不懂得这个道理,不知道学习,你天天还接受这些染污,不肯去帮助别人,还有些人处处去障碍别人,那个问题更严重了!你要是真的常常有嫉妒心障碍别人,无论你生在哪一道,你的诸根一定是缺而不满。业因果报如是!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我们前世造不善业,根缺,这个缺有显、有隐,显是明显,譬如眼睛瞎了,明显;隐是怎么说?虽然有眼睛,看人不知道善恶,把善人看作恶人,把恶人看作善人,我们常讲有眼无珠,也是根缺。好事看成坏事,坏事看成好事,眼根缺;耳根有缺陷,专听不善,喜欢听信谣言;舌根缺陷,常常胡造谣言,说别人是非长短。这一生如果造这些恶业,来生不管生到哪一道,你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舌头,得这个果报。果报真的是自作自受,不是有个神明在主宰,也不是阎罗王在主宰,都是你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
这桩事情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给我们做了证明,证明大乘教里面佛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圣贤为什么他们那么圆满?真的是究竟圆满一丝毫缺陷没有,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诸根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他怎么修的?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从来没有损他,这种不善业没有。决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决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言语行为,他诸根圆满。不但不伤害而且还要发心积极的去成就别人、帮助别人,中国圣人所说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别人做不善的事情,你不能去帮助他;别人做好事善事,利益社会、利益大众,即使他是我的仇人冤家,我也要去帮助他,全心全力,好事!这个事情成就了,社会大众都得好处,当然要做,哪里还需要思考!
所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要利益他,损不可以损他,损自己,就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你的果报诸根圆满,你的内根三十七道品自然具足。为什么?三十七道品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因为迷失了自性这才要修。你现在不迷,不迷,性德自自然然现前,这道理讲得通,确实是事实,为什么不干?中国谚语有一句话说「福至心灵」,说这个人福报现前,豁然聪明了,以前看他是笨笨的,现在很聪明,很有智慧,福至心灵,有道理,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人在这一生不要想自己,不要想名闻利养,也不必去想长寿,寿命长短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我们活一天要断一天的恶、要修一天的善、要积一天的德。这个重要,你一天没有白过,你这一天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天天帮助自己灵性上升,你活得多快乐!念念与道品相应,大乘教里面念念与六度、与普贤十愿相应,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众生落实四摄法,拓开自己的心量。
我在前两年写了一幅对联「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学佛的人一看就懂;不学佛的人,这里头有几个佛学名词他看不懂。所以对不学佛的人,我把这里改了几个字,把慈悲改成爱心,把法界改成环宇,这个一般人会懂,「爱心遍环宇,善意满人间」。娑婆他不懂,人间他懂,对不学佛的,我就写这几个字;对学佛的人我就写,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你多快乐,你多幸福、多美满!心地纯净纯善,对人、对事、对物决定没有对立,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对一切人事物没有误会、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人家要问我:净空法师,你学佛学了五十多年,你学些什么?我告诉他,我就学这个。
真正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自自然然跟戒定慧相应。所以天天欢喜,天天在提升自己,天天在帮助别人。这一天要没出门,我这一天的慈悲善意,诵经、念佛回向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念念不忘!做人应该要这样,学佛应该要这样,这是内外根深,满缺业因一定要知道。所以我们的容貌、我们的体质,不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吗?心善,容貌善;心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自然就是健康长寿。修来的。所以前面跟诸位说过,一个人四十岁之前,他受过去生中业力的影响,四十年之后,四十岁以后要自己负责;前世影响力没有了,完全是你这一生当中所修积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话,这一句话里头有两句很重要,那就是「并皆无性,各不相知」,这才是答覆文殊菩萨所问的,这个意思深,问的意思深,法身菩萨的境界。前面跟诸位所说的六道凡夫的境界,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出六道,自己不是上上根性,我们今天读这部经,如何得到现前利益?这是我们最关心的,所以契机、契理。为什么各各不相知?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智不知境。这什么原因?为什么不相知?这个意思深,意思怎么样的深,前面有一句总的说明,我们不能够疏忽。
这个在前面我们读过的,也是清凉大师在《疏》里头所说的,他就第六识来讲,业是所造,心是能造,并皆速灭。就在这一句,所以不相知,这总答,这一句要明了。全部都明白了,并皆速灭就是不生不灭。《般若经》、《心经》大家常念的,你要真正懂得《心经》的意思,菩萨在这一品经里面这些问答,你完全没有问题,自然通达明了!
《心经》上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很可惜的我们今天没有照,没有照的功夫,这个照是什么意思?照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像镜子照外面东西,照。镜子照外面照得清不清楚?清清楚楚。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有没有执著?没有。有没有起心?没有。有没有动念?没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照;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会起心动念,照就没有了。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生烦恼,把外面事实真相完全迷了、迷失了,不知道五蕴皆空;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五蕴皆有,有就有一切苦厄。天天念这个经,意思能懂吗?真懂就会照了。所谓是起观照,观照是功夫的初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再向上提升是照见,照见就是智慧开了。所以观照是属於戒,照住是定,照见是慧,戒定慧三学,这种修法叫道共戒,比律仪戒殊胜,没有过失。
经上接著又跟我们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套这个例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说并皆无性、并皆速灭!速灭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了,《楞严经》佛说的「一切诸法,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生灭的速度太快太快了,快到我们没有法子思惟、没有法子想像,所以叫不生不灭。《心经》里面讲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心经》上说的。《中论》里面昨天我们也引用跟诸位说过了,《中论》里面讲「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实际上讲主要的一句就是不生不灭,其余是陪衬的话。如果真的没有生灭,那说不生不灭是毫无意义,生灭说成不生不灭,速度太快了。生灭的期间长短是亿万分之一秒,我们这念头一起不知道多少生灭过去了,所以说这个事实真相叫不生不灭。这就是讲并皆速灭,它速度太快了,相知来不及,没有时间,所以一切诸法各各不相知。
心性是一,没错,心性是能现能变,万法在这里讲的种种,种种是所现所变,但是你要晓得它为什么各各不相知?能现所现、能变所变是一不是二!二法才相知,一法怎么相知?这个道理深,法身菩萨的境界。大乘经教里头常常跟我们讲,八地菩萨才能见到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种子的生灭。换句话说,才能看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能看到这个现象,那是多么深的禅定。《心经》的末后总结上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正是跟此地第五对所说的「智不知境,境不知智」一个意思。果然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就是《心经》上的话落实了,「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圆满菩提!所以《般若经》上佛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一句话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你才能真正的懂得这个意思。
清凉大师在《钞》里面末后说了几句话,我把他这几句话念一念。「一性随於种种,则失真谛。种种随於一性,则失俗谛」。真谛是心性,俗谛是种种。接著又说「一性即不相知」,换句话说,「种种随於不相知,则失俗谛。不相知随於种种,则失真谛」,这怎么办?这个问题要用《坛经》上的说法,那马上就解决了。《坛经》印宗法师向能大师请教,印宗说:你在黄梅,五祖对於禅定解脱怎么讲法?能大师回答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印宗听了就开悟了,跟这个地方的义趣相通。你看看这个地方一性、种种是二法,我们套六祖这个公式、这个例子,那可以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在大乘教里叫向上一著,真的上根利智听了这个对话他有受用、他明白了,中下根性不得其利。中下根性听了会迷惑,明明是二法怎么叫不二法?一性跟种种明明是二,怎么会不二?懂得不生不灭就晓得不二,懂得一时顿现就知道不二,真的各各不相知。懂得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就明了了,你才真的放下了。
真放下了那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梦想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远离是什么?放下,这一放下就叫做究竟涅盘。实际上究竟涅盘有没有?你要执著还有个究竟涅盘,你还没有放下,那还是颠倒梦想。所以《般若经》上总结是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佛法,佛法讲心性,心性是一,这佛法;而种种这属於世间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种种,包括我们今天讲的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对了,你才真的看清楚、看明白,你不要以为是真有。
十法界依正庄严,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诸佛菩萨觉了,大千世界有没有空?没空。空跟不空不二,才叫真空;空跟不空是二,那还是颠倒妄想。这愈讲就愈深了,你一下领悟不过来愈搞愈糊涂,所以你能听懂很好,你就能契入;不懂没关系,不要去想,愈想愈错。你常常读这些经文,心里面有这么一个印象,不求解答,只要你的功夫不断的在进步,天天用功、天天读经、天天念佛,总有一天豁然大悟就明白了。
心里面有这么一个问题在,这叫疑情。禅宗里面所谓的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个大疑、小疑是怎么说法?问题的大小。像此地讲的心性是一为什么有种种?这是大问题,这是大疑;哪一天断疑开悟了,那大悟。像印宗问的那个禅定解脱怎么个讲法,这小疑;豁然觉悟的时候,这小悟,所以大小是讲问题的大小、问题的浅深,是这个意思。不能解答,机缘没有到愈解答就愈麻烦;机缘到了,不定这一接触他就通了。这叫疑情不叫疑问,没有疑问,为什么?佛所说的决定是真的,只是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智慧太浅听不懂,一下意思会不过来,所以叫疑情不叫疑问。
清凉末后这几句话说得很好,给我们提了个问题。这问题怎么办?不要紧,下面觉首菩萨就给我们解答了。所以这里问题不要解释,下面觉首菩萨以十一首偈颂,来给我们解答这问题。今天我们时间到了,下一堂课我们再学习觉首菩萨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