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八七卷) 2004/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287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九段光照十亿界,偈颂第三首:
【世间放逸著五欲。不实分别受众苦。奉行佛教常摄心。誓度於斯是其行。】
这首偈,在前面我们把『五欲』的因缘果报,略略的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让我们明了一切众生在六道里面,他的引业、满业怎么来的。我们的命运,六道众生各有命运,命运无非是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遇到缘就起现行,正报就是六道得的这个身体,有缘。得到这个身体之后,这一生的受用,有因也有缘,受用是果。果,没有因没有缘,哪来的果报?譬如你命中有财富,你有财库,命里有。如果命里有,你在这个世间无所事事,什么都不想干,你还是发不了财。为什么?有因没有缘。
缘,你在这个世间总要有一种事业你去做,那就是缘。譬如命里有财,无论你做什么生意,做什么买卖,一定发财;别人去做不会发财,你去做就会发财,命里有财!别人求一个职位,求个官职,求不到,你去求很容易得到,你命里有,那个求是缘。命里面没有的,你求到了,那是你这一生当中造的,不是命里头有的。像了凡先生,命里面没有举人,没有进士,他拼命去求,参加考试果然得到了。命里面没有,参加考试,所谓是名落孙山,考不取。努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等於说把这个功德回向他的愿望,他要考中进士。了凡先生考进士是考了三次,第三次才考中,由此可知,前两次他的功德累积的还不够,第三次这个时候累积够了,他就很容易考取。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我们的命,前生修的是常数,我们知道常数之外有变数,你要能抓住这个变数,你这一生就是佛门里面常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年轻时在困苦环境里头,这句话是章嘉大师教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教我求的方法。我这一生的好处,实在讲感谢父母,父母之恩没有法子报答得尽。这一生当中能够遇到老师,这是缘,遇到老师能够尊师重道,能够依教奉行,这是父母教的,从小教的。如果小时候没有父母这样严格的教训,我们不懂得尊师重道,遇到好老师当面错过。老师要传法给学生,首先是观机,我们佛门当中说,观察你是不是法器,你有没有条件接受。
这个条件,简单的说不外乎三种,第一个是真诚。这是最重要的,祖师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真心、诚心。第二个,对於道业的重视。从哪里看?从尊师重道来看,对老师的尊敬。为什么?重道,重道的人一定尊师。如果这个人没有把老师看在眼里,对老师很轻慢,你就可以断定,他没有道;要有的时候,那是装模作样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时候,它是密切关联的关系,古今中外重道的人哪有不尊师的道理!哪有不孝父母的道理!没有!所以从这些地方你细心的观察,你就知道他对於他的道业重不重视。第三个条件,好学,好学他才能够精进不懈。只要具足这三个条件,这就是法器,这就是古今中外得道之人希求传法的人,他一定具足这三个条件。不问他的学历,学历再差,即使不认识字,都能培养得出来。如果这三个条件缺了一条,纵然他拿到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也没用,他能搞世间法,他不能成就道业。在世间法里头他的成就也有限,换句话说,不出他的命运。
现在的社会环境来说,一般人在命运里面来讲,只有亏折、减损,很少有增加的。我们今天看全世界,我们的确看到有很多大福德的人,天天所作所为都是在减,都是在除。虽然天天减,天天除,他拥有的福德还是很大,他自己不知道,累劫的修行在一世就报完了,真可惜!这一世的享受是太不值得了。你要问这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人所讲的,不读书之过,不读圣贤书,不晓得这里头的真相,读圣贤书就明白了。自己命里有大福报,如果天天还加,天天还乘,那他的福报不知道要享多少代,享福当中懂得修福,不至於亏损。你不读圣贤书,不了解事实真相,不懂这个道理,大幅度的在亏折。
我们今天看到许多富贵人家的余福,余福要多,底下一代还能享受到;余福要少,自己这一生都不能保全。为什么?晚年就没有福了,就败了。多少工商业巨子到晚年的时候,经营不善公司倒闭,宣告破产,这个事情在现在社会上我们常常听说。那是什么?他那一生命中的福德,他天天在减,天天在亏,被不善的心行亏折掉;如果是善心、善意、善行,它会增加,他生生世世福报相续。现在在这个社会上,有这种聪明智慧,有这种见地的人愈来愈少,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的。
所以,这个东西怎么样保持,怎么样让命里面的福报天天加,天天增长?记住佛给我们讲的,施舍。你要有财,你要记住舍财,多修财布施。这个世间人,苦难的人,得到你的恩惠,得到你的救济,永远感恩。你生生世世报恩的人多,你做什么事情,有很多人忠心来为你服务,於你有恩的,你曾经布施恩德的人。你这一生做事情,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没有一个忠心的人士,什么原因?你过去没有布施恩德。如果我没有,我懂得了,我这一生当中布施恩德,来生要办事,人就多了,助手就多了,这个道理要参透。法布施,教别人,全心全力教人,自己智慧增长。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没有病。有多大福报就做多少事情,专门做这三种布施。
无畏布施里面,你真有力量的,自己长素、戒杀、放生,这是基本的。除这个之外,鳏寡孤独,我有能力,办孤儿院,办养老院,这个果报是健康长寿,办医院救济病苦,要做的事情很多。法布施,特别是伦理道德的教育,要想种种方法劝导一切众生。科学技术的方法好,我们可以用电视台,用网际网路,现在用光碟,印送经书,这一点我是跟印光法师学来的。他老人家一生,所有信众供养他的这些钱财,他把这些钱在苏州报国寺办了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专门印这些佛经、善书,只要对社会有利益的、有好处的,他老人家统统都印。所以实在讲,多元文化他才是带头人,他先做了,他儒释道都弘扬,不是一家。
定海知县请他去讲经,他派一个人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绝对没有门户之见,只要对社会大众有利益,拼命在做,一生就做这一样。我是从「上海护国息灾法会开示录」里头读到的,因为那时候他在上海做这个法会,每天在法会里头有一次讲演,最后一天有三皈五戒的传授,以后这个印成一个小册子。头一篇里面就提到,当时北方有灾难,他就赈灾,赈灾的钱从哪里来?印经的款项,印经款项里面拨出三千大洋,送到北方去赈灾。我们才晓得印祖一生只做一桩事情,印经,救济急难都是从印经钱里面拨出来一些。印经是法布施,重视法;赈灾是财布施跟无畏布施,以法布施为主,这是我们一定要学的。因为什么?只有智慧,你才能超凡入圣,才能破迷开悟,才能了生死出三界。世间的荣华富贵,世间的学问、才艺,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欲界,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我们这一生不可以把这桩事情错过,这桩事情错过,你是真错了。
我们现在看清凉大师给我们注解的这四句偈,「上半所救」,上半就是前面两句,『世间放逸著五欲,不实分别受众苦』,所救的,就是六道里面的苦难众生。「放逸」,缘也,「著五欲」,事也,注解注得好,你看这四句偈里面的内容多么丰富。「放逸」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不专心,做任何事情都很随便,中国人所讲的马虎、随便,没有一桩事情是专心诚意在做,没有,随随便便,这种心态就是造作罪业的缘。古时候,儒家、道家、佛家对於四众学生的教诫,管得非常严。要认真,学东西不论学什么东西要认真学,要求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不放逸;这个反面就是放逸。不能够马虎,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能懈怠,儒家讲日新又新,佛法讲勇猛精进。
因为放逸,贪著五欲「财色名食睡」,起贪心,贪而无厌,到最后不择手段去争取,这就错了;不择手段的争取,把你命中的定数天天在减少。如果用极不善的手段,我要想得到这个名闻利养,不怕伤害众生,甚至於杀害众生我也要想得到。杀害众生,自己是得到了,你命里面那个善福是大幅度的亏折。你有一百年的福报,可能一下亏折就变成二十年、三十年,你是能得到,你享受的时间短了。你要是用正常的手段去获得,而且以仁民爱物,爱护众生、救护众生,这样得到的,你那一百年的福报,可能会延伸到两百年,到三百年,我们也要懂得这个道理。
在中国古代,商六百年,周八百年,什么原因?那些人懂得,常数里面(就是定命里面)他们天天加,他不是天天在减。也以这个道理教导他的子孙,子孙能信、能守、能行,代代相传。早年,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周公制定一套治国的方针,就是《周礼》,相当於我们现在所讲的宪法,治国的一套方法。方老师说,《周礼》,周朝这个宪法,在今天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根本法都不能跟它相比,他说那个太好了,如果周朝后代子子孙孙都能够信守而不犯的话,我们中国到今天还是周朝。孔子赞叹周公是大圣人,虽然是帝王家,没有私心,念念为国家、为人民。真的是帝王为人民服务,人民哪有不爱戴的道理!哪有不拥护的道理!你子子孙孙都能够像先王一样,你就得到天下后世人人拥护,人人赞叹。
这桩事情方老师跟我讲过好几遍,我的印象深刻。他教我要找出时间,把《周礼》好好去读读,可是我始终没有看这个东西。为什么?以后学佛了,儒家东西看的时间愈来愈少,佛经太多了,看不完。这一份东西之好,我是从方老师口中得到的,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所以,古人做事情认真负责,勤奋不怕辛劳,一切为别人著想,没有为自己著想。一放逸就麻烦了,不认真了,决定会贪著五欲,对於五欲六尘上起贪瞋痴慢。
「不实分别,欲因也」,五欲之因,这个说得好。实是真实,不实分别就是妄想,《华严》后面所讲的妄想、分别、执著;欲是欲望、欲念,因是这个。诸位想想看,你能够对於一切法,我们六根对的六个境界,眼、耳、鼻、舌、身、意,对的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如果没有分别,如果没有执著,怎么会有欲这个念头生起来?怎么会有欲这个事件发生?没有。法界是清净的,法界是平等的,法界是和谐的,这里面决定没有对立,决定没有矛盾。所以,这一切的业因都是妄想分别执著,在此地就是四个字「不实分别」,这是因,放逸是缘,贪著五欲之事,这个问题非常非常严重。
后面说「受众苦」,这是果报,你看有因有缘。你今天享受五欲六尘,你以为这是乐,你再细心去深入观察,它是苦,不是乐。譬如钱财,钱财到底是乐是苦?你要懂得散财,是乐;你要是一昧只知道聚财,你就苦。有钱的人不快乐,为什么?没有得到的,因为他贪而无厌,他总希望还能得到,多了还要多,永远没有止境,贪!贪苦。已经得到怎么样?怕失掉,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患得患失。我曾经听说有很多亿万财富的这些富翁,每天晚上都要吃安眠药,他不吃安眠药他不能睡觉,他的生活神经太紧张了,不快乐!所以,我在旁边看了之后,富而不乐。做大官的,地位很高的,权势很大的,跟那个发财的人一样,也是患得患失。想爬到更高的位置,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没有得到的希望往上去得到,又怕自己掉下来。
古人讲患得患失,你愈想愈有味道,身心都不安,这个日子过得很痛苦。又何况还有外面的缘,外面的缘,谚语常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一个人有这么大的财富,别人很多穷人眼睛盯著你。心行不善的,你是抢劫偷盗的对象,你是别人想尽方法夺取的对象,别人陷害的对象,都来了。尤其如果是过去生中跟众生结了很多怨恨的、冤仇的,这一生当中遇到,常常想方法来报复你,你的冤家债主就多了,你怎么能过太平日子?所以,他们的生活是战战兢兢,费尽心机想保全自己的富贵,方法、手段错了。要请一些保镖来保护,我听到很多人说,保镖不可靠,到最后往往被杀害的都是保镖。当然这些事情不是尽有,真有这个事情。古时候你请保镖,还有讲道义的,现在难了,现在恩德情义都没有,现在人在一起是利害!那个人给他利更多一点,他就变了心,这个事情可麻烦了。
所以,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听佛的教诲,舍财,有多少舍多少。纵然是过去的冤亲债主,看到你这一生所作所为,你是真正的好人,真正的善人,遇到你的时候不忍心下手;还要赞叹你,还要保护你,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布施是妙法。为什么不舍?财要舍,法要舍,无畏自然在其中,你所得到的,真的,你物质上的生活不缺乏,这就满足了。我们常讲,衣服穿得暖,三餐吃得饱,有一个房子不要那么豪华,能够遮蔽风雨,有福大家享,这是真正第一大福报的人,真正第一聪明人。
决定不能有贪心,决定不可以悭吝,要学范蠡,这是中国古时候春秋战国很有名的一个贤人,晚年,他自己起个名号叫陶朱公。做生意发大财,发了之后,散光了,从小买卖再做起,做了几年又发了,史书上记载他一生三聚三散。所以在中国古时候,供财神就是供他,陶朱公是财神,你们要学发财要学他。他保佑你发财,用什么?就是教你散财。散财自然聚财,聚了再散,决定不可以留,一留就变成病,那就真要命了。所以,财宝叫通货,像水一样它要流通,长流不息,源源不断,这个财宝才是真的。就是说有进有出,有出有进,不可以只进不出,那就坏了,那变成死水;死水就有毒,畅通没有毒。
一定看现前社会需要什么?我有多大的能力,全部奉献出来,不要保留。念念不要想自己,想苦难众生,怎样去帮助他。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救济一切苦难众生,这里面最重要的要晓得,帮他开智慧。为什么?你施财给他,财能救急,不能救贫,救一时不能救长久。怎样才能救长久?他觉悟了,觉悟了之后,他有智慧,他有德能,他就有富贵。怎么说他有富贵?他懂得种善因,他一定会收善果,要教!不教不行。我们今天看到不少慈善机关办养老院的,办孤儿院的,非常遗憾,这里面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这很遗憾,你只是让他们吃饱了,穿暖了。孤儿院里面这些小孩送在附近学校念书,是很好的一个机缘,学校念书应该的。除了学校之外,家里也要教,家里也要请一个老师来讲伦理道德,来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老人院里面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跟他们讲宗教教育,他心灵上得到安慰。如果这些老人天天能够听经,天天能够念佛,他晚年过得多幸福、多快乐。万缘放下,一心一意求解脱,一心一意为来生真正幸福著想,他天天在真干。老人院里面有几个真正修成了,往生的瑞相让大家看到的时候,个个都有信心了,那就是道场。我这个念头是一九八三年在旧金山讲经的时候,在一个老人公寓里面启发这个念头,这是真正叫三种布施具足,财施、法施、无畏施,办养老院。有很多同修来找我:法师,你讲得很多,你为什么不办一个?我是很想办,什么原因?没有福报,前生没有修福,确确实实。没有福是什么?譬如现在,虽然四众同修供养的这个财,财力没有问题,人有问题!你办个养老院,我不能去管理,谁去管理?
我刚刚到澳洲,我一到澳洲的时候就去参观澳洲的退休村,我看到是真喜欢!我在全世界看到养老的这种设施,真的是澳洲第一,对老人的生活、医疗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的环境太好了,澳洲地大,土地太便宜,不值钱,所以养老院就是个花园,老人居住在花园里面。他们地大,所以不要楼房,都是平房。出来之后,花园里面布置的真是有小桥流水、树木花草,供你欣赏的。唯一遗憾的是里面没有人讲经说法,就缺少这个。那么好的一个环境,有些老人身体还不错,可以建个讲堂讲经教学;身体稍微差一点,在他自己房间里面,我们用闭路电视,现场讲演用闭路电视传到他房间,他在房间里面躺在沙发上可以听,可以在一起学习。谁去做?我可以提倡,没有人做,真正发心来做的,那个人是菩萨,那不是普通人。做事情要任劳任怨,要牺牲奉献,我们找不到人,难在这个地方。我们等待机缘,看看再过几年,有没有菩萨出现。
我们不想办多,办一个,规模也不要太大,这一个做成功了,就能影响整个世界。全世界现在年龄老化是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养老这个事业,每个国家政府都已经重视。怎么样把它办好,能够叫老人像中国古人讲的晚年享福,真正享福是在晚年;青年、壮年造福,为社会造福,你在那里修因,晚年享福。童年的时候奠定伦理道德的根基,严加管教。将来他长成之后,他懂得孝亲尊师,他能够落实伦理道德,为社会造福,晚年享福。这跟西方人思想不一样,西方人是儿童享福,福报全是在儿童时代享尽了,所以踏进社会非常辛苦,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到晚年的时候都进养老院。
养老院里头老人跟我讲,我们中国人在养老院里很多,去的时候都很悲哀,在这里干什么?坐吃等死,那是什么味道!每天在养老院总是有一个人、两个人过世了,抬走了。长年累月看到这个房间空了,明天、过两天那个房间空了,慢慢想到轮到自己了,这个压力很重。所以,住在养老院里面,虽然物质生活不缺乏,精神很痛苦,我都去参观过。尤其是在很多地区没有像澳洲老人院范围那么大,有那么好的庭院,没有。一般大城市里面,老人公寓都是高楼大厦,几十层的房子,一个老人一个小单位。
这个社会问题怎么解决法?我们看到,我们想到,缘不具足,我本身福报不够。现在年岁也大了,你说从事於这些工作,第一个我没有经验,没做过。这一生都是在讲经教学,做这么一个很单纯的工作,所以我知道怎样做法,但是我没有能力做。像今天这个世界,多少志士仁人在寻求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我对这个事情我懂得,我知道怎么做,没有机会去做。今天所作所为的还是没有离这个方向,没有离这个目标,已经尽心尽力了。
这一首偈第三句是解决的方法,就是度脱这些执著欲望而不能放下的这些苦众生,怎样帮助他,怎样来救他。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三首偈颂的后面两句:
【奉行佛教常摄心。】
这个地方的『佛教』是佛教导我们,我们要能够落实,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最重要的宗旨就是教我们要『摄心』。「摄心」这两个字,跟孟子所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摄心就是求其放心,把我们的心从五欲六尘上面收回来,这叫摄心。这句话就是四句偈里面所讲的「自净其意」,这是诸佛传法的四句偈,也是佛门的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是一尊佛,诸佛,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内容是什么?总不外教人断恶修善;诸恶莫作是断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就是常摄心。这一首偈是把佛法,真的是代表了佛教,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宗旨说出来了。
这四句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摄心,自净其意,这个地方一句说出来了,这一句实际上就是四句偈,我们要认真奉行。你能够奉行,依教奉行,你当然对於佛所教的能够通达、理解,你要不能通达理解,做不到。为什么现在学佛的同学,对於佛经论上的教诲没有办法做到?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你对於佛的教诲,就是经典的义理,你懂得的不够透彻。你要真的明白,真的通达了,什么力量都止不住叫你不学,你会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奋发努力。你说为什么?这里头有法味,这里头有快乐,味道你尝到了。现在你学得这么艰苦,不愿意学习,你没有尝到味道。就好像吃东西一样,吃了怎么样?不消化,没有味道,吃不出味道;没有消化,吃进去之后都变成病,你没有吸收养分!
今天学佛绝大多数的人都像这样的,信不是真信,听到别人说几句话,信心马上就动摇,世法、佛法皆如此。这什么原因?你对於世法、佛法认识都不清楚,迷惑在其中,所以疑虑不能断;你有怀疑,你有顾虑,你身心不安稳。听这个人说,好像有道理,听那个人说,好像也有道理,你没有能力抉择,你在这一生当中你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所以你的生活怎么会不痛苦?纵然过去生中修的一点福报,你有五欲六尘的享受,前面我说过了,富而不乐,贵而不乐,你的生活是苦,不是乐。如其是富而不乐,贵而不乐,不如贫而乐,贱而乐,什么都没有,活得很快乐,这很可贵。在中国,颜回如是,夫子对他赞叹,在中国像颜回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朝朝代代都有。
贫贱他有乐趣,贫贱无所谓,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他乐什么?乐道,他明理,所以他对於眼前的生活他心安,他心专一,他心定,他没有妄想,他没有非分的希求,他也不要跟人家竞争。安贫乐道,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你要是受不了贫苦,你对道,道里头的乐你享受不到。中国历代,世人常讲的穷秀才,这是事实。读书人,书念得很好,前世没有修因,书念得很好,每逢考试都考不取。考不取,读书人就失业了,因为古时候读书,出路只有一条,做官,做官要通过考试。能够考个举人,一般讲国家会任命你做县市长,考个进士那职位就更高了。秀才只能给人做做幕僚,命好的,小县分的、偏僻的,派你去做那个地方的县市长,小县市的。多半是什么?做幕僚,这是他的出路,那算不错了。还有些连这个命都没有,那怎么办?教书,教私塾。
你不要认为教私塾这些穷秀才没有学问,真有学问。有学问,没有命!这个要懂得。这个命是前世修的,前世没有修因,这一世书念得好,字写得好,教书。教书很辛苦,哪一个东家请你,他家里有钱,开个私塾,学生都是他的子弟,亲戚朋友的子弟,附在学校里面来念书。一个老师教个十个二十几个学生,每年在这里束修得一点钱财养家。穷秀才是真辛苦,日子都过得苦,可是怎么?他有乐趣,他乐的是什么?读书乐。如果真的把书里面的道理念通了,他就能够修养他的道德,在我们佛法讲,修忏悔法门,忏除业障,修积功德。修得好的,晚年命运就能改善。
印光大师举的这个例子,有一个可以跟了凡先生媲美的,俞净意先生。跟了凡先生同时代的人,年岁比袁了凡大,应该大个十几二十岁,他也是个穷秀才,受的苦难比袁了凡先生还要深刻。你看看《俞净意遇灶神记》,他是谁帮的忙?灶神帮的忙。灶神化身到他家里来,把他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些伪善,装得是很像,实际上不是的,心地并不善良,一桩一桩把它说出来。他自己惭愧得五体投地,真正立下志愿,改过自新,他的成就超过了凡先生;他的命运不如了凡先生,最后的成就超过。所以,书真正念得好,念通了,真的通了,真的通了怎么样?五欲淡了,这真通了。我们读《论语》看到孔子赞叹颜回,颜回真通了,通能看出来,乐!通的人决定不受物质生活的影响,快乐!释迦牟尼佛一生的生活,在中国人看的是乞丐,每天出去讨饭。讨饭,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选择,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示现这种生活方式,也是「奉行佛教常摄心」。
释迦牟尼佛是奉行古佛教诲,佛佛道同,他过得多快乐,什么都没有,所有的财产:三件衣、一个钵。印度那个地方热带,不需要很多衣服,不像我们中国是在亚热带的地区,温带地区,有四季,那个地方没有四季。像我们在南洋,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的北面,没有四季,只有一季,夏天,所以衣服很简单。晚上睡觉没有房子,树下一宿,找个树荫大一点的,在树下打坐。老师跟同学们生活在一起,生活有规律,每天上课,老师教大家。同学们有问题提出来,老师解答,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许许多多经典都是一问一答,大部经里面,《楞严经》从头到尾全部都是问答。才知道他们生活的快乐!物质生活舍掉了,这是给世间人做一个重大的启示。因为世间人贪图五欲生活,佛所示现的,是五欲可以舍弃,世间人所追求的财富可以舍弃,男女色欲可以舍弃,功名可以舍弃,官爵可以舍弃,权力可以舍弃,统统舍弃了。最后他要的是什么?他要的是道德,天天在进修道德,修养道德,提升自己的灵性。他们所求的、所做的是破迷开悟,超凡入圣,他做的是这个。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他们是一群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者,他这里头有乐趣,我是非常向往释迦牟尼佛当年这种生活方式。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讲到这一段,如果出家人能恢复托钵制度,佛法一定可以能够兴旺起来,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我讲过好几遍。早年我在台湾的时候,洗尘法师跟我很熟,到台湾去看我,我就跟他谈过这个问题。他年岁比我大,出家比我早,佛门的长者,我说你能不能带头?你要带头我跟你。我说不要多,五比丘,能有五个人,我们过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三衣一钵,我们过乞食的生活。那么现在,现在比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方便,我跟他讲,我说我们不要树下一宿,树下一宿我们的身体都受不了,现在有帐篷。你看童子军露营的帐篷很轻便,质料也好,能够遮蔽风雨,很轻巧,携带很方便。一个人一个帐篷,五个帐篷聚集在一起,僧团!
我说香港这个地区佛教徒很多,我们托钵决定没有问题。但是,托钵你一定要晓得,人家给什么吃什么,人家不能够说天天做素食来供养你,这个不可以的。世尊当年在世,人家给什么吃什么,现在南洋小乘佛教还是实行托钵制度,也是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生活简单,日中一食。我说我们每天托钵回来之后,我们就研究经教,讨论经教,念佛、打坐,这样只要有几个人带头,真的,正法会久住。他跟我说,好!你的意见好。可是回到香港之后,消息就没有了。晚年他生病,我来看他三次。发心要真,真诚自然有三宝加持,有龙天善神护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是一定的道理。
这首偈子,如果对今天世界各行各业的人来说,包括今天我们寻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化解冲突,都要遵从佛陀教诲才能落实。我们这才肯定佛陀的智慧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你要不入这个境界,你看不到,摆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真正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身体是透明的。我们一般人身体为什么不透明?染污,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染污,严重的染污。除掉染污,身心清净,透明的,有一点小小通的人都能看得清楚。
早年我在美国迈阿密讲经,就是讲「认识佛教」。那一次原本到那里是预定讲地藏经大意,结果我到那里一看,听众里面差不多有一半是当地美国人。我说这么多,我们讲外国人,这么多外国人在那里,很难得。曾宪炜居士担任翻译,现场翻译,翻得很好。临时改题目,地藏经大意不讲了,讲「认识佛教」,把佛教介绍给当地人。总共讲了七天,十四个小时,实际上十四个小时就是七个小时,因为有翻译。以后同学们把录音带,那时候没有录相,录音带写出来,就是现在流通的《认识佛教》这个小册子,七个小时讲的。
我到那边去,那是第一次到迈阿密去,我带了黄念祖老居士的《无量寿经注解》。在台湾刚刚印好,第一次印的,第一版,前面有夏莲居老居士一张照片。迈阿密这里面听我讲经的人,大概有三个人,他们有神通、有特异功能,都是美国人。他们看到这张照片,看到夏莲居老居士这张照片,跟曾宪炜说:这个人现在已经不在了,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他的身体是透明的。从印刷的一张照片,说他身体是透明的。曾宪炜居士告诉我,我说我相信。人只要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贪瞋痴慢,真的,他是透明的。他们有一点点小的能力,能看得出来。曾居士喜欢神通,喜欢感应,还算不错,他没有走火入魔,但是这些东西是杂念,障碍他用功。学佛这么多年,他的方向、目标常常改变,以前他学禅、学密,跟著我的时候就学念佛、就学教,出了家。出家之后,好像过了几年,我离开美国的时候,他又还俗了。这就是没有一个方向,没有一个目标,不能永恒坚持下去。
所以,我们能够摄心,心术正,把心安住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对了,这十个字就是佛在经论上所讲的大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佛心,大乘法里面非常重视发菩提心。你再看看《无量寿经》,佛是怎样教我们的?在「三辈往生」、「往生正因」里面,最重视的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辈、中辈、下辈,一心三辈(这一心三辈是慈舟老法师判的,判得好),都是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很多很多念佛人念了一辈子,不能往生,因为他只知道这一半,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他做到了,发菩提心疏忽了,这个很重要!
一向专念,在四十八愿是第十八愿讲的,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讲的。世间有很多人误会了,只执著第十八愿。我还听说有本愿念佛的,本愿是什么愿?就是第十八愿,四十八愿他只执著这一愿。我也遇到一些同学问我:行不行?我说:真正懂得的人行,不懂的人不行。他说:什么叫懂得?一愿即是一切愿,第十八愿里面圆圆满满的包含其他的四十七愿,这行,这个能往生;如果只有第十八愿,其他的四十七愿没有,你不能往生,你这一愿是孤独的,不成为其愿。四十八愿是圆融的,是一体,任何一愿都包括其他的四十七愿,这才能往生。
又何况《无量寿经》上讲得那么清楚,发菩提心,你没有发菩提心,你那一句佛号念得再多,念得再好,古大德常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念佛人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记住,你的心要真诚,心要清净,心要平等,心要觉悟,心要慈悲;你不具足这个条件,单单念佛,也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不能往生。你要知道,临终一念十念往生的,都具足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个心,没有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决定不能得生,他没有感应,佛不会来接他。这太重要了,决定不能疏忽。
我们真正要想求往生,干真的,不能干假的,世间法做假的都有罪,何况出世间法!你怎么可以做假的?希望我们的同修要明了、要觉悟。我们要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一生在这个世界,别人虚情假意对我,行,为什么?他想继续搞轮回,他不想到极乐世界去。我今天对他也是虚情假意,那就坏了,我跟他走了。怎么办?我要跟佛走。佛对一切众生真诚,我对一切众生也真诚,众生对我虚假,我对他真诚,众生自私自利,我要大慈大悲,跟著佛走!《无量寿经》上教我们的,在经题上,就是清净、平等、觉,我讲过多少遍了。清净怎么样?绝不受染污,你赞叹我,我不会生欢喜;你毁谤我,我不会生烦恼,在境界里学什么?学如如不动,什么都随缘,没有丝毫执著,这样就对了。弘法利生还是随缘,随缘心才清净,随缘的心才平等,随缘才真诚,随缘才不会迷,随缘才慈悲,什么都有好,没有一样不好。
善人是好人,恶人也是好人,为什么?他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善恶是习性,习性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经上说了多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即使今天在阿鼻地狱的众生,将来也是佛,他也要作佛。为什么他堕地狱?消他的业障。所以,我们现在才真正明了,三恶道不是坏地方,三恶道是消恶业的。你造作这些恶业怎么办?恶业要消掉,业尽情空才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才能出得了三界,出得了十法界。六道都是消业障,三善道是消你的善业,你造的善业你要受善报,你就消掉了;恶道是消恶业的。六道里头什么事?无非是消业障而已!业障消了后,你就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之外,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四圣法界是消余业,余业是什么?习气。业障真的是消除了,习气还在,习气再消除,再没有了,那恭喜你,你到一真法界,你超越十法界了,就这么个道理。你要真正把这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会修了,你自己知道怎么个修法。所以佛经上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在后面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不要看眼前,你往远处看就知道了。
各人因果,各人负责,善根厚的人,真正有福德的人,他一定舍己为人。他是不是在这里积功累德?事真的是这样做,心里头念头都没有,这个人是什么?这个人叫修净业,善业、恶业都是染业,都出不了轮回。造作一切,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是净业,三轮体空;不执著我在造,不执著众生在受,也不执著自己所造的一切,这叫三轮体空。这是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所做的,所谓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丝毫都不沾染,我们应当要学习。
不是学不到,是你功夫不到,功夫到了,你就学到了。什么功夫不到?你的认知不到,你对他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够。你要把这些事、把这些理真正明了,搞清楚了,你跟诸佛菩萨化身有什么两样?真的做到了。世间人贪生怕死,你契入境界之后没有生死,真的没有生死。贪生怕死的那个人也没有生死,只是他不知道,他是被他的愚昧、被他的迷惑吓住,吓到了。他要是不迷,他要是觉悟,就生死自在,了生死、脱三界;了是明了,了是觉了,脱是脱离。三界没有了,就好像作梦梦醒了,梦醒之后梦中境界没有了,这才是事实真相。
摄心就是我们净土宗所讲的一心,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什么叫一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时候叫一心,有妄想分别执著是三心,你看,妄想、分别、执著,三心!这个三心在法相唯识里面讲,讲得好,妄想是阿赖耶,执著是末那,分别是意识,三心二意;二意就是第六跟第七,意识跟意根,第七识叫意根。在《华严经》上也说分别、执著,二意就是分别执著,三心加个妄想。摄心是摄妄心,摄妄心就是真心,摄受妄心,真心现前,真心是一心。净宗念佛的功夫是在一心不乱,我们要把这个当作我们修行唯一的一个目标,我们要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一心不乱,功夫浅深不相同,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品位高下在於念佛功夫的深浅。功夫深的,品位高,功夫差的,品位就下;不是说念佛多少,是讲念佛功夫。功夫就是什么?真正能摄心。净宗里面也讲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是什么?觉、正、净。与什么相应?与觉正净相应,与经教相应,与实相相应,这叫会念!
我们今天这些道理,经听多了,读多了,也明了,但是不起作用。什么原因?妄想分别执著在作祟,它在这里做障碍,我们想求一心,永远得不到一心。那么你就要晓得,妄想、分别、执著要不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最严重的,是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我在平常讲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统统放下,那你就是真正「奉行佛教常摄心」;你这十六个字里头,还有一个字、两个字没放下,不能往生,严重障碍。这十六个字放下,功夫不深,算是你功夫刚刚得力,往生凡圣同居土,你的条件具足了,这是真话,不是假话。
千万不要认为这个无所谓,这种心态就是前面讲的放逸。你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就是你太随便,太马虎,没有把这个事情看作真实,没有把这桩事情看作最重要。生生世世我所希求的,没有机缘遇到,这一生当中遇到了,多么难得,比得人身还要困难;得人身已经不容易,这个更难,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你不认识,遇到的时候你不明了,当面错过。这种遗憾,世出世间找不到,真正叫遗憾,真正叫错了。
末后这一句,『誓度於斯』,清凉大师注解说得好,「立誓转化」。我们要立定誓愿,这个立誓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我们知道众生三界统苦,世间什么样的富贵,他怎么不苦?我们要度这些苦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不能自度,你就没有办法度人。所以前面第三句是自度,这第四句是发誓,四弘誓愿广度众生。「於斯」,这个斯就是讲的世间。世间特别是放逸、贪著五欲的这些苦众生,指六道众生。这是诸佛如来所行,法身菩萨所行,我们要学习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首偈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九段光照十亿界,偈颂第三首:
【世间放逸著五欲。不实分别受众苦。奉行佛教常摄心。誓度於斯是其行。】
这首偈,在前面我们把『五欲』的因缘果报,略略的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让我们明了一切众生在六道里面,他的引业、满业怎么来的。我们的命运,六道众生各有命运,命运无非是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遇到缘就起现行,正报就是六道得的这个身体,有缘。得到这个身体之后,这一生的受用,有因也有缘,受用是果。果,没有因没有缘,哪来的果报?譬如你命中有财富,你有财库,命里有。如果命里有,你在这个世间无所事事,什么都不想干,你还是发不了财。为什么?有因没有缘。
缘,你在这个世间总要有一种事业你去做,那就是缘。譬如命里有财,无论你做什么生意,做什么买卖,一定发财;别人去做不会发财,你去做就会发财,命里有财!别人求一个职位,求个官职,求不到,你去求很容易得到,你命里有,那个求是缘。命里面没有的,你求到了,那是你这一生当中造的,不是命里头有的。像了凡先生,命里面没有举人,没有进士,他拼命去求,参加考试果然得到了。命里面没有,参加考试,所谓是名落孙山,考不取。努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等於说把这个功德回向他的愿望,他要考中进士。了凡先生考进士是考了三次,第三次才考中,由此可知,前两次他的功德累积的还不够,第三次这个时候累积够了,他就很容易考取。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我们的命,前生修的是常数,我们知道常数之外有变数,你要能抓住这个变数,你这一生就是佛门里面常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年轻时在困苦环境里头,这句话是章嘉大师教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教我求的方法。我这一生的好处,实在讲感谢父母,父母之恩没有法子报答得尽。这一生当中能够遇到老师,这是缘,遇到老师能够尊师重道,能够依教奉行,这是父母教的,从小教的。如果小时候没有父母这样严格的教训,我们不懂得尊师重道,遇到好老师当面错过。老师要传法给学生,首先是观机,我们佛门当中说,观察你是不是法器,你有没有条件接受。
这个条件,简单的说不外乎三种,第一个是真诚。这是最重要的,祖师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真心、诚心。第二个,对於道业的重视。从哪里看?从尊师重道来看,对老师的尊敬。为什么?重道,重道的人一定尊师。如果这个人没有把老师看在眼里,对老师很轻慢,你就可以断定,他没有道;要有的时候,那是装模作样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时候,它是密切关联的关系,古今中外重道的人哪有不尊师的道理!哪有不孝父母的道理!没有!所以从这些地方你细心的观察,你就知道他对於他的道业重不重视。第三个条件,好学,好学他才能够精进不懈。只要具足这三个条件,这就是法器,这就是古今中外得道之人希求传法的人,他一定具足这三个条件。不问他的学历,学历再差,即使不认识字,都能培养得出来。如果这三个条件缺了一条,纵然他拿到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也没用,他能搞世间法,他不能成就道业。在世间法里头他的成就也有限,换句话说,不出他的命运。
现在的社会环境来说,一般人在命运里面来讲,只有亏折、减损,很少有增加的。我们今天看全世界,我们的确看到有很多大福德的人,天天所作所为都是在减,都是在除。虽然天天减,天天除,他拥有的福德还是很大,他自己不知道,累劫的修行在一世就报完了,真可惜!这一世的享受是太不值得了。你要问这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人所讲的,不读书之过,不读圣贤书,不晓得这里头的真相,读圣贤书就明白了。自己命里有大福报,如果天天还加,天天还乘,那他的福报不知道要享多少代,享福当中懂得修福,不至於亏损。你不读圣贤书,不了解事实真相,不懂这个道理,大幅度的在亏折。
我们今天看到许多富贵人家的余福,余福要多,底下一代还能享受到;余福要少,自己这一生都不能保全。为什么?晚年就没有福了,就败了。多少工商业巨子到晚年的时候,经营不善公司倒闭,宣告破产,这个事情在现在社会上我们常常听说。那是什么?他那一生命中的福德,他天天在减,天天在亏,被不善的心行亏折掉;如果是善心、善意、善行,它会增加,他生生世世福报相续。现在在这个社会上,有这种聪明智慧,有这种见地的人愈来愈少,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的。
所以,这个东西怎么样保持,怎么样让命里面的福报天天加,天天增长?记住佛给我们讲的,施舍。你要有财,你要记住舍财,多修财布施。这个世间人,苦难的人,得到你的恩惠,得到你的救济,永远感恩。你生生世世报恩的人多,你做什么事情,有很多人忠心来为你服务,於你有恩的,你曾经布施恩德的人。你这一生做事情,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没有一个忠心的人士,什么原因?你过去没有布施恩德。如果我没有,我懂得了,我这一生当中布施恩德,来生要办事,人就多了,助手就多了,这个道理要参透。法布施,教别人,全心全力教人,自己智慧增长。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没有病。有多大福报就做多少事情,专门做这三种布施。
无畏布施里面,你真有力量的,自己长素、戒杀、放生,这是基本的。除这个之外,鳏寡孤独,我有能力,办孤儿院,办养老院,这个果报是健康长寿,办医院救济病苦,要做的事情很多。法布施,特别是伦理道德的教育,要想种种方法劝导一切众生。科学技术的方法好,我们可以用电视台,用网际网路,现在用光碟,印送经书,这一点我是跟印光法师学来的。他老人家一生,所有信众供养他的这些钱财,他把这些钱在苏州报国寺办了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专门印这些佛经、善书,只要对社会有利益的、有好处的,他老人家统统都印。所以实在讲,多元文化他才是带头人,他先做了,他儒释道都弘扬,不是一家。
定海知县请他去讲经,他派一个人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绝对没有门户之见,只要对社会大众有利益,拼命在做,一生就做这一样。我是从「上海护国息灾法会开示录」里头读到的,因为那时候他在上海做这个法会,每天在法会里头有一次讲演,最后一天有三皈五戒的传授,以后这个印成一个小册子。头一篇里面就提到,当时北方有灾难,他就赈灾,赈灾的钱从哪里来?印经的款项,印经款项里面拨出三千大洋,送到北方去赈灾。我们才晓得印祖一生只做一桩事情,印经,救济急难都是从印经钱里面拨出来一些。印经是法布施,重视法;赈灾是财布施跟无畏布施,以法布施为主,这是我们一定要学的。因为什么?只有智慧,你才能超凡入圣,才能破迷开悟,才能了生死出三界。世间的荣华富贵,世间的学问、才艺,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欲界,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我们这一生不可以把这桩事情错过,这桩事情错过,你是真错了。
我们现在看清凉大师给我们注解的这四句偈,「上半所救」,上半就是前面两句,『世间放逸著五欲,不实分别受众苦』,所救的,就是六道里面的苦难众生。「放逸」,缘也,「著五欲」,事也,注解注得好,你看这四句偈里面的内容多么丰富。「放逸」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不专心,做任何事情都很随便,中国人所讲的马虎、随便,没有一桩事情是专心诚意在做,没有,随随便便,这种心态就是造作罪业的缘。古时候,儒家、道家、佛家对於四众学生的教诫,管得非常严。要认真,学东西不论学什么东西要认真学,要求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不放逸;这个反面就是放逸。不能够马虎,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能懈怠,儒家讲日新又新,佛法讲勇猛精进。
因为放逸,贪著五欲「财色名食睡」,起贪心,贪而无厌,到最后不择手段去争取,这就错了;不择手段的争取,把你命中的定数天天在减少。如果用极不善的手段,我要想得到这个名闻利养,不怕伤害众生,甚至於杀害众生我也要想得到。杀害众生,自己是得到了,你命里面那个善福是大幅度的亏折。你有一百年的福报,可能一下亏折就变成二十年、三十年,你是能得到,你享受的时间短了。你要是用正常的手段去获得,而且以仁民爱物,爱护众生、救护众生,这样得到的,你那一百年的福报,可能会延伸到两百年,到三百年,我们也要懂得这个道理。
在中国古代,商六百年,周八百年,什么原因?那些人懂得,常数里面(就是定命里面)他们天天加,他不是天天在减。也以这个道理教导他的子孙,子孙能信、能守、能行,代代相传。早年,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周公制定一套治国的方针,就是《周礼》,相当於我们现在所讲的宪法,治国的一套方法。方老师说,《周礼》,周朝这个宪法,在今天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根本法都不能跟它相比,他说那个太好了,如果周朝后代子子孙孙都能够信守而不犯的话,我们中国到今天还是周朝。孔子赞叹周公是大圣人,虽然是帝王家,没有私心,念念为国家、为人民。真的是帝王为人民服务,人民哪有不爱戴的道理!哪有不拥护的道理!你子子孙孙都能够像先王一样,你就得到天下后世人人拥护,人人赞叹。
这桩事情方老师跟我讲过好几遍,我的印象深刻。他教我要找出时间,把《周礼》好好去读读,可是我始终没有看这个东西。为什么?以后学佛了,儒家东西看的时间愈来愈少,佛经太多了,看不完。这一份东西之好,我是从方老师口中得到的,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所以,古人做事情认真负责,勤奋不怕辛劳,一切为别人著想,没有为自己著想。一放逸就麻烦了,不认真了,决定会贪著五欲,对於五欲六尘上起贪瞋痴慢。
「不实分别,欲因也」,五欲之因,这个说得好。实是真实,不实分别就是妄想,《华严》后面所讲的妄想、分别、执著;欲是欲望、欲念,因是这个。诸位想想看,你能够对於一切法,我们六根对的六个境界,眼、耳、鼻、舌、身、意,对的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如果没有分别,如果没有执著,怎么会有欲这个念头生起来?怎么会有欲这个事件发生?没有。法界是清净的,法界是平等的,法界是和谐的,这里面决定没有对立,决定没有矛盾。所以,这一切的业因都是妄想分别执著,在此地就是四个字「不实分别」,这是因,放逸是缘,贪著五欲之事,这个问题非常非常严重。
后面说「受众苦」,这是果报,你看有因有缘。你今天享受五欲六尘,你以为这是乐,你再细心去深入观察,它是苦,不是乐。譬如钱财,钱财到底是乐是苦?你要懂得散财,是乐;你要是一昧只知道聚财,你就苦。有钱的人不快乐,为什么?没有得到的,因为他贪而无厌,他总希望还能得到,多了还要多,永远没有止境,贪!贪苦。已经得到怎么样?怕失掉,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患得患失。我曾经听说有很多亿万财富的这些富翁,每天晚上都要吃安眠药,他不吃安眠药他不能睡觉,他的生活神经太紧张了,不快乐!所以,我在旁边看了之后,富而不乐。做大官的,地位很高的,权势很大的,跟那个发财的人一样,也是患得患失。想爬到更高的位置,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没有得到的希望往上去得到,又怕自己掉下来。
古人讲患得患失,你愈想愈有味道,身心都不安,这个日子过得很痛苦。又何况还有外面的缘,外面的缘,谚语常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一个人有这么大的财富,别人很多穷人眼睛盯著你。心行不善的,你是抢劫偷盗的对象,你是别人想尽方法夺取的对象,别人陷害的对象,都来了。尤其如果是过去生中跟众生结了很多怨恨的、冤仇的,这一生当中遇到,常常想方法来报复你,你的冤家债主就多了,你怎么能过太平日子?所以,他们的生活是战战兢兢,费尽心机想保全自己的富贵,方法、手段错了。要请一些保镖来保护,我听到很多人说,保镖不可靠,到最后往往被杀害的都是保镖。当然这些事情不是尽有,真有这个事情。古时候你请保镖,还有讲道义的,现在难了,现在恩德情义都没有,现在人在一起是利害!那个人给他利更多一点,他就变了心,这个事情可麻烦了。
所以,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听佛的教诲,舍财,有多少舍多少。纵然是过去的冤亲债主,看到你这一生所作所为,你是真正的好人,真正的善人,遇到你的时候不忍心下手;还要赞叹你,还要保护你,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布施是妙法。为什么不舍?财要舍,法要舍,无畏自然在其中,你所得到的,真的,你物质上的生活不缺乏,这就满足了。我们常讲,衣服穿得暖,三餐吃得饱,有一个房子不要那么豪华,能够遮蔽风雨,有福大家享,这是真正第一大福报的人,真正第一聪明人。
决定不能有贪心,决定不可以悭吝,要学范蠡,这是中国古时候春秋战国很有名的一个贤人,晚年,他自己起个名号叫陶朱公。做生意发大财,发了之后,散光了,从小买卖再做起,做了几年又发了,史书上记载他一生三聚三散。所以在中国古时候,供财神就是供他,陶朱公是财神,你们要学发财要学他。他保佑你发财,用什么?就是教你散财。散财自然聚财,聚了再散,决定不可以留,一留就变成病,那就真要命了。所以,财宝叫通货,像水一样它要流通,长流不息,源源不断,这个财宝才是真的。就是说有进有出,有出有进,不可以只进不出,那就坏了,那变成死水;死水就有毒,畅通没有毒。
一定看现前社会需要什么?我有多大的能力,全部奉献出来,不要保留。念念不要想自己,想苦难众生,怎样去帮助他。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救济一切苦难众生,这里面最重要的要晓得,帮他开智慧。为什么?你施财给他,财能救急,不能救贫,救一时不能救长久。怎样才能救长久?他觉悟了,觉悟了之后,他有智慧,他有德能,他就有富贵。怎么说他有富贵?他懂得种善因,他一定会收善果,要教!不教不行。我们今天看到不少慈善机关办养老院的,办孤儿院的,非常遗憾,这里面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这很遗憾,你只是让他们吃饱了,穿暖了。孤儿院里面这些小孩送在附近学校念书,是很好的一个机缘,学校念书应该的。除了学校之外,家里也要教,家里也要请一个老师来讲伦理道德,来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老人院里面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跟他们讲宗教教育,他心灵上得到安慰。如果这些老人天天能够听经,天天能够念佛,他晚年过得多幸福、多快乐。万缘放下,一心一意求解脱,一心一意为来生真正幸福著想,他天天在真干。老人院里面有几个真正修成了,往生的瑞相让大家看到的时候,个个都有信心了,那就是道场。我这个念头是一九八三年在旧金山讲经的时候,在一个老人公寓里面启发这个念头,这是真正叫三种布施具足,财施、法施、无畏施,办养老院。有很多同修来找我:法师,你讲得很多,你为什么不办一个?我是很想办,什么原因?没有福报,前生没有修福,确确实实。没有福是什么?譬如现在,虽然四众同修供养的这个财,财力没有问题,人有问题!你办个养老院,我不能去管理,谁去管理?
我刚刚到澳洲,我一到澳洲的时候就去参观澳洲的退休村,我看到是真喜欢!我在全世界看到养老的这种设施,真的是澳洲第一,对老人的生活、医疗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的环境太好了,澳洲地大,土地太便宜,不值钱,所以养老院就是个花园,老人居住在花园里面。他们地大,所以不要楼房,都是平房。出来之后,花园里面布置的真是有小桥流水、树木花草,供你欣赏的。唯一遗憾的是里面没有人讲经说法,就缺少这个。那么好的一个环境,有些老人身体还不错,可以建个讲堂讲经教学;身体稍微差一点,在他自己房间里面,我们用闭路电视,现场讲演用闭路电视传到他房间,他在房间里面躺在沙发上可以听,可以在一起学习。谁去做?我可以提倡,没有人做,真正发心来做的,那个人是菩萨,那不是普通人。做事情要任劳任怨,要牺牲奉献,我们找不到人,难在这个地方。我们等待机缘,看看再过几年,有没有菩萨出现。
我们不想办多,办一个,规模也不要太大,这一个做成功了,就能影响整个世界。全世界现在年龄老化是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养老这个事业,每个国家政府都已经重视。怎么样把它办好,能够叫老人像中国古人讲的晚年享福,真正享福是在晚年;青年、壮年造福,为社会造福,你在那里修因,晚年享福。童年的时候奠定伦理道德的根基,严加管教。将来他长成之后,他懂得孝亲尊师,他能够落实伦理道德,为社会造福,晚年享福。这跟西方人思想不一样,西方人是儿童享福,福报全是在儿童时代享尽了,所以踏进社会非常辛苦,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到晚年的时候都进养老院。
养老院里头老人跟我讲,我们中国人在养老院里很多,去的时候都很悲哀,在这里干什么?坐吃等死,那是什么味道!每天在养老院总是有一个人、两个人过世了,抬走了。长年累月看到这个房间空了,明天、过两天那个房间空了,慢慢想到轮到自己了,这个压力很重。所以,住在养老院里面,虽然物质生活不缺乏,精神很痛苦,我都去参观过。尤其是在很多地区没有像澳洲老人院范围那么大,有那么好的庭院,没有。一般大城市里面,老人公寓都是高楼大厦,几十层的房子,一个老人一个小单位。
这个社会问题怎么解决法?我们看到,我们想到,缘不具足,我本身福报不够。现在年岁也大了,你说从事於这些工作,第一个我没有经验,没做过。这一生都是在讲经教学,做这么一个很单纯的工作,所以我知道怎样做法,但是我没有能力做。像今天这个世界,多少志士仁人在寻求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我对这个事情我懂得,我知道怎么做,没有机会去做。今天所作所为的还是没有离这个方向,没有离这个目标,已经尽心尽力了。
这一首偈第三句是解决的方法,就是度脱这些执著欲望而不能放下的这些苦众生,怎样帮助他,怎样来救他。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三首偈颂的后面两句:
【奉行佛教常摄心。】
这个地方的『佛教』是佛教导我们,我们要能够落实,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最重要的宗旨就是教我们要『摄心』。「摄心」这两个字,跟孟子所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摄心就是求其放心,把我们的心从五欲六尘上面收回来,这叫摄心。这句话就是四句偈里面所讲的「自净其意」,这是诸佛传法的四句偈,也是佛门的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是一尊佛,诸佛,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内容是什么?总不外教人断恶修善;诸恶莫作是断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就是常摄心。这一首偈是把佛法,真的是代表了佛教,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宗旨说出来了。
这四句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摄心,自净其意,这个地方一句说出来了,这一句实际上就是四句偈,我们要认真奉行。你能够奉行,依教奉行,你当然对於佛所教的能够通达、理解,你要不能通达理解,做不到。为什么现在学佛的同学,对於佛经论上的教诲没有办法做到?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你对於佛的教诲,就是经典的义理,你懂得的不够透彻。你要真的明白,真的通达了,什么力量都止不住叫你不学,你会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奋发努力。你说为什么?这里头有法味,这里头有快乐,味道你尝到了。现在你学得这么艰苦,不愿意学习,你没有尝到味道。就好像吃东西一样,吃了怎么样?不消化,没有味道,吃不出味道;没有消化,吃进去之后都变成病,你没有吸收养分!
今天学佛绝大多数的人都像这样的,信不是真信,听到别人说几句话,信心马上就动摇,世法、佛法皆如此。这什么原因?你对於世法、佛法认识都不清楚,迷惑在其中,所以疑虑不能断;你有怀疑,你有顾虑,你身心不安稳。听这个人说,好像有道理,听那个人说,好像也有道理,你没有能力抉择,你在这一生当中你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所以你的生活怎么会不痛苦?纵然过去生中修的一点福报,你有五欲六尘的享受,前面我说过了,富而不乐,贵而不乐,你的生活是苦,不是乐。如其是富而不乐,贵而不乐,不如贫而乐,贱而乐,什么都没有,活得很快乐,这很可贵。在中国,颜回如是,夫子对他赞叹,在中国像颜回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朝朝代代都有。
贫贱他有乐趣,贫贱无所谓,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他乐什么?乐道,他明理,所以他对於眼前的生活他心安,他心专一,他心定,他没有妄想,他没有非分的希求,他也不要跟人家竞争。安贫乐道,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你要是受不了贫苦,你对道,道里头的乐你享受不到。中国历代,世人常讲的穷秀才,这是事实。读书人,书念得很好,前世没有修因,书念得很好,每逢考试都考不取。考不取,读书人就失业了,因为古时候读书,出路只有一条,做官,做官要通过考试。能够考个举人,一般讲国家会任命你做县市长,考个进士那职位就更高了。秀才只能给人做做幕僚,命好的,小县分的、偏僻的,派你去做那个地方的县市长,小县市的。多半是什么?做幕僚,这是他的出路,那算不错了。还有些连这个命都没有,那怎么办?教书,教私塾。
你不要认为教私塾这些穷秀才没有学问,真有学问。有学问,没有命!这个要懂得。这个命是前世修的,前世没有修因,这一世书念得好,字写得好,教书。教书很辛苦,哪一个东家请你,他家里有钱,开个私塾,学生都是他的子弟,亲戚朋友的子弟,附在学校里面来念书。一个老师教个十个二十几个学生,每年在这里束修得一点钱财养家。穷秀才是真辛苦,日子都过得苦,可是怎么?他有乐趣,他乐的是什么?读书乐。如果真的把书里面的道理念通了,他就能够修养他的道德,在我们佛法讲,修忏悔法门,忏除业障,修积功德。修得好的,晚年命运就能改善。
印光大师举的这个例子,有一个可以跟了凡先生媲美的,俞净意先生。跟了凡先生同时代的人,年岁比袁了凡大,应该大个十几二十岁,他也是个穷秀才,受的苦难比袁了凡先生还要深刻。你看看《俞净意遇灶神记》,他是谁帮的忙?灶神帮的忙。灶神化身到他家里来,把他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些伪善,装得是很像,实际上不是的,心地并不善良,一桩一桩把它说出来。他自己惭愧得五体投地,真正立下志愿,改过自新,他的成就超过了凡先生;他的命运不如了凡先生,最后的成就超过。所以,书真正念得好,念通了,真的通了,真的通了怎么样?五欲淡了,这真通了。我们读《论语》看到孔子赞叹颜回,颜回真通了,通能看出来,乐!通的人决定不受物质生活的影响,快乐!释迦牟尼佛一生的生活,在中国人看的是乞丐,每天出去讨饭。讨饭,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选择,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示现这种生活方式,也是「奉行佛教常摄心」。
释迦牟尼佛是奉行古佛教诲,佛佛道同,他过得多快乐,什么都没有,所有的财产:三件衣、一个钵。印度那个地方热带,不需要很多衣服,不像我们中国是在亚热带的地区,温带地区,有四季,那个地方没有四季。像我们在南洋,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的北面,没有四季,只有一季,夏天,所以衣服很简单。晚上睡觉没有房子,树下一宿,找个树荫大一点的,在树下打坐。老师跟同学们生活在一起,生活有规律,每天上课,老师教大家。同学们有问题提出来,老师解答,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许许多多经典都是一问一答,大部经里面,《楞严经》从头到尾全部都是问答。才知道他们生活的快乐!物质生活舍掉了,这是给世间人做一个重大的启示。因为世间人贪图五欲生活,佛所示现的,是五欲可以舍弃,世间人所追求的财富可以舍弃,男女色欲可以舍弃,功名可以舍弃,官爵可以舍弃,权力可以舍弃,统统舍弃了。最后他要的是什么?他要的是道德,天天在进修道德,修养道德,提升自己的灵性。他们所求的、所做的是破迷开悟,超凡入圣,他做的是这个。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他们是一群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者,他这里头有乐趣,我是非常向往释迦牟尼佛当年这种生活方式。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讲到这一段,如果出家人能恢复托钵制度,佛法一定可以能够兴旺起来,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我讲过好几遍。早年我在台湾的时候,洗尘法师跟我很熟,到台湾去看我,我就跟他谈过这个问题。他年岁比我大,出家比我早,佛门的长者,我说你能不能带头?你要带头我跟你。我说不要多,五比丘,能有五个人,我们过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三衣一钵,我们过乞食的生活。那么现在,现在比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方便,我跟他讲,我说我们不要树下一宿,树下一宿我们的身体都受不了,现在有帐篷。你看童子军露营的帐篷很轻便,质料也好,能够遮蔽风雨,很轻巧,携带很方便。一个人一个帐篷,五个帐篷聚集在一起,僧团!
我说香港这个地区佛教徒很多,我们托钵决定没有问题。但是,托钵你一定要晓得,人家给什么吃什么,人家不能够说天天做素食来供养你,这个不可以的。世尊当年在世,人家给什么吃什么,现在南洋小乘佛教还是实行托钵制度,也是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生活简单,日中一食。我说我们每天托钵回来之后,我们就研究经教,讨论经教,念佛、打坐,这样只要有几个人带头,真的,正法会久住。他跟我说,好!你的意见好。可是回到香港之后,消息就没有了。晚年他生病,我来看他三次。发心要真,真诚自然有三宝加持,有龙天善神护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是一定的道理。
这首偈子,如果对今天世界各行各业的人来说,包括今天我们寻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化解冲突,都要遵从佛陀教诲才能落实。我们这才肯定佛陀的智慧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你要不入这个境界,你看不到,摆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真正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身体是透明的。我们一般人身体为什么不透明?染污,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染污,严重的染污。除掉染污,身心清净,透明的,有一点小小通的人都能看得清楚。
早年我在美国迈阿密讲经,就是讲「认识佛教」。那一次原本到那里是预定讲地藏经大意,结果我到那里一看,听众里面差不多有一半是当地美国人。我说这么多,我们讲外国人,这么多外国人在那里,很难得。曾宪炜居士担任翻译,现场翻译,翻得很好。临时改题目,地藏经大意不讲了,讲「认识佛教」,把佛教介绍给当地人。总共讲了七天,十四个小时,实际上十四个小时就是七个小时,因为有翻译。以后同学们把录音带,那时候没有录相,录音带写出来,就是现在流通的《认识佛教》这个小册子,七个小时讲的。
我到那边去,那是第一次到迈阿密去,我带了黄念祖老居士的《无量寿经注解》。在台湾刚刚印好,第一次印的,第一版,前面有夏莲居老居士一张照片。迈阿密这里面听我讲经的人,大概有三个人,他们有神通、有特异功能,都是美国人。他们看到这张照片,看到夏莲居老居士这张照片,跟曾宪炜说:这个人现在已经不在了,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他的身体是透明的。从印刷的一张照片,说他身体是透明的。曾宪炜居士告诉我,我说我相信。人只要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贪瞋痴慢,真的,他是透明的。他们有一点点小的能力,能看得出来。曾居士喜欢神通,喜欢感应,还算不错,他没有走火入魔,但是这些东西是杂念,障碍他用功。学佛这么多年,他的方向、目标常常改变,以前他学禅、学密,跟著我的时候就学念佛、就学教,出了家。出家之后,好像过了几年,我离开美国的时候,他又还俗了。这就是没有一个方向,没有一个目标,不能永恒坚持下去。
所以,我们能够摄心,心术正,把心安住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对了,这十个字就是佛在经论上所讲的大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佛心,大乘法里面非常重视发菩提心。你再看看《无量寿经》,佛是怎样教我们的?在「三辈往生」、「往生正因」里面,最重视的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辈、中辈、下辈,一心三辈(这一心三辈是慈舟老法师判的,判得好),都是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很多很多念佛人念了一辈子,不能往生,因为他只知道这一半,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他做到了,发菩提心疏忽了,这个很重要!
一向专念,在四十八愿是第十八愿讲的,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讲的。世间有很多人误会了,只执著第十八愿。我还听说有本愿念佛的,本愿是什么愿?就是第十八愿,四十八愿他只执著这一愿。我也遇到一些同学问我:行不行?我说:真正懂得的人行,不懂的人不行。他说:什么叫懂得?一愿即是一切愿,第十八愿里面圆圆满满的包含其他的四十七愿,这行,这个能往生;如果只有第十八愿,其他的四十七愿没有,你不能往生,你这一愿是孤独的,不成为其愿。四十八愿是圆融的,是一体,任何一愿都包括其他的四十七愿,这才能往生。
又何况《无量寿经》上讲得那么清楚,发菩提心,你没有发菩提心,你那一句佛号念得再多,念得再好,古大德常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念佛人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记住,你的心要真诚,心要清净,心要平等,心要觉悟,心要慈悲;你不具足这个条件,单单念佛,也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不能往生。你要知道,临终一念十念往生的,都具足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个心,没有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决定不能得生,他没有感应,佛不会来接他。这太重要了,决定不能疏忽。
我们真正要想求往生,干真的,不能干假的,世间法做假的都有罪,何况出世间法!你怎么可以做假的?希望我们的同修要明了、要觉悟。我们要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一生在这个世界,别人虚情假意对我,行,为什么?他想继续搞轮回,他不想到极乐世界去。我今天对他也是虚情假意,那就坏了,我跟他走了。怎么办?我要跟佛走。佛对一切众生真诚,我对一切众生也真诚,众生对我虚假,我对他真诚,众生自私自利,我要大慈大悲,跟著佛走!《无量寿经》上教我们的,在经题上,就是清净、平等、觉,我讲过多少遍了。清净怎么样?绝不受染污,你赞叹我,我不会生欢喜;你毁谤我,我不会生烦恼,在境界里学什么?学如如不动,什么都随缘,没有丝毫执著,这样就对了。弘法利生还是随缘,随缘心才清净,随缘的心才平等,随缘才真诚,随缘才不会迷,随缘才慈悲,什么都有好,没有一样不好。
善人是好人,恶人也是好人,为什么?他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善恶是习性,习性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经上说了多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即使今天在阿鼻地狱的众生,将来也是佛,他也要作佛。为什么他堕地狱?消他的业障。所以,我们现在才真正明了,三恶道不是坏地方,三恶道是消恶业的。你造作这些恶业怎么办?恶业要消掉,业尽情空才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才能出得了三界,出得了十法界。六道都是消业障,三善道是消你的善业,你造的善业你要受善报,你就消掉了;恶道是消恶业的。六道里头什么事?无非是消业障而已!业障消了后,你就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之外,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四圣法界是消余业,余业是什么?习气。业障真的是消除了,习气还在,习气再消除,再没有了,那恭喜你,你到一真法界,你超越十法界了,就这么个道理。你要真正把这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会修了,你自己知道怎么个修法。所以佛经上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在后面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不要看眼前,你往远处看就知道了。
各人因果,各人负责,善根厚的人,真正有福德的人,他一定舍己为人。他是不是在这里积功累德?事真的是这样做,心里头念头都没有,这个人是什么?这个人叫修净业,善业、恶业都是染业,都出不了轮回。造作一切,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是净业,三轮体空;不执著我在造,不执著众生在受,也不执著自己所造的一切,这叫三轮体空。这是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所做的,所谓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丝毫都不沾染,我们应当要学习。
不是学不到,是你功夫不到,功夫到了,你就学到了。什么功夫不到?你的认知不到,你对他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够。你要把这些事、把这些理真正明了,搞清楚了,你跟诸佛菩萨化身有什么两样?真的做到了。世间人贪生怕死,你契入境界之后没有生死,真的没有生死。贪生怕死的那个人也没有生死,只是他不知道,他是被他的愚昧、被他的迷惑吓住,吓到了。他要是不迷,他要是觉悟,就生死自在,了生死、脱三界;了是明了,了是觉了,脱是脱离。三界没有了,就好像作梦梦醒了,梦醒之后梦中境界没有了,这才是事实真相。
摄心就是我们净土宗所讲的一心,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什么叫一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时候叫一心,有妄想分别执著是三心,你看,妄想、分别、执著,三心!这个三心在法相唯识里面讲,讲得好,妄想是阿赖耶,执著是末那,分别是意识,三心二意;二意就是第六跟第七,意识跟意根,第七识叫意根。在《华严经》上也说分别、执著,二意就是分别执著,三心加个妄想。摄心是摄妄心,摄妄心就是真心,摄受妄心,真心现前,真心是一心。净宗念佛的功夫是在一心不乱,我们要把这个当作我们修行唯一的一个目标,我们要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一心不乱,功夫浅深不相同,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品位高下在於念佛功夫的深浅。功夫深的,品位高,功夫差的,品位就下;不是说念佛多少,是讲念佛功夫。功夫就是什么?真正能摄心。净宗里面也讲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是什么?觉、正、净。与什么相应?与觉正净相应,与经教相应,与实相相应,这叫会念!
我们今天这些道理,经听多了,读多了,也明了,但是不起作用。什么原因?妄想分别执著在作祟,它在这里做障碍,我们想求一心,永远得不到一心。那么你就要晓得,妄想、分别、执著要不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最严重的,是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我在平常讲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统统放下,那你就是真正「奉行佛教常摄心」;你这十六个字里头,还有一个字、两个字没放下,不能往生,严重障碍。这十六个字放下,功夫不深,算是你功夫刚刚得力,往生凡圣同居土,你的条件具足了,这是真话,不是假话。
千万不要认为这个无所谓,这种心态就是前面讲的放逸。你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就是你太随便,太马虎,没有把这个事情看作真实,没有把这桩事情看作最重要。生生世世我所希求的,没有机缘遇到,这一生当中遇到了,多么难得,比得人身还要困难;得人身已经不容易,这个更难,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你不认识,遇到的时候你不明了,当面错过。这种遗憾,世出世间找不到,真正叫遗憾,真正叫错了。
末后这一句,『誓度於斯』,清凉大师注解说得好,「立誓转化」。我们要立定誓愿,这个立誓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我们知道众生三界统苦,世间什么样的富贵,他怎么不苦?我们要度这些苦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不能自度,你就没有办法度人。所以前面第三句是自度,这第四句是发誓,四弘誓愿广度众生。「於斯」,这个斯就是讲的世间。世间特别是放逸、贪著五欲的这些苦众生,指六道众生。这是诸佛如来所行,法身菩萨所行,我们要学习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首偈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