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二五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五0卷)  2004/4/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250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十千世界偈颂第六首看起:

  【观身如实相。一切皆寂灭。离我无我著。如是业应作。】

  这一首偈是偈颂里面的第三段,第一段只有一首偈,是清凉大师给我们标的科题,「大悲下救业」,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第二段是「修智上攀业」,其实第一段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你要度众生自己必须有智慧,必须有能力,如果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你虽有愿,这个愿也没有法子落实。所以接著第二段,四首偈里面就是修智上攀,以佛为我们的榜样,为我们的目标,我们向佛学习。这四首偈第一首讲信,信佛,第二首讲爱好,第三首讲念佛功德,第四首讲学佛的功德。现在这是五段里面第三段,「内照业」,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前面(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信、乐、念、学,没有这个基础,你没法子内照。内照是智慧现前,《般若经》上讲「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入佛知见,自己也度生死、证涅盘了。

  菩萨所证得的涅盘都是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永恒,永远没有止境的帮助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虽然发愿无止境的帮助别人,他不著相,真正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能够永远是不疲不厌。我们凡夫做一点事情就累了,需要休息,需要调养,这是什么原因?著了相。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你才会累,你才会疲倦。无我,做的工作做得再多,谁疲厌?厌倦疲劳找不到。这个境界是不思议的境界,这个事情就是性德的流露,没有法子比喻,比喻都比喻不出来;像我们现在机器的运作,日夜不间断,终年不间断。但是机器有磨损、磨坏的时候,我们这个机器永远不坏,金刚不坏身,但是有现有隐,我们一般人讲有生有死有灭。这个现相是感应,众生有感,这个相就现,众生感消失掉了,这个相就灭了。现的时候不生,相坏了的时候不灭,这就叫实相。没有智慧你没有办法观察,有智慧,你就能观察。所以此地讲内照业。

  这四首偈实际上只有前面三句,教我们怎样去观照,观身实相。「观身实相者,如净名」,净名是《维摩诘经》,「观佛前际不来等,又如法华,不颠倒等」。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是观佛。现在在这个地方,教我们的尤其亲切,教我们观身。『观身如实相』,实相是什么?实相是寂灭,实相是无我,实相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真实相。实相在哪里?就在我们现前,它是真相,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凡夫见不到,见不到原因是什么?著相,不著就见到了。什么叫著相?分别是著相,执著是著相,起心动念也是著相。换句话说,你能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这六根对外面境界起作用的时候,只要你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实相。起心动念,实相就不见了,就见到什么?妄相,把实相变成妄相。

  所以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把妄相又回归到实相。理如是,一句话就交代清楚、就交代明白了,可是事实上,我们这个境界转不来,转不来是什么?分别放不下,执著放不下,起心动念更不必说。我很想,真想放下,为什么放不下?祖师大德教我们在这个状况之下,你把放不下的因找出来,把这个因消除,那你就能放下了!这个因是什么?内有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是烦恼。烦恼从哪里起的?迷失自性。久远劫就迷,所以讲迷得太深,迷的时间太长。这就是我们一般笼统的来讲,业障太重,这一句话是讲得很笼统;习气太深,真想放下,真正放不下,这是因。外面有缘,缘是什么?缘是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诱惑你,这个东西很厉害,内跟外都叫魔。你看佛在楞严会上讲五十种阴魔,内是什么?五阴魔,烦恼魔。外面是天魔。什么叫天魔?就是诱惑,把你里面的魔诱惑出来跟它相应,里应外合,你怎么能放下?

  我们明白这个原因,里面这个魔,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怎样把它消除?这要智慧,智照;要三昧,三昧能够伏住。三昧就是定功,甚深的定功,虽有烦恼分别执著,它不起作用,它能在六根接触境界不起。是不是灭掉了?没有,只是定功伏住,定能伏,甚深禅定他就开智慧,慧能化解,化解就是什么?转烦恼成菩提,转起心动念成法性,转分别为般若,转执著为解脱。如来果地上的法身、般若、解脱,原来迷了之后,就变成妄想分别执著。智慧开了之后,一觉悟,马上恢复原状,法身般若解脱。没有智慧怎么回来?

  这个地方教我们怎样观身,经文讲得深,我也常常教人观身,但是我讲得很浅,为什么?我们的目的不一样。这个地方经文是教我们成佛,这个目的太高、太殊胜了。我的目的是求眼前的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求眼前的社会安定和平。我不是讲成佛,所以我们的目标不一样。都从观身上下手,观身能开智慧。

  我参加学校里面消弭冲突、促进世界和平的研究讨论,参加联合国的会议,我都是教大家观身,为什么?身非常亲切。世界动乱的根源是什么?大家总觉得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起了冲突。在从前彼此互相不往来,相安无事,现在资讯发达,交通便捷,这一接触,接触之后,为了彼此利益就产生冲突。一般人以为冲突的原因在此地。他所看到的冲突,那是缘不是因。所以在缘上研究许许多多的方法,想来化解。而且这个化解冲突,几乎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这些人都主张用激烈的方法,那就是报复,用战争做手段。通过这几十年的实验,现在这些人觉得战争没有办法解决,反而使冲突愈来愈多。搞了这么多年,现在想到冷战不能解决问题,热战也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中国人所讲思尽还原,想来想去想不通,再回过头,不用战争,用和平方法。这是最近这几年。

  从什么时候这些很多专家学者提出来?911之后,真正做了一个反思,认为冷战、热战不能解决问题。这是昆士兰大学和平中心十几位教授,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座谈会,提出来希望用和平手段,不用战争手段。我先听他们的报告,他们报告完之后要我发表意见,我听了之后非常欢喜。为什么?方向对了。战争,热战、冷战只能加深仇恨,不能解决问题!纵然你有强大的武力,你能够把人家的国家灭了,把他的族灭了,你没有把那个人杀尽,留一个他都会报仇。所以恐怖袭击,搞得全世界人心惶惶,这哪里是解决问题?这就是老子所讲的「和大怨」,两国交战这叫大怨,怨恨,你用武力征服了别人;「必有余怨」,必然的,必定的,内心的怨恨化解不掉,叫余怨。这个余怨要是在宗教里面讲,宗教里面讲因果、讲轮回、讲有来世,生生世世的麻烦,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在中国学佛的人都知道,你们拜《慈悲三昧水忏》,三昧水忏的起因是什么?悟达国师前世跟人结了冤仇,把人家害死了。他是冤枉死的,这个怨恨藏在他心中,生生世世都在找机会报复。悟达国师第二世他出家了,持戒修行得很不错,真正出家持戒修行就有护法神保护,这个冤鬼不能贴身。他等待,真有耐心,一世、二世、三世、四世,这不容易,他每一世都出家。所以到唐朝的时候,这是第十世,十世都修行,所以他修行功夫高,这一世做了皇帝的老师,国师,悟达国师。由此可知,一个高僧大德不是一世修行,他累积十世。

  这做了国师,皇帝老师,出家人当中是第一人,谁不尊敬!皇上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我们中国人讲太师椅,这个太师椅是沉香雕的。我们知道沉香的价值了不起,沉水香,这香是木材,木材放在水里会沉下去;你看一般木材放在水上,飘浮,它这会沉下去,现在听说一斤都要好几万。这个沉香宝座,那还得了!皇上供养。他坐上这个宝座很得意,这一得意,完了,得意的时候就是很轻微的傲慢心,贡高我慢,很轻微的贡高我慢,护法神说他退堕了,护法神离开了。这冤家债主这下可逮住机会上身,上身长了个人面疮,这个疮几乎要了他的命。

  实在讲,他十世修行的功夫没有白费,他感应到一个阿罗汉,迦诺迦尊者。我们知道佛在经上讲,阿罗汉的神通能知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对於悟达国师十世修行,他很清楚,冤亲债主时时在身边围绕著他,贴不近,不敢贴近是因为有护法神。这时候护法神看到他生烦恼,贪瞋痴慢起来了,虽然很微细,护法神不保护。悟达国师害了这个病毒,那是全国最高明的医生来治都治不好,皇帝的老师,没有人能治得好。他忽然想起来,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生病的人,病得很严重,那个身上奇臭无比,没有人敢接近他,他很慈悲去照顾这个人。这个人很感谢他,告诉他,你将来要遇到大灾难,你来找我,我住在四川什么地方,在山上,山上有两棵松树,你看到两棵松树,你在那里敲,你就会看到我。他忽然想起这桩事情。他真的就到了四川,果然看到山上有两棵松树,他在那里敲,敲这个松树,豁然之间看到里面有大道场,这是迦诺迦尊者的道场。那是阿罗汉示现的,看他有没有慈悲心。尊者用三昧水来给他洗,把这个原因说出来,这个疮是什么人,是你在过去冤枉把他害死,他追随你十世,你今天接受沉香宝座,这一念傲慢心起来,护法神离开。他惭愧得不得了。三昧水忏这么因缘起来的。

  你怎么可以跟人结冤仇?这个冤仇结下,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你怎么能化解?什么方法才能化解?大慈大悲,真实忏悔,大慈大悲。这个冤亲债主,经过迦诺迦尊者的调解劝和,离开了,再也不报复,悟达国师人面疮治好了。像这些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中国历史上记载很多。最显著的例子,明朝方孝孺,方孝孺是来报怨的。

  所以一家人,他能够聚集成一家人,过去生中都有缘,缘很复杂,有善缘、有恶缘。所以佛讲这一家父子,父子是什么缘?佛说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不是这四种关系,他不会到你家来。到你家来,肯定这四种关系。我们世间人,肉眼凡夫看不到前生前世,不知道。如果你的儿女,过去生中你跟他有恩,他是来报恩的,自自然然就是孝子贤孙,很好教,很听话。如果那是报怨的,他是冤家债主,那就是有叛逆性,他不服你,他不听你,处处给你找麻烦。讨债的,看你欠他多少,如果欠他少的,几岁、十几岁他就死了,讨债;你这十几年为他所用的心血、所花的这些钱,他讨完了,他走了。还债的,他将来成年之后,他一生会供养你,会照顾父母的生活,物质生活他照顾,绝对没有孝顺心,这还债的,你跟他没有恩德。他欠你的债多,他供养就很丰厚,照顾很周到。如果欠的不多,他照顾你很平常,你的生活起居,他就像照顾一般贫民一样,对你也很刻薄,让你饿不死,冻不坏。你真正了解这些事实真相,现在社会上这些状况你一看,全是佛经所说的,活的,经典是活的,是事实真相。

  所以佛教给我们,教我们要觉悟,善缘要继续能增长,恶缘要把它转成善缘,这样就好。把恶缘转成善缘,就要靠教育,神圣的教育、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你说这多重要!如果把伦理道德、神圣的教育都舍掉了,这社会还得了吗?纵然到人间来,得到人身了,你一生所过的日子跟饿鬼、地狱差不多。这些我们几乎都亲身体验,也都看到听到,人间地狱,生活得很苦、很痛苦。但是要不吃这些痛苦,你也不会学佛。很多人因为是吃尽苦头,遇到佛法才认真学习,这一生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受这些辛苦也是增上缘,苦没有白吃。如果遇不到佛法,真的这个苦,不但这个苦吃了之后,来生继续还要吃苦,这个事情麻烦大了。

  所以我教人观身是调解纠纷,身这是自己,身体是许许多多器官组成的,器官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这个身就像地球一样,每一个器官就像地球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族群、每一个宗教。眼、耳、鼻、舌、身不一样,里面心肝脾肺不一样,器官不一样,这是不同,但是它是一个身。你看这里的每一个器官,虽然各个不相同,它没有矛盾,它没有对立,它密切的互助合作,所以这个人健康长寿。眼耳鼻舌没有争哪个第一,如果一争,那就打架了,不合作,不合作毛病出来了。

  我教人「观身」是什么?我们地球是一个身,我们都是地球人,我们现在生活在这地球上,本来是和谐的,本来是互助合作。所以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相信赖,互助合作,这是本来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是什么?现在科学家所讲的生态平衡。你看看生态平衡里面,是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包容,互相包容,没有彼此。尊重、信赖、关怀、照顾、互助合作,这叫什么?这叫道。我跟大家讲道德,这就是道,是自然的。你不能够包容,你要排斥别人,这就违背了道。随顺道就是德,违背了道,那就是罪,德的反面就是罪业,你在造作罪业。为什么?破坏道德。破坏道德是什么?破坏自然的原则,大自然的运作是道,你把它破坏,你破坏的时候你就有灾难。

  所以我教人观身,你看这个身上每一个器官,再细细一观,每个细胞都那么样和谐,都那么的合作,不分彼此。我们把身扩大是个地球,我们居住在这个地球上,为什么不能够包容别人?我们不能包容别人,就等於说我们身体的器官,我的眼睛不能包容耳朵,我要排斥它,不能包容鼻子,最后是什么?这一身最好就一个眼睛,其他器官都不要,死路一条!

  所以今天讲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最重要的讲包容、讲合作。多元文化是道,是自然的,为什么?我们一个身体就是多元的,不是一个单元。这还有什么话说。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心量就大,放眼、起心动念为全世界的众生著想,为什么?全世界众生跟我是一体。我们不讲大,就讲这个地球,整个地球是一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所有一切的生物,包括花草树木,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怎么能不爱护?你怎么可以随意破坏?任意破坏,就是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你就要遭难,你就要受报。

  我举例,现在有很多人破坏自己的生态平衡。最明显的是什么?整容院,整容就是破坏,你父母生的相貌,你觉得不好,你要到整容院去美容,用一些化学东西把它注射进去。头几天看起来很不错,是不一样了。可是过几年之后,副作用起来了,带给你一身的病,带给你一辈子的痛苦,我都看到过的。特别是什么?娱乐界、影剧界的男女都美容,都要化妆,所以我用他们来做比喻,破坏自然生态平衡,这都是没智慧。四十岁以后灾难就来了,他的副作用就起来了,就非常明显,一身都是病。所以随顺自然是最健康、是最幸福的。

  我们这个地球也是如此。古人,你看看千万年来都是随顺自然,不破坏自然,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真的是安定和平。现在科学技术发达,到处我们要开发,开发是什么?开发就是破坏地球生态平衡,灾难来了。古迹,我们人居住在一个地方,居住几十年,居住两、三代,对这个地方有很深的感情,中国人常讲落叶归根,一生一世在外面飘流,最后总想到老家,为什么?世世代代在那里生长,根深、情深,这里头一砖一瓦都有很深长、很美的故事在里头。由此可知,这就是灵性,你怎么能破坏!

  我回到家乡,抗战胜利之后,我回到老家住两个月,非常遗憾的是城墙拆掉了。我们家乡那个小城是汉朝时候建的,两千多年了,你看看这个历史文物,到我们这一代不肖的子孙来破坏。所以在这一点,我不能不佩服日本人,不能不尊敬日本人,日本人懂得保存古迹。他要发展都市,他会在城外找个地方来发展,建新的都市,旧的保留。他要开辟道路,开个快速公路,他把古道也保持,种了很多树木,新的道路在树的那一边,老的、旧的道路在树的这一边。我去看的时候很感动,连一条古道都把它保存,有价值。现在全世界观光旅游都会去看,看了之后,对於这个国家民族自然生起高度的尊敬心。这是他们的文化、是他们的历史,他们能够保存是他们的骄傲。回头再看看我们,任意的毁坏,我们心里难过;再恢复、再重建,那就是新城,古的东西没有了。所以古老的这些东西,真的叫一砖一瓦都有灵性,这我们学佛的人说。用世间法的看法,是有它的历史,那是历史文物,有历史文化的价值在里头,你怎么能随意把它毁掉?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重视他的历史文化。我们到日本,实在讲,我很尊敬日本人,你看他们住的房子,榻榻米式的房子。穿的衣服,叫吴服,日本人也叫和服,现在说吴服他们还都懂。吴服,春秋战国吴王夫差,现在的江苏,你就晓得它从哪传出去,从中国传去的。传出去到日本,到现在还保持。他们很多大的节日,还穿这个服装出来,我看了很感动。他的建筑,民间这个房子都是两千五百年前中国那种建筑方式,所以说看中国文化到日本,在中国看不到,日本全都保留。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我们读中国的礼,读《仪礼》、读《礼记》,很多东西不懂,到日本去看,原来是这样的,他还保留著。我们不能不佩服,不能不尊敬,所以一到日本就像回到中国古时候一样,我们的文化在自己的国土里头没有了,到他那边有。虽然二战之后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也有很多的破坏,但是保存的,那是在我们国家是没有法子跟他相比。所以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到日本去旅游你有收获。

  所以,我今天教人家观身,我有我的目标,这在佛法里面也讲了义。了义是眼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这是了义。这经里面是向上一著,把我们的灵性往最高峰提升到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下一堂,我们再谈「观身如实相」。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第六首的偈颂:

  【观身如实相。一切皆寂灭。离我无我著。如是业应作。】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首先引用《净名经》「见阿閦佛品」里面的一段话。这一段话,佛问维摩诘居士,他说「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这是一句问话,问维摩居士,你想见如来,你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观如来。这个话用现在话就是这个说法。如果再说得白一点,你是怎么看如来的?这大家就好懂,你去看如来,你是怎么看法?维摩诘说「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这句话里面的意思很深,其实我们知道维摩诘本身就是如来,他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两尊佛,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佛,维摩长者示现在家佛,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懂。

  所以出家人,现在的出家人很糟糕,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总把在家居士看矮一等。错了,这个错误的见解决定害你一生。为什么?普贤菩萨十愿,那是菩萨修行的纲领,你就统统做不到。他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你是瞧不起诸佛,害的你这一生当中,没有办法把境界往上提升。为什么佛出现在世间一定是两尊佛,一个在家、一个出家?就是教你这个道理。你看看佛陀在世,释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迦叶这些尊者见到维摩居士,你看看他行什么礼?顶礼三拜,右绕三匝,他跟见释迦牟尼佛的礼节没有两样。

  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大家都懂得,佛法是师道。欧阳竟无大师讲得好,我记得好像是民国十二年,他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做了一次讲演,那个讲演曾经震撼中国的佛教界。他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讲得非常精采。他的学生王恩洋居士笔记,记录下来做成讲记。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看到他的讲记。他就特别强调佛法是师道,师道老师第一大,尊师重道!不是出家第一大,是老师第一大。你出了家,你还要跟在家居士学习,那个在家居士是你老师,我们称老师称和尚。

  和尚,诸位要知道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也称和尚。这个大家听到就要奇怪,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们看看孔德成先生,这是孔老夫子的后代,在台湾他是奉祀官,他送给李老师的题辞,我们就看过,落款是「雪庐大和尚」,雪庐是我们李老师的别号,他称李老师称大和尚,一点都没错。所以,法师、和尚不分在家出家,阿闍梨也不分在家出家;如果讲比丘、比丘尼,那一定是出家人,这个在家人不能称。你讲经说法,居士身讲经说法,那是法师;你传道、传教,那你就是和尚。和尚是印度话,阿闍梨也是印度话,它的意思,和尚的意思是亲教师,就是直接传法给我的,我对於这个人就称和尚。我的佛法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的,李炳南老居士跟我的关系,我称他作和尚;出家这些大德,你没有教过我,我没有跟你学过,我跟你没有这个关系,我不称你和尚。

  所以称你和尚,你是直接教导我的老师,你没教过我书的,我不称你老和尚。所以像现在在大学,大学里面直接教导你的两个人,一个是校长,校长虽然没有上过课,他主持教育政策,你要学的哪些课程是经过他核准的,聘请哪些老师来教也是他聘请的,所以他是和尚。在学校里面,譬如在研究所的指导教授是和尚,直接教你的。不是这种关系不称和尚,不称和尚称什么?称老师、称阿闍梨,不见得他是教我的。这个称呼有差别。和尚称呼是最亲密的,真的是师徒,古人讲的师徒如父子,直接教导的。直接教我的,我是出家人,直接教我的是在家人,他就是我的和尚,我对他的尊敬跟对佛一样,你才能学到东西。如果一看,他是个在家人,我是出家人,那你就比我矮半截,你还能学到东西吗?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要晓得师道,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你要懂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弘扬佛法是有教无类,他的学生们到处讲经说法,四面八方都去,不是只有一个中国。可是大乘佛法在中国生根,其他地方传来没有多久,以后都没有了、都消失了。为什么能在中国生根?中国的文化对它大有利益,中国利益是孝亲尊师的文化。这在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讲孝亲尊师已经讲了两千多年了,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所以说这块土地就非常适合它生长。它到中国来之后,真的,茁壮、开花、结果,超过印度太多。

  佛教在中国吸收了儒家的文化,吸收了道家的文化,儒家也吸收了佛教的文化,道家也吸收了佛教的文化,三教彼此互相融入,成为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就是个多元文化,我们一定要了解。所以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是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结合的,不同文化融合的,我们没有排斥,都是彼此互相尊敬。今天全世界讲安定和平,难怪英国汤恩比博士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英国人讲的,在日本讲的,跟池田大作博士讲的。我在日本提了这个话,日本人都熟悉,都非常亲切。

  维摩早就成了佛,以居士身示现,所以当时两尊佛住世。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维摩是用长者身,长者居士身度化众生。这是说明,虽然出家了,我们的道德学问不足以为人师,还要学习,还要向人求学。求学不分出家在家,不分男女老少,他的年岁比我小,他真有德行,我也可以拜他为老师。她虽然是个童女,她真的修行开悟,明心见性了,我也应该去依她为师。这是欧阳大师讲,老师第一大,这师道,尊师重道。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

  维摩这个答覆都是教导我们。释迦牟尼佛跟维摩居士,这两个在演双簧,教导我们,你看维摩答的,「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这就是观到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前际不来就是前念不生,后际不去就是后际不灭。中间?中间是现在,现在不住。为什么?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这是讲什么?讲三际不可得。这是实相。从什么地方观?从自己本身观,本身如是,佛亦如是,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没有一法不如是,你就见到诸法实相,见到诸法实相就是明心见性,你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就是《心经》观自在菩萨常常教导我们,「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三际不可得就是五蕴皆空。《金刚经》上讲三心,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也不可得,跟《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的意思完全相同。

  一般我们在看古大德注解里面解释这个,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未来还没有来;现在,说现在已经过去了。这个说法是浅显容易体会、容易懂,虽然懂得,实际上你并不懂,真的是似懂非懂,含含糊糊没去深究,深究还是有问题。现在科学发达,我们借重科学来了解这个现相,确实让我们真正能够体会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观身还是不容易,我们现在看电视、看电影容易,从这里来看,然后回归来看自身,然后再看外面一切境界,你这么一看法的时候,容易懂得多了。电影的银幕,电视、网路的萤光幕上,这些色相、音声,你仔细观察,它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理上有,事上不可得。所以这个境界,大乘经上常讲,非有非空、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中观论》上讲的。后面他也引了《中观论》,这样你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

  事实真相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眼前所有一切相,没有一个相不是虚妄的。所以佛菩萨应化在其中,对於这一切相,他了解真相,所以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不会起心动念,那个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我们不晓得事实真相,以为这个幻相是真实的,以为它是实在的,所以在这个妄相里面就起了心,起心动念。起什么心?想占有,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失掉,都是在作梦,都是妄想。为什么?你身都不可得,你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什么东西是真的?灵性是真的,法身般若解脱是真的,法身般若解脱里面的四净德是真的。你没有见法身,没有证得法身,那个「真的」没分,你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生在虚幻的境界里头,正是《永嘉证道歌》上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无量劫来你做了个大梦,做到今天还没有醒,还在梦中,还在继续作梦。醒过来的境界,你茫然无知,你不知道,你要知道那个境界,你就醒过来了。你醒不过来。

  《法华经》里面这段比喻,「如法华,不颠倒等」,这段比喻,我就省略掉,清凉大师《疏钞》里面写得很清楚,诸位自己可以参考。《中观论》上这几句话我们读一读。「中论法品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盘,即上半也」。上半就是前面两句,它这一段可以解释,『观身如实相,一切皆寂灭』。「又云,诸佛或说我,或说於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即下半也」。这可以解释下面这一句,就是『离我无我著』。末后一句那是劝我们学的,所以《中观论》上这段文是解释这三句经文,这个要说一说。清凉《疏》里面的注解,注得很详细,诸位可以做参考,我们只看论文。

  「诸法实相」,先要把这个名词定义搞清楚。「法」是佛门里头最常用的代名词,它代表的是什么?宇宙之间所有的一切,用一个字来做代表。这个所有一切通常把它归纳为六大类。一个是「性」,性就是理体,我们哲学里面讲的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也就是整个宇宙万有,包括虚空是从它那里变现出来。外国宗教把这桩事情称为上帝、称为神,说宇宙是神造的,宇宙万有、人都是神造的,都是上帝造的。在佛法里头,佛说的是个「性」,大乘经里面常讲的「法性」,法性能现一切相。相是现相,哲学里面讲的现象,本体现象。这个现相就是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包括我们今天讲的各种不同维次的空间,这都是现相。这是性、相。第二对讲理事。无论是什么事都有理,无论是什么理,它一定都有事,理事分不开,理里头有事,事里头有理,会学的人从事上见到理,从相上见到性;事上明理,相上见性。第三对因果。理里头有因果,事里头有因果。这六个字就把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就全都包括了,那用一个字做代表,就用「法」。所以这个「法」把整个宇宙里面性相、理事、因果,统统包括在其中。

  诸法,诸是多,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叫诸法。实相是真相。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心行言语断。心行是什么?是你思惟、你去想像你想不到,真相你决定想不出来,你所想的都是妄相。因为心行里面包括三样东西,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心行,想不到,你怎么分别都没办法,怎么想像都想不到,不是你想像的。所以思惟达不到,科学的方法论在这个地方一点用都没有。科学的方法论就是逻辑、因明、辩证法,到这个地方一点作用都没有。言语不能说,你说不出来,这在佛法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起心就错,动念就乖,要怎样你才能见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言语更谈不到,恍然大悟,你就见到了。

  见到之后的人,在中国不少人见到,见到之后的人给我们说了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能讲得出来吗?我们这里一杯水,我喝了一口,你要问:这水什么味道?热不热?你能讲得出来吗?讲不出来。我讲这水甜的,我讲这水很热,你要不尝一口,你根本就不懂得我讲甜是什么个甜法,我跟你讲热,到底热在什么程度,你不知道;说了你还是不知道,必须你亲自尝一口,不必说你明白了。实际上是不是真的明白?还不是真的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人体质不相同,所以每一个人感受并不是一样的。譬如吃辣的,我们尝到,不常吃辣的,吃一点点就觉得很辣,那个四川同胞他们吃辣的惯了,他吃我们的,这一点不辣。这就是不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你怎么能了解诸法实相?所以实相只有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一切放下的时候,大家才一样,你才能见到实相。所以这个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见到诸法实相就是明心见性,那就是法身菩萨。

  下面两句是形容诸法实相是什么,「无生亦无灭」。什么无生无灭?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我们前面讲这六大类,性相、理事、因果。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确实不生不灭。科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有一天速度超过了光速,我们现在知道光的速度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如果哪一天你要有能力,能在一秒钟达到四十万公里,你就能回到过去,你也能够进入到未来。过去,那很好,你一年比一年年轻,我们今年八十岁了,你过去再退后八十年的时候,你刚刚生,刚刚出世。再往后退的时候,就退到你前生了,你过去一世;再往前推,你过去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全都看到了。科学家说你能够超过光的速度,你就能看到过去、未来。佛告诉我们,甚深禅定当中,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空间没有了。所以过去现在未来都在现前,真的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所有境界梦幻泡影,佛法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

  「寂灭如涅盘」,清净寂灭,涅盘就是清净心。涅盘是古印度所有修行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所以它的讲法,在古印度是宗教之国,每一个教派里面对於涅盘的定义都不一样。佛出世,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状况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才把涅盘的意义说出来,「究竟涅盘」,这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的,清净寂灭。所以「观身如实相,一切皆寂灭」,从这两句我们就晓得,能作如是观者,能观这个境界,这是什么人?这是诸佛如来。次一等的,那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人的境界。

  「一切皆寂灭」。一切皆寂灭,我们可以用《大般若经》上的话来说明,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总结,我把它总结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就是寂灭的意思。它这是一句,「一切皆寂灭」,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懂得真相,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的心清净了,真的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住涅盘;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随缘应化,这是起作用。住寂灭不是没有作用,没有作用的话,这个寂灭还有什么意思,那寂灭跟死亡真的没有两样。他还活的,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虽然有应,他还是住涅盘。我们凡夫,从凡夫眼光,他来应的时候他不住涅盘,他到我们这来了,来教化众生、来示现,不住涅盘。虽然在示现,他不住生死,为什么?他心地清净,他没有生死业。他跟我们一天到晚在一起,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这叫什么?这叫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真正寂灭相。所以这个境界是不思议境界,没法子想像。

  下面这一句,「离我无我著」。《中论》里头也有个解释,「离我者,超凡夫」,凡夫执著有我,离我不是凡夫。「离无我者,超二乘」。你看凡夫执著有我,阿罗汉、辟支佛执著无我,无我是二乘。离我、离无我,离凡夫、离二乘,著是执著,这是真正大乘。大乘,他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表现在哪里?表现在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虽然有应,他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是真善知识;他不生烦恼,性德里面的法身、般若、解脱,常乐我净,慈悲喜舍,完全在他身上表现无遗,虽然表现,一丝毫执著都没有。所以现身,现即无现,无现即现;说法,说即无说,无说而说。这个意思深!会的人,会的人是法身菩萨,哪些法身菩萨?三贤位的法身菩萨,他们还要学,还不能离开老师,他怎么学法?跟我们不一样,他听佛说法,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亲近如来,见而无见,无见而见。见不见?见。听不听?听。为什么说无见无听?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他跟法性的体,法性的体是寂灭,完全相应。《般若经》里面讲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统统相应。我们今天得失没有放下,还有得,还有失,他得失没有了,这是我们要学的。

  『如是业应作』,后头这是教我们要学的。我们常常要用智慧来观察,不能用情识,用情识,你就起妄想分别执著。用智慧,智慧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那就是真正般若的观照。开始学叫观照,功夫得力的时候叫照住,功夫得力了,照住是得定,定就开慧,慧一开了叫照见。《般若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那是上乘功夫;中等的功夫是照住,照住的时候,你不动;下等的功夫,初学的时候,观照。经上佛常常劝导我们「应作如是观」,那是观照,你应该要这样看法,你就会不错了,慢慢把功夫往上提升。佛在《金刚般若》上教我们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初学从这里下手。所以修行没有别的,宗门就是修的止观,止观也叫做禅。禅是印度话,禅那,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静虑。静就是止,虑就是观,有止有观,止观同时。

  在中国过去这两千年当中,儒、释、道三家有不少成就的人,这些成就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读《金刚经》,都在《金刚经》上学会了这个方法。我们今天有很多同学来问:法师,你常常讲看破放下,要怎样看破、要怎样放下,才能放得下。《金刚经》这首偈子就教你。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看不破?观念的问题。我们老是执著在错误的观念上。这个错误观念是什么?以为一切万法是真有的,这是个错误观念,佛告诉我们,全是假的,全是梦幻泡影。我们人都会作梦,早晨起来昨天晚上做了个梦,你还会把梦中东西当真?念念不忘?不会,知道梦是虚幻的,梦不是实在的。把梦境放在心上,没有人干这个傻事情。佛告诉我们现实的世界是个梦境,你执著就错了,你不执著就对了。所以梦境没有关系,只要你离开妄想分别执著,那就对了,就没错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好,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