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四八卷) 2004/4/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248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十千世界,偈颂第二首看起:
【意常信乐佛,其心不退转,亲近诸如来,如是业应作。】
向下这四首偈,第二到第五,清凉大师在科题里面标的是「修智上攀业」。上攀,我们一般讲高攀,向谁高攀?向如来高攀。换句话说,向自性高攀,向性德高攀。自性性德是本有的,这是无量劫来我们迷失了。如何让性德恢复,这是我们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们应当怎样学法?佛在此地教导我们四个中心的科目,这一首是讲「信」,其次讲「乐」,第三讲「念」,第四讲「学」,信、乐、念、学。信摆在第一,「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华严》上佛说的。如果没有信心,那你想学习,你根都没有。信,信进念定慧,五根,这是头一个根;这个根没有,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要想恢复智慧,这里「修智」实在讲,恢复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咱们得上攀,向如来学习,向法身菩萨学习;法身菩萨这四个科目不但是具足,都圆满了。我们现在念的这一品经文是十信菩萨章,大乘佛法里面的小学。我们现在一般小学是六年毕业;大乘佛法小学是十年毕业,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到十信。
清凉在此地注得很好,这一首「长时修,常信不转故」。这个不转就是不退转、不改变,信心坚定,信心坚固。佛法里常讲「清净信心」。而《金刚经》上讲得就更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所以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不是修来的,智慧是你自家本有的,你自心里头本有的,多大多深?那是没有边际,不能够想像的,跟十方如来完全相同。这样大的智慧,这样深的智慧,自己迷失自性,所以造成障碍,不能现前。你要是问,障碍是什么?怎么会有这种障碍?这个障碍就是现在的迷、不信,原因就在此地。
所以首先就要建立信心,不仅仅是修净土。诸位晓得净土宗三个条件,信、愿、行,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三个原则,你具足这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或者研究什么样的学科,决定有成就。这三个条件,缺一个你都不能成就。不论是善法是恶法、是世法是佛法,造恶,他要没有信心,他恶造不成。所以这个字里面的范围就太广太大了,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但是今天清凉大师给我们指示的,我们要上攀向最高峰,这讲攀缘,最高峰是如来究竟佛果,我们要往这上面学。古人讲,讲得好,最上学学不到,学不到,还能得到中。所以我们不能把标准降低,如果我们讲到中,那学不到的时候就变成下了,我们一定标准要订得高,这是教我们这个道理。
经文前面三句是辨相,末后一句是劝修。『意常信乐佛』,意是我们的心,心要常常信乐。乐是爱好,这个乐念去声,我们这个本子,你看这个右上角圈了一个圈,念去声。『其心不退转』,你看,『亲近诸如来』,这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现在这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福报,我们见不到如来,不要说诸如来,一个如来你也见不到。这怎么办?实际上讲,你要懂得这个经文里面的义趣,他在此地没有说亲近诸佛土,没有,没有这么说法;他没有讲诸佛,他讲诸如来。
诸佛跟诸如来意思不一样,讲诸佛是从相上讲的,讲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诸如来是什么意思?就是诸法实相,诸法实性。你要是懂得这个意思,你亲近一切众生的本性,本性是如来。《三字经》上头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菩萨修行成佛,关键就在此地。他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假使说我们的境界是一个人,他接触这个人是接触这个人的本善、本性,而把他的习性、恶作放在一边。这就是真跟妄,他的习性,他的恶作,那是妄,那不是真的,是假的;真的是他的本性,是他的本善,永恒不变,这就是我们佛经里面讲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这一切众生的意思广。不但一切人,一切动物,你要看本性,你从这里著眼,花草树木。在动物,我们称佛性;在植物、在矿物、在自然现象,我们称它作法性。诸位要晓得,法性的意思广,法性包括佛性,佛性只是法性里面的一分。哪一分?般若。般若是智、是觉。因此大乘教里面,讲法性讲得多,法性把佛性都包括了。
如果你见到一切法的性,那就恭喜你,你成佛了,明心见性。你见一切人是见一切人的自性,见一切万法是见一切万法的法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亲近诸如来。这个境界你就是法身菩萨,你的方向,你的目标,完全做对了,一丝毫错误都没有。你能够常作如是观,把你一切错误的念头统统都转过来,整个宇宙是至善,儒家讲的「止於至善」。那么你的眼就是佛眼,佛眼看众生,佛眼看宇宙,完全是佛的境界。没有别的,转境界而已!大乘教里面这些教诲,佛常说。这是从理上说的。
事上讲,我们怎样亲近诸如来?一切经典就是诸如来。我们每天读诵经典就是亲近诸如来,这从事上说,这大家好懂。我每天读经一个小时,我就一个小时亲近诸如来,我每天读经两个小时,就两个小时亲近诸如来。希望你能做到个「常」字,常字就是没有间断,日夜不间断。「日夜不间断,难!」不难,怎么不难?譬如我每天读经两个小时,这很正常,其他的二十二个小时常常回味,常常想经里面的意思,「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要不想经里面的意思,经里面的道理,经里面的义趣,经里面的教诲,你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造轮回业,往下坠落。想经里面那些道理、那些境界是把你往上提升,上攀。妨不妨碍我们的工作生活?不妨碍。不但不妨碍,你能把经典这些大道理,这些原理原则统统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生活更美,生活更善。所以我常讲,佛法是真正的生活艺术。我们开讲《华严》,我们这个本子上面题的「现代生活艺术系列」。不管是大乘小乘,只要是佛菩萨的教诲,确实是高度的艺术。这里面有真实的真善美慧,生活真善美慧,工作真善美慧,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真善美慧,你怎么会厌倦?你怎么会疲劳?你学这个东西愈学愈有精神,愈学愈快乐,这是实在的。
有同修来告诉我,在这个中国大陆,诸位知道有一个史居士他要发心出家、学讲经,要找我给他剃度,我说我这一生不给人剃度。从前华藏图书馆在这里出家的,实在讲那都是韩馆长剃度的;我代表她剃的,都是韩馆长收的徒弟。我一生仰慕印光大师,效法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不建庙,一生不收剃度的弟子,而且一生不传戒,印光大师给人家传的只是三皈五戒,他是我们末法出家修行人最好的典范。我们过去讲经是非常非常的辛苦,自己没有道场,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二十年,借别人的道场,租别人的道场。总算是佛菩萨保佑,二十年讲经没有中断。我讲经二十年才有景美这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最初买的只是五十坪。五十坪要算平方米,两百个平方米,台湾一坪是四个平方米,就那么大的场所。以后慢慢再扩充,扩充到最后,我离开的时候是二百五十坪。有道场当然需要人,所以韩馆长就收了一批人,这么来的。我没有想到她走得那么早,走了之后,这些人当然我有义务照顾,所以在这个地方建了个道场。在这个以前,我们还都是寄人篱下,我们离开景美华藏图书馆之后,我们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收容我们。
无论在什么地方,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对於佛信心、爱好不因一切挫折影响。我们每天读经,亲近如来。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学习,从来没有中断过。你们要会看,你看到我从学佛到今天,五十三年。这五十三年前面七年是在家居士,我学佛七年出家的,出家就开始讲经,所以讲经到现在是四十五年,没有中断过,旅行都不中断。我坐飞机不是读经就是念佛,那是一个殊胜的缘分,在空中,我以读经、念佛供养虚空界的神灵,九法界。早年我们常常飞台湾到美国,横渡太平洋。太平洋上空,我们的佛号不间断,你说这多殊胜!飞机上不必出声,默念。你要真学。
我们每天在这地方共同学习,在这里讲经,你们听经,你们是不是真听?一面听经,一面在那里闲话,你没有听进去,你的精神意志不集中。我知不知道?我知道,说不说你?不说。为什么不说?李老师教我不要说。我跟老师十年,我看得很清楚,真学的,老师真照顾,那个照顾就是有打有骂,没有好的脸色给你看,那是什么?那真教你。你不肯学的,你是来玩的。老师常这样说,你是来玩的,你是来消遣的,到这个道场来消遣的,你不是真正来学的,随你去。对你客客气气,你也欢欢喜喜,你什么都学不到,这为什么?你没有信乐,你不具这个条件,那不可以责备你,责备你是跟你结冤仇,那又何必!
所以老师一生不跟人结冤仇,你不肯学,来玩,让你来玩,这个地方等於说游乐场所,实际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真心在学,经听了,听不进去,所以心不在焉;身坐在这个地方,心不在焉,心里面想东想西。你也有志同道合一同听经,一同聊天。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有没有?有。古今中外都在所不免。古时候这种人少,真正用功的人,这好学专心用功的人多。现在好学专心用功的人少,到道场里面来消遣、来玩的人多,我们要了解这种状况。
所以不要责备人,最重要的自己成就。佛门里头常讲,这一桩事情「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公修,婆得不到,婆修,公也得不到,你懂得这个话的意思吗?完全靠自己,谁都帮不上忙。诸佛菩萨大慈大悲,说是来加持你、加被你,能不能加得上?说老实话,你用功才加得上,你不用功,加不上。佛菩萨用什么东西加持我们?经教加持我们。经书,你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本,你有没有得到加持?你读的时候,你听的时候,你是不是真听懂,是不是真正得到受用,那是加持。你心不在焉,信心不足,我们古人所讲的「露水道心」,或有或无。这种信心,有的时候很短很少,无的时间很长,只能够说在阿赖耶里面种个善根而已,也是好事情。所以李老师也非常欢喜,总是种善根。你到这个道场来听经,甚至於什么?听经打瞌睡,睡著了还打呼,李老师也高兴。你不到别的地方去睡觉,你在这边道场,听经道场,也种善根,讲这一堂经,或者你只听到一句、听到两句也好,「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老师慈悲。真得受用的人,那是全神聚会,精神贯注,自始至终丝毫不懈,这是听进去了。
这个心不退转,那是长时间的考验。我讲经,在外国有时候住在人家同修家里头,外国跟中国环境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很重的工作,闲暇的时间很少。所以在外国,说是天天讲经那办不到,一星期顶多两天,多半是星期六、星期天他们放假有一点时间来听,其他的五天就没有了,可是我的经照讲。那个时候并没有录相,并没有这些网路的设施,我怎么讲?我一个小的录音机随身带的,我就对我的录音机讲,讲完之后,我放出来,我自己来听,这是我年轻的时候,大概一直到五、六十岁,我要学!从前老师教我的。这是自古以来祖祖相传常说,打拳的人拳不离手,天天要练;唱歌的、唱戏的天天要吊嗓子;讲经,天天要上台,这老师教我们。没有听众呢?没有听众,古时候人对镜子,每天对著一面镜子,自己讲,镜子是能看到自己的表情,这样练。我虽然不用镜子,我们现在用录音机,录下来自己听。有一个听众、两个听众很好,没有的时候我就用这个方法,没有间断过。这个方法里头有大乐趣,这个乐趣你们想像不到的,为什么?你没有尝到过,法喜,也就是孔老夫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我能把我所学的这个佛法用在生活上,不但自己得乐,现在还能帮助别人。这些年来,我参与国际的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我用的是什么?全是佛法。所接触的这些都是世界上志士仁人、专家学者,我跟他们交谈的时候,都能欢喜,都能接受。原先总以为好像这东西文化不相同,跟他们谈的,他未必能接受,还都能接受。当然这也是佛菩萨加持,也是众神加持,使我们的信心增长。
这一首偈里头的核心就是「信乐佛」,常信乐佛,对於佛的那个欢喜爱好,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够代替。有佛菩萨,我们的生活美好,一天要是离开佛菩萨,我们就感觉到很痛苦,这个日子怎么过。世间人跟我们的意趣不一样,世间人大概是意常信乐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搞这些。这都是假的,这些东西不是常住的,它会失掉,失掉之后就苦不堪言。又何况这些东西在佛法讲造业、造罪。业因罪报现前的时候,那真的是苦不堪言,三途地狱。
不契入境界,你的修学确实进进退退,甚至於许许多多学人中途退心。我也曾经见过中途改信别的宗教去了。这些现象我们看到、听到了,不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他一开端他就没入门,哪里去找这么好的机缘?就是生活学习的环境,天天用功不间断,这找不到,这种环境真的是希有难逢。我对於护法感恩戴德,他照顾我一天,我一生都不会忘记他。我讲经开讲之前,我一定会念南无老师护法诸菩萨,这里头护法,照顾我一天的人都在里面。人不可以忘恩负义,佛教导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后头续一句「不说人过,知恩报恩」。永远记住别人的好处,不要记别人的过失,我们的心多善!那都是佛在《十善业道经》教我们的,常念善法,念一切人善;思惟善法,想一切人的好处;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他过去对我好,现在对我不好,我只记好,不记不好。我们自己不断向上提升,心安理得,确实常生智慧,福慧增长。
「亲近诸如来」,你要是真正懂,这个真正懂,那你一定要读《华严》,《华严》里面讲的诸如来就是法性。一切法,我们一般人看到是法相,这个相之体就是性,相是外表,它的理体就是法性,你从相上见性,这叫见性。为什么我们见不到?我们现在的心不明,我们现在的心是染污的。像一面镜子一样,见性的时候,这个镜子照见,照得清清楚楚。我们今天这一面镜子,是很肮脏的东西尘垢把这个镜子染污了,镜子是有,照不见;不是它不能照,上头有染污。我们把这个染污去掉,它这个照就恢复了,所以并没有失掉。我们是一层迷惑把它障碍住,盖住了,今天我们把这个迷惑去掉,我们的心恢复光明,明心就见性了。
所以你懂这个道理,天天要把心上面这一层污染,天天在洗。《无量寿经》上有一句「洒心易行」,这句话重要,这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纲领一个原则。一定要把心里面这些肮脏的东西洗刷掉。用什么洗?经教。听经明理,它就洗掉。从总的纲领上来说,我们的心不诚不敬,这是染污;虚情假意,严重的染污。想想我们曾经有没有用真诚心对待一个人?细心去想想,没有。对你父母都不是真诚心,再说得严格一点,对自己都没有真诚心,那还有什么话说。对自己都不诚,不真、不诚了,哪里还能说对人、对一切万物。这是根本。
根本迷了,究竟迷了,一迷一切迷。所以我们的心,染污的心不是清净的,高下心不是平等的,迷惑颠倒心不是正觉的,自私自利心没有慈悲。这是把我们的本善、把我们的心性障碍住了。心性像一面镜子,里面很厚很厚的尘垢,这是一丝毫的光都透不出来。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天天在磨镜,把这个脏的东西磨掉,让它恢复光明,那就见性了。你看外面所有一切境界,你从相上看到性,见到性之后,所有一切相都是美好的,你就看不到恶作。那个恶作是什么?好像舞台上表演,小丑表演,一笑了之,表演的也很好,也值得欣赏,不是真的。那真正叫什么?昙花一现,石火电光,决定不值得去思惟、去分别、去执著、去谈论,不值得。所以对你的心境永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不会产生障碍,这个境界就是《华严》上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十法界依正庄严,事事无碍,不碍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不妨碍十法界。再跟你说,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重叠在一起,根本就没有界线,就是一念觉迷。由此可知,明心见性是多么重要。十信位的菩萨正在修,这都是正在修学的原理原则。见了性,我尘垢去得差不多,放了一点光明,见到性,那就是法身菩萨。
所以这里「亲近诸如来」,太重要了。亲近诸如来,我们用另外一句话来说,但是说,你会懂,好像是懂,真正意思你还是很难懂。诸如来就是大自然,你真能听得懂我这句话的时候,你学佛是有了收获,有心得。你听不懂也是应当的,你学佛,什么也没有学到。大自然里面,我们六根所接触的,现象是法相,这个现象的理体是法性,法性就是诸如来。性是诸如来,相还有例外吗?你想想看,相还有例外吗?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到你见到性的时候,宇宙之间所有万法,你成佛它跟你同时成佛,同圆种智!同时圆满一切种智。这一句话真的是很难懂。
早年我教佛学院,佛学院的老师常常在议论这句话怎么解释,有情成佛,无情怎么成佛?这个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怎么成佛?你能体会到吗?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整个宇宙,「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要是见了性,你就是见到真心。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是心现的,「心」是一切万物的本体,能现,「识」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所变的根源。它为什么会变?你能把这个东西见到之后,能变的见到了,能现的见到了。所现所变跟能现能变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同圆种智,真的同,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所以见性之人眼目当中,一切众生、山河大地是什么?诸佛,未来佛。从他的境界里面讲,本来就是佛;从这些众生境界说,糊涂佛!你现在迷惑颠倒,这糊涂佛的时候,清醒的佛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你醒悟过来,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教化众生。「亲近诸如来」,他会做榜样给我们看。不但是言教,身教,做出样子来给你看。这些我们要学。『如是业应作』,这个「作」,就是应当要学。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三首偈颂:
【志乐佛功德,其心永不退,住於清凉慧,如是业应作。】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这首偈,「殷重修,志乐不退故,清凉慧者,无惑热故」。大师的解释说得很清楚,劝导我们要学。前面他在《钞》里面讲,总说这一段,这十首偈前面说的分成五段,这是第二段,第二段就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首,这里面讲的信乐念学。《疏》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各别一行」,就是经文表面上看起来的,各别。另外一个意思「通修诸行」,这是有别有总。总,这是在初学,我们要知道。在深位,就是法身菩萨,那是一修一切修;那个一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真的,我们平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是同时学的,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这怎么说?一门,这里面一定包括一切门,这个道理、理事,我们都要明白。
像我们修净土的人,诸位都知道《无量寿经》里面的四十八愿,有人误会了,四十八愿他只修一愿。现在在日本,流传在香港,我在香港遇到,在台湾遇到,就是日本有个本愿念佛法门,传的也很多,在美国也有,我都遇到。他们只修第十八愿,十八愿就是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是古来祖师大德赞叹,这一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说得没错,祖师大德讲得没错。可是你要晓得这一愿里面就包括其他四十七愿,少一愿,这一愿就不圆满,就有欠缺。如果你单独只有这一愿,其他的四十七愿都没有,这一愿不能成立。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把四十七愿都丢掉,单单这一愿,你将来不能往生。这不能往生,佛没有骗你,祖师说这个话也没有骗你,是你听错了,你把意思会错了。一跟一切是一,这是一乘佛法。《华严经》是一乘教,究竟圆满的大教,整个宇宙是一。这一里面就包括一切,一法都不漏。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这个句子我们在这经里面念过很多次。所以四十八愿随便哪一愿,都圆圆满满具足其他的四十七愿。
这个地方是教初信、初学,「信乐念学」这四,一就是四,四就是一。你信里面没有爱好,所以他头一句,我们刚刚念过就是「意常信乐佛」,这里头就有乐。你信了,对它不喜欢、不爱好,这不叫信;那里头没有念,你这个信也不圆满、也不具足;你要不学,那你这个信跟不信有什么两样?要统统具足,给你讲解要分开来讲。在「如是业应作」,那是一念圆满,念念圆满。这才叫相应。古人常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跟什么相应?这一要跟一切相应,这才是佛。我们念佛,以四十八愿做个比喻,这一愿跟其他四十七愿不相应,这不叫念佛。
菩萨修六度,这个诸位都知道,每一度都圆满具足其他的五度。譬如讲布施,布施里头有持戒,布施里面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这才叫布施波罗蜜。布施里头只有一个布施,其他五个都没有,这不叫布施波罗蜜,世间人的布施而已。世间人修布施跟菩萨修布施不一样,菩萨布施一分钱,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如果再给你展开的话,在《华严经》里面,具足圆满的十波罗蜜。十波罗蜜代表了菩萨法,无量无边菩萨法,他统统具足,你说他功德大不大?你也去学,学布施,你也去布施个一文钱,但是你什么都不具足,所以你没有功德,你得的福很小,道理在此地,道理不能不明白。
这首偈清凉说得很好,「殷重修」,我们讲认真、重视,决定不能够轻忽,不能够草率。这都是与前面接著来的,前面讲你信佛,喜欢佛,喜欢佛什么?喜欢佛的功德,『志』是立志,欢喜佛的功德。佛的功德无量无边,究竟圆满。我们从哪里学起?从哪里下手?诸佛如来,一样的教导我们。你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真正是入门的教诲。你看看佛教我们从哪里入门?亲近善知识,就是前面讲的「亲近诸如来」。从明师受戒,那个戒是教诫,要接受明师指导;那个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气很大,知名度很高,不是的。他用光明的明,就是要找个明心见性的老师,你跟他学就对了。因为他见的性跟诸佛如来见的性是一个性,那么他讲的话跟诸佛如来的话,决定没有冲突,言语虽然不一样,意思决定相同,他真的见到了,因此他跟一切诸佛所说的没有两样,佛佛道同。你见到的,我见到的是一样,都是亲见的。
你从哪里学起?善友第一亲。这关系我们的一生学佛成败迟速,有很大的关系。你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你会成功,你会快速,不走冤枉路。所以古时候要拜老师,要拜师。在过去世法出世法都讲求师承,你的老师是谁,谁教你的,你的老师的老师又是谁;代代承传,他有师承。现代社会对这个不重视了,老师的地位跟从前相比,一落千丈。以前做老师虽然很清苦,在社会地位崇高,帝王尊敬你,所以没有人不尊敬。现在做老师的人很可怜,没有人重视。现在重视的是你的权力、你的财富,现在人重视这个。你看从前这些财富,在社会上地位最低,你再有钱,你看以前的社会,士、农、工、商,地位最高的是读书人,穷秀才;发大财的、拥有亿万财富的商人,在社会上地位是最末的。这里头都有道理在,大道理在。
所以头一个要亲近善友,这个善知识难遇,师生是缘分,宿世的缘分,所谓是可遇不可求,这一生有缘遇到了。你想求,到哪里去求?学生求好老师不容易,好老师要找一个好学生来传他的道更不容易,所以这是宿世的缘分。遇到之后,你的成功失败,完全是在你修学的心态,你要诚心诚意去学习,对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决定不能看老师的过失。什么原因?一看老师的过失,你对老师的信心就打折扣,与老师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与你自己的修学,亏吃大了,道理在此地。与老师、与别人都没有关系,与你自己修学关系就太大太大,你对老师百分之百的崇敬,你就有百分之百的成就。印光大师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常常想到老师有过失,你对老师的信心不足,有怀疑,虽然用功,但是你所得到的东西打了很大的折扣。你对老师减少一分信心,就你的成就上减少一分,是这么一个道理。老师有没有过失,这个不必去理它。
你看看《华严经》上,《四十华严》,善财童子离开文殊菩萨出去参学,文殊菩萨对他的教诲,我们要记住。这个教诲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不见善知识过」,而且跟他说,从事上说,清凉大师在注解上讲得清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然是孔子、老子、尧舜这大圣人,一生当中还是不免有过失,圣人!清凉大师把这个话,回头一说,说过来;除非如来。要说没有过失的人,只有究竟佛果,等觉菩萨不行,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过失,话说到这种地步;除了如来之外,没有过失,谁能说没有过失?那我们做学生的,我们看老师的过失,我们自己有没有过失?说老实话,见别人过失,就是你自己最大的过失。为什么见别人过失?你自己的烦恼习气跟人家的不善业交感。如果你自己心地纯净纯善,造作五逆十恶的人,你看他都没有过失,境随心转。
你要是人家见到老师过失,或者别人说老师过失的时候,你对老师的信心就减轻,你是心被境界转。但是心被境界转的人太多太多了,凡夫!心不被境界动摇,这个人了不起,这个人肯定有成就。说人过失的人,特别是你跟这个老师学,他再来说这个老师的过失,来告诉你。那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虽知道,我们心里清楚,我们言语不说,那是什么?那是魔来障碍你的,来破坏你的信心,来把你这个缘毁掉。谁吃亏?自己吃亏,老师没有吃亏,别人也没有吃亏,吃亏的是你,上当的是你自己,你自己听信谣言,不认识真善知识,你亏吃大了。
我在学佛过程当中,我都跟诸位报告过,我遇到过。我亲近方老师,方老师是桐城人,我们在台湾遇到有桐城的朋友,他说方老师年轻在家乡造的什么什么,这个过失的地方说给我听。我没有在意,说老实话,我没有听进去。又何况中国谚语里面常讲「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说读书人,三天没有见面,刮目相看,为什么?他变了,进步了。你讲他的过失是他年轻在家乡的时候,那个时候不过十几、二十岁,现在老师四十多岁,学问修养跟从前不一样了,你还能把他十几、二十岁的过失搬过来?这是大错特错。圣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些读书明理的人,天天在改过,天天在自新,天天在求进步。我们修学过程当中,自己能体验到年年不一样;二、三十年之后,自己能体会真的是月月不一样,过而能改。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
清凉最后说得好,他说这善知识里面,很多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大权应化,他那个过失有的时候是装的,那个过失也能度一切众生。我们不知道权实,不认识。像诸位晓得,大家知道济公活佛是阿罗汉转世的,他示现种种神通、神迹,那真的是度化很多众生。你要说他吃狗肉,喝酒,不守清规,大权示现,你能跟他学吗?你不能跟他学。
民国初年又出现一个,跟济公几乎没有两样,金山活佛,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你能跟他学吗?他一天到晚到处游荡。出家人穿一件大褂,春夏秋冬就一件衣服,你能跟他学吗?也是不守清规,一般人都看不惯他,可是有很多信徒对他非常崇拜。他真的救苦救难,你得的奇奇怪怪的病,你遇到他的时候他真给你治好,吃的什么药?就跟那济公一样,身上搓搓那汗垢,给他吃,他就吃好了,所以说是神通,他不要什么草药。我们看到一些记载,人家吃他身上脏的东西、垢的东西,那闻起来奇香,异香。从来不洗澡,一生不洗澡;衣服,一年到头从来没有洗过衣服,就那么一件。春夏秋冬就那么一件,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热。做不到!地上捡到破铜烂铁,他就吃下去,你行吗?这是民国初年的事情,他过世往生是在抗战时期。所以他那个传奇故事很多。我们这个图书馆里头有,我们自己过去也印过两次。
佛的功德,我们今天从经教上规规矩矩的来学,所有一切功德全是『佛功德』,我们从哪里学起?我们从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依教奉行是功,心地清净,烦恼轻智慧长,那是德,要真学。你的功德就不断向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功德。受持三皈,就非常非常不容易。三皈这大家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是表法的,佛是什么?佛是觉是智。法是什么?法是正知正见。僧是什么?僧是清净不染。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他就不用佛法僧,他用觉正净。「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注解,「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你就懂得了。皈依,三皈是什么?皈依觉正净。我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一定要依靠觉,觉而不迷,那你就真的皈依佛;正而不邪,正知正见,没有邪知邪见,那你就是皈依法;净而不染,保持清净不被一切染污,你就是皈依僧。这是三宝,你能做到吗?
戒律,不说别的,五戒十善你能不能做到?这是基础,根本的根本。最后一条,你这个基础统统都有了,再劝你提升,「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那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都跟这个心相应,你这是菩萨,这样才能够入十信位。十信位是相似的菩提心,不是真正菩提心,没有发起来,正在学。认真努力学,这功夫到家了,什么叫到家?虚伪没有了,真诚现前;染污没有了,清净心现前;高下没有了,平等心现前;愚痴没有了,正觉心现前;自私自利没有了,二我永亡,慈悲心现前。好了,你入住了,你十信圆满,毕业了,你往上提升,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他就是佛,就是我们一般讲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真佛不是假佛。这是我们略说佛功德。
这个心发了之后,后头还有一句「深信因果」。我跟诸位讲,这一句我搞了两、三年才懂,什么叫深信因果?早年一直对这一句怀疑,因为这一句是菩萨,这一句要放在第一福里头,第一条里面,我一点疑惑都没有。放在菩萨里头,我就有怀疑了,我说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我们凡夫都相信因果报应,菩萨还不相信吗?所以你怎么想都想不通。这个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是人天,第二条是声闻缘觉,是二乘,第三福是菩萨。菩萨不相信因果,还劝他深信因果。足足搞了三年,这才恍然开悟,那是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许多菩萨不知道!
深信因果,不是讲别的因果,不是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个我们普通人都知道,念佛成佛,真的许许多多菩萨,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想知道这个法门,没有缘分,遇不到。这一句就是净土法门,这深信因果就是净土法门,劝一切菩萨发菩提心之后,归心净土。因为你发菩提心,具足了菩提心,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你都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样的心去念佛,决定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成就不得了!这是诸佛菩萨真正的大慈悲,没有人能够比的,这个人就是所有一切菩萨、真正修行一切八万四千法门的菩萨不能跟你比,慈悲到极处。
再接著说「读诵大乘」,最后「劝进行者」,劝进什么?度化别人,教别人,自行化他。你要把佛功德,告诉那些还没有接触到的人,或者接触,对佛法没有深究的人、半信半疑的人,你要去教导他们。所以净业三福是修行的基础,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以这个为根本、根基。所以佛后面讲,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对这个要欢喜、爱好。欢喜爱好你是真学,真学,你就真得受用。
学东西快速成功得受用,秘诀就在这「乐」字。这乐是爱好、喜欢,你学这个东西,如果你没有那么样的爱好,没有那样的欢喜心,你学就很困难。不喜欢,不想学,学得很勉强,怎么能有成就?我们一般讲心不在焉,你学习就很难有成就,纵然遇到好老师也没有办法教你,你对这课程没有爱好。我们在学校读书也都能够看出来,学校里面读书课程很多,你对哪个课程有兴趣,很喜欢,你这门课的成绩一定特别好。这个课程你没兴趣,你不喜欢,你的成绩一定很差。我们可以拿这个事实来印证这一首偈。
我从小念书,确确实实在一般讲很聪明,记忆力好,理解力很好。可是课程里面,真的,有兴趣跟没有兴趣,大概我没有兴趣的那些课程,我的考试就是六十分到七十分,顶多七十分,但是最少不会少过六十分,就是决定及格,我能保持在这里。有兴趣的差不多都拿满分,九十分以上。哪些东西有兴趣的?从小的时候,作文有兴趣,图画有兴趣,我很喜欢画画;雕刻,我刻图章,我小学五年级就刻图章,对这个很有兴趣;音乐很有兴趣,这些有兴趣的差不多都拿满分。所以在学校我念书的时候,老师对我看也是怪怪的,你看主要的功课,他都没有什么大的兴趣,不重要的他修学很浓厚。所以这是学东西,兴趣真的是第一。我这些东西,学了佛之后把它丢掉了,画,再也不画了,刻图章顶多是自己需要用的,我也不刻了。到这个地方来,杨老师她学过刻图章,我看她刻的还可以,我教教她,现在有很多图章她刻的,刻得不错,这两年很有进步。以前她告诉我,她刻一个图章要两、三天,现在一天大概刻五、六个图章,进步多了。真正会刻的,一天刻十个不算多。她对这个有兴趣,字也写得不错。所以我学佛之后,这个精神完全归到佛法,才知道这里头其味无穷,快乐无比。
由於学佛,对於以前儒书里头,儒家东西很难体会的、理解的,学佛之后再去看都能贯通。道家的东西接触比较少,这一接触也丝毫没有障碍。上一次我到北京买了一套《道藏辑要》,三十五函,这是线装书,木刻本,我也常常在看。所以我看到雍正的上谕,在《道藏辑要》里面有五篇。过去我们读《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前面有一篇上谕,这在《大藏经》里面都有。古人编这个经的时候,把上谕代替做序文,但是它是节录的,不是完整的。我这次在《道藏》里面才看到完整的,这完整的我们也把它印出来。诸位现在都看到。后面雍正有八条,也是建议,也是劝勉,也是勉励,儒、释、道三教要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要互相毁谤。这一段东西,《十善业道经》前面省略了,所以我在《道藏》上看这一段全文,很难得。上一次我在此地跟诸位报告,讲了两个小时,两个小时虽然讲了很多,但是他这个全文大概只讲到五分之一的样子,后面还有很多好东西没讲到。
我读到他这一篇序文之后,我感觉到现在世界上都在提倡多元文化,宗教要团结,族群要和睦,雍正那个时代就大力提倡,以帝王之尊来搞种族团结、宗教和睦。所以我说他是多元文化的首创人,他是个带头人,说得非常之好。那个时候中国只有三教,儒、释、道三教,现在我们可以把他这个教诲扩大到这个世界上所有一切宗教,我们都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相尊敬,互助合作,我们祈求化解一切误会、矛盾、冲突,共同努力来缔造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就有意义了。
这些无一不是佛功德。所以佛在此地的意思,就是觉性,就是觉悟,人觉悟之后,才有这些功德出现。人要迷了,那都是贪瞋痴慢,都是造作罪业。迷了,就是《地藏经》上说的,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觉了之后,那都是功德,没有一样不是功德,无量无边功德在觉者的眼前,对一切众生有利益,对自己呢?增长福慧,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在法身菩萨本分上来讲,他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我们讲这是做无量无边功德,他有没有这个念头?他念头都没有,他做不做?天天做,没有一天不在做。我们讲为谁做的?为一切众生做的,他连为一切众生的念头都没有,才真清净。这是我们凡夫永远不能跟菩萨相比的,也就是我们念没有忘,他这个念没有了。
『其心永不退,住於清凉慧』。「清凉慧」是什么?就是寂静涅盘的境界,这个涅盘是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清凉在此地注解里面讲「无惑热故」。惑是愚痴迷惑,热是烦恼,就是贪瞋。无惑热故,就是烦恼永远断尽了。转烦恼为菩提,菩提是清凉慧,转贪瞋为清凉,转愚痴为智慧,他常住在这里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要用《金刚经》的话来说,不但四相没有了,四见也没有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没有了。这个境界是涅盘境界,这个清凉慧就是涅盘境界,但是同时他又现身,他又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在这个世间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难,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什么?这不住涅盘;住於清凉慧,他不住生死,所以这叫无住涅盘。
不像二乘人,二乘人证得般涅盘,他住涅盘,他不到人间来。所以佛叫他们做自了汉。但是这个自了汉,实在讲,佛说得好,他不是永久的自了汉,他是一个过渡时期,慢慢的他会觉悟,所谓转小向大,肯定会转小向大。那差不多要多久的时间?佛讲两万大劫,阿罗汉证得偏真涅盘,两万大劫之后,他会回小向大,他会作菩萨。可是两万劫很长的时间,等於说他没有进步,停止在那里。辟支佛比他聪明,一万劫,一万劫他就回心转意,回小向大。所以决定没有定性罗汉,这佛在大乘经上给我们讲的。小乘经里面是讲定性,那是责备他,那是教训他,实际上不会的,两万劫一定会回小向大。所以,大乘经圆满。这是我们应当学,『如是业应作』。「志乐佛功德」,就是要广度众生,自行化他,但是这里头重要的是要不退心,是要不退转,自己呢?自己要住清凉慧,为什么?住清凉慧才永远不会退心,永远不会改变,为什么?你这个作,这里头有乐趣在、有法喜在,法喜充满,无量的欢喜。佛经上常说「常生欢喜心」,这是一个动力在推动。这一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十千世界,偈颂第二首看起:
【意常信乐佛,其心不退转,亲近诸如来,如是业应作。】
向下这四首偈,第二到第五,清凉大师在科题里面标的是「修智上攀业」。上攀,我们一般讲高攀,向谁高攀?向如来高攀。换句话说,向自性高攀,向性德高攀。自性性德是本有的,这是无量劫来我们迷失了。如何让性德恢复,这是我们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们应当怎样学法?佛在此地教导我们四个中心的科目,这一首是讲「信」,其次讲「乐」,第三讲「念」,第四讲「学」,信、乐、念、学。信摆在第一,「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华严》上佛说的。如果没有信心,那你想学习,你根都没有。信,信进念定慧,五根,这是头一个根;这个根没有,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要想恢复智慧,这里「修智」实在讲,恢复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咱们得上攀,向如来学习,向法身菩萨学习;法身菩萨这四个科目不但是具足,都圆满了。我们现在念的这一品经文是十信菩萨章,大乘佛法里面的小学。我们现在一般小学是六年毕业;大乘佛法小学是十年毕业,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到十信。
清凉在此地注得很好,这一首「长时修,常信不转故」。这个不转就是不退转、不改变,信心坚定,信心坚固。佛法里常讲「清净信心」。而《金刚经》上讲得就更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所以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不是修来的,智慧是你自家本有的,你自心里头本有的,多大多深?那是没有边际,不能够想像的,跟十方如来完全相同。这样大的智慧,这样深的智慧,自己迷失自性,所以造成障碍,不能现前。你要是问,障碍是什么?怎么会有这种障碍?这个障碍就是现在的迷、不信,原因就在此地。
所以首先就要建立信心,不仅仅是修净土。诸位晓得净土宗三个条件,信、愿、行,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三个原则,你具足这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或者研究什么样的学科,决定有成就。这三个条件,缺一个你都不能成就。不论是善法是恶法、是世法是佛法,造恶,他要没有信心,他恶造不成。所以这个字里面的范围就太广太大了,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但是今天清凉大师给我们指示的,我们要上攀向最高峰,这讲攀缘,最高峰是如来究竟佛果,我们要往这上面学。古人讲,讲得好,最上学学不到,学不到,还能得到中。所以我们不能把标准降低,如果我们讲到中,那学不到的时候就变成下了,我们一定标准要订得高,这是教我们这个道理。
经文前面三句是辨相,末后一句是劝修。『意常信乐佛』,意是我们的心,心要常常信乐。乐是爱好,这个乐念去声,我们这个本子,你看这个右上角圈了一个圈,念去声。『其心不退转』,你看,『亲近诸如来』,这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现在这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福报,我们见不到如来,不要说诸如来,一个如来你也见不到。这怎么办?实际上讲,你要懂得这个经文里面的义趣,他在此地没有说亲近诸佛土,没有,没有这么说法;他没有讲诸佛,他讲诸如来。
诸佛跟诸如来意思不一样,讲诸佛是从相上讲的,讲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诸如来是什么意思?就是诸法实相,诸法实性。你要是懂得这个意思,你亲近一切众生的本性,本性是如来。《三字经》上头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菩萨修行成佛,关键就在此地。他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假使说我们的境界是一个人,他接触这个人是接触这个人的本善、本性,而把他的习性、恶作放在一边。这就是真跟妄,他的习性,他的恶作,那是妄,那不是真的,是假的;真的是他的本性,是他的本善,永恒不变,这就是我们佛经里面讲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这一切众生的意思广。不但一切人,一切动物,你要看本性,你从这里著眼,花草树木。在动物,我们称佛性;在植物、在矿物、在自然现象,我们称它作法性。诸位要晓得,法性的意思广,法性包括佛性,佛性只是法性里面的一分。哪一分?般若。般若是智、是觉。因此大乘教里面,讲法性讲得多,法性把佛性都包括了。
如果你见到一切法的性,那就恭喜你,你成佛了,明心见性。你见一切人是见一切人的自性,见一切万法是见一切万法的法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亲近诸如来。这个境界你就是法身菩萨,你的方向,你的目标,完全做对了,一丝毫错误都没有。你能够常作如是观,把你一切错误的念头统统都转过来,整个宇宙是至善,儒家讲的「止於至善」。那么你的眼就是佛眼,佛眼看众生,佛眼看宇宙,完全是佛的境界。没有别的,转境界而已!大乘教里面这些教诲,佛常说。这是从理上说的。
事上讲,我们怎样亲近诸如来?一切经典就是诸如来。我们每天读诵经典就是亲近诸如来,这从事上说,这大家好懂。我每天读经一个小时,我就一个小时亲近诸如来,我每天读经两个小时,就两个小时亲近诸如来。希望你能做到个「常」字,常字就是没有间断,日夜不间断。「日夜不间断,难!」不难,怎么不难?譬如我每天读经两个小时,这很正常,其他的二十二个小时常常回味,常常想经里面的意思,「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要不想经里面的意思,经里面的道理,经里面的义趣,经里面的教诲,你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造轮回业,往下坠落。想经里面那些道理、那些境界是把你往上提升,上攀。妨不妨碍我们的工作生活?不妨碍。不但不妨碍,你能把经典这些大道理,这些原理原则统统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生活更美,生活更善。所以我常讲,佛法是真正的生活艺术。我们开讲《华严》,我们这个本子上面题的「现代生活艺术系列」。不管是大乘小乘,只要是佛菩萨的教诲,确实是高度的艺术。这里面有真实的真善美慧,生活真善美慧,工作真善美慧,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真善美慧,你怎么会厌倦?你怎么会疲劳?你学这个东西愈学愈有精神,愈学愈快乐,这是实在的。
有同修来告诉我,在这个中国大陆,诸位知道有一个史居士他要发心出家、学讲经,要找我给他剃度,我说我这一生不给人剃度。从前华藏图书馆在这里出家的,实在讲那都是韩馆长剃度的;我代表她剃的,都是韩馆长收的徒弟。我一生仰慕印光大师,效法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不建庙,一生不收剃度的弟子,而且一生不传戒,印光大师给人家传的只是三皈五戒,他是我们末法出家修行人最好的典范。我们过去讲经是非常非常的辛苦,自己没有道场,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二十年,借别人的道场,租别人的道场。总算是佛菩萨保佑,二十年讲经没有中断。我讲经二十年才有景美这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最初买的只是五十坪。五十坪要算平方米,两百个平方米,台湾一坪是四个平方米,就那么大的场所。以后慢慢再扩充,扩充到最后,我离开的时候是二百五十坪。有道场当然需要人,所以韩馆长就收了一批人,这么来的。我没有想到她走得那么早,走了之后,这些人当然我有义务照顾,所以在这个地方建了个道场。在这个以前,我们还都是寄人篱下,我们离开景美华藏图书馆之后,我们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收容我们。
无论在什么地方,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对於佛信心、爱好不因一切挫折影响。我们每天读经,亲近如来。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学习,从来没有中断过。你们要会看,你看到我从学佛到今天,五十三年。这五十三年前面七年是在家居士,我学佛七年出家的,出家就开始讲经,所以讲经到现在是四十五年,没有中断过,旅行都不中断。我坐飞机不是读经就是念佛,那是一个殊胜的缘分,在空中,我以读经、念佛供养虚空界的神灵,九法界。早年我们常常飞台湾到美国,横渡太平洋。太平洋上空,我们的佛号不间断,你说这多殊胜!飞机上不必出声,默念。你要真学。
我们每天在这地方共同学习,在这里讲经,你们听经,你们是不是真听?一面听经,一面在那里闲话,你没有听进去,你的精神意志不集中。我知不知道?我知道,说不说你?不说。为什么不说?李老师教我不要说。我跟老师十年,我看得很清楚,真学的,老师真照顾,那个照顾就是有打有骂,没有好的脸色给你看,那是什么?那真教你。你不肯学的,你是来玩的。老师常这样说,你是来玩的,你是来消遣的,到这个道场来消遣的,你不是真正来学的,随你去。对你客客气气,你也欢欢喜喜,你什么都学不到,这为什么?你没有信乐,你不具这个条件,那不可以责备你,责备你是跟你结冤仇,那又何必!
所以老师一生不跟人结冤仇,你不肯学,来玩,让你来玩,这个地方等於说游乐场所,实际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真心在学,经听了,听不进去,所以心不在焉;身坐在这个地方,心不在焉,心里面想东想西。你也有志同道合一同听经,一同聊天。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有没有?有。古今中外都在所不免。古时候这种人少,真正用功的人,这好学专心用功的人多。现在好学专心用功的人少,到道场里面来消遣、来玩的人多,我们要了解这种状况。
所以不要责备人,最重要的自己成就。佛门里头常讲,这一桩事情「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公修,婆得不到,婆修,公也得不到,你懂得这个话的意思吗?完全靠自己,谁都帮不上忙。诸佛菩萨大慈大悲,说是来加持你、加被你,能不能加得上?说老实话,你用功才加得上,你不用功,加不上。佛菩萨用什么东西加持我们?经教加持我们。经书,你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本,你有没有得到加持?你读的时候,你听的时候,你是不是真听懂,是不是真正得到受用,那是加持。你心不在焉,信心不足,我们古人所讲的「露水道心」,或有或无。这种信心,有的时候很短很少,无的时间很长,只能够说在阿赖耶里面种个善根而已,也是好事情。所以李老师也非常欢喜,总是种善根。你到这个道场来听经,甚至於什么?听经打瞌睡,睡著了还打呼,李老师也高兴。你不到别的地方去睡觉,你在这边道场,听经道场,也种善根,讲这一堂经,或者你只听到一句、听到两句也好,「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老师慈悲。真得受用的人,那是全神聚会,精神贯注,自始至终丝毫不懈,这是听进去了。
这个心不退转,那是长时间的考验。我讲经,在外国有时候住在人家同修家里头,外国跟中国环境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很重的工作,闲暇的时间很少。所以在外国,说是天天讲经那办不到,一星期顶多两天,多半是星期六、星期天他们放假有一点时间来听,其他的五天就没有了,可是我的经照讲。那个时候并没有录相,并没有这些网路的设施,我怎么讲?我一个小的录音机随身带的,我就对我的录音机讲,讲完之后,我放出来,我自己来听,这是我年轻的时候,大概一直到五、六十岁,我要学!从前老师教我的。这是自古以来祖祖相传常说,打拳的人拳不离手,天天要练;唱歌的、唱戏的天天要吊嗓子;讲经,天天要上台,这老师教我们。没有听众呢?没有听众,古时候人对镜子,每天对著一面镜子,自己讲,镜子是能看到自己的表情,这样练。我虽然不用镜子,我们现在用录音机,录下来自己听。有一个听众、两个听众很好,没有的时候我就用这个方法,没有间断过。这个方法里头有大乐趣,这个乐趣你们想像不到的,为什么?你没有尝到过,法喜,也就是孔老夫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我能把我所学的这个佛法用在生活上,不但自己得乐,现在还能帮助别人。这些年来,我参与国际的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我用的是什么?全是佛法。所接触的这些都是世界上志士仁人、专家学者,我跟他们交谈的时候,都能欢喜,都能接受。原先总以为好像这东西文化不相同,跟他们谈的,他未必能接受,还都能接受。当然这也是佛菩萨加持,也是众神加持,使我们的信心增长。
这一首偈里头的核心就是「信乐佛」,常信乐佛,对於佛的那个欢喜爱好,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够代替。有佛菩萨,我们的生活美好,一天要是离开佛菩萨,我们就感觉到很痛苦,这个日子怎么过。世间人跟我们的意趣不一样,世间人大概是意常信乐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搞这些。这都是假的,这些东西不是常住的,它会失掉,失掉之后就苦不堪言。又何况这些东西在佛法讲造业、造罪。业因罪报现前的时候,那真的是苦不堪言,三途地狱。
不契入境界,你的修学确实进进退退,甚至於许许多多学人中途退心。我也曾经见过中途改信别的宗教去了。这些现象我们看到、听到了,不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他一开端他就没入门,哪里去找这么好的机缘?就是生活学习的环境,天天用功不间断,这找不到,这种环境真的是希有难逢。我对於护法感恩戴德,他照顾我一天,我一生都不会忘记他。我讲经开讲之前,我一定会念南无老师护法诸菩萨,这里头护法,照顾我一天的人都在里面。人不可以忘恩负义,佛教导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后头续一句「不说人过,知恩报恩」。永远记住别人的好处,不要记别人的过失,我们的心多善!那都是佛在《十善业道经》教我们的,常念善法,念一切人善;思惟善法,想一切人的好处;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他过去对我好,现在对我不好,我只记好,不记不好。我们自己不断向上提升,心安理得,确实常生智慧,福慧增长。
「亲近诸如来」,你要是真正懂,这个真正懂,那你一定要读《华严》,《华严》里面讲的诸如来就是法性。一切法,我们一般人看到是法相,这个相之体就是性,相是外表,它的理体就是法性,你从相上见性,这叫见性。为什么我们见不到?我们现在的心不明,我们现在的心是染污的。像一面镜子一样,见性的时候,这个镜子照见,照得清清楚楚。我们今天这一面镜子,是很肮脏的东西尘垢把这个镜子染污了,镜子是有,照不见;不是它不能照,上头有染污。我们把这个染污去掉,它这个照就恢复了,所以并没有失掉。我们是一层迷惑把它障碍住,盖住了,今天我们把这个迷惑去掉,我们的心恢复光明,明心就见性了。
所以你懂这个道理,天天要把心上面这一层污染,天天在洗。《无量寿经》上有一句「洒心易行」,这句话重要,这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纲领一个原则。一定要把心里面这些肮脏的东西洗刷掉。用什么洗?经教。听经明理,它就洗掉。从总的纲领上来说,我们的心不诚不敬,这是染污;虚情假意,严重的染污。想想我们曾经有没有用真诚心对待一个人?细心去想想,没有。对你父母都不是真诚心,再说得严格一点,对自己都没有真诚心,那还有什么话说。对自己都不诚,不真、不诚了,哪里还能说对人、对一切万物。这是根本。
根本迷了,究竟迷了,一迷一切迷。所以我们的心,染污的心不是清净的,高下心不是平等的,迷惑颠倒心不是正觉的,自私自利心没有慈悲。这是把我们的本善、把我们的心性障碍住了。心性像一面镜子,里面很厚很厚的尘垢,这是一丝毫的光都透不出来。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天天在磨镜,把这个脏的东西磨掉,让它恢复光明,那就见性了。你看外面所有一切境界,你从相上看到性,见到性之后,所有一切相都是美好的,你就看不到恶作。那个恶作是什么?好像舞台上表演,小丑表演,一笑了之,表演的也很好,也值得欣赏,不是真的。那真正叫什么?昙花一现,石火电光,决定不值得去思惟、去分别、去执著、去谈论,不值得。所以对你的心境永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不会产生障碍,这个境界就是《华严》上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十法界依正庄严,事事无碍,不碍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不妨碍十法界。再跟你说,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重叠在一起,根本就没有界线,就是一念觉迷。由此可知,明心见性是多么重要。十信位的菩萨正在修,这都是正在修学的原理原则。见了性,我尘垢去得差不多,放了一点光明,见到性,那就是法身菩萨。
所以这里「亲近诸如来」,太重要了。亲近诸如来,我们用另外一句话来说,但是说,你会懂,好像是懂,真正意思你还是很难懂。诸如来就是大自然,你真能听得懂我这句话的时候,你学佛是有了收获,有心得。你听不懂也是应当的,你学佛,什么也没有学到。大自然里面,我们六根所接触的,现象是法相,这个现象的理体是法性,法性就是诸如来。性是诸如来,相还有例外吗?你想想看,相还有例外吗?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到你见到性的时候,宇宙之间所有万法,你成佛它跟你同时成佛,同圆种智!同时圆满一切种智。这一句话真的是很难懂。
早年我教佛学院,佛学院的老师常常在议论这句话怎么解释,有情成佛,无情怎么成佛?这个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怎么成佛?你能体会到吗?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整个宇宙,「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要是见了性,你就是见到真心。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是心现的,「心」是一切万物的本体,能现,「识」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所变的根源。它为什么会变?你能把这个东西见到之后,能变的见到了,能现的见到了。所现所变跟能现能变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同圆种智,真的同,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所以见性之人眼目当中,一切众生、山河大地是什么?诸佛,未来佛。从他的境界里面讲,本来就是佛;从这些众生境界说,糊涂佛!你现在迷惑颠倒,这糊涂佛的时候,清醒的佛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你醒悟过来,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教化众生。「亲近诸如来」,他会做榜样给我们看。不但是言教,身教,做出样子来给你看。这些我们要学。『如是业应作』,这个「作」,就是应当要学。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三首偈颂:
【志乐佛功德,其心永不退,住於清凉慧,如是业应作。】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这首偈,「殷重修,志乐不退故,清凉慧者,无惑热故」。大师的解释说得很清楚,劝导我们要学。前面他在《钞》里面讲,总说这一段,这十首偈前面说的分成五段,这是第二段,第二段就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首,这里面讲的信乐念学。《疏》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各别一行」,就是经文表面上看起来的,各别。另外一个意思「通修诸行」,这是有别有总。总,这是在初学,我们要知道。在深位,就是法身菩萨,那是一修一切修;那个一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真的,我们平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是同时学的,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这怎么说?一门,这里面一定包括一切门,这个道理、理事,我们都要明白。
像我们修净土的人,诸位都知道《无量寿经》里面的四十八愿,有人误会了,四十八愿他只修一愿。现在在日本,流传在香港,我在香港遇到,在台湾遇到,就是日本有个本愿念佛法门,传的也很多,在美国也有,我都遇到。他们只修第十八愿,十八愿就是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是古来祖师大德赞叹,这一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说得没错,祖师大德讲得没错。可是你要晓得这一愿里面就包括其他四十七愿,少一愿,这一愿就不圆满,就有欠缺。如果你单独只有这一愿,其他的四十七愿都没有,这一愿不能成立。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把四十七愿都丢掉,单单这一愿,你将来不能往生。这不能往生,佛没有骗你,祖师说这个话也没有骗你,是你听错了,你把意思会错了。一跟一切是一,这是一乘佛法。《华严经》是一乘教,究竟圆满的大教,整个宇宙是一。这一里面就包括一切,一法都不漏。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这个句子我们在这经里面念过很多次。所以四十八愿随便哪一愿,都圆圆满满具足其他的四十七愿。
这个地方是教初信、初学,「信乐念学」这四,一就是四,四就是一。你信里面没有爱好,所以他头一句,我们刚刚念过就是「意常信乐佛」,这里头就有乐。你信了,对它不喜欢、不爱好,这不叫信;那里头没有念,你这个信也不圆满、也不具足;你要不学,那你这个信跟不信有什么两样?要统统具足,给你讲解要分开来讲。在「如是业应作」,那是一念圆满,念念圆满。这才叫相应。古人常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跟什么相应?这一要跟一切相应,这才是佛。我们念佛,以四十八愿做个比喻,这一愿跟其他四十七愿不相应,这不叫念佛。
菩萨修六度,这个诸位都知道,每一度都圆满具足其他的五度。譬如讲布施,布施里头有持戒,布施里面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这才叫布施波罗蜜。布施里头只有一个布施,其他五个都没有,这不叫布施波罗蜜,世间人的布施而已。世间人修布施跟菩萨修布施不一样,菩萨布施一分钱,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如果再给你展开的话,在《华严经》里面,具足圆满的十波罗蜜。十波罗蜜代表了菩萨法,无量无边菩萨法,他统统具足,你说他功德大不大?你也去学,学布施,你也去布施个一文钱,但是你什么都不具足,所以你没有功德,你得的福很小,道理在此地,道理不能不明白。
这首偈清凉说得很好,「殷重修」,我们讲认真、重视,决定不能够轻忽,不能够草率。这都是与前面接著来的,前面讲你信佛,喜欢佛,喜欢佛什么?喜欢佛的功德,『志』是立志,欢喜佛的功德。佛的功德无量无边,究竟圆满。我们从哪里学起?从哪里下手?诸佛如来,一样的教导我们。你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真正是入门的教诲。你看看佛教我们从哪里入门?亲近善知识,就是前面讲的「亲近诸如来」。从明师受戒,那个戒是教诫,要接受明师指导;那个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气很大,知名度很高,不是的。他用光明的明,就是要找个明心见性的老师,你跟他学就对了。因为他见的性跟诸佛如来见的性是一个性,那么他讲的话跟诸佛如来的话,决定没有冲突,言语虽然不一样,意思决定相同,他真的见到了,因此他跟一切诸佛所说的没有两样,佛佛道同。你见到的,我见到的是一样,都是亲见的。
你从哪里学起?善友第一亲。这关系我们的一生学佛成败迟速,有很大的关系。你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你会成功,你会快速,不走冤枉路。所以古时候要拜老师,要拜师。在过去世法出世法都讲求师承,你的老师是谁,谁教你的,你的老师的老师又是谁;代代承传,他有师承。现代社会对这个不重视了,老师的地位跟从前相比,一落千丈。以前做老师虽然很清苦,在社会地位崇高,帝王尊敬你,所以没有人不尊敬。现在做老师的人很可怜,没有人重视。现在重视的是你的权力、你的财富,现在人重视这个。你看从前这些财富,在社会上地位最低,你再有钱,你看以前的社会,士、农、工、商,地位最高的是读书人,穷秀才;发大财的、拥有亿万财富的商人,在社会上地位是最末的。这里头都有道理在,大道理在。
所以头一个要亲近善友,这个善知识难遇,师生是缘分,宿世的缘分,所谓是可遇不可求,这一生有缘遇到了。你想求,到哪里去求?学生求好老师不容易,好老师要找一个好学生来传他的道更不容易,所以这是宿世的缘分。遇到之后,你的成功失败,完全是在你修学的心态,你要诚心诚意去学习,对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决定不能看老师的过失。什么原因?一看老师的过失,你对老师的信心就打折扣,与老师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与你自己的修学,亏吃大了,道理在此地。与老师、与别人都没有关系,与你自己修学关系就太大太大,你对老师百分之百的崇敬,你就有百分之百的成就。印光大师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常常想到老师有过失,你对老师的信心不足,有怀疑,虽然用功,但是你所得到的东西打了很大的折扣。你对老师减少一分信心,就你的成就上减少一分,是这么一个道理。老师有没有过失,这个不必去理它。
你看看《华严经》上,《四十华严》,善财童子离开文殊菩萨出去参学,文殊菩萨对他的教诲,我们要记住。这个教诲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不见善知识过」,而且跟他说,从事上说,清凉大师在注解上讲得清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然是孔子、老子、尧舜这大圣人,一生当中还是不免有过失,圣人!清凉大师把这个话,回头一说,说过来;除非如来。要说没有过失的人,只有究竟佛果,等觉菩萨不行,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过失,话说到这种地步;除了如来之外,没有过失,谁能说没有过失?那我们做学生的,我们看老师的过失,我们自己有没有过失?说老实话,见别人过失,就是你自己最大的过失。为什么见别人过失?你自己的烦恼习气跟人家的不善业交感。如果你自己心地纯净纯善,造作五逆十恶的人,你看他都没有过失,境随心转。
你要是人家见到老师过失,或者别人说老师过失的时候,你对老师的信心就减轻,你是心被境界转。但是心被境界转的人太多太多了,凡夫!心不被境界动摇,这个人了不起,这个人肯定有成就。说人过失的人,特别是你跟这个老师学,他再来说这个老师的过失,来告诉你。那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虽知道,我们心里清楚,我们言语不说,那是什么?那是魔来障碍你的,来破坏你的信心,来把你这个缘毁掉。谁吃亏?自己吃亏,老师没有吃亏,别人也没有吃亏,吃亏的是你,上当的是你自己,你自己听信谣言,不认识真善知识,你亏吃大了。
我在学佛过程当中,我都跟诸位报告过,我遇到过。我亲近方老师,方老师是桐城人,我们在台湾遇到有桐城的朋友,他说方老师年轻在家乡造的什么什么,这个过失的地方说给我听。我没有在意,说老实话,我没有听进去。又何况中国谚语里面常讲「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说读书人,三天没有见面,刮目相看,为什么?他变了,进步了。你讲他的过失是他年轻在家乡的时候,那个时候不过十几、二十岁,现在老师四十多岁,学问修养跟从前不一样了,你还能把他十几、二十岁的过失搬过来?这是大错特错。圣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些读书明理的人,天天在改过,天天在自新,天天在求进步。我们修学过程当中,自己能体验到年年不一样;二、三十年之后,自己能体会真的是月月不一样,过而能改。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
清凉最后说得好,他说这善知识里面,很多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大权应化,他那个过失有的时候是装的,那个过失也能度一切众生。我们不知道权实,不认识。像诸位晓得,大家知道济公活佛是阿罗汉转世的,他示现种种神通、神迹,那真的是度化很多众生。你要说他吃狗肉,喝酒,不守清规,大权示现,你能跟他学吗?你不能跟他学。
民国初年又出现一个,跟济公几乎没有两样,金山活佛,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你能跟他学吗?他一天到晚到处游荡。出家人穿一件大褂,春夏秋冬就一件衣服,你能跟他学吗?也是不守清规,一般人都看不惯他,可是有很多信徒对他非常崇拜。他真的救苦救难,你得的奇奇怪怪的病,你遇到他的时候他真给你治好,吃的什么药?就跟那济公一样,身上搓搓那汗垢,给他吃,他就吃好了,所以说是神通,他不要什么草药。我们看到一些记载,人家吃他身上脏的东西、垢的东西,那闻起来奇香,异香。从来不洗澡,一生不洗澡;衣服,一年到头从来没有洗过衣服,就那么一件。春夏秋冬就那么一件,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热。做不到!地上捡到破铜烂铁,他就吃下去,你行吗?这是民国初年的事情,他过世往生是在抗战时期。所以他那个传奇故事很多。我们这个图书馆里头有,我们自己过去也印过两次。
佛的功德,我们今天从经教上规规矩矩的来学,所有一切功德全是『佛功德』,我们从哪里学起?我们从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依教奉行是功,心地清净,烦恼轻智慧长,那是德,要真学。你的功德就不断向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功德。受持三皈,就非常非常不容易。三皈这大家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是表法的,佛是什么?佛是觉是智。法是什么?法是正知正见。僧是什么?僧是清净不染。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他就不用佛法僧,他用觉正净。「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注解,「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你就懂得了。皈依,三皈是什么?皈依觉正净。我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一定要依靠觉,觉而不迷,那你就真的皈依佛;正而不邪,正知正见,没有邪知邪见,那你就是皈依法;净而不染,保持清净不被一切染污,你就是皈依僧。这是三宝,你能做到吗?
戒律,不说别的,五戒十善你能不能做到?这是基础,根本的根本。最后一条,你这个基础统统都有了,再劝你提升,「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那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都跟这个心相应,你这是菩萨,这样才能够入十信位。十信位是相似的菩提心,不是真正菩提心,没有发起来,正在学。认真努力学,这功夫到家了,什么叫到家?虚伪没有了,真诚现前;染污没有了,清净心现前;高下没有了,平等心现前;愚痴没有了,正觉心现前;自私自利没有了,二我永亡,慈悲心现前。好了,你入住了,你十信圆满,毕业了,你往上提升,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他就是佛,就是我们一般讲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真佛不是假佛。这是我们略说佛功德。
这个心发了之后,后头还有一句「深信因果」。我跟诸位讲,这一句我搞了两、三年才懂,什么叫深信因果?早年一直对这一句怀疑,因为这一句是菩萨,这一句要放在第一福里头,第一条里面,我一点疑惑都没有。放在菩萨里头,我就有怀疑了,我说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我们凡夫都相信因果报应,菩萨还不相信吗?所以你怎么想都想不通。这个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是人天,第二条是声闻缘觉,是二乘,第三福是菩萨。菩萨不相信因果,还劝他深信因果。足足搞了三年,这才恍然开悟,那是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许多菩萨不知道!
深信因果,不是讲别的因果,不是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个我们普通人都知道,念佛成佛,真的许许多多菩萨,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想知道这个法门,没有缘分,遇不到。这一句就是净土法门,这深信因果就是净土法门,劝一切菩萨发菩提心之后,归心净土。因为你发菩提心,具足了菩提心,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你都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样的心去念佛,决定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成就不得了!这是诸佛菩萨真正的大慈悲,没有人能够比的,这个人就是所有一切菩萨、真正修行一切八万四千法门的菩萨不能跟你比,慈悲到极处。
再接著说「读诵大乘」,最后「劝进行者」,劝进什么?度化别人,教别人,自行化他。你要把佛功德,告诉那些还没有接触到的人,或者接触,对佛法没有深究的人、半信半疑的人,你要去教导他们。所以净业三福是修行的基础,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以这个为根本、根基。所以佛后面讲,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对这个要欢喜、爱好。欢喜爱好你是真学,真学,你就真得受用。
学东西快速成功得受用,秘诀就在这「乐」字。这乐是爱好、喜欢,你学这个东西,如果你没有那么样的爱好,没有那样的欢喜心,你学就很困难。不喜欢,不想学,学得很勉强,怎么能有成就?我们一般讲心不在焉,你学习就很难有成就,纵然遇到好老师也没有办法教你,你对这课程没有爱好。我们在学校读书也都能够看出来,学校里面读书课程很多,你对哪个课程有兴趣,很喜欢,你这门课的成绩一定特别好。这个课程你没兴趣,你不喜欢,你的成绩一定很差。我们可以拿这个事实来印证这一首偈。
我从小念书,确确实实在一般讲很聪明,记忆力好,理解力很好。可是课程里面,真的,有兴趣跟没有兴趣,大概我没有兴趣的那些课程,我的考试就是六十分到七十分,顶多七十分,但是最少不会少过六十分,就是决定及格,我能保持在这里。有兴趣的差不多都拿满分,九十分以上。哪些东西有兴趣的?从小的时候,作文有兴趣,图画有兴趣,我很喜欢画画;雕刻,我刻图章,我小学五年级就刻图章,对这个很有兴趣;音乐很有兴趣,这些有兴趣的差不多都拿满分。所以在学校我念书的时候,老师对我看也是怪怪的,你看主要的功课,他都没有什么大的兴趣,不重要的他修学很浓厚。所以这是学东西,兴趣真的是第一。我这些东西,学了佛之后把它丢掉了,画,再也不画了,刻图章顶多是自己需要用的,我也不刻了。到这个地方来,杨老师她学过刻图章,我看她刻的还可以,我教教她,现在有很多图章她刻的,刻得不错,这两年很有进步。以前她告诉我,她刻一个图章要两、三天,现在一天大概刻五、六个图章,进步多了。真正会刻的,一天刻十个不算多。她对这个有兴趣,字也写得不错。所以我学佛之后,这个精神完全归到佛法,才知道这里头其味无穷,快乐无比。
由於学佛,对於以前儒书里头,儒家东西很难体会的、理解的,学佛之后再去看都能贯通。道家的东西接触比较少,这一接触也丝毫没有障碍。上一次我到北京买了一套《道藏辑要》,三十五函,这是线装书,木刻本,我也常常在看。所以我看到雍正的上谕,在《道藏辑要》里面有五篇。过去我们读《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前面有一篇上谕,这在《大藏经》里面都有。古人编这个经的时候,把上谕代替做序文,但是它是节录的,不是完整的。我这次在《道藏》里面才看到完整的,这完整的我们也把它印出来。诸位现在都看到。后面雍正有八条,也是建议,也是劝勉,也是勉励,儒、释、道三教要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要互相毁谤。这一段东西,《十善业道经》前面省略了,所以我在《道藏》上看这一段全文,很难得。上一次我在此地跟诸位报告,讲了两个小时,两个小时虽然讲了很多,但是他这个全文大概只讲到五分之一的样子,后面还有很多好东西没讲到。
我读到他这一篇序文之后,我感觉到现在世界上都在提倡多元文化,宗教要团结,族群要和睦,雍正那个时代就大力提倡,以帝王之尊来搞种族团结、宗教和睦。所以我说他是多元文化的首创人,他是个带头人,说得非常之好。那个时候中国只有三教,儒、释、道三教,现在我们可以把他这个教诲扩大到这个世界上所有一切宗教,我们都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相尊敬,互助合作,我们祈求化解一切误会、矛盾、冲突,共同努力来缔造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就有意义了。
这些无一不是佛功德。所以佛在此地的意思,就是觉性,就是觉悟,人觉悟之后,才有这些功德出现。人要迷了,那都是贪瞋痴慢,都是造作罪业。迷了,就是《地藏经》上说的,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觉了之后,那都是功德,没有一样不是功德,无量无边功德在觉者的眼前,对一切众生有利益,对自己呢?增长福慧,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在法身菩萨本分上来讲,他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我们讲这是做无量无边功德,他有没有这个念头?他念头都没有,他做不做?天天做,没有一天不在做。我们讲为谁做的?为一切众生做的,他连为一切众生的念头都没有,才真清净。这是我们凡夫永远不能跟菩萨相比的,也就是我们念没有忘,他这个念没有了。
『其心永不退,住於清凉慧』。「清凉慧」是什么?就是寂静涅盘的境界,这个涅盘是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清凉在此地注解里面讲「无惑热故」。惑是愚痴迷惑,热是烦恼,就是贪瞋。无惑热故,就是烦恼永远断尽了。转烦恼为菩提,菩提是清凉慧,转贪瞋为清凉,转愚痴为智慧,他常住在这里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要用《金刚经》的话来说,不但四相没有了,四见也没有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没有了。这个境界是涅盘境界,这个清凉慧就是涅盘境界,但是同时他又现身,他又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在这个世间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难,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什么?这不住涅盘;住於清凉慧,他不住生死,所以这叫无住涅盘。
不像二乘人,二乘人证得般涅盘,他住涅盘,他不到人间来。所以佛叫他们做自了汉。但是这个自了汉,实在讲,佛说得好,他不是永久的自了汉,他是一个过渡时期,慢慢的他会觉悟,所谓转小向大,肯定会转小向大。那差不多要多久的时间?佛讲两万大劫,阿罗汉证得偏真涅盘,两万大劫之后,他会回小向大,他会作菩萨。可是两万劫很长的时间,等於说他没有进步,停止在那里。辟支佛比他聪明,一万劫,一万劫他就回心转意,回小向大。所以决定没有定性罗汉,这佛在大乘经上给我们讲的。小乘经里面是讲定性,那是责备他,那是教训他,实际上不会的,两万劫一定会回小向大。所以,大乘经圆满。这是我们应当学,『如是业应作』。「志乐佛功德」,就是要广度众生,自行化他,但是这里头重要的是要不退心,是要不退转,自己呢?自己要住清凉慧,为什么?住清凉慧才永远不会退心,永远不会改变,为什么?你这个作,这里头有乐趣在、有法喜在,法喜充满,无量的欢喜。佛经上常说「常生欢喜心」,这是一个动力在推动。这一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