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二二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二六卷)  2004/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226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偈颂第八首看起:

  【或见胜丈夫。具足大悲心。转於妙法轮。度无量众生。】

  清凉大师教我们参考「离世间品」,如来转大法轮。经里面也举了十个例子,第一句是「具足清净四无畏智」。这些重要的开示,在这部经里面往往是多次的提到。凡是多次提到,我们都知道那就是长时薰修,加深我们的印象,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都能够把它熟记。四无所畏,第一个是总持,总持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掌握住总的纲领、总的原则。诸佛菩萨无论是在修学、在教化都能够掌握,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特别是自己修学这一生当中有没有成就,关键实实在在在此。净宗法门《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总的原则,总的法门。发菩提心,我们说五种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二六时中对人对事对物,无论是在生活,在工作,在待人接物,念念不失菩提心,行行与菩提心相应,这叫真正发菩提心,这是往生的真因。一向专念这是缘,我们把菩提心向著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没有不成就的道理。

  大乘法是以菩提心为根本。四无所畏第一条总持就是掌握到总的纲领原则,这自行化他就契理。教化众生一定要了解众生的根性,所以四无畏里面第二是知根,佛菩萨有这能力,确确实实没有错误知道众生生生世世所作、所行,所以对於众生的根性熟知,说法才契机。第三决疑,所有一切疑惑(一切众生的疑惑),佛菩萨都有能力帮助他解决,帮他断疑生信。第四是答问,一切众生所提出来的问题都能够答覆。这四种无畏。由此可知,四种无畏的根本就是真实智慧,没有真实智慧,尤其是后面两种很难做到。如来果地上四无畏都圆满,所以这上面加上「具足清净」。第二句。

  「二者出生四辩随顺音声」。这就是四种无碍辩才,菩萨具足,如来究竟圆满。这两句四无畏、四无碍辩,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初二能转备圆」。转大法轮,这是首先要具备这两个条件你才能转。我们应当怎样学习?落实到我们现前的学习环境当中,落实到我们现前的根性程度,我们学了才能得受用。在这地方,特别是学院里面发心学讲经的同学,无论是在家出家,发心讲经教学这两条必须要具备,不能不留意,要认真努力的学习。佛法宗派法门众多,每个法门它的总原则、总纲领都不相同,你要能够掌握到。但是整个佛法的总持法门你要晓得,整个佛法的,那就是我们常常念的四句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就是转大法轮,那是总纲领的总纲领,总原则的总原则,这是决定不可以违反,这是根。

  我们学习一个宗、一个派,这是枝,是从根里面生的枝干;枝干再多都不离根,都是一个根本生的。无量法门里面我们选择一个法门,那是枝叶,枝叶不离干,干不离本,一脉相传。所以一门通一切法门。就好像一棵树一样,你仔细去观察这个树,你会开智慧,树在那里表法。一棵树有一个根有若干个本,有很多树是一个本,就是它的主干,有些树有两个本(两个主干)。我们也能看到从一个根生五、六个主干,这五、六个主干接近根的部分是连在一起,一个根生的,这好像是不同的宗。可是这个本又生干,又会生出若干个干,那就好像从宗里面延伸出来的派。从干里面,小的分枝里面又生枝条,枝条再生叶。你从这里头细心去观察,所谓是一门深入,深入到枝条,枝条里面所有的叶都贯通了,再深入到干,那这个干里面所生的一切枝条统统贯通了。如果你再深入,深入到根本,深入到树根、根本,那你整棵树所有枝枝叶叶全都贯通。这是说总持法门的重要,你不能够不懂,不能不深入。深入能通一切世出世间法,谁能做到?一般说来法身菩萨,究竟圆满,当然是如来果地到究竟圆满。我们要懂,要能够通达,要知道怎样去学习。

  四无碍辩才也是属於智慧,我们前面读过文殊妙慧。但是智慧的根本,记住自心不动智佛,你的心不动就生智慧,动就生烦恼,这一动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不动是真实智慧。不动智起作用就是四无碍辩才,就是文殊妙慧。由此可知,日常用功总的来说无非是修清净心而已。清净心的修学,总要记住古人有两句话说得好,「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所以修道的人著重在清心寡欲,你要走这个方向就对、就正确了。

  欲望愈少愈好,愈单纯愈好。同学们跟我这么年,你仔细的看我,我在韩馆长护持的那个时代,三十多年,这是我第一个阶段,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标,上讲台学讲经,除这桩事情之外心里头没有事,万缘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这统统放下,我就这桩事情。学习的阶段当中,这条路我走通了,跟我同年龄同时代一起起步发心学讲经的,好多好多都退转、都消失没有了,什么原因?你要晓得他们夹杂了名闻利养,夹杂五欲六尘,夹杂自私自利,功力不纯自自然然他就淘汰了。没有人干涉,没有人考核,一切是自然的。

  韩馆长往生之后,我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的延续,第一个阶段是学讲经,第二个阶段还是学讲经;除讲经之外,一切人事物不闻不问。所以什么事情我不想知道。有些同学常常节录一些讯息,从网路上,从报纸上剪了一点点来给我看所谓重要的讯息。实在讲,什么重要的讯息对我都不重要。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每天摄影棚里面四个小时,活在世间就为这个,把大乘经教与诸位同学们共同来学习。大家兴趣相投有志一同。无论我们同学的人多少,无论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我们可以肯定都得利益。每个人得利益浅深广狭确实是有不同。这个不同的原因,是由於我们每个人根性不一样,学习的心态不一样,修学的环境不一样,但是只要持之有恒,精进不懈,我们相信都有可观的成就可以期待。

  世间读书做学问最忌讳的是干扰,俗事干扰,古今都不例外。我有一个同学也是非常要好的老朋友,已经过世多年了,他大我五岁,台湾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傅乐成先生。我们是抗战期间在一起,他是个读书人,是个典型的读书人,标准的读书人,不与外面接触,每天跟书本作伴。学校里面给他一个宿舍,我去过,他大概是为了要安静,窗户都密封;也许是怕杂音来干扰,生活没有规律,晚上看书是常常看到两、三点钟,早晨大概十一点钟还没有起床,这是我们一般讲生活不正常,他已经几十年养成习惯,所以是标准的读书人。从来没有做过事务方面的事情,有一段时期成功大学请他去做文学院的院长,他做了一个学期辞掉了,一个学期大概四、五个月。回到台北,我们碰到了之后在一起吃饭,他说简直不是人干的。读书人从来没有接触过人事,做了行政业务,那就不能推卸,这一个学期就受不了了,以后再也不干,回到台大还是去教他的书。

  我举出这个例子,做学问跟我们学佛很类似,我们要在佛法上有成就,应当专心,应当远离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就在经教上下功夫。但是佛教导我们要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去锻炼。换句话说,经教里面学的一些理论原则,要能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用得上,这才是真实智慧,这叫真正修行。我们要问到底修的是什么?我常常讲的这十六个字,修的就是这个东西,怎样远离自私自利,把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断掉。你要是不跟大众接触,自私自利怎么断?关在房间里断不了,要与人接触才断得了,与人接触念念为他著想,不要为我想;念念为社会著想,念念为苦难众生著想,我,慢慢就淡忘掉了。久而久之什么是我?众生是我。我就是众生,众生就是我,这叫契入境界。名闻利养放下,念头没有了,世间人求名求利,我们晓得这些东西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对於修行还没有成就的人,这东西决定有障碍,绝对不是好东西,有毒;对於佛与大菩萨来讲,这东西不但没有毒,它还是宝。什么宝?能够帮助佛菩萨教化众生。所以说成就戒定慧,那东西可以用。没有成就戒定慧,那个东西是障碍戒定慧的,沾都沾不得,这个道理你要懂。

  昨天悟通师上山来,中午跟我在一起吃饭,告诉我,美国、加拿大那边有很多道场要请他去讲经。他问我可不可以去?我告诉他一句老实话,能够不被境界所转可以去,应当要去;如果敌不过境界,那最好不要去,道理在此地。你真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行,应当去。如果你这十六个字还没有放下,你要晓得出去弘法利生,那个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什么样的诱惑都摆在你面前,你能受得了吗?你能不起心动念吗?你真能放下吗?问题在这里。多少善心的学人、学子,学了一点点出去弘法利生,遇到这些五欲六尘境界就被度走了,这是度众生,到最后怎么样?被众生度跑了,自古至今不少人好心出家,出家几年修得还不错,德行、道心、讲学都令人敬佩。讲了几年,听说这法师跟他信徒结婚、还俗了。还不错,还俗当居士,没有放弃学佛,已经就退转了。这种例子很多,所以你要心里有数。这是我教他的,教悟通师的,能不能去自己做主。

  当然,如果真的要发大愿,肩负起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重担,要道业有成。道业有成了,像《华严经》上讲的,还要做种种示现,这用意很深。古来的祖师大德,哪个人成就不是多年住山养道。养道养的是什么?养戒定慧,专门修学这个,修养。净宗近代的印光祖师,大家知道他早年在普陀山藏经楼住三十年,没有离开他工作修学的范围。藏经楼就像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图书馆,他专门管这个图书馆的。藏经楼清静,实在讲真正去阅藏的人、读经的人并不多,所以我相信他的工作很清闲,每天真正到那看经不过就几个人而已,照顾照顾他们。所以他在那里三十年,戒定慧具足圆满,厚积薄发。七十岁的时候才被人发现,这老和尚真的有道行、有学问,大家把他传出去,这叫出名。七十岁之前没有人知道他。

  离开了普陀山,他到苏州灵岩山寺闭关。他老人家弘法利生的方法是用文字,这是每个人的机缘不一样。他老人家是陕西人,家乡的口音很重,南方人不懂他的话,讲经不方便,还要找翻译,所以他一生很少讲经。因为他在关房,多半是给一些信众书信往来,现在大家看到的《文钞》,他用这个方法度众生。这个方法真的是善巧方便,把经论里头最重要的东西节录出来,讲解清楚,讲解明白,让你在现前生活上就得受用。这是在末法时期给我们做榜样、做典型的。

  现在这个时代跟印祖那个时代不一样。我们相差不过是中国人讲一个甲子(一甲子就是六十年),顶多八十年,那个时候《印光法师文钞》已经出版了。在今天由於科技的突飞猛进,不必用文字了,用网际网路、用卫星电视可以传播,效果比文字还要殊胜。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真的是适逢其会,我相信印光大师当年如果有现在这种科技设备,他一定在关房里面面对著摄影机讲经说法。好的工具要会用,你要不用它,这太可惜了。所以在他那个时候用文字、用书籍,目的无非是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我们看第三句。

  「三者善能开阐四真谛相」。前面两句是说弘法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不能不知道,这个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自己要真正修学戒定慧三学,除这个之外还要广学多闻。为什么?四无畏里面决疑、答问要有丰富的常识,否则的话你应付不了。前面讲总持、知根,观机,这是要慧,要定慧。后面决疑、答问要广学。广学内容非常广泛,佛法世法都要有相当的基础,佛法世法才能圆融。这第三句是讲,讲经教学的内容,内容不讲其他的,只说四圣谛,就把世出世间法全部都包括了。「四圣谛品」我们前面刚刚读过,印象还相当深刻,《华严》说得好「无量四谛」,苦集,世间因果;灭道,出世间因果。

  我们从这个地方自自然然就有很深刻的领悟,原来诸佛菩萨、古圣先贤教化众生不出「因果」这两个字。对的,一点都不错,圣贤之道确确实实就是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华严》讲「五周因果」,《法华》讲「一乘因果」,佛法也不能够离因缘生法,因此佛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非法是佛法以外一切法,统统是属於因果。凡是因缘生法都不是真实,这话什么意思?不是真实就是幻有,所谓是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可以学习,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执著。你要执著据为己有那就错了,那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是因果的真相。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循环,因果相续,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一切众生,教学的内容如此而已,这是我们要明白的,所以用「四真谛相」,全部都包括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转大法轮第四句。

  「四者随顺诸佛无碍解脱」。这三、四两句,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提示我们的是「所转深妙」。文字很简单,意思无限的深广,把一切佛法都包括尽了。三、四两句是讲说法的内容。「随顺诸佛无碍解脱」,这句就可以落实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它的名字很多,其中有一个名叫《大不思议经》。清凉大师把这部经说为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而末后一品品题,在这《四十华严经》的品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就是无碍。这句话就是很明显也很具体的告诉我们,随顺《大华严经》。《大华严经》,古大德告诉我们,这是世尊一代时教的根本法轮。我在初接触佛法的时候,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说之为「佛教概论」,他称佛教,他不称佛学。以后我就把它加了几个字,大家更容易理解,佛陀教育概论或者是佛陀教学概论。在中国古来大德都称这部经是根本的经教,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就好像一棵大树,《华严》是根、是本,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就是这棵树的枝叶,而《华严》是根本,枝叶决定不能够离开根本。

  这两句讲得好,前面讲的是「四真谛相」,后面是「随顺诸佛无碍解脱」,这教学的内容两句话就讲圆满了。诸佛无碍解脱真的是要随顺,在这部大经里面,你看看佛所说的,首先把如来所证究竟圆满的真相(那个果德就是真相)给我们说出来。这就是清凉大师所判定的,我们讲科判第一分,「举果劝乐生信分」这一分,这一分也只是一会,初菩提场会一共有六品经,从「世主妙严品」到「毗卢遮那品」。这六品经前面五品是讲果报,后面这一品,毗卢遮那是讲因行,什么样的因成就什么样的果报,在我们现在的本子一共有十一卷。这十一卷就是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从第二分以下,一共是四分,第二分是「修因契果生解分」,所以我们简称信解行证,第二分是解。第三分「托法进修成行分」,第三分是行。第四分「依人证入成德分」。清凉把全经分成这四分,我们现在讲四个大单元。我们现在是进入第二个大单元,第二大单元里面有六会,这六会里面为我们介绍菩萨修行的次第,讲解修行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诸佛无碍解脱的次第。

  这经上说得好,要我们能随顺不能躐等。那我们现在确确实实有没有随顺这个?没有,为什么?随顺这个次序修,我们这一生不能成就,决定修不成功。那怎么办?我们修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修这个特别法门,这个特别法门是压轴戏,最后一卷,《华严经》到最后一卷,这一卷经所讲的方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一生成就。《华严》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无比的殊胜。我们要不靠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这个法门是我们主修的,《华严经》上所说的我们把它看作助修,正助双修稳稳当当。三十九品经我们能有机会学习,那是希有的因缘。在这一生当中来说太殊胜,太难得了,确确实实古人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在这一生幸会,遇到了。正是古大德所谓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能够听到这个法门,一偈一句都不可思议,何况你能够听到一品,听到一会,听到全经,那真的太希有了,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

  所以,我这一生这后半段是以这个为中心,我自己发了个愿,把《华严》讲圆满。还有寿命我想把《法华》讲一遍,把《楞严》讲一遍,把「净土五经一论」讲一遍,我这一生就功德圆满了。除这个之外,我没有第二个妄念,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你们要护持,护持我就是非常非常单纯,像以往韩馆长一样。我得她的护持,那个时候很艰难,每天有机会上讲台,那个时候的讲台她替我安排,租地方、借地方,到处去张罗,不容易。二十年我们才有一个道场,华藏图书馆。我记得是我讲经二十周年,那一年才有这么个图书馆。我今年讲经四十多年了,所以早年非常的辛苦、非常艰难,这是我们永远怀念感恩的。再看第五句。

  「五者能令众生心皆净信」。这是讲经教学的效果,帮助众生生起信心。净信那这效果大了,没有一丝毫疑惑才叫净,有一丝毫疑惑夹杂在其中,这信就不能叫做净信。我们今天学佛不能说不信,但是实实在在讲我们没有净信。如果有净信你一定开智慧,这是肯定的。慧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心来的,清净信心他怎么不开智慧?佛在《金刚经》上讲得清楚,「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教学,这个目标你总要记住。大家净信没有生起来,你这个教学有问题,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当然这肯定的。什么原因?讲的人自己没有净信怎么能够帮助学的人得净信?这什么原因?讲的人自己不具足四无碍智,不具足四无碍辩。所以,我们发心学经教,希望将来能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先决条件。先决条件里头还有先决条件,还有什么先决条件?自己要修德,这是什么?这是能,德在能之先。

  怎样修德?我们净宗订的这五个学习的科目就是修德,净业三福是修德,六和敬是修德,三学、六度、十愿,那里头戒定慧三学具足,这个在转法轮之先。随顺诸佛无碍解脱是有次第的,像盖大楼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盖,没有第一层哪来的第二层,没有第二层不可能有第三层。那我们的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诸位要记住落实在三门课程里头,这主修的课程,我们初学,第一福落实在十善业道,第二福落实在沙弥律仪,第三福落实在《大乘无量寿经》,这是专修净宗。我们今天在此地,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净宗学院课程标准从哪里来的?从净业三福来的。不是我们随便想著要怎样怎样订课程,不是的,这就是随顺诸佛无碍解脱,希望我们在这个地方得清净信心。果然能够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我们真是求之不得。

  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课程的选择不是我的意思选择,你们要这样想法就错了。我们完全依照佛的教诲,「净业三福」是根本,三福末后一句我们总要记住,佛讲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这句话重要,决定不能疏忽。我们知道三世诸佛他们所修学的法门无量无边,那不是一个法门。这就晓得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以「净业三福」做基础,没有一个法门能例外的。前面两条是不能变更的,共同科目,第三福里面讲发菩提心,这是共通的,不管修学哪个法门。我们讲的这五种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无论哪个法门,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没有一个例外。可是读诵大乘那各个宗派不一样。贤首宗的读诵大乘,他读《大方广佛华严经》,天台宗他读《妙法莲华经》,性宗读般若,《般若经》。所以每个法门不相同,我们净宗,净宗是读《大乘无量寿经》。

  为什么选《大乘无量寿经》?《大乘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净宗虽然有三经,《无量寿经》讲得最圆满,对於西方极乐世界方方面面都介绍到了,所以我们选它。又何况在中国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当年在庐山建莲社,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共修,所依据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那个时候《观经》跟《弥陀经》都没有翻译出来,所以远公依靠的是一部经,真的是一门深入。他在庐山念佛有感应,他在往生之前才说出来,他一生曾经见到三次西方极乐世界,人家问他:你见到的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他说跟《无量寿经》讲的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净宗就选《无量寿经》,读诵大乘选《无量寿经》。这是学佛的人不论你学哪一宗、哪一派、哪个法门,叫根本依,你根本依靠的你要知道。根本依有可观的成绩了,才可以涉猎其他宗派里头的典籍做为自己的补充教材,帮助我们扩大学习的范围,向上提升,是这么个意思。到你自己修学有了成就了,这才能讲经说法,弘法利生。

  我们今天在此地看的这十句,这是讲经说法必须具备的条件。所以你看看,第一个佛在此地说你要具足四无畏,四无畏头一个你掌握纲领;第二个你能观机,你的教学,对学生的根性你要知道;第三个你要有能力帮助学生断疑生信;第四个你要有丰富的常识能够解答学生的问题,答问,这你不能不具足。所以这是以后的事情,根本成就了,这枝叶。还要叫我们具足四辩,「出生四辩随顺音声」,这就是四无碍辩才,也叫四无碍智。第一个义理,我们常讲世出世间一切法的道理,你要懂得。第二要懂得教学方法,第三个所以要辩才,无碍辩才。第四个欢喜教人,你统统具足这个能力,不喜欢教人也是枉然。所以第四个是乐说,喜欢说。

  义理无碍,法无碍(法门方法无碍),言辞无碍,乐说无碍,这是你担负起讲经教学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然后才跟你讲到说法的内容,内容都是讲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总不外乎四谛,世出世间因果总不离开大方广佛华严,因为这是成佛最具体的说明。从初发心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就像读书一样,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不能不依照这个办法,随顺就是要依靠;不依靠,自己想一套方法不行,肯定是失败的。教学的效果,头一个就是学者心皆净信。其次。

  「六者所有言说皆不唐捐,能拔众生诸苦毒箭」。五、六两句,清凉大师注解里头四个字「生信拔苦」。第五句生信,第六句拔苦,这里头的意思很深。我们今天学佛这么多年为什么还这么苦?佛法常讲离苦得乐,为什么我们的苦没有离开,乐没有得到?没有净信。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才能拔苦得乐。我们的心不清净,心有疑惑,这都是真的。对於这个世间还有很深的贪恋,并没有看破,从什么地方知道你没有看破?你没有放下。看破放下决定成正比,你看破一分你就会放下一分,你真正放下一分,那你也真看破一分。所以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又帮助看破,看破、放下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无上道。这是当年章嘉大师教导我的,我就用他这个方法,我对於老师尊敬,老师对我爱护。我亲近他老人家,他六十多岁,我二十六岁,我对他非常尊敬,他教我东西我都记住,我都依教奉行,做个好学生,老师关怀。

  所以要信,真正相信依教奉行,他就有感应。我们修因,你修因哪有没有果的道理?果就是离苦。那么你教学的这些言词就不唐捐了。唐捐是古时候的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废话,你所说的不是废话,句句都是实话,你没有白讲。如果你讲得很多,听的人都不懂,或者听的人不相信、不理解,或者相信理解,根本就不能够奉行,你的话白讲了。

  一个老师教学生,他的话是不是白讲?真的,真的是白讲,收的效果微乎其微。为什么还要讲?可能学生里头有一个,有一个得利益,行了,一定要讲,其他的那些人旁听,旁听有多少成就,就不必问他,不要过问。只要有一个当机,一个得利益就行。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从这个地方就看见了,所以「言说皆不唐捐」,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现在你们看我每天讲得很高兴、很快乐,我在那里讲,跟我们在一起学习的,有没有人真的得利益?有,不一定在身边,不一定在眼前,我晓得有不少在远方。他们在电视机面前学习,在电脑小萤幕里面学习,我知道有非常认真、非常恭敬,这些人福不唐捐肯定有成就。印祖讲的话有道理,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心决定得十分利益。凡是不得利益的,没有诚意,没有敬心,所以他不得利益。再看第七句。

  「七者大悲愿力之所加持」。我们把底下一句也念下去。「八者随出音声普遍十方一切世界」。因为清凉大师他的注解都是两句两句一起说的。这两句「因深量广」,这我们要学。「大悲愿力之所加持」,这句讲因深。「大悲」是大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就是你为什么要说。他听不明了,他不生信心,根本就做不到,你为什么还要说?大慈悲心。我知道他不信,知道他不解,知道他不能行,还要说,这就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给他阿赖耶识里头种个佛的种子。他这一生受到这薰修,阿赖耶识里头落下印象,希望来生后世或者多生多世之后,得人身遇佛法,他就会更进一步。学习生生世世永远没有间断,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求眼前的效果。眼前效果里面,当机者一个、两个就很殊胜,这我们一般讲传人,真正传法的人一个、两个够了,十个、八个太殊胜、太殊胜。

  大悲心底下还有个「愿力」,你有清净心,自己有清净信心,有真实的弘愿。四弘誓愿那不是假的,不是依照文字念念,是从自己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你有慈悲心又有愿力,所以弘法利生教学的事情,怎么样艰难困苦,怎么样的障难,你都会继续努力的做下去,排除万难。

  下面一句「随出音声普遍十方一切世界」。这句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一般人听到:哪有这种事情,你这是在作梦,你的妄想。世间人不了解诸法实相,正如老子所说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不就这回事情吗?世间下士多,上士太少了。上士闻之依教奉行,他一句话都没有,他依教奉行。那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当机者,「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上根利智。现在中下根多,下根太多,中根,中根是半信半疑;下根听到的时候不能接受,虽不能接受他听进去了,也就是说佛的种子种到他心田里面去了,现在不相信没有关系,往后会有一天相信,他有种子。

  这是「音声普遍」。普是平等,遍是周遍,平等周遍法界虚空界。这个事情是真的,不要说我们发出的音声,现在大家知道音声有波,波动。这个波的速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个波要是跟大悲愿力合在一起,这个波的速度就大了。怎么知道?现在科学给我们做了证明,我们的音声声波速度不快。我们在此地发的音声,美国距离我们这里一万多里,他在那里接收我们的网际网路几乎同时听到,同时看到画面,同时听到音声,那我们这个音声几乎跟光的速度相等。这个电磁波的速度跟光速差不多,音声的速度办不到,但是音声接上电磁波它就快了,这个道理我们懂。你就要明了,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心的念、心的愿,这速度太快太快了,念头才生就遍虚空法界,还是一个波动的现象。但是这个波动,现在科学家还没有办法探测到,这是什么?心的波,思想波。念头的波动有这样殊胜的能力,我们细心去观察思惟能相信。这是从现有科技上面来推想,用它来做个比量,我们能够推测事实应当是这样的,所以遍法界虚空界有缘的众生统统能听到。所谓有缘就是他有善根,他有福德,他具足这个条件,能够接收到遍法界虚空界的讯息,他就能听到。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