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四卷) 2004/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214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第三重光照百界偈颂第二首看起:
【或有见初生。妙色如金山。住是最后身。永作人中月。】
这一首偈清凉大师有注解,注得很多,我们将注解念一遍。「后九中」,就是从这第二首一直到第十首,这九首偈的内容大意为我们说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示现八相成道用意何在。清凉给我们讲「即悲愿自在,调伏普周」,这两句是总说。「虽数越尘沙,略论其九,皆言或见者,然有多义」。诸佛如来、菩萨罗汉为什么会到六道来示现?我们今天不说九法界,单说六道,六道里头单说人道,我们在人道,佛菩萨到这个地方来示现什么意思?从他自己来说悲愿自在,大慈大悲。慈悲从什么地方表现?从度众生的大愿。如果这些已经觉悟的人,我们讲佛、讲菩萨、讲声闻、讲缘觉,可以说都是已经觉悟的人,正是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他要不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我们想他的慈悲心何在?慈悲心无非是表现在这上面。
他们的愿力在未成就之前跟我们一样,也都是凡夫修成的。在修学之初,跟我们现在一样也都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今天问一问,哪一个学佛的同学没有发过这四种愿?都发过。而且怎么样?常常发,甚至於天天都在发。可是是真发、是假发?这就难讲了。什么叫真发?发了真干,这是真的发愿,发了不干那就是假的。假的也难得了,你看这世间人有几个人能想到这个问题?度众生,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帮助、协助,无条件的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我们佛门四众同修,这一句四弘誓愿天天念、常常念,可是有没有真的想到我要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有没有真的去做、真的去落实?怎么去做,怎么去落实,那是在后面的三愿。没有后面三愿,第一愿落空,要后面三愿完成第一愿。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首先自己要断烦恼。为什么?要是自己烦恼不断,我们给众生带来的是苦不是乐,确确实实是为众生增加苦难。我的烦恼增长了众生的苦难,哪里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实在是倒过来帮助众生离乐得苦,我们干这个事情,错了。学佛学菩萨,常常想到佛菩萨是怎样对待众生,我们又怎样对待众生,你天天去反省。这反省这才晓得我们是不是在学佛,如果烦恼习气不断,烦恼习气依旧在增长,常常叫别人感到痛苦,我们自己是魔不是佛,魔带给众生的是苦,是苦难。我们这个小团体四众同学在一起,每个人每天都要反省、都要检点我是佛还是魔?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给别人的是乐还是苦?这个反省非常重要。你如果觉,觉就是天天反省,如果是没有天天反省,那就是迷,迷而不觉。迷而不觉是魔不是佛,佛菩萨是觉而不迷。我们用这个反省来检点自己,我是在学魔还是在学佛,这是对自己。底下一句这是对众生。
「调伏普周」,普是普遍,遍法界虚空界,你说这个心量多大!这才是真正的清净平等,大慈大悲。周是周遍,周密,一个也没有漏,对法界虚空界,时时刻刻念念之中,点点滴滴都照顾到了。这就是慈光普照。果然能够这样学,业障统统消尽了,业障消尽了,苦难没有了,度一切苦厄。
我这两天向大家告了假,这两天没有讲经在做什么?台湾那边同修要发心印《十善业道经讲记》,这个文字的稿子送到我这边来要我看一遍,我从头到尾看了,改了一些,改得不多。这部经过去讲过,这一次这么详详细细看一遍,又等於温习了一遍,深深感觉到这个经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对这部经的义理都明白了,世尊在经典里面的教诲,我们已经接受,依教奉行,现前什么样的灾难都化解了。这部经所说的确实跟清凉大师讲的这两句完全相应,圆满的相应,就是「悲愿自在,调伏普周」。经的分量不多,便於受持,普救众生。能够把它印出来,愈快愈好,印的分量愈多愈好,希望能够普遍辗转流通。只要我们真正能够学到心纯净行纯善,灾难就化解了。我学我的灾难化解了,你学你的灾难化解了,他学他的灾难化解了,大家学大家的灾难化解了,当前救世的唯一真宝。
大师后面说「虽数越尘沙」,从数量上来讲,说不尽,无量无边。世尊说法把无量无边说不尽的一切诸法归纳起来,「略论其九」,就是归纳到后面九首偈,九首偈每一首前面两个字都讲「或见」,或者你见到。这两个字不难懂,确实有时候见到,有时候见不到,没有说常见。实在讲,诸佛菩萨应化在法界虚空界,可以说刹那刹那没有间断。可是佛经里面常说佛度有缘人,有缘人见到了,没有缘的人见不到,叫当面错过。可是有时候在这边出现,有时候在别的地方出现。我们在此地,在这里出现,也许我们见到了、听到了;在其他地区出现,我们就见不到了,那个地区的众生见到了,或见。
清凉对於或见,或见有很多意思,在此地给我们举了十个,我们看看他老人家的教导。「一或多机异处各感见」。我们把文念一遍,第二「或同处各见」。同在一个处所,各个见的不相同。「或异时别见」。时间不一样,时间有先后,各别见的。「或同时异见」。时相同,见到的不一样。「或同时异处见」。时间同时,处所不一样。第六「或同处异时见」。处所一样,时间不一样。譬如我们同在这个地方,有人早晨见到的,有人晚上见到的。第七「或异时异处见」,时处都不相同。第八「或同时同处见」,同时同处。第九「或一人於同异交互时处,见多人所见」。这个留到后面我们再讲。第十「或一人於同异俱时处,见一切人所见」。后面总结,「以是普眼机故,然佛不分身,无思普现也」。是不是佛分身?佛没有分身。佛没有念头,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不是分身,有感就有应,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一段文清凉大师在《钞》里面有详细的注解,这个注解是「离世间品」所说的。「离世间品」的经文在本经第三十八品,说八相成道示现的种种迹象,都具有很深的意思在,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看清凉大师《疏钞》,「皆言或见者,此九别中,有九或见,在义易了,而人尚迷」,这个意思确确实实是真的。大师后面举清凉五台求见文殊的例子,「今寄清凉五台求见文殊」来做比喻。「法界见佛差别,总有十义」。我们读这一节,前面的意思就明白了,这一段就好懂了。
第一「或多机异处各感见者」。机是人,就是很多人在不同的地方,各人都有感应见佛,这里讲见文殊,经上讲见佛,是一个意思。所以你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晓得前面经里头所说的。他说「如有五人,名为多机,各在一台,名为异处」。五个人这是多人不是一个人,五台山有五台,东、西、南、北、中台,五个地方就是不一样的处所,五处,五人五处,各在一台是一处。他说一个人在「南台见菩萨」,见到文殊菩萨。一个人在「西台见师子」,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狮子,我们看到造的像,文殊菩萨骑的狮子。一人在「中台见万圣」。一个人在「东台见化佛」,万圣是佛像,一个人在「北台见圣僧」。见的不一样,都是文殊菩萨,都见到文殊菩萨,这是各感异应。这就是第一个例子所讲的,各人见的不一样。人很多,处所很多,这是异处各人的感应不相同。这是一种例子,所以用或见。
前面两句我们必须要记住,「佛不分身,无思普现」。这两句非常重要。各人所见是各人缘所感得的,在我们的分上,我们可以说是业缘,众生的业缘不相同,根性不一样。所以你看这五个人在五个台,算是都不错,都见到了,与菩萨没有缘的,什么都见不到。什么都见不到的人多,真正见到的人不多,这是我们与佛有没有缘。我们不可以问与佛有没有因,如果要有因的话,一切众生都平等。因平等,在四种缘里面讲,亲因缘那都有,这个没有话说,这是理上讲的,理即佛。我们今天讲的缘,所缘缘、无间缘,这两种缘重要。那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常常想佛?是不是常常想菩萨?常常想,这叫所缘缘,常常想不间断,那叫无间缘。如果这两种缘力量强,你肯定会见到。这就是感。
众生有感,佛当然有应。佛的应,清凉说得好无思而现。这个意思不好懂,可是我们从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里面得到讯息,水它有见闻觉知,它有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肯定没有。如果有妄想分别执著,它就是有情众生。但是它能够接受外面给它的资讯,它会起反应。在实验当中证明,我们给它爱,给它善的讯息,它的反应结晶非常之美;如果我给它的讯息是负面的,讨厌不喜欢,它的反应结晶就很难看。八、九年的实验证明这个反应是真实的,不是偶然的,这是说明了无思普现。佛经当中常讲「法尔如是」,自然而然,绝对没有丝毫意思夹杂在其中,自然而然。这是怎么回事?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
每个人所见的不一样,每个人所缘缘跟无间缘不相同。我们都想见文殊菩萨,都想见毗卢遮那佛,每一个人想的不一样,所以那个反应出来不相同。譬如在做水结晶实验的时候,我们五个人,五个人都是以爱心、感谢去做,五个人,各人,这同时同处,我们用同样的水来做实验,每个人示现的图样都很美,你细细观察统统不一样,这什么道理?我的爱心跟你的爱心成分不相同。感觉灵敏的是自性,感觉非常灵敏,呈现出来的图案竟然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就跟雪花一样;冬天下雪,雪花的结晶没有一个完全相同,这很不可思议。所以这个道理,难得科学家做出证明来给我们看,否则这佛经上有很多地方确实很不容易理解。
第二句「或同处各见者」。同处各见,第一个比喻要记住。「五人」,五个人「同在中台」,同处。前面说五个人不同处,一个人在中,一个在东,一个在南,一个在西,一个在北,不同处;现在讲同处,五个人都在中台。可是这五个人见的也不一样,一个人见菩萨,一个人见师子,一个人见万圣,一个人见化佛,一个人见的是出家人,不一样,同处各见。
这桩事情,好像是在一九八二年,香港大屿山圣一法师,那时候中国刚刚开放,他们到普陀山梵音洞去拜观音菩萨,听说梵音洞观音菩萨会现身。三个出家人,当时还有几个陪同一道去的,他们在梵音洞口拜观世音菩萨,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真的出现了。三位法师(三个出家人)同处都见到观音菩萨,非常欢喜。几个居士陪著去的没有见到。回来在路上大家说了,你见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什么样子?圣一法师见到的观音菩萨戴毗卢帽,就像平常我们看地藏菩萨这个样子,戴的是毗卢帽,全身都是金色的,金色金光,圣一法师看到的。另一位法师见到的不是这个像,见到是白衣观音,像一般塑的像一样,白衣观音;另外一位法师见到的是出家比丘相。三个人同时见到的,见的不一样,各人感应不相同;在家几位居士他们没有见到,也在那里拜了半个小时,什么都没见到。这三个出家人,圣一法师回来之后告诉我,三个人同时见的不一样。跟这段文所说的义趣完全相同。
第三「或异时别见者」。时间不同,一个人早晨见菩萨,晚上见化佛,时间不相同,见的也不一样,这个意思不难懂。第四「或同时异见」。上面讲的「异时别见,不局一人多人」,不局限。「今此要是多人」,一定是两个人以上,「同於晨朝,一见化佛,一见菩萨」,同时异见,异见也两个人以上看的才不同。如果说是相同的话,那就不能说是一个人,前面讲是异时别见是一个人,同时异见一定是两个人以上。第五「或同时异处见者」。这个一定也是多人,决定不是一个人。「亦约多人,同於晨旦」,晨旦是早晨,一个人在东台见,一个人在北台见,那所见到的或者是同,或者是不同,或者大家都见菩萨,或者是同时异处见,或是「一见菩萨,一见化佛,亦同时异处」。这是讲或见不同。第六「或同处异时见。同於中台,朝见暮亦见」,朝是早晨,暮是晚上。「而能见亦通一人多人,所见亦通一境异境,但取处同时异耳」。
第七「或异时异处见」。异时,早晚不同,朝暮不同;异处,那是五个台,东、南、西、北、中台不一样。能见,能见的人,一个人也行,是多人也行。下面有举例,「谓或一人朝於中台见菩萨,暮於北台见菩萨」,这举一个例子,人不同也都能讲得通。「然多约一人,其所见境,亦通同异。同见菩萨,如上已明,或一人朝於中台见菩萨,暮於北台见师子,然多分且约一境」,多分都是讲同一个境。第八「或同时同处见」。同时同处,当然两个人以上,要一个人就不能讲同了,「亦约多人同在中台,同於中时见菩萨。所见亦通同异,且约同说」。各人见的,同时同处各人见的不一样,就像圣一法师他们在梵音洞见观音,同时同处但是三个人见的境界不相同。
第九「或一人於同异交互时处见多人所见者」。这一句比较上难懂,什么叫同异交互时处?清凉大师有解释,「谓同时异处,异时同处」。同时异处,同是早晨不同处所,五个台不同;或者异时同处,同在中台早晚不同,那就是异时。「名交互时处,然同时异处」。就是前面第五同时异处见的,「而要是多人,异时同处」,那就是第六,前面第六是同处异时见,一个人也行,多人也行。所以「通一人多人。今唯一人,顿见前多人所见」。现在讲的是这是一个人,一个人顿见前面多人所见,这个人也不可思议。「此机亦是不思议人,能於同时异处见故」。他举个例子来说,「谓有一人,於晨朝时,在於中台,见中台多人所见。亦在西台,见多人所见。又於中台,於朝於暮,皆见多人所见也」。
最后一句,「或一人同异俱时处,见一切人所见者,谓同时同处,异时异处,名同异俱时处。既是一人,时该多时处遍诸处,见通诸境」。像前面举出五个境界不相同,这是「故是普眼机也」。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凡人没有这个能力。「然佛不分身下,不分而遍,无思普现,顿应前十」。前面举的这十种,十种总的来说,不外乎时、处、机、境四桩事情,错综复杂。佛没有心、没有念头,众生有感,佛菩萨就能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一段是讲或见,里面含藏著许许多多的意思。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略说,所以我们只抓到重点,四个重点,时、处、机、境,机是机感,境是所应的境界各个不相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偈颂第二首,还是看第二首:
【或有见初生。妙色如金山。住是最后身。永作人中月。】
前面清凉大师是把九首偈颂大义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虽然他说「数越尘沙,略论其九」,讲或见有多义,举了十条。在十条里面我们看过了,他的重点不外乎时、处、机、境,我们掌握这个就行了。这首偈是讲『初生』,八相成道里头,初生。清凉在《疏钞》里面嘱咐我们,讲到这一段要参考(这段是在后面),参考第八会第五十九卷,经里面讲八相成道「各有十意」,特别嘱咐,「说者应引」,要引用「离世间品」这段经文。「离世间品」还在后面,这个当然还得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讲到。这个地方偈颂既然有这个意思,清凉大师的嘱咐也不无道理,让我们在此地了解菩萨示现八相成道义趣很深。
为什么说菩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晓得,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脱离了十法界,这个时候他有能力应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之机,他有这个能力现身说法,教化众生。他现什么样的身?《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章,以观世音菩萨做例子,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不是数字是表法,表圆满,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在十法界里头现无量无边身,应以佛身而得度就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现声闻身,乃至於应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现基督身,应以长者身得度,他就现长者身,什么身都现。他有这种能力,这个能力是性德、是本能,至於现什么身,绝对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面。正是前面经文里面所说的「无思普现」,没有加一点点意思在里面,众生是什么样的机,就有什么样的应现。
所以说菩萨现身作佛,示现八相成道,如来果地上亦如是。我们要记住明心见性的人,见一分也好,见十分也好,见性究竟圆满也好,统统有这个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是性德圆满的显现。在现身,大乘教里头多半都是用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现佛身;佛身都能现,其他的身就不必说了。所以他不举别的身,单举佛身,道理在此地。
这是八相成道里面的初生相,「或有见初生」。清凉大师这里头有注解,这一段注解不多,「初生时,身如夜月,皎镜可观,智犹满月,清凉照物,故云永作」,这是大师简简单单的将这一首偈为我们介绍出来。「或有」,这个或有的意思就很长了,前面一节我们念了一大段的《疏钞》。『妙色如金山』,佛现的身是金色,「金山」是比喻、是形容。『住是最后身』,示现成佛,示现成佛就是说住在这个世间这是最后身,不受后有。这全都是示现。烦恼、业障断尽了,所以这次示现成佛,最后身。『永作人中月』,这一句说明菩萨应化在世间的意义。月是说的满月,月光清凉,一切众生没有不喜爱的,阳光太强温度太高,一般人畏惧,但是月光没有不喜欢的。所以无论是中国外国,你看看人人喜欢赏月,没有人喜欢赏日,这个道理很明显。
如来出世的深义,我们参考第五十九卷,这「离世间品」最后的一卷讲八相成道,我们就看这一段。佛在经上说「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生」,出生,出生在世间有十种生。「何等为十」,哪十种?第一种所谓「远离愚痴正念正知生」,我们凡夫没有。我们凡夫怎么投胎过来的?糊里糊涂投胎过来的。怎么生的?业力生的,业力来受果报。菩萨,这个里面所说的全是法身菩萨,换句话说,圆教初住以上,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是天台大师所讲的分证即佛。
凡夫投胎没有离开无明烦恼,愚痴没有智慧,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来,这个应身就是要跟世间人完全一样,世间人胎生,菩萨也示现胎生。但是世间人投胎,我们讲入胎、住胎都是迷惑颠倒,都受苦难。这世尊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凡夫不知道。讲一个人在母亲胎胞里面这十个月,佛在经上形容为地狱,叫胎狱,这十个月每天是度日如年,苦不堪言。母亲喝一杯凉水,他的感受就像在寒冰地狱,母亲喝一杯热茶就感觉得在八热地狱。所以这十个月非常痛苦。但是明心见性的人应化在世间,他没有痛苦,他远离愚痴,愚痴是三毒烦恼,贪瞋痴,他决定没有,而且正念正知,他是这样出生的,他一点都不颠倒。我们读这些经文就了解,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特别在六道,理跟事我们不能够不明了。为什么?将来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够避免的,我们现在发心修行,总希望成佛,希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之后,你就不能够舍弃九界苦难众生,你要帮助他,你也要像过去诸佛菩萨一样的示现。所以这些事情不能不知道。
第二「放大光明网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生」。菩萨来示现作佛的,佛教化的范围是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一出生的时候就光明遍照。有缘的人见到了,没有缘的人可能也见到了,但是他没有感触,有缘的人他有感觉。相传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中国有感应,有人看到西方有光明,那时候用占卜,占卜的结果说西方有大圣人出生,佛灭度的时候也有相。这是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一千年,是在周朝那个时候。光明遍照,我们现代人讲磁场不讲光明,实际上是光明。
第三「住最后有,更不受后身生」。这都是示现做给我们看的,那就是这一生是最后身。通常阿罗汉就为我们做这个示现,还有念佛往生净土的人也做这个示现。这些示现都是教学,教导我们要知道学习,所以见贤思齐,他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传言愈来愈多。传些什么?灾难。有人听了很恐怖,我听了跟一般人的感触不一样,我听了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增上缘。知道灾难不能避免,知道灾难很近,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加功用行,认真修行,决定不能够马虎。怎么修?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我们也不要讲经了,不是在事上。事上要用什么态度?古大德说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你要晓得撞钟是什么意思?撞钟是提醒大众,警觉大众,是这个意思。撞钟实在讲就是讲经说法,为人演说,这是撞钟。演是表演,做给人看,活一天做一天,一点都不消极。放下是心里面一丝毫都不染著,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对了,不能有丝毫染著。
万缘放下心地就清净了,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怀疑。我们修净土心里面只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希望在很短的时间真正成就功夫成片。我们不谈很高的,我们讲最低的,什么叫功夫成片?二六时中心里头除这句名号之外,什么都没有,你的功夫就成片了。这一句佛号念的时候有,不念的时候也有,行的时候有,睡觉的时候还有,念念不间断。这个念不是口,心里头,心里头真有,心里头可不能放别的东西。所有一切世间顺逆善恶境缘统统放下,或者说统统把它转变成阿弥陀佛。我们要提前求生净土,往生净土真正有把握了,一切随缘,决定不攀缘。什么时候往生?随缘,不要执著,这是菩萨道。
有能力往生,随时可以往生,可是你要想著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现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苦难众生要不要帮助他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帮助他们,我们自己要不要受苦难?当然,什么样的苦难在所不辞。只要众生能够觉悟,只要众生能够回头,舍己为人。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方法无量无边,就是法门无量,八万四千,我们在这么多方法里面,我们今天所取的是讲经教学。那就是佛在经论上常讲的「为人演说」,就这一句。如果加上前半段,八个字「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就做这个。受,是我接受,我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接受里头就有奉行,我认真做,我努力在做。读诵,天天读经,读的时候随文入观。什么叫随文入观?心跟境(这个经本是境界)融合成一体,经就是心,心就是经,你这样才得受用。展开经卷,看到自己的法性,看到自己的真心,看到自己的本善。这样读经,时间读久了不知不觉就有契入的可能,这个契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证,证得法身;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就入了境界了。
读经不能把经跟自己融合成一体,那就难了,那你读的是释迦牟尼佛的经,与自己不相干。不知道经典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法性、自己的本善,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天天照。经要这样读才行。城隍附身传话,希望大家每个星期做「三时系念」要随文入观,鬼神得受用,话说得有道理。我们听了这些传言,要认真细心去想想,合情合理合法,值得我们做参考。如果是胡造谣言,无理的要求,这是邪神,这不是正神。正神所讲的、所做的一定是如理如法,值得人尊敬,值得人赞叹。所以要知道怎样学。
往生这个身也是最后身,我是业力受生的,到这个世间来受生最后一次;下一次再来,下次不是不来,来,来是愿力应化的,就跟诸佛如来一样的。但是这些菩萨应化到世间来,每次来都跟大家讲我这是最后身。用这个来教众生。你看看你们是业报来的,我也是业报来的,我能够在这一生把业报了了往生极乐世界,下一次再来的时候,我是乘愿再来,应化而来,不是业力来受生。这个示现好,这就是演说,表演给你看。实实在在讲,天天在表演,时时在表演,处处在表演,那就是佛菩萨,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你要不学,不学就是凡夫,不学,说老实话,你的心是轮回心,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我常常讲的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代表,展开来无量无边的业习烦恼,经上常讲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我们把它浓缩归纳起来,我讲这十六个字大家好懂。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念佛功夫不得力,也就是你修行,无论用什么功都不得力。
譬如我们学院,在学院学习的当然读经的时间比较多,读经能不能随文入观?不能随文入观,不得力;随文入观,功夫得力了,天天不一样。我给你讲真话,这个不一样就是天天在进步。烦恼业习天天在减少、淘汰、放下,定慧,慈悲,方便天天在增长,灾难化解了。怎么化解了?大经上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不再去想它了,没有了,这个念头断掉了。现在所想的,心里头所有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四摄,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具足,这真修行。所以这个身最后身。我们学佛要没有这种志气,没有这个弘愿,你就不能成就。下一次来决不是业报身,业报决定在这一生一笔勾消。
处事待人接物学佛菩萨,佛菩萨在哪里学?十善业道。《大方广佛华严经》落实在十善业道,《无量寿经》也落实在十善业道。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法界虚空界所说的一切经,统统落实在十善业道。你要问我这个话根据什么说的,我有根据不是随便讲的。我根据什么说的?我根据如来法印说的。什么是如来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你们想想这四句前面两句是不是十善业道?诸恶莫作,诸恶是十恶,众善奉行,众善是十善;十恶莫作,十善奉行,自净其意就超越了。是诸佛教,诸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总原则。不麻烦,很简单,就是用这十条认真的学习,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真正是祖师大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不干?
所以要发愿这一生决定是最后身。换句话说,这个愿发了,你要没有行践愿,你的愿是空的。行是什么?就是行十善业道。记住《无量寿经》一开端教给你的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那就是十善业道。佛在经上讲得好,十善业道就好像大地,无论有情无情一切众生,你不能够离开大地生存,十善是大地。
第四句「不生不起生」。这一句比较难懂,但是学习大乘的你就不难懂了。这是什么?无生现生,现生无生,这个里头的理很深。我们在讲席里面讲过,讲得很多。诸佛菩萨清楚明了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所以说不生不起生,出生。第五句「知三界如幻生」,三界通常讲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就是讲六道,六道如梦幻泡影,到这里面来受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一丝毫都不染著。第六句「於十方世界普现身生」,普是平等,众生有感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众生什么时候感,什么时候应,应以什么身应,他就现什么身。
第七句「证一切智智身生」。一切智智,用了两个智。两个智里头,第一个智是讲根本智,第二个智是讲后得智;第一个智,般若无知,第二个智,无所不知。两个智,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一切智智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有体有用。菩萨生就是证一切智智身生,住到世间也不例外。菩萨的一切智智表现在哪里?表现在色身,正如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样。一切智智,我们可以从世尊一生形象里面体会到,他那个形象确确是智慧光明普照大千。接著接得好,「放一切佛光明普觉悟一切众生身生」。菩萨自己成就了,现在是帮助众生成就,帮助众生,用我们世俗的话来讲累积功德。但是你要晓得,如果有累积功德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菩萨决定没有这个念头。菩萨来也好,不来也好,一切时、一切处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过。还有积功累德,他动念头了,动念是凡夫不是菩萨,这一点我们要晓得。
我们要学习,我们要修行,就是修这个心。因为我们无论是生活也好,办事也好,待人接物也好,都会起心动念,这就是我们没有办法离开业习烦恼第一个因素。所以我们应当要学佛菩萨,佛菩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佛菩萨没有一样不好,什么都好,这就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们说什么都好。菩萨没有意见,凡夫有意见,意见多多,听佛说法也意见多多,而诸佛如来说法也没有意见,也没动念,也没起心。法怎么说出来的?自然流出来的。道理要明白,明了之后你才知道怎样学。所以佛是「放一切佛光明」,一切佛光明就是一切佛法,觉悟一切众生。第九「入大智观察三昧身生」。这是做给众生看的。众生妄念纷飞,心神不定,菩萨做出大定,正是大经里头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示现大定来给我们看,能舍离一切法,不著一切法。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第三重光照百界偈颂第二首看起:
【或有见初生。妙色如金山。住是最后身。永作人中月。】
这一首偈清凉大师有注解,注得很多,我们将注解念一遍。「后九中」,就是从这第二首一直到第十首,这九首偈的内容大意为我们说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示现八相成道用意何在。清凉给我们讲「即悲愿自在,调伏普周」,这两句是总说。「虽数越尘沙,略论其九,皆言或见者,然有多义」。诸佛如来、菩萨罗汉为什么会到六道来示现?我们今天不说九法界,单说六道,六道里头单说人道,我们在人道,佛菩萨到这个地方来示现什么意思?从他自己来说悲愿自在,大慈大悲。慈悲从什么地方表现?从度众生的大愿。如果这些已经觉悟的人,我们讲佛、讲菩萨、讲声闻、讲缘觉,可以说都是已经觉悟的人,正是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他要不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我们想他的慈悲心何在?慈悲心无非是表现在这上面。
他们的愿力在未成就之前跟我们一样,也都是凡夫修成的。在修学之初,跟我们现在一样也都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今天问一问,哪一个学佛的同学没有发过这四种愿?都发过。而且怎么样?常常发,甚至於天天都在发。可是是真发、是假发?这就难讲了。什么叫真发?发了真干,这是真的发愿,发了不干那就是假的。假的也难得了,你看这世间人有几个人能想到这个问题?度众生,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帮助、协助,无条件的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我们佛门四众同修,这一句四弘誓愿天天念、常常念,可是有没有真的想到我要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有没有真的去做、真的去落实?怎么去做,怎么去落实,那是在后面的三愿。没有后面三愿,第一愿落空,要后面三愿完成第一愿。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首先自己要断烦恼。为什么?要是自己烦恼不断,我们给众生带来的是苦不是乐,确确实实是为众生增加苦难。我的烦恼增长了众生的苦难,哪里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实在是倒过来帮助众生离乐得苦,我们干这个事情,错了。学佛学菩萨,常常想到佛菩萨是怎样对待众生,我们又怎样对待众生,你天天去反省。这反省这才晓得我们是不是在学佛,如果烦恼习气不断,烦恼习气依旧在增长,常常叫别人感到痛苦,我们自己是魔不是佛,魔带给众生的是苦,是苦难。我们这个小团体四众同学在一起,每个人每天都要反省、都要检点我是佛还是魔?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给别人的是乐还是苦?这个反省非常重要。你如果觉,觉就是天天反省,如果是没有天天反省,那就是迷,迷而不觉。迷而不觉是魔不是佛,佛菩萨是觉而不迷。我们用这个反省来检点自己,我是在学魔还是在学佛,这是对自己。底下一句这是对众生。
「调伏普周」,普是普遍,遍法界虚空界,你说这个心量多大!这才是真正的清净平等,大慈大悲。周是周遍,周密,一个也没有漏,对法界虚空界,时时刻刻念念之中,点点滴滴都照顾到了。这就是慈光普照。果然能够这样学,业障统统消尽了,业障消尽了,苦难没有了,度一切苦厄。
我这两天向大家告了假,这两天没有讲经在做什么?台湾那边同修要发心印《十善业道经讲记》,这个文字的稿子送到我这边来要我看一遍,我从头到尾看了,改了一些,改得不多。这部经过去讲过,这一次这么详详细细看一遍,又等於温习了一遍,深深感觉到这个经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对这部经的义理都明白了,世尊在经典里面的教诲,我们已经接受,依教奉行,现前什么样的灾难都化解了。这部经所说的确实跟清凉大师讲的这两句完全相应,圆满的相应,就是「悲愿自在,调伏普周」。经的分量不多,便於受持,普救众生。能够把它印出来,愈快愈好,印的分量愈多愈好,希望能够普遍辗转流通。只要我们真正能够学到心纯净行纯善,灾难就化解了。我学我的灾难化解了,你学你的灾难化解了,他学他的灾难化解了,大家学大家的灾难化解了,当前救世的唯一真宝。
大师后面说「虽数越尘沙」,从数量上来讲,说不尽,无量无边。世尊说法把无量无边说不尽的一切诸法归纳起来,「略论其九」,就是归纳到后面九首偈,九首偈每一首前面两个字都讲「或见」,或者你见到。这两个字不难懂,确实有时候见到,有时候见不到,没有说常见。实在讲,诸佛菩萨应化在法界虚空界,可以说刹那刹那没有间断。可是佛经里面常说佛度有缘人,有缘人见到了,没有缘的人见不到,叫当面错过。可是有时候在这边出现,有时候在别的地方出现。我们在此地,在这里出现,也许我们见到了、听到了;在其他地区出现,我们就见不到了,那个地区的众生见到了,或见。
清凉对於或见,或见有很多意思,在此地给我们举了十个,我们看看他老人家的教导。「一或多机异处各感见」。我们把文念一遍,第二「或同处各见」。同在一个处所,各个见的不相同。「或异时别见」。时间不一样,时间有先后,各别见的。「或同时异见」。时相同,见到的不一样。「或同时异处见」。时间同时,处所不一样。第六「或同处异时见」。处所一样,时间不一样。譬如我们同在这个地方,有人早晨见到的,有人晚上见到的。第七「或异时异处见」,时处都不相同。第八「或同时同处见」,同时同处。第九「或一人於同异交互时处,见多人所见」。这个留到后面我们再讲。第十「或一人於同异俱时处,见一切人所见」。后面总结,「以是普眼机故,然佛不分身,无思普现也」。是不是佛分身?佛没有分身。佛没有念头,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不是分身,有感就有应,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一段文清凉大师在《钞》里面有详细的注解,这个注解是「离世间品」所说的。「离世间品」的经文在本经第三十八品,说八相成道示现的种种迹象,都具有很深的意思在,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看清凉大师《疏钞》,「皆言或见者,此九别中,有九或见,在义易了,而人尚迷」,这个意思确确实实是真的。大师后面举清凉五台求见文殊的例子,「今寄清凉五台求见文殊」来做比喻。「法界见佛差别,总有十义」。我们读这一节,前面的意思就明白了,这一段就好懂了。
第一「或多机异处各感见者」。机是人,就是很多人在不同的地方,各人都有感应见佛,这里讲见文殊,经上讲见佛,是一个意思。所以你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晓得前面经里头所说的。他说「如有五人,名为多机,各在一台,名为异处」。五个人这是多人不是一个人,五台山有五台,东、西、南、北、中台,五个地方就是不一样的处所,五处,五人五处,各在一台是一处。他说一个人在「南台见菩萨」,见到文殊菩萨。一个人在「西台见师子」,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狮子,我们看到造的像,文殊菩萨骑的狮子。一人在「中台见万圣」。一个人在「东台见化佛」,万圣是佛像,一个人在「北台见圣僧」。见的不一样,都是文殊菩萨,都见到文殊菩萨,这是各感异应。这就是第一个例子所讲的,各人见的不一样。人很多,处所很多,这是异处各人的感应不相同。这是一种例子,所以用或见。
前面两句我们必须要记住,「佛不分身,无思普现」。这两句非常重要。各人所见是各人缘所感得的,在我们的分上,我们可以说是业缘,众生的业缘不相同,根性不一样。所以你看这五个人在五个台,算是都不错,都见到了,与菩萨没有缘的,什么都见不到。什么都见不到的人多,真正见到的人不多,这是我们与佛有没有缘。我们不可以问与佛有没有因,如果要有因的话,一切众生都平等。因平等,在四种缘里面讲,亲因缘那都有,这个没有话说,这是理上讲的,理即佛。我们今天讲的缘,所缘缘、无间缘,这两种缘重要。那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常常想佛?是不是常常想菩萨?常常想,这叫所缘缘,常常想不间断,那叫无间缘。如果这两种缘力量强,你肯定会见到。这就是感。
众生有感,佛当然有应。佛的应,清凉说得好无思而现。这个意思不好懂,可是我们从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里面得到讯息,水它有见闻觉知,它有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肯定没有。如果有妄想分别执著,它就是有情众生。但是它能够接受外面给它的资讯,它会起反应。在实验当中证明,我们给它爱,给它善的讯息,它的反应结晶非常之美;如果我给它的讯息是负面的,讨厌不喜欢,它的反应结晶就很难看。八、九年的实验证明这个反应是真实的,不是偶然的,这是说明了无思普现。佛经当中常讲「法尔如是」,自然而然,绝对没有丝毫意思夹杂在其中,自然而然。这是怎么回事?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
每个人所见的不一样,每个人所缘缘跟无间缘不相同。我们都想见文殊菩萨,都想见毗卢遮那佛,每一个人想的不一样,所以那个反应出来不相同。譬如在做水结晶实验的时候,我们五个人,五个人都是以爱心、感谢去做,五个人,各人,这同时同处,我们用同样的水来做实验,每个人示现的图样都很美,你细细观察统统不一样,这什么道理?我的爱心跟你的爱心成分不相同。感觉灵敏的是自性,感觉非常灵敏,呈现出来的图案竟然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就跟雪花一样;冬天下雪,雪花的结晶没有一个完全相同,这很不可思议。所以这个道理,难得科学家做出证明来给我们看,否则这佛经上有很多地方确实很不容易理解。
第二句「或同处各见者」。同处各见,第一个比喻要记住。「五人」,五个人「同在中台」,同处。前面说五个人不同处,一个人在中,一个在东,一个在南,一个在西,一个在北,不同处;现在讲同处,五个人都在中台。可是这五个人见的也不一样,一个人见菩萨,一个人见师子,一个人见万圣,一个人见化佛,一个人见的是出家人,不一样,同处各见。
这桩事情,好像是在一九八二年,香港大屿山圣一法师,那时候中国刚刚开放,他们到普陀山梵音洞去拜观音菩萨,听说梵音洞观音菩萨会现身。三个出家人,当时还有几个陪同一道去的,他们在梵音洞口拜观世音菩萨,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真的出现了。三位法师(三个出家人)同处都见到观音菩萨,非常欢喜。几个居士陪著去的没有见到。回来在路上大家说了,你见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什么样子?圣一法师见到的观音菩萨戴毗卢帽,就像平常我们看地藏菩萨这个样子,戴的是毗卢帽,全身都是金色的,金色金光,圣一法师看到的。另一位法师见到的不是这个像,见到是白衣观音,像一般塑的像一样,白衣观音;另外一位法师见到的是出家比丘相。三个人同时见到的,见的不一样,各人感应不相同;在家几位居士他们没有见到,也在那里拜了半个小时,什么都没见到。这三个出家人,圣一法师回来之后告诉我,三个人同时见的不一样。跟这段文所说的义趣完全相同。
第三「或异时别见者」。时间不同,一个人早晨见菩萨,晚上见化佛,时间不相同,见的也不一样,这个意思不难懂。第四「或同时异见」。上面讲的「异时别见,不局一人多人」,不局限。「今此要是多人」,一定是两个人以上,「同於晨朝,一见化佛,一见菩萨」,同时异见,异见也两个人以上看的才不同。如果说是相同的话,那就不能说是一个人,前面讲是异时别见是一个人,同时异见一定是两个人以上。第五「或同时异处见者」。这个一定也是多人,决定不是一个人。「亦约多人,同於晨旦」,晨旦是早晨,一个人在东台见,一个人在北台见,那所见到的或者是同,或者是不同,或者大家都见菩萨,或者是同时异处见,或是「一见菩萨,一见化佛,亦同时异处」。这是讲或见不同。第六「或同处异时见。同於中台,朝见暮亦见」,朝是早晨,暮是晚上。「而能见亦通一人多人,所见亦通一境异境,但取处同时异耳」。
第七「或异时异处见」。异时,早晚不同,朝暮不同;异处,那是五个台,东、南、西、北、中台不一样。能见,能见的人,一个人也行,是多人也行。下面有举例,「谓或一人朝於中台见菩萨,暮於北台见菩萨」,这举一个例子,人不同也都能讲得通。「然多约一人,其所见境,亦通同异。同见菩萨,如上已明,或一人朝於中台见菩萨,暮於北台见师子,然多分且约一境」,多分都是讲同一个境。第八「或同时同处见」。同时同处,当然两个人以上,要一个人就不能讲同了,「亦约多人同在中台,同於中时见菩萨。所见亦通同异,且约同说」。各人见的,同时同处各人见的不一样,就像圣一法师他们在梵音洞见观音,同时同处但是三个人见的境界不相同。
第九「或一人於同异交互时处见多人所见者」。这一句比较上难懂,什么叫同异交互时处?清凉大师有解释,「谓同时异处,异时同处」。同时异处,同是早晨不同处所,五个台不同;或者异时同处,同在中台早晚不同,那就是异时。「名交互时处,然同时异处」。就是前面第五同时异处见的,「而要是多人,异时同处」,那就是第六,前面第六是同处异时见,一个人也行,多人也行。所以「通一人多人。今唯一人,顿见前多人所见」。现在讲的是这是一个人,一个人顿见前面多人所见,这个人也不可思议。「此机亦是不思议人,能於同时异处见故」。他举个例子来说,「谓有一人,於晨朝时,在於中台,见中台多人所见。亦在西台,见多人所见。又於中台,於朝於暮,皆见多人所见也」。
最后一句,「或一人同异俱时处,见一切人所见者,谓同时同处,异时异处,名同异俱时处。既是一人,时该多时处遍诸处,见通诸境」。像前面举出五个境界不相同,这是「故是普眼机也」。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凡人没有这个能力。「然佛不分身下,不分而遍,无思普现,顿应前十」。前面举的这十种,十种总的来说,不外乎时、处、机、境四桩事情,错综复杂。佛没有心、没有念头,众生有感,佛菩萨就能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一段是讲或见,里面含藏著许许多多的意思。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略说,所以我们只抓到重点,四个重点,时、处、机、境,机是机感,境是所应的境界各个不相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偈颂第二首,还是看第二首:
【或有见初生。妙色如金山。住是最后身。永作人中月。】
前面清凉大师是把九首偈颂大义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虽然他说「数越尘沙,略论其九」,讲或见有多义,举了十条。在十条里面我们看过了,他的重点不外乎时、处、机、境,我们掌握这个就行了。这首偈是讲『初生』,八相成道里头,初生。清凉在《疏钞》里面嘱咐我们,讲到这一段要参考(这段是在后面),参考第八会第五十九卷,经里面讲八相成道「各有十意」,特别嘱咐,「说者应引」,要引用「离世间品」这段经文。「离世间品」还在后面,这个当然还得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讲到。这个地方偈颂既然有这个意思,清凉大师的嘱咐也不无道理,让我们在此地了解菩萨示现八相成道义趣很深。
为什么说菩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晓得,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脱离了十法界,这个时候他有能力应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之机,他有这个能力现身说法,教化众生。他现什么样的身?《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章,以观世音菩萨做例子,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不是数字是表法,表圆满,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在十法界里头现无量无边身,应以佛身而得度就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现声闻身,乃至於应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现基督身,应以长者身得度,他就现长者身,什么身都现。他有这种能力,这个能力是性德、是本能,至於现什么身,绝对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面。正是前面经文里面所说的「无思普现」,没有加一点点意思在里面,众生是什么样的机,就有什么样的应现。
所以说菩萨现身作佛,示现八相成道,如来果地上亦如是。我们要记住明心见性的人,见一分也好,见十分也好,见性究竟圆满也好,统统有这个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是性德圆满的显现。在现身,大乘教里头多半都是用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现佛身;佛身都能现,其他的身就不必说了。所以他不举别的身,单举佛身,道理在此地。
这是八相成道里面的初生相,「或有见初生」。清凉大师这里头有注解,这一段注解不多,「初生时,身如夜月,皎镜可观,智犹满月,清凉照物,故云永作」,这是大师简简单单的将这一首偈为我们介绍出来。「或有」,这个或有的意思就很长了,前面一节我们念了一大段的《疏钞》。『妙色如金山』,佛现的身是金色,「金山」是比喻、是形容。『住是最后身』,示现成佛,示现成佛就是说住在这个世间这是最后身,不受后有。这全都是示现。烦恼、业障断尽了,所以这次示现成佛,最后身。『永作人中月』,这一句说明菩萨应化在世间的意义。月是说的满月,月光清凉,一切众生没有不喜爱的,阳光太强温度太高,一般人畏惧,但是月光没有不喜欢的。所以无论是中国外国,你看看人人喜欢赏月,没有人喜欢赏日,这个道理很明显。
如来出世的深义,我们参考第五十九卷,这「离世间品」最后的一卷讲八相成道,我们就看这一段。佛在经上说「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生」,出生,出生在世间有十种生。「何等为十」,哪十种?第一种所谓「远离愚痴正念正知生」,我们凡夫没有。我们凡夫怎么投胎过来的?糊里糊涂投胎过来的。怎么生的?业力生的,业力来受果报。菩萨,这个里面所说的全是法身菩萨,换句话说,圆教初住以上,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是天台大师所讲的分证即佛。
凡夫投胎没有离开无明烦恼,愚痴没有智慧,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来,这个应身就是要跟世间人完全一样,世间人胎生,菩萨也示现胎生。但是世间人投胎,我们讲入胎、住胎都是迷惑颠倒,都受苦难。这世尊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凡夫不知道。讲一个人在母亲胎胞里面这十个月,佛在经上形容为地狱,叫胎狱,这十个月每天是度日如年,苦不堪言。母亲喝一杯凉水,他的感受就像在寒冰地狱,母亲喝一杯热茶就感觉得在八热地狱。所以这十个月非常痛苦。但是明心见性的人应化在世间,他没有痛苦,他远离愚痴,愚痴是三毒烦恼,贪瞋痴,他决定没有,而且正念正知,他是这样出生的,他一点都不颠倒。我们读这些经文就了解,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特别在六道,理跟事我们不能够不明了。为什么?将来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够避免的,我们现在发心修行,总希望成佛,希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之后,你就不能够舍弃九界苦难众生,你要帮助他,你也要像过去诸佛菩萨一样的示现。所以这些事情不能不知道。
第二「放大光明网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生」。菩萨来示现作佛的,佛教化的范围是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一出生的时候就光明遍照。有缘的人见到了,没有缘的人可能也见到了,但是他没有感触,有缘的人他有感觉。相传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中国有感应,有人看到西方有光明,那时候用占卜,占卜的结果说西方有大圣人出生,佛灭度的时候也有相。这是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一千年,是在周朝那个时候。光明遍照,我们现代人讲磁场不讲光明,实际上是光明。
第三「住最后有,更不受后身生」。这都是示现做给我们看的,那就是这一生是最后身。通常阿罗汉就为我们做这个示现,还有念佛往生净土的人也做这个示现。这些示现都是教学,教导我们要知道学习,所以见贤思齐,他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传言愈来愈多。传些什么?灾难。有人听了很恐怖,我听了跟一般人的感触不一样,我听了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增上缘。知道灾难不能避免,知道灾难很近,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加功用行,认真修行,决定不能够马虎。怎么修?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我们也不要讲经了,不是在事上。事上要用什么态度?古大德说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你要晓得撞钟是什么意思?撞钟是提醒大众,警觉大众,是这个意思。撞钟实在讲就是讲经说法,为人演说,这是撞钟。演是表演,做给人看,活一天做一天,一点都不消极。放下是心里面一丝毫都不染著,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对了,不能有丝毫染著。
万缘放下心地就清净了,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怀疑。我们修净土心里面只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希望在很短的时间真正成就功夫成片。我们不谈很高的,我们讲最低的,什么叫功夫成片?二六时中心里头除这句名号之外,什么都没有,你的功夫就成片了。这一句佛号念的时候有,不念的时候也有,行的时候有,睡觉的时候还有,念念不间断。这个念不是口,心里头,心里头真有,心里头可不能放别的东西。所有一切世间顺逆善恶境缘统统放下,或者说统统把它转变成阿弥陀佛。我们要提前求生净土,往生净土真正有把握了,一切随缘,决定不攀缘。什么时候往生?随缘,不要执著,这是菩萨道。
有能力往生,随时可以往生,可是你要想著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现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苦难众生要不要帮助他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帮助他们,我们自己要不要受苦难?当然,什么样的苦难在所不辞。只要众生能够觉悟,只要众生能够回头,舍己为人。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方法无量无边,就是法门无量,八万四千,我们在这么多方法里面,我们今天所取的是讲经教学。那就是佛在经论上常讲的「为人演说」,就这一句。如果加上前半段,八个字「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就做这个。受,是我接受,我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接受里头就有奉行,我认真做,我努力在做。读诵,天天读经,读的时候随文入观。什么叫随文入观?心跟境(这个经本是境界)融合成一体,经就是心,心就是经,你这样才得受用。展开经卷,看到自己的法性,看到自己的真心,看到自己的本善。这样读经,时间读久了不知不觉就有契入的可能,这个契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证,证得法身;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就入了境界了。
读经不能把经跟自己融合成一体,那就难了,那你读的是释迦牟尼佛的经,与自己不相干。不知道经典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法性、自己的本善,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天天照。经要这样读才行。城隍附身传话,希望大家每个星期做「三时系念」要随文入观,鬼神得受用,话说得有道理。我们听了这些传言,要认真细心去想想,合情合理合法,值得我们做参考。如果是胡造谣言,无理的要求,这是邪神,这不是正神。正神所讲的、所做的一定是如理如法,值得人尊敬,值得人赞叹。所以要知道怎样学。
往生这个身也是最后身,我是业力受生的,到这个世间来受生最后一次;下一次再来,下次不是不来,来,来是愿力应化的,就跟诸佛如来一样的。但是这些菩萨应化到世间来,每次来都跟大家讲我这是最后身。用这个来教众生。你看看你们是业报来的,我也是业报来的,我能够在这一生把业报了了往生极乐世界,下一次再来的时候,我是乘愿再来,应化而来,不是业力来受生。这个示现好,这就是演说,表演给你看。实实在在讲,天天在表演,时时在表演,处处在表演,那就是佛菩萨,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你要不学,不学就是凡夫,不学,说老实话,你的心是轮回心,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我常常讲的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代表,展开来无量无边的业习烦恼,经上常讲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我们把它浓缩归纳起来,我讲这十六个字大家好懂。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念佛功夫不得力,也就是你修行,无论用什么功都不得力。
譬如我们学院,在学院学习的当然读经的时间比较多,读经能不能随文入观?不能随文入观,不得力;随文入观,功夫得力了,天天不一样。我给你讲真话,这个不一样就是天天在进步。烦恼业习天天在减少、淘汰、放下,定慧,慈悲,方便天天在增长,灾难化解了。怎么化解了?大经上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不再去想它了,没有了,这个念头断掉了。现在所想的,心里头所有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四摄,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具足,这真修行。所以这个身最后身。我们学佛要没有这种志气,没有这个弘愿,你就不能成就。下一次来决不是业报身,业报决定在这一生一笔勾消。
处事待人接物学佛菩萨,佛菩萨在哪里学?十善业道。《大方广佛华严经》落实在十善业道,《无量寿经》也落实在十善业道。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法界虚空界所说的一切经,统统落实在十善业道。你要问我这个话根据什么说的,我有根据不是随便讲的。我根据什么说的?我根据如来法印说的。什么是如来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你们想想这四句前面两句是不是十善业道?诸恶莫作,诸恶是十恶,众善奉行,众善是十善;十恶莫作,十善奉行,自净其意就超越了。是诸佛教,诸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总原则。不麻烦,很简单,就是用这十条认真的学习,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真正是祖师大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不干?
所以要发愿这一生决定是最后身。换句话说,这个愿发了,你要没有行践愿,你的愿是空的。行是什么?就是行十善业道。记住《无量寿经》一开端教给你的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那就是十善业道。佛在经上讲得好,十善业道就好像大地,无论有情无情一切众生,你不能够离开大地生存,十善是大地。
第四句「不生不起生」。这一句比较难懂,但是学习大乘的你就不难懂了。这是什么?无生现生,现生无生,这个里头的理很深。我们在讲席里面讲过,讲得很多。诸佛菩萨清楚明了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所以说不生不起生,出生。第五句「知三界如幻生」,三界通常讲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就是讲六道,六道如梦幻泡影,到这里面来受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一丝毫都不染著。第六句「於十方世界普现身生」,普是平等,众生有感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众生什么时候感,什么时候应,应以什么身应,他就现什么身。
第七句「证一切智智身生」。一切智智,用了两个智。两个智里头,第一个智是讲根本智,第二个智是讲后得智;第一个智,般若无知,第二个智,无所不知。两个智,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一切智智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有体有用。菩萨生就是证一切智智身生,住到世间也不例外。菩萨的一切智智表现在哪里?表现在色身,正如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样。一切智智,我们可以从世尊一生形象里面体会到,他那个形象确确是智慧光明普照大千。接著接得好,「放一切佛光明普觉悟一切众生身生」。菩萨自己成就了,现在是帮助众生成就,帮助众生,用我们世俗的话来讲累积功德。但是你要晓得,如果有累积功德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菩萨决定没有这个念头。菩萨来也好,不来也好,一切时、一切处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过。还有积功累德,他动念头了,动念是凡夫不是菩萨,这一点我们要晓得。
我们要学习,我们要修行,就是修这个心。因为我们无论是生活也好,办事也好,待人接物也好,都会起心动念,这就是我们没有办法离开业习烦恼第一个因素。所以我们应当要学佛菩萨,佛菩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佛菩萨没有一样不好,什么都好,这就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们说什么都好。菩萨没有意见,凡夫有意见,意见多多,听佛说法也意见多多,而诸佛如来说法也没有意见,也没动念,也没起心。法怎么说出来的?自然流出来的。道理要明白,明了之后你才知道怎样学。所以佛是「放一切佛光明」,一切佛光明就是一切佛法,觉悟一切众生。第九「入大智观察三昧身生」。这是做给众生看的。众生妄念纷飞,心神不定,菩萨做出大定,正是大经里头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示现大定来给我们看,能舍离一切法,不著一切法。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