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二0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九卷)  2003/12/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209

  诸位同学,请看文殊菩萨第二段所说的偈颂,「菩提因果」。第一首我们读过,从这首偈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诸佛如来、菩萨、声闻示现在人间(我们就我们自己现前的环境来说,而经上在讲的是十法界)只为一桩事情,这桩事情《法华经》里称之为「一大事因缘」。而文殊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

  【为彼求菩提。诸佛法如是。】

  这不是一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如是』。这个『彼』是指九法界众生,为众生『求菩提』;菩提是觉,我们通常讲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就是「求菩提」。所以,诸佛菩萨出现於世的用意何在,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的。我们遇到佛法了,果然觉悟了,我们就没有辜负佛菩萨为我们所作的种种示现。如果仍然是迷而不觉,我们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佛菩萨在什么地方示现,明眼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处不示现,无时不示现。

  我们的道业没有办法进步,老是停滞在一点,甚至於还不断的往后倒退,这都是我们现前真实的状况。什么原因?我们对於经论的教诲实实在在讲,没懂!用老子的话来说,我们是中等根性的人,「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这个话是什么?中等根性的人听了经论所说,你不能说他不懂,他也懂;你也不能说他懂,为什么?他完全没做到。还算是有一点善根,没有排斥,没有讽刺你。下士闻道就不一样,他排斥你,他拒绝你,讽刺你、讥笑你:这是什么时代了,你还在搞迷信!我们还没有到这个程度,但是现在在这个状况之中,应当要提升,这就对了。不但不能停在这里,当然更不能后退。

  我们的缘总算是相当殊胜,天天在一起学习,天天在一起研究、讨论怎样落实。《华严》难得听到,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了。这是真实无量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才能遇到,遇到要知道珍惜。怎样珍惜?依教奉行。我们学习这个经论,懂多少就要做多少,特别是李长者前面的一番开示,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直下承当,从中根提升到上根,这直下承当的人就是上根。肯定自己有佛性,肯定心、物是一不是二,心是能生、能现,物是所生、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

  古大德用金跟器做比喻,比喻得好!用黄金把它做成一个狮子,把它做成一个佛像,把它做成一个人像。黄金是能做,狮子、佛像、人像是所做,你看能所是不是一?我们把黄金比作法性,把佛、人、狮子比作法相,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把黄金比作心,把狮子、佛、人比喻作物质的相,物相,你从这里细心去观察,性相是一不是二,确实有能现、有所现,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然后再看整个宇宙,虚空、法界、刹土,所有一切众生,统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的尽善尽美。识是什么?识是妄想、分别、执著。唯心所现并没有夹杂妄想、分别、执著,那个相是尽善尽美。大经里面给我们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世尊在经论里面称之为大圆满。大圆满搞到现在不圆满,什么原因?那是识变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夹杂在其中,产生障碍,把性德扭曲了,这个扭曲不是真的扭曲。

  佛看我们这些众生,看我们这个身,甚至於看畜生身,甚至於看花草树木这无情身,佛眼目当中,一切众生各个都是具足无量相好,就在现前。也许有人听我这个说法他不相信,其实你要是很冷静去思惟观察,我相信你能信得过。譬如说一个人,甲看这个人样样都好,非常喜欢;乙看这个人很丑陋讨厌,他不喜欢。这种现象在我们这个世间很普遍,中国谚语里头有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一般讲有缘、没有缘。我跟这个人有缘,越看越欢喜;我跟这个人没有缘,越看越讨厌。他那张面孔没什么变化,为什么两个人看,两个不同的感观?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够体验到佛菩萨。

  佛菩萨心地一丝毫染污都没有,一丝毫妄念都没有,所以他看一切众生,完全看到是什么?心现的;识变的他看到没有?他也看到。心现、识变这两面他都看到,识变的幻相那不理它,完全看他真相。识变的是什么?像中国平剧里唱戏的,把脸画成花脸,那就是识变的;把它洗洗干净,就是你本来面目,那是心现的。凡夫只看到那个花脸,没有看到他本来面目。内行的人,花脸看到了,本来面目也看到了。你们想想我这个比喻,从这个比喻里面你就能体会到,佛菩萨为什么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是佛菩萨,我们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几个人承认他是佛菩萨,许许多多外道对他都是恶意的批评,批评释迦牟尼佛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你们去看看,都在《大藏经》里头。

  世尊当年在世,毁谤他的人很多,侮辱的事情很多,《涅盘经》里面有记载这些故事。其中有个外道,这个外道也许是佛菩萨示现的,应以外道身而得度者,就现外道身,示现在外道里面。这个外道跟那些外道讲:「释迦牟尼佛也有一点长处,别人所没有的。」大家就看著他:「他有什么长处?」「这个人你骂他,他不生气,你陷害他,他没有报复的念头,这就是德行,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也有这些外道里头少数来打抱不平的,释迦牟尼佛自己从来没有辩白过。这是什么?凡夫眼里看佛菩萨也是凡夫。佛菩萨眼目当中看一切凡夫都是佛菩萨,本来成佛,不是说你有佛性将来会成佛,本来成佛,现在就是佛。可惜什么?迷了,你是个糊涂佛,迷惑颠倒的佛,造作恶业受六道轮回的佛,如是而已!所以,我们读了这个经要常常想到,佛菩萨对我们真实的恩德,真实的教诲。我们听了要不懂,要若有若无,确实对不起他。我一个人觉悟,一个得度,两个人觉悟,两个人得度。

  我们在这个小团体人数不多,大家都觉悟,大家都得度。不要说多,能够有个十个、八个觉悟了,这个道场就无比殊胜,确确实实在今天地球上是第一道场。怎么样才能觉悟?我想你们大家都想开悟,谁愿意当生死凡夫?你要觉悟不难,抓住纲领,肯定自心是不动智佛。《楞严经》上讲的,《楞严经》世尊举见性做个例子,「一根还原,六根解脱」,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一门深入,一门通达,门门都通达了,不必要修那么多。你只需从见性上修,这一根通了,根根都通了;观音菩萨从耳根修,我们用眼根,这个例子你容易懂,容易体会。所以世尊在楞严会上「十番显见」,显示见性是真心,见性就是本性,就是法性,就是佛性,就是不动智佛。你要承当,承当就是真的觉悟了,觉悟之后,我怎样恢复,我怎样保持!烦恼习气太重,真正想恢复,可是敌不过习气,但是你总得要一年比一年轻,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从什么地方落实?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这种心理、行为一年比一年轻;利益众生、弘护正法,这个心行一年比一年强,这就好,你的功夫真有进步!

  能够保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纵然没有能力伏断烦恼习气,我们求生净土是很可靠的,靠得住的,我们从净土那里得到成就。总而言之,现前的世缘要放得下,一切人事物决定不要再放在心上。要知道过去无量劫来,就是这个东西放在心上,使自己的功夫、道业一丝毫进展都没有。生生世世都停留在原来的步子,不能够往前面进个一尺、两尺,不能,停在你的旧地方。只要你能放下,放下就往前进了,不肯放下你就停留。像我们爬楼梯,你老是停在第一层,你怎么能上第二层!放下第一层就上第二层,放下第二层就上第三层,你要不断的放,你才能到顶层。所以修行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什么都要放,你就得大自在了,你就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了。

  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的后半段,我们把它念念,「下半能为,即从痴有爱」。爱从哪里来的?爱从无智慧来的,无智慧就是愚痴;有智慧就不叫爱了,叫慈悲,慈悲是从智慧里生的。世间人的爱是从愚痴里头生的,痴迷里面生爱,所以爱是情,情是不稳定的,刹那刹那在变化。所以「菩萨悲生」,菩萨大悲心生起来了。「非大菩提,莫之能拔」,拔是拔众生之苦,帮助众生觉悟,那要用什么?要用大菩提,大菩提是真实智慧,如果不是真实智慧不能帮助众生。说「无此悲智,非佛法故」,所以,什么叫佛法?佛门里面常说,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人家要问你什么是佛法,这两句话答得一点都不错,佛法就是慈悲、方便。什么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就是最适合。你把慈悲落实,最适合的方法落实你的慈悲,叫做方便。慈是帮助众生得乐,悲是帮助众生离苦,你以最适合的方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叫做佛法。佛法不迷信,佛法不消极,佛法永远不会落伍,你想佛法有什么不好?

  大家常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他就代表这个。眼到手到就是方便,看到了,没有条件,立刻就帮助你,决定不希求果报。「我帮助你,希望你将来给我什么好处」,菩萨没有这个念头。菩萨所修积的福德,六道众生看不到,不但看不到,想也想不到。他所修积的是真实功德,谁知道?诸佛如来知道,法身菩萨知道,六道里面众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修的是无相的功德,即相离相,离即同时,他跟法性相应。所以他得到的,我们在佛法里讲,他所得到的是完全回归到自性,自性是大圆满,这是不思议的境界。这些道理与事实我们要了解、要学习,特别是对初学的人,要有正确的答覆,简单明了把佛法解释清楚。现在我们看第二首偈:

  【普见於诸法。二边皆舍离。道成永不退。转此无等伦。】

  从这以下有五首偈,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次五」,就是从第二首到第六,「菩提果用中」,这五首偈讲菩提果用。「初偈」,我们刚才念的这首,「悲智双满」,清凉大师的解释言简意赅,菩提之果。菩萨教人决定是以身作则,你才能相信。在中国,古人说得好,「不学则不智」,你要求智慧,你要勤学,你才会长智慧。「不教则不仁」,你看看此地讲的,「智见诸法,悲以转授」,不仁就是没有悲心,不智就愚痴,这两句话是劝学。要肯学,要肯教,学了之后要教人,教跟学都要以身作则;换句话说,你教人的东西你自己先要做到,受教的人真正得利益。你教别人做,你自己没有做到,你想教别人得真正利益就很难很难。为什么?别人背地里讲,「他自己没有做到」,他对你讲的,他不能相信。

  你自己没有做到,你跟人家讲的语气不肯定。为什么?自己有惭愧,没有做到。自己真正做到,那个语气不一样,斩钉截铁,字字句句肯定,没有丝毫疑惑,你做到了。所以教学的原则,古大德说得很好,总的原则「先行其言」,首先把你说的做到。释迦如来如是,菩萨、罗汉也如是,祖师大德也如是,在中国孔子、孟子也如是,这大家没话说,真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走的是圣贤之道,所以首先自己要作圣、要作贤。今天我们同学们在一起,我劝大家学《沙弥律仪》,从这个地方起步。你真正把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明白了,你能够落实,你就是菩萨沙弥。怎么叫你是菩萨沙弥?你真正觉悟了,你要不觉悟,你决定不肯学,你决定做不到。所以你能够做到,你有大慈悲心,正法住世全靠你。

  佛在经论上讲的,有戒律,正法常住世间;没有戒律,正法就没有了。谁能持戒?你能持戒,正法因你而住世。这个世间有正法,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个地方不遭灾难。谚语所谓「一人有福,连带一屋」,这个人有大福报,他住在这个地方,这一个地方不遭难,这一个地方的人沾他的光。你今天真正修行,我们这个地方不遭难,沾你的光。所以,真正修行人是菩萨、觉悟的人,不觉他不肯干,好像修行很辛苦。你们享乐,我在这里受苦,我为什么?他们享乐将来有罪报,有果报。我今天在修行是为度他们,减少他们的苦报,他们现在并知道,他也不会感恩。这个事情谁知道,自己心里清楚,佛菩萨看得清楚。他可以减轻苦报,你自己超升了,从观行位超升到相似位,从相似位再提升到分证位,一生能不能做到?能做到。

  我们看看《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那还得了吗?他一生提升到究竟圆满位,不是分证位,他得到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一生成就。你要问为什么?没有别的,好学、精进,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就这个道理。不怕辛苦,不怕艰难,一心一意为众生,我要不肯认真修行,众生有苦,有灾难;我认真修行把功德回向给他们,祈求消灾免难。这里面决不夹杂妄想,什么叫妄想?自私自利是妄想。我今天付出这么多代价,我有什么收获?我有什么好处?这叫妄想。决定不夹杂,所以,『普见於诸法』。

  『二边皆舍离』,清凉大师注解注得好,「普见通於性相,故离二边」。性能现,法性无性,相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性是真空,相是妙有,真空不空,它能现相,所以叫不空。妙有非有,虽然现相,相立刻就没有了,所谓石火电光,刹那不住。所以说一切法无所有,这是讲所有一切现相不是真的存在,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二边皆舍离」,性相两边都不执著,两边都不分别,两边都不生妄念,也就是都没有起心动念。这个「见」是见性见,不是眼识,不是第六意识。我们凡夫见是第六意识、是眼识,所以他有分别,他著相,见不到真相,诸法实相见不到。我们凡夫见的是诸法幻相,诸法的梦幻泡影,我们见的是这个。能够见诸法实相就是两边舍离,这是什么人?法身菩萨,最低的地位是圆教初住。这叫什么?这叫见道。「普见於诸法,二边皆舍离」,这是见到诸法实相,在大乘法里头,圆顿一乘法里头,这个位子叫见道位。

  『道成永不退』,在三不退里面叫念不退,永远不会退转,退转就是十法界,不会再退转到十法界,所以在这个地位上,一般经论里面所讲的三不退。位不退,实在讲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跟小乘须陀洹,他们证得的是位不退,绝对不会退到凡夫位;他这是入了圣人,转凡成圣,不会退到凡夫。虽然还没有能力超越六道,在六道里面他的果报是在人天两道,绝对不会堕三恶道,绝对不会堕到阿修罗,位不退。

  从此薰修,烦恼逐渐轻,智慧逐渐长,依四弘誓愿真正修行,他得第二个不退,行不退。就是说他绝对不会退到小乘,他能够舍己为人,舍己为人是菩萨。菩萨行不好修,就是说你好心帮助别人,人家并不领你的情,并不感你的恩,甚至於还侮辱你,还糟蹋你,还讽刺你。这时候你退不退心?十之八九都退心:算了,我还是当小乘,不当菩萨了,菩萨道难行!他为什么会退心?他著了相,他没有离两边;真正觉悟的菩萨,他分别、执著离开了,他才会不退转。众生对他怎么样的侮辱,他笑笑,知道什么?你迷惑,你无知,你要哪天觉悟了,一定很感激我。可惜你现在不觉悟,你怎么会生出感激的心?虽然不感激,你有苦难,我还要帮助你。绝对不因为你对我不好,你对我不恭敬,你对我不尊重,你有苦难我就不帮助你,这不是菩萨,所以菩萨得行不退。

  但是舍离二边,这是法身菩萨,圆教初住发心住,真正发菩提心了,念不退。所以,经上讲的三种不退,这个地方完全证得了。『转此无等轮』,「无等轮」是大乘圆教的佛法,修学这个佛法,弘扬这个法,这叫「转此无等轮」,轮是法轮。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偈颂第三首:

  【不可思议劫。精进修诸行。为度诸众生。此是大仙力。】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简单,意思都显出来了。「次一美往因行」,美是赞美,往是过去,过去生中修的因行,所以偈子第一句说『不可思议劫』,这是过去。清凉大师这个注解里头为我们指示的,这不是未来,是过去。『精进修诸行』,这一句就是因行,为的是什么?『为度诸众生』。

  这首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怎样有效的学习它?第一,我们要发长远心,修行、证果、度众生,绝对不是短时间的事情,这是永恒、永无止境的大事。一定要知道,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事业,第一殊胜的事业,这一点你总得要了解。你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了,甚至於你出家了,老实说你是糊里糊涂出家的,迷迷糊糊误撞到佛法来的,你并不知道佛法的殊胜。可是既来之,则安之,总算有缘!这就是佛门里头修行证果,不论你是什么因缘发心,这个关系不大,最重要是你遇到之后的缘,这个重要。这就是善导大师常讲的,「总在遇缘不同」,遇到的缘殊胜,这个遭遇是不期而遇。遇到善友,遇到真正善知识,自己能解、能信,依靠善知识的教诲,认真努力修行。

  修行这两个字的意思,你要搞清楚、搞明白。行是什么?行为;修是修正、修改。由此可知,我们行为错误了,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修改过来,这叫修行。行为无量无边,佛教导人,把无量无边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语、意」;你的行为再多,总不出这三大类。身,身的动作;口,口是言语;意,意是念头。什么样的行为是正,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佛给我们说出了标准。对於初学、启蒙的人来讲,无论是世法、佛法,佛讲「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就是标准,善恶的标准。身造杀盗淫,这是错误的,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修正过来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从错误的把它修正过来。言语,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是错误的;把错误修正过来,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念头起贪瞋痴是错误的;不贪、不瞋、不痴,这是正确的,从这个地方做起、修起。

  「精进」是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与十善相应,都能够远离十恶,这个人叫真正修行。为什么要修行?「为度诸众生」,首先是度自己这个众生,「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先度自己,度自己同时就度了别人。为什么?给别人示现一个好榜样,这个人有德行,这个人是善人,这个人身不造杀盗淫;口没有妄语、没有两舌、没有绮语、恶口;起心动念没有贪瞋痴,你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从这个地方做起。这在佛法里面是人天小果,你要能够真正修成功了,你决定不会堕三恶道,你也不会变成罗刹、修罗,你一定是人天福德之神;在天是正神,在人间是正人君子。从这个基础上向上提升,就是声闻,就是菩萨。这也是遇缘不同,遇到小乘,你学声闻教,遇到大乘,你就作菩萨。

  十善业道做到了,净业三福第一条做到了,「孝亲尊师,慈心不杀」都在其中。只要能做到十善,你肯定是父母的孝子,是老师的好学生,净业三福第一条你得到了,佛经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分了。十善都做不到还谈什么?什么都不要谈了。十善是纲,总纲,给诸位说《弟子规》是目。十善如何落实到生活上?点点滴滴《弟子规》里头就细说了。《太上感应篇》是目,《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目,莲池大师的《自知录》是目,明清许许多多读书人所用的「功过格」也是目。纲简单只有十条,而应用得最普遍的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就是十善,如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所以,你们同学要学习戒律,要修养德行,我给你们提供的参考资料虽然不多,多了也没用处,就这几样你们能熟读深思,认真去学习,足够用了。

  早年在图书馆,我提出七门功课,我们净宗同学必需要学习的。七门里面有「四书」,现在在这边,我教你们前面两年完全著重在德行。头一个是《弟子规》,你们学过,学了但是没做到,没有做到不算,你等於没有学,一定要认真做到。你不要去管这个合不合现在这个时代,你不去问这个话,你就老老实实去做,认真去做。对自己肯定有好处,对社会肯定起潜移默化的德用,真正是自利利他之行!学习《十善业道经》,学习《太上感应篇》,学习《安士全书》,这几样东西,你认真依它做标准来修正身、语、意三业的行为,往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沙弥律仪》一点都不难!你的学习真是轻而易举,我们希望这两年能认真在这里做。大经随缘随分的学习,大经是能帮助你开智慧,你今天天天听大经,开不了智慧,原因在哪里?你没有戒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心行常常严重夹杂不善,障碍了你的悟门,你听了不开悟,你听不懂,原因在此地。

  戒律的精神就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戒律是真正断恶修善。断恶修善是修行的起步,不管是哪一宗,不管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是起步!没有这个基础什么都没有了,学什么都是空的,不会有结果。像花草树木一样,你没有根,再好看,死的,花瓶里面插的花,没根,开得再好活不了几天。你从十善业道这里是扎根,你有根,你是活的。现在虽然很小、很弱,你一定会长成大树,一定会开花结果,你有根。你们想想这个东西重要不重要?你的毛病、习气、恶念、恶习,你没有改掉,你没有真修!不要修别的了,单单《弟子规》就不得了。你果然做到了,你的毛病习气都没有了,你就是薰习成圣人的胚胎,圣人的种子,你继续提升,你将来就成圣成贤。

  如果不从自己本身做起,希望别人能够学习,与自己毫不相干。谁肯学谁成就,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学生超过老师。什么原因?学生比老师认真,老师没有做到,学生做到了。这种学生少,真的是有大善根、大福德。但是多数一般的学生他要看老师,老师做不到,教他做他怀疑,他也是听听而已,不肯认真去做。所以,是个好老师,是以人格、德行感化学生,那是真正的好老师;就是老师所教的,他自己先做到,能说亦能行,不是说能说不能行,能说亦能行。这种老师在古时候说「国之宝」也,现在人讲国宝级的,希有难逢。

  所以一切「为度诸众生」,要为这个想。度众生是真正度自己,度自己就是真正度众生,自他不二,要懂这个道理。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教化众生,你细心去观察,决定是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榜样,做最完美的榜样。你要细心观察,你才能看得出来。

  前几天,中国大陆有同学打电话给我,他们有个机缘到山东曲阜去瞻仰孔老夫子的故居,听说最近发现了很多的文物。他告诉我,孔老夫子在世的时候毁谤他的人,嫉妒他的人,糟蹋他的人,侮辱他的人,很多!在世的时候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国没人用他,那些列国的诸侯接见他,听他讲的那些话,就是老子所讲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没有人相信他。年岁也大了,不得不回老家,回老家的时候六十八岁了,孔老夫子七十三岁走的。所以回到老家去教学,中国私人办学是从夫子创始,教学只有五年。五年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为中国人的最好榜样,孔老夫子作梦也没有想到,后世人对他这么尊敬,这是实话。

  由此可知,一个人在世,人家赞叹你也好,毁谤你也好,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历史论断,所谓是盖棺论定,普通一般人没有资格,那个必然是史学家,有德行、有学问,由他来评断。世间一般人见仁见智,那不能作算的,这是我们用世俗眼光来看。一个人不计毁誉奋发向上,世法如是,出世法更是如是。现在这个世间只有毁谤人,哪有赞叹人的?如果这个世间人会赞叹人,我们这个世间灾难就没有了。为什么?人心善。大乘经教里头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善人多、善念多、善行多,中国古大德常讲,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善人,这个世间就不会有灾难,百分之一。

  所以,我们到图文巴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居民八万人,照中国古人这个话,这个地区有八百个善人,这个地区就是现代地球上的上善之区;这意思就是说,一个善人很容易感化一百个不善的人,确确实实他能感化。一千个善人就能够很容易感化十万个不善人,这不得了!现在在这个时代,不要说一百人当中一个善人,如果我们说一万人当中有一个善人,灾难纵然不能化解,肯定会减轻;如果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善人,灾难会化解,劫难决定不会发生,真的是一人有福,连带一屋。所以你要发心做个善人,你看看不知不觉你就利益多少人。

  我们希望学院里面的同修,有在家、有出家,四众同修们真正觉悟。真正觉悟从哪里看?就是看你断恶修善,你真干,你真的觉悟了。如果你没有真正在这里下功夫,你没觉悟!你天天诵经、念佛、拜佛,你的烦恼习气一点都没有改,那你是完全搞形式,没有实质,这个修行没用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讲有口无心,「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拜佛就像舂碓一样,从前舂米现在你们也没有见过,古时候舂米踏碓,拜佛就跟踏碓一样,有形式,没有实质。佛法的教学,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里头最重要的是从心里头转变,把不善的念头转成善念,这叫真功夫,真修行。把过去,昨天以前,所有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言语,不善的行为,统统改正过来,这叫精进修行。要发长远心,从今而后永不懈怠,勇猛精进!现在大家都晓得全球灾难很多,就发个大愿,为全球一切众生祈祷和平,化解灾难,从我自己真诚心修持做起。再看下面一首偈:

  【导师降众魔。勇健无能胜。光中演妙义。慈悲故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一首偈的大义,「慈力降魔」,慈悲!什么是『魔』?『导师』是九法界众生对诸佛如来的尊称,意思跟大师相同,这个名号不能随便称。你们看看古时候,我们在佛门里头许许多多典籍里面去看。佛门里面,有称三藏法师,称国师,称禅师,称论师,称律师,称法师,没有听到称大师、称「导师」的。大师多半是这个法师已经圆寂不在世间了,后人对他的尊称,他在世的时候没有这个称呼。像我们今天称印光大师,你看看民国初年,《文钞》,从前的本子,《文钞》的题签是《印光法师文钞》。称大师是他老人家已经往生之后,后人对他的尊称。过去李老师给我们说,后人对前人尊称为大师,只有净土宗,其他宗派里面称祖师,大师都没有,大师是对佛的称呼。人不能太过分,称大师过分了,称导师也过分了。

  在学院里面、学校里面有导师,对内称,对外不能称,这是佛门里面的常识,我们要懂,你不懂叫人家看笑话。外行人称还可以,那是他不懂佛教,内行人听了就不一样,这些常识我们不能不留意。在外面,你们这些同学们对我,称净空老法师,行,七十岁以上,老人了;不能称大师,不能称导师,导师对内,行,对外不可以。那是我们在学院里面,或者在净宗学会里面,内部,这个常识不能不知道。对人尊称是好事情,不能过分,过分就错了。礼,礼有节度,恰到好处,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分。所以对外介绍的时候,称净空法师、净空老法师。不要用上下,什么上净下空,这是古时候,现在人不懂!你搞上这几个字,他怀疑,什么叫上净下空,把人都搞糊涂了。像这些地方我们应该从俗,愈简单愈好,效果达到了。这是顺便,这里看到导师,对佛称导师,对佛称大师。

  『降众魔』,「魔」你要认识,什么是魔?魔这个字的本字,最早翻经,魔是折磨的磨,这个字上面是麻,下面是个石头。把石头改成个鬼,传说是梁武帝做的,所以这个字是梁武帝发明的,梁武帝说折磨比鬼还厉害,所以把石头换成个鬼。这是在佛门里面,翻经以后就采取魔鬼的魔,原先是折磨,你要懂得它的本意,凡是受一切折磨那都是魔。所以佛在经上,同学们多半都念过《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把「众魔」分为四大类,分得好!

  这个四大类,第一类叫「五阴魔」,五阴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有身,身为苦本。身,头一桩苦就是要吃饭、要喝水,你说苦不苦?一餐饭不吃,你就饿得慌,两餐饭不吃,你全身无力,这太明显了,身苦。所以你要晓得,身是苦本,你有身你就得受苦,有身你就有病。你看看三餐饭不吃,饿病;一天不喝水,渴病,什么病都来了,并发症都爆发起来了。饮食是什么?饮食是药,治病的!所以,饮食要健康,饮食不能贪图美味。许许多多人不懂这个道理,贪图色香味,这样的饮食导致许许多多疾病,所以古人才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祸害,什么原因?言语得罪人,态度得罪人,古人说得好,「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说话的人确实没有得罪别人的心,但是人家听了,他有意,他记恨在心。所以,口为祸福之门,不能不谨慎。《无量寿经》教导我们修行下手,从哪里?从「善护口业」,很有道理。

  我跟李老师十年,跟在他身边十年,看到他老人家教学生。学生接受他教导的,听话的,真能够忏悔改过的,李老师对他有呵斥、有责备,甚至於还会打人;对於那些不肯接受教诲的,不知道改过自新的,这些学生有,李老师对他非常客气,从来对他没有说过一句责备的话。见他都是笑面迎人,没有说板著面孔对他的。为什么?不结冤仇!我们在他身边,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教学,做出来给我们看。我说的是我们班上的学生,我们经学班只有二十几个人,班上的学生,老师对每个人的态度不一样,真的所谓是因材施教。能接受,不教你,失人;不能接受,教了你,失言,这就叫善巧方便,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所以善巧方便是活的,慈悲为本是原则,善巧方便是活活泼泼的。所以凡是种种折磨,像五阴色受想行识,折磨!这第一类的都免不了。

  第二大类的,烦恼是魔。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在佛法里一般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叫做魔。第三种死魔。死怎么是魔?我学道还没学成,寿命到了,没学成功。纵然学得不错,来生还能得人身,这一个轮回至少中断二十年,你说这个苦不苦?这是折磨。所以真正修道人,我自己深深体验,寿命是要长,不长修不成。我自己是个过来人,如果我果然照一般算命、看相的人说,我的寿命过不了四十五岁,我四十五岁要是真的往生了,我知道自己是什么状况,凡圣同居土下三辈往生,只有这么功夫!现在又能让我把寿命延长了三十多年,现在我要是往生的话,我有把握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没有把握,凡圣同居土上三辈往生。你看看,从下三辈能够跳到上三辈,不一样!如果能再活多几年,也许我就能从凡圣同居土跳到方便有余土,这是有把握的。

  长寿还是有好处,我们不贪图寿命的享受,是因为有时间不断的薰修,不断把自己向上提升。这首偈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