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一四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四八卷)  2003/11/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148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鲜少世界,苦集圣谛第七句看起:

  【或名摄取。】

  『摄取』就造业,这个名称在集谛,集是世间的业因,感得世间的苦果。世间众生起心动念都离不开取,取,据为己有,取,自己全面控制,这都是「摄取」里面的意思。他不知道事实真相,「般若经」上佛常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萤幕上的画面,画面有没有?有。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佛说它无所有、毕竟空?因为这个画面是刹那生灭的,确确实实不存在。现在我们看电视,有些人知道电视音声、画面的原理,确实它是由点组成线,由线组成面,面当中显示这个画面。由於它的速度太快,我们眼见耳闻,所接受的讯息都是相续相,而事实真相,我们是完全被蒙蔽了。

  如果我们有能力见到千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那个时间里面的动态,你就发现形象、声音都不存在。现在我们的根钝了,见不到事实真相,迷在现相里面,误以为这个现相是真实、是有、是存在的,所以才起这个妄念,摄取是个妄念。十二因缘里面讲「爱、取、有」,起惑、造业,感受果报;实际上起惑也是虚妄的,造业也是虚妄的,果报也是毕竟空、不可得的。谁知道?诸佛如来知道,法身菩萨知道,所以人家在境界里如如不动。摄取之念尚且不生,哪来的分别执著?那个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这个现相有没有?有。知道所有一切境界相,包括自己身体,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在一切境缘当中从来不起心动念。

  不起心、不动念,他怎么能够现身?怎么能够应化在十法界?这个事情我们无法想像,佛也没有想像,所以给你讲叫不可思议。你要问什么道理?佛跟你讲法尔如是,自自然然它就是这个样子。起心动念在九法界里面,叫业报;不起心、不动念,叫法性,性德自然的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众生的感还是业,他还起心动念,佛菩萨应里面没有起心动念。这虽然不是我们的境界,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理解。透彻的理解做不到,透彻理解,佛在经上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就是究竟透彻了解是如来果地上。等觉菩萨虽然了解,不够透彻。我们今天能够理解少分,是听佛的教诲,如果不听闻佛陀教诲,我们是茫然无知。不仅是这一生,生生世世我们都在造业,起心动念是迷惑,妄想执著是造业。果报虽然是虚幻,虚幻果报从哪来的?业力变现的,这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唯识所变」,识是业力,业力所变的。

  但是现相,这个相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都叫相,一个字统统都包括了。现相是性,心性能现,心性所现的相分,相分之体就是真心,性相不二。古大德怕我们难以理解,用金跟器来做比喻,把金比作心性,把器比作现相,我们从这个比喻当中就能体会。我们到一个金铺里面去看,看这些金器,琳琅满目,几千种几万种,那是什么?相,相不一样。尤其你看它的展览,展览里面就是没有相同的,我参观过,确实美不胜收。千种万种,体只有一个,黄金,都是黄金造的,这就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所以你要问自己的心性在哪里?宗门常讲明心见性,心在哪里?性在哪里?真正见性的人他知道,这一切万物随便捻一个都是,就如同你在金器展览会里面所看到的。黄金在哪里?随便捻一个都是。

  你真的明白了,明白跟不明白的差别太大太大了。不明白,迷!你不知道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是一,你不知道。你迷,不知道是一,你就分什么?分自、分他,你这个当中就起对立、起矛盾,这就造业,就错了,你跟一切人不和了。如果你知道是一体,是一个自性,一个法性,所有一切对立、矛盾统统没有了。然后你能够体会到整个宇宙是和谐的,一个性!《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你还有没有摄取这桩事?没有了,不但摄取的事没有,摄取的念头都没有了。你的心是虚空、是法界、是刹土、是众生,没有一样不是自心,你自性现的。我们今天讲无量无边的星系,哪个星系不是自性现的?万事万法,哪一法不是心现的?能现是心,所现的也是心性。

  但是奇怪,境界里头它会变化,千变万化,这是什么回事情?佛讲了,这个变化是识。识是什么?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是识,不是性。性能现,识就变了,所以外头境界是随著自己念头在变。境界有没有好坏?没有。蕅益大师讲这个话,真的,一点都不假。「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没有善恶,它是自性,是自己真如本性的相分,现的相,没有善恶。善恶从哪里来的?蕅益大师讲「好丑起於心」,这个心是什么?就是妄念。我心善,没有一个人不善,饿鬼、地狱都善;我的心不善,没有一个是善的,这就是境界随著你的心在变。

  为什么会有六道?为什么会有十法界?六道、十法界是念头变出来的,念头是识,所以说唯识所变。境界,实在讲你是自作自受,绝对不是别人变出来给你享受的,没这个道理;自己变自己受,这才叫事实真相。真正了解事实真相,这个问题解决了。诸佛菩萨了解了,於是他的念头里头纯净纯善,没有丝毫不净,没有丝毫不善。诸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三途地狱都是善的,所以叫不可思议。三途地狱,他有没有苦受?他没有。他看到别人在地狱受苦,他自己不受苦。什么原因?因为他知道这个相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就没有苦受了。再跟你讲,天堂里头也没有乐受,凡夫在天堂很快乐,享乐,佛菩萨在天堂里头没有乐受。为什么?他晓得天堂也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所以他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这叫正受,这叫极乐。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极乐世界很快乐,像我们人间一样」,那你全搞错了,那就不是真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里头没有苦,没有乐,没有忧,没有喜,那才叫真乐。苦乐忧喜是六道里头有,这种享受不是正常的,这种享受是错误的。你的心有起伏,喜乐的时候升高了,忧苦的时候下降了,你的心不定。极乐、华藏这一真法界,人心永远是定的,永远没有起伏,这叫真常。九法界的四圣法界有起伏,起伏不大,好像小风小浪,我们看起来他禅定功夫很深。六凡,尤其是三恶道,大风大浪,他的苦乐忧喜是大风大浪,也就是他的心很不清净。对於摄取有严重的分别执著,完全迷失了诸法实相,完全迷失了自性,自性的功能、德用茫然无知,所以在这里面起惑造业。

  诸佛菩萨这是明白人,所以说是自自然然应化在其中,绝对没有起心动念,你要认为我们求佛菩萨,佛菩萨也听到了,也马上感应来了,那完全是众生的情识。真的佛菩萨有感,但是不是我们想像的,我们永远想不到。所以世尊在世,有人问到这些问题,世尊用击鼓、敲钟来做比喻。我们击鼓、敲钟这就是感,钟鼓发出声音是应。我们击鼓、敲钟是有意,它应是不是有意?是不是我们敲它一下,它马上接收到了,赶快要应一声,是不是这样子?不是。它绝对没有起心动念,绝对没有分别执著,你敲得重,它应的声音大,应的时间长;你敲得轻,它应的时间短,声音小,所谓是「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在十法界示现、应化,就像钟鼓回应一样,我们有情众生真的是有心去求,他是无心而应。他如果要是有心的话,他变成凡夫了,他也迷了。佛菩萨应现,「不可思议」这句话太深太深了,不容易体会,佛这一句话把事实真相说出来。我们要到什么时候才真正能够体会得这句话的意思?大乘教里面讲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句话的意思你真正体会到;虽体会到,你见不到境界。境界是什么?能变、能现。

  心性是万法之体,《楞严经》上说的「诸法所生」,这个诸法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包括在其中,连虚空都在其中。「唯心所现,世界微尘」,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系,我们讲的银河系,佛经上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华藏世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跟华藏世界,比我们现代天文里面讲的范围还要大,我们现在天文学讲的范围是讲银河系,知道在太空当中,银河系太多太多了,数不尽,银河系为单位。《华严经》里面讲的大星系是以华藏世界为单位,华藏世界里头不晓得有多少银河系!

  黄念祖居士告诉我(他是个学科学的),他说佛经上讲一个单位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银河系。如果单位世界是银河系,那佛经上讲的小千世界就是一千个银河系,中千世界再乘一千,大千世界还要乘一千。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万亿个,十万亿个银河系,这是一尊佛的教区,一个大千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教区这么大,这不是很大的,这很普通的。确确实实《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有佛愿力弘深,福报广大,他的教区是两个大千世界,三个大千世界,还有十个大千世界,有一百个大千世界,这不一样。我们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这是讲的世界。

  世界怎么形成的?微尘聚集成的,就是讲物质,物质最大的单位是世界,最小的单位是微尘。微尘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原子、电子、粒子,最小的物质,我们肉眼看不见,佛法称它作微尘。说一个大,说个小,统统都包括在里头。这是说什么?「唯心所现」。然后底下一句是「一切因果」,一切因果就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唯识所变。所现的跟所变的,「因心成体」,这句话重要!它的体是什么?体就是心性,就是法性,就是佛性,因心成体,就好比「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心在哪里?随便捻一物就是。这个时候才真正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

  禅宗大彻大悟之人说了一句话,「遍法界虚空界是沙门一只眼」,这话什么意思?遍法界虚空界(沙门是自己)是我自己的一只眼,这个话的意思就是遍法界虚空界原来是我自己,这个人叫大彻大悟;宗门里面讲「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这就是。知道整个宇宙是自己,他怎么会不爱宇宙?他怎么会不爱众生?没有这个道理!他要不爱这个众生,就好像自己不爱自己的眼睛,不爱自己的耳朵,他是自身的一部分。一切人,一切动物,一切植物,一切矿物,山河大地,统统是自己。现在他不承认,那有什么法子!他不承认就叫凡夫,他承认了就叫佛,就叫菩萨。

  所以佛家讲证,唯证方知,证就是证明、证实,证实宇宙跟自己是一体,证实性是真的。心性,经上讲法性、佛性,性是永恒不变。性不是物质,所以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见,耳听不见,这个心想也想不到,心能够想到的叫法尘,它不是法尘,所以六根接触不到。但是它变出相出来就行了,变出相,就是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全包括了,然后你晓得性相是一不是二。心性在哪里?所有一切现相就是。爱心,这个爱是心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性德,叫一片慈悲。爱心充满宇宙,爱心遍一切众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讨厌他,不爱他,那是什么?你迷了自性,你把你的性德扭曲了,把爱扭曲成恨。所以怨恨,怨恨是扭曲了的爱,迷惑颠倒的爱心,就变成了怨恨。谁把你扭曲了?是你自己的无明,妄想、分别、执著把它扭曲了,扭曲就不正常了。

  佛法教人没有别的,恢复正常而已,恢复正常,你是菩萨,你是佛。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众生,你说你多舒畅,多自在,多快乐!这就是你本来是佛,你本来是菩萨,《华严》、《圆觉》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佛?在佛眼睛当中,你还是一尊佛,可惜你是个糊涂佛,你迷了。所以诸佛菩萨对你尊敬,为什么?你本来是佛,你现在还是佛,只是你现在迷惑,没有醒过来,所以他尊重你。可是你不会尊重他,你不会尊重他是当然的。为什么?迷!你要尊重他,你不就觉悟了。

  这个道理很深,你要能够尊重佛,你就能够尊重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地狱众生也是佛,蚊虫蚂蚁也是佛。不但动物是佛,植物也是佛,山河大地、泥沙都是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法性。你能够明了,你能够觉知,你能够不迷,那叫佛性,佛是觉的意思,你真的觉了,佛性现前。所以,佛性是真性里面的一分,般若智慧,这是自性本有的。迷了的时候,这一分东西把它扭曲了,扭曲成什么?烦恼,我们讲烦恼习气很重。断烦恼,实在讲这个意思你要搞通了,真的烦恼要断了,你自性般若不就断掉了!所以你要晓得,烦恼是断不了的。那怎么办?一觉悟,烦恼马上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就是般若智慧。

  我们再从一个比喻来说,好像一块布,这一块布是平平坦坦,一丝毫皱摺都没有,这就好比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在你把它揉成一团,展开来之后,它皱皱的,那就叫烦恼。你能把它烫一烫,烫平了,它又变成般若智慧,就是这个样子。智慧为什么会变成烦恼?这里面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把智慧变成烦恼,变成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大的皱纹,皱在一团去了,非常难看。一旦觉悟的时候,等於说我们用熨斗把它烫平了,它又恢复正常。

  性不生不灭,性是相之体,所以再跟你说,相也不生不灭,大经上讲「生死即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生灭就是不生不灭。所以人怕死,为什么?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死很恐怖,其实没有生死。你什么时候能证得,证得你没有生死,这就叫入般涅盘,你就证得大涅盘了。你证明了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这就叫证得大菩提。什么时候证明了生死跟不生死是一不是二,你就叫入大涅盘。佛在一般经论上方便说,方便说是随顺众生,他懂,你给他说真话他不懂。方便讲是缘聚缘散,身是物质,缘聚的时候,这身现前了;缘散的时候,身灭了。聚的时候,不生;散的时候,不灭。从什么地方看?我们讲从基本的物质上看,现在科学家证实物质不灭。

  这在我们人身上来讲还是不好懂,我们用一个物体来说,大家就容易懂了。譬如一栋房子,这栋房子造起来,这房子生了,房子的相现前;咱们把房子拆掉的时候,房子没有了,灭了。如果你要看看这个房子里面这些材料,你才晓得它不生不灭,把它架起来是这么多材料,把它拆掉还是这么多材料。这个房子多少瓦,多少砖,多少钢筋,多少水泥,堆在地上一堆,我们叫建筑材料;依照图形把它架起来,这是房子。你迷惑了,「房子生了」,拆掉的时候,房子灭了,你看了一堆材料,不生不灭。所以生,缘聚,架起来是缘聚;拆掉的时候,缘灭,只有缘生缘灭。实际上,实际上不生不灭。你从这个比喻上细心去思惟,你能想通了,你就知道这个身不生不灭。

  所以,身有缘聚缘散,灵性,灵性不是物质,就没有生灭,灵性永远存在。灵性迷了,现在怎样将他破迷,慢慢恢复到本觉,从不觉恢复到本觉,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灵性的提升。人生真正的目标就在此地,不断把自己向上提升。像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我们从十信提升到十住,从十住提升到十行,从十行提升到十回向,从十回向提升到十地,你的路走正了。这叫反妄归真,返朴归真,成无上道。可是迷惑的人,他走错路了,他走反方向,愈迷愈深,愈陷愈不能自拔。十法界,我们知道,走反方向,是走到三途地狱;走正方向,那你是走到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叫一念之差,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们有幸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识,发现这一条光明的大道。我们在这个道上确实,真的像佛在经上所说的,我们是逐步在提升,一年一年不一样。不但一年不一年不一样,一月一月不一样,所以才法喜充满,不亦悦乎!前途一片光明,真的晓得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刚才给你讲这个话是世间人说的,契入境界的人没有生死。经论里面所说的,前途一片金色光明,诸法实相你见到了。真正见到能看得出来,你的思想、你的见解、你的言语、你的行为,这里头确确实实充满了,我们常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五句是什么?这个五句是真性的性德,真心的心相。

  决定没有自私,决定没有偏爱。没有偏爱,看到你怎么对这个人这么好,对那个人好像就距离远一点!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这个情形是善导大师说的「遇缘不同」,实际上是平等的。譬如下雨,雨水从空中落下来落在地面上,树木花草吸收的水分多少不一样,小草只吸收一点点,大树就吸收多。决不是雨水有偏心,而是一切众生善根、福德不相同,有人能接受多一些,有人不能接受。譬如老师教学,这就是最明显例子,老师上课,我们学生二十多个人共同学习,都一样听,没有差别,可是每个人接受的,体会到的,理解的,各个不相同。你能说老师对这个人有偏心吗?对这个人多一点,对那个少一点,没有!各人根性不一样,老师平等教诲。

  平等里面还有差别,老师对待每个学生态度不一样,这我说过了。有的老师有打、有骂,有的老师对他很客气、很恭敬,即使他有过失,老师也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根性不相同,各个都得利益。所以要晓得,平等里头有差别,差别里头有平等,那叫真平等。用错了,用错了麻烦就来了。小草你给他很多水,他淹死了;大树,你给他很少的水,他活不了,不能用错。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智慧的应用,他会用得恰到好处,什么样根性用什么样的方式。用得恰到好处,世间里面才能摆得平,才能够(现在的话说)化解冲突,化解矛盾,那就是智慧应用得非常恰当。

  所以摄取里面有不摄取(不摄取就是不著相),不摄取里头有摄取,那就通了,问题就真正解决。偏在任何一边,都不通,都要受苦报。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苦集圣谛第八句:

  【或名著处。】

  这个名词也是集谛的名称,看来集谛什么样的名称好像都能讲得通,这里头意思就很深了。『著处』实在是没有,世尊在《金刚经》上教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著处」就是住,这是真正修道人一个关键的问题。

  须菩提尊者在般若会上代大家向世尊请教,他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一个是「应云何住」。第一个问题,这个心是妄念,这是我们每个人现前的事情,妄想太多了,妄念纷飞,怎么能把它伏住?伏不住,肯定就是随业流转,这就苦了。三途六道真正的原因就是这个,妄念太多,把一真法界变现成三途六道,这一真法界扭曲了。所以真正修道人,他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怎么样能把妄念伏住?第二个问题「应云何住」,我们的心要放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为大家讲了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这一本大乘法。

  如果这两个问题,当机者是净宗法门的话,这个问题好解决。「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你说对不对?比《金刚经》上简单多了。用一句佛号把你所有一切妄念伏住了。念头才起,立刻就转变成「阿弥陀佛」,不管这个念是善念还是恶念,不要去管这些,都不相干,把念头赶紧转变成「阿弥陀佛」就对了。心里头只有这一个念头,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所谓说是「以一念止住一切念」,这个法门妙极了。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第一法门,简单容易。这是念佛功夫得力了,什么叫得力?这就叫得力,这就叫会念。凡是佛号伏不住烦恼,口里念佛,心里还胡思乱想,这是古大德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那是什么?不会念,功夫不得力。

  如果你要问,心要安住在哪里?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上,你这一生大事圆满了,肯定往生,这就叫「忆佛念佛」,果报上,「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须菩提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他是对那些研究「教」的人讲的,释迦牟尼佛讲了一大堆!对念佛人讲太简单了!比那个殊胜多多,高明多多,简单、容易、稳当多多,这就是净宗不思议法门。那现在问你,你是愿意找麻烦,你还是愿意走这简单的道路?各人志趣不相同,有人喜欢找麻烦。我喜欢简单,尤其是年岁大了,年岁大怕麻烦、怕繁琐。人到中年之后,尤其六十岁是进入晚年了,晚年之后再不能搞繁琐事情了。为什么?时间不多,太繁琐了怎么能得力?愈简单愈好,愈容易愈好。年轻人要走这一条路,他真有福报,那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他不是普通人。

  一般人到年老了才回心转意,把从前所学的东西放下。我在早年在台湾屏东讲经,东山寺圆融法师,这早了。遇到一位老居士,我也跟他很熟,他那个时候八十多岁了,学佛学了几十年,参过禅,学过密,学过教,学的东西很多。他来告诉我:净空法师,我现在这么大的年岁,想想从前所学的都用不上力。我说现在怎么?现在我专门念佛,一天念三万声佛号。他住在乡下,他每天在乡下原野散步,走一步念一声佛号,一天走三万步,念三万声佛号。对了,这对老年人,运动好,有好的运动量,心能够专注在佛号上,没有杂念,身心健康,虽然是八十多岁,精神体力很好。这位老居士大概现在也不在了,现在要在,就一百多岁了。

  著处要不得,但是世间人,好像没有个著处,他的心就不安;心不安,身就不安,所以总要找一个著处。这是个错误的想法,在佛法里面讲这是妄想。佛在《金刚经》上的开示,我们要常常记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觉悟的心。如果有个住处的话,你的心就迷了,心就不觉。觉心决定没有住处,迷就有著,迷著,觉哪里会有著!破迷开悟真不是桩容易事情。我们这一生真正好因缘,是因为自己没有道场,没有著处,真的是云游四海,处处为家。到一个地方,人家邀请我们去讲经说法,时间长一点,这一部经讲两、三个月。时间短一点的,讲个十天半个月,讲完了就走路,别的地方又来邀请。所以没有家,处处随缘,处处不执著。因为我们一生都是作客,中国古人的教诲,客随主便,我们彼此才处得欢喜,才融洽,结个好缘,下一次他还会请我们。如果我们不能随顺,处处要坚持自己的方便,人家会感觉得这个法师很难侍候,下一次别请他了,你的缘只有一次,下次就断了。所以,要跟一切众生结善缘,那就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几十年过的是这个生活,所以对於住处、对於家的观念非常淡薄。

  现在到了澳洲,建这么一个道场,好像自己有个住处了,你们都会有这个想法。那我,我一想今年七十七了,还能住世几年?活什么一百岁、两百岁、三百岁,那是你们的妄想,我可不是这样想法。我的老师章嘉大师,他老人家走的时候六十多岁,六十四还是六十五。方东美先生七十九岁走的,只有李老师寿比较长一点,他老人家是九十七走的。这要真正警惕到,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你对这些产业房地还有留恋吗?中国谚语讲得好,「千年土地八百主」,这句话是个觉悟的话,你以为你能有?你看现在人家买个土地,买个房子,先要问问这是多少年的。澳洲都是永久的,像在新加坡有三十年的,有五十年的,好像还有九十九年的,最长的有九百九十九年的,还有这样的,也有一个是永久的。

  所以,你要想想你能活多少岁?像我们这种年龄,三十年就足够了,再过三十年,这一百出了头了,想想不太可能!这些妄想执著你要看穿,假的,不是真的,於是对於世缘自自然然就看淡了,什么重要?提升灵性重要。所以要多想想,佛菩萨常常教导我们,劝勉我们,你要想著什么能带得走?什么东西带不走?带不走的不要放在心上,不要计较!随缘就好。带得走的要认真!什么能带得走?断恶修善带得走,积功累德带得走,接受经教的薰习带得走,念佛往生带得走,这些地方要用功。世间自私自利带不走,身体将来也是要归毁灭,我们看到人走了,送到火葬场,一把火烧成骨灰,一点点。后人对你不错,他拿去当纪念,他将来也走了,谁纪念你!

  我每天跟你们一起在餐厅里头用餐,这个餐厅「韩瑛堂」,四周围都悬挂著早年的照片。我很清楚,我在一天,我是纪念一天。我不在了,你们底下这一代还会纪念她吗?靠不住!纵然你们底下这一代跟她还相处过几天,还有一点感情,再下一代不可能了,那个情分没有了,谁要挂你这些东西?你细细观察,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今天这样做,教育的意义很重、很深!教导世人知恩报恩,教导世人不可以忘恩负义。知恩报恩是性德,忘恩负义是违背性德,是错误的,点点滴滴无不是诸佛菩萨、圣贤的教诲。我们对於过去的人念念不忘,对於现前的人,当然有恩、有德、有情、有义。

  我们在这个世间能化解众生的怨结,能化解许许多多的矛盾,帮助这个社会安定,众生和睦相处,以恩德、情义互相对待,这是佛菩萨教诲的落实,圣贤教诲的实现。我们这一生,接了老师这个棒子,我们做到了,尽到了这一分责任,尽到了义务。这个棒子将来交给后人,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我跑完这一程,后人接这个棒子。所以,在现在这个年龄什么最重要?帮助接棒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使命。接棒人在哪里?我没有看到,到今天还没有遇到。诸位同学要晓得,我要是遇到了,我会全心全力帮助他。

  接棒人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没有自私自利,就是我常常讲的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贪瞋痴慢,真正放下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控制,对於一切人事物的占有,这样的人有资格、有条件来接这个棒子。如果不具足这个条件,他不学佛还好,学了佛之后,造业更重。业习烦恼,他会破坏佛法,随著他自己的喜怒,随著自己的好恶,有意无意扭曲佛法,就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误导众生,误导社会,断许许多多众生的法身慧命。你要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为贪图自己那么一点点的利益,这个利益不外乎名闻利养,不外乎五欲六尘的享受,他造业了。他不是兴佛法,他在灭佛法。当然这里面各人因果,各人承当。

  真正佛弟子,真正圣贤之徒,徒是学生,古人常讲「作圣之徒」,我们要作圣人的徒弟,他自自然然不一样。起心动念,他一定想到父母,要对得起父母;他一定想到老师,要对得起老师。要为父母争光、争面子,不能叫父母含羞,不能叫父母见不得人,所以他起心动念不敢不善。念头不善,行为不善,人家骂他父母,怎么会生出这个孩子出来?所以,孝养父母的人不敢做坏事。尊师重道的人,不敢做坏事,做了坏事怎么样?对不起老师。所以圣贤的大道都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诸位都晓得,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他的学生向四面八方传道、弘法、教学,散布很广。唯有传到中国这一支,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其他许许多多地方都没落了,什么原因?好像我们现在植物移植,水土不服。中国的水土对他非常适合,文化的水土。中国古圣先贤教人孝亲尊师,佛法是师道,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到中国来,藉著中国古圣先贤的基础,它很顺利、很容易在这儿生根,开花结果,比印度还要殊胜,有过之而无不及,道理在此地。传到其他地区,其他地区文化里头没有孝亲尊师,所以传到那个地方几十年,一、两百年,没有了,道理在此地。

  由此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圣教要想在这个世间发扬光大,要想普遍利益这个世间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净业三福。我们为初学,特别是在国外,人家要问你,佛学教你什么?经典这么多,浩如烟海,佛教你什么?你只要答「净业三福」就对了,没有不契机的。佛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跟世间所有国家民族圣贤教育完全相同,跟所有宗教典籍里头教信徒的理念也相同。

  从这个基础上再提升一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受持三皈」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教给我们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觉正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修行的方法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都是修觉正净。如果他的方法不是觉正净,就不是佛法,是觉正净就是佛法,不管这个人是不是佛教。他要不是佛教,他修觉正净,佛承认他是佛法,佛门广大,不执著。只要我们走的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志同道合。不一定你要是真正佛教徒,又受过什么三皈依,受过戒,不是的,那是形式,那不重要。重要是你真正返邪归正,你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觉而不迷;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正而不邪;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净而不染,佛承认你是真正的佛弟子。

  「具足众戒」,跟一般人讲,不要讲得太多、太复杂,讲了太多太复杂,把人愈讲愈糊涂。你只讲一个五戒、十戒就好了,十戒是沙弥十戒。威仪就是守法、守规矩、守法度。规矩、法度在现在这个世界,每个地区不一样,每个国家法律都不相同。我们进入哪个地区,哪个国家,一定要遵守这个国家的法令规章,绝不违背他们的风俗习惯,这样很容易跟大家相处,宾主融洽,欢欢喜喜。如果你要不遵守,这当中就有矛盾,就产生对立,就会制造纠纷,那就错了。所以中国人讲「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中国古礼「入门问讳」,你到人家家里先打听打听,他家里忌讳什么?他所忌讳的,不能说、不能做,避讳,避免他的忌讳。

  再更进一步,这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是高层次的,接引初机,前面两条足够了。你这样介绍佛法给人,叫皆大欢喜。最简单的、最扼要的,八个字,「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问佛法是什么?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跟所有一切宗教教学的理念都相同,一点都不违背。所以,佛教是慈悲的教育,慈悲就是爱,爱的教育,爱的教学,教我们怎样用爱心,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万物。方便是什么?方便是表达你的爱心,落实你的爱心,方是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对人表达不一样,那叫便,便是便宜,用现在的话说,最恰当的方法。便是最恰当、最合适,你所表达的方法能令对方生欢喜心,表达错误就麻烦了。最明显的,礼俗,这很明显的,东西方的礼俗不相同,古今的礼俗不相同,这在中国世法里面讲通权达变。

  因此戒律是活泼的,它不是死呆板的,规矩也是活活泼泼的。持戒很严,持戒很清净,遇到开缘他开戒,开戒不是犯戒,他还是持戒持得很严,还是持戒持得很清净。我们能懂这个道理吗?它不是死的,如果死的,一成不变,就错误了,那就变成执著,佛法是破执著的;一执著就有障碍,佛法是无障碍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要懂得通权达变,通权达变就是佛法里头的术语「善巧方便」,活的,不是死的。

  我遇到一桩事情,是我一个老朋友,也是小同乡,很难得。我们住在乡下,这个村庄可以看得见,在家乡不认识,到台湾遇到了才认识。说起来我们相距大概也不过就是三、四里路,三、四里就是现在所讲的两公里,所以村庄能够看得见。他是个军人,军官,告诉我一桩事情。我学佛之后吃素,素食,他跟我讲在抗战期间,他做地下工作,我们讲特工,特务工作。被日本宪兵队发现了,他们一共三个人,要是被日本人抓到的时候,死刑,不得好死,日本人会折磨他们。他们是戴笠的部下,在南京他们逃,逃到南门(南门是中华门),雨花台那里有个寺庙,他们就到寺庙去了。到寺庙去求老和尚,跟老和尚讲宪兵队抓他们。老和尚非常聪明,马上把他们头剃掉,给他们穿个海青,寺庙里头正在做法会,说「进去进去,跟大家一起去念佛」。一会宪兵队来了,怎么找都找不到,这样子逃过一劫。

  抗战胜利之后,他们人都升了官,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就在南京,他们那个时候在个馆子里面,摆了一桌酒席,请老和尚来吃饭,答谢老和尚救命之恩。等老和尚一来,他们这时候才发现,老和尚吃素,我们这一桌是鸡鱼鸭肉,这怎么办?很尴尬。老和尚非常慈悲,坐下来叫大家坐,照吃,这些人吓呆了,这叫开缘。老和尚看到他们是诚意的,不是有意作弄的。从这个地方,他感觉到佛法的心量真不得了,真慈悲,没有一丝毫怪责他们,对老和尚格外尊敬。这是什么?这老和尚度他们!你要度众生,大乘教里头佛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所以戒律有开缘,这叫开斋,不叫破斋,他这样做的时候,把这些人都度了,使这些人有个很深的印象,佛门慈悲,佛门通权达变,佛门不执著小节,给他种佛法的种子。

  如果你要「这怎么行,这怎么能吃」?那人家心里多难过!给人一个反感,「佛教不通人情」!你想想看哪个重要?所以他们提到佛教,佩服这个老和尚,知道佛门很了不起,佛法是利益众生,能够舍己为人,不是斤斤计较自己。所以小乘,小乘人著重在事相,论事不论心,小乘戒好持。大乘戒跟它恰恰相反,大乘戒是论心不论事,所以大乘戒开缘特别多,著重在心地清净,心地上不染著。这个事情我们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看得非常明显。你看善财童子多么随和,一点都不执著。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有在家,有出家,有学佛的,有学其他宗教的。所以你这里一看,就像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多元文化,五十三参是多元文化。

  善财参访其他的宗教,胜热婆罗门这是现在的印度教,遍行外道,都不是佛教。你看看他见到他们的善知识,他们的传教师,他们宗教的领导人,行最敬礼,顶礼三拜,右绕三匝,恭敬赞叹。那个礼节跟见佛没有两样,你说人家怎么不欢喜?宗教与宗教之间有什么隔阂?能团结、能互助,相辅相成,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华严》之广大精深,真正是没有障碍。这个经不是假的,是从印度传来的,绝对不是中国人伪造的。

  我们学佛,尤其是学大乘,实在讲,世尊在《法华经》上就指导我们,末法时期要学大乘。为什么?大乘适合於末法时期的社会状况。它是民主自由开放的,小乘是保守的,大乘是开放的,契机!我们读这个经文,字字句句无量义。你要是通达明了,真得受用。学了之后,立刻就可以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上,落实在自己的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过佛菩萨的生活。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