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一一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一五卷)  2003/10/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115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五段,东北方摄取世界,苦集圣谛第七个名号看起:

  【或名有果。】

  『果』是果报,这一段是讲集谛,集是说因,因行。无论身口意三业,有意、无意的造作都有果报。不能说无心,无心就没有罪,这个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确实无心没有罪,但是他有过,过失是不能避免。有心就是罪,那个果报重,无心果报轻。因此不但是言语造作要谨慎,起心动念更重要,没有言语,没有造作,起心动念还是在造业,有没有果报?有!决定不能够避免。所以,诸佛菩萨教导我们起心动念要善,这个善决定与性德相应,从理上讲;从事上讲,决定与十善相应。

  十善是世出世间善恶的绝对标准,超越时间空间,超越一切法界,用现在的话来讲,超越一切不同维次的空间。如果就我们现实的环境来说,它超越国家的界线,超越种族的界限,超越宗教的界限,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永恒不变的标准,善恶的标准。我们能正确的认知吗?不学佛的人难说!学佛的人有几个人认识,有几个人明了这桩事情?他要真的认识、真的明了,他就决定不会造十恶。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肯定跟十善业相应,「有果」!恶业肯定有不善的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疏忽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犯的,口业;口业是批评别人,讥笑别人,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在这个世间可以说一切宗教经典里面都说到,基督教《圣经》里讲,你种什么你一定收到什么;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什么样的因,你将来得什么样的果报。你背后批评别人,果报是人家在你背后批评你;你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瞧不起你;你轻慢别人、侮辱别人,你同样要得到这样的果报。所以,圣人教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自己不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我就不能够对待别人。祸是自己招的,福是自己求的,总在一念觉迷。所以学,学的意思,古时候跟觉悟的觉是相通的,学就是觉。世出世法里头最重要的是觉!不能不觉悟。希望我们同学要真正理解、要重视。

  我们受了三皈就是佛弟子,三皈里面头一条就教导我们觉而不迷,皈依觉。因此我们每天朝暮课诵要反省,朝暮课诵末后都有三皈。形式上我们做了,「皈依佛,当愿众生」,那个众生,自己是众生,自性众生,不要忘了这个。「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我们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心愿,是不是真有这个心?如果口里头有,心里头没有,心口相违背。那是什么?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就造业了,欺骗谁?欺骗自己。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念三皈的誓词,那你就是欺骗佛菩萨,自欺欺人,这还会有什么成就?我在讲经的时候,过去常常讲到,不但没有成就,有罪过!每天早晚都干自欺欺人的事情,你会有什么成就?

  圣贤、祖师大德给我们定的课程,定得好!早课提醒我们,这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待人接物,不要忘了佛菩萨的教诲,希望这一天能真正做到依教奉行。晚课是反省、是检点、是忏悔、是改过自新;我今天从早晨到晚上,佛教我做的,我有没有做?佛说不可以做的,我有没有违犯?佛教我做的是善业,佛教我不可做的,恶业。佛教我做的,我都做到了,这是修善;教我不能做的,我一点都没有违背,叫断恶。所以早晚课功德很大,给诸位说那是功德,不是福德。如果我们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是决定不能得利益的,那真是寒山、拾得所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你每天做早晚功课有口无心,没有实际上的效果。

  所以,这个名号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看到这个名号就想到有果报,一切造作都有果报,所以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人不可能不起心动念,真的不起心动念他是佛,他是菩萨,他不是凡夫,六道凡夫哪有不起心动念的道理!所以诸佛如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起心动念最好是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口里有佛,念念心中有佛,这是无比的殊胜。何以故?一切法从心想生,那真是像祖师所说的,你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比什么都殊胜,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为什么不做?

  这桩事情就是诸佛如来常讲的,「大事因缘」,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就是这桩大事因缘。那是遇到善根熟透了的人,他才会接受,才会依教奉行,这样的人真的不多!这是善根真正熟了,不但熟了,熟透了。这个人值得尊敬,不是我们尊敬他,我们算什么!诸佛如来尊敬他,一切菩萨、声闻缘觉尊敬他。凡夫不认识他,没把他瞧在眼里,圣贤人认识他,圣贤人尊重他。他这一生这个身我们常讲最后身,在六道里头这一生,他这是最后身。舍了这个身之后他不再来了,他去作佛去了。他再来那是乘愿再来,那是随意受身,不是业力是愿力。再来是度众生的,不是为自己的,这个果报多么殊胜!希望我们明了,希望我们努力认真的学习。第八个名词,集谛第八个名词:

  【或名无可说。】

  这个名词如果在灭谛里头,在道谛里头容易懂,在集谛里头不好懂。『无可说』就是不可说,但是,在集谛里面这个意思很深。这个人是什么人?是圣人,肯定不是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没有这个境界。诸佛菩萨、圣贤人看到世间众生造业受报,这个时候他迷得很深,他不会回头,善言、善语,他听不进去,善事、善行,他不喜欢看,这就是众生可度之缘未成熟。佛菩萨不但不说法,来也不来。如果来了,他可能示现,他也不会说。

  示现是让你观察,观察当然你也看不懂,虽然看不懂,看到了,这个看到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最简单的、最容易的,是佛菩萨名号。我们书写佛菩萨的名号在明显的地方,他经过看到了,纵然是不在意,确实看到了,你问他他知道,这是阿赖耶识里头种种子。能不能说?不能说。你要一说,他立刻就反驳:这是迷信,你还信这个!我们不说,也不问,为什么?不让他造这个业。这个业是毁谤三宝,他要受罪的,佛菩萨大慈大悲决定不会让众生去受罪、受苦、受难,没有这样的圣贤。众生受苦受难那是真正不得已,佛菩萨绝对不会给他制造这样的因缘,像这些地方我们要明了,我们要学习。

  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处事待人接物,他观察众生根机,可以说,为他说法;可以教,认真教导他;不能接受的,你看他老人家合掌令欢喜,不说,恭恭敬敬。一切众生纵然造恶,他有善的一面,那你就要懂得隐恶扬善。他恶的那一面提都不提,好像完全不知道;善的那一面,可以赞叹。这什么?这跟众生结善缘、结法缘。正是大乘法里头所说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恶人也要叫他生欢喜心,决定不能叫他生疑惑、生瞋恚,那你就是完全错了。

  所以,佛菩萨所在之处,总是会令一切众生止息恶念,生起善念。再恶的人看到佛菩萨,恶念不起,现在人说这是佛菩萨的磁场太好了,他进入这个磁场,他欢喜,恶念不生,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这是长时间修养的功夫,不是假装出来的。那个假装出来的样子,人家一眼就看穿了,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所以一切法要从真实心中做,决定不能有丝毫虚伪。长时间的这样做,这叫积功累德,深厚的功德自然能够感动人心,虽然不说,一句话不说,他能感动人。态度真诚、恭敬,自己卑下、谦虚,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应当要学习的。业因果报不可思议!对我们认真学佛的同学来说,要细心去体会,要时时观察。观察入微,自自然然就能提醒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永远保持高度的警觉,避免犯过错。第九句。

  【或名无可取。】

  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有注解,他注得很好。因为在这一小段里头,第五个名号叫「能执取」,这个地方讲『无可取』,这两个名号是不是冲突了?我们看的时候一定是冲突,前面讲「能执取」,到这个地方为什么说「无可取」。实际上他的意思是圆融的,决定没有抵触。前面的「能执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爱见罗刹,横相执取」,这是错误。这个地方「无可取」,是给我们讲本来无可取,无可取里头你要取,错了。

  他在《疏钞》里头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确实有这么一类人,这一类人不少。什么样的人?是错解如来真实义。开经偈这一句「愿解如来真实义」,实在是不容易。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说,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这个话是实话,把经典的意思错解的人,很普遍,太多太多了。所以,大师举出有一类的修行人,真的把佛说的话错会意思。他举的有一段话说,他说「若一切法空(佛常讲万法皆空,这大前提抓到了),何以佛说虚诳妄取,若有妄取,法则不空」。这个话说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佛说一切万法皆空,为什么?不说别的,十二因缘里面佛讲爱取有,既然有爱取有,那法就不空!如果一切法都空了,哪来的爱取有?说得是好像有道理。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一直到现在,他自以为聪明,不持如来的圣教,我们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讲,最容易引起人误会的。我们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一生可以说提倡因果教育。这个问题我也讲得很详细,因果在不在万法里面?在!既然万法皆空,那因果为什么不空?因变成果,因就空了。譬如我们种桃子,这个桃核种子是因;种下去之后它长成树,那个核桃没有了、空了,长成树了。树长大了之后又会结桃子,桃子里头又有桃核。所以因变成果,因空;果变成了因,果也空了,怎么不空?

  为什么说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是说它转变不空,不是说因果本身,是因果转变;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又变成果,它永远在变。是说它转变不空,是说它相续不空,说它循环不空,它有这三个现象。不是讲因与果的本身,是讲它这三个现象,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了解这个现象,你就晓得凡事没有偶然的,凡事没有说没有原因的,世世代代相续不断。我如是,你也如是,一切众生没有例外的;连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情与无情统统没有例外的。你仔细去观察,刹那刹那在转变、在相续、在循环。这个循环有小的、有大的,它有周期性的。有的周期性规则,有的周期性不规则,这里头都有因缘。

  所以,佛在此地用这么一个名称,「无可取」,这意思是无可取,你取了就错误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引用这个偈子来答覆,由於没有真正了解空义,「无所取中」你生起「取著」的念头,生起取著的行为,妄取!如果是真的有可取,那就不能称为妄取。所以十二因缘「爱取有」是妄取。岂不闻《金刚般若》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在一切有为法里头,你起心动念,有了爱、有了取、有了有,假的!有为法根本就不存在。

  什么是有为法?我们现在的身是有为法,六尘境界是有为法;再告诉你,我们起心动念也是有为法。所谓有为法就是有生灭的,你看看哪个一法没有生灭!我们的念头,前念灭,后念生,所以,起心动念是生灭法。我们身体,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身体里面的细胞新陈代谢刹那不住。科学家告诉我们,新陈代谢有周期性的,整个身体的细胞统统都换了,换成一个新的,多少时间?七年,七年是个周期性。七年以前的旧细胞是一个都没有了,好像换零件一样,哪个地方零件坏了,换个新的;那个地方又坏了,再换个新的,全部统统换,七年一次,这是科学家说的。在佛法里面讲不如是,佛法讲刹那生灭,念念不住,你怎么可以爱?你怎么可以取?不可以!

  世间人如果讲没有爱、没有取,那还得了吗?那他真的心就慌了。所以,世间人有爱、有取,后面有有,有什么?六道轮回。有六道轮回,有因果报应;爱是迷惑,取是造业,有是果报。给你讲六道轮回,事实真相如是,这是讲六道的诸法实相。要不是佛这样告诉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真的,生生世世永远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佛是在一切经里头天天讲,常常讲。我们自己天天学,学了五十多年,逐渐搞清楚、搞明白了,这才放下。这放下不是人劝的,甘心情愿放下,不再搞爱取有了。无可取,不取了,对了;无可取,你还要取,你就错了。给你说真的,你也听了不要难过,不要失望。如果你真的世出世间一法都不取了,恭喜你,你所得到的是遍法界虚空界,这是你意想不到的。为什么?法性。

  真正到世出世间法统统都不取了、都放下了,法性现前,禅家讲的明心见性。你还有一法没有放下,这一法就障碍你明心见性,势必要舍得干干净净,为什么?因为它是虚妄的,虚妄障碍真实。大乘教里面讲觉跟迷,虚妄是从迷生的,迷放下了,觉就现前。为什么?觉是本有的,迷是本来无的。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头说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只要把不觉放下,本觉就现前。所以要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无可取,你就决定不能取。无可取,动个念头想取,错了。

  慈悲,佛家不讲爱,讲慈悲,慈悲是性德,慈悲是爱,这个爱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这个爱决定没有占有,决定不是为我,没有私心,没有占有,慈悲!对待一切众生关怀照顾,就像照顾家人父子一样,这里头无我无私,无有执取,要懂这个道理,那才是慈悲,才是真正的爱,神圣的爱。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苦集圣谛最后一个名号。

  【或名流转。】

  『流转』就是轮回,这是在集谛里面所说的。既然世出世法只要是有造作就有果报,就有「流转」;流是不住,像流水一样它不停,转是转变,因果的转变。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要怎样才能够超越六道的生死轮回?不能超越,你就不能不受,这是个大问题!世间无论是古今中外,所有一切修行人,可以说总的目的,无非是想解决这个问题。像一般宗教信徒常常讲的,怎样能够得到永生?得到永生的意思,不再搞生死轮回,这是觉知生死轮回苦,真正觉悟到苦!所以,他才有这个念头,想超越,不想再搞了。如果这个念头没有生起来,还在迷,出家修行也没有用,总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首先要觉悟,真正觉悟,这个出离的心才能生得起来,然后你的学习与道就相应。道是觉,道是性,与觉性,或者是与性觉都行,他相应,不迷了。在现相里头我们又不能不知道,只要有「我」这个念头,有自私这个念头,这是迷而不觉。这个事情很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般若经」上常讲「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又不是空无,而是什么?有、无是一不是二,空、有是一不是二,这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很不好懂。我们世间人有就是有,无就是无,有跟无是对立的,空跟色是相对的,那你永远不解如来真实义,你当然会把这个意思错会。

  凡是说有,是从相上讲的;凡是讲无,是从性上讲的。性,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真正通达了,有不妨碍无,无也不妨碍有。理事无碍,说理事无碍就是性相无碍。真正妨碍是在哪里?在觉、迷,迷了就有碍,觉了就没有碍、就无碍。然后给你讲真的,觉迷是一不是二,这个不好懂,愈讲愈迷惑。你得要细心去体会,这都是真实语,都是真正给你说出诸法实相,佛菩萨果地上的境界。我们看东西看得不清楚,老是偏在一面,凡夫执著有,二乘执著空,都偏在一面。凡夫知事不知理,知相不知性,所以,随著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起心动念,违背了事实真相。也就是我们常讲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这就造罪业,做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错了要负责任,错了不是没事,错了怎么样?果报现前。这一错,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变成地狱。这是什么?错误变现的,怎么变,给你说都不是真的。

  我们从江本胜博士做的水的实验,水结晶的实验,无论它的结晶是美、是善,还是丑、不善,都不是水结晶的本来面目。水结晶的本来面目,我们看不到。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什么人能看到它的本来面目?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你就看到它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我没看见过,我也不知道。从我们想像当中,应当是佛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里头「八功德水」,应该是那个样子。八不是数字,如来略举几样而已,就像我们此地讲「四圣谛品」,每一谛举十个名字。其实我们今天明了,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无量无边功德。为什么?称性。随顺法性,法性变的相分。法性里头圆满功德,哪一法里头不具足!法法具足。我们虽然没有见到,因为大乘经毕竟薰习有一段长时间,我们能够联想得到,所谓想当然耳。

  所以,要紧的就是放下,不放下,你就没有办法看破。看破是了解诸法实相,明了事实真相,这是看破。为什么我们不能了解,不能看破?我们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放不下,妄想无量无边,执著也是无量无边,分别亦是无量无边。我们虽然是放下了,是放下少分,大部分没有放下,没有能彻底放下!如来果地是彻底放下,所以放下是慢慢来的,一点一点的放下。少分真的放下,入佛门了,所谓是初信位的菩萨;再放下一些,二信位的菩萨;再放下一些,三信位的菩萨。不断的放,放到等觉菩萨,还有少分,那一分生相无明没有放下,这个彻底放下就成佛了;如来果地是全体放下。

  你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放下十分,你就看破十分。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放下了,法性、体相、作用你就全体看到了,就这么一回事。然后你再看看这个世间还有不少迷惑颠倒的众生,在那个地方造轮回业,受轮回报,那就是此地讲的「流转」。你对於这些众生在六道轮回里面的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能看到他们过去,你也能看到他们未来,他们什么时候因缘成熟,什么时候应该得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菩萨这才以善巧方便帮助这些众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现在请看第三段苦灭圣谛。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摄取世界中。或名不退转。或名离言说。或名无相状。或名可欣乐。或名坚固。或名上妙。或名离痴。或名灭尽。或名远恶。或名出离。】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讲出世间的果,清净寂灭,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净土里面所说的理一心不乱,教下讲的灭谛。苦灭了,这个苦是一切世间苦,统统灭了,一切世间苦。佛陀在此地也略举十个名词,第一个名词,『不退转』,这是苦灭圣谛,这是无上道!究竟的大般涅盘决定不退。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不退有三种,第一种是位不退,第二种是行不退,第三种是念不退。位,凡圣的地位,佛告诉我们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菩萨,他们决定不会再退到凡夫位,这叫位不退。为什么?他们已经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也就是说他们的知见正了。正知正见,见解没有错误,虽然还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决定不会堕在阿修罗里头。他在六道里面,人间、天上继续不断在学习,一直到超越六道轮回。继续学习的主要的科目,是要断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那就是六道里面错误的想法,错误的思想。由此可知,我们的见解、思想不正,我们修行这个地位是很容易退转的。

  想到这些地方不知不觉毛骨悚然,想想自己不行!我现在得的是人身,人退转了,就是饿鬼、地狱、畜生,往下退。怎么知道?想想我现在的见解不正,八十八品,品是类,错误的见解八十八类。八十八类里面,佛把它归纳为五个纲领,第一个是身见。不但我们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天人也这样执著,色界天、无色界天也这么执著。无色界天没有身体了,我们常讲灵界,他执著那个灵,我们中国人叫灵魂,佛经里面的术语叫神识,他执著那个是自己,这属於身见。堕落到畜生,他执著那个身是自己;变成饿鬼,饿鬼也有个身;堕在地狱,地狱还有个身,总是把这个身执著成自己,这叫身见。所以,五种见总共有八十八品,这一关不能突破,那还谈什么?位不退谈不到。何况还有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五大类总共八十八品。说老实话,我们一品都不能断,这还有指望?

  在末法时期,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有几个人有能力断这个烦恼?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谁有能力断这个烦恼?这个东西断尽了,在小乘证初果,在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位不退。位虽然不退,行还有退转,念还有退转。真正到大乘菩萨位了,能够舍己为人,六波罗蜜坚固!不会再退转到小乘,小乘人自利,菩萨利他。利他很辛苦,小乘人受不了辛苦,不干了,利他的事情不做,太辛苦了。你想帮他忙,他不听话;你好意对他,他恶意回报你。受不了,不干了,退到小乘位,行退了。

  所以,大乘菩萨长时间受般若的薰习,能够达到行不退。虽然是行不退,但是念还不行,念还退。这个念是什么?一个念头,向无上佛道。菩萨有时候这个念头中断了,因此修行的时间要那么长,那就是什么?进得少退得多。他住在菩萨地,常常疏忽这个菩萨地怎么样向上提升,这个他疏忽了。到什么时候得念不退?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经》上讲的圆教初住菩萨,大乘经上常讲的别教初地菩萨;别教初地跟圆教初住,断烦恼是平等的,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智慧不一样;智慧,圆教比别教高,善根,圆教比别教要厚,这是念不退。这是讲三种不退,统统得到了。十住菩萨得到的浅,不深。

  到什么时候,净土经上所讲的圆证三不退,圆是圆满,圆满证得三不退。世尊常常给我们讲「阿惟越致菩萨」,《弥陀经》上说的「阿鞞跋致菩萨」,这是一个梵语的名词,两种不同的译法,意思完全相同,圆证三不退。古大德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换句话说,至少是七地菩萨,七地以上,是八地菩萨了,所以至少是七地菩萨,这地位高了!四十一个阶位,七地是第几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阶位,上去初地、二地到七地,三十七个阶位,好像念书一样,念到三十七年级才是圆证三不退,这个地方讲的不退转。这个说法是一般的讲法。

  此地是大乘,灭谛是果报,大乘出世间的果报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华严经》上讲的妙觉位。不是我们一般讲的七地以上,这里是讲的妙觉。我们今天看到了非常羡慕,非常向往。我们连个位不退都做不到,但是希望我们的道心能够保持,不要退转,不要产生变化。怎么办?古大德教导我们只有一个方法,大乘教里头佛常讲,这个方法是什么?不离善知识,你才能保持。一离善知识,你无量劫来冤亲债主很多,他们会来障碍你,这些人是什么?这些人是恶知识,这些人是邪师,你肯定受他们的影响。你听他的,你相信他的,那你就路子走错了,麻烦就来了。

  所以今天,正如同李老师往年给我说的,学生找老师不容易,到哪里去找?真正遇到个善知识是前世有缘,可遇不可求。而老师想找一个好学生来传他的法,比学生找老师是更难,这个事情是过去生中的缘分,到哪里去找?这是真话。几个人有这样殊胜的缘分?那我们要想成就不就太渺茫了吗?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但是还有一个方法,这是你真正想学,而在这一生找不到善知识,遇不到,没有这个缘。怎么办?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你要把古人当做活人,你才能成就。

  古人用这种方法,头一个是孟子,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他依什么人做老师?他依孔子,但是孔子那个时候已经过世了,孔子的著作在,他天天念孔子的书,一生不离开。行孔子的教诲,孔老夫子怎么说,他就怎么做。遇到书里面有很深的意思,他不能理解,他就拿这个书去问孔子的学生,向他们请教。一生跟一个老师,听一个人的教诲!他成功了。在中国历史上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孔老夫子被人尊称为至圣,他亚圣,仅次於孔子,在历史上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一直到今天,我们提到儒家,自自然然你就想到孔孟,这是私淑学习成功的好榜样。我们如果真正想学的时候,学孟子,学他这个方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显著成就的人物很多,像汉朝的大儒司马迁,司马迁的老师是谁?左丘明。左丘明跟孔子同一个时代,怎么会变成他的老师?实在讲司马迁学孟子,以古人为师。左丘明有一部著作《春秋左传》,司马迁一生专攻《春秋左传》,他学成功了。《春秋左传》的文章好,司马迁成为大文豪,他的著作《史记》。唐朝的韩愈,在文学史上后人赞叹「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第一个人,他老师是谁?他老师是司马迁,司马迁汉朝人。我们晓得他是私淑弟子,他一生专攻《史记》。他的文章是从《史记》里头学来的,这是古时候有名依古人做老师而成就的。

  在我们佛门里头也有个很殊胜的例子,蕅益大师,净土宗的。他的老师是谁?莲池。蕅益大师归心净土之后,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他依靠什么?依靠莲池大师的著作,这个我们图书馆有,《莲池大师全集》,精装这么厚,有四册。蕅益大师专攻,他成就了。莲池大师是净宗祖师,蕅益也是。做学问、修道要紧是跟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为什么说跟一个老师会成就?跟一个老师,你的心是定的,你所学的东西,专,你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目标,勇猛精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我们净土宗《弥陀经》里面,佛告诉我们,「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你就成功了。你跟两个人学,你的心是乱的;你跟一个人学,你的心是定的。古时候儒释道三家,传法的理念、方式都相同,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亲近李老师,在亲近他之前,我接受两个老师教诲过,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老师告诉我,他们所教的要作废;李老师说我不承认,你要跟我学,从头来起。有道理,为什么?「教之道,贵以专」,教要专,学更要专,专才精,专才能契入!你要是做不到,同时亲近两个、三个老师,真正善知识不教你,为什么?不能成就,肯定你不能成就。你的成就,可以成就世间法,道业不能成就。

  道业是讲开悟,你开不了悟;是讲得三昧,你决定得不到了三昧。三昧是定,你得不到定,你开不了悟。那你要多学一点佛学常识,皮毛的这些东西,这个没有问题,这个没有障碍,你读多少书,亲近多少善知识不妨碍。但是你要想得定,要想开慧那不行,想得定、想开慧的时候只有一个老师,两个老师是决定不行。我学佛的时候诸位同学要知道,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才跟李老师,章嘉大师如果说是长寿,我肯定是跟他到底。但是跟他大概不会走到净土宗,可能学密去了,非常非常可能。

  他走了之后,我没有依靠了,想想看,没有高人指点,没有法子成就。当时有许多善友年岁都很大,都是六、七十岁,我那个时候才二十几岁,这些老人给我介绍李炳南居士。我在他会下,接受他这个条件,跟定一个人,一生不能改变。《大乘无量寿经》是他传授给我的,我说了,天下人反对这一部经,我不能反对,我要反对那我是背师叛道,那真的一切就完了。天下人反对,我有信心,依照这个经典修学,我肯定有成就。这是我们在现前这个环境里头怎样能够保持著不退转,自己要知道,自己要明了,要坚持,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动摇。那我们的定功与日俱增,智慧与日增长,别人不知道,自己清楚。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