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0八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八五卷)  2003/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085

  诸位同学,请看「四谛品」,娑婆世界「苦灭道谛」,最后一句:

  【或名十藏。】

  『十藏』,我们介绍到第八「念藏」,大意在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了。「念」,在佛法修学过程当中,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念就是心想。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要是参透了,你就真正能把修行的总纲领原则掌握住了。世间谚语所谓念兹在兹,既然念什么它就会现什么,诸位想想,我们为什么不念佛?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妄想是念,分别也是念,执著还是念,我们为什么不念佛?

  佛教导我们念阿弥陀佛,尤其是祖师大德这些过来人告诉我们,跟我们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阿弥陀佛跟西方净土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绝对不是我们心外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不是!那就错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都是自己心现识变,识就是念。既然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们现在又念阿弥陀佛,又求生净土,哪有不生的道理!这个道理你要是参透,你对於往生净土亲近弥陀,你的信心就具足、坚定了。《般若经》上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不但佛法修学把「念力」做为一切修行的中心、核心,其他宗教也不例外。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宗教他们修行的方法是用祈祷,诸位想想,祈祷是不是在念,诚诚恳恳一心恭敬在祈祷,他就有感应。祈祷就是感,佛菩萨、神圣他就有应,决定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么多年来我们常常提到「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菩萨你就成菩萨,念天就生天。人为什么会堕三恶道?还是念的。念念不离贪婪,贪心是饿鬼,所以念贪,你就是念饿鬼道,就变饿鬼去了;念瞋恨,那就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都离不了念头!愚痴是是非、邪正、真妄颠倒了,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搞错了,这是畜生道。

  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诸佛菩萨、净土从哪里来的?也是从心想生。乃至於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没有一样东西是离开念,真的是念兹在兹,念什么就现什么。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念头千变万化,外面现的境界也是千变万化。念头,佛常常讲,念头叫妄念;现的境界,现的境界是幻境,《金刚经》上把境界比喻做「梦幻泡影」,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知道念是妄念,妄念变现的境界哪有真实?你要知道因果都不是真实的,你的心就清净了,妄想分别执著就能渐渐止住;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那个时候叫正念现前。

  什么是正念?正念是无念,就是无妄念,这个东西还是很不好懂。什么叫妄念?我们平常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都是妄念。无论我们六根或者是对六境,或者是不对六境,都没有分别执著、都没有起心动念,这就是一真法界,这时候才叫做正念。正念真的是一念不生,一个妄念都没有。一个念头都没有,何以又叫正念?那是真心所现的相分,决不夹杂意识,也就是说,只有唯心所现,没有唯识所变,那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没有唯识所变。为什么?识没有了,转识成智。十法界里面有识,就是说十法界里头它有变化,它有唯识所变。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华藏世界,在往生经里面看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跟华藏世界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永恒的,没有变化。你要问这是什么?只有心现,没有识变,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离妄想分别执著,真心就现前,那就入不二法门。诸位要晓得,二是有变化,一没有变化,不二就是一。一是什么?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才把真正的自己找到了。宗门里面常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一真法界。你能够契入一真,你对於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的真相,你才真正明了。没有入一真,没有法子真明了。所以真正修行人,古人一句话说得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讲少事、无事,不是讲我们身外,是讲你的内心。教导你二六时中,你要怎样守住你的清净心、平等心;换句话说,不管我们对外面境界接触不接触,接触没有影响。为什么?我不会把外面境界放在心上。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是智慧,智照,这是照见。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心像镜子一样,古人常讲「用心如镜」,你看镜子把外面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它有没有染著?没有。不但不照的时候这里头没有东西,正在照的时候,也没有东西,它不落痕迹。

  诸佛菩萨用心就像镜子一样,不管对不对境界,他总是清净、总是一尘不染;也就是说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不起心、不动念,他确实是如此。应化在十法界,他有个色身,变了个色身,身相不一定是什么相,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这个身对这个境界,完全是感应道交起作用,所以这个身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泼泼。他一切动作从哪里来的?一切动作是众生有感,从感反应出来的,非常微妙!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要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他怎么会是一个活生生的?怎么会是那么活活泼泼的?反应。世尊当年在世,用钟鼓做比喻。你看钟鼓,它是很静,它确实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敲它,它就响,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它的作用完全是感之反射、反应,我们讲应,众生有感它有应。

  这个众生,包括人、包括事、包括物、包括山河大地,所有一切万物都起感的作用;佛菩萨现身,他有应的作用,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他不是业力。像我们凡夫,自己有妄想,对外面境界起分别执著,这个人我喜欢他,那个事情我讨厌,这就是你有分别执著,这种分别执著就叫做业,六道凡夫是受业力支配在搞轮回。佛菩萨不是业力,他是感应,所以我们给他另外加一个名词,叫愿力,也能讲得过去。但是愿力的意思很深,要把它讲清楚那实在是不容易。因为愿力实在讲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

  这个愿力跟我们世间人所讲的愿力不一样,我们世间人的愿力没有离开念头,没有离开妄念,佛菩萨的愿力里头决不夹杂妄念。这个就难懂了,你没有念头叫什么愿?我们都会怀疑!这很难很难体会,他确实没有念头。因为他有愿力,所以有感他就有应,如果没有愿力,有感就不会应。他为什么会有应的作用?愿力。很难懂!正如同我们敲钟,我们是很有意去敲它一下,它为什么会响?我敲得重,它响的声音大,响的声音久;我轻轻敲它一下,它声音小,时间短。这桩事情在佛门里面就是叫你去参,不给你答案,几时你参的时候悟了,你就明白了,一悟一切悟。宇宙之间万事万法原理是一个,一悟一切悟,一桩事情明白了,样样都明白了。同样一个道理,一迷一切迷,要怎么样才悟?悟要靠净;心地愈清净就愈接近悟的边缘,心思浮躁是决定不会开悟。

  所以,佛在教导我们,为什么教我们从持戒下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就是一个方法、是个规矩、是个法则。悟,总的纲领就是教我们放下,所谓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里面不能有任何东西存在。为什么?心里头本来没有东西,本来没有东西你要把一些东西放在里面,这个心就坏了。心怎么坏了,心就迷了,加一点点东西在里面它就迷了。心里什么都没有,就很容易觉悟,悟了之后,再不会把任何一样东西放在心上。我用这些言语,是很浅显的言语,跟大家说明这桩事情的真相。

  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所没有的,它是智慧的符号。「念」是今心,不能加口,加个口就错了,加个口,那个「念」是有口无心,不能加个口。这个念就是今心,今心是正念,只有唯心所现,没有唯识所变;如果加个口,就有唯识所变了,所以这个字很重要。我们修学真的懂得这个道理,世出世间最殊胜的念头,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修行,无论哪一个法门,为什么说念佛最胜?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念佛是直接作佛,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哪有不作佛的道理!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念菩萨你成了菩萨,菩萨将来还要念佛,他才能成佛,不念佛他成不了佛。希望诸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欢喜念佛,我们知道念佛重要。

  下面第九句:「持藏」,「谓菩萨具大威力,於诸佛所说修多罗法,文句义理,一生受持,乃至无数生受持,及诸佛名号劫数授记修多罗等,无量无尽皆能受持,无有忘失」。持藏跟前面所讲的闻藏,第五所讲的闻藏,有密切的关联。闻是讲多闻,持是怎么样?持是你统统都能够记得住,我们一般人讲记忆力好。如果多闻而没有持藏,他听得很多,他记不得。我们现前周边的同参道友,你只要细心去观察你就能知道,甚至於自己,「我读得很多、我看得很多、我听得很多,但是记得不多」。所以,持是属於记忆。我们常讲某人记忆力好,他听到、看到了,他能够保持很长的时间不忘记。「持藏」里面讲「一生受持,乃至无数生受持」,这个就是讲戒律,一生受持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来生还能够记得,那就真的在这个世间不多了,有没有?有。实在给你讲还不少数,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潜意识。

  譬如过去生中喜欢音乐,歌唱得好,琴弹得好,那是他过去生中一生受持,到这一生当中,他还有很深的印象。他遇到这个乐器他很容易学会,他这一生的成就,就是接著前面一生,欢喜唱歌、欢喜演奏,成绩比前一生又提升了。来一生、后一生,甚至於连续好多生,他都在这一门上。换句话说,实在讲今天我们用演艺人员来做代表,世界上达到一流的演艺人员,我们用佛法来讲,他至少有十世从事这个行业,他才能达到登峰造极。从小我们就觉得这个人有天才,这是什么力量?持藏。

  所以世出世间法,绝对不是一世能成就的,生生世世接著搞,一世成就不高。我们在佛门里面,诸位读过《慈悲三昧水忏》,你都知道悟达国师。悟达国师也是从普通小和尚出家做起的,他怎么在一生当中有那么大的成就?得这个人面疮才把消息透出来了。他出家修行,这一次是第十世,你看一世一世的修,一世比前一世要提升,十世,地位才到国师。哪有是一生的道理!世出世间法几乎没有例外。这样我们就知道,诸佛菩萨的成就是累劫修成,这不是假的,这是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真的是累劫修成的。生生世世他修得好,他不会堕落,他能够接著修,累劫修因。一世比一世成绩要提升一点,生生世世不断向上提升,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

  如果我们真能够看到三世因果,你会对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人事物,你会平等观察,你的心平了,不会觉得不平,你绝对不会怨天尤人,这个人的成就不是一生的。社会上无论是哪个行业,在这个行业真正做到出人头地都是多世,一般小有成就,大概也是三世五世。这一世开头搞这个,前生没有学过,非常生疏。就是我们佛门里面,从历史上我们能够体会、观察到,他对於经论、法门有很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他修起来觉得很困难的;我们也不能讲是不喜欢,他尊重它,他不学它,这什么原因?过去生中不是学这个法门。如果遇到这个法门非常喜欢,很容易学习,我们就知道这个法门是过去生中他曾经学过的。如果他修学很顺利,进步非常快,悟解的能力超过一般人,我们就知道他过去生中,决定不是一世。

  这些事情早年李老师都给我讲过,他说他自己一生讲经。但是他讲经不是天天讲,一个星期讲一次,佛经他一个星期讲一次,教导我们这些学生一个星期是三堂课。每个星期三他讲佛经,我们听经;星期五讲古文,儒家的东西,每个星期五给我们上一堂课;星期六他讲开示,给念佛同修讲开示、解答问题。一个星期三堂课。讲经的时间是固定的,一个小时,因为他有翻译,有闽南话翻译,所以两个小时实际上是一个小时。讲古文没有翻译,两个小时,讲开示的时间也是两个小时,开示大概是一个小时,另外一个小时解答问题,但是讲开示跟解答问题都有翻译。他老人家跟我说,他讲经不是一生一世,一生一世不可能有这样的成绩,这桩事情你想快,快不来,这是真正发大愿心依教修行。为什么?真正依教修行,你不会堕落,你要不真依教修行,很容易堕落。最低限度,学佛的人,三皈、五戒、十善一定要做好。为什么?你来生得人身,这是得人身的条件。

  三皈、五戒、十善,李老师从前跟我们讲,你自己给自己打分数,如果能打到八十分,你就不失人身,不可以把标准定在六十分,那个靠不住,标准要提升到八十分,你不会堕三恶道;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念念不违背十善业,要这样认真努力去做。你只有不失人身,来世还到人间来,你的修学才能够继续,否则的话你就中断了;一中断那不晓得中断多长久的时间,你前生所修积的就很模糊了,闻持的力量自然就衰了。以后纵然再得人身,什么都得从头来起,也就是前世的东西忘记、记不得了,这是说明为什么凡夫修行成佛要无量劫、要三大阿僧只劫,道理就在此地。

  如果是生生世世,一世接著一世来修,当中都没有堕落的,不要那么长的时间。但是这一点不是每个人能做得到的,要真修,要真正能有克己的功夫,就是自己要守得住,能不造恶业,不杀生、不偷盗。不偷盗我在讲席里面,用最简单的话跟诸位说明,不偷盗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决定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有想占别人便宜一点点的念头,那个念头是偷盗,你的修行就有缺失,你来生能不能得人身就靠不住了。来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要清净。过去没有学佛不懂得,十恶天天犯、常常犯,这是一般人的常事。凡夫业障深重,尤其现在这个社会,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太严重了,你能够承受得了吗?能禁得起诱惑吗?真正能禁得起诱惑不为所动,那就恭喜你,你决不会堕落。你还会被外面境界所动,看到钱财会动心,看到女色会动心,这就难了。佛在经上常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只要有一条你就会被拉到地狱,就堕地狱,五条都具足还得了!

  所以,佛这才教导学生「以苦为师」。教导我们日常生活不能过得太富裕,应当要苦一点,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能吃到一点苦头,警觉心很高。人间太苦了,根本就没有意愿再到人间来了,所谓是他出离的念头生起,「我不想搞六道轮回了,我想超越六道轮回,我想往生净土」。如果这边生活太富裕,往生净土的念头很难生起来,「我现在过得很不错,样样都不缺少」!你不知道这一生是前世修的福报,日子过得很自在,福报享完之后怎么办?这一生造了很多罪业,没有认真修福,福享完了,业报现前,你就堕落了,那个时候你就有苦受了。而且那个苦,受苦的时间非常非常之长,三恶道的寿命太长,去不得。所以什么都缺乏一点,好!

  我们世间一般人愚痴,样样都想求得很圆满、很丰足,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这样想法。自古以来,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很多,他为什么不过好一点的生活,要过那样贫苦的生活?固然他命里头没有财富,这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前生没有修财布施;前生修了法布施,所以有聪明智慧,没有财富,物质生活过得很辛苦,这是佛经里面给我们的答案。但是他们心安理得,他不妄求,他愿意,甘心愿意过清贫的生活,清高贫苦的生活。读书、耕种,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他不出来做事,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所讲的隐逸,这是高人!

  这些人用我们宗教的角度来看,他懂得,他提升他的精神境界;他不重视物质生活,他重视心灵的生活,给我们留下许许多多的著作,不朽的章句。在中国历史上,朝朝代代你都能看到,这些人有智慧,懂得提升自己。特别是修行人,在中国道家、佛家很多,修道的、出家的,确确实实有道德、有学问,一生过著清苦的生活,也是给我们做榜样;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那是已经圆满成就的人,示现给我们做榜样。那就是告诉我们,像他这个样子,这一生当中才能够真正得到最殊胜的成就,这就是所谓舍得。「舍得」这个名词是佛经上的,你能够把自私自利舍掉,把名闻利养舍掉,把五欲六尘的享受舍掉,把贪瞋痴慢舍掉,你超越六道了。你要是念佛求生净土,你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得到的太殊胜了,真的是无与伦比,没得比。你舍才能得,你不舍你得不到,要把世间的一切舍得干干净净,心里头一丝一毫都没有。

  心地干净了,这个人是圣人,这个人就是佛菩萨,凡夫跟圣人差别就在这里。凡夫心里头牵肠挂肚的东西多了,太多太多了,他心不清净,所以他没有智慧。智慧、德能都是你清净心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现在就是你的心不清净,里面不应该有的东西太多了,忧虑、烦恼、牵挂,再是人我是非,一大堆一大堆,你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统统被它障碍住了。所以最重要的,你要能舍,然后你才能得、能持,持是性德,本有的德能,不是从外头来的。生生世世的薰习这是缘,都是属於初学阶段,对我们是有用的,明心见性,所有德能自然就现前了。所以,能够忆持诸佛如来无量劫前种种自行化他之事,统统都知道了,自己生生世世也知道了。这叫「持藏」,一切都能受持,决定没有忘失。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十藏」最后一条:

  「辩藏」,这一条是讲无碍的辩才,无碍辩才从哪里生的?从无障碍的智慧里生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有慧,而且有无碍的智慧,我们看经文里面的解释。「谓菩萨具大辩才,广为众生演说诸法,或说一品法乃至无数品法,或一日说乃至无量劫说,劫数可尽,一文一句,义理难尽,随众生根皆令满足,是名辩藏」。解释的文不多,这里头的义理境界确实没有边际,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这是事实真相。菩萨具大辩才,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十藏」是功德林菩萨给我们说明的,为众生演说一切法,怎么说法?随根应量。这是大乘佛法里头常说的,应现什么身就现什么身。所以佛菩萨决定没有一定的身相,现身,完全是随众生之感,佛菩萨有应,所以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至於说法,完全是看感的人,他的程度、他的根性、他的利益,利益有现前的利益、有未来的利益、有永恒的利益,应说什么法就给他说什么法。

  这个文里面讲的「一品」,给他说一品,这种根性比较单纯,所谓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这一类根性的人,他有不可思议的成就。像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倓虚老法师跟我们说的,谛闲老和尚一个念佛的徒弟,没有出家之前做锅漏匠。香港这边同修都很熟悉,这个故事是倓老当年在香港讲的。我没有遇到这个盛会(倓老法师的盛会),我是在录音带上听到的,录音带我听到是在美国旧金山,有一个同修拿了这个录音带给我。倓老是北方人,乡音很重,我还勉强能听到六成的样子,我听了很有兴趣。这个带子我大概听了四、五十遍,我才完全听懂,然后我把他的话重新讲一遍,写成文字流通。这是说法里面一个典型,「一门深入」。他说什么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说这么一句,他教给锅漏匠的。

  因为这个人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四十多岁才发心学佛,一生过的生活太苦了。谛闲法师他们是一起在农村里面长大的,儿童时候的玩伴,这个时候找到谛老法师,一定要跟他出家,他的苦日子过够了。谛闲法师给他折磨的没法子,最后跟他谈条件,他说你跟我出家可以,我有一个条件,你什么都得听我的,我就答应你,给你剃度,你要是不听我的,我不给你剃度。这个人很老实:我既然认你做师父,当然什么都听你的,你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谛老说好,给他剃头,不叫他住在寺庙里,住在寺庙里他什么都不会,人又笨,连个早晚两堂功课就够他受的,他要跟不上一定被别人歧视。所以剃了头之后,在宁波乡下找个小庙,没有人住的,那个时候没有人住的小庙还有很多,找了个小庙给他住,让他一个人在里面。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你就这一句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再念,一直念下去将来准有好处。什么好处他也不晓得,他也不会问,非常老实。

  就这一句佛号他念了三年,方法好!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念了三年,真的,好处得到了,他往生了,站著走的。死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谛闲老和尚来替他办后事。谛老对他赞叹:你没有白出家,你真的成就了,在中国讲经说法的大法师比不上你,丛林大寺院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你真成就了。预知时至,不生病,走得那么自在,走了还站三天,这是什么?一句法。只说一句,对方能够受持就成功了,最简单的是一句。最多的呢?最多的是无数品。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四十九年,那是无数品,现在集结起来我们称之为《大藏经》。说实实在在的话,世尊当年所说的这些经失传、散失的,比我们现在的《大藏经》不晓得要多几倍!流传到中国是少分。因为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携带很困难,诸位也许有人看过,那个时候经典是贝叶经,写在贝多罗树叶上。那个树叶像芭蕉叶一样很厚,一片树叶只能够写个六、七行,像这一部《华严经》那多少,分量不得了!现在用大卡车装恐怕得要好几车。这一部《华严经》,那个时候用驮马从印度背到中国来,你就晓得那种艰苦、艰难,所以散失掉的,绳子断了脱节的,比比皆是。法师到中国来,中国法师到印度去,在那里精挑细选,选最重要的,最适合中国人学习的,总是这个优先带到中国来,并不是所有经典统统都运过来,没有那么大的运输量。

  所以,这个经可以长说、可以短说,可以深说、可以浅说,一句绝对不少,你看一句阿弥陀佛人家到极乐世界作佛了,绝对不少。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他就闻持无尽藏了。又何况我们在《无量寿经》、《弥陀经》上读过的,你看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日常的生活状况,他们有能力,每天都能够去参访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去拜佛,带著礼物供佛。拜佛是修福,大福报!拜佛、供佛当然要听佛讲经说法,听佛讲经说法开大智慧,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会有一分一秒空过的,都在那里修福、修慧。所以那个修学环境,很短的时间就把你的福慧提升到我们没有法子想像的阶段。他不中断!我们这个地方修行断断续续的,晚上睡觉不就断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睡眠的,他那个世界是光明世界,没有黑暗、没有夜晚。经上告诉我们,极乐世界没有年月日,也没有几点钟,人永远不疲倦、永远精神饱满。不得了!你说他修学多么快速,这么好的修学环境我们不去,还留恋在这个世界,这不叫迷惑颠倒吗?

  世尊告诉我们,想取极乐世界不难!祖师大德给我们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修。具备的条件很简单,信、愿、行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具足你就能往生。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最简单的法门、最容易的法门、最稳当的法门、最快速的法门,所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劝导我们去往生。《无量寿经》上看到十方佛,《佛说阿弥陀经》我们看到六方佛,一切诸佛都在劝勉我们,为什么不发心?今天说实实在在话,尤其这是动乱的世界,在这个时代要想成就,除了念佛没有第二个法门,谁肯真正的念,谁就成就了。这个道场要专门做一个念佛道场,那是无比殊胜的道场,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了。

  这里面有句话非常重要,佛说法,无论是一句,无论是一品,或者是无量品,可以短说,一天说完,像世尊给我们说《华严经》,二七日中说完,这个一点不假。也可以这一句、一品说无量劫,都说不完。所以,经文「一文一句」,一文是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义理无尽,这个话是真话。你要问为什么?称性。如果称性,自性没有大小,自性没有浅深,自性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所以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一念可以把它延伸到无量劫,这是自性的德能。一字一句里面含无量义,无量劫也说不完,喜欢听的就慢慢听。喜欢简单的,那很容易,无量无边的修多罗(就是经律论),一句话可以说尽,全都包括了。到底要怎么个说法?末后这两句给我们显示出来了,「随众生根,皆令满足」。诸佛如来如是,菩萨、声闻亦如是,过去、现前祖师大德亦如是,要随众生根。谛闲老和尚随锅漏匠的根性,略说,真的是无量义浓缩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道理我们懂。

  我们讲净土经里头说了多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何以不可思议?隋唐时代祖师大德曾经有这样的开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以哪一部经能够承当最究竟、最圆满的代表?几乎各个宗派祖师意见都能够一致推崇《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可以做代表,称《华严》为根本法轮。像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这个树的根,是这个树的本;一切众经(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这个大树的干、枝、条、叶、花果,《华严》是这一棵树的根本。这个比喻很好!根本能够代表整个大树,能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

  这个根本,能不能再把它归纳?能。把它归纳到哪里?归纳到《无量寿》。这为什么?因为《华严》到最后的成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於是隋唐大德们就说,《华严》、《法华》乃是《无量寿经》的导引,就是这两部大经(我们称为经中之王的这两部大经),引导我们入《无量寿经》。於是《无量寿经》就变成什么?变成《华严经》的归宿、《华严经》的总结,真的是第一之第一,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前清乾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佛门一位在家的菩萨,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这个话是他讲的,他有《华严念佛三昧论》,说得好,非常之好!《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还有小本《华严》,小本《华严》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是一部经,只有说得简略、说得详细,内容没有两样;只是在说法上有细说、有略说,内容完全相同,这不可思议!

  《无量寿经》我们现在所读的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本子会得太好了,我一看到这个本子就生欢喜心,就非常的喜爱。前面讲了,可能过去生中有缘,虽然是夏老居士新会集的,可能这个新会集的,在过去世中我们有缘也都见过,所以见到这个本子好像特别的熟悉。他的四十八品,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是《无量寿经》的核心?我们展开经卷来读,当然是第六品,「发大誓愿第六」,这是全经的核心。这一品经是阿弥陀佛自己讲的,世尊为我们转述,字字句句都是弥陀所说的。四十八愿第一!全经都是讲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头,我们再看看哪一愿是第一?这就不必我们去想,隋唐时代这些大德已经给我们说出来,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这一句就显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最后四十八愿归到哪里?归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这一句「阿弥陀佛」展开就是第十八愿,十八愿一扩大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细说就是全经,全部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再要细讲,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换句话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就是《华严经》的注解,《华严经》的细说。你从这样一个演绎归纳,你才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六字洪名,内容是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法,一字一句都没有漏失。受持这一句名号的功德还得了吗?不得了!锅漏匠有福,遇到真正善知识,指导他这个法门。你看看,三年就成功了,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了,每天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亲近弥陀,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谁能比得上他?

  讲经说法是接引初机,介绍佛法,领众念佛是直接教你成佛。所以我常常讲,念佛堂里面带领大家念佛的法师,比讲经法师超过太多太多。讲经法师是介绍,那叫真干,怎么能跟他相比!今天许多人不晓得事实真相,对讲经法师起恭敬心,对念佛堂领众的法师不能起恭敬心。这是什么原因?他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在经教里面,经历了五十多年的薰修,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对念佛堂念佛的,无论是出家法师、是在家的同修,我们是用无比尊敬的心来看待。不论他这一生能不能成就,他只要能进入念佛堂,这还得了!念佛堂,古人称为什么?选佛场。这个地方是超凡入圣的场所,无比殊胜的场所,我们要能认清楚,要真正能明了,决定不能够等闲视之,那我们自己有罪过。念佛堂领众的堂主的功德不可思议!只有真正的明了、认识,礼敬、称赞、供养的心才能够真正的生起来。

  所以,讲经说法、实际修行,都要随众生根,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你能够随从,很容易成就。末法时期,世尊在《大集经》里面跟我们说过「净土成就」;换句话说,净土根性的人多,很可惜没有善知识来诱导,也就是说,他净土的因具足,缘不具足;有因没有缘,果报不能现前。所以,因必须要有缘,我们今天给大家要做最殊胜的增上缘,因缘具足,果德就现前了,这个果德是真正不可思议,我们一定要知道。然后你自己就知道取舍,我应当要走哪一条路,进念佛堂一心念佛,对了,你选择对了。如果有缘帮助众生,把这个殊胜法门介绍给大家,你也走对了。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成就,自己不成就不能成就别人。由此可知,真正如理如法的修学,是先成就自己,就是说先自己要把佛念好,取得西方极乐世界。就好像我们现在移民,这大家很熟悉,我们移民到哪一个国家,移民的签证拿到手,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这个时候我缓一点去,我再宣传那个地方好,有些志同道合的我们一起都去,我拿到签证了。没有拿到签证,你还没有把握,你天天在宣扬,不是自己在做真正功夫,到时候别人去了,自己去不了,那就错了。

  自己去不了,你介绍不少人去,这是属於福德,你必定有人天很大的福报。但是你要知道,享受人天福报,你能不能保证你不迷惑?这个事情自古以来没有人敢保证的。悟达国师十世高僧,皇帝供养他一个沈香宝座,他就迷了。从这个地方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警觉,现在这个世界真叫花花世界,比沈香宝座诱惑的力量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你能不迷惑?你在这个境界里头,你真的能不动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你能做得到?你要是没有把握,做不到,六道轮回你肯定不能避免。既然在六道,肯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是肯定的。不错,你阿赖耶里面佛法种子不少,善根相当深厚,但是你什么时候遇到缘?

  所以,李老师很感叹的说,这一生要不能够取得净土,你免不了长劫轮回。虽然将来这个种子一定会起现行,但是你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搞生死轮回,你要在六道里头吃尽苦头。这一点多想想,为什么不现在去?真正有把握取净土,没有别的,只要你能放得下,你取净土的障碍就没有了。障碍是放不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身体还在这个世间,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绝不攀缘,随缘度日,一心念佛,念念相应,哪有不成就的!太平盛世,佛菩萨提醒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何况是乱世!有什么好留恋的?有什么值得留恋?你真正想通、想明白了,那就叫看破,看破自然放下,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要紧。

  「十无尽藏」在本经后面还有一品,我们还会详细的来学习。但是真正的无尽藏那不是十,无量无边的无尽藏,都等待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弥陀,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到那个地方再去学!这一句我们就讲到此地。现在接著看经文第三段: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这是第三段总结。在总结里面,『四百亿十千』,清凉大师在《疏》里面跟我们说,「望前名号」,四圣谛品前面是名号品。「望前名号,一四洲有十千」,前面是讲四洲,这一品经讲娑婆世界,一洲有十千。「今一四天下,一谛亦有十千」,这个四谛每一谛有十千。「四谛历於百亿」,这有一百亿。「故有四百亿个十千」,这是把娑婆世界说四圣谛的头数给我们说出来了,也就是有这么多条,「四百亿十千名」。我们在此地每一谛只说十个名,所以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叫略说。但是实际,实际绝对不止「四百亿十千名」,实际是名称无量无边。就好像佛在经论上,常常给我们讲烦恼的头数,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八万四千真的有头数,你们看看《佛学辞典》,看看《教乘法数》,他给你列的一条都不少,真的是八万四千;八万四千还是归纳,实际上无量无边,说之不尽。

  我们晓得烦恼在四圣谛里头只有集谛,烦恼属於集谛,你看有八万四千,展开来的时候无量无边,这是用归纳的方法。通常世尊在教学里面把烦恼再归纳,归纳为一百零八,这好讲了。一百零八对初学的人来说还是太多,所以古来的大德又把它归纳,归纳为二十六,这就好讲了。通常讲烦恼的头数总是讲二十六,这里头六个叫根本烦恼,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这是平常在教初学的时候,都用这个说法,《百法明门论》里头讲的。《华严》这个地方是跟我们讲真实的,真实的数字没有办法计算,无量无边。无量无边也好,二十六个也好,总的目标、总的纲领就是末后这一句『随众生心,悉令调伏』,这八个字重要,显示出一切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你要问他的目的何在?就在这一句,我们修学特别是要发心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

  今天有两位同学跟我谈起,怎么样帮助儿童学习圣贤的教诲?我跟他讲了一个原则,也给我们所有同学们一起勉励,我们自己要不作圣人,怎么能教别人转凡成圣?我们自己不是孔子,怎么能教别人学孔子?我们自己不是释迦牟尼佛,怎么能教一切人学释迦牟尼佛?佛菩萨、圣贤人指导我们一个原则,我们自己做到了,才能帮助别人。所以要发大菩提心,作圣、作贤。为什么?不为自己,是为教化众生。孔老夫子是圣人,所以教出来的学生是圣人;释迦牟尼佛成了佛,教出来的学生也成佛了。世尊是究竟圆满的佛,他的学生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天台大师讲是「分证即佛」,真的能转凡成圣。

  由此可知,我们教学生首先教《弟子规》,每一字每一句我们要做到。我们做到了,我们才能教他们,这些学生看到了心里面心悦诚服,他真的尊敬你、真的肯跟你学,这才能收到效果。我教你学,我自己不学,学生不服、不相信,打很多问号。尤其是现在年轻人,他的知识很丰富,他会给你打很多问号:你是不是来欺骗我的?你用的是什么心?你是什么意思?不能接受!只有自己用真诚心去感化。真诚心,那就是我所讲的,我统统做到了。所以先要自己成圣,先要求自己成佛,然后才能帮助别人,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现在自己学佛,我常常讲不多,要求不多,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定了五个科目:净业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普贤菩萨十愿。五个科目我真的做到了,我真的能理解、真的能做到,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稳稳当当已经取得了。我有多余的时间帮助别人,极乐世界随时可以去,真有把握。凭什么?凭这五个科目,凭自己的信心。现在时间到了,「四圣谛」娑婆世界这一段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