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0六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六九卷)  2003/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069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清凉大师下面的疏文。

  「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我们就念到这一句。这一段的意思很深很深,大乘圆教确确实实通达、晓了诸法实相。今是今天,了就是觉悟,这才明了,彻底的明了,五阴六入皆如,这一句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四大,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是妙真如性。这个如就是妙真如性,真如本性,就是!这什么人的境界?是明心见性菩萨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凡夫,我们今天听说了,在这个经上听佛这样讲,现在五阴六入如不如?不如,不是我们的境界。

  五阴是一切诸法把它归纳,归纳到最后为五大类。这五大类再要归纳,归纳为两大类: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法,就成两大类,现代世间人所说的物质、精神;色法是物质,心法是精神。今天讲物质、精神,跟佛法讲的色心是一个意思。但是世间人讲,讲得很笼统,佛法讲得很清楚,讲得很细致。色,这是物质。物质,我们现在借重科学的帮助,生在现代的人多少有一点科学常识,知道这一切物质的现象不是真的,正是佛家讲的缘生。一切的物质,科学家用分析的方法,把它分成了分子,这个分子就有很多种类,学过化学的人、学过物理的人,概念就很清楚。这时候再分析成了元素,元素再分析就变成原子,原子再分析就变成电子、粒子。愈分愈细,分到最后才知道,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物质现象,大到星球,小到微尘,都是这个基本物质组合的。科学家所谓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般若会上《金刚经》大家念得很熟,「一合相」,佛说出来了。物质只是由一,就是这一个物质组合的,它是平等的。今天大家把宝石看得很重,贵重,金刚钻;泥沙看得最贱,一文不值。其实组成金刚钻的粒子,跟组成泥沙的粒子是一个粒子,完全相同,真的就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组合不一样,实际上没有两样。你从这个地方要是看穿了,在物质现象里面,你的平等心就生起来了。一切万事万法没有一样不平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在经上讲,世界微尘,它是一,它不是二。整个宇宙从物质的世界来说,世界无量无边,是什么?一合相,这个一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

  《般若经》上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个空是什么?空是法性。色是什么?色是法性所现的相,我们称为法性的相分。所以,法性的相分就是法性,这叫皆如,如就是法性。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我们还用金来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里?那个金器就是金,离了相,就没有性;离了性,也没有相了。好像金跟器一样,我们说用黄金做一个手镯,手镯是个相、是个器,金在哪里?镯子就是,离开镯子就没有金,离开金没有镯子,它是一不是二。什么时候你能够见到,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的现象就是法性。相有生灭,性没有生灭,生灭跟不生灭是一不是二,这统统是属於无作四谛,这才真正叫见到真相。

  所以他这一段的结论,「不取不舍,同一实谛」,这是叫真相大白。什么人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你什么时候见到了,你什么时候肯定了,你就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这个华严宗,华严宗的学者他们修行修什么?他修法界观。法界观什么?就是观无作四谛,从相里头见性,从性里面才真正通达明了万法一如。所以五阴是法性,不但色法是法性,物质是法性,受、想、行、识也是法性。受想行识是心法,它不是物质,是法性的起用,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见闻觉知,能见、能听、能觉、能知。五阴里头,受、想、行、识;受,在唯识里面讲是前五识;想,第六意识;行,第七末那识;后面那个识是第八阿赖耶识。所有一切有情众生,都是五阴和合的现相,我们称它为幻相。

  相有生灭,性不生灭。既然性相是一不是二,我们也可以说相没有生灭,为什么?相是假相。随著意识,就是心、意、识,就不讲受,受是前五识,不讲了,唯识所变,那个唯识就是第六、第七、第八,这三个识在起作用,把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产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念头善,没有一样不善,极乐跟我们娑婆是一不是二。觉悟的人、契入境界的人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就是自己的心,我心就是阿弥陀佛;极乐就是此方,此方就是极乐,这个话是无作四谛。他要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这个话说不出来。能说出这个话的人,他契入境界了。至少他是圆教初住菩萨,他的阶位最低,他入这个境界,他能说得出来。

  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见一分真性,真性是无作。他起作用的时候,示现在九法界,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人间。在中国祖师大德里面,不少佛菩萨再来的,来示现,那就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我们凡夫看到他是有作,实际上他无作。无作跟有作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不懂,凡夫总是要把它分开,分开就错了、迷了。什么时候你看到是一,那你就觉悟了。一才觉悟,二就迷了,三、四就更糟糕,愈迷愈深了。所以,大乘佛法里常说,「入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什么时候你在一切法里面看到一,一是法性,一是真如。五阴六入皆如。古大德他们的文字简单,你看四个字一句,一点都不罗嗦,只举一个五阴六入做个例子。你晓得五阴六入,下面你就会知道,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如。所以用《楞严经》的话来讲大家就好懂,佛在楞严会上讲「皆是妙净明体,如来藏性」,在此地用个「皆如」两个字就说尽了。

  还有什么苦?无苦可舍。你入境界就没有了;不入境界,有,为什么有?不入境界,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你就有得受。换句话说,你没有入境界,佛常讲,六道凡夫有五种受,这是五大类,身有苦乐之受,心有忧喜,这两大类,苦乐、忧喜;还有一种,心这个时候没有忧喜,身也没有苦乐,这是叫舍受。苦、乐、忧、喜,加上舍受,五种受,六道凡夫统统有。这五种受是不正常的,虚幻不是真实,真的像梦幻泡影一样。正常的享受,佛经上我们常常念到「正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什么?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不就是舍受吗?它不叫舍受,这叫正受。舍受是什么?舍受时间很短,不是永久的。永远是这个样子的就不叫舍受,永远是这个状况叫正受,正受也叫三昧,佛经里梵语称三昧,也称之为禅定。

  所以禅定是正受,禅定境界里头决定没有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的相有没有?相有,虽有其相,你没有这个受,你已经得正受了,无苦可舍了。这个舍是舍离,离苦得乐,没有苦可以离,也没有乐可以得,这时候才叫做真乐。极乐世界的乐,就是这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是相对,是佛的方便说。正说,正说是苦乐两边都舍掉了,这才叫真乐,完全是性德圆满的透露、显示出来了,法身菩萨的境界。十法界、四圣都没有入这个境界,四圣法界里面,有菩萨、有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古大德说,他们所得到的是相似;也就是法身菩萨那个境界他们靠得很近,有相似的享受,并非真实;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二乘。

  这里头再延伸,范围扩大,权教菩萨、十法界的佛,无苦有谛。但是下面来说,像声闻、像缘觉,他有苦也有谛;再往上面去,无苦有谛,到法身菩萨,入真实了。实在讲,在这个境界里头,入一真法界了,你说还有没有苦,还有没有谛?我们套六祖的话来说,苦谛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不二法的境界,大乘教里面常讲,「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一开口一动念,就二三,就是二法、三法。正因为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才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给我们讲的这些法,可不可以执著?不可以。可不可以分别?不可以。为什么?你一执著一分别是二法,你不懂如来所说义。

  所以《开经偈》里头,妙绝,「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是不二法。你要懂得,如来所说一切法都是不二法,你就真正懂得如来真实义;你要是把如来所说的,你还要去分别,还要去执著,还在里头打妄想,你是凡夫,你把如来所说的真实义扭曲、错解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没有这个说法。这个道理,懂的人确实不多,为什么?没有入境界。这就是我常常讲,必须把我们自己内心里面的对立消除、矛盾消除,你就能解如来真实义,为什么?对立是二法,矛盾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佛法没有对立的,佛法没有矛盾的,佛法是清净的,佛法是平等的,佛法是一如的。你要懂这个意思,这个意思真的很深,懂,不容易,做到更难。

  但是无论怎么说法,要放下,不能不放下!放下多少,各人不一样;总而言之,你多放一点,对你自己决定有好处。我在讲席里头常常劝勉同学,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为什么?无量无边的罪业,就是这个东西造成的。如果不肯放下,没救了,谁都帮不上忙。那就是像畜生讲的,前面跟诸位说,今年正月纽约那条大鲤鱼被杀之前说了几句话,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这个话是佛门当中所说的,那是个犹太人,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

  读这一段经,我们自己要记住,这不是我们境界,我们还是要求离苦得乐,不能说是无苦可舍。我们今天有苦不是无苦,所以这段不是我们境界。这一段到什么时候才是自己境界?你要真的往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都入无作四谛。这是净土法门的殊胜,不可思议,所以不往生则已,一往生,一生成佛。过去我初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常讲,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佛法,那个成就是证究竟佛果,当生是一生,不要等二生、三生,不需要;你一生当中,就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无上正等正觉。

  知道,真正彻底明白了,你才晓得这个世间事全是假的,《金刚经》上说得没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心里头还要不要放?不放!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决定不会放在心上。什么放在心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至少我要得个功夫成片,我这一生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这个人是这个世间第一等大福报的人,第一等大智慧的人,没有大智慧、大福报,他不会这么做。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瞧不起那些乡下老太婆、老阿公,一个字都不认识。他学了一句阿弥陀佛,他死心塌地念到底,他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站著走、坐著走。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学佛多少年,还会讲经说法,跟他一比,差远了。人家一到极乐世界就入无作四谛,我们今天四谛摆在面前,还搞不清楚,怎么能跟人比?最愚痴的人、最迷惑颠倒的人是在这个世间样样要跟人比,这是愚痴,这是无明,这是烦恼的根源,罪孽的根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比的?错了,真正错了!我们学佛如果连这么一点道理都没有搞清楚,都没有搞明白,我们的佛叫白学了!说白学,实在讲还是恭维你,你根本就没有学到,不但没有学到,完全搞错了,错得太离谱!

  这一段文,读过《楞严》,对於《楞严》有研究的人,他一看就懂,「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所以你真正开悟、觉悟了,你也不断。一悟了之后,苦乐忧喜舍没有了,你得正受,我们通常讲的是你得三昧。念佛,用念佛的方法而得到的,就称之为念佛三昧;我们在《华严经》上得到的,就称为华严三昧。念佛跟华严不一样,三昧是一样的。由此可知,华严跟念佛是方法,法门不一样,你所得到的果德完全相同,苦乐忧喜舍都没有了。极乐就是华藏,华藏就是极乐;阿弥陀佛就是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就是阿弥陀佛。学大乘的同学应当都听到,毗卢遮那是法身。这个名号是梵语翻成中文,毗卢遮那翻作遍一切处,遍虚空法界,那是什么?法性,所以叫法身佛;法身佛没有相,他是体,他能现相。阿弥陀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是应身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是一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入不二法门。所以契入之后,再也没有分别执著,再也不会起心动念。整个宇宙是一,一切万法是一,一切众生是一,入这个境界。

  无明尘劳,这个东西就是大乘经教里常讲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这四个字把这三种烦恼统统都包括了。无明,这是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尘是尘沙,是分别;劳是劳累,就是见思,就是执著。所以,你不执著,劳就没有;不分别,尘就没有;不起心、不动念,无明就没有,菩提!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也就是说,迷了菩提,就变成无明尘劳,体是一个,就是觉迷。觉悟就叫它做大菩提,迷了就叫它做烦恼,所以说烦恼即菩提。

  无集可断,这个断是要断烦恼,你断什么烦恼?烦恼要断了,菩提不也就没有了。这个意思,我们在讲席里也常常提醒大家。不断烦恼怎么办?我们常讲,转烦恼为菩提,什么转?觉悟了,迷了就叫烦恼,悟了就叫菩提。所以烦恼多不要怕,转过来就是菩提。学佛就是学著会转,我们常讲转境界,佛菩萨会转。譬如我们讲我们的境界上,真正懂得佛法,真正相信佛的教诲,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被人骗,被人毁谤,被人陷害了,在一般人心里起怨恨,伤害我的人,恨他,念念总想著要报复他,这就造成什么结果?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生生世世的冤仇,彼此两方面都痛苦。如果一觉悟的话,马上转了。他毁谤我、他侮辱我、他陷害我,我接受,我很欢喜,一点怨恨都没有,为什么?消我的业障。

  我造作许许多多的罪业,这个罪业将来都要到地狱、饿鬼、畜生里头受果报。现在他来陷害我,他来侮辱我,他来毁谤我,重罪轻报,现在就报掉了,不但我不恨他,我还很感谢他。你看看那个念头一转,境界马上不一样,一点怨恨心都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都没有,彼此双方得利益。我得利益,我的业障消了,你也得利益,你得什么利益?因为你成就我。我今天能够成就,靠你,没有你,我怎么会成就这么快,境界怎么能提升的这么高?我感恩,我念念不忘,你要遇到有困难,我会帮助你,彼此双方都得好处;我的成就愈高,你得的好处愈多。这个道理,觉悟的人才懂得,迷惑的人决定不会懂得。

  真正通达因果的人,他也很达观,譬如说财富,这是世间人最看得重的。我们的钱被人骗了,通达因果的人他很达观,若无其事,为什么?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无的,求都求不来。我被人家骗了、坑了,命里头没有,心平气和。这什么?这是懂得因果的,你并不是真正觉悟,是明了因果。你看看他这个苦乐就大幅度的减缓,没那么严重;真正觉悟明白,完全没有了,真的,无苦可离,无集可断。

  境界一现前,马上就转过来,这一转,他的境界就往上提升。根性利的,聪明智慧高的,有时候真的提升到法身菩萨的境界。在这个时候,就看他能不能保持,他能保持,他就入了境界;他不能保持,他还会退转。这个道理,一般同学们都清楚,佛法里头有退转的,要到阿惟越致才不退转。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所以八地菩萨叫不动地,不退转了。我们要知道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都是阿惟越致的菩萨;换句话说,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只有进步,没有退步。但是各人进的快慢不一样,有人进得很快,有人进得很缓慢,但是绝对不会退转。这跟他方世界修行不一样,他方世界修行有进有退。特别是像我们凡夫,我们进得少,退得多,所以生生世世修行不能够证果。

  佛在经上跟我们讲,证到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这讲圆教,在三不退里面,你就得到位不退。这个位不退,你不要看小乘初果,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萨,他就是圣人,他就入了圣流,他不是凡夫,绝对不会退转做凡夫。但是他功夫不深,还没有出六道,为什么?见思烦恼没断,见烦恼断了,思烦恼没断,不能出六道,但是他决定不堕三途;换句话说,他决定不造贪瞋痴,他不会造三途的业,他就不会有三途果报。他在六道里面的人天两道,升天,进;到人道来,退,他还是有进退。佛在经上说,他这个进退七次,七次进退他一定证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他就成正觉了,永远脱离六道,不再到六道来。如果他再到六道来,他是乘愿再来,他是度众生,六道里头有有缘的众生,这个众生有感,他来帮助他,叫乘愿再来,他不是凡夫,他是圣人。

  所以,转太重要了,学佛就是要学会转。这是往年我在台中十年,李老师常常教导,转境界。无论顺境、逆境,一到面前你就转,这一转就觉了,就不迷。顺境里面决定没有贪恋,贪恋,恋是愚痴,是痴烦恼;逆境里面没有瞋恚,我们断贪瞋痴,转贪瞋痴为戒定慧,在这里下功夫。戒是什么?我们在香港这么多年,过去在尖沙咀福利会租他们的讲堂,讲《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总的题目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用这个做总题目,那就是觉。真正觉悟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只为一桩事情,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这就是修行,就是自利利他。

  现在人不知道孝顺父母,我们九楼做祖先纪念堂,干什么?提倡孝道。春秋,中元快到了,我们这一年三次祭祀:清明、中元、冬至,我们举行祭祖法会。我们的法会很简单,法会打佛七,最后一天做三时系念,念念不忘祖宗之德。祖宗之德不忘,眼前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护法的恩德。我们虽然在摄影棚里面,跟大家在网路上见面、在卫星电视上见面,每一堂讲经之前,讲完之后,我们都把这个功德,回向给祖宗,回向给父母,回向给老师,回向给护法,知恩报恩,念念不忘!这种做法,这样的行为,这就是教化,提醒大家。现在这个世界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我们要做出忠孝仁义,做给社会大家看,决定不能够松懈,这叫学佛。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显示的,性德自然的流露,清净、慈悲、平等、孝悌、忠信,都是性德。现在大家迷失了,我们要做出样子来带动,希望这个社会都能够觉悟,都能够恢复到性德,这个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繁荣兴旺,人人幸福美满,这是教学。

  我们现在的身分,人家一见称法师,师是老师,老师要教,不教,怎么能称师?你要不教,教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做出来给人看。你要不这样做,人家称你老师,就是骂你,有名无实,真做!佛是我们的榜样,佛是我们的典型,我们要学得跟佛一样。现在社会有些什么病,反其道而行之,就把它纠正过来,这叫佛教,佛陀教育。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继续看无作四谛的疏文,我们接著看:

  「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无苦无集,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间,不取不舍,同一实谛」。前面我们说过无作的苦谛、集谛;苦谛是无苦可离,集谛是无集可断。现在接著看出世间的因果,灭谛跟道谛。灭就是涅盘,生死即涅盘,我们这本子上,生死的死字是古体,古时候的写法。我们常常读经,古时候古写我们要熟悉,生死之死。涅盘是不生不灭,生死跟涅盘是个对比,就是生灭即是不生灭。这个话真的不好懂,决定不是凡夫的知见,凡夫常识里面,没有这个境界。

  世间人,不单人,真的包括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讲动物,现在人研究发现还包括植物,谁不怕死?贪生怕死。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不知道生死的真相,所以他贪生怕死;如果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你对於生死就了了。了生死,了不是没有生死,了是真正透彻明了,明了生死是怎么回事?生死就像我们换个衣服一样,换个身体,这个身体老了,用的时间太久了,老了、旧了、不灵活了,再换一个新的。譬如现在在都市里头的人,每个人都以汽车代步,现在这不是奢侈品,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出门一定要车。车用个几年之后,老旧了,你一定会想换一个车,旧的车不要了,去买个新车。车就像我们身体一样,驾车的那个人才是本人,车换了,人没有换;身就像车一样,用旧了、用老了,就把它舍掉,换个新的。有没有生死?没有。身有生灭,我没有生灭。

  我们谚语里面讲,灵魂不生灭,没有生灭,它又去投胎,投胎是换个身体,所谓投胎就是换个身体。凡夫麻烦在哪里?他换身体不自在,自己不能做主,谁做主?业力做主。佛经上讲,一切众生,有情众生,业力有两种,一种叫引业,引业是什么?引导你到哪一道去投胎。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佛来接引,引导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在六道里头,你到哪一道,有个引业,这个业力在推动,它在做主,不是别人做主。这个事情不关佛菩萨的事情,也不关上帝的事情,也不关阎罗王的事情,真的是自己因果自己承当。

  你这一生心善、言善、行善,你生天堂;你这一生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你堕三途。天堂、三途是自己识心变现出来的,唯识所变,本来没有,是自己识心变现出来的境界,自己还要去受这个果报,所以说自作自受,这就是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你真的懂得、明了了,你就会转变。从今而后,我把不善的念头断掉,不善的言语断掉,不善的行为断掉,我让我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都善,那就成功了。你现在快乐,善人快乐,将来的果报更快乐。

  在这个地方我要提醒同学,别到天上去。为什么?天不究竟,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是究竟圆满。人能够生天,念头一转,肯定往生极乐世界,真的是不费吹灰之力,想去就去了,为什么?你看看《弥陀经》上,「善男子、善女人」,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吗?极乐世界欢迎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有标准,就是十善业道。净业三福头一条你做到了,你能孝顺父母,你能够尊敬师长,孝亲尊师;你有慈悲心,不害一切众生,慈心不杀的意思就是绝不伤害一切众生,你修十善业。

  断十恶,修十善,这个样子你能够发愿求生净土,你决定得生,这是转境界。转恶为善,转祸为福;转恶为善是因上转,果上就转祸为福。转三途果报为人天果报,为往生果报,你看看这个多殊胜!能够生西方极乐世界一了百了,无量劫来所向往的,在今天落实了,你说你多欢喜、多快乐!不再搞三途六道。这就是说生死就是涅盘,无灭可证。生死跟涅盘是一不是二,说二,那是别教,不是圆教,圆教是不二法门,这是究竟圆满的佛法,你入不二法门。

  再看下面这一句,「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佛法是中道、是正道,中的反面是边,正的反面是邪。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看芸芸众生,邪知邪见,为非作歹,这是他迷,他不觉,他造作三途苦报;他要一觉悟,一觉悟,边邪都是中正,为什么?不二,中边不二,邪正不二,没有道可修了。他修不修?还是修,无作四谛,圆教初住以上就入这个境界。我们想想看初住菩萨修不修?他要不修,他怎么能证到二住?二住菩萨不修,怎么能证到三住?十住菩萨不修,怎么能证到十行?十行菩萨不修,怎么能证到十回向?十回向菩萨要不修,怎么能证到十地?十地菩萨要不修,怎么能证到等觉?等觉要不修,怎么能证到究竟圆满佛果?还是要修。但是他们的修法跟我们的修法不一样,大大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他们的修行叫「无功用道」,所谓无修而修,修而无修,他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我们很不容易理解。

  「无功用道」是什么样子?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虽然跟我们讲,没有法子体会。最后李老师举个比喻,我们从比喻当中体会到这个意思。他举的这个比喻我们能懂,现在年轻人不懂。我们在二战那个时代(这一个甲子了,六十年前,二次大战的时候),中国内陆非常落后,交通工具可以说贫乏到极处。中国内陆也有公路,诸位晓得,公路是石子路,没有铺柏油的,车走过之后,灰尘都好厚。不要说远,一百多里,我九岁的时候到福建,我从福州到南平是坐船,小轮,小轮船到南平;南平到建瓯这一段是公路,坐长途汽车。那个时候的汽车非常简陋,下车之后,一脸一身统统是灰尘。公路是石子路,车走的时候,就是灰沙,很厚,身上很厚一层灰,脸上也是,灰头土脸,下了车,那个样子!而且多半再往内陆去的时候,轮船没有了,我们走过武夷山,从武夷山那一边就是江西,在江西赣江,从南昌到赣州坐帆船。

  老师就举这个例子,他说你坐过帆船吗?坐过。他说顺风的时候,船拉上帆,风吹动,这船向前进,快要到目的地了,我们看船夫把帆下下来。下下来,距离就不太远了,这个时候摇橹,比较大一点的帆船,摇橹;将要靠岸,靠码头了,大概还有多远?还有个十几公尺,顶多二十公尺这样的距离,橹也不摇,用什么?用竹竿,两边用竹竿撑著,让这个船慢慢的靠近码头。大概到了十几公尺的时候,竹竿也不要了,统统收起来了,船还有一点力量,自自然然往前进。李老师说这个时候叫无功用道,我听了,有那么一点意思了。你看船自自然然往前进,一点力都不能用。

  他说深位菩萨,就是明心见性菩萨,他们用功就是这样的;换句话说,他决定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我们没有法子想像的。他要断无明习气,所以愈往上去,时间愈长,很不容易断,破一品无明,好难。佛常常讲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圆教初住开始,就是你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从这一天开始。要一个阿僧只劫的时间你才能够证得三贤位,证三十个位次,这一个阿僧只劫,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一个阿僧只劫修满了,是十回向的菩萨;第二个阿僧只劫,从初地到七地,只修七个位次;第三个阿僧只劫,更难,八地、九地、十地。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你证得的果位是法云地的菩萨,不是等觉,法云地的菩萨,再提升,这等觉。根据这个说法,我们的推想,等觉要成佛,就是一个位次,可能也要一个阿僧只劫,你才晓得这个东西难。

  所以,为什么华严会上,普贤、文殊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为什么?只有一个原因,把成佛修行的时间缩短。到极乐世界,快!在华藏世界修行,要三个阿僧只劫才能修到法云地,到极乐世界去就太简单了。三个阿僧只劫可能只浓缩成一个劫、两个劫,大幅度的缩短,西方极乐世界快!要不是这样的利益,华藏世界的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尤其是大经上,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菩萨始,开始是初地;终,终是十一地,是等觉,这十一个位次的人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没有一个不念佛求生净土。他们生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很快他就证得究竟圆满佛果,比在华藏世界快得多,提前了,是这么一个原因。不仅是在我们这个华藏世界,在大世界,其他遍法界里头,无量无边这样的大世界里头,无量无边的法身菩萨,没有一个不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诸上善人多,那个上善是什么?等觉菩萨。极乐世界等觉菩萨,比我们一般往生的人数不晓得要多多少。

  这就好比我们世间学校一样,它是个大学,极乐世界是个大学,我们凡圣同居土往生,那是幼稚园、小学,是大学附带办的。这个大学,学士多、硕士多、博士多,附带办的小学,小学生、幼儿园的学生不多,我用这样的比喻,诸位能够有一个概念。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西方极乐世界几乎都是十方世界里的等觉菩萨在里头,这样的学习环境,我们怎么会退转?不可能退转,那环境太好了;老师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同学是无量无边的等觉菩萨。往生不是死,不是生死,往生真的是涅盘,生死即涅盘,往生就是涅盘。

  边邪皆中正。这完全是迷悟,迷了,就是边、就是邪,边见、邪见;觉悟了,那就是中道,就是正智。只有迷悟,除迷悟之外,连凡圣都没有。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人生在世间,整个宇宙里头最为贵的是什么?是觉。其他没有一样可贵,觉为贵,真的觉悟了。大圣大贤出现在这个世间,你看看他们所示现的、表演的,都是表演一个觉。正好什么?对治我们六道众生的不觉,他要显示一个觉的样子来给我们看,让我们觉悟,我们要学觉。中国在古时候,这个学(学校的学,学习的学)就是觉的意思,古音念觉,学者觉也。学也有效法的意思,学习、效法,效法觉悟的人。圣人贤人都是觉悟的人,向他们学习。中国称圣,印度称佛;中国称贤,印度称菩萨,所以佛跟菩萨,在中国的称呼就是圣人跟贤人。

  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孔孟。孔子,至圣,大成至圣先师;孟子,亚圣,仅次於孔子。孔子给我们示现的是仁,孟子为我们示现的是义,用一个字来做代表,孔子教的是什么?孟子教的是什么?仁义而已矣。什么是仁?仁者推己及人,起心动念,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仁。仁,只有损己利人,决定没有损人利己,损人利己,不仁。今天的社会,许许多多众生起心动念是损人利己,仁没有了。「仁者人也」,这儒家讲的,能行仁的人,这个人是人道;如果不仁,你人道就失掉,你来生就不可能再得人身。不得人身,那就三途去了。所以大多数,绝大多数是饿鬼、畜生;造作恶业重的,那就到地狱。仁这个字太重要了,用最浅显的话来说,仁就是常常替别人著想,不为自己著想,这个人叫仁人。

  义是什么?义是义务,你看今天我们这边道场有很多义工,义工是神圣的人,为什么?他尽义务,他不求报酬。公司用职员,职员是用薪水聘来的,他的地位比义工要差很多等级,义工比他高得多。这个要懂,要是像公司老板,对义工是尊敬,他是尽义务的;你里头员工拿薪水的,他不是义工,你这个老板可以命令他,可以指挥他,义工不可以,义工对待他要尊敬,那你才懂得理、懂得道。如果你轻慢义工,那不仁到极处了,就这一个念头,就这一个行为,你就堕三途,这是从前读儒书的人都明了。义工的建议要听,为什么?他们是客观的,他在这个道场没有利害关系;员工不一样,员工有利害关系,说话的时候,他总为自己著想。义工做义务,这个道场他没有利害关系,他说的话很公正,就是他是客人,他是局外人。我们谚语常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不是当局,他是旁观的,他很清楚。所以义工多,常常听义工的意见,这个人有福报。因为自己很多过失、错处,自己不晓得,不是有意犯过,无意的,真的是不知道,有这么多人来告诉你,帮助你改过自新,你的福报多大!一个人能不能成就,完全在自己的觉跟迷,如果迷了,那就完了,佛菩萨也帮不上忙。所以你还有一点灵性,你还有一点福分,你有救,你不是没救!

  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许许多多宗教都讲世界末日,我们相不相信世界有末日?我们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佛说的!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就算算中国历史上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几年,这是中国人计算的。外国人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天只有二千五百多年,那就更长了。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哪里是末日?但是我们肯定,造恶业一定有恶报,这是肯定,因果报应是天经地义的,那是真理。所以我们知道这个世间会有灾难,天灾人祸,不是末日。末日也许是外国这些圣贤的形容,灾难太大了,灾难太恐怖了,把它看作末日,这是有可能,绝对不是说这个世界没有了。佛法里,世界有成住坏空。

  我们清楚明了,明了之后,佛跟我们讲得清楚,一切众生有共业、有别业,这对我们是莫大的安慰,莫大的鼓励,真的替我们开辟了一条生路,这是佛法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有缘遇到,真的遇到正法,遇到正法里头最殊胜的佛法,净土法门。只要我们具足坚定清净的信心,决定不动摇,恳切的愿望,你就决定得生;念佛功夫浅深,那是品位高下。蕅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那是念佛功夫的浅深。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就得到了。你要想得这个殊胜的利益,眼前这个世间,人间天上的利益要统统放下。如果你留恋著人间这些小利益,那么无比殊胜的大利益你就损失了,那太可惜了。所以一心一意取极乐世界,世出世间一切法,你真搞清楚、搞明白,统统放下。如果想要学习,到极乐世界再学。这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福报的人,真正觉悟的人。

  在圆教,既然是无苦可离,无集可断,没有烦恼可断,无灭可证,无道可修,试问问他还修不修?他还证不证?他修、他证,他也离苦,他也断烦恼,为什么?表演给世间人看,他这个事情不是在极乐世界,而是在十法界。我们晓得圆教初住菩萨就具足三十二应,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他有能力现身,他在十法界现身,那个现身、说法都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也示现离苦,也示现断集,也示现涅盘,也示现修道,就像舞台上表演一样,所以说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用意在什么地方?用意给世间人做榜样、做模范,他不是为自己;换句话说,无一不是教化众生,教学的方便。

  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菩萨应化,叫游戏神通,在十法界,在天上、在人间、在畜生、在饿鬼、在地狱,得大自在。我们在《地藏经》里面看到饿鬼道的鬼王,阎罗天子;在地狱道里面,看到些罗刹、阿傍,许许多多都是佛菩萨应化在其中。应以鬼王得度者,他就现鬼王身,应以牛头阿傍身得度者,他就现牛头马面,得大自在。这个现身,前面说过,他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完全是众生业感,众生感,他自自然然的应;现身是感应,说法也是感应。感有四种,应有四种,这个我们常讲: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四种。佛法里面讲,感应这个事,法尔如是,自自然然。六道凡夫就难了,六道凡夫是业力主宰你,你一点自由都没有;四圣法界里面就得自在了。

  所以经上常讲的法身、般若、解脱,四圣法界里面没有法身,他没有见性,他没有般若,他有解脱,解脱就是自在。所以阿罗汉跟众生也有感应,众生有感,阿罗汉也能现身,也能够来帮助他。辟支佛那更不必说,比阿罗汉高。但是他们跟一切众生的感应,不是无作四谛,他们可能是无生四谛,可能是生灭四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菩萨,他们是无量四谛、无作四谛。不一样,跟前面完全不相同,显示在应化九法界之中。

  像在我们人间,在中国佛门里面,传说最多的,几乎是家喻户晓,永明延寿,阿弥陀佛化身来;智者大师,释迦牟尼佛化身来的;傅大士这是在家居士身,布袋和尚这是出家身,都是弥勒菩萨化身的;傅大士是弥勒菩萨,布袋和尚也是弥勒菩萨。国清寺的丰干和尚,阿弥陀佛化身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化身。近代诸位都晓得的,印光法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的,这是什么?这是身分暴露,大家都知道的,还有许许多多佛菩萨再来应化的,身分不暴露,我们不知道。这些从实上来说,我们讲本迹,从他的真实来说,他们都是属於无作四谛;但是在形相上,形相上来说,是无量四谛。

  我们以最近的印光大师的示现,我们很冷静、很细心观察,印光大师像不像大势至菩萨?你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多念几遍,然后再仔细看看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谊,确实很像。他的示现,我们今天学佛的同学,尤其是学净土的同学,你要特别注意,为什么?这是示现在近代,就是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怎样学佛、怎样修净土,太重要了。我当年在台中求学,以李炳南老居士为老师,老师很客气,跟我讲了好几次、好几遍,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老人家很客气,那怎么办?他就介绍我,一定要跟印光大师学,以印光大师为老师。印光大师不在了,早就往生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做印光大师的私淑弟子。我这才明了,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他要我做印光法师的私淑弟子,那我们是什么关系?同学的关系,这是老师谦虚,老师客气,但是他的话是真话。

  印光大师一生自行化他,四句话,这四句话是印光大师的传心法印。这个四句话就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前面两句,世间法;后面两句,出世间法。实实在在讲,就是世出世间的因果法,就是四谛。我们要明了,这是最贴近我们时代的一个最好的修行榜样。我们没有见过大师,见过大师的人很多,他们来告诉我,印光大师一生聪明正直,那个聪明是智慧,待人接物正直、慈悲,有威德、有慈悲。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文钞》不能不读,读《文钞》就是亲近印光大师,就是做印光大师的学生。

  这底下讲,无苦无集,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间。世间跟出世间是一不是二。觉,佛家说,哪一法不是佛法!迷了,哪一法是佛法!迷了就叫世间,觉了就叫出世间,世间跟出世间没有界限。佛跟众生没有界限,觉了就称之为佛,迷了就称之为众生,只有觉迷,其他的统统没有。因此真正觉悟了,不取不舍,同一实谛。那是法性,是性德,哪里有取舍?取舍的念头都没有,这才是随缘,随缘度日。我们在修学,给同学们常说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跟清凉大师所说的都相应。我们自己读了这个文,也很安慰,自己这么多年的路没走错,可以得到证明,经论给我们做证明。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