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六四卷) 2003/8/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064
诸位同学,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第八。
我们先看清凉大师对於这一品的介绍,「释此一品,五门分别,初来意」。「此品广前种种语业,即答前佛说法问,亦远答前会佛演说海之一问故」,我们先略微介绍这段的意思。这一品为什么要说?说这一品的意义何在?这是清凉大师在没有讲经之前,先给我们提示。
这一品经是广说前面种种语业,也就是正答前面所问的佛说法,佛究竟说些什么法。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示现成道之后,这大家都知道,他老人家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到底讲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这一品为我们解答。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解答是从总的纲领、原则上来说的,也是远答前会所问佛演说海。这从前面一直听下来的同学,我们都还有这个印象,前面四十大问,这四十个问题里头有「佛演说海」。
佛的说法,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可以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说法,说什么?总而言之,不外四谛。四谛在底下一段释名要跟诸位解释,就是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所以佛法是因缘生法,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一切诸佛菩萨为我们所说一切法不离开因果,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法总不离因果。《华严》,古大德判教,这一部经里面讲「五重因果」,《法华经》讲「一乘因果」,离开因果,佛就没有法可说。从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你不相信因果,那就没有佛法,你就决定不能够接受佛菩萨教诲,佛菩萨所教的就是因果法。到底下一段,我们要细细向诸位做个报告。
接著大师在此地说「上知佛可归,次知法可仰」。什么是佛?佛跟凡夫的差别在哪里?就是佛知道因果,知因果就是知苦乐法。过去我们讲《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一开端就有一句话,「知苦乐法」,这句话了不起!世间什么人真正能知苦乐法?可以说没有,六道里面没有人知道。不但六道没有,四圣法界也没有;真正知苦乐法,唯佛一人,他才真正知道,真正明了。
苦乐法是什么?就是四谛。我们如果真的知苦乐法,你一定是趋吉避凶,一定是离苦得乐。你今天为什么过这么辛苦的生活?佛法、世法里面所说的乐,特别是佛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真乐,没有障碍。这不是理想,完全是事实。往生经里面讲极乐世界,本经里面讲的华藏世界,这个世界里头没有苦,只有乐。不但没有苦的事,连一切苦的名都没有,何况有事!
为什么人家能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不知道宇宙事实的真相,所以心里是希望离苦得乐;离苦得乐真的是个幻想、是个妄想,永远没有办法实现,没有办法落实,这是真的。可是这个想法,实在讲也是想错了。佛说离苦得乐是可以落实的,可以变成事实,为什么?他做到了,我们没有做到,这个原因就是他觉悟了,我们没觉悟!我们如何能够像诸佛如来一样,把宇宙之间一切的性相、理事、因果,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我们的生活就跟华藏、跟极乐完全相同。我们要问,极乐世界、华藏世界在哪里?《三时系念》中峰禅师说得好,就在此处,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华藏即此方,此方即华藏。这个话我们很难理解,现在我们借重科学这些工具,确实比从前人要容易理解多了。
苦乐境界之不同,就像我们现在面对著电视萤幕,频道不一样,这我们懂!我们换一个频道,另外一个画面就出现了,但是还是在这个萤光幕上,所以说没有来去。我们按第一个频道,娑婆世界,我们现前这个生活环境;我们按第二个频道,极乐世界;按第三个频道,华藏世界。确确实实是在一个萤光幕,就是在现前,频道不一样。比喻,只能比喻一个彷佛,没有办法比喻得那么逼真,这是不得已用的方法,希望用这种方式,你去思惟,渐渐的你了解事实真相。
现在这电视有一百多个频道,真的是随你选择,但是都不离这个萤光幕。在佛法里面讲,频道多了,多到没有办法计算。现在科学家也发现,所谓是不同维次的空间,空间维次确实是有,是存在的,不相同,就像频道一样,一百多个频道,它存在。可是展现在你面前是哪一个频道?我们今天因为不了解事实真相,没有办法随著自己的意念来调整,只能够在一个频道里面生活,不知道有第二个频道。别人跟我们讲,我们还不相信,所以没有办法更换频道,道理在此地。不像觉悟的人,觉悟的人知道频道无量无边,可以随意变换,他才大自在!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佛菩萨有能力现无量无边身,在各个不同的世间,就是各个不同频道里面出现,同时出现。因为他没有时间,他也没有空间,所以可以同时出现,教化一切众生。这就是觉悟得大自在,真的是离苦得乐。
我们如果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个道理,才真正懂得佛给我们说些什么?佛教我们些什么?我们应当学习的又是些什么?你就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会真正对佛法产生兴趣,这门学问一定要学!世间的学术再多,包括今天的尖端科技,要跟这个学问比,我还是要宁愿选择这门学问,为什么?它真的解决问题。为什么?它真的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不在外面,是自己的本性,是自己的本能,是自己本来具有的智慧德相。
佛在《华严》上说(我们还没有讲到,在后面),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智慧是无所不知,宇宙之间,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样你不知道。佛说这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能!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德能,这是才艺,多才多艺,没有一样你不会。今天我们的智慧没有了,智慧变成了妄想;才艺、能力没有了,变成了分别、执著;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福报没有了,变成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叫五浊恶世。本来我们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我们的生活环境确确实实是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给我们讲,迷失了自性,也就是迷失了宇宙万有的真相。
这一迷失之后,我们的麻烦就来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谁做主?不是智慧做主;诸佛菩萨是智慧做主,我们今天智慧变成妄想、变成烦恼,所以我们是妄想烦恼做主,这就坏了。妄想里面有对立,妄想里面有善恶,你要随顺善的,那果报还稍微好一点,人天福报;如果你要是随顺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行为,这果报就是三途地狱。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
这一品经不长,这一品经是如来说法的总纲领、总原则,多少我们也要说一些。事,不太好懂,但是就像现在人所讲的,真理!学佛的人都知道要开悟,什么叫开悟?悟什么?就是明白这个道理,这叫开悟了。佛在经上讲得清楚,祖师大德注解里头也注得很明了,为什么我们看了、读了还不开悟?我常常在讲席里面劝导同学,你为什么不开悟?以前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教导我,我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听他老人家的教诲。为什么不开悟?你有业障,这是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为什么?业障是你自己造的,你必须把业障消除,你自自然然就能悟入,就这么个道理。
业障是什么?总的来说,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从哪里下手?这是我们修行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很想消业障,从哪里下手?我自己学习了五十二年了,在讲台上讲经也讲了四十五年了,当然我有一点心得,我有修学的经验奉劝诸位、供养大家,现在人说跟大家分享。其实我分给你,你也享受不到,这个东西就是古人所讲的,各人吃饭各人饱,但是经验确实是可以提供。
从哪里下手?从放下自私自利下手。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这很糟糕,头一关你就过不去了。所以我常常讲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你能够真的放下,肯定你能悟入。为什么?你的障碍没有了。这十六个字里头,是十二桩事情,自私是一个,自利是一个,名是一个,闻,利,养,五欲是一个,六尘是一个,贪、瞋、痴、慢各个是一个。这个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难,但是你一定要做。
我在讲席上也常常讲,我们起心动念,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定要放下控制的念头,要放下占有的念头,你这个心就自在了。为什么?这些东西自性里头没有。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性里头(就是你的真心、你的本性里)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污染。现在大家都晓得环境染污,这个东西是你自性上的染污,你糟糕不糟糕?
学经教的同学不是不知道,知道,他放不下,他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他对一切人事物还是要控制、还是要占有,那就没法子了。这样学佛,学上三百年,你也不能入大门,别说登堂入室,大门都进不去。说老实话,我们今天有缘接触到大乘佛法,都不是偶然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你都曾经学过佛,你都曾经在佛门里认真修行过,为什么今天还是这个样子?就是你这十六个字没放下。
虽然你没有放下,当然你还是有些善根,也有人善根还相当深厚。何以知道?你能够接触佛法生欢喜心,你读经,你听讲,你能够听得懂,这就说明你过去生中,阿赖耶识里头储藏的善根福德不少!可是你要知道,你没有契入;佛的境界,一分一毫你都没有契入。契入是你得受用,你不得受用,你的思想、你的行为、你的生活,还是过著一般世俗的生活,没有办法向上提升。问题出在这里,不能不知道。所以从什么地方入门?怎样来跟诸佛如来学习?首先你要把障碍除掉。真正想入佛门,入佛境界,这入佛境界在《华严经》上讲,就是入一真法界、入华藏世界;修净土的人讲入极乐世界。入极乐世界,不是说死了以后往生才入极乐世界,不是的。你现在如果契入,现在就入极乐世界,真的,这一点都不假。
现代科学家也跟我们提供了一个证明,但是这个证明我们知道,他们做实验的人不知道,他只知道很惊讶。像日本江本胜博士,这些年来做水结晶的实验,我们看到他的报告,我们知道,我们很清楚、很明了,他还不知道。科学帮助我们契入,但是自己还是要排除障碍,障碍不能排除,你还是不能契入。你的入,这叫悟处,古大德讲解悟,科学帮助你解悟,你不能证悟。诸位一定要知道,证悟才得受用,解悟不得受用。解悟是信解,你没有行证,证悟是行证,行就是真正修行。真正修行,总的纲领、原则是断恶修善,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是真的,真修!那是在行,那是在证,一转过来就证,证,你得真正的受用。这个受用,确实如古人讲的话,那个形容是很恰当的:脱胎换骨,超凡入圣。
但是虽然入圣了,这个圣的境界也有很多层次。像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的,圆教初住菩萨就是入圣,这是刚刚脱胎换骨,超凡入圣。圆初住菩萨到究竟圆满佛(佛的果位),还有四十二个阶级!但是他有一个好处,好处在哪里?他不会退转。像读书一样,他很正常的升级,一年一年升级,往上升,他不会留级,他不会退转。但是进步有快、有慢,这是真的。有人很快,他把四十二个阶位就修完了;有人学得很慢,要费很长的时间。这个原因就是你的勤惰,有人勇猛精进,那就快了;有人比较懈怠懒惰,他的进度就比较慢。
我们知道,脱胎换骨是大彻大悟!他必须把见思烦恼断了,把尘沙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尘沙烦恼就是分别,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事物,再也不执著,再也不分别了,无明破一品,这脱胎换骨。我们今天讲修行难,难在哪里?难在放不下。怎么知道放不下?看这个人不错,看那个人不顺眼,这就不行了;看这个事赞成,看那个事反对,这不行!为什么?你依旧没有放下分别执著。诸佛菩萨无论看什么样的人事物,他心平等的,他决定没有说喜欢这个,讨厌这个,赞成这个,反对那个,他没有。如果没有这样,那世间不就没有是非了?这是我们凡夫的妄想,佛菩萨没有妄想,世间所有一切法,自有因果报应。
这四谛法讲「苦集」,苦是果,集是因,总不出因缘果报。因缘果报,谁造谁去受,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佛菩萨大慈大悲不能代替。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阿难尊者遭摩登伽女之难,释迦牟尼佛不能代替,阿难这个时候才觉悟。佛是他的堂兄(大堂兄),他是最小的堂弟,他们堂兄弟一共八个人,世尊也是最喜欢这个小堂弟,真的爱莫能助。但是佛知道阿难跟摩登伽女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关系,多生多劫的夫妻,情爱、情执很深,佛知道这个事情,所以把两个人找来,给他们说法。这一说法,摩登伽女居然就证果,证小乘三果阿那含;阿难智慧比她高,但是阿难情执比较深,阿难证初果;摩登伽女证三果。
如果要不知道那些事实真相,你说法就不契机。说法不契机,他不能接受,他不能悟入。所以遇到佛是大福报,也许我们问,我们什么时候能遇到佛?你别著急,你著急就叫打妄想,别著急!等到时节因缘成熟,佛就来了,你不要去找他,他来找你,「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什么时候来?你的障碍没有,他就来了。为什么?他一说,你就真的悟入。你现在的障碍还在,障碍没有排除,他来了没有用处,他来了给你说,你还是不能悟入,道理在此地。
我们要想求佛菩萨来教导我们,不是没有方法,方法很简单,只要自己把妄想分别执著彻底放下,我们想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来了;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了;想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来了。为什么这么简单?这个道理,大乘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讲得这么透彻、这么清楚,你以为好像真的心外有个佛来,不是的,都是自己心变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遍法界虚空界统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不例外,也是唯心娑婆。我们的念头错了,才变成五浊。起心动念与烦恼习气相应,与性德完全违背,所以把一真法界,把华藏、极乐,转变成五浊恶世;念头一改,五浊恶世就又恢复了一真法界。这个事实,我们可以从江本胜博士水实验结晶变化里头得到证明;水是矿物,它能随人的意思产生不同的变化。我们就明了了,原来极乐跟娑婆是一不是二,我们人心统统都清净,纯净纯善,这个世界立刻就变成极乐。极乐世界的人哪一天要是不净不善,它马上就变成五浊恶世。这个道理留在后面再讲。
你真正通达明了了,你就把「我」找到了,宗门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找到了。「我」是什么意思?我是自己能做得了主,那是我。凡夫自己做不了主,觉悟的人自己能做得了主,知道我们世俗人常讲的天地万物,佛法里面的名词所说的诸法实相;自己能做主,那个境界确实是究竟圆满的一真法界。不但自己没有生灭,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万事万法都没有生灭。西方宗教家追求的永生、永恒,这是可能的,也是事实。但是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有方法,不是得不到的。经上尤其给我们讲,究竟圆满的智慧,无量无边的才艺,无量无边的福报,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它就现前。所以话说回来,为什么你放不下?亏吃在这个地方。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世出世间善知识,苦口婆心劝我们放下。我学佛第一天,也第一次见出家人,章嘉大师,头一天见他,这是我一生学佛第一次第一天碰到出家人,我向他请教,他就直截了当告诉我:看破、放下。我非常感激他,没有拐弯抹角,直截了当的就把修行总的纲领、原则教给我了。往后,我自己肯不肯放下!我自己能不能看破!看破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你放下一分,你得一分智慧;你放下十分,你得十分智慧。为什么?放不下是障碍你自性的般若智慧,这个事情麻烦。所以要从放下下手,怎么个放法?老师教我布施。
我在没有接受章嘉大师教诲之前,我很小气、很吝啬,那种坚固的执著很可怕。我一生喜欢书,有钱喜欢买书。我买的书,我自己看,我不会借给别人看,小气到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借给别人看?别人不知道爱惜书。很多人拿到书本不知道尊重,翻书随便翻,把书翻坏。看到哪个地方,最不好的习惯是什么?把这书叠页,这使我受不了;还有在书上乱画,乱写字。书上是可以写字,我也写字,我的字写得规规矩矩,工工整整。这个叫人受不了,所以我的书不肯借给人,为什么?他不是读书人,他不知道爱惜书。
章嘉大师教我之后,我就开放了,我的书可以借,有人喜欢看,可以借给他看。慢慢的扩大了,到以后,可以说六、七年之后,这身外之物我不计较,可以与一切大众分享、共享。的确老师是给我六年时间,我真的六、七年做到了,心慢慢清净,智慧慢慢增长了。所以我的根性是中等根性,不是上根利智,是渐修成就的,就像孔老夫子一样,十年十年境界不相同。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是顿悟,六祖惠能大师是顿悟,那是我们没有办法比的,怎么样比也比不上。渐修,年年有进步,年年不一样,因转变,果报也随著转变,果报是愈来愈自在、愈来愈幸福、愈来愈圆满。於是我们才真正知道「佛可归」,这个「归」就是皈依、依靠,我要依靠这个好老师,我要跟他学习。
「知法可仰」,这个法就是佛的教诲、佛的教导。今天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但是经典流传在世间,我们看到经典,如同看到老师。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称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本师释迦牟尼佛。知法可仰,我们敬仰,我们要随顺经典的教诲,不能随顺自己的成见,学习能不能有成就,关键在此地。如果起心动念还随顺自己,我的想法,我的看法,这个麻烦了,这你永远学不到佛法,你永远不会开悟。你要真正开悟,放弃自己的成见,我的想法,我的一切统统放下。我随顺佛的教诲,佛教我做,我一定要去做到,努力去做到;佛教我不能做的,我绝不违犯。这样子慢慢的养成习惯,慢慢的你就能契入境界,这很重要、很重要!这才真正能够学到东西。所以这里是知佛可归,知法可仰。
后面这一句这容易,「又名随物立,法逐机差,故次来也」,「次」是次序,在第八个单元里面,佛要为我们讲四圣谛。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前面我们在清凉大师「来意」这一段里面读到,知佛可归,知法可仰。那个「知」字很重要,「知」是真实智慧,没有智慧,他不知道!这个字我们不能够轻易看过。这个知非常非常难得,只有真正知,他才会依教奉行,不是真知,纵然他能讲,他做不到。所以我们也常常听人说,为什么他会讲,他做不到?他那个知,就是儒家所讲,他是见闻之知,不是从内心里头领悟的智慧。儒家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知是真知,是他自己确确实实体会得。他自己通过了在生活当中的实验,这就是今天讲,科学的精神,他的知是通过实验的。科学著重在物理的实验,佛法的修学是在心理上的实验,精神的实验,一般讲灵修,所以是真实智慧。
后面这两句,「名随物立,法逐机差」,这两句就说明,如同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大乘经里面佛常讲的「佛无有定法可说」。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色相示现,就像《楞严经》里面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随心有没有分别?给诸位说,没有分别,完全是感应,众生用什么感,他自自然然而应,我们在现在看水结晶里面,得到充分的证明。
古人讲这桩事情很不容易,那个时候没有这些科学工具,一般听众听了产生疑惑,怎么解释?佛陀在世的时候,就遇到这些难题。佛的答覆是举钟鼓,举这个比喻。钟鼓它不会响,必须有人去敲它,敲钟击鼓。你敲得重,它声音就响得亮、就响得大,时间就长;你敲得轻,它的声音就小一点,时间就短一点;所谓是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我们敲的时候,我们是有心去敲它,但是它的应是无心的,佛只能用这个方法。这是什么?法性,法性的本能。
现在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证实,法性有见闻觉知,有这个本能,它能看、能听、能觉、能知,但是它绝对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是你来叩,「我想想,我应不应该回应」?法性,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大叩就大鸣,小叩就小鸣;你以善意对它,它就有善的回应;以恶意对它,它就有恶的回应,就不善的回应。它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法性!法性是一切诸法之体,理体!这个很不好懂。
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从哪里来的?法性变现出来的,就是法性的相分,但是相分随著性的能,随著性的德,千变万化,没有一定。名是人给它起的,名随著物,我们给它立一个名字。这个地方的法是佛所传的法,佛所说的法、所教的法,什么样的根机给他说什么法。佛圆圆满满从性德里头自然流露,佛没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所说的法自然流露,就跟我们敲钟击鼓,钟鼓回应的声音,一个样子。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你看那个回应多么的圆满。科学是从水结晶里面去观察,你的善心善意,你看回应的是什么?我们看到美丽的结晶。这是不是它的实相?不是的。为什么不是?我们是以凡夫的心,凡夫的善心显出的善,这个好的相;不善的心,回应的是不善的相;换句话说,六道轮回里头的相!这个实验,如果是佛菩萨来做,你才真正看到一真法界的真相。
我们有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测一真法界?跟诸位说,永远不可能。你能够探测的,你能够研究到的,都是你自己境界当中的事情。这个境界是境界里的起心动念,你没有能离妄想分别执著,怎么样实验,都在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范畴之内,你没有办法超越。阿罗汉来做实验,那跟我们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阿罗汉执著断掉了,但是他还有分别,所以他做实验的时候,所看到一切万物结晶的相好,比我们就殊胜太多了,我们没有办法想像。圆初住菩萨来做实验,那显出来才是一真法界的现象。一个境界一个境界不相同!
我们学佛头脑要灵活,从前李老师常常讲,学佛的人头脑是水晶琉璃球,八面玲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接触他就贯通,许许多多理事都贯通了。我们从这个报告就能够体会到,六道里面的众生,六道是六个频道,每个频道众生去实验,他得的那个结果,跟另外一个频道,在原理上是相同,但是在事相上不相同。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普门品》里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在我们想,应以什么身,大概这是有思想、有考虑、有分别、有执著,我们一定会落在这种思惟。而实际上,我们完全想错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像水结晶一样,自然的。所以这叫不可思议,这叫真正的解脱法门,得大自在。
诸佛菩萨跟一切众生说法亦复如是,应说什么法,他自自然然就说那个法,他决定没有去考虑过,没有去想过,真的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在我们佛门常讲,称性而谈。称性,性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离妄想分别执著,那称性;现相称性,说法称性,这就是「法逐机差」,是这么个意思。好,来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释名」,解释品题的名称,就是四圣谛品。「释名中,言四圣谛者,圣者,正也,无漏正法,得在心故」,我们先看这一段。言四圣谛,这个「言」就是「说」,或者我们今天讲「讲」,我们讲四圣谛、说四圣谛,古时候用一个言字。先要解释什么是四?什么是圣?什么是谛?什么叫圣谛?什么叫四圣谛?这里头就产生这么多问题出来了。
大师给我们的解释,先说圣,什么叫圣?圣者,正也。但是这个「正」,什么是正?正的标准要怎样定法?这个地方讲,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这把标准说出来了。漏是什么?学佛的同学,我相信都很清楚、都很明了,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了。什么是烦恼?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烦恼有三大类,每一类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真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你要断,你要断尽,那就叫无漏。
无量无边的烦恼,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这三大类在大乘经上常讲,见思烦恼,什么叫见思?见是见解,思是思想;换句话说,你的见解、思想错了,这叫烦恼。见解是你看错了,思烦恼,你想错了。六道里面的凡夫对於宇宙众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的看法、他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只是错的什么?错的有层次不同,有些错的太离谱,有些错的还不算太大,但是总归都是错误。为什么?事实真相没有见到,「我想像当中是怎么样」,所以你想错了、看错了,叫见思烦恼。你的见解、你的思想无量无边,烦恼无尽!
第二大类叫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就是这一类的烦恼像尘沙那么多。它不属於见思,用《华严经》来讲我们比较上容易体会,见思是执著,尘沙是分别,起心动念都分别,但是分别他没有执著。所以这类烦恼比较轻,依旧是错误,种种分别,没有一个分别是正确的。第三类是妄想,更细了,无明烦恼;明是明了,无明是不明了,在《华严》称之为妄想。所以《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就是无明烦恼,讲的分别就是尘沙烦恼,讲的执著就是见思烦恼。烦恼真的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外这三大类。
佛给我们说,为什么会有六道?这三种烦恼统统具足,就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六道了,转变成五浊恶世了,就这么回事情。就像水结晶一样,我们以很不善的念头对它,它的反应很难看!那个反应是自然的,包括什么?包括虚空,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我们用现代的名词就是说人、物,物里面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有自然现象。这些东西决定不可以说与我们起心动念没有关系,那你完全搞错了,与起心动念有密切的关系。这个东西不是讲唯心、唯物,唯心唯物在佛法里头都是属於妄想,事实是什么?事实心跟物是一体,决定分不开的。
所以,欧阳竟无大师在民国初年讲,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为什么非哲学?哲学是二元的,佛法虽然讲能、讲所,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不是哲学。宗教里面立一个主宰的神,一个创造的神,佛教里头没有,佛教说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他说得很好,说得很有道理。佛法是什么?佛法是教育,佛所说的是宇宙万有的真相,《般若经》上常说的,诸法实相,真实相。
佛为我们说出宇宙人生一切法的真相,真相统统明白了,叫大彻大悟。明了之后,你的思想、见解,你的言行,就正了,那就叫圣,这个人我们称他为圣人。我们对佛称为圣人,菩萨里面有三贤十圣,对大菩萨我们称为圣人,大菩萨是地上菩萨。菩萨有阶级,四十个阶级,最高的十个叫十地;其次是十回向,再其次是十行,再其次是十住,这大家晓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我们称前面三十个位次,称三贤,称最后十地,称十圣。圣是有标准的,「圣者,正也」,十圣纯正,三贤正还不纯,十圣以上纯正。
我们这些年来提倡修学的纲领:纯净纯善。怎么个修法?还是从菩提心、菩萨行提升上去的。菩提心,我说得比较浅: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菩萨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把这个往上一提升,纯净纯善,所以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这个「心」是你契入了、相应了。你这个心,不起心动念则已,一起心动念,决定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你不能称圣,那也称为贤,当之无愧。不起念头则已,一起念头决定相应,这就是大乘法里头常讲的发菩提心,念头一起跟菩提心相应。
真诚,决定没有一丝毫虚伪,你得佛法真实受用。这个受用里头的乐,你不入这个境界,给你讲你也体会不到。正是孔子在《论语》里面,第一句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乎」是自己享受,别人,你跟他讲,体会不到。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喝这一杯水,你问这个水热不热?我说很热。究竟多热,你体会不到,你必须尝一口,你才能体会到。所以这是境界问题,你不入境界,你永远没有办法体会到。
「学而时习之」,这一句话也了不起,学是什么?学是觉悟;习是什么?习是日常生活。你把你的正觉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里头有乐趣。这个乐趣,大乘法常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那不就离苦得乐吗?所以孔老夫子的境界也了不起,我们相信孔老夫子是佛菩萨在中国的应化。中国人顿根少,中下根多,所以他老人家做这样的一个示现,给我们做修学的榜样,修学的模范。
他自己说,他「十五有志於学」,十五立志求学,一生锲而不舍。「三十而立」,而立就是自己学习,用现在话说,学校教育告一个段落了。好像是从十五岁开始学到三十岁,你大学毕业了,你拿到博士学位了,这是而立,你拿到学位了。学位拿到之后要行,要把你所学的东西落实到生活上,落实到工作上,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你学了才有用处。学了要是用不上,你学它干什么?那不白学了!所学非所用,这个事情不能做,为什么?浪费我们的时间,浪费精力,那完全空过了。
学以致用,这叫实学,我学了真有用处。他这个作用,我们看到很明显,他境界不断提升,「四十而不惑」,不迷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知因果,知因果报应,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佛法讲一切因果,他明了了;知一切因果,就是知苦乐法。「六十而耳顺」,耳顺是自在随缘,六十岁他入这个境界。「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什么境界?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无障碍的法界,完全落实他所修学的。所以学不厌、教不倦,所学的是圣贤之道,在这个地方讲,这是总的纲领原则,四圣谛!无漏正法,得在心故。我们用孔夫子这一段话来解释,比较容易懂,我们容易学习。不能讲得太玄,太玄之后,我们就落空了,我们学不到。
学习的起步,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我们佛门里面,许许多多忏仪里面,第一句话,「一切恭敬」,你才真的能学到!这句话是很不容易修得的,什么原因?凡夫烦恼习气重。什么烦恼?贪瞋痴慢,骄慢,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总以为别人不如我,所以对人的恭敬心生不起来。好了,这一下就把你的业障全部给现前了。你过去生的业障,现在的业障,统统在骄慢暴露出来了,这就难了。你在佛门里面修学,无论你怎么样用功、努力、精进,你所学的是皮毛,记问之学。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你永远是茫然无知。什么原因?你业障障碍住,业障最重大的是傲慢,你没有恭敬心。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给我们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对这个人也没看在眼里,那个人也没瞧得起,你糟了,你一分诚敬心都没有,你怎么能入佛门?所以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真诚恭敬心对待。这个真诚恭敬心怎么样生起来?实在讲,儒跟佛都以最善巧的方法教导我们。你看儒家教童蒙,教小朋友,刚刚启蒙的,念《三字经》,《三字经》里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平等的。我是人,你是人,他是人,我们大家都是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本性统统是本善的,相同的,那就要互相尊敬了。
为什么变成不善?不善是你染污了。所以接著说,「性相近,习相远」。本性本善,大家都一样,以后变成不一样是习性,习性产生了变化;习性就是我们今天讲习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哪个环境里头,你受这个环境的染污;你跟那些人在一起,你会受人事环境的染污,这样变成不善了,变成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再大,它是习性,不是本性。所以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不但对人,对畜生、对饿鬼,甚至於对地狱、对妖魔鬼怪,他都是那么样的恭敬,什么原因?本善!佛菩萨看一切众生的本善,本善值得尊敬。
那个本善是什么?在佛法里称之为佛性,佛法里称佛性,就是本善,就是儒家讲的本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决定他会作佛。问题就是他什么时候觉悟?他今天不能成佛,是他迷了自性。什么时候他觉悟了自性,他就成佛了。你怎么可以轻慢他?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一切恭敬学起。普贤菩萨教我们从礼敬诸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你要常常这样想,常常这样看,那就对了,为什么?这是圣人的看法、圣人的知见。
我们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要以为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不行。凡夫常常看到别人过失,真正修行人,六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只看到自己过失,自己什么过失?我看到别人过失,就是我自己过失。到什么时候我看不到一切众生的过失,看到什么?看到一切众生的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因果报应。我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我不能帮助他,我改变不了他,为什么?他不相信,他迷,迷得很重,迷得很深。佛菩萨来的时候,他不相信,所以他造恶因,他一定要受恶报。几时那个恶报受够了,他觉悟了,那个时候佛菩萨来帮助他;他不觉悟的时候,佛菩萨不来。换句话说,他的一切造作,他统统要受。不是佛不慈悲,佛来了没有用;佛来了,加重他的罪业,为什么加重?因为他不相信。不相信,这个罪很重很重,所以佛菩萨不来,是大慈大悲。到他觉悟的时候,佛菩萨来了,也是大慈大悲。看到你造业,看到你堕地狱,看到你变畜生、变饿鬼。三恶道是什么?三恶道就是你造作恶业,把恶业怎么样消除,三恶道去消除你的恶业,不是不好,是好事情。
没有三恶道,你的恶业消不掉,统统消掉之后,哪一天觉悟了,佛菩萨来帮你,肯定你会觉悟,肯定你会回头。为什么?因为你现在接触到佛法。但是一定要受恶报!罪受满了之后,你才真正觉悟,不吃大苦头你回不了头来。真正一接触佛法就回头,就是佛门讲的善根很深厚,善根利的,他一接触他就回头,这一生他就得度了,他就会成就。所以这是无漏正法,得在心故,很不容易!凡跟圣这两个字,我们要认清楚,实际上讲,圣觉悟,凡迷惑;真的讲,只是迷悟之差,并无凡圣之别;悟了称圣,迷了称凡。
再看下面这个「谛」,解释谛,「谛有二义,一者谛实,二者审谛」。「谛」,我们一般讲,现在世间人讲真理、真相,这都是谛的意思。「谛实」,我们用现代话讲,真相;「审谛」是真理。我们也可以用佛家的术语,就是法性、佛性。我们知道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为什么要用两个名词?跟此地的谛,谛有两个意思,谛实、审谛;谛实就是法性,审谛就是佛性。审谛里头有觉的意思,法性里头没有觉的意思,佛性里头有觉的意思。所以法性是真相,是诸法实相。那佛性,佛性是对於诸法实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差别就在此地。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谛实就是事实真相,它永远不会改变的,它会随一切众生的妄想执著产生变化,就是唯识所变!可是我们中国人俗话常说,万变不离本。这个意思好像什么?像我们现在在萤光幕前面,这个萤幕是本,不管你开什么频道,里面怎么样产生变化,这个萤幕从来没有动过。这个萤幕是法性,是谛实;里面一些变化,唯识所变,怎么变也没有离开本性,真的是万变不离本。这里头,生活在里面的一切众生,就是觉迷,迷了是凡夫,觉悟是圣人。觉悟什么?他变也好,不变也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决定不受变化的干扰,心永远清净,永远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真心本性当家作主,用事!绝不迷惑。但是凡夫不一样,凡夫的思想,他的见解,会随著外面环境变化产生了影响,那就错了,你就要受果报了。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受不受果报?不受。真的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他得大自在,没有受到一分一毫的影响。
诸位如果心思细腻,你想想这个事实真相,你要不要学?这个东西才是我们自己本来面目,才是真正的自己!学佛没有别的,把自己真正自我找到了。过去把真正自我给忘掉了,迷失了,现在把它找回来了,得大自在,永远生活在无障碍的境界里面。对於十法界依正庄严,世出世间一切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智慧、德能、相好都现前,都得受用。好,他下面还有解释,很好。
「言谛实者,此约境辨,谓如所说相,不舍离故,真实故,决定故,谓世出世二种因果,必无虚妄,不可差失」。这一段文,我们刚才虽然没有念,意思都说到了,就是宇宙万有的真相,佛法讲的,《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就这个意思。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明了那就是谛审,就是审谛。审谛,谛审是一个意思,你明白了。凡夫虽然不明了迷在里头,迷在里头,事实真相还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决不随你迷它就迷,不会的,它不随迷悟之缘。所以迷悟是在个人,法不随你迷悟,不是你迷了法就迷了,你悟了法就悟了,不是的;法没有迷悟,人有迷悟。但是,法随著迷悟,它有不同的反应,这就是唯识所变,这就是十法界、六道种种苦乐境界的来由,根源。
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事实真相,我们本来是清楚的,现在迷惑了,这个障,在佛法的名词叫所知障。所知不是障,现在所知你不知了,所知你不知道,这个障碍称之为所知障。它跟烦恼障性质不一样,烦恼本身是障,所知本身不是障;障碍所知的,称之为所知障。障碍所知是迷,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真的,麻烦出在这个地方。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第八。
我们先看清凉大师对於这一品的介绍,「释此一品,五门分别,初来意」。「此品广前种种语业,即答前佛说法问,亦远答前会佛演说海之一问故」,我们先略微介绍这段的意思。这一品为什么要说?说这一品的意义何在?这是清凉大师在没有讲经之前,先给我们提示。
这一品经是广说前面种种语业,也就是正答前面所问的佛说法,佛究竟说些什么法。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示现成道之后,这大家都知道,他老人家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到底讲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这一品为我们解答。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解答是从总的纲领、原则上来说的,也是远答前会所问佛演说海。这从前面一直听下来的同学,我们都还有这个印象,前面四十大问,这四十个问题里头有「佛演说海」。
佛的说法,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可以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说法,说什么?总而言之,不外四谛。四谛在底下一段释名要跟诸位解释,就是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所以佛法是因缘生法,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一切诸佛菩萨为我们所说一切法不离开因果,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法总不离因果。《华严》,古大德判教,这一部经里面讲「五重因果」,《法华经》讲「一乘因果」,离开因果,佛就没有法可说。从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你不相信因果,那就没有佛法,你就决定不能够接受佛菩萨教诲,佛菩萨所教的就是因果法。到底下一段,我们要细细向诸位做个报告。
接著大师在此地说「上知佛可归,次知法可仰」。什么是佛?佛跟凡夫的差别在哪里?就是佛知道因果,知因果就是知苦乐法。过去我们讲《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一开端就有一句话,「知苦乐法」,这句话了不起!世间什么人真正能知苦乐法?可以说没有,六道里面没有人知道。不但六道没有,四圣法界也没有;真正知苦乐法,唯佛一人,他才真正知道,真正明了。
苦乐法是什么?就是四谛。我们如果真的知苦乐法,你一定是趋吉避凶,一定是离苦得乐。你今天为什么过这么辛苦的生活?佛法、世法里面所说的乐,特别是佛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真乐,没有障碍。这不是理想,完全是事实。往生经里面讲极乐世界,本经里面讲的华藏世界,这个世界里头没有苦,只有乐。不但没有苦的事,连一切苦的名都没有,何况有事!
为什么人家能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不知道宇宙事实的真相,所以心里是希望离苦得乐;离苦得乐真的是个幻想、是个妄想,永远没有办法实现,没有办法落实,这是真的。可是这个想法,实在讲也是想错了。佛说离苦得乐是可以落实的,可以变成事实,为什么?他做到了,我们没有做到,这个原因就是他觉悟了,我们没觉悟!我们如何能够像诸佛如来一样,把宇宙之间一切的性相、理事、因果,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我们的生活就跟华藏、跟极乐完全相同。我们要问,极乐世界、华藏世界在哪里?《三时系念》中峰禅师说得好,就在此处,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华藏即此方,此方即华藏。这个话我们很难理解,现在我们借重科学这些工具,确实比从前人要容易理解多了。
苦乐境界之不同,就像我们现在面对著电视萤幕,频道不一样,这我们懂!我们换一个频道,另外一个画面就出现了,但是还是在这个萤光幕上,所以说没有来去。我们按第一个频道,娑婆世界,我们现前这个生活环境;我们按第二个频道,极乐世界;按第三个频道,华藏世界。确确实实是在一个萤光幕,就是在现前,频道不一样。比喻,只能比喻一个彷佛,没有办法比喻得那么逼真,这是不得已用的方法,希望用这种方式,你去思惟,渐渐的你了解事实真相。
现在这电视有一百多个频道,真的是随你选择,但是都不离这个萤光幕。在佛法里面讲,频道多了,多到没有办法计算。现在科学家也发现,所谓是不同维次的空间,空间维次确实是有,是存在的,不相同,就像频道一样,一百多个频道,它存在。可是展现在你面前是哪一个频道?我们今天因为不了解事实真相,没有办法随著自己的意念来调整,只能够在一个频道里面生活,不知道有第二个频道。别人跟我们讲,我们还不相信,所以没有办法更换频道,道理在此地。不像觉悟的人,觉悟的人知道频道无量无边,可以随意变换,他才大自在!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佛菩萨有能力现无量无边身,在各个不同的世间,就是各个不同频道里面出现,同时出现。因为他没有时间,他也没有空间,所以可以同时出现,教化一切众生。这就是觉悟得大自在,真的是离苦得乐。
我们如果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个道理,才真正懂得佛给我们说些什么?佛教我们些什么?我们应当学习的又是些什么?你就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会真正对佛法产生兴趣,这门学问一定要学!世间的学术再多,包括今天的尖端科技,要跟这个学问比,我还是要宁愿选择这门学问,为什么?它真的解决问题。为什么?它真的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不在外面,是自己的本性,是自己的本能,是自己本来具有的智慧德相。
佛在《华严》上说(我们还没有讲到,在后面),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智慧是无所不知,宇宙之间,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样你不知道。佛说这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能!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德能,这是才艺,多才多艺,没有一样你不会。今天我们的智慧没有了,智慧变成了妄想;才艺、能力没有了,变成了分别、执著;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福报没有了,变成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叫五浊恶世。本来我们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我们的生活环境确确实实是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给我们讲,迷失了自性,也就是迷失了宇宙万有的真相。
这一迷失之后,我们的麻烦就来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谁做主?不是智慧做主;诸佛菩萨是智慧做主,我们今天智慧变成妄想、变成烦恼,所以我们是妄想烦恼做主,这就坏了。妄想里面有对立,妄想里面有善恶,你要随顺善的,那果报还稍微好一点,人天福报;如果你要是随顺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行为,这果报就是三途地狱。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
这一品经不长,这一品经是如来说法的总纲领、总原则,多少我们也要说一些。事,不太好懂,但是就像现在人所讲的,真理!学佛的人都知道要开悟,什么叫开悟?悟什么?就是明白这个道理,这叫开悟了。佛在经上讲得清楚,祖师大德注解里头也注得很明了,为什么我们看了、读了还不开悟?我常常在讲席里面劝导同学,你为什么不开悟?以前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教导我,我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听他老人家的教诲。为什么不开悟?你有业障,这是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为什么?业障是你自己造的,你必须把业障消除,你自自然然就能悟入,就这么个道理。
业障是什么?总的来说,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从哪里下手?这是我们修行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很想消业障,从哪里下手?我自己学习了五十二年了,在讲台上讲经也讲了四十五年了,当然我有一点心得,我有修学的经验奉劝诸位、供养大家,现在人说跟大家分享。其实我分给你,你也享受不到,这个东西就是古人所讲的,各人吃饭各人饱,但是经验确实是可以提供。
从哪里下手?从放下自私自利下手。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这很糟糕,头一关你就过不去了。所以我常常讲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你能够真的放下,肯定你能悟入。为什么?你的障碍没有了。这十六个字里头,是十二桩事情,自私是一个,自利是一个,名是一个,闻,利,养,五欲是一个,六尘是一个,贪、瞋、痴、慢各个是一个。这个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难,但是你一定要做。
我在讲席上也常常讲,我们起心动念,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定要放下控制的念头,要放下占有的念头,你这个心就自在了。为什么?这些东西自性里头没有。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性里头(就是你的真心、你的本性里)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污染。现在大家都晓得环境染污,这个东西是你自性上的染污,你糟糕不糟糕?
学经教的同学不是不知道,知道,他放不下,他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他对一切人事物还是要控制、还是要占有,那就没法子了。这样学佛,学上三百年,你也不能入大门,别说登堂入室,大门都进不去。说老实话,我们今天有缘接触到大乘佛法,都不是偶然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你都曾经学过佛,你都曾经在佛门里认真修行过,为什么今天还是这个样子?就是你这十六个字没放下。
虽然你没有放下,当然你还是有些善根,也有人善根还相当深厚。何以知道?你能够接触佛法生欢喜心,你读经,你听讲,你能够听得懂,这就说明你过去生中,阿赖耶识里头储藏的善根福德不少!可是你要知道,你没有契入;佛的境界,一分一毫你都没有契入。契入是你得受用,你不得受用,你的思想、你的行为、你的生活,还是过著一般世俗的生活,没有办法向上提升。问题出在这里,不能不知道。所以从什么地方入门?怎样来跟诸佛如来学习?首先你要把障碍除掉。真正想入佛门,入佛境界,这入佛境界在《华严经》上讲,就是入一真法界、入华藏世界;修净土的人讲入极乐世界。入极乐世界,不是说死了以后往生才入极乐世界,不是的。你现在如果契入,现在就入极乐世界,真的,这一点都不假。
现代科学家也跟我们提供了一个证明,但是这个证明我们知道,他们做实验的人不知道,他只知道很惊讶。像日本江本胜博士,这些年来做水结晶的实验,我们看到他的报告,我们知道,我们很清楚、很明了,他还不知道。科学帮助我们契入,但是自己还是要排除障碍,障碍不能排除,你还是不能契入。你的入,这叫悟处,古大德讲解悟,科学帮助你解悟,你不能证悟。诸位一定要知道,证悟才得受用,解悟不得受用。解悟是信解,你没有行证,证悟是行证,行就是真正修行。真正修行,总的纲领、原则是断恶修善,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是真的,真修!那是在行,那是在证,一转过来就证,证,你得真正的受用。这个受用,确实如古人讲的话,那个形容是很恰当的:脱胎换骨,超凡入圣。
但是虽然入圣了,这个圣的境界也有很多层次。像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的,圆教初住菩萨就是入圣,这是刚刚脱胎换骨,超凡入圣。圆初住菩萨到究竟圆满佛(佛的果位),还有四十二个阶级!但是他有一个好处,好处在哪里?他不会退转。像读书一样,他很正常的升级,一年一年升级,往上升,他不会留级,他不会退转。但是进步有快、有慢,这是真的。有人很快,他把四十二个阶位就修完了;有人学得很慢,要费很长的时间。这个原因就是你的勤惰,有人勇猛精进,那就快了;有人比较懈怠懒惰,他的进度就比较慢。
我们知道,脱胎换骨是大彻大悟!他必须把见思烦恼断了,把尘沙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尘沙烦恼就是分别,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事物,再也不执著,再也不分别了,无明破一品,这脱胎换骨。我们今天讲修行难,难在哪里?难在放不下。怎么知道放不下?看这个人不错,看那个人不顺眼,这就不行了;看这个事赞成,看那个事反对,这不行!为什么?你依旧没有放下分别执著。诸佛菩萨无论看什么样的人事物,他心平等的,他决定没有说喜欢这个,讨厌这个,赞成这个,反对那个,他没有。如果没有这样,那世间不就没有是非了?这是我们凡夫的妄想,佛菩萨没有妄想,世间所有一切法,自有因果报应。
这四谛法讲「苦集」,苦是果,集是因,总不出因缘果报。因缘果报,谁造谁去受,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佛菩萨大慈大悲不能代替。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阿难尊者遭摩登伽女之难,释迦牟尼佛不能代替,阿难这个时候才觉悟。佛是他的堂兄(大堂兄),他是最小的堂弟,他们堂兄弟一共八个人,世尊也是最喜欢这个小堂弟,真的爱莫能助。但是佛知道阿难跟摩登伽女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关系,多生多劫的夫妻,情爱、情执很深,佛知道这个事情,所以把两个人找来,给他们说法。这一说法,摩登伽女居然就证果,证小乘三果阿那含;阿难智慧比她高,但是阿难情执比较深,阿难证初果;摩登伽女证三果。
如果要不知道那些事实真相,你说法就不契机。说法不契机,他不能接受,他不能悟入。所以遇到佛是大福报,也许我们问,我们什么时候能遇到佛?你别著急,你著急就叫打妄想,别著急!等到时节因缘成熟,佛就来了,你不要去找他,他来找你,「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什么时候来?你的障碍没有,他就来了。为什么?他一说,你就真的悟入。你现在的障碍还在,障碍没有排除,他来了没有用处,他来了给你说,你还是不能悟入,道理在此地。
我们要想求佛菩萨来教导我们,不是没有方法,方法很简单,只要自己把妄想分别执著彻底放下,我们想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来了;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了;想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来了。为什么这么简单?这个道理,大乘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讲得这么透彻、这么清楚,你以为好像真的心外有个佛来,不是的,都是自己心变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遍法界虚空界统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不例外,也是唯心娑婆。我们的念头错了,才变成五浊。起心动念与烦恼习气相应,与性德完全违背,所以把一真法界,把华藏、极乐,转变成五浊恶世;念头一改,五浊恶世就又恢复了一真法界。这个事实,我们可以从江本胜博士水实验结晶变化里头得到证明;水是矿物,它能随人的意思产生不同的变化。我们就明了了,原来极乐跟娑婆是一不是二,我们人心统统都清净,纯净纯善,这个世界立刻就变成极乐。极乐世界的人哪一天要是不净不善,它马上就变成五浊恶世。这个道理留在后面再讲。
你真正通达明了了,你就把「我」找到了,宗门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找到了。「我」是什么意思?我是自己能做得了主,那是我。凡夫自己做不了主,觉悟的人自己能做得了主,知道我们世俗人常讲的天地万物,佛法里面的名词所说的诸法实相;自己能做主,那个境界确实是究竟圆满的一真法界。不但自己没有生灭,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万事万法都没有生灭。西方宗教家追求的永生、永恒,这是可能的,也是事实。但是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有方法,不是得不到的。经上尤其给我们讲,究竟圆满的智慧,无量无边的才艺,无量无边的福报,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它就现前。所以话说回来,为什么你放不下?亏吃在这个地方。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世出世间善知识,苦口婆心劝我们放下。我学佛第一天,也第一次见出家人,章嘉大师,头一天见他,这是我一生学佛第一次第一天碰到出家人,我向他请教,他就直截了当告诉我:看破、放下。我非常感激他,没有拐弯抹角,直截了当的就把修行总的纲领、原则教给我了。往后,我自己肯不肯放下!我自己能不能看破!看破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你放下一分,你得一分智慧;你放下十分,你得十分智慧。为什么?放不下是障碍你自性的般若智慧,这个事情麻烦。所以要从放下下手,怎么个放法?老师教我布施。
我在没有接受章嘉大师教诲之前,我很小气、很吝啬,那种坚固的执著很可怕。我一生喜欢书,有钱喜欢买书。我买的书,我自己看,我不会借给别人看,小气到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借给别人看?别人不知道爱惜书。很多人拿到书本不知道尊重,翻书随便翻,把书翻坏。看到哪个地方,最不好的习惯是什么?把这书叠页,这使我受不了;还有在书上乱画,乱写字。书上是可以写字,我也写字,我的字写得规规矩矩,工工整整。这个叫人受不了,所以我的书不肯借给人,为什么?他不是读书人,他不知道爱惜书。
章嘉大师教我之后,我就开放了,我的书可以借,有人喜欢看,可以借给他看。慢慢的扩大了,到以后,可以说六、七年之后,这身外之物我不计较,可以与一切大众分享、共享。的确老师是给我六年时间,我真的六、七年做到了,心慢慢清净,智慧慢慢增长了。所以我的根性是中等根性,不是上根利智,是渐修成就的,就像孔老夫子一样,十年十年境界不相同。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是顿悟,六祖惠能大师是顿悟,那是我们没有办法比的,怎么样比也比不上。渐修,年年有进步,年年不一样,因转变,果报也随著转变,果报是愈来愈自在、愈来愈幸福、愈来愈圆满。於是我们才真正知道「佛可归」,这个「归」就是皈依、依靠,我要依靠这个好老师,我要跟他学习。
「知法可仰」,这个法就是佛的教诲、佛的教导。今天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世,但是经典流传在世间,我们看到经典,如同看到老师。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称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本师释迦牟尼佛。知法可仰,我们敬仰,我们要随顺经典的教诲,不能随顺自己的成见,学习能不能有成就,关键在此地。如果起心动念还随顺自己,我的想法,我的看法,这个麻烦了,这你永远学不到佛法,你永远不会开悟。你要真正开悟,放弃自己的成见,我的想法,我的一切统统放下。我随顺佛的教诲,佛教我做,我一定要去做到,努力去做到;佛教我不能做的,我绝不违犯。这样子慢慢的养成习惯,慢慢的你就能契入境界,这很重要、很重要!这才真正能够学到东西。所以这里是知佛可归,知法可仰。
后面这一句这容易,「又名随物立,法逐机差,故次来也」,「次」是次序,在第八个单元里面,佛要为我们讲四圣谛。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前面我们在清凉大师「来意」这一段里面读到,知佛可归,知法可仰。那个「知」字很重要,「知」是真实智慧,没有智慧,他不知道!这个字我们不能够轻易看过。这个知非常非常难得,只有真正知,他才会依教奉行,不是真知,纵然他能讲,他做不到。所以我们也常常听人说,为什么他会讲,他做不到?他那个知,就是儒家所讲,他是见闻之知,不是从内心里头领悟的智慧。儒家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知是真知,是他自己确确实实体会得。他自己通过了在生活当中的实验,这就是今天讲,科学的精神,他的知是通过实验的。科学著重在物理的实验,佛法的修学是在心理上的实验,精神的实验,一般讲灵修,所以是真实智慧。
后面这两句,「名随物立,法逐机差」,这两句就说明,如同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大乘经里面佛常讲的「佛无有定法可说」。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色相示现,就像《楞严经》里面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随心有没有分别?给诸位说,没有分别,完全是感应,众生用什么感,他自自然然而应,我们在现在看水结晶里面,得到充分的证明。
古人讲这桩事情很不容易,那个时候没有这些科学工具,一般听众听了产生疑惑,怎么解释?佛陀在世的时候,就遇到这些难题。佛的答覆是举钟鼓,举这个比喻。钟鼓它不会响,必须有人去敲它,敲钟击鼓。你敲得重,它声音就响得亮、就响得大,时间就长;你敲得轻,它的声音就小一点,时间就短一点;所谓是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我们敲的时候,我们是有心去敲它,但是它的应是无心的,佛只能用这个方法。这是什么?法性,法性的本能。
现在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证实,法性有见闻觉知,有这个本能,它能看、能听、能觉、能知,但是它绝对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是你来叩,「我想想,我应不应该回应」?法性,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大叩就大鸣,小叩就小鸣;你以善意对它,它就有善的回应;以恶意对它,它就有恶的回应,就不善的回应。它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法性!法性是一切诸法之体,理体!这个很不好懂。
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从哪里来的?法性变现出来的,就是法性的相分,但是相分随著性的能,随著性的德,千变万化,没有一定。名是人给它起的,名随著物,我们给它立一个名字。这个地方的法是佛所传的法,佛所说的法、所教的法,什么样的根机给他说什么法。佛圆圆满满从性德里头自然流露,佛没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所说的法自然流露,就跟我们敲钟击鼓,钟鼓回应的声音,一个样子。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你看那个回应多么的圆满。科学是从水结晶里面去观察,你的善心善意,你看回应的是什么?我们看到美丽的结晶。这是不是它的实相?不是的。为什么不是?我们是以凡夫的心,凡夫的善心显出的善,这个好的相;不善的心,回应的是不善的相;换句话说,六道轮回里头的相!这个实验,如果是佛菩萨来做,你才真正看到一真法界的真相。
我们有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测一真法界?跟诸位说,永远不可能。你能够探测的,你能够研究到的,都是你自己境界当中的事情。这个境界是境界里的起心动念,你没有能离妄想分别执著,怎么样实验,都在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范畴之内,你没有办法超越。阿罗汉来做实验,那跟我们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阿罗汉执著断掉了,但是他还有分别,所以他做实验的时候,所看到一切万物结晶的相好,比我们就殊胜太多了,我们没有办法想像。圆初住菩萨来做实验,那显出来才是一真法界的现象。一个境界一个境界不相同!
我们学佛头脑要灵活,从前李老师常常讲,学佛的人头脑是水晶琉璃球,八面玲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接触他就贯通,许许多多理事都贯通了。我们从这个报告就能够体会到,六道里面的众生,六道是六个频道,每个频道众生去实验,他得的那个结果,跟另外一个频道,在原理上是相同,但是在事相上不相同。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普门品》里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在我们想,应以什么身,大概这是有思想、有考虑、有分别、有执著,我们一定会落在这种思惟。而实际上,我们完全想错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像水结晶一样,自然的。所以这叫不可思议,这叫真正的解脱法门,得大自在。
诸佛菩萨跟一切众生说法亦复如是,应说什么法,他自自然然就说那个法,他决定没有去考虑过,没有去想过,真的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在我们佛门常讲,称性而谈。称性,性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离妄想分别执著,那称性;现相称性,说法称性,这就是「法逐机差」,是这么个意思。好,来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释名」,解释品题的名称,就是四圣谛品。「释名中,言四圣谛者,圣者,正也,无漏正法,得在心故」,我们先看这一段。言四圣谛,这个「言」就是「说」,或者我们今天讲「讲」,我们讲四圣谛、说四圣谛,古时候用一个言字。先要解释什么是四?什么是圣?什么是谛?什么叫圣谛?什么叫四圣谛?这里头就产生这么多问题出来了。
大师给我们的解释,先说圣,什么叫圣?圣者,正也。但是这个「正」,什么是正?正的标准要怎样定法?这个地方讲,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这把标准说出来了。漏是什么?学佛的同学,我相信都很清楚、都很明了,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了。什么是烦恼?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烦恼有三大类,每一类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真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你要断,你要断尽,那就叫无漏。
无量无边的烦恼,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这三大类在大乘经上常讲,见思烦恼,什么叫见思?见是见解,思是思想;换句话说,你的见解、思想错了,这叫烦恼。见解是你看错了,思烦恼,你想错了。六道里面的凡夫对於宇宙众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的看法、他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只是错的什么?错的有层次不同,有些错的太离谱,有些错的还不算太大,但是总归都是错误。为什么?事实真相没有见到,「我想像当中是怎么样」,所以你想错了、看错了,叫见思烦恼。你的见解、你的思想无量无边,烦恼无尽!
第二大类叫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就是这一类的烦恼像尘沙那么多。它不属於见思,用《华严经》来讲我们比较上容易体会,见思是执著,尘沙是分别,起心动念都分别,但是分别他没有执著。所以这类烦恼比较轻,依旧是错误,种种分别,没有一个分别是正确的。第三类是妄想,更细了,无明烦恼;明是明了,无明是不明了,在《华严》称之为妄想。所以《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就是无明烦恼,讲的分别就是尘沙烦恼,讲的执著就是见思烦恼。烦恼真的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外这三大类。
佛给我们说,为什么会有六道?这三种烦恼统统具足,就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六道了,转变成五浊恶世了,就这么回事情。就像水结晶一样,我们以很不善的念头对它,它的反应很难看!那个反应是自然的,包括什么?包括虚空,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我们用现代的名词就是说人、物,物里面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有自然现象。这些东西决定不可以说与我们起心动念没有关系,那你完全搞错了,与起心动念有密切的关系。这个东西不是讲唯心、唯物,唯心唯物在佛法里头都是属於妄想,事实是什么?事实心跟物是一体,决定分不开的。
所以,欧阳竟无大师在民国初年讲,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为什么非哲学?哲学是二元的,佛法虽然讲能、讲所,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不是哲学。宗教里面立一个主宰的神,一个创造的神,佛教里头没有,佛教说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他说得很好,说得很有道理。佛法是什么?佛法是教育,佛所说的是宇宙万有的真相,《般若经》上常说的,诸法实相,真实相。
佛为我们说出宇宙人生一切法的真相,真相统统明白了,叫大彻大悟。明了之后,你的思想、见解,你的言行,就正了,那就叫圣,这个人我们称他为圣人。我们对佛称为圣人,菩萨里面有三贤十圣,对大菩萨我们称为圣人,大菩萨是地上菩萨。菩萨有阶级,四十个阶级,最高的十个叫十地;其次是十回向,再其次是十行,再其次是十住,这大家晓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我们称前面三十个位次,称三贤,称最后十地,称十圣。圣是有标准的,「圣者,正也」,十圣纯正,三贤正还不纯,十圣以上纯正。
我们这些年来提倡修学的纲领:纯净纯善。怎么个修法?还是从菩提心、菩萨行提升上去的。菩提心,我说得比较浅: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菩萨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把这个往上一提升,纯净纯善,所以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这个「心」是你契入了、相应了。你这个心,不起心动念则已,一起心动念,决定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你不能称圣,那也称为贤,当之无愧。不起念头则已,一起念头决定相应,这就是大乘法里头常讲的发菩提心,念头一起跟菩提心相应。
真诚,决定没有一丝毫虚伪,你得佛法真实受用。这个受用里头的乐,你不入这个境界,给你讲你也体会不到。正是孔子在《论语》里面,第一句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乎」是自己享受,别人,你跟他讲,体会不到。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喝这一杯水,你问这个水热不热?我说很热。究竟多热,你体会不到,你必须尝一口,你才能体会到。所以这是境界问题,你不入境界,你永远没有办法体会到。
「学而时习之」,这一句话也了不起,学是什么?学是觉悟;习是什么?习是日常生活。你把你的正觉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里头有乐趣。这个乐趣,大乘法常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那不就离苦得乐吗?所以孔老夫子的境界也了不起,我们相信孔老夫子是佛菩萨在中国的应化。中国人顿根少,中下根多,所以他老人家做这样的一个示现,给我们做修学的榜样,修学的模范。
他自己说,他「十五有志於学」,十五立志求学,一生锲而不舍。「三十而立」,而立就是自己学习,用现在话说,学校教育告一个段落了。好像是从十五岁开始学到三十岁,你大学毕业了,你拿到博士学位了,这是而立,你拿到学位了。学位拿到之后要行,要把你所学的东西落实到生活上,落实到工作上,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你学了才有用处。学了要是用不上,你学它干什么?那不白学了!所学非所用,这个事情不能做,为什么?浪费我们的时间,浪费精力,那完全空过了。
学以致用,这叫实学,我学了真有用处。他这个作用,我们看到很明显,他境界不断提升,「四十而不惑」,不迷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知因果,知因果报应,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佛法讲一切因果,他明了了;知一切因果,就是知苦乐法。「六十而耳顺」,耳顺是自在随缘,六十岁他入这个境界。「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什么境界?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无障碍的法界,完全落实他所修学的。所以学不厌、教不倦,所学的是圣贤之道,在这个地方讲,这是总的纲领原则,四圣谛!无漏正法,得在心故。我们用孔夫子这一段话来解释,比较容易懂,我们容易学习。不能讲得太玄,太玄之后,我们就落空了,我们学不到。
学习的起步,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我们佛门里面,许许多多忏仪里面,第一句话,「一切恭敬」,你才真的能学到!这句话是很不容易修得的,什么原因?凡夫烦恼习气重。什么烦恼?贪瞋痴慢,骄慢,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总以为别人不如我,所以对人的恭敬心生不起来。好了,这一下就把你的业障全部给现前了。你过去生的业障,现在的业障,统统在骄慢暴露出来了,这就难了。你在佛门里面修学,无论你怎么样用功、努力、精进,你所学的是皮毛,记问之学。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你永远是茫然无知。什么原因?你业障障碍住,业障最重大的是傲慢,你没有恭敬心。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给我们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对这个人也没看在眼里,那个人也没瞧得起,你糟了,你一分诚敬心都没有,你怎么能入佛门?所以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真诚恭敬心对待。这个真诚恭敬心怎么样生起来?实在讲,儒跟佛都以最善巧的方法教导我们。你看儒家教童蒙,教小朋友,刚刚启蒙的,念《三字经》,《三字经》里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平等的。我是人,你是人,他是人,我们大家都是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本性统统是本善的,相同的,那就要互相尊敬了。
为什么变成不善?不善是你染污了。所以接著说,「性相近,习相远」。本性本善,大家都一样,以后变成不一样是习性,习性产生了变化;习性就是我们今天讲习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哪个环境里头,你受这个环境的染污;你跟那些人在一起,你会受人事环境的染污,这样变成不善了,变成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再大,它是习性,不是本性。所以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不但对人,对畜生、对饿鬼,甚至於对地狱、对妖魔鬼怪,他都是那么样的恭敬,什么原因?本善!佛菩萨看一切众生的本善,本善值得尊敬。
那个本善是什么?在佛法里称之为佛性,佛法里称佛性,就是本善,就是儒家讲的本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决定他会作佛。问题就是他什么时候觉悟?他今天不能成佛,是他迷了自性。什么时候他觉悟了自性,他就成佛了。你怎么可以轻慢他?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一切恭敬学起。普贤菩萨教我们从礼敬诸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你要常常这样想,常常这样看,那就对了,为什么?这是圣人的看法、圣人的知见。
我们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要以为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不行。凡夫常常看到别人过失,真正修行人,六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只看到自己过失,自己什么过失?我看到别人过失,就是我自己过失。到什么时候我看不到一切众生的过失,看到什么?看到一切众生的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因果报应。我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我不能帮助他,我改变不了他,为什么?他不相信,他迷,迷得很重,迷得很深。佛菩萨来的时候,他不相信,所以他造恶因,他一定要受恶报。几时那个恶报受够了,他觉悟了,那个时候佛菩萨来帮助他;他不觉悟的时候,佛菩萨不来。换句话说,他的一切造作,他统统要受。不是佛不慈悲,佛来了没有用;佛来了,加重他的罪业,为什么加重?因为他不相信。不相信,这个罪很重很重,所以佛菩萨不来,是大慈大悲。到他觉悟的时候,佛菩萨来了,也是大慈大悲。看到你造业,看到你堕地狱,看到你变畜生、变饿鬼。三恶道是什么?三恶道就是你造作恶业,把恶业怎么样消除,三恶道去消除你的恶业,不是不好,是好事情。
没有三恶道,你的恶业消不掉,统统消掉之后,哪一天觉悟了,佛菩萨来帮你,肯定你会觉悟,肯定你会回头。为什么?因为你现在接触到佛法。但是一定要受恶报!罪受满了之后,你才真正觉悟,不吃大苦头你回不了头来。真正一接触佛法就回头,就是佛门讲的善根很深厚,善根利的,他一接触他就回头,这一生他就得度了,他就会成就。所以这是无漏正法,得在心故,很不容易!凡跟圣这两个字,我们要认清楚,实际上讲,圣觉悟,凡迷惑;真的讲,只是迷悟之差,并无凡圣之别;悟了称圣,迷了称凡。
再看下面这个「谛」,解释谛,「谛有二义,一者谛实,二者审谛」。「谛」,我们一般讲,现在世间人讲真理、真相,这都是谛的意思。「谛实」,我们用现代话讲,真相;「审谛」是真理。我们也可以用佛家的术语,就是法性、佛性。我们知道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为什么要用两个名词?跟此地的谛,谛有两个意思,谛实、审谛;谛实就是法性,审谛就是佛性。审谛里头有觉的意思,法性里头没有觉的意思,佛性里头有觉的意思。所以法性是真相,是诸法实相。那佛性,佛性是对於诸法实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差别就在此地。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谛实就是事实真相,它永远不会改变的,它会随一切众生的妄想执著产生变化,就是唯识所变!可是我们中国人俗话常说,万变不离本。这个意思好像什么?像我们现在在萤光幕前面,这个萤幕是本,不管你开什么频道,里面怎么样产生变化,这个萤幕从来没有动过。这个萤幕是法性,是谛实;里面一些变化,唯识所变,怎么变也没有离开本性,真的是万变不离本。这里头,生活在里面的一切众生,就是觉迷,迷了是凡夫,觉悟是圣人。觉悟什么?他变也好,不变也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决定不受变化的干扰,心永远清净,永远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真心本性当家作主,用事!绝不迷惑。但是凡夫不一样,凡夫的思想,他的见解,会随著外面环境变化产生了影响,那就错了,你就要受果报了。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受不受果报?不受。真的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他得大自在,没有受到一分一毫的影响。
诸位如果心思细腻,你想想这个事实真相,你要不要学?这个东西才是我们自己本来面目,才是真正的自己!学佛没有别的,把自己真正自我找到了。过去把真正自我给忘掉了,迷失了,现在把它找回来了,得大自在,永远生活在无障碍的境界里面。对於十法界依正庄严,世出世间一切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智慧、德能、相好都现前,都得受用。好,他下面还有解释,很好。
「言谛实者,此约境辨,谓如所说相,不舍离故,真实故,决定故,谓世出世二种因果,必无虚妄,不可差失」。这一段文,我们刚才虽然没有念,意思都说到了,就是宇宙万有的真相,佛法讲的,《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就这个意思。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明了那就是谛审,就是审谛。审谛,谛审是一个意思,你明白了。凡夫虽然不明了迷在里头,迷在里头,事实真相还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决不随你迷它就迷,不会的,它不随迷悟之缘。所以迷悟是在个人,法不随你迷悟,不是你迷了法就迷了,你悟了法就悟了,不是的;法没有迷悟,人有迷悟。但是,法随著迷悟,它有不同的反应,这就是唯识所变,这就是十法界、六道种种苦乐境界的来由,根源。
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事实真相,我们本来是清楚的,现在迷惑了,这个障,在佛法的名词叫所知障。所知不是障,现在所知你不知了,所知你不知道,这个障碍称之为所知障。它跟烦恼障性质不一样,烦恼本身是障,所知本身不是障;障碍所知的,称之为所知障。障碍所知是迷,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真的,麻烦出在这个地方。好,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