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五0卷) 2003/5/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050
请掀开经本,继续看第五段摄取世界,如来名号第五句:
【或名过去藏。】
这名号是随顺众生建立的,因为在法身菩萨的境界里面,已经没有所谓过去、未来,时间没有了,空间也没有了;空间没有远近,时间没有去来。随顺凡夫,说有三世,说有十方,所以讲过去。说「过去」这意思,跟前面讲的「大伏藏」很接近。「大伏藏」是讲事实真相,这地方加个过去,意思就是说本有的,不是现在修的,不是现在新得的,这意思很重要。修行证果你所悟得的,智慧开了,或者是你所得到甚深禅定,所显现的智慧,所现的殊胜境界,无一不是你过去自性当中本有的,是这么个意思。
自性本来具足,这是六祖在《坛经》里面觉悟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宗门彻悟之后说了一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没觉悟之前到处参方。什么叫参方?参是参究,是向别人请教,请别人指导。请什么人?方,方家,大方之家;这句话是说,大有成就的人,德行学问成就了,称他作方家。参方,没有悟之前参方,「踏破铁鞋无觅处」;这一悟之后,原来「得来毫不费工夫」,就在眼前,随拈一法无不具足。不但具足是圆满的具足,一一法中具一切法,《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只能够体会很浅显的几分而已,深广不可思议,『过去藏』的意思。再看下面第六个名号:
【或名宝光明。】
『宝』,世间人特别是凡夫,我们印象最深的,眼前的人道,世界上这些人们,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地区,也不论你信仰什么宗教,也不分族群,谁不爱宝?佛经里面所讲的七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这些稀有的金属、稀有的矿物,人人都喜爱,价值都很高。拥有宝藏,你的物质生活就解决了,可以过富裕的物质生活。佛法里面讲宝,并不重视这些东西,它为什么不重视?这些东西「唯识所变」。它重视什么?重视能变的,这东西所变的。你要把能变的拿到,试问一问,这世间哪一样东西不是宝物?全都是。为什么?你会变,你都把它变成宝物,无量无边的宝物,会变。变要不要作意?我想把它变成什么样,需不需要想一想?不需要。好,这个自在,自自然然它就变了。
华藏世界众宝所成,极乐世界无量宝成就。阿弥陀佛、毗卢遮那又何尝有意思?这两个世界纯一清净。尤其是华藏,全是法身菩萨,不杂他众,真的是纯一清净。极乐世界虽然有没断烦恼的,带业往生的,看起来好像是不齐,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统统都成阿惟越致菩萨,你说他齐不齐?所以依正庄严,真正是『宝光明』。我们知道佛用这一个名称,肯定名实相副。这世界摄取世界,摄取世界大,我们知道跟娑婆世界一样,这是一个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里面,当然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在实报土里面名实相副,肯定是「宝光明」,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也有实报庄严土。下面第七个名号:
【或名离世间。】
本经第三十八品就是「离世间品」,佛要教导我们怎样出离世间。六道是世间,十法界是世间。出离世间的方法很多,经上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本经「离世间品」里面,佛说了两千个法门,问题是你会不会?如果你要是会,哪一个法门都能出离世间。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世间」?世间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世间是烦恼、是染著、是结使、是系缚、是不自在、是苦。本来没有世间。世是时间,你看中国这文字三个十,三十年为一世,过去、现在、未来称之为世。间跟界是一个意思,我们通常讲,现在讲世界,世界、世间是一个意思。间是讲的空间,空间有十方,四方、四维、上下。佛眼睛当中,世间就像一个牢笼一样,像个监狱一样,你在这里面,哪有好日子过?你要过大自在的生活,你要超越世间。超越世间用现代的话来说,超越时空。
时空怎么超越?时空没有了,就是『离世间』,时空还存在,你离什么世间?时空能没有了吗?能,现在科学家都肯定。科学家认为在某一种状况之下,时间、空间不存在的,这发现实在讲很聪明,不容易。这种话在过去只有佛经上讲,除佛经没听说过。但是古时候人老实,佛怎么说他就相信。相信,好,为什么?佛教给他一些方法,教他去证实,这是佛法高明之处。佛不说妄语,教你个方法,你去证明,你依照这方法去修,修到一定的程度,确确实实空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那个时候你不能不佩服佛陀,佛陀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自己亲自证实。所以,佛家讲的每一个法门都要求你去证,信解行证,你自己要亲证你才得受用,你要不亲证你得不到受用。
时间空间等於零了,《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说是真的不是真的?时间空间等於零,所有一切的现象岂不是幻化的吗?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在大乘佛法里面法相宗,根本就不承认这世间一切诸法的存在,他们不承认,他承认什么东西存在?唯识,唯独「识」是真正存在。识是什么?识能变,一切万法是所变,就是时间空间都是所变,它不是能变,能变的是识。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阿赖耶识,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末那识。他说唯识,这境界相当高了,但是在一乘法里面,它还是属於不了义,还是隔一层;究竟了义,识也没有,一真法界。这些我们常常在经里面读到,常常听说,听得耳熟了,也能说几句,但是实实在在不是我们的境界,说老实话我们离不了世间。如来慈悲,给我们做特别殊胜的方便,那就是阿弥陀佛的净土,带业往生,生到他那里去了,离世间了。
末法凡夫要想出离世间,证得无上菩提,除了这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佛这么说,菩萨也这么说,祖师大德统统是这么说,我们自己怎么办,接不接受?不接受,虽然经上讲的八万四千法门,行吗?有这能力,有把握这一生当中能成就吗?别说大成就,最低的成就,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小乘须陀洹果,你有没有能力在这一生当中证得?其他的不谈了,证得这果位,你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得一个小果,没有离世间;但是在这世间,你得到保障,你不会堕三恶道,已经不容易了。要跟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相比,那不能比,比不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品烦恼也没有断,靠什么?靠信愿行三资粮,靠阿弥陀佛本愿加持,就是四十八愿。我们修净土,求生极乐世界,必须要知道,要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我自己的本愿才能往生。自己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不一样,相违背,你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你跟阿弥陀佛不是同志,你们志趣不相同,怎么能谈得拢来?所以决定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那就肯定去。
念佛人不能不知道,果然我们跟阿弥陀佛这四同,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你念这佛号念念相应。古德跟我们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什么叫相应你要懂得,我们的心不是佛心,佛心是什么?我们讲的最简单最容易懂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佛心。我们是不是这心?佛的愿,愿一切众生同成佛道,愿一切众生早生净土,我们是不是这个愿?佛对众生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决定没有虚情假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是不是这样待一切众生?所以要想想,愿同不同?《无量寿经》不能不念,经上所讲的你都能够落实,都能够实现,你跟佛完全相同,这时候发愿往生,那真的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这世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哪里,总得要清楚、要明了。出离之心,一定要有,没有离世间这意愿,佛经上讲的大家现在都知道,都很熟悉,「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这心想里头没有离世间,你怎么能够离得了世间?你对这世间还有留恋,你就离不了,对这世间没有留恋,你才能够离得了世间。下面第八个名号:
【或名无碍地。】
「地」是菩萨的地位。『无碍地』,哪一地是无碍地?法身菩萨,地地都是无碍地;这经上跟我们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一修一切修」。所以从圆教初住菩萨就入无障碍境界,无障碍境界是华严境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这经上我们晓得,初住以上,一真法界无碍,十法界里面有碍,你层次愈高愈接近无碍。祖师大德常讲,这四圣法界是相似佛,很接近,很像。六道里面功夫真正得力,观行,这是天台家的讲法,把佛分为六类。我们今天一般人说的佛,名字佛,在理上讲都是佛,理即佛,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他有佛性,无情众生有法性,所以从理上讲统统是佛,没有一个不是佛。从事上讲那就不是了。事上讲,这些凡夫是名字佛,有名无实,你还是凡夫,你障碍重重,你没有到无碍。
功夫得力,观行佛。这观行佛是什么境界?真正把自己妄想、分别、成见,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了,不再随顺自己的成见,知道自己的见解、思想不正确,这相当不容易,这是真正觉悟了。没有觉悟的人,他不会放弃他的想法、他自己的看法,总认为自己的想法、看法正确,别人都是错误的,自己比别人高一等,这就是障碍。所以学佛,会,这个会最低限度,会就是承认自己有过失,决定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学佛就是随顺经教,把经教里面讲的道理,落实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教里面的教诲,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叫观行位。你能够这样做,做到功夫得力,因为粗重的烦恼习气没有断,称观行,粗重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超越六道到四圣法界,这时候不叫观行,叫相似,愈来愈像佛了。阿罗汉、辟支佛、十法界里面的菩萨,经上的名词叫权教菩萨,相似即佛。把微细烦恼习气也断了,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这是「无碍地」。
换句话说,你还有烦恼习气,你怎么会没有障碍?你心里头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名闻利养,还有贪瞋痴慢,你是道地的六道凡夫,你出不了六道;不从带业往生,你有什么本事出去?带业往生要记住,只带旧业不带新业。不要以为说带业可以往生,没关系,多造一点业也无所谓,也能往生,这念头就错了。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带旧业不带现行,现行是现前造作,这个不带。你要真正懂得这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才肯完全放下,放下业习烦恼,放下之后怎么办?依教奉行,读经念佛。一定是先成就自己,再帮助别人,自己没有成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
你还要懂得,你自己修行,已经就是在化他了。怎么说?你已经做出修行的样子给人看了。教化众生两种形式,佛在经上常说,为人演、说两种形式;演是表演,说是解说。所以你修行,你就真的在表演了,别人看了之后,那个会的人,这佛家讲有缘的人,会,他能看得懂,他能体会,有缘,有缘的人得利益。没有缘的人他看不懂,虽然看不懂,所谓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阿赖耶识里头落了种子。由此可知,有缘、无缘都受到影响,这就是:自行就是化他。菩萨化他就是自行,自他不二,自行化他真的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下面名号:
【或名净信藏。】
这很重要,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在信心。所以佛在大乘戒经里头常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里面最可贵的是净信,『净信』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看到有个『藏』字,就是自性本具的,本来有的。现在你不信,为什么不信?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之后,信心丧失掉了,於是变成什么样子?人云亦云。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谚语所谓是「流水道心」,水上的浮萍,漂浮不定,没有信。这种人在世出世间法里头,做什么都不能成就,所谓什么?见异思迁。世间法里头再小的事情,你没有信心,你都不能成就,有信心,没有一样不能成就。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德能,你怎么会不成就?你怎么能说不会?你不会,我没有把握,没有把握就是没信心,关键在信心。信心能成就一切世出世间法,「净信」。末后一个名号:
【或名心不动。】
『心不动』就是定。五根五力里头说的信,头一个是信,净信,第二个是进,精进,第三个是念,第四个是定,第五个是慧,定能开慧。所以,我们学佛怎样能够叫这心不动,不动是大定。真正到不动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叫不动地;他不动,所以动的相他就看得很清楚,自己在动中,看到外面的现象看不清楚。这我们有经验,我们坐车,坐在车里头车在动,自己也动,看外面境界都在动,没有办法判断;停下来不动了,外面境界你才能看得清楚。
所以不动地的菩萨能看到极其微细的动态,那就是阿赖耶识里头的三细相。七地以前都看不到,八地看到了,看到才能转境界,看不到你怎么转?所以先见道,然后再修道,最后再证道。头一个是见,你不见你怎么修?念佛人用这一句佛号修心不动,这是讲心里头的念头。真正用功的人,要把这些杂念、妄想杂念,《金刚经》上讲降伏住,我们现在讲控制住。用什么方法?用阿弥陀佛。无论是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是恶念也好,念头才起,「阿弥陀佛」,把这念头转变成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决定不许一个杂念跑出来,这叫功夫成片。久而久之,不念也没有妄念跑出来了,那个时候就叫一心不乱,就叫做念佛三昧,这是功夫,功夫得力了。我们看后面这一句结语:
【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继续看第六段,东南方饶益世界: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於彼,或名现光明,或名尽智,或名美音,或名胜根,或名庄严盖,或名精进根,或名到分别彼岸,或名胜定,或名简言辞,或名智慧海。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到这里是一段。世界的名号好,『饶益』,「益」是利益,「饶」是很多,丰饶。由此可知,这世界的众生必然是善根深厚,多数根熟,诸佛如来给他们做增上缘,帮助他们成就,给他们最丰饶的利益,丰饶的利益都能够从名号当中显示出来,我们看了名号也就知道。『如来与彼,或名现光明』。这名号好。我们这世间,佛在此地名号称释迦牟尼,这名号是梵语,意思是能仁寂默,用现在的话来说,对人能仁慈,对自己能够清净寂灭。名号是教学的总纲领,教学纲要、纲领。我们看这世界佛的名号「现光明」,现是示现,所示现的日常生活。释迦牟尼佛也都给我们示现了,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三大类把所有一切示现都包括了。
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能令众生当下觉悟,能令众生往后觉悟,都是光明。当下觉悟的,像在《坛经》里面,惠能大师为惠明的开示当下觉悟了。后来觉悟的,像某些人遇见了佛菩萨,佛菩萨的化身。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三步一拜,走一年多,一、两年。路上免不了生病,他在路上生过两次病。在旷野,没有人救他,遇到一个乞丐,这乞丐看到他很可怜,帮助他,慢慢的病调养好了,他还是三步一拜,拜五台山。他问这乞丐,这乞丐是他救命恩人:你叫什么名字?乞丐跟他讲他叫文吉,家就住在五台山,你要到五台山去打听,大家都知道。第二次生病,又碰到文吉,文吉救了他。他到五台山之后,到处去打听,有个要饭的文吉,你们晓不晓得?人家告诉他是文殊菩萨。恍然大悟,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后来觉悟。
你看看该现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文殊菩萨现个乞丐身,让虚云和尚一丝毫都觉察不出来。在旷野之中遇到灾难,附近连个村庄都没有,讨饭的,点点滴滴无不是现光明。这一桩事情,我们前几年,在香港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是全讲,是选讲。我们的总讲题,用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用这个做总讲题,这个题的意思就是现光明。希望我们时时刻刻要记住,学佛菩萨要像佛菩萨一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凡是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的,这念头不能起,话不能说,事不能做,做了有过失。
修行没有别的,把自己的过失修正过来就叫修行。菩萨修行,确实没有一定的,有时候你看他,他表现的是恶不是善,但是那个后果是善,这只有菩萨才行,凡人做不到,这在佛法里面讲,叫逆增上缘。这是一种非常手段,利益某一个特殊的根性,不能用於一般人,用於一般人,造罪业,所以法不是定法。真正有修有学,他能转境界,遇到挫折,挫折后面是好境界。诸位同学常常跟在我身边,你们细心观察,我五十年来,学佛五十年,前面你们没有见到,后面讲经四十五年,这个有些人见到;我初出来讲经,这听众们都清楚、都明了,我这一生弘法利生顺不顺利?不能说顺利,也不能说不顺利。这话怎么讲?虽然挫折、障碍很多,真正是得佛力加持,都能够把逆境转成顺境,把恶缘转成善缘,不可思议。这不是人力,不是我有智慧,我有能力,功归三宝,三宝威神加持。
我自己一生,完全处於被动的地位,从来没有主动过,境界的转变都是逼不得已。跟我相处久的人知道,我重义气,对於恩德、情义看得很重,我有报恩的心,我不会轻易转变,也就是一般人讲见异思迁,我没有这念头。我很守旧,我也很念旧,早年的老朋友、老同学我常常怀念,所以不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每在一个地方,我总是希望不要再移动,在一个地方定下来,这是从前李老师教导我的。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这些祖师大德,哪一个人不是一生守住这一个道场?不是到处搬家,到处搬家那是游牧民族,不能成就,总得要扎根。
但是我自己知道我福薄,这我在讲经也讲了不少次,前世没修福。有一点小智慧,一点福报都没有。这一生晚年还有一点福报,是学佛之后才知道修福,没有学佛之前不知道,学佛之后懂得了,老师教导;章嘉大师、李老师教导我修福,福慧双修。福报里面最大的是寿命,能够延长寿命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并没有求长寿,这世间太苦了,没有好留恋的。但是寿命延长对我确实有很大的利益,什么利益?经典里面很多深奥的地方,如果我真的四十五岁就死了,这境界就没有了。想一想佛在经上讲的四种魔,真是很有道理。
四种魔里头有死魔。你还没有觉悟,你功夫还不到家,寿命到了,那真叫麻烦。纵然这一生修得不错,有福报,来生还能得人身,还能继续修,这不是没有(自古以来有),但是这一个生死,至少耽误二十年,等於说中断二十年。中断二十年之后,岂不是又要从头来起吗?进进退退,真的是进得少退得多,成就很难,寿命就很重要。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为什么各个都是一生成就?没有别的,寿命长。就是佛在经上讲,修行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在极乐世界来说不长,他们的寿命是无量阿僧只劫,你三个阿僧只劫算什么?这就说明寿命长,有利於修行证果。长时薰修,我们没有长寿命不行,你要求佛加持,这是很重要的一条。
怎样才能得到佛力加持?依教奉行。这里头最重要的,诚敬。印光大师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真诚恭敬。用你的真诚心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普贤菩萨第一愿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我们在许许多多仪规里面,忏仪里面你看看多少句「一心恭敬」。儒家《礼记》大家展开,我们印的《礼记精华》都送给你们,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展开,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儒家成君子、成贤人、成圣人靠什么?靠「毋不敬」。一切恭敬,这一句话重要,所以古人讲「不诚无物」,没有诚意什么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大大小小都在一个诚敬。印光大师说得好。我们在《文钞》上读到,是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问他入佛秘诀是什么?这问得好,有什么秘诀能教我们入到佛门?印光大师就答覆这两个字「诚敬」。
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教我们这些学生,他教我的是四个字「至诚感通」。因为我学讲经,学讲经要求智慧,要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要靠自己,这事情做不到,不可能的,但是你不通,你就不能弘法了,那怎么办?求感应,用什么求?用诚,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真诚就不能夹杂一丝毫的私心,我常讲自私自利,夹杂著丝毫自私自利,就把你的真诚破坏掉了;你不诚,你没有诚意。这是许许多多人想做到真诚,为什么做不到,原因在这里。你夹杂你个人的名闻利养、个人的利害得失,加一点点就全盘破坏了。这李老师从前常常告诉我们,醍醐里面不能有丝毫毒药,掺杂丝毫毒药全部都变成有毒;这道理要懂,只有真诚能够起感应。我曾经跟诸位说过很多次,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得的最宝贵的教训就这四个字。
在章嘉大师会下三年,最宝贵的教训「看破放下」,这是他教我的。自己一定要做,努力去做,要把它落实。老师教,你也懂得了,但是你做不到,那不是老师的事情,那个责任在自己。所以「现光明」,为诸佛菩萨现光明,为广大的社会现光明,为一切苦难众生现光明,怎么个现法?要把佛在经典上所说的,在你自己身上,完全表现出来。怎么表现法?我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佛教给我们的十善,我们有没有做到?表现出来,十善放光。佛教给我们的三皈五戒做到没有?只要做到,统统放光明。
你身上放光,一般人肉眼看不见,有定功的人看见,学气功的人看见。实在讲,这就是西方人讲的磁场。磁场现出来的是光环,我们看到佛菩萨这画像,我们都会画一个圆光,还有画身光,真的,全身放光。这光,肉眼看不见,现在人叫磁场,确确实实它能叫你周边的人有感触。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你跟他接触,你会有很好的感受,很安全的感受,清净的感受;你要遇到一个心地不善的人,杀气很重的人,他那个磁场就不一样,你接触他之后,你感觉得浑身不安,有恐惧。这事情,李老师以前给我讲过,亲身的体验。抗战时候,他见过冯玉祥,这是他印象最深的,这人杀气重,跟他在一起,寒毛直竖。
如果有能力看到,就能看到他光的颜色,光的大小,诸佛菩萨他们放出来的光是金色光明。佛在经上讲有一些魔王道行很高,他们的光明也是金色的,不容易辨别,差在哪里?佛的光明柔和的,佛光再强不刺眼睛;魔的光刺眼睛像太阳一样,你没有办法睁著眼睛看他。佛与魔差别在这里,福报都大,因为魔福报也大,他也放光,也现瑞。但是他放光现瑞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恐怖,你跟他在一起常常有畏惧的感触,你怕他。佛菩萨没有,跟佛菩萨在一起你会有安全感,好像得到保护;小孩在母亲怀抱里面他感到安全,佛菩萨的磁场如是,这都是现光明。
佛法里面法门太多了,我们修净宗的只选很少的几则,净业三福十一句放光,六和放光。你有六和敬的心,你跟这世间所有一切人事物绝对不会有冲突,绝对不会有对立,决定不跟人争执,处处忍让。六度放光,普贤十愿放光,持名念佛声声佛号字字放光。光的大小、光的色彩都在你的心,你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光色好。所以,我们每个人依照这些科目来修学,每个人光不一样,那是什么?用心不相同。用心相同,真诚的温度不一样,有人那个真诚是高度,有人真诚只有几度,不相同。
所以起心动念,每个念头都是光明的,言语造作,处处为佛法想。为佛法想就是,希求正法住世,希求正法能发扬光大。现在社会对於佛法确实有许多人误会,为什么会误会?不是经教的问题,是学佛的人没有依照经教去做,所作所为违反了经教。因为人家没有看到经教,只看到学佛的人,学佛的人是这样子的,佛教是这样的。学佛的佛弟子毁灭了佛教,那不是现光明,那是现黑暗。依教奉行,落实佛陀教诲,这是现光明。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所说的,他完全做到,他没有做到的他决定不说,这是释迦牟尼佛最感动人的地方,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他讲到统统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学,要很认真的去学,这种学习就是福慧双修。在什么地方?在起心动念之处。这是真实的功德、真实的智慧。希望大家常常记住,释迦牟尼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的精采开示,「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狭义的说是十善,广义的说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善法,唯有善法才真正的利益自己、利益众生。
再看第二个名号,『或名尽智』。「尽智」,智是智慧,尽也是圆满的意思,还有一个引申意思,对自己、对别人自行化他,尽你的智力,不要保留,你的智慧就不断的增长。如果想保留一点,据为己有?这叫吝法,吝法的果报恰恰相反,愚痴。佛何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就是他能尽智,一丝毫隐藏都没有,自行化他,无不是用圆满的智慧,毫无保留。一个人要尽财,你有财力,有多少布施供养多少,你的财源源不断而来,永无止境。如果你的财不能尽你的财,我自己要留一部分自己用,在余下来一部分再去做善事帮助别人,你的财库有限,你决定不是一个大财主。中国古人以范蠡为财神,中国人古时候供财神都供范蠡,有道理;为什么?他能够尽他所有,布施周济穷困,他把它施干净。施干净之后再从小本生意做起,做了几年又发了,发了大财,发了之后他又布施,三聚三散,这历史上记载的。很会理财,很会做生意,赚了钱布施给穷人,自己没有享受。我赚钱怎么?我赚钱是为养活苦难之人,为他们,不为自己,一点私心都没有,有多少舍多少,所以他的财源源不断而来,证明了佛在经上所说的。
佛给我们讲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因是什么?因是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得聪明智慧也要像舍财一样,要尽智,决定不能够吝法,有多少奉献多少,供养多少,决不能保留。施财要保留,果报是贫穷;施法要保留是吝法,果报是愚痴。经典上诸位常常念到,周利盘陀伽大家都知道,这人愚痴,再找一个像他这样愚痴人很难找到。没有悟性,没有记性,佛教什么记不住,四句偈都记不住。他的哥哥劝他回家,你这怎么能学?他哭,佛留了他。佛教他念两个字,扫帚,天天扫地,手上拿著扫帚,你就念扫帚。念了几年,他开悟了。佛告诉大家,周利盘陀伽前身是三藏法师,为什么会得这果报?吝法。教人,自己留下一手,怕别人超过他,不能尽智,所以得的愚痴果报。别人不知道,阿罗汉的神通只能观察五百世,五百世以前阿罗汉看不到,佛知道。佛有善巧方便,帮助他转迷为悟,转愚为智,让他恢复,那个愚痴,天天让他扫地,做苦工是消他的业障,业障消除了,阿赖耶里面含藏著功德智慧就现前了。这种手段也不是别人能够做得到的,佛行。现在时间到了。
请掀开经本,继续看第五段摄取世界,如来名号第五句:
【或名过去藏。】
这名号是随顺众生建立的,因为在法身菩萨的境界里面,已经没有所谓过去、未来,时间没有了,空间也没有了;空间没有远近,时间没有去来。随顺凡夫,说有三世,说有十方,所以讲过去。说「过去」这意思,跟前面讲的「大伏藏」很接近。「大伏藏」是讲事实真相,这地方加个过去,意思就是说本有的,不是现在修的,不是现在新得的,这意思很重要。修行证果你所悟得的,智慧开了,或者是你所得到甚深禅定,所显现的智慧,所现的殊胜境界,无一不是你过去自性当中本有的,是这么个意思。
自性本来具足,这是六祖在《坛经》里面觉悟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宗门彻悟之后说了一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没觉悟之前到处参方。什么叫参方?参是参究,是向别人请教,请别人指导。请什么人?方,方家,大方之家;这句话是说,大有成就的人,德行学问成就了,称他作方家。参方,没有悟之前参方,「踏破铁鞋无觅处」;这一悟之后,原来「得来毫不费工夫」,就在眼前,随拈一法无不具足。不但具足是圆满的具足,一一法中具一切法,《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只能够体会很浅显的几分而已,深广不可思议,『过去藏』的意思。再看下面第六个名号:
【或名宝光明。】
『宝』,世间人特别是凡夫,我们印象最深的,眼前的人道,世界上这些人们,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地区,也不论你信仰什么宗教,也不分族群,谁不爱宝?佛经里面所讲的七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这些稀有的金属、稀有的矿物,人人都喜爱,价值都很高。拥有宝藏,你的物质生活就解决了,可以过富裕的物质生活。佛法里面讲宝,并不重视这些东西,它为什么不重视?这些东西「唯识所变」。它重视什么?重视能变的,这东西所变的。你要把能变的拿到,试问一问,这世间哪一样东西不是宝物?全都是。为什么?你会变,你都把它变成宝物,无量无边的宝物,会变。变要不要作意?我想把它变成什么样,需不需要想一想?不需要。好,这个自在,自自然然它就变了。
华藏世界众宝所成,极乐世界无量宝成就。阿弥陀佛、毗卢遮那又何尝有意思?这两个世界纯一清净。尤其是华藏,全是法身菩萨,不杂他众,真的是纯一清净。极乐世界虽然有没断烦恼的,带业往生的,看起来好像是不齐,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统统都成阿惟越致菩萨,你说他齐不齐?所以依正庄严,真正是『宝光明』。我们知道佛用这一个名称,肯定名实相副。这世界摄取世界,摄取世界大,我们知道跟娑婆世界一样,这是一个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里面,当然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在实报土里面名实相副,肯定是「宝光明」,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也有实报庄严土。下面第七个名号:
【或名离世间。】
本经第三十八品就是「离世间品」,佛要教导我们怎样出离世间。六道是世间,十法界是世间。出离世间的方法很多,经上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本经「离世间品」里面,佛说了两千个法门,问题是你会不会?如果你要是会,哪一个法门都能出离世间。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世间」?世间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世间是烦恼、是染著、是结使、是系缚、是不自在、是苦。本来没有世间。世是时间,你看中国这文字三个十,三十年为一世,过去、现在、未来称之为世。间跟界是一个意思,我们通常讲,现在讲世界,世界、世间是一个意思。间是讲的空间,空间有十方,四方、四维、上下。佛眼睛当中,世间就像一个牢笼一样,像个监狱一样,你在这里面,哪有好日子过?你要过大自在的生活,你要超越世间。超越世间用现代的话来说,超越时空。
时空怎么超越?时空没有了,就是『离世间』,时空还存在,你离什么世间?时空能没有了吗?能,现在科学家都肯定。科学家认为在某一种状况之下,时间、空间不存在的,这发现实在讲很聪明,不容易。这种话在过去只有佛经上讲,除佛经没听说过。但是古时候人老实,佛怎么说他就相信。相信,好,为什么?佛教给他一些方法,教他去证实,这是佛法高明之处。佛不说妄语,教你个方法,你去证明,你依照这方法去修,修到一定的程度,确确实实空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那个时候你不能不佩服佛陀,佛陀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自己亲自证实。所以,佛家讲的每一个法门都要求你去证,信解行证,你自己要亲证你才得受用,你要不亲证你得不到受用。
时间空间等於零了,《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说是真的不是真的?时间空间等於零,所有一切的现象岂不是幻化的吗?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在大乘佛法里面法相宗,根本就不承认这世间一切诸法的存在,他们不承认,他承认什么东西存在?唯识,唯独「识」是真正存在。识是什么?识能变,一切万法是所变,就是时间空间都是所变,它不是能变,能变的是识。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阿赖耶识,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末那识。他说唯识,这境界相当高了,但是在一乘法里面,它还是属於不了义,还是隔一层;究竟了义,识也没有,一真法界。这些我们常常在经里面读到,常常听说,听得耳熟了,也能说几句,但是实实在在不是我们的境界,说老实话我们离不了世间。如来慈悲,给我们做特别殊胜的方便,那就是阿弥陀佛的净土,带业往生,生到他那里去了,离世间了。
末法凡夫要想出离世间,证得无上菩提,除了这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佛这么说,菩萨也这么说,祖师大德统统是这么说,我们自己怎么办,接不接受?不接受,虽然经上讲的八万四千法门,行吗?有这能力,有把握这一生当中能成就吗?别说大成就,最低的成就,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小乘须陀洹果,你有没有能力在这一生当中证得?其他的不谈了,证得这果位,你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得一个小果,没有离世间;但是在这世间,你得到保障,你不会堕三恶道,已经不容易了。要跟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相比,那不能比,比不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品烦恼也没有断,靠什么?靠信愿行三资粮,靠阿弥陀佛本愿加持,就是四十八愿。我们修净土,求生极乐世界,必须要知道,要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我自己的本愿才能往生。自己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不一样,相违背,你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你跟阿弥陀佛不是同志,你们志趣不相同,怎么能谈得拢来?所以决定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那就肯定去。
念佛人不能不知道,果然我们跟阿弥陀佛这四同,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你念这佛号念念相应。古德跟我们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什么叫相应你要懂得,我们的心不是佛心,佛心是什么?我们讲的最简单最容易懂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佛心。我们是不是这心?佛的愿,愿一切众生同成佛道,愿一切众生早生净土,我们是不是这个愿?佛对众生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决定没有虚情假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是不是这样待一切众生?所以要想想,愿同不同?《无量寿经》不能不念,经上所讲的你都能够落实,都能够实现,你跟佛完全相同,这时候发愿往生,那真的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这世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哪里,总得要清楚、要明了。出离之心,一定要有,没有离世间这意愿,佛经上讲的大家现在都知道,都很熟悉,「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这心想里头没有离世间,你怎么能够离得了世间?你对这世间还有留恋,你就离不了,对这世间没有留恋,你才能够离得了世间。下面第八个名号:
【或名无碍地。】
「地」是菩萨的地位。『无碍地』,哪一地是无碍地?法身菩萨,地地都是无碍地;这经上跟我们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一修一切修」。所以从圆教初住菩萨就入无障碍境界,无障碍境界是华严境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这经上我们晓得,初住以上,一真法界无碍,十法界里面有碍,你层次愈高愈接近无碍。祖师大德常讲,这四圣法界是相似佛,很接近,很像。六道里面功夫真正得力,观行,这是天台家的讲法,把佛分为六类。我们今天一般人说的佛,名字佛,在理上讲都是佛,理即佛,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他有佛性,无情众生有法性,所以从理上讲统统是佛,没有一个不是佛。从事上讲那就不是了。事上讲,这些凡夫是名字佛,有名无实,你还是凡夫,你障碍重重,你没有到无碍。
功夫得力,观行佛。这观行佛是什么境界?真正把自己妄想、分别、成见,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了,不再随顺自己的成见,知道自己的见解、思想不正确,这相当不容易,这是真正觉悟了。没有觉悟的人,他不会放弃他的想法、他自己的看法,总认为自己的想法、看法正确,别人都是错误的,自己比别人高一等,这就是障碍。所以学佛,会,这个会最低限度,会就是承认自己有过失,决定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学佛就是随顺经教,把经教里面讲的道理,落实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教里面的教诲,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叫观行位。你能够这样做,做到功夫得力,因为粗重的烦恼习气没有断,称观行,粗重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超越六道到四圣法界,这时候不叫观行,叫相似,愈来愈像佛了。阿罗汉、辟支佛、十法界里面的菩萨,经上的名词叫权教菩萨,相似即佛。把微细烦恼习气也断了,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这是「无碍地」。
换句话说,你还有烦恼习气,你怎么会没有障碍?你心里头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名闻利养,还有贪瞋痴慢,你是道地的六道凡夫,你出不了六道;不从带业往生,你有什么本事出去?带业往生要记住,只带旧业不带新业。不要以为说带业可以往生,没关系,多造一点业也无所谓,也能往生,这念头就错了。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带旧业不带现行,现行是现前造作,这个不带。你要真正懂得这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才肯完全放下,放下业习烦恼,放下之后怎么办?依教奉行,读经念佛。一定是先成就自己,再帮助别人,自己没有成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
你还要懂得,你自己修行,已经就是在化他了。怎么说?你已经做出修行的样子给人看了。教化众生两种形式,佛在经上常说,为人演、说两种形式;演是表演,说是解说。所以你修行,你就真的在表演了,别人看了之后,那个会的人,这佛家讲有缘的人,会,他能看得懂,他能体会,有缘,有缘的人得利益。没有缘的人他看不懂,虽然看不懂,所谓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阿赖耶识里头落了种子。由此可知,有缘、无缘都受到影响,这就是:自行就是化他。菩萨化他就是自行,自他不二,自行化他真的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下面名号:
【或名净信藏。】
这很重要,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在信心。所以佛在大乘戒经里头常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里面最可贵的是净信,『净信』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看到有个『藏』字,就是自性本具的,本来有的。现在你不信,为什么不信?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之后,信心丧失掉了,於是变成什么样子?人云亦云。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谚语所谓是「流水道心」,水上的浮萍,漂浮不定,没有信。这种人在世出世间法里头,做什么都不能成就,所谓什么?见异思迁。世间法里头再小的事情,你没有信心,你都不能成就,有信心,没有一样不能成就。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德能,你怎么会不成就?你怎么能说不会?你不会,我没有把握,没有把握就是没信心,关键在信心。信心能成就一切世出世间法,「净信」。末后一个名号:
【或名心不动。】
『心不动』就是定。五根五力里头说的信,头一个是信,净信,第二个是进,精进,第三个是念,第四个是定,第五个是慧,定能开慧。所以,我们学佛怎样能够叫这心不动,不动是大定。真正到不动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叫不动地;他不动,所以动的相他就看得很清楚,自己在动中,看到外面的现象看不清楚。这我们有经验,我们坐车,坐在车里头车在动,自己也动,看外面境界都在动,没有办法判断;停下来不动了,外面境界你才能看得清楚。
所以不动地的菩萨能看到极其微细的动态,那就是阿赖耶识里头的三细相。七地以前都看不到,八地看到了,看到才能转境界,看不到你怎么转?所以先见道,然后再修道,最后再证道。头一个是见,你不见你怎么修?念佛人用这一句佛号修心不动,这是讲心里头的念头。真正用功的人,要把这些杂念、妄想杂念,《金刚经》上讲降伏住,我们现在讲控制住。用什么方法?用阿弥陀佛。无论是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是恶念也好,念头才起,「阿弥陀佛」,把这念头转变成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决定不许一个杂念跑出来,这叫功夫成片。久而久之,不念也没有妄念跑出来了,那个时候就叫一心不乱,就叫做念佛三昧,这是功夫,功夫得力了。我们看后面这一句结语:
【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继续看第六段,东南方饶益世界: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於彼,或名现光明,或名尽智,或名美音,或名胜根,或名庄严盖,或名精进根,或名到分别彼岸,或名胜定,或名简言辞,或名智慧海。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到这里是一段。世界的名号好,『饶益』,「益」是利益,「饶」是很多,丰饶。由此可知,这世界的众生必然是善根深厚,多数根熟,诸佛如来给他们做增上缘,帮助他们成就,给他们最丰饶的利益,丰饶的利益都能够从名号当中显示出来,我们看了名号也就知道。『如来与彼,或名现光明』。这名号好。我们这世间,佛在此地名号称释迦牟尼,这名号是梵语,意思是能仁寂默,用现在的话来说,对人能仁慈,对自己能够清净寂灭。名号是教学的总纲领,教学纲要、纲领。我们看这世界佛的名号「现光明」,现是示现,所示现的日常生活。释迦牟尼佛也都给我们示现了,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三大类把所有一切示现都包括了。
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能令众生当下觉悟,能令众生往后觉悟,都是光明。当下觉悟的,像在《坛经》里面,惠能大师为惠明的开示当下觉悟了。后来觉悟的,像某些人遇见了佛菩萨,佛菩萨的化身。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三步一拜,走一年多,一、两年。路上免不了生病,他在路上生过两次病。在旷野,没有人救他,遇到一个乞丐,这乞丐看到他很可怜,帮助他,慢慢的病调养好了,他还是三步一拜,拜五台山。他问这乞丐,这乞丐是他救命恩人:你叫什么名字?乞丐跟他讲他叫文吉,家就住在五台山,你要到五台山去打听,大家都知道。第二次生病,又碰到文吉,文吉救了他。他到五台山之后,到处去打听,有个要饭的文吉,你们晓不晓得?人家告诉他是文殊菩萨。恍然大悟,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后来觉悟。
你看看该现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文殊菩萨现个乞丐身,让虚云和尚一丝毫都觉察不出来。在旷野之中遇到灾难,附近连个村庄都没有,讨饭的,点点滴滴无不是现光明。这一桩事情,我们前几年,在香港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是全讲,是选讲。我们的总讲题,用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用这个做总讲题,这个题的意思就是现光明。希望我们时时刻刻要记住,学佛菩萨要像佛菩萨一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凡是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的,这念头不能起,话不能说,事不能做,做了有过失。
修行没有别的,把自己的过失修正过来就叫修行。菩萨修行,确实没有一定的,有时候你看他,他表现的是恶不是善,但是那个后果是善,这只有菩萨才行,凡人做不到,这在佛法里面讲,叫逆增上缘。这是一种非常手段,利益某一个特殊的根性,不能用於一般人,用於一般人,造罪业,所以法不是定法。真正有修有学,他能转境界,遇到挫折,挫折后面是好境界。诸位同学常常跟在我身边,你们细心观察,我五十年来,学佛五十年,前面你们没有见到,后面讲经四十五年,这个有些人见到;我初出来讲经,这听众们都清楚、都明了,我这一生弘法利生顺不顺利?不能说顺利,也不能说不顺利。这话怎么讲?虽然挫折、障碍很多,真正是得佛力加持,都能够把逆境转成顺境,把恶缘转成善缘,不可思议。这不是人力,不是我有智慧,我有能力,功归三宝,三宝威神加持。
我自己一生,完全处於被动的地位,从来没有主动过,境界的转变都是逼不得已。跟我相处久的人知道,我重义气,对於恩德、情义看得很重,我有报恩的心,我不会轻易转变,也就是一般人讲见异思迁,我没有这念头。我很守旧,我也很念旧,早年的老朋友、老同学我常常怀念,所以不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每在一个地方,我总是希望不要再移动,在一个地方定下来,这是从前李老师教导我的。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这些祖师大德,哪一个人不是一生守住这一个道场?不是到处搬家,到处搬家那是游牧民族,不能成就,总得要扎根。
但是我自己知道我福薄,这我在讲经也讲了不少次,前世没修福。有一点小智慧,一点福报都没有。这一生晚年还有一点福报,是学佛之后才知道修福,没有学佛之前不知道,学佛之后懂得了,老师教导;章嘉大师、李老师教导我修福,福慧双修。福报里面最大的是寿命,能够延长寿命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并没有求长寿,这世间太苦了,没有好留恋的。但是寿命延长对我确实有很大的利益,什么利益?经典里面很多深奥的地方,如果我真的四十五岁就死了,这境界就没有了。想一想佛在经上讲的四种魔,真是很有道理。
四种魔里头有死魔。你还没有觉悟,你功夫还不到家,寿命到了,那真叫麻烦。纵然这一生修得不错,有福报,来生还能得人身,还能继续修,这不是没有(自古以来有),但是这一个生死,至少耽误二十年,等於说中断二十年。中断二十年之后,岂不是又要从头来起吗?进进退退,真的是进得少退得多,成就很难,寿命就很重要。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为什么各个都是一生成就?没有别的,寿命长。就是佛在经上讲,修行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在极乐世界来说不长,他们的寿命是无量阿僧只劫,你三个阿僧只劫算什么?这就说明寿命长,有利於修行证果。长时薰修,我们没有长寿命不行,你要求佛加持,这是很重要的一条。
怎样才能得到佛力加持?依教奉行。这里头最重要的,诚敬。印光大师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真诚恭敬。用你的真诚心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普贤菩萨第一愿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我们在许许多多仪规里面,忏仪里面你看看多少句「一心恭敬」。儒家《礼记》大家展开,我们印的《礼记精华》都送给你们,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展开,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儒家成君子、成贤人、成圣人靠什么?靠「毋不敬」。一切恭敬,这一句话重要,所以古人讲「不诚无物」,没有诚意什么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大大小小都在一个诚敬。印光大师说得好。我们在《文钞》上读到,是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问他入佛秘诀是什么?这问得好,有什么秘诀能教我们入到佛门?印光大师就答覆这两个字「诚敬」。
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教我们这些学生,他教我的是四个字「至诚感通」。因为我学讲经,学讲经要求智慧,要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要靠自己,这事情做不到,不可能的,但是你不通,你就不能弘法了,那怎么办?求感应,用什么求?用诚,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真诚就不能夹杂一丝毫的私心,我常讲自私自利,夹杂著丝毫自私自利,就把你的真诚破坏掉了;你不诚,你没有诚意。这是许许多多人想做到真诚,为什么做不到,原因在这里。你夹杂你个人的名闻利养、个人的利害得失,加一点点就全盘破坏了。这李老师从前常常告诉我们,醍醐里面不能有丝毫毒药,掺杂丝毫毒药全部都变成有毒;这道理要懂,只有真诚能够起感应。我曾经跟诸位说过很多次,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得的最宝贵的教训就这四个字。
在章嘉大师会下三年,最宝贵的教训「看破放下」,这是他教我的。自己一定要做,努力去做,要把它落实。老师教,你也懂得了,但是你做不到,那不是老师的事情,那个责任在自己。所以「现光明」,为诸佛菩萨现光明,为广大的社会现光明,为一切苦难众生现光明,怎么个现法?要把佛在经典上所说的,在你自己身上,完全表现出来。怎么表现法?我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佛教给我们的十善,我们有没有做到?表现出来,十善放光。佛教给我们的三皈五戒做到没有?只要做到,统统放光明。
你身上放光,一般人肉眼看不见,有定功的人看见,学气功的人看见。实在讲,这就是西方人讲的磁场。磁场现出来的是光环,我们看到佛菩萨这画像,我们都会画一个圆光,还有画身光,真的,全身放光。这光,肉眼看不见,现在人叫磁场,确确实实它能叫你周边的人有感触。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你跟他接触,你会有很好的感受,很安全的感受,清净的感受;你要遇到一个心地不善的人,杀气很重的人,他那个磁场就不一样,你接触他之后,你感觉得浑身不安,有恐惧。这事情,李老师以前给我讲过,亲身的体验。抗战时候,他见过冯玉祥,这是他印象最深的,这人杀气重,跟他在一起,寒毛直竖。
如果有能力看到,就能看到他光的颜色,光的大小,诸佛菩萨他们放出来的光是金色光明。佛在经上讲有一些魔王道行很高,他们的光明也是金色的,不容易辨别,差在哪里?佛的光明柔和的,佛光再强不刺眼睛;魔的光刺眼睛像太阳一样,你没有办法睁著眼睛看他。佛与魔差别在这里,福报都大,因为魔福报也大,他也放光,也现瑞。但是他放光现瑞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恐怖,你跟他在一起常常有畏惧的感触,你怕他。佛菩萨没有,跟佛菩萨在一起你会有安全感,好像得到保护;小孩在母亲怀抱里面他感到安全,佛菩萨的磁场如是,这都是现光明。
佛法里面法门太多了,我们修净宗的只选很少的几则,净业三福十一句放光,六和放光。你有六和敬的心,你跟这世间所有一切人事物绝对不会有冲突,绝对不会有对立,决定不跟人争执,处处忍让。六度放光,普贤十愿放光,持名念佛声声佛号字字放光。光的大小、光的色彩都在你的心,你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光色好。所以,我们每个人依照这些科目来修学,每个人光不一样,那是什么?用心不相同。用心相同,真诚的温度不一样,有人那个真诚是高度,有人真诚只有几度,不相同。
所以起心动念,每个念头都是光明的,言语造作,处处为佛法想。为佛法想就是,希求正法住世,希求正法能发扬光大。现在社会对於佛法确实有许多人误会,为什么会误会?不是经教的问题,是学佛的人没有依照经教去做,所作所为违反了经教。因为人家没有看到经教,只看到学佛的人,学佛的人是这样子的,佛教是这样的。学佛的佛弟子毁灭了佛教,那不是现光明,那是现黑暗。依教奉行,落实佛陀教诲,这是现光明。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所说的,他完全做到,他没有做到的他决定不说,这是释迦牟尼佛最感动人的地方,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他讲到统统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学,要很认真的去学,这种学习就是福慧双修。在什么地方?在起心动念之处。这是真实的功德、真实的智慧。希望大家常常记住,释迦牟尼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的精采开示,「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狭义的说是十善,广义的说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善法,唯有善法才真正的利益自己、利益众生。
再看第二个名号,『或名尽智』。「尽智」,智是智慧,尽也是圆满的意思,还有一个引申意思,对自己、对别人自行化他,尽你的智力,不要保留,你的智慧就不断的增长。如果想保留一点,据为己有?这叫吝法,吝法的果报恰恰相反,愚痴。佛何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就是他能尽智,一丝毫隐藏都没有,自行化他,无不是用圆满的智慧,毫无保留。一个人要尽财,你有财力,有多少布施供养多少,你的财源源不断而来,永无止境。如果你的财不能尽你的财,我自己要留一部分自己用,在余下来一部分再去做善事帮助别人,你的财库有限,你决定不是一个大财主。中国古人以范蠡为财神,中国人古时候供财神都供范蠡,有道理;为什么?他能够尽他所有,布施周济穷困,他把它施干净。施干净之后再从小本生意做起,做了几年又发了,发了大财,发了之后他又布施,三聚三散,这历史上记载的。很会理财,很会做生意,赚了钱布施给穷人,自己没有享受。我赚钱怎么?我赚钱是为养活苦难之人,为他们,不为自己,一点私心都没有,有多少舍多少,所以他的财源源不断而来,证明了佛在经上所说的。
佛给我们讲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因是什么?因是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得聪明智慧也要像舍财一样,要尽智,决定不能够吝法,有多少奉献多少,供养多少,决不能保留。施财要保留,果报是贫穷;施法要保留是吝法,果报是愚痴。经典上诸位常常念到,周利盘陀伽大家都知道,这人愚痴,再找一个像他这样愚痴人很难找到。没有悟性,没有记性,佛教什么记不住,四句偈都记不住。他的哥哥劝他回家,你这怎么能学?他哭,佛留了他。佛教他念两个字,扫帚,天天扫地,手上拿著扫帚,你就念扫帚。念了几年,他开悟了。佛告诉大家,周利盘陀伽前身是三藏法师,为什么会得这果报?吝法。教人,自己留下一手,怕别人超过他,不能尽智,所以得的愚痴果报。别人不知道,阿罗汉的神通只能观察五百世,五百世以前阿罗汉看不到,佛知道。佛有善巧方便,帮助他转迷为悟,转愚为智,让他恢复,那个愚痴,天天让他扫地,做苦工是消他的业障,业障消除了,阿赖耶里面含藏著功德智慧就现前了。这种手段也不是别人能够做得到的,佛行。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