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0二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二一卷)  2003/4/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021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名号品》第二大段,文殊菩萨解说里头这第二段,第二科牒问总叹,我们看这段经文:

  【诸佛子,佛国土不可思议,佛住,佛刹庄严,佛法性,佛刹清净,佛说法,佛出现,佛刹成就,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议。】

  这一段经文一共说了九句。这经的体例都是用十表法,这里只有九句,清凉大师讲应当是脱掉了一个,还有「刹体」,前面有。第七句「佛出现」,前面讲「威德」就是这地方讲的佛出现。所以说应当是漏掉一个刹体。古人读书研教非常精细,所以是处处小心谨慎。这句前面是牒问,他们前面问的一共问十桩事情,十句,所以是刹体此地没有。总叹是最后这一句话,『皆不可思议』,这不可思议是赞叹,都不可思议。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是可以翻的。可以翻为什么不翻?古时候译场,就是翻译佛经的译场,它也有规矩,翻译里面有所谓五不翻,五种不翻,这是属於五不翻里面的一种。这属於哪一种?尊重不翻。所以这是属於尊重。学佛我们求的是什么?终极的目标就是求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是不太好懂,要换句话说,大家就很容易懂了,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讲法大家就好懂了。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你就晓得佛教教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自始至终学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它的作用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一般宗教里头赞美上帝、赞美神「全知全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全知全能。这目的能不能达到?在佛法里头给我们是肯定的,能达到。为什么说能?因为它是我们的本能。

  一切众生都有个本性,在佛教里面,有情众生分上称之为佛性,在植物、矿物无情众生的分上称之为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有情的形相,我们讲动物的样子,植物的样子,矿物的样子,乃至於大自然种种形相,从哪里来的?千万年来,多少人都在研究,这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令一切众生满意的答案,殊不知佛法里头有。佛说这东西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他讲的心,这唯心所现的心,真心,就是本性,也就是讲的法性、佛性,这才是真正自己,能现能变。变现出的境界,《华严经》上讲得很多,也讲得很详细,一时顿现,没有先后的。这一时顿现是一真法界,为什么这法界里头又出现十法界,又出现无量无边法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这是识变的。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识把一真变得非常非常复杂,但是要晓得,再复杂它不乱,还是有条理,还是有秩序,这不可思议!

  这桩事情实在讲,难得世尊在这大经里面,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彻底通达明了,这智慧就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出现品》里面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大家知道,德是什么?德是能力,德能。相是相好。像大经里面说如来果地,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世间所谓的劣应身。因为我们这世间感觉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非常满足,就觉得这很圆满,其实不止,这里人心量很小,很容易满足。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应化在一切众生刹土世界,无不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有感的人有念头,我们讲有心,有念头;应的人没有心,没有念头,所以他得大自在。这些境界统统不可思议。再看底下一段徵叹总释,请看经文:

  【何以故?】

  这一句叫徵。我们这科题里面叫徵,徵就是询问,我把他叫来,问他『何以故』,为什么?这一句要提醒他的注意:

  【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知诸众生乐欲不同,随其所应,说法调伏,如是乃至等法界,虚空界。】

  「何以故」,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详细,「徵上难思言也」,前面讲『诸佛子,佛国土不可思议』,后面又总了一句「皆不可思议」;佛住不可思议,佛刹庄严不可思议,佛法性不可思议,一直到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这地方总说。

  『诸佛子,十方世界』,这十方太大太大了,每一方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这些世界都有诸佛如来,『一切诸佛,知诸众生乐欲不同』。清凉大师解释说「能感之机,差别无边,如来普应,周於法界,广难思也」,到这里是一段。清凉的提示可以说是很清楚,诸佛如来不可思议,菩萨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的爱好,这乐是爱好,欲是欲望,这我们应当感触比较深。我们是众生,我有我的爱好,我有我的欲望,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各个人的爱好不相同,各个人的欲望、希求也不相同,何况十法界众生,又何况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十法界众生。谁知道?佛知道。这一句话决定不是夸大的,决定不是妄言,真实语。《般若经》上跟我们讲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释迦牟尼佛这说法是指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决定没有妄语,知就说知,不知就说不知。实在讲,真的是全知全能。为什么?他已经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究竟的佛果。

  证得这境界,这在《华严经》里面,妙觉位;等觉只能称为正等正觉,不能加无上。华严会上四十一个位次法身菩萨,从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成正等正觉,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里面有四十一个位次,再往上面去,那就是妙觉位,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德相究竟圆满了,我们不能怀疑。为什么?佛帮助我们证得,我们自己有。「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既然本有,哪有不能证得的道理!既然本无,哪有不能断尽的道理!马鸣菩萨的《起信论》真的给我们建立了信心。所以我们不应该怀疑,我们要求证,佛这样说了,我们要希望在这一生能够证得。这种学习的态度就对,这正确了。所以,佛知。

  佛怎样帮助我们?『随其所应,说法调伏』,这应就是应他的爱好,应他的欲望,给他说法。所以佛菩萨应化在众生界,为什么会得到九法界众生的欢迎?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这就叫「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你想帮助这些众生,你不能满足他的乐欲,他不接受你。如果他的爱好欲望是不善的,那怎么办?佛菩萨高明,你的爱好欲望是不善的,也满足你,四悉檀里面第一条。悉檀,这名词是梵华合译,悉是中国话,檀是檀那,是梵语,檀那是什么?布施。加上一个中国字,悉施,要这样翻,把它也翻成中国的意思,「悉施」就是平等普遍的布施。这里头有四种平等普遍的布施,它的目的何在?要用现在的话来说,结法缘,与一切众生结缘,这是结缘的方法,广结善缘。先跟众生结缘,你跟他没有缘,你就没有办法摄受。先用四悉檀,然后用四摄法,这是我们不能不学。

  四悉檀里头第一个世界悉檀。世界悉檀是什么?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实在讲,不是有大智慧、大德能,做不到。我们学大乘,对这桩事情不能不晓得。习性善的众生,我们让他生欢喜心,习性不善的众生,更要叫他生欢喜心。为什么?这是慈悲。习性善的人,他的心善行善,他不会堕恶道,佛菩萨一定是帮助他的善业增长。习性不善的人,心不善,行为不善,他将来肯定堕三途;换句话说,这种人要赶紧去救他,这叫大慈大悲。你去救他、帮助他,他不接受,他为什么不接受?那是你的态度不对。你没想想你自己用什么态度?肯定是他有一些恶心、恶念、恶行,你看到不顺眼,你劝导他,你教训他,违背了他的乐欲。

  所以菩萨暂时随顺你,让他感觉得「你这人不错,你这人的确我可以跟你交朋友」,取得他的信心。然后机缘成熟,佛菩萨再劝导你,这叫善巧方便,现在人讲高度的艺术。方法手段是活泼的、灵活的,终极要达到帮助他回头是岸,这是目的。这在四摄法里面,同事摄,跟你和光同尘,示现跟你同样造恶,甚至於比你造得还厉害,你看到欢喜,你造恶,「我还不如他」。过一段时期之后,他悔改,他回头,你会惊奇:你怎么回头?一定来请教,然后一桩一桩把因果这些道理分析给他听,他恍然觉悟了,你不就救他把他带回头了吗?这你就度了他。

  菩萨真的所谓是大人作略,我们凡夫不知道,看不出来。凡夫心会奇怪,这菩萨怎么会干这些事情?他不知道菩萨(这个朋友)在度某一类的众生。所以你慢慢看,到最后结果你才恍然大悟,你才知道菩萨这方式巧妙极了,不是这方式,度不了恶人。他能帮助那个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自己也变一个恶人的样子,这佛经里面常讲的大权示现。凡夫没有这智慧,觉察不到,往往产生误会。最容易产生误会的是什么?对善知识。所以,文殊菩萨教导善财参访善知识,教他决定不能够见善知识之过。为什么?你看到善知识那些过失,他是度众生的方法,有一类的众生就需要这种方法他才能得度。善知识在那里示现表演,那就是真实智慧,凡夫哪里会懂?一看到善知识过,「算了,他也不怎么样,我不要跟他学了」,那不叫当面错过吗?

  所以文殊教导善财,实际上是教我们,善财是代表学习大乘的学人,教善财就是教我们。你知道善知识做的那种过失,他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他真正的目的何在,真正的用意何在,你晓不晓得?他不会告诉你,他也没有必要告诉你。这叫应机,这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定功,方法非常灵活,能令众生生欢喜心,能令众生相信这善友,会听他的,会跟他学习。时节因缘不到他不说,那就是什么?你对我这信心还不够,我不跟你说真的。什么时候你对我的信心足了,我才来教你,才来劝你。这时候劝你,你不会拒绝,你会认真的思考。就好像平常做朋友,交情不够不能说真话。那不是个善人,菩萨跟他做朋友还要等待交情够了,什么话都能讲了,无所不谈了,他能信,他能够接受了,才跟他讲。由这地方能看出佛菩萨的慈悲,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菩萨教化众生方法太多太多了,等到我们看到结果的时候,我们才晓得,所有的方法都是最高明的。真的,无论他对於善人恶人,对於顺境逆境,在这些地方细心观察,才看到真实智慧。他的应付为什么那么巧妙?为什么那么殊胜?所以这一句关键在个「应」字,这应是应机说法,应机示现,应机调伏。

  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能感之机,差别无边,如来普应,周於法界」,要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德相怎么能做得到?这地方也就是为我们说明,我们学佛为什么一定要成佛?你要不成佛,你的慈悲心不圆满,你想帮助很多苦难的众生,结果怎么样?你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力不从心。成了佛就没有这遗憾了,真有智慧,真有能力,遍法界虚空界。但是这地方,你还要懂得一桩事情,佛度有缘人,跟你没有缘的你度不了;那就是说,你用怎么样的善心善意跟他交朋友,他始终对你怀疑,他对你不相信、不信任。这时候怎么办?你要看哪个人跟他有缘,你就叫他去度他,这就对了。佛经里头给我们示现,城东老母跟释迦牟尼佛没有缘,佛用种种方法都不能接受,佛也是示现给大家看,无缘那就不行,排斥,不接受!佛知道多生多劫,她跟舍利弗有缘,佛叫舍利弗去度她,真的,她就皈依了,她就回头了,跟哪个人有缘。缘过去生中结的,无论是善缘是恶缘,只要有缘关系就能搭上,没有缘不行,所以那个四悉檀很重要。

  四悉檀是广结法缘,到什么时候才晓得它起了作用?到你成佛度众生的时候,你就晓得了。跟一切众生布施什么?首先要懂得布施欢喜。无论在哪个地方,看到是陌生人,你对他笑笑,打个招呼,布施欢喜,我对你尊敬,将来你成佛的时候,你就跟他有缘了。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只要自己肯留意,就能跟一切众生广结法缘。佛菩萨法缘殊胜,就是在因地的时候,他懂得,他跟众生结缘。这些都是佛菩萨做给我们看的,也是示相教导我们。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这第一段「结文具显」,那就是这一品末后说到,「如世尊昔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种种语言,种种音声,种种业,种种报,种种处,种种方便,种种根,种种信解,种种地位,而得成就,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就是这桩。由此可知,佛跟众生缘深。下面注解里头还有一段,「又随宜说法,意趣难思」,诸佛菩萨心地清净,我们常常讲的纯净纯善,我们应当学习。纯净纯善的心,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能应一切众生的乐欲。随宜,宜就是前面那个应的意思,随时,随处,随人,这我们讲到的应机、契机,说法的意思、意趣不可思议。佛菩萨完全是应机,前面讲的能感之机,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能感的众生,他有烦恼习气,他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没有烦恼习气,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能应,这应不可思议。

  就像这日本的科学家,用水的结晶来做实验。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人有,我们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这讯息能量加诸於它,它就有应!在显微镜里面看到它的结晶,那就是它的应,这应不可思议,这应在佛法里面叫法性应。佛、菩萨、有情众生,他的应是佛性应。佛性跟法性虽然是一个性,还是有差别,为什么?佛性里头有觉,法性里头有本觉,根本智,这是我们在这一段念得很多。佛性里面不但有根本智,还有圆满的后得智,所以那个应是更不可思议,显得非常活泼生动。

  后面这是解释经文末后,等法界虚空界,「举一说法,等余多门,门不可尽,量等法界,法门难思」。清凉小注里头不多,我们可以念念,「随宜说法者,上指品末,广故难思,今明意趣,深故难思」,今是这地方讲的,这地方讲的意趣太深。他这里举的例子也好,「亦如法华方便品说,谓称体大用,或随自意,或随他意故」,这是意趣甚深不可思议。讲到等法界虚空界,这又是在数量上讲的,法门,法门有多少?八万四千不多,无量。无量究竟是多少?这地方讲的等法界虚空界,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法门无量。无量不可思议,这是赞叹的,或是在数量上,或是在意趣上,都是不可思议。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下面第四段广显难思,这一段里面又分为两段,先是总显多端,第二随门别显。现在看第一段的经文:

  【诸佛子,如来於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种种修短,种种寿量,种种处所,种种诸根,种种生处,种种语业,种种观察,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这一段说了十桩事情。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举娑婆为首」,我们现在居住在娑婆世界,所以就我们居住的地方来说。「略显十种,差别多端,准下结通,实通法界」,到这一品末后我们就看到了。可见得华严境界确实不一样,看到这里讲的好像是局限在这一四天下,娑婆世界这一四天下,实际上,它能够通遍法界虚空界。

  「十句不出三业」,这三业就是身语意三业。「身为总相,现十法界不同,故云种种」,我们念这一段,都是讲的身相。下面这有十句,十法界的身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前面的经文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是因为众生乐欲不同,随其所应。换句话说,诸佛如来示现在我们人间,样子是人的样子;示现在畜生之间,他的样子就像畜生;示现在饿鬼道,他的身就是饿鬼身;示现在欲界天,他是欲界天人身。『种种身』,十法界不同,确确实实应以什么身示现,他就示现什么身,总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他不是随自己意思,他自己没有意思,正因为自己没有意思,才能够随众生的意念现身。

  第二句是『种种名』。清凉大师讲「名以召实,次下广辨」,下面还有详细的说明。前面实际上我们也读了不少,这一品是佛名号品,所以下面会给你说十方诸佛名号,种种名号不同。名号的作用是教化众生,佛示现种种身,还不是为众生现相吗?示现身,现相教化众生,我们世间人讲身教。我们不懂这个意思,在佛法里面很多殊胜的我们就学不到了。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看看一切众生,观察他的爱好、他的欲望。在这个大时代里面,因为圣贤教诲脱节了,在过去这一个世纪,逐渐逐渐淡薄了,原因固然很多,科学技术的发达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

  大家相信科学,科学很现实,不相信神圣,神圣太渺茫了,神圣的教诲不学了,对於神圣的尊敬也逐渐淡薄了,甚至於宣布上帝死亡了。在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都要把它当作垃圾废除了。好,旧的东西除掉了,没有新的东西来代替。现在新的东西是什么?诸位看看电视里面的内容,电影、音乐、歌舞、报章杂志,这些社会教育显示出现代人的乐欲。现在人乐欲发展是什么?确确实实人欲横流,道德沦丧。我们六根所接触到的,无不是杀盗淫妄,无不是损人利己,这样发展下去,这世界的前途可悲。

  我们读前人的著作,半个世纪前的人,一个世纪前的人,这距离我们算是很近的。一个世纪一百年以前的人,五十年以前的人,对於这世局已经非常感慨,认为众生造作恶业已经非常严重,要遭劫难。现在这社会的浊恶,比五十年前、比一百年前增加多少倍?这些人确实迷而不觉,因迷而不觉,所以就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佛菩萨到这世间来,我们冷静思惟,他会现什么相救度苦难众生,消除眼前的劫难?他一定是像古圣先贤、像诸佛菩萨一样,做正面的示现。

  现在人不知道孝亲,菩萨一定示现孝亲;现在的人不知道恩义,菩萨一定示现知恩行义,完全是对症社会的病态。希望这些示现,这些言说,我们在这里看的,这是前面总说里面我们读到的「种种造作」,要给世间人做榜样,所谓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重要!觉悟的人应当如是。换句话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给社会做负面的样子,要做正面的,负面已经不可收拾了,还能做负面样子吗?名言尤其要特别注意到,我们凡夫学习离不开名言,离不开名字,离不开术语,在佛法讲名相。

  第三句说『种种色相』。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金银等色不同,三十二相等异」。色相,这一句《钞》里面引用佛经里面的典故,佛菩萨的相每个人见的不一样,确确实实说明了相随心转。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做了个实验,他叫大家看他,仔细的看,从头到脚,从脚到头,你细心去观察。佛在经上说,如果这人心地不善,念头很恶,或者是毁谤三宝,没有恭敬心,他仔细看佛相,佛这身相是黑色的;如果心地善良,对三宝恭敬,看到佛相是金色的,有人看佛相是银色的。释迦牟尼佛站在那里,许多人看他,各人说出都不一样,看到黑色的跪在地下求忏悔。居然大家看的这佛的相都不一样。

  在中国南海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我还没去过。听说那边有个潮音洞,观音菩萨常常在洞里面现相,历代不晓得有多少人在洞口拜观音菩萨,希望能见到观音菩萨。有很多人去拜,见不到,有些人去拜,见到了;见到观音菩萨的相,见到的人,各人说说也都不一样。我是在一九八二年在香港讲经,听圣一法师告诉我,他就是在那一年去普陀山参学。他们有三个出家人,还有一些人陪同的,也到潮音洞去拜观音菩萨,这三个出家人都见到了,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了,时间很久!陪同他的人催他们赶快走,时间太久了。

  他说,大概现身将近有半个小时,他们看了舍不得离开。在回途路上,三个人就问:你见到观音菩萨是什么样子的?居然三个人见到不一样。圣一法师见到的是全身金色的,戴毗卢帽,就跟我们现在斋堂饭厅里面供的西方三圣那个观音菩萨一样,戴毗卢帽,金色的,全身是金色的。另外一位法师他见到的是白衣观音,像在中国的时候是最普遍的,白衣大士。第三位出家人见到的是比丘相,他所见到的是个出家人,现的比丘相。三个人同样去拜,同时见到,不一样。跟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让大家看,大家看到佛的相的时候,每个人看的不一样。这是说的种种色相,颜色不一样,相不一样!世尊当年示现的时候亦复如是,色不一样,相也不一样,随著众生心应现不同,这里头也是不可思议,身妙难思。但是我们知道,这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为什么让大家看到这色相不一样?佛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法性随缘,就如同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它是法性随缘。众生用什么样的心态把这讯息能量传授给它,它立刻就有反应,这是实验出来了,不止实验一次,实验太多次了,实验了八、九年,大家都肯定了。这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在吃饭、在喝水的时候,端著一个杯子,不要马上喝下去,稍稍停一停,用善心来跟它祝福祈祷。在实验里面真的得到一个结论,爱心感谢,它的反应最好、最美。我们用真诚的祝福,用爱心、用感谢,它最好的结晶我们喝下去,我们吃下去最好的养分。

  所以,这些科学家说,宗教里面在吃饭之前祈祷很有道理,不要认为祈祷是一种迷信,科学证明一点都不迷信。经过祈祷之后,这饭菜的结晶跟没有经过祈祷的时候完全不一样,这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以,你要是会了,喝一杯水的时候,你应当用爱心感恩祈祷,这是法性自然的反应。一个人也是如此,人如果说是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离了,这身体,身体是物质,这物质就是法性,它的反射不是跟水这实验一个道理吗?善心的人用这善意来对它,到这形相很好,很美。恶心、瞋恚心看它,它这色相很不好。

  佛做实验给大家看,绝对不是佛有念头,你恶意对我,我就示现不好的相给你,不是!佛没有这意思,自然的。这时候教别人看的,自己心里头没有丝毫意思在里头,完全是法性自然的反应,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钞》里面引用的这些故事,是《观佛三昧海经》里面的,清凉大师都节录在这地方,诸位可以做参考。

  『种种修短』,「修短」是讲身量,修是长,就是现在我们讲的身高。注解里面清凉大师说「形有长短,三尺丈六,乃至无边」,我们一般人见释迦牟尼佛的像,丈六金身。但是诸位要明了,印度的度量衡跟中国不一样,古时候的跟现在的又不一样。丈六不要想到我们现在的尺,现在的尺一丈六那很高了。所以弘一大师在他著作里头有一本《律学三十一种合刊》,这里头有一篇《周尺考》,他考据周朝时候那个尺,一尺是多长?根据他的考证,中国古代周朝时候,那个时候的尺跟我们现在用的市尺,周朝的一尺大概合现在还不到六寸。这样丈六,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身材很高大,正常,并不很奇怪,比一般人高一些,不是高很多。如果用现在这尺来说,丈六差不多有两个人高,那就有一点过分,那个示现不太合理。所以一定要示现我们这世间人的高个子,显示身材雄伟,大概合现在的应当是一百八、九十公分的样子,释迦牟尼佛示现这丈六金身是这样的身材。

  如果福报很劣的这一类众生,佛在那里示现身相是三尺。早年我在台湾,简丰文居士跟我往来很近,他在没有认识我之前,已经学佛了。他学禅,每天打坐,这禅坐当中的境界也非常殊胜,禅定当中他常常看到鬼道,他给我说得很多,十殿阎王他见过很多次。他说鬼道的个子都不高,大概只有三尺高。由此可知,鬼道福报跟人道就相差很大了。天人的身材比我们人高大太多,我们人间要跟欲界天,要跟他站在一起,他要高出我们一倍都不止,福报大。所以天有二十八层,愈往上面去,身材愈高大,福大寿也长。佛的示现,示现在十法界,所以这形相的长短不一样。佛要示现在饿鬼道,他要度饿鬼,一定要示现饿鬼道,鬼道身!在饿鬼道也会示现一个福德鬼,那身高当然也跟他们差不多。乃至无边,天身、菩萨身。

  第五句『种种寿量』。寿量长短完全看众生感应的缘分,感应的缘时间长,佛住世就长,感应的缘很短,佛菩萨示现寿命就短,不一定。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自己没死,他的来去是众生的需要,众生想佛菩萨,他就来了,不想他就走了。来住世的时候,大家很欢迎,很喜欢,他就在这边住世教化。等到大家退心了,不喜欢他了,心变了,他就走了,什么时候再想他,他又来了。诸佛菩萨的示现,一个道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注解里面讲「或无量劫,或不满百年,下至朝现暮寂」,无量劫,像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华严经》前面读到,有不少世界佛的寿命都是无量劫的。由此可知,那个世界众生希有殊胜不可思议,这样的世界,世尊在我们这经上给我们介绍,「纯一清净」,它这里头没有十法界,没有六道,纯一清净,净土!这寿命就长了。都是法身菩萨住在那个地方,帮助这些菩萨成无上菩提,这些人现前都是正等正觉,帮助他们成就无上菩提,西方极乐世界亦复如是。说不满百年,这是举释迦牟尼佛为例子,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间示现住世七十九年,现在人讲的时候,七十九岁释迦牟尼佛入灭的,我们中国人算虚岁,说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八十年是虚岁。还有更短的,朝现暮寂,大概这一类,化身,这不是应身,应身一定在这世间住一段时间。化身也很多,早晨看见佛出现了,晚上佛就入般涅盘了,所以这是佛的应化身。在我们这世间有,不是没有。

  我在过去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周邦道的夫人遇地藏菩萨,那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化身是个出家人,到她家里面来化缘,那个时候她不信佛。问这出家人从哪里来的?他从九华山来的。问他来做什么?跟她化五斤香油。那个时候周夫人没有给他,没有给他,他就走了。走了之后,周夫人豁然想起,她家在南京那个房子很大,外面是很大的院子,院子前面有围墙、大门、二门,进到她这客厅是三门。突然想起来,这和尚刚才来了,没有听到他在外头叫门,他怎么进来的?走了以后,这出去就不见了。发现什么?大门没有开,二门也没有开,他从哪里来的?他怎么走掉的?遇到这事情之后,她常常心里头有疑问。

  以后到台湾,见到李老师。她把这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说:地藏菩萨!这时候她学佛了,后悔得不得了,为什么没有供养地藏菩萨?这示现时间很短,前后不到半个小时,给人印象非常深刻。她没有叫人,她家里头有佣人的,不知道这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化身。这化身跟你是也有缘分,周夫人前世要跟佛没有缘,地藏菩萨怎么会示现给她看?以后她学佛了,对於地藏菩萨特别尊敬,家里面供养地藏菩萨形像。真的有缘,真的见到了,那不是作梦。这是寿量。

  第六句『种种处所』,这处所就是佛示现教化众生的这地区,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佛来了。他方世界有很多是净土,居住众生不造恶业。但是佛菩萨的示现,哪个地方有感,他哪里就现身,他就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秽土,五浊恶世,这里头还是有一些过去生中与佛有缘的众生,这些人想佛,尤其是苦吃得太多了,出离的心发了,过去跟佛有缘,佛当然就有应;跟菩萨有缘,菩萨也来应。这句就是讲种种处所不同。

  众生居住的环境不同,不相同,苦乐差别很大。佛到这地方来应化示现,佛有没有苦乐?跟诸位说,没有。不要说佛,真正觉悟的人,阿罗汉以上,世间这受,苦乐忧喜舍都放下了。苦乐忧喜舍是六道众生的五种受,这是享受!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苦乐忧喜暂时停止的时候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它时间不长,过一会他妄念又生了。如果永远住在舍受,那就叫禅定。由此可知,色界天人这是四禅,但是他还是有乐受,禅悦为乐,他耽染禅悦。到九次第定阿罗汉,这世间的苦乐忧喜断掉了,见思烦恼断了。

  由此可知,阿罗汉应化在世间就得自在。在中国很著名的小说《济公传》,济公,阿罗汉应化来的。他在这世间,世间人有苦乐忧喜,他有没有?他没有。我们就晓得,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这世间,确确实实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住十法界,各人所受的不一样,这道理事实真相,我们都应当要知道。果然清楚明白了,不但我们出离心增长,我们求道的心、成佛的心,这心愿会加强。真的把这桩事情,做为我们人生第一桩大事来办,其余这世间事,逐渐你才能真正放得下。你要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你认为世间还有很多可以留恋的,值得留恋的,你错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