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二0卷) 2003/4/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020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这第二大段,辨言说答。我们将经文再念一遍: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众会而作是言:此诸菩萨甚为希有。】
到这地方这是经文,第一段叹众希有。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疏钞》里头,将文殊菩萨他的生平、修行证果、教化众生的功德,给我们做了个介绍。我们把疏文也念一段,跟上一次能够接上。「前众疑问,佛令文殊答者,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徵,来自他方,体含万德,降魔制外,通辩难思」,昨天我们说到这地方。接著「化满尘方,用周三际」。自行化他真正的基础,就是体含万德,就是这一句。如果不是多生累劫修行,积功累德,哪里有这样大的德行,有这么大的智慧,有这样殊胜的法缘?我们看了文殊菩萨,要想想自己。文殊菩萨是七佛的老师,实在说释迦牟尼佛也是他的学生。过去早就成佛了,现在在他方世界,他还是佛陀。以佛的身分住在他方世界,到我们这世间来应化为菩萨身分,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这种无比殊胜的大德大智大能,累劫修积的。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我们应当发心向他学习。
今天看到清凉大师在这地方的赞叹,「化满尘方,用周三际」,这是说明菩萨德用深广。十方无量无边微尘刹土都是文殊菩萨教学活动的范围,你说有多大?大到用微尘数来说了。这尘是微尘数,方就是方所,教化的处所无量无边。经中说,这是文殊菩萨自己讲的,「我身如微尘,今在他国土,三十二相明,在在无不现」。文殊菩萨的身就像微尘一样,遍满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有感,他哪里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现无量无边身,化遍法界尘沙之众。菩萨受到一切众生普遍的尊敬爱戴,那是慈悲感化的成就。真诚的爱心,清净平等的爱心,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要学。
帮助众生,佛常讲,无论是示相,无论是言说,这是教化众生两大工具。示相是给他看,言说是让他听,从见闻里面觉悟。但是佛常常讲,无论是示相、言说,一定要懂得契机契理。你现相言说不契机,不但众生不能得到正面的觉悟,可能引起负面的疑惑,那就错了。众生机感千变万化,就是一个人,我在过去内典讲座里头详细说过,即使一个人,你教这一个人。这一个人有童年的时候,有少年的时候,有青年的时候,有壮年的时候,有老年的时候,分多少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机感都不一样,不能不认识,一定要契机。幼年的时候,学校教育,他上什么学校?幼儿园。少年的时候上小学、上中学;青年的时候,大概是高中、大学;壮年的时候,他已经在社会上服务,接受的是社会教育;老年的时候,我感觉到宗教教育是最适合的,这时候已经到退休年龄了。所以,就是一个人来讲,从年龄上分阶段,你要懂得契机。就一年当中,春夏秋冬四季,四季季节不相同。人是凡夫,凡夫必定受外面环境影响,影响他的心理、情绪,也影响到生理。四时说法也不能完全一样,一样就不契机了。就一天来讲,一天早晨、中午、晚上也不一样,所以说法讲到契机,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大学问!
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在要断气之前的两、三天,这是今世跟来生关键的时刻,什么最契机?万缘放下,一心专念,求生净土,其他都不能讲。在这时候就是提醒,怕他迷惑,怕他有留恋,只有这一句提醒的话,时时刻刻提醒他,带他念佛求生净土。长篇大论大道理这时候用不著,讲这东西,他会生烦恼,他会起妄念。所以,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开导说法,不能不懂,关键的时候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用简短的几句话,用字愈少愈好。
莲池大师,我们在《竹窗随笔》里面看到的。有人问莲池大师,这是个专修净土的人,问他老人家:你怎样教别人念佛?他说他教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六个字。人家问:你老人家自己怎么念法?他自己念阿弥陀佛。於是人家问他:你怎么教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自己念阿弥陀佛,这什么缘故?他就说:我这一生决心要求生净土,信心坚定,愿心恳切,我就执持名号,老老实实执持名号,不用客气话。这样说起来,「南无」是客气话。「南无」是什么意思?恭敬的意思,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这不必要了。劝别人念佛为什么要?因为他没有发真正心求生净土,目的是希望他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所以加「南无」;真正要求生净土,「南无」都不要加了。从这地方我们就体会到契机,对一个真正决心要求生净土的人,念四个字就行了;没有坚定的信念,劝他念南无阿弥陀佛,正确的。
病人在昏迷的状态,在严重的状态,这时候守在身边的人最重要的,观察他境界现前了,什么境界?家亲眷属。他会说:我看到某个人在门口。所说的都是已经过世的人,这要特别注意。《地藏经》上讲得清楚,他所见到的这些人不是真的。什么回事情?那是他的冤亲债主,变现他家亲眷属的样子来诱惑他,他如果跟他们去了,那一变脸就要跟他算帐,讨命的、讨债的,麻烦大了!所以在这情况之下,马上提醒他「不要理他,念阿弥陀佛,等佛来接引你,看到阿弥陀佛,你才能跟他去,不管什么人来都不可以跟他走」。就提醒这一句行了。他如果看到地藏菩萨来了,释迦牟尼佛来了,都不可以,那不是真的,因为我们希求的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西方三圣!西方三圣现前,是我们的本尊,是真的,不是假的。
冤亲债主这些魔境,他还是有个规矩的,他决定不可以变你的本尊。他要变本尊来诱惑你的话,护法神不会饶他,他不敢的。他变其他的佛菩萨来诱惑你,你跟他去了,那是你自己的错误。你自己天天念阿弥陀佛,怎么释迦牟尼佛来时,你跟他走了?你错了。我是要跟阿弥陀佛的,我不是跟释迦牟尼佛的,释迦牟尼佛教我跟阿弥陀佛。你有坚定的信心,你就不会上妖魔鬼怪的当。所以这样的境界现前,立刻就告诉他「什么佛菩萨来都不能跟他走,一定要等阿弥陀佛来」。开示、说法简短明白,提醒他警觉性。大家帮他念佛,祈求佛来接引,这就对了,这是对临终人最契机的开导说法。带著他念佛,让他有信心,劝他万缘放下,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得金刚不坏身,成无量寿、无量智慧、无量光明,然后像佛菩萨一样,在十方世界普度众生。
文殊菩萨之所以能「化满尘方,用周三际」。三际是从时间上说的,尘方是从空间上来讲的,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跟十方都是生灭法,在法相唯识,《百法明门》里面的排列,它排在不相应行法,有为法,有为就是生灭法。过去、现在、未来是生灭法,空间十方是生灭法,生灭法就不是真的,幻相而已。佛法讲真的,真的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叫无为法,真如无为,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对於十方三世,我们冷静的观察,看看这世间,这些科学家有没有办法发现这事实真相。我听说近代的研究相当接近,这是从数学理论上来推断的,还没有科学技术能够证明。大乘佛法里头不但是发现,真的是证明,而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情识里头,也就是六道众生,他的感官的世界有十方、有三际。菩萨应化在其中,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超越十方三际,就见到一真法界。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列举经论里面的介绍,诸位自己可以去参考。
下面我们继续看《疏钞》的文,「道成先劫,已称龙种尊王」。这是说文殊菩萨在久远劫前,先劫已经成佛了,他的德号龙种上尊王如来。《大智度论》里头也说到,经文里面称为龙种上佛,这地方讲的是龙种尊王佛,说明菩萨的本迹因缘。现在他在他方世界还是佛,底下说「现证菩提,复曰摩尼宝积」如来,这是现在。清凉《疏钞》里头有节录《央掘摩罗经》里面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的,「实为三世佛母,岂独释迦之师」。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母是比喻,母能生子,文殊菩萨能帮助人成佛,佛是从文殊菩萨口生的,文殊菩萨教的,这就是老师的意思。他是三世佛的老师,岂独释迦之师,不只是释迦牟尼佛一尊。
世尊为我们介绍的,释迦以前七尊佛都是文殊菩萨的学生。这里面有一个很深的启示,我们要留意。我们从这地方能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决不是说你是我的学生,今天你示现成佛了,那我到这地方来,我是你的老师,你要用什么礼节来对待我,没有。老师来了怎么样?示现做学生。这学生对老师恭恭敬敬,表演给一般人看;换句话说,他在这里表演做学生,应当用什么心态来做学生,跟老师的教诲配合,你才能成就!没有一丝毫骄慢,没有一丝毫自尊自大。看到他对佛,看到他对诸菩萨,那么样的谦虚恭敬,他在这里示相教我们,六道里头这些凡夫的习气完全没有,我们应当要好好的来学习。
世尊弟子当中,古佛再来的很多,佛门里头常常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你一个人示现作佛了,作佛目的何在?只有一个目的,帮助一切众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就这么一桩事情。过去古佛如来也就这么一个心愿,你今天发心带头来做这一桩好事,跟三世佛的心愿完全相同,三世佛都来拥护你,都来帮助你。帮助你,当然不能用佛的身分,用什么身分?用菩萨的身分、用罗汉的身分、用人天的身分,或者是做你的弟子,或者是做你的护法。真的是诸佛菩萨同心协力,把这教学的工作做好。决不是说我的学生当校长、当主席,我去不太好意思。凡夫有这样的,这叫邪知邪见,佛菩萨没有。
前面一再给我们说到,菩萨成佛的时候,跟过去所有一切佛绝对没有先佛后佛,没有今佛古佛。先佛后佛、今佛古佛,凡夫的见解有先后,不知道佛境界。佛的境界是平等境界,确确实实没有先后,没有远近。没有远近就突破了空间,没有先后突破了时间。告诉你,时间、空间不是真的,真实法里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所以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成佛,什么时候成佛的?平等成佛。这桩事情在这部大经里面常常提起,多次的提起,目的很显然,让我们不断的在薰习。薰习的时间不足,我们很容易退转。常常薰习,薰习久了,印象深刻了,不定碰到什么缘,豁然开悟,你真的入这境界了。文殊菩萨在此地,我们想想岂不也是示相在暗示我们,言说是解释释迦牟尼佛的示相。我们头脑灵活一点,敏锐一点,我们也能看出:文殊菩萨你也在示相。你要有这样的觉悟,文殊菩萨会对你莞尔一笑:你懂得了、你会了。清凉《钞》里面内容相当丰富,值得大家去看看,如果有时间的话,自己去看。
我们再看下面《疏》文,「影响而来,一切咸见故」,一切咸见,「故」字是下面一句的,它四个字一句,「影响而来,一切咸见,故其说也」,到这地方这是小段。这是把文殊菩萨的身分很清楚的给我们介绍出来了,他是来做影响众的,他的修行早就圆满了。佛门弟子懂得这道理。我早年在台北讲经,道安法师在北部办大专佛学讲座,请我担任主讲,那个时候我还不到五十岁。这讲座办得很成功。我每一堂上课的时候,我都看到我的老师周邦道先生,他坐在第一排很专心的听讲,而且还做笔记。那是个佛学家也是个教育家,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他是我的校长,国立第三中学的校长。抗战胜利之后,他做江西教育厅长,以后在台湾一直都在学校教书,在中兴大学教书,在台湾做过考选部的政务次长。我是他的学生,我讲经的时候,他就跟一般学生一样很用功。这是什么?影响众。
释迦牟尼佛是文殊菩萨的学生,示现成佛了,为大家讲经说法,文殊菩萨也在旁边恭恭敬敬的在那里听讲,做影响众。「影响而来,一切咸见」,让大家统统看到。你们如果说有问题,听佛讲经说法,或者看到佛的示相,不太清楚,不太明了,你提出这些疑惑,文殊菩萨可以给你解答。文殊菩萨为你解答,大家都知道他,他的确是权威,这解答决定没有错误。所以「故其说也」,由他来担任解说,佛只示相不说,请文殊菩萨来做说明。
这下面有几个疑问,「何不待请,敬同佛故」,一切大众对文殊菩萨的尊敬,跟对佛陀没有两样,所以不需要请。「何不待告,承佛神力,佛意许故」,其实我们在文里面看到,经文上讲到「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一般讲承佛威力是得佛的加持。「佛意许故」,这地方的佛是双关意思,近指现前释迦世尊,远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以不用待请,不用待告。
「众既念请,佛方现相」,佛为什么示相?不是无缘无故的。大众见佛,心里面有这疑问,这叫做念请。虽然没有说出来,佛有他心通,佛知道,所以佛示相答。我们前面看到了,佛现神通,答覆大众。但是现这神通,我们中下根性的人,真的是看不懂,看得很热闹,所以说是「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我们看不出门道,只会看热闹。一定要找个内行的人,请文殊菩萨来给我们解说。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为我们介绍文殊菩萨,他介绍的确相当的详细,我们接著看。
「众既念请,佛方现相,非夫尊极大士,安能理契潜通」,我们看这一句。这地方讲,如果不是尊重到极处的法身菩萨,他怎么能够理契潜通?在理上讲跟诸佛所证的一样的圆满,一样的究竟,所以自自然然对於一切诸法通达无碍。通达说个潜通,这意思很深很深,隐、显无不自在。从感应上来说,显应冥应;从一般教学上来讲,显说暗示,无量善巧方便,自自然然流露,不加丝毫意思在里头,这是潜通。「故上以光示普贤,此乃冥加妙德」,妙德就是文殊菩萨。世尊对普贤显加,对文殊菩萨这我们看到是冥加。这用意都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让我们在这里面见相、听教能悟入真实。真实在哪里?真实就是自己,就是日常生活。每天工作干活,待人接物,这就是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我们果然觉悟了,就得大自在,就破迷开悟,就离苦得乐。
下面说,「若尔,普贤云何定后更请,表说所信,甚深细故」。若尔,我们现在讲,要是这样说法,普贤菩萨为什么入定之后再请?都是在现相。其实文殊、普贤他们都是古佛再来,他们哪还需要入定?所谓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个入定是做给人看的,做给别人看的,表示甚深之法。我们要把心定下来,才能说清楚,才能听明白,这是佛教学的手段,佛门里面讲教学的仪式,一个规矩,现在人不会用了。
我早年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还用这种方式。确确实实我们亲近他,细心去观察,他真的是在定中。李炳南老居士亲近过他。大师圆寂之后,我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给我谈过,他说:他的境界,我们是凡夫不知道,但是我们在旁边细心观察,至少他得到清凉自在。这是李炳南对於章嘉大师的观察。他说确确实实他跟别人不一样,至少他得清凉自在,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有疑惑向他请教,我们的说话总是毛躁、轻率!大师他答覆我们的,那就是教导我们,稳重。他不是立刻就答覆你,他一定定下来,他定下来也就教你定下来,然后才教你。
所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生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头一次见面,我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佛法的好处我知道了,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很快就契入?我问这么一个问题,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这问题提出,章嘉大师差不多半个小时之后才答覆我。我提出问题的时候,他如如不动,眼睛看著我,我也看著他,大家都不说话。半个小时时间很长,真的定下来了,这是什么?聚精会神等著听他的答覆。他就用这方法,教你整个精神意志集中,他来给你说法。你这毛毛躁躁散乱心,他不跟你讲,讲了没用处,听了是耳边风,你记不住,更不可能依教奉行。所以想想他那个方法高明,这就是讲先入定。
不过他入定不是眼睛闭著,他眼睛看著你的眼睛,这力量很大。他眼睛如果是闭著,我们还可以胡思乱想,他眼睛看到你的眼睛,你就不能乱想,你念念都在等待他给你开导。这半个钟点了,他才说了一句话,只说一个字,「有」。我们的精神振奋起来了,有。有没有办法契入?有。这精神一提起来,耳朵竖起来,来听他的教训,他又不说了。但是这一次没那么长的时间,大概五分钟,也相当长,五分钟。五分钟之后,很慢,他的速度非常慢,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说得很快,他说得很慢。那一天我跟他坐了两个小时,只讲了几句话,而这一句话的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我向他告辞离开的时候,他老人家送我到门口,他也很活泼,他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真听话了,真的做六年,六年就有感应,我自己的事情,一般讲有一点预感。这六年之后,我已经把工作辞掉了,想出家修行。在埔里因缘不成熟,这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学讲经。
果然在第六年的时候我有预感,在台中有很多同学,我就跟他们讲,我说:我出家的因缘可能会成就了。他们问我:大概多久?我说:大概半年。结果一个月之后,台北圆山临济寺的心悟法师就派人来找我,劝我出家,缘成熟了。派的是林铭坚居士,以后他也出家了,他也跟我同年。抗战期间,我在福建建瓯念初中,以后我离开那个学校,他也在那个学校念书,但是我在学校时候他不在,他在学校时候我也不在。以后说起来,我们是前后同学,在台湾我们同事。我辞掉工作想出家学佛,他也跟著我学佛,也把工作辞掉了。圆山临济寺里面的法师是福州人,跟他同乡,关系非常好,他来劝我。好像在两个多月的期间,来了九次。
我觉得心悟法师、临济寺这批人,我也都认识就是了,很恳切,有这诚意,我才把这事情报告李老师。李老师说:奇怪,怎么人家一劝你,你就动心?我说:不是,他来了九次。李老师一听也愣住,他问我:你在这里学得很好,为什么要出家?我向老师报告:你老人家在这里已经教了十年,我才来一年多,我在这边有工作,不能专心学习。每天要工作八个小时,实际上,每天能够学习的时间大概只有四个小时。我说:如果我能够辞掉工作出家,专心来修学。我说:老师在这里十年的教学,我想我两年一定能赶上。他听了这话点头,这是我出家的因缘。
所以,菩萨在这里做种种示现,我们要能体会得到。普贤入定有入定的用意,都是在表演;文殊菩萨不需要入定,他有不需要入定的道理,都在为我们说法,都在唱戏。我们要能懂得,他表的什么意思。下面说,「何不入定」?这在前面也有说过,因为这是十信位,是初学。信没有入位,他还没有学位,所以不需要入定。这三品经,《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这三品是讲如来正报。《名号品》是讲身名,《四谛品》是讲语业,《光明觉品》是讲意业,如来果地上的身语意三业。所以他问得很好,「何不入定」?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出来,「以果从因,同於信故」。这地方讲果报,果不离因,信位不需要入定,如来果地随顺最初的方便,「同於信故」,所以也不需要入定。在一般菩萨说法,一定得佛的加持,这地方没有看到加持。
「何故无加,以无定故」。不入定,入定是得佛的加持,所以我们要想得佛加持,一定要知道把所有一切妄想杂念放下,这时候就有感应。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宗教的祈祷,时间虽然不长,他在祈祷的时候,几分钟当中,所有一切杂念妄想他都放下,一心专注,确实能得神的加持。佛门以前的这些大德们都知道,讲经之前有仪式,仪式很长。如果照著古时候讲经仪式来做,这仪式差不多要四十多分钟,将近五十分钟。法师拜佛之后就升座,在仪式里面他就入定,这是求佛加持。现在我们不用这仪式,为什么?现在工商业时代,大家都非常繁忙,分秒必争,到这地方来浪费四、五十分钟的时间,人家不来了。他来了马上就希望能听到经,所以我们的仪式省略掉了。两个小时讲经,前面的仪式,后面的回向足足是用掉一个钟点,两个小时真正讲经是一小时。所以我们前后都省略,前面只用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一个开经偈,我们就开始讲经,后面念佛就回向,就结束了。这是什么?适合现代社会大众的根机。
所以古时候那个仪式里面就有入定,就有加持。这地方虽然没有入定,「又承佛神力,是冥加故」,承佛力就是冥冥当中加持,这我们要学。千万要记住,我们在讲台上讲经教学,不是自己有这智慧,不是自己有这德能。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得太多了,看哪一位菩萨出来说法不是承佛神力普观大众?那个心虔诚恭敬到极处。印光大师讲得就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讲经的人,首先自己具足十分诚敬之心,上对佛陀,下对一切广大的听众,以真诚恭敬心,哪有不得感应的道理!这种感应,冥加,暗中加持你,许多在讲台上讲经的同学都有这经验。
早年我在台中学经教,李老师就常常跟我讲。他年岁虽然那么大,对大众讲经一个星期一次,每逢星期三在慈光图书馆讲经;每逢星期五在台中莲社讲古文,我们采取的本子就是《古文观止》。这是老人家在台中三十八年,从来没有中断的,每个星期讲一次古文,讲一次经典。他讲经的这一天,他这一天不工作,早晨大概八点多钟他就到图书馆。图书馆有个休息室,有个房间,但是这房间他从来没在里面住过,只是每个星期三讲经,他在里面做预备。这一天不见人,不见客,心完全静下来,真的万缘放下,准备晚上这一个小时。因为当时有台语翻译,两个小时实际上只讲一个小时。那么样的认真。他是做给我们学生看的,讲经不可以那么草率。心,他这一天心是定的,完全屏弃外缘。可是老师常常跟我说,他这一天所准备的东西,上了讲台之后完全没有用上。什么原因?上讲台之后,佛力加持,他所说出来的不是他预备的。
这些事情到我们自己上讲台讲经的时候,也明显的感受到了。我们自己讲经也有充分准备,可是上讲台之后,所预备的东西真的一半都用不上,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没有通过思考。现在有录音,事后这录音来听听看,还不错,有的时候还觉得很好;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我们有这感触。以前谛闲法师,我们在看到《圆觉经亲闻记》里面,他老人家有这说法,他看到这些居士们听经的笔记,他就问这做笔记的人:这话是我说的吗?是!没错,是你老人家说的。我怎么会说得这么好?佛力加持,自己不知道,讲完之后自己也不晓得。所以,我们从这些地方肯定,你这诚敬心感得佛菩萨冥冥之中加持你。你在这讲台上,你不是求名闻利养,你不是贪图别人的恭敬、奉承,你是诚心诚意把佛法介绍给大众,不附带任何条件,你就得佛力加持。如果用佛法做一个手段,目的是要求得个人的名闻利养,这加持就没有了。为什么?你的心意跟佛不一样,跟佛完全相违背,佛怎么会加持你?
末后还有一段,「叹众希有者,略有五义」,这些大众,希有是很难得,为什么很难得?下面说了五点:第一个是「感应悬隔,难一遇故」,悬是距离远,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不容易。这怎么说法?为什么不容易?真诚心难发。李老师早年教我「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不容易,但是不是至诚就决定不能够感通。难,实在是难。至诚不能有一点私心,不能夹杂有一点私欲,你的欲望,你的希求,不可以。夹杂这纵然有诚,诚意不够,诚意不足,难在这地方。诚意为什么会不足?这与信心有关系。佛法如此的殊胜,几个人知道?真正认识的人实在不多。我们知道,我们对佛法的信心,还不是一样的逐年加深,不是一开头就有这样坚定的信心。一开头是半信半疑,亲近善知识之后,逐渐的加深,逐渐的加强。我们晓得许许多多的同学退转,当年在一起亲近老师的这些同学,那个时候都很不错,可是隔几年之后都退转了。什么原因?还不是对於佛法认识不够究竟,不够彻底。那个认识究竟彻底不是容易事情,你要具足信解,还要具足行证。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清凉大师讲的意思,缘不容易遇到,千载难逢,感应缘。
第二个「德行内充,总称叹故」。来参加法会这些菩萨,他们的德行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里面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们都比不上。这些都是法身菩萨,不是法身菩萨不能参与这法会,所以这经上讲的菩萨是圆教三贤位的菩萨,摩诃萨是地上菩萨,菩萨摩诃萨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值得赞叹。他们的德行跟如来果地上总相应,这一句是赞叹菩萨的内德,我们一般讲道德、智慧、能力,赞叹他的内德。
第三「以名表法,甚希有故」,菩萨,每一个菩萨都有名号,名号是表法的。在没有入位之前,名号主要是表自己修行的宗旨,念念想著自己的名号,希望名实相副;入位之后,名号多半是利他的,是教化众生的。所以佛门里头常讲,诸佛名号是表性德的,自性本具的万德万能,表这;菩萨的名号是表修德的。我们凡夫所有一切名号都有表法的意思,中国古时候,小孩出生,「命名」是一桩大事,非常慎重。为什么?这名号就是父母、尊长对这小孩的期望,希望你长大能够名副其实,意思在此地。所以,古时候人一生不能改名字,改名叫大不孝。改名是辜负你的父母、尊长,也许你这名字是祖父母给你起的,你辜负你的父母祖先。改名是大不孝,没人敢改名字的。我们到现在出家还有这么一点,但是现在出家的时候也忽略了,也是随便起个名字,这跟从前不一样。菩萨名字是化他的,我们懂得这道理,我们对於自己的名号,知道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所修所行,用这名号常常提醒自己,别人叫你一声名字,你立刻就有警觉心。我出家老师给我取的名字叫净空,我也很欢喜,常常提醒我自己要清净,要明了空这空义。一切法空,才真正得清净心,不空就有染著;知道一切法空,你才真正能放下。名有意思在里头,都是帮助自己修行,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第四个是「创起信行,未曾有故」。他们来带头,这创起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带头,做出信行的榜样来给我们看。这意思是教导我们要有这意念,时时刻刻在这社会要做带头作用。这么多年来,我们常常提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过去我在新加坡讲经,讲堂前面一副对联就是这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时时刻刻要想著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这就对了。他们这些人都是这样的,各个都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值得赞叹。
最末后一句说「此一众会,即是等空法界会故」,这一会等於遍法界虚空界的总会,这《华严经》上常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们现前是不是?那看你有没有这心?有没有这愿?果然你的心愿解行与「佛华严」相应,那这一会又何尝不是?如果是,这一会决定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道场就无比殊胜庄严。这道场在哪里?现在在虚空当中,在网路、在卫星电视,这意思你懂吗?你在家里面肯学,肯发心,你家庭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的道场。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这第二大段,辨言说答。我们将经文再念一遍: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众会而作是言:此诸菩萨甚为希有。】
到这地方这是经文,第一段叹众希有。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疏钞》里头,将文殊菩萨他的生平、修行证果、教化众生的功德,给我们做了个介绍。我们把疏文也念一段,跟上一次能够接上。「前众疑问,佛令文殊答者,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徵,来自他方,体含万德,降魔制外,通辩难思」,昨天我们说到这地方。接著「化满尘方,用周三际」。自行化他真正的基础,就是体含万德,就是这一句。如果不是多生累劫修行,积功累德,哪里有这样大的德行,有这么大的智慧,有这样殊胜的法缘?我们看了文殊菩萨,要想想自己。文殊菩萨是七佛的老师,实在说释迦牟尼佛也是他的学生。过去早就成佛了,现在在他方世界,他还是佛陀。以佛的身分住在他方世界,到我们这世间来应化为菩萨身分,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这种无比殊胜的大德大智大能,累劫修积的。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我们应当发心向他学习。
今天看到清凉大师在这地方的赞叹,「化满尘方,用周三际」,这是说明菩萨德用深广。十方无量无边微尘刹土都是文殊菩萨教学活动的范围,你说有多大?大到用微尘数来说了。这尘是微尘数,方就是方所,教化的处所无量无边。经中说,这是文殊菩萨自己讲的,「我身如微尘,今在他国土,三十二相明,在在无不现」。文殊菩萨的身就像微尘一样,遍满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有感,他哪里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现无量无边身,化遍法界尘沙之众。菩萨受到一切众生普遍的尊敬爱戴,那是慈悲感化的成就。真诚的爱心,清净平等的爱心,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要学。
帮助众生,佛常讲,无论是示相,无论是言说,这是教化众生两大工具。示相是给他看,言说是让他听,从见闻里面觉悟。但是佛常常讲,无论是示相、言说,一定要懂得契机契理。你现相言说不契机,不但众生不能得到正面的觉悟,可能引起负面的疑惑,那就错了。众生机感千变万化,就是一个人,我在过去内典讲座里头详细说过,即使一个人,你教这一个人。这一个人有童年的时候,有少年的时候,有青年的时候,有壮年的时候,有老年的时候,分多少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机感都不一样,不能不认识,一定要契机。幼年的时候,学校教育,他上什么学校?幼儿园。少年的时候上小学、上中学;青年的时候,大概是高中、大学;壮年的时候,他已经在社会上服务,接受的是社会教育;老年的时候,我感觉到宗教教育是最适合的,这时候已经到退休年龄了。所以,就是一个人来讲,从年龄上分阶段,你要懂得契机。就一年当中,春夏秋冬四季,四季季节不相同。人是凡夫,凡夫必定受外面环境影响,影响他的心理、情绪,也影响到生理。四时说法也不能完全一样,一样就不契机了。就一天来讲,一天早晨、中午、晚上也不一样,所以说法讲到契机,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大学问!
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在要断气之前的两、三天,这是今世跟来生关键的时刻,什么最契机?万缘放下,一心专念,求生净土,其他都不能讲。在这时候就是提醒,怕他迷惑,怕他有留恋,只有这一句提醒的话,时时刻刻提醒他,带他念佛求生净土。长篇大论大道理这时候用不著,讲这东西,他会生烦恼,他会起妄念。所以,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开导说法,不能不懂,关键的时候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用简短的几句话,用字愈少愈好。
莲池大师,我们在《竹窗随笔》里面看到的。有人问莲池大师,这是个专修净土的人,问他老人家:你怎样教别人念佛?他说他教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六个字。人家问:你老人家自己怎么念法?他自己念阿弥陀佛。於是人家问他:你怎么教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自己念阿弥陀佛,这什么缘故?他就说:我这一生决心要求生净土,信心坚定,愿心恳切,我就执持名号,老老实实执持名号,不用客气话。这样说起来,「南无」是客气话。「南无」是什么意思?恭敬的意思,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这不必要了。劝别人念佛为什么要?因为他没有发真正心求生净土,目的是希望他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所以加「南无」;真正要求生净土,「南无」都不要加了。从这地方我们就体会到契机,对一个真正决心要求生净土的人,念四个字就行了;没有坚定的信念,劝他念南无阿弥陀佛,正确的。
病人在昏迷的状态,在严重的状态,这时候守在身边的人最重要的,观察他境界现前了,什么境界?家亲眷属。他会说:我看到某个人在门口。所说的都是已经过世的人,这要特别注意。《地藏经》上讲得清楚,他所见到的这些人不是真的。什么回事情?那是他的冤亲债主,变现他家亲眷属的样子来诱惑他,他如果跟他们去了,那一变脸就要跟他算帐,讨命的、讨债的,麻烦大了!所以在这情况之下,马上提醒他「不要理他,念阿弥陀佛,等佛来接引你,看到阿弥陀佛,你才能跟他去,不管什么人来都不可以跟他走」。就提醒这一句行了。他如果看到地藏菩萨来了,释迦牟尼佛来了,都不可以,那不是真的,因为我们希求的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西方三圣!西方三圣现前,是我们的本尊,是真的,不是假的。
冤亲债主这些魔境,他还是有个规矩的,他决定不可以变你的本尊。他要变本尊来诱惑你的话,护法神不会饶他,他不敢的。他变其他的佛菩萨来诱惑你,你跟他去了,那是你自己的错误。你自己天天念阿弥陀佛,怎么释迦牟尼佛来时,你跟他走了?你错了。我是要跟阿弥陀佛的,我不是跟释迦牟尼佛的,释迦牟尼佛教我跟阿弥陀佛。你有坚定的信心,你就不会上妖魔鬼怪的当。所以这样的境界现前,立刻就告诉他「什么佛菩萨来都不能跟他走,一定要等阿弥陀佛来」。开示、说法简短明白,提醒他警觉性。大家帮他念佛,祈求佛来接引,这就对了,这是对临终人最契机的开导说法。带著他念佛,让他有信心,劝他万缘放下,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得金刚不坏身,成无量寿、无量智慧、无量光明,然后像佛菩萨一样,在十方世界普度众生。
文殊菩萨之所以能「化满尘方,用周三际」。三际是从时间上说的,尘方是从空间上来讲的,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跟十方都是生灭法,在法相唯识,《百法明门》里面的排列,它排在不相应行法,有为法,有为就是生灭法。过去、现在、未来是生灭法,空间十方是生灭法,生灭法就不是真的,幻相而已。佛法讲真的,真的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叫无为法,真如无为,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对於十方三世,我们冷静的观察,看看这世间,这些科学家有没有办法发现这事实真相。我听说近代的研究相当接近,这是从数学理论上来推断的,还没有科学技术能够证明。大乘佛法里头不但是发现,真的是证明,而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情识里头,也就是六道众生,他的感官的世界有十方、有三际。菩萨应化在其中,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超越十方三际,就见到一真法界。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列举经论里面的介绍,诸位自己可以去参考。
下面我们继续看《疏钞》的文,「道成先劫,已称龙种尊王」。这是说文殊菩萨在久远劫前,先劫已经成佛了,他的德号龙种上尊王如来。《大智度论》里头也说到,经文里面称为龙种上佛,这地方讲的是龙种尊王佛,说明菩萨的本迹因缘。现在他在他方世界还是佛,底下说「现证菩提,复曰摩尼宝积」如来,这是现在。清凉《疏钞》里头有节录《央掘摩罗经》里面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的,「实为三世佛母,岂独释迦之师」。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母是比喻,母能生子,文殊菩萨能帮助人成佛,佛是从文殊菩萨口生的,文殊菩萨教的,这就是老师的意思。他是三世佛的老师,岂独释迦之师,不只是释迦牟尼佛一尊。
世尊为我们介绍的,释迦以前七尊佛都是文殊菩萨的学生。这里面有一个很深的启示,我们要留意。我们从这地方能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决不是说你是我的学生,今天你示现成佛了,那我到这地方来,我是你的老师,你要用什么礼节来对待我,没有。老师来了怎么样?示现做学生。这学生对老师恭恭敬敬,表演给一般人看;换句话说,他在这里表演做学生,应当用什么心态来做学生,跟老师的教诲配合,你才能成就!没有一丝毫骄慢,没有一丝毫自尊自大。看到他对佛,看到他对诸菩萨,那么样的谦虚恭敬,他在这里示相教我们,六道里头这些凡夫的习气完全没有,我们应当要好好的来学习。
世尊弟子当中,古佛再来的很多,佛门里头常常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你一个人示现作佛了,作佛目的何在?只有一个目的,帮助一切众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就这么一桩事情。过去古佛如来也就这么一个心愿,你今天发心带头来做这一桩好事,跟三世佛的心愿完全相同,三世佛都来拥护你,都来帮助你。帮助你,当然不能用佛的身分,用什么身分?用菩萨的身分、用罗汉的身分、用人天的身分,或者是做你的弟子,或者是做你的护法。真的是诸佛菩萨同心协力,把这教学的工作做好。决不是说我的学生当校长、当主席,我去不太好意思。凡夫有这样的,这叫邪知邪见,佛菩萨没有。
前面一再给我们说到,菩萨成佛的时候,跟过去所有一切佛绝对没有先佛后佛,没有今佛古佛。先佛后佛、今佛古佛,凡夫的见解有先后,不知道佛境界。佛的境界是平等境界,确确实实没有先后,没有远近。没有远近就突破了空间,没有先后突破了时间。告诉你,时间、空间不是真的,真实法里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所以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成佛,什么时候成佛的?平等成佛。这桩事情在这部大经里面常常提起,多次的提起,目的很显然,让我们不断的在薰习。薰习的时间不足,我们很容易退转。常常薰习,薰习久了,印象深刻了,不定碰到什么缘,豁然开悟,你真的入这境界了。文殊菩萨在此地,我们想想岂不也是示相在暗示我们,言说是解释释迦牟尼佛的示相。我们头脑灵活一点,敏锐一点,我们也能看出:文殊菩萨你也在示相。你要有这样的觉悟,文殊菩萨会对你莞尔一笑:你懂得了、你会了。清凉《钞》里面内容相当丰富,值得大家去看看,如果有时间的话,自己去看。
我们再看下面《疏》文,「影响而来,一切咸见故」,一切咸见,「故」字是下面一句的,它四个字一句,「影响而来,一切咸见,故其说也」,到这地方这是小段。这是把文殊菩萨的身分很清楚的给我们介绍出来了,他是来做影响众的,他的修行早就圆满了。佛门弟子懂得这道理。我早年在台北讲经,道安法师在北部办大专佛学讲座,请我担任主讲,那个时候我还不到五十岁。这讲座办得很成功。我每一堂上课的时候,我都看到我的老师周邦道先生,他坐在第一排很专心的听讲,而且还做笔记。那是个佛学家也是个教育家,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他是我的校长,国立第三中学的校长。抗战胜利之后,他做江西教育厅长,以后在台湾一直都在学校教书,在中兴大学教书,在台湾做过考选部的政务次长。我是他的学生,我讲经的时候,他就跟一般学生一样很用功。这是什么?影响众。
释迦牟尼佛是文殊菩萨的学生,示现成佛了,为大家讲经说法,文殊菩萨也在旁边恭恭敬敬的在那里听讲,做影响众。「影响而来,一切咸见」,让大家统统看到。你们如果说有问题,听佛讲经说法,或者看到佛的示相,不太清楚,不太明了,你提出这些疑惑,文殊菩萨可以给你解答。文殊菩萨为你解答,大家都知道他,他的确是权威,这解答决定没有错误。所以「故其说也」,由他来担任解说,佛只示相不说,请文殊菩萨来做说明。
这下面有几个疑问,「何不待请,敬同佛故」,一切大众对文殊菩萨的尊敬,跟对佛陀没有两样,所以不需要请。「何不待告,承佛神力,佛意许故」,其实我们在文里面看到,经文上讲到「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一般讲承佛威力是得佛的加持。「佛意许故」,这地方的佛是双关意思,近指现前释迦世尊,远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以不用待请,不用待告。
「众既念请,佛方现相」,佛为什么示相?不是无缘无故的。大众见佛,心里面有这疑问,这叫做念请。虽然没有说出来,佛有他心通,佛知道,所以佛示相答。我们前面看到了,佛现神通,答覆大众。但是现这神通,我们中下根性的人,真的是看不懂,看得很热闹,所以说是「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我们看不出门道,只会看热闹。一定要找个内行的人,请文殊菩萨来给我们解说。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为我们介绍文殊菩萨,他介绍的确相当的详细,我们接著看。
「众既念请,佛方现相,非夫尊极大士,安能理契潜通」,我们看这一句。这地方讲,如果不是尊重到极处的法身菩萨,他怎么能够理契潜通?在理上讲跟诸佛所证的一样的圆满,一样的究竟,所以自自然然对於一切诸法通达无碍。通达说个潜通,这意思很深很深,隐、显无不自在。从感应上来说,显应冥应;从一般教学上来讲,显说暗示,无量善巧方便,自自然然流露,不加丝毫意思在里头,这是潜通。「故上以光示普贤,此乃冥加妙德」,妙德就是文殊菩萨。世尊对普贤显加,对文殊菩萨这我们看到是冥加。这用意都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让我们在这里面见相、听教能悟入真实。真实在哪里?真实就是自己,就是日常生活。每天工作干活,待人接物,这就是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我们果然觉悟了,就得大自在,就破迷开悟,就离苦得乐。
下面说,「若尔,普贤云何定后更请,表说所信,甚深细故」。若尔,我们现在讲,要是这样说法,普贤菩萨为什么入定之后再请?都是在现相。其实文殊、普贤他们都是古佛再来,他们哪还需要入定?所谓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个入定是做给人看的,做给别人看的,表示甚深之法。我们要把心定下来,才能说清楚,才能听明白,这是佛教学的手段,佛门里面讲教学的仪式,一个规矩,现在人不会用了。
我早年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还用这种方式。确确实实我们亲近他,细心去观察,他真的是在定中。李炳南老居士亲近过他。大师圆寂之后,我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给我谈过,他说:他的境界,我们是凡夫不知道,但是我们在旁边细心观察,至少他得到清凉自在。这是李炳南对於章嘉大师的观察。他说确确实实他跟别人不一样,至少他得清凉自在,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有疑惑向他请教,我们的说话总是毛躁、轻率!大师他答覆我们的,那就是教导我们,稳重。他不是立刻就答覆你,他一定定下来,他定下来也就教你定下来,然后才教你。
所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生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头一次见面,我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佛法的好处我知道了,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很快就契入?我问这么一个问题,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这问题提出,章嘉大师差不多半个小时之后才答覆我。我提出问题的时候,他如如不动,眼睛看著我,我也看著他,大家都不说话。半个小时时间很长,真的定下来了,这是什么?聚精会神等著听他的答覆。他就用这方法,教你整个精神意志集中,他来给你说法。你这毛毛躁躁散乱心,他不跟你讲,讲了没用处,听了是耳边风,你记不住,更不可能依教奉行。所以想想他那个方法高明,这就是讲先入定。
不过他入定不是眼睛闭著,他眼睛看著你的眼睛,这力量很大。他眼睛如果是闭著,我们还可以胡思乱想,他眼睛看到你的眼睛,你就不能乱想,你念念都在等待他给你开导。这半个钟点了,他才说了一句话,只说一个字,「有」。我们的精神振奋起来了,有。有没有办法契入?有。这精神一提起来,耳朵竖起来,来听他的教训,他又不说了。但是这一次没那么长的时间,大概五分钟,也相当长,五分钟。五分钟之后,很慢,他的速度非常慢,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说得很快,他说得很慢。那一天我跟他坐了两个小时,只讲了几句话,而这一句话的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我向他告辞离开的时候,他老人家送我到门口,他也很活泼,他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真听话了,真的做六年,六年就有感应,我自己的事情,一般讲有一点预感。这六年之后,我已经把工作辞掉了,想出家修行。在埔里因缘不成熟,这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学讲经。
果然在第六年的时候我有预感,在台中有很多同学,我就跟他们讲,我说:我出家的因缘可能会成就了。他们问我:大概多久?我说:大概半年。结果一个月之后,台北圆山临济寺的心悟法师就派人来找我,劝我出家,缘成熟了。派的是林铭坚居士,以后他也出家了,他也跟我同年。抗战期间,我在福建建瓯念初中,以后我离开那个学校,他也在那个学校念书,但是我在学校时候他不在,他在学校时候我也不在。以后说起来,我们是前后同学,在台湾我们同事。我辞掉工作想出家学佛,他也跟著我学佛,也把工作辞掉了。圆山临济寺里面的法师是福州人,跟他同乡,关系非常好,他来劝我。好像在两个多月的期间,来了九次。
我觉得心悟法师、临济寺这批人,我也都认识就是了,很恳切,有这诚意,我才把这事情报告李老师。李老师说:奇怪,怎么人家一劝你,你就动心?我说:不是,他来了九次。李老师一听也愣住,他问我:你在这里学得很好,为什么要出家?我向老师报告:你老人家在这里已经教了十年,我才来一年多,我在这边有工作,不能专心学习。每天要工作八个小时,实际上,每天能够学习的时间大概只有四个小时。我说:如果我能够辞掉工作出家,专心来修学。我说:老师在这里十年的教学,我想我两年一定能赶上。他听了这话点头,这是我出家的因缘。
所以,菩萨在这里做种种示现,我们要能体会得到。普贤入定有入定的用意,都是在表演;文殊菩萨不需要入定,他有不需要入定的道理,都在为我们说法,都在唱戏。我们要能懂得,他表的什么意思。下面说,「何不入定」?这在前面也有说过,因为这是十信位,是初学。信没有入位,他还没有学位,所以不需要入定。这三品经,《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这三品是讲如来正报。《名号品》是讲身名,《四谛品》是讲语业,《光明觉品》是讲意业,如来果地上的身语意三业。所以他问得很好,「何不入定」?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出来,「以果从因,同於信故」。这地方讲果报,果不离因,信位不需要入定,如来果地随顺最初的方便,「同於信故」,所以也不需要入定。在一般菩萨说法,一定得佛的加持,这地方没有看到加持。
「何故无加,以无定故」。不入定,入定是得佛的加持,所以我们要想得佛加持,一定要知道把所有一切妄想杂念放下,这时候就有感应。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宗教的祈祷,时间虽然不长,他在祈祷的时候,几分钟当中,所有一切杂念妄想他都放下,一心专注,确实能得神的加持。佛门以前的这些大德们都知道,讲经之前有仪式,仪式很长。如果照著古时候讲经仪式来做,这仪式差不多要四十多分钟,将近五十分钟。法师拜佛之后就升座,在仪式里面他就入定,这是求佛加持。现在我们不用这仪式,为什么?现在工商业时代,大家都非常繁忙,分秒必争,到这地方来浪费四、五十分钟的时间,人家不来了。他来了马上就希望能听到经,所以我们的仪式省略掉了。两个小时讲经,前面的仪式,后面的回向足足是用掉一个钟点,两个小时真正讲经是一小时。所以我们前后都省略,前面只用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一个开经偈,我们就开始讲经,后面念佛就回向,就结束了。这是什么?适合现代社会大众的根机。
所以古时候那个仪式里面就有入定,就有加持。这地方虽然没有入定,「又承佛神力,是冥加故」,承佛力就是冥冥当中加持,这我们要学。千万要记住,我们在讲台上讲经教学,不是自己有这智慧,不是自己有这德能。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得太多了,看哪一位菩萨出来说法不是承佛神力普观大众?那个心虔诚恭敬到极处。印光大师讲得就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讲经的人,首先自己具足十分诚敬之心,上对佛陀,下对一切广大的听众,以真诚恭敬心,哪有不得感应的道理!这种感应,冥加,暗中加持你,许多在讲台上讲经的同学都有这经验。
早年我在台中学经教,李老师就常常跟我讲。他年岁虽然那么大,对大众讲经一个星期一次,每逢星期三在慈光图书馆讲经;每逢星期五在台中莲社讲古文,我们采取的本子就是《古文观止》。这是老人家在台中三十八年,从来没有中断的,每个星期讲一次古文,讲一次经典。他讲经的这一天,他这一天不工作,早晨大概八点多钟他就到图书馆。图书馆有个休息室,有个房间,但是这房间他从来没在里面住过,只是每个星期三讲经,他在里面做预备。这一天不见人,不见客,心完全静下来,真的万缘放下,准备晚上这一个小时。因为当时有台语翻译,两个小时实际上只讲一个小时。那么样的认真。他是做给我们学生看的,讲经不可以那么草率。心,他这一天心是定的,完全屏弃外缘。可是老师常常跟我说,他这一天所准备的东西,上了讲台之后完全没有用上。什么原因?上讲台之后,佛力加持,他所说出来的不是他预备的。
这些事情到我们自己上讲台讲经的时候,也明显的感受到了。我们自己讲经也有充分准备,可是上讲台之后,所预备的东西真的一半都用不上,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没有通过思考。现在有录音,事后这录音来听听看,还不错,有的时候还觉得很好;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我们有这感触。以前谛闲法师,我们在看到《圆觉经亲闻记》里面,他老人家有这说法,他看到这些居士们听经的笔记,他就问这做笔记的人:这话是我说的吗?是!没错,是你老人家说的。我怎么会说得这么好?佛力加持,自己不知道,讲完之后自己也不晓得。所以,我们从这些地方肯定,你这诚敬心感得佛菩萨冥冥之中加持你。你在这讲台上,你不是求名闻利养,你不是贪图别人的恭敬、奉承,你是诚心诚意把佛法介绍给大众,不附带任何条件,你就得佛力加持。如果用佛法做一个手段,目的是要求得个人的名闻利养,这加持就没有了。为什么?你的心意跟佛不一样,跟佛完全相违背,佛怎么会加持你?
末后还有一段,「叹众希有者,略有五义」,这些大众,希有是很难得,为什么很难得?下面说了五点:第一个是「感应悬隔,难一遇故」,悬是距离远,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不容易。这怎么说法?为什么不容易?真诚心难发。李老师早年教我「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不容易,但是不是至诚就决定不能够感通。难,实在是难。至诚不能有一点私心,不能夹杂有一点私欲,你的欲望,你的希求,不可以。夹杂这纵然有诚,诚意不够,诚意不足,难在这地方。诚意为什么会不足?这与信心有关系。佛法如此的殊胜,几个人知道?真正认识的人实在不多。我们知道,我们对佛法的信心,还不是一样的逐年加深,不是一开头就有这样坚定的信心。一开头是半信半疑,亲近善知识之后,逐渐的加深,逐渐的加强。我们晓得许许多多的同学退转,当年在一起亲近老师的这些同学,那个时候都很不错,可是隔几年之后都退转了。什么原因?还不是对於佛法认识不够究竟,不够彻底。那个认识究竟彻底不是容易事情,你要具足信解,还要具足行证。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清凉大师讲的意思,缘不容易遇到,千载难逢,感应缘。
第二个「德行内充,总称叹故」。来参加法会这些菩萨,他们的德行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里面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们都比不上。这些都是法身菩萨,不是法身菩萨不能参与这法会,所以这经上讲的菩萨是圆教三贤位的菩萨,摩诃萨是地上菩萨,菩萨摩诃萨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值得赞叹。他们的德行跟如来果地上总相应,这一句是赞叹菩萨的内德,我们一般讲道德、智慧、能力,赞叹他的内德。
第三「以名表法,甚希有故」,菩萨,每一个菩萨都有名号,名号是表法的。在没有入位之前,名号主要是表自己修行的宗旨,念念想著自己的名号,希望名实相副;入位之后,名号多半是利他的,是教化众生的。所以佛门里头常讲,诸佛名号是表性德的,自性本具的万德万能,表这;菩萨的名号是表修德的。我们凡夫所有一切名号都有表法的意思,中国古时候,小孩出生,「命名」是一桩大事,非常慎重。为什么?这名号就是父母、尊长对这小孩的期望,希望你长大能够名副其实,意思在此地。所以,古时候人一生不能改名字,改名叫大不孝。改名是辜负你的父母、尊长,也许你这名字是祖父母给你起的,你辜负你的父母祖先。改名是大不孝,没人敢改名字的。我们到现在出家还有这么一点,但是现在出家的时候也忽略了,也是随便起个名字,这跟从前不一样。菩萨名字是化他的,我们懂得这道理,我们对於自己的名号,知道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所修所行,用这名号常常提醒自己,别人叫你一声名字,你立刻就有警觉心。我出家老师给我取的名字叫净空,我也很欢喜,常常提醒我自己要清净,要明了空这空义。一切法空,才真正得清净心,不空就有染著;知道一切法空,你才真正能放下。名有意思在里头,都是帮助自己修行,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第四个是「创起信行,未曾有故」。他们来带头,这创起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带头,做出信行的榜样来给我们看。这意思是教导我们要有这意念,时时刻刻在这社会要做带头作用。这么多年来,我们常常提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过去我在新加坡讲经,讲堂前面一副对联就是这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时时刻刻要想著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这就对了。他们这些人都是这样的,各个都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值得赞叹。
最末后一句说「此一众会,即是等空法界会故」,这一会等於遍法界虚空界的总会,这《华严经》上常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们现前是不是?那看你有没有这心?有没有这愿?果然你的心愿解行与「佛华严」相应,那这一会又何尝不是?如果是,这一会决定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道场就无比殊胜庄严。这道场在哪里?现在在虚空当中,在网路、在卫星电视,这意思你懂吗?你在家里面肯学,肯发心,你家庭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的道场。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