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一0一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一六卷)  2003/4/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016

  诸位同学,请继续看李长者的开示。前面我们讲到「明法身白净无染,顿彰本智,号不动智佛」。这个本智就是根本智,今天我们接著下面念。

  「顿彰文殊师利,是自心妙择之慧」,我们先说这一句。「文殊师利」这是梵语音译,在中国一般的翻译把它翻作妙德;「师利」:有首、有胜、有自在、有吉祥、有德,有这么多意思。所以我们常常在经上看到,把它翻成妙德、妙吉祥,这是中文意思的翻译,「文殊」翻作妙,「师利」翻作吉祥、翻作德。它代表什么?它代表是自心,我们要是把它省略一点称,妙慧,不是从外头来的。自心妙慧就是本智起用,根本智起作用就叫做妙慧,这个就是吉祥,妙吉祥。诸位想想看,我们平常生活在这个世间,是依真实智慧,本智是真实,真实智慧,依真实智慧处事待人接物,哪有不吉祥的道理!

  这吉祥不是从外头来的,可以说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它的形象,吉祥的形象是美好到究竟圆满,这里面没有一丝毫的缺陷,才叫吉祥,如果有丝毫缺陷,就不叫吉祥。缺陷从哪里来的?缺陷从迷、从不觉来的。凡夫、权教、二乘(二乘是指声闻缘觉)虽然吉祥,不圆满,为什么?根本智没有现前,意识当家作主。意识如果长时间接受圣贤教诲的薰陶,这个意识接近本智,所以这入相似位;就是观行位,意识已经随顺性德了,所以无不吉祥。如果没有接受圣贤教诲,这个事情就很麻烦,完全随顺烦恼习气。换句话说,所造一切业,业果不吉祥。行业不善,果报也不善,这个道理我们总得要晓得、要明了。

  根本智起作用,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根本智相应,都与性德相应,这叫妙择之慧。我们凡夫读一乘经教很不容易理解,我们的选择,真的一样一样比较哪个好。菩萨要不要比较?要不要一样一样去认真去比较?不需要。果然一样一样比较,你们诸位想想,他是不是还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不妙,有分别执著就不吉祥。然后你才晓得这个地方自心妙择是自然的,绝对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在里头,所以他的妙择我们没有办法想像。说实在的话,这在大乘经读这么多了,我们应当要晓得《楞严经》上佛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转物是真正自心妙择,无论什么境界到他面前,都是一真,都是不二,这叫自心妙择,这是真实智慧。

  修行在哪里修?最重要的根本智要现前,就是不动智佛。不动智佛现前之后,什么叫不动智佛?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就是自己自心不动智佛。你悟道之后,你真正觉悟道,悟道之后,然后你要修行,悟后起修,在哪里修?历事练心。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明白了,觉悟了,自己有自心不动智佛,文殊菩萨这叫他去参学。参学就是接触九法界一切众生的依正庄严,你不接触不行。接触在里头练心,练什么?就是练「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五十三参就是练这个功。无论什么境界,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内不起心动念,外不著相。内不起心动念就是你不动智佛当家作主,外不取於相的时候,把外面境界统统转变成一真法界,这是何等的功夫,这叫修行,这是真修。

  哪里是道场?无处不是道场。山林、树下是道场,热闹的都会也是道场,歌舞场合也是道场,妖魔鬼怪还是道场,没有一处不是道场。统统要经历,看看你是不是真的不动心了,真的不著相了,真功夫,这不是假的。方东美先生早年教导我的时候,对《华严》这种历事练心的修行方法,佩服到极处,他说这才叫真智慧。就跟今天科学一样,要通过检验,通过实验,所以这佛法了不起,佛法智慧不是关著门在家里做的,它是通过实验的。什么境界都没有妨碍,得大自在。

  初学人烦恼习气深重,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要给他们选择环境,这是佛经常讲的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音译,意思是没有吵闹的地方,就是很安静。阿翻作无,兰若是热闹、吵杂。没有热闹,没有吵杂,这个地方很清净,梵语称阿兰若。那是教初学的。修学,凡夫修学必定要有次第,没有次第不能成就,阿兰若里面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这个寂静地方要舍掉,你要历事练心。如果你要不舍弃的话,那你就是小乘。小乘怎么样?禁不起考验,一入都会、一入热闹场所,声色货利,他就受不了,禁不起考验。菩萨不然,菩萨有大智慧,菩萨眼睛当中,十法界依正庄严,前面讲的都是清净寂灭相。「众缘无性,万法自寂」,这是法身菩萨。经过五十三参,一切顺逆善恶之缘磨炼出来了,他真的如如不动,和光同尘,得大自在。这是「自心妙择之慧」。

  所以这个自心妙择之慧,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非常具体的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真正自心妙择之慧。自心妙择之慧的样子是什么?就是《金刚经》上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们换句话大家就好懂,「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就好懂。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们想想看是不是天下太平?是不是万法自寂?我们今天麻烦在哪里?外著相,内动心,很糟糕!但是这个不能怪,这初学!

  在理论上讲,修行要入佛境界,入华严境界,理论上讲是一念之差,但实际上讲没那么简单。你的烦恼习气你没有办法顿断,理论上是可以顿断,事上你断不了。我们看到历史上确实有顿断的,在中国惠能大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顿断的,顿悟,顿修,顿证,顿教法门。这样的人现在我们明白不是普通人,两种人,一种是什么?是佛菩萨来示现的,倒驾慈航来示现的,那还有什么话说,他来表演的。第二种,过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的,他不是一生修的,不知道修了多少生,这一生当中他到这个世间来投胎,投胎当然有隔阴之迷,但是他一遇到缘,一遇到善知识,他能顿悟,善根深厚,我们佛门里面讲的上上根人。《六祖坛经》里面常讲的,他接引的上上根人。上上根人肯定过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没有那种深厚善根不可能。有深厚的善根还要缘,没有缘不行,那个善根是因,你要遇到真善知识,遇到好的学习环境,遇到好的同参道友,你能成就。你要是遇不到,难!遇不到,将来以后熟透了,变成辟支佛,从辟支佛还要回小向大,菩提道还相当遥远。

  《华严》五十三参,文殊菩萨教善财,那些教训非常宝贵。教导善财怎样亲近善知识,怎样随顺善知识,怎样接受善知识教诲,成就自己智慧、德行、学问。那种事师的心态,就是你这一生修学成就与否的关键所在,我们不能不注意。这个经文在后面,可是前几年我们在香港,我每个月去讲五天,选的经就是《四十华严》五十三参,不是全讲是节录,讲每一参最精彩的小段的经文。这些地方都选讲过。所以这个地方自心妙择之慧意思很深很广,确确实实如经论所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我们一般人体会不到,你读这一句你不得受用。你真正懂得了,明白了,体会到了,得受用。受用在哪里?受用在生活当中,在工作之中,在处事待人接物;换句话说,你能转境界。这个作用就在此地,你不会被境界所转,你能转境界,自心妙择之慧就是转境界。《楞严》上讲的,你能转境界,你跟如来没有两样。

  底下说,「余九个世界」,这在我们前面一大段经文上看到的,九个世界,有九个智佛,有九位上首菩萨,「是随自心信解修行位上,进修增胜法身智身,随行异名故」。全是表法,佛现神通,你看神通里面显示,我们不说含藏,显示教学的义趣,我们可以加两个字进去,显示「甚深」教学义趣。会的人他真的就会了,不会的人他不会。九个世界,九个佛,九个上首菩萨,是不是真有?真有,你不能说他没有,真有,有是幻有,你才会认识真相。从哪里来的?自心变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自己性识所变的。我们今天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要懂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

  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真相是什么?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世出世法、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总不离自性,「万法唯心」,唯心所现。法相唯识家讲「万法唯识」,那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唯识所变,他没讲错。由此可知,你真正是明白、觉悟了,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能变的清净法身,能变是清净的,所变哪有不净的道理!我们看到染污不净,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简单,是你心里面真的叫无端生起无明妄想分别执著,把外面真相扭曲了,不善这么来的。觉悟的人眼睛里面如如不动,依旧是金色世界。

  诸位要知道,金色世界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这个世间也是。他眼睛里面看金色世界,我们眼睛里面看五浊恶世,所以现在我们用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研究水结晶来解释,大家好懂,这有科学证明。就好像这杯水,我心地纯净纯善,我看这杯水显微镜底下看的结晶美极了。我看完之后,你来看,你心里面充满怨天尤人,充满一切不善,你去看,显微镜底下看这个水的结晶,支离破碎,样子很难看,同样是一杯水。这你就明白了。所以法身菩萨看十法界依正庄严,金色世界,看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不动智佛。

  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眼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善人看一切人都是善人,恶人看佛菩萨也是恶人,这是什么?境随心转,这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是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不会怨天尤人了,你修行功夫会得力,你的进步会很快速,为什么?你了解事实真相,你慢慢学会转境界了,道理在此地。这个理很深,事非常非常复杂,但是不管怎么复杂,它有头绪,它有条理,一点都不乱,遍法界虚空界。不懂得,不知道怎么学法,也就是不知道怎么修法,真的懂得明白了,自己晓得怎么修法。

  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一生教导学人不管是在家出家,第一部介绍给你《了凡四训》。为什么教你这个?这个东西你真的懂了,你就晓得命运从哪里来的。人为什么会有命运?命运从哪来的?命运怎么改法?你就懂得改变命运的道理方法。环境,生活环境就是风水,如何能够转风水?不被风水所转?你能转风水,道理都是在断恶修善,积德积福。这转眼前,现在灾消福来,你自己在这个世间做得了主,境界上做得了主。你不会被境界影响,你就能做得了主,你就能转境界,能转境界的就不是凡夫。所以印光大师用这个小册子接引初机。

  这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人心是定的。你看了凡先生跟云谷大师在禅堂里面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云谷禅师以为这功夫了不得,不是普通人,这一问才晓得他没有功夫,他为什么不起妄念?因为他知道一生命运是定的,起妄念也没用处,不如算了,不起妄念。所以云谷禅师笑他是凡夫。也难得!一般人一天到晚妄念纷飞,真可怜!所以我称了凡先生在没有遇到云谷之前,我叫他做标准凡夫。我们这个凡夫不够标准,他是标准凡夫,一生随业流转,一点都没转变,也没有变坏,也没有变好。云谷禅师给他开导之后,他才恍然大悟,才晓得命运是怎么回事情,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

  我们现在再往上推进一步,我们现在晓得,一切众生各个都有不动智佛。长者在这里用的字好,「顿彰本智」,彰是彰显,我们不要辜负长者,我们要顿悟,这才对得起他。佛在经上顿彰,顿彰我们不懂,我们看不出来。长者给我们做导游,为我们说破,点醒我们,我们自己、一切众生各个都有本智,人人都有一个不动智佛。这不动智佛就是六根根性,见闻觉知,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不动智佛,六根根性!所以世尊在楞严会上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就讲这个。

  凡夫迷失了,怎么迷失?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这一夹杂,妄想分别执著当了家,做了主,不动智佛跟著起作用,不做主了。虽然不做主,我们要晓得它是真的,它是随缘不变,永远不变,它无自性,所以能遍随一切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缘,它能随缘,它不变,它决定不染著。所以长者在此地用四个字来形容它,「白净无染」,永远是白净无染。纵然随这个众生造恶业,在阿鼻地狱它还是白净无染。这是自己的清净法身,这是自己的本来佛,连一个小蚂蚁也有,一个小爬虫也有;在植物里面,这一片树叶、一朵小花也有,也不例外,我们称它作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因心成体。

  九个世界,九个智佛,九个菩萨,他所表的,大师跟我们说出是「随自心信解修行位上」。自心信解是修行的基础,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不能怀疑,不能离开,你就会成就了。你要怀疑,你会退转;你要离开,你会堕落。在这地方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信什么?信自心本智。我们再说得明白一点,信自己六根根性是根本智,是不动智佛。信自心妙择之慧就是文殊师利。什么叫自心妙择之慧?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说的「舍识用根」就是!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文殊菩萨,这就是无所不知,定慧圆修、顿修,一修一切修。

  所谓修行就是在生活当中落实你的信解而已,你的信解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头去历练、去试验。科学家讲的实验,也有人讲检验,证明你所信所解完全正确,那就叫证果。「修行位上」,这个「位上」就是指这个大单元所讲的五十一个位次,因位,最后一个是果位。因位是五十一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因位,后面一个是妙觉,那是果位,这是讲修行位上。「进修增胜」,好比念书,五十一年级念满毕业就成佛了,就入妙觉位。「增胜」是步步高升,年年升级,你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你的法身、你的智身,随著你的地位上升不同,名字常常在变。这个不难懂,就像我们这人生过程当中,我们从小念书。小时候念幼稚园,幼稚园的学生,幼儿园的学生,幼稚园毕业升到小学了,人家看到小学生。小学毕业升到中学,人家也很尊重你,你现在中学生。中学毕业升到大学,你是大学生;你念到研究所,你是硕士生,博士生。我们世法不也是如此吗?

  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不坏世间法,经上我们读过,「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所以在佛法里头说得更详细,你在某一个等级,你的名称换一个。十信位里面,东方是初信,初信位的菩萨,世界是金色世界,初信位的菩萨不动智佛,初信位的德用文殊师利。到二信位,世界叫妙色,这个妙色就好像我们教室一样,初信位的教室金色,二信位的教室妙色,二信位的佛叫无碍智,二信位这个修学的德用,觉首。真的,它比我们世间教学说得微细。实在讲,经典太好了,太完美了。很可惜我们这个世间主持教育的没有好好的来看看,来学习学习。这个世界我们把它比喻作教室,每一个阶段,教室里面的设施不一样。我们现在讲教具,他所需用的教具,需要学习参考的资料不相同,程度不一样,在这里用世界代表。九个智佛都是表法的,菩萨哪一样不是表法?现在时间到了,这个表法的意思我们下面再说说。

  诸位同学,上一节我们讲到十方世界佛菩萨表法的意思。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否则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就产生障碍。东方最重要,它是基础,所以不动智佛是我们六根的根性,真心本性,能现能变。文殊师利菩萨是根本智本具的德用、妙慧。妙择之慧这个意思前面跟诸位说得很清楚,无论是什么样的境缘,到他这个地方都变成金色世界。所变是金色世界,能变的是妙慧,这个意思非常重要。

  下面九个智佛,九个智佛都是不动智佛在每个阶段他起的作用,给他建立个名号,但是一切作用都不离根本智。九个菩萨的名号是从根本智起后得智,无所不知的作用,这些作用都离不开妙吉祥,都离不开文殊师利。所以一切根本智不离不动智佛,一切后得智、权智都不离文殊师利,一切的世界都不离金色世界,我们懂这个意思,这五十一位进修就有趣味了,我们的学习活活泼泼。所以在这个进修过程当中,法身智身,修学的环境,随著你的修行换个名字,这个表法意思要懂。我们再看下面的长者的开示。

  「从斯自心本不动智佛自觉之上,见道入位」。这个入位,位是十住,十住才有位,十信没有位。这个位就好像我们今天在学校读书一样,学位,初住以上这才有学位,十信菩萨没有学位。像我们念的小学、中学没有学位,念大学就有学位,大学毕业,学士。你看看前面这十信,十方来的这些佛菩萨表这个,是自心不动智佛自觉之上。所以在经文里面南方菩萨是觉首,这地方讲的「自觉之上」,就是从觉首菩萨开始,一直到上方贤首,见道入位了。

  入位之后那就是「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十一地是等觉,加行进修。由此可知,十信位是你真正修行的预备功夫,入位那才叫真修。这个佛家常常讲,修行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从见道入位那一天算起,像我们现在都不算。也就是说,从十住初住菩萨算起,你哪一天证得初住,从这一天开始算起,第一个阿僧只劫,你可以修满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一个阿僧只劫修满。第二个阿僧只劫,那就登地,从初地到七地,所以愈往上愈难,初地到七地,七个位次又要一个阿僧只劫,两个阿僧只劫。第三个阿僧只劫,十地里面的八地、九地、十地三个位次,愈往上愈难修。三大阿僧只劫是这个说法的。我们现在不包括在其中,我们证得初信位的菩萨也不行,也还是在准备、预备的。没有证得初住,我们实在讲是门外,大乘佛法预备班我们还没有上,十信位是预备班;在中国有些大学里头称为先修班,是准备进入大学一年级的。十信这十个位次是准备入住,这是修学的阶段,不可以不知道。

  下面所说的都是很要紧的话,「法身智身,大愿,大慈,大悲,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道分法」。这些是修学的科目,不能没有,预备班科目在此地,一乘了义的法门,开了这么多科目。法身,一切所依。法身是什么?就是根本智,就是不动智佛。什么是智身?文殊的妙慧是我们的智身。所以在预备班里头,十个智佛表法身,十个菩萨表智身。我们修行所依的科目这提出来了,第一个是「大愿」,大愿是菩提心,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一愿是直心;「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两愿是深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是大悲心。菩提心是大愿,真正发四弘誓愿,那就是发菩提心。

  发了之后再问你,你是不是在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你所追求的无上菩提,十法界十条路摆在面前,我所走的是佛法界,我所走的是成佛之道,你是不是这个?你果然走成佛之道,其他道你都要舍掉,六道、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一定要舍掉,你这个道走得才稳当,你才能走得成功。既然真的要走这条道路,你要不要断烦恼?你要不要学法门?你要不断烦恼,不认真断烦恼,不认真学法门,你的愿是假的,不是真的;你那个愿是嘴皮上的愿,没有结果的,空愿。

  你发愿作佛,发愿断烦恼、学法门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普度众生,不为自己。为的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样,广度众生。愿为先导,没有愿怎么会有行?你看世间人,天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什么力量在推动他,叫他那么认真努力拼命去干?跟诸位说,世间人那个勤奋的动力,两个字「名利」,不是求名就是求利,名利在推动。佛菩萨名利看破了,他不要名也不要利,什么力量推动他?菩提心、四弘誓愿在推动他。所以不能没有大愿,没有大愿就没有大成就;愈小有小成就,愈大有大成就,你的成就跟你的愿力决定成正比。大愿有了,大愿真的发了,发了你要落实,佛家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慈大悲!示现大慈大悲的相,演说大慈大悲的教,教化众生,大慈大悲必定落实在四摄、四无量心、十波罗蜜,非常具体。

  「四摄」是佛菩萨教导我们,与一切众生(这个一切是包括法界虚空界一切刹土众生)交往的方法。四摄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与一切众生往来必须遵守的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第一个就是「布施」,这个地方的布施跟十波罗蜜、六波罗蜜的布施意义不相同,这个布施是交际应酬,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人与一切众生的往来。我们今天讲的请客送礼,这是属於布施,小小的礼物,出之於真诚,礼物都非常适用。

  我们跟一切畜生道,跟它们往来,最重要的礼物就是饮食,有些动物园开放的,动物吃的饲料你可以在附近买,你去喂它,这是四摄法里头的布施。有些动物园管制很严格,不能让游客随便喂东西给它吃,那怎样布施?你布施的食物或者布施的钱财,布施给动物园,让动物园管理人员买饲料喂动物,他代你做,都是的。家庭厨房里面小动物很多,古人说得好,「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从前这个灯是油灯,飞蛾看到灯光它就来了,往往在这个灯里被烧死,现在这个电灯没有关系了,而且现在一般窗户都做纱窗,飞蛾飞不进来。为鼠常留饭,想到它,它要吃,要布施,常常要为别人想。

  这两天我听到我们学院有些东西失窃,好像是我听讲是酒精,被小偷偷去了。我们应当在这些地方贴一个告示,他们要需要,问我们要,我们会赠送给他,这样就好,我们会帮助他;偷窃是很不好的行为,你有需要的时候,你来找我们。贴一个告示告诉他,他以后看到了,他就不会再偷了。他需要的时候,他问我们常住要,我们会布施供养,这个好,我们对他们并不责备。他为什么偷?逼不得已。我们知道众生苦,我们自己节省一点,对他们就多帮助一点,希望这个社会能够提高社会的道德观念,提升人与人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我们带头,全心全力帮助大家,这是四摄法落实。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我们所作所为,对这个地方、对这个社会决定有利益的,没有利益的我们决定不做。

  「四无量心」是帮助你拓开心量,慈悲喜舍,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把心量拓开。想到自己更要想到别人,想到这个世间许许多多苦难之人,於是我们的生活需求是应当要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吃得饱,穿得暖,够了,全心全力求学办道,随顺经论的教诲。经论教诲,我跟诸位说过很多,经论教诲就是性德的流露。佛菩萨是明心见性的人,心性我们跟佛菩萨没有两样,无二无别,他心性里头流露出来的,就是我自己心性流露出来的。我现在烦恼习气很重,障碍了性德,他烦恼习气断掉了,性德完全显示出来,我跟他学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真搞明白了,所有一切疑惑就断了,自自然然能够欢欢喜喜依教奉行。

  「十波罗蜜」前面讲得很多,但是你一定要懂得这十波罗蜜是对治我们十种严重的烦恼,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恶业,忍辱对治瞋恚,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你统统都要懂。由此可知,这十波罗蜜是性德,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不是从外来的。我们现在因为有烦恼习气障碍,这十种大德大能迷失了。现在佛教导我们,让我们觉悟,我们远离障碍,悭贪障碍布施,恶业障碍持戒。我们明白之后,我们修布施对治无始劫以来的悭贪烦恼,持戒对治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气、恶作。你懂得这个道理,你才会认真学习,这都是恢复我们性德的方法。

  前面讲的,这是主修的,三十七道品助修,非常重要,帮助你,帮助你的法身,帮助你的智身,帮助你的大愿,帮助你慈悲、四摄、十波罗蜜。我在过去讲三十七道品,这个三十七条分作七个科目,「四念处」帮助我们看破,「四正勤」帮助我们断恶修善,「四如意足」帮助我们放下,这三条是助道法里面的最初方便。如果我们说:很难看破,很难放下!你就用这十二法,这三科十二法,念处、正勤、四如意足,你真明白了,真懂得了,福慧双修。

  后面这一段非常重要,我们很感谢长者慈悲开导。「从初发心,根本法身本不动智体上,用资万行」,这教我们怎么用功,怎么修行。真正发心,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不要认为这个地位很低,你已经转凡成圣了。十信是小圣,真的是圣人,为什么?他虽然没有出六道,决定不堕三途,这是圆教大乘十信菩萨,初信到六信没有出六道轮回,七信出六道轮回了。因为第七信他断烦恼的功夫跟小乘阿罗汉平等,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住四圣法界。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十信位前面六个没有出六道,后面四个出了六道,他在四圣法界。修成功了,像前面说见道入位了,他就住一真法界,就脱离十法界,我们称他作小圣。

  初信位的菩萨断证功夫等於须陀洹,小乘的须陀洹,我们知道他证得位不退,就是再也不会退回来当凡夫,他不会退。往后慢慢向上提升,但是初信位的菩萨智慧超过须陀洹太多了,须陀洹不能跟他相比,只能说断烦恼是一样的,统统都是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他的见解正确。初发心!修行所依,「根本法身不动智佛体上,用资万行」。万行是什么?万行是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处事待人接物;或者我们总的说一句,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确确实实就像交光法师讲的舍识用根,你的修学进展快速,为什么?真会了。

  念念不离根本法身,行行不离不动智佛。那就是说你在日常生活境缘当中,与六尘接触,你能够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干什么?用功,就用这功夫。什么境界绝不回避,为什么?都是好境界,顺境好境界,逆境好境界,善缘好境界,恶缘还是好境界,都来资助我,用资万行;都是来资助我,让我在这里头觉悟,让我在这里头练功。这个功夫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练这个。生活方面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快快乐乐,示现这个相,教化一切众生。

  有些众生在这个境界里头,逆境恶缘受不了,我表现给你看,我受得了,这就是教化,这就是大慈大悲,自行就是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不是分作两桩事情,一桩事情。有人的时候,我们要做得很像样子,教人。没有人的时候,一样要谨慎,不可以放逸,为什么?没有人,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众生,这个要懂!不是没有人就可以懈怠,就可以随便一点,不可以,有鬼神在。你要是懈怠放逸,你怎么对得起鬼神?永远是诚敬,谨慎,不放逸。

  底下一节,「悲愿参融,互为资熟」。悲是慈悲,愿是你的弘愿,就是四弘誓愿,相互参融。悲帮助你的愿,慈悲帮你的愿,你的愿力帮助慈悲,慈悲跟愿力融成一体。「法身资行,使令无染」,法身是根本智,法身就是法性,就是真性,能现虚空法界之体,现在哲学里面讲的宇宙本体。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法身,称之为法性,名称很多,都是哲学上讲的本体,能现能变。我们日常生活行为,起心动念,意的行为;言语,口的行为;身体动作,身的行为,三业行为都能够与法性、法身相应,就不会有染污了。这个相应是自自然然,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使令无染。如果不随顺法性,你就染污。

  随顺法性是什么样子?十波罗蜜。随顺烦恼习气,那就是悭贪、恶业、嫉妒、瞋恚、懈怠、散漫,这随顺烦恼。随顺法性,随顺法身,自自然然的是布施、供养、持戒、忍辱、精进,自然的,没有一丝毫勉强在里头。不但没有丝毫勉强,说老实话,没有丝毫意思在里头,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运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的。所以法身资行就是随顺自然,离妄想分别执著决定没有染污,也就是随顺诸法实相,随顺宇宙人生的真相,怎么会有染著?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你可以很欢喜自在的受用,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诸佛如来一真法界的生活样子。真正契入纯净纯善,修学到这个境界,你想想看,他能不入位吗?

  没有入位之前我们要懂得,我们学《华严》真的是非常幸运。虽然我们是业障深重的凡夫,我们一品烦恼也没断,难得有这个机会明白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如果把心量扩大,我们来做,纵然不能入十住位,十信位没有问题。要能入十信位,我们念佛往生净土有把握。即使你入到初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已经不在凡圣同居土了。在哪里?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那是连初信位都不到的,初信到十信都是方便有余土;如果你要入位了,初住,初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不一样!所以我们念佛人,《华严》对我们是大有帮助,《华严》真的帮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帮助我们契入一乘。我们的主修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大方广佛华严》是我们的助道品,帮助我们提升品位。

  「行资法身,使令纯熟」,你看看这互相帮助,法身资行,行资法身,就像什么?看破资助放下,放下资助看破,相辅相成,不断向上提升,这里头乐趣无穷,法喜充满。我们要自己庆幸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遇到究竟圆满的一乘大法,这个机缘要抓住,决定不能放过,在这一生决定有不思议的成就。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