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一0卷) 2003/4/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010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清凉大师开示的第七小段,精进首。
「七精进首,正教甚深,必在精进,能策万行,为最胜智」。这一句介绍了上首菩萨,也介绍出西南方佛号。正教是说从真心本性法尔流露出来的言语、现相,示相、言教与自性性德完全相应,这是正教。圣人的教诲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法尔如是。它不是像我们世人所讲的学术、发现、发明,不是的,本来就是这样的,不能够加一点意思在里面,稍稍加一点意思就变质了。
这个事情原本不难,存乎自然,何难之有?但是在今天变得非常困难,难在哪里?难在无始劫以来,我们迷失了本心,违背了自性,真的是无缘无故惹了一大堆的麻烦。妄想分别执著、烦恼习气,染得太深,时间太久,於是就像世间人所说的习惯成自然。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把烦恼习气看作自然,这是佛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真正可怜!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是已经回过头来,已经觉悟的人,他把他们恢复自性,学习的经验,学习的过程、心得,提供给我们做参考,这就是「正教甚深」。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没有成就,关键就在对这些过来人有没有信心?这个信心是建立在真实智慧的基础上,不是感情用事。我看到你,我喜欢你,我相信你,这个信心靠不住。古往今来,你在历史上看,太多太多了。最初两个人非常好,密切合作,若干年之后,产生误会,最后分裂,甚至於还变成对敌。这个例子有多少?这个结果又堕到三途六道去了。几个人能够一直不退转的、不变方向的向前进,向上提升?少数,很少很少!
菩萨在此地,菩萨的名号就是表法,就是教我们的,精进第一!「必在精进,能策万行」,我们常说的学不厌,教不倦,那是什么力量?精进之力。教学相长,能成就无所不知,对於世出世间法,十法界的性相、理事、因果,通达明了,这是最胜智,佛的德号最胜智。我们晓得了,读到这个地方明白了,根本智是从甚深禅定里面得来的,万缘放下,世出世间法都不放在心上,《般若经》上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根本智现前;后得智现前要靠精进。后得智依精进,根本智依彻底放下,这两样不相违背。放下跟精进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两桩事情就不是佛法了。记住六祖讲的,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意思讲得很深。
印宗当时问的是禅定解脱,你看六祖答的,「禅定解脱是不二法」,这个问题不解决了吗?你问禅定解脱怎么个讲法,你把禅定解脱当作两个法来看,两个法就对立了。佛法没有对立的,万法圆融,世出世间确确实实没有一法对立,就在眼前。你能够在一切法里面,看出了没有对立、看出不二,你就入佛境界,你就真正得一切法的真相。宗门里面常说「本来面目」,不能契入这个境界,我们看所有一切法都是对立的,所以,六道凡夫生活在相对的世界,统统是对立。法身菩萨他们生活在圆融的世界,圆融的世界跟相对的世界是一不是二,这样你才入不二法门,成就最胜智,无所不知。「圆明可贵,故复云宝」,这个世界叫宝色,最可贵的,圆,圆明。圆是圆融,是不二,二就不圆了,我们细心体会这里头的味道。再看第八句。
第八句是西北方,上首菩萨名「法首」,法是法门。「法门虽多,必在正行,於法能行,方得自在」。西北方的佛,自在智佛,这个「自在」是佛的名号,佛名号在此地表法。法门虽然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首是第一,第一是什么?第一是能行。必在正行,什么叫正行?如理如法就叫正行。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能够遵循经论的教诲,就是正行。遵守经论这有一个原则,你选定一门,就得一门深入。如果不是这样的修学,你又会出岔子。
即使同一个宗,宗下面还分派,同是一个宗,派不同,修行方法不一样。譬如我们举念佛,这是密切到极处了,我们都是修净土宗,都是修持名念佛。许多人都修这个法门,各人根性爱好不相同,有些人念佛喜欢快,古人讲的追顶念佛,一句接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著一句接一句,速度快,有人喜欢。他用这个方法,他能伏烦恼,把妄念控制住。可是有些人听到这个念佛,愈念愈紧张,愈念愈烦躁,他受不了,他要念得很慢。我以前亲近一位老法师,念佛就很慢,我们这些年轻人跟他在一起,听他那个念佛,声音拖得那么长,精神提不起来,听了几分钟想打瞌睡了。我们到底学哪一种速度好?这是讲速度。还有讲腔调,像唱歌一样声调谱,每个人喜爱也不相同。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看就分这么多,你怎么个学法?你用什么标准来学?统统都学,你的念佛就念乱了。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就念乱了,你怎么会有成就!这四个字的佛号尚且这么复杂,何况一切经论,不容易!所以选择一部经论,没错。
第二步,还要选择跟一个人学。同样这一部经,就不能跟两个人学,各人讲的不一样。《弥陀经》在今天大家公认权威的注解,有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大家公认《弥陀经》注解里面注得最好的。其实《弥陀经》的注解,我手上收集的就有十几家,每一家见解、修学的方法是大同小异,还是有不同。你学《弥陀经》,你讲《弥陀经》,要是这些各家的注解统统都搬上来,那就像宴席里面什么菜?大拼盘、大杂烩。宴会里头有,这不是主菜,主菜决定是一道一道的。因此,我们要懂得学习,要跟一家学。你可以先浏览,多看看,然后你觉得哪一个注解跟自己很有缘,自己很喜欢,你就选择这一种,专修专弘,这样才能有成就。什么成就?心是定的。
同时看很多注解,心是乱的。佛法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定心,一心不乱。《弥陀经》上说得好,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它的宗旨真的都是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三昧。我用经教达到一心不乱,这是入经教三昧;我用念佛方法达到一心不乱,就叫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一心不乱,三昧上加个名称,代表那个方法。我用《华严经》成就三昧,这叫华严三昧,我用《法华经》帮助我得三昧,叫法华三昧。三昧是一,不分华严、法华,华严、法华是方法,是手段。所以一通就一切通,三昧得到了,无量三昧都通了,无量是一,一即无量。
所以法首,首这个字一定要认识清楚,首是正行。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把你学习所得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叫修行。你真修,我们在一切人事物里面得一心不乱。正信,生智慧不生烦恼,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里头的疑难杂症都能解决。这是后得智,是权智,无所不知,这是菩萨名号所表。佛名号所表是我们所得的智慧,成就的智慧。
於法能行,方得自在智,智慧从哪儿来的?这是今天科学家所说的科学精神。科学里面讲知识,正确的知识一定通过科学方法检验、实验过的,这个知识可靠,能取信於大众。佛法具足这个精神,佛法的智慧是要通过检验,佛法不叫检验,佛法叫锻炼,历事练心。不通过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历练,不是真智慧。历练的方法,参学,寻师访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个世间一切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要接触,都要了解。接触的时候,你亲眼看到的,你向他请教,亲耳所闻,绝对不是传说。
也许有人问,善财童子福报大,很幸运,他能遇到这么多善知识。我不如他,我一个也没遇到!那你就错了。善知识天天围绕在你的周边,可惜你不好学,这才是第一个原因,因此你不认识。如果你真正像善财那样的好学,我相信所有善知识你都接触到了。《华严经》上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代表除我自己以外,所有一切人,真的是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这一切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是善财五十三参的善知识。佛是把社会这么多人等分成五十三类。
由此可知,诸大善知识就在眼前,人人皆是,事事皆是,物物皆是,你学不尽。他们为你示相,为你说法,可惜的是什么?你没有懂。宗门里面讲的是「你不会」!你要会了,头头是道,左右逢源。然后你才晓得经典原来只是指引而已。像你去参观一个展览,经典是什么?是这个展览会的介绍书,介绍的小册子,告诉你这个展览会里面的内容。我们今天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说明书,说明大方广佛华严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哪里?就是我们现前生活的这个世界。
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叫娑婆世界吗?没错。如果你还是有这么样的分别执著:这是娑婆世界,《华严经》讲的是华藏世界,这不是一个。六祖能大师说得好,套他那个例子,华藏娑婆是二,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到底华藏跟娑婆是一,还是二?不可以说一,也不可以说二,非一非异,你才得到真相!你还要说它是一,你不了解它,说它是二,你也不了解它。什么时候你真正能看清楚:原来是这样的!什么样子的?说不出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你真的明白了。
说一说二是方便说,说一是破你执著二的,你坚固执著娑婆不是极乐(用极乐也一样),极乐不是娑婆;六祖大师那个话是破执著的。二不是佛法,就是二你没觉悟,真正觉悟之后,不二。好了,你听到这个话:原来是一!你又错了!你执著个一,佛就跟你说二,娑婆不是极乐,极乐不是娑婆,破你执著一。总而言之一句话,佛没有话说,佛完全破执著。到你什么执著都没有,什么分别都没有了,你就入境界了。然后你就彻底了解,佛有没有法可说?没有法可说;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法,真正懂得了。没有说一句法,说了四十九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个意思深,确实是很深。契入,自在智现前,不契入没有智慧;不契入是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味道深了,统统在眼前。
精进首菩萨跟我们示现的,这都是示现答。自在智佛为我们所示现的,还有世界,世界的名号,也是给我们所示现的,菩萨跟佛都是入真实智慧。「得般若之坚利,为金刚色」,这个世界名号叫金刚色。金刚是比喻般若智慧,他们的智慧圆明之极,这是法首。说到法首,你立刻就要了解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学了之后一定要落实这叫首,就要记住必在正行。
再看下面第九段,下方世界,所以你从佛法里面看,佛法讲十方,有下方。佛虽然没有说地球是圆的,在太空当中环绕著太阳旋转,太阳带著一大群的星球,环绕著银河旋转,佛没有说这些话。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说这些话没人懂,大家不理解。所以佛是随机说法,你是什么程度,我就告诉你,跟你怎么讲。但是话里头有话,你看看佛讲十方,四方四维,讲上下,我们这个世界有上有下,下面有世界,上面有世界。你想想看,跟现代科学发现的是不是相同?佛说话,话中有话。聪明的人明白了,不聪明的人以为什么?下方在哪儿?是我们的地底下,不是地底下,是我们地球下面,下方。
上首菩萨德号,称「智首」。「佛之助道,虽无量门,智为上首」。你看看这个十方,表法都是接著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不能够脱节。法首是抉择法门,前面讲文殊代表这个智慧,选择法门,一门深入,主修,贤首是助修,正助双修。古人讲(就以净土宗来说),正助双修像车有两个轮(古时候的马车有两个轮),鸟有两个翅膀,车少一个轮不能行,鸟少一个翅膀不能飞,这是告诉我们,正助双修的重要性。虽然选择一门了,还需要助道法,帮助你这一门顺利、快速、稳当的成就,你要靠助道。助道的法门很多,智为上首。助道法门真的很多,八万四千法门,你还是要用智慧去选择,你不能全搬来。
譬如我们办一个活动,现在人叫活动,在佛法里面的术语叫法会,法会就是现在人讲的活动。我们办一个讲演的活动,讲经的活动,这里头有主,哪一个人担任主讲?那是法首;哪些人来协助,你这个活动才能办得成功,你一个人办不成!愈是大的活动,我们现在讲义工、助手人要多。如果这个活动有一、两万人,我们的工作人员差不多至少也得要一千人。你要会选择,这一千人是来成就你这个活动的,你这里头有分工、有组织。这个活动做得有秩序、有条理,做得很周到、很圆满,要靠协助,我们现在讲协调,众人的协调,这个活动成功,效果才能收到。佛法修学亦复如是,我们选择一门为主,然后还要有智慧选择助修的。主修的这一门始终不能变更,自始至终,助修的可以有时节因缘。我在初学一个阶段,我现在需要哪些,第二个阶段我又需要哪些;助修可以换的,主修不能换。都要用智慧去选择。
「能净万行,故云梵智」,下方佛的德号梵智佛,梵是清净意思,能净万行。换句话说,你要得真正的清净心!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世界清净;世界清净,宇宙就清净,清净智慧。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开示的第九段,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
「九智首,佛之助道,虽无量门,智为上首」,前面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接著看「能净万行,故云梵智」,能净万行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学佛,接受佛陀教诲,目的何在?无非是在一切行门当中得清净,这是我们的目标。清净得到了,我们知道清净里面一定有平等,为什么?不平等就不清净;清净里面一定有真诚,虚伪不清净;清净里面一定有正知、有正觉,迷惑不清净;清净的作用一定慈悲,一个得到,一切都得到。在什么地方得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起心动念无量无边,言语造作也是无量无边,所以叫万行。无一不清净,起心动念清净,决定没有染著,言语造作也没有丝毫染著,这个果德就是梵智佛,清净智慧现前。上首菩萨,智首,我们所成就的是清净智慧。
「智净体净,犹若玻璃,明彻无染」,所以这个世界名玻璃色。诸位必须要知道,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玻璃没有发明,玻璃是很晚的时候才发明的。在中国古时候人用镜子,镜子不是玻璃做的,是铜做的,铜镜;用玻璃做镜子是清朝中叶以后,这个时间不过是两百多年而已。佛经上讲的玻璃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水晶。现在叫水晶,古时候就叫玻璃。水晶透明的,确实跟玻璃一样,特别是现在眼镜有水晶的镜片,天然水晶不是玻璃。水晶是凉性的,眼主火,所以戴水晶眼镜确实是保护眼睛的,这是常识,我们要懂得。
经典这个七宝里面讲琉璃,琉璃就是现在我们讲的翡翠,绿色的玉,它也是透明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不是泥土,我们这个大地是泥土、石头,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是琉璃。我们现在明了了,那个地方人心好,人心纯净纯善。人确确实实喜欢绿色的大地,我们这个世间绿色的大地只有青草,草随著季节有变化,秋天、冬天就枯掉了,大地变成黄色,不是绿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喜欢绿色,大地是翡翠,绿色的,绿色的玉。它不会变,永远是绿色的,而且是透明的,地底下面看得很清楚。经上讲「黄金为地」,那是铺的做路,道路也铺得很整齐,道路是黄金铺的。我们这个世间现在道路大多数是柏油铺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道路是黄金铺的,黄金太多了。从这一段我们就能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知道那边的因跟果。
这个世界的地是玻璃的,就是水晶的,多么清净;智清净,体清净,智是能变,体是所变。这是讲大地之体,世界之体,所以它放光。「明彻无染」,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染污跟诸位说,不在物质,物质没有染污。尤其是《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就是染著、障碍,理里头没有,事里头也没有。到底染污是什么?染污总不外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有染污。你妄想分别执著愈严重,你的染污就愈严重。诸位想想看,大乘经里头佛常常教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怎么会染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怎么会染著?不可能造成污染。污染确确实实是在自己心里头,迷了,迷了就污染了。迷了之后再起妄想,妄想里头又起分别,分别里头又起执著,一重一重深重的染污起来了,这个事情非常非常麻烦。
现在讲病,这个事情是心病,它不是身病。但是心病了,身也跟著生病,不但身跟著生病,你生活的环境也跟著生病。环境的生病就是今天我们讲环境污染,要知道那个病根是迷而不觉。治病,会治的、高明的大夫是从根本治。根本治没有别的,把心地里面的污染消除,心地污染并没有痕迹,就是念头要转,转迷为悟,污染就没有了,这叫从根本对治。怎样转?离不开说法,离不开正教。所以孔老夫子才会说不吃饭,不睡觉,在那里思惟,无益,不如学也。为什么?只有学才能真正帮你觉悟。如果要不觉悟,那就是什么好处都没有,什么利益都没有,全是假的,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觉悟。我们学习,甚至於说教学,目的就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才能离苦得乐。
最后一段第十段,上方,上首菩萨称「贤首」。「前佛后佛,一道清净,由自性善,故称曰贤」,贤首名号的表法。前佛是已经成佛的人,后佛是将来要成佛的人,说了个前后,当然自然包括著有中间,中间是现在诸佛;这就是讲的十方三世佛,一道清净。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读过了,成佛之后,没有先后。没有成佛之前,说有先后,真正成了佛之后,没有先后,一道清净。为什么?究竟圆满的佛地,就叫做一道清净,所以他的境界叫一真法界。有前有后就不一了,不一就不是真的,一才是真的。这个「一」一定要知道,不是一二三四的一,你要把它解释成一二三四的一,这里面就有夹杂。虽然真怎么样?不纯,不是纯真,夹杂著有不真的意思在里头。
这个一是不得已而说的,实实在在这个境界说不出来。所以就用一个一,你一定要晓得这个一是表法的,不是数目字,如同佛经大乘经里面许许多多地方讲「大」。我们这个经题上有「大方广」,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也是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上假立一个名相,称它为大,不是大小的大。用这个来代表法性,代表法界,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数量。数量不是真的,在佛法里面数量是不相应行法,不是真的。一道清净,这是纯净纯善。
「由自性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是佛经难懂的地方,往往我们一看到一,就会想到一二三四,想到次第,那你就错了,你不懂它的意思。讲到善,我们就想到善恶了,人性本善,那个本善把它解作善恶的善,错了。在中国教童蒙念的课本《三字经》,开头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性相近,习相远」,善恶的善是习性。为什么?善恶是相对的,是二法。真性是不二法,所以它里面讲的善,那个善不是相对的,不是跟恶法对立的,这个意思很深。教童蒙,一进门第一堂课就把这个教给你,以后你一生所学的都离不开这个,这是根本。就如同佛法一样,你入佛门里面来,第一堂课教你什么?三皈依。
三皈依是圆满的性德,我们要用《坛经》里面的讲法就很清楚,很容易懂,不至於起误会。《坛经》里面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能大师接著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所以叫我们皈依的是觉正净,这叫三宝。觉正净是性德,「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法入门第一堂课是教你这个。往后你这一生的修学,修的是什么?法门无量无边,无论你学习哪一个法门,那只是方法、门径。修什么?修觉正净。离觉正净就不是佛法,觉正净是佛法。圣人教化众生,头一堂课就把教学总纲领、总原则、总的方向传授给你,这个跟世间一般教学不一样。所以由自性善,故称为贤,贤首。
「能知此贤,是观察力」。上方佛号,观察智佛。观察智是后得智,无所不知,他在十法界里头依正庄严、贤愚不肖,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他眼目当中「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有自性,自性善。自性善就是《三字经》上讲的本性善,这个善就是佛,就是法身菩萨,你证得圆满了。所谓圆满,是你不善的习气淘汰尽了,显露出来的是纯净纯善,我们称你作佛陀,称你作如来。你把你不善的习气淘汰得差不多了,但是还没有到纯净,我们称你作菩萨。你是在真干!於法能行,信解行证。
即使是三途六道凡夫,你迷得很深,现在完全不觉,但是你的本性在,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一丝毫没损失。佛在经上常讲,这桩事情「在凡不减」,没有减少一分,「在圣不增」,即使你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你自性里面智慧德相并没有增加一分。迷的时候没有减少,证得没有增加,不增不减。他对於芸芸众生,他怎么会不恭敬!礼敬诸佛,广修供养,他真正做得彻底究竟圆满,佛与法身菩萨!凡夫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迷而不觉。不知道一切众生跟我、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刹土众生是一个自己,这不知道。所以他对於一切人事物,他有分别、他有执著。一起分别执著,他的心量就小了,纵然修功德,功德不大。
功德的大小,完全跟心量成正比例,决不是在物象上,不是。譬如今天修布施,菩萨布施一块钱,那一个人布施一百万,哪个功德大?凡夫说:那当然是一百万,这个要得到政府的奖励,布施一、两块没人理你。这是凡情。实际上怎么样?如果菩萨布施这一块钱,他的心清净,他的心量跟虚空法界一样,他的一块钱的功德等虚空法界,你看多大!为什么?清净。那个布施一百万的,他还有妄想分别执著,钱虽多,功德很少。甚至於怎么样?没有功德,他有福德,没有功德。这桩事情,我们看到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跟梁武帝的一番谈话就明白了。
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福报大,帝王!替佛教真的做了不少事。以他的权力,以国家的财富,为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够多的了,照顾几十万出家人,他是个总护法。达摩祖师来的时候,他把他做的这些事情,这个成绩展现给达摩祖师看,问达摩祖师: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是个修行人,实话实说,没有妄语,跟他老实讲:并无功德!这一句话梁武帝不爱听,心里面就起反感了,达摩祖师离开之后,再也不见他。为什么?功德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破迷开悟,是功德。梁武帝所修的是福德,出不了六道轮回,人天福报而已。
达摩祖师的话说得不错,可惜梁武帝不会听,果然会的话,这一句话能提醒他,他能够把福德转变成功德。他不会,他的情执很深,所以达摩祖师跟他在一起话不投机,梁武帝也不护持他,他跑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在少林寺,人家也不尊重他,把他当个普通和尚看待,等了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传他的法。这是给我们很好的教训,凡是能够帮助你断烦恼,帮助你得清净心的,功德。怎么样转福德为功德?不著相就是功德,《般若经》讲的三轮体空,福德就变成功德了。著相,著相修,所修的全是福德,与功德不相干。
功德要是遇到三毒,你的功德立刻就毁掉了。经上常讲「火烧功德林」。三毒里面取一个瞋恚,你修得再多的功德,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你修了一辈子,临命终时有一点瞋恚心,不高兴,你这一辈子的功德都没有了,烧得干干净净。火会烧,水会漂,风会把你吹走;贪是水,瞋恚是火,愚痴是风,所以叫三灾。功德就怕这三灾,三灾来了,功德就没有了。功德是什么?最普通的说法是戒定慧、觉正净,这是功德。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是德,所以戒定慧、觉正净是功德。你们想想看,如果你还有贪心,你有没有戒定慧?你有没有觉正净?你还有瞋恚心,你还有愚痴心,没有了。
自性里头虽然具足一切功德,一切功德的总纲领,就是三学,就是三宝。三学是戒定慧,三宝是觉正净,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现在为什么失掉?失掉就是因为你迷了,迷邪染失掉的。虽然修,修得不错了,但是迷邪染又起现行了,它又没了。没有了,从头再来。经上讲的没错,你看诸佛成佛,始成正觉,修行人对於功德,始成功德。六度,六波罗蜜,五度能修功德,忍一度,忍辱能保持功德。人能够忍,顺境不贪不痴,逆境不瞋恚,你的功德就保全了,你能保得住。你在顺境里面起贪心、起痴心,逆境里头生瞋恚心,你什么功德都没有。
这个观察智,是妙观察智。你看下面说,「观察本性,常平等故」,这一句话重要,这是真正观察智。常平等,永恒不变,平等是性德;不平,不平就是违背了性德。我们希望自己的性德时时能够现前,时时能够起作用,这是大乘佛法里头修学最高的法门。为什么?平等性是佛心,人要常常存佛心,他这一生怎么会不作佛,当然成佛!人要常常存六度四摄心,这个人肯定成菩萨。常存平等,常常观察平等,观察平等就是看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平等的,无情众生的法性平等的,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这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明白了,你要是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起贪心,饿鬼道;常常有瞋恚心、有嫉妒心,地狱道;有贡高我慢心,好胜心,轻慢众生心,总觉得人不如我,修罗道;愚痴心,那是对於一切事理现象搞不清楚、搞不明白,糊里糊涂过一辈子,畜生道。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心,你就晓得你跟哪一道相应。
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好!念阿弥陀佛,要念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心是什么?平等!阿弥陀佛平等里头还有一个慈悲,普度众生。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里头,清净、平等、慈悲,有没有?如果声声佛号里头有清净、平等、慈悲,你是真念佛!否则的话,口里头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平等、没有清净、没有慈悲,这叫有口无心。有口无心不相应,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你有这个形像,有这个声音,没有内容。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阿弥陀佛还有个名字,叫清净平等觉。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我们的心是不是清净平等觉?有名要把实引起来,声声佛号里面都有真诚清净平等觉,这叫相应,古大德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的佛号里头没有真诚清净平等觉,不相应。不相应,一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观察本心,常平等故,这个世界叫平等世界,佛的德号叫观察智佛。这是把十大段十方海众表法的大意介绍出来了。清凉后面还有总结,我们下一堂课再来学习。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清凉大师开示的第七小段,精进首。
「七精进首,正教甚深,必在精进,能策万行,为最胜智」。这一句介绍了上首菩萨,也介绍出西南方佛号。正教是说从真心本性法尔流露出来的言语、现相,示相、言教与自性性德完全相应,这是正教。圣人的教诲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法尔如是。它不是像我们世人所讲的学术、发现、发明,不是的,本来就是这样的,不能够加一点意思在里面,稍稍加一点意思就变质了。
这个事情原本不难,存乎自然,何难之有?但是在今天变得非常困难,难在哪里?难在无始劫以来,我们迷失了本心,违背了自性,真的是无缘无故惹了一大堆的麻烦。妄想分别执著、烦恼习气,染得太深,时间太久,於是就像世间人所说的习惯成自然。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把烦恼习气看作自然,这是佛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真正可怜!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是已经回过头来,已经觉悟的人,他把他们恢复自性,学习的经验,学习的过程、心得,提供给我们做参考,这就是「正教甚深」。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没有成就,关键就在对这些过来人有没有信心?这个信心是建立在真实智慧的基础上,不是感情用事。我看到你,我喜欢你,我相信你,这个信心靠不住。古往今来,你在历史上看,太多太多了。最初两个人非常好,密切合作,若干年之后,产生误会,最后分裂,甚至於还变成对敌。这个例子有多少?这个结果又堕到三途六道去了。几个人能够一直不退转的、不变方向的向前进,向上提升?少数,很少很少!
菩萨在此地,菩萨的名号就是表法,就是教我们的,精进第一!「必在精进,能策万行」,我们常说的学不厌,教不倦,那是什么力量?精进之力。教学相长,能成就无所不知,对於世出世间法,十法界的性相、理事、因果,通达明了,这是最胜智,佛的德号最胜智。我们晓得了,读到这个地方明白了,根本智是从甚深禅定里面得来的,万缘放下,世出世间法都不放在心上,《般若经》上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根本智现前;后得智现前要靠精进。后得智依精进,根本智依彻底放下,这两样不相违背。放下跟精进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两桩事情就不是佛法了。记住六祖讲的,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意思讲得很深。
印宗当时问的是禅定解脱,你看六祖答的,「禅定解脱是不二法」,这个问题不解决了吗?你问禅定解脱怎么个讲法,你把禅定解脱当作两个法来看,两个法就对立了。佛法没有对立的,万法圆融,世出世间确确实实没有一法对立,就在眼前。你能够在一切法里面,看出了没有对立、看出不二,你就入佛境界,你就真正得一切法的真相。宗门里面常说「本来面目」,不能契入这个境界,我们看所有一切法都是对立的,所以,六道凡夫生活在相对的世界,统统是对立。法身菩萨他们生活在圆融的世界,圆融的世界跟相对的世界是一不是二,这样你才入不二法门,成就最胜智,无所不知。「圆明可贵,故复云宝」,这个世界叫宝色,最可贵的,圆,圆明。圆是圆融,是不二,二就不圆了,我们细心体会这里头的味道。再看第八句。
第八句是西北方,上首菩萨名「法首」,法是法门。「法门虽多,必在正行,於法能行,方得自在」。西北方的佛,自在智佛,这个「自在」是佛的名号,佛名号在此地表法。法门虽然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首是第一,第一是什么?第一是能行。必在正行,什么叫正行?如理如法就叫正行。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能够遵循经论的教诲,就是正行。遵守经论这有一个原则,你选定一门,就得一门深入。如果不是这样的修学,你又会出岔子。
即使同一个宗,宗下面还分派,同是一个宗,派不同,修行方法不一样。譬如我们举念佛,这是密切到极处了,我们都是修净土宗,都是修持名念佛。许多人都修这个法门,各人根性爱好不相同,有些人念佛喜欢快,古人讲的追顶念佛,一句接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著一句接一句,速度快,有人喜欢。他用这个方法,他能伏烦恼,把妄念控制住。可是有些人听到这个念佛,愈念愈紧张,愈念愈烦躁,他受不了,他要念得很慢。我以前亲近一位老法师,念佛就很慢,我们这些年轻人跟他在一起,听他那个念佛,声音拖得那么长,精神提不起来,听了几分钟想打瞌睡了。我们到底学哪一种速度好?这是讲速度。还有讲腔调,像唱歌一样声调谱,每个人喜爱也不相同。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看就分这么多,你怎么个学法?你用什么标准来学?统统都学,你的念佛就念乱了。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就念乱了,你怎么会有成就!这四个字的佛号尚且这么复杂,何况一切经论,不容易!所以选择一部经论,没错。
第二步,还要选择跟一个人学。同样这一部经,就不能跟两个人学,各人讲的不一样。《弥陀经》在今天大家公认权威的注解,有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大家公认《弥陀经》注解里面注得最好的。其实《弥陀经》的注解,我手上收集的就有十几家,每一家见解、修学的方法是大同小异,还是有不同。你学《弥陀经》,你讲《弥陀经》,要是这些各家的注解统统都搬上来,那就像宴席里面什么菜?大拼盘、大杂烩。宴会里头有,这不是主菜,主菜决定是一道一道的。因此,我们要懂得学习,要跟一家学。你可以先浏览,多看看,然后你觉得哪一个注解跟自己很有缘,自己很喜欢,你就选择这一种,专修专弘,这样才能有成就。什么成就?心是定的。
同时看很多注解,心是乱的。佛法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定心,一心不乱。《弥陀经》上说得好,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它的宗旨真的都是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三昧。我用经教达到一心不乱,这是入经教三昧;我用念佛方法达到一心不乱,就叫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一心不乱,三昧上加个名称,代表那个方法。我用《华严经》成就三昧,这叫华严三昧,我用《法华经》帮助我得三昧,叫法华三昧。三昧是一,不分华严、法华,华严、法华是方法,是手段。所以一通就一切通,三昧得到了,无量三昧都通了,无量是一,一即无量。
所以法首,首这个字一定要认识清楚,首是正行。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把你学习所得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叫修行。你真修,我们在一切人事物里面得一心不乱。正信,生智慧不生烦恼,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里头的疑难杂症都能解决。这是后得智,是权智,无所不知,这是菩萨名号所表。佛名号所表是我们所得的智慧,成就的智慧。
於法能行,方得自在智,智慧从哪儿来的?这是今天科学家所说的科学精神。科学里面讲知识,正确的知识一定通过科学方法检验、实验过的,这个知识可靠,能取信於大众。佛法具足这个精神,佛法的智慧是要通过检验,佛法不叫检验,佛法叫锻炼,历事练心。不通过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历练,不是真智慧。历练的方法,参学,寻师访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个世间一切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要接触,都要了解。接触的时候,你亲眼看到的,你向他请教,亲耳所闻,绝对不是传说。
也许有人问,善财童子福报大,很幸运,他能遇到这么多善知识。我不如他,我一个也没遇到!那你就错了。善知识天天围绕在你的周边,可惜你不好学,这才是第一个原因,因此你不认识。如果你真正像善财那样的好学,我相信所有善知识你都接触到了。《华严经》上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代表除我自己以外,所有一切人,真的是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这一切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是善财五十三参的善知识。佛是把社会这么多人等分成五十三类。
由此可知,诸大善知识就在眼前,人人皆是,事事皆是,物物皆是,你学不尽。他们为你示相,为你说法,可惜的是什么?你没有懂。宗门里面讲的是「你不会」!你要会了,头头是道,左右逢源。然后你才晓得经典原来只是指引而已。像你去参观一个展览,经典是什么?是这个展览会的介绍书,介绍的小册子,告诉你这个展览会里面的内容。我们今天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说明书,说明大方广佛华严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哪里?就是我们现前生活的这个世界。
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叫娑婆世界吗?没错。如果你还是有这么样的分别执著:这是娑婆世界,《华严经》讲的是华藏世界,这不是一个。六祖能大师说得好,套他那个例子,华藏娑婆是二,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到底华藏跟娑婆是一,还是二?不可以说一,也不可以说二,非一非异,你才得到真相!你还要说它是一,你不了解它,说它是二,你也不了解它。什么时候你真正能看清楚:原来是这样的!什么样子的?说不出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你真的明白了。
说一说二是方便说,说一是破你执著二的,你坚固执著娑婆不是极乐(用极乐也一样),极乐不是娑婆;六祖大师那个话是破执著的。二不是佛法,就是二你没觉悟,真正觉悟之后,不二。好了,你听到这个话:原来是一!你又错了!你执著个一,佛就跟你说二,娑婆不是极乐,极乐不是娑婆,破你执著一。总而言之一句话,佛没有话说,佛完全破执著。到你什么执著都没有,什么分别都没有了,你就入境界了。然后你就彻底了解,佛有没有法可说?没有法可说;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法,真正懂得了。没有说一句法,说了四十九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个意思深,确实是很深。契入,自在智现前,不契入没有智慧;不契入是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味道深了,统统在眼前。
精进首菩萨跟我们示现的,这都是示现答。自在智佛为我们所示现的,还有世界,世界的名号,也是给我们所示现的,菩萨跟佛都是入真实智慧。「得般若之坚利,为金刚色」,这个世界名号叫金刚色。金刚是比喻般若智慧,他们的智慧圆明之极,这是法首。说到法首,你立刻就要了解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学了之后一定要落实这叫首,就要记住必在正行。
再看下面第九段,下方世界,所以你从佛法里面看,佛法讲十方,有下方。佛虽然没有说地球是圆的,在太空当中环绕著太阳旋转,太阳带著一大群的星球,环绕著银河旋转,佛没有说这些话。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说这些话没人懂,大家不理解。所以佛是随机说法,你是什么程度,我就告诉你,跟你怎么讲。但是话里头有话,你看看佛讲十方,四方四维,讲上下,我们这个世界有上有下,下面有世界,上面有世界。你想想看,跟现代科学发现的是不是相同?佛说话,话中有话。聪明的人明白了,不聪明的人以为什么?下方在哪儿?是我们的地底下,不是地底下,是我们地球下面,下方。
上首菩萨德号,称「智首」。「佛之助道,虽无量门,智为上首」。你看看这个十方,表法都是接著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不能够脱节。法首是抉择法门,前面讲文殊代表这个智慧,选择法门,一门深入,主修,贤首是助修,正助双修。古人讲(就以净土宗来说),正助双修像车有两个轮(古时候的马车有两个轮),鸟有两个翅膀,车少一个轮不能行,鸟少一个翅膀不能飞,这是告诉我们,正助双修的重要性。虽然选择一门了,还需要助道法,帮助你这一门顺利、快速、稳当的成就,你要靠助道。助道的法门很多,智为上首。助道法门真的很多,八万四千法门,你还是要用智慧去选择,你不能全搬来。
譬如我们办一个活动,现在人叫活动,在佛法里面的术语叫法会,法会就是现在人讲的活动。我们办一个讲演的活动,讲经的活动,这里头有主,哪一个人担任主讲?那是法首;哪些人来协助,你这个活动才能办得成功,你一个人办不成!愈是大的活动,我们现在讲义工、助手人要多。如果这个活动有一、两万人,我们的工作人员差不多至少也得要一千人。你要会选择,这一千人是来成就你这个活动的,你这里头有分工、有组织。这个活动做得有秩序、有条理,做得很周到、很圆满,要靠协助,我们现在讲协调,众人的协调,这个活动成功,效果才能收到。佛法修学亦复如是,我们选择一门为主,然后还要有智慧选择助修的。主修的这一门始终不能变更,自始至终,助修的可以有时节因缘。我在初学一个阶段,我现在需要哪些,第二个阶段我又需要哪些;助修可以换的,主修不能换。都要用智慧去选择。
「能净万行,故云梵智」,下方佛的德号梵智佛,梵是清净意思,能净万行。换句话说,你要得真正的清净心!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世界清净;世界清净,宇宙就清净,清净智慧。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开示的第九段,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
「九智首,佛之助道,虽无量门,智为上首」,前面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接著看「能净万行,故云梵智」,能净万行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学佛,接受佛陀教诲,目的何在?无非是在一切行门当中得清净,这是我们的目标。清净得到了,我们知道清净里面一定有平等,为什么?不平等就不清净;清净里面一定有真诚,虚伪不清净;清净里面一定有正知、有正觉,迷惑不清净;清净的作用一定慈悲,一个得到,一切都得到。在什么地方得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起心动念无量无边,言语造作也是无量无边,所以叫万行。无一不清净,起心动念清净,决定没有染著,言语造作也没有丝毫染著,这个果德就是梵智佛,清净智慧现前。上首菩萨,智首,我们所成就的是清净智慧。
「智净体净,犹若玻璃,明彻无染」,所以这个世界名玻璃色。诸位必须要知道,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玻璃没有发明,玻璃是很晚的时候才发明的。在中国古时候人用镜子,镜子不是玻璃做的,是铜做的,铜镜;用玻璃做镜子是清朝中叶以后,这个时间不过是两百多年而已。佛经上讲的玻璃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水晶。现在叫水晶,古时候就叫玻璃。水晶透明的,确实跟玻璃一样,特别是现在眼镜有水晶的镜片,天然水晶不是玻璃。水晶是凉性的,眼主火,所以戴水晶眼镜确实是保护眼睛的,这是常识,我们要懂得。
经典这个七宝里面讲琉璃,琉璃就是现在我们讲的翡翠,绿色的玉,它也是透明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不是泥土,我们这个大地是泥土、石头,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是琉璃。我们现在明了了,那个地方人心好,人心纯净纯善。人确确实实喜欢绿色的大地,我们这个世间绿色的大地只有青草,草随著季节有变化,秋天、冬天就枯掉了,大地变成黄色,不是绿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喜欢绿色,大地是翡翠,绿色的,绿色的玉。它不会变,永远是绿色的,而且是透明的,地底下面看得很清楚。经上讲「黄金为地」,那是铺的做路,道路也铺得很整齐,道路是黄金铺的。我们这个世间现在道路大多数是柏油铺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道路是黄金铺的,黄金太多了。从这一段我们就能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知道那边的因跟果。
这个世界的地是玻璃的,就是水晶的,多么清净;智清净,体清净,智是能变,体是所变。这是讲大地之体,世界之体,所以它放光。「明彻无染」,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染污跟诸位说,不在物质,物质没有染污。尤其是《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就是染著、障碍,理里头没有,事里头也没有。到底染污是什么?染污总不外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有染污。你妄想分别执著愈严重,你的染污就愈严重。诸位想想看,大乘经里头佛常常教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怎么会染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怎么会染著?不可能造成污染。污染确确实实是在自己心里头,迷了,迷了就污染了。迷了之后再起妄想,妄想里头又起分别,分别里头又起执著,一重一重深重的染污起来了,这个事情非常非常麻烦。
现在讲病,这个事情是心病,它不是身病。但是心病了,身也跟著生病,不但身跟著生病,你生活的环境也跟著生病。环境的生病就是今天我们讲环境污染,要知道那个病根是迷而不觉。治病,会治的、高明的大夫是从根本治。根本治没有别的,把心地里面的污染消除,心地污染并没有痕迹,就是念头要转,转迷为悟,污染就没有了,这叫从根本对治。怎样转?离不开说法,离不开正教。所以孔老夫子才会说不吃饭,不睡觉,在那里思惟,无益,不如学也。为什么?只有学才能真正帮你觉悟。如果要不觉悟,那就是什么好处都没有,什么利益都没有,全是假的,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觉悟。我们学习,甚至於说教学,目的就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才能离苦得乐。
最后一段第十段,上方,上首菩萨称「贤首」。「前佛后佛,一道清净,由自性善,故称曰贤」,贤首名号的表法。前佛是已经成佛的人,后佛是将来要成佛的人,说了个前后,当然自然包括著有中间,中间是现在诸佛;这就是讲的十方三世佛,一道清净。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读过了,成佛之后,没有先后。没有成佛之前,说有先后,真正成了佛之后,没有先后,一道清净。为什么?究竟圆满的佛地,就叫做一道清净,所以他的境界叫一真法界。有前有后就不一了,不一就不是真的,一才是真的。这个「一」一定要知道,不是一二三四的一,你要把它解释成一二三四的一,这里面就有夹杂。虽然真怎么样?不纯,不是纯真,夹杂著有不真的意思在里头。
这个一是不得已而说的,实实在在这个境界说不出来。所以就用一个一,你一定要晓得这个一是表法的,不是数目字,如同佛经大乘经里面许许多多地方讲「大」。我们这个经题上有「大方广」,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也是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上假立一个名相,称它为大,不是大小的大。用这个来代表法性,代表法界,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数量。数量不是真的,在佛法里面数量是不相应行法,不是真的。一道清净,这是纯净纯善。
「由自性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是佛经难懂的地方,往往我们一看到一,就会想到一二三四,想到次第,那你就错了,你不懂它的意思。讲到善,我们就想到善恶了,人性本善,那个本善把它解作善恶的善,错了。在中国教童蒙念的课本《三字经》,开头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性相近,习相远」,善恶的善是习性。为什么?善恶是相对的,是二法。真性是不二法,所以它里面讲的善,那个善不是相对的,不是跟恶法对立的,这个意思很深。教童蒙,一进门第一堂课就把这个教给你,以后你一生所学的都离不开这个,这是根本。就如同佛法一样,你入佛门里面来,第一堂课教你什么?三皈依。
三皈依是圆满的性德,我们要用《坛经》里面的讲法就很清楚,很容易懂,不至於起误会。《坛经》里面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能大师接著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所以叫我们皈依的是觉正净,这叫三宝。觉正净是性德,「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法入门第一堂课是教你这个。往后你这一生的修学,修的是什么?法门无量无边,无论你学习哪一个法门,那只是方法、门径。修什么?修觉正净。离觉正净就不是佛法,觉正净是佛法。圣人教化众生,头一堂课就把教学总纲领、总原则、总的方向传授给你,这个跟世间一般教学不一样。所以由自性善,故称为贤,贤首。
「能知此贤,是观察力」。上方佛号,观察智佛。观察智是后得智,无所不知,他在十法界里头依正庄严、贤愚不肖,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他眼目当中「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有自性,自性善。自性善就是《三字经》上讲的本性善,这个善就是佛,就是法身菩萨,你证得圆满了。所谓圆满,是你不善的习气淘汰尽了,显露出来的是纯净纯善,我们称你作佛陀,称你作如来。你把你不善的习气淘汰得差不多了,但是还没有到纯净,我们称你作菩萨。你是在真干!於法能行,信解行证。
即使是三途六道凡夫,你迷得很深,现在完全不觉,但是你的本性在,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一丝毫没损失。佛在经上常讲,这桩事情「在凡不减」,没有减少一分,「在圣不增」,即使你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你自性里面智慧德相并没有增加一分。迷的时候没有减少,证得没有增加,不增不减。他对於芸芸众生,他怎么会不恭敬!礼敬诸佛,广修供养,他真正做得彻底究竟圆满,佛与法身菩萨!凡夫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迷而不觉。不知道一切众生跟我、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刹土众生是一个自己,这不知道。所以他对於一切人事物,他有分别、他有执著。一起分别执著,他的心量就小了,纵然修功德,功德不大。
功德的大小,完全跟心量成正比例,决不是在物象上,不是。譬如今天修布施,菩萨布施一块钱,那一个人布施一百万,哪个功德大?凡夫说:那当然是一百万,这个要得到政府的奖励,布施一、两块没人理你。这是凡情。实际上怎么样?如果菩萨布施这一块钱,他的心清净,他的心量跟虚空法界一样,他的一块钱的功德等虚空法界,你看多大!为什么?清净。那个布施一百万的,他还有妄想分别执著,钱虽多,功德很少。甚至於怎么样?没有功德,他有福德,没有功德。这桩事情,我们看到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跟梁武帝的一番谈话就明白了。
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福报大,帝王!替佛教真的做了不少事。以他的权力,以国家的财富,为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够多的了,照顾几十万出家人,他是个总护法。达摩祖师来的时候,他把他做的这些事情,这个成绩展现给达摩祖师看,问达摩祖师: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是个修行人,实话实说,没有妄语,跟他老实讲:并无功德!这一句话梁武帝不爱听,心里面就起反感了,达摩祖师离开之后,再也不见他。为什么?功德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破迷开悟,是功德。梁武帝所修的是福德,出不了六道轮回,人天福报而已。
达摩祖师的话说得不错,可惜梁武帝不会听,果然会的话,这一句话能提醒他,他能够把福德转变成功德。他不会,他的情执很深,所以达摩祖师跟他在一起话不投机,梁武帝也不护持他,他跑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在少林寺,人家也不尊重他,把他当个普通和尚看待,等了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传他的法。这是给我们很好的教训,凡是能够帮助你断烦恼,帮助你得清净心的,功德。怎么样转福德为功德?不著相就是功德,《般若经》讲的三轮体空,福德就变成功德了。著相,著相修,所修的全是福德,与功德不相干。
功德要是遇到三毒,你的功德立刻就毁掉了。经上常讲「火烧功德林」。三毒里面取一个瞋恚,你修得再多的功德,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你修了一辈子,临命终时有一点瞋恚心,不高兴,你这一辈子的功德都没有了,烧得干干净净。火会烧,水会漂,风会把你吹走;贪是水,瞋恚是火,愚痴是风,所以叫三灾。功德就怕这三灾,三灾来了,功德就没有了。功德是什么?最普通的说法是戒定慧、觉正净,这是功德。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是德,所以戒定慧、觉正净是功德。你们想想看,如果你还有贪心,你有没有戒定慧?你有没有觉正净?你还有瞋恚心,你还有愚痴心,没有了。
自性里头虽然具足一切功德,一切功德的总纲领,就是三学,就是三宝。三学是戒定慧,三宝是觉正净,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现在为什么失掉?失掉就是因为你迷了,迷邪染失掉的。虽然修,修得不错了,但是迷邪染又起现行了,它又没了。没有了,从头再来。经上讲的没错,你看诸佛成佛,始成正觉,修行人对於功德,始成功德。六度,六波罗蜜,五度能修功德,忍一度,忍辱能保持功德。人能够忍,顺境不贪不痴,逆境不瞋恚,你的功德就保全了,你能保得住。你在顺境里面起贪心、起痴心,逆境里头生瞋恚心,你什么功德都没有。
这个观察智,是妙观察智。你看下面说,「观察本性,常平等故」,这一句话重要,这是真正观察智。常平等,永恒不变,平等是性德;不平,不平就是违背了性德。我们希望自己的性德时时能够现前,时时能够起作用,这是大乘佛法里头修学最高的法门。为什么?平等性是佛心,人要常常存佛心,他这一生怎么会不作佛,当然成佛!人要常常存六度四摄心,这个人肯定成菩萨。常存平等,常常观察平等,观察平等就是看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平等的,无情众生的法性平等的,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这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明白了,你要是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起贪心,饿鬼道;常常有瞋恚心、有嫉妒心,地狱道;有贡高我慢心,好胜心,轻慢众生心,总觉得人不如我,修罗道;愚痴心,那是对於一切事理现象搞不清楚、搞不明白,糊里糊涂过一辈子,畜生道。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心,你就晓得你跟哪一道相应。
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好!念阿弥陀佛,要念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心是什么?平等!阿弥陀佛平等里头还有一个慈悲,普度众生。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里头,清净、平等、慈悲,有没有?如果声声佛号里头有清净、平等、慈悲,你是真念佛!否则的话,口里头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平等、没有清净、没有慈悲,这叫有口无心。有口无心不相应,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你有这个形像,有这个声音,没有内容。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阿弥陀佛还有个名字,叫清净平等觉。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我们的心是不是清净平等觉?有名要把实引起来,声声佛号里面都有真诚清净平等觉,这叫相应,古大德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的佛号里头没有真诚清净平等觉,不相应。不相应,一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观察本心,常平等故,这个世界叫平等世界,佛的德号叫观察智佛。这是把十大段十方海众表法的大意介绍出来了。清凉后面还有总结,我们下一堂课再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