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0七卷) 2003/4/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007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十方众海云集这一大段,清凉大师的开示,我们接著看。
前面是现相答覆前面的十句问,五句依问,五句正报,这介绍过了。现在接著看「十方众集,即为十段,一一方内,文各有八」。就是每一方每一个小段里面讲八桩事情,第一个是「远近」,第二个是「土名」(就是佛刹的名称),第三是「佛号」,第四是「上首」(就是上首菩萨),第五是「眷属」,第六是到达佛所,第七个是「到已致敬」,第八个是「化座安坐」。这是十段每一段都有这八个小段。
经文分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他们分的都有道理,像清凉大师把它分做八段,李长者就把它分做十段,到后面《论》里头我们能看到。这就是各人分的不一样。清凉大师分这一部经,七处九会;李长者《合论》里头,分这个经是十处十会,都有他的道理。我们学习最重要的还是悟处,如何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个重要!教相方面,我们了解就好了,决定不要去执著,都好。清凉大师判法好,李长者的也好,道霈禅师节录《疏钞》跟《合论》也不错,也好。我们今天学习,大家在一起学习,我们主要的本子就是用道霈禅师的《纂要》,以清凉、李长者的《疏》、《论》做为我们的参考,这也是便於初学。
「去此远近,皆十刹尘数者」。十个佛刹微尘数,这是我们在经里面读到的,「十佛刹微尘数世界」。眷属,也是这个数字,这里头有表法的意思。「前会为说所信因果深广」,这是《华严经》第一个大单元,「举果劝乐生信分」,有六品经,说所信的因果,深广无尽。参加大会的人众是华藏世界以外的「十方刹海」,「远集」,那个规模气象比这个地方所说的殊胜太多了。「今为说於生解因果」,这是第二会,这一会所说的是我们自己怎么样生起信解的因果。然后「渐渐增修」,就是提升我们的境界,慢慢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故但集娑婆邻次之刹」,所以这个集众不是十方诸佛刹土,这个集众是我们娑婆世界周边的这些刹土,所以说娑婆邻次之刹。集众多少?都是十个佛刹微尘数。娑婆世界邻近的。我们想想这个世界之大,简直是不可思议!
「信行最劣,故复云十」。所以他不说百,不说千,不说无量,只说十个佛刹微尘数世界。其实十个佛刹微尘数世界已经就不可思议了,这是讲得最少的。「后后渐增」,这一大单元有六会,后后就是往后每一会,每一会集众的人数会增加。「至法界品」,「入法界品」是最后的一品,也是最后的一个大单元。「还集刹海」,我们到那里看到集众跟初会完全相同。到「入法界品」,就是「普贤行愿品」,我们在那边看到的,他是过(过是超过),超过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我们此地才十个佛刹微尘数,不能比。他为什么不说一个佛刹,要说十个佛刹?这下面说了,「初不云一」,初是十信位,不说一个佛刹,「直云十者」,他说十个佛刹微尘数,不是说一个佛刹微尘数。说十,这里头有用意,「表无尽故」。又说尘刹,「要刹尘者,比余胜故」。所以,字字句句含义很深很广,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佛说这整个《大方广佛华严》,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自己的依正庄严,所以它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契入《大方广佛华严》,我们才可以说你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确实如是。在这个世间,芸芸众生谁认识自己?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个人就是佛、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究竟,不透彻。所以修行不是为别人,是为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自自然然生起大慈悲心,没有一丝毫勉强,自然生起来的。
下面清凉大师跟我们说「为有所表,故分阶级」,表是表示,所以要分段。分段在《华严经》里面称之为行布,整体的称之为圆融,圆融跟行布是一不是二。「大方广佛华严」譬如是一栋大楼,这个大楼很多层,十信是第一层,十住第二层。如果我们要是细分的话,十信有十个位子,十层,十住又是十层,二十层。这样分法,这个大楼多高?一直到妙觉位,有五十二层。五十二层,每一层就是阶级,但是五十二层是一个整栋大楼,整栋就是圆融,里面一层一层就是行布。所以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圆融,圆融就是行布。诸位从这个比喻上去体会。再比方说,「大方广佛华严」好比是我们一个人,这人身。里面分阶级,就好像我们在一个身体里面分部位,从下面看脚、腿、膝盖,到腹部、胸膛、头,身体分很多个部位。部位就好比是行布、阶级;圆融是全身、整体。
大师在后面跟我们说「非初信等,不是通方,故结及证成,十方齐说」。这一段清凉大师怕我们看不懂,他还有注解,这注解叫《钞》,我们在《疏钞》里面能够看到,钞是注解疏的。「华严既是通方之教,未有一土不说此经」,这一段话很重要。通方是圆融的、是无碍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哪一个刹土不说《华严》?这在初会我们已经把这个意思跟诸位做了报告,报告不止一次,所谓是尘说刹说,永远没有中断。那也许要问,既然《华严》永远没有中断,没有中断过,到处都在说,为什么我没听到?你确实没听到,为什么?这个地方,我们在经文里面读到的这个两句,这两句就是尘说刹说。「尔时」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世尊各随其类,为现神通,现神通已」,境界就现前了。遍法界虚空界依正庄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在我们这个世界也不例外。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是在经本里头,是什么?是遍法界依正庄严,这是事实真相。如果会了,就像善财一样,善财五十三参,一生成就圆满的佛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他怎么成就的?他会!他会看、会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法不是「大方广佛华严」,所以他成就了。
《华严经》你怎么能说不在?就在面前。像我们看,你看到这个树,你看到了,你会吗?你看到我们背后的云海、山,你会吗?你看到我这个人像,你会吗?你看到这一串念珠,你会吗?各有所表,我们不会。菩萨们慈悲,一桩一桩来给我们讲解,给我们说明,让我们恍然大悟。从此之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也像法身菩萨一样,会了。这一会了就入了圆顿法门,在一法里面看无量无边的法,法法皆然。
再看底下这一段,「又随迷名外,悟处名来,而实佛土本无远近」,这是讲什么?讲这么多菩萨不是从十方来吗?每一方都是过(过是超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这个好远、好远!这是在我们娑婆世界之外。这里跟你讲的是,迷了才有内外,才有来去;你觉悟之后,跟你讲没有来去,也没有远近。所以你看到这个现相,看到这个示现,你就要晓得,境界怎么样?就在眼前。这个话我们很不好懂,真没有办法,无法体会。怎么说不来?明明他从远道到这儿来。我们就不说太远,我们这个讲堂,多少同学们,从你们家里到这个讲堂来,也有一段距离,近距离的两、三百米,远距离的一、两公里,怎么说没有远近?清凉大师跟我们讲,迷,迷了有远近、有来去,悟了就没有了。
迷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好像有远近、有来去,觉悟之后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楞严经》上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哪有来去?现相,一现一切现,顿现,遍法界虚空界。谁现的?自己自性法尔顿现,这个道理很深很深,的确很不容易。我们在初会说明这个现相,这个现相就是刹那生灭。刹那生灭还没有悟,悟了之后什么?悟了之后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就是自性顿现法界。这里头确确实实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就是迷。这个事实真相佛并不常说,为什么?不是凡夫境界。凡夫无量劫来,迷得太久,你给他讲这个,他不相信,他没有办法接受。
佛在《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我在讲这几句经文的时候,我说得很清楚,这是如来的方便说,是佛慈悲对我们来讲的。实际上呢?实际上不止这个速度,比这个还要快。就《仁王经》上说的这个速度,这个生灭的速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一秒钟,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二十一万六千个生灭,你怎么能够看得出来!所以我举电影,电影的影片,我用这个来做比喻,这个大家好懂。电影底片开关的速度,放映的时候放映机镜头开关的速度,是一秒钟二十四次,我们在银幕上看好像是真的了,一秒钟二十四次开关。佛今天跟我们讲,这个自性现相,唯心所现,唯心现相一秒钟多少次开关?二十一万六千次。现就是现我们现在这个境界,一时顿现。我讲这一段文的时候,我是用光的速度,用光速、用电磁波的速度来说明,那比这个更微细了。光一秒钟的速度三十万公里,我们要算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十万分之一秒,百万分之一秒,千万分之一秒,亿万分之一秒,光走多少速度?我用这个来说,比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还要微细。所以你如果真正从这个地方悟过来了,你就承认「一切法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什么意思?生灭同时,生立刻灭,灭马上就生,生灭的速度太快了。哪来的远近?哪有内外?没有,真的没有。事实真相。
我记得我在初会讲这一句经,也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用了六个小时还是八个小时,很长的时间,这是真正说明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现象的真相。佛怎么知道的?佛在甚深禅定当中见到的,现量境界,不是比量境界。大乘教里面常常跟我们讲,八地菩萨不动地,那个禅定功夫多深?见到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习气,七地菩萨还没见到,八地见到了。我常常在猜测在想,世尊在《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很可能就是八地菩萨见的。九地见的更真切了,十地、十一地到妙觉位,才真正看到究竟圆满。所以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一部《中观论》里就讲这八不,真实智慧!然后你才晓得,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说法,统统叫方便说,我们常讲的善巧方便,你慢慢欣赏他的善巧方便。
再看下面一句,「土皆名色者」。这个土是刹土,刹土的名都有个色,东方金色,西南方宝色,上方平等色,它都有个色。「表信粗现故」,这才开始,才刚刚发现,所以说一个色字。「亦表显然,可生信故」。初发心的人,你要没有一个东西,他不相信。就如同现在人相信科学,科学一定要通过实验,这个实验还要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大家才能信得过。所有这些方法实验,在佛法里讲都很粗。刚刚入信位,所以一定要很明显,我们今天人讲明显的证据,明显的现相,让你六根很明显的感触到,这样才能生起信心。
「佛号同智者」。十方有十个佛,十个佛的名号都有一个智字,这个里头意思很深。「有信无智,增长无明」,可见得智就太重要了,有信一定要有智。「信中之智,本觉起故」,这个信中的智慧,这个信也相当不容易,前面讲过,清凉大师说过。我们有没有这个信?我们没有。我们如果有这个信,那就恭喜你,你已经超凡入圣。为什么?最低限度你是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等同小乘须陀洹。用《金刚经》来说,四相初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开始破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
这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第一个身见,你不会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你不会再有对立,相对的,这个对立就是边见。你不会再有执著,我们一般讲成见,无论是因上的成见,果上的成见,你没有了。你不会有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叫邪见,你的看法都正确。小乘须陀洹能做到,你统统做到,你不但做到,你的智慧超过须陀洹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你是依根本智,把境界转过来,把烦恼习气转过来,大不一样。小乘人是依识,依八识五十一心所修行。《华严》初信位的菩萨就是依根本智,大乘法里面讲,他所依的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他断烦恼断得干净,断得快速。
像我刚才所说的,你要真正了解,一切诸法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速度之快不可思议,你对於一切诸法,你还会执著吗?你还会分别吗?不但分别执著没有,妄想也没有了,那不就是立地成佛了!佛门里有一句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是屠刀?妄想、分别、执著是屠刀。屠是宰杀,比喻造业,放下屠刀就是放下造业,恶业、善业、净业统统都不造了,没事了,圆成佛道。清凉大师注解后面这一段,这一段注得很长,接著道霈禅师节录的李长者的《论》,《论》里头说的也非常精彩。确确实实这两位大德给我们做《华严》导游,真的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
「主同名首者」,这个主是主菩萨,上首菩萨。上首菩萨都有个「首」,梵语的音叫「室利」,翻成中国意思有四个意思,第一个就是「首」的意思,第二个是「胜」的意思,第三个是「吉祥」的意思,第四个是「德」的意思。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是以译者,前后不同,今通用之」。译者怎么前后不同?《华严经》在中国有三次翻译,最早的是东晋时代,我们现在看到的《六十华严》,这是最早翻译的。第二次翻译就是《八十华严》,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翻的,所以这个经在历史上也称为《大周经》。武则天做皇帝把国号改了,改做周,到她死了以后,中宗继位的时候,再恢复为唐。第三次翻译是唐德宗的时候,那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完整的经称为《四十华严》。
所以现在《华严》有三个本子,有六十,八十,四十,或者称晋译、唐译、贞元译,德宗贞元年间翻的最后的这一品。所以这就是讲前后不同,三次翻译,主译经的人不是一个人。因此对於室利到底取哪一个,四个意思取哪一个意思,前后不同,今通用之。所以现在我们在《华严经》,我们学习《华严》,古来祖师大德在他们的注疏里面,或者是为我们讲解,有时候说首,有时候说德,有时候说吉祥,通用。我们晓得在梵文是一个字,它有这四个意思。
「以信为首,摄诸位故」,这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因赅果海」,信是因,「信为道元功德母」。「诸位」就是因位五十一个,果位一个,妙觉是果位,总共是五十二个位次,信是首。我们今天在此地学习的十信,十信从初信位学起,这个信心一直贯到五十二位,彻始彻终。信,太难了,这个字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我在讲席里头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自己学佛七年出家,一出家就讲经教佛学院,又两年,就是九年,我去受戒。我教佛学院是沙弥的身分,受了大戒,见李老师,李老师一见我的面,指著我「信佛」。信,太不容易了。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还接著看末后讲的这一句:
「以信为首,摄诸位故」。说到这个信心,难,实在讲非常非常之难。老师慈悲,给我点醒,如果他不是这么一个动作,我们很难体会。所以当时老师这个态度对我,我感觉得很茫然,如果我不信佛,我为什么学佛?我为什么出家?为什么去受戒?自己以为自己信了,老师这么一指出来的时候,才晓得,他告诉我:许许多多老和尚到死都不信,你不要以为你自己信了。这个字是佛法修学的开端,一开端就错了,哪里会有结果?所以太重要了。什么是信?信里面一定要具足三个字,解、行、证,少一个都不算信,这个条件就太深了。
清凉大师判《华严》这一部大经,就是用这四个字,我们现在讲这四个大单元,这四个大单元就是信、解、行、证。第一个大单元,「举果劝乐生信」;第二个大单元,「修因契果生解」,你看信、解;第三个大单元,「托法进修成行」;第四个大单元,「依人证入成德」,这个德就是果。信解行证是一,不能分割,分割了四个都没有了,四分合起来是个整体。所以李老师说了,你信了不解不算信,解了不行不算信,行了没有契入不算信,这个难。他这么一解释,我们细心思惟观察,真的,许许多多老和尚到老死也没有能做到信、解、行、证。这个标准是《大方广佛华严》的标准。
我们从《华严经》里面了解,这个信心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根本智,不动智,信心是依这个建立的。这桩事情我们以前哪里会知道,根本不知道。你真的相信,就是根本智里头的一分。你对於佛法,诸佛菩萨所说的一点疑惑都没有,我们一般讲信以为真。虽然你还不解,你也没有行,但是这个信心非常可贵,这个信心是你佛法修学的起点、开始。因为信,你才肯发愤求学,求什么?求解。学到之后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成行,学了真有用。在落实生活当中,反过来证明你所解的、你所行的真实不虚。证是证什么?证明信解行是一不是二,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信解行相应。
下文说,「次第行中,信最胜故,甚难得故」。经上说「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经文上讲的。我们中下根性的人,实在讲包括上根的人,上根上面有上上根,上上根是天才,所谓是一闻千悟,一通是一切都通了。上、中、下三等人修行,都要有次第,《华严》有次第、有圆融,所以什么样根性的人都包括在其中。我们的根钝,不要紧,依著次第来学习,所以信最殊胜,信最难得。一个人真正发心,初发心,诸佛如来都赞叹。为什么?初发心的那个心真诚。但是这心发了之后,往往不能保持,能保持的人成功了。不能保持的人又退堕到三途六道去了,退转了。这是什么原因?确实善导大师所讲的话,「总在遇缘不同」。你没有遇到一个学习的环境,怎么会不退转!学习的环境,你真正发心要求智慧,那要亲近老师,要找同参道友,怎么去学?上学!你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你成功了,你学业成功了。如果想求智慧,没有机会上学校,自己随便在家里学习,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同学辅助,困难!几个人能学成功?内有烦恼、有习气,外面有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你有能力不受诱惑吗?你有能力伏住你烦恼习气吗?这个太难太难了!所以信心生起来之后,求学,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榜样,不但是一生不离善知识,生生世世都在求学。
所以使我们想到孔老夫子讲的话,真理!跟诸佛所说的完全相同。他老人家讲「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自己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教。学不厌,不亦悦乎;教不倦,不亦乐乎。教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你不入这个境界,你不知道。所以,孔老夫子能说得出这几句话,他是学到了家,真正契入了教学三昧,快乐无比。佛家的学与教,学习与教化,从初发心生生世世永远没有止境。到了成佛,证得究竟极果了,还是学习,还是教化。那个学习是做给九法界众生看的,示现,永远永远学不厌、教不倦。
他说他境界的提升也分层次,也有次第,他是十年一个次第,他用这个方法来分。「十五有志於学」,十五岁,「三十而立」,而立就像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学习得了根本智,毕业了,三十岁毕业。然后他的学习是在生活当中,是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学习成就圆满的智慧,所以他说「四十不惑」。不惑是什么样子?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内能够降伏烦恼习气,有这个能力能控制得住,外面不受外境诱惑,有这个能力,四十岁就有这个能力。他所学的起了作用。「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像佛法里面讲的,对於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也有次第,次第行中,信最殊胜、最难得。夫子对於学习,对於教导信心十足。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看到,他十九岁出家,就算十九岁开始学,也是三十而立。三十岁示现成佛,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悟后就开始教学了。三十岁开始教学,到七十九岁,释迦牟尼佛是七十九岁走的,教学四十九年,乐此不疲。每天学习,每天教导,教,帮助自己学,学,帮助自己教,教跟学相辅相成。这是世尊为我们示现,也是示现一个次第。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次第,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示现次第,也示现了圆融,圆融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初成正觉,定中所说,圆融。然后我们晓得次第是从哪儿来的?次第是从圆融当中来的。
总而言之,信心难得,我们要想成就,那你要有清净信心,有坚定信心,有不退的信心,这才能帮助你成就。换句话说,我们学习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没有信心。所以说「於生死中,创发信心,为吉祥故」,生死是六道轮回,创是创始,就是你初发心,在六道轮回里面,初发心想学佛这是最吉祥的。下面说,「信能增长智功德等一切德故」,这一句是解释,为什么於六道生死当中生起信心是最吉祥,因为信能增长智功德,一切德,世出世间一切德。所以《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个意思一样。信是成无上道的根源,能生世出世间一切功德,所以叫功德母。母是比喻,母亲能生儿女,信就好像是母亲,功德就好像是儿女,母亲生的,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从信心里面生长出来的,这个我们相信,我们对这个没有怀疑,为什么?我们在前面读过,这个信心是从根本智里头建立的,所以它殊胜,所以它难得。
《华严经》从这个地方,这一会六品经都是教导我们生起信心,坚定信心,不退信心,往后就一帆风顺了。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古今中外都不例外,那就是什么?魔来障道。释迦牟尼佛示现降魔,才能成道。我们每一个修行人,到你修行稍稍功夫得力,魔就来了。魔是什么?是我们过去,过去今生你所结的这些冤家对头,你杀害的众生。无论是有意、是无意,有意是罪,无意是过,无意是过失。被杀害的众生不会甘心情愿被你杀,他怀恨在心;换句话说,他念念当中要报复,这就是魔障。
过去的事情我们忘掉了,过去生中不记得了,这一生当中,我们从小长大到现在,你伤害多少众生?不要说别的,吃肉,这是我们在一般讲堂里头已经避免不说。但是今天诸位要想了生死,出三界,那就不能不说。你所吃的肉食,佛门里头常讲,你吃它半斤,你得要还它八两。没有说是吃了以后就没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冤冤相报,谁能逃避?还有欠钱的,欠钱的要还债,你债没还;欠命的,你命没有还。安世高大师到中国来还两次命债,这都是菩萨示现给我们看的。
你修行证果了,证果不能说是不还债,不能不还命。菩提道上魔障多,魔障是这么来的,还不是自作自受吗?这桩事情怎么办?所以我们每天认真修行,把功德回向给累劫冤亲债主,自他两利。你不要障碍我,你障碍我,我不能成就,你这一生报复我,下一生我又报复你。这样冤冤相报,我们永远痛苦,这又何苦来?过去迷惑颠倒,无知,干了错事。现在很幸运我们接触到佛法,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从此以后,我们大家和解,我们不要报复了,我们要互相帮助。点点滴滴的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点点滴滴回向给累劫冤亲债主,他们能接受。只要我们心地真诚,诚则灵,他能接受。他接受之后,他就不找麻烦了,他来做你的护法。不但不障碍你,他来帮助你,诚心诚意,没有丝毫虚伪。
诸位要知道,虚伪的心可以骗人,骗不了鬼神。中国谚语里头常常说,那都是真理,真的事情,「举头三尺有神明」,人不可以做亏心事。过去做亏心事是迷惑颠倒,无知,现在觉悟了,这些毛病统统要改正过来,我们再不肯干、不做亏心事,再也不可以亏待一切众生,宁愿自己吃亏,不能让别人吃亏,这叫化解怨结,消除魔障。所以大乘经上佛教给我们,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化恶为善,要从自己本身做起,要在心地上做真功夫,自己真的回头了。所以,信确实是无上道的根源,能生一切善根功德。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没有认真学好,以后的修行就不可能有进展。根基要稳固,像建大楼一样,这是地基。
下面大师为我们开示,「此十菩萨同表信门,故皆名室利,各随一门,达一切法,故复有差,次文当释」。我们在十信这一段里面,以十个菩萨来代表,十个菩萨都是代表信门,所以名字里面都有梵语室利。室利的意思,刚才我们念过,有首,有胜,有吉祥,有德。在经文里面我们看到的,东方菩萨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妙德。室利跟后面讲的师利音是一样的,翻的不一样。文殊师利,你们想想看,音是相同的,所以翻成中国,有的法师翻妙吉祥,有人翻妙德,这是我们在很多经论里面都看到的。这是保留了梵名,文殊师利。南方就是觉首,首就是室利,觉首,要用梵音的话就是觉室利;西方财室利,财首;北方宝室利。梵音跟翻它的意思,我们这样就明白了。
十个菩萨各随一门,十代表无尽,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无量无边法门归纳为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用一个菩萨来代表,就八万四千菩萨。无量菩萨,这个地方举十个,十就是代表圆满,要是讲八万四千,那就麻烦了。所以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只举十个例子来说。希望我们闻一知十,一闻千悟,读了这十个菩萨,就统统都明白了。你看看各随一门,达一切法,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任何一门都通达一切法。佛法里头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都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从真如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因此每部经都通达真如自性。换句话说,每部经教你的理论与方法都能够证得明心见性,到明心见性不就一切都通了!
通一切佛法,通一切世间法。世出世间法,实在讲没有差别。为什么叫世间,叫出世间?明了就叫出世间,迷惑就叫世间,其实世间跟出世间哪有界限,就迷悟而已。但是在没有通达一切法之前,它有差别,通达一切法之后,就没有差别了。一切法就好比我们的讲堂,我们讲堂四面有四个门,没有进来的时候有差别;这四个门在门外有差别,进来之后没有差别了,无论从哪一门进来都没有差别。佛的这个大讲堂有八万四千门户,在外面,八万四千门户不同,进来之后一样的;一进来之后,八万四千法门全部你都得到。所以,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能通达一切法。无论什么样的经论,部头不论大小,经教不论深浅,佛是便利於各个不同根机,只要你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是平等的,佛法是平等法。所以十信最后一位,上方的佛刹叫平等色,用意都很深很深的。
底下这一段是为我们解释梵语室利,这是佛学常识,顺便说一说也好。「亦有传云,梵云室利,此云吉祥,室利云首,亦是一理」。梵语室利是音,梵音,翻成中国意思翻吉祥。文殊师利有的时候翻妙吉祥,他里头有德的意思,所以也翻作妙德。也翻作首,室利云首,亦是一理。这个小注里头说得很清楚,这个传云者就是当时的兴善三藏法师。「余亲问三藏」,余是清凉大师,清凉大师问兴善三藏法师,问他,亲问他。「有同此说,今欲会意,故前收四说」,就是四个意思来解释,室利里头含著这四个意思,就是前面讲的首、胜、吉祥、德,有这四个意思。这是佛学常识,我们应当要晓得。因为文殊菩萨在中国大乘法里面,他的地位非常重要,四大名山的五台山就是供文殊的。
再看底下这一段,「眷属皆十刹尘者,表一一行,摄无尽德故」。这个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到这个地方来参与大会的人有多少?十个佛刹微尘数菩萨众。这个里头没有声闻,没有缘觉,都是菩萨。我们很清楚都是法身菩萨,《华严》里面讲的圆教初住以上,不是普通菩萨,普通菩萨不能入这个法会。他们为什么来?《华严》正是对他们讲的,他们是当机者。表一一行,摄无尽德,那个数量之多,不是八万四千法门,十个佛刹微尘数法门,一个人代表一个修行方法,取这个意思。每一个行门里面,都成无上道,那就是德,代表自性本具无量无边的德行。所以无量无边一切诸法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最后觉悟的时候,一切还归自性,自性流出来还归自性。
底下一句就表这个意思,「皆诣佛者」,经文里面我们看到的,来诣佛所,「有归向故」。其他的不要解释,其他的前一会「如来现相品」里面,详细报告过,就不要重复了。此地特别著重他表信位的功德,著重在这一点为我们细说。所以到最后归佛,佛代表真如本性,从真如本性流出去,后面还归真如本性,来诣佛所。正是佛在大乘经论里头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法从心性流出,一切法还归心性。
禅宗大德里面常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句话,我们今天有没有听懂?你要听懂了,恭喜你,你也跟这些大德们一样,入佛境界了。法相唯识家,他们的思想也很奇怪,他们只承认宇宙之间遍法界虚空界只有识。他肯定只有识,除了识之外,一概不承认,唯识。法相唯识,法相是所现的,唯识是能现的,能现是真的,所现是假的,舍假取真,唯识。心是能现,识是能变,性识是一不是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十方众海云集这一大段,清凉大师的开示,我们接著看。
前面是现相答覆前面的十句问,五句依问,五句正报,这介绍过了。现在接著看「十方众集,即为十段,一一方内,文各有八」。就是每一方每一个小段里面讲八桩事情,第一个是「远近」,第二个是「土名」(就是佛刹的名称),第三是「佛号」,第四是「上首」(就是上首菩萨),第五是「眷属」,第六是到达佛所,第七个是「到已致敬」,第八个是「化座安坐」。这是十段每一段都有这八个小段。
经文分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他们分的都有道理,像清凉大师把它分做八段,李长者就把它分做十段,到后面《论》里头我们能看到。这就是各人分的不一样。清凉大师分这一部经,七处九会;李长者《合论》里头,分这个经是十处十会,都有他的道理。我们学习最重要的还是悟处,如何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个重要!教相方面,我们了解就好了,决定不要去执著,都好。清凉大师判法好,李长者的也好,道霈禅师节录《疏钞》跟《合论》也不错,也好。我们今天学习,大家在一起学习,我们主要的本子就是用道霈禅师的《纂要》,以清凉、李长者的《疏》、《论》做为我们的参考,这也是便於初学。
「去此远近,皆十刹尘数者」。十个佛刹微尘数,这是我们在经里面读到的,「十佛刹微尘数世界」。眷属,也是这个数字,这里头有表法的意思。「前会为说所信因果深广」,这是《华严经》第一个大单元,「举果劝乐生信分」,有六品经,说所信的因果,深广无尽。参加大会的人众是华藏世界以外的「十方刹海」,「远集」,那个规模气象比这个地方所说的殊胜太多了。「今为说於生解因果」,这是第二会,这一会所说的是我们自己怎么样生起信解的因果。然后「渐渐增修」,就是提升我们的境界,慢慢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故但集娑婆邻次之刹」,所以这个集众不是十方诸佛刹土,这个集众是我们娑婆世界周边的这些刹土,所以说娑婆邻次之刹。集众多少?都是十个佛刹微尘数。娑婆世界邻近的。我们想想这个世界之大,简直是不可思议!
「信行最劣,故复云十」。所以他不说百,不说千,不说无量,只说十个佛刹微尘数世界。其实十个佛刹微尘数世界已经就不可思议了,这是讲得最少的。「后后渐增」,这一大单元有六会,后后就是往后每一会,每一会集众的人数会增加。「至法界品」,「入法界品」是最后的一品,也是最后的一个大单元。「还集刹海」,我们到那里看到集众跟初会完全相同。到「入法界品」,就是「普贤行愿品」,我们在那边看到的,他是过(过是超过),超过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海,我们此地才十个佛刹微尘数,不能比。他为什么不说一个佛刹,要说十个佛刹?这下面说了,「初不云一」,初是十信位,不说一个佛刹,「直云十者」,他说十个佛刹微尘数,不是说一个佛刹微尘数。说十,这里头有用意,「表无尽故」。又说尘刹,「要刹尘者,比余胜故」。所以,字字句句含义很深很广,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佛说这整个《大方广佛华严》,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自己的依正庄严,所以它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契入《大方广佛华严》,我们才可以说你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确实如是。在这个世间,芸芸众生谁认识自己?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个人就是佛、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究竟,不透彻。所以修行不是为别人,是为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自自然然生起大慈悲心,没有一丝毫勉强,自然生起来的。
下面清凉大师跟我们说「为有所表,故分阶级」,表是表示,所以要分段。分段在《华严经》里面称之为行布,整体的称之为圆融,圆融跟行布是一不是二。「大方广佛华严」譬如是一栋大楼,这个大楼很多层,十信是第一层,十住第二层。如果我们要是细分的话,十信有十个位子,十层,十住又是十层,二十层。这样分法,这个大楼多高?一直到妙觉位,有五十二层。五十二层,每一层就是阶级,但是五十二层是一个整栋大楼,整栋就是圆融,里面一层一层就是行布。所以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圆融,圆融就是行布。诸位从这个比喻上去体会。再比方说,「大方广佛华严」好比是我们一个人,这人身。里面分阶级,就好像我们在一个身体里面分部位,从下面看脚、腿、膝盖,到腹部、胸膛、头,身体分很多个部位。部位就好比是行布、阶级;圆融是全身、整体。
大师在后面跟我们说「非初信等,不是通方,故结及证成,十方齐说」。这一段清凉大师怕我们看不懂,他还有注解,这注解叫《钞》,我们在《疏钞》里面能够看到,钞是注解疏的。「华严既是通方之教,未有一土不说此经」,这一段话很重要。通方是圆融的、是无碍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哪一个刹土不说《华严》?这在初会我们已经把这个意思跟诸位做了报告,报告不止一次,所谓是尘说刹说,永远没有中断。那也许要问,既然《华严》永远没有中断,没有中断过,到处都在说,为什么我没听到?你确实没听到,为什么?这个地方,我们在经文里面读到的这个两句,这两句就是尘说刹说。「尔时」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世尊各随其类,为现神通,现神通已」,境界就现前了。遍法界虚空界依正庄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在我们这个世界也不例外。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是在经本里头,是什么?是遍法界依正庄严,这是事实真相。如果会了,就像善财一样,善财五十三参,一生成就圆满的佛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他怎么成就的?他会!他会看、会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法不是「大方广佛华严」,所以他成就了。
《华严经》你怎么能说不在?就在面前。像我们看,你看到这个树,你看到了,你会吗?你看到我们背后的云海、山,你会吗?你看到我这个人像,你会吗?你看到这一串念珠,你会吗?各有所表,我们不会。菩萨们慈悲,一桩一桩来给我们讲解,给我们说明,让我们恍然大悟。从此之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也像法身菩萨一样,会了。这一会了就入了圆顿法门,在一法里面看无量无边的法,法法皆然。
再看底下这一段,「又随迷名外,悟处名来,而实佛土本无远近」,这是讲什么?讲这么多菩萨不是从十方来吗?每一方都是过(过是超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这个好远、好远!这是在我们娑婆世界之外。这里跟你讲的是,迷了才有内外,才有来去;你觉悟之后,跟你讲没有来去,也没有远近。所以你看到这个现相,看到这个示现,你就要晓得,境界怎么样?就在眼前。这个话我们很不好懂,真没有办法,无法体会。怎么说不来?明明他从远道到这儿来。我们就不说太远,我们这个讲堂,多少同学们,从你们家里到这个讲堂来,也有一段距离,近距离的两、三百米,远距离的一、两公里,怎么说没有远近?清凉大师跟我们讲,迷,迷了有远近、有来去,悟了就没有了。
迷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好像有远近、有来去,觉悟之后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楞严经》上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哪有来去?现相,一现一切现,顿现,遍法界虚空界。谁现的?自己自性法尔顿现,这个道理很深很深,的确很不容易。我们在初会说明这个现相,这个现相就是刹那生灭。刹那生灭还没有悟,悟了之后什么?悟了之后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就是自性顿现法界。这里头确确实实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就是迷。这个事实真相佛并不常说,为什么?不是凡夫境界。凡夫无量劫来,迷得太久,你给他讲这个,他不相信,他没有办法接受。
佛在《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我在讲这几句经文的时候,我说得很清楚,这是如来的方便说,是佛慈悲对我们来讲的。实际上呢?实际上不止这个速度,比这个还要快。就《仁王经》上说的这个速度,这个生灭的速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一秒钟,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二十一万六千个生灭,你怎么能够看得出来!所以我举电影,电影的影片,我用这个来做比喻,这个大家好懂。电影底片开关的速度,放映的时候放映机镜头开关的速度,是一秒钟二十四次,我们在银幕上看好像是真的了,一秒钟二十四次开关。佛今天跟我们讲,这个自性现相,唯心所现,唯心现相一秒钟多少次开关?二十一万六千次。现就是现我们现在这个境界,一时顿现。我讲这一段文的时候,我是用光的速度,用光速、用电磁波的速度来说明,那比这个更微细了。光一秒钟的速度三十万公里,我们要算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十万分之一秒,百万分之一秒,千万分之一秒,亿万分之一秒,光走多少速度?我用这个来说,比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还要微细。所以你如果真正从这个地方悟过来了,你就承认「一切法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什么意思?生灭同时,生立刻灭,灭马上就生,生灭的速度太快了。哪来的远近?哪有内外?没有,真的没有。事实真相。
我记得我在初会讲这一句经,也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用了六个小时还是八个小时,很长的时间,这是真正说明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现象的真相。佛怎么知道的?佛在甚深禅定当中见到的,现量境界,不是比量境界。大乘教里面常常跟我们讲,八地菩萨不动地,那个禅定功夫多深?见到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习气,七地菩萨还没见到,八地见到了。我常常在猜测在想,世尊在《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很可能就是八地菩萨见的。九地见的更真切了,十地、十一地到妙觉位,才真正看到究竟圆满。所以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一部《中观论》里就讲这八不,真实智慧!然后你才晓得,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说法,统统叫方便说,我们常讲的善巧方便,你慢慢欣赏他的善巧方便。
再看下面一句,「土皆名色者」。这个土是刹土,刹土的名都有个色,东方金色,西南方宝色,上方平等色,它都有个色。「表信粗现故」,这才开始,才刚刚发现,所以说一个色字。「亦表显然,可生信故」。初发心的人,你要没有一个东西,他不相信。就如同现在人相信科学,科学一定要通过实验,这个实验还要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大家才能信得过。所有这些方法实验,在佛法里讲都很粗。刚刚入信位,所以一定要很明显,我们今天人讲明显的证据,明显的现相,让你六根很明显的感触到,这样才能生起信心。
「佛号同智者」。十方有十个佛,十个佛的名号都有一个智字,这个里头意思很深。「有信无智,增长无明」,可见得智就太重要了,有信一定要有智。「信中之智,本觉起故」,这个信中的智慧,这个信也相当不容易,前面讲过,清凉大师说过。我们有没有这个信?我们没有。我们如果有这个信,那就恭喜你,你已经超凡入圣。为什么?最低限度你是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等同小乘须陀洹。用《金刚经》来说,四相初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开始破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
这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第一个身见,你不会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你不会再有对立,相对的,这个对立就是边见。你不会再有执著,我们一般讲成见,无论是因上的成见,果上的成见,你没有了。你不会有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叫邪见,你的看法都正确。小乘须陀洹能做到,你统统做到,你不但做到,你的智慧超过须陀洹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你是依根本智,把境界转过来,把烦恼习气转过来,大不一样。小乘人是依识,依八识五十一心所修行。《华严》初信位的菩萨就是依根本智,大乘法里面讲,他所依的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他断烦恼断得干净,断得快速。
像我刚才所说的,你要真正了解,一切诸法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速度之快不可思议,你对於一切诸法,你还会执著吗?你还会分别吗?不但分别执著没有,妄想也没有了,那不就是立地成佛了!佛门里有一句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是屠刀?妄想、分别、执著是屠刀。屠是宰杀,比喻造业,放下屠刀就是放下造业,恶业、善业、净业统统都不造了,没事了,圆成佛道。清凉大师注解后面这一段,这一段注得很长,接著道霈禅师节录的李长者的《论》,《论》里头说的也非常精彩。确确实实这两位大德给我们做《华严》导游,真的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
「主同名首者」,这个主是主菩萨,上首菩萨。上首菩萨都有个「首」,梵语的音叫「室利」,翻成中国意思有四个意思,第一个就是「首」的意思,第二个是「胜」的意思,第三个是「吉祥」的意思,第四个是「德」的意思。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是以译者,前后不同,今通用之」。译者怎么前后不同?《华严经》在中国有三次翻译,最早的是东晋时代,我们现在看到的《六十华严》,这是最早翻译的。第二次翻译就是《八十华严》,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翻的,所以这个经在历史上也称为《大周经》。武则天做皇帝把国号改了,改做周,到她死了以后,中宗继位的时候,再恢复为唐。第三次翻译是唐德宗的时候,那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完整的经称为《四十华严》。
所以现在《华严》有三个本子,有六十,八十,四十,或者称晋译、唐译、贞元译,德宗贞元年间翻的最后的这一品。所以这就是讲前后不同,三次翻译,主译经的人不是一个人。因此对於室利到底取哪一个,四个意思取哪一个意思,前后不同,今通用之。所以现在我们在《华严经》,我们学习《华严》,古来祖师大德在他们的注疏里面,或者是为我们讲解,有时候说首,有时候说德,有时候说吉祥,通用。我们晓得在梵文是一个字,它有这四个意思。
「以信为首,摄诸位故」,这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因赅果海」,信是因,「信为道元功德母」。「诸位」就是因位五十一个,果位一个,妙觉是果位,总共是五十二个位次,信是首。我们今天在此地学习的十信,十信从初信位学起,这个信心一直贯到五十二位,彻始彻终。信,太难了,这个字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我在讲席里头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自己学佛七年出家,一出家就讲经教佛学院,又两年,就是九年,我去受戒。我教佛学院是沙弥的身分,受了大戒,见李老师,李老师一见我的面,指著我「信佛」。信,太不容易了。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还接著看末后讲的这一句:
「以信为首,摄诸位故」。说到这个信心,难,实在讲非常非常之难。老师慈悲,给我点醒,如果他不是这么一个动作,我们很难体会。所以当时老师这个态度对我,我感觉得很茫然,如果我不信佛,我为什么学佛?我为什么出家?为什么去受戒?自己以为自己信了,老师这么一指出来的时候,才晓得,他告诉我:许许多多老和尚到死都不信,你不要以为你自己信了。这个字是佛法修学的开端,一开端就错了,哪里会有结果?所以太重要了。什么是信?信里面一定要具足三个字,解、行、证,少一个都不算信,这个条件就太深了。
清凉大师判《华严》这一部大经,就是用这四个字,我们现在讲这四个大单元,这四个大单元就是信、解、行、证。第一个大单元,「举果劝乐生信」;第二个大单元,「修因契果生解」,你看信、解;第三个大单元,「托法进修成行」;第四个大单元,「依人证入成德」,这个德就是果。信解行证是一,不能分割,分割了四个都没有了,四分合起来是个整体。所以李老师说了,你信了不解不算信,解了不行不算信,行了没有契入不算信,这个难。他这么一解释,我们细心思惟观察,真的,许许多多老和尚到老死也没有能做到信、解、行、证。这个标准是《大方广佛华严》的标准。
我们从《华严经》里面了解,这个信心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根本智,不动智,信心是依这个建立的。这桩事情我们以前哪里会知道,根本不知道。你真的相信,就是根本智里头的一分。你对於佛法,诸佛菩萨所说的一点疑惑都没有,我们一般讲信以为真。虽然你还不解,你也没有行,但是这个信心非常可贵,这个信心是你佛法修学的起点、开始。因为信,你才肯发愤求学,求什么?求解。学到之后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成行,学了真有用。在落实生活当中,反过来证明你所解的、你所行的真实不虚。证是证什么?证明信解行是一不是二,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信解行相应。
下文说,「次第行中,信最胜故,甚难得故」。经上说「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经文上讲的。我们中下根性的人,实在讲包括上根的人,上根上面有上上根,上上根是天才,所谓是一闻千悟,一通是一切都通了。上、中、下三等人修行,都要有次第,《华严》有次第、有圆融,所以什么样根性的人都包括在其中。我们的根钝,不要紧,依著次第来学习,所以信最殊胜,信最难得。一个人真正发心,初发心,诸佛如来都赞叹。为什么?初发心的那个心真诚。但是这心发了之后,往往不能保持,能保持的人成功了。不能保持的人又退堕到三途六道去了,退转了。这是什么原因?确实善导大师所讲的话,「总在遇缘不同」。你没有遇到一个学习的环境,怎么会不退转!学习的环境,你真正发心要求智慧,那要亲近老师,要找同参道友,怎么去学?上学!你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你成功了,你学业成功了。如果想求智慧,没有机会上学校,自己随便在家里学习,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同学辅助,困难!几个人能学成功?内有烦恼、有习气,外面有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你有能力不受诱惑吗?你有能力伏住你烦恼习气吗?这个太难太难了!所以信心生起来之后,求学,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榜样,不但是一生不离善知识,生生世世都在求学。
所以使我们想到孔老夫子讲的话,真理!跟诸佛所说的完全相同。他老人家讲「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自己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教。学不厌,不亦悦乎;教不倦,不亦乐乎。教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你不入这个境界,你不知道。所以,孔老夫子能说得出这几句话,他是学到了家,真正契入了教学三昧,快乐无比。佛家的学与教,学习与教化,从初发心生生世世永远没有止境。到了成佛,证得究竟极果了,还是学习,还是教化。那个学习是做给九法界众生看的,示现,永远永远学不厌、教不倦。
他说他境界的提升也分层次,也有次第,他是十年一个次第,他用这个方法来分。「十五有志於学」,十五岁,「三十而立」,而立就像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学习得了根本智,毕业了,三十岁毕业。然后他的学习是在生活当中,是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学习成就圆满的智慧,所以他说「四十不惑」。不惑是什么样子?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内能够降伏烦恼习气,有这个能力能控制得住,外面不受外境诱惑,有这个能力,四十岁就有这个能力。他所学的起了作用。「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像佛法里面讲的,对於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也有次第,次第行中,信最殊胜、最难得。夫子对於学习,对於教导信心十足。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看到,他十九岁出家,就算十九岁开始学,也是三十而立。三十岁示现成佛,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悟后就开始教学了。三十岁开始教学,到七十九岁,释迦牟尼佛是七十九岁走的,教学四十九年,乐此不疲。每天学习,每天教导,教,帮助自己学,学,帮助自己教,教跟学相辅相成。这是世尊为我们示现,也是示现一个次第。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次第,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示现次第,也示现了圆融,圆融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初成正觉,定中所说,圆融。然后我们晓得次第是从哪儿来的?次第是从圆融当中来的。
总而言之,信心难得,我们要想成就,那你要有清净信心,有坚定信心,有不退的信心,这才能帮助你成就。换句话说,我们学习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没有信心。所以说「於生死中,创发信心,为吉祥故」,生死是六道轮回,创是创始,就是你初发心,在六道轮回里面,初发心想学佛这是最吉祥的。下面说,「信能增长智功德等一切德故」,这一句是解释,为什么於六道生死当中生起信心是最吉祥,因为信能增长智功德,一切德,世出世间一切德。所以《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个意思一样。信是成无上道的根源,能生世出世间一切功德,所以叫功德母。母是比喻,母亲能生儿女,信就好像是母亲,功德就好像是儿女,母亲生的,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从信心里面生长出来的,这个我们相信,我们对这个没有怀疑,为什么?我们在前面读过,这个信心是从根本智里头建立的,所以它殊胜,所以它难得。
《华严经》从这个地方,这一会六品经都是教导我们生起信心,坚定信心,不退信心,往后就一帆风顺了。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古今中外都不例外,那就是什么?魔来障道。释迦牟尼佛示现降魔,才能成道。我们每一个修行人,到你修行稍稍功夫得力,魔就来了。魔是什么?是我们过去,过去今生你所结的这些冤家对头,你杀害的众生。无论是有意、是无意,有意是罪,无意是过,无意是过失。被杀害的众生不会甘心情愿被你杀,他怀恨在心;换句话说,他念念当中要报复,这就是魔障。
过去的事情我们忘掉了,过去生中不记得了,这一生当中,我们从小长大到现在,你伤害多少众生?不要说别的,吃肉,这是我们在一般讲堂里头已经避免不说。但是今天诸位要想了生死,出三界,那就不能不说。你所吃的肉食,佛门里头常讲,你吃它半斤,你得要还它八两。没有说是吃了以后就没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冤冤相报,谁能逃避?还有欠钱的,欠钱的要还债,你债没还;欠命的,你命没有还。安世高大师到中国来还两次命债,这都是菩萨示现给我们看的。
你修行证果了,证果不能说是不还债,不能不还命。菩提道上魔障多,魔障是这么来的,还不是自作自受吗?这桩事情怎么办?所以我们每天认真修行,把功德回向给累劫冤亲债主,自他两利。你不要障碍我,你障碍我,我不能成就,你这一生报复我,下一生我又报复你。这样冤冤相报,我们永远痛苦,这又何苦来?过去迷惑颠倒,无知,干了错事。现在很幸运我们接触到佛法,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从此以后,我们大家和解,我们不要报复了,我们要互相帮助。点点滴滴的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点点滴滴回向给累劫冤亲债主,他们能接受。只要我们心地真诚,诚则灵,他能接受。他接受之后,他就不找麻烦了,他来做你的护法。不但不障碍你,他来帮助你,诚心诚意,没有丝毫虚伪。
诸位要知道,虚伪的心可以骗人,骗不了鬼神。中国谚语里头常常说,那都是真理,真的事情,「举头三尺有神明」,人不可以做亏心事。过去做亏心事是迷惑颠倒,无知,现在觉悟了,这些毛病统统要改正过来,我们再不肯干、不做亏心事,再也不可以亏待一切众生,宁愿自己吃亏,不能让别人吃亏,这叫化解怨结,消除魔障。所以大乘经上佛教给我们,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化恶为善,要从自己本身做起,要在心地上做真功夫,自己真的回头了。所以,信确实是无上道的根源,能生一切善根功德。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没有认真学好,以后的修行就不可能有进展。根基要稳固,像建大楼一样,这是地基。
下面大师为我们开示,「此十菩萨同表信门,故皆名室利,各随一门,达一切法,故复有差,次文当释」。我们在十信这一段里面,以十个菩萨来代表,十个菩萨都是代表信门,所以名字里面都有梵语室利。室利的意思,刚才我们念过,有首,有胜,有吉祥,有德。在经文里面我们看到的,东方菩萨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妙德。室利跟后面讲的师利音是一样的,翻的不一样。文殊师利,你们想想看,音是相同的,所以翻成中国,有的法师翻妙吉祥,有人翻妙德,这是我们在很多经论里面都看到的。这是保留了梵名,文殊师利。南方就是觉首,首就是室利,觉首,要用梵音的话就是觉室利;西方财室利,财首;北方宝室利。梵音跟翻它的意思,我们这样就明白了。
十个菩萨各随一门,十代表无尽,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无量无边法门归纳为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用一个菩萨来代表,就八万四千菩萨。无量菩萨,这个地方举十个,十就是代表圆满,要是讲八万四千,那就麻烦了。所以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只举十个例子来说。希望我们闻一知十,一闻千悟,读了这十个菩萨,就统统都明白了。你看看各随一门,达一切法,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任何一门都通达一切法。佛法里头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都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从真如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因此每部经都通达真如自性。换句话说,每部经教你的理论与方法都能够证得明心见性,到明心见性不就一切都通了!
通一切佛法,通一切世间法。世出世间法,实在讲没有差别。为什么叫世间,叫出世间?明了就叫出世间,迷惑就叫世间,其实世间跟出世间哪有界限,就迷悟而已。但是在没有通达一切法之前,它有差别,通达一切法之后,就没有差别了。一切法就好比我们的讲堂,我们讲堂四面有四个门,没有进来的时候有差别;这四个门在门外有差别,进来之后没有差别了,无论从哪一门进来都没有差别。佛的这个大讲堂有八万四千门户,在外面,八万四千门户不同,进来之后一样的;一进来之后,八万四千法门全部你都得到。所以,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能通达一切法。无论什么样的经论,部头不论大小,经教不论深浅,佛是便利於各个不同根机,只要你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是平等的,佛法是平等法。所以十信最后一位,上方的佛刹叫平等色,用意都很深很深的。
底下这一段是为我们解释梵语室利,这是佛学常识,顺便说一说也好。「亦有传云,梵云室利,此云吉祥,室利云首,亦是一理」。梵语室利是音,梵音,翻成中国意思翻吉祥。文殊师利有的时候翻妙吉祥,他里头有德的意思,所以也翻作妙德。也翻作首,室利云首,亦是一理。这个小注里头说得很清楚,这个传云者就是当时的兴善三藏法师。「余亲问三藏」,余是清凉大师,清凉大师问兴善三藏法师,问他,亲问他。「有同此说,今欲会意,故前收四说」,就是四个意思来解释,室利里头含著这四个意思,就是前面讲的首、胜、吉祥、德,有这四个意思。这是佛学常识,我们应当要晓得。因为文殊菩萨在中国大乘法里面,他的地位非常重要,四大名山的五台山就是供文殊的。
再看底下这一段,「眷属皆十刹尘者,表一一行,摄无尽德故」。这个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到这个地方来参与大会的人有多少?十个佛刹微尘数菩萨众。这个里头没有声闻,没有缘觉,都是菩萨。我们很清楚都是法身菩萨,《华严》里面讲的圆教初住以上,不是普通菩萨,普通菩萨不能入这个法会。他们为什么来?《华严》正是对他们讲的,他们是当机者。表一一行,摄无尽德,那个数量之多,不是八万四千法门,十个佛刹微尘数法门,一个人代表一个修行方法,取这个意思。每一个行门里面,都成无上道,那就是德,代表自性本具无量无边的德行。所以无量无边一切诸法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最后觉悟的时候,一切还归自性,自性流出来还归自性。
底下一句就表这个意思,「皆诣佛者」,经文里面我们看到的,来诣佛所,「有归向故」。其他的不要解释,其他的前一会「如来现相品」里面,详细报告过,就不要重复了。此地特别著重他表信位的功德,著重在这一点为我们细说。所以到最后归佛,佛代表真如本性,从真如本性流出去,后面还归真如本性,来诣佛所。正是佛在大乘经论里头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法从心性流出,一切法还归心性。
禅宗大德里面常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句话,我们今天有没有听懂?你要听懂了,恭喜你,你也跟这些大德们一样,入佛境界了。法相唯识家,他们的思想也很奇怪,他们只承认宇宙之间遍法界虚空界只有识。他肯定只有识,除了识之外,一概不承认,唯识。法相唯识,法相是所现的,唯识是能现的,能现是真的,所现是假的,舍假取真,唯识。心是能现,识是能变,性识是一不是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