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九九卷) 2003/4/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999
诸位同学,请看经文第二段引例请问,别中第六句看起。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净除一切杂染故。永断一切疑网故。拔除一切希望故。灭坏一切爱著处故。】
这一共有四句,四句都是讲成就的利益。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的「成何益,(第)一除集谛染,(第)二决道谛疑,(第)三拔苦希望,(第)四证灭爱处故」,这是大师给我们的提示。我们看经文,成益第一个。
『净除一切杂染故』,杂染就是烦恼习气。怎么个除法?在这一大段经文里面,总共有十句,第一句是总说,其他九句是别说。别说里面又分成两段,前面五句是说出菩萨行愿怎么成就的。所以第一句讲「上继佛种」,一定要发心续佛慧命,经文上「令如来种性不断故」。怎样才能够续佛慧命?一定要生起慈悲心,救护一切众生。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一样,他是看到众生的生老病死苦,还有许许多多的折磨灾难,引发了大慈悲心。救护众生怎么个救护法?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所有一切苦难的业因,这个业因是烦恼恶业感召的果报。要怎样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一定要让众生觉悟,特别是明了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真相,这就是经文里头讲的「了知一切行故」。怎样帮助众生明了觉悟?这一定要说法,所以「演说一切诸法」,这一句是这一段里头的核心,最重要的这一句。底下这四句另外成为一段,这是讲的利益。
闻法之后,觉悟之后,他得的什么利益?头一个断烦恼,「净除一切杂染」。我们想一想,我们学佛、闻法了,我们的烦恼有没有轻?断很难,烦恼轻智慧长,我们闻法得利益了。如果天天在学教、在听经,烦恼没有断,没有减少,甚至於不但没有减少,还在增长,那就错了,我们的学习方向目标那就偏差了。说得不好听的话,这不是在学佛。佛跟魔实在说一念之差,什么念头?觉迷。一念觉,我们走的是佛道;一念迷,我们走的是魔道。
经典没有错,决定是正法,我们用什么心来学习?我们学习希望得到什么?这个重要!如果是用名利心来学习,我学佛希望将来成名,希望将来得供养、得大众尊敬,这个心不是佛心。大经里头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换句话说,经教里佛讲的这些话我们没听进去。果然听进去了,观念转变了,你对於整个宇宙人生想法看法跟从前不同了。从前想法看法总离不开自己的利益,利益总不外名闻利养,真正了解之后,名闻利养放下了。放下名闻利养,我们天天在这里学习,学什么?求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绝对不求名利。
我们在讲席里常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真的放下了,与这十六个字肯定不相应,这是正法;与这十六个字相应的话,我们不是在学佛,说得好听一点,把佛法当作世间追求名利一种学术来学习。这是世出世间法差别之处,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这一句我们要常常记住,做为自己的座右铭,每一天念念想想,我的烦恼习气有没有降低,检验自己修学的成果。这下面三句亦复如是。如果烦恼习气没有降低,甚至於还增长,那我们要提高警觉,要真正的忏悔,忏悔的方法还是要依教奉行。
实在对於这个教理没有办法透彻的契入,这是事实,中下根性的人难处在此地。但是还有一个办法,读《高僧传》,读《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见贤思齐,这个有好处,能够激发自己的道心。修净土的同学,念《往生传》、念《净土圣贤录》,宋朝莹珂法师就是读《往生传》激发道心的。看到别人一个一个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菩萨作佛去了,他能,我为什么不能?仔细看看这些人,在这个世间我们跟他比比,并不比他差很多,为什么他能成就,我不能成就?从这些地方回头,放下万缘,一心专念专修而成就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当代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决定不是假的。我们在学佛四、五十年当中,接触到的不少,出家在家总有几十个人,这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些人真的去了。
我们多看看,常常多想想,再仔细观察现前这个世间,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常常以佛陀教诲提醒自己,「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不止沧海桑田,所以只要稍稍留意,你就了解了。现在这个社会,整个世界动荡不安,人心没有依靠,没有安全感。所以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净宗欣厌二门,对现前这个世界一定要有厌离心,对西方极乐世界要生欢喜心、希求心。我们不求别的,我们只希求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的缘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依大《华严》归《无量寿》,这个缘太殊胜了。我们主修的《无量寿经》,净土法门,《无量寿经》是我们主修,《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我们助修,我们用它来帮助。这个缘非常非常希有,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告诉我们,《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细说,我们用它做缘,做助缘。《无量寿经》是《华严》的精华,中本《华严》,《华严》的精华,容易受持;分量不多容易受持,拿它做为主修,一心一意的投入,现在人讲投入,我们佛学的术语叫契入,这样不难得念佛三昧。
得少分的念佛三昧,你就会法喜充满,你的心神定了。这个世界怎么样动乱,环境怎么样不安,你的心神是安稳的,你可以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了,这个利益就不可思议。然后我们真正能够相信,佛在经上讲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四句偈的利益,我们才会懂这句话。否则的话,看到经上这句话的时候,很不容易接受。
今天大千世界七宝来供养你,你愿意要大千世界七宝?你还是愿意要这么一本《弥陀经》?我相信肯定你不要这个东西。不要说大千世界七宝了,现在有人要供养你一百万美金,告诉你,你把《无量寿经》、《弥陀经》放下,这两个在面前,你选择哪一个?肯定是选择那个一百万。由此可知,你学佛那个心不是真的。一百万就把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门抛弃掉了,还搞六道轮回,还去搞三途地狱,这不叫迷惑颠倒到所以然处!学佛学了十几年了,学了几十年了,学到哪里去了?所以要常常想到什么?生死轮回苦。
生死轮回苦从哪里去体验?从自己这一生受报行业上去体验。再仔细观察这个世间苦人,世间人哪个不苦?没有福报的人受苦,有福报的人他在造苦因,后面苦果等著他,统统是苦。所以我们要细心观察一切众生他受的是什么报,他现在造的是什么业。经论上常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自己常常想到,我这一生所受的,我这一生所造的是什么,就很清楚很明白,我来生还要受吗?还要造吗?这个造作很可怕!可怕在哪里?想想我自己没有遇到佛法之前,我想些什么?我说的是什么?我造的是什么?自己要反省,然后仔细观察别人,你就会觉得太可怕了。
学佛之后才晓得这些道理,才知道这个因果轮回的事实真相。但是自己烦恼习气非常重,虽然听得不少,读得也不少,境界现前,自己还是做不了主,还是被境界牵著走,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自私自利,你说怎么办?这个世间什么人来劝你?什么人天天来告诉你?没有人。你的父母不告诉你,一般老师也不告诉你,你的朋友们只恭惟你、随顺你。我们真正不容易,遇到大乘、遇到一乘法,生真正的欢喜心。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在一起共修,几个人就够了,不要求人多。老师同学也是过去生中的缘分,可遇不可求,有缘大家在一起,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我们都有成就。
道场,要常常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什么样子的道场?经上讲的「普光明殿」,我们在前面读了,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一个殿?没有。《大方广佛华严经》,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在定中说的。他在什么地方入定?菩提树下,这个经上讲菩提场。经上也有清凉大师给我们详细介绍,天人天王供养的讲堂,供养的宝殿,我们人间肉眼看不见,那是另一个维次的空间。我们一般凡夫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坐在一个草铺的坐垫上,但是经上讲释迦牟尼佛坐的是金刚宝座。天人看到是金刚宝座,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草垫上。这个道理,现在我们也略略能够体会到了。
佛菩萨没有身,随类现身,你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你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身。正如同一九八二年,圣一法师他们几个人到普陀山去拜观音菩萨,潮音洞。圣一法师回到香港告诉我,他们三个出家人在梵音洞洞口拜了半个多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了,三个人都非常欢喜。离开之后,大家就问:你见到观音菩萨什么样子?三个人都不一样。圣一法师见到的观音菩萨是戴毗卢帽,全身都是金色的,另外一位法师见的是白衣观音,第三位法师见到的是个比丘,出家人。你看看同样在一个时间见到的,不一样!所以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我们凡夫看到的释迦牟尼佛是凡人,天人看到释迦牟尼佛那不一样,跟我们看到的相貌不相同,确确实实他是坐在金刚宝座上;阿罗汉、菩萨来看佛的时候,又不相同。
所以佛没有形相,形相从哪里来的?形相是见的人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相分,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谁的心想生?是你自己的心想生,不关别人。每一个人心想,他感受的那个相不一样,就是他所见到的、他所感触到的不相同。正如同日本科学家实验这个水结晶,每一个人去看结晶都不一样,为什么?它随著你的心在变。我看随著我的心变,他看随著他的心变,怎么会一样?我们两个心是一样,那它变的结晶就是一样,这个不可能。在佛经里面只有说「佛佛道同」,两个人都是佛,他看的结晶是一样的;两个人都是菩萨,他看的很接近相似,绝对不会完全一样,只有佛佛道同。所以从这个科学的实验,我们对於经典里面讲的很多东西比较有深一层的体会,增长了我们的信心。
所以记住,烦恼习气不能不断。我们每天学习、修行,成效就在这一句,我的心比昨天是不是清净一些?天天要想,这叫真修行。天天去检验,天天发现自己烦恼习气,天天改正自己烦恼习气,真修行。
『永断一切疑网故』。疑,这个地方特别是对於圣教的疑惑,疑惑的事情太多用网来做比喻。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跟我们说的,少分又少分。前面我们读过,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宫殿里面,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完整的本子,他告诉我们,有多大的分量?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我们现在懂得了,一偈是四句,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换句话说,要用句子来讲,就是四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句,每一句字数多少不一样,你就晓得这个分量多大,我们这个世界容纳不下。
实在讲,他所说的表法的意思,完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什么?实实在在讲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的依正庄严,这是完整的《华严经》。中本、小本是如来对各种根性不相同的人解说而已;中本对菩萨解说的,下本对人天解说的,人天程度低。龙树菩萨把下本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四十八品传到世间。这个经在印度用梵文写出来的,传到中国一半都不到,所以传到中国来是残缺不完整的本子,四十八品现在我们中文翻译的只有三十九品,十万偈现在中文本子大概也只有五万偈的样子,少了一半。
这个经里面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听了有没有疑惑?疑惑很多,因为有疑惑所以就不能相信,信心生不起来。在这一品经里头,你看看世尊是教我们怎么样生起信心,依什么生起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华严》不容易!从这个经的标准来看,我们哪里有信心?这也是我们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现在多少能明白一些了。我们的信跟真正修行证果的人,那个信心不一样,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你看看他们的信心是依根本智起来的,我们的信心依什么?这个里头讲的「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法界乘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哪有根本智?
我跟诸位同学说过,我的信心是对老师尊敬,是对老师不怀疑,我的信心从这儿生的。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教导初学尊师重道,我的信心从这儿生的,不是从根本智。从根本智生的信心,这个才叫做圆顿根性,《华严》的当机。学习《华严》它有条件,它条件是信心,这个经你看四分,信、解、行、证,那他很顺利,他能成就。你从这上仔细去观察,现代人的信心,难,为什么?他不信老师。我还是古大德教导的老方法,有这么一点成就。如果对老师信心成了问题了,我曾经跟诸位说,那我就一事无成。
不听老师教诲,听许许多多的人的意见就不得了。听老师的教诲,实在说最难得的是李老师。我前面那两位老师,实在讲都是用这个方法,但是没有明说,因为什么?我刚刚初学,我是一张白纸。所以方东美先生教我,叫我到他家里去上课,不到学校。为什么?这是一张白纸,肯学,要防止一切杂染,这老师这点高明。我到学校接触很多老师,接触很多同学,肯定受影响,影响就是杂染。所以他用这个方法,他不让我去,叫我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他给我上两个钟点课,我感恩!后来我知道他用心。认识章嘉大师之后,章嘉大师也是这样的,每一个星期也是两个小时,防止杂染。
李老师那边因为学生多,他自己有道场,他的人众很多,所以就说得很明白:除了他讲经说法之外,任何人讲经说法不可以去听;所有一切文字书籍包括佛经,没有得到他同意不可以看;第三个条件是你过去所学的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一切从头学起,听他一个人指教。诸位想想看,你们能遇到这个老师吗?你们遇到这个老师,肯接受吗?不肯接受就没有法子了,信心从这里建立的,疑惑从这里断除的。相信一个老师,有疑问只向他请教,绝对不会向别人请教。你要向别人请教,这个老师就不要你了,为什么?你夹杂了,杂染了。老师对你负完全责任,这个难得,这个恩德多大!你要不听话,老师没有办法教你,这个师生关系不能建立。这个意思还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还看上面这一句:
【永断一切疑网故。】
这一句实在讲关系我们学习功夫的成败。菩萨最大的障碍就是疑,所以怎样断疑生信,这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细心从历史上观察,古今中外凡是真正有成就的人,对於他的所学所习的,肯定没有怀疑,他有坚定的信心,所以他能有成就。所以「疑」你看看世尊把它列在六个根本烦恼之中,排列的贪、瞋、痴、慢、疑,这个疑就是对於圣教的怀疑,大烦恼。
因为对圣教怀疑,你就不肯学,信心生不起来,学习的意念也生不出来,那就是与佛没有缘。这是与佛没有缘,这一生不但得度的机会落空了,连在这一生把你的功夫境界提升一级的机会都没有了,你说这多可惜!所以只要是与佛有缘,信心纵然不坚固,这一生不能成就,阿赖耶识里头确确实实种下菩提种子。过去生中已经有菩提种子的,这一生当中你的菩提种子肯定它增长,它还继续,为什么不能开花结果?是因为你信心不足,你还是有疑,疑障碍住你的成就。在这一生当中,这个境界的提升,功夫的提升与你的疑性有密切的关系,确实它是成正比例的,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古人在真正学业、道业上成就的人比现在人多,特别是在中国,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儒家的基础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个教训好。他的断疑生信是从这个地方生的,从小教养成的。非常不幸,特别是最近的半个世纪,对於孝亲尊师没有人谈了,不说了。前半个世纪还有人说,后半个世纪没人说了。因此我们要是就因果上来看,往后圣教承传难了。
但是在今天我们又看到一线光明,那就是台湾跟中国大陆现在不少人在提倡儿童读经,这个的确是一线光明,一线生机。推动这桩事情的人,从事於这个工作的人,我心目当中都认为那是佛菩萨应化再来的,不是凡人。凡人怎么会想到这个事情?纵然这些人不是佛菩萨应化,肯定得佛菩萨加持,这个我一丝毫不怀疑。与佛有缘得佛菩萨加持,这个里头佛菩萨应化在其中是肯定有的,多少我们不晓得,肯定有佛菩萨应化在其中,加持的一定是更多。为什么?这个事情与性德相应。凡是与性德相应的就跟佛菩萨有缘,就跟佛菩萨的慈悲弘愿相应。与佛菩萨慈悲大愿相应,你想想看,哪有不得加持的道理?肯定得佛力加持。
所以断疑生信,这个在教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因此有疑一定要问,如果不问,你这个疑不断,决定障碍你的信心。信心受到障碍了,后面的解分、行分、证分统统都障碍住了。利害得失,一定要知道。下面第三句:
【拔除一切希望故。】
一般人讲:希望都没有了,这人活在世间还有什么意思?确实,六道众生活在哪里?活在『希望』里面。他今天很勤奋的工作,什么力量在推动他?跟诸位说,「希望」在推动他。他希望得名闻利养,他希望得五欲六尘的享受,所以他才肯认真努力学习,认真努力工作,以达到他的希望,满足他的希望。希望怎么能拔除?
不拔除希望,跟诸位说,世间法。现在你要学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不但对於世间一切不能有希望,对出世间也不能有希望。绝不可以说,我把世间放下了,我希望出世间,那你的希望没有改变,只是换了希望的对象而已,这个不行,这个不是换对象的。谚语有所谓「有希望,你就一定有失望」,这一句话是真理。为什么要拔除?因为这个念头是攀缘心,你们天天念三时系念,中峰禅师所讲的缘虑心,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佛在楞严会上讲,因地心跟果地觉一定要相应;希望的心与果地觉不相应,道理在这个地方。
所以世间许许多多人修行不能得成正果,原因在哪里?错用了心。你要想求真正的大道,真正的证果,你要用真心,大乘经上常说「真心离念」。「希望」是一个妄念,世法里头讲可以,佛法里头不可以有;你求世间功名富贵行,求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行,求佛法不行。换句话说,希望只有在六道,你要出六道的话,有这个心出不了六道。换句话说,不但是阿罗汉果你没有办法证得,须陀洹果你也没法子证得。须陀洹就是圣人,我们一般讲小圣。为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须陀洹已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离了,你想想看,希望是不是离了,拔除了?你只要有希望在,肯定四相具足。四相具足,六道凡夫,出不了六道范围。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才真正了解大乘经上所说的真理。为什么?真心里头没有希望,希望是妄心里头才有。
我们常常讲,要希望怎样怎样。现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还有没有希望?不能没有希望。我们今天很多很多的工作,在外面应酬,我到外面应酬就是为了一个希望,什么希望?希望世界和平,希望大家能够化解冲突,希望种族与种族,宗教与宗教,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和睦相处,还是一个希望。但是要晓得这希望在事,心理上能不能有?不能有。心理上要有这个,那就成了很大的障碍了,这个道理要懂。这个就是大乘法里头常常说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
世间人所有的希望,不可以破坏,他这个希望是好的、是善的,我们要帮助他,要成全他。但是自己?自己不能掉在里头去,自己要掉在里面去,那你就错误了。所以我们有许多工作是要满足苦难众生的希望,不是自己。自己已经不受顺逆善恶境缘的影响了,为什么不受影响?因为你那个希望放下去了,拔除一切希望了,你入了另外一个境界。入另外一个境界的时候,你还是有慈悲心,你不舍慈悲,就跟诸佛菩萨一样乘愿再来。这个意思很深,希望大家细心去参究,把它搞清楚,我们才能够学佛菩萨,才能够过佛菩萨的生活,随缘自在!
有希望就不能随缘,就得不到自在;有希望,你随缘你会考虑,我们一般讲:你有顾虑。如果没有希望,随缘的时候没有顾虑,心是清净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所以这一条我们不能不知道。《六祖坛经》里面你看讲得多好,讲到真心「本来无一物」,哪里还会有希望?一切希望可就麻烦大了。他这四句都有「一切」,六道众生的常情,从这四句你就看到这六道众生。你看净除、永断、拔除、灭坏,这就超越了,跟一切众生在一起和光同尘,心地决定没有杂染,决定没有疑惑。到这个第三句的时候,决定不杂希望,为什么?对於一切性相、理事、因果都透彻明了了,就像佛在经上常说的「法尔如是」、「法如是尔」。
世间法里面说穿了就是因果报应,欲界里头,你要是把它看穿了、看明白了,冤冤相报。这些事情大小乘经论里头,佛讲得太多太多,讲得非常详细非常明白,一定要觉悟。觉悟了的人,这是我们要学,对待一切人、事、物,绝对不会有一个恶念;如果还有恶意还有恶念,自己立刻要警觉到我还是迷而不觉。真正觉悟的时候,怎么可以会有念头生起?
念从哪里生起来的?从无明生起来的。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好,「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无念之念那才叫正念,所以那个正不是邪正的正,邪正的正是相对的,不是正念,无念才是真正的正念。但是这个无念又要晓得,一般人说无想了,我什么都不想了,什么都不思,把思想断掉了,那是无念吗?不是,那叫无想定。无想定也不容易,修成之后,果报在四禅无想天。无想天,佛说那是外道,为什么?他不能破无明。
所以无念是什么?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这个里头不起一个念头,这才叫真正无念,它不是无明。经典里头有个比喻,实在讲比喻得很好,佛常常用镜子做比喻,古大德常常引用,这个我们好懂。镜子照外面景象照得很清楚,那是自性的德用,它有没有念?没有。你看镜子照外面境界相,你要问它有没有妄想?它有没有分别?它有没有执著?真的都没有。
所以我们眼见色,就跟镜子照外面境界相一样,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意接触外面境界,乃至於意对的是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没有一样不清楚。所以我们前面讲的性相、理事、因果,这三条把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统统都包括尽了,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这是般若智慧。这个里头决定没有一丝毫的染著,就是说绝对不会有丝毫的念头起来、意思起来,没有。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正念。修无想定的人,他虽然是什么他也不想了,他也不念了,但是外面境界他什么都不知道,不同!
诸佛菩萨他什么都知道,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他给我们示相,应化在世间,你看他所表演的,觉悟;他所教导我们的,显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看他能够将性相、理事、因果统统表演出来给我们看,觉悟的人看出来了,明白了,欢喜向他学习。我们一般讲这种人上根利智,根性很利的人他看出来了。中下根性的人不行,看不出来,天天接触也看不出来,中下根性的人还要言教。
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言教是以身教为基础,演说,以演为主,以说为辅助。你说为什么?帮助众生断疑生信,你教他这样做,你自己没有做到,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你教他这样做法,你自己本身做到,他就相信,他不怀疑。所以自己要先做到,然后你才能够教人。佛菩萨祖师大德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对他生恭敬心。
观察要细心,态度要诚恳,要知道菩提道上障碍多,障碍从哪儿来的?我们过去生中业障习气深厚。障碍不是障碍善知识,像我们亲近老师,有人在我面前毁谤老师,有没有障碍老师?没有。老师纵然听到毁谤,一笑了之,没在意。障碍了哪里?障碍谁?障碍我们做学生的,我们对老师起了疑惑,这个信心、恭敬心衰退了。所以魔是来找我们的麻烦,没有找老师,与老师不相干。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我亲近三个老师,在我面前毁谤的人都很多,但是我听了之后绝不放在心上,也用不著跟他辩驳。因为那时候我们初学,我们讲不过他,他很会讲,我们只有听,听完之后,我还是一样跟老师学东西,我决不受你的影响。因为我心里很清楚很明白,我要离开这个老师,再找一个好老师,我到哪里去找?我找不到。你说这个老师怎么怎么不好,还有很多人赞叹他的,还有很多人尊敬他的,还有很多人跟他学的,一半一半!我又何必受你影响?
所以这一生一点点成就,正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一分成就,十分诚敬十分成就」。老师教的学生很多,我们同学都很多,这么多同学当中,我能有一点成就没有别的,我对老师诚敬的心比别的同学多几分,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诚敬是自己的性德,凡是与性德相应的,好!所以这成就不是外来的,总与性德有关系。孝亲尊师是性德。
这是希望我们要了解这句话里头真正的含义,在世法、在出世法,知道如何去用它,要用得活泼,用得灵活。出世不坏世间法,世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总在迷悟之不同,迷了一切法都是世间法,悟了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古德常讲:哪一法不是佛法?悟了,三途地狱都是佛法,迷了,佛菩萨也是世间法,总在迷悟之不同。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末后这一句:
【灭坏一切爱著处故。】
这一句也是我常常讲,我们要觉悟世间无常,一口气不来就是另外一世了。所以你要常常想到,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哪一样你能带走?要常常作如是观。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人说死了以后带不去。你每天晚上睡觉就是死一次,每天死一次,你知道吗?死了是什么?不过就是睡著了,他不再起来了,不再醒来就叫死。每天你都死一次,当你睡著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所有一切人事物,哪一样是你的?熟睡的时候,你身体被人抬走了,你都不晓得,包括这个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你看你晚上作梦,你已经入到另外一个境界里去了,入到另外一个维次空间去了。这样才能真正提起自己高度的警觉性,对这个世间一切法没有一丝毫的留恋。记住佛门有一句话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千万不要被这个花花世界欺骗了,那你是愚痴人,你是凡夫,你造业,起心动念无不是业。
只有真正觉悟的人,这是觉悟的一个依据,我要怎么样真正觉悟?我要怎么样才能真正放下?我举的这个例子是个好方法。我利用这个方法自己提升自己境界,得力很多。我很清楚很明白,真的《金刚经》上讲那个话,你从这个实验当中你能够体会,证明佛这两句话真实不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相包括自己身体,何况身外之物。「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决定不是真实的。你要把它当作真实看,你看错了,你已经被这些法相欺骗了,你已经迷了,你已经堕在三途六道了。警觉要高,高度的警觉,对於一切法的贪爱、执著要放下,这就是「灭坏」。先从坏,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个坏是什么?原理,了解事实真相。
诸位要知道,这个爱是一种情执,「爱著」都是情执,迷情执著,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在佛法叫慈悲,慈悲是性德,慈悲的那个爱不是感情的,这个爱里面没有贪、没有著。这个慈悲跟爱的意思一定要能分清楚,实在讲很不容易分。我们性德里头有爱,那个爱是平等的爱,平等是没有分别;有分别就不平等,爱这个不爱那一个,这个爱就是说的这个。清净的爱的里面,不附带任何条件;换句话说,我们常讲绝对没有控制的念头,绝对没有占有的念头。你有控制的念头,有占有的念头,这个爱是属於贪瞋痴的,贪痴里面的一分,这个不是性德。
我们今天,特别在这个世界,因为现在这个世界人没有爱心,我们讲慈悲,许多其他宗教不懂,不能接受。我们讲爱,他马上就懂得,为什么?他也讲。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他们依据的都是《新旧约》,这《圣经》里面讲「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我们说爱,他马上就能接受,他欢喜。伊斯兰教讲仁慈,「真主阿拉确实是仁慈的」,仁慈也是爱。佛法讲慈悲,《无量寿经》上讲「仁慈博爱」。我们今天要把这个做为教化劝导大众的中心理念,这个就是契机。
现前这个社会大众的根机迫切需要,迫切需要的是仁慈博爱。仁慈博爱就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仁」就是推己及人,你看中国这个仁字是会意的意思,两个人,有我马上就想到别人,我喜欢的他也喜欢,我讨厌的他也讨厌,所以推己及人。平等对待是依这个为基础,这是我们讲世间法。出世间法那是依的真心本性,那个高了,你跟一般人讲他不容易接受,他不懂。你要跟他说这个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本来是一体的,他非常不容易接受;你要讲到我们推己及人,他懂。我希望和平,他也希望和平;我希望别人尊重我,他也希望别人尊重他;我希望别人关怀我,他也希望;我有困难的时候,希望别人帮助我,他同样的。这个容易懂,这个意思浅,容易懂。
所以今天我们对一切大众,真的这是帮助苦难众生度过这个灾难,爱心比什么都重要。灾难怎么来的?彼此没有爱心。没有爱心的时候,彼此只有憎恨,这个不得了!谁也不服谁,这个社会怎么能安定?如果说社会大众彼此都互相敬爱,这个社会和睦。我们要抛弃一切怨恨,我们要互相敬爱。但是在出世间法,这个也是严重的情执,障碍你出离轮回。你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家亲眷属,无论是田地财产,或者是珍宝玩物,有一样东西执著,一样东西贪爱,你的麻烦就大了。
过去我在香港讲经,香港有个龙华寺,这个大殿它的佛像很高大,外面是贴金的,里面好像是翻砂用什么东西做的,很轻,里面是空的。佛像里头好多老鼠在里头,我们在讲经,后面佛像里头老鼠在吵架。我就意识到了,老鼠在佛像里头去蓄窝,它爱佛像。所以我们如果要是特别喜欢这个佛像的时候,麻烦了,这个爱著一定要把它灭坏,怕的是什么?将来你就变成这些小虫,附住在佛像上,你舍不得离开它。
所以书、经本好不好?好。能不能爱它?是要好好的保护它,但是你要迷执在里头,那好了,来生我知道你到哪一道去投胎了,你会变成书里面的蛀虫,为什么?你喜欢它,你离不开它。你才晓得爱著处之可怕,喜欢什么将来就变什么。佛教你永脱轮回,你对於六道里面没有一样贪爱,没有一样爱著,六道的缘就断了,你下一次来,不到六道。所以你要懂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佛教导我们这个意思多么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经文第二段引例请问,别中第六句看起。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净除一切杂染故。永断一切疑网故。拔除一切希望故。灭坏一切爱著处故。】
这一共有四句,四句都是讲成就的利益。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的「成何益,(第)一除集谛染,(第)二决道谛疑,(第)三拔苦希望,(第)四证灭爱处故」,这是大师给我们的提示。我们看经文,成益第一个。
『净除一切杂染故』,杂染就是烦恼习气。怎么个除法?在这一大段经文里面,总共有十句,第一句是总说,其他九句是别说。别说里面又分成两段,前面五句是说出菩萨行愿怎么成就的。所以第一句讲「上继佛种」,一定要发心续佛慧命,经文上「令如来种性不断故」。怎样才能够续佛慧命?一定要生起慈悲心,救护一切众生。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一样,他是看到众生的生老病死苦,还有许许多多的折磨灾难,引发了大慈悲心。救护众生怎么个救护法?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所有一切苦难的业因,这个业因是烦恼恶业感召的果报。要怎样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一定要让众生觉悟,特别是明了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真相,这就是经文里头讲的「了知一切行故」。怎样帮助众生明了觉悟?这一定要说法,所以「演说一切诸法」,这一句是这一段里头的核心,最重要的这一句。底下这四句另外成为一段,这是讲的利益。
闻法之后,觉悟之后,他得的什么利益?头一个断烦恼,「净除一切杂染」。我们想一想,我们学佛、闻法了,我们的烦恼有没有轻?断很难,烦恼轻智慧长,我们闻法得利益了。如果天天在学教、在听经,烦恼没有断,没有减少,甚至於不但没有减少,还在增长,那就错了,我们的学习方向目标那就偏差了。说得不好听的话,这不是在学佛。佛跟魔实在说一念之差,什么念头?觉迷。一念觉,我们走的是佛道;一念迷,我们走的是魔道。
经典没有错,决定是正法,我们用什么心来学习?我们学习希望得到什么?这个重要!如果是用名利心来学习,我学佛希望将来成名,希望将来得供养、得大众尊敬,这个心不是佛心。大经里头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换句话说,经教里佛讲的这些话我们没听进去。果然听进去了,观念转变了,你对於整个宇宙人生想法看法跟从前不同了。从前想法看法总离不开自己的利益,利益总不外名闻利养,真正了解之后,名闻利养放下了。放下名闻利养,我们天天在这里学习,学什么?求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绝对不求名利。
我们在讲席里常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真的放下了,与这十六个字肯定不相应,这是正法;与这十六个字相应的话,我们不是在学佛,说得好听一点,把佛法当作世间追求名利一种学术来学习。这是世出世间法差别之处,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这一句我们要常常记住,做为自己的座右铭,每一天念念想想,我的烦恼习气有没有降低,检验自己修学的成果。这下面三句亦复如是。如果烦恼习气没有降低,甚至於还增长,那我们要提高警觉,要真正的忏悔,忏悔的方法还是要依教奉行。
实在对於这个教理没有办法透彻的契入,这是事实,中下根性的人难处在此地。但是还有一个办法,读《高僧传》,读《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见贤思齐,这个有好处,能够激发自己的道心。修净土的同学,念《往生传》、念《净土圣贤录》,宋朝莹珂法师就是读《往生传》激发道心的。看到别人一个一个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菩萨作佛去了,他能,我为什么不能?仔细看看这些人,在这个世间我们跟他比比,并不比他差很多,为什么他能成就,我不能成就?从这些地方回头,放下万缘,一心专念专修而成就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当代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决定不是假的。我们在学佛四、五十年当中,接触到的不少,出家在家总有几十个人,这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些人真的去了。
我们多看看,常常多想想,再仔细观察现前这个世间,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常常以佛陀教诲提醒自己,「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不止沧海桑田,所以只要稍稍留意,你就了解了。现在这个社会,整个世界动荡不安,人心没有依靠,没有安全感。所以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净宗欣厌二门,对现前这个世界一定要有厌离心,对西方极乐世界要生欢喜心、希求心。我们不求别的,我们只希求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的缘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依大《华严》归《无量寿》,这个缘太殊胜了。我们主修的《无量寿经》,净土法门,《无量寿经》是我们主修,《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我们助修,我们用它来帮助。这个缘非常非常希有,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告诉我们,《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细说,我们用它做缘,做助缘。《无量寿经》是《华严》的精华,中本《华严》,《华严》的精华,容易受持;分量不多容易受持,拿它做为主修,一心一意的投入,现在人讲投入,我们佛学的术语叫契入,这样不难得念佛三昧。
得少分的念佛三昧,你就会法喜充满,你的心神定了。这个世界怎么样动乱,环境怎么样不安,你的心神是安稳的,你可以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了,这个利益就不可思议。然后我们真正能够相信,佛在经上讲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四句偈的利益,我们才会懂这句话。否则的话,看到经上这句话的时候,很不容易接受。
今天大千世界七宝来供养你,你愿意要大千世界七宝?你还是愿意要这么一本《弥陀经》?我相信肯定你不要这个东西。不要说大千世界七宝了,现在有人要供养你一百万美金,告诉你,你把《无量寿经》、《弥陀经》放下,这两个在面前,你选择哪一个?肯定是选择那个一百万。由此可知,你学佛那个心不是真的。一百万就把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门抛弃掉了,还搞六道轮回,还去搞三途地狱,这不叫迷惑颠倒到所以然处!学佛学了十几年了,学了几十年了,学到哪里去了?所以要常常想到什么?生死轮回苦。
生死轮回苦从哪里去体验?从自己这一生受报行业上去体验。再仔细观察这个世间苦人,世间人哪个不苦?没有福报的人受苦,有福报的人他在造苦因,后面苦果等著他,统统是苦。所以我们要细心观察一切众生他受的是什么报,他现在造的是什么业。经论上常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自己常常想到,我这一生所受的,我这一生所造的是什么,就很清楚很明白,我来生还要受吗?还要造吗?这个造作很可怕!可怕在哪里?想想我自己没有遇到佛法之前,我想些什么?我说的是什么?我造的是什么?自己要反省,然后仔细观察别人,你就会觉得太可怕了。
学佛之后才晓得这些道理,才知道这个因果轮回的事实真相。但是自己烦恼习气非常重,虽然听得不少,读得也不少,境界现前,自己还是做不了主,还是被境界牵著走,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自私自利,你说怎么办?这个世间什么人来劝你?什么人天天来告诉你?没有人。你的父母不告诉你,一般老师也不告诉你,你的朋友们只恭惟你、随顺你。我们真正不容易,遇到大乘、遇到一乘法,生真正的欢喜心。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在一起共修,几个人就够了,不要求人多。老师同学也是过去生中的缘分,可遇不可求,有缘大家在一起,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我们都有成就。
道场,要常常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什么样子的道场?经上讲的「普光明殿」,我们在前面读了,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一个殿?没有。《大方广佛华严经》,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在定中说的。他在什么地方入定?菩提树下,这个经上讲菩提场。经上也有清凉大师给我们详细介绍,天人天王供养的讲堂,供养的宝殿,我们人间肉眼看不见,那是另一个维次的空间。我们一般凡夫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坐在一个草铺的坐垫上,但是经上讲释迦牟尼佛坐的是金刚宝座。天人看到是金刚宝座,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草垫上。这个道理,现在我们也略略能够体会到了。
佛菩萨没有身,随类现身,你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你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身。正如同一九八二年,圣一法师他们几个人到普陀山去拜观音菩萨,潮音洞。圣一法师回到香港告诉我,他们三个出家人在梵音洞洞口拜了半个多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了,三个人都非常欢喜。离开之后,大家就问:你见到观音菩萨什么样子?三个人都不一样。圣一法师见到的观音菩萨是戴毗卢帽,全身都是金色的,另外一位法师见的是白衣观音,第三位法师见到的是个比丘,出家人。你看看同样在一个时间见到的,不一样!所以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我们凡夫看到的释迦牟尼佛是凡人,天人看到释迦牟尼佛那不一样,跟我们看到的相貌不相同,确确实实他是坐在金刚宝座上;阿罗汉、菩萨来看佛的时候,又不相同。
所以佛没有形相,形相从哪里来的?形相是见的人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相分,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谁的心想生?是你自己的心想生,不关别人。每一个人心想,他感受的那个相不一样,就是他所见到的、他所感触到的不相同。正如同日本科学家实验这个水结晶,每一个人去看结晶都不一样,为什么?它随著你的心在变。我看随著我的心变,他看随著他的心变,怎么会一样?我们两个心是一样,那它变的结晶就是一样,这个不可能。在佛经里面只有说「佛佛道同」,两个人都是佛,他看的结晶是一样的;两个人都是菩萨,他看的很接近相似,绝对不会完全一样,只有佛佛道同。所以从这个科学的实验,我们对於经典里面讲的很多东西比较有深一层的体会,增长了我们的信心。
所以记住,烦恼习气不能不断。我们每天学习、修行,成效就在这一句,我的心比昨天是不是清净一些?天天要想,这叫真修行。天天去检验,天天发现自己烦恼习气,天天改正自己烦恼习气,真修行。
『永断一切疑网故』。疑,这个地方特别是对於圣教的疑惑,疑惑的事情太多用网来做比喻。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跟我们说的,少分又少分。前面我们读过,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宫殿里面,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完整的本子,他告诉我们,有多大的分量?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我们现在懂得了,一偈是四句,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换句话说,要用句子来讲,就是四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句,每一句字数多少不一样,你就晓得这个分量多大,我们这个世界容纳不下。
实在讲,他所说的表法的意思,完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什么?实实在在讲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的依正庄严,这是完整的《华严经》。中本、小本是如来对各种根性不相同的人解说而已;中本对菩萨解说的,下本对人天解说的,人天程度低。龙树菩萨把下本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四十八品传到世间。这个经在印度用梵文写出来的,传到中国一半都不到,所以传到中国来是残缺不完整的本子,四十八品现在我们中文翻译的只有三十九品,十万偈现在中文本子大概也只有五万偈的样子,少了一半。
这个经里面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听了有没有疑惑?疑惑很多,因为有疑惑所以就不能相信,信心生不起来。在这一品经里头,你看看世尊是教我们怎么样生起信心,依什么生起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华严》不容易!从这个经的标准来看,我们哪里有信心?这也是我们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现在多少能明白一些了。我们的信跟真正修行证果的人,那个信心不一样,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你看看他们的信心是依根本智起来的,我们的信心依什么?这个里头讲的「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法界乘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哪有根本智?
我跟诸位同学说过,我的信心是对老师尊敬,是对老师不怀疑,我的信心从这儿生的。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教导初学尊师重道,我的信心从这儿生的,不是从根本智。从根本智生的信心,这个才叫做圆顿根性,《华严》的当机。学习《华严》它有条件,它条件是信心,这个经你看四分,信、解、行、证,那他很顺利,他能成就。你从这上仔细去观察,现代人的信心,难,为什么?他不信老师。我还是古大德教导的老方法,有这么一点成就。如果对老师信心成了问题了,我曾经跟诸位说,那我就一事无成。
不听老师教诲,听许许多多的人的意见就不得了。听老师的教诲,实在说最难得的是李老师。我前面那两位老师,实在讲都是用这个方法,但是没有明说,因为什么?我刚刚初学,我是一张白纸。所以方东美先生教我,叫我到他家里去上课,不到学校。为什么?这是一张白纸,肯学,要防止一切杂染,这老师这点高明。我到学校接触很多老师,接触很多同学,肯定受影响,影响就是杂染。所以他用这个方法,他不让我去,叫我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他给我上两个钟点课,我感恩!后来我知道他用心。认识章嘉大师之后,章嘉大师也是这样的,每一个星期也是两个小时,防止杂染。
李老师那边因为学生多,他自己有道场,他的人众很多,所以就说得很明白:除了他讲经说法之外,任何人讲经说法不可以去听;所有一切文字书籍包括佛经,没有得到他同意不可以看;第三个条件是你过去所学的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一切从头学起,听他一个人指教。诸位想想看,你们能遇到这个老师吗?你们遇到这个老师,肯接受吗?不肯接受就没有法子了,信心从这里建立的,疑惑从这里断除的。相信一个老师,有疑问只向他请教,绝对不会向别人请教。你要向别人请教,这个老师就不要你了,为什么?你夹杂了,杂染了。老师对你负完全责任,这个难得,这个恩德多大!你要不听话,老师没有办法教你,这个师生关系不能建立。这个意思还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还看上面这一句:
【永断一切疑网故。】
这一句实在讲关系我们学习功夫的成败。菩萨最大的障碍就是疑,所以怎样断疑生信,这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细心从历史上观察,古今中外凡是真正有成就的人,对於他的所学所习的,肯定没有怀疑,他有坚定的信心,所以他能有成就。所以「疑」你看看世尊把它列在六个根本烦恼之中,排列的贪、瞋、痴、慢、疑,这个疑就是对於圣教的怀疑,大烦恼。
因为对圣教怀疑,你就不肯学,信心生不起来,学习的意念也生不出来,那就是与佛没有缘。这是与佛没有缘,这一生不但得度的机会落空了,连在这一生把你的功夫境界提升一级的机会都没有了,你说这多可惜!所以只要是与佛有缘,信心纵然不坚固,这一生不能成就,阿赖耶识里头确确实实种下菩提种子。过去生中已经有菩提种子的,这一生当中你的菩提种子肯定它增长,它还继续,为什么不能开花结果?是因为你信心不足,你还是有疑,疑障碍住你的成就。在这一生当中,这个境界的提升,功夫的提升与你的疑性有密切的关系,确实它是成正比例的,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古人在真正学业、道业上成就的人比现在人多,特别是在中国,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儒家的基础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个教训好。他的断疑生信是从这个地方生的,从小教养成的。非常不幸,特别是最近的半个世纪,对於孝亲尊师没有人谈了,不说了。前半个世纪还有人说,后半个世纪没人说了。因此我们要是就因果上来看,往后圣教承传难了。
但是在今天我们又看到一线光明,那就是台湾跟中国大陆现在不少人在提倡儿童读经,这个的确是一线光明,一线生机。推动这桩事情的人,从事於这个工作的人,我心目当中都认为那是佛菩萨应化再来的,不是凡人。凡人怎么会想到这个事情?纵然这些人不是佛菩萨应化,肯定得佛菩萨加持,这个我一丝毫不怀疑。与佛有缘得佛菩萨加持,这个里头佛菩萨应化在其中是肯定有的,多少我们不晓得,肯定有佛菩萨应化在其中,加持的一定是更多。为什么?这个事情与性德相应。凡是与性德相应的就跟佛菩萨有缘,就跟佛菩萨的慈悲弘愿相应。与佛菩萨慈悲大愿相应,你想想看,哪有不得加持的道理?肯定得佛力加持。
所以断疑生信,这个在教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因此有疑一定要问,如果不问,你这个疑不断,决定障碍你的信心。信心受到障碍了,后面的解分、行分、证分统统都障碍住了。利害得失,一定要知道。下面第三句:
【拔除一切希望故。】
一般人讲:希望都没有了,这人活在世间还有什么意思?确实,六道众生活在哪里?活在『希望』里面。他今天很勤奋的工作,什么力量在推动他?跟诸位说,「希望」在推动他。他希望得名闻利养,他希望得五欲六尘的享受,所以他才肯认真努力学习,认真努力工作,以达到他的希望,满足他的希望。希望怎么能拔除?
不拔除希望,跟诸位说,世间法。现在你要学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不但对於世间一切不能有希望,对出世间也不能有希望。绝不可以说,我把世间放下了,我希望出世间,那你的希望没有改变,只是换了希望的对象而已,这个不行,这个不是换对象的。谚语有所谓「有希望,你就一定有失望」,这一句话是真理。为什么要拔除?因为这个念头是攀缘心,你们天天念三时系念,中峰禅师所讲的缘虑心,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佛在楞严会上讲,因地心跟果地觉一定要相应;希望的心与果地觉不相应,道理在这个地方。
所以世间许许多多人修行不能得成正果,原因在哪里?错用了心。你要想求真正的大道,真正的证果,你要用真心,大乘经上常说「真心离念」。「希望」是一个妄念,世法里头讲可以,佛法里头不可以有;你求世间功名富贵行,求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行,求佛法不行。换句话说,希望只有在六道,你要出六道的话,有这个心出不了六道。换句话说,不但是阿罗汉果你没有办法证得,须陀洹果你也没法子证得。须陀洹就是圣人,我们一般讲小圣。为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须陀洹已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离了,你想想看,希望是不是离了,拔除了?你只要有希望在,肯定四相具足。四相具足,六道凡夫,出不了六道范围。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才真正了解大乘经上所说的真理。为什么?真心里头没有希望,希望是妄心里头才有。
我们常常讲,要希望怎样怎样。现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还有没有希望?不能没有希望。我们今天很多很多的工作,在外面应酬,我到外面应酬就是为了一个希望,什么希望?希望世界和平,希望大家能够化解冲突,希望种族与种族,宗教与宗教,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和睦相处,还是一个希望。但是要晓得这希望在事,心理上能不能有?不能有。心理上要有这个,那就成了很大的障碍了,这个道理要懂。这个就是大乘法里头常常说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
世间人所有的希望,不可以破坏,他这个希望是好的、是善的,我们要帮助他,要成全他。但是自己?自己不能掉在里头去,自己要掉在里面去,那你就错误了。所以我们有许多工作是要满足苦难众生的希望,不是自己。自己已经不受顺逆善恶境缘的影响了,为什么不受影响?因为你那个希望放下去了,拔除一切希望了,你入了另外一个境界。入另外一个境界的时候,你还是有慈悲心,你不舍慈悲,就跟诸佛菩萨一样乘愿再来。这个意思很深,希望大家细心去参究,把它搞清楚,我们才能够学佛菩萨,才能够过佛菩萨的生活,随缘自在!
有希望就不能随缘,就得不到自在;有希望,你随缘你会考虑,我们一般讲:你有顾虑。如果没有希望,随缘的时候没有顾虑,心是清净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所以这一条我们不能不知道。《六祖坛经》里面你看讲得多好,讲到真心「本来无一物」,哪里还会有希望?一切希望可就麻烦大了。他这四句都有「一切」,六道众生的常情,从这四句你就看到这六道众生。你看净除、永断、拔除、灭坏,这就超越了,跟一切众生在一起和光同尘,心地决定没有杂染,决定没有疑惑。到这个第三句的时候,决定不杂希望,为什么?对於一切性相、理事、因果都透彻明了了,就像佛在经上常说的「法尔如是」、「法如是尔」。
世间法里面说穿了就是因果报应,欲界里头,你要是把它看穿了、看明白了,冤冤相报。这些事情大小乘经论里头,佛讲得太多太多,讲得非常详细非常明白,一定要觉悟。觉悟了的人,这是我们要学,对待一切人、事、物,绝对不会有一个恶念;如果还有恶意还有恶念,自己立刻要警觉到我还是迷而不觉。真正觉悟的时候,怎么可以会有念头生起?
念从哪里生起来的?从无明生起来的。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好,「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无念之念那才叫正念,所以那个正不是邪正的正,邪正的正是相对的,不是正念,无念才是真正的正念。但是这个无念又要晓得,一般人说无想了,我什么都不想了,什么都不思,把思想断掉了,那是无念吗?不是,那叫无想定。无想定也不容易,修成之后,果报在四禅无想天。无想天,佛说那是外道,为什么?他不能破无明。
所以无念是什么?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这个里头不起一个念头,这才叫真正无念,它不是无明。经典里头有个比喻,实在讲比喻得很好,佛常常用镜子做比喻,古大德常常引用,这个我们好懂。镜子照外面景象照得很清楚,那是自性的德用,它有没有念?没有。你看镜子照外面境界相,你要问它有没有妄想?它有没有分别?它有没有执著?真的都没有。
所以我们眼见色,就跟镜子照外面境界相一样,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意接触外面境界,乃至於意对的是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没有一样不清楚。所以我们前面讲的性相、理事、因果,这三条把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统统都包括尽了,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这是般若智慧。这个里头决定没有一丝毫的染著,就是说绝对不会有丝毫的念头起来、意思起来,没有。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正念。修无想定的人,他虽然是什么他也不想了,他也不念了,但是外面境界他什么都不知道,不同!
诸佛菩萨他什么都知道,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他给我们示相,应化在世间,你看他所表演的,觉悟;他所教导我们的,显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看他能够将性相、理事、因果统统表演出来给我们看,觉悟的人看出来了,明白了,欢喜向他学习。我们一般讲这种人上根利智,根性很利的人他看出来了。中下根性的人不行,看不出来,天天接触也看不出来,中下根性的人还要言教。
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言教是以身教为基础,演说,以演为主,以说为辅助。你说为什么?帮助众生断疑生信,你教他这样做,你自己没有做到,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你教他这样做法,你自己本身做到,他就相信,他不怀疑。所以自己要先做到,然后你才能够教人。佛菩萨祖师大德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对他生恭敬心。
观察要细心,态度要诚恳,要知道菩提道上障碍多,障碍从哪儿来的?我们过去生中业障习气深厚。障碍不是障碍善知识,像我们亲近老师,有人在我面前毁谤老师,有没有障碍老师?没有。老师纵然听到毁谤,一笑了之,没在意。障碍了哪里?障碍谁?障碍我们做学生的,我们对老师起了疑惑,这个信心、恭敬心衰退了。所以魔是来找我们的麻烦,没有找老师,与老师不相干。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我亲近三个老师,在我面前毁谤的人都很多,但是我听了之后绝不放在心上,也用不著跟他辩驳。因为那时候我们初学,我们讲不过他,他很会讲,我们只有听,听完之后,我还是一样跟老师学东西,我决不受你的影响。因为我心里很清楚很明白,我要离开这个老师,再找一个好老师,我到哪里去找?我找不到。你说这个老师怎么怎么不好,还有很多人赞叹他的,还有很多人尊敬他的,还有很多人跟他学的,一半一半!我又何必受你影响?
所以这一生一点点成就,正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一分成就,十分诚敬十分成就」。老师教的学生很多,我们同学都很多,这么多同学当中,我能有一点成就没有别的,我对老师诚敬的心比别的同学多几分,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诚敬是自己的性德,凡是与性德相应的,好!所以这成就不是外来的,总与性德有关系。孝亲尊师是性德。
这是希望我们要了解这句话里头真正的含义,在世法、在出世法,知道如何去用它,要用得活泼,用得灵活。出世不坏世间法,世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总在迷悟之不同,迷了一切法都是世间法,悟了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古德常讲:哪一法不是佛法?悟了,三途地狱都是佛法,迷了,佛菩萨也是世间法,总在迷悟之不同。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末后这一句:
【灭坏一切爱著处故。】
这一句也是我常常讲,我们要觉悟世间无常,一口气不来就是另外一世了。所以你要常常想到,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哪一样你能带走?要常常作如是观。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人说死了以后带不去。你每天晚上睡觉就是死一次,每天死一次,你知道吗?死了是什么?不过就是睡著了,他不再起来了,不再醒来就叫死。每天你都死一次,当你睡著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所有一切人事物,哪一样是你的?熟睡的时候,你身体被人抬走了,你都不晓得,包括这个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你看你晚上作梦,你已经入到另外一个境界里去了,入到另外一个维次空间去了。这样才能真正提起自己高度的警觉性,对这个世间一切法没有一丝毫的留恋。记住佛门有一句话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千万不要被这个花花世界欺骗了,那你是愚痴人,你是凡夫,你造业,起心动念无不是业。
只有真正觉悟的人,这是觉悟的一个依据,我要怎么样真正觉悟?我要怎么样才能真正放下?我举的这个例子是个好方法。我利用这个方法自己提升自己境界,得力很多。我很清楚很明白,真的《金刚经》上讲那个话,你从这个实验当中你能够体会,证明佛这两句话真实不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相包括自己身体,何况身外之物。「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决定不是真实的。你要把它当作真实看,你看错了,你已经被这些法相欺骗了,你已经迷了,你已经堕在三途六道了。警觉要高,高度的警觉,对於一切法的贪爱、执著要放下,这就是「灭坏」。先从坏,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个坏是什么?原理,了解事实真相。
诸位要知道,这个爱是一种情执,「爱著」都是情执,迷情执著,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在佛法叫慈悲,慈悲是性德,慈悲的那个爱不是感情的,这个爱里面没有贪、没有著。这个慈悲跟爱的意思一定要能分清楚,实在讲很不容易分。我们性德里头有爱,那个爱是平等的爱,平等是没有分别;有分别就不平等,爱这个不爱那一个,这个爱就是说的这个。清净的爱的里面,不附带任何条件;换句话说,我们常讲绝对没有控制的念头,绝对没有占有的念头。你有控制的念头,有占有的念头,这个爱是属於贪瞋痴的,贪痴里面的一分,这个不是性德。
我们今天,特别在这个世界,因为现在这个世界人没有爱心,我们讲慈悲,许多其他宗教不懂,不能接受。我们讲爱,他马上就懂得,为什么?他也讲。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他们依据的都是《新旧约》,这《圣经》里面讲「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我们说爱,他马上就能接受,他欢喜。伊斯兰教讲仁慈,「真主阿拉确实是仁慈的」,仁慈也是爱。佛法讲慈悲,《无量寿经》上讲「仁慈博爱」。我们今天要把这个做为教化劝导大众的中心理念,这个就是契机。
现前这个社会大众的根机迫切需要,迫切需要的是仁慈博爱。仁慈博爱就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仁」就是推己及人,你看中国这个仁字是会意的意思,两个人,有我马上就想到别人,我喜欢的他也喜欢,我讨厌的他也讨厌,所以推己及人。平等对待是依这个为基础,这是我们讲世间法。出世间法那是依的真心本性,那个高了,你跟一般人讲他不容易接受,他不懂。你要跟他说这个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本来是一体的,他非常不容易接受;你要讲到我们推己及人,他懂。我希望和平,他也希望和平;我希望别人尊重我,他也希望别人尊重他;我希望别人关怀我,他也希望;我有困难的时候,希望别人帮助我,他同样的。这个容易懂,这个意思浅,容易懂。
所以今天我们对一切大众,真的这是帮助苦难众生度过这个灾难,爱心比什么都重要。灾难怎么来的?彼此没有爱心。没有爱心的时候,彼此只有憎恨,这个不得了!谁也不服谁,这个社会怎么能安定?如果说社会大众彼此都互相敬爱,这个社会和睦。我们要抛弃一切怨恨,我们要互相敬爱。但是在出世间法,这个也是严重的情执,障碍你出离轮回。你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家亲眷属,无论是田地财产,或者是珍宝玩物,有一样东西执著,一样东西贪爱,你的麻烦就大了。
过去我在香港讲经,香港有个龙华寺,这个大殿它的佛像很高大,外面是贴金的,里面好像是翻砂用什么东西做的,很轻,里面是空的。佛像里头好多老鼠在里头,我们在讲经,后面佛像里头老鼠在吵架。我就意识到了,老鼠在佛像里头去蓄窝,它爱佛像。所以我们如果要是特别喜欢这个佛像的时候,麻烦了,这个爱著一定要把它灭坏,怕的是什么?将来你就变成这些小虫,附住在佛像上,你舍不得离开它。
所以书、经本好不好?好。能不能爱它?是要好好的保护它,但是你要迷执在里头,那好了,来生我知道你到哪一道去投胎了,你会变成书里面的蛀虫,为什么?你喜欢它,你离不开它。你才晓得爱著处之可怕,喜欢什么将来就变什么。佛教你永脱轮回,你对於六道里面没有一样贪爱,没有一样爱著,六道的缘就断了,你下一次来,不到六道。所以你要懂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佛教导我们这个意思多么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