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九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九三卷)  2003/4/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993

  诸位同学,请掀开经本,看「如来名号品」经文,第一行: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这一句是一段,从这个地方起我们才讲到这一品的经文。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跟我们说,他说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到第七会,这总共有三十一品四十一卷经文,这就是第二分,就是第二个大单元,「修因契果生解分」。大师说「若顺诸会,应直分问答」,因为这一分里面,这个大单元一共有六会,跟前面不一样。前面一个大单元只有一会,唯独第二个大单元有六会,第三个单元也是一会,第四个单元还是一会。所以这一会有差别因果、有平等因果,差别因果就是讲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就是前面五会,最后一位讲等觉,等觉是平等因果。希望我们同学们欢喜这部经,大家一起来共同学习,我们深信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学境界。

  「今为顺文,一会分三」,这是顺著这一大单元的经文,这个一会,这是第一会。第一会里头分为三分,就是三大段:第一大段有序分,第二大段有请分,第三大段说分,分这个三段。现在这是第一分,这是第一「具如经初」,跟第一会经文开端完全相同。

  『尔时世尊』,尔时是时成就;世尊,主成就;『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这是处所成就,这跟前面完全一样。下面「别显三事」,这有一点小的不同的地方。

  【始成正觉。】

  这是说法的时候,什么时候说的?『始成正觉』时候说的。这一句在前面清凉大师《疏钞》,李长者《合论》里面说得很多、很清楚,我们都读过了,希望能认真的学习。

  【於普光明殿。坐莲花藏师子之座。】

  这个地方,不同的地方就是加了一个『普光明殿』,其他的也相同。跟第一会都相同。

  【妙悟皆满。】

  这以下是别显教主他的大德。李长者在《论》里面讲,他说前面这一段序文里头,「序前初得菩提处,并普光明殿,意明二处不异」,这个意思就是说明,这个两处、两个名称实际上是一个处所,为什么?他下面说得非常好,「为不移本处道场,而身遍坐一切处」,这些都是属於不思议境界。「为菩提场体是法界体故,为普光明殿是法界报居所都故」。报是报身,报身居住的所在。

  「法报二体,性相一真,本末因果,本无异故,由斯道理,故重序之」,序分前面有了,后面这个地方何必还要有序分?这是把理由说出来了,为什么要序分?这实在讲也是非常必要,不能不说,决不是重复,决不是累赘,它有不同的意思在,这个意思很深。我们想想佛如是,那我们众生?亦如是。

  「菩提场体是法界体」,我们今天所居住的这个地方,这个城市,这个地球,这地球之体,这个城市之体,是不是法界体?是,没有两样。我们这个学院是不是也像普光明殿法界报居之都?你要细心去体会无二无别。所不同的地方在哪里?迷悟不一样。觉悟了,普光明殿所现的是无量众宝所成。为什么是众宝所成?佛放普光,佛在那里说普法,所以这个讲堂大殿称为普光明殿。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个地球,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地球上的居民,这城市里面的居民,他们放的是什么光?迷失了自性,不是不放光,这个光的颜色变了,这个光线扭曲了,这个光不好看,不像世尊在普光明殿所放的那个普光是金色光明,我们这个光真的是灰土土的。

  佛菩萨居住地方都说普法,普是清净平等,我们心里面的起心动念,严重的染污,极端的不平。我们所感得的,实在就是众生意念能感,依报的庄严是所感,必定跟你的意念相应。我们这个意念不善,所以依报变成了秽土,变成了五浊恶世。本来我们跟佛一样的,道场是普光明殿,居住的这个地方是菩提场、是法界体,我们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不能怪别人,自己要负责任。真的,世出世间圣人常常教导我们,说的都是真话,叫自作自受。诸佛菩萨他们这个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佛无量庄严的报土是他自作的,他自己享受的。我们今天心地不清净、不善,把我们的果报变成了五浊恶世,也是自作,也是自受。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跟我们在一起来教化众生,和光同尘,他住的是什么土?跟诸位说,法性土。他居住的是什么样的房舍?光明殿,普光明殿。无论到哪里都没有变,为什么?境随心转。他转他受用,我们不知道,我们转我们受用,他知道。他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这什么缘故?他觉,我迷。法界真平等!一切诸法应念所生,这不是讲吗「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语道破。所以我们读到这些经文,要能体会这个里头真正的义趣,「愿解如来真实义」。

  『妙悟皆满』,这以下十句经文,这一句是总说,后面九句是别说,赞叹世尊的大德。赞叹世尊的大德,诸位要知道就是自己的性德,佛修行圆满了,性德全现;反过来看看,我们是全迷。因此,我们读这段经文,应该知道自己的性德原来是这样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得到了一点讯息,所以这一部经上从头到尾字字句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自己。你自己本来是这样的美好,这样的殊胜,想想是不是应当要恢复?不能恢复,这就是我们的耻辱,真的是奇耻大辱,无过於是。

  这个《疏》里面清凉大师说,这是道霈禅师节录的,《疏钞》里面说得详细,说「亦即示成正觉之相也,准第八会初及深密经等,皆说佛有二十一种功德,升兜率品」,这是本经第二十三品,「当广明之」,到那个地方再细说。第八会就是「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三十八品。这个地方总共说了十句,八会里面有说了二十一种,我们知道,十跟二十一都是代表圆满,在这个地方说得简单,到后面说得详细一点,内容是一样的。这是示现成正觉的样子,什么时候你成正觉了,这些样子你统统都具足了,都现前了,那就真的成佛了。我们把这段文念一念。「妙悟皆满」,这一句是总说,下面九句是别说:

  【二行永绝。达无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立不思议。普见三世。】

  这十句实在讲不可思议。下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妙悟皆满者,妙悟,晋经名善觉」,晋经是《六十华严》,在中国最初翻译的,叫善觉。「论经名正觉,以梵音云苏,含於妙善及正等故」,我们知道华文经典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梵文的音叫云苏,这个里头的意思有妙善、有正等。「译者随取」,翻译的人取它的意思。悟就是觉,「双照真俗,故称妙悟」。「备下诸句」,下面九句统统在这里头。「异於因人」,因人是菩萨,这里是讲的佛,佛是果人,菩萨在修因,佛已经证得究竟果位了。「故复称满」,所以这个满是对佛说的,对菩萨不能说满,菩萨修行还没有圆满。所以妙悟皆满,妙悟,菩萨可以称,但是不能说满。那个「皆」就是下面这九句统统具足,统统都圆满了,没有一丝毫欠缺。

  下面九句我们晓得句句都是纲目。德能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德能把它归纳在这九句里头,九大类。菩萨也觉悟了,但是没有圆满,这九大类里面悟的有浅深不相同,悟得深,这个菩萨位次高;悟得浅,那个位次就比较低。菩萨总共有五十一个位次,包括十信,五十一个位次,就是悟入浅深广狭不相同,立的这个位次。拣别我们凡夫,凡夫不悟,所以迷而不觉。这九句次序不能颠倒,后后胜於前前,不是随便说的,这里面有很深的用意。用意是教我们学习,我们从哪里学起?从第一句学起,第一句契入了,再学第二句,入少分就行,学习有个次第。

  你看这个次第,首先『二行永绝』,这个行古音读行(ㄏㄥˋ),现在我们读二行(ㄏㄥˋ),有很多人就不懂了,我们要知道念行(ㄒㄧㄥˊ),一般是做名词,念行(ㄏㄥˋ)是做动词用。两种行为就是两大类,这两大类,凡夫的行为、二乘的行为,全都断了。这两种是什么?一个是烦恼,一个是所知,二障。清凉讲,这就是我们还是念二行(ㄒㄧㄥˊ),这是大家现在都这么念,我们也就跟著随顺众生。烦恼、所知是二行,生死、涅盘也叫二行;烦恼、所知是二行的因,生死、涅盘是二行的果。这两样都不现前,都不起作用了,「俱不现前,名为永绝」。下面大师说。

  「烦恼所知者」,说两样。「亲光云」这是亲光大师他说的,「凡夫二乘,现行二障,世尊无故」,烦恼障、所知障我们有,不但有,我们是念念现前,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一无所知,所以在这一生当中胡思妄想,这就是二障的根源。二障都是从迷来的,大乘经里面佛给我们讲得清楚。烦恼,烦恼本身就是障,所知不是障,是因为所知的你现在不知了,我们称它作所知障。你应该知道的现在不知了,应该知道的是什么?宇宙人生真相,应该知道的,不需要学的,这是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本有的德能。非常可惜,你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你自己的智慧能力,变成不知了。

  譬如说你有眼睛,眼能见,现在你的眼睛看不见,为什么看不见?你眼睛有障碍。什么障碍?不是眼睛坏了,眼睛没坏,戴上一付黑眼镜,戴上一付红眼镜,戴上一付绿眼镜,我们凡夫这个眼睛里头不晓得戴了多少付不同颜色的眼镜,所以看到外面,完全看不到真相,把真相完全扭曲了,就是这么回事情,叫迷了,这就叫迷。诸佛如来、法身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他用的是清净眼,眼上没有任何障碍,看的是一真,耳没有任何障碍,听得清楚。

  我们到底是什么障碍?总的来说,佛给我们讲:妄想、分别、执著。诸位想想,妄想无量无边,分别无量无边,执著无量无边,这个事情麻烦了。诸佛菩萨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注解里面再给我们说「凡夫现行生死,起诸杂染,即烦恼障」,一般大乘经里面说的见思烦恼。见,错误的见解,思是错误的思想。经论里面为了教初学方便起见,归纳为十条,错误的思想,叫思惑,你思想的迷惑;见解上的错误、迷惑,叫见惑。

  见惑有五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无量无边错误的见解,总不出这个五大类。头一个错误,误以为身是自己。诸位想想,六道里面的众生,哪一个人不是把身当作自己?身不是自己,你这个人头脑真的有问题了,你在讲什么?每一个人都把身当作自己。自古以来没有例外的,真的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谁不把身当作自己?只有佛、菩萨、阿罗汉他们没有把身看作自己。奇怪了!这什么?他们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他们不执著身是自己。《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就是指的身,我相是指的身,我是有,但是这个相不是这个,他不执著了,他不执著人相,他不执著众生相、不执著寿者相,他才能证得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

  我们无始以来坚固的执著:这个身相是我。所以无量劫的修行,我们修行不是一生,过去生生世世都在学习,为什么没有契入佛的境界,没有能证得小乘须陀洹,没有能证得大乘初信位的菩萨?跟诸位说,就是分别执著这个四相,不能放下。这一生当中如果依旧坚固执著不放下,这一生当中还是没有法子证得初信位的菩萨,这个问题严重。

  我们为什么放不下?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要问,他们这一些修行人何以能放下?他们随顺经论教诲,不随顺自己的妄想知见。换句话说,他明白了,佛在经论上所讲的是正确的,我的想法看法是错误的。这一些人承认这一点非常可贵,因此他把这一个观念舍掉了,把这个身看作什么?身是我所。身不是我,就像我们身上穿的衣服,这是我所有的,这不是我。

  什么是我?唯识经论里头说了一句话,它讲阿赖耶识,你看「来先去后作主公」,主公是我,投胎的时候它先来,阿赖耶识来投胎。刚刚来投胎的时候,胎儿身体还没有形成,只是一块肉团,没有眼、耳、鼻、舌、身,没有!但是这个肉团是活的,阿赖耶识在里头,识在里面变化,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在胎中为什么慢慢长出一个人的形状,长出这个身体里头所需要各个器官?那是识变的,变得非常巧妙。我们世间人没办法造得出来,造得那么精细,那么样的灵活,识变的。於是怎么样?唯识学家就讲能现能变的那个是「我」,所现所变的是我所,这个搞清楚了。

  於是佛法里面讲什么是我?神识是我。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是它,这里死了,死了这身不要了,好比我们人这衣服穿脏了、穿破了,脱了,丢了,不要了,这件衣服不就死了吗?再换一件服,那个换上穿上身来,这衣服不就生了吗?凡夫在六道里面投胎舍身受身,实际上就是换衣服。所以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对生死会不会恐怖?不会了,很自然了。我们脱一件衣服换一件衣服还会有恐怖吗?没有。这个身体用了几十年,用老了,这是机器!它使用确实是有限度的,身体老了什么都不灵光了,算了,不要了,换个新的。所以修行人舍身受身他自在,一点恐怖都没有,一丝毫留恋都没有。

  我们凡夫对这个身体有留恋,在生死这个时候有恐怖,这个麻烦大,因为你有留恋,你有恐怖,这个换的衣服就不好了。换成什么?换了三途。临终的时候很安详,一点恐怖都没有,这个人就是不学佛,他也绝对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他能做主宰,心里一慌一恐怖,自己就不能做主了,不能做主就随业流转,你自己做不了主,你去投胎。中国人讲五福,五种福报最后一种,就是讲好死,那是很大的福报。好死就好生,这一定的道理。你走的时候很安详、很自在,一丝毫恐怖都没有,你再去投胎一定比这一生好,一定比这一生福报大,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只有真正明了的人,身不是我,我们要常常有这个观念,纵然修行不能证果,不能往生,有大利益;换句话说,你不堕三恶道了。

  我们想到佛在经上讲的,证得须陀洹果,证得初信位的菩萨,这种人就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我们就很清楚了,为什么?他不执著这个身是我。我们在《金刚经》上念的,须陀洹都已经离了四相了,破了四相的人,怎么可能堕三途,不可能了,就是这么个道理。这是属於是见惑里头头一个,身见,又何况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他都没有了,他这一方面都搞清楚了、明了了,那就我们从这上看,这是有充分的理由决定不堕三恶道。不了解事实真相,坚固执著这个身是我,对这个身生苦乐忧喜舍,麻烦透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经文,第二段里头别显主德的第一句,别中第一句:

  【二行永绝。】

  这个『二行』就是说的烦恼、所知。烦恼,这里非常明显教导我们从哪里学习?断烦恼入手。烦恼里面最粗的(粗细的粗),最粗,见思烦恼,最细的是无明烦恼,烦恼生起是从细生到粗。我们要断烦恼那必须从粗到细,就好比穿衣服一样,我们穿衣服一定是先穿贴身最里面的衣服,再穿外面的衣服;那脱衣服?那一定先脱外面这一件,再脱第二件,最后脱里面这一件,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一定要先从见思烦恼断起。

  修行,修正我们的错误见解,错误见解里头前面跟诸位说了,头一个是身见。虽然在讲席里头常讲,我们没有觉悟过来,没有认真在学习,还得要讲,永远不能停止在说。哪一天我们觉悟过来,觉悟过来真做了。现在天天讲,也有不少人天天跟别人讲,做了没有?没做。讲的是一桩事情,做的是另外一桩事情,说的跟所做的完全不相干,这有什么用?所以十几年、几十年不入境界,佛法真实的受用一点都没得到。如果你心地善良,还常常会想到别人,你在佛门里头顶多种一点有漏的福报而已,佛法真实受用你得不到。

  所以「看破、放下」这两句话比什么都重要。看破,真的了解了,真的清楚了,认识烦恼是无始劫来六道轮回生死根本。六道里头轮回生死从哪里来的?从烦恼障来的。我们如果真的觉悟了,不想再搞六道轮回,在这个世间有什么意思?真的苦不堪言,要不想再搞生死轮回,你就得要断烦恼障。前面跟诸位说过,见惑断掉了,不堕三恶道;思惑断掉了,三善道也不来了。所以须陀洹、初信位的菩萨只是在人间天上七次往返,小乘就证阿罗汉果,大乘从初信位就到七信位,渐渐就入初住了。它有道理在,你明白这个道理,这叫看破。

  看破怎么?放下了,放下身见。身见放下之后,自己真的得小的解脱了,这个时候你的人生观改变了,你处事待人接物的思想不一样。既然不执著这个身是我相,你要晓得我们跟人相处,那个身也不是他的相,他不了解我了解,他有迷惑、有执著,我没有迷惑、没有执著。我明白了,我要帮助他,我应当做什么样的示现就很清楚了。佛在经教里面教导我们的,自自然然会信受奉行。

  「边见」是相对的。你看看我们在这个世间,说老实话是生活在相对的世间,我跟人相对,真妄相对,邪正相对,世间出世间相对,大小相对,长短相对。诸位想想,如果我们离开了相对,你还能说什么?相对,我们要是执著这个相对,错了,执著这个相对是真的,这叫边见,边是两边。相对,用今天讲是抽象概念,有没有?有,不能说没有,但是这个有你要知道是幻有,不是真有,真的决定没有。幻有,对自己来讲可以受用,对别人来讲,可以做为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我可以用它,心里头痕迹都不著,这就对了。我们要了解事实真相,要知道怎样巧妙的来运用,自他两利。自他两利,如果你执著就又变成了边见,不执著,这个边见就破了。真实法里头「无佛无众生」,佛跟众生都不对立,哪有自他?自他怎么会对立?

  你们昨天放三时系念,三时系念中峰禅师说得好,「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我心,此方即极乐,极乐即此方」。这是什么?边见没有了,破了边见了,见到事实真相了。须陀洹不简单,初信位的菩萨希有!我们今天讲信佛,实在讲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叫信佛,以为自己真的信了佛了,佛是什么真的不知道,佛是个觉!最起码的觉悟,五种见惑没有了,这是最起码的觉悟。诸位一定要记住,佛这个意思就是觉,觉有浅深,如来的果位,那个觉是圆满,我们这个经上讲的「妙悟皆满」,如来果位。刚刚觉悟那个样子是什么?二障永断。这个觉,觉就是断,二障没有断,你没觉,你天天在学习的不过是一些佛学常识而已,挂在嘴皮上,心里面依旧是迷惑颠倒,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背道而驰;觉悟的人与这个多少他相应。

  见取见、戒取见这两种,我们中国人把它合起来叫做成见。什么是成见?现在人说它叫主观概念。「我以为是正确的」,主观观念。为什么分两种?一种是在因上讲的,一种是果上讲的;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我们对於因果没有搞清楚,迷惑颠倒,误以为是。佛在经上有很好的比喻,佛说在那个时代有不少修行人都有定功,印度许许多多的宗教都修禅定,定中有境界。你看婆罗门教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印度教,它的历史现在世界宗教承认的八千五百年,他们自己说有一万多年。印度人不重视历史,所以没有明确的记载,说八千五百年,这决定可以相信的,比佛教历史长得多。佛教就算中国人记载的到今年也不过三千零二十几年,它有八千五百年,六道轮回是他们说的。

  他们怎么知道有六道轮回?他们定中的境界。他们入定,我们知道相当深度的禅定,时间、空间突破了,这一点现在科学给我们做了证明。最近这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有许多科学家、学者,他们用催眠,催眠就是禅定,不是他自己入的禅定,是人工帮助他入定。你看催眠的时候,首先叫他把身体放松,把精神放松,慢慢的就入到催眠的境界了,那就是禅定。入进去之后,问他过去「你小的时候」,他就真的回到小时候。「你现在几岁了?」他说:我十岁了、我三岁了。再往前面去,他到过去那一生、那一世了,他能够回到过去。所以时间突破了,空间也突破了,空间是六道。

  所以婆罗门教他们经典里面讲到,最高的讲到冥谛,冥谛是非想非非想处天,他说那个地方是一片浑沌,好像是边际了,其实那是无明,他不能突破。所以他建立二十五谛,那个谛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真理、真相,最高的真冥谛。他们见到这些现象,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现象从什么地方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他不知道。佛陀出世的时候,出世之后才把这个所以然的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六道轮回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怎样超越六道轮回?这在佛教里头有,他们有六道轮回,不知道怎么样超越。只看到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他们知道,他不知道怎么突破。所以他有这样的基础,佛才应化在那个地方,因为那个地方是当机者。他有这个知识了,你再跟他讲,他相信,他能接受。所以婆罗门教里面的信徒、传教师、领导人,许许多多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跟著释迦牟尼佛学习,证阿罗汉的,证菩萨果位的多得是,这就说明佛教确实是个多元文化,它是教育。无论你信仰什么宗教,都应当学这些课程,这是智慧,智慧的教育。

  你有这样的功夫,碰到困难了,不能突破了,佛教你,教你如何突破。你在佛教里面证阿罗汉、证菩萨,你在那个宗教里面依旧是婆罗门,没有改变;你在那个宗教里头你还是个领导人,你还是个传教师,但是你智慧提高了。佛法给你智慧,让你了解事实真相。「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你喜欢哪一个宗教,你在那个宗教里头教化众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

  大乘法里讲的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婆罗门是佛法,基督教里面传教师、牧师,天主教神父,他也学佛了,他证阿罗汉果,他成了菩萨了,他并没有离开他的宗教,他在这个世间依旧是牧师的身分,依旧是神父的身分,依旧是传教师的身分,但是他智慧高超。他能够带领这些信徒、这些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带领他们生天,那个生天不是生欲界天,不是生色界天,佛法里面讲生第一义天。第一义天,华藏世界,不可思议!

  这个我们一定要懂、要明了,绝不破坏这个世间的所有形象,为什么?事事无碍。你要破坏还引起别人怀疑,反而变成障碍了,没有障碍。智慧真正开了,心定下来了,所有一切境界不是别人说的,你自己亲自证得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你障碍没有了,时空突破了,所以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成见,我们要放下,有成见,心理上就有一个疙瘩,就有障碍;没有成见,心里面是空的、是虚的,空虚,这个心就灵了。

  这古德讲灵知心,三时系念里面讲的灵知心是真心,能现;缘虑心是妄心,六道凡夫用缘虑心。九法界的那一些菩萨、声闻、缘觉也是用缘虑心,他们用得正,没有用错,就是缘虑心跟灵知心相应;六道凡夫用的不正、不相应。出了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用什么心?灵知心。这个灵知心在《楞严经》上讲「见闻觉知」,见闻觉知遍虚空法界,那是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无所不知,这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们,是这么个道理。我心、你心、自心、他心、凡夫心、佛心,一个心,经上常讲「一心一智慧」,佛句句都是跟我们讲真话。

  我们今天见闻觉知、灵知的真心不能现前,成见是个很大障碍,这个东西佛虽然很慈悲,没法子帮你。谚语常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因为这是你自己造作的,能帮你解决的是你自己,成见是自己起的,所以还得要自己放下,知道错了。没有成见,智慧就现前了;有成见,智慧就不能现前。有成见,你用的是缘虑心,没有成见,你用的是灵知心,充满智慧,智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缘虑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在制造问题,我们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见惑里头最后一类的叫邪见,不能够归纳在前面这个四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不能归纳在这个四类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这做一个归类,邪见,错误的见解。这个见解转过来了,我们一般讲正知正见,这是真正佛弟子,真正佛的学生,佛法小学一年级,须陀洹是小乘一年级,初信位的菩萨大乘一年级,正式上学了。不要看他们地位很低,六道凡夫比不上,六道叫凡夫,他们不是凡夫,他们叫圣人,转凡成圣,小圣。在三种不退里面,他们得到位不退,永远不会退到凡夫位,虽然不出轮回,在六道里头永远不堕三恶道,好处太多了。

  这个地方文字上讲得简单扼要,「凡夫现行生死,起诸杂染,即烦恼障,二乘现行涅盘,弃利乐事」,这也是障碍,这个障碍是属於所知。二乘人烦恼障断了,入偏真涅盘,这证阿罗汉果。利乐事是利乐有情,就是教化众生,阿罗汉不做这个事情。入偏真涅盘的时候,只有自利没有利他,他这个涅盘不是究竟圆满的大涅盘,叫偏真,真是真空,这讲的是小乘阿罗汉。佛说了,这小乘罗汉他会不会再回头来学大乘?是不是永远去当阿罗汉?不是的,因为他有佛性。真性不如是,真性里面具足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阿罗汉没证得。

  在三德里面,这三德常讲的法身、般若、解脱,阿罗汉只证得少分的解脱,法身、般若都没有。少分解脱,他觉得自己得自在了,不教化众生,教化众生麻烦,尤其是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他不找这个麻烦。所以佛对他们不赞叹,佛赞叹菩萨。佛说了,阿罗汉(小乘阿罗汉)最长的时间是两个大劫,他会回头,回小向大;辟支佛比他聪明,辟支佛最长是一个大劫一定回头。这个才讲得通。

  「世尊无彼二事,故云永绝」,释迦牟尼佛没有烦恼障,没有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永远断掉。而实际上,菩萨也断了,我们通常讲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这两种障都没有。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学佛要从这里下手。四弘誓愿,实在上讲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佛教导我们,学佛首先要发大愿,这是大乘教。我为什么学佛?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我看到众生苦难,我怎样帮助众生脱离苦难,离苦得乐,是这样发心的。这样发心的人是大乘心,不会堕落到小乘,小乘人发心是为自己,他不是为众生,大小乘发心区别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大乘人心量大,他的心量很容易拓开。像释迦牟尼佛发心,他不是为自己,他这都是示现,做太子的时候出去游玩,看到生老病死,众生可怜,受这么大的苦难,所以他就发了心,怎样帮助众生脱离这个苦难,离苦得乐?发心出家修道,所以他没有堕落小乘。如果看到众生生老病死,想到自己也生老病死,为自己而没有想到帮助众生,这样就很容易走向小乘。你看看发心真的是古人常讲「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成就、果德完全不相同。

  我们想想我们是发的什么心?我们这个心是什么缘发的?什么因缘发的?我这个年龄经过抗日战争,经过二次大战,那个时候我十几岁。看到战争的痛苦,亲身的感受,这天天逃难,真的是家破人亡。看到许多流离失所,孤苦伶仃,想到我要怎样去帮助这些苦难的人民?读书求学,希望将来成就学术,能够为社会造福,能够帮助这些苦难人民。我也没有想到方东美先生会把佛教经典介绍给我,想不到的事情。接触经典之后,才知道释迦牟尼佛在我之前几千年,他就想到了,不但想到,他做到了,不但做到而且做得这么圆满,使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我最初这个念头跟他出城游东南西北四门很类似,他从这里发心的,我看到战争、逃难,我从这里生起这个念头。但是我的方向错误了,我最初是想到教育,然后想到经济、政治、哲学,想了许许多多,最后接触佛法之后,受章嘉大师的教诲,这个方向才正确,目标有了。得章嘉大师的指点,教导我学佛弘法利生比其他的方式都好,其他方式也能帮助社会、帮助众生,不免流弊;唯独佛法的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害。我听了这个话,想了很久:对,老师说得正确。这样才坚定了方向目标,「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真正知道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正确的方法,佛菩萨示相,从自己本身做起,我们一般讲带头。看到苦果要知道苦因,总的来说,苦因是迷而不觉,思想见解邪而不正,心行染而不净,这是佛法讲的三皈依。那我们要怎么样做?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一定要做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当然自己得利。可是我们初心不是为自利,是为利他,我要做出来给人看,别人看了才能生起信心,才能发心想学。

  这样我们把经典,佛菩萨教化众生这些教材搬出来,我们给大家介绍,人家才会信受奉行。为什么?我们做到了,做得很有成效,做出成绩给人看了,人家看出你这个成绩,就像现在科学一样通过实验了。我用我的心行来做实验,经论里面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依教奉行,果然有效,我这个介绍大家才乐意接受;我要不肯做,或者做得没有效果,别人怎么会相信?

  佛法里头不离开科学,比科学讲得还要圆满、还要究竟。所以佛法教学,你看清凉对这部经他的分判:信、解、行、证。这个原则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信解行证在我生活当中,信解行证在我工作里面、在我处事待人接物,时时刻刻念念相应。这样才二障远离了,我们不能说永绝,永绝是如来果地,远离,愈离愈远了,这就是修菩萨道。修菩萨道就是修「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