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九七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七七卷)  2003/3/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977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大威光转轮圣王遇第三佛,第四段佛为说法。我们还是把经文念一遍:

  【时彼如来。於其林中。说菩萨普眼光明行修多罗。世界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

  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解『普眼』,普眼含义非常深广。他在注疏里面跟我们讲了三个意思,前面两个我们读过了,这第三个说到九缘生识,讲到九缘。他举大乘法师以九缘发识说明诸缘发见,解释这个。九缘,他在此地说了五种,眼根,根是一种缘,这个缘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条件,他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见?眼见色要具备九种条件,少一种都见不到,这是唯识经论里面所说的。

  唯识经论可以说是佛教的心理学,善於分析,分析得非常的细微。这是对一类喜欢用头脑,喜欢分别执著的人,这一类根性,那学这个非常好。它这个道理,就是让你想,想到最后说思尽还原,这个时候你就大彻大悟,你就能悟入了。确确实实悟入心性的方法很多,太多了,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因此,这佛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不是这个根性,为什么?我们嫌这个太麻烦!确确实实是要很长的时间,要学习很多的课程。这个法门是属於渐修,好比念书一样,你念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你才能够完成学业。

  性宗就快速了,性宗等於说是我们今天讲天才班,不需要经过这个过程,天才!十一、二岁他的博士就拿到了。想想我们不是这个根性,没有这个本事,渐修时间又太长,我们也想快点成就。真的佛很慈悲,为我们开净宗念佛的课程,这个课程确实是殊胜,简单、容易、稳当、快速而且成功高,不比别人低。这个法门最重要的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你才能修成功。

  信愿行的基础是什么?这一定要晓得,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基础,我们念佛人决定不能够疏忽。我讲经讲了这么多年,常常劝导同学,净业三福三条,如果你只有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第三都没有,这信愿念佛能不能成功?能,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有两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你也能做到,你念佛往生,生方便有余土。如果三条都具足,你这个根基太好了,净业三福三条十一句,你统统都能具足,你都能做到、都能落实,你信愿念佛,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

  所以净业三福你可不能疏忽,没有这个基础的话,念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世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虽然有信愿行,我的心行都不善,到那里去格格不入;人家都是善人,我们的心里头还有杀盗淫,还有贪瞋痴,那怎么行?所以至少十善业道要做到,你是世间的善人,你才有条件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条件不具足,不能往生。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佛没有疏忽,都说到了。我们之所以不能往生,是粗心大意,把佛所讲的这些条件没有好好的去研究,抓到一条、两条以为就可以了,到最后才知道去不了。所以这是一切条件要统统具足。

  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很多,实际上诸位要是稍微留意一点,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也能看到很多念佛往生的。临终预知时至,有很好的瑞相,这些很多是老太婆不认识字,没有念过经,也没有听过经,她就一句阿弥陀佛就走得那么好,那是什么原因?你自己再打听打听,她在没有往生之前,她一生她存的是什么心?她处事待人接物是什么态度?肯定是个善人。虽然没有学《十善业道经》,她十善都做到了,心地善良,对人慈悲,对事负责。这一打听果然没错,真是这样的。所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她虽然没有学,但是她统统做到了。换句话说,她符合往生的条件,她去了。

  反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经教学了一大堆,十善业道没做到,到最后怎么样?最后去不了,还要搞六道轮回。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世出世法都不离开因果,因果是真理、是定律,所以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个道理一定要认真去参究。因果何以不空?我们讲席里头也常常提到,因果的「转变」不空,因转变成果,果又转变成因,转变不空;因果「相续」不空,因果「循环」不空。所以一切大乘经教离不开因果。《华严经》五周因果、《法华经》一乘因果。离开因果,世出世间善人没话好说。所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善因一定得善果,不善的因一定有不善的果报,这是真理,诸佛菩萨也没有办法避免。

  所以百丈禅师那个野狐禅的公案,大家都知道。野狐禅前世是讲经的法师,有听众问他一个问题,说: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说:不落因果。这个话说错了。就这么一个错误、过失,堕到畜生道,畜生道里做狐狸,做五百世。堕五百世野狐身,没有办法离开畜生道。这个老狐狸修行修得不错,他变成一个人形,一个老人。百丈大师讲经说法,他天天都来听,一般人不认识,百丈大师认识,他是个狐狸精。

  有一天他就把这个事情告诉百丈大师,求百丈大师超度他,百丈大师说:行,明天我上堂说法,你来,你把从前你那个听众问你的话,你同样来问我。到第二天,他果然来了,向百丈大师请教: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只给他改了一个字: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你看他说不落,这是不昧,改这一个字,他觉悟了,第二天就往生了,离开畜生身了。这个狐仙生天了,一个字。不落是什么?是没有因果,就超越因果了,这错误。不昧是什么?因果清清楚楚。

  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还遇到三个月托不到钵,没有东西吃,马麦之报。孔老夫子一生当中,在陈绝粮。他清楚,他明了,现在这个果报现前,这是什么样的业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不昧因果,不是没有因果。释迦族被琉璃王灭了,那是因果报应。释迦牟尼佛头痛了三天,有没办法救?没法子。大目犍连神通广大,把释迦族里头有一些人,放到他的钵里头,带到天上想免这个灾难,下来的时候,再往钵里一看,那些人已经化成血水了。他问世尊,世尊说:定业不能避免。过去生中的冤仇,冤冤相报,佛菩萨都没有办法把它化解。

  今天我们生在这个世间,灾难频繁,什么原因?共业所招。有没有方法挽救?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圣贤教诲,很多的预言家都说:要想免除这个灾难,唯有人心改过向善。改过向善,你想想看,从因果上改,从因上改,不是从果上改,果上改不了,从因上改。从因上改,怎么改起?教学。你要教这些人觉悟,告诉他这是冤冤相报,我们大家放弃仇恨,从此之后,互相尊重,平等对待,互助合作,这样才能化解。所以圣人应化到世间来,帮助世间人离苦得乐,用什么?用教学,除了教学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要他自己觉悟,佛菩萨没有办法代替;各人造各人受,谁都没有办法帮忙。

  生识。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从什么地方生的?那个因在法相唯识经论里面叫种子,因是种子。种子是什么?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储藏在阿赖耶识里面的业习,业障习气,它变成种子了,遇到缘,它就起现行,它就起作用了。眼的种子是因,是能见的因,眼根是缘,种子也可以称之为缘,因为因果它会转变的,所以佛不说因,只说缘。九缘生识,诸位要知道,给大乘教人说的;给小乘教,佛只讲到六识。大乘教讲到九识,这个在法相讲八识。小乘讲六识,大乘讲八识,加第九识,叫庵摩罗识,实际上,那就是真如本性。真正讲识是八识。

  此地大师所举的,眼根,空,眼要见,必须要有空间。譬如我们眼看一切境界,我想看这本书,这本书一定要有相当的空间,我才看得清楚。如果没有空间,把这个书贴在眼睛,就看不见了,它一定要有空间。而且一定要有光,日月灯的光,没有光的话,你也看不见。他这个地方举的,眼根「空明能发识,亦得同名眼」。这九缘他讲了三个了。在《华严》教义里面讲,既然他缺这个条件,他就不能见了,凡是具足这个条件的,那都是见的缘,能见的缘,能见的缘,统统都可以称之眼了。

  眼根能见,称之为眼;光能见,这个光也是眼;空间是能见,空间也是眼。除这个之外,外面的境界是你所见的,没有境界,你也什么都看不到。再其次,作意,我们讲是「你要注意」,作意,你要是不注意的话,所谓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现在一般讲叫注意。你注意,注意看、注意听,你就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明白,这作意。还要有根本依,这个根本依是第八识;染净依,是末那识;分别依是第六意识。所以我们看了,看到外面境界,我们对这个境界生分别,生好恶,我喜欢、我讨厌他,喜欢讨厌是染净;我分别,分别是第六意识,少一个都不行;种子是阿赖耶识里面的习气。照大乘教里面讲,见一定具足这九个缘,九个缘统统都叫见。

  后面他说「以缘起之法,各有有力无力相成立故」,所有一切法都是缘起之法。缘起就是许许多多条件才成就的,没有单纯的。所以佛讲世界的缘起无量因缘,不是单纯的;世界里头所有一切诸法,说实在的话,也是无量因缘。眼能见,佛讲这九种,这九种是主要的;要细说,细说也是无量因缘,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疏》里头这句话就容易懂了。「以诸缘发见,即缘名为根」,都是能见之根。空也好,明也好,根也好,境也好,作意也好,缺少一个都不行。

  「因没果中,缘皆号眼」,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说,九缘不见色,不见就不能叫眼,九缘合起来就见色了,这就是「没果同名眼,以皆全有力故」,所以叫全色皆眼。这个全色皆眼是底下一句。这一段是说明,这九种缘分开没有力量,见不成立;合起来有这个力量,见就成立了。实在说,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之间一切万物,物质的现象,都是基本的物质。现在讲到粒子组合成原子,原子组合成分子,分子组合成物体。物相千差万别,把它分析到最后,完全相同。

  《金刚经》上讲的一合相,你看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讲得很清楚,物质只是一种,一种组合不相同。许许多多条件组合起来了,它就现一个相。少一样,它就组合不起来。所以这些诸缘分散之后,它没有能力;合起来的时候,它有能力。就像我们眼见一样,九种缘合起来能见。少一样,少一样就不能见了。底下一句。

  「故全色为眼,恒见色而无缘」,这是《疏》里头说的。「故全色为眼,恒见色而无缘」。这个《疏》里头说,「言全色为眼,恒见色而无缘者」,大师在这里说得很好,「色是所缘之境,眼是能缘之根,今即是眼,故无缘也」。这个话你要是不懂,多念几遍。色是外面境界,是你所看的境界,眼是你能看的眼根;眼是能看,色是所看。现在色是所看,色入到你根里面去了,它是能见的一种缘,今天现在境,境也是眼,缘就不存在了,「故无缘也」。这一段你能够明了吗?我念这个你听的,你能听得懂吗?如果听不懂,多听几遍。不明了了,这个几句多念几遍,慢慢的你就会悟过来了。这个里面,这个方法跟辩证法一样,佛法讲因明,从前叫逻辑。

  末后一句是「全眼为色,恒称见而非我矣」。「眼是我能见,今全为色」。你见色之时,「正见之时」,见色之时,我就没有了,我变成色了。所以说「即非我也」。末后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此即贤首之意」,华严宗贤首大师的意思。你要能把这几句话参透了,你才晓得我在哪里?如果说是你所能见的色,这个色融在眼里头,眼是我,色也是眼,那色就是我。换句话说,遍法界虚空界,是我能见的色境,现在这个色境完全入到眼里面去了,那哪个是我?遍法界虚空界是我。那就恭喜你了,《华严经》上讲:你证得清净法身了。这是真话,一点都不假。

  所以你真正契入这个境界,什么是自己的心?我过去曾经说过,虚空法界是自己心相,唯心所现。虚空法界是我们的心,真心,自性;刹土众生,虚空法界里头无量无边的佛刹、无量无边的众生,刹土众生是我的身相,是自身相。你要能契入这个境界,这就是证得清净法身。证得清净法身的人,最低的层次,圆教初住菩萨。你在这个世间还有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了。这个时候,这个爱心生起来,叫做「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跟我同体。因心成体,自他不二,性相一如,法身菩萨所证得的境界。所以对於一切众生,生大慈悲心,爱自己,众生是自己,爱众生就是爱自己,不爱众生就是不爱自己。帮助众生是帮助自己,我左手这个地方痒,右手赶快帮助它搔搔痒,自己帮助自己。

  换句话说,迷失了自性的人,迷失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不知道;不知道虚空法界是自心相,不知道刹土众生是自身相。这个样子,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跟一切诸法都对立。这个对立就是生起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麻烦就大了。六道、三途、九法界就这样显现出来的。如果契入了一真,这一真,虚空法界是自心相,刹土众生是自身相,一真。入这个境界,六道没有了,三途当然更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个时候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往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

  清凉大师这里引述,贤首大概还是有几句话在下面,这几句话说得很好,「非我离於情想,无缘绝於贪求,收万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际」,这几句话讲得太好了。在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是听说法身菩萨的境界。所以入这个境界里面,「我」没有了。「非我离於情想」,这个情想是什么?情想是妄想;《金刚经》上讲的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入这个境界,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缘绝」,你的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断了。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无缘绝於贪求」,贪断了的时候,瞋痴慢我见统统断了,见思烦恼就断了。下面两句是一真法界。

  「是以缘义无尽,随见见而不穷,物性不可思议,应法法而难准」。这一些境界很不好懂,我们参考《楞严》,现在又能够参考科学家的发现。发现水,这是所有一切物质里的一种,一种如是,一切都如是。发现水有灵性,它有感应,能随外面境界它产生变化。他们实验,它能听、能看,能懂得人的思想的讯息,实验了八、九年。这是确实拿得出科学的证据,对於我们学这个经教,确实有很大的帮助。「物性不可思议」,这个物性就是法性。在有情众生称为佛性,在无情的众生称为法性,佛性跟法性一个性。

  净宗同学,你们常常放三时系念,三时系念法事里面中峰禅师的开示讲到心。他说心有三种,一种肉团心,我们这心脏,这个不管用的。另外一个,能够辨别是非善恶,这叫缘虑心,这是妄心,大乘经教里面叫识。第三个,那才是大乘教里面讲的心,灵明觉知。灵知,就是我们常讲真如本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那是本有的,不是修得来的。这个心在哪里?

  《楞严经》上,你看释迦牟尼佛考阿难尊者,这个心在哪里?阿难尊者也很不错、很聪明,说了七处都被世尊否定了。为什么?不能说在哪个地方,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为什么?它是能现,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所现。就像我前面跟诸位讲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性现相或者以心现相,唯心所现,相相皆心。这个心是灵明觉知,哪一个物体不是灵明觉知?现在才从水里面发现,其实所有一切万物统统都是灵明觉知。世出世间许许多多圣贤教我们感应,这是感应的原理。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感应不可思议。

  感应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以善心,所有一切境界相,善的回应。我用恶心,所有一切境界是以恶的回应。是非、善恶、顺逆在自己,不在外境,外境什么都没有。所以唯识家讲,不承认有外境,只承认有唯识,唯独有识,识能变。所有一切境界随你的识产生变化,你的识是善的,相应心所十一善法,所有一切境界相都是善,没有一样不善;你心不善,所有一切境界相都不善。这个道理很深。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明了佛经上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相随心转。

  这些你都统统都明了了,明了之后,你自己做得了主宰了。不明了的时候,很苦!你受外面境界影响;明了之后,外头境界受我影响,主导权自己掌握到。迷惑的时候,主导权在外境,心随境转,那苦不堪言,也就是你会受外面影响;明白之后,外面境界受我影响,我不受外头境界影响,这个主导的权自己掌握了,很不可思议。这个「普眼」意思太深太深了,讲不完。

  末后这一句,「法普即眼普,义通乃见通,体之自隐隐,照之遂重重」,文章也好!法无量无边,我们的见无量无边,这是在六根举一个,法无量无边,我们耳听闻也是无量无边;法无量无边,我们鼻嗅这个气味无量无边。六根对六境,没有边际。我们《华严》一直读下来,我们知道,重重无尽的法界,或者说重重无尽的世界,没有边际。我们六根,这都是我们六根所对的境界。这根的能力多大?我们就晓得,我们的眼,确实它本来应当是普见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像经上讲的,普贤菩萨能见一微尘里面所含的无量无边的法界虚空界,他在微尘里头看到。

  我们今天眼的能力可怜,隔一张纸就看不见了,你看还得用九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行。所以通了之后,就没有了,不需要具备这些条件。这些条件,迷的时候有,觉的时候没有。觉怎么?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的时候没有了,所以法身菩萨没有。转八识成四智就是法身菩萨。

  圆教初住菩萨,在别教里面就是初地。由此,我们就明了,这经上说的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是指什么?别教三贤菩萨,这是大乘。登地之后,一乘。《法华经》上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又无三」,明心见性了。法相唯识的这些大乘菩萨,他们所修的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先转这两个。第六意识分别,第七是执著,先把分别执著转过来,因上转,前五识跟第八识自然就转了,跟著就转了,所以它叫果上转。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所作是什么?普度众生。它能工作,它能帮助一切众生。

  末后的结论,「然后穷十方於眼际,镜空有而皎明」。这个镜是比喻,镜空了,里面所有一切染污尘垢都没有了,这个镜子光明,这个镜子就是大圆镜智。「收万像以成身」,法身。「显事理而通彻」,这个时候,性相、理事、因果,彻底明了了,法身菩萨的境界。现在时间到了。这个「普眼光明行修多罗」,清凉大师在这个注疏里面,我们就读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威光转轮圣王遇第三佛的第五段,威光得益。前面一段是佛为说法,闻法之后,当然他得到法益,这一段是讲他得的利益。请看经文:

  【尔时大威光菩萨。闻此法已。得三昧。名大福德普光明。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一切菩萨。一切众生。过现未来福非福海。】

  菩萨确实不是凡人,你看看闻佛说法,我们世间人讲大彻大悟,明了通达了,他得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受,也翻作禅定。这三昧名称叫『大福德普光明』,从这名称里面看,「大福德」是福,「普光明」是慧,大福、普光,你从这个意思看,福慧圆满。福慧圆满是如来的果位,威光菩萨得益境界往上提升,差不多已经提升到顶点了,达到究竟圆满。这是等觉菩萨里头最殊胜的。下面这一段经文是说这个三昧的作用,得这个三昧有什么用处?

  『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一切菩萨,一切众生』,这个「一切」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刹土里面诸菩萨;这个诸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一切众生」,九法界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你有福还是没有福,没有一样不知道。我们得细心去想想,这个能力是自性本具的德能,业障消除了,性德恢复了,究竟圆成佛道。我们看到很羡慕,应当发愤努力学习,大威光菩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五度皆福,定为最大,寂无不照,名普光明」。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度前面五个统统是福,都是修福,哪一个福最大?禅定的福最大。为什么?定能生慧,没有禅定,智慧不能现前。智慧现前,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明了了,不再迷惑了。所以定是大福。

  我们修净土的同学,你每一天在念佛堂念阿弥陀佛,修什么?总得要晓得,我们到念佛堂去念佛,所希望得到的,「一心不乱」,就是这一句;一心不乱是定,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佛在经上说得很好: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换句话说,定为最大,念佛三昧更大,最大里面的最大。念佛三昧要是得到了,起的作用心不颠倒,心不颠倒就跟此地讲「普光明」,智慧现前,寂无不照。寂是定,定是根本智,起作用是后得智,普光明。这普光明这一句里面,把根本智、后得智统统包在里头,圆满的根本智跟后得智。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晓得念佛这个法门不可思议。你进念佛堂,你就有方向、有目标了。

  怎么个念法?万缘放下,一心持名。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的,那也是很好的一个要领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万缘放下!觉明妙行菩萨讲的「不怀疑,不夹杂」。都摄六根,不怀疑,不夹杂;净念相继,就是菩萨讲的不间断。这三句好懂,我常常用这三句。怎么个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间断就是净念相继。这两位菩萨讲的话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你就懂得念佛的方法了。

  我们烦恼习气重,念著念著妄念还是起来,你就夹杂妄念。这怎么办?很多念佛的同修生烦恼,生烦恼就错了。生烦恼是愈夹杂愈多了,那要怎么办?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就很多,念佛的时候妄想杂念起来了不管它,不要理会它,把你的精神意志集中在佛号上。所以这句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用这个方法摄心。你念久了,这个效果自己可以勘验,那是什么?妄念愈来愈少了。不要天天去想,天天想,你这个妄念决定断不了;一个月一个月的比较。或者在我们这边念佛堂,我们的佛七一共是十个七,你每七天做一个比较,我这个七天跟上个七天,妄念是不是少一点,少一点有进步。

  你看印祖《文钞》里头常说,一般相当用功的人,大概念三年,在一支香,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里头还有两三个妄念,功夫很不错了。一支香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根性利的恐怕也得五、六年,一般人恐怕要十年。所以不要怕,不要著急,这个事情急不得,急是烦恼,烦恼不能断烦恼,你要记住这句话,妄念不能够伏妄念。

  所以佛祖教给我们的方法,不理它。妄念起来根本就不理,还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专注在这佛号上,什么都不要想。这个佛号念四个字也行,念六个字也行,一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样就好,要做到心无二用。心在专注的时候,外面境界都不知道,这样念才能够相应。绝对不是说一面念佛、一面在想还有什么事情没办,这坏了。念佛的时候所有一切统统放下,你有事情,等我这堂课念完之后,我离开念佛堂我再办事,我再想这些事情;否则的话,是佛也没有念好,事也没有办好。这个东西一定要分开,念佛的时候不想事,想事的时候不念佛,那就对了。修福,这才知道念佛堂念佛是修最大的福报。

  清凉大师在《钞》里头有开示,为我们解释,「五度皆福,定为最大」。他说「然六波罗蜜,摄成二严」。严是庄严,二是福慧。这两种庄严,把所有一切庄严都包尽了。「总有两意」,这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前五为福,后一为智」,后一个就是般若,六度最后是般若度,般若是智,所以说福德跟智慧。修六波罗蜜就是修福德、修智慧。人肯修,后来他就会得到。不修因怎么会得到果报?修福的人得福德,修慧的人得智慧。我们又想要福德是又想要智慧,怎么学法?六波罗蜜就是。你要懂得,你要会修。

  第二个意思,就是第二个讲法「前三唯福,后一唯智」。前三个布施、持戒、忍辱,决定是福,后面般若,决定是智。那当中精进跟禅定?精进跟禅定里面有福有慧。所以「进定通二」,这个通二就是通福、通慧。「成前」,精进禅定成就前面,三度那是福,那是福德;禅定成就后面智慧,它是属於智慧。所以进定通前通后。前面这三条布施、持戒、忍辱决定是福报,是福德。后面般若波罗蜜决定是智慧。这两个说法。「今以经中云,得三昧名大福德」,那是用通前,「故用前门」,通前面的三种,大福德。

  接著看《疏》里面「得此已下,彰其定用」,这经文我们念过。「福非福言,略有二意」,这是《疏》里头最后一句。说得到这个三昧,能够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菩萨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福非福。福非福是什么意思?注解里头说,福非福也有两个意思。第一个「福即是善,非福是罪」。这是第一个意思,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据的,不是大师随便说的。这个话出在《百论》,《百论˙舍罪福品》里面有这个意思。

  「故论引金刚」,《百论》引《金刚经》上的话,「福尚应舍,何况非福」。这是什么意思?「以善舍恶,以无相智舍福,则善恶两忘,今云了者」,了是明了。第一个「了其相」,对於这些现象,我们讲事实真相你明了,你通达了。相是什么?相是幻相。第二个「了体空」,它的体是什么?它的体是真性,性是空的,性空相有,所以大乘经上常讲:性空不空,相有非有。

  末后这一句「了无碍」。无碍是性相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完全是华严境界了。这个世界本来是个无障碍的世界,无障碍的世界为什么变成这么麻烦?处处都是障碍。原因是什么?迷失了自性。所以本来没有障碍,是你自己把它变成障碍。自己怎么变的?妄想分别执著。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无障碍的法界不见了,处处障碍的法界现前了。

  我们想一想,我们今天确确实实是堕落在妄想分别执著之中,妄想一个接一个,从来没有间断。晚上睡觉妄想还是一个接著一个,作梦!作梦是妄想起现行,梦里头还有分别,还有执著,你说有什么法子?难了。佛虽然给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实在说,哪一个法门,我们都没有办法在一生当中修成。真的是除了这个念佛法门之外,这叫门余大道,离开这个法门,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一点指望都没有。所以佛祖都劝我们,老实念佛,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古来大德说得好,「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他有能力,我没有能力;「八万四千门,饶与别人行」,八万四千法门,他们有能力修,我没有能力。这个意思是说,我要把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统统放下,老实念佛。行,真成功了。

  谛闲老法师那一个念佛的徒弟,锅漏匠。没有学佛之前,他做锅漏匠,出了家什么都不会,四十多岁了,学什么东西,年龄都过了。老和尚不让他住寺庙,住寺庙他会生烦恼,看到别人会、自己不会,自卑心生起来,别人也瞧不起他。到乡下找一个破庙,没有人住的,废弃的一个小庙,让他去住,一个人住。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你一直念下去,就念这一句,什么都不要想,念累了你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将来一定有好处。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好处,他也不问,所以这叫老实,对老师有信心,老师的话百分之百的服从,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就真干。

  一天到晚念,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再念,真的一点压力都没有。你看,念了三年多,他预知时至,站著往生。谛老欢喜,他所有徒弟里头,这是杰出的成就,没有一个能跟他相比。谛老赞叹他,他的成就超过讲经说法的大法师,超过丛林方丈的主席。这个赞叹是真实的,一点都不夸张,一个字不认识,从来没有听过经,也没有人跟他讲过开示。所以,老实人往往成就不可思议。他的成就就是老实,什么都放下了,他跟经教真的相应。

  第二个意思,「福即是相,非福即性」。这个意思比前面深,这个注解里面讲「即以世谛说福,第一义中,福亦不存」。世间人说福,第一义是从心性里面讲,心性里面讲,福没这回事情,福也不存在。所以他引《金刚经》说,「金刚,如来说福德相」,这一句话说是随俗说的,是世间人讲的,「即非福德相」,这是佛与法身菩萨他们境界里头所说的。为什么?为什么说即非福德相?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后头总结「是名福德相」,这是总结正义。

  如果说福德统统没有了,世间人害怕了,世间人哪个不求福德?你要说福德没有,落空了,没有人再信佛了,也没有人再学佛了。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度初学、初机一定要用世谛,你们求福求慧,所以你看看三皈依里面,「皈依佛,二足尊」,都属於俗谛。二足尊就是福慧,福报圆满了,智慧圆满了。所有福德智慧人里面,佛第一,这我们听到欢喜,我们求福求慧也向佛学。你要说福慧都没有了,这些学佛的人都跑光了。

  所以福慧二足尊,事相说,事上真有不是假的。无福亦无慧,理上讲的、性上讲的。那是什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法身菩萨境界。九法界众生都著相了,不能不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把境界往上提升,晓得「福即非福,方名真福」。这说什么?修不修福?修。修福不著修福的相,福报现前绝不享受福报。福报真现前,不现前,因果不就没有了吗?福报一定现前,现前,这个福报要给一切众生去享,那就是真正福报。

  福报现前自己享,不是真福报。为什么?自己享福里头,你想想看,造不造业?我们细心观察世间,世间豪门贵族,不说别的,饮食,享福!饮食里面,你有没有看到吃众生肉?这享福!不知道这些众生来供养你,你将来要不要还他?大乘经上常讲「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生生世世,互相食噉」。这个里面就是冤冤相报。佛经上说得好,这个世间,我们常说自从有历史以来,世界上有历史不算长。历史上记载,天灾人祸,尤其是战争,刀兵劫。佛说:要想这个世间没有刀兵劫。刀兵劫是果报,因是什么?除非众生不食肉。众生不食肉,世间不会有战争,不会有刀兵劫。刀兵劫、战争,那个因是食肉来的。

  我们出家人学了佛了,大概在中国出家,这一点算是做到了,不食肉。刀兵劫我们会不会遭难?还是要遭难。为什么遭难?没出家之前吃肉,这一生不吃肉,前生吃肉,帐并没有了,到什么时候了?自己念佛念成功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这帐了了。你要不往生极乐世界,刀兵劫还是要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慈悲心发出来,倒驾慈航,度这一些众生;这些众生过去我吃他,他吃我,这就有缘,没有缘就不能得度,这都是有缘众生。缘有善缘、有恶缘,不管善缘恶缘,只要有缘就能得度。这些都是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再看他疏文里头「双了性相」。性相两边都通达、都明了,「故经云,福德即非福德性,此即深也。了一切者,广也」。你看这个意思多深多广,所以用个海做比喻。下面这几句话非常之好。

  我们看大威光菩萨,他遇到第一尊佛、第二尊佛,这是遇第三尊佛,境界真的不一样。「遇於初佛,但得十者,自力未胜故」。这是讲得三昧。我们在前面看到,他遇到第一尊佛,虽然在意思讲得无量三昧,但是这个经上明明跟我们说得十种三昧。遇到第二尊佛,他得十千三昧,「道转深故」,得十千三昧,境界提升了。现在遇第三尊佛,只说了一个三昧,大福德普光明,「道已满故」,这个一是一真、是圆满。前面十千没有圆满,这一真圆满了。这一段是说的威光菩萨闻法得益。

  我们要想想,我们每天修学得什么利益?不能不知道。我这一天如果不得法益,这一天空过了。真正不空过的人,我这一天修福修慧,或者修一样,或者两样都修,总要有一点成绩,不能空过。在我们初学,业障、烦恼、习气非常深重,这个我们自己都晓得。要以什么为主?以忏悔为主。真的,不但是早晚课,时时刻刻能够反省,能够观察自己起心动念。从早到晚起心动念,我这个念头是善?还是恶?要明了。

  威光菩萨明了,所以他了其相,了体空,了无碍,他明了。我们要学,十善要懂得保持,十恶要懂得改成善,我们这一天就算做一桩善事,改一个恶为善,我今天没有空过。我今天读经研教,明白一点道理,比起昨天有一点进步了,没空过。处事待人接物,这叫真修行。把你所学的落实在生活里头,会待人了、会办事了,这是真正功夫,这是真实智慧,不是谈玄说妙。所学的东西不能够变成生活,没用处。

  所以初学在我们现前这个境界,从忏悔门进去,效果就很殊胜。所有一切的修法全是忏悔法。布施是忏悔法,忏悔什么?忏悔我从前吝啬。持戒是忏悔法,忏悔我从前造恶。忍辱是忏悔法,忏悔我过去不能忍,嫉妒、瞋恚。精进是忏悔法,忏悔我过去懈怠懒散。门门都是忏悔法。像我们这样业障深重的人,学习功夫不得力,我们不在这上用功,怎么办?时间不能拖了,拖久了,人就疲了。到那个时候,佛菩萨来也度不了你,帮不上忙。一定要靠自己,高度的警觉。

  读经、听讲。还有一个方法策励自己,《往生传》,莹珂法师念《往生传》感动的。所以我们如果常常看《往生传》,看《净土圣贤录》,你看看那些人,一个个的都到极乐世界去了。看到这么多人去了,自己动了心,我也要去,我赶快要追上。所以这些传记,《高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很能够激发我们的道心,我们看到这些人,见贤思齐。他们成就了,我也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要成就,这个念头会生起来,这个念头好!所以常常案头放一本《往生传》,放一本《净土圣贤录》,好!常常翻翻看看。

  自己什么样的毛病,什么样的习气,自己知道,一定要想对治的方法、改过的方法。如果不在这上下功夫,你怎么办?业障太重了,真有不是假有。所有一切方法都没效果了,要求佛力加持,求佛菩萨大慈大悲。怎么求法?拜佛。说实在话,我最初学佛,跟章嘉大师三年,大师指导我,都是修行重要的原理原则,我一生受用。那个时候,我还有工作,每天上班要工作八个小时,抽一点点时间出来看看经,看经里面有疑问,我把它写出来,一个星期跟章嘉大师见一次面,两个小时,我向他请教,他老人家给我解答,不容易!

  以后觉得实在是好,想专心学,把工作辞掉。工作辞掉,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亲近忏云法师,到埔里观音山跟他住茅蓬。忏云法师教我什么?教我拜佛。他不讲经,他教我看经、看注解。我在山上五个半月,他教导我看《弥陀经疏钞》、《弥陀经要解》,《要解》看圆瑛法师的《讲义》,看《圆中钞》,看这三种。而且还教我把里面的科判画成表解,这个我很有受用。另外教我看《印光大师文钞》,那个时候《文钞》只有正续两编,台湾那边印的四册。我在山上五个半月,读这些东西。

  行门,他教我拜佛,一天拜八百拜。那个时候,山上没有电灯,山上没有水,水要去挑水,山上有泉水。到后来我们也想办法,把竹子里面的节打通,就变成像水管一样,竹子一根接一根,从水源那里接到我们的茅蓬,所以这个水就可以用这个泉水,非常之好。但是山上有野兽,常常野兽把我们的管子碰断,水没有了,我们要去查,哪个地方野兽把这个管子搞断,我们再去把它接起来。自己种菜,生活很苦,晚上睡得很早,八点钟睡觉,两点钟起床,起床就是做早课。

  我的早课拜三百拜,拜佛拜三百拜。三百拜,拜完了,大概两个小时,四点钟。四点钟我要去烧饭,山上总共住五个人,我那个时候是山上的义工,洗衣服、烧饭,所有一切杂事一个人做,还去捡柴火,不要砍,山上柴火很多,我们烧灶。忏云法师对於吃的东西很讲究,早晨一定要磨豆浆,早晨吃稀饭。头一天晚上要泡黄豆、泡花生,这两种泡起来,第二天早晨时候把它磨成浆。稀饭烧开,把花生黄豆浆统统倒在里面,连渣子一齐倒那里,那个稀饭好吃。我们有个小石头磨,这是每天早晨的时候,我的事情。

  早饭完了之后,清洁环境,一切都做完了,我才有时间看经。忏云法师规定我这经书,这时候看经。到中午的时候,我要烧午餐,午饭吃完之后,我拜两百拜佛。在山上,晚上不吃饭,住在山上的人都是持午,晚上不吃饭,所以我晚课也是三百拜。当年在埔里的生活,菩妙法师在一起,我们这是老同参。好,这一段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