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六九卷) 2003/3/15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969
诸位同学,请看第二佛,「闻经悟入」,当机获益第四句,我们还从第四句看起:
【得增广行轮,名普入一切刹土无边光明清净见。】
这是说精进波罗蜜。在前面我们也说过一些,精进的重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世出世法真正成就,特别是殊胜的成就,无一不是从精进得来的,所以这是千万不能够忽视。佛法自始至终讲智慧,不但佛法如此,世法也不例外。儒家教学非常重视悟性,观察这个学生有没有悟性。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没有不重视智慧的、不重视觉悟的。因此,我们的修学,不能不知道用理智做基础,不是感情用事。虽然是一门深入,但是净宗里面讲的正助双修,这个话学净土宗的人都清楚、都明了,都听得耳熟。在大乘法里面,三十七助道品那是助修。我们今天学习净宗,净宗的典籍在所有宗派里头是最少的,原本只有三经一论。三经都不是很长的,都不是大部的,《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就这三种,一论是《往生论》。
在中国承传,到清朝咸丰年间,慈禧太后大家知道,慈禧太后是咸丰的妃子。咸丰年间有一位佛门的大德魏默深居士,他把《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一起流通,净宗就变成四经一论。诸位如果看到有这么一个本子《净土四经》,我见过木刻版本《净土四经》,魏默深居士把《行愿品》附在后面,变成四经一论。一直到民国初年,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经文不长,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我们知道《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二百四十四个字,附在四经的后面,这就变成净土五经,我们现在学习的本子。你总要晓得,四经、五经怎么来的。但是这些祖师大德们的作为是非常有道理,值得当时、后人赞叹。
早在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就说过,《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为什么?《华严》,大家知道在佛法里面地位是最尊、最贵、最高的,称之为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你就晓得华严地位多高。《华严经》末后的成就,靠什么?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仔细看,末后「入法界品」这一品经,这一品经很难得,梵文的原本完完整整的传到中国,贞元年间把它翻译出来,《四十华严》。在这一品大经里面,我们仔细去研究观察,确确实实普贤菩萨念佛求生净土,文殊菩萨也是念佛求生净土。文殊最得意的弟子,善财,善财当然是念佛求生净土!经文是不是这样的?果然没错。善财头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修的是念佛法门。他修的方法,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不睡、不坐,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著睡,只可以站,只可以走动,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你们想想这是不是「一向专念」。这从《无量寿经》上来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吉祥云比丘表演给善财童子看,教导善财童子,善财童子明白了,学会了。
五十三参当中,还有五十一参,那是什么?那是日常生活、工作、应酬,从早到晚你接触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就是五十三参去掉头尾,当中的五十一参,你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什么都可以接触,不离念佛,高明到极处。你看看吉祥云教善财童子念佛,他讲了二十一门,二十一种念佛,这二十一种把佛法里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包括了,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念的是什么佛?自性佛。阿弥陀佛就是自性佛的佛号,与一切法门都不违背。
《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最后一参这很重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从整个四十卷经来看,恍然大悟!彭际清居士给我们这个启示,仔细看,是没错。所以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华严》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华严》最后的归宿归《无量寿》,归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所以彭居士告诉我们的,《华严》、《无量寿》、《阿弥陀经》,这三种是一部经,只是广略不同。《华严经》讲得多、讲得详细,是广说,《阿弥陀经》是略说。只有广略不同,这个里头义理浅深、广大没有两样。话说得好,一点都不错。
我们明白了,我们专修五经一论,如果你的根性很利,你能够受持这六种,好!如果不是上根利智,这六种东西受持有困难,不要紧,六种东西选一种就行,你喜欢哪一种,你选一种就能成就。莲池大师选《阿弥陀经》,做了一部《疏钞》,博大精深。那个《疏钞》,诸位仔细一看,真的是小《华严》,确确实实是华严境界。蕅益大师一生真正得利之处,也是这一部《阿弥陀经》,他做了《要解》。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个要解,也不能超过其上。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这个注解这样赞叹,那么做注解的这个人是什么人?我们一定会联想到,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否则的话做不出来。
这些祖师大德为什么不提倡《无量寿经》,那就是梅光羲居士在夏老会集本前面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很透彻:《无量寿经》的版本太多。原译本在中国,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无量寿经》出现十二种不同的译本,所以古德讲翻译最多,来到中国最早。安世高曾经翻译过《无量寿经》,但是这个本子失传了,在古代藏经目录里头有。这十二种本子,到现在只有五种,有七种失传了。这五种版本,里面的出入很大,不好读。不要说在古代,我学佛那个时候,五十年前,我在台湾学佛那个时候,佛经买不到,数量很少很少。我学佛,在台湾好像只有三家书店有佛经卖,数量、种类很少。在台北,朱镜宙老居士有一个台湾印经处,在台中有个瑞成书局,台南有个庆方书局,台湾就这三家印佛经,它印佛经是附带的,不是专门印佛经的。
所以我们要想看佛经,只有到寺庙借《大藏经》来手抄,我还抄过好几部。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进步,照相影印,成本降低了,真的,印得又好又便宜。所以现在经书流通量很大,这是现代人的福报。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很苦很苦,找到一部佛经,如获至宝,会尊重。现在人,印太多,印得这么好,没有人尊重,现在人真的是有福不会享。在那个年代,什么人敢想拥有一部《大藏经》,没有人敢做这个梦。现在《大藏经》太多太多,太普遍了。普通人家里面都可以收藏一部《大藏经》。
今天我们讲到精进,所以我们才选择《无量寿经》夏老的会集本。这个选择,当然一方面是这个本子确实令人生欢喜心。但是真正的原因是老师的传承,这个有使命,不能够不认真努力来学习这部经、弘扬这部经,这是正修。正助双修,助道品是什么?佛在经上讲的是个原则,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名目大家都能够记得,怎么样真正把它落实,来帮助我们一门深入?三十七道品,圆满的包含一切经。诸位要是看看天台大师注释,你就明白了。你看四念处,天台大师讲四念处,他用四教来讲,藏、通、别、圆;藏教的四念处,通教的四念处,别教、圆教的四念处,名称相同,境界不一样。我们这才了解,三十七道品含一切法。
我们学佛实实在在讲已经太晚了,真正学习的年龄过了。年轻的时候懵懂无知,又没有善知识认真来督导,没人管。自己随著兴趣,学那么一点皮毛,常识。真正什么叫佛法?不知道。经典意思太深太广,就是连注解都不容易看懂。我是幸亏遇到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这真正是一代的大善知识,得他们的教导、指引,少走不少冤枉路。所以这些年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选择了几种书,做为什么?助修,助道品。正助双修,以正修为主,以助道品来帮助正修。助道品里面,我们第一部选择的是《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印光大师一生极力的提倡。什么原因?现在人不读古书,用一般世间人的说法,国文程度大幅度的下降,浅显的文言文都没有能力去读诵,文字上发生了障碍。了凡先生是明朝人,他的家庭四训还是用文言文写的,但是他里面写的东西,很多是些故事,内容是讲因果报应。印光大师知道现在人不读古书,不懂得因果的道理,不知道因果事实的真相,特别提倡这门功课。
诸位要晓得,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华严经》五周因果,《法华经》一乘因果,离开因果就没有佛法了,佛拿什么来教化众生?所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真正成就的人,他的基础是什么?「深信因果,严持戒律」。这八个字是佛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论修学哪个宗派,这是根本的根本。因此我们的助道要著眼在这个地方。我们用《了凡四训》,从这个地方奠定深信因果。如何严持戒律?戒律一般人听到都很害怕。印光大师有智慧,有善巧方便,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非常高明的手段。他不用佛家的东西,他用道教的《感应篇》,用《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前面一半《文昌帝君阴骘文》,他用这个东西来教人深信因果。所以这三部书,他老人家一生极力提倡,到处劝人。这三部书所说的就是「深信因果,严持戒律」,佛法的根扎下去了。
我这么多年来,是遵守印光大师的指导,这些书我都讲过,讲过好几遍。学佛之后,佛也要从小乘再进入大乘,戒经里面佛说「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不能躐等。我学佛,李老师教导我启蒙的经典是小乘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我跟他老人家学了十几部小乘经,十几部是旁听。因为那时候他开个经学班,我们有二十多个学生,每一个人学一部经,学习的时候大家在一起,但是你自己所学的是你主修的,别人所学的,他们在那里讲解可以听。
我自己主修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通大小乘,这些都是助道品。老师还鼓励我们,要重视儒家的教学,所以我选择「四书」。四书分量不大,如果没有能力学习,你学习一种,学《论语》。如果有能力,最好《大学》、《中庸》要学。《大学》、《中庸》、《论语》在四书里面,差不多在分量上讲是一半,《孟子》分量大,独占一半。这个书如果好好的念,确实可以成为修学大乘的一个基础,因为它能够代替小乘,比小乘境界还要高,心量还要大。所以中国过去无论是在家出家,这些学佛有成就的,都是儒家、道家的底子好,奠定的基础。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选择这些做助道品。这两年我们到澳洲来,有了这么一个学院,大家在一起学习。深深感到,我们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老人没教导我们,长大在学校念书,老师也没有教导我们,不懂得做人。这个事情不是小事,从前李老师常讲:人都不会做,你怎么能作佛?作佛是从做人做起来的。
做人最根本的教学,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是节录儒家古圣先贤对於儿童的教导,那个书也是个会集本,文字不多。这个小册子在我们佛法的教理行果上来说,它是属於行经。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做到!清凉大师在这个注解里头,「无刹不入,无法不照,无见不净」,这几句话要用在《弟子规》上,很恰当。《弟子规》讲什么?就是讲的规矩。「无刹不入」,用我们今天来说,一切众生聚会的场所,你懂得礼节,你会做人。你到达这一个团体,都会受人欢迎。「无法不照」,你有智慧,你有能力,样样明了,样样清楚,不迷惑颠倒。「无见不净」,这一句就深了,「见」是什么?你的思想见解。「净」是不被染污。内不会被烦恼习气染污,外不会被境缘染污。这不是初学的,初学学规矩,是将来入这个境界的根由。
这些善知识应化在世间,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他为什么能够不染?用现在的话说,为什么他不会受外面风气影响,不会被诱惑。什么原因?小时候培养的根基培得厚,他所学的都是好的,都是善的,善良的。纵然遇到这一切不善,他的善有根,不会动摇,不会被诱惑,这个根是从小培养成的,才有这个力量。我们想想看,现在社会的诱惑,名闻利养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财色名食睡的诱惑,几个人在这个大环境里头能够不动心?能够真正禁得起考验,不会被诱惑?太少了。不是没有,确实是太少了。我所遇到的,最明显的,李炳南老居士不受诱惑。我以前在家,抗战期间读书在贵州国立第三中学,我们的校长周邦道先生,一生不受诱惑,五欲六尘不动心!他不会起心动念。什么原因?根厚!现在人难了,太难太难了。哪一个能够禁得起诱惑?禁得起诱惑,才能有成就,禁不起诱惑,没有不被淘汰的。我们能知道吗?
所以,菩萨在此地修行,你看看第一句「得清净智」,真正能够彻底放下,身心清净。第二句「得离垢」,严持戒律,远离一切恶业。第三句成就忍辱。到第四句讲精进,『增广行轮』。注解里头说得好,「增广种行」(这个增广应当是大众的「众」,众多的众,但是用这个「种」,也有经本上用这个字,不能算是错字,但是没有「众多」的意思好,「增广众行」),这是就「地」的意思来解释的。「以诸道品,烧无尽惑,成无边光」,烧是比喻,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助道品的功力,它能够把无量无边的烦恼消除。佛在经典上常常讲,烦恼就好比是柴火,许许多多堆在那边,智慧像是火,一把火,燃著之后就把烦恼薪统统烧光了。这个比喻也很有味道。你在那里攒积,攒积了一大堆的烦恼,怎么办?一把火把它烧掉了。智慧是火,把烦恼转变成光明,那些柴火烧著了,不就放光了,都变成光明。这也是佛法里面常讲的「转烦恼为菩提」,有这个意思。说明助道品我们不能够疏忽。
一切众生,修行证果,证道当然非常重要,那是你的目标,是你的方向;你有目标、有方向,你怎么样能够到达,助道品产生的作用就大了!在整个大乘教学里面,《华严经》常常讲主伴圆融。哪一个是主?佛法没有定法,佛法是平等法,任何一法都可以作主,任何一法也可以作伴,伴就是助道。可以作主修,也可以作助修。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华严经》是伴,《法华经》是伴,所有一切经都是助道,帮助《无量寿经》。如果是以《华严经》为主,所有一切经都是伴,都是助修。你懂得这个意思,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作主,门门也是助修。
这是佛法教学开明之处,真正了不起,所以佛法是平等法。像我们开会一样,参加开会这些人,人人都可以做主席,人人也是听众。所以他不是独一,不是专主,他是任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作主,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做为主修的。助修可以选择,主修定在这一门上,不能时时改变。助修的经典,不必花很多的功夫在上面,主修的这部经典,全心全力要用在这个法门上,才能成就。精进要靠好的帮助,确确实实,你看我们学《无量寿经》,现在我们在这里讲《华严》,《华严》帮助《无量寿》!我们在《华严经》真正得到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们的境界,在《无量寿经》里面的境界大幅度的提升,真的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接著再看下面第五句,这是当机。实在讲是大众,大众都是当机者,他们得的利益,第五种:
【得趣向行轮,名离垢福德云光明幢。】
他所得的也都有一个名称,所得的是「法」。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趣向诸行,能入俗也,禅度增故,性能离垢,涉俗化物,成福德云,不迷实理,为光明幢」,注得非常好,言简意赅。这个要配十地,这是第五地。前面四地得「增广行轮」,焰慧地,火焰一样,那是智慧出来了。这是精进生智慧,烧烦恼薪。再进一步得禅定,所以诸位要晓得,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没有忍是决定不能得定的,没有定是决定不能开智慧的。
所以世尊在《般若经》上,讲六波罗蜜,或者讲十波罗蜜,特别强调布施跟忍辱。布施是放得下,忍辱是真能成就,你所修的功德不至於漏失掉。所以不能忍的人,佛经上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也常听佛家讲「火烧功德林」。功德像森林一样,好不容易培养成,一把火烧尽了。所以修功德非常非常困难,福德能修、能积,功德不能。所以,你要自己以为你有多大的功德,你就好好反省一下,什么时候到现在没发脾气,没有瞋恚的念头。你有瞋恚的念头,有嫉妒的念头,那都是火,把你的功德烧掉了。人一定要修到心平气和,无论在什么境缘当中,都不会动瞋恚心,都没有丝毫嫉妒心,这个功德保住了,积功累德!积功累德要靠忍辱。忍辱加上精进,禅定就现前。这是五地,难胜地,我们常讲难能他能,难断的能断,难化的他能化。为什么?禅定功深。
由此可知,古时候讲经说法,弘法教学,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所具备的条件是「禅定」。为什么?你有定功,你能够「趣向诸行」,趣向诸行是什么?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个善知识他们修学的法门都不一样,你都可以去看,都可以去听,都可以去接触。增长你的智慧,你会不会动心?不会动心。一动心,你就乱了、就坏了,看到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到最后你一事无成。所以什么时候才能出去参学?你得有这个条件才行。把你所看的、所听的、所接触的,统统回归到自己主修的法门。因为一切见闻所知,都是我主修这个法门的助缘。我修的这个法门,怎样活用在生活当中,怎样活用在教学,活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要靠助道品。善财童子主修的,我们知道是念佛法门,那五十三参是助道品,就是「趣向诸行,能入俗也」。他只会增长他的定慧,他不会散乱,不会看到这个也想学,那个也不错。你自己主见没有了,那还会有什么成就!
我们现在学念佛法门,看到参禅的,不错,禅好;看到持咒学密的,密也不错;看到讲经教的,经教也好,样样都想学,样样都不能成功。这就错了,这没有条件参学。在古时候,老师不让你离开,你不能出师,现在人讲毕业,你毕不了业。什么时候毕业?得定就毕业了。定是根本智,定能开慧;参学是得后得智。你没有根本智,你就决定没有后得智。你在外面参学,所得到的是什么?是一大堆的妄想分别执著。实在讲破坏你修行的功夫,它不是成就。古人参学的条件要得定,不但要得定,还要开慧。你看看大乘经上讲的条件「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才有资格出去参学,明心见性!你能够入俗,入俗就是教化众生,世间五欲六尘不动心了,可以跟大家和光同尘,而丝毫不沾染,这是定慧起作用;定慧活活泼泼。这样的善知识,他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都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入俗。大乘教上,佛常教菩萨,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是菩萨!他在那个地方,叫一切众生生烦恼,那不是菩萨,那是魔。魔令一切众生生烦恼,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我们是初学,学讲经、学弘法。他常常教诫我们,教导学生,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决定不能叫众生生烦恼。他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最常见的,化缘,不可以!讲经的道场,如果有人在化缘,听众下一次不敢来了,吓跑了。到那个地方去,到那个地方要钱的。所以讲堂、讲经的场所,绝对没有化缘的;只有结缘,没有化缘的。我们听得耳熟,听得太多。决定不能给众生有任何或者是精神上,或者是形式上的压力,不可以。你一定要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对於道场,布施供养是随意的,不能带丝毫勉强,不可以劝导,也不可以用方法来引诱,那个都是罪过。他学习真正得法喜,像此地这个大众,见佛闻法他真得这么多好处,他得好处自自然然生起报恩的心,报恩当然一定有布施、有供养。布施供养可以接受。但是你要晓得,可以接受,不可以享受,你要一享受,很容易迷惑。特别是我们没有很深的定功,常常会迷失!
这一迷失赶紧觉悟,赶紧回头。怎么觉悟,怎么回头?天天讲经有好处。所以像我们这种根性的人,不能离开经教,经教天天在提醒我们。一迷了,一看到经文,觉悟了,就回头了,心、妄念收回来。不像这经上讲的这些菩萨,他们真的是得禅定了,他们入众,妄念不会起来,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是断尽了。世缘里头,什么样的诱惑他们都不会动心,成功的人。所以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还会动心吗?接触外面境界,跟自己意思相合的就起贪心,贪爱、贪恋,就会起这个念头;不合自己意思,就会生瞋恚、厌离。统统生烦恼!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什么?生烦恼,不是生智慧。所以我们看看这些人,见像、闻法,他们得禅定、得智慧,他不生烦恼。这就是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提醒我们自己,我们在尘缘里面,能不能像这些人一样,记住佛祖的教诲,体会得宇宙人生的真相。让我们起心动念,都能跟性德相应,远离烦恼习气。
「趣向诸行」,就是今天讲的参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有条件、有能力入俗了。为什么?「禅度增故」,他的禅定功夫提升了。「性能离垢」,你看这不是造作的,自自然然的。「垢」是烦恼习气,「性」是性德,能离一切染污,能离一切诱惑。如果还不能(老实说我们见到很多,听到很多,从前李老师也给我们讲很多),定慧没有功夫,年轻弘法利生,没多久,听说什么?被在家信徒度去了,还俗了。不是现在多,古时候也有,比现在少,少的原因我们能体会到。古时候,师父管得很严,《三字经》上讲的「教不严,师之惰」,师父管得严。现在,现在提倡的是民主自由开放,现在人讲人权。换句话说,师父不能管,你要管,侵犯人权,你有罪。在从前,管的时候他有功劳、有功德。现在管了就变成有罪,你说糟不糟糕!变成父母不能管儿女,老师不能管学生。现在是这样一个社会,我们要晓得。
所以帮助大众,唯一的一个方法就是讲经。用经典勉励自己,同时劝导有缘。有缘是什么?他听了欢喜,他能接受,有缘。他听了不欢喜,不能接受,掉头就走了。我们学经教的人都知道,你看《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最重要的观机,观机就是你要了解现前社会的状况。也要知道过去社会的状况,你也能够判断未来社会的状况。然后我们自己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心态,自然就如理如法!成就自己,帮助众生。有缘的众生,这善根深厚的,他在一生就能得度。无缘的众生,实在讲也帮助了,为什么?他听一句,他看个佛像,「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阿赖耶识里头种了佛的种子。由此可知,有缘、无缘统统都有利益,利益的浅深不相同。利益深的,善根厚的,报在这一生,这一生就成就了。善根浅薄的,报在来生后世,这一生不得利益。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性能离垢」,这一句好。但是,好是好,我们的心性没显出来,所以这八个字,我们非常羡慕、非常向往,我们都没有。
「禅」是外不著相,「定」是内不动心。我们想像自己,我们外还著相,内还动心,「禅」没有。我们今天『离垢』,靠什么?真的只有一个方法「严持戒律」。自己甘心情愿接受佛陀的约束,只有这个办法。佛教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做。佛教导我们不能够想的,我们决定不想。只有这个办法,才能离垢。心性没有露出来。所以他这个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九法界众生没有明心见性,就不是这个境界,这是明心见性的境界。
由此可知,我们不持戒怎么行?持戒,严持戒律,就与性德相应。性能离垢!严持戒律与它相应。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欢喜戒律。你不会以为:戒律很难持,戒律对我产生很大的约束,很大的不便。你不会有这个念头。为什么?因为你了解,戒律是性德。所以,持戒能见性,释迦牟尼佛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持戒就能明心见性。为什么?他真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戒律,这样的训练,慢慢他心定了,定生智慧,开悟了。那个很快。「像法时期,禅定成就」,佛法是像法时期传到中国来的,所以中国这一千多年来禅风很盛,跟释迦牟尼佛讲的相应。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法传到中国,他头一个一千年,正法成就,第二个一千年,像法成就。所以参禅能开悟,持戒不能开悟。人的根性慢慢变钝了,变愚了。
末法时期,这再过一千年,我们现在这是末法时期,佛灭度之后两千年,末法时期,禅定也不能成就了。过去倓虚法师说过,早年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讲过,他讲得非常肯定:往后(说这个话大概十年前)修禅、修密都不能成就了。那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唯一能成就的,带业往生。这些话都是佛在《大集经》里面讲的。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要知道自己生在什么时代,释迦牟尼佛末法的时代。佛既然这样说了,「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老老实实的就修净土教,遵从世尊的教诲。印光大师教导我们「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正修!他还有两句助修,助修他没有用佛法的句子、言语,他用儒家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他用这个做助修。我的老师李炳南,他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他受印光大师教诲很深。所以在台湾将近四十年,他所修的、所弘的、所教的,儒佛并重,「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八个字好。果然能够依教奉行,「信愿念佛,求生净土」,靠得住。纵然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不可思议的成就。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搞明白,决心才能下得去。
这个经上讲的,「涉俗化物,成福德云」,教化众生,你一定要跟众生打成一片。涉俗,就是跟世俗融合成一片,化是教化,物是人物。你看他不是「化人」,他是「化物」,物里面包括一切有情众生,我们常讲六道众生、九法界众生,这个物就包括了。在佛菩萨境界里面,九法界都是俗,在阿罗汉心目当中,六道是俗。我们晓得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九法界都是俗。他在九法界里头现身,应化现身,这是涉俗。跟九法界的众生融成一片,你不跟他打成一片,你怎么能够教他?
所以在古时候,在中国大陆,你很容易看到,修行的道场建在深山里面。自修,你自己容易成就,远离诱惑,用意在此地,不受尘俗的影响,距离城市远远的。但是每一家道场在城市里头都有下院、有讲堂,那是什么?那是教化众生的。法师在山上修行、学道,到都市里头讲经、教学,讲完之后赶紧就回去,怕被诱惑,怕被染污。所以老和尚用心良苦,照顾很周到。派你去讲经,讲完了赶紧回来。年轻法师出去讲经,绝对不是一个人,至少是两个人,都是防范,怕自己定慧不够。到学成了,定慧能够招架得住那些诱惑,这才能够除一切的约束,尘缘当中去教化众生,成就福德云。
这佛门常讲修福修慧,福慧双修,在哪里修?尘缘里面去修;尘是尘俗,缘就是指的一切有情众生。跟他们在一起,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提了个纲领,「历事练心」!如果不通过这些事相,你怎么知道你有定慧。所以参访的,你看五十三参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帝王大臣,也有许许多多的宗教。我们在经里面读到的,胜热婆罗门,婆罗门教就是现代的印度教,遍行外道。这都是属於世间一些宗教界的领袖,宗教界的传教师。
所以在《华严经》上看的,这是多元文化。你去参学,你「涉俗化物」,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行业,也不分男女老少,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去。什么是缘?有人启请,哪个地方请你,哪里都可以去。不同宗教的请你也可以去,不同族群、不同国家都可以去,哪个行业启请,你也可以去,真的是没有罣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何以能够入无障碍的法界?有甚深的禅定,有广大智慧,他在境界里头他不迷,他不乱。有定就不乱,有慧就不迷,所以成就自己的福德,「成」就是提升,后头的「云」,云就是不执著,那是真实圆满的成就。
「不迷实理,为光明幢」,实理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对於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化众生,自他都得利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听经闻法的人,慢慢的醒悟过来。利根的大彻大悟,中根的也有悟处,下根的虽然不能够悟,多少也受感动。所以佛教学,目的是有三个,对上根的,目标帮助他转凡成圣;对中等根性的人,帮助他转迷为悟;对下根人,帮助他转恶为善。你看看,这个教学目标多么的好!因此无论是什么样根性的人,你见到佛菩萨,见到善知识,没有不得利益的。得利益是肯定的,但是得利益的大小、多少,各个人不相同。
清凉大师注解末后这一句话「为光明幢」,这『光明幢』是经文里头的。他得的这个「法」,名字叫「离垢福德云光明幢」。「福德」是福,「光明」是慧。得智慧、得福德,怎么得来的?前面两个字千万不能忘记,「离垢」。「离垢」简单的来说,我们用《华严经》的说法,妄想分别执著。离妄想分别执著,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肯定得智慧、得福德。你工作里面也得福智。处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之处,决定没有刹那际空过的,然后你才晓得,什么叫做福慧双修,福慧双修怎么个修法!
看看这些大菩萨们,我们虽然学不到,但是看多了,不知不觉受他的影响。没有意思想去学,但是自自然然染上这个气氛,这是个好的气氛,好学的气氛。接触的时间久了,听得多,看得多了,慢慢自自然然就明了。明了,慧开了。慧开了之后,你自然就修福。所以修福,真实的福德,没有智慧不会修!把烦恼当作福德,把恶业当作福德,那是没有智慧。有真智慧的人,他才认识什么是福,什么是德,自自然然他去修,不带一丝毫勉强,那才叫德。
所以,远离世出世间一切诱惑比什么都重要,这是禅的意思。你看看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须菩提是何等人物,佛教他出去教化众生,要记住「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话是教须菩提的,当然我们清楚,佛讲给须菩提听,也就是讲给我们听。须菩提是当机者,如果我们自己能发心,当仁不让: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是我的代表,佛教他就是教我,我直下承当。这就对了!千万不要以为:这个话是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讲的,不是对我讲的。你不敢当,那你就得不到法益。
这些人真正了不起,他们跟大威光童子去参访佛陀,听佛陀讲经说法,他敢当!所以「当机获益」。「当」是个关键的字眼。我们接触佛法,最重要的,我要「敢当」,当然我就会得利益。敢当是什么?佛在这个经本里头,字字句句为我说的,我生感恩的心,我要生报恩的心。感恩报恩怎么落实?依教奉行。你看这里当机得这么多利益,我们读这个经,也要随著这个经文获得利益,利益不断把自己向上提升,得清净智,得离垢地,得忍辱、得精进、得禅定。用在哪些地方?都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如果说你得了,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老样子,你什么也没得。你要得了,日常生活当中你的心态变了,你从前不是这个样子,现在不一样了,你真得了。从前随顺烦恼,现在随顺经论教诲,你看看,完全不相同。从前处事待人接物,我怎么样想那是标准,现在我把我的想法放下,经论教诲为标准,这是你真得到了。所以,得到不是说我能信、我能解,要能行才真正得到。能行、能证,到能证,那算是圆满的得到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第二佛,「闻经悟入」,当机获益第四句,我们还从第四句看起:
【得增广行轮,名普入一切刹土无边光明清净见。】
这是说精进波罗蜜。在前面我们也说过一些,精进的重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世出世法真正成就,特别是殊胜的成就,无一不是从精进得来的,所以这是千万不能够忽视。佛法自始至终讲智慧,不但佛法如此,世法也不例外。儒家教学非常重视悟性,观察这个学生有没有悟性。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没有不重视智慧的、不重视觉悟的。因此,我们的修学,不能不知道用理智做基础,不是感情用事。虽然是一门深入,但是净宗里面讲的正助双修,这个话学净土宗的人都清楚、都明了,都听得耳熟。在大乘法里面,三十七助道品那是助修。我们今天学习净宗,净宗的典籍在所有宗派里头是最少的,原本只有三经一论。三经都不是很长的,都不是大部的,《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就这三种,一论是《往生论》。
在中国承传,到清朝咸丰年间,慈禧太后大家知道,慈禧太后是咸丰的妃子。咸丰年间有一位佛门的大德魏默深居士,他把《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一起流通,净宗就变成四经一论。诸位如果看到有这么一个本子《净土四经》,我见过木刻版本《净土四经》,魏默深居士把《行愿品》附在后面,变成四经一论。一直到民国初年,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经文不长,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我们知道《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二百四十四个字,附在四经的后面,这就变成净土五经,我们现在学习的本子。你总要晓得,四经、五经怎么来的。但是这些祖师大德们的作为是非常有道理,值得当时、后人赞叹。
早在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就说过,《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为什么?《华严》,大家知道在佛法里面地位是最尊、最贵、最高的,称之为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你就晓得华严地位多高。《华严经》末后的成就,靠什么?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仔细看,末后「入法界品」这一品经,这一品经很难得,梵文的原本完完整整的传到中国,贞元年间把它翻译出来,《四十华严》。在这一品大经里面,我们仔细去研究观察,确确实实普贤菩萨念佛求生净土,文殊菩萨也是念佛求生净土。文殊最得意的弟子,善财,善财当然是念佛求生净土!经文是不是这样的?果然没错。善财头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修的是念佛法门。他修的方法,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不睡、不坐,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著睡,只可以站,只可以走动,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你们想想这是不是「一向专念」。这从《无量寿经》上来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吉祥云比丘表演给善财童子看,教导善财童子,善财童子明白了,学会了。
五十三参当中,还有五十一参,那是什么?那是日常生活、工作、应酬,从早到晚你接触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就是五十三参去掉头尾,当中的五十一参,你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什么都可以接触,不离念佛,高明到极处。你看看吉祥云教善财童子念佛,他讲了二十一门,二十一种念佛,这二十一种把佛法里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包括了,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念的是什么佛?自性佛。阿弥陀佛就是自性佛的佛号,与一切法门都不违背。
《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最后一参这很重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从整个四十卷经来看,恍然大悟!彭际清居士给我们这个启示,仔细看,是没错。所以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华严》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华严》最后的归宿归《无量寿》,归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所以彭居士告诉我们的,《华严》、《无量寿》、《阿弥陀经》,这三种是一部经,只是广略不同。《华严经》讲得多、讲得详细,是广说,《阿弥陀经》是略说。只有广略不同,这个里头义理浅深、广大没有两样。话说得好,一点都不错。
我们明白了,我们专修五经一论,如果你的根性很利,你能够受持这六种,好!如果不是上根利智,这六种东西受持有困难,不要紧,六种东西选一种就行,你喜欢哪一种,你选一种就能成就。莲池大师选《阿弥陀经》,做了一部《疏钞》,博大精深。那个《疏钞》,诸位仔细一看,真的是小《华严》,确确实实是华严境界。蕅益大师一生真正得利之处,也是这一部《阿弥陀经》,他做了《要解》。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个要解,也不能超过其上。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这个注解这样赞叹,那么做注解的这个人是什么人?我们一定会联想到,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否则的话做不出来。
这些祖师大德为什么不提倡《无量寿经》,那就是梅光羲居士在夏老会集本前面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很透彻:《无量寿经》的版本太多。原译本在中国,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无量寿经》出现十二种不同的译本,所以古德讲翻译最多,来到中国最早。安世高曾经翻译过《无量寿经》,但是这个本子失传了,在古代藏经目录里头有。这十二种本子,到现在只有五种,有七种失传了。这五种版本,里面的出入很大,不好读。不要说在古代,我学佛那个时候,五十年前,我在台湾学佛那个时候,佛经买不到,数量很少很少。我学佛,在台湾好像只有三家书店有佛经卖,数量、种类很少。在台北,朱镜宙老居士有一个台湾印经处,在台中有个瑞成书局,台南有个庆方书局,台湾就这三家印佛经,它印佛经是附带的,不是专门印佛经的。
所以我们要想看佛经,只有到寺庙借《大藏经》来手抄,我还抄过好几部。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进步,照相影印,成本降低了,真的,印得又好又便宜。所以现在经书流通量很大,这是现代人的福报。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很苦很苦,找到一部佛经,如获至宝,会尊重。现在人,印太多,印得这么好,没有人尊重,现在人真的是有福不会享。在那个年代,什么人敢想拥有一部《大藏经》,没有人敢做这个梦。现在《大藏经》太多太多,太普遍了。普通人家里面都可以收藏一部《大藏经》。
今天我们讲到精进,所以我们才选择《无量寿经》夏老的会集本。这个选择,当然一方面是这个本子确实令人生欢喜心。但是真正的原因是老师的传承,这个有使命,不能够不认真努力来学习这部经、弘扬这部经,这是正修。正助双修,助道品是什么?佛在经上讲的是个原则,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名目大家都能够记得,怎么样真正把它落实,来帮助我们一门深入?三十七道品,圆满的包含一切经。诸位要是看看天台大师注释,你就明白了。你看四念处,天台大师讲四念处,他用四教来讲,藏、通、别、圆;藏教的四念处,通教的四念处,别教、圆教的四念处,名称相同,境界不一样。我们这才了解,三十七道品含一切法。
我们学佛实实在在讲已经太晚了,真正学习的年龄过了。年轻的时候懵懂无知,又没有善知识认真来督导,没人管。自己随著兴趣,学那么一点皮毛,常识。真正什么叫佛法?不知道。经典意思太深太广,就是连注解都不容易看懂。我是幸亏遇到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这真正是一代的大善知识,得他们的教导、指引,少走不少冤枉路。所以这些年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选择了几种书,做为什么?助修,助道品。正助双修,以正修为主,以助道品来帮助正修。助道品里面,我们第一部选择的是《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印光大师一生极力的提倡。什么原因?现在人不读古书,用一般世间人的说法,国文程度大幅度的下降,浅显的文言文都没有能力去读诵,文字上发生了障碍。了凡先生是明朝人,他的家庭四训还是用文言文写的,但是他里面写的东西,很多是些故事,内容是讲因果报应。印光大师知道现在人不读古书,不懂得因果的道理,不知道因果事实的真相,特别提倡这门功课。
诸位要晓得,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华严经》五周因果,《法华经》一乘因果,离开因果就没有佛法了,佛拿什么来教化众生?所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真正成就的人,他的基础是什么?「深信因果,严持戒律」。这八个字是佛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论修学哪个宗派,这是根本的根本。因此我们的助道要著眼在这个地方。我们用《了凡四训》,从这个地方奠定深信因果。如何严持戒律?戒律一般人听到都很害怕。印光大师有智慧,有善巧方便,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非常高明的手段。他不用佛家的东西,他用道教的《感应篇》,用《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前面一半《文昌帝君阴骘文》,他用这个东西来教人深信因果。所以这三部书,他老人家一生极力提倡,到处劝人。这三部书所说的就是「深信因果,严持戒律」,佛法的根扎下去了。
我这么多年来,是遵守印光大师的指导,这些书我都讲过,讲过好几遍。学佛之后,佛也要从小乘再进入大乘,戒经里面佛说「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不能躐等。我学佛,李老师教导我启蒙的经典是小乘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我跟他老人家学了十几部小乘经,十几部是旁听。因为那时候他开个经学班,我们有二十多个学生,每一个人学一部经,学习的时候大家在一起,但是你自己所学的是你主修的,别人所学的,他们在那里讲解可以听。
我自己主修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通大小乘,这些都是助道品。老师还鼓励我们,要重视儒家的教学,所以我选择「四书」。四书分量不大,如果没有能力学习,你学习一种,学《论语》。如果有能力,最好《大学》、《中庸》要学。《大学》、《中庸》、《论语》在四书里面,差不多在分量上讲是一半,《孟子》分量大,独占一半。这个书如果好好的念,确实可以成为修学大乘的一个基础,因为它能够代替小乘,比小乘境界还要高,心量还要大。所以中国过去无论是在家出家,这些学佛有成就的,都是儒家、道家的底子好,奠定的基础。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选择这些做助道品。这两年我们到澳洲来,有了这么一个学院,大家在一起学习。深深感到,我们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老人没教导我们,长大在学校念书,老师也没有教导我们,不懂得做人。这个事情不是小事,从前李老师常讲:人都不会做,你怎么能作佛?作佛是从做人做起来的。
做人最根本的教学,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是节录儒家古圣先贤对於儿童的教导,那个书也是个会集本,文字不多。这个小册子在我们佛法的教理行果上来说,它是属於行经。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做到!清凉大师在这个注解里头,「无刹不入,无法不照,无见不净」,这几句话要用在《弟子规》上,很恰当。《弟子规》讲什么?就是讲的规矩。「无刹不入」,用我们今天来说,一切众生聚会的场所,你懂得礼节,你会做人。你到达这一个团体,都会受人欢迎。「无法不照」,你有智慧,你有能力,样样明了,样样清楚,不迷惑颠倒。「无见不净」,这一句就深了,「见」是什么?你的思想见解。「净」是不被染污。内不会被烦恼习气染污,外不会被境缘染污。这不是初学的,初学学规矩,是将来入这个境界的根由。
这些善知识应化在世间,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他为什么能够不染?用现在的话说,为什么他不会受外面风气影响,不会被诱惑。什么原因?小时候培养的根基培得厚,他所学的都是好的,都是善的,善良的。纵然遇到这一切不善,他的善有根,不会动摇,不会被诱惑,这个根是从小培养成的,才有这个力量。我们想想看,现在社会的诱惑,名闻利养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财色名食睡的诱惑,几个人在这个大环境里头能够不动心?能够真正禁得起考验,不会被诱惑?太少了。不是没有,确实是太少了。我所遇到的,最明显的,李炳南老居士不受诱惑。我以前在家,抗战期间读书在贵州国立第三中学,我们的校长周邦道先生,一生不受诱惑,五欲六尘不动心!他不会起心动念。什么原因?根厚!现在人难了,太难太难了。哪一个能够禁得起诱惑?禁得起诱惑,才能有成就,禁不起诱惑,没有不被淘汰的。我们能知道吗?
所以,菩萨在此地修行,你看看第一句「得清净智」,真正能够彻底放下,身心清净。第二句「得离垢」,严持戒律,远离一切恶业。第三句成就忍辱。到第四句讲精进,『增广行轮』。注解里头说得好,「增广种行」(这个增广应当是大众的「众」,众多的众,但是用这个「种」,也有经本上用这个字,不能算是错字,但是没有「众多」的意思好,「增广众行」),这是就「地」的意思来解释的。「以诸道品,烧无尽惑,成无边光」,烧是比喻,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助道品的功力,它能够把无量无边的烦恼消除。佛在经典上常常讲,烦恼就好比是柴火,许许多多堆在那边,智慧像是火,一把火,燃著之后就把烦恼薪统统烧光了。这个比喻也很有味道。你在那里攒积,攒积了一大堆的烦恼,怎么办?一把火把它烧掉了。智慧是火,把烦恼转变成光明,那些柴火烧著了,不就放光了,都变成光明。这也是佛法里面常讲的「转烦恼为菩提」,有这个意思。说明助道品我们不能够疏忽。
一切众生,修行证果,证道当然非常重要,那是你的目标,是你的方向;你有目标、有方向,你怎么样能够到达,助道品产生的作用就大了!在整个大乘教学里面,《华严经》常常讲主伴圆融。哪一个是主?佛法没有定法,佛法是平等法,任何一法都可以作主,任何一法也可以作伴,伴就是助道。可以作主修,也可以作助修。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华严经》是伴,《法华经》是伴,所有一切经都是助道,帮助《无量寿经》。如果是以《华严经》为主,所有一切经都是伴,都是助修。你懂得这个意思,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作主,门门也是助修。
这是佛法教学开明之处,真正了不起,所以佛法是平等法。像我们开会一样,参加开会这些人,人人都可以做主席,人人也是听众。所以他不是独一,不是专主,他是任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作主,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做为主修的。助修可以选择,主修定在这一门上,不能时时改变。助修的经典,不必花很多的功夫在上面,主修的这部经典,全心全力要用在这个法门上,才能成就。精进要靠好的帮助,确确实实,你看我们学《无量寿经》,现在我们在这里讲《华严》,《华严》帮助《无量寿》!我们在《华严经》真正得到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们的境界,在《无量寿经》里面的境界大幅度的提升,真的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接著再看下面第五句,这是当机。实在讲是大众,大众都是当机者,他们得的利益,第五种:
【得趣向行轮,名离垢福德云光明幢。】
他所得的也都有一个名称,所得的是「法」。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趣向诸行,能入俗也,禅度增故,性能离垢,涉俗化物,成福德云,不迷实理,为光明幢」,注得非常好,言简意赅。这个要配十地,这是第五地。前面四地得「增广行轮」,焰慧地,火焰一样,那是智慧出来了。这是精进生智慧,烧烦恼薪。再进一步得禅定,所以诸位要晓得,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没有忍是决定不能得定的,没有定是决定不能开智慧的。
所以世尊在《般若经》上,讲六波罗蜜,或者讲十波罗蜜,特别强调布施跟忍辱。布施是放得下,忍辱是真能成就,你所修的功德不至於漏失掉。所以不能忍的人,佛经上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也常听佛家讲「火烧功德林」。功德像森林一样,好不容易培养成,一把火烧尽了。所以修功德非常非常困难,福德能修、能积,功德不能。所以,你要自己以为你有多大的功德,你就好好反省一下,什么时候到现在没发脾气,没有瞋恚的念头。你有瞋恚的念头,有嫉妒的念头,那都是火,把你的功德烧掉了。人一定要修到心平气和,无论在什么境缘当中,都不会动瞋恚心,都没有丝毫嫉妒心,这个功德保住了,积功累德!积功累德要靠忍辱。忍辱加上精进,禅定就现前。这是五地,难胜地,我们常讲难能他能,难断的能断,难化的他能化。为什么?禅定功深。
由此可知,古时候讲经说法,弘法教学,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所具备的条件是「禅定」。为什么?你有定功,你能够「趣向诸行」,趣向诸行是什么?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个善知识他们修学的法门都不一样,你都可以去看,都可以去听,都可以去接触。增长你的智慧,你会不会动心?不会动心。一动心,你就乱了、就坏了,看到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到最后你一事无成。所以什么时候才能出去参学?你得有这个条件才行。把你所看的、所听的、所接触的,统统回归到自己主修的法门。因为一切见闻所知,都是我主修这个法门的助缘。我修的这个法门,怎样活用在生活当中,怎样活用在教学,活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要靠助道品。善财童子主修的,我们知道是念佛法门,那五十三参是助道品,就是「趣向诸行,能入俗也」。他只会增长他的定慧,他不会散乱,不会看到这个也想学,那个也不错。你自己主见没有了,那还会有什么成就!
我们现在学念佛法门,看到参禅的,不错,禅好;看到持咒学密的,密也不错;看到讲经教的,经教也好,样样都想学,样样都不能成功。这就错了,这没有条件参学。在古时候,老师不让你离开,你不能出师,现在人讲毕业,你毕不了业。什么时候毕业?得定就毕业了。定是根本智,定能开慧;参学是得后得智。你没有根本智,你就决定没有后得智。你在外面参学,所得到的是什么?是一大堆的妄想分别执著。实在讲破坏你修行的功夫,它不是成就。古人参学的条件要得定,不但要得定,还要开慧。你看看大乘经上讲的条件「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才有资格出去参学,明心见性!你能够入俗,入俗就是教化众生,世间五欲六尘不动心了,可以跟大家和光同尘,而丝毫不沾染,这是定慧起作用;定慧活活泼泼。这样的善知识,他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都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入俗。大乘教上,佛常教菩萨,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是菩萨!他在那个地方,叫一切众生生烦恼,那不是菩萨,那是魔。魔令一切众生生烦恼,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我们是初学,学讲经、学弘法。他常常教诫我们,教导学生,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决定不能叫众生生烦恼。他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最常见的,化缘,不可以!讲经的道场,如果有人在化缘,听众下一次不敢来了,吓跑了。到那个地方去,到那个地方要钱的。所以讲堂、讲经的场所,绝对没有化缘的;只有结缘,没有化缘的。我们听得耳熟,听得太多。决定不能给众生有任何或者是精神上,或者是形式上的压力,不可以。你一定要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对於道场,布施供养是随意的,不能带丝毫勉强,不可以劝导,也不可以用方法来引诱,那个都是罪过。他学习真正得法喜,像此地这个大众,见佛闻法他真得这么多好处,他得好处自自然然生起报恩的心,报恩当然一定有布施、有供养。布施供养可以接受。但是你要晓得,可以接受,不可以享受,你要一享受,很容易迷惑。特别是我们没有很深的定功,常常会迷失!
这一迷失赶紧觉悟,赶紧回头。怎么觉悟,怎么回头?天天讲经有好处。所以像我们这种根性的人,不能离开经教,经教天天在提醒我们。一迷了,一看到经文,觉悟了,就回头了,心、妄念收回来。不像这经上讲的这些菩萨,他们真的是得禅定了,他们入众,妄念不会起来,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是断尽了。世缘里头,什么样的诱惑他们都不会动心,成功的人。所以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还会动心吗?接触外面境界,跟自己意思相合的就起贪心,贪爱、贪恋,就会起这个念头;不合自己意思,就会生瞋恚、厌离。统统生烦恼!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什么?生烦恼,不是生智慧。所以我们看看这些人,见像、闻法,他们得禅定、得智慧,他不生烦恼。这就是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提醒我们自己,我们在尘缘里面,能不能像这些人一样,记住佛祖的教诲,体会得宇宙人生的真相。让我们起心动念,都能跟性德相应,远离烦恼习气。
「趣向诸行」,就是今天讲的参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有条件、有能力入俗了。为什么?「禅度增故」,他的禅定功夫提升了。「性能离垢」,你看这不是造作的,自自然然的。「垢」是烦恼习气,「性」是性德,能离一切染污,能离一切诱惑。如果还不能(老实说我们见到很多,听到很多,从前李老师也给我们讲很多),定慧没有功夫,年轻弘法利生,没多久,听说什么?被在家信徒度去了,还俗了。不是现在多,古时候也有,比现在少,少的原因我们能体会到。古时候,师父管得很严,《三字经》上讲的「教不严,师之惰」,师父管得严。现在,现在提倡的是民主自由开放,现在人讲人权。换句话说,师父不能管,你要管,侵犯人权,你有罪。在从前,管的时候他有功劳、有功德。现在管了就变成有罪,你说糟不糟糕!变成父母不能管儿女,老师不能管学生。现在是这样一个社会,我们要晓得。
所以帮助大众,唯一的一个方法就是讲经。用经典勉励自己,同时劝导有缘。有缘是什么?他听了欢喜,他能接受,有缘。他听了不欢喜,不能接受,掉头就走了。我们学经教的人都知道,你看《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最重要的观机,观机就是你要了解现前社会的状况。也要知道过去社会的状况,你也能够判断未来社会的状况。然后我们自己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心态,自然就如理如法!成就自己,帮助众生。有缘的众生,这善根深厚的,他在一生就能得度。无缘的众生,实在讲也帮助了,为什么?他听一句,他看个佛像,「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阿赖耶识里头种了佛的种子。由此可知,有缘、无缘统统都有利益,利益的浅深不相同。利益深的,善根厚的,报在这一生,这一生就成就了。善根浅薄的,报在来生后世,这一生不得利益。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性能离垢」,这一句好。但是,好是好,我们的心性没显出来,所以这八个字,我们非常羡慕、非常向往,我们都没有。
「禅」是外不著相,「定」是内不动心。我们想像自己,我们外还著相,内还动心,「禅」没有。我们今天『离垢』,靠什么?真的只有一个方法「严持戒律」。自己甘心情愿接受佛陀的约束,只有这个办法。佛教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做。佛教导我们不能够想的,我们决定不想。只有这个办法,才能离垢。心性没有露出来。所以他这个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九法界众生没有明心见性,就不是这个境界,这是明心见性的境界。
由此可知,我们不持戒怎么行?持戒,严持戒律,就与性德相应。性能离垢!严持戒律与它相应。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欢喜戒律。你不会以为:戒律很难持,戒律对我产生很大的约束,很大的不便。你不会有这个念头。为什么?因为你了解,戒律是性德。所以,持戒能见性,释迦牟尼佛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持戒就能明心见性。为什么?他真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戒律,这样的训练,慢慢他心定了,定生智慧,开悟了。那个很快。「像法时期,禅定成就」,佛法是像法时期传到中国来的,所以中国这一千多年来禅风很盛,跟释迦牟尼佛讲的相应。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法传到中国,他头一个一千年,正法成就,第二个一千年,像法成就。所以参禅能开悟,持戒不能开悟。人的根性慢慢变钝了,变愚了。
末法时期,这再过一千年,我们现在这是末法时期,佛灭度之后两千年,末法时期,禅定也不能成就了。过去倓虚法师说过,早年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讲过,他讲得非常肯定:往后(说这个话大概十年前)修禅、修密都不能成就了。那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唯一能成就的,带业往生。这些话都是佛在《大集经》里面讲的。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要知道自己生在什么时代,释迦牟尼佛末法的时代。佛既然这样说了,「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老老实实的就修净土教,遵从世尊的教诲。印光大师教导我们「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正修!他还有两句助修,助修他没有用佛法的句子、言语,他用儒家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他用这个做助修。我的老师李炳南,他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他受印光大师教诲很深。所以在台湾将近四十年,他所修的、所弘的、所教的,儒佛并重,「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八个字好。果然能够依教奉行,「信愿念佛,求生净土」,靠得住。纵然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不可思议的成就。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搞明白,决心才能下得去。
这个经上讲的,「涉俗化物,成福德云」,教化众生,你一定要跟众生打成一片。涉俗,就是跟世俗融合成一片,化是教化,物是人物。你看他不是「化人」,他是「化物」,物里面包括一切有情众生,我们常讲六道众生、九法界众生,这个物就包括了。在佛菩萨境界里面,九法界都是俗,在阿罗汉心目当中,六道是俗。我们晓得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九法界都是俗。他在九法界里头现身,应化现身,这是涉俗。跟九法界的众生融成一片,你不跟他打成一片,你怎么能够教他?
所以在古时候,在中国大陆,你很容易看到,修行的道场建在深山里面。自修,你自己容易成就,远离诱惑,用意在此地,不受尘俗的影响,距离城市远远的。但是每一家道场在城市里头都有下院、有讲堂,那是什么?那是教化众生的。法师在山上修行、学道,到都市里头讲经、教学,讲完之后赶紧就回去,怕被诱惑,怕被染污。所以老和尚用心良苦,照顾很周到。派你去讲经,讲完了赶紧回来。年轻法师出去讲经,绝对不是一个人,至少是两个人,都是防范,怕自己定慧不够。到学成了,定慧能够招架得住那些诱惑,这才能够除一切的约束,尘缘当中去教化众生,成就福德云。
这佛门常讲修福修慧,福慧双修,在哪里修?尘缘里面去修;尘是尘俗,缘就是指的一切有情众生。跟他们在一起,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提了个纲领,「历事练心」!如果不通过这些事相,你怎么知道你有定慧。所以参访的,你看五十三参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帝王大臣,也有许许多多的宗教。我们在经里面读到的,胜热婆罗门,婆罗门教就是现代的印度教,遍行外道。这都是属於世间一些宗教界的领袖,宗教界的传教师。
所以在《华严经》上看的,这是多元文化。你去参学,你「涉俗化物」,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行业,也不分男女老少,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去。什么是缘?有人启请,哪个地方请你,哪里都可以去。不同宗教的请你也可以去,不同族群、不同国家都可以去,哪个行业启请,你也可以去,真的是没有罣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何以能够入无障碍的法界?有甚深的禅定,有广大智慧,他在境界里头他不迷,他不乱。有定就不乱,有慧就不迷,所以成就自己的福德,「成」就是提升,后头的「云」,云就是不执著,那是真实圆满的成就。
「不迷实理,为光明幢」,实理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对於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化众生,自他都得利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听经闻法的人,慢慢的醒悟过来。利根的大彻大悟,中根的也有悟处,下根的虽然不能够悟,多少也受感动。所以佛教学,目的是有三个,对上根的,目标帮助他转凡成圣;对中等根性的人,帮助他转迷为悟;对下根人,帮助他转恶为善。你看看,这个教学目标多么的好!因此无论是什么样根性的人,你见到佛菩萨,见到善知识,没有不得利益的。得利益是肯定的,但是得利益的大小、多少,各个人不相同。
清凉大师注解末后这一句话「为光明幢」,这『光明幢』是经文里头的。他得的这个「法」,名字叫「离垢福德云光明幢」。「福德」是福,「光明」是慧。得智慧、得福德,怎么得来的?前面两个字千万不能忘记,「离垢」。「离垢」简单的来说,我们用《华严经》的说法,妄想分别执著。离妄想分别执著,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肯定得智慧、得福德。你工作里面也得福智。处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之处,决定没有刹那际空过的,然后你才晓得,什么叫做福慧双修,福慧双修怎么个修法!
看看这些大菩萨们,我们虽然学不到,但是看多了,不知不觉受他的影响。没有意思想去学,但是自自然然染上这个气氛,这是个好的气氛,好学的气氛。接触的时间久了,听得多,看得多了,慢慢自自然然就明了。明了,慧开了。慧开了之后,你自然就修福。所以修福,真实的福德,没有智慧不会修!把烦恼当作福德,把恶业当作福德,那是没有智慧。有真智慧的人,他才认识什么是福,什么是德,自自然然他去修,不带一丝毫勉强,那才叫德。
所以,远离世出世间一切诱惑比什么都重要,这是禅的意思。你看看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须菩提是何等人物,佛教他出去教化众生,要记住「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话是教须菩提的,当然我们清楚,佛讲给须菩提听,也就是讲给我们听。须菩提是当机者,如果我们自己能发心,当仁不让: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是我的代表,佛教他就是教我,我直下承当。这就对了!千万不要以为:这个话是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讲的,不是对我讲的。你不敢当,那你就得不到法益。
这些人真正了不起,他们跟大威光童子去参访佛陀,听佛陀讲经说法,他敢当!所以「当机获益」。「当」是个关键的字眼。我们接触佛法,最重要的,我要「敢当」,当然我就会得利益。敢当是什么?佛在这个经本里头,字字句句为我说的,我生感恩的心,我要生报恩的心。感恩报恩怎么落实?依教奉行。你看这里当机得这么多利益,我们读这个经,也要随著这个经文获得利益,利益不断把自己向上提升,得清净智,得离垢地,得忍辱、得精进、得禅定。用在哪些地方?都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如果说你得了,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老样子,你什么也没得。你要得了,日常生活当中你的心态变了,你从前不是这个样子,现在不一样了,你真得了。从前随顺烦恼,现在随顺经论教诲,你看看,完全不相同。从前处事待人接物,我怎么样想那是标准,现在我把我的想法放下,经论教诲为标准,这是你真得到了。所以,得到不是说我能信、我能解,要能行才真正得到。能行、能证,到能证,那算是圆满的得到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