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二卷) 2003/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952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三段「以偈赞述」,这十首偈颂,从第六首看起:
【能於一一刹。亿劫不思议。修习菩提行。严净诸刹海。】
这一首偈里头告诉我们两桩事情:第一个是在一处修行,第二个是长时不间断。『亿劫』是长时,这一点我们应当要学习。我们从这个地方了知菩萨度众生的善巧方便,也就是说他教化众生最殊胜的方法,那就是一处一处的教导,『於一一刹』。如果我们许许多多的地区长时间的去旅游,这样教化众生能不能有成就?不能,肯定不能。这一桩事情,我在做学生的时代,老师曾经告诉我。
在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同学们来邀请,我是接受邀请一定会去的,在那个地方讲一部经。时间短的,没有办法讲一部,我用什么方法?我是截取经典里面的一个段落来讲,用这个方法。譬如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我们只截取「净业三福」这一段。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我们只截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一段,大概时间是六个小时到十个小时。这是在美加地区,我们常常用这个方法。因为那个地区的同学都是忙於工作,他们休假的时间最长是五天,我们一天讲两个小时,五天十个小时,他这五天都能够来参加。如果是六天、七天,那肯定有两天他不能来。而他们最欢迎的是三天,五天休假,还有两天办家里私事。三天,一天两个小时,要六个小时。这是在那边受环境的约束,采取这个办法。
在东方,像在台湾、在香港、在新加坡这些地方是属於中国人的地方,可以长讲。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楞严经》就连续讲了四个月,没有星期假期的,讲四个月。在台湾,我过去长住在那个地方,长年讲经不中断;新加坡的三年,也是长住在那个地方。这样的环境愈来愈少了。
所以在八三年,我第一次在旧金山讲经,这个地点是一个老人公寓,犹太人办的,这是一栋公寓式的大楼,它里面有四百多个单位,每一个单位有一个套房,有一个小客厅,也有一个小厨房,还有一个阳台。它里面有活动中心,有个大厅,我们在大厅里面讲经。居住在这一栋公寓里面的中国人,多数都来听经。另外有一些当地的信徒,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有弘法的活动,他们到时间也来听。
所以我这个弥陀村的念头就是从那个地方生的。一九八三年,今年是零三年,整整二十年。我就想到在这个时代讲经说法,应当是在老人公寓,这些人在物质生活方面都受到美国政府的照顾,物质生活没有忧虑,精神生活没有。他们能够天天听经,天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在一起念佛拜佛,对他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个时代年轻人都忙於工作,所谓是分秒必争,他哪有时间,哪有这种心情定下来听讲佛法?这不可能!所以对这些人佛法只能做到宣传的效果,让他有个印象:佛教不是迷信,佛教里面有高深的哲理,很值得去学习。但是他现在没有时间,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他必须要劳碌奔波。等到他哪一天退休了,他会想起佛法殊胜,佛法很好,这个时候没有工作了,可以全心全力认真的来学习。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要在什么时候?退休那一天开始。所以我就很重视老人福利事业。在这二十年当中,凡是我到过的地方,我一定去看当地的老人福利事业。我到澳洲来也不例外,头一个看的是此地的退休村。在香港,在台湾,在中国,我参观他们的老人院、安养院,我看得很多。所以我就想到孔老夫子所说的「少者怀之,老者安之」,如何能够帮助老年人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这是我的愿望。
二十年之后的今天,这个世界随著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资讯发达,交通便捷,很多人讲地球缩小了。真的!我们想想在二次大战的时候,民航还不发达,从中国到美国大多数的人还是坐轮船,要走二十多天,这个速度就相当快了。比一个世纪之前,那个时候坐帆船,轮船发明还没有多久,从中国到美国得一两个月的时间。现在航空发达了,从中国到美国飞行只要十个小时,十个小时使我们想到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我住在南京,从南京到上海特快车十个小时。你看看南京到上海的距离,从时间上来说,现在到美国,从上海到美国。地球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我们的心量要随著科学技术快速的拓展。
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早年我们住在南京,上海是我们的邻居。现在我们住在南京,美国是我们的邻居。从台湾到澳洲,八个小时的航程,我常常笑著说,四十年前我在台湾,从台北到高雄特快车八个小时,从台北到高雄。今天我们坐飞机从台北到布里斯本八个小时。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懂得包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我们是一家人。这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化,如何能够把它圆融化解?这是讲化解他们的冲突,化解其中的矛盾,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
所以这个弥陀村的概念,随著这个时代,我们也不断在拓展,现在变成一个多元文化村的构想,或者是多元文化之家,更亲切了;我们不是一个村,我们是一家人,整个地球是一个家庭。凡是地球上的居民,我们都是一家人,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冲突才能化解,世界和平才能够落实,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才能够实现。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些目的?教学。确实「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唤醒大家学不厌,到老,老还是要学,不能说年老就不学了,一百岁了我还上课,我还在学习,永远不能够停止。
孔老夫子晚年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夫子一生教学的心得。这个话的意思是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我在这里想,想来想去都没有利益,都没有好处。方方面面来做个比较,夫子得到一个结论,「不如学也」,学不厌,教不倦。只有从事於教学,自己的道德成就了,学问成就了,然后教导别人。自己在教学里头又增长自己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境界,教学相长。
夫子如是,释迦牟尼佛亦如是。我们在经教里面看到,夫子十五岁有志於学,立志学习;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然后为大家讲经说法。用现代的话来说,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工作,不疲不厌,做了四十九年,八十岁圆寂。真的,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说明了孔老夫子一生。你要问夫子是什么样的人,这几句话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夫子如是,诸佛菩萨、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的古圣先贤,你想想哪个不如是?
我们从这一首偈子里面就明白,一门深入,一个地方教学,不能到处跑。到处跑对自己没有损害,但是在教化众生上,你得不到成就。为什么?学生不能离开老师,不能离开学校。所以儒释道三家在中国这两千多年来的教学,你看它有道场,就是学校,它有学校。老师在这个学校里面教学往往就是一生,这里头没有期限的,终身制的。有不少的老师一生不离开学校,所以他有非常殊胜的成就。天下学子慕道而来参学的,比比皆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到另外一个世界,除非是诸佛如来,是法身菩萨,为什么?他们有能力分身,行!不能分身,那就老老实实住在一个地方,不能动,成就一方。这一首偈是教我们这样的一种修学心态。
在前面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世尊当年是属於游化。那是什么原因?佛没有道场,随便走到哪个地方,河边树下,席地而坐,学生围绕,佛就为他们讲经说法,那就是教学。这些学生难得,虽然没有学校,但是有老师,老师在哪里,一定是跟到哪里。所以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世尊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常讲一千二百五十人,还有五个零头省掉了,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它是僧团,它不散。换句话说,他的教学不间断。虽然没有固定的场所,天天上课,从来没有间断过。学生跟著老师在一起,这行,这个团体不算小。
所以世尊非常慈悲,因为他的教学没有固定的场所,哪里都行。有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来邀请,佛答应他:好!我们到你那个地方去。邀请的个人也好,单位也好,他一定有园林来招待,因为不是请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是邀请他的僧团到我这个地方来弘法利生。这个就是「能於一一刹」,有这个意思在。
如果学生离开老师,听不到老师教诲,这很难成就。中国古人常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哪里会有成就?固然自己成就了,念念要帮助众生;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还是要念念帮助众生。自己已经成就,帮助众生,那是诸佛如来;自己还没有圆满成就,帮助众生,那是菩萨。菩萨教学相长,教也是学,学也是教,教学是一不是二。有耐心,绝对不改变主意,行住坐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不是念念都在学习之中。
学什么?第三句告诉我们『修习菩提行』。「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菩提行」这三个字怎么讲法?最简单的说法,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在这里面学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叫菩提行。修是修学,习是实习,六道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有不迷染的道理!迷邪染是错误的,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见色闻声,不知道根身器界,这个器界是外面的境界,不知道自己身体六根、不晓得外面五欲六尘境界的真相,这叫迷。
因为迷,换句话说,迷失了自己,不认识自己,不了解我们周边生活环境,迷了。迷了於是怎么样?他就起妄想,以为是这样,以为是那样,都不是事实真相,这里头生起什么?邪知邪见。看错了,解错了,认识错误,在这个错误里面就起贪瞋痴慢,这个喜爱,那个憎恨,那是污染,贪瞋痴慢严重的染污。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把这些迷惑、错误的知见,一切染污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学。修正过来,你就转迷为觉,觉悟了;转邪为正,你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於一切法,你绝对不会再污染,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诸佛菩萨修习的总纲领、总原则。
这个总的纲领原则落实在教学里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原则、总纲领。这三句从哪里来的?「诸恶莫作」是从转染污为清净来的,「众善奉行」是转邪知见为正知见而来的,「自净其意」是转迷为觉而来的。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纲领原则是他自己修学的成就,从觉正净里面起的。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与觉正净相应,这叫真实教诲。我们要明了,要觉悟。
以此功德,『严净诸刹海』。我们几乎天天课诵的时候,最后都会念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严净诸刹海」就是庄严佛净土。拿什么庄严?愿以此功德,你有什么功德?这个地方人家是「能於一一刹,亿劫不思议,修习菩提行」,这是功德,他用这个功德来庄严佛净土。我们要不认真的学,拿什么东西来严净刹海?这个太重要了。我们要常常想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菩提相应不相应?菩提就是觉正净,菩提就是断恶修善,自净其意,这个自净其意是福慧双修,这是功德,与性德完全相应。
由此,你应该明白了,庄严佛净土要不要用这些香花、这些七宝,需不需要用这个?不需要。要不要造这些金碧辉煌的宫殿楼阁,建大道场?不必要。怎么知道不必要?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这个经是世尊初成道的时候,二七日中在菩提树下讲的,他在菩提树下入定,定中讲的。他坐在大树下,没有宫殿,没有庭台楼阁,没有。用什么庄严?用觉正净庄严,用断恶修善、自净其意来庄严。经论上教导我们,用孝亲尊师,真诚清净平等的博爱一切众生,用菩萨的六度四摄,用普贤的十大愿王,这个庄严!
大乘经上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依报随著正报转」。心转过来之后,外面境界统统都跟著转了,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变成了极乐世界,变成了华藏世界。器世界,一切万事万物,皆是众宝所成;住在这个世间一切人物,无一不是圣贤,无一不是诸佛菩萨,这是严净到极处。这个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说说而已,还是事实真相?谁能见到?有,不是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见到了。换句话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功夫到家的人,他见到了。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法事里面讲到,一旦真正觉悟、明白了,契入境界了,才知道弥陀就是自心,自己的心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我们此地,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
实在讲,众生迷悟上有差别,境确确实实随心所现。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这个道理,宇宙法界无量无边,无一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真心能现。这里面起了种种变化,十法界依正庄严,那是怎么回事情?唯识所变。什么叫识?识就是念头,就是佛讲从心想生,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离开了心想,原来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世界就是极乐,这叫真正严净诸刹海,究竟圆满的严净诸刹海。从哪里严起?从自己的心,心离迷邪染,这一句就圆满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十一首偈:
【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偈颂一直到下面一首,都是说如来因地上所修的大行,最后两首才讲到果德,修因证果。这首偈非常重要,大乘经上佛常讲,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换句话说,你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你要修普贤行。普贤菩萨修的是什么法门?跟诸位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包括的法门是无量无边,就是四弘誓愿里面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在我们这部经里头,这部经诸位要知道,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的宫殿里面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分量有多大?龙树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如果要是有形相的话,我们这个世间容纳不下。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一部经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换句话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意思在此地。
龙树菩萨本来是一个很傲慢的人,自己认为自己的智慧了不起,在这个世间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现在人所讲的值得骄傲,这个世界上第一人。大龙菩萨看到了,这个人起了我慢心,把他接引到龙宫里面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看到这个经典,他那个我慢马上就没有了,自己知道自己所学习、所知道的太少了,那跟释迦牟尼佛怎么能比?想想这样的大经,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界上众生,没有人能够接受得了,学不完。
大龙菩萨再跟他介绍,还有简单的本子,中本。中本是什么?大概就是像现在,我们用个比喻来说,好比《四库全书》,我们这里有《四库全书》。大本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好像是《四库全书》,中本的是什么?中本就像目录提要。诸位在我们图书馆里看到,目录提要精装这么厚的本子有五本,五大册,那是目录提要。龙树菩萨看了一看,还是不行,还是太多了。最后大龙菩萨讲,还有最简单的,下本。下本是什么?目录。多大分量?有十万偈,四十品,他就把这一部分带到这个世间来了。
所以我们今天读的这个《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目录,提要都谈不上,目录。像我们《四库全书》目录只有一册,目录提要有五册,全书有一千五百册。诸位想想,你能知道一个大概。也像我们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分量可观,《二十五史》有三千多卷,这个书摆起来是一个书架,古人常讲这一部《二十五史》不知道从哪里读起,分量太大了。可是后来有人也是看分量太大,把它重新编写简单的本子,便利大家修学。像现在我们常常能看到的《通鉴辑览》,那比《二十五史》分量就少多了,便於学习。但是分量还是太大,现在精装本也有十几册,初学依旧是不便。古人又替初学编了一部最简单的叫《纲鉴》,这个就简单了。
我们今天读的这部《华严经》是《二十五史》里头的《纲鉴》,没有读到原本。所以统统是目录,句句话都是目录。这样你才晓得诸佛如来智慧不可思议,他们对於宇宙人生事实真相的说明,讲得太清楚、太透彻了。孔老夫子想来想去,「不如学也」,有道理。学习圣贤人的教诲,这里头其乐无穷,我们为什么不干?
普贤大愿真的是为初学,普贤菩萨很慈悲,把无尽的弘愿归纳为十条,我们常讲「十大愿王」。这个十条是总纲领、总原则,容易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跟这十个原则相应,你就是普贤菩萨,你就是修普贤行的人。凡是修普贤行的,都称为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因修学程度不相同,所以他分很多等级。像《华严经》上分五十一个等级,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一直到五十一年级。五十二年级那就毕业了,五十二年级是如来,就成佛了,菩萨只到五十一个年级。普贤菩萨是几年级的菩萨?五十一年级统统叫普贤菩萨,只要你修普贤行。
普贤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或者是我们讲条件,那就是心量要大。心量小的人不能修普贤行,要什么心量?跟普贤的心量完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没有不能包容的,你要有这个条件,那你就有资格修普贤行;你要有不能包容,你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跟一般菩萨差别就在此地,什么都能够包容。普贤菩萨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常常说,真诚,真诚心遍法界虚空界,清净心遍法界虚空界,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都是遍法界虚空界,这是头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你就是学普贤十愿,那是属於大乘菩萨,或者是权教菩萨,不是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行门纲领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个诸佛讲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世里面有未来世,未来世的诸佛是什么人?一切众生。我对这个众生不高兴,我瞧不起他,这一条你就做不到,「礼敬诸佛」你就做不到了。这个众生无恶不作,五逆十恶坏事干尽了,你对他有没有礼敬?如果没有礼敬,那你不是修普贤行;普贤菩萨对他有礼貌,有尊敬。不容易!许多大乘菩萨做不到,普贤菩萨做到。
为什么?普贤菩萨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他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普贤菩萨礼敬,是礼敬他的佛性,不是礼敬他的妄想、他的烦恼、他的行为,不是这个;礼敬他的佛性。正如同中国人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普贤菩萨礼敬的是他本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他今天所作所为造五逆十恶,那是习性,不是他的本性。谁能懂得这个道理?普贤菩萨懂。换句话说,只要你懂,你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对一切众生,一切畜生道的众生,一切饿鬼道的众生,一切地狱道的众生,那种尊敬的心、尊敬的态度,跟尊敬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我们能做到吗?
这个地方大威光菩萨他做到了。他看到过去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行菩萨道的时候,做到『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他做到了。我们果然觉悟了,我肯定你做到了;你还没有做到,那我肯定你对这个不了解,对於事实真相你还是无所知。那怎么办?你学习还不够。换句话说,《华严经》你不懂。你要真的把《华严经》念懂了,念明白了,你的思想观念变了,你的爱心遍虚空法界,你的诚意遍虚空法界,自自然然的包容,没有一丝毫的勉强。要礼敬!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修行,现在人讲修行有没有功夫,从哪里看?从这些地方看。你对人还有爱这一个,恨那一个,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你不是普贤菩萨,你不懂得普贤菩萨的境界。天天念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有什么用?口里虽然念得很熟,意思真的不懂。他如果真懂了,他真做到,欢喜做到。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真的是法喜充满,称性的喜乐。只有修普贤行的人他懂,他能够体会。一般人听到,半信半疑,日常生活当中依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一生要想成就,难了!
果然修普贤行,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十大愿王相应。他念佛往生,他生到哪一土?实报庄严土。他不是生同居土,也不是生方便土,他生实报庄严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做得到,你要真干!我想干,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你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你不就做到了吗?
原因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还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做到了。我所讲的大菩提心,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然就现前了,你这个人马上就变样子,就不一样了,心变了,相貌变了,体质变了,依正庄严都变了。不学怎么行呢?诸佛菩萨天天在学,就像前面讲的「亿劫不思议」,始终没有离开学习。所以从礼敬看到你修行的功夫,看到你修学的境界。
普贤行第二个纲领「称赞如来」。诸位一定要把这些名字看清楚,你看礼敬是诸佛,称赞是如来。为什么不说称赞诸佛,要用如来?这里头就有文章,有讲求。礼敬是平等的,不论是善人恶人,不论是天堂地狱,平等的礼敬,尊敬人决定没有差别;称赞有差别,如来是标准。《金刚经》上说得好,什么叫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解释得太好了。什么叫如来?一切法与真如自性相应,叫做如来。
换句话说,这个人他的思想、他的言行都能与性德相应,这个我们称赞;与性德不相应,不称赞。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於这样的人有礼敬,没有赞叹。我们今天跟一切众生交往,我们对他有礼敬,没错,我们对他有没有赞叹?如果这个人是个坏人,你记住普贤菩萨这个原则,他坏的思想、坏的言行绝不赞叹;但是他也有好的思想,也有好的言行,赞叹他好的那一边。与性德相应的这一部分,我们赞叹;与性德不相应的那一部分,绝口不提。决不是说他好的那一方面我们也不赞叹,那就不是普贤教导我们的纲领,你要懂这个意思。
世间人没有完全坏的人,你找不到,你到哪里去找?这个人在一生当中,一桩好事都没有做过,不可能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恶,他还有一分善,我们就赞叹他那一分善,那个九十九分的恶,我们绝口不提,心里头念头都没有,这是修普贤行。善人亦复如是,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善,他还有一分恶。所以在这个世间找绝对的善人、绝对的恶人找不到,没有。只可以讲善多恶少,恶多善少,一切众生是这么一个状况。
「称赞如来」,专门称赞他善的那一面,不称赞恶的这一面,这是普贤菩萨的教诲。我们明了这个原则,跟人相处就有分寸,知道对人怎样行礼,怎么样说话。第二句是教我们说话。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的启蒙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在文殊会下得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我们用最简单的话,大家容易了解,他有能力,这个能力是智慧,我们前面看到威光菩萨所得的智光明就是这个。
他在文殊会下得无量的智光明,所以他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他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就可以出师,我们现在人讲毕业了,在文殊菩萨这个会里头你毕业了,毕业出去参学。没有毕业之前,跟一个老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获得这个能力,老师就说:什么人你都可以接近,什么东西你都可以学习,肯定增长你的智慧,不会给你带来障碍,你有这个能力了!
但是出去参学,实在讲文殊菩萨给他开示的这些话是对我们讲的。你出去亲近善知识,亲近知识,知识里头有善有恶,那个思想行为不一样,你要懂得尊敬,你要遵守普贤菩萨教诲。他作恶,不见得是真的作恶。为什么?有一类的众生要用那一种手段去度他,他是教学的手段,他度那一类众生。胜热婆罗门示现的愚痴,甘露火王示现的瞋恚,伐苏蜜多女示现的贪欲。你看看,贪瞋痴度那一类众生,他们有特殊教化的对象,所以示现的行为与性德相违背。其实他完全不相违背,是性德的灵活作用,我们一般凡夫不知道。
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济公长老,这大家晓得。民国初年金山寺的妙善法师,那是民国初年,不是以后普陀山的妙善,他们的名字完全相同,不是一个人。佛门里头一般称他叫金山活佛,他的法号叫妙善。他的行为跟济公差不多,好像看到他的思想言行不正经,他度化一类众生。他确实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但是他跟一切世俗人和光同尘,一点忌讳都没有。
文殊菩萨教善财:你要知道这里面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但是也有真正不善的,龙蛇混杂,权实难知,你要尊敬,不可以毁谤。守著普贤菩萨教你的原则,赞叹善,不赞叹恶;赞叹如法,不赞叹不如法。你在里头细心去观察,你就学会性德的灵活起用,然后才能够广度众生;不是一成不变,千变万化,在佛法里面叫做大权示现。这真正是出乎凡夫意料之外,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世间有很多作恶的人,你仔细观察,他还是有善的那一面,称扬善,不称扬恶。现在社会的风气是尽量宣扬恶的这一面,善的那一面不提。你看看现在的电视,这些传媒界的,报纸杂志,伦理道德这一面的几乎看不到,杀盗淫妄的整个篇幅都是,这个社会怎么会不乱?佛教导我们跟中国圣人教导是一样的,隐恶扬善。恶的事情,一句不要提,让这些作恶的人生惭愧心。「我做这么多恶事,你看人家都原谅我,一句不提,我做一点小小的善,他们都称赞我」,使他自己从这里醒悟过来,自动的断恶修善,这是圣贤之心。
我们今天要端正社会风气,要化解冲突,安定社会,落实和平,从哪里做起?普贤十愿就够了。今年学校里面有意思要让我去开课,我也想了几天,开什么课?《普贤行愿品》。我到学校里面就开这个课,两个学校我讲一样东西,这是对大学,对研究生。早年弘一大师他提出一个建议,对高等知识分子介绍佛法,第一部让他学什么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弘一大师提倡的,真的是有智慧、有见识。但是在他老人家那个时代,大学生来看《华严经疏钞》,文字上没有障碍。今天不行了,今天在文字上有障碍,大家不学文言文,甚至於现在流行简体字,连繁体字都不认识,所以产生很大的障碍。
我们今天为大学选定的课本,这个课程目的是化解社会各个阶层的冲突误会,祈求社会的安定和平,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在这一切经里头,确实《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卷非常契机,这正是二十一世纪迫切需要的一个课题,迫切需要的教材,我们决定来讲这个课程。所以自己要知道怎样学习,修养自己的德行,对自己学习的目标,纯净纯善;我们的思想纯净,我们的行为纯善。普贤行这十个纲目真正让我们自己做到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是如来的果地,是究竟圆满成佛。这是第二个科目。
第三个科目「广修供养」,这科目很重要。供养,从事相上来说,现在人常讲从项目上来讲,无量无边。佛菩萨为我们分类,无量无边的项目可以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是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大乘教里面常讲三种布施,具足礼敬、称赞,这就不叫布施,叫供养。这三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里面包括著无量无边的小项目,我们要全心全力去学习,能断贪瞋痴慢。
烦恼怎么断法?很多人来问我,前天还有一个小朋友来问我,怎么样断烦恼?怎么样让心恢复到清净?怎么样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乱?问得好!烦恼断了,你的问题就解决了。怎么个断烦恼法?普贤行门这个纲领,那真叫彻底断烦恼,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连根拔掉。礼敬,把你傲慢的根拔掉,高下的心化解了。称赞,把你的嫉妒心连根拔除,把你无量劫来自赞毁他的业消除掉了。广修供养,把无量劫来悭贪的烦恼拔掉了。六度,虽然也消除我们贪瞋痴的恶业,但是很难把根拔掉,普贤行真的是连根拔除。
不但外财能舍,欢喜舍,内财也能舍。内财是什么?用我的身体、用我的智慧、用我的精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服务是无条件的,是不求代价的、不求报酬的,我们今天讲做义工。做义工是内财布施,内财外财一起舍。遇到缘,欢欢喜喜的来做。没有缘的时候,缘不成熟,供养的心、布施的意愿从来没有退转过,真的是念兹在兹,念念不舍。布施供养的对象,上,诸佛如来,下,三途恶道,布施供养是平等的。决定不是说这是善人,我布施供养他。恶人在没有饭吃的时候,没有衣服穿的时候,要不要帮助他?要。布施供养里面,不讲这个人作善作恶。
四事供养是平等的,四事之外,这个四事是什么?饮食,他在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恶人我们也要送东西给他吃;没有衣服穿的时候;没有卧具,晚上睡觉没有铺盖;生病的时候,医药。这四种布施供养是没有分别的,不管是善人恶人。换句话说,对一切众生要照顾他的基本生活。四事供养之外,那个是要有智慧了。他如果是兴办一个事业,这个事业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如果对社会是有害处的,对众生没有利益的,我们不帮助他,要有智慧的拣别。这一首偈的意思非常丰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三段「以偈赞述」,这十首偈颂,从第六首看起:
【能於一一刹。亿劫不思议。修习菩提行。严净诸刹海。】
这一首偈里头告诉我们两桩事情:第一个是在一处修行,第二个是长时不间断。『亿劫』是长时,这一点我们应当要学习。我们从这个地方了知菩萨度众生的善巧方便,也就是说他教化众生最殊胜的方法,那就是一处一处的教导,『於一一刹』。如果我们许许多多的地区长时间的去旅游,这样教化众生能不能有成就?不能,肯定不能。这一桩事情,我在做学生的时代,老师曾经告诉我。
在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同学们来邀请,我是接受邀请一定会去的,在那个地方讲一部经。时间短的,没有办法讲一部,我用什么方法?我是截取经典里面的一个段落来讲,用这个方法。譬如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我们只截取「净业三福」这一段。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我们只截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一段,大概时间是六个小时到十个小时。这是在美加地区,我们常常用这个方法。因为那个地区的同学都是忙於工作,他们休假的时间最长是五天,我们一天讲两个小时,五天十个小时,他这五天都能够来参加。如果是六天、七天,那肯定有两天他不能来。而他们最欢迎的是三天,五天休假,还有两天办家里私事。三天,一天两个小时,要六个小时。这是在那边受环境的约束,采取这个办法。
在东方,像在台湾、在香港、在新加坡这些地方是属於中国人的地方,可以长讲。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楞严经》就连续讲了四个月,没有星期假期的,讲四个月。在台湾,我过去长住在那个地方,长年讲经不中断;新加坡的三年,也是长住在那个地方。这样的环境愈来愈少了。
所以在八三年,我第一次在旧金山讲经,这个地点是一个老人公寓,犹太人办的,这是一栋公寓式的大楼,它里面有四百多个单位,每一个单位有一个套房,有一个小客厅,也有一个小厨房,还有一个阳台。它里面有活动中心,有个大厅,我们在大厅里面讲经。居住在这一栋公寓里面的中国人,多数都来听经。另外有一些当地的信徒,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有弘法的活动,他们到时间也来听。
所以我这个弥陀村的念头就是从那个地方生的。一九八三年,今年是零三年,整整二十年。我就想到在这个时代讲经说法,应当是在老人公寓,这些人在物质生活方面都受到美国政府的照顾,物质生活没有忧虑,精神生活没有。他们能够天天听经,天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在一起念佛拜佛,对他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个时代年轻人都忙於工作,所谓是分秒必争,他哪有时间,哪有这种心情定下来听讲佛法?这不可能!所以对这些人佛法只能做到宣传的效果,让他有个印象:佛教不是迷信,佛教里面有高深的哲理,很值得去学习。但是他现在没有时间,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他必须要劳碌奔波。等到他哪一天退休了,他会想起佛法殊胜,佛法很好,这个时候没有工作了,可以全心全力认真的来学习。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要在什么时候?退休那一天开始。所以我就很重视老人福利事业。在这二十年当中,凡是我到过的地方,我一定去看当地的老人福利事业。我到澳洲来也不例外,头一个看的是此地的退休村。在香港,在台湾,在中国,我参观他们的老人院、安养院,我看得很多。所以我就想到孔老夫子所说的「少者怀之,老者安之」,如何能够帮助老年人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这是我的愿望。
二十年之后的今天,这个世界随著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资讯发达,交通便捷,很多人讲地球缩小了。真的!我们想想在二次大战的时候,民航还不发达,从中国到美国大多数的人还是坐轮船,要走二十多天,这个速度就相当快了。比一个世纪之前,那个时候坐帆船,轮船发明还没有多久,从中国到美国得一两个月的时间。现在航空发达了,从中国到美国飞行只要十个小时,十个小时使我们想到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我住在南京,从南京到上海特快车十个小时。你看看南京到上海的距离,从时间上来说,现在到美国,从上海到美国。地球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我们的心量要随著科学技术快速的拓展。
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早年我们住在南京,上海是我们的邻居。现在我们住在南京,美国是我们的邻居。从台湾到澳洲,八个小时的航程,我常常笑著说,四十年前我在台湾,从台北到高雄特快车八个小时,从台北到高雄。今天我们坐飞机从台北到布里斯本八个小时。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懂得包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我们是一家人。这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化,如何能够把它圆融化解?这是讲化解他们的冲突,化解其中的矛盾,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
所以这个弥陀村的概念,随著这个时代,我们也不断在拓展,现在变成一个多元文化村的构想,或者是多元文化之家,更亲切了;我们不是一个村,我们是一家人,整个地球是一个家庭。凡是地球上的居民,我们都是一家人,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冲突才能化解,世界和平才能够落实,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才能够实现。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些目的?教学。确实「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唤醒大家学不厌,到老,老还是要学,不能说年老就不学了,一百岁了我还上课,我还在学习,永远不能够停止。
孔老夫子晚年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夫子一生教学的心得。这个话的意思是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我在这里想,想来想去都没有利益,都没有好处。方方面面来做个比较,夫子得到一个结论,「不如学也」,学不厌,教不倦。只有从事於教学,自己的道德成就了,学问成就了,然后教导别人。自己在教学里头又增长自己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境界,教学相长。
夫子如是,释迦牟尼佛亦如是。我们在经教里面看到,夫子十五岁有志於学,立志学习;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然后为大家讲经说法。用现代的话来说,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工作,不疲不厌,做了四十九年,八十岁圆寂。真的,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说明了孔老夫子一生。你要问夫子是什么样的人,这几句话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夫子如是,诸佛菩萨、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的古圣先贤,你想想哪个不如是?
我们从这一首偈子里面就明白,一门深入,一个地方教学,不能到处跑。到处跑对自己没有损害,但是在教化众生上,你得不到成就。为什么?学生不能离开老师,不能离开学校。所以儒释道三家在中国这两千多年来的教学,你看它有道场,就是学校,它有学校。老师在这个学校里面教学往往就是一生,这里头没有期限的,终身制的。有不少的老师一生不离开学校,所以他有非常殊胜的成就。天下学子慕道而来参学的,比比皆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到另外一个世界,除非是诸佛如来,是法身菩萨,为什么?他们有能力分身,行!不能分身,那就老老实实住在一个地方,不能动,成就一方。这一首偈是教我们这样的一种修学心态。
在前面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世尊当年是属於游化。那是什么原因?佛没有道场,随便走到哪个地方,河边树下,席地而坐,学生围绕,佛就为他们讲经说法,那就是教学。这些学生难得,虽然没有学校,但是有老师,老师在哪里,一定是跟到哪里。所以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世尊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常讲一千二百五十人,还有五个零头省掉了,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它是僧团,它不散。换句话说,他的教学不间断。虽然没有固定的场所,天天上课,从来没有间断过。学生跟著老师在一起,这行,这个团体不算小。
所以世尊非常慈悲,因为他的教学没有固定的场所,哪里都行。有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来邀请,佛答应他:好!我们到你那个地方去。邀请的个人也好,单位也好,他一定有园林来招待,因为不是请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是邀请他的僧团到我这个地方来弘法利生。这个就是「能於一一刹」,有这个意思在。
如果学生离开老师,听不到老师教诲,这很难成就。中国古人常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哪里会有成就?固然自己成就了,念念要帮助众生;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还是要念念帮助众生。自己已经成就,帮助众生,那是诸佛如来;自己还没有圆满成就,帮助众生,那是菩萨。菩萨教学相长,教也是学,学也是教,教学是一不是二。有耐心,绝对不改变主意,行住坐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不是念念都在学习之中。
学什么?第三句告诉我们『修习菩提行』。「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菩提行」这三个字怎么讲法?最简单的说法,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在这里面学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叫菩提行。修是修学,习是实习,六道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有不迷染的道理!迷邪染是错误的,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见色闻声,不知道根身器界,这个器界是外面的境界,不知道自己身体六根、不晓得外面五欲六尘境界的真相,这叫迷。
因为迷,换句话说,迷失了自己,不认识自己,不了解我们周边生活环境,迷了。迷了於是怎么样?他就起妄想,以为是这样,以为是那样,都不是事实真相,这里头生起什么?邪知邪见。看错了,解错了,认识错误,在这个错误里面就起贪瞋痴慢,这个喜爱,那个憎恨,那是污染,贪瞋痴慢严重的染污。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把这些迷惑、错误的知见,一切染污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学。修正过来,你就转迷为觉,觉悟了;转邪为正,你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於一切法,你绝对不会再污染,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诸佛菩萨修习的总纲领、总原则。
这个总的纲领原则落实在教学里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原则、总纲领。这三句从哪里来的?「诸恶莫作」是从转染污为清净来的,「众善奉行」是转邪知见为正知见而来的,「自净其意」是转迷为觉而来的。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纲领原则是他自己修学的成就,从觉正净里面起的。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与觉正净相应,这叫真实教诲。我们要明了,要觉悟。
以此功德,『严净诸刹海』。我们几乎天天课诵的时候,最后都会念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严净诸刹海」就是庄严佛净土。拿什么庄严?愿以此功德,你有什么功德?这个地方人家是「能於一一刹,亿劫不思议,修习菩提行」,这是功德,他用这个功德来庄严佛净土。我们要不认真的学,拿什么东西来严净刹海?这个太重要了。我们要常常想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菩提相应不相应?菩提就是觉正净,菩提就是断恶修善,自净其意,这个自净其意是福慧双修,这是功德,与性德完全相应。
由此,你应该明白了,庄严佛净土要不要用这些香花、这些七宝,需不需要用这个?不需要。要不要造这些金碧辉煌的宫殿楼阁,建大道场?不必要。怎么知道不必要?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这个经是世尊初成道的时候,二七日中在菩提树下讲的,他在菩提树下入定,定中讲的。他坐在大树下,没有宫殿,没有庭台楼阁,没有。用什么庄严?用觉正净庄严,用断恶修善、自净其意来庄严。经论上教导我们,用孝亲尊师,真诚清净平等的博爱一切众生,用菩萨的六度四摄,用普贤的十大愿王,这个庄严!
大乘经上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依报随著正报转」。心转过来之后,外面境界统统都跟著转了,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变成了极乐世界,变成了华藏世界。器世界,一切万事万物,皆是众宝所成;住在这个世间一切人物,无一不是圣贤,无一不是诸佛菩萨,这是严净到极处。这个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说说而已,还是事实真相?谁能见到?有,不是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见到了。换句话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功夫到家的人,他见到了。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法事里面讲到,一旦真正觉悟、明白了,契入境界了,才知道弥陀就是自心,自己的心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我们此地,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
实在讲,众生迷悟上有差别,境确确实实随心所现。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这个道理,宇宙法界无量无边,无一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真心能现。这里面起了种种变化,十法界依正庄严,那是怎么回事情?唯识所变。什么叫识?识就是念头,就是佛讲从心想生,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离开了心想,原来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世界就是极乐,这叫真正严净诸刹海,究竟圆满的严净诸刹海。从哪里严起?从自己的心,心离迷邪染,这一句就圆满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十一首偈:
【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偈颂一直到下面一首,都是说如来因地上所修的大行,最后两首才讲到果德,修因证果。这首偈非常重要,大乘经上佛常讲,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换句话说,你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你要修普贤行。普贤菩萨修的是什么法门?跟诸位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包括的法门是无量无边,就是四弘誓愿里面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在我们这部经里头,这部经诸位要知道,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的宫殿里面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分量有多大?龙树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如果要是有形相的话,我们这个世间容纳不下。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一部经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换句话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意思在此地。
龙树菩萨本来是一个很傲慢的人,自己认为自己的智慧了不起,在这个世间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现在人所讲的值得骄傲,这个世界上第一人。大龙菩萨看到了,这个人起了我慢心,把他接引到龙宫里面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看到这个经典,他那个我慢马上就没有了,自己知道自己所学习、所知道的太少了,那跟释迦牟尼佛怎么能比?想想这样的大经,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界上众生,没有人能够接受得了,学不完。
大龙菩萨再跟他介绍,还有简单的本子,中本。中本是什么?大概就是像现在,我们用个比喻来说,好比《四库全书》,我们这里有《四库全书》。大本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好像是《四库全书》,中本的是什么?中本就像目录提要。诸位在我们图书馆里看到,目录提要精装这么厚的本子有五本,五大册,那是目录提要。龙树菩萨看了一看,还是不行,还是太多了。最后大龙菩萨讲,还有最简单的,下本。下本是什么?目录。多大分量?有十万偈,四十品,他就把这一部分带到这个世间来了。
所以我们今天读的这个《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目录,提要都谈不上,目录。像我们《四库全书》目录只有一册,目录提要有五册,全书有一千五百册。诸位想想,你能知道一个大概。也像我们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分量可观,《二十五史》有三千多卷,这个书摆起来是一个书架,古人常讲这一部《二十五史》不知道从哪里读起,分量太大了。可是后来有人也是看分量太大,把它重新编写简单的本子,便利大家修学。像现在我们常常能看到的《通鉴辑览》,那比《二十五史》分量就少多了,便於学习。但是分量还是太大,现在精装本也有十几册,初学依旧是不便。古人又替初学编了一部最简单的叫《纲鉴》,这个就简单了。
我们今天读的这部《华严经》是《二十五史》里头的《纲鉴》,没有读到原本。所以统统是目录,句句话都是目录。这样你才晓得诸佛如来智慧不可思议,他们对於宇宙人生事实真相的说明,讲得太清楚、太透彻了。孔老夫子想来想去,「不如学也」,有道理。学习圣贤人的教诲,这里头其乐无穷,我们为什么不干?
普贤大愿真的是为初学,普贤菩萨很慈悲,把无尽的弘愿归纳为十条,我们常讲「十大愿王」。这个十条是总纲领、总原则,容易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跟这十个原则相应,你就是普贤菩萨,你就是修普贤行的人。凡是修普贤行的,都称为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因修学程度不相同,所以他分很多等级。像《华严经》上分五十一个等级,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一直到五十一年级。五十二年级那就毕业了,五十二年级是如来,就成佛了,菩萨只到五十一个年级。普贤菩萨是几年级的菩萨?五十一年级统统叫普贤菩萨,只要你修普贤行。
普贤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或者是我们讲条件,那就是心量要大。心量小的人不能修普贤行,要什么心量?跟普贤的心量完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没有不能包容的,你要有这个条件,那你就有资格修普贤行;你要有不能包容,你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跟一般菩萨差别就在此地,什么都能够包容。普贤菩萨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常常说,真诚,真诚心遍法界虚空界,清净心遍法界虚空界,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都是遍法界虚空界,这是头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你就是学普贤十愿,那是属於大乘菩萨,或者是权教菩萨,不是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行门纲领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个诸佛讲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世里面有未来世,未来世的诸佛是什么人?一切众生。我对这个众生不高兴,我瞧不起他,这一条你就做不到,「礼敬诸佛」你就做不到了。这个众生无恶不作,五逆十恶坏事干尽了,你对他有没有礼敬?如果没有礼敬,那你不是修普贤行;普贤菩萨对他有礼貌,有尊敬。不容易!许多大乘菩萨做不到,普贤菩萨做到。
为什么?普贤菩萨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他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普贤菩萨礼敬,是礼敬他的佛性,不是礼敬他的妄想、他的烦恼、他的行为,不是这个;礼敬他的佛性。正如同中国人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普贤菩萨礼敬的是他本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他今天所作所为造五逆十恶,那是习性,不是他的本性。谁能懂得这个道理?普贤菩萨懂。换句话说,只要你懂,你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对一切众生,一切畜生道的众生,一切饿鬼道的众生,一切地狱道的众生,那种尊敬的心、尊敬的态度,跟尊敬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我们能做到吗?
这个地方大威光菩萨他做到了。他看到过去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行菩萨道的时候,做到『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他做到了。我们果然觉悟了,我肯定你做到了;你还没有做到,那我肯定你对这个不了解,对於事实真相你还是无所知。那怎么办?你学习还不够。换句话说,《华严经》你不懂。你要真的把《华严经》念懂了,念明白了,你的思想观念变了,你的爱心遍虚空法界,你的诚意遍虚空法界,自自然然的包容,没有一丝毫的勉强。要礼敬!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修行,现在人讲修行有没有功夫,从哪里看?从这些地方看。你对人还有爱这一个,恨那一个,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你不是普贤菩萨,你不懂得普贤菩萨的境界。天天念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有什么用?口里虽然念得很熟,意思真的不懂。他如果真懂了,他真做到,欢喜做到。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真的是法喜充满,称性的喜乐。只有修普贤行的人他懂,他能够体会。一般人听到,半信半疑,日常生活当中依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一生要想成就,难了!
果然修普贤行,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十大愿王相应。他念佛往生,他生到哪一土?实报庄严土。他不是生同居土,也不是生方便土,他生实报庄严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做得到,你要真干!我想干,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你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你不就做到了吗?
原因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还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做到了。我所讲的大菩提心,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然就现前了,你这个人马上就变样子,就不一样了,心变了,相貌变了,体质变了,依正庄严都变了。不学怎么行呢?诸佛菩萨天天在学,就像前面讲的「亿劫不思议」,始终没有离开学习。所以从礼敬看到你修行的功夫,看到你修学的境界。
普贤行第二个纲领「称赞如来」。诸位一定要把这些名字看清楚,你看礼敬是诸佛,称赞是如来。为什么不说称赞诸佛,要用如来?这里头就有文章,有讲求。礼敬是平等的,不论是善人恶人,不论是天堂地狱,平等的礼敬,尊敬人决定没有差别;称赞有差别,如来是标准。《金刚经》上说得好,什么叫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解释得太好了。什么叫如来?一切法与真如自性相应,叫做如来。
换句话说,这个人他的思想、他的言行都能与性德相应,这个我们称赞;与性德不相应,不称赞。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於这样的人有礼敬,没有赞叹。我们今天跟一切众生交往,我们对他有礼敬,没错,我们对他有没有赞叹?如果这个人是个坏人,你记住普贤菩萨这个原则,他坏的思想、坏的言行绝不赞叹;但是他也有好的思想,也有好的言行,赞叹他好的那一边。与性德相应的这一部分,我们赞叹;与性德不相应的那一部分,绝口不提。决不是说他好的那一方面我们也不赞叹,那就不是普贤教导我们的纲领,你要懂这个意思。
世间人没有完全坏的人,你找不到,你到哪里去找?这个人在一生当中,一桩好事都没有做过,不可能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恶,他还有一分善,我们就赞叹他那一分善,那个九十九分的恶,我们绝口不提,心里头念头都没有,这是修普贤行。善人亦复如是,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善,他还有一分恶。所以在这个世间找绝对的善人、绝对的恶人找不到,没有。只可以讲善多恶少,恶多善少,一切众生是这么一个状况。
「称赞如来」,专门称赞他善的那一面,不称赞恶的这一面,这是普贤菩萨的教诲。我们明了这个原则,跟人相处就有分寸,知道对人怎样行礼,怎么样说话。第二句是教我们说话。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的启蒙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在文殊会下得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我们用最简单的话,大家容易了解,他有能力,这个能力是智慧,我们前面看到威光菩萨所得的智光明就是这个。
他在文殊会下得无量的智光明,所以他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他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就可以出师,我们现在人讲毕业了,在文殊菩萨这个会里头你毕业了,毕业出去参学。没有毕业之前,跟一个老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获得这个能力,老师就说:什么人你都可以接近,什么东西你都可以学习,肯定增长你的智慧,不会给你带来障碍,你有这个能力了!
但是出去参学,实在讲文殊菩萨给他开示的这些话是对我们讲的。你出去亲近善知识,亲近知识,知识里头有善有恶,那个思想行为不一样,你要懂得尊敬,你要遵守普贤菩萨教诲。他作恶,不见得是真的作恶。为什么?有一类的众生要用那一种手段去度他,他是教学的手段,他度那一类众生。胜热婆罗门示现的愚痴,甘露火王示现的瞋恚,伐苏蜜多女示现的贪欲。你看看,贪瞋痴度那一类众生,他们有特殊教化的对象,所以示现的行为与性德相违背。其实他完全不相违背,是性德的灵活作用,我们一般凡夫不知道。
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济公长老,这大家晓得。民国初年金山寺的妙善法师,那是民国初年,不是以后普陀山的妙善,他们的名字完全相同,不是一个人。佛门里头一般称他叫金山活佛,他的法号叫妙善。他的行为跟济公差不多,好像看到他的思想言行不正经,他度化一类众生。他确实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但是他跟一切世俗人和光同尘,一点忌讳都没有。
文殊菩萨教善财:你要知道这里面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但是也有真正不善的,龙蛇混杂,权实难知,你要尊敬,不可以毁谤。守著普贤菩萨教你的原则,赞叹善,不赞叹恶;赞叹如法,不赞叹不如法。你在里头细心去观察,你就学会性德的灵活起用,然后才能够广度众生;不是一成不变,千变万化,在佛法里面叫做大权示现。这真正是出乎凡夫意料之外,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世间有很多作恶的人,你仔细观察,他还是有善的那一面,称扬善,不称扬恶。现在社会的风气是尽量宣扬恶的这一面,善的那一面不提。你看看现在的电视,这些传媒界的,报纸杂志,伦理道德这一面的几乎看不到,杀盗淫妄的整个篇幅都是,这个社会怎么会不乱?佛教导我们跟中国圣人教导是一样的,隐恶扬善。恶的事情,一句不要提,让这些作恶的人生惭愧心。「我做这么多恶事,你看人家都原谅我,一句不提,我做一点小小的善,他们都称赞我」,使他自己从这里醒悟过来,自动的断恶修善,这是圣贤之心。
我们今天要端正社会风气,要化解冲突,安定社会,落实和平,从哪里做起?普贤十愿就够了。今年学校里面有意思要让我去开课,我也想了几天,开什么课?《普贤行愿品》。我到学校里面就开这个课,两个学校我讲一样东西,这是对大学,对研究生。早年弘一大师他提出一个建议,对高等知识分子介绍佛法,第一部让他学什么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弘一大师提倡的,真的是有智慧、有见识。但是在他老人家那个时代,大学生来看《华严经疏钞》,文字上没有障碍。今天不行了,今天在文字上有障碍,大家不学文言文,甚至於现在流行简体字,连繁体字都不认识,所以产生很大的障碍。
我们今天为大学选定的课本,这个课程目的是化解社会各个阶层的冲突误会,祈求社会的安定和平,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在这一切经里头,确实《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卷非常契机,这正是二十一世纪迫切需要的一个课题,迫切需要的教材,我们决定来讲这个课程。所以自己要知道怎样学习,修养自己的德行,对自己学习的目标,纯净纯善;我们的思想纯净,我们的行为纯善。普贤行这十个纲目真正让我们自己做到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是如来的果地,是究竟圆满成佛。这是第二个科目。
第三个科目「广修供养」,这科目很重要。供养,从事相上来说,现在人常讲从项目上来讲,无量无边。佛菩萨为我们分类,无量无边的项目可以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是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大乘教里面常讲三种布施,具足礼敬、称赞,这就不叫布施,叫供养。这三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里面包括著无量无边的小项目,我们要全心全力去学习,能断贪瞋痴慢。
烦恼怎么断法?很多人来问我,前天还有一个小朋友来问我,怎么样断烦恼?怎么样让心恢复到清净?怎么样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乱?问得好!烦恼断了,你的问题就解决了。怎么个断烦恼法?普贤行门这个纲领,那真叫彻底断烦恼,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连根拔掉。礼敬,把你傲慢的根拔掉,高下的心化解了。称赞,把你的嫉妒心连根拔除,把你无量劫来自赞毁他的业消除掉了。广修供养,把无量劫来悭贪的烦恼拔掉了。六度,虽然也消除我们贪瞋痴的恶业,但是很难把根拔掉,普贤行真的是连根拔除。
不但外财能舍,欢喜舍,内财也能舍。内财是什么?用我的身体、用我的智慧、用我的精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服务是无条件的,是不求代价的、不求报酬的,我们今天讲做义工。做义工是内财布施,内财外财一起舍。遇到缘,欢欢喜喜的来做。没有缘的时候,缘不成熟,供养的心、布施的意愿从来没有退转过,真的是念兹在兹,念念不舍。布施供养的对象,上,诸佛如来,下,三途恶道,布施供养是平等的。决定不是说这是善人,我布施供养他。恶人在没有饭吃的时候,没有衣服穿的时候,要不要帮助他?要。布施供养里面,不讲这个人作善作恶。
四事供养是平等的,四事之外,这个四事是什么?饮食,他在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恶人我们也要送东西给他吃;没有衣服穿的时候;没有卧具,晚上睡觉没有铺盖;生病的时候,医药。这四种布施供养是没有分别的,不管是善人恶人。换句话说,对一切众生要照顾他的基本生活。四事供养之外,那个是要有智慧了。他如果是兴办一个事业,这个事业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如果对社会是有害处的,对众生没有利益的,我们不帮助他,要有智慧的拣别。这一首偈的意思非常丰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