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九四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七卷)  2003/1/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947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介绍「普贤十愿」最后的三愿,最后三愿实际上是回向。第八愿「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第九愿「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最后一愿是「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就是回向真如、回向法界。

  「回」是回转,「向」是个趣向。我们所作所为,即使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他所为的是什么?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为我们示现的,他所为的是「无上菩提」。特别是法身菩萨,要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彻底究竟圆满的大觉,用什么方法证得?教化众生,教学相长!世间法也不例外,成就道德、成就学问唯一的秘诀就是教学,所以教学的利益无比殊胜,自他双方都得利益;老师帮助学生,学生同样的也资助老师,叫师资之道。佛法是教育、是师道,所以对於上求下化非常重要。「常随佛学」就是上求,前面跟诸位说过。就像善导大师在《观经》注疏里面「上品上生章」所说的,佛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学习,把它做到。佛不许我们做的,我们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依教奉行,决定不能够违背,这才叫「常随佛学」;所以著重在「常」字,念念之间都不离如来的教诲。

  下面第九愿「恒顺众生」。教化众生你要不恒顺众生,他不接受你教化!所以佛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现身不是随自己的意思,「我自己想现个什么身」,不是的,随顺众生。众生喜欢什么身相,适合什么身相,他就现什么身相;所以诸佛菩萨没有固定的身相,这个我们要懂,没有一定的身相。因此他能够随类现身,甚至於男女老幼、各行各业,什么样身相他都能现。我们在《普门品》看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佛菩萨神通广大,能现无量无边身,同时!同时同一个处所都能现无量无边身,这个一点都不假。为一切众生说什么法?无有定法可说。众生什么地方错了,违背了法性,违背了性德,为他示现一个随顺性德的样子,这是教学!所以现身是教学,言语是教学,为人演说,演,现身是属於表演,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在表演,都是表演给一切众生看的。

  根熟的众生、有缘的众生,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根熟、有缘的怎么样?他看懂、听懂了,他就得受用;无缘、根没熟的,他看不懂、听不懂,他不得利益。虽不得利益,阿赖耶识里面落下种子,这个种子珍贵,菩提种子!阿赖耶识里头这种种子要是多了,常常落,或者是他常常看、常常听,只要他有这个机会(这就是讲因缘,他有这个因缘,现在人讲机会),常常听、常常看,不定哪一天豁然大悟,明白了,大悟的那一刹那就是他的缘成熟了。所以诸佛菩萨利益众生,确确实实所有一切众生都照顾到了,根熟的,帮助你觉悟、证果;根没有熟的,帮助他增长;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阿赖耶里头落谢菩提种子。没有一个众生不得利益,这就是佛法里常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任何一尊佛菩萨无不如是。一般人不懂得,不晓得其中的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哪一天真的搞明白,真的晓得了,对佛菩萨感恩,五体投地,真的对一切众生照顾得无微不至。「恒顺众生」,顺著他、教导他、感化他,众生造作恶业也要顺他;恶报现前,他堕地狱了,还是要顺他。真的像慈母对他最疼爱的儿女一样,儿女犯过失,受了处分,做父母的人总是在周边照顾,尽心尽力,佛菩萨如是。

  最后一条「普皆回向」,回向实际、回向真如、回向法界。这一条很重要,重要在哪里?这一条显示出法界是一体,所以不能没有这个回向。这个回向也是在阿赖耶识里头给你下种子,将来你大彻大悟,知道尽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众生,原来跟自己是一体。这事相是什么?事相就像梦中境界一样,所以佛在经典里面常常用梦来做比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作梦醒过来,这个时候冷静想想,刚才作梦,梦中的境界。观察梦境的真相,这就明白了,我们现前在这个世间跟梦境没有两样;梦境是意识变现出来的,现前我们这个境界,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这是佛在经上常讲,我们眼前所有一切的现象是阿赖耶的相分,梦中境界是第六意识的相分,一样的,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回向实际。

  这个种子落多了,印象逐渐逐渐深刻,不一定哪一天豁然你开悟了,你肯定了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自己;这个境界就是大彻大悟,这个境界就是证得「清净法身」。证得法身,在《华严经》上我们称为法身菩萨,从圆教初住到等觉都是法身菩萨。渐渐愈证愈深,菩萨品位愈深入就愈提升、提高,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断向上提升,这里头快乐无比!「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世出世间第一等乐事是学习。这一句我们就讲到此地。再看下面第五句:

  【入无边功德海清净行智光明。】

  这是第五句,清凉大师在这一句里面给我们标个题目「大行智明」,前面是「大愿智明」,有愿一定要有行,要没有行,那个愿是空的、虚愿。所以一定要以行践愿,实践你的愿望。愿以导行,行以践愿,这个行愿就会生出无比殊胜的果报。如果没有愿,你的行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虽有方向,虽有目标,你要是不「行」,永远达不到。净宗法门「信愿行」称为三资粮,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三个基本条件,有信、有愿、有行。清凉在这里跟我们注的是「无边果德,此行入故」。『清净行』,这个「行」是什么?在《华严》里面,文殊表行,普贤表愿。普贤的十愿,我们介绍了,文殊菩萨给我们讲十种行门,实在讲,菩萨行深广没有边际。《华严》在「离世间品」,这是专门讲行,经上给我们讲了两千个法门。两千还是用归纳,两千展开,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文殊菩萨为了教导我们,为我们开十个修学的科目,十波罗蜜,波罗蜜的意思是圆满;换句话说,就是十种究竟圆满的德行。

  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放下。你要不肯放下,你什么都不能成就,样样都要放下。为什么佛这样子要求我们?因为「本来无一物」。自性、法身是真正的自己!自性、法身无一物,你心里面怎么可以有东西存在?所谓你有牵挂、你有忧虑、你有得失,你心里头有的东西多了!太多太多了,牵肠挂肚的,只要有一样,就障碍你明心见性。我们修行,修了几十年,为什么还是不能够明心见性,还是没有法子大开圆解,没有别的,就是你心里面的牵挂、忧虑太多,这个东西叫烦恼障、叫所知障。这两大障碍,两大类的障碍,每一类没有头数,数不清的,把你的悟门堵塞了,所以你永远不会开悟。甚至於参禅不能得定,研教不明教义,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怎么样?我们把如来真实义错解,真的是曲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还以为自己解得不错,比古人还高明,这有什么法子!所以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连放下这个念头也要放下,布施就圆满了,布施就称(底下就要加)「波罗蜜」,究竟圆满。

  对於初学的人来讲,你跟他说,他害怕!是的,要发心布施,布施一点还得留一点,你说麻烦不麻烦!为什么要留一点?布施完了,没有了怎么办?所以他对於佛菩萨的教诲怀疑,不能完全相信。听菩萨讲的是不错,是好!「我做不到!我不敢照你的话去做。真照你的话去做,我统统布施完了,我明天吃饭怎么办?」什么人敢做?给诸位说,只有一种人敢做,法身菩萨。你看五十三参里面,五十三参全是法身菩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不怕。他为什么不怕?他对於事实真相明白了,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他一切时一切处无不是彻底放下,心里头连痕迹都不沾。前面我们曾经读过「知法谓之佛,知离谓之法」,「离」就是布施、就是放下。「知离」就真正觉悟,完全离开,不再沾染,这个人对「法」觉悟了,法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

  十法界如是,一真法界亦如是,娑婆世界如是,一切诸佛刹土无不如是。这个时候他的「心」跟虚空法界合成一体,「身」跟一切刹土一切众生合而为一。这个话我们初听起来不好懂,心没有形相,你说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我勉强可以相信。身怎么能够跟刹土众生合而为一?这怎么合得起来?我的身跟你的身怎么「合」法?这不懂!没错,是不懂。什么原因?你没有看到真相,你要看到真相,你就会点头:这个话说得不错。真相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相!你们想想,虚妄跟虚妄能不能融?我们今天很难理解的,就是我们把这个相当作真实,不知道是虚妄。如果晓得这是虚妄,还要你自己去融吗?本来就融通。一切法,法尔如是,只是我们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对於这个真相是一无所知,我们的毛病出在这里。果然彻底放下,真相大白,原来就在眼前!真是古人所讲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就在眼前。要怎样契入这个境界?没有别的,放下!这个要给有相当程度的人讲,跟初学的人不能这个说法,你要常常叫他放下,他吓跑了,他不敢来学佛。将入境界还没入境界,这个时候跟他讲,管用!换句话说,你要观机,善根福德快要成熟了,可以说;没成熟,不能说!对於没成熟的人,劝导他慢慢的放,不能不学布施,诱导他学布施。

  世间人,九法界众生没有例外的,求财富、求智慧、求健康长寿,九法界众生哪个不求?这三桩事情,我常讲不分国家、不分宗教、不分族群,谁不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想求财富,你要修财布施。他去布施财,目的何在?目的是得到更多的财富。佛教初学!教你修法布施,你得聪明智慧。五乘佛法,这种教学的方法是人天乘,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还是这个方法,但是这里面三轮体空,这个境界高。布施供养天天在做,从来没有间断过,心里头痕迹都不著,与法性相应,与性德相应。把自己无始劫以来悭贪的根拔掉了,於世出世间法一丝毫贪恋都没有了;对名闻利养没有贪恋,对五欲六尘没有贪恋,丝毫念头都没有;对自己的身心也没有丝毫贪恋,「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布施!《金刚经》上,佛不就是这样教给我们的!这样布施,纯净纯善。「无边果德」从这个地方证得的,无边果德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怎么修来的?这样修来的。著相修人天福报,离相修如来果德,不离怎么行?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菩萨第二个科目教我们修「持戒」。要知道戒律是佛菩萨生活正常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行为,正常的。正常就是与性德完全相应的,我们今天一看到:这条太难了,那条我做不到,我怎么能做到?你有没有想想,他是正常的?我看到我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他不一样,我不正常。怎样把自己的不正常回归到正常,这叫持戒。持戒度恶业,凡是与戒律相违背的就是恶业。从起心动念到言语造作,身语意三业,三业不善,三业与性德完全相背。用现在简单的话来说,三业完全违背了自然的法则,不顺自然、不顺性德,三业完全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怎么得了!我们说得具体一点,随顺自私自利,随顺名闻利养(争取名闻利养,这随顺名闻利养),随顺五欲六尘,随顺贪瞋痴慢,我们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我们起心动念,念头落在哪里,你知不知道?如果你很明白知道,我这个念头一起来,我就晓得它落在哪里,你算是个明白人,你觉悟了。悟后所贵的在起修,这是佛法里头常讲「悟后起修」;觉悟之后,我就晓得我应该怎么作法。

  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劝导同学,随顺佛菩萨的教诲,不能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这一下明白过来,我马上回头,我不随顺烦恼习气,我要随顺佛菩萨教诲。佛菩萨有没有教我这样想法?有没有教我这么作法?决定不违背经论的教诲,因为经论的教诲就是性德的流露。我跟诸佛菩萨是一体,诸佛菩萨这个言语是从心性流露出来的。我现在还没有见性,我要见了性之后,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跟经上讲的保证完全相同,「佛佛道同」。所以随顺经教不是被人牵著鼻子走,是随顺自己的性德,不一样!我们肯定诸佛菩萨是明心见性的人,诸佛如来明心见性达到究竟圆满。法身菩萨虽然没有圆满,确确实实明心见性,他们的思想、行为跟性德都相应。

  我们今天展开经卷,随顺自性,所以才法喜充满,无有疲厌。我们在学习当中疲怠、厌倦,那是什么原因?你学习里头没有随顺,才会有这个现象。学习里面什么?味道没有尝到,所以才会有退转,会有疲怠的现象,会有厌倦的现象,不想学了。你在这里头果然得到乐趣,法喜充满,叫你一天不学,你自己都受不了,一天不学一天就失落了。这个东西就像吃饭一样,一餐饭没有吃,这挨饿难受,一天不学佛,这日子怎么过!能入这样的境界,你在佛法里得真受用了。所以持戒是随顺性德,自性法尔如是。恶业、恶作自然消融,自自然然断尽。但是同学们要记住,持戒怎么修法?还是像前面一样,「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持戒就是波罗蜜了,持戒才能够得到究竟圆满。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再不会有丝毫的恶念、恶意,没有了,断尽了。恶的念头都没有了,哪里还会有恶的行为?所以你的思想行为真的「止於至善」,确实达到这个境界。

  种善因得善果,所以「无边果德,此行入故」。普贤教我们发愿,文殊教我们修行,华严会上这两位大菩萨将《大方广佛华严》怎么样契入、怎么样学习,这两位大菩萨为我们提出了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为我们学习的人带来了方便,我们从今之后晓得从哪里下手。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再看「威光菩萨获益」,十一句的第五句:

  【入无边功德海清净行智光明。】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的「无边果德」,这句话就是讲的前面五品经十卷当中所说的华藏世界依正庄严;无边的果德,从「行」门当中得到的,「入」就是「得」的意思,种善因得善果。所以前面一句是讲的普贤大愿,这一句当然是讲的文殊大行。文殊大行「十波罗蜜」,跟诸位介绍过布施、持戒。持戒能够做到纯善,不但恶业不会造,恶的意念都不会生,真正做到了纯净纯善。

  这十个科目,第三个是「忍辱波罗蜜」。忍辱,能忍一切诸恶。环境上的逆境,人事上的恶人,我们讲的「处逆境,随恶缘」,没有一丝毫的瞋恚,没有丝毫怨天尤人,成就自己的德行;知道诸法实相,知道前因后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忍,不动心,这是讲的逆境恶缘。顺境善缘也一样,「处顺境,随善缘」,不起贪痴,对於境界一丝毫都不染著,这是忍。为什么?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境界是自己的心、念头变现出来的,跟梦中境界没有两样。常常记住大乘经上的教诲,「一切法从心想生」。顺境逆境心想生,善缘恶缘还是心想生,离开心想无有一法可得,那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诸佛菩萨在一切境缘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能忍,顺逆境界都能忍。我曾经说过「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业障就消了。「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福慧完全现前。我这些话都是这几十年学佛的经验,是我修学的心得,说出来跟大家分享,如何消灾,如何得福。

  忍辱波罗蜜重要!所以古人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论是求学修道,或者是建功立业,古人常讲,「大成就,要大忍;小成就,在小忍」。不能忍的人,世出世法什么成就他都做不到,这个话是实话。我们自己想想自己,这一生当中,今天还有同学来问我,学习过程当中,不免有许多人赞叹,也有许多人毁谤、指责,这是在所不免。释迦牟尼佛在现代社会,指责他的人有多少?孔老夫子在今天,毁谤、辱骂他的人有多少?佛菩萨、大圣大贤尚且不免,我们有什么道德、有什么福报,能在求学、修道事业当中一帆风顺,没有人毁谤,做不到!遇到这些事情,遇到这些事情你要懂得忍辱波罗蜜,你就成功了。赞叹你、恭维你,能忍,不被他动摇;毁谤你、侮辱你,也能忍,如如不动。知道自己方向是正确的,目标是正确的,一往直前,绝不受外缘的干扰,这种人成功了。你仔细去看历史,古今中外凡是有大成就的人,他成就的秘诀就是不受外境干扰。

  我这一生当中得这么一点小成就,诀窍就是在一心一意学习经教,为人演说,我就这么一个目标。我遇到好护法帮助我,韩馆长帮助我三十年,使我这一生当中不要管人、不要管事、不要管钱,一心一意在经教里头,才有这样的成就。我把我的经验传给真正有志一同的同学们,我能成就,你们各个都能成就。不能成就是什么?你不懂得方法,你放不下,你就不能成就。这个地方就是讲高度的忍耐!决定不为世间名利所动,名闻利养不动心,五欲六尘不动心,我才能有成就。你们许多年轻的同学看到我了,这个成就得来不是偶然的。茗山老和尚知道,我是听他的学生告诉我的,老法师在中国大陆,跟学生们谈话谈到我:净空法师经讲得不错、讲得好,他一生不做住持、不做方丈,不管人、不管钱财,没有操心的地方,专心来干,他成功了。然后讲他自己:我不行,你看我又要做佛协的会长,又要做方丈住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他也是个讲经的法师,不能把全部精神、全部时间投入在经教,很感慨的说!他这个说话就是教人,几个人能听懂他话里头的意思?话题里面的意思非常明显,我们两个人都变成老和尚的教材:要想经教讲得好,走我这个路子;走他那个路子,经教要讲好,不容易!真正意思在此地。

  所以,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我常讲要发愿、要立志,我在这一生当中想做些什么?这是我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位老教授对我非常好,提醒我,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事事。不能说一个人,人生在世什么事不做,这个不可以的。既然要有所事事,我们就在许许多多事业里头选择哪一种,专门把这一桩事情做好。我们选择的是教学,这是社会教育工作,而且是一种义务教育工作,没有待遇的,不求回报的,佛陀教育!这个路我们走出来了,你们大家看到了,这是给你们做的样子,为人演说,在表演。五十年这么长的时间,表演给你看,讲台上四十五年,你要看清楚,你要看明白,你要从这里觉悟!

  不但佛法如此,世法也如此。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一生读书、做学问,什么事都不管的。我还有个同学傅乐成先生,过去在台大教历史,很有名的教授,在台湾大学教博士班。一生教书,除教书之外,他什么都不会,统统放下了。台南成功大学成立,请他去做文学院院长,大概校长对他非常恳切,他就去了。干了一个学期,辞掉了,回到台北,还到台大去教书。我们是老同学、老朋友,也常常在一起聚会,吃饭聊天,就谈起来了。谈到他半年的经验一个学期,他说:「简直不是人干的」,读书人!你叫他去干这些行政事情,从来没有干过,这一个学期大概是四个月,在他的感受是苦不堪言。这些都是好例子,都是好教材。所以哪一个行业,专!就是从事於教育工作,搞行政的专门去搞行政,当教员好好的当教员,好教员。

  所以我们出家了,出家之后,我就告诉大家,你出家之后,是走弘法、还是走护法,两条路;弘法就是当教员,护法就是当执事,你选择哪一行。弘护要密切配合,佛法才能兴旺,佛教育才能够普遍的推行,利益社会、利益众生,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没有耐心不能成就!弘、护这个路选定之后,要一直走到底。当教员,对於学校的执事要尊重,他们在护持,功德很大;学校职员对於教员要爱护,没有他,没有好老师,怎么会有好学生,学校怎么能办得好?所以,教员跟职员要密切配合,要互相尊重、互助合作,这个教育成功。主导这桩事情,校长!校长的功德第一。为什么?职员是他任命的,教员是他聘请的。他不管要不要亲自上课,不重要,这个学校的成就,就是他的成就,学校失败是他的失败。所以,学校办得好他有功,国家奖赏他,学校办得不好他有过,他要受处分,别人不受处分。就是因为这桩事情,所以佛在经教里头才说,护法的功德超过弘法,那个护法是讲校长,是讲道场的住持,不是一般执事。

  一般执事的功德跟弘法讲经法师的功德是平等的,唯独住持和尚是超越的,那个功德最大。就像刚才我举的比喻,他是校长,职员他聘请的,教员也是他聘请的。他能找到好的职员,像学校教务主任、训导主任、总务主任,校长聘请的,各个科目的老师、教员也是校长聘请的;他能够请到好的助手、好的教员,他的教育成功。做领导的人成功的关键就在知人善用,用人得当。所以《金刚经》上有一句话,「一切法得成於忍」,忍辱波罗蜜。世出世间一切法,小成就,小忍;大成就,大忍;你不能忍,什么成就都没有。

  下面一个项目「精进」。能忍才能够精进,所以忍辱是精进的先决条件。不能忍,哪有进步?肯定大幅度的退转、退堕,那很可怕。所以精进对治的是什么?懈怠、放逸。放逸就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干什么都不认真、都不负责。精是进步,不但要进步,要「精」,精是什么?纯一。实在就是常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就是精进的相、精进的样子。所以能够断一切懈怠、放逸。这一条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字是「精」,这一个字是讲的原理原则。精是什么?专一!你看《三字经》上都说「教之道,贵以专」。我们今天学佛法、学经教,经教很多,你学哪一门,你一定要专;一生专攻一门,你在这一门里头就做了专家、学者。这一门千锤百炼,怎么个炼法?理论要贯彻,方法、教训要落实,境界要契入,你这一门东西算是毕业了。

  我说的这个标准比古人低得很多,古人要明心见性,那个标准现在人做不到,我这个标准不难达到。不管你学哪一部经,这一部经的道理你搞通了没有?真下功夫。这一部经上讲的方法、教训,你做到了没有?道理贯通,解门;真正做到,行门。解行相应,你就入境界,就契入了,这样你就可以毕业了。为什么?你无论到哪个地方去讲这部经,我相信你会讲得不错,你会讲得很精彩,为什么?你有解、有行,解行相应。你不是在空说话,你行之有得,有心得。你在讲台上做出你自己的心得报告,这个让听众听起来津津有味,我们一般讲,你把这个经讲活了。怎么会把经讲活了?你做到了,把这个经教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

  这个我讲台上常讲,经典上的理论,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经典上的教训、方法,变成我自己生活行为。学了是真管用,没有白学!这样子你自然生欢喜心,得受用,这就契入境界。绝对不是说学的这个经教,与自己思想、生活、行为不相干,你要是这个态度去学,虽然看很多古人的注疏、注解,你也写成不少的讲稿去讲,讲得怎么样?听众听起来不是味道,这样子你让听众生不起兴趣。你要是讲的次数少(像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的,最少三次,最多不可以超过十次,标准是五次到七次),一般信徒:面子!反正你时间短,来捧捧场。如果你要讲个半个月、一个月,人家就不来捧场了,你讲得没味道,他不来听了。那么听众愈来愈少,你自己的信心都失掉了。这种讲演、讲经是失败的。你要怎么样能够把听众抓住,听众是愈讲愈多,你成功了。你要能把听众掌握住,让听众愈来愈多(因为听众会宣传,他会带人来听),解行要相应!秘诀在此地,解行不相应是决定做不到的。精进,解帮助行,行帮助解,你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纵然是你讲一部经,遍遍不一样,一遍比一遍精彩,这肯定的。

  这一生还要讲多经吗?一部经就够了。这是我在差不多是四、五十年前的老观念,我从李炳南老居士那个地方学到的,我得力李老师这种指导,专攻,没有学得很多很杂。确实,如果没有老师严格的督导,我们年轻都喜欢广学多闻,什么都想学,什么书都喜欢看。常识很丰富,不专、不精,谚语所谓「行行通,行行松」,没有一样能出人头地。学了很多,一点受用都得不到,真的与断烦恼习气毫不相关,这个学叫白学了,一点受用都没有。你们同学在这个地方,我要求大家的,一个人专攻一经,学讲一部经。你们自己想想,你们有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只要你真正听话,不是阳奉阴违,你一定得受用。得受用多少,那是你自己修学的功夫勤惰不相同。你要如理如法的深入,勤奋努力,你得的效果就很明显、很显著,这样会增长你的信心,会激发你的愿心。我这些话都是我自己年轻时修学的经验,不是道听涂说。这是文殊菩萨教我们第四个科目。

  第五个科目「禅那」,禅定!六波罗蜜里面讲的禅定。禅定是什么?《金刚经》上讲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的。宗门六祖大师惠能,他从《金刚经》上开悟的,他所修的禅定,教别人的禅定就是依据《金刚经》上这两句话,他落实了。他讲得比较白,什么叫禅?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你们想想这样两句话,不就是「不取於相」,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禅定能生智慧,智慧大小与禅定功夫浅深恰好成正比例。初学,实在讲在哪个法门都没有定法。在禅宗,一般初学的都是禅堂里面打坐,去练眼观鼻、鼻观心。那是什么?那是基础,基础的修学。学了之后要管用,用在哪里?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住坐卧他都是眼观鼻、鼻观心。参禅的人,你到禅宗道场,你遇见他了,他没有看到你,你给他打招呼,他没有听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他架子大,他眼睛不是闭著的,眼睛确实看鼻子,他在练功。寺庙里面有些客人,专门有知客师、照客师他们接待,与这些清众没有关系。招待的是执事,有人招待,他们不是招待客人的,没有这个工作,从这个地方练。然后练到功夫差不多了,眼睛可以张大一点,可以接触六尘境界。接触六尘境界要「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如果外面著相,内面动心,马上收回来,收回什么?眼观鼻,鼻观心。从外面境界收回来。孟夫子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两句话,这是禅功。真正做学问是什么?就跟参禅一样,把你的妄心从外头境界收回来,收回来就不缘外缘内了。

  观世音菩萨就修这个法门,《楞严经》上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是举耳根。我们耳根听声音听外面的,他不听外面的,他反过来听里面的,里面是什么,里面是自性;外面是什么,外面是声尘。我们凡夫六根往外跑,所以烦恼多,妄想分别执著都生起来;他往内缘,他不向外缘。换句话说,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永远保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境。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定慧等学,这叫做禅定。禅定在梵语里面称为禅那,禅那也翻作「静虑」,静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虑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换句话说,禅那这个禅定是「定里头有慧,慧里头有定」,它不是死定。不是说什么念头都没有,那就变成什么?变成「无想定」,错误,那不是禅定。无想定要修成功,果报在无想天,外道!那个不能见性。

  所以禅定是活活泼泼的,初学好像是很呆板,愈学愈活泼,它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活泼!还不会用的时候,那是比较呆板。禅堂里面天天坐香,这很呆板的,这是什么?你的功夫不能够应用在生活上。真正应用在活上,行住坐卧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是你禅定功夫成熟了,完全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里头,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看《华严经》里面,修禅定的这些菩萨们,他们在哪里修的?在市场,现在讲的百货公司,在百货公司里面闲逛。其实他不是闲逛,他在那里修禅定。百货公司里面逛,眼睛看得清清楚楚是智慧,心里头如如不动是禅定,定慧等学!但是我们一般人认为:这老先生去逛街,去看热闹去了!哪里晓得人家在做功夫,这我们一般人不知道。细心观察,你才能看出来:他不简单,他不是普通人。普通人逛街的时候,那是手舞之、足蹈之,面貌里头有欲望,情欲的表情。真修行人他的表情上看到是定慧,不一样,确实是修定、修慧。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