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五卷) 2003/1/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945
诸位同学,请看大威光菩萨闻法获益,十一句里面第四句看起: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这一句含义很深,『大愿海』,清凉大师科题「大愿智明,知诸佛法,愿为本故」。世间法,讲世间人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或者是做学问,一切都是以志为本,人不能不立志。在佛法当中一切修行人开悟、证果都是以愿为本。「愿」跟「志」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世间人叫立志,佛法叫发愿,所以有时候志、愿可以连在一起用。你的志愿是什么,这是你一生努力奋斗的方向目标。人在一生当中有方向、有目标,他当然会有成就;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所谓是随波逐流,这样的人一生都不会有成就。世出世法也如是。佛法的大愿,诸位同学都知道,也常常挂在嘴皮上,但是没有能够从内心里面发出来;嘴皮上挂的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愿,不是自己的愿。所以自己修学,有人修学不少年,功夫不得力,原因就在此地。
我也发了愿!发那个愿,那是露水之愿,像朝露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不见了。你发的这个愿不是出於真心,感情用事发的这个愿,这个愿不可靠。你看看这不是对别人,对别人常常失言说话不算数,对自己也不算数。对自己都不算数了,何况对别人!对别人说话不兑现似乎是正常的,说了话会兑现的,现在在这个社会上愈来愈少;说话算话,说话能兑现,变成很希有了。於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没有不怀疑的,似乎与一切人事物接触,怀疑是正常的,怀疑是应该的,应该有的态度,不能完全听信人言,现在是这样的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对人不怀疑,彼此都是坦诚对待。现在社会真的变了,这些疑虑都是不正常的,真心里头没有,本性里头没有,这些东西都可以说是不良的习性。上一堂课我们用有色眼镜来做比喻,诸位要细细想想这个比喻,我们戴了很多副不同颜色的眼镜,所以看外面的境观眼花撩乱,没有法子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利害,没有法子辨别。眼镜戴得太多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真的搞不清楚。古人不一样,古人一副眼镜也不戴,所以对於万事万法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没有怀疑、没有顾虑,过的是正常的生活。一生确实有方向、有目标,志愿高大有高大的成就,志愿小有小成就。如果一生不改他的志愿,又能够不断的在学习经验当中求进步,那真是所谓行行出状元,无论哪个行业都有出人头地的进步。
在佛法里面众所周知,一切诸佛因地里面发愿不同,但是把所有的志愿归纳,不出四大类,这四大类就是佛家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要问这个愿发了没有?你说你发了,我说你没发。为什么你没发?你这一生的思想言行,那个动向跟这个方向、目标不一样。甚至於你的思想、见解、行为与这四弘誓愿是背道而驰;所以,你没有发。诸位想一想,如果你真的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真的发了这个愿,度是什么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协助、是帮助。你今天不能够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一切众生,你这个愿没有!要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去观察,现在众生受苦受难,受尽煎熬,他需要人帮助,最需要帮助的,是帮他破迷开悟。为什么?所有一切苦难的根源是迷惑,才造业,造业才受苦报;所以,迷惑是第一个灾难的根源。你有没有很认真的帮助他化解这个根源,把他的迷惑转化成智慧?我们看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在九法界示现帮助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不舍、念念不离这个目标;不舍众生,不离目标,不离方向。
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一生所作所为就知道了,真正是关怀众生、帮助众生。你听了:我也想帮助,我没有能力。没错,你想帮助别人头一个要帮助你自己,你自己不能够转迷为悟,你怎么能帮助别人转迷为悟?要想自己转迷为悟,怎么个转法?后面两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的智慧、德能、相好不能够现前,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里头包括有我,我也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换句话说,但以烦恼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要想证得智慧、德能、相好,先要把烦恼断掉,「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不断烦恼,你没有发愿,你的愿是假的不是真的!烦恼、习气不能不断。「我也很想断,我断不了!」断不了是什么原因?你没有上学,你没有学。佛法,讲了不知道有多少遍,它是教育,它是教学,你要真肯学,你得天天去上课。学生不上课,逃学,三天不上课心就野了。我们学佛又何尝不如是?决定不能离开书本,经本就是教科书,我天天要读、天天要学、天天要练习。所以,一天都不能离开书本,特别是我们初学的凡夫;离开书本就像野马一样,没法子控制,失控了。
「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的学习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就是要亲近一个好老师,听老师的指导。为什么要听他?他是过来人。所以,我们亲近一个好老师,你要仔细观察,这个老师是不是天天在学、天天在教。果然天天在学、天天在教,每天没有离开过书本,跟他学靠得住。如果这个老师不常读经、不常教学,这个难!古时候也有,他不读经,他也不念经,但是怎么样?他没有妄想,确确实实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他的身心在定中,他有真正的智慧。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什么经也没有念过,但是人家怎么样?烦恼断尽了。烦恼断尽,根本智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生后得智。你看他对五祖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生智慧是生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你学经教不懂经教里头的意思,你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他一讲你就明白、你就开悟了,他有这个本事。那是什么?人家没有烦恼,成就根本智。虽然经他没念过,你念给他听,他一听智慧就现前,智慧能解佛的真实义,所以他给你讲解的时候你会开悟。《坛经》里面都是讲的这个例子。
但是,六祖之后,跟诸位说,没听说有这样的人物出现了。从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因为我那个时候很喜欢看《坛经》,他就跟我讲,他说:《坛经》不能看!为什么?容易起狂慧,受害,不会得益。这个话是真的,因为它不是一个正规的教学方式,它是特殊的,那个特殊的是教天才儿童的,不是普通班。我们是普通根性,我们入不了他那个班,但是要知道有这种人,太少太少了。方先生讲,六祖之前没有这种人,历史上没记载过,六祖之后到今天,将近一千四百年也没有,也没有出现过。这些话都是教导我要走正常的路子。正常的路子,你要亲近一个好老师,这个老师常常在课堂里面教学上课的。他经验丰富,天天在学,我们跟这种人不太容易走错路。如果跟的老师,这个老师不常上讲台、不常教学,自己又不常去读书,这个难!我们很客观的仔细去观察,世出世间,中国外国,一个真正的学者、专家出现於世,你自己去调查一下,去问一问他怎么成就的。多半是一生教书,自己学业完成之后,教小学、教中学、教大学、教研究所,成为一个学者。他一生就那么一个方向,求学!一面求学,一面教学;他志在此地,愿也在此地。志於学,愿教学,他成功了,成为知名的学者,成为一个教育家,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佛教是教育,我们要找这样的老师。
早年我在台中,没有学佛之前,我亲近方东美先生,那是个好老师。天天读书,他教的是博士班,不是天天有课,一个星期好像只有两天的课程。但是他不上课的时候,他在家里读书。我常常到他家去,我了解他!除了课堂讲学之外,平常在家里,有客人来造访,有学生来请教,把这些科目包括进去,教学内容不一定,时间长短不一定,天天在教。换句话说,他给一切众生上课,一年到头没有一天间断的。虽然学校课程一个星期只有两次,平常对於一切众生的教导没有中断,这是个好老师。你跟他接触,他没有废话,他不会给你说些不相关的话。我亲近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行住坐卧都在戒定慧中。他的戒定慧三学,是从身上表现出来给你看,你要会看,你就能看到他把他平生所学都应用在生活上。从早到晚,真的是从初一到腊月三十,我看他老人家一分一秒都没有空过。这个话怎么说?与三学相应,这是大德。
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知道我过去跟章嘉大师学的,他对於大师赞叹备至。大师的身心清凉自在,我到今天还是比不上他。从什么地方看?从身体适应气候来看。夏天炎热,章嘉大师也会找棵大树,树荫底下坐坐,但是没有搧过扇子,没有用过冷气,没有看到他家里有电风扇。而且他穿的衣服,我们这里有张照片,就跟照片上一样,四季都是这个打扮,冬天也是这个衣服,夏天也是这个衣服;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冬天要穿厚衣服,夏天要穿很薄的衣服,在他不需要。这是什么?身心清净能转境界,他不会被境界所转。跟一切人接触确实一句废话都没有,他老人家说话很少,但是他所说出来的话简短有力。不要说没有一句废话,一个废字都没有,真正是做到中国古人所讲的标准,简要详明,他真做到了。我这一生当中所遇到希有的大善知识!我跟他三年,我修学的底子是从他那个地方得来的;一个是他告诉我的,一个是我的观察,我所受到的影响。这是我们怎样观察善知识、认知善知识,然后去拜老师,做他的学生,听他教导,认真向他学习。老师不在了,离开我多年,老师的影响、老师的音声、老师的教诲就跟在昨天一样,我们做学生的人一生遵守。为什么?那是正确的,那是真理,不可以违背。章嘉大师著作非常丰富,很可惜他离开中国大陆到台湾,没有能够带到台湾,可能全部都散失了,没有能够流传到后世。
所以天天要读经,天天要在经典当中学习,这叫真修行。念经不解其义,解其义不能落实,都不是真修行;真修行一定天天读,解其义。这部经我常常讲,里面的义理深广无尽,同样这部经天天有悟处、年年有悟处。你所悟得的就改正自己的思想、行为,自己思想、行为里面的过失完全都改正过来了,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显示出来的,长寿。我常常讲的不老、不病、不死,你会现出这个果报。修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凡夫最严重的病根是妄念、妄想,妄想是根,从妄想起分别,从分别起执著。分别就是造作,妄想还没有造作,分别就已经有造作;执著是严重的造作,在造业了。所以一切佛法的修学,大愿为先!我们没有办法断烦恼,就是因为你没有学法门,要认真学习,依照佛菩萨的教诲,要做到!佛教给我们做的,一定要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决定不可以违犯。我们的目标是成佛道!目标不是求世间名闻利养,这要搞清楚!所以我们是不是真的天天在学法门、天天在断烦恼,天天向著成佛道的这个大目标、大方向精进不懈。是不是这样的?得好好自己问问自己。
四弘誓愿,总说。在别说里面,《华严经》文殊菩萨教给我们十种法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也教我十个法门,十大行愿。跟这一句经文相应,「知诸佛法,愿为本故」。在《华严经》确确实实这个「愿为本」就是普贤的十愿,普贤十愿是四弘誓愿具体的说明。你仔细去分配,你看这十条当中哪几条是属於「度众生」的,哪几条是属於「断烦恼」的,哪几条是属於「学法门」的,哪几条是属於「成佛道」的。你这么一分配就看清楚、看明白了。礼敬、称赞、供养、随喜,都是属於度众生的;忏悔法门、常随佛学,是断烦恼的;请佛住世、请转法轮,是学法门的;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是成佛道的。所以大经里面才说,菩萨不学普贤行,不能证得无上菩提;换句话说,要不修普贤行,四弘誓愿里面「成佛道」这个目标他达不到!你要想成佛道,你不能不学普贤菩萨的法门;换句话说,你不能不听普贤菩萨的教诲,用现在的话来说,普贤菩萨的课程。普贤、文殊的课程在哪里?《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这两位菩萨为大众所开的课程。
净土法门,这是佛法里头常讲的易行道,希有难逢。我们展开《无量寿经》,诸位就看到了,头一句,还不是正宗分,别序里头头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有的人,从十方世界去往生的,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修普贤这个课程。所以清朝初年乾隆时间,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我们听到这句话,我们点头肯定。他说得出来,我说不出来,他说出来我承认。我凭什么承认?就是《无量寿经》别序里头这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大方广佛华严》,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华严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佛在大经里面讲,不学普贤行,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各个都能得证无上菩提,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
普贤菩萨这十愿,我们要了解得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得修!「修」就是你要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第一个「礼敬」,我们要学。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要有礼,内里头要存著「诚敬」。内有诚敬、外有礼貌,这是对人第一堂课。你们在这次举办的圣诞夜,庆祝耶稣圣诞举办的晚会,你们录相我看了,内容确实不错,可以流通。但是我看了之后,不能流通。什么原因?「礼敬」这个科目太差了。你们的服装疏忽了,所以这个东西不能流通,你说多可惜。这是一个庆典,图文巴这个地方大家都晓得,是澳洲著名的基督教,还是保守派的基地,我们到这个地方来庆祝耶稣圣诞,好!但是我们没有穿上礼服,我们的穿著太随便,这拿出去人家怎么说?你们的庆祝里头没有诚意!所以这个东西就不能流通,提供自己做个经验,希望明年要改进。你看看,一点点疏忽,要用一年的时间来补救,不容易!如果我们对别人尊敬,平常到人家里去都要穿礼服,表示我对他的尊敬。随便家里穿的衣服,就能到人家里去,那是什么人家?非常熟的人家,不拘束这些形式,跟一家人一样,那个可以。我们跟人家没有这个关系。别人到我们家来访问,我们可以接受,我们不责怪他。我们到别人那里去一定要有礼貌,决定不能够失礼,这个不能不懂。
第二「称赞」,称赞是有分寸的,不能过分。过分变成什么?巴结人。称赞要称赞到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能够不到,做到恰到好处。称赞这里面,佛教我们称赞,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与性德相应,称赞他。与性德不相应,有礼敬没有称赞,就够了,决定不可以有毁谤。你看看大乘经里头,佛有没有毁谤哪些人、批评哪些人?没有。别人做错事情,佛不说;不说就行了,就是不称赞就行了,不能说人过失。这一不称赞,对方他自己就要反省,「大概是哪个地方做错了,没有听到赞叹」,他就要回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如果批评、毁谤那就太重了,诸佛菩萨不如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对人可不可以批评?不可以,不称赞就是批评,我们在普贤菩萨那里学来的。礼敬决定没有分别,纵然是做五逆十恶的人,我们对他还是要真诚的礼敬,不赞叹,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继续来学习威光菩萨获益的第四句: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的「知诸佛法,愿为本故」,本经最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确确实实是『一切佛法』的『大愿海』,一切佛法的根本。所以我们要懂得「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遍虚空法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佛门礼忏,忏仪里面常常说「一切恭敬」,「一心恭敬」,都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能有丝毫的分别,如果有分别、有执著,敬意就失掉了,那个形式没有用处的。最重要的,内有敬意,外有礼貌,对人对事对物。至於「赞叹」,他的思想、言行是善的,我们要赞叹;不善的,不赞叹,要懂得这个原则。所以,称赞里面有分别,礼敬里面没有。
第三愿是供养,「广修供养」。供养里面也是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过这里头也要有智慧去观察,那就是我供养他,他接受我这个供养,他做些什么?最明显的我们用财力供养,财供养里面有外财、有内财。内财就是我们发心去做义工,这是很平常的。做义工的供养比拿钱财的供养还要殊胜,钱财是身外之物,果报比不上用身体供养;身体属於内财,所以果报比外财要殊胜得多!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但是我们的供养,他到底拿去做什么用途,我们要仔细观察。如果他用得正,这布施供养福报很大;如果他用得不正,我们的供养不但没有福,还有过,有过失。他拿到这个供养去造孽了,他要没有这个供养,供养少,他造的罪孽少!他得到大的财富供养,他就可以造大罪孽,这个不能不考虑的。如果我们用我们的体力、财富帮助他造罪业,诸位想想这是不是一桩好事?这不是!所以修供养法这里头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往往自己造作罪过,自己还不知道。
我在讲席很多年了,大概三、四十年前,我就常常劝勉我们的同学,我们讲经教学需要场所,这个场所古时候是如法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要观察,我们要学习。释迦牟尼当年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也接受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提供场所,来供养佛陀、供养大众在一起学习。像我们在经上常看到的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些都是大富长者他们的别墅、花园,供养佛做为教学、学习的中心。但是诸位要记住,这个场所的产业是属於长者居士的;换句话说,只是借用,可以长期借用,绝对不是把主权都供养你。主权供养给你,你要接受了,你还出什么家?出家,没有家了!你要接受这个产业,你不就是又有家了!接受这个产业,换句话说,你出了家之后,又把你引回家。你想想对不对?所以我们看诸佛如来、菩萨、声闻、罗汉他们接受供养,都是我常讲的,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你们的,这样如法。修行人里头有很多是凡夫,看到产业多了,他就退心了,他就想争夺这个产业。产业不是属於道场大众的,大家心就安了,会好好利用这个环境,「这环境不错,好,我们赶紧利用这个环境成就自己」,对这个环境一丝毫贪恋的心都没有。为什么?产业是别人的。这个很如法,世尊在世的时候如是,佛法传到中国的时候亦如是。没有出家人自己的产业,没有,他已经出家了。
所以中国过去,古时候这些大道场,现在诸位到中国去观光旅游,你看到有很多大的寺庙匾额上「敕建」。敕建是国家建的道场,是皇帝下命令交代地方官员建的道场,这个道场是国家的,我们看到很多这种匾额。私人也有建道场供养佛法的,这是供养常住,不是供养某一个法师。所以道场都叫十方道场,只要是出家受了戒的人,他要到这里来参学,只要他不犯过错、不犯戒、不犯规矩,没有理由拒绝,都要接纳,十方常住!常住里面工作的人员,像方丈住持就好像一个学校校长;里面的监院这是管总务;首座管教学;维那管秩序,像训导一样。所有一切这些执事人员,他们的任期一年,正月初一上任,举行就职典礼,腊月三十总辞。总辞之后,这个寺院所有一切住众(住众有出家、有在家,有在家居士做义工的),统统参加选举新的执事。所以佛法是民主的,真正是民主、自由、开放,这个制度几千年来,选出来之后第二天上任,来接班。每年选一次,所以地位是平等的。
老住持下来,他不愿意做了,你们选新的。他可能到菜园去种菜,那个时候还有挑粪的,专门洗厕所的叫净头,菜园叫菜头,厨房里面烧火的叫火头,这是寺院里面工作里头最辛苦、最粗的工作,可能住持下来就干这个工作,所以,出家人地位是平等的。他在职位上他的工作是不平等的,但是身分是平等的。真平等在佛门里头!住持、当家不可以作威作福,生活是一样的,没有单独吃饭的。单独吃饭是什么?生病,要比较重的,跟大家报告,某人生病了要特别照顾,我们大众的饭,吃的时候他不容易消化,要给他煮一点软的东西。没有例外的,跟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的寺院庵堂,你要跟里面的人不熟悉,你想去住一天,人家拒绝你,不接待你,你出家也没有用处,一定跟他熟,这跟古时候不一样了。所以现在出家人非常辛苦,没地方住。不像从前,从前只要是寺庙,出家人都有地方住,没有家,处处是家,所以他身心安!现在出家人身心不安,我在这个地方出家的,这个地方老和尚收我做徒弟,我在这里出家。我离开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道场去,那个道场未必收我,未必能叫我在那里安心去学习,非常艰难。逼著现在出家人怎么样?自己要去搞小庙。实在不能搞小庙,也买个公寓房子搞一个小精舍。这个不能怪他们,他们有没有过失?不能说没有过失,也不能够责怪他们。原因是什么?时势所逼。一个人搞一个小精舍在从前是决定不许可的,那是犯了大过失。为什么?所有天下寺院庵堂你都可以住,你为什么不住,你要去搞一个小精舍?今天能讲得通,天下寺庙庵堂不给你住,你自己不去搞个小精舍怎么办?没法子。所以,一定要观察整个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刹那刹那都在变化。
末法时期实在讲佛说得很清楚,《金刚经》上讲的「后五百年」,后五百年就是末后的五百年。五个五百年,佛讲了第一个五百年,「持戒坚固」;大家都守戒律,都是善人,真正是善男子善女人。第二个五百年,指佛灭度之后第二个五百年,持戒的人愈来愈少,「禅定坚固」,参禅,还算不错。到第三个五百年,参禅的人少了,「多闻坚固」;喜欢研究经典,真正坐禅他坐不下去,喜欢研究讨论。第四个五百年研究经典的人也少了,「塔庙坚固」;喜欢盖庙,喜欢造佛像,对这个很有兴趣。在第四个五百年,就是佛灭度两千年了。第五个五百年之后「斗争坚固」,我们今天是五百年以后的这个时代,所以一定要晓得这个时代是属於斗争坚固。斗争坚固里面我们不参加斗争,退出来,不斗争,这就很不容易!我不跟别人斗争,别人要跟我斗争。怎么办?我们总是步步退让。我们今天退到澳洲来了,澳洲,我们退出大都会,我们找这个小地方。为什么?避免斗争。建一个小小的道场能够安身立命,在此地好好的学习、养道、办道就好了。好在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我们利用高科技的这种方法,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教学,我们帮助许许多多有志一同的同参道友们,依旧能够不间断。这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修学广度众生的一个新的方式,这跟过去不一样。
供养说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就要有智慧。我还是坚持道场是信徒们自己的,你们自己的产业,借给我们使用,租借。现在法律上有租借,象徵性的一年一块钱,每年换一个新的租约。你们信徒们看看我们做的如法不如法,你看到我们做得很满意、很如法,明年再租给我们。你要觉得我们这里不如法,你不满意,你租约到期,可以把这个道场收回,我们走路,再去找地方,这样子好!让真正修行人一心在办道,对於这个道场没有一丝毫争夺的念头。这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他不懂得,他说我供养法师,我何必还要留这一手?这是对法师有好处,没有害处。所以《了凡四训》上讲得很好,凡是善恶、功过不看这个事,看它的影响,你这样作法影响好。如果在家信徒都明白、都觉悟了,都懂得这个方法,出家人都是好人,心都在道上,都不会去争名闻利养。你让他一心办道,道业成就、学业成就,真正能教化众生,这个功德多大!对於出家人供养的时候,只要照顾他生活面面都能过得去就好了,不可以太丰厚!生活太富裕,妄念就生了,心就不在道上。所以诸位你都没有仔细想到,那是害出家人,障碍出家人修道,你不但没有功,你有罪过。
我这一生当中,我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自己怎么作法。信徒给我的供养,我没有拿这个去享受,我也没有拿这个去盖道场。早年我做的几桩事情,跟祖师学的。我第一桩事情是印经,流通法宝。我印什么样的经?绝版的经书我一定会印,希望这个版本不至於丧失。我们讲席当中所采取的经论注疏,这个要紧,因为现在正在讲的,要提供大家都能够看得到,这两种是优先。另外就是接受大众请求,有人希望我们印什么经书流通,我们看到这个经书是真的,不是伪造的,对当前社会有利不是有害的,我们也乐意印,这是最主要的工作。其次附带的慈善救济,放生、布施医药,我就做这么几样事情。其他社会慈善事业很多人去做,用不著我去做,我的力量很薄弱,福报很小,只做这点工作。所以,从来没有建道场这个念头,一生当中从来没有问人要过钱,没有化过缘,心安、身安!不敢浪费一块钱,用一块钱都会想想可不可以不用?可以不用,应当要节省下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香港这个地方有人帮助捐助道场,我就教他用这个方法,产权属於你自己的,你租给我用,期限一年,租金象徵性的付一块钱。这一年做得很好,你很满意,明年再给我们用一年,我们换一个租约;年年这样换,好,省心省事,一点都不操心。没有人想占有这个道场,这个道场有主,我们自己是客,这是最如法的。如果这个斋主他要往生过世了,他的后人不肯再借用,我们要走路,欢欢喜喜的离开,一丝毫怨恨都不能有。为什么?感恩他过去那么长的时间对我们的照顾供养。不能因为他走了,他家里的家属要收回去,不让我们再做了,我们去怨恨,那你就是忘恩负义,与佛陀教你的完全相违背。这是在供养里面我们要懂得财供养。
佛弟子如何回馈斋主?回馈斋主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条,《普贤行愿》里面讲的,第一条是「如教修行供养」。譬如他供养我这个道场,借给我用,我能够依照经教老老实实来修行,这就是我对他的供养,回馈给他,他得福报。我们的成就,修学的成就,就是斋主的成就。你们想对不对?斋主不提供我们修学环境,我们怎么可能有成就?所以我们的成就就是斋主的成就,这个事情明理的人知道。我也听到一些法师大德们说过,净空法师的成就就是韩馆长的成就,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弘法的成就就是护法的成就,没有人护持,你自己怎么能修成?怎么能够把佛法弘扬光大?要靠护法。有很多护法在后面不愿意出名的,真正在护持,他们护持佛法名闻利养什么都不要,都不愿意沾,更难得了!我们自己心里清楚明了。
以一切所想的、所思的、所做的、所为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愿以此功德」,什么功德?我们的思想是为正法久住,是为一切众生。我们的言行跟思想是相符的、是相应的,确确实实遵守佛陀的教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里头果然离四相,我常讲的我们要离自私自利、要离名闻利养、要离五欲六尘的享受、要离贪瞋痴慢,「离」就是功德。「不离」是福德,果报在人天;离是功德,果报是了生死出三界。所以,怎么样修供养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
普贤菩萨第四愿「忏悔业障」。这个一定要肯定,无始劫以来,我们迷失自性,起惑造业受苦报。生生世世跟一切众生不知道结多少冤业,这一生学佛明白过来了。忏悔是佛教修行方法里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什么叫忏悔?早年章嘉大师教我「后不再造」。你知道这个事情做错了,以后不再有这个过失,这叫忏悔。所以,他老人家告诉我,忏悔不是在佛菩萨面前磕头祷告,求佛菩萨原谅,不是的。改过自新是忏悔,就是儒家讲的「不贰过」,佛家讲的「后不再造」。佛菩萨面前忏悔了,明天又造,造了又求佛菩萨原谅,这个不行,这种心态是自欺、欺佛菩萨。这种修忏悔法,不但业障忏悔不了,还要加重。我们看社会上许许多多人他是这么做,他不知道。什么原因?不读书之过!他经教学得太少,佛所讲的这些话的意思他都不懂,那怎么办?由此可知,学佛头一桩事情,学经教!就是要上课。你想学佛,佛是个教育,你一定要进课堂,你不能够缺课。你认真好好学习,慢慢这些道理懂得,事实真相了解,你就晓得应该怎么作法。
「忏悔」要从根本做起,根本是心,起心动念。一向我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我现在怎么叫忏悔?我把它颠倒过来,我把一切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我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一位,这就是忏悔法门。往常无论什么事自己总要站在前面,现在知道我错了,我应当尊重别人,把别人放在前面,我自己排在最后。所以,你有没有修忏悔法,在你行动上看到。我们常常讲,从自己再帮助到别人,头一个自己转恶为善,转十恶为十善,这是真正修忏悔法。都是在自己,我自己转,转过来之后给别人看。过去我造十恶业,现在我不造十恶业,我造十善业,化敌为友。以前我喜欢跟别人作对、对立,瞋恚心很重,嫉妒心很重,报复的念头很重。现在我统统把它化解掉,变成我会尊重别人,我会敬爱别人,我会称赞别人的好处,我会感恩别人;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冤家对头。我不再跟任何人对立,从自己内心里面把所有一切过恶化解掉,变成纯净纯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是真正在忏悔。所以我们自己想想,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还有一个人,我跟他是作对的,我不能原谅他,忏悔法你没修!「我修了,修得不够彻底」,那是你自己安慰自己的话,说真的怎么样?真的你没修。如果真修了,你心里头一个冤家、一个敌对的都没有,心平气和。
尔后你才能够修「随喜功德」,一丝毫嫉妒、傲慢都没有。看到一切人善心、善思惟你会赞叹;看到他做了一些好事,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你会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决定不会去障碍他。这是看出你真的在修忏悔法,你真的改了。在中国,古大德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不是天生的圣人、贤人,哪里说没有过失?人有过失,说实在话是正常的,尤其是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严重的,非常非常严重浊恶的染缸。佛经里面讲的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在这个浊恶的染缸里面,我们自己没有被污染,了不起!如何能够在染缸里头还能够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也不受这个染著,这是无量无边的真实功德。这桩事情从哪里做起?从自己本身做起。处处要想到帮助社会、帮助苦难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这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要时时刻刻抓到题目好做文章,好发挥教化的功能。现在世间人不知道敬祖先、孝父母,我们抓到这个题目。怎么样叫他觉悟?怎么样叫他回头?我们想出建一个「万姓先祖纪念堂」,清明、冬至我们举行祭祖的庆典,从网路、电视把这个活动播出去,让大家看看,我们相信会启发不少的人。祭祖还是重要的,提倡「孝亲尊师」。
所以你要会抓题目,你要会做文章,我们讲机会教育。现在世间人不知道尊重老师,不知道尊老敬贤,我们在生活当中,我们首先率先做出样子给社会大众看,我们对老师尊敬,我们对老人尊敬,我们对贤人尊敬。要做出来给人看,这叫「随喜功德」。在现今的社会里面许多人都知道,尤其我们是住在国外,常常感到种族的歧视。尽管法律上规定种族平等决定没有歧视,可是事实上还是无法避免,我们要把这个题目抓到,好好的来教。怎么样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就像一家人兄弟姊妹一样;做出来给人看,「讲」没有用处,一般人概念不深,一定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这个统统都是属於社会教育。
在这个世界上,今天讲多元文化,不少人在鼓吹,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能不能在一起生活?到底有没有冲突?我们做个样子给人看,所以才有「多元文化村」的构想,或者我们更进一步,「多元文化之家」。我们建一个社区,小型的社区,这里面居住的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这里头不同的言语,但是尽管种种不同,我们都像兄弟姊妹一家人一样。做这么一个社区展示给社会大众来看,看看世界可不可以和平,能不能真正做到和平共存,这是教育,这是真正多元文化的教育。教育要这样作法,课堂里面说说,没用的。要做出模型出来、做出榜样出来叫大家看看,这是真的,真的可以和睦共处,真的可以变成一家人,大家就相信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一句还没有讲完。
诸位同学,请看大威光菩萨闻法获益,十一句里面第四句看起: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这一句含义很深,『大愿海』,清凉大师科题「大愿智明,知诸佛法,愿为本故」。世间法,讲世间人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或者是做学问,一切都是以志为本,人不能不立志。在佛法当中一切修行人开悟、证果都是以愿为本。「愿」跟「志」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世间人叫立志,佛法叫发愿,所以有时候志、愿可以连在一起用。你的志愿是什么,这是你一生努力奋斗的方向目标。人在一生当中有方向、有目标,他当然会有成就;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所谓是随波逐流,这样的人一生都不会有成就。世出世法也如是。佛法的大愿,诸位同学都知道,也常常挂在嘴皮上,但是没有能够从内心里面发出来;嘴皮上挂的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愿,不是自己的愿。所以自己修学,有人修学不少年,功夫不得力,原因就在此地。
我也发了愿!发那个愿,那是露水之愿,像朝露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不见了。你发的这个愿不是出於真心,感情用事发的这个愿,这个愿不可靠。你看看这不是对别人,对别人常常失言说话不算数,对自己也不算数。对自己都不算数了,何况对别人!对别人说话不兑现似乎是正常的,说了话会兑现的,现在在这个社会上愈来愈少;说话算话,说话能兑现,变成很希有了。於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没有不怀疑的,似乎与一切人事物接触,怀疑是正常的,怀疑是应该的,应该有的态度,不能完全听信人言,现在是这样的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对人不怀疑,彼此都是坦诚对待。现在社会真的变了,这些疑虑都是不正常的,真心里头没有,本性里头没有,这些东西都可以说是不良的习性。上一堂课我们用有色眼镜来做比喻,诸位要细细想想这个比喻,我们戴了很多副不同颜色的眼镜,所以看外面的境观眼花撩乱,没有法子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利害,没有法子辨别。眼镜戴得太多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真的搞不清楚。古人不一样,古人一副眼镜也不戴,所以对於万事万法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没有怀疑、没有顾虑,过的是正常的生活。一生确实有方向、有目标,志愿高大有高大的成就,志愿小有小成就。如果一生不改他的志愿,又能够不断的在学习经验当中求进步,那真是所谓行行出状元,无论哪个行业都有出人头地的进步。
在佛法里面众所周知,一切诸佛因地里面发愿不同,但是把所有的志愿归纳,不出四大类,这四大类就是佛家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要问这个愿发了没有?你说你发了,我说你没发。为什么你没发?你这一生的思想言行,那个动向跟这个方向、目标不一样。甚至於你的思想、见解、行为与这四弘誓愿是背道而驰;所以,你没有发。诸位想一想,如果你真的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真的发了这个愿,度是什么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协助、是帮助。你今天不能够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一切众生,你这个愿没有!要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去观察,现在众生受苦受难,受尽煎熬,他需要人帮助,最需要帮助的,是帮他破迷开悟。为什么?所有一切苦难的根源是迷惑,才造业,造业才受苦报;所以,迷惑是第一个灾难的根源。你有没有很认真的帮助他化解这个根源,把他的迷惑转化成智慧?我们看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在九法界示现帮助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不舍、念念不离这个目标;不舍众生,不离目标,不离方向。
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一生所作所为就知道了,真正是关怀众生、帮助众生。你听了:我也想帮助,我没有能力。没错,你想帮助别人头一个要帮助你自己,你自己不能够转迷为悟,你怎么能帮助别人转迷为悟?要想自己转迷为悟,怎么个转法?后面两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的智慧、德能、相好不能够现前,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里头包括有我,我也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换句话说,但以烦恼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要想证得智慧、德能、相好,先要把烦恼断掉,「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不断烦恼,你没有发愿,你的愿是假的不是真的!烦恼、习气不能不断。「我也很想断,我断不了!」断不了是什么原因?你没有上学,你没有学。佛法,讲了不知道有多少遍,它是教育,它是教学,你要真肯学,你得天天去上课。学生不上课,逃学,三天不上课心就野了。我们学佛又何尝不如是?决定不能离开书本,经本就是教科书,我天天要读、天天要学、天天要练习。所以,一天都不能离开书本,特别是我们初学的凡夫;离开书本就像野马一样,没法子控制,失控了。
「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的学习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就是要亲近一个好老师,听老师的指导。为什么要听他?他是过来人。所以,我们亲近一个好老师,你要仔细观察,这个老师是不是天天在学、天天在教。果然天天在学、天天在教,每天没有离开过书本,跟他学靠得住。如果这个老师不常读经、不常教学,这个难!古时候也有,他不读经,他也不念经,但是怎么样?他没有妄想,确确实实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他的身心在定中,他有真正的智慧。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什么经也没有念过,但是人家怎么样?烦恼断尽了。烦恼断尽,根本智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生后得智。你看他对五祖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生智慧是生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你学经教不懂经教里头的意思,你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他一讲你就明白、你就开悟了,他有这个本事。那是什么?人家没有烦恼,成就根本智。虽然经他没念过,你念给他听,他一听智慧就现前,智慧能解佛的真实义,所以他给你讲解的时候你会开悟。《坛经》里面都是讲的这个例子。
但是,六祖之后,跟诸位说,没听说有这样的人物出现了。从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因为我那个时候很喜欢看《坛经》,他就跟我讲,他说:《坛经》不能看!为什么?容易起狂慧,受害,不会得益。这个话是真的,因为它不是一个正规的教学方式,它是特殊的,那个特殊的是教天才儿童的,不是普通班。我们是普通根性,我们入不了他那个班,但是要知道有这种人,太少太少了。方先生讲,六祖之前没有这种人,历史上没记载过,六祖之后到今天,将近一千四百年也没有,也没有出现过。这些话都是教导我要走正常的路子。正常的路子,你要亲近一个好老师,这个老师常常在课堂里面教学上课的。他经验丰富,天天在学,我们跟这种人不太容易走错路。如果跟的老师,这个老师不常上讲台、不常教学,自己又不常去读书,这个难!我们很客观的仔细去观察,世出世间,中国外国,一个真正的学者、专家出现於世,你自己去调查一下,去问一问他怎么成就的。多半是一生教书,自己学业完成之后,教小学、教中学、教大学、教研究所,成为一个学者。他一生就那么一个方向,求学!一面求学,一面教学;他志在此地,愿也在此地。志於学,愿教学,他成功了,成为知名的学者,成为一个教育家,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佛教是教育,我们要找这样的老师。
早年我在台中,没有学佛之前,我亲近方东美先生,那是个好老师。天天读书,他教的是博士班,不是天天有课,一个星期好像只有两天的课程。但是他不上课的时候,他在家里读书。我常常到他家去,我了解他!除了课堂讲学之外,平常在家里,有客人来造访,有学生来请教,把这些科目包括进去,教学内容不一定,时间长短不一定,天天在教。换句话说,他给一切众生上课,一年到头没有一天间断的。虽然学校课程一个星期只有两次,平常对於一切众生的教导没有中断,这是个好老师。你跟他接触,他没有废话,他不会给你说些不相关的话。我亲近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行住坐卧都在戒定慧中。他的戒定慧三学,是从身上表现出来给你看,你要会看,你就能看到他把他平生所学都应用在生活上。从早到晚,真的是从初一到腊月三十,我看他老人家一分一秒都没有空过。这个话怎么说?与三学相应,这是大德。
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知道我过去跟章嘉大师学的,他对於大师赞叹备至。大师的身心清凉自在,我到今天还是比不上他。从什么地方看?从身体适应气候来看。夏天炎热,章嘉大师也会找棵大树,树荫底下坐坐,但是没有搧过扇子,没有用过冷气,没有看到他家里有电风扇。而且他穿的衣服,我们这里有张照片,就跟照片上一样,四季都是这个打扮,冬天也是这个衣服,夏天也是这个衣服;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冬天要穿厚衣服,夏天要穿很薄的衣服,在他不需要。这是什么?身心清净能转境界,他不会被境界所转。跟一切人接触确实一句废话都没有,他老人家说话很少,但是他所说出来的话简短有力。不要说没有一句废话,一个废字都没有,真正是做到中国古人所讲的标准,简要详明,他真做到了。我这一生当中所遇到希有的大善知识!我跟他三年,我修学的底子是从他那个地方得来的;一个是他告诉我的,一个是我的观察,我所受到的影响。这是我们怎样观察善知识、认知善知识,然后去拜老师,做他的学生,听他教导,认真向他学习。老师不在了,离开我多年,老师的影响、老师的音声、老师的教诲就跟在昨天一样,我们做学生的人一生遵守。为什么?那是正确的,那是真理,不可以违背。章嘉大师著作非常丰富,很可惜他离开中国大陆到台湾,没有能够带到台湾,可能全部都散失了,没有能够流传到后世。
所以天天要读经,天天要在经典当中学习,这叫真修行。念经不解其义,解其义不能落实,都不是真修行;真修行一定天天读,解其义。这部经我常常讲,里面的义理深广无尽,同样这部经天天有悟处、年年有悟处。你所悟得的就改正自己的思想、行为,自己思想、行为里面的过失完全都改正过来了,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显示出来的,长寿。我常常讲的不老、不病、不死,你会现出这个果报。修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凡夫最严重的病根是妄念、妄想,妄想是根,从妄想起分别,从分别起执著。分别就是造作,妄想还没有造作,分别就已经有造作;执著是严重的造作,在造业了。所以一切佛法的修学,大愿为先!我们没有办法断烦恼,就是因为你没有学法门,要认真学习,依照佛菩萨的教诲,要做到!佛教给我们做的,一定要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决定不可以违犯。我们的目标是成佛道!目标不是求世间名闻利养,这要搞清楚!所以我们是不是真的天天在学法门、天天在断烦恼,天天向著成佛道的这个大目标、大方向精进不懈。是不是这样的?得好好自己问问自己。
四弘誓愿,总说。在别说里面,《华严经》文殊菩萨教给我们十种法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也教我十个法门,十大行愿。跟这一句经文相应,「知诸佛法,愿为本故」。在《华严经》确确实实这个「愿为本」就是普贤的十愿,普贤十愿是四弘誓愿具体的说明。你仔细去分配,你看这十条当中哪几条是属於「度众生」的,哪几条是属於「断烦恼」的,哪几条是属於「学法门」的,哪几条是属於「成佛道」的。你这么一分配就看清楚、看明白了。礼敬、称赞、供养、随喜,都是属於度众生的;忏悔法门、常随佛学,是断烦恼的;请佛住世、请转法轮,是学法门的;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是成佛道的。所以大经里面才说,菩萨不学普贤行,不能证得无上菩提;换句话说,要不修普贤行,四弘誓愿里面「成佛道」这个目标他达不到!你要想成佛道,你不能不学普贤菩萨的法门;换句话说,你不能不听普贤菩萨的教诲,用现在的话来说,普贤菩萨的课程。普贤、文殊的课程在哪里?《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这两位菩萨为大众所开的课程。
净土法门,这是佛法里头常讲的易行道,希有难逢。我们展开《无量寿经》,诸位就看到了,头一句,还不是正宗分,别序里头头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有的人,从十方世界去往生的,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修普贤这个课程。所以清朝初年乾隆时间,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我们听到这句话,我们点头肯定。他说得出来,我说不出来,他说出来我承认。我凭什么承认?就是《无量寿经》别序里头这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大方广佛华严》,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华严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佛在大经里面讲,不学普贤行,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各个都能得证无上菩提,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
普贤菩萨这十愿,我们要了解得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得修!「修」就是你要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第一个「礼敬」,我们要学。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要有礼,内里头要存著「诚敬」。内有诚敬、外有礼貌,这是对人第一堂课。你们在这次举办的圣诞夜,庆祝耶稣圣诞举办的晚会,你们录相我看了,内容确实不错,可以流通。但是我看了之后,不能流通。什么原因?「礼敬」这个科目太差了。你们的服装疏忽了,所以这个东西不能流通,你说多可惜。这是一个庆典,图文巴这个地方大家都晓得,是澳洲著名的基督教,还是保守派的基地,我们到这个地方来庆祝耶稣圣诞,好!但是我们没有穿上礼服,我们的穿著太随便,这拿出去人家怎么说?你们的庆祝里头没有诚意!所以这个东西就不能流通,提供自己做个经验,希望明年要改进。你看看,一点点疏忽,要用一年的时间来补救,不容易!如果我们对别人尊敬,平常到人家里去都要穿礼服,表示我对他的尊敬。随便家里穿的衣服,就能到人家里去,那是什么人家?非常熟的人家,不拘束这些形式,跟一家人一样,那个可以。我们跟人家没有这个关系。别人到我们家来访问,我们可以接受,我们不责怪他。我们到别人那里去一定要有礼貌,决定不能够失礼,这个不能不懂。
第二「称赞」,称赞是有分寸的,不能过分。过分变成什么?巴结人。称赞要称赞到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能够不到,做到恰到好处。称赞这里面,佛教我们称赞,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与性德相应,称赞他。与性德不相应,有礼敬没有称赞,就够了,决定不可以有毁谤。你看看大乘经里头,佛有没有毁谤哪些人、批评哪些人?没有。别人做错事情,佛不说;不说就行了,就是不称赞就行了,不能说人过失。这一不称赞,对方他自己就要反省,「大概是哪个地方做错了,没有听到赞叹」,他就要回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如果批评、毁谤那就太重了,诸佛菩萨不如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对人可不可以批评?不可以,不称赞就是批评,我们在普贤菩萨那里学来的。礼敬决定没有分别,纵然是做五逆十恶的人,我们对他还是要真诚的礼敬,不赞叹,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继续来学习威光菩萨获益的第四句: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的「知诸佛法,愿为本故」,本经最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确确实实是『一切佛法』的『大愿海』,一切佛法的根本。所以我们要懂得「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遍虚空法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佛门礼忏,忏仪里面常常说「一切恭敬」,「一心恭敬」,都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能有丝毫的分别,如果有分别、有执著,敬意就失掉了,那个形式没有用处的。最重要的,内有敬意,外有礼貌,对人对事对物。至於「赞叹」,他的思想、言行是善的,我们要赞叹;不善的,不赞叹,要懂得这个原则。所以,称赞里面有分别,礼敬里面没有。
第三愿是供养,「广修供养」。供养里面也是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过这里头也要有智慧去观察,那就是我供养他,他接受我这个供养,他做些什么?最明显的我们用财力供养,财供养里面有外财、有内财。内财就是我们发心去做义工,这是很平常的。做义工的供养比拿钱财的供养还要殊胜,钱财是身外之物,果报比不上用身体供养;身体属於内财,所以果报比外财要殊胜得多!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但是我们的供养,他到底拿去做什么用途,我们要仔细观察。如果他用得正,这布施供养福报很大;如果他用得不正,我们的供养不但没有福,还有过,有过失。他拿到这个供养去造孽了,他要没有这个供养,供养少,他造的罪孽少!他得到大的财富供养,他就可以造大罪孽,这个不能不考虑的。如果我们用我们的体力、财富帮助他造罪业,诸位想想这是不是一桩好事?这不是!所以修供养法这里头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往往自己造作罪过,自己还不知道。
我在讲席很多年了,大概三、四十年前,我就常常劝勉我们的同学,我们讲经教学需要场所,这个场所古时候是如法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要观察,我们要学习。释迦牟尼当年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也接受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提供场所,来供养佛陀、供养大众在一起学习。像我们在经上常看到的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些都是大富长者他们的别墅、花园,供养佛做为教学、学习的中心。但是诸位要记住,这个场所的产业是属於长者居士的;换句话说,只是借用,可以长期借用,绝对不是把主权都供养你。主权供养给你,你要接受了,你还出什么家?出家,没有家了!你要接受这个产业,你不就是又有家了!接受这个产业,换句话说,你出了家之后,又把你引回家。你想想对不对?所以我们看诸佛如来、菩萨、声闻、罗汉他们接受供养,都是我常讲的,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你们的,这样如法。修行人里头有很多是凡夫,看到产业多了,他就退心了,他就想争夺这个产业。产业不是属於道场大众的,大家心就安了,会好好利用这个环境,「这环境不错,好,我们赶紧利用这个环境成就自己」,对这个环境一丝毫贪恋的心都没有。为什么?产业是别人的。这个很如法,世尊在世的时候如是,佛法传到中国的时候亦如是。没有出家人自己的产业,没有,他已经出家了。
所以中国过去,古时候这些大道场,现在诸位到中国去观光旅游,你看到有很多大的寺庙匾额上「敕建」。敕建是国家建的道场,是皇帝下命令交代地方官员建的道场,这个道场是国家的,我们看到很多这种匾额。私人也有建道场供养佛法的,这是供养常住,不是供养某一个法师。所以道场都叫十方道场,只要是出家受了戒的人,他要到这里来参学,只要他不犯过错、不犯戒、不犯规矩,没有理由拒绝,都要接纳,十方常住!常住里面工作的人员,像方丈住持就好像一个学校校长;里面的监院这是管总务;首座管教学;维那管秩序,像训导一样。所有一切这些执事人员,他们的任期一年,正月初一上任,举行就职典礼,腊月三十总辞。总辞之后,这个寺院所有一切住众(住众有出家、有在家,有在家居士做义工的),统统参加选举新的执事。所以佛法是民主的,真正是民主、自由、开放,这个制度几千年来,选出来之后第二天上任,来接班。每年选一次,所以地位是平等的。
老住持下来,他不愿意做了,你们选新的。他可能到菜园去种菜,那个时候还有挑粪的,专门洗厕所的叫净头,菜园叫菜头,厨房里面烧火的叫火头,这是寺院里面工作里头最辛苦、最粗的工作,可能住持下来就干这个工作,所以,出家人地位是平等的。他在职位上他的工作是不平等的,但是身分是平等的。真平等在佛门里头!住持、当家不可以作威作福,生活是一样的,没有单独吃饭的。单独吃饭是什么?生病,要比较重的,跟大家报告,某人生病了要特别照顾,我们大众的饭,吃的时候他不容易消化,要给他煮一点软的东西。没有例外的,跟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的寺院庵堂,你要跟里面的人不熟悉,你想去住一天,人家拒绝你,不接待你,你出家也没有用处,一定跟他熟,这跟古时候不一样了。所以现在出家人非常辛苦,没地方住。不像从前,从前只要是寺庙,出家人都有地方住,没有家,处处是家,所以他身心安!现在出家人身心不安,我在这个地方出家的,这个地方老和尚收我做徒弟,我在这里出家。我离开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道场去,那个道场未必收我,未必能叫我在那里安心去学习,非常艰难。逼著现在出家人怎么样?自己要去搞小庙。实在不能搞小庙,也买个公寓房子搞一个小精舍。这个不能怪他们,他们有没有过失?不能说没有过失,也不能够责怪他们。原因是什么?时势所逼。一个人搞一个小精舍在从前是决定不许可的,那是犯了大过失。为什么?所有天下寺院庵堂你都可以住,你为什么不住,你要去搞一个小精舍?今天能讲得通,天下寺庙庵堂不给你住,你自己不去搞个小精舍怎么办?没法子。所以,一定要观察整个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刹那刹那都在变化。
末法时期实在讲佛说得很清楚,《金刚经》上讲的「后五百年」,后五百年就是末后的五百年。五个五百年,佛讲了第一个五百年,「持戒坚固」;大家都守戒律,都是善人,真正是善男子善女人。第二个五百年,指佛灭度之后第二个五百年,持戒的人愈来愈少,「禅定坚固」,参禅,还算不错。到第三个五百年,参禅的人少了,「多闻坚固」;喜欢研究经典,真正坐禅他坐不下去,喜欢研究讨论。第四个五百年研究经典的人也少了,「塔庙坚固」;喜欢盖庙,喜欢造佛像,对这个很有兴趣。在第四个五百年,就是佛灭度两千年了。第五个五百年之后「斗争坚固」,我们今天是五百年以后的这个时代,所以一定要晓得这个时代是属於斗争坚固。斗争坚固里面我们不参加斗争,退出来,不斗争,这就很不容易!我不跟别人斗争,别人要跟我斗争。怎么办?我们总是步步退让。我们今天退到澳洲来了,澳洲,我们退出大都会,我们找这个小地方。为什么?避免斗争。建一个小小的道场能够安身立命,在此地好好的学习、养道、办道就好了。好在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我们利用高科技的这种方法,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教学,我们帮助许许多多有志一同的同参道友们,依旧能够不间断。这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修学广度众生的一个新的方式,这跟过去不一样。
供养说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就要有智慧。我还是坚持道场是信徒们自己的,你们自己的产业,借给我们使用,租借。现在法律上有租借,象徵性的一年一块钱,每年换一个新的租约。你们信徒们看看我们做的如法不如法,你看到我们做得很满意、很如法,明年再租给我们。你要觉得我们这里不如法,你不满意,你租约到期,可以把这个道场收回,我们走路,再去找地方,这样子好!让真正修行人一心在办道,对於这个道场没有一丝毫争夺的念头。这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他不懂得,他说我供养法师,我何必还要留这一手?这是对法师有好处,没有害处。所以《了凡四训》上讲得很好,凡是善恶、功过不看这个事,看它的影响,你这样作法影响好。如果在家信徒都明白、都觉悟了,都懂得这个方法,出家人都是好人,心都在道上,都不会去争名闻利养。你让他一心办道,道业成就、学业成就,真正能教化众生,这个功德多大!对於出家人供养的时候,只要照顾他生活面面都能过得去就好了,不可以太丰厚!生活太富裕,妄念就生了,心就不在道上。所以诸位你都没有仔细想到,那是害出家人,障碍出家人修道,你不但没有功,你有罪过。
我这一生当中,我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自己怎么作法。信徒给我的供养,我没有拿这个去享受,我也没有拿这个去盖道场。早年我做的几桩事情,跟祖师学的。我第一桩事情是印经,流通法宝。我印什么样的经?绝版的经书我一定会印,希望这个版本不至於丧失。我们讲席当中所采取的经论注疏,这个要紧,因为现在正在讲的,要提供大家都能够看得到,这两种是优先。另外就是接受大众请求,有人希望我们印什么经书流通,我们看到这个经书是真的,不是伪造的,对当前社会有利不是有害的,我们也乐意印,这是最主要的工作。其次附带的慈善救济,放生、布施医药,我就做这么几样事情。其他社会慈善事业很多人去做,用不著我去做,我的力量很薄弱,福报很小,只做这点工作。所以,从来没有建道场这个念头,一生当中从来没有问人要过钱,没有化过缘,心安、身安!不敢浪费一块钱,用一块钱都会想想可不可以不用?可以不用,应当要节省下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香港这个地方有人帮助捐助道场,我就教他用这个方法,产权属於你自己的,你租给我用,期限一年,租金象徵性的付一块钱。这一年做得很好,你很满意,明年再给我们用一年,我们换一个租约;年年这样换,好,省心省事,一点都不操心。没有人想占有这个道场,这个道场有主,我们自己是客,这是最如法的。如果这个斋主他要往生过世了,他的后人不肯再借用,我们要走路,欢欢喜喜的离开,一丝毫怨恨都不能有。为什么?感恩他过去那么长的时间对我们的照顾供养。不能因为他走了,他家里的家属要收回去,不让我们再做了,我们去怨恨,那你就是忘恩负义,与佛陀教你的完全相违背。这是在供养里面我们要懂得财供养。
佛弟子如何回馈斋主?回馈斋主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条,《普贤行愿》里面讲的,第一条是「如教修行供养」。譬如他供养我这个道场,借给我用,我能够依照经教老老实实来修行,这就是我对他的供养,回馈给他,他得福报。我们的成就,修学的成就,就是斋主的成就。你们想对不对?斋主不提供我们修学环境,我们怎么可能有成就?所以我们的成就就是斋主的成就,这个事情明理的人知道。我也听到一些法师大德们说过,净空法师的成就就是韩馆长的成就,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弘法的成就就是护法的成就,没有人护持,你自己怎么能修成?怎么能够把佛法弘扬光大?要靠护法。有很多护法在后面不愿意出名的,真正在护持,他们护持佛法名闻利养什么都不要,都不愿意沾,更难得了!我们自己心里清楚明了。
以一切所想的、所思的、所做的、所为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愿以此功德」,什么功德?我们的思想是为正法久住,是为一切众生。我们的言行跟思想是相符的、是相应的,确确实实遵守佛陀的教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里头果然离四相,我常讲的我们要离自私自利、要离名闻利养、要离五欲六尘的享受、要离贪瞋痴慢,「离」就是功德。「不离」是福德,果报在人天;离是功德,果报是了生死出三界。所以,怎么样修供养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
普贤菩萨第四愿「忏悔业障」。这个一定要肯定,无始劫以来,我们迷失自性,起惑造业受苦报。生生世世跟一切众生不知道结多少冤业,这一生学佛明白过来了。忏悔是佛教修行方法里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什么叫忏悔?早年章嘉大师教我「后不再造」。你知道这个事情做错了,以后不再有这个过失,这叫忏悔。所以,他老人家告诉我,忏悔不是在佛菩萨面前磕头祷告,求佛菩萨原谅,不是的。改过自新是忏悔,就是儒家讲的「不贰过」,佛家讲的「后不再造」。佛菩萨面前忏悔了,明天又造,造了又求佛菩萨原谅,这个不行,这种心态是自欺、欺佛菩萨。这种修忏悔法,不但业障忏悔不了,还要加重。我们看社会上许许多多人他是这么做,他不知道。什么原因?不读书之过!他经教学得太少,佛所讲的这些话的意思他都不懂,那怎么办?由此可知,学佛头一桩事情,学经教!就是要上课。你想学佛,佛是个教育,你一定要进课堂,你不能够缺课。你认真好好学习,慢慢这些道理懂得,事实真相了解,你就晓得应该怎么作法。
「忏悔」要从根本做起,根本是心,起心动念。一向我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我现在怎么叫忏悔?我把它颠倒过来,我把一切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我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一位,这就是忏悔法门。往常无论什么事自己总要站在前面,现在知道我错了,我应当尊重别人,把别人放在前面,我自己排在最后。所以,你有没有修忏悔法,在你行动上看到。我们常常讲,从自己再帮助到别人,头一个自己转恶为善,转十恶为十善,这是真正修忏悔法。都是在自己,我自己转,转过来之后给别人看。过去我造十恶业,现在我不造十恶业,我造十善业,化敌为友。以前我喜欢跟别人作对、对立,瞋恚心很重,嫉妒心很重,报复的念头很重。现在我统统把它化解掉,变成我会尊重别人,我会敬爱别人,我会称赞别人的好处,我会感恩别人;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冤家对头。我不再跟任何人对立,从自己内心里面把所有一切过恶化解掉,变成纯净纯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是真正在忏悔。所以我们自己想想,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还有一个人,我跟他是作对的,我不能原谅他,忏悔法你没修!「我修了,修得不够彻底」,那是你自己安慰自己的话,说真的怎么样?真的你没修。如果真修了,你心里头一个冤家、一个敌对的都没有,心平气和。
尔后你才能够修「随喜功德」,一丝毫嫉妒、傲慢都没有。看到一切人善心、善思惟你会赞叹;看到他做了一些好事,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你会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决定不会去障碍他。这是看出你真的在修忏悔法,你真的改了。在中国,古大德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不是天生的圣人、贤人,哪里说没有过失?人有过失,说实在话是正常的,尤其是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严重的,非常非常严重浊恶的染缸。佛经里面讲的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在这个浊恶的染缸里面,我们自己没有被污染,了不起!如何能够在染缸里头还能够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也不受这个染著,这是无量无边的真实功德。这桩事情从哪里做起?从自己本身做起。处处要想到帮助社会、帮助苦难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这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要时时刻刻抓到题目好做文章,好发挥教化的功能。现在世间人不知道敬祖先、孝父母,我们抓到这个题目。怎么样叫他觉悟?怎么样叫他回头?我们想出建一个「万姓先祖纪念堂」,清明、冬至我们举行祭祖的庆典,从网路、电视把这个活动播出去,让大家看看,我们相信会启发不少的人。祭祖还是重要的,提倡「孝亲尊师」。
所以你要会抓题目,你要会做文章,我们讲机会教育。现在世间人不知道尊重老师,不知道尊老敬贤,我们在生活当中,我们首先率先做出样子给社会大众看,我们对老师尊敬,我们对老人尊敬,我们对贤人尊敬。要做出来给人看,这叫「随喜功德」。在现今的社会里面许多人都知道,尤其我们是住在国外,常常感到种族的歧视。尽管法律上规定种族平等决定没有歧视,可是事实上还是无法避免,我们要把这个题目抓到,好好的来教。怎么样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就像一家人兄弟姊妹一样;做出来给人看,「讲」没有用处,一般人概念不深,一定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这个统统都是属於社会教育。
在这个世界上,今天讲多元文化,不少人在鼓吹,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能不能在一起生活?到底有没有冲突?我们做个样子给人看,所以才有「多元文化村」的构想,或者我们更进一步,「多元文化之家」。我们建一个社区,小型的社区,这里面居住的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这里头不同的言语,但是尽管种种不同,我们都像兄弟姊妹一家人一样。做这么一个社区展示给社会大众来看,看看世界可不可以和平,能不能真正做到和平共存,这是教育,这是真正多元文化的教育。教育要这样作法,课堂里面说说,没用的。要做出模型出来、做出榜样出来叫大家看看,这是真的,真的可以和睦共处,真的可以变成一家人,大家就相信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一句还没有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