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三六卷) 2003/1/13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936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三段「威光得益」,十种法门里面,我们看第二句,就是第二种:
【证得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
这一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此总持,能持诸佛普法」,注得很简单,意思很圆满。『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称为「陀罗尼」。这样说法怕初学的同学还是不能够理解,我们得用现代的话说,现在人讲纲领,陀罗尼就是纲领,一切佛法的总纲领。它当中还加一个『普门』两个字,门是法门,普是普遍,一切佛法普遍法门里面的总纲领、总原则,这就是「陀罗尼」的意思。学佛的人最重要的对於认知、理解愈详细愈好,对於真正修行用功愈简单愈好,把这个总纲领抓住,这个重要!这一句里面含义实在讲深广无尽,如果它里头没有「普门」两个字,那就是一切佛法的总纲领,这个我们容易体会到。戒定慧三学就是一切佛法的陀罗尼,但是普门那就是无量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纲领,都有它的原则,这个多了!我们不说细的,在中国佛教大小乘有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派里面都有总纲领,都有总原则、总方向,这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净土法门这个法门的陀罗尼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信、愿、行」这三条,这是净宗的总原则、总纲领,称之为三资粮。
如果说法门,净宗里面也有很多法门,也不是一个。以念佛来说,有实相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这就四大类。每一类里面又有许多不相同的。单说持名,持名的方法也很多,有人念六字,有人念四字;有人念得很快,一句接一句,叫追顶念佛,有人念得很慢,音调拉得很长,不一样。依靠的经论,净宗现在有五经一论,这个经论当中任何一种都可以,都可以依靠,你如果依靠两种、三种也行,五经一论完全依靠也可以,个人根性不一样,都能成就,都能够往生。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修的法门,我不要去勉强别人跟我修。为什么?根性不一样。选择法门的原则,也有陀罗尼,总的原则是什么?适合自己的程度。就是说这个法门,它所说的理论,它所说的方法境界,我能懂、能解,能解之后才能信,这个信才叫正信。还要跟我的生活环境能配合,我学起来方便。最重要的是要功夫得力。
功夫得力从什么地方看?确确实实学习之后,妄念烦恼减少了,智慧增长了,心平定下来了,这叫功夫得力。在现前果报上来说,身体必定比没有学佛之前健康、轻安、自在、舒畅,样样能看得开,能放得下,这是现前果报。你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它怎么不得轻安?身心健康,忧虑牵挂少了,境界一年比一年好;功夫果然得力,自己清楚,自己明了,境界月月不相同。到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你要把持住,要有定、有慧,那个戒定慧三学重要!决定不被外境诱惑,如果被外境诱惑,你就退转了。初学佛的人勇猛精进,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学没多久,二、三年大幅度的退转了,很多!什么原因?里面烦恼作祟,外面诱惑力量强大,禁不起诱惑。这个原因是什么?自己没有坚守戒定慧三学,毛病出来了。如果这一生当中小心谨慎,真的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定要抓住戒定慧,抓住觉正净,抓住十善十戒。我们今天不讲太多,我们只讲沙弥十戒,尽量去遵守威仪,一切时一切处认真的修学,学沙弥律仪,学十善业道,学三皈五戒,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不往生的。这是在「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里面,我们举一个例子。
我们初学决定不可以好高骛远,决定不可以学好看,尤其是学院学教的同学。学教就是一般人讲的学讲经,这个事情看起来容易,实在很难,不是那么容易,这一条路子是很长的道路,菩萨道!初学的人最重要的守规矩,那个规矩就是总的原则纲领,要认真修行。为什么?你所讲的跟你所行的要能一致,解行相应,心口一如。为什么讲得好?因为你行得不错,你是从真正行门里面得到了心得。展开经文,你做心得报告,这个言语是从你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它当然不一样!诸佛菩萨讲经是从真心里流露出来的,你现在也用真心,藉著佛的经教把自己的真心也显现出来了。自己的真心跟佛的真心不二,所以佛法里面微妙的义理,你自自然然能够吐出来了,不是你准备的。你说出来的,不是你预先设想的,没想过自然就流出来了,道理在此地。
由此可知,真正经讲得好是真正的修行。真功夫是讲经教的依靠,没有真正的修行,那个经教是道听涂说。找一堆参考书这个地方抄几句,那地方抄几句凑合起来,这不是办法,不但听的人听不懂,自己也不懂,实实在在的话。我初学佛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也是个出家法师,早年已经过世了,大概过世有二、三十年。真用功,我们同学当中像他那种用功的我没看到第二个,确实夜以继日学讲经,搜集许许多多参考资料,自己把它抄集起来做为讲义。在什么地方讲?那个时候我们住在台北圆山临济寺,寺庙后面是个小山,他就在小山坡坐在石头上对这些树木花草讲,非常认真,一直到走也没能好好讲一部经。我们是好朋友。讲经要有法缘,他的法缘比较差一点,没人请他,听众不多,最多的时候十几个人而已,讲的确确实实,听的人听不懂。我就跟他说,我说你这个方法错了。他没有正式参学过,讲经这一套规矩他不懂,方法他不知道,以为把许许多多注解本子抄集出来这就行了,这是犯很大的忌讳。
我们学讲经,老师对於这桩事情给我们讲得很多,为什么学佛要讲求师承?不但学佛,世间学术中国古时候都讲师承,师承是一个老师,你跟哪个人学的。一个老师,他是思想是一个路子,无论他讲什么经,他自己所修学的方向原则门径决定是一致的,不会换个经就有两个讲法,不可能。但是跟两个人学麻烦就大了,学不成功的,那两个人的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对於一切事情的想法、看法也不一样,你到底走哪一条路?你找三本参考书就是三条路,找四本参考书那就是十字街头,参考书愈多愈糟。你讲得没错,他怎么讲的,他怎么讲的,他怎么讲的,到最后我们到底依哪一个?无所适从,这是讲经最大的忌讳。
所以我们学讲经只学老师的,老师要带我们上路。我们没有上轨道,离不开老师,老师怎么讲我们就怎么讲。而且老师教学生、教初学绝对不是他在台上讲经那个方法,教初学是教初学一套办法;完全是解释经上的文字,没有发挥的,没有议论的,只是把字面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简简单单。你去听没什么意思,但是你要去找他的过失,没有过失。所以初学佛的人最重要的要记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行家来听也会赞叹,赞叹什么?没有毛病,虽然讲得很浅,没讲错。这个经确实有深讲、有浅讲、有长讲、有短讲,我们是采取浅讲、短讲,从这个地方入门。只要自己有清净的信心,恭恭敬敬把这个讲演学好。听众不能把他看作听众,你要把他看作听众,错了,听众是什么人?老师、监学。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监学,我在讲台上提出自己学习的报告,后面有指导老师。
所以我们学讲经,每一部经老师是不会选大部的,都是选小部经,小部经又简单的讲。我跟诸位报告过,一部《阿弥陀经》从头到尾讲一遍,从经题、人题、讲经因缘到这部经讲完四个半小时。一个星期讲一次,总共是五次,一次四十五分钟。两个人讲,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闽南话,好像是翻译,其实两个人用的是同样的讲稿。这个讲稿口语讲稿,在文学里称为口语文学,它不是文章,它是口语。一定要写出来,在讲台上照著这个本子,不是念,讲,要有表情,所以这两个人不会讲错,同一个底本。一次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一个人四十五分钟。初学的时候,有人觉得这个枯燥无味。有味是从无味里面生出来的,你要一开头就想很有味道,到最后就胡说八道,你就全盘失败了。世出世法没有例外的,这总原则、总纲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遵守,遵守对你决定有好处。佛法在教学的总纲领里面可以说是「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佛在经典上常常讲的四句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那个「诸佛」就是一切佛,一切佛教化众生无量无边法门,决定不离开这个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三句十二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诸位细细想想,戒定慧三学,戒学就是前面两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定慧。断恶修善是清净,平等觉是定慧;平等是定,觉是慧。这是一切佛法总的陀罗尼。
所以这个陀罗尼,能持诸佛普法,它通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法门,它是总纲领,它是总原则。落实在行门里面,像我们这个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是总原则,但是在这个前面净业三福也是个总纲领。如果说一切佛法普门的总纲领,三十七道品也是的。无论哪个法门,你要没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这是基础,共同的基础,你不可能有成就。我在《弥陀经》里头讲过,三十七道品这一部分说得很详细。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了。你不能看破、不能放下,佛门虽然广大,你却不得其门而入,这肯定的。再看第三句:
【证得广大方便藏般若波罗蜜。】
清凉在这里注得比较多一点,「即空涉有,名为方便,斯则权实双行,为不共般若,称体用之广大」。这是大菩萨,不是普通人,所以他证得『广大方便藏般若波罗蜜』;法身菩萨,不是普通人。文殊菩萨所讲的十波罗蜜,这个我们在一般讲席当中都曾经说过。六度就好比六层大楼,最下面是布施,第二层是持戒,第三层是忍辱,后面就是上面的一定包括下面,下面不包括上面。布施不包括持戒,持戒一定包括布施;持戒不包括忍辱,忍辱一定包括持戒、包括布施。
我们在此地看方便波罗蜜,这是般若波罗蜜上面,这个波罗蜜实在讲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展开来的。般若波罗蜜代表的是根本智,后面这个四条是后得智,这四条里头是方便、愿、力、智。那么要是十层大楼,这是第七层,第七层当然具足前面六波罗蜜。「广大方便藏」,文殊十度里面的方便度。般若是称性的智慧,也是自性里面流露出来本具的智慧。波罗蜜,这是梵语,意思就是圆满。换句话说,圆满的广大方便般若,或者称为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应用的智慧,这个智慧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
注解里头说得好,「即空涉有,名为方便」。空是什么?般若波罗蜜是空,根本智。《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的般若是般若波罗蜜,根本智;无所不知就是后面讲的方便、愿、力、智,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这个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无知来的,你一定要先证无知,然后才能够得无所不知。无知是性体,无所不知是自性的起用。体得不到,哪来的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大乘经里面常讲「体、相、用」,要是用十波罗蜜来讲,好讲。般若波罗蜜是体,后面四种波罗蜜方便、愿、力、智是用;相是什么?前面五条是相,般若,这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相,体相用具足。这十度是一而十,十而一,它分不开家的。所以每一条里面一定圆满具足其他九条,它要不圆满具足其他九条,这一条就不能称为波罗蜜,就不能称为了。我们也修布施、也修供养、也修持戒,那算不算波罗蜜?不算,这一点千万不能够误会。般若波罗蜜是大乘菩萨修的,我们现在的程度连小乘须陀洹都不够格,哪里来的般若波罗蜜?所以我们今天所修的全都是福报边事,福报那一边的事情,不是功德这一边,是福报那一边。福报那一边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坛经》里面说「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说什么?说生死大事,说脱离三界六道轮回的大事,福不能救,福做不到。那什么能做到?功德能做到,功德与般若相应。
福德跟功德是两回事情,相上好像一样,实际不一样。这个注子里头底下就说,「斯则权实双行,为不共般若」,这说出来了。权实,两种智慧,权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善巧方便,是智慧,是实智的起用。这里面的实就是般若波罗蜜,这里讲的权就是方便愿力智。实,无知,般若无知;权,无所不知。权实是一不是二,叫双行,这叫不共般若。跟谁不共?跟权教菩萨不共,跟声闻缘觉不共,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没有,哪里有?一真法界。能够权实双行在这个世间示现的,那什么人?法身菩萨在九法界示现的都是权实双行,这决定不是九界众生能办得到的。
怎么叫权实双行?在日常生活工作,接触大众跟世间一般人完全没有两样,这是权。实是怎么样?相上虽然有,心里头痕迹都不沾,这是实。这些菩萨有真智慧,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眼见色、耳闻声办事,帮助九法界众生破迷开悟断恶修善,做种种示现,他是演戏,他不是真的。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实。照做,什么事情跟大家一样做,心里头痕迹不落。所以这叫做「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无作,实智;作,权智,权实不是分开的,它是一体。九法界众生做不到,法身菩萨倒驾慈航到九法界来表演,来做样子给大家看,他确确实实是一丝毫都不沾染,他所示现的真的是得大自在,这叫做「不共般若」。
我们学佛,特别是学大乘,那又想我们是凡夫,业障习气都还没断,我到底应该怎么学?这是很严肃的课题,我常常劝导同学拓开心量,从这里下手。量要大,要能包容,不可以小心眼,小心眼是决定不能入门,入不进去,心量要大。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想,为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想,不要为自己想。如果为自己,你应当常常观想自己的身心跟整个宇宙刹土众生合成一体,你常常做这个观想。这个观想好,这个观想真的与事实真相相应,也就是说与自性相应,常作如是观。
心是虚空、是法界;身是刹土、是众生,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跟宇宙融合成一体了,这个想法好。一般人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非常困难,但是常作如是观的人,跟同学们说不难。慢慢这个心真的扩大,跟宇宙合而为一了,还有什么东西?没有东西了,化成一体了,不必放下,没有了还用得著放下吗?这是我们学习「权实双行,不共般若」。凡夫也能学,学得不够真实,相似接近受用无穷。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威光得益这十法里面的第四句:
【证得调伏一切众生大庄严大慈。】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以二严调伏,真实慈也」。什么叫做二严?通常讲二严是福慧,在教学里面讲恩威这两种;恩是恩惠,威是威严,这是大庄严,这是大慈悲。所以一个好的老师要成就众生不能够没有威严,不能够没有恩惠,恩惠让学生对老师爱戴,感老师之恩;又不能够没有威严,如果没有威严,学生容易放逸,不听管教了,那这个学生教不出来。
父母教育子女也不例外,父母亲这两个人对待小孩、对待儿女,总是我们常讲一个是装白脸,一个装黑脸,这个儿女才能教得出来。慈悲而没有威严,做儿女的、做学生的很容易流於放逸,懈怠懒惰,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它有滋润现行的机会,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人威严让儿女害怕。在现在这个社会大概怕父亲的比较多,怕母亲的少。可是现代社会有很多女强人,在家里头太太做主,先生要怕太太、听太太的,那个儿女当然也就怕母亲。父亲对待儿女慈悲,母亲就非常严厉了。父母总要有一个人装威严,一个人装慈悲,才能把儿女教好。
在学校里面,老师这两方面都要有,这个就比较难,真正你看到好老师确实如此。威严从什么地方显示?他做到。如果老师教我们做的,他自己没有做到,学生很难尊重他,学生不服。所以老师是以身作则,学生不敢不学,说到一定做到。实实在在讲,最好的老师他是先做到再教人,释迦如来如此,孔老夫子亦如此,我们看古圣先贤都是自己道德智慧成就了,这才教别人,传法传道。自己没有成就要想教别人,要想叫别人心服口服,不容易,做不到的。侥幸装成那个样子,装的样子总有一天被人看穿,被人看穿之后,那一文不值。所以这桩事情(教学)不分世间、出世间,教学是师道,一定要真干,一丝毫虚假都不能够掺杂。换句话说,老师遵从圣贤的教诲,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他教学生,学生服,老师还做示范给我们看,我们也知道怎么样去学习。在家庭里面父母遵守圣贤教诲,也做出榜样给儿女看,儿女从小六根所接触的无非是圣贤之道,圣贤的教诲,这个根扎下去了。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庄严的?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慈悲的?如果我们用今天人的话来讲,教学,圣人的事情,不是平常人的事情。
一般人放逸懈怠懒散,这是人之常情,总不喜欢拘束,总是随随便便的好。可是在儿女面前、在学生面前,老师要装得一本正经,不能有一点随便。这就是现在一些人讲的舍己为人,我为学生,不能不装模作样。装什么?装模,模范!样是好样子,我要装一个好榜样、好模范,我本身对学生讲是教材;父母在家庭里面对学生,父母装模作样,父母这个身也是教材,这个对儿女慈悲到了极处。儿女什么时候感恩?到长大了觉悟的时候,永远感父母之恩。他在社会上能够立足,在社会上能够不受污染,能够不被恶劣境界所动摇,他想想这谁给他的?父母老师给他的。没有好的父母、好的老师,他怎么能够做得到?我们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几乎都没有例外的,真正有成就的人在这个社会上立功立德立言,哪一个不孝父母?哪一个不纪念父母?为什么?他的成就那个根,父母老师给他奠定的,道理在此地。
所以孝亲尊师那是性德,本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叫悖德,违背你的自性,自性里头哪有不孝的!哪有不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本来具足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同学之间,人与亲子之间,世间所有一切贤圣教导我们真的也有一个陀罗尼,总陀罗尼,总的原理原则,那就是什么?佛家讲的慈悲。所以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就是方便;慈悲怎么表现出来。
在其他的宗教学术里面只讲一个「爱」字,儒家讲仁爱,这是世出世间教化里面的总原则、总纲领,陀罗尼门。中国谚语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德」,那是上天仁慈的表现。人能有仁爱之心就跟上天的心合而为一,其实那个上天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性,本性里头本来有。现在父母老师教导我们,使我们懂得应当要爱人,没有条件的,没有代价的,尊重别人,爱护别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这一切的一切里面有一个总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一定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正的恩惠。他觉悟了,他自然会断恶修善。所以整个教学的中心就是怎么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至於转凡成圣,什么转恶为善,那是第二层的,第二义。只要第一条做到了,那后头的很容易了,不难。
这个在佛法里面,你看一开端就把这个原则传授给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看看一开头你去拜佛头一天,佛就把他的(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一切佛普门陀罗尼)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总目标传授给你了。在中国儒家教童蒙,也是头一天头一堂课头一句就把这个传授给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传给你了。从这一天开始学什么?学佛的人就是学觉正净,学儒的人学什么?性本善,这是真性,佛家称之为佛性。我这一生不是学别的,就学这个,觉而不迷是本善,正而不邪是本善,净而不染也是本善;迷邪染是习性,不是本性。
所以教的人(教学的人),父母教子女,子女成就了,父母的功德不可思议,又何况教学相长。你在教别人的时候,你自己的境界一定提升,没有不提升的。为什么?你真做,你做出榜样给别人看,你自己的境界就向上提升。子女帮助父母,学生帮助老师,互惠!双方都得真实利益,这个经上称「大庄严大慈」,这样才能够「调伏一切众生」,调是调顺、调理,伏是降伏。调顺、调理这是恩,降伏是威德,这是教学的两个手段,要交互的运用。要运用得恰当,一定要观机,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底下这一句,第五句:
【证得普云音大悲。】
清凉在注解里面写了八个字「法云震音,能拔苦本」。『普』是普遍,『云音』就是为一切众生说法。「普」是平等,「云」在此地代表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相,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没有,像天空当中的云彩,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为什么?我们今天乘著飞机飞到云层里面,没有,一点障碍也没有,那是一场雾气。佛为一切众生说法无非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相有体无,就像云彩一样相有,体没有,或者说事有,理没有;相有,性没有。如果你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一切苦都离开了,真的离开了。所以注解里头讲得好,「能拔苦本」。这个话说得好!苦,苦的根源拔掉了,离苦这就得乐。
人为什么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不了解事实真相,於是对事实真相起了疑惑。希望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他用思惟、用观察,哪里知道事实真相用这些方法(用思惟观察)永远得不到!这个道理很深。为什么用思惟观察研究探索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就是因为它相是虚妄的,性是空寂的,因此思惟想像达不到。大乘经上佛说出来了,这桩事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叫不可思议。你用思惟没有办法了解,真相得不到,你用研究讨论这事实真相也说不出来,那要怎么样?你喜欢想,佛就教你想,想到尽头了,思尽还源,你就恍然大悟。这些方法都叫做禅的方法。
禅,种类很多,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佛经里面常讲「无量三昧」。它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所以六根它不是没有作用,六根不起作用那就是死人了。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六根很灵活,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内里面知道所有一切现象,能见所见,「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教给我「应作如是观」。
他起不起心动念?不起心。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样子事实真相明白了,该吃饭还吃饭,该睡觉还睡觉。契入这个境界之后,在中国古大德有,不是没有,真入这个境界了。学生来参学,问老师:你是怎么修行的?你平常怎么样用功?他告诉你:饥来吃饭困来眠。肚子饿了吃饭,疲倦了睡觉。那学人听了,看他悟不悟,他如果听到这两句话就开悟了,他就入境界了;听了这两句话不会开悟,他是凡夫。这两句话说明他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在这个世间没事了,就是小乘经上常常讲的「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个「后有」就是轮回,不受后有,超越轮回了,他在这个世间没事了。没事身体还在,这个身体留在这个世间干什么?游戏神通。游戏神通不是没有目的,还是有目的的,什么目的?教化众生,做种种示现,种种说法,帮助种种不同根性的人。没善根的,给他种善根;有善根的人,帮他善根增长;善根成熟的人,帮助他这一生得度。并不是真的「饥来吃饭困来眠」,不是,他还是在那个地方为一切众生示现觉悟的榜样。
人在未觉将觉这个时候,经过这些人一指点,他那个关口就突破了,他就悟入。不但宗门如是,教下也不例外,教下所谓的大开圆解,不例外。到这个时候,他所过的生活才叫正常生活。换句话说,迷而不觉,过的生活不正常。你要问什么不正常?心里有牵挂就不正常,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你有牵挂你就不正常。为什么?你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把虚妄的东西挂在心上,错了!觉悟的人没有,觉悟的人常常讲一丝不挂,一丝毫的牵挂都没有,他的生活就是示现。
你再仔细去观察,你去看,好像他在想什么,他所想的,他所说的、所做的,展开大乘经你会发现他跟经上讲的一样,他把经上所说的都在他这个身体生活里头表演出来了,这叫「普云音」,这是真正的大悲。悲是拔一切众生苦。清凉大师讲的「法云震音」,这个说得好!普云能覆盖,慈悲;云音,取的是打雷,雷震,都是比喻说法。正法的音声能够破众生的迷惑,就像雷震一样,让你在闻法音你能够清醒过来,能够觉悟过来,取这个意思。再看下面这一句,第六句:
【证得生无边功德最胜心大喜。】
我们在这个地方诸位看这个四句,第四句里面末后是大慈,第五句大悲,第六句大喜,第七句大舍,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一句是『证得生无边功德最胜心大喜』。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说得好「称理法喜,故德无边,自他俱庆,心为最胜」。这是说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行为与性德完全相应,理就是性德,称理就是称性。落实在生活当中,具体而言,什么叫称理?佛法里面讲觉正净,佛法里面讲十善业,佛法里面讲戒定慧,讲六波罗蜜,《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净业三福,这是理,这是性德。在中国古时候儒家讲的三纲五常、五伦十义,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或者是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都称理称性。世界宗教里面常说的神爱世人,确实是仁慈的,上帝爱世人,这都称理、都称性。性德就从这些地方流露出来,我们世间人称之为道德之人,生欢喜心。
自己常生欢喜心也带给一切众生欢喜,就像古时候布袋和尚一样。布袋和尚临走的时候告诉人,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了他就走了。所以在中国后世造弥勒菩萨的像统统造布袋和尚,那个形像好,常生欢喜心。这个形像非常可爱,没有人见到他不欢喜,所以他也有个称号叫欢喜佛。造像的时候也许诸位有看到过,他这个身边围著很多小朋友,一般有五个小朋友,这个五是代表什么?代表五欲,财色名食睡天天围绕著他,他欢欢喜喜如如不动。有的时候说六个,六个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它都是表法的。在这里头如如不动是定,清清楚楚是慧,不生烦恼。在五欲六尘里头他不生烦恼,常生欢喜。何以他能?没有别的,他大慈大悲。
弥勒菩萨,弥勒翻成慈氏,他代表大慈大悲。所以一般寺庙里面把他老人家的像供在门口,让你一进门来就看到他。他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真的是「称理法喜,故德无边」。弥勒菩萨大智、大德、大能,释迦牟尼佛的法运灭了之后,将来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贤劫第五尊佛。现在他在兜率内院,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知足,诸位要晓得知足常乐,样样都要知足。
总的来说,眼它见色,色养眼、声养耳,都要有节制,不可以过分,过分就出毛病了。过分什么?伤害,世间人讲你不懂得养生之道。眼是要看,看东西,喜欢看的、不喜欢看的都不可以过分,这叫做养眼,不害眼。看东西过分了,眼力就受到伤害;听东西过分了,听力就受到伤害。六根哪一根都不例外。饮食不能过分,饮食过分肠胃受伤害。我们身体的内脏,每个内脏都有它的功能,你懂不懂?你有没有照顾它?暴饮暴食那是残害肠胃,肠胃受到伤害了,它的功能就削弱,消化力衰退,你每天还那么大量给它,它受不了,受不了怎么?就生病了。所以古人常讲「病从口入」,有道理,你自己不知道爱惜你的肠胃,你只知道供养你这个三寸之舌,它贪味!你把肠胃忘掉了,你错了。所以对於饮食要懂得节制。六根接触的对象统统都要晓得节制,节制,称理;不懂得节制,则不称理。这一段意思很长我们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明天我们还是从这一句讲起。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三段「威光得益」,十种法门里面,我们看第二句,就是第二种:
【证得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
这一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此总持,能持诸佛普法」,注得很简单,意思很圆满。『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称为「陀罗尼」。这样说法怕初学的同学还是不能够理解,我们得用现代的话说,现在人讲纲领,陀罗尼就是纲领,一切佛法的总纲领。它当中还加一个『普门』两个字,门是法门,普是普遍,一切佛法普遍法门里面的总纲领、总原则,这就是「陀罗尼」的意思。学佛的人最重要的对於认知、理解愈详细愈好,对於真正修行用功愈简单愈好,把这个总纲领抓住,这个重要!这一句里面含义实在讲深广无尽,如果它里头没有「普门」两个字,那就是一切佛法的总纲领,这个我们容易体会到。戒定慧三学就是一切佛法的陀罗尼,但是普门那就是无量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纲领,都有它的原则,这个多了!我们不说细的,在中国佛教大小乘有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派里面都有总纲领,都有总原则、总方向,这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净土法门这个法门的陀罗尼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信、愿、行」这三条,这是净宗的总原则、总纲领,称之为三资粮。
如果说法门,净宗里面也有很多法门,也不是一个。以念佛来说,有实相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这就四大类。每一类里面又有许多不相同的。单说持名,持名的方法也很多,有人念六字,有人念四字;有人念得很快,一句接一句,叫追顶念佛,有人念得很慢,音调拉得很长,不一样。依靠的经论,净宗现在有五经一论,这个经论当中任何一种都可以,都可以依靠,你如果依靠两种、三种也行,五经一论完全依靠也可以,个人根性不一样,都能成就,都能够往生。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修的法门,我不要去勉强别人跟我修。为什么?根性不一样。选择法门的原则,也有陀罗尼,总的原则是什么?适合自己的程度。就是说这个法门,它所说的理论,它所说的方法境界,我能懂、能解,能解之后才能信,这个信才叫正信。还要跟我的生活环境能配合,我学起来方便。最重要的是要功夫得力。
功夫得力从什么地方看?确确实实学习之后,妄念烦恼减少了,智慧增长了,心平定下来了,这叫功夫得力。在现前果报上来说,身体必定比没有学佛之前健康、轻安、自在、舒畅,样样能看得开,能放得下,这是现前果报。你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它怎么不得轻安?身心健康,忧虑牵挂少了,境界一年比一年好;功夫果然得力,自己清楚,自己明了,境界月月不相同。到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你要把持住,要有定、有慧,那个戒定慧三学重要!决定不被外境诱惑,如果被外境诱惑,你就退转了。初学佛的人勇猛精进,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学没多久,二、三年大幅度的退转了,很多!什么原因?里面烦恼作祟,外面诱惑力量强大,禁不起诱惑。这个原因是什么?自己没有坚守戒定慧三学,毛病出来了。如果这一生当中小心谨慎,真的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定要抓住戒定慧,抓住觉正净,抓住十善十戒。我们今天不讲太多,我们只讲沙弥十戒,尽量去遵守威仪,一切时一切处认真的修学,学沙弥律仪,学十善业道,学三皈五戒,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不往生的。这是在「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里面,我们举一个例子。
我们初学决定不可以好高骛远,决定不可以学好看,尤其是学院学教的同学。学教就是一般人讲的学讲经,这个事情看起来容易,实在很难,不是那么容易,这一条路子是很长的道路,菩萨道!初学的人最重要的守规矩,那个规矩就是总的原则纲领,要认真修行。为什么?你所讲的跟你所行的要能一致,解行相应,心口一如。为什么讲得好?因为你行得不错,你是从真正行门里面得到了心得。展开经文,你做心得报告,这个言语是从你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它当然不一样!诸佛菩萨讲经是从真心里流露出来的,你现在也用真心,藉著佛的经教把自己的真心也显现出来了。自己的真心跟佛的真心不二,所以佛法里面微妙的义理,你自自然然能够吐出来了,不是你准备的。你说出来的,不是你预先设想的,没想过自然就流出来了,道理在此地。
由此可知,真正经讲得好是真正的修行。真功夫是讲经教的依靠,没有真正的修行,那个经教是道听涂说。找一堆参考书这个地方抄几句,那地方抄几句凑合起来,这不是办法,不但听的人听不懂,自己也不懂,实实在在的话。我初学佛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也是个出家法师,早年已经过世了,大概过世有二、三十年。真用功,我们同学当中像他那种用功的我没看到第二个,确实夜以继日学讲经,搜集许许多多参考资料,自己把它抄集起来做为讲义。在什么地方讲?那个时候我们住在台北圆山临济寺,寺庙后面是个小山,他就在小山坡坐在石头上对这些树木花草讲,非常认真,一直到走也没能好好讲一部经。我们是好朋友。讲经要有法缘,他的法缘比较差一点,没人请他,听众不多,最多的时候十几个人而已,讲的确确实实,听的人听不懂。我就跟他说,我说你这个方法错了。他没有正式参学过,讲经这一套规矩他不懂,方法他不知道,以为把许许多多注解本子抄集出来这就行了,这是犯很大的忌讳。
我们学讲经,老师对於这桩事情给我们讲得很多,为什么学佛要讲求师承?不但学佛,世间学术中国古时候都讲师承,师承是一个老师,你跟哪个人学的。一个老师,他是思想是一个路子,无论他讲什么经,他自己所修学的方向原则门径决定是一致的,不会换个经就有两个讲法,不可能。但是跟两个人学麻烦就大了,学不成功的,那两个人的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对於一切事情的想法、看法也不一样,你到底走哪一条路?你找三本参考书就是三条路,找四本参考书那就是十字街头,参考书愈多愈糟。你讲得没错,他怎么讲的,他怎么讲的,他怎么讲的,到最后我们到底依哪一个?无所适从,这是讲经最大的忌讳。
所以我们学讲经只学老师的,老师要带我们上路。我们没有上轨道,离不开老师,老师怎么讲我们就怎么讲。而且老师教学生、教初学绝对不是他在台上讲经那个方法,教初学是教初学一套办法;完全是解释经上的文字,没有发挥的,没有议论的,只是把字面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简简单单。你去听没什么意思,但是你要去找他的过失,没有过失。所以初学佛的人最重要的要记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行家来听也会赞叹,赞叹什么?没有毛病,虽然讲得很浅,没讲错。这个经确实有深讲、有浅讲、有长讲、有短讲,我们是采取浅讲、短讲,从这个地方入门。只要自己有清净的信心,恭恭敬敬把这个讲演学好。听众不能把他看作听众,你要把他看作听众,错了,听众是什么人?老师、监学。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监学,我在讲台上提出自己学习的报告,后面有指导老师。
所以我们学讲经,每一部经老师是不会选大部的,都是选小部经,小部经又简单的讲。我跟诸位报告过,一部《阿弥陀经》从头到尾讲一遍,从经题、人题、讲经因缘到这部经讲完四个半小时。一个星期讲一次,总共是五次,一次四十五分钟。两个人讲,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闽南话,好像是翻译,其实两个人用的是同样的讲稿。这个讲稿口语讲稿,在文学里称为口语文学,它不是文章,它是口语。一定要写出来,在讲台上照著这个本子,不是念,讲,要有表情,所以这两个人不会讲错,同一个底本。一次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一个人四十五分钟。初学的时候,有人觉得这个枯燥无味。有味是从无味里面生出来的,你要一开头就想很有味道,到最后就胡说八道,你就全盘失败了。世出世法没有例外的,这总原则、总纲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遵守,遵守对你决定有好处。佛法在教学的总纲领里面可以说是「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佛在经典上常常讲的四句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那个「诸佛」就是一切佛,一切佛教化众生无量无边法门,决定不离开这个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三句十二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诸位细细想想,戒定慧三学,戒学就是前面两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定慧。断恶修善是清净,平等觉是定慧;平等是定,觉是慧。这是一切佛法总的陀罗尼。
所以这个陀罗尼,能持诸佛普法,它通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法门,它是总纲领,它是总原则。落实在行门里面,像我们这个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是总原则,但是在这个前面净业三福也是个总纲领。如果说一切佛法普门的总纲领,三十七道品也是的。无论哪个法门,你要没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这是基础,共同的基础,你不可能有成就。我在《弥陀经》里头讲过,三十七道品这一部分说得很详细。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了。你不能看破、不能放下,佛门虽然广大,你却不得其门而入,这肯定的。再看第三句:
【证得广大方便藏般若波罗蜜。】
清凉在这里注得比较多一点,「即空涉有,名为方便,斯则权实双行,为不共般若,称体用之广大」。这是大菩萨,不是普通人,所以他证得『广大方便藏般若波罗蜜』;法身菩萨,不是普通人。文殊菩萨所讲的十波罗蜜,这个我们在一般讲席当中都曾经说过。六度就好比六层大楼,最下面是布施,第二层是持戒,第三层是忍辱,后面就是上面的一定包括下面,下面不包括上面。布施不包括持戒,持戒一定包括布施;持戒不包括忍辱,忍辱一定包括持戒、包括布施。
我们在此地看方便波罗蜜,这是般若波罗蜜上面,这个波罗蜜实在讲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展开来的。般若波罗蜜代表的是根本智,后面这个四条是后得智,这四条里头是方便、愿、力、智。那么要是十层大楼,这是第七层,第七层当然具足前面六波罗蜜。「广大方便藏」,文殊十度里面的方便度。般若是称性的智慧,也是自性里面流露出来本具的智慧。波罗蜜,这是梵语,意思就是圆满。换句话说,圆满的广大方便般若,或者称为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应用的智慧,这个智慧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
注解里头说得好,「即空涉有,名为方便」。空是什么?般若波罗蜜是空,根本智。《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的般若是般若波罗蜜,根本智;无所不知就是后面讲的方便、愿、力、智,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这个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无知来的,你一定要先证无知,然后才能够得无所不知。无知是性体,无所不知是自性的起用。体得不到,哪来的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大乘经里面常讲「体、相、用」,要是用十波罗蜜来讲,好讲。般若波罗蜜是体,后面四种波罗蜜方便、愿、力、智是用;相是什么?前面五条是相,般若,这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相,体相用具足。这十度是一而十,十而一,它分不开家的。所以每一条里面一定圆满具足其他九条,它要不圆满具足其他九条,这一条就不能称为波罗蜜,就不能称为了。我们也修布施、也修供养、也修持戒,那算不算波罗蜜?不算,这一点千万不能够误会。般若波罗蜜是大乘菩萨修的,我们现在的程度连小乘须陀洹都不够格,哪里来的般若波罗蜜?所以我们今天所修的全都是福报边事,福报那一边的事情,不是功德这一边,是福报那一边。福报那一边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坛经》里面说「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说什么?说生死大事,说脱离三界六道轮回的大事,福不能救,福做不到。那什么能做到?功德能做到,功德与般若相应。
福德跟功德是两回事情,相上好像一样,实际不一样。这个注子里头底下就说,「斯则权实双行,为不共般若」,这说出来了。权实,两种智慧,权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善巧方便,是智慧,是实智的起用。这里面的实就是般若波罗蜜,这里讲的权就是方便愿力智。实,无知,般若无知;权,无所不知。权实是一不是二,叫双行,这叫不共般若。跟谁不共?跟权教菩萨不共,跟声闻缘觉不共,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没有,哪里有?一真法界。能够权实双行在这个世间示现的,那什么人?法身菩萨在九法界示现的都是权实双行,这决定不是九界众生能办得到的。
怎么叫权实双行?在日常生活工作,接触大众跟世间一般人完全没有两样,这是权。实是怎么样?相上虽然有,心里头痕迹都不沾,这是实。这些菩萨有真智慧,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眼见色、耳闻声办事,帮助九法界众生破迷开悟断恶修善,做种种示现,他是演戏,他不是真的。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实。照做,什么事情跟大家一样做,心里头痕迹不落。所以这叫做「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无作,实智;作,权智,权实不是分开的,它是一体。九法界众生做不到,法身菩萨倒驾慈航到九法界来表演,来做样子给大家看,他确确实实是一丝毫都不沾染,他所示现的真的是得大自在,这叫做「不共般若」。
我们学佛,特别是学大乘,那又想我们是凡夫,业障习气都还没断,我到底应该怎么学?这是很严肃的课题,我常常劝导同学拓开心量,从这里下手。量要大,要能包容,不可以小心眼,小心眼是决定不能入门,入不进去,心量要大。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想,为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想,不要为自己想。如果为自己,你应当常常观想自己的身心跟整个宇宙刹土众生合成一体,你常常做这个观想。这个观想好,这个观想真的与事实真相相应,也就是说与自性相应,常作如是观。
心是虚空、是法界;身是刹土、是众生,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跟宇宙融合成一体了,这个想法好。一般人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非常困难,但是常作如是观的人,跟同学们说不难。慢慢这个心真的扩大,跟宇宙合而为一了,还有什么东西?没有东西了,化成一体了,不必放下,没有了还用得著放下吗?这是我们学习「权实双行,不共般若」。凡夫也能学,学得不够真实,相似接近受用无穷。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威光得益这十法里面的第四句:
【证得调伏一切众生大庄严大慈。】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以二严调伏,真实慈也」。什么叫做二严?通常讲二严是福慧,在教学里面讲恩威这两种;恩是恩惠,威是威严,这是大庄严,这是大慈悲。所以一个好的老师要成就众生不能够没有威严,不能够没有恩惠,恩惠让学生对老师爱戴,感老师之恩;又不能够没有威严,如果没有威严,学生容易放逸,不听管教了,那这个学生教不出来。
父母教育子女也不例外,父母亲这两个人对待小孩、对待儿女,总是我们常讲一个是装白脸,一个装黑脸,这个儿女才能教得出来。慈悲而没有威严,做儿女的、做学生的很容易流於放逸,懈怠懒惰,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它有滋润现行的机会,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人威严让儿女害怕。在现在这个社会大概怕父亲的比较多,怕母亲的少。可是现代社会有很多女强人,在家里头太太做主,先生要怕太太、听太太的,那个儿女当然也就怕母亲。父亲对待儿女慈悲,母亲就非常严厉了。父母总要有一个人装威严,一个人装慈悲,才能把儿女教好。
在学校里面,老师这两方面都要有,这个就比较难,真正你看到好老师确实如此。威严从什么地方显示?他做到。如果老师教我们做的,他自己没有做到,学生很难尊重他,学生不服。所以老师是以身作则,学生不敢不学,说到一定做到。实实在在讲,最好的老师他是先做到再教人,释迦如来如此,孔老夫子亦如此,我们看古圣先贤都是自己道德智慧成就了,这才教别人,传法传道。自己没有成就要想教别人,要想叫别人心服口服,不容易,做不到的。侥幸装成那个样子,装的样子总有一天被人看穿,被人看穿之后,那一文不值。所以这桩事情(教学)不分世间、出世间,教学是师道,一定要真干,一丝毫虚假都不能够掺杂。换句话说,老师遵从圣贤的教诲,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他教学生,学生服,老师还做示范给我们看,我们也知道怎么样去学习。在家庭里面父母遵守圣贤教诲,也做出榜样给儿女看,儿女从小六根所接触的无非是圣贤之道,圣贤的教诲,这个根扎下去了。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庄严的?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慈悲的?如果我们用今天人的话来讲,教学,圣人的事情,不是平常人的事情。
一般人放逸懈怠懒散,这是人之常情,总不喜欢拘束,总是随随便便的好。可是在儿女面前、在学生面前,老师要装得一本正经,不能有一点随便。这就是现在一些人讲的舍己为人,我为学生,不能不装模作样。装什么?装模,模范!样是好样子,我要装一个好榜样、好模范,我本身对学生讲是教材;父母在家庭里面对学生,父母装模作样,父母这个身也是教材,这个对儿女慈悲到了极处。儿女什么时候感恩?到长大了觉悟的时候,永远感父母之恩。他在社会上能够立足,在社会上能够不受污染,能够不被恶劣境界所动摇,他想想这谁给他的?父母老师给他的。没有好的父母、好的老师,他怎么能够做得到?我们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几乎都没有例外的,真正有成就的人在这个社会上立功立德立言,哪一个不孝父母?哪一个不纪念父母?为什么?他的成就那个根,父母老师给他奠定的,道理在此地。
所以孝亲尊师那是性德,本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叫悖德,违背你的自性,自性里头哪有不孝的!哪有不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本来具足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同学之间,人与亲子之间,世间所有一切贤圣教导我们真的也有一个陀罗尼,总陀罗尼,总的原理原则,那就是什么?佛家讲的慈悲。所以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就是方便;慈悲怎么表现出来。
在其他的宗教学术里面只讲一个「爱」字,儒家讲仁爱,这是世出世间教化里面的总原则、总纲领,陀罗尼门。中国谚语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德」,那是上天仁慈的表现。人能有仁爱之心就跟上天的心合而为一,其实那个上天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性,本性里头本来有。现在父母老师教导我们,使我们懂得应当要爱人,没有条件的,没有代价的,尊重别人,爱护别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这一切的一切里面有一个总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一定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正的恩惠。他觉悟了,他自然会断恶修善。所以整个教学的中心就是怎么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至於转凡成圣,什么转恶为善,那是第二层的,第二义。只要第一条做到了,那后头的很容易了,不难。
这个在佛法里面,你看一开端就把这个原则传授给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看看一开头你去拜佛头一天,佛就把他的(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一切佛普门陀罗尼)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总目标传授给你了。在中国儒家教童蒙,也是头一天头一堂课头一句就把这个传授给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传给你了。从这一天开始学什么?学佛的人就是学觉正净,学儒的人学什么?性本善,这是真性,佛家称之为佛性。我这一生不是学别的,就学这个,觉而不迷是本善,正而不邪是本善,净而不染也是本善;迷邪染是习性,不是本性。
所以教的人(教学的人),父母教子女,子女成就了,父母的功德不可思议,又何况教学相长。你在教别人的时候,你自己的境界一定提升,没有不提升的。为什么?你真做,你做出榜样给别人看,你自己的境界就向上提升。子女帮助父母,学生帮助老师,互惠!双方都得真实利益,这个经上称「大庄严大慈」,这样才能够「调伏一切众生」,调是调顺、调理,伏是降伏。调顺、调理这是恩,降伏是威德,这是教学的两个手段,要交互的运用。要运用得恰当,一定要观机,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底下这一句,第五句:
【证得普云音大悲。】
清凉在注解里面写了八个字「法云震音,能拔苦本」。『普』是普遍,『云音』就是为一切众生说法。「普」是平等,「云」在此地代表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相,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没有,像天空当中的云彩,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为什么?我们今天乘著飞机飞到云层里面,没有,一点障碍也没有,那是一场雾气。佛为一切众生说法无非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相有体无,就像云彩一样相有,体没有,或者说事有,理没有;相有,性没有。如果你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一切苦都离开了,真的离开了。所以注解里头讲得好,「能拔苦本」。这个话说得好!苦,苦的根源拔掉了,离苦这就得乐。
人为什么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不了解事实真相,於是对事实真相起了疑惑。希望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他用思惟、用观察,哪里知道事实真相用这些方法(用思惟观察)永远得不到!这个道理很深。为什么用思惟观察研究探索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就是因为它相是虚妄的,性是空寂的,因此思惟想像达不到。大乘经上佛说出来了,这桩事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叫不可思议。你用思惟没有办法了解,真相得不到,你用研究讨论这事实真相也说不出来,那要怎么样?你喜欢想,佛就教你想,想到尽头了,思尽还源,你就恍然大悟。这些方法都叫做禅的方法。
禅,种类很多,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佛经里面常讲「无量三昧」。它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所以六根它不是没有作用,六根不起作用那就是死人了。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六根很灵活,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内里面知道所有一切现象,能见所见,「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教给我「应作如是观」。
他起不起心动念?不起心。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样子事实真相明白了,该吃饭还吃饭,该睡觉还睡觉。契入这个境界之后,在中国古大德有,不是没有,真入这个境界了。学生来参学,问老师:你是怎么修行的?你平常怎么样用功?他告诉你:饥来吃饭困来眠。肚子饿了吃饭,疲倦了睡觉。那学人听了,看他悟不悟,他如果听到这两句话就开悟了,他就入境界了;听了这两句话不会开悟,他是凡夫。这两句话说明他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在这个世间没事了,就是小乘经上常常讲的「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个「后有」就是轮回,不受后有,超越轮回了,他在这个世间没事了。没事身体还在,这个身体留在这个世间干什么?游戏神通。游戏神通不是没有目的,还是有目的的,什么目的?教化众生,做种种示现,种种说法,帮助种种不同根性的人。没善根的,给他种善根;有善根的人,帮他善根增长;善根成熟的人,帮助他这一生得度。并不是真的「饥来吃饭困来眠」,不是,他还是在那个地方为一切众生示现觉悟的榜样。
人在未觉将觉这个时候,经过这些人一指点,他那个关口就突破了,他就悟入。不但宗门如是,教下也不例外,教下所谓的大开圆解,不例外。到这个时候,他所过的生活才叫正常生活。换句话说,迷而不觉,过的生活不正常。你要问什么不正常?心里有牵挂就不正常,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你有牵挂你就不正常。为什么?你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把虚妄的东西挂在心上,错了!觉悟的人没有,觉悟的人常常讲一丝不挂,一丝毫的牵挂都没有,他的生活就是示现。
你再仔细去观察,你去看,好像他在想什么,他所想的,他所说的、所做的,展开大乘经你会发现他跟经上讲的一样,他把经上所说的都在他这个身体生活里头表演出来了,这叫「普云音」,这是真正的大悲。悲是拔一切众生苦。清凉大师讲的「法云震音」,这个说得好!普云能覆盖,慈悲;云音,取的是打雷,雷震,都是比喻说法。正法的音声能够破众生的迷惑,就像雷震一样,让你在闻法音你能够清醒过来,能够觉悟过来,取这个意思。再看下面这一句,第六句:
【证得生无边功德最胜心大喜。】
我们在这个地方诸位看这个四句,第四句里面末后是大慈,第五句大悲,第六句大喜,第七句大舍,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一句是『证得生无边功德最胜心大喜』。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说得好「称理法喜,故德无边,自他俱庆,心为最胜」。这是说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行为与性德完全相应,理就是性德,称理就是称性。落实在生活当中,具体而言,什么叫称理?佛法里面讲觉正净,佛法里面讲十善业,佛法里面讲戒定慧,讲六波罗蜜,《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净业三福,这是理,这是性德。在中国古时候儒家讲的三纲五常、五伦十义,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或者是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都称理称性。世界宗教里面常说的神爱世人,确实是仁慈的,上帝爱世人,这都称理、都称性。性德就从这些地方流露出来,我们世间人称之为道德之人,生欢喜心。
自己常生欢喜心也带给一切众生欢喜,就像古时候布袋和尚一样。布袋和尚临走的时候告诉人,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了他就走了。所以在中国后世造弥勒菩萨的像统统造布袋和尚,那个形像好,常生欢喜心。这个形像非常可爱,没有人见到他不欢喜,所以他也有个称号叫欢喜佛。造像的时候也许诸位有看到过,他这个身边围著很多小朋友,一般有五个小朋友,这个五是代表什么?代表五欲,财色名食睡天天围绕著他,他欢欢喜喜如如不动。有的时候说六个,六个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它都是表法的。在这里头如如不动是定,清清楚楚是慧,不生烦恼。在五欲六尘里头他不生烦恼,常生欢喜。何以他能?没有别的,他大慈大悲。
弥勒菩萨,弥勒翻成慈氏,他代表大慈大悲。所以一般寺庙里面把他老人家的像供在门口,让你一进门来就看到他。他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真的是「称理法喜,故德无边」。弥勒菩萨大智、大德、大能,释迦牟尼佛的法运灭了之后,将来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贤劫第五尊佛。现在他在兜率内院,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知足,诸位要晓得知足常乐,样样都要知足。
总的来说,眼它见色,色养眼、声养耳,都要有节制,不可以过分,过分就出毛病了。过分什么?伤害,世间人讲你不懂得养生之道。眼是要看,看东西,喜欢看的、不喜欢看的都不可以过分,这叫做养眼,不害眼。看东西过分了,眼力就受到伤害;听东西过分了,听力就受到伤害。六根哪一根都不例外。饮食不能过分,饮食过分肠胃受伤害。我们身体的内脏,每个内脏都有它的功能,你懂不懂?你有没有照顾它?暴饮暴食那是残害肠胃,肠胃受到伤害了,它的功能就削弱,消化力衰退,你每天还那么大量给它,它受不了,受不了怎么?就生病了。所以古人常讲「病从口入」,有道理,你自己不知道爱惜你的肠胃,你只知道供养你这个三寸之舌,它贪味!你把肠胃忘掉了,你错了。所以对於饮食要懂得节制。六根接触的对象统统都要晓得节制,节制,称理;不懂得节制,则不称理。这一段意思很长我们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明天我们还是从这一句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