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九三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三五卷)  2003/1/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935

  诸位同学,请看第四段毫光召众第九句,十句里头第九句:

  【灭除一切身心苦恼。】

  这个『身心苦恼』,凡圣都没有办法避免,就是到了法身菩萨的境界,法身菩萨我们知道有四十一个阶级,即使到等觉菩萨,他身心有没有苦恼?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就是他的苦恼。当然要跟我们凡夫相比,那我们可以说是,不要说是法身菩萨,天人,我们看到他们都没有苦恼,自在的在受乐,我们凡夫苦恼。可是等觉菩萨要跟佛相比,佛自在,他还是不自在。所以身心苦恼有差别、有等级、有程度上的不同,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末后一句:

  【起见佛心趣一切智。】

  清凉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第九句「色累功用,灭身心苦」。末后一句说「滞无生者,见佛趣果」。这都不是普通菩萨,真正是法身大士,而且是深位的菩萨,不是浅位。清凉在末后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就是这段经文的总结,「初四」,前面四句讲的是「离障」。对我们来讲是要明了,要认真的来学习如何离一切障碍,那就是佛光照触前面这个四句。但是先决的条件还是善根福德成熟的人,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就是遇到佛的光明照触。或是你遇到佛像,或是遇到经典,或是遇到善知识,或是遇到同参道友给你开示,把佛法介绍给你,这都是佛光照触。像我在早年遇到方东美先生,他在课堂上讲授「佛经哲学」,我们这一接触,这是佛光照触,把我们过去排斥佛法的障碍消除了。这个障碍消除了,我们欢喜接受了,这是『即自开悟』。

  第二句『息诸惑热,裂诸盖网,摧诸障山』,用一句佛门里面的术语来讲,消业障!都是稍稍明白佛法的道理,接受佛陀教诲,消业障。没有接触到佛法,在这个地方讲没有接触到佛法的光明,我们的烦恼习气很重,别人要是毁谤我侮辱我,我一定会生瞋恚心,会想方法去报复,至少也要辩白,洗刷我的清白。这些念头行为起来了,不但业障消不了,增长业障。明白佛法道理就不一样,逆境恶缘不起瞋恚了,也没有报复的念头了,业障消了。顺境善缘如果要起贪恋,要被它迷惑了,那你就堕落了,你又起了业障。所以顺境善缘可以受用,决定不能够有贪恋,一丝毫贪恋都不能有,决定不能为外境所动摇,那真正的福慧现前了。

  所以诸位想想看,如果没有接触到佛光触照,哪有这种修养功夫?过去我们离开台湾,逼不得已!我们小团体里面的住众心不平,还有外面的一些法师、一些护法心也不平,来给我说,还给我出点子。我写了六条,「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把大家这个不平的心降伏了,很顺利的离开了台湾。过了半年、一年这些人心真平了,来跟我说:法师,你处理这个事情对了。不争,一切忍让。我们最低限度相信命运,这是《了凡四训》教导我们的。

  《了凡四训》念多了就有这个好处,不争,欢欢喜喜的布施供养,让给别人,你要,我都给你。我命里头有的丢都丢不掉,那个地方舍掉了,这里来了,而且这是几十年我们的经历,愈舍愈多。佛法教我们布施,教我们种善因得善果,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真干,真有效应,一点都不错。我们这几十年当中证明佛所讲的话句句真实,我们并没有求果报,果报自然来了,来了怎么办?来了我们不能享受,不能被这个福报所迷惑。我们守著佛祖的教诲,福报现前大家享,不要个人去享,也不要我们团体这一伙人来享。我们要把这个福报扩大,一切众生共享,你说这个多快乐、这个多自在!

  自己日常生活跟平常完全一样。我们有这个身体,眼耳鼻舌身都需要滋养,眼需要色滋养,耳需要声滋养,鼻需要香滋养,舌需要味滋养。佛经上讲的色声香味触法,但是决定不能过分,要有节度。眼见色有节制,耳闻声有节制,六根受用六尘境界有节制,这是最健康的,这是可长可久。如果没有节制的,那你的福报一旦享尽了,后面就没有了。福报没有了,你的灾祸就来了,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凡事都要懂得节制,这是佛法里面的禁戒,禁制。饮食特别要节制,凡是不能节制,过分了都有伤害。

  我们看现代的人,刚才讲了,眼需要色来养它,它要看。现在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大概是天天玩电脑看电视,没有节度,很小就戴上眼镜了,这什么?这就是过分了!不知道节度,眼睛就受伤了,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就戴上眼镜。耳喜欢听,现在尤其是随身听,听热门音乐,不知道节度,大概到三、四十岁耳朵就不行了,要戴助听器了,什么原因?不知道节制。吃东西不知道节制,病从口入,什么叫病?过分的饮食就是病,适当的饮食养人,过分的饮食那就是病根。尤其是肉食、饮酒过分的时候,你很明显的看到人身体受到的伤害,精神受到的伤害,不知道节制。换句话说,不懂得养生之道。

  这些说实在的话还是不读书之过,我们常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古圣先贤的书籍就是老人言。特别是饮食,无论是喜欢吃不喜欢吃,真正懂得养生的人,他对於食物他不管它的味,好吃不好吃他不管,他摄取养分。哪些东西对自己身体需要,他摄取,适当的摄取,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心理精神也就健康。所以前面四句「离障」。

  第五句『净诸垢浊』,清凉大师在总结里面讲这是「令解脱,通益三乘」。这个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一句包括的境界很广。第六句这是「未信令信」,『发大信解』。第七句『生胜善根』,这是「令入三贤」,入三贤位。第八句『永离一切诸难恐怖』,这是「令得初地」。

  今天我们读的这一句,『灭除一切身心苦恼』,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令二地已上,得於八地」,这个境界也广,从二地、三地、四地一直到八地。末后一句『起见佛心趣一切智』,这是八地以上,八地菩萨「已证无生」。证得无生怎么样?他就在那里不动了,确确实实他是很自在。所以佛看到了,在这个时候劝导他,教他还要向上提升,他上面还有九地,还有十地。八地是不动地,不能真的到那里就不动了,不动那你永远没有办法把自己境界再向上提升,所以是教他「起见佛心趣一切智」。决定不要退无上菩提,不能退这个心。这是佛的光明遍照,利益无边,佛放光召集大众。

  你看我们从这个地方看,从与佛有缘的众生,凡夫一直到八地菩萨,这末后一句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帮他提升到九地、十地。换句话说,这个光的利益从初发心到法云地,除了等觉,五十位菩萨没有不得利益的。得利益浅深看他自己修行的果位,果位愈高,他得的利益愈大。这就像世尊在《法华经》里讲的比喻,好比下雨,雨水平等普遍的滋润大地一切草木。但是每一个草木所吸收的水分不相同,大树吸收的水分就多,小草吸收的水分就少;雨水落下来是平等的,个人吸收不一样。这就好比这个地方所说的佛光普照是平等的,菩萨得的利益,我们讲这是佛的光明加持,就超过缘觉;缘觉得的利益超过声闻;声闻得的利益超过我们六道凡夫。所以是佛的加持是绝对平等,我们每个人得的利益不一样。

  再讲到浅近的比喻,这我们亲身经历的,我们听老师教课,就像我早年参加李老师的经学班。那个经学班就跟新加坡的培训班一样,我们同学只有二十几个人,在一个教室里面上课,老师讲的是一样的,每个同学得的利益不相同,各个不一样。这就是说明善根福德因缘,因缘相同,听老师讲课因缘相同,个人善根福德不相同。

  什么是善根?这我都常说,我说得很浅显,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行证。每一个人同样听老师这堂课,信解行证不相同,如果信解行证统统具足,四个字,他契入境界,他听了能够悟入;如果不能够证,只有信解行,他能够得解悟。诸位同修要晓得,如果要是没有行的话,解悟不可能,解悟是什么?你要通过修行来证明你的悟处。那为什么叫解悟,不叫证悟?你烦恼习气没断,烦恼习气断了,那就证悟了。道理在此地,我们学佛学经教的人不能不懂。这第四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再看第五段当机云集,诸位一定要把这个科题看清楚,前面是当机。「当机」这两个字怎么讲法?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适合於这个课程的教学,你具备学习的条件,这个课程对你很适合,在佛法称为当机。在我们现代说法里面是我们的程度够了,志趣相当,我对这个课程有志趣,也有程度、有能力学习,这叫当机。「云集」形容适合这个课程教学的人多,四面八方来了,聚集到佛这个讲堂,到这个道场来了。

  这一段又分为两个段落,「先通显诸王云集致敬」,后就是第二段「别彰诸王云集仪式」。云集的当机众很多很多,用诸王来做代表。因为太多,没法子说,说不尽,只能够说团体,到这个地方参加的某个团体。请看经文:

  【时一切世间主。并其眷属无量百千。蒙佛光明所开觉故。悉诣佛所头面礼足。】

  这就是这两大段里面的第一段,很容易懂。『一切世间主』,老同修没有问题,为什么?《华严经》从前面一直听下来的,「世主妙严品」里面讲得详细,「世主妙严品」里讲「一切世间主」,我们看到的人王,天王,八部护法的王,六道众生里面的王,大大小小凡是领导的都是王。还有包括一切杂神众,那也是世间主;山神、树神、草木之神、海神、江神、河神,都是世间主。从表法的义趣来讲,我们把范围缩小,缩小到我们现前的社会,在我们这一个国家,国家的领导人是世主;省县市乡镇,那些领导人也是世主。各个行业公司的老板,他们的员工有几百人、几千人都要听从他的指挥,他也是世主;各个行业里面的世主。世主的范围包括就多了,一个家庭里面的家长在他一家里头也是世主。一切世间主,《华严经》上讲一切世间主不是讲一个世界,遍法界虚空界,小的就不说了,从大的来讲。

  『并其眷属无量百千』。眷属有内外,内是他的家族,外是他的属下。国王是世间主,他下面那些大臣文武百官是他的外眷属,他自己宫廷里面妻子儿女内眷属。佛光遍照!所以『蒙佛光明所开觉故』,佛光一照大家都感受到了,看到这个无比殊胜的瑞相,为这个所震动、所感动。见到佛出现於世,佛现身了,当然都到这个地方来拜佛,来拜佛的。到达佛出现的处所,『头面礼足』,都行最敬礼,向佛致敬。

  下面再为我们介绍诸王云集的仪式,我们应当知道,应当学习。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礼节。人有礼节,遵守礼节,社会有秩序,所谓是有条不紊,它不乱,这个社会才祥和,安和乐利。如果没有规矩,没有礼节,人人都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那个事情麻烦了,这个社会乱了。今天社会为什么这样动乱?大家不守规矩,完全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圣贤人教导我们这些礼仪礼节,不是他发明的,不是他制定的一定要我们遵守,不是,那是性德。换句话说,做人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哪里有一点点勉强?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一生无论是生活、是工作(他的工作是教学),待人接物没有一丝毫造作。你要问他:为什么你这样做法?他告诉你「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随顺性德,随顺自然。我们把它一条一条记下来就变成了戒律了,就变成了仪规了,佛家讲的戒律威仪,记下来就变成戒律威仪。在他完全是自然,我们很不自然的学习,这什么原因?我们迷失了自性,违背了性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错了!所以叫造孽。佛跟法身菩萨,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随顺性德,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性德自然的起用,这里头决定不夹杂丝毫烦恼习气在里头,所以是纯净纯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我们应当要学习。

  世间的礼节要懂,不懂怎么样?不懂,人家嫌弃你,你跟一般人往来的时候,人家讨厌你,口里不说,心里对你就是不高兴。换句话说,他不欢迎你。因此,世间社会很复杂,就是在现代每一个地区国家,文化不相同、族群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生活的规矩也有很多不相同。夫子教我们入境随俗,那你就要学这些礼仪,到什么地方学什么地方的礼仪,一定要随顺。

  这也是我常常劝导我们的同学,无论到哪个国家、到哪一个地区、到哪一个族群,我们一定要万缘放下,放下自己的分别执著,要跟当地文化融合成一体。当地人欢喜,欢迎你。因为欢迎你,也就欢迎佛法了。你是学佛的,他看到学佛真不错;你是个学儒的,儒很不错。从这个地方帮助人建立信心,把圣贤道德的教化传播到世界。普贤菩萨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这个意思。凡是坚固执著自己的成见就行不通了,你只能在这一个地区,离开这个地区你就行不通。

  你要想在这个法界虚空界通行无碍,那你就要学大通智胜如来,你看看佛是怎么做的?大通智胜如来智慧无比的殊胜,他在虚空法界任何地方畅通无阻,什么原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到任何地方要打听学习当地的规矩,当地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这是学问。

  这一段里面它也分两段,「先广明喜见,后略列诸王」,现在先讲第一段「正出本事之缘」。这个里头有六个小段,「文分为六,标名辨统」。这是第一段。请看经文:

  【诸佛子。彼焰光明大城中。有王名喜见善慧。统领百万亿那由他城。】

  这先跟我们介绍城市的名称,是『焰光明大城』。这个城的国王名字叫『喜见善慧』,他所统领的疆域,就是他这个国家有多大?经上告诉我们『百万亿那由他城』,这是个大国,这个国比我们的地球还要大,我们地球上的城市没有这么多。百万亿下面是那由他,我们就不说那由他,单单讲百万亿,我们地球上城市没这么多,所以这是一个大国王,这个国王有福有慧。没有大福德、大智慧,他不能居在这个地位,国王不好当。喜见善,善是福;喜见慧,慧是智,在世间法里面讲福慧圆满,居人中的王位。这个大城是他的都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首都,国王居住的所在,这个大城叫「焰光明」。焰是形容像火焰一样燃烧,有光有热,光明表的是智,热表的是德,我们讲的热情热心,这都是应当要学的。所以看到这个名字,我们就想到在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如何待人接物。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经文当机云集第二段总辨眷属,请看经文:

  【夫人采女三万七千人。福吉祥为上首。王子五百人。大威光为上首。大威光太子有十千夫人。妙见为上首。】

  这是一段,总辨眷属。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说明,「有德曰夫人,有色曰采女」。这是什么样的条件称为夫人,什么样的条件称为采女,这个都是内眷属。这个皇宫里面的内眷,『夫人采女』,人数有三万七千人。『福吉祥』是『上首』,这个「上首」我们就晓得是皇后。大师举《璎珞本业经》上说,提供来给我们做参考,「十住铜轮宝璎珞」,这是讲转轮圣王,铜轮王。铜轮王有「百福子为眷属,生一佛土,受佛学行,教化二天下」。这些常识我想同学们很多都有,转轮圣王有四种,佛经里面称为金、银、铜、铁。

  金轮王,他统辖的范围是一四天下,也就是说一个单位世界,金轮王!这一个单位世界如果要是像黄念祖老居士所说的,就是一个银河系。现在我们科学家确实发现外太空有不明的飞行物,飞行物体,一般人讲飞碟,飞碟的形状像一个轮。为什么称他作轮王?就是因为他有这个轮,这个轮是宝,它什么作用?交通工具。它的速度非常大,在一天当中,这一天是我们这个世间就是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这么长的时间,他就能够巡逻这个银河系。你看银河系上多少星星?多少个太阳系?他就到处巡逻,去查看,所以它这个飞行工具速度很大,那照这样说法,它的速度应当是超过光速,光速不能跟它相比。我们知道银河系的两边,东边到西边多长的距离?大概用光的速度来通过的话,好像是五万个光年,他能在一天就能够巡逻周遍,那比光的速度大多了,他有这个宝。同时这个轮宝也是他的兵器,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武装,像我们现在的战斗机一样,是他的武力,是他的交通工具,金轮王。

  银轮王,他管辖的范围是三个(这是讲的,他这个地方就省略掉了),银轮王是三天下,就是银河系的四分之三,他管得到的地方四分之三;铜轮王是一半,二天下,就是一个单位世界里面的二分之一;铁轮王所管的叫一天下,那就是一个单位的四分之一,像银河系的四分之一。范围都非常大!四分之一里面诸位想想多少个太阳系?所以他们的飞行工具我们今天都叫飞碟,佛经里面都叫做轮宝,叫轮宝。

  当然我们从这个经文上来看,虽然都是轮宝,这个等级决定不相同。也就是说,同样是轮宝,金轮王的轮宝无论在速度,无论我们今天讲装备,银轮王比不上;银轮王的轮宝比铜轮王一定殊胜,铜轮王比不上;铜轮王的轮宝一定超过铁轮王。所以我们地球上许多人看到这些飞碟,到底是哪个轮王派来巡逻的,我们不知道,我们看起来好像都是一样,实际上这个里头有很大的不相同。就像我们一般人在陆上看到汽车,开的这个车子好像都是一样的,实际上这些车子品牌不一样,性能不相同,价格也不相同,都在高速公路行驶,这是大致上的情形。

  我们把清凉大师注解这个地方《疏》我们略略的说一说,这是「十住铜轮」,铜轮王是「百福子为眷属,生一佛土,受佛学行,教化二天下」。所以他的教化的范围是单位世界的二分之一。银轮王,「银轮宝璎珞,五百子」。你看前面是百子,这是五百子。「金轮一千子,初地四天王,万子」。所以四天王天这称天王,不是轮王,比轮王高得多。四天王天我们在此地看到了,他在菩萨等级里面,初地菩萨。初地菩萨示现为四王天,二地菩萨示现为忉利天王,三地菩萨夜摩天王,四地菩萨兜率天王,五地、六地一直到净居天,「但云眷属亦如是」,那就是说明眷属最多二万子,大师在此地说「故知无过二万子者」。

  「若三界王」那就是等觉,摩醯首罗天王,等觉菩萨来示现,他是「以一切菩萨为眷属」。所以这个地方有疑问,清凉大师有解释「按喜见所统」,就是这个经上所说的。「但以城言」,只讲城的名字,「焰光明大城」。又见到了佛出现於世,这个经上给我们介绍的是四尊佛,这是第一尊,到第三尊佛「方云去世」。他这个喜见王住世的时间很长,到第三尊佛的时候,这个经上才讲他过世了,所以「五百银轮,斯为正也」。那他到底是什么样的身分?清凉大师认为他是转轮圣王里头的银轮王,因为他王子五百人。银轮王的王子五百人,《璎珞经》上说的,所以他应该是银轮王。

  「上首」,这是太子,太子里头嫡长,这叫上首,上首就是传王位的,继承王位的我们称为太子,其余的都称为王子。王子当中选一个人继承王位,这个人称之为太子。一般都是选嫡长,他是皇后所生的长子。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帝王在儿子当中选贤能的,选有德行的,也不一定完全是长子,这个我们在历史上看得也很多。这一位太子名叫『大威光』,说明他有德,他有智。威是德,光是智慧;有道德,有智慧,这个继承人好!选继承人的条件确实就是德与智,有德有智这才被列为太子。

  第三个小段威光得益,这就是大威光太子,你看他接受佛光注照,他是什么样的感受?得到什么样的启示?这个地方很值得我们学习,请看经文:

  【尔时大威光太子。见佛光明已。以昔所修善根力故。即时证得十种法门。】

  这说得很具体,佛光一照,真的他就省悟过来了,省悟的是什么?他能够举出十条,十不是数字,十是代表圆满,佛光一照他开悟了。为什么?根机熟了。所以开头这一句说出来了,他是以往昔所修的善根力。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过去生中修习多善根多福德,这个佛光注照是因缘,一遇到这个因缘,就把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引发出来了,所以才能『证得十种法门』。

  这就是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的,老师教学,同样的,一个课堂上课,众多的学生一起在听,每一个学生所得的不相同。这什么原因?每个人往昔所修的善根福德不相同。老师是谆谆善诱,诚诚恳恳的在诱导学生,学生必须有深厚的善根福德,他就能悟入境界。善根福德不够深厚,那就是什么?多听。听了什么?种善根而已。会不会开悟?不会,只是种善根。开悟的人过去生生世世善根种得太多了。

  从前老师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悟性,跟现在不一样,老师平常观察学生,从哪里观察?从反应。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学习当中,老师观察学生的反应,反应敏捷,思惟想像动作有次第、有程序,在这个地方观察他的德能智慧,这叫观机。老师看清楚看明白了,这一堂课当中,好像这个课是为大家上的,大家都一起在听,实际上老师是心里有对象,那个对象就是为这个当机者说,其他人旁听的。这个当机的他得满分的利益,普通旁听的所得的利益有差等,有得七、八分,有得五、六分的,还有得一、二分的。好像发个考卷一考就看出来了,有人考一百分,有人考八十分,有人考六十分,有人考三、四十分不及格。

  由此可知,教学不能勉强,要恒顺众生,恒顺什么?随顺,随顺各个学生不同的根性,所以好老师他的教学「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佛的教学,纪录下来这叫经典,就是他的教学。他老人家所讲的,讲的东西很多,一个科目有的时候讲得很长,这里面你仔细观察,有浅有深、有广有狭,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佛陀当时教学听众里面的程度不相等,佛是统统都顾到。程度好的,这讲的里头有一些是深的,讲得很深,那是对程度深的,对他讲的。有些地方讲得很浅,那些话是对程度浅的人说的。程度深的对他也是一种勉励,你虽然深,浅显的不能忘记,十善五戒不可以离开,虽然教初学,老修也提醒他。很深奥的这些义理,虽然对程度深的人讲的,也让初学的同学有个印象,做为将来契入境界的基础。佛这一种说法的智慧善巧方便,我们应当要学习。他得十种法门,这下面:

  【何谓为十。】

  哪十种?第一句:

  【所谓证得一切诸佛功德轮三昧。】

  这第一种法门,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的「佛德圆满,摧障称轮,定中能知,故受斯称」,他所证得的。『一切诸佛』,这就讲佛佛道同,一尊佛证得的,一切佛所证得的,没有两样,所以这个地方才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的功德正是清凉大师所说的究竟圆满,功是他修学的功夫,德是他修学所得的果报,功圆果满,这个果满就是德,所以佛德圆满。

  圆满的功德有什么用处?这个用处就是消除一切烦恼障碍,大乘经上通常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华严・出现品》里头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我们常常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统统消除了,确实没有了,这是什么?这叫圆满的功德。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障,「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断所知障,极其微细的障碍都没有了,这个才圆满成佛,「佛道无上誓愿成」。

  断烦恼是有层次的,不是一下就断得了的。古大德说得好,这桩事情是「理可顿悟,事须渐除」,顿悟是解悟,你都能够明了,虽然明了了,你习气在,你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之处,把你的习气慢慢的磨掉,这叫修行。不是说理通明白了,习气就断了,没这回事情。譬如佛法里面常说的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我们明白了,所有世间一切善法都从这儿生的。可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会起贪心,不合自己意思还是会起瞋恚心,你知道有什么用处?你烦恼还是会现行,断不掉,要在这里下功夫,功夫得力了,功夫深了,烦恼不生了。烦恼不生是德,你种种磨炼的那个叫功,功德是这个意思,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功德只有自己受用,功德不能分给别人,别人享不到,只有自己修自己得。福德可以送给别人,我有福报,我有财富,你缺乏,我可以送一笔财富给你,你可以享受,这福德,行。你没有房子住,我有这个福德,我送一栋房子给你,所以福德可以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功德就没有办法了。功德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了,功德跟福德是有差别的。古大德跟我们说,功德里头一定有福德,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福德里头不一定有功德,佛教导我们要积功累德,佛不劝我们修福德,劝我们修功德。为什么?功德心是清净的,功德心是觉悟的。换句话说,它与觉正净相应。福德有时候跟觉正净相违背,还是迷邪染。我用这个来拣别,大家就很好懂。

  我们以最普通的例子布施供养,布施供养与觉正净相应是功德;布施供养要是与迷邪染相应,没有离开迷邪染,福德,这个大家好懂。你烦恼习气没断,这是福德。功德是肯定断烦恼习气,最低限度也把烦恼习气伏住了,小小的功,这不是大功德,小功德。绝对不要误会,在佛门里面舍点财就叫做功德了,去帮个忙也叫做功德了,不是的,统统是福德边事。

  岂不闻达摩祖师对梁武帝说的那几句话,梁武帝当年在世,这是佛门的大护法,全心全力做这桩好事,替佛教造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庵堂(我们今天讲道场)。他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庵堂,供养出家人十几万人,欢喜出家人,发心供养。一般人以为这个功德太大太大了,他自己也以为他的功德很大。达摩祖师从印度过来,这见了面,他非常高兴,告诉达摩,我在这里替佛教做了这么多的事业,问问达摩: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真话,没有妄语,老老实实告诉他并无功德。为什么?如果真正有功德,梁武帝身心清净,不会问这句话。他会问这句话:我的功德大不大?他还在夸他的功劳,邀功,希望别人赞叹他。换句话说,他烦恼习气没断,他所希求的,福报。达摩祖师老实告诉他,并无功德。现在我们懂他一生做的这些事业,没有离开迷邪染,所以他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梁武帝要是问:我的福报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很大很大!修的是大福报,不是功德。

  福报将来到哪里享?人间天上。我们今天很清楚很明了,他到哪一层天去享福?欲界天。为什么?他欲没有断,他不可能生到四禅天,他没有办法到色界,他在欲界,非常可能的,他的果报在忉利天或者在四王天,这非常可能。因为夜摩以上要有一点定功,这个定功叫「未到定」,确实有定功,定功不及格。如果他的定功及格了,他就到色界去了,到初禅、二禅、三禅,就到那里去了,不在欲界了。所以欲界上面六层天都有禅定功夫在,一层比一层殊胜,最高的到他化自在天,那个福报是真大,但是他那个禅定算不错了,还是不够条件,跟初禅比他还差一截。再往上提升他就出了欲界,欲是财色名食睡念头都没有了,五欲六尘摆在面前动不动心?不动心,这个人才能到色界天,才能超越欲界。不是说身远离五欲六尘,不是,要不动心才行。

  身没障碍,《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什么东西障碍?起心动念障碍。所以我们练功,练功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之处,眼见色不动心,决定不起贪瞋痴,眼在色尘里面得定。耳在声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听不听?听,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了是慧,如如不动是定,定慧平等,这样才能超越欲界。不是说你不接触,你不接触没用,你还会打妄想。

  所以《华严经》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善财童子参访的善友,他修禅定的,他那个禅定在哪里修?不在禅堂,不是在面壁,他在市场,在逛市场,我们现在讲的百货公司。他逛百货公司是修禅定,那是最热闹的地方,他在那边看,在那里练功。看了怎么样?不动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看了如如不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是修禅定。人家在那些地方修,定慧等学,定慧均等,善财到那里去参访。一般人哪里晓得那是深位的菩萨,一般人只看到这个人常常到这里来逛,大概他很有空闲,天天来逛街。怎么知道他在那里用功?在那个地方那真的叫参禅。

  所以真正用功人跟凡人,在形象上你简直分不出来,没有两样,用心是完全不相同。你仔细去看,那真正用功人他有定、有慧、有戒,戒定慧三学圆满,他没有烦恼,他没有妄想,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很随和,这个你就看出他修行有功夫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六根在六境里头,在境界里头哪个地方不是道场?什么时候不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菩萨道场,都是正法道场,都是在练功夫,这是「诸佛功德」。「轮」就是功德起作用,破障。轮就是车轮,车轮作用是什么?碾碎的作用,最明显的像我们现在修马路,这个公路上修马路,你看压路机把这个路压平,佛取这个比喻。凡夫有烦恼、有分别、有妄想,心不平,佛法的教学,你果然能用功夫,这个德就是把你不平的心压平了,烦恼没有了,心平了;分别没有了,妄想没有了,心平了。所以用轮做比喻。

  轮又代表圆满,什么是圆满?不二就是圆满,二就不圆满了。你看轮所代表的动静不二,它圆周是动的,圆心是静的,心不动,它周在动,心要一动那就不是圆了。像我们用圆规画个圆,那个圆心一定不能动,这才画成圆。那心要一动,不圆了,所以它代表动静不二,代表性相一如。心是性,那个轮是相,动静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也不是二,妙不可言。所有一切形象里头只有这个东西能够显示,佛用它来表法,称为转法轮,佛的教学叫做转法轮。他得「一切功德轮三昧」,这是十种里面第一种,我们应知应学。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