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九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三四卷)  2003/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934

  诸位同学,请看第四段「毫光召众」,第五句里面,第五句是讲「光胜益,文有十句」,现在请看第二句:

  【息诸惑热。】

  这句只有四个字,这是应可调伏的众生,我们一般讲缘成熟的众生。又有一个说法,与佛有缘的众生,都能讲得通,意思都好。见到佛光得十种利益,十种利益有完全得到的,有不能完全得到,得到几种的,所以是多分、少分、满分,这还是各个缘不相同。善导大师讲得好,「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最重要的要跟佛结缘,要跟菩萨结缘,要跟一切众生结缘,这非常重要!如何跟佛菩萨结缘?依教奉行。经文里头末后一句叫「信受奉行」,有这句我们跟佛菩萨就有缘了,缘的深浅也在你对这句理解的浅深,奉行的浅深,这看你的缘的浅深。

  这是见到这个光,就是其光照触,『息诸惑热』。「其光照触」这四个字贯下面十句,每一句前面都有其光照触。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烦恼深者,息现行惑」。真的,确确实实有这么一桩事情,烦恼深重的人在这样的气氛磁场之中,他的烦恼不会发作,有恶心恶念,到这个时候他恶心恶念起不来,他恶的行为不会现前,这叫现行惑。但是离开佛菩萨,离开这个磁场,他的烦恼习气还会现行,这就是谚语里头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圣先贤为什么叫我们亲近善知识、亲近善友,道理不就在此地吗?常常跟佛菩萨在一起,业习烦恼再重,都不会起现行,时间久了,不知不觉烦恼就断了。所以时间一定要长。古时候的学人,我们就说是学佛的人、学教的人,亲近一个老师至少五年不离开。不离开老师的身边,天天在受薰习。根利的,烦恼习气停了,就是自己的功夫得力了,确确实实能息现行惑。诸位要知道这四个字就是我们讲的功夫得力,在此地并不是功夫得力,是佛光加持。离开了佛光,离开这个环境,可能烦恼习气又起作用了。这都是说佛光的威德。

  各个人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习气烦恼厚薄轻重也不相同。如果在善知识身边五年还没有办法伏住烦恼,那你得要觉悟,这时间不够,一定要加长,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确确实实,我们在史书传记里面看到的三、四十年,甚至於五、六十年才把烦恼息住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在我心目当中都是菩萨示现的,他教导我们烦恼习气不容易伏,不要说断了,断是更难,断是证果;伏能往生,不能证果,断才能证果。伏实在讲决定不会堕三恶道,这是肯定的,但是出不了三界。净宗法门只要能伏就行,他就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祖师大德常讲这样的人往生极乐世界,他的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有断。是没有断,他能伏,功夫得力,叫带业往生。除这个法门之外,八万四千法门没有带业的,都是要断烦恼。断跟伏难易我们很清楚,断不容易,难!伏比断要容易多了,但是伏功夫真正要得力,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会起心动念,这才伏住。别人不知道,自己心里清楚。伏不住不能离开道场,不能离开善友,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

  我跟诸位同学说过,我不是利根,中等根性,我到功夫稍稍能得力三十多年了,我自己有经验,真正不容易。我跟李老师十年,离开李老师天天讲经、天天读经,讲经读经就是亲近佛菩萨,这五十年中没有一天离开佛菩萨的,才能勉强息现行惑,难,这个事情真难!虽然只是能够息现行惑,功夫得力了,有受用,这个受用是什么?佛门里面常说的烦恼轻、智慧长,至少这个经论,世出世间典籍我翻开,我懂里头意思。我跟诸位同学做报告,长说短说、浅说深说,得一点自在了,这就是功夫得力。我跟大家说我烦恼并没有断,伏,在天台六即位里面,我这个地位是属於观行即,如果是断烦恼,那就相似即,那个地位就高了。尤其是这一部大经,这部大经对我们伏断烦恼确实是大有帮助,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拓开心量,建立像佛菩萨一样的宇宙人生观。这是很希有的一桩事情,在佛法里面说是希有因缘。下面第三句:

  【裂诸盖网。】

  这一句,『盖』是盖覆,就是障碍自性,障碍性德,还是烦恼习气。烦恼习气之密像罗网一样,佛光照触就把这五盖的网裂开了,这是比喻。这是这个人的善根因缘比前面一位要深,前面一位只是息现行的惑。如果把五盖网裂开了,你那个恶念永远不会再生,虽然没断,伏断的功夫比前面一位要深得多了。我们一般人勤苦修行出不了三界六道,就是这五种烦恼,五盖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放不下。这个佛光一接触之后,你真的放下了,放下之后六道轮回超越就不难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要细心去思惟,佛在经上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人为什么会堕地狱?因为这五种欲望叫你生贪瞋痴的烦恼,贪瞋痴起用造无量无边的罪业,造十恶业。所以这五条要是不断,无论怎么样修行,你想脱离六道轮回难!不但六道轮回没有办法超越,我在讲席里头也常常提醒诸位同修,欲界不能超越。

  我们知道六道里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想财、色、名、食、睡,有丝毫的贪恋,离不开欲界。换句话说,色界天人的禅定,四禅八定你得不到。我遇到过学禅定的,许多人赞叹,某个人禅定功夫不错。我去看他,仔细观察心里不高兴的时候,还有愤怒、还发脾气,他有没有禅定?没有,有禅定的人不会发脾气,有禅定的人心里不会有不高兴的事情。发脾气说明怎么样?贪瞋痴没放下,赞叹他,他很高兴;批评他的时候,他很生气,而且还有报复的心。我们知道那禅定是假的,不是真的。虽然每天盘腿面壁在那里坐香,我们知道身体是坐在那里,头脑里头还是胡思乱想,没定,他跟真正得定的人不一样。我们可以说大家都明了的,修禅定真正得定功的虚云老和尚,那不是假的,那是真的,真的得定,真的五欲、五盖伏住,甚深的定功伏住了,不起作用。能舍财,虚老和尚一生,我们在《年谱》里面看到,信徒供养的钱财他都拿去修庙去了,修庙盖庙,他一生确确实实这些事情做得很多。庙修好了,建好了,他请一个人来做住持,他走了。许多他所建的、所修的,离开之后,再也没有到那边去过,真放得下!财舍了,色舍了。我们没有亲近过这一位老人,我们看过老人许多的照片,这个照片不论是站著、是坐著,你仔细去观察好像都在定中,行住坐卧真的像经上所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我自己亲身见到一位,章嘉大师,他在定中,真有功夫。你看他照片上穿的这一身衣服,我亲眼看见的,冬天是这一套衣服,夏天也是这一套衣服。冬天这套衣服没有话说,那衣服很厚,可以保暖;夏天也这套衣服,他不热,这是本事。我们看到暗地里面很佩服、很惊讶,他夏天不用扇子,人在定中,定心转外面境界。别人觉得很炎热,他没有,他没有冷热的感触。所以从前李老师跟我说(李老师也见过章嘉大师),他说:他老人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不能够猜测。但是他老人家确确实实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是可以肯定的。很不容易!有这点功夫在现前这个社会,真善知识,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老人家言语少,说话很少,但是句句话都有力、都有分量。换句话说,一个废字都没有,不要说一句话,一个废字都没有,言简意赅,这是智慧的表现。我这一生当中没有见到第二个人。他所示现给我们看的是定慧、安详、慈悲、自在,这是让你见到他面你就能感觉到。我们所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在他身上看到了。所以这是比前面一层功夫深。再看第四句:

  【摧诸障山。】

  这个『障』,佛法里面有说二障、三障,二障是讲烦恼障、所知障;三障是讲惑障、业障、报障。报是苦报,果报,回向偈常常念的「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诸烦恼要是消掉,这个人就出离六道轮回了。这个人比前面一位善根福德又要高出一层,真的一层比一层高。在一般讲二障要是断了,菩萨位;烦恼障断了,证阿罗汉果,所知障断了,证菩萨位。三障惑业苦,这是六道轮回的业因。为什么会有六道?佛给我们解释,六道之由来就是起惑造业受报,受报的时候又迷惑,迷了又造业,所以惑业苦在循环,这就是轮回的现象;起惑造业受报。

  所以,二障的意思比三障还要圆满,三障通常讲的就是烦恼障,什么人破了?阿罗汉破了,阿罗汉破了三障,超越六道,他到四圣法界去了,不再六道轮回。经上常讲是永脱轮回,阿罗汉永脱轮回了,他再到世间来,那是乘愿再来的,他来教化众生。这样的阿罗汉我们知道都是大乘经上所讲的「回小向大」,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了,因为六道里面的业因他断了,所以他再回到六道是乘愿再来。另外一种乘愿再来的是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报,他这个身体还在世间,还没走,这是经上常讲「有余依涅盘」,这个身是有余的,他什么时候想走他很自在,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但是他跟众生还有缘,还要度这些有缘的众生,这也是乘愿再来。我们常讲转业力为愿力,生死自在!大小乘佛法里头,修行人,出家在家,历代不乏其人,现在有没有?在我们想像当中是肯定有,但是我们肉眼凡夫,我们不认识,他也不暴露身分,永恒不断的来帮助众生。诸位一定要记住,帮助众生里面最主要的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帮助众生明了烦恼习气之害、戒定慧之德。只有真正明白,搞清楚了,欢喜戒定慧,厌弃烦恼习气,这时候他就会有选择,那个选择是正确的了。第五句:

  【净诸垢浊。】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未解脱者,净心垢种」。解脱,这个名词意思我们要懂,「解」,读去声当动词讲,如果念解那就当名词讲,把烦恼习气解除了;「脱」,脱离生死轮回,这是第一个层次的解脱,这个解脱是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他还有未解脱者,是什么?无明烦恼没有解脱,尘沙烦恼也没有解脱,所以他脱不了十法界。必须再要用功,把尘沙烦恼解除,无明烦恼也要化解少分,这样他就能脱离四圣法界。我们常讲十法界,他能脱离十法界了,脱离十法界之后他往生到一真法界。

  在娑婆世界一般的修行人,脱离十法界之后都是到华藏世界,华藏是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之后,无明烦恼没断尽,这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了,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为什么会有四十一个阶级?那是从无明烦恼来说的,把无明烦恼分成四十一品,断一品你的地位就升一级。初住菩萨断一品,二住菩萨断两品,十住菩萨断十品,初行位的菩萨断十一品,二行位的菩萨断十二品;这样断一品升一级。四十一品是等觉菩萨,那就剩一品,已经断了四十品,还有一品,这一品叫生相无明,那是无明的根。这一品断了之后就证得圆满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品无明没断,还叫正等正觉,不能加「无上」。所以正等正觉这个名称是从圆教初住到等觉,我们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你看看这个解脱,解是修因,脱是果报,到如来果地才真正称之为究竟解脱,等觉菩萨还不能称究竟解脱。现在这一句里面境界就很广大了,在我们看起来他从哪里算起?从阿罗汉说起,因为阿罗汉脱三界六道,这是最低的标准。初果、二果、三果没有离开六道,不能叫真正解脱。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这真的解脱了,这是最低位,最高的等觉,你看这个范围多大。未解脱的就是这么多的人,其光照触,各个得利益不一样。换句话说,都能够提升他的境界,提升他的品位,因为这个光能「净心垢种」,种是种子,阿赖耶识里头含藏著不善的种子(垢是不善)、烦恼的种子、无明的种子。这个佛光你接触之后,能够帮助你把阿赖耶识里头不善的种子回归到清净,有这种能力。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其中一些道理我们必须要懂得,西方世界是大乘菩萨修行的道场,大道场,一个极乐世界就是一个大道场,大乘菩萨修的,不是小乘。凡夫何以能去往生?你只是一个净念,把你阿赖耶识里面烦恼习气种子暂时伏住而已,这是我们自己做的功夫,要有能力用你的净行(清净行),都在平常用功夫,诚诚恳恳的念这一句佛号。念,你要看清楚「念」这个字怎么写的,不是口念,口念没有用。念是什么?今心,这个字是会意,让你体会到什么叫念,心上真正有就叫做念。口上念佛,心里头没有佛,那个不叫念佛,那个没有用处;口里虽没有念,心上真有佛,这叫念佛。心上真有佛,自受用,口里念佛是念给别人听的,是让别人听到佛号,阿赖耶识里就种个佛的种子,同时也提醒自己。最重要还是心上真有,时时刻刻念念不忘。

  这个心上怎么有?有一年我在台北华藏图书馆过年,有位老居士(老太太)过年的时候来看我,跟我说她念佛念得很好,功夫很得力,她说她统统都放下了。她说:法师,我只有一桩事情放不下。我说:什么事?孙子放不下。我就跟她讲:你的心上有个孙子是不是?她说:是!我说:你要把心上的孙子换成阿弥陀佛,你就能往生了。那什么?那叫念。你看她没有一天到晚:孙子、孙子、孙子,没有挂在口里,她心里头真有。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想孙子,你说有什么法子?这个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念佛堂堂主的口头禅,我们有没有真做到?不容易!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家亲眷属,有一条牵挂累赘就把你从极乐世界边缘拉回来了,阿弥陀佛没有法子接引,你那个业力很重,拉不动!阿弥陀佛看到这个样子,也只好摇摇头,回去了。所以亲情很难断,要有智慧,智慧开了,你能把他放下了。你爱不爱你的孙子?爱他,但是现在想想我要到极乐世界,我必须把他放下,我到了极乐世界之后我才能度他,我才能真正帮助他。如果把他放在心上放不下,自己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机会失掉了,依旧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一转世,你就不认识你的孙子了,你爱他,他不爱你,没用处,帮不上忙。所以一定要觉悟,唯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到极乐世界,有很多人问我:法师,到极乐世界还要修多久才能行菩萨道,才能够乘愿再来度众生?因为这些人慈悲心切,对他的家亲眷属情很深,恨不得马上就来度他。我告诉他那个不难,你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在阿弥陀佛身边打几个圈圈就行了,你就有能力回到娑婆来教化众生。这是经上说的,不是我在造谣言。你就得到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这在其他法门里头没有的,你再回到娑婆,你不会迷失了。所以,倒驾慈航,乘愿再来,往生的人那是比修任何法门都快速,他可以把自己证无上菩提的时间延长一点,不那么积极。反正怎么样?已经证得不退转,有进无退,不过进得慢一点。进得慢一点不怕,只要不退转,而且是圆证三不退,他可以立刻就回来;度你的家亲眷属。

  问题就是你在现前牙根要咬紧,要能够忍得过,在心里头把你所亲爱的暂时要放下,一定要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秘诀是往生的秘诀,很多人疏忽了,所以造成一个现象,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个法门古大德赞叹著说「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一万个念佛人,李炳南老居士常讲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说清楚、说明白了,你念得不如法。你要是如理如法的念佛,真的万修万人去。你念得不得法,你里头有夹杂,你的念不是净念,佛在经上讲的是「净念相继」,你不是净念,你里头有夹杂,只要有丝毫夹杂就把你净念的功夫破坏掉了,所以你这一生不能成功。老太太不能往生,孙子是他的冤家,来障碍她,来破坏她的功夫,她自己完全不知道,真的被破坏了。所以不是冤家不聚头。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下面第六句:

  【发大信解。】

  清凉在《疏钞》里面跟我们说的是「未信大者,发起入住」。这一句讲得很清楚,这是对小乘根性人说的,对大乘没有信心,现在被佛的佛光照触之后回小向大了。就跟我在前面所说的一样,念佛往生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佛来接引的时候是先阿弥陀佛放光照他,佛光这一照,他的功夫立刻就提升一倍。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提升一倍几几乎乎提升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里面还是有等级的,有上中下三品,下品的就像小乘的初果、二果,有这样的功夫;中品的,那差不多就是四果罗汉;上品的,辟支佛的位次、权教菩萨,还没见性,方便有余土。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应当奋发努力,应当放下万缘,一心称念。称是称名,就是口念,念是心上真有,这个称念是两桩事情,「称」口上有,「念」心上有,这种人一定往生。往生果报的殊胜比这个地方「入住」,那要高得太多太多了!这一句是对权小根性人所讲的,佛光照注能帮助他转小向大。你要说为什么能帮助他转小向大?佛光照注是缘,助缘,这个权教小乘他阿赖耶识里面有大乘的种子,大乘种子埋在权小种子的下面,透不出来,佛光这一照把他阿赖耶识里头大乘种子照出来了。这一照,引出来了,他对於大乘法生起信心,回小向大了。

  像历史上记载的天亲菩萨,这个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马鸣、龙树、天亲。天亲菩萨本来是学小乘的,他在小乘教里头造了五百部论,著作非常丰富,毁谤大乘。哥哥是学大乘的,无著菩萨是他哥哥,以后接受哥哥的教诲,一下觉悟过来了,知道毁谤大乘造严重的罪业。他在佛菩萨面前发愿忏悔,要把舌头割掉;过去毁谤大乘。哥哥就告诉他:过去你无知,你用舌毁谤大乘,你现在回过头来,你可以用你的舌赞叹大乘,何必要把它割掉?他听了说:很对。於是又造了五百部论赞叹大乘,所以他在佛教史里面,千部论师,真的是智慧如海辩才无碍,这是个例子。

  未信大者,佛光一注照这个缘让他发起回小向大,这个「入住」,住是十住菩萨,在大乘法里头的。小乘的果位不出十信。你看大乘圆教里面讲的阿罗汉果,阿罗汉所断的烦恼层次相当於圆教七信位的菩萨。这是断烦恼的程度相等,就是见思烦恼断了,七信位的菩萨见思烦恼断了,但是智慧德能七信位的菩萨比阿罗汉要高很多,这阿罗汉不能够为比的。所以入住那是回小向大,佛光有这样大的助缘,不可思议的威力。第七句:

  【生胜善根。】

  清凉在这一句给我们解释的是,「阙资粮者,生其胜善」。胜是殊胜,阙资粮可以说把整个大小乘统统包括了。资粮是比喻,在从前出门旅行身上一定要带钱,钱是资,不但要带钱,还要带粮食,这是在从前,现在不需要了。现在是旅馆饭店很多,到处都是,用不著自己带粮食。从前旅行要带干粮,这个日子我们过过。二次大战的时候,在中国的社会还相当落后,交通不发达,公路都是砂石的路,车辆走过之后那个灰尘蔽天,如果坐一天的车子,全身至少差不多都有一公分的灰尘,确实非常恐怖。现在道路这么好,车辆这么多,而且车辆的造型不断在改进,车子里面有冷气,密封的,在从前没有。旅行,饭店很少很少,大都市里才有,小城市、小村镇没有,所以出门一定要带粮食,粮食带米,那个米袋子是用一个圆的筒子,布做的,米装在里面打一个结背在身上。出门一定会带一袋米,带个衣服铺盖,一个背包,很辛苦的,那你就懂得什么叫资粮。现在人方便了,带一个信用卡就可以了,既不要带钱,又不要带这个,什么都不需要带,现在人真的要是我们那个时候的人看现在人,现在人是天人,享天福!可是古人常讲的享福要有德,如果没有德,这个福报大了,享过头,祸害就来了。「福兮祸所倚」,中国人造字真有智慧,你看祸跟福样子很像,要不仔细,祸就看成福,细心去辨别,它太接近了。「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你要会做人,你要会办事,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要有智慧趋吉避凶,古大德常常这样教诲人。资粮,从我们初学一直到等觉菩萨。为什么?他需要提升他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境界的条件就叫做资粮,所以这一句里面包含的境界深广无尽。

  『胜善』,意思也是深广无尽。今天以我们念佛的同学,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如来。古大德跟我们讲净土资粮有三类,三种是三个种类,这三类是什么?第一是信,第二是愿,第三是行。信、愿、行称为往生净土的三资粮,我们资粮缺乏了,这三者缺一条就不能往生。凡是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这三个条件的,这叫「胜善」,最殊胜的善。我们为什么没有「信」这个资粮?对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认识不够,生不起信心,这一条我们自己决定不能够疏忽。我们对净土有信心吗?对极乐世界有信心吗?你自己冷静的思惟,诚诚恳恳的答覆你有没有信心,你相不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不相信有阿弥陀佛接引往生,你相不相信经里面所说的往生要具备哪些条件。你要不搞得很清楚很明了,你的信心生不起来!

  在现前如果对於这个世界还有贪恋,还有念头想控制,还有念头想占有,一切人事物要据为己有,你对西方极乐世界不信!你还是信娑婆世界,你还是信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你对於经教没有参透,你不了解,你不相信。信都没有了,哪来的愿?行就更不必说了。那个念佛有口无心,心上真的没有佛。心上有的是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心上有这个东西,心上有自私自利,心上有贪瞋痴慢。这样的人那就是古人所讲的,一天念个十万、二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古大德讲这个话真话,一点都不过分,你是真正缺乏资粮。所以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为什么要亲近道场?还不是善知识跟道场帮助你生胜善而已,意思在此地。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了解,否则的话,真叫太可惜了,这一生真的是希有的因缘当面错过。

  信、愿、行这三个条件都要真正通达教理,然后如佛所教,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才真正能往生。这三个条件三资粮,不是我们一般人具足这三个条件都能往生,哪有那么简单。三个条件里头还有条件,什么条件?善男子善女人,这是基本。善男子善女人具足信愿行才能往生。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这三个条件也不能往生。你有没有注意到?善男子的标准是什么?净业三福里头头一条,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标准,下品的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下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中品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前面四个当然具足。换句话说,这七句他要具足这个条件,三福里第一福、第二福,再加上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他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品位高了,他不在凡圣同居土。

  三皈谈何容易!不要以为说到三皈、说到众戒,我受了三皈,我也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那是什么?那叫名字三皈,有名无实。真正三皈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觉而不迷,皈依佛;正而不邪,皈依法;净而不染,皈依僧。真做到才叫三皈。我对一切人事物还是迷惑颠倒,还会起邪知邪见,依旧会生烦恼(生烦恼就是染著),你没有皈!三皈绝对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把这个誓词念一遍就完了,哪有那么简单的!这个我们在《三皈传授》里面讲解得很清楚,诸位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否则的话,这种形式三皈只是在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种子,现在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它不起现行,它不起作用。戒是受了,受了做不到,做不到就变成犯戒、破戒,怎么能往生?

  上品的善男子善女人,净业三福十一句统统做到了,后面「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上品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具足信愿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为什么?因为他发菩提心,他深信因果。这个深信因果我跟同学们说过很多,说得很详细,他真正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那个念佛,心上真有佛。这就是世尊在大乘经里头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他心里真有佛,他怎么会不作佛?心里没有佛不行。这是在「阙资粮者,生其胜善」,我们举这一个例子来跟诸位说明。在菩萨五十一个阶级里头,从最低的不断往上上升都要靠资粮,资粮就是条件,他要具足他提升境界的条件,这就是「生其胜善」。再看下面第八句:

  【永离一切诸难恐怖。】

  这一句清凉大师给我们注解里面说,「未入地者,除五怖畏」,没有登地。由这个地方我们就能看出来,没有登地的菩萨还是有恐怖、有畏惧,这个「五」是五大类。佛在《心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清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凡夫,我们不要说三贤菩萨,未入地者是三贤菩萨,我们今天有没有怖畏?有,有严重的怖畏,恐怖畏惧,摆在我们眼前的好像有大灾难要来。许许多多宗教典籍里面都记载著现在这个时代是世界末日的时代。再仔细观察,有没有末日的预兆?好像预兆很多、很频繁。不读圣贤书,你不太容易觉察这些预兆,如果你常读圣贤书,几几乎乎我们六根所接触的无一不是灾难的预兆,多么恐怖,天灾人祸!

  佛光照触,我们可以永离一切诸难恐怖。就像《十善业道经》上佛讲的,「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你看看跟这一句意思一样不一样?确实没有两样。《十善业道经》是不是佛光?我们展开经卷,释迦牟尼佛的眉间白毫光就照触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严重障碍的话,读了这个经文,听到这个讲解,他就有很深的感触。在这感触里面他就生起信解行证,所以他就是有缘人。没有缘的人就是说他的善根很薄,烦恼习气很重,读了之后,听了之后,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感触,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我行我素。这是善根薄业障重的人,天天还造业,他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随顺佛菩萨经教,他没有随顺。这个灾难能不能免得了?免不了。如果世间人肯回头,当然肯回头需要助缘,就是前面讲的资粮,这个资粮是什么?教育。古圣先贤的教育现在没有人讲,想学没有地方学,典籍、教科书虽然在,我们这个讲堂里面就不少,没人看、没有人讲、没有人照做,这是没有法子离怖畏的。所以什么是资粮?有人讲解、有人研究、有人认真在做,年年月月不间断的在做。这个就产生效果了,就能够帮助很多人回心转意。

  现在我们在这么多年讲经教学经验当中所看到的,芸芸众生当中,哪一类的众生容易教、容易接受?两头,一个是老人,退休的老人;一个是儿童,十岁以下,好教,很容易接受,当中这一节难,正是经上讲的「刚强难化」。当中这一段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下,刚强难化,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经验。但是只要这两端肯学,肯学好,慢慢就影响当中。所以今天我们讲帮助众生,我们要劝进行者,这就是早年我想到弥陀村这个念头,弥陀村就是教这两头。弥陀村是退休的老人,他们这一生已经算过去了,晚年了,过去这一生所造的行业,那个时候刚强,不太接受别人的意见,更不会接受别人教诲。现在年岁大了,想想再往前面走就是坟墓了,中国古人常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时候这个思想见解跟少壮的时候大不一样,从前做错的事情现在有时候感觉得后悔,不应该害很多人。所以现在跟他讲圣贤教诲听得进去了,听了之后点头,人应该这样子。

  儿童,十岁儿童,还没有被社会严重污染,这个时候这个圣贤典籍教他读、教他背诵,用故事的方法讲给他听,他很有受用。但是这种教学要不能间断,至少五岁到十岁,六年如果不间断,那这个善根打下去,他一生受用不尽。他很可能是底下一个时代的大圣大贤。这就是古德讲的「总在遇缘不同」。但是现在麻烦的事情在哪里?社会上制度问题,你说小孩六岁到十岁天天接受古圣先贤教育,不去念普通学校。家长们就考虑,那将来怎么办,他出身成问题了,所以这是教育制度上有了障碍。虽然如此,还有很少很少少数的家长,他觉悟到了,不让小孩去念小学,自己在家里教,确实这是好办法。像中国过去的私塾一样,小学不读,将来考中学,以同等学历去考中学肯定考得上。为什么?这些儿童底子厚,他有智慧,智慧开了学东西非常容易。如果叫他准备去考中学了,给他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做准备,做考试准备,肯定可以考取。这就是在家长要聪明、要有智慧、要有眼光,看得很远。这个小学六年级的课程考中学的并不困难,儿童真的果然从五岁到十岁能够在圣贤教诲奠定基础,这个人将来不得了。小孩有没有这个缘分是家长,家长有没有这个智慧?有没有这个眼光?有没有这个毅力?这个非常重要。

  『离一切诸难恐怖』,这实在说,我们今天生在这个时代,共业所感没有法子逃避。佛菩萨教导我们,老师教导我们,怎样避免?断恶修善。灾难在现前不要害怕,不要求躲避,有躲避的意念就是你对於这个灾难有恐怖。灾难来是什么?勇敢的接受,心平气和的接受,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一定要跟佛菩萨的教诲相应。在现前我们能够舍己为人,从今天起不再想自己的利益,不再有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为圣贤之道永存世间,为这个,帮助一切众生回头是岸。我活一天干一天,活一年干一年,决不要想我还有明年、还有后年,那是妄想,没有那个道理。打妄想,错了,那叫不切实际。最重要的,抓住现实。现实是什么?此时此刻,我要学佛菩萨,我要像个佛菩萨,这样纵然灾难来了,不惊不怖。为什么?有好地方去,虽然你有悲心,这个世界上苦难众生很多,希望自己久住世间来度化众生。试问我跟这些众生有没有缘?没有缘,你想帮帮不上。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还用攀缘的心就苦了、就错了。我跟众生有缘那就会多住一段时期,没有缘就少住一段时期,何必要勉强一定要住多少年。诸佛菩萨从来没这个念头,这是妄想,妄想分别执著,凡夫!总要通情达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在前面读过,胜音世界为什么福报这么大、这么殊胜?它有因。那个世间的人,都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种的善根福德,现在因缘成熟,果报现前了,无比殊胜,感得无量无边诸佛出世。我们今天所出的这个世间,是这个地方的众生,居住在这个世间众生无量劫来造作一切恶业罪业,累积到今天爆发了,是这么一个原因。我们今天觉悟了,随顺佛陀教诲,回头是岸改过自新。我们改得彻底不彻底?改得究竟不究竟?头一桩大事我们自己能不能成就,这比什么都重要。自己成就了,就成就了众生;自己不能成就,打妄想是不能成就众生的,不能帮忙众生的。自己真要成就,成就道德、成就智慧、成就学问、成就一切功德,自自然然就「永离一切诸难恐怖」。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