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二七卷) 2003/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927
诸位同学,请看「毗卢遮那品」,别显本事之处,第三段「的指一方」。这一段里头也分三段,第三段是「别显道场严事」。我们将这个经文从头念一遍:
【诸佛子,此宝华枝轮大林之中有一道场,名宝华遍照。】
前面我们讲到这个地方,特别介绍这个『道场』的名称,『宝华遍照』。接著看下面经文:
【以众大宝分布庄严。】
这一句说一桩事情。道场名号的含义我们懂得,这是一个教学中心,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处所。这一句就是说的教学内容。佛菩萨教学科目之多,也是没有法子计算的。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各个根性不相同、嗜欲不相同,他的嗜好、欲望不一样,所以佛对大家讲经说法当然就不一样。正如同一个大夫给病人处方一样,好的大夫每天要看几百个人的病,他的处方每个人不相同,决不是一个处方能治众多人的病,没这个道理。
所以,众生有缘遇到诸佛如来,遇到法身菩萨,那是大幸!这些人有能力观机,能够看出这个众生的病根是什么,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状况之下种下这个病根,他有这个能力。因此,他用药、他说法契机,众生听闻之后豁然大悟,当下就能够放下万缘,见性证果。所以法身菩萨是真正的大善知识。众生福报小了,这些诸佛菩萨不来了,实际上不是不来,不能以佛菩萨的身分出现在世间。为什么?众生福薄,众生业障深重。如果以佛菩萨身分出现在世间,众生不能接受,而且还加以毁谤、侮辱,岂不叫众生是罪上加罪!所以佛菩萨不用这个身分出现。我们今天讲,如果用佛菩萨这高姿态出现,这个不行,佛菩萨现在要用低姿态。低姿态来度有缘人,看看哪个有缘的众生,善根福德深厚,对这个善知识真正能够恭敬、能够依教奉行,那么他就得利益。如果他不能够恭敬善知识,这个难!事实我们了解很清楚,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现在这个社会不讲孝道,孝道没有了,师道的根被拔掉了。所以今天诸佛菩萨、法身大士示现在九法界,很不容易,要受尽许许多多的屈辱,为众生培一点善根,培一点点善根要受尽委曲、要受尽侮辱。诸佛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对众生的爱护,绝对不是父母对儿女能够相比的,又何况佛法当中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实实在在是众生业障太重,怎样示相,他看不懂,苦口婆心劝导,他听不进去。看不懂,还是要示现,听不懂,还是要讲。不能说听不入耳,就不讲了,这不可以。佛菩萨的慈悲,於此可见。
此地这一句经,『众大宝』,众是众多,「大宝」就是方法,什么方法?明心见性的方法,转恶为善的方法,转迷为悟的方法,这是大宝。这就是佛家讲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分布庄严』。大的来说,分布在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范围缩小,分布在九法界,分布在六道包括三途。种种示现,种种教导,从来没有间断过。诸佛菩萨已经证得清净法身,所以一切众生对他的无礼、屈辱,他没放在心上,他若无其事。就像一个八十老翁,老祖宗,看到他的重孙(他孙子的儿子)非常可爱。这三岁小孩,他不懂事,心里不高兴,骂这个曾祖父,小拳头打几下,老翁还是笑咪咪的喜欢他。佛菩萨对九法界众生亦复如是。怎么屈辱他,他还是欢欢喜喜的来看待你,因为他无知!小孩太小,无知,两、三岁的小孩。佛跟法身菩萨观世间。再看下面这一句:
【摩尼华轮遍满开敷。】
这经文一看,我们就晓得,『摩尼』是如意宝,『华轮』是圣教。这一句就是我们佛法当中常讲的契机契理的大教,『遍满开敷』。像大花园里面各个品种的花都有,这个世间之所有花卉一样都不缺。现在缘成熟,正是盛开的季节。在中国,就像隋唐时代,大小乘十个宗派都兴起来了,在历史上称为佛教的黄金时代,跟现在不能比。现在佛法,大概净土宗还比较好一点,虽然好一点,跟从前比远远的比不上。其他宗派里面,修学、讲经、传道、弘法的人愈来愈稀少,佛法衰!许许多多宗派现在都没有传人,典籍虽然存在,没有人去学习。没有人依照这个经典去学习,这个宗派就衰微,后继无人,家道衰亡。
值得世间人尊敬赞叹的,没有别的,是这个宗派、这个法门传法的人多,它成就了。我们冷静的去思惟、观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后世人赞叹孔子、推崇孔子?在孔子那个时代,教学传道的人不只孔子一个人,老子也教学、也传道。但是孔子是正式开班授课,学生三千人,有成就的,有成就就是传法的学生,我们讲入室的弟子,传法的学生有七十二个人,他成就了!其他那些教学的人,入室弟子、传道的学生,一个、两个,没有那么多!这是后世对孔老夫子赞叹尊敬的重要因素。所以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建大功,立大业,绝对不是你本身做得怎么好,你有没有传人?后继无人,你的事业等於零。传法的人多,你的功业无比殊胜,在中国历史上,传人能够有七十二个,历史上没有见到过,孔子以后一直到今天,二千五百多年没有见到过。释迦牟尼佛的传法弟子,在家传法弟子不算,出家传法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佛灭度到今年将近三千年,也没有出现哪一个大德、哪一位善知识,他有这么多的传人,没有。在中国,禅宗非常了不起,六祖能大师他的传人,四十三个人。禅宗,确确实实,惠能大师之后,再没有一个大德有这么多的传人,没有了。
所以我们看这个道的盛衰,就从这些地方来观察,如果这个世间,以佛法来说,各个宗派没有传人,这是佛法的危机。哪一个宗要是没有这样的人,这个宗派就断绝了。传人一定要「信解行证」,「依教奉行」,肯定要遵守世尊教导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传法弟子本分的工作,终身的事业。我们看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我们不能不尊敬,他学生这么多,各个都有成就,当然,缘殊胜。缘,多生多世结的缘,结的善缘!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进入李炳南老居士的经学班,学讲经。老师常常嘱咐我们,要跟一切众生结法缘,将来你成就了,法缘殊胜。法缘殊胜是什么?学生多。学生多,学生里面成就的人一定也多。孔老夫子有三千学生,三千里面才七十二个有成就的。如果只有三百个学生,那夫子恐怕只有六、七个成就的。六、七个成就,就不希奇了;换句话说,引不起社会大众的重视。七十多个有成就的,那了不起,谁不赞叹,谁不佩服!道理在此地。所以第一个因,还是要给一切众生结法缘、结善缘。下一句说:
【然以香灯具众宝色。】
这是说的身教。『然』,燃烧。『香』,诸位知道,有烧香,凡是燃烧的都叫烧香。香有涂香,涂抹在身上的,这个地方是燃香,就是烧香。燃灯,燃香、燃灯是表什么?香是戒香,戒怎么燃法?就是严持戒律。身教!以身作则,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以身作则,这是燃香。『灯』是智慧,香跟灯都是要点燃,点燃那个相是「燃烧自己,供养别人」。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示现严持戒律,是不是自利?不是,他已经圆满了,他还要装这个样子吗?供养众生的。让众生看到、闻到:佛都这样做,我不这样做行吗?佛教化众生,自己要带头,自己不带头做,你叫别人做,谁肯相信?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带头。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示现到这个世间,就是做一个带头人。你仔细观察,条条戒律他都做到。戒律里头的四重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杀盗淫妄,四重戒,做到了。再仔细观察,威仪,他也做到了。没有契入境界,或者我们用禅宗的说法,没有明心见性,持戒修定是帮助自己开智慧、帮助自己见性,是自己明心见性的基础。已经明心见性的菩萨还是这样修,是做给别人看,教化众生!
燃灯,这是以智慧、光明供养大众,帮助大众破迷开悟。供香是帮助大众转恶为善。你看看这一句里头的意思,「香」表戒定,学佛的同学都知道,香赞里面有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所以我们每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燃香、燃灯,你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是佛菩萨要的,「香灯」是提示我们自己。我们看到香的烟、闻到香的味道,就要想到戒定;看到佛菩萨前面供的灯,就要想到智慧。戒定慧是三宝,『具众宝色』。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会的是真好,妙极了!你看看,经题上它就具足三宝、具足三学。「大乘无量寿」是果,「庄严」是果德,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怎么证得?后半段是讲因行,修因。「清净平等觉」,清净,戒学;平等,定学;觉是慧学,你看看,戒定慧三学。清净,僧宝;平等,法宝;觉是佛宝,又是三宝。三学、三宝具足,你才证得「大乘无量寿庄严」。
这一部经,这个法门,就是讲的这个因果。真的像「毗卢遮那品」一样,大因大果。果是前面所说的,从「世主妙严品」到「华藏世界品」,所说的毗卢遮那的依正庄严。到这一品才讲因,他怎么修行?怎么样证得的?我们燃香、燃灯,懂不懂这意思?实在讲,很少人懂得这个意思。真正懂得的,只要一接触,见到香灯,甚至於香灯,不管它燃、没有燃,看到香炉、看到灯,就提起自己的观照功夫,也就提起自己戒定慧的薰修,那就是「具众宝色」。为什么?你跟性德相应。再看下面两句:
【焰云弥覆,光网普照。】
这两句经文,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影响,你修戒定慧的影响,影响的范围很大。影响范围大小,你必须要知道,跟你的心量、跟你的愿力,恰好成正比。如果你心量很小,你的愿力不大,那么你的修学,纵然一生很努力、很精进,影响力不大。心量小,不能跟菩萨比,菩萨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的光焰香云弥满虚空法界,他的『光网普照』十方三世。心,不能不大!心量不能拓开,没有办法成就佛事,佛事就是觉悟一切众生的事,你没有办法成就。
我们努力、认真、精进修戒定慧三学,做出很好的样子,如佛菩萨一样,表演给世间人看,人看到了。九法界里头,人法界,人法界怎么样?只有局部。我周边这些人,我这个地区这些人,你不能够影响到全世界,「弥覆」、「普照」你没有!如果你心量大,你悲愿深,你的修持不但能影响一切人类,影响到畜生、影响到动植物,随著你的心量扩大,九法界众生得益,遍法界虚空界的众生得益了!这个不可思议。
初学的人听到这些话以为什么?这是神话。实际,这是事实,这不是神话,有理论做依据。理论是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古人祭祀,我们在祭典仪式里面看到说「祭神如神在」。古人祭祀,多半是祭祖先,祖先已经过世,怎样祭祀?祭祀之前的三天要斋戒。这个三天,这主祭的人(我们称他作斋公),就像我们佛门讲的「闭关」一样,他要闭三天关。把外面一切人事统统拒绝,让自己的心定下来,这三天专想祖先,想他过世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想他当年在世的时候那个情形状况,想三天!就是我们佛门讲的观想。佛门观想是观佛菩萨,他的观想是念他的祖先。到祭祀那一天,精神意志集中,他在祭祀的时候,彷佛看到他的祖先来了,好像看到他的容貌,听到他咳嗽的声音。这个事情是真的是假的?给诸位说,真的,感应道交!三天斋戒是感,祭祀的时候是应,鬼神有应。没有这样虔诚斋戒沐浴之感,他所祭的祖先,他的神不来!为什么?你太草率。就像我们请客,请一个贵宾,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宴会办好,显示我们的诚意、敬意,人家欢喜光临。如果我们很草率,随随便便的,这个失礼,他不来。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够看到人情世故。不通人情世故,你在这个世间办什么事情都办不通,为什么?没有人帮助你,没有人愿意跟你合作,你就孤掌难鸣了。所以读这一句经文,要知道心量不能不大,愿力不能不深。
【诸庄严具常出妙宝。】
我们看这两句,『庄严具』就是种种陈设,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庄严道场这些道具,通常我们最常见的幡、幢、香、花、灯明、供果、供水,这些都叫做「庄严具」。再扩大,我们供养佛菩萨殿堂,殿堂的建筑是艺术,雕梁画栋。这些绘画里面的内容,多半都是世尊八相成道,菩萨三十二应,善财五十三参,都用绘画把它一幅一幅画出来!这些诸庄严具『常出妙宝』,让你看到、听到,香嗅到,有香的味道,有花香的味道,烧香的味道、花香的味道。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帮助你觉悟,启发你断恶向善,帮助你转迷为悟,所以统统是教学的妙宝。
在佛门里面,包括佛菩萨的形像,这个形像,塑的像也好,泥塑、木雕,画的像也好,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天龙八部像,无一不是表法的。我们读了这一卷经,前面刚刚念过天龙八部,诸天,天城,他们居住的地方「树华庄严」。我们能不能提起来?龙城表「究竟」,夜叉城表「金刚胜妙幢」,所以让你看到这些形像,你就想起与性德的相应,哪一个德目跟这个相应。「万德庄严」这一句话是从这个地方讲的。像我们进入寺院庵堂,第一个看到天王殿。天王殿最当中供养的布袋和尚,弥勒菩萨!他代表什么?常生欢喜心。弥勒菩萨笑咪咪的,肚皮很大,代表什么?包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他不能包容的,「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弥勒菩萨代表清净、平等、慈悲,我们能懂吗?看到了,马上就想到清净平等慈悲,教导我们。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教我们日新又新,勇猛精进;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广目、多闻教我们多看、多听。道具都是表法,都是教我们的,这就叫「常出妙宝」,诸庄严具常出妙宝!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下面的经文:
【一切乐中恒奏雅音。】
礼乐。佛家所说的戒律、威仪,就是儒家所讲的礼仪。儒家的礼,跟佛家讲的戒律完全相同;儒家讲仪,佛法讲威仪,也相同。礼仪调身,身体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要合礼,与礼仪相应,人家欢喜接受。『乐』调心,这个心是讲情绪。凡夫当然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要发,不发泄那个人会生病。但是发泄要有节度,不能过分。过分,伤身体、伤精神;也不能够不到,不到是你发泄不出来。圣人为我们制礼作乐,所以用乐让我们抒发感情。乐有乐章、有拍节。
『雅音』是正音,《诗经》里面有《大雅》、《小雅》,纯正之音,这里面没有一丝毫邪思邪见,称为「雅音」。佛法里面称为梵呗,这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梵呗是佛门里面的雅音,『恒奏雅音』。所以佛法里面的偈赞,它的声韵,无论你是演唱,或者你是聆听欣赏,都能够叫你化解烦恼,得到清凉。当你心里面烦躁的时候,听听梵呗,心就能恢复到清凉自在,乐教!夫子教学生用的是礼乐,调和身心。佛菩萨教化众生是用戒律、是用梵呗,还是礼乐。世出世间圣人他们所想的、所做的,你看看,不是大致相同,是完全相同。人类的文化,史学家多年研究,大家都肯定,人类的文明最原始的起源,歌唱。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在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土著,甚至於还有少数没有开化的土著,你看看,他们有歌有舞。他们没有文字,他们有歌舞,他的歌舞也没有文字的承传,口授。所以由此可知,乐教还在礼教之先。最早的、原始的文明,歌唱!逐渐演变到现代的交响乐。
孔老夫子非常重视乐教,中国音乐的哲学就是《礼记》里面的一篇「乐记」。夫子收集,在当时是列国,每一个小国,收集就像现在所说的他们的流行歌曲。因为从这些流行歌曲里面,就了解这个地方社会状况,他们发出在歌声。这里面有正也有邪,夫子把收集来的做一番整理,不善的把它改成善。标准,他老人家确实是有一个标准,《论语》里头有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们就晓得,夫子删定乐章,唱歌的歌词,最高的标准就是「思无邪」。演唱的人也好,听闻的人也好,不会有邪思。什么叫邪思?看看我们现代人的歌舞,现代的歌舞,实在说不能看,那个化妆打扮,妖魔鬼怪!再仔细观察里面的内容,你去看看、去听听,杀盗淫妄!与雅音完全相违背,确实,邪乱之音。人心已经够乱的,这还能受得了吗?
所以现在有许许多多同修跟我说,现在的电影不能看。我是大概有三、四十年没看过电视,我不需要看,大致上的内容我猜也能猜得到。所以古老的、传统的民族音乐、歌舞、戏剧,实在说,值得提倡,那里面还有雅音。中国古老戏剧,编剧、演出的指导原则是「忠孝节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总不离这个原则。所以它起的是教化的作用,它不是提供娱乐。「寓教於乐」,用音乐、歌舞、戏剧来做手段,内容是教育,这个好。圣贤人所提倡的、所推行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如何把它有效的应用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在现代的娱乐界,这是无量的功德。底下一句:
【摩尼宝王现菩萨身。】
这是现身说法。哪是『菩萨身』?思想、见解、言行与经教相应的,你想想,他是不是「菩萨身」?是的,一点都不错。菩萨行布施,你看,欢喜布施。菩萨持戒,他守法、守礼。菩萨忍辱,他心地清净平等,能够包容一切。菩萨精进,他每天有定课;除定课之外,在德行、在学问、在处事待人接物的经验上天天有长进,这是菩萨。菩萨修禅定,什么叫禅定?是不是每天去盘腿面壁?这个形式不重要,禅定重要的是心有主宰,不会受外面一切人事物所影响。用现在的话,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会被六尘境界所诱惑,这是禅定。禅定两个字的定义要懂得,「禅」的意思是外不著相,就是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不受外面境界诱惑,这是禅。「定」是内不动心,永远保持自己清净平等觉,我们讲席里头常讲的,对於一切人事物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这个定应用在生活当中、应用在工作里面、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外面事情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是慧,照见,内里头如如不动。所以处事就不是用意识,是用智慧,智慧来处事,哪有不圆满的,哪里会有过失!凡是感情用事,感情就是烦恼,贪瞋痴慢,这个东西用事才有过失。智慧,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理智,理智处事不会有过失,这叫禅定。
菩萨修般若,般若是智慧,不愚不迷,智慧常常现前。就像惠能一样,「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是般若波罗蜜。你说是不是菩萨?所以,我们自己要懂得落实戒定慧三学、落实六波罗蜜,以四摄法为手段,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无往而不利,佛的经论里头教导我们的,这就是『摩尼宝王现菩萨身』。「摩尼」是如意,「宝王」是性德,把性德在我们这个形体上统统表现出来,发挥出来,光大起来,这身就是菩萨身。佛在此地说这些话,是希望我们自己发心「现菩萨身」。
【种种妙华周遍十方。】
到这个地方是一大段,这一大段就是讲道场的庄严。你看道场庄严里面,这个意味多广、多深、多浓!不必听说法,来看看就知道,真的就开智慧了。『种种妙华』是无量法门,都在这个地方宣演,宣讲表演,『周遍十方』。下面这第二段,「明莲华香海」,莲华香海是什么?佛在这里出现,当然更殊胜了。请看经文:
【其道场前,有一大海,名香摩尼金刚,出大莲华,名华蕊焰轮。其华广大,百亿由旬。茎叶须台,皆是妙宝。】
我们先看这一小段。道场前面有海,这个海名字叫『香摩尼金刚』,这个名号显示海之德。这个海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讲的是法性,性海!诸位在早晚课里头有没有念过「毗卢性海」、「弥陀愿海」?这个地方是毗卢性海。「香」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摩尼」是如意,我们世间人常讲的,随心所欲,变化无穷。所以这五个字里面,「金刚」表智慧,实在讲这是性海里面的三德:般若、德能、相好。你仔细看看,是不是具足这三大德!一般大乘法里面,讲到的是法身、般若、解脱。「金刚」是般若,「香」则表法身,「摩尼」表解脱,三德秘藏!所以这是法性海。
从法性海里面,现宝莲华。『出大莲华』,莲华表法的,佛出现在这个莲华上。这个莲华名字叫『华蕊焰轮』。「蕊」是花心,我们一般看植物,花的中心是蕊,蕊里头有花粉。「焰」是表光,我们看一个花,这个花光彩夺目。「轮」是表圆满,这个莲华一丝毫缺陷都没有,完美绝伦,没有花能跟它相比。你看看,没有说佛,先讲佛的依报。就好像我们没有看到佛来,没有看到老师来,先看到老师的讲堂、老师的讲台、老师的座椅,先看到这个。从这些地方就能够看到这个老师的德行、这个老师的教化,就能够体会得到。对这个老师敬爱之心,所谓是油然而生。
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学生跟老师学习,你有多少成就,不在老师那一边。在哪里?在自己这一边,我自己对老师有一分诚敬心,得一分利益,我有十分诚敬心,得十分利益。所以一个老师教很多个学生,我在早年,没出家的时候,参加李老师的经学班,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有二十多个人,跟李老师学教。这二十多个人,老师教是一样的,大家在一起上课,老师没有说特别对哪个多教一点,没有,一起上课。但是这二十多个同学,每一个人所得的不一样,老师知道。老师怎么知道?是不是要考考学生?不需要,考试太笨了。老师怎么知道?看每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尊师重道,他就从这里看。对老师有十分尊重的,肯定他完全吸收了。对老师只有两、三分尊重的,老师知道,他所教的,他只能够吸收两、三分,还有六、七分他不能接受、不能吸收。所以学生一生成就多少,不在老师。
从这个地方我能体会到,为什么古时候父母教育子女尊师重道?怎么教法?自己表演给儿女看,儿女哪里会懂?这个东西就跟演戏一样,父母、老师是演员,儿女、学生是观众。我就是看到这一出戏,才明白过来的。那个时候我大概是七岁,六岁还是七岁,上学,上私塾。父亲带著礼物,是供养老师的,带著我。到学堂了,私塾、小学堂,学生也只有二十几个人。先拜孔老夫子,它也有个礼堂,礼堂当中供的是一个大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供这个大牌位,向这个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我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后面,磕头,三跪九叩首。拜完孔老夫子之后,我父亲把礼物送给老师,请老师上座。坐好之后,我父亲带著我拜老师,也是三跪九叩首,老师端端坐在那里。这我们看到了,父亲对老师三跪九叩首,我对老师不敢不尊敬。这是父母跟老师在那里演戏,让我明了,明了什么?尊师重道。我的尊师重道就是头一堂课学来的,一生得利益。
往后在学校读书,我尊敬老师。以后到台湾,失学了,找到方东美先生,完全是诚敬两个字被方老师看出来,收了我这个学生。我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利用公余的时间,到学校里听他的课,旁听。没有想到方先生特别教我,不让我到学校去,每个星期天给我两个小时,到他家里上课,学生就是我一个。这是我作梦都想不到的事情,老师对我这样的恩德。什么原因?诚敬。我跟他学哲学,他分了四个单元,最后一个单元跟我讲的是「佛经哲学」,我才知道佛教经典里面有宝。原来根本就不知道,总以为佛教是迷信,佛教远远比不上基督教,比不上天主教,甚至於连伊斯兰教都比不上。经过方老师这一说,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经典里面有这么好的东西。靠诚敬。
接受佛法之后,非常幸运,大概不到一个月我就认识章嘉大师。学佛,总得要找一个佛教的专家来指导,方先生是搞哲学的,这样我就跟章嘉大师三年。大师慈悲,也是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星期天的上午到他家里向他请教。三年,他老人家往生了,我的老师,指导的老师没有了,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到台中,我也把工作辞掉,专心跟他学,在台中住了十年。我证实印光大师所说的,学生对老师「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老师没有恭敬心,阳奉阴违,你什么都得不到,真的,一点都不错。我自己同学当中,这二十多个同学,我看出来,每一个同学得多少,跟他对老师的态度、心态,完全成正比例。
再看看这几十年当中,我讲经没有中断过,听我讲经的人他能得多少利益,我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地方同学们必须要知道,是不是一定要学生对老师恭敬?如果你这样想法,那就错了。老师哪里会要求学生恭敬!这决定不是个好老师。而是什么?他对於学业、道业的尊重,是这么一个原因。老师是个修道、传道的人,为了对道业的尊重,自自然然对老师就尊重,这里面一丝毫的勉强都没有。所以尊师是为什么,是重道!重道的人哪有不尊师?你不尊师,你这个道怎么能学得到,怎么能成就?所以是重道而尊师,道理在此地。而尊师重道确确实实能产生影响力。近,影响你的同学,同学当中看你对老师这么尊敬,看你有这么多成就,影响他,他受感动,他也会尊师重道;帮助老师教学、帮助同学成就。当然同学里头还是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否则的话,当时是受感动,他没有持久的力量。六根遇到外面的诱惑,他就退心,所以成就难。唯有信心坚定,不受外境的干扰、不受外诱的影响,能成功。
事无大小,我心里有疑,我不能问别人,我有老师。老师对我,有帮助我、为我断疑解惑的义务,我跟他是师生关系,我有任何疑问,我请教老师。甚至於听到别人毁谤老师,严重的毁谤,我也会请教老师,外头人为什么会有这个传言?老师要坚定我的信心,不让我受这些流言的影响,他分析给我听。在日常生活当中,接引大众,大众的根性不一样,因此接引的手段不相同,这是我们原先不晓得的。譬如像戒律,有的时候他示现好像是破戒了。我们知道老师的生活简单,戒律清净,李老师日中一食,这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有人晚上请他吃饭,他也去,常常带我去,而且带我去的时候我一定坐在他身边,我对老师感恩。他告诉我晚上人家请他,为什么要去。日中一食,晚上还要去,是让这个请客的人生欢喜心。请客的人是初学,不是老佛教徒;老佛教徒知道,不会请老师晚上吃东西的,初学。如果不答应,他不懂得什么叫持戒、持午,他不懂得。他会怎么想法?「这个老师架子很大,你看我请都请不动」,他就毁谤,退心!老师去了,到以后再听说「老师晚上都不吃东西,你请,他去」,那个人心里更感动。这是方法!善巧方便,摄受众生。
我十年跟他学了很多东西,这是活学活用,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的。老师给我讲,戒律,条条戒都有开缘,具足开缘不开戒,也叫犯戒。你想想看,这个刚刚学佛的人,搞了一些好酒好菜来宴请老师,老师如果不去,他学法的缘就断掉了。老师这一场应酬,把他拉到佛门里来了,永远对老师存恭敬、感激之心,接受老师教诲。举这一个例,实在讲例子太多!由此,我们就懂得这里头有个大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为利益众生,叫开戒;如果是为自己利益,破戒。开遮持犯,最高的原则就在此地,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众生,条条戒都有开缘。你要不懂这些道理,死在戒条上,那个戒律行不通!活的,心地清净不染。要让佛法在这个世间畅通无阻,尽量的减少障缘,你不懂这个道理怎么行?所以「华蕊焰轮」讲到圆满了,没有缺陷它就圆满了。有缺陷,持戒再好,它有缺陷,它不圆满,那个持戒不能得定、不能开慧,只能变成一个小小的善业而已,那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的教学。现在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毗卢遮那品」,别显本事之处,第三段「的指一方」。这一段里头也分三段,第三段是「别显道场严事」。我们将这个经文从头念一遍:
【诸佛子,此宝华枝轮大林之中有一道场,名宝华遍照。】
前面我们讲到这个地方,特别介绍这个『道场』的名称,『宝华遍照』。接著看下面经文:
【以众大宝分布庄严。】
这一句说一桩事情。道场名号的含义我们懂得,这是一个教学中心,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处所。这一句就是说的教学内容。佛菩萨教学科目之多,也是没有法子计算的。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各个根性不相同、嗜欲不相同,他的嗜好、欲望不一样,所以佛对大家讲经说法当然就不一样。正如同一个大夫给病人处方一样,好的大夫每天要看几百个人的病,他的处方每个人不相同,决不是一个处方能治众多人的病,没这个道理。
所以,众生有缘遇到诸佛如来,遇到法身菩萨,那是大幸!这些人有能力观机,能够看出这个众生的病根是什么,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状况之下种下这个病根,他有这个能力。因此,他用药、他说法契机,众生听闻之后豁然大悟,当下就能够放下万缘,见性证果。所以法身菩萨是真正的大善知识。众生福报小了,这些诸佛菩萨不来了,实际上不是不来,不能以佛菩萨的身分出现在世间。为什么?众生福薄,众生业障深重。如果以佛菩萨身分出现在世间,众生不能接受,而且还加以毁谤、侮辱,岂不叫众生是罪上加罪!所以佛菩萨不用这个身分出现。我们今天讲,如果用佛菩萨这高姿态出现,这个不行,佛菩萨现在要用低姿态。低姿态来度有缘人,看看哪个有缘的众生,善根福德深厚,对这个善知识真正能够恭敬、能够依教奉行,那么他就得利益。如果他不能够恭敬善知识,这个难!事实我们了解很清楚,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现在这个社会不讲孝道,孝道没有了,师道的根被拔掉了。所以今天诸佛菩萨、法身大士示现在九法界,很不容易,要受尽许许多多的屈辱,为众生培一点善根,培一点点善根要受尽委曲、要受尽侮辱。诸佛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对众生的爱护,绝对不是父母对儿女能够相比的,又何况佛法当中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实实在在是众生业障太重,怎样示相,他看不懂,苦口婆心劝导,他听不进去。看不懂,还是要示现,听不懂,还是要讲。不能说听不入耳,就不讲了,这不可以。佛菩萨的慈悲,於此可见。
此地这一句经,『众大宝』,众是众多,「大宝」就是方法,什么方法?明心见性的方法,转恶为善的方法,转迷为悟的方法,这是大宝。这就是佛家讲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分布庄严』。大的来说,分布在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范围缩小,分布在九法界,分布在六道包括三途。种种示现,种种教导,从来没有间断过。诸佛菩萨已经证得清净法身,所以一切众生对他的无礼、屈辱,他没放在心上,他若无其事。就像一个八十老翁,老祖宗,看到他的重孙(他孙子的儿子)非常可爱。这三岁小孩,他不懂事,心里不高兴,骂这个曾祖父,小拳头打几下,老翁还是笑咪咪的喜欢他。佛菩萨对九法界众生亦复如是。怎么屈辱他,他还是欢欢喜喜的来看待你,因为他无知!小孩太小,无知,两、三岁的小孩。佛跟法身菩萨观世间。再看下面这一句:
【摩尼华轮遍满开敷。】
这经文一看,我们就晓得,『摩尼』是如意宝,『华轮』是圣教。这一句就是我们佛法当中常讲的契机契理的大教,『遍满开敷』。像大花园里面各个品种的花都有,这个世间之所有花卉一样都不缺。现在缘成熟,正是盛开的季节。在中国,就像隋唐时代,大小乘十个宗派都兴起来了,在历史上称为佛教的黄金时代,跟现在不能比。现在佛法,大概净土宗还比较好一点,虽然好一点,跟从前比远远的比不上。其他宗派里面,修学、讲经、传道、弘法的人愈来愈稀少,佛法衰!许许多多宗派现在都没有传人,典籍虽然存在,没有人去学习。没有人依照这个经典去学习,这个宗派就衰微,后继无人,家道衰亡。
值得世间人尊敬赞叹的,没有别的,是这个宗派、这个法门传法的人多,它成就了。我们冷静的去思惟、观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后世人赞叹孔子、推崇孔子?在孔子那个时代,教学传道的人不只孔子一个人,老子也教学、也传道。但是孔子是正式开班授课,学生三千人,有成就的,有成就就是传法的学生,我们讲入室的弟子,传法的学生有七十二个人,他成就了!其他那些教学的人,入室弟子、传道的学生,一个、两个,没有那么多!这是后世对孔老夫子赞叹尊敬的重要因素。所以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建大功,立大业,绝对不是你本身做得怎么好,你有没有传人?后继无人,你的事业等於零。传法的人多,你的功业无比殊胜,在中国历史上,传人能够有七十二个,历史上没有见到过,孔子以后一直到今天,二千五百多年没有见到过。释迦牟尼佛的传法弟子,在家传法弟子不算,出家传法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佛灭度到今年将近三千年,也没有出现哪一个大德、哪一位善知识,他有这么多的传人,没有。在中国,禅宗非常了不起,六祖能大师他的传人,四十三个人。禅宗,确确实实,惠能大师之后,再没有一个大德有这么多的传人,没有了。
所以我们看这个道的盛衰,就从这些地方来观察,如果这个世间,以佛法来说,各个宗派没有传人,这是佛法的危机。哪一个宗要是没有这样的人,这个宗派就断绝了。传人一定要「信解行证」,「依教奉行」,肯定要遵守世尊教导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传法弟子本分的工作,终身的事业。我们看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我们不能不尊敬,他学生这么多,各个都有成就,当然,缘殊胜。缘,多生多世结的缘,结的善缘!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进入李炳南老居士的经学班,学讲经。老师常常嘱咐我们,要跟一切众生结法缘,将来你成就了,法缘殊胜。法缘殊胜是什么?学生多。学生多,学生里面成就的人一定也多。孔老夫子有三千学生,三千里面才七十二个有成就的。如果只有三百个学生,那夫子恐怕只有六、七个成就的。六、七个成就,就不希奇了;换句话说,引不起社会大众的重视。七十多个有成就的,那了不起,谁不赞叹,谁不佩服!道理在此地。所以第一个因,还是要给一切众生结法缘、结善缘。下一句说:
【然以香灯具众宝色。】
这是说的身教。『然』,燃烧。『香』,诸位知道,有烧香,凡是燃烧的都叫烧香。香有涂香,涂抹在身上的,这个地方是燃香,就是烧香。燃灯,燃香、燃灯是表什么?香是戒香,戒怎么燃法?就是严持戒律。身教!以身作则,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以身作则,这是燃香。『灯』是智慧,香跟灯都是要点燃,点燃那个相是「燃烧自己,供养别人」。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示现严持戒律,是不是自利?不是,他已经圆满了,他还要装这个样子吗?供养众生的。让众生看到、闻到:佛都这样做,我不这样做行吗?佛教化众生,自己要带头,自己不带头做,你叫别人做,谁肯相信?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带头。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示现到这个世间,就是做一个带头人。你仔细观察,条条戒律他都做到。戒律里头的四重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杀盗淫妄,四重戒,做到了。再仔细观察,威仪,他也做到了。没有契入境界,或者我们用禅宗的说法,没有明心见性,持戒修定是帮助自己开智慧、帮助自己见性,是自己明心见性的基础。已经明心见性的菩萨还是这样修,是做给别人看,教化众生!
燃灯,这是以智慧、光明供养大众,帮助大众破迷开悟。供香是帮助大众转恶为善。你看看这一句里头的意思,「香」表戒定,学佛的同学都知道,香赞里面有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所以我们每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燃香、燃灯,你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是佛菩萨要的,「香灯」是提示我们自己。我们看到香的烟、闻到香的味道,就要想到戒定;看到佛菩萨前面供的灯,就要想到智慧。戒定慧是三宝,『具众宝色』。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会的是真好,妙极了!你看看,经题上它就具足三宝、具足三学。「大乘无量寿」是果,「庄严」是果德,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怎么证得?后半段是讲因行,修因。「清净平等觉」,清净,戒学;平等,定学;觉是慧学,你看看,戒定慧三学。清净,僧宝;平等,法宝;觉是佛宝,又是三宝。三学、三宝具足,你才证得「大乘无量寿庄严」。
这一部经,这个法门,就是讲的这个因果。真的像「毗卢遮那品」一样,大因大果。果是前面所说的,从「世主妙严品」到「华藏世界品」,所说的毗卢遮那的依正庄严。到这一品才讲因,他怎么修行?怎么样证得的?我们燃香、燃灯,懂不懂这意思?实在讲,很少人懂得这个意思。真正懂得的,只要一接触,见到香灯,甚至於香灯,不管它燃、没有燃,看到香炉、看到灯,就提起自己的观照功夫,也就提起自己戒定慧的薰修,那就是「具众宝色」。为什么?你跟性德相应。再看下面两句:
【焰云弥覆,光网普照。】
这两句经文,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影响,你修戒定慧的影响,影响的范围很大。影响范围大小,你必须要知道,跟你的心量、跟你的愿力,恰好成正比。如果你心量很小,你的愿力不大,那么你的修学,纵然一生很努力、很精进,影响力不大。心量小,不能跟菩萨比,菩萨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的光焰香云弥满虚空法界,他的『光网普照』十方三世。心,不能不大!心量不能拓开,没有办法成就佛事,佛事就是觉悟一切众生的事,你没有办法成就。
我们努力、认真、精进修戒定慧三学,做出很好的样子,如佛菩萨一样,表演给世间人看,人看到了。九法界里头,人法界,人法界怎么样?只有局部。我周边这些人,我这个地区这些人,你不能够影响到全世界,「弥覆」、「普照」你没有!如果你心量大,你悲愿深,你的修持不但能影响一切人类,影响到畜生、影响到动植物,随著你的心量扩大,九法界众生得益,遍法界虚空界的众生得益了!这个不可思议。
初学的人听到这些话以为什么?这是神话。实际,这是事实,这不是神话,有理论做依据。理论是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古人祭祀,我们在祭典仪式里面看到说「祭神如神在」。古人祭祀,多半是祭祖先,祖先已经过世,怎样祭祀?祭祀之前的三天要斋戒。这个三天,这主祭的人(我们称他作斋公),就像我们佛门讲的「闭关」一样,他要闭三天关。把外面一切人事统统拒绝,让自己的心定下来,这三天专想祖先,想他过世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想他当年在世的时候那个情形状况,想三天!就是我们佛门讲的观想。佛门观想是观佛菩萨,他的观想是念他的祖先。到祭祀那一天,精神意志集中,他在祭祀的时候,彷佛看到他的祖先来了,好像看到他的容貌,听到他咳嗽的声音。这个事情是真的是假的?给诸位说,真的,感应道交!三天斋戒是感,祭祀的时候是应,鬼神有应。没有这样虔诚斋戒沐浴之感,他所祭的祖先,他的神不来!为什么?你太草率。就像我们请客,请一个贵宾,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宴会办好,显示我们的诚意、敬意,人家欢喜光临。如果我们很草率,随随便便的,这个失礼,他不来。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够看到人情世故。不通人情世故,你在这个世间办什么事情都办不通,为什么?没有人帮助你,没有人愿意跟你合作,你就孤掌难鸣了。所以读这一句经文,要知道心量不能不大,愿力不能不深。
【诸庄严具常出妙宝。】
我们看这两句,『庄严具』就是种种陈设,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庄严道场这些道具,通常我们最常见的幡、幢、香、花、灯明、供果、供水,这些都叫做「庄严具」。再扩大,我们供养佛菩萨殿堂,殿堂的建筑是艺术,雕梁画栋。这些绘画里面的内容,多半都是世尊八相成道,菩萨三十二应,善财五十三参,都用绘画把它一幅一幅画出来!这些诸庄严具『常出妙宝』,让你看到、听到,香嗅到,有香的味道,有花香的味道,烧香的味道、花香的味道。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帮助你觉悟,启发你断恶向善,帮助你转迷为悟,所以统统是教学的妙宝。
在佛门里面,包括佛菩萨的形像,这个形像,塑的像也好,泥塑、木雕,画的像也好,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天龙八部像,无一不是表法的。我们读了这一卷经,前面刚刚念过天龙八部,诸天,天城,他们居住的地方「树华庄严」。我们能不能提起来?龙城表「究竟」,夜叉城表「金刚胜妙幢」,所以让你看到这些形像,你就想起与性德的相应,哪一个德目跟这个相应。「万德庄严」这一句话是从这个地方讲的。像我们进入寺院庵堂,第一个看到天王殿。天王殿最当中供养的布袋和尚,弥勒菩萨!他代表什么?常生欢喜心。弥勒菩萨笑咪咪的,肚皮很大,代表什么?包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他不能包容的,「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弥勒菩萨代表清净、平等、慈悲,我们能懂吗?看到了,马上就想到清净平等慈悲,教导我们。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教我们日新又新,勇猛精进;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广目、多闻教我们多看、多听。道具都是表法,都是教我们的,这就叫「常出妙宝」,诸庄严具常出妙宝!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下面的经文:
【一切乐中恒奏雅音。】
礼乐。佛家所说的戒律、威仪,就是儒家所讲的礼仪。儒家的礼,跟佛家讲的戒律完全相同;儒家讲仪,佛法讲威仪,也相同。礼仪调身,身体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要合礼,与礼仪相应,人家欢喜接受。『乐』调心,这个心是讲情绪。凡夫当然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要发,不发泄那个人会生病。但是发泄要有节度,不能过分。过分,伤身体、伤精神;也不能够不到,不到是你发泄不出来。圣人为我们制礼作乐,所以用乐让我们抒发感情。乐有乐章、有拍节。
『雅音』是正音,《诗经》里面有《大雅》、《小雅》,纯正之音,这里面没有一丝毫邪思邪见,称为「雅音」。佛法里面称为梵呗,这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梵呗是佛门里面的雅音,『恒奏雅音』。所以佛法里面的偈赞,它的声韵,无论你是演唱,或者你是聆听欣赏,都能够叫你化解烦恼,得到清凉。当你心里面烦躁的时候,听听梵呗,心就能恢复到清凉自在,乐教!夫子教学生用的是礼乐,调和身心。佛菩萨教化众生是用戒律、是用梵呗,还是礼乐。世出世间圣人他们所想的、所做的,你看看,不是大致相同,是完全相同。人类的文化,史学家多年研究,大家都肯定,人类的文明最原始的起源,歌唱。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在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土著,甚至於还有少数没有开化的土著,你看看,他们有歌有舞。他们没有文字,他们有歌舞,他的歌舞也没有文字的承传,口授。所以由此可知,乐教还在礼教之先。最早的、原始的文明,歌唱!逐渐演变到现代的交响乐。
孔老夫子非常重视乐教,中国音乐的哲学就是《礼记》里面的一篇「乐记」。夫子收集,在当时是列国,每一个小国,收集就像现在所说的他们的流行歌曲。因为从这些流行歌曲里面,就了解这个地方社会状况,他们发出在歌声。这里面有正也有邪,夫子把收集来的做一番整理,不善的把它改成善。标准,他老人家确实是有一个标准,《论语》里头有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们就晓得,夫子删定乐章,唱歌的歌词,最高的标准就是「思无邪」。演唱的人也好,听闻的人也好,不会有邪思。什么叫邪思?看看我们现代人的歌舞,现代的歌舞,实在说不能看,那个化妆打扮,妖魔鬼怪!再仔细观察里面的内容,你去看看、去听听,杀盗淫妄!与雅音完全相违背,确实,邪乱之音。人心已经够乱的,这还能受得了吗?
所以现在有许许多多同修跟我说,现在的电影不能看。我是大概有三、四十年没看过电视,我不需要看,大致上的内容我猜也能猜得到。所以古老的、传统的民族音乐、歌舞、戏剧,实在说,值得提倡,那里面还有雅音。中国古老戏剧,编剧、演出的指导原则是「忠孝节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总不离这个原则。所以它起的是教化的作用,它不是提供娱乐。「寓教於乐」,用音乐、歌舞、戏剧来做手段,内容是教育,这个好。圣贤人所提倡的、所推行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如何把它有效的应用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在现代的娱乐界,这是无量的功德。底下一句:
【摩尼宝王现菩萨身。】
这是现身说法。哪是『菩萨身』?思想、见解、言行与经教相应的,你想想,他是不是「菩萨身」?是的,一点都不错。菩萨行布施,你看,欢喜布施。菩萨持戒,他守法、守礼。菩萨忍辱,他心地清净平等,能够包容一切。菩萨精进,他每天有定课;除定课之外,在德行、在学问、在处事待人接物的经验上天天有长进,这是菩萨。菩萨修禅定,什么叫禅定?是不是每天去盘腿面壁?这个形式不重要,禅定重要的是心有主宰,不会受外面一切人事物所影响。用现在的话,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会被六尘境界所诱惑,这是禅定。禅定两个字的定义要懂得,「禅」的意思是外不著相,就是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不受外面境界诱惑,这是禅。「定」是内不动心,永远保持自己清净平等觉,我们讲席里头常讲的,对於一切人事物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这个定应用在生活当中、应用在工作里面、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外面事情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是慧,照见,内里头如如不动。所以处事就不是用意识,是用智慧,智慧来处事,哪有不圆满的,哪里会有过失!凡是感情用事,感情就是烦恼,贪瞋痴慢,这个东西用事才有过失。智慧,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理智,理智处事不会有过失,这叫禅定。
菩萨修般若,般若是智慧,不愚不迷,智慧常常现前。就像惠能一样,「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是般若波罗蜜。你说是不是菩萨?所以,我们自己要懂得落实戒定慧三学、落实六波罗蜜,以四摄法为手段,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无往而不利,佛的经论里头教导我们的,这就是『摩尼宝王现菩萨身』。「摩尼」是如意,「宝王」是性德,把性德在我们这个形体上统统表现出来,发挥出来,光大起来,这身就是菩萨身。佛在此地说这些话,是希望我们自己发心「现菩萨身」。
【种种妙华周遍十方。】
到这个地方是一大段,这一大段就是讲道场的庄严。你看道场庄严里面,这个意味多广、多深、多浓!不必听说法,来看看就知道,真的就开智慧了。『种种妙华』是无量法门,都在这个地方宣演,宣讲表演,『周遍十方』。下面这第二段,「明莲华香海」,莲华香海是什么?佛在这里出现,当然更殊胜了。请看经文:
【其道场前,有一大海,名香摩尼金刚,出大莲华,名华蕊焰轮。其华广大,百亿由旬。茎叶须台,皆是妙宝。】
我们先看这一小段。道场前面有海,这个海名字叫『香摩尼金刚』,这个名号显示海之德。这个海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讲的是法性,性海!诸位在早晚课里头有没有念过「毗卢性海」、「弥陀愿海」?这个地方是毗卢性海。「香」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摩尼」是如意,我们世间人常讲的,随心所欲,变化无穷。所以这五个字里面,「金刚」表智慧,实在讲这是性海里面的三德:般若、德能、相好。你仔细看看,是不是具足这三大德!一般大乘法里面,讲到的是法身、般若、解脱。「金刚」是般若,「香」则表法身,「摩尼」表解脱,三德秘藏!所以这是法性海。
从法性海里面,现宝莲华。『出大莲华』,莲华表法的,佛出现在这个莲华上。这个莲华名字叫『华蕊焰轮』。「蕊」是花心,我们一般看植物,花的中心是蕊,蕊里头有花粉。「焰」是表光,我们看一个花,这个花光彩夺目。「轮」是表圆满,这个莲华一丝毫缺陷都没有,完美绝伦,没有花能跟它相比。你看看,没有说佛,先讲佛的依报。就好像我们没有看到佛来,没有看到老师来,先看到老师的讲堂、老师的讲台、老师的座椅,先看到这个。从这些地方就能够看到这个老师的德行、这个老师的教化,就能够体会得到。对这个老师敬爱之心,所谓是油然而生。
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学生跟老师学习,你有多少成就,不在老师那一边。在哪里?在自己这一边,我自己对老师有一分诚敬心,得一分利益,我有十分诚敬心,得十分利益。所以一个老师教很多个学生,我在早年,没出家的时候,参加李老师的经学班,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有二十多个人,跟李老师学教。这二十多个人,老师教是一样的,大家在一起上课,老师没有说特别对哪个多教一点,没有,一起上课。但是这二十多个同学,每一个人所得的不一样,老师知道。老师怎么知道?是不是要考考学生?不需要,考试太笨了。老师怎么知道?看每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尊师重道,他就从这里看。对老师有十分尊重的,肯定他完全吸收了。对老师只有两、三分尊重的,老师知道,他所教的,他只能够吸收两、三分,还有六、七分他不能接受、不能吸收。所以学生一生成就多少,不在老师。
从这个地方我能体会到,为什么古时候父母教育子女尊师重道?怎么教法?自己表演给儿女看,儿女哪里会懂?这个东西就跟演戏一样,父母、老师是演员,儿女、学生是观众。我就是看到这一出戏,才明白过来的。那个时候我大概是七岁,六岁还是七岁,上学,上私塾。父亲带著礼物,是供养老师的,带著我。到学堂了,私塾、小学堂,学生也只有二十几个人。先拜孔老夫子,它也有个礼堂,礼堂当中供的是一个大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供这个大牌位,向这个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我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后面,磕头,三跪九叩首。拜完孔老夫子之后,我父亲把礼物送给老师,请老师上座。坐好之后,我父亲带著我拜老师,也是三跪九叩首,老师端端坐在那里。这我们看到了,父亲对老师三跪九叩首,我对老师不敢不尊敬。这是父母跟老师在那里演戏,让我明了,明了什么?尊师重道。我的尊师重道就是头一堂课学来的,一生得利益。
往后在学校读书,我尊敬老师。以后到台湾,失学了,找到方东美先生,完全是诚敬两个字被方老师看出来,收了我这个学生。我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利用公余的时间,到学校里听他的课,旁听。没有想到方先生特别教我,不让我到学校去,每个星期天给我两个小时,到他家里上课,学生就是我一个。这是我作梦都想不到的事情,老师对我这样的恩德。什么原因?诚敬。我跟他学哲学,他分了四个单元,最后一个单元跟我讲的是「佛经哲学」,我才知道佛教经典里面有宝。原来根本就不知道,总以为佛教是迷信,佛教远远比不上基督教,比不上天主教,甚至於连伊斯兰教都比不上。经过方老师这一说,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经典里面有这么好的东西。靠诚敬。
接受佛法之后,非常幸运,大概不到一个月我就认识章嘉大师。学佛,总得要找一个佛教的专家来指导,方先生是搞哲学的,这样我就跟章嘉大师三年。大师慈悲,也是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星期天的上午到他家里向他请教。三年,他老人家往生了,我的老师,指导的老师没有了,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到台中,我也把工作辞掉,专心跟他学,在台中住了十年。我证实印光大师所说的,学生对老师「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老师没有恭敬心,阳奉阴违,你什么都得不到,真的,一点都不错。我自己同学当中,这二十多个同学,我看出来,每一个同学得多少,跟他对老师的态度、心态,完全成正比例。
再看看这几十年当中,我讲经没有中断过,听我讲经的人他能得多少利益,我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地方同学们必须要知道,是不是一定要学生对老师恭敬?如果你这样想法,那就错了。老师哪里会要求学生恭敬!这决定不是个好老师。而是什么?他对於学业、道业的尊重,是这么一个原因。老师是个修道、传道的人,为了对道业的尊重,自自然然对老师就尊重,这里面一丝毫的勉强都没有。所以尊师是为什么,是重道!重道的人哪有不尊师?你不尊师,你这个道怎么能学得到,怎么能成就?所以是重道而尊师,道理在此地。而尊师重道确确实实能产生影响力。近,影响你的同学,同学当中看你对老师这么尊敬,看你有这么多成就,影响他,他受感动,他也会尊师重道;帮助老师教学、帮助同学成就。当然同学里头还是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否则的话,当时是受感动,他没有持久的力量。六根遇到外面的诱惑,他就退心,所以成就难。唯有信心坚定,不受外境的干扰、不受外诱的影响,能成功。
事无大小,我心里有疑,我不能问别人,我有老师。老师对我,有帮助我、为我断疑解惑的义务,我跟他是师生关系,我有任何疑问,我请教老师。甚至於听到别人毁谤老师,严重的毁谤,我也会请教老师,外头人为什么会有这个传言?老师要坚定我的信心,不让我受这些流言的影响,他分析给我听。在日常生活当中,接引大众,大众的根性不一样,因此接引的手段不相同,这是我们原先不晓得的。譬如像戒律,有的时候他示现好像是破戒了。我们知道老师的生活简单,戒律清净,李老师日中一食,这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有人晚上请他吃饭,他也去,常常带我去,而且带我去的时候我一定坐在他身边,我对老师感恩。他告诉我晚上人家请他,为什么要去。日中一食,晚上还要去,是让这个请客的人生欢喜心。请客的人是初学,不是老佛教徒;老佛教徒知道,不会请老师晚上吃东西的,初学。如果不答应,他不懂得什么叫持戒、持午,他不懂得。他会怎么想法?「这个老师架子很大,你看我请都请不动」,他就毁谤,退心!老师去了,到以后再听说「老师晚上都不吃东西,你请,他去」,那个人心里更感动。这是方法!善巧方便,摄受众生。
我十年跟他学了很多东西,这是活学活用,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的。老师给我讲,戒律,条条戒都有开缘,具足开缘不开戒,也叫犯戒。你想想看,这个刚刚学佛的人,搞了一些好酒好菜来宴请老师,老师如果不去,他学法的缘就断掉了。老师这一场应酬,把他拉到佛门里来了,永远对老师存恭敬、感激之心,接受老师教诲。举这一个例,实在讲例子太多!由此,我们就懂得这里头有个大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为利益众生,叫开戒;如果是为自己利益,破戒。开遮持犯,最高的原则就在此地,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众生,条条戒都有开缘。你要不懂这些道理,死在戒条上,那个戒律行不通!活的,心地清净不染。要让佛法在这个世间畅通无阻,尽量的减少障缘,你不懂这个道理怎么行?所以「华蕊焰轮」讲到圆满了,没有缺陷它就圆满了。有缺陷,持戒再好,它有缺陷,它不圆满,那个持戒不能得定、不能开慧,只能变成一个小小的善业而已,那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的教学。现在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