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八九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九四卷)  2002/11/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894

  诸位同学,请看《华严经》,「华藏世界品」末后的偈颂看起。在这一品经里面,长行已经说完,现在我们看第二重颂: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而说颂言。】

  这是说偈仪,这一句我们在这部经上念得很多,我们相信每一位同学对这一句印象都非常的深刻。遍数多了,它的用意很深,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因为我们常常犯过失。娑婆世界众生非常健忘,菩萨慈悲,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那就是『承佛威力』,前面我们常常读到,还要观察大众,然后才说偈赞扬三宝。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往下总有一百零一首偈颂,这一百零一首可以分为两个大段落。第一大段是说明「华藏自体」,就是第一首颂;向下有一百首是「颂所持刹网」。我们现在先看第一首:

  【华藏世界海,法界等无别,庄严极清净,安住於虚空。】

  这四句读起来好像很平常,实际上字字句句义理、境界都没有边际。清凉大师说得好,这四句偈是说明华藏世界的自体。四句是说四桩事情,第一句是把华藏世界的名称说出来,「初句标名」,『华藏世界海』。我们从前面一直读到这个地方,对於「华藏世界海」至少有个模糊的概念。我特别用模糊两个字,这是事实。如果要有清晰的概念,那你就得受用。从什么地方看你得受用?你的思想,你的见解,肯定与过去不一样。虽然少分的受用,已经可以说无比希有的殊胜。不是凡夫的思想,不但六道凡夫不能比,九法界众生都比不上。所以毫分的利益都不可思议,何况多分!何况圆满!如来果地上圆满,法身菩萨契入的是多分。要怎样才能够契入少分?《弥陀经》上说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也可以套这一句话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契入华藏」。所以入这个境界,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三个条件都要具足,你才能够契入少分。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契入?真正契入的条件,见思、尘沙要断尽,无明至少也要破几分,你就真正契入。这个事难了,确实不容易,为什么?真正契入,你是法身菩萨,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了。如其不能,还是要学《华严》,普贤菩萨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教我们一个特别的方法,从西方极乐世界入华严境界,这个法子妙!这个法子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也能入这个境界。所以这个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赞叹。《华严》契入少分之后,回过头来,老实念佛,死心塌地,我们得的利益就无比殊胜。这个道理如果你不明了,如果你不能够受用,那的确很可惜。希望大家能懂得这个意思,能真正得到世尊给我们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能明了,我们能接受,直下承当。「华藏世界海」,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法界等无别』,清凉大师在这一句跟我们提示的是「不坏分量,即同真性」。法界,什么叫法界?法界是从相上讲的,也就是说,真性的相分,或者说自性的相分,或者说真如的相分,或者说真际的相分。佛在经论上用的名相很多,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名相?我们要晓得,是破众生的执著,只要说的是这一桩事实,无论怎么说法都行。务必让众生能够体会事实真相,而不执著言词术语。因为言语、名相术语,都是属於工具,帮助你契入境界,作用在此地。众生为什么会变成众生?迷於事实真相,也就是说迷於法界,在法界里面起妄想分别执著,这样就变成凡夫。法界到底有没有?跟诸位说,你要懂得下面三个字「等无别」,这三个字是答案,答得太好了。你要问法界到底有没有?佛就给你讲「法界等无别」。怎么等法?诸佛如来、法身菩萨跟九法界众生平等无别,这个事情很难懂。

  最近学院的同学们非常慈悲,你们都很认真的在学习中峰禅师的三时系念法事。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的开示讲得好!大乘教的精髓他都说出来了,言简意赅。你要真正听得懂,听得明白,这一句话的意思你自然就明了。譬如他所说的,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生而无生,法性湛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生跟无生是平等的,是没有差别的,这叫等无别。这样你才把事实真相真正看清楚,你才真的明白,真的觉悟。法性湛然跟业果俨然是一不是二。诸佛菩萨们,他们觉悟的人在业果里面见法性;六道凡夫在湛然法性里面见业果,这就是迷悟之不同。我们要细心思惟观察这一桩大事因缘。生,他说众生生灭的迹象,众生包括有情无情,包括自然现象。这个现相,相宗里面讲阿赖耶的相分,性宗里面讲的真性的起用。有体当然有用,有用当然现相。觉悟的人他能在相中见性,森罗万象里面,十法界依正庄严里面,他看到的是心性本来寂灭相。怎么个看法?我们前面都讲过,而且讲得很详细,给你说出一切法不生不灭,那就是相中见性。迷的人恰恰相反,他在真性里面见到的是现相,性忘掉了,在相上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过失就从这里产生的。

  本来是等无别的,结果他变成不平等,变成无量无边的差别,那是怎么回事情?世尊在大乘经上讲的「从心想生」,这个心想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诸佛菩萨无心无想,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现前的境界是什么境界?是华藏世界海,是法界等无别,没有离开现前。诸佛菩萨亲证受用的境界,原来就在眼前。我们的亏就吃在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悟了,生灭皆无生,为什么?生,无自性;无生,亦无自性,你说它是不是等无别?所以觉悟,生即无生,无生就是生、就是灭,生灭都是无生;迷了,无生皆生灭。迷了是著相不见性,悟了是见相就是见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只有迷悟的差别。中峰禅师说得很明白,生跟无生一体异名。所以十法界是一体,万法是一体,这就是此地的法界等无别。

  现在的问题,总在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这些东西不放下,就是迷失自性。这些东西为什么放不下?都以为这是真的。以为这是真的,我这个身是真的,这世界是真的,产业是真的,眷属是真的;这一切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都是真的,这个麻烦大了。你这个想法、这个说法,这个世间人听了,反应怎么样?大家都肯定,确实是你讲的没有错。其实你所想的、你所说的,全都错了。为什么说错了?岂不闻《金刚经》上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这个身是不是相?我生活环境是不是相?虚空也是相,世界也是相,你的田宅、财富没有一样不是相。你有没有常常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个一切有为法的范围更广,除色法之外,它还包括心法,包括你的思想,包括你的念头,梦幻泡影!佛教给我们「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的观察是正确的。「如梦幻泡影」,你想想它是不是平等?是不是没有差别?得,是梦幻泡影;失,也是梦幻泡影;生,是梦幻泡影;灭,还是梦幻泡影,一切都等於梦幻泡影,一切都等於虚妄。有,等於虚妄,无,也等於虚妄,画上等号;三善道跟三恶道画上等号,六道跟四圣法界画上等号,众生界跟诸佛界画上等号。《华严经》上所说的。

  这个经教,一般人要是初初接触,他当然感到奇怪,当然感到你这个说法是胡说八道。诸佛菩萨的境界,上上根人的境界,不要说中下根性的人听了生疑惑,上根人也不例外。上上根人他才点头,他才肯定。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还有疑惑,不要紧,你要想真正理解,《华严经》多读多听。多读是修戒定慧,慧是根本智,般若无知,多读是修无知,般若无知;多听,你来听讲,听讲是后得智,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懂这个意思,你才能真正得受用。

  学佛,学佛是学觉悟,佛是觉悟的意思。换句话说,学佛是学做一个明白人,我不再做糊涂人。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我都是糊里糊涂过日子,从来没有明白过。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明白的法子,我不再过糊涂日子,想做一个明白人。做明白人,要跟著明白人走。谁是明白人?诸佛如来是明白人,法身菩萨是明白人,普贤菩萨明白人,毗卢遮那佛是明白人,跟他走,没错。我们仔细再看看他们,他们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有执著,他没有执著;我们执著这个身是我,他没有这个执著,他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我。

  身是不是我?那我要问,这个身有没有离开法界虚空界?没离开!法界虚空界是我,这个身也在法界虚空界之中,那身当然也是我。这个话也许初学的同学听了有疑惑,我们举个例子说,大家好懂。我们这个身体是我,这身体上每一个细胞是不是我?是!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肉身是怎么组成的?许许多多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我,我的细胞。我们把「细胞」两个字省掉,我,整个身体是我。你要明白这一句话的意思,然后你再去想想,你去想那些法身菩萨,那些觉悟的人,他知道虚空法界是我。我们把虚空法界比喻作我们的身体,整个身体,把我们现在的身体比作身体里面的一个细胞,你才真正觉悟到「我」的真正意思,真正的「我」找到了。

  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细胞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就是生死;念念有细胞生,新生的,念念有细胞死了。整个身体来讲,它有个周期性,这个周期是七年;换句话说,七年,我们往上去数七年,七年前我们身体里面的细胞,那个旧的细胞,一个都没有了。小孩到八岁的时候,他身体旧的细胞一个都没有了,全部(好像轮换)都换成新的。七年是个周期性,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我在哪里?我确实有,你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你也不再执著这个细胞是我。

  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佛经典上常讲「不思议境界」,这句话说得妙绝了。境界本来就不可思议,你偏偏要去思,偏偏要去议。这个思,错了,这一思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议,议是议论,就造业了。诸佛菩萨的高明,就是他永远住在不思议境界。不对!佛菩萨常常在九法界示现,现身说法,像释迦牟尼佛,他也到这个世间来投胎,八相成道,你怎么说他不思议?他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说了不少法,他也表现些这个样子给我们看!这就是我们用思议、用分别、用妄想来看释迦牟尼佛,我们心目当中释迦牟尼佛是凡夫。释迦牟尼佛自己是不是这种想,这样的分别执著?没有,完全没有,所以他的现相即是非相他的言说即是无言说,他的境界里面是法界等无别。我们这个法界里头是法界有差别,这就是迷悟之不同。境界本来是一样的,因为迷失了真相,所以起了许许多多的误会,起了许许多多的差别,就变成不一样。凡夫境界里面,是无量无边的法界。觉悟的境界里头,诸佛菩萨的境界里头,法界是一真;没有十法界,没有无量无边的法界,法界是一真。一真法界跟十法界,跟无量无边法界,等无别,这给你说出真话。

  现在世尊教我们去证明,我们要怎样才能够证得?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个「放下」不好懂!有妄想分别执著,跟无妄想分别执著,是一不是二。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跟不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也是一不是二,等无别!然后我再给个消息给你,在什么情况之下,无妄想分别执著?在什么情况之下,有妄想分别执著?佛经里面的答案简单明了,众生有感的时候,佛菩萨就有妄想分别执著,给你讲经说法;众生没有感的时候,佛菩萨不但没有讲经说法,连形相都没有,这个时候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事实真相,你是不是真搞清楚?没有。真搞清楚的时候,示相跟不示相是一,说法跟不说法也是一,这个难懂。所以法界等无别,这一句话的意思深广没有边际,这是大彻大悟、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要是不入《华严》,这个境界没有办法体会。含糊笼统说个法界「等」是平等,「无别」是无差别,就含糊带过去了。你说这样讲有没有错?没讲错,意思透不出来。话没有讲错,意思透不出来。听了跟没听是一样的。

  所以学大乘最大的障碍,我常常劝同学们,我们到底从哪里入门?从哪里下手?从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对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你才能入门。门,在你自己这一边,不在别人那一边。如果在别人那一边,你永远入不了门。门在自己这一边,只要你把这个门打开就进去了。你现在这个门封闭了,什么东西封闭?四重封闭;自私自利封闭了,你不会觉悟!名闻利养封闭了,五欲六尘封闭了,贪瞋痴慢封闭了。你有这四重的封闭,你怎么能入进去?这个话我常讲,不放下不行,不能不放下。放下之后,那个功德利益世间人想像不到。谁能够见到?觉悟的人能见到。大乘初信位以上的菩萨,他看到你一定合掌,欢喜赞叹,欢迎你,你入门了;法身菩萨知道,这个时候必然来引导你、来帮助你,我们一般人讲的,佛菩萨保佑你、加持你。其实佛菩萨这个时候来协助你、来帮助你不断向上提升境界。众生烦恼习气很重,自己没有相当的功夫,伏不住自己的烦恼,往往外面境界一现行,立刻就堕落。妄想分别又现前,自私自利念头起来,名闻利养念头起来,贪瞋痴慢念头起来,这一起来,马上就堕落。我们了解!现在时间到了。

  现在我们还看偈颂的第一首:

  【华藏世界海,法界等无别,庄严极清净,安住於虚空。】

  前面我们用了不少的时间来介绍「法界等无别」。这一句话确实是不好懂,因为不但是六道凡夫,就是四圣法界的圣贤,也都以为法界无量无边差别现象。当然这是由於没有证得自性,没有真正理解宇宙的真相;说宇宙,包括人生。如果真相确确实实明白了,这个疑惑自然就断了。断疑不但生信,清净心现前了,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由此可知,它的关系多密切。我们今天实相生不出来,实相是真实智慧,般若智慧,实相般若。生不起来的原因,我们没有清净信心;有清净信心,自然就生实相智慧。我们的清净信心里面掺杂著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信心就不清净,见不到事实真相,见不到平等的法界,见不到无差别的法界。这个平等无差别的法界,就是《华严经》清凉大师所说的,无障碍的法界。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法界等无别。

  在这两三年,我在经典上的两句话,「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这是「法界等无别」。许多同学看了我写这几个字,也很欢喜,也很赞叹,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在处事待人接物,他还是起分别,还是有执著:这是好人,那是坏事。我们要问:如果一个人到是非、善恶、利害都不能辨别,这个人不是变成白痴吗?难道诸佛、法身菩萨,各个都是白痴吗?肯定不是,你还是没有理解真实义。这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佛法是求智慧,高等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哪里是白痴?这个理太深,所以经称为深密。要知道佛法里面没有秘密,秘密决定不是好事情,不能见人的事情才秘密;正大光明,哪里需要秘密!理事都深,不但理深,事也深。事就在眼前,我们一般凡夫实在说是粗心大意,懵懵懂懂,糊里糊涂过一辈子。对於世出世间事,眼前大大小小的事情,确确实实没有细心去研究,没有微密的去观察,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心行,没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如果你真正明了「法界等无别」,不但六道超越,十法界也超越。

  下面两句说『庄严极清净』。「庄严」我们可以用「真、善、美、慧」四个字来形容;真是真实不虚,善是纯善无恶,美是完美而没有丝毫欠缺,末后要加一个智慧,高度的智慧,圆满的智慧现前。真善美慧在哪里?在事事物物之中,大,虚空法界充满了真善美慧;小,佛经上讲的毛孔、微尘,一一毛孔、一一微尘无不具足圆满的真善美慧。这样才知道「法界等无别,庄严极清净」。这些年来,我们讲到修行,提出修行的纲领原则,我提出两个字「净、善」,心地清净,行为善良,提出这两个字;净生慧(生智慧),善生福德。所以纯净纯善是谁?究竟圆满如来的果地,纯净纯善。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讲的,心地善,思想善,行为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纯善!这个境界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心要清净,念要清净,言行要清净,不容丝毫不净夹杂,生智慧!我们皈依佛,佛是二足尊;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满足,两种满足了。哪两种?一种智慧,一种就是福德。所以清净心生智慧,十善行生福德,我们提倡纯净纯善。修什么?修福慧圆满,福慧圆满是二足尊,成佛之道。

  从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从早到晚,穿衣吃饭,从工作里面修,从待人接物当中去学习,历事炼心。本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用的是这个方法。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学习,用这个方法,一生当中圆成佛道,用这个方法修学,快速!所以极庄严、极清净,在哪里?就在现前。六根都是,六尘亦如是,六识也不例外。根尘识统统都是庄严极清净,此地不是华藏,哪里是华藏!此地不是极乐世界,哪里是极乐世界!中峰禅师说得好,「众生即弥陀,弥陀即众生;极乐即此土,此土即极乐」。他能说出这个话,我们知道他已经契入「法界等无别,庄严极清净」,不入这个境界,这个话说不出来。能说出这个话,最低限度我们能肯定是法身菩萨;九法界里面的众生是肯定说不出来的,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了,理解了,最重要的要落实,真修行。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面常说的,真干!这不是干假的,干真的。真的,就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看看这个方法,佛慈悲到极处,绝没有吝法,你入佛门,求受三皈,三皈的时候,就把这个修行的原理原则传授给你。这就是学佛的人,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你的方向,你的指标。如果要违背,你就退堕;如果你遵循,你走的是成佛之道,你走的是大菩提道。

  诸佛菩萨教人,开头就是重戒;在世间儒家教人亦复如是。你看看教童蒙,三字经上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你一生所走的方向目标,告诉你了。所以我们肯定人性本善,他为什么变成不善?不善是习性,习性不是本性。习性是我们世间人所谓的一时糊涂,人是好人,心是好心,一时糊涂,何必放在心上?何必去责怪他?大凡一般人都会原谅自己,不肯原谅别人,常常责备别人,不知道责备自己,错了。错误的根源在什么地方,自己永远不知道,所以长时间的修学没有进步。这个道理在哪里,自己也不肯细心去寻求,糊里糊涂过日子,你怎么会有进步?佛家讲精进,精进的反面是懈怠。我们自己回头想想自己,有没有懈怠?没有进步就是懈怠。懈怠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我们自己犯了这个过失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我在讲席里头常说,知道自己过失,这叫觉悟;能把自己过失改正过来,这叫真修。古德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菩萨用什么方法修成圆满的佛道?没有别的,就是改过。他的功夫就是知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讲的。他自己是这样做的,也这样的教导学生。我们要常常想著这两句话。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修极清净。诸位要知道,极清净就是极庄严。如果心行不清净,庄严两个字就没有了。清净庄严常常连在一起说,清净是因,庄严是果;清净是心,庄严是相。

  『安住於虚空』,「虚空」两个字不好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这第三句是「具德庄严」,万德都是从清净里面生的。末后这一句,「无碍安住」,这个解释得好!「虚空」是什么意思?虚空是无碍的意思。清凉大师讲的四无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此地「虚空」的意思。《大华严经》里面讲的「不思议境界」,特别在末后这一品。贞元的本子我们通称为《四十华严》,它的经题,经题是一样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它的品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品题。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此地讲的「虚空」。换句话说,安住於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能入!一真法界,这个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所入,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叫真正不思议。

  而「不思议」这一句话,意味深长。怎么能契入?不思议就契入。你有思,是所知障;你有议,是烦恼障。这两种障碍障住,你就不得其门而入,这个话又不好懂。古人说得很清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张开眼睛见到外面的色相,你没有起分别,你也没有起执著,甚至於连妄想都没有,在这个时候,外面境界是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要冷静去思惟观察,确实。不能说眼睛张开外头什么东西不见,真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眼睛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很清楚、很明了,确确实实还没有起心动念,还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时候叫不思议解脱境界。佛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如是如是。可是凡夫很差劲,这个境界不能保持,刹那之间,他就起念头,起妄想、起分别、起执著,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所以佛才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把心想,这个心想就是包括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都是心、都是想。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见到是真相,就是「法界等无别,庄严极清净」。

  为什么要起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无须要回答,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烦恼习气,不知不觉随著根尘接触,随时它就起来,这叫凡夫。什么叫诸佛?什么叫法身菩萨?他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不起妄想分别执著,那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我们尊重,我们应当发愿向他学习,效法他。他见到的才是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他见到是诸法实相。我们起心动念,所见到的是诸法妄相。但是你又要知道,真妄是一不是二。妄,不是无缘无故生的,是从真相那个地方看走了样子,误会了,并没有离真。离了真,哪来的妄?真,如同我们人身;妄,如同人影,人的影子总随著身,没有身,哪来的影?所以它是一不是二,这里面非常细微,要很细心去体会。

  说到这个地方,功夫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躐等。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的根性,要知道从哪里学起,要知道怎样去用功夫,你才能渐渐契入境界。如果好高骛远,不能够脚踏实地,纵然很认真、很努力学了十几年,几十年,学了一辈子,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到临命终时,功夫不得力,还是要在六道里面受生,这就错了。我常讲,错在哪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个「眼前」是临命终,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错了。佛是怎么教我们?佛看我们是小学生,我们确确实实也是小学生,小学生就乖乖的念小学课本就没错。小学课本是什么?在《大藏经》里面,小乘经。《戒经》里头佛讲得清楚,「佛弟子,如果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那不是佛的学生,躐等了,你不肯听佛的教诲。小乘经很多,不是叫你全学,跟大乘经一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得利益。

  早年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教我第一部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小乘经,一部就够了。这一部经你能够读诵受持,受持是真正做到,你小学就毕业了,你就可以学大乘。但是这部经要怎样能做得好,做得圆满?还要去找补充教材。补充教材,印光大师的方法绝妙!他用什么方法?《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特别是《汇编》、《安士全书》,这三种东西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的最佳的补充教材。我们以「经」为主,以这三样东西为辅助,正助双修,你佛法的根基奠定了。需要多少时间?最少三年。在佛法一般讲五年,这是佛门自古以来的规矩,五年学戒。现在人没有耐心,怕五年时间太长,我教人是三年,不能少过三年。少过三年,你根扎不住,你这一生无论学什么东西,无论怎么用功勤苦,你功夫不得力。

  小乘修学归结到《十善业道》,从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个枢纽,转小为大,把小乘总结在十善,从十善展开大乘,这是一条路。大乘法里面,无论学什么经,你有这个基础,容易!你修般若也好,学法华也好,学华严也好,学楞严,学净土,甚至於学密教,你都有根底,你没有根底,难了。所以我常常教同学,教了几十年,非常可惜,我是常常讲、常常劝,没人听。为什么不听?好高骛远,贡高我慢。这是无始劫的烦恼习气,这不是学来的,与生俱来的烦恼。现在的环境跟从前不同,所以现在修行成功很困难。为什么?师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天下大乱。今天我们大家相处,五伦里头,能够做到朋友这一伦就算不错。现在哪有父子,哪有师生?出家人里头没有师徒。

  我在早年,刚到新加坡的时候,大概总是十几年前,遇到演培法师,演公跟我很熟,我没有出家之前跟他就很熟。他在善导寺做住持,常常讲经,我坐在第一排,跟他面对面。所以出家之后,他把我看作老朋友,把我看作同参。我曾经请教他,你有多少徒弟?他摇头,告诉我:现在这个时代哪有师徒?我听了明了他讲的话是真的,现在能做到朋友就相当不错了。因此学东西困难,为什么?老师、父母严格的管教,朋友不可以管教。朋友只能够相劝,听就听,不听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且还不能直接的劝,只能在讲席当中来劝导。你能够听懂:这个事情与我相关,我要认真去改过,你有福了!如果你听了,这是说别人的,与我不相关,你没有福。佛经里面常讲的,直下承当,这个人有福。你变成什么?不敢当,说别人,不是说我,我永远还是我。这怎么办?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自己靠自己,自己要觉悟,自己要懂得学习。

  在这个时代肯定找不到,不要说是很远,连我这个时代,你都找不到。我跟章嘉大师,跟方东美先生,跟李老师,我们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老师教学生没有客气话讲的,学生一定要百分之百服从。你要不服从,不是学生,他不会把你当作学生看待。阳奉阴违,你怎么可能有成就?你怎么可能契入境界?但是这样的学生,在今天这个世间找不到了。亿万人当中,可能会有一、两个,可遇不可求,到哪里去找?遇到一个,那真是宝,真正肯依照古大德这种经验方法,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古时候人成就的多,就是那个时候有孝道、有师道,现在的人成就好像看不到了。什么原因?孝道没有了,师道没有了。孝道是师道的根,师道是万善的根本。所以净业三福第一句话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世出世法大根大本就这两句。这两句没有了,根本没有了,那还能谈成就吗?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建立在这个根本上。

  我们今天劝勉大家,《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我就没有说了;出家人要加上《沙弥律仪》,你在佛法大乘菩提道上,你具备了条件。你的学习,我相信功不唐捐,你这一生肯定有成就。成就的大小在乎你自己精进与否,以这个来决定。这一首偈,我们今天就介绍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