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八五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五七卷)  2002/9/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857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金刚宝焰光明海所持世界,这有二十层,我们看第十二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

  这一句是说距离。

  【有世界名智慧普庄严。佛号智炬光明王。】

  这个世界的名号跟佛陀的名号都是以『智慧』为主,主体。由此可知,这个世界的居民一定是充满了「智慧」,有智慧的人一定是非常的幸福,这是肯定的。佛在经论上常常教导我们,苦是从迷惑生的,乐是从觉悟来的,智能破迷开悟,所以真正离苦得乐的因素是智慧,一切众生不能不开智慧。你要是问,这一切众生能开智慧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知道如来的智慧德相是圆满的,没有一丝毫欠缺的,既然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怎么能不开智慧?智慧不开,是迷惑造业障碍了。所以要想众生不造业,只有不迷惑,不迷肯定就不造业了;迷惑就不可能不造业,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要想觉悟,从什么地方觉起?就我们现前的分上,老老实实说,一定要从放下自己的成见,放下自己烦恼习气著手。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迷障才能够突破,性德(性德里面就包含了智慧德相)才能够现前。如果不能放下妄想习气,就永远不能够觉悟。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学佛同学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有个成就,你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的学习。世界的名号,佛的德号,提醒我们求智慧重要!再看上面一层,第十三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莲华池深妙音。佛号一切智普照。】

  其实这个世界的名跟佛号,与前面一个世界很接近。『莲华池』是比喻,『深妙音』是法说,这个名词里头有法、有喻。「莲华池」因莲花而得名,这个池的名号因莲花而得名,莲花表清净不染。清净很难,不容易,心里头稍稍有一念,这一念便是妄想分别执著。

  我们说阿罗汉对於世出世间法一切执著放下了,他还有分别。我们要问,谁分别?如果没有「我」,哪来的分别?法身大士分别也没有了,分别执著统统都断了,无明烦恼没断。谁有无明?诸位想想看,如果没有「我」,无明与我有什么干涉?由此可知,我们讲断执著、断分别,粗的断了,细的也断了,极其微细的没断。极其微细到等觉菩萨才断,那个一断就成圆满的大觉,如来果地上圆满大觉。这个境界实实在在讲没有法子说,大乘经上佛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话是真的。

  「言语道断」就是没有法子用言语来表达,不但言语没有办法表达,心思都达不到。你说你想,想全是妄想,事实真相不是你想像的。那要怎么办?想不行,不想也不行;想是妄想,不想是无明。我们初学佛在这个地方遇到难关了,真正的难关,这个难关不是一般人能够突破的,这个难关确实存在。那要怎么办?我们要想真正有成就,真正能得一点受用,办法是有,什么办法?依教奉行。我们对佛菩萨首先要建立信心,没有信心,那无可奈何了。

  佛菩萨的教诲,许许多多好像跟我们的常识,跟我们的现实不相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了,我们是听佛的话,还是随顺世间一般的知见?要随顺世间一般的想法、看法,就不能随顺佛陀教诲了。随顺佛陀教诲,走的是什么路?成佛之道,离苦之道,永脱轮回,永超十法界,是走这个路。随顺世间凡俗的想法、看法,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走什么路?这是走轮回路,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不能不晓得。

  「莲华池」表法的意思很深。我们像不像个莲花?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就表这个意思。「唵嘛呢叭咪吽」,念这一句真正的功德、目的何在?提醒自己。我们现前生活的环境,这是个池,我们的身心是不是莲花?怎么样才是个莲花?莲花不染著,不被污染,不著相。这个池,池底代表的是三途六道,池底是泥沙,表三途六道。池底上面是水,水是清净的,代表四圣法界。而莲花开在水的上面,这个表示的意思,六道、四圣都不染著。用我们一般的话来讲,六道、四圣都放下了,那我们这个身心现在这个世间就是法身菩萨,超越了;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染著,菩萨不染著。

  菩萨所证得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只要不染著,这个世界是清净的,是唯心所现。这个土,环境,法性土;这个身,法性身,身土是一不是二,这就是《法华经》上所说的「入佛知见」。我们这个身体没离开此地,这个念头一转,就转凡成圣,一超永超。难就难在你转不过来,这个时候自己要觉悟,为什么我转不过来?习气太深了。才发现自己无量劫来严重的习气。什么人能转得过来?真正觉悟,发了狠心,一定转,不再随顺,不再干糊涂事。什么是糊涂事?世出世法里头,稍稍有一点贪恋,稍稍有一点不如意,糊涂事!『智』失掉了,『照』也失掉了。

  佛门用莲花表法,处处可以见到,可是我们学佛的同学见到怎么样?真的是一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它是它,我是我,彼此不相干。绝大多数佛像、菩萨像都是站在莲花上、坐在莲花上,那是表法,那是提醒我们,我们看了居然是麻木不仁。真正学佛人供这个佛像功德大!大在什么地方?时时刻刻提醒我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染净二边都不著,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这是莲花。

  表演给一切众生看,那是「普照」。一切众生里面有利根的、有上上智的,他一看到,他就觉悟、就明了,回头了;中下根性的人虽然不能够当下悟入,也种了善根。善根薰习力量的厚薄与过去生中的宿根有关系,与这一生当中遇到的缘有关系,与精进与否有关系。如果过去善根深厚,现在的增上缘很殊胜,自己能够勇猛精进,好!这一生很可能就成就了。真正如理如法如教修行的人,现前智光、德光、行持之光,就放射了,我们现在人说的话,他已经产生影响了,这个影响就是经上讲的「普照」。再看上面一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种种色光明。佛号普光华王云。】

  『世界名种种色光明』。「种种色」不是一个色,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多元文化。色相无量无边,很好,它不迷惑,放「光明」。这个世界好,是清净光明的世界。

  『佛号普光华王云』,这个名号里头有三个意思。「普光」表般若智慧。「普」这个字重要,普遍,普遍当然平等,这个诸位要知道,不平等就不会普遍。为什么?不平等就有界限,有界限就有差别,怎么能普遍?普遍虚空法界,我们立刻就能想到,宇宙之间许许多多不同维次空间全部突破了,你才能有「普光」。不同维次空间从哪里来的?我们知道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今天不同维次空间都突破了,那我们就明了,他的妄想分别执著都断了,都放下了。我们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放下就成了。

  「华王」,华代表因行,王代表自在。如果在大乘法里面用这个做表法,华王是谁?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因地修行,究竟圆满的第一名,菩萨里面的榜首,行门里面的模范、典型。在中国有四大名山,峨嵋山是普贤菩萨道场,你看我们称赞的是「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他代表行门,代表圆满的落实。四摄六度,《华严经》上讲的文殊菩萨十波罗蜜,都落实了。佛在一切经上所说的没有一条他没有做到,他统统做到了,行门里面第一,称华王。「云」,不执著,不能执著,修行证果都不执著,你才是真修,真的证。有丝毫执著,执著便是魔障,你还在魔的掌握之中没出去,这个意思确实很深。

  真正要想在这一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大乘经教不能不学。修学大乘,从哪里学起?从根本学起。这个根本我们是讲教下的根本,不讲宗门。宗门的根本高,从心性上讲;教下的根本浅,真正从现实境界初入门上著眼。宗门就像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他教学的对象是上上根人,能得利益,中下根人得不到利益。我们自己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自以为是,往往在这里产生了错误,犯了很大的过失,正是古人所讲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许许多多人,包括我们现前所认识的这些人,他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他太聪明了,自以为聪明。不但不能接受朋友的劝告,佛菩萨的教诫,他也不肯依照奉行。什么原因?自以为是。虽学佛一丝毫的受用都得不到,毛病习气都在,不但都在,年年还高升,哪有进步可言?实际上你去观察,年年增长过恶,没有增长戒定慧三学;他年年增长的是贪瞋痴慢,没有增长戒定慧三学。自以为学佛学得不错,处事待人接物轻慢别人;自己觉得不错,他们都不如我。所以学一辈子出不了六道轮回。

  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学们,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丝毫傲慢的态度?有没有一句粗暴的言语?没有。粗暴的言语是恶口,许多人犯了自己不知道。总而言之一句话,没有智慧。佛菩萨对於学生有呵斥,我们现在讲有骂,甚至於也有打人。我早年跟李老师,李老师给我们开了个经学班,我们有二十几个同学跟他老人家学讲经。这个班上课,一个星期上一次,老师打人,那骂就更不必说了,有打有骂。这是不是恶口?这个不是,这是爱语,这是教学。真正肯接受教诲,老师真的对你很严厉的。不能接受的,这老师看得很清楚,阳奉阴违,老师对你很客气,你有再大的过失,老师也不会说你一句;不但在面前不说你,在背后也不说你。这是老师给我们做示范,我们在这里学习。

  不说世间过,为什么不说?心里头没有,永远修自己的清净心。我心里头决定不收藏别人的过失,这个心好,这个心清净。别人过失,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诸佛菩萨都不能代替。现在修行人在佛门做了不少事情,是!菩萨!菩萨还是凡夫。他烦恼没有断、智慧没有开,他受了菩萨戒,名字菩萨;天台家讲六即里面的名字即,有名无实。真正肯修,依教奉行,在六即里头叫观行菩萨,真干,真修,烦恼没断;烦恼虽然没断,他修行的功夫能把烦恼伏住。所以,修其他法门这个功夫出不了六道轮回。出六道轮回要断见思烦恼;伏,出不去。你看看四禅天伏烦恼了,四空天伏烦恼了,出不了六道轮回,修其他法门;修净土法门能出去,只要伏就能出去,带业往生,这法门殊胜。

  所以同学要记住,要认真努力,伏烦恼才是功夫。在什么地方学?日常生活当中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里头,在处事待人接物,真正学习四摄六度。「布施」是学放下,真能放得下;「般若」是真正能看得破;「持戒」是守法、守规矩;「忍辱」是真有耐心,真能包容,逆境恶缘能受得了,自己谦虚卑下,欢喜为一切众生服务,修福,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精进」,不疲不厌;「禅定」,心里头有主宰、有方向、有目标,一点都不会错乱,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心是定的,这是禅定。不是在经本上,不是在讲台上,这个诸位要搞清楚,讲经讲得再好,讲得天花乱坠,与了生死出三界没关系。

  怎样才了生死出三界,往生净土?心行关系大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言语造作是行、行为,起心动念是心。你的心行跟阿弥陀佛心、愿、行相不相应?心是佛心,愿是佛愿,行是佛行,那你肯定往生,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了。所以,世出世间法不能不放下,一丝毫牵挂都不能有。

  哪里是道场?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不是道场?都是!不是一定要搞个什么山,建个什么的,那是道场,错了!《维摩经》上维摩诘居士讲得很多,大家可以看看,凡是行道之处,这个处所就是道场。行道,身行、心行,起心动念与诸佛菩萨的心愿行都相应,你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道场;你在十字街头,十字街头就是道场;你在旷野,旷野是道场。只要这个地方有道德之人,这个地方就叫道场。道德之人他行的是道德,他表现出来的是仁义,仁慈博爱。所以这个世界名「种种色光明」,佛是一个具足圆满道德之人,「普光华王云」。我们看到华王就晓得了,这个佛教化众生是以普贤行为主修、为主课,这个世界人民都接受佛陀的教诲,才有这样好的德号。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上面第十五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妙宝幢。佛号功德光。】

  『宝』,『妙宝』,我们还是要多罗嗦几句,大家不要嫌麻烦。为什么?我们凡夫很健忘,常常把这一桩事情忘掉了。真正的「宝」是什么?是自性本具的德能,佛给我们讲的三宝,三宝是自性本具的。在佛法里面,用佛、法、僧这三个名称来代表。佛是什么意思?自性觉。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叫佛宝;不是我们心外的佛,是自性的。法宝是自性正,正知正见;思想、见解没有一丝毫过失,没有一丝毫错误,法宝。僧宝是自性净,真如本性一丝毫都不沾染。无论是在一真法界或者是在六道,甚至於在三途、在地狱,我们自性有没有染著?丝毫没有染著,那叫僧宝。这是真正的「宝」,自性本来具足。

  非常惋惜的,我们自性本具的珍宝现在失掉了。怎么失掉的?迷失了,佛跟我们讲,不是真的失掉。迷了之后,它不起作用了,有等於没有,这叫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佛教导我们、帮助我们,让我们破迷开悟,恢复性德而已。一觉悟,智慧、德相就现前,迷了的时候就不见了,觉悟就现前,这是「妙宝幢」。

  『佛号功德光』。由这个名号我们就能体会到,这个世界肯定不是纯一清净。这个世界众生大多数著重修福德,所以佛在此地用「功德光」,劝导一切众生修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能证菩提;福德不能。福德充其量在六道里面享受一些物质生活,以及有限度的精神生活,不是很高,不清净。物质生活不圆满,怎么说不圆满?它有副作用在里头。精神生活,它有情识夹杂在里面,所以不是圆满的,不得自在。这个世间若是具有大福德的人,能够得少分自在,像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我们看起来他很自在了,非常幸福了;他要比起佛菩萨、阿罗汉的境界,就逊色太多,那不能比。这个事实真相,连《无量寿经》上都讲得很清楚,大家都念得很熟。

  「功德」要紧,功德是指什么?最普通的说法戒、定、慧。持戒有功,生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由此可知,功是修因,德是果德,这两个字有因果的关系。功德跟福德的差别,我们一定要把它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修福著相是福德,离相是功德,这个诸位要明了,不能含糊。我们一生所修的是什么?福德。功德有没有修?一点都没有。不要说我们没有,你看看佛门公案(佛门的故事),梁武帝,这是佛门大护法,一生护持佛法,真的是出钱出力。为佛教建立道场四百八十座,成就出家人十几万人,他很自负,觉得自己功德很大。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了,跟梁武帝见面,梁武帝在达摩祖师面前夸耀,我在佛门护持佛法,向达摩祖师请教:我的功德有多大?达摩祖师不妄语,实话实说:并无功德!梁武帝听这个话非常不高兴,从此以后不再理他了。所以,达摩只好到少林寺去面壁去,没人理会他。等了九年,等到一个慧可,把禅学传给慧可,慧可是中国禅宗二祖。

  梁武帝所修的是什么?福德。如果他要问:我的福德大不大?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甚大!福报太大了。他所修的这个大福报不在人间,真的是上则为天王。他到什么天?我们知道,欲界天。为什么?他的欲没有断,也就是说,分别执著没有断。从谈话当中,我们知道他欲望没断,他的果报在欲界天。

  福德跟功德一定要分清楚。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人,修福的人都没有了,自己以为修福,其实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要仔细去观察,福在哪里?你修的是什么福?这个福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虚还是实?这个里头有大小、有圆满。《了凡四训》里头说了八对,不能不知道。

  那么什么是福?真正利益社会大众的,真正利益一切众生的是福报,真正帮助正法住世的是福报,绝对不是讲今天建道场来弘扬佛法。你弘扬是用什么方式弘扬?怎么个弘扬?如果这个道场建立了,供上了佛像,误导了众生,不但没有福,还在造罪。这桩事情我们看到的也不少!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楞严经》上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说法就是误导众生,把众生修学的方向指错了。尤其是建道场,最不好的思想是拉信徒,这个思想错误!有这个思想,诸位想想,他的心能清净吗?能不迷吗?能不邪吗?堕落在迷邪染里头。打著佛菩萨的旗号,满足自己的迷邪染,这个就是古大德常说的「地狱门前僧道多」。僧是出家人,出家人为什么堕地狱?这样堕地狱!

  世尊当年在世间是以乞食度生,每一天接受斋主供养的是什么?一钵饭而已,没有多求。佛法传到中国之后,出家人接受施主的供养,不需要出去托钵了,但是生活非常节俭,知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知恩报恩,对世缘没有希求,身心清净这才能办道。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道德相应,决定不会与烦恼习气相应,这个人叫道人,修道人。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有没有道德?有没有在行道德?

  这些话我们要天天提示,为什么?没做到。为什么没有做到?阿赖耶识里头这个种子少,力量非常淡薄。天天讲,加深,把阿赖耶识这个种子加多,力量加大了,到有一定的深度,它产生力量,自自然然你起心动念,你就放弃妄想分别执著,你就不会再随顺烦恼习气,自然的。现在我们阿赖耶识里头烦恼习气多,这个力量很大;佛法这个习气是种子很少,力量微弱。我们今天怎么做?把阿赖耶识的佛种子加多,使它的力量加深加大,真的,我们是这样成就的。我自己学佛五十年,五十年没有间断,所以这五十年来,我阿赖耶识里头佛的种子多了,产生力量,自自然然,这起念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佛的教诲相应,这么一回事情。你们今天为什么做不到?你阿赖耶识里头比例分量不够,你要努力加强!这个事情没有法子勉强的,努力加强。

  所以我们的学院每一个同学天天在读经,天天在讲经,天天在听经。你学讲经学一门,一门深入;听经,所有同学讲经我都听。绝对不是说我只负责讲这一部经,其他他们讲的经我都不要听,那你就错了,你变成孤陋寡闻,你跟大众、跟同学法缘断掉了。即使你将来学成功了,通宗通教,成佛了,你想度众生,跟众生没有缘,没有人听你的。到那个时候不是没有办法,还是有办法,退到菩萨位置上跟一切众生广结法缘,你才会有听众;否则的话,没听众。这是从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的。

  现在就要结法缘,法缘殊胜,每一个同学讲经,我都去听,很认真的去听。所以听经结三种缘:第一个跟道场结缘,我常在这个道场听经,这个道场跟我有缘。第二跟法师有缘,跟这个讲经的法师,跟这个寺庙常住法师有缘。第三个跟听众、跟信徒有缘,将来你才有机会到这个道场来讲经,才有那么多听众。你要不结缘怎么行?开始学要从现在学起,现在就要跟大家结缘了。除非跟自己讲经的时间冲突,没有法子去听经,这个可以。

  如果自己今天没有讲经,别的法师在这个地方讲经,你不能不去听。《菩萨戒经》里面讲四十里,诸位要知道,从前四十里是走路。四十里大概是我们现在的二十公里,二十公里这个距离,你要不去听经你犯戒。二十公里以上,你一天没有办法来回,这个可以,你可以不去听;但是现在交通便捷了,我们不能讲二十公里了。二十公里走路要走几个小时?差不多三个小时。换句话说,三个小时的路程,你要不肯去听经,你就不是菩萨!你不是真正在拥护正法。三个小时,现在怎么?现在算车程,开车。如果你自己有车,车程三个小时之内,你不去听经,你就犯菩萨戒;去三小时,回来三小时,六个小时,大概听经两个小时。《菩萨戒经》上是这么说的。如果自己没有车,你要是搭公共巴士,你也要算这个时间,三小时之内。照这样说法,菩萨不好当!从布里斯本到图文巴搭公共巴士可能需要三个小时,自己没有车坐巴士也要来听经。你是菩萨!

  菩萨拥护道场,拥护佛法,为一切众生做影响众。如果是讲经的法师更应该如此,为什么?这听众一看到这在座的,讲经法师都来听,大概这个法师讲得不错,让听众对法师生起信心,影响众。在家居士里面的大德居士,都足以为听众当中的榜样,做听众的示范。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在台北讲经,我小时候的校长周邦道先生常常到我讲堂来听经。他不但听经,他还写笔记,为人演说,做给别人看的,大德居士!他自己能讲经,还要听我学生在台上讲经,受了菩萨戒的。现在受菩萨戒的人很多,不懂这个道理。

  这些善行,著相是福德,离相是功德。所以功德跟福德在相上来看,几乎是相同的,没有差别的。用心上来看,不一样,一个是三轮体空,功德;一个是没有离分别执著,是福德。所以我们这个世间人修福德的多。什么人修功德?真正是有道行的人;在家的大德居士,出家的这些法师,他们通达经教。修行,一切时一切处,真的是须臾不离,念念都跟性德相应,念念不违性德,那是真正的功德,真实的功夫。这个大乘经不熟,做不到。请看再上面一层,第十六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摩尼华毫相光。佛号普音云。】

  这个世界的名称比较长,『摩尼华毫相光』,名称也很好。「摩尼」是如意。「华」是因行。「毫相」是德相,佛三十二相,白毫相,这是讲的果。华是因,相好是果报;因好,果当然好!摩尼通因通果,如意自在的意思。

  『佛号普音云』。我们从这个德号上能体会得到,这个世界的众生也是耳根很利,跟我们娑婆世界一样,「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以音声为教体。再看上面,往上第十七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甚深海。佛号十方众生主。】

  这个名号我们比较少见。但是我们晓得虚空法界,世界无量无边,同名同号的一定不少,比较上少见。『甚深海』,「海」,实在讲就是比喻深广无尽。「海」上加一个「甚深」,这是法海,还是业海?法海跟业海都是「甚深海」。这个世界肯定不是纯一清净,而是凡圣同居。

  佛的德号『十方众生主』。我们从名号上就晓得,佛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开的是什么课程?教导一切众生要作世主。像《华严经》一开头讲的是「世主妙严品」,第一品是《华严经》的序分,经文有五卷,很长,我们读到了。世主非常重要,我在介绍学习这第一品经的时候,勉励同学们要向一切世主学习。世主无量无边,事相上说之不尽,但是在总的原则、纲领上,我们要有能力掌握。这个纲领就是儒家所讲的「君、亲、师」,这是一切众生主。我们对於家人、周边常常亲近的人,从这个地方做起,慢慢再把范围扩大,扩大到十方世界,那就成了佛了,佛是「十方众生主」。

  君,领导人;亲,是父母;师,是老师。要知道我们自己有这三个义务,有这三个责任,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来天赋的使命,不能不知道。在社会上只有两种人,一个是君,一个是臣。君,领导人,臣是被领导人,没有例外的;出家,出家也不例外,出家这个道场住持是君,清众是臣。这一个寺院只有一个住持,住持是领导人,住持下面的执事跟清众都是臣,都是被领导的。你不是君的地位,就是臣的地位,你要尽到你的责任,把你本分的工作做好,这个就是印光大师讲的「敦伦尽分」。

  我说每一个人都有「君」这个义务,不是说这个道场各个人都做住持,没有这个道理。怎么样去领导人、领导别人?做榜样给别人看。不是职位上的领导,是什么?工作上的领导。他做这个工作,做得很认真,做得很努力,足以给别人做榜样,得到大众的尊敬,他在这个位置上做好了。所以没有那个君的地位,要尽君的职责,这是菩萨,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真正觉悟的人能做到,以这个来帮助领导人,来帮助君,协助他把领导的工作做好。

  「亲」是说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用大慈悲心,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一切众生。所以从前地方的首长、县市长称为父母官,他要把市民看作自己的儿女那样的关照、那样的爱护。现在民主社会不是这个思想,民主社会是人民是主,政府官员是仆。那么诸位想想看,仆人照顾主人,哪里能比得上慈母照顾儿女?从这一点,我们就肯定民主制度不如君主。君主是用父母的心,像爱护自己儿女一样,好好的养育他、照顾他,还有「师」的责任教导他。

  「养不教,父之过」,你要认真去教他。怎么教他?在他面前,我们言谈举止都是他的榜样、都是他的模范。换句话说,不良的言谈举止,不能在他面前表现,教!所以做老师不容易,老师是社会一切大众的表率、标准,学人就要学像他那个样子,他是老师,师表。我们有没有这个心、有没有这个思想、有没有这个愿望、有没有这个志气,为社会所有一切众生做好样子?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孔老夫子是这样,孟夫子也是这样,佛门里面的菩萨、罗汉、祖师大德,你们仔细去观察,哪一个不是?我们要发愿向他学习,学得跟他一模一样,不可以放逸,不可以给社会大众做出不好的形象。

  形象的标准,儒家最基本的是《弟子规》,世间圣贤的模型;出家是《沙弥律仪》,这两样东西不能不学,不能不认真学习,这是世出世间圣贤的标准,基本的标准。我们今天学习不是向上看,向上学不到。我们向下看,不看他的头顶,看他的脚跟,他脚跟立在什么地方,我们从这里学习。世间圣人脚跟立在《弟子规》,出世间诸佛菩萨脚跟立在《沙弥律仪》,我们怎能疏忽?

  天天讲,做不到;做不到,讲有好处,阿赖耶里头下种子。我前面跟诸位讲过,我们今天做不到什么原因?阿赖耶里头种子少,力量很薄弱,所以敌不过烦恼的种子、习气的种子,敌不过。挽救的方法就是天天讲,不断的讲,果然讲个几十年,自然就做到了,不知不觉的变化气质。《沙弥律仪》天天讲,天天念,在现前这个阶段是我们主要功课。那些大经大论我们可以学、可以听,我们做不到。如果没有这个根基,大经大论是永远做不到。所以「行」要从脚下,这比什么都重要!现在一般人都疏忽了。好,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