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一七卷) 2002/813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817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第五段河间华林,长行倒数第三句:
【现一切诸佛神变摩尼宝王。】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一句是「现正觉」。别中总共有八句,八桩事情,前面六句都是讲依报,器世间,后面两句是讲正报。正报,这一句是讲正觉世间,末后一句是讲众生世间。正觉世间,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声闻、缘觉都是正觉世间。
经文上是讲『现一切诸佛神变』,『摩尼宝王』的意思跟前面完全相同。「诸佛」,当然在此地是广义的,虽然是广义,不能够把六道凡夫包括在其中,这不包括在里面。因为底下一句有「现一切众生业报」,这是完全讲六道。「变」是变化。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到,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所以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也没有定法可说,到底说什么法,这都是机感不同。佛是应机说法,就跟大夫给病人治病一样,应病与药。你害的是什么病,我给你什么药,药到病除,你就恢复健康了。佛教化众生亦复如是,也是应众生现前迫切的需要来教导你,哪里有定法可说?我们生活在现前的社会,现前社会的众生需要些什么,他缺少些什么,他的缺少就是他的需要。现在可以说关於科学技术不缺少,而伦理道德现在是非常的缺乏。我们就晓得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要是来到这个世间示现,肯定是给我们讲这些教义,帮助我们离苦得乐。
在这一个世纪以来,整个世界可以说无论是哪个国家地区,绝大多数伦理道德不讲了,没有人提及了。古圣先贤的教诲也抛弃了,因果轮回的学说也没有人相信了,甚至於宗教的信仰也一天比一天淡薄,因素很多。诸佛菩萨、这些大圣大贤示现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之中,他要用什么样的神变把我们的迷惑唤醒?确确实实我们在近代二、三十年当中,有一些吃尽苦头的人回头了,渐渐的觉悟了,知道纯粹依靠科学技术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回过头来在旧的传统、古代文化里面去寻求,希望得到一点启示,得到一些智慧,帮助我们解决现前的艰难困苦。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非常幸运我们没有被环境、物欲所诱惑,还能保持相当程度的清醒,还能保持少分传统道德的理念。我们冷静的思惟、观察,知道古圣先贤的东西有道理。至少我们从很粗浅的面来观察,他们的教诲、他们的学说能够传递几千年,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如果这个教诲,若不是至真至善,谁肯奉行?谁肯把它传播下去?这里面肯定没有感情用事,这是纯粹理智的行为。只有真实智慧才能令后人敬仰,乐意的奉行、传播。
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到,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有智慧,他们有德能、慈悲,决不以为众生造作种种恶业就舍弃众生,反而加深怜悯众生,想方设法去帮助众生。示现在这个世间,以种种不同的身分,就像本经末后的五十三参,示现在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有些示现为主导的身分,有些示现为影响的身分,都是不可思议。主导有如先知先觉,这是讲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先知先觉;影响的,后知后觉。先知先觉一提起,影响众立刻就附和,他就觉悟了。这种为人演说,自然能产生广大的影响,社会大众看到这个事实真相,善根深厚的人很快就回头了;善根稍劣的这一类众生,他的善根随著加强了;没有善根的众生,在这个时候也种善根了。
所以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身分是多元的,不是一个身分。现在我们讲多元文化,大家都能够彼此觉悟。觉悟之后,彼此会尊重,彼此会合作,其实都是佛菩萨、都是神圣在示现的。真正的凡夫不可能,为什么?凡夫有私心,私心不能舍弃,跟觉悟的人永远不能够真诚的合作。为什么?他有私心,他有他自己的目的,有他自己的欲求,表面上可以合作,暗中还来破坏。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要问:佛菩萨晓不晓得?佛菩萨没有不晓得的。佛菩萨见不见怪?佛菩萨不见怪,感化深度还不够。确实有一等众生,佛菩萨用一百二十万分的真诚心对他,都不能感动他,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业障深重;深重到什么程度,也是不可思议。佛菩萨怎么教?没有别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永恒不变的原则。一世不能感化,二世、十世、百世、千世、万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无量劫这么长的时间才把他感化,才让他回头,这在佛法里头是很平常的事情,一点都不希奇。度一个业障深重的众生,哪有那么容易?你看到这个众生很好度,一跟他说,他就回头,他就觉悟,他就明白了。你要知道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佛菩萨就这么照顾他,你今天才看到这个成果。
他的业障为什么这么深重?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空无所有,这是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个幻相,《金刚般若》里头讲得很好,「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真相。几个人知道?都把这个幻相当作真实,在这里面生起贪瞋痴慢,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幻化出三途六道,在这里头就受罪。感动诸佛菩萨应化在其中,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明了,明了之后他自然就放下了;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
这里头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是自己。众生,许许多多众生为什么接受佛法不开悟?不回头?他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这错得太离谱了。认为什么?佛所讲的一切经不是为我讲的,是为他讲的。就这一个严重的错误观念,自己不能成就。什么人容易成就?跟这个心态恰恰是相反的,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是为我一个人讲的,不干别人之事,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是为我而出现的。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点点滴滴没有一桩不是为我在做示现,不是为我在做表法,我这一生就能证得圆满的菩提。《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作如是观,他成就了。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丝毫不回避,成就自己的戒行,成就自己的定力,成就自己的智慧,戒定慧三学是这样圆满成就的。我们不知道,不知道一切都是为我。
我的周边是顺境善缘,诸佛菩萨为我示现。我六根接触有没有觉察到这个境缘是虚幻的,我在这个境缘当中还起不起心、动不动念?如果起心动念,自己要觉悟,我是凡夫,我不是圣人。我要学圣人,我要学著不起心不动念。我周边的环境是逆境是恶缘,我也清楚也明白,也应当像诸佛菩萨一样不起心不动念。你要问: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是能够看到真相,你就不会起心动念了。你迷在幻相上、迷在妄相上,你肯定起心动念。这些地方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微密的去观察。观察什么?观察佛怎么样处置对待顺境善缘、逆境恶缘。你想佛在这个里头是如何处置的?我们学这个。在一切境缘当中能使自己的真心不动不摇、不变不迷,我们就成功了。我常常讲永远保持纯净纯善。教化众生、帮助众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要像如来一样,生生世世永恒不断。
众生业障深重,诸佛菩萨看到他堕落,看到他下地狱,看到他受苦难,诸佛菩萨那个心一点也没有震动,那个叫真实智慧,大慈大悲。他造业当然要受报。像一个真正有智慧、有爱心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儿女犯法,他犯法要不要判刑?要不要坐牢?当然要!这个父母有智慧,他不会伤心,他也不会难过。他知道刑期满之后,他出来再帮助他。诸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要把情识转变为真实智慧。情跟智是一不是二,佛法里面常讲烦恼即菩提。觉悟的人把烦恼统统转变成智慧,迷惑的人把他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全部转变成烦恼。所以烦恼跟智慧,体是一个体,迷了叫烦恼,悟了叫菩提。我们凡夫有没有大菩提?有,烦恼就是菩提。圣贤人有没有烦恼?有,菩提就是烦恼,只是一个迷悟不同而已。
佛教我们,不是教别的,教我们觉悟。悟了的人,不但说他的精神,实际上连他这个肉体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确实是合一的,连肉体跟虚空法界跟这个大宇宙都合成一体,所以他健康。我们讲与大自然相应,跟诸位说,这句话还是隔了一层。为什么?你还没有回归到大自然。跟大自然相应,总算是不错,能相应了。真正回归到大自然,「相应」两个字没有了,就是大自然,就是大宇宙。这个身体是小宇宙,外面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相同,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如来,你就证得清净法身,你就成了分证位的佛果。
《华严经》上圆教初住到等觉都是分证佛,这个才得到真正的自在,真正的解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自自然然现前,我们学佛目标在此,希望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不但是我们自己的希望,同时也是一切诸佛如来的希望,一切诸佛如来都希望你在这一生成就。你要醒悟过来,真正醒悟过来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你的态度变了,你的态度跟佛菩萨一样。你还会记别人的过失吗?你们去读经,哪一个佛菩萨记众生的过失?为什么?你好好去想想,慈母对她的儿女,特别是儿女在婴孩的时代,几个月大、一两岁,他犯的过失,犯的错误,你能怪他?你知道不可以怪他。为什么?不懂事、无知。你从这里去体会。
诸佛菩萨看六道众生所造种种罪业,就跟慈母看她几个月、一两岁大的小孩一样。六道众生无知、不懂事,犯过失是他正常现象,他要不犯过失那就奇怪,那就不正常了。所以他造作无量无边罪业,堕三途,堕地狱,正常现象,佛菩萨看的。我们今天不是要学佛吗?从哪里学?就从这些地方学,决定不可以怪罪於他。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态度?我们要以智慧、要以善巧方便去教导他。教导他的方法很多,这就讲到善巧方便。有从正面、有从反面、有从侧面,有明显的教他、有暗示他,方法是活的。你有智慧去拣别,你有智慧去选择,应当用什么方法就采取什么方法,没有定法。所有一切的缘都在刹那生灭,哪有定法可说?哪有定法可行?不变的只有真心。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这是永恒不变的。其他在形相上、在教学、在方法上、在示现上,千变万化,所以是「诸佛神变摩尼宝王」。
我们是凡夫,凡夫只要肯学,好好的学。要学佛,学不像也要学,慢慢就像了。学不像就不学了,你永远不像,哪有人一开头一学就像了,没这个道理!世间无论哪个行业,你在初学总要失败很多次。失败为成功之母,在失败里面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慢慢就成就了。所以我们明了诸佛菩萨、大圣大贤到这个世间来应化,你说在今天他们做什么?现在社会不孝父母,他肯定装一个孝子贤孙,做给别人看。我们一看知道这个是再来人,这个不是普通人。不尊重师长,他能尊重师长;这个社会到处欺骗人,他能够说诚实语,这是真学佛。
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丧失了信心,孔老夫子讲人无信就不能立足於社会,现在这个社会上普遍没有信心,真的是彼此欺骗的一个社会、一个世界。这就不是人道,在六道里头不是人道了。人道一定具备的条件,五个条件:仁、义、礼、智、信,就是佛家讲的五戒,那是人道。五戒没有了,五常没有了,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不仁、不义,没有礼、没有信、没有智慧,他不是人。不是人是什么?是畜生、是饿鬼、是地狱。现在这个身体像一个人身,实际上他的思想、他的言行是畜生、是饿鬼、是地狱。他的寿命到了,他就到三恶道去了,他造的是三恶道的业。如果觉悟了,他能够守住五戒,他能够守住五常,我们知道这个人来生不会失人身。他要能够加修十善业,我们就晓得这个人来生肯定生天。这些事情不需要问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在我们眼前。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要常常检点,我来生到哪一道,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不想堕三恶道,五戒十善一定要做到。世间有德行的人,我们读古书,司马光是宋朝时候宰相,他给社会大众,也给千年万世众生做了一个好榜样,一生不妄语。他自己说的:我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一桩事情不能跟人说。不敢给人说的一定是坏事,说明司马光一生没有做过一桩坏事情,没有做过一桩不可告人的事情。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来生决定不堕三途。司马光是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上善之人俱会一处。
所以我们学佛,我常讲头一个要学著包容。人不能容忍,不能跟人相处是恶道众生。人跟人能相处,只有恶道众生不能跟人相处,为什么?他那个自私的心太重了。佛经里头无论是事、无论是理,不但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诸佛菩萨时时示现给我们看。我们最近印的《德育课本》,这是古书,现在在翻印。历史上古往今来各个朝代真正能够奉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人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至少三分之一到一半都是佛菩萨示现的,另外一半是善根深厚的人,很容易为圣教所影响的。所谓影响,是真干才影响到;他没有真干,不能够落实,这没有影响。真的改过自新,真正回头,把自己以往的习气毛病统统都改正过来,这个是受「诸佛菩萨神变」教诲的感化。
诸佛菩萨、这一切大圣大贤他们在世间,就是为这一桩事情出现於世;除这一桩事情之外,什么事都没有。他们来帮助众生,觉悟众生,我们常常问他是不是很辛苦?我们总以为他很辛苦、劳累。在我们凡夫眼光里确实如此,而在他自己自分当中他没事,与普贤菩萨一样,「无有疲厌」。为什么无有疲厌?他「无我」。我们为什么有疲厌?因为有「我」。有我,我疲劳了,我厌倦了。无有我,你想想看,谁疲劳?谁厌倦?所以无有疲厌,菩萨给我们讲真话,我们听不懂。这是「神变摩尼宝王」。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最后这一句:
【现一切众生业报海摩尼宝王。】
这是香水河两岸之地。在前面我们看到现器世间,现正觉世间,当然这一段是必定要说的现众生世间。『众生业报海摩尼宝王』。清凉在注解里面这一句说得多一点,「现众生世间,如剑叶林等」,现的是恶业报,这个表法的意思我们要懂。像我们去游览植物园(因为这里讲的是华林),有一些树木花草它带刺的,凡是带刺的表恶业。「天意树等,即善业报」,天意就是随天意转。「天」,我们把它解释为天然,好懂。我们去欣赏,愈看愈美,代表的善业报。於是我们从这个地方也能够体会到一些,像我们供佛,我们供佛有供花、有供果。供花供果我们就要注意不能有带刺的。玫瑰花有刺,凡是带刺的,或者是气味很难闻的、恶劣的,这个都是代表恶业,我们不能用这些花果来供佛。供佛的花果,我们一看起来,它代表善业的。
清凉说「男女林中,朝生暮落,皆业报海」。我们看的是花开花谢,这个现象就像有情世界的众生生老病死,这个说明了六尘说法。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只要你明了表法的义趣,哪一样东西不在说法?哪一个形相不是在提醒自己破迷开悟?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真正的《华严经》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这部经从一开端讲到现在,六尘说法讲得很多很多了。如果我们真的听懂了,经文看明白了,在一切时一切处,我们没有离开文殊、普贤,没有离开毗卢遮那如来。他们确确实实在我的四周,在我的上下,一分一秒都没有离开我们。从这些地方我们能深深体会到佛力加持,佛恩之大!知恩报恩,我们要怎样报佛恩?佛在经上常讲「受持读诵」、「依教修行」、「为人演说」,这是真报恩者!看到花开花谢一定要觉悟到世间无常,寿命短促,这样就能提高警觉了。短短的数十年寒暑,要做一点好事。
形相是有生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性是不生不灭的,心性是真正的自己。形相从根生,六根根生。到器界,器是器世间,我们今天讲居住的这个地球;界是讲的十法界,一真法界,那个范围就大了。「界」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星系,我们太阳系、银河系都是心性变现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变能现的是自己本人,所现所变的是一个梦幻泡影。
凡夫迷而不觉,被所变所现的境界迷住,他以为这个东西是真的,在这里面生起妄想。妄想,在佛经里面用最简单的字把你所有的妄想都概括了,叫「爱、取、有」;十二因缘上这三个字用得好,那你就造业,造业你就要受报。说实在话,业报也不是真实的,业报是现相,同样是虚妄,但是那个感受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家都晓得作梦,梦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做恶梦吓醒过来,一身冷汗还心有余悸,你说这是不是真的?我们有没有认真去思惟?何苦来,为什么要造作恶业?为什么要受这些恶报?受恶报就等於做恶梦。恶梦恶报还不都是恶业所感吗?
一个人不造恶业,没有恶念,肯定没有恶梦,这个在我们自己修学过程当中,很明显的体会到。没有学佛之前恶梦多,学佛的前十年还常常有恶梦,以后愈来愈少了,到现在完全没有了。从这个地方也能看到我们自己修学成绩。如果学佛到今天还有恶梦,那就证明你的功夫一丝毫进步都没有。果然有进步,那个现相上很清楚。梦境是个考验,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也是一种考验。自己功夫不到家,在境缘当中起心动念,烦恼作主,这是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之后,那就不一样,智慧当家了,不再感情用事,处置一些问题就显得高明,跟以往、跟一般人确实不一样。以往(我们用世俗的话来说)是主观的,没有舍弃自我的本位,没有放下自私自利。功夫得力了不一样,自我的观念没有了,自私自利放下了,纯客观的立场来调和大众,当然就不相同了。
佛法里面常常讲调和,管理也是调和,这个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不相同。所以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也示现种种权势,示现国王身,示现宰官身,他统理大众。但是他统理大众不用他的威势,用他的智慧调和众生,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观察。菩萨示现宰官,他的方法、手段确实比一般作官的人高明,他能得到人民拥戴,心服口服。他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就晓得这个人是菩萨再来的,这个人是菩萨应化的。在历史上记载的,我们细心观察,然后再看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社会愈乱,众生愈苦,佛菩萨愈多到这个地方来照顾。当然这个时候整个社会,不但社会,就是道场里面,古德也常讲龙蛇混杂;龙是佛菩萨,蛇是妖魔鬼怪。这个社会、这个道场两种人都有,细心观察你就能辨别,哪些是佛菩萨再来的,哪些魔王而来的。众生不觉就被魔迷了,众生觉悟,就被佛菩萨摄受。佛菩萨不拉信徒,不攀缘,随缘不攀缘;魔攀缘,他不随缘,很明显!佛菩萨心地清净平等,魔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佛菩萨真诚慈悲,魔是喜欢用手段,喜欢用欺骗。我们能够细心微密的去观照,对於众生业报的世间,你就会很清楚很明白。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我们怎样消自己的业障,怎样能够脱离自己的业报,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人生第一桩大事,《法华经》上讲的「大事因缘」,无过於此。一切众生,当然不是迷惑颠倒众生,迷惑颠倒众生他不觉,一切觉悟众生无量劫来等这个机会。这个机会要是现前了,怎么能够轻易把它放过?要晓得这个机缘很不容易遇到,开经偈上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彭际清居士讲得好,「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大乘,遇到正法,遇到净土,真的是百千万劫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了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你能不能放下世缘。念佛堂堂主有一句口头禅,「放下身心世界」,关键就在此。如果真正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向佛,一心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念佛的方法无量无边,不是一个方法。「心同佛心」,佛是什么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佛心,真心。「愿同佛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太长了,你记不得,世尊清楚明了,把一切诸佛菩萨的弘愿归纳为四大类,四弘誓愿。这好记了,四条: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好记!「行同佛行」,佛是什么行?《华严经》上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是佛之所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佛之所行。行佛所行,然后,自自然然「言佛所言」,你所讲的跟佛所说的决定相应。为什么?心同、愿同、行同,言哪有不同的!你的言语记录下来就是经典。这个样子只要有一个念头「求生极乐世界,亲近弥陀如来」,这是真念佛!心、愿、行、语都跟佛相应了。如果是口里面念弥陀,一天念十万声,念二十万声,心、愿、行都不相应,不能往生。古人讲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岂不闻古德所说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是心、是愿、是行、是语,这是实质;形式那是些仪规、形相,不重要。如果心、愿、言、行果然与佛相应,你的形相自然就像佛了,不必要学。古人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那个形於外是自自然然的,决定不是装模作样的。真干!夏莲居老居士常常勉励学人要真干,认真努力来学习。佛是我们的榜样,佛是我们的典型。我们供养这一尊佛像,常常看到他,依照这个模型来塑造自己,这叫真供养;希望我跟他一模一样,这叫真念佛。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不舍!
佛的心愿、行持记载在经典之中,常常读诵。如果年岁大的,记忆力比较差的,专念《阿弥陀经》,经文不长,也容易懂,一生受持一部经就好。有能力的,年岁比较轻,记忆力还好的,念《无量寿经》,也得要一门深入,依教奉行。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都在这一部经中。《华严》是《无量寿经》的细说、广说,《无量寿经》是《华严》的略说、简介,文字有广略不同,义理没有两样。《华严》分量太大,不便於读诵。分量大也有它的好处,对於一切理事、性相、因果讲得详细,讲得透彻,帮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这个要有机缘,没有机缘这一部经也很不容易遇到。
「众生业报海」非常复杂,广义来说,九界都是众生,九法界;狭义的讲专讲六道。六道里面尤其是欲界,欲界有六层天,包括天道、人道、修罗、饿鬼、地狱、畜生很复杂。业因复杂,果报也复杂。佛在经上说「菩萨所见,无非实相」。法身菩萨,这不是九法界里头的菩萨,法身菩萨所见无非实相,这个话是真的。为什么?佛在大乘经上常讲,「境随心转」。法身菩萨用的是真心,他的分别心断了,执著心也断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妄想也破了几分,所以他所见到的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就是真实相,他看到真实相。真实相里面,相就是性,性相不二;事就是理,理事一如,他看到真的。我们凡夫迷了,著相,见相不见性,见事不明理,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分别执著,就错在这个地方,所以不得自在,不能解脱。这一点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的。
从什么地方学?佛菩萨很慈悲,给我们制定一些戒律,就从戒律里头去学。从戒律学是学佛的样子,在事相上学。还得在理上学,理上从哪里学?学著不分别,学著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要用现在的话说,学著放松,回归自然,这个样子渐渐你才能契入境界,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真实的受用也是我们常讲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个「念佛」是广义的。佛是大智大觉,「佛」这个字有体有用,体是大智,佛经上常常讲的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起作用是三种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简单的讲,「佛」这个字的意思是大智大觉,三种智、三种觉。念佛,念是今心,现前这个心里头,现前心里面有三智、有三觉,就叫念佛!
所以善财童子去参访德云比丘,《八十华严》里面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头是吉祥云比丘,吉祥云就是德云,德就是吉祥,吉祥就是德,这是翻译不同,是一个人。德云比丘教善财童子念佛法门,他讲了二十一种,二十一是代表圆满。《华严经》是佛法的根本法轮,这里头有大乘有小乘、有显教有密教、有宗门有教下,没有一法不包括在里头。二十一是密宗表大圆满,所以它不是数字。
十方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哪一法不是念佛法门?你们想想看,哪一法不是念三智三觉?不单单是只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念佛法门里面的特别法门。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一门都是念佛法门,我们的心念有所归依。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凡夫,还没有能够化解业报,还会起心动念,我们就要提高警觉。如果不念佛,你一定是念轮回,你一定是念生死。你念的是自私自利,你念的是名闻利养,你念的是五欲六尘,你念的是贪瞋痴慢,你肯定落在这一边。我们想不落在这一边,怎么办?念佛!这样才能够在一生当中得到解脱,我们不要再搞六道轮回了,不再搞生死烦恼了。自己要下坚定的决心,我这一生就像佛经上讲的是最后身,来生我不在轮回里头搞了。我这个身是这一次在六道轮回最后身,你要有这样的一个坚定的意志,下这个决心。
现在我跟六道众生往来,都客客气气、欢欢喜喜,为什么?再过几天我就走了,我不再来了。跟众生有债的还债,欠命的还命,把所有帐统统消了,走得自在!走得痛快!所以不管什么人用什么态度对我,我都做还债想。不要以为他这些态度对我不应该,我欢欢喜喜接受,我知道这个帐了了,我走得轻松,走得自在,走的时候没障碍了。再不要跟别人计较了,你毁谤我也好,侮辱我也好,陷害我都好,我都欢喜接受。
你不知道真相,我现在对这个真相逐渐逐渐明了,这个明了是心开意解。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什么都好,一切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你给我皇宫住很好,你给我住一个小草篷也很好,我的心是平等的。你给我饮食做得很精细很好,做得很粗糙也很好,没有一样不好。在一切境缘当中,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有丝毫执著就不清净、不平等了。我们的功夫要从这些地方看,有没有进步也要从这个地方去检查,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放下多一些了。放下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到妄想分别执著都无的时候,你成就了。你往生不在凡圣同居土,也不在方便有余土,在实报庄严土。这个事情我们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可以办得到,问题就是你要肯办。你要肯办,你不再跟人计较了;你还要跟人家计较,你没办,你没有放下!
活在这个世间不再为自己,为众生。虽然你全心全力为众生,你还得看看众生有没有福报;众生没有福报,你不要怪他,没有福!你要怪他就错误了。你多给他造一点福,他没有那个命去享受,这些事情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早年我在台湾,有一个军官,是我听说的,我不认识,别人告诉我的。他是个少将,听说他升中将,还没有正式发表,这个事情有人传给他,说是总统已经批准,你升中将了。他非常高兴,请几个好朋友在家里喝酒,大概酒喝多了,当时就在桌上死了。以后人说了,他没有这个命!他肩膀上只有一颗星,再加上一颗星就把他压死了,懂得因果道理的人清楚。所以如果他没有这个事情,他就没事;这一颗星加上去,真的把他压死了。命,他有没有这个命!
佛菩萨智慧德能没有一样不圆满,为什么不给众生一点福报?他受不了。不是不给他,真的受不了。该饿的还是叫你饿,该冻的还是叫你冻,多受一点罪,慢慢你业障消了,福报现前才能接受佛菩萨的教诲,道理在此地。众生业报不可思议,《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得很详细,这个境界也在香水河两岸展示出来了。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这上面只是略举几个例子,这些庄严,你看看末后一句都是「摩尼宝王」,有多少?『世界海微尘数』。不是恒河沙数,也不是前面所讲的「一四天下微尘数」,一四天下微尘数不多,世界海微尘数,这个世界是诸佛的刹土。
【其香水河两间之地,一一悉具如是庄严。】
这一句是总结。这些庄严,器世间、正觉世间、众生世间,说不尽!这些庄严在哪里?我们很清楚、很明白,就在我们现实生活环境里面。我们六根接触之处,无一不展现在我们面前,而我们粗心大意没有能够见到。学了《华严》以后,你稍稍留意,你看到无量无边的庄严都在面前。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第五段河间华林,长行倒数第三句:
【现一切诸佛神变摩尼宝王。】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一句是「现正觉」。别中总共有八句,八桩事情,前面六句都是讲依报,器世间,后面两句是讲正报。正报,这一句是讲正觉世间,末后一句是讲众生世间。正觉世间,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声闻、缘觉都是正觉世间。
经文上是讲『现一切诸佛神变』,『摩尼宝王』的意思跟前面完全相同。「诸佛」,当然在此地是广义的,虽然是广义,不能够把六道凡夫包括在其中,这不包括在里面。因为底下一句有「现一切众生业报」,这是完全讲六道。「变」是变化。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到,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所以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也没有定法可说,到底说什么法,这都是机感不同。佛是应机说法,就跟大夫给病人治病一样,应病与药。你害的是什么病,我给你什么药,药到病除,你就恢复健康了。佛教化众生亦复如是,也是应众生现前迫切的需要来教导你,哪里有定法可说?我们生活在现前的社会,现前社会的众生需要些什么,他缺少些什么,他的缺少就是他的需要。现在可以说关於科学技术不缺少,而伦理道德现在是非常的缺乏。我们就晓得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要是来到这个世间示现,肯定是给我们讲这些教义,帮助我们离苦得乐。
在这一个世纪以来,整个世界可以说无论是哪个国家地区,绝大多数伦理道德不讲了,没有人提及了。古圣先贤的教诲也抛弃了,因果轮回的学说也没有人相信了,甚至於宗教的信仰也一天比一天淡薄,因素很多。诸佛菩萨、这些大圣大贤示现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之中,他要用什么样的神变把我们的迷惑唤醒?确确实实我们在近代二、三十年当中,有一些吃尽苦头的人回头了,渐渐的觉悟了,知道纯粹依靠科学技术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回过头来在旧的传统、古代文化里面去寻求,希望得到一点启示,得到一些智慧,帮助我们解决现前的艰难困苦。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非常幸运我们没有被环境、物欲所诱惑,还能保持相当程度的清醒,还能保持少分传统道德的理念。我们冷静的思惟、观察,知道古圣先贤的东西有道理。至少我们从很粗浅的面来观察,他们的教诲、他们的学说能够传递几千年,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如果这个教诲,若不是至真至善,谁肯奉行?谁肯把它传播下去?这里面肯定没有感情用事,这是纯粹理智的行为。只有真实智慧才能令后人敬仰,乐意的奉行、传播。
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到,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有智慧,他们有德能、慈悲,决不以为众生造作种种恶业就舍弃众生,反而加深怜悯众生,想方设法去帮助众生。示现在这个世间,以种种不同的身分,就像本经末后的五十三参,示现在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有些示现为主导的身分,有些示现为影响的身分,都是不可思议。主导有如先知先觉,这是讲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先知先觉;影响的,后知后觉。先知先觉一提起,影响众立刻就附和,他就觉悟了。这种为人演说,自然能产生广大的影响,社会大众看到这个事实真相,善根深厚的人很快就回头了;善根稍劣的这一类众生,他的善根随著加强了;没有善根的众生,在这个时候也种善根了。
所以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身分是多元的,不是一个身分。现在我们讲多元文化,大家都能够彼此觉悟。觉悟之后,彼此会尊重,彼此会合作,其实都是佛菩萨、都是神圣在示现的。真正的凡夫不可能,为什么?凡夫有私心,私心不能舍弃,跟觉悟的人永远不能够真诚的合作。为什么?他有私心,他有他自己的目的,有他自己的欲求,表面上可以合作,暗中还来破坏。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要问:佛菩萨晓不晓得?佛菩萨没有不晓得的。佛菩萨见不见怪?佛菩萨不见怪,感化深度还不够。确实有一等众生,佛菩萨用一百二十万分的真诚心对他,都不能感动他,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业障深重;深重到什么程度,也是不可思议。佛菩萨怎么教?没有别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永恒不变的原则。一世不能感化,二世、十世、百世、千世、万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无量劫这么长的时间才把他感化,才让他回头,这在佛法里头是很平常的事情,一点都不希奇。度一个业障深重的众生,哪有那么容易?你看到这个众生很好度,一跟他说,他就回头,他就觉悟,他就明白了。你要知道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佛菩萨就这么照顾他,你今天才看到这个成果。
他的业障为什么这么深重?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空无所有,这是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个幻相,《金刚般若》里头讲得很好,「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真相。几个人知道?都把这个幻相当作真实,在这里面生起贪瞋痴慢,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幻化出三途六道,在这里头就受罪。感动诸佛菩萨应化在其中,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明了,明了之后他自然就放下了;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
这里头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是自己。众生,许许多多众生为什么接受佛法不开悟?不回头?他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这错得太离谱了。认为什么?佛所讲的一切经不是为我讲的,是为他讲的。就这一个严重的错误观念,自己不能成就。什么人容易成就?跟这个心态恰恰是相反的,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是为我一个人讲的,不干别人之事,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是为我而出现的。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点点滴滴没有一桩不是为我在做示现,不是为我在做表法,我这一生就能证得圆满的菩提。《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作如是观,他成就了。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丝毫不回避,成就自己的戒行,成就自己的定力,成就自己的智慧,戒定慧三学是这样圆满成就的。我们不知道,不知道一切都是为我。
我的周边是顺境善缘,诸佛菩萨为我示现。我六根接触有没有觉察到这个境缘是虚幻的,我在这个境缘当中还起不起心、动不动念?如果起心动念,自己要觉悟,我是凡夫,我不是圣人。我要学圣人,我要学著不起心不动念。我周边的环境是逆境是恶缘,我也清楚也明白,也应当像诸佛菩萨一样不起心不动念。你要问: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是能够看到真相,你就不会起心动念了。你迷在幻相上、迷在妄相上,你肯定起心动念。这些地方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微密的去观察。观察什么?观察佛怎么样处置对待顺境善缘、逆境恶缘。你想佛在这个里头是如何处置的?我们学这个。在一切境缘当中能使自己的真心不动不摇、不变不迷,我们就成功了。我常常讲永远保持纯净纯善。教化众生、帮助众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要像如来一样,生生世世永恒不断。
众生业障深重,诸佛菩萨看到他堕落,看到他下地狱,看到他受苦难,诸佛菩萨那个心一点也没有震动,那个叫真实智慧,大慈大悲。他造业当然要受报。像一个真正有智慧、有爱心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儿女犯法,他犯法要不要判刑?要不要坐牢?当然要!这个父母有智慧,他不会伤心,他也不会难过。他知道刑期满之后,他出来再帮助他。诸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要把情识转变为真实智慧。情跟智是一不是二,佛法里面常讲烦恼即菩提。觉悟的人把烦恼统统转变成智慧,迷惑的人把他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全部转变成烦恼。所以烦恼跟智慧,体是一个体,迷了叫烦恼,悟了叫菩提。我们凡夫有没有大菩提?有,烦恼就是菩提。圣贤人有没有烦恼?有,菩提就是烦恼,只是一个迷悟不同而已。
佛教我们,不是教别的,教我们觉悟。悟了的人,不但说他的精神,实际上连他这个肉体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确实是合一的,连肉体跟虚空法界跟这个大宇宙都合成一体,所以他健康。我们讲与大自然相应,跟诸位说,这句话还是隔了一层。为什么?你还没有回归到大自然。跟大自然相应,总算是不错,能相应了。真正回归到大自然,「相应」两个字没有了,就是大自然,就是大宇宙。这个身体是小宇宙,外面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相同,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如来,你就证得清净法身,你就成了分证位的佛果。
《华严经》上圆教初住到等觉都是分证佛,这个才得到真正的自在,真正的解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自自然然现前,我们学佛目标在此,希望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不但是我们自己的希望,同时也是一切诸佛如来的希望,一切诸佛如来都希望你在这一生成就。你要醒悟过来,真正醒悟过来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你的态度变了,你的态度跟佛菩萨一样。你还会记别人的过失吗?你们去读经,哪一个佛菩萨记众生的过失?为什么?你好好去想想,慈母对她的儿女,特别是儿女在婴孩的时代,几个月大、一两岁,他犯的过失,犯的错误,你能怪他?你知道不可以怪他。为什么?不懂事、无知。你从这里去体会。
诸佛菩萨看六道众生所造种种罪业,就跟慈母看她几个月、一两岁大的小孩一样。六道众生无知、不懂事,犯过失是他正常现象,他要不犯过失那就奇怪,那就不正常了。所以他造作无量无边罪业,堕三途,堕地狱,正常现象,佛菩萨看的。我们今天不是要学佛吗?从哪里学?就从这些地方学,决定不可以怪罪於他。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态度?我们要以智慧、要以善巧方便去教导他。教导他的方法很多,这就讲到善巧方便。有从正面、有从反面、有从侧面,有明显的教他、有暗示他,方法是活的。你有智慧去拣别,你有智慧去选择,应当用什么方法就采取什么方法,没有定法。所有一切的缘都在刹那生灭,哪有定法可说?哪有定法可行?不变的只有真心。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这是永恒不变的。其他在形相上、在教学、在方法上、在示现上,千变万化,所以是「诸佛神变摩尼宝王」。
我们是凡夫,凡夫只要肯学,好好的学。要学佛,学不像也要学,慢慢就像了。学不像就不学了,你永远不像,哪有人一开头一学就像了,没这个道理!世间无论哪个行业,你在初学总要失败很多次。失败为成功之母,在失败里面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慢慢就成就了。所以我们明了诸佛菩萨、大圣大贤到这个世间来应化,你说在今天他们做什么?现在社会不孝父母,他肯定装一个孝子贤孙,做给别人看。我们一看知道这个是再来人,这个不是普通人。不尊重师长,他能尊重师长;这个社会到处欺骗人,他能够说诚实语,这是真学佛。
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丧失了信心,孔老夫子讲人无信就不能立足於社会,现在这个社会上普遍没有信心,真的是彼此欺骗的一个社会、一个世界。这就不是人道,在六道里头不是人道了。人道一定具备的条件,五个条件:仁、义、礼、智、信,就是佛家讲的五戒,那是人道。五戒没有了,五常没有了,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不仁、不义,没有礼、没有信、没有智慧,他不是人。不是人是什么?是畜生、是饿鬼、是地狱。现在这个身体像一个人身,实际上他的思想、他的言行是畜生、是饿鬼、是地狱。他的寿命到了,他就到三恶道去了,他造的是三恶道的业。如果觉悟了,他能够守住五戒,他能够守住五常,我们知道这个人来生不会失人身。他要能够加修十善业,我们就晓得这个人来生肯定生天。这些事情不需要问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在我们眼前。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要常常检点,我来生到哪一道,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不想堕三恶道,五戒十善一定要做到。世间有德行的人,我们读古书,司马光是宋朝时候宰相,他给社会大众,也给千年万世众生做了一个好榜样,一生不妄语。他自己说的:我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一桩事情不能跟人说。不敢给人说的一定是坏事,说明司马光一生没有做过一桩坏事情,没有做过一桩不可告人的事情。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来生决定不堕三途。司马光是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上善之人俱会一处。
所以我们学佛,我常讲头一个要学著包容。人不能容忍,不能跟人相处是恶道众生。人跟人能相处,只有恶道众生不能跟人相处,为什么?他那个自私的心太重了。佛经里头无论是事、无论是理,不但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诸佛菩萨时时示现给我们看。我们最近印的《德育课本》,这是古书,现在在翻印。历史上古往今来各个朝代真正能够奉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人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至少三分之一到一半都是佛菩萨示现的,另外一半是善根深厚的人,很容易为圣教所影响的。所谓影响,是真干才影响到;他没有真干,不能够落实,这没有影响。真的改过自新,真正回头,把自己以往的习气毛病统统都改正过来,这个是受「诸佛菩萨神变」教诲的感化。
诸佛菩萨、这一切大圣大贤他们在世间,就是为这一桩事情出现於世;除这一桩事情之外,什么事都没有。他们来帮助众生,觉悟众生,我们常常问他是不是很辛苦?我们总以为他很辛苦、劳累。在我们凡夫眼光里确实如此,而在他自己自分当中他没事,与普贤菩萨一样,「无有疲厌」。为什么无有疲厌?他「无我」。我们为什么有疲厌?因为有「我」。有我,我疲劳了,我厌倦了。无有我,你想想看,谁疲劳?谁厌倦?所以无有疲厌,菩萨给我们讲真话,我们听不懂。这是「神变摩尼宝王」。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最后这一句:
【现一切众生业报海摩尼宝王。】
这是香水河两岸之地。在前面我们看到现器世间,现正觉世间,当然这一段是必定要说的现众生世间。『众生业报海摩尼宝王』。清凉在注解里面这一句说得多一点,「现众生世间,如剑叶林等」,现的是恶业报,这个表法的意思我们要懂。像我们去游览植物园(因为这里讲的是华林),有一些树木花草它带刺的,凡是带刺的表恶业。「天意树等,即善业报」,天意就是随天意转。「天」,我们把它解释为天然,好懂。我们去欣赏,愈看愈美,代表的善业报。於是我们从这个地方也能够体会到一些,像我们供佛,我们供佛有供花、有供果。供花供果我们就要注意不能有带刺的。玫瑰花有刺,凡是带刺的,或者是气味很难闻的、恶劣的,这个都是代表恶业,我们不能用这些花果来供佛。供佛的花果,我们一看起来,它代表善业的。
清凉说「男女林中,朝生暮落,皆业报海」。我们看的是花开花谢,这个现象就像有情世界的众生生老病死,这个说明了六尘说法。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只要你明了表法的义趣,哪一样东西不在说法?哪一个形相不是在提醒自己破迷开悟?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真正的《华严经》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这部经从一开端讲到现在,六尘说法讲得很多很多了。如果我们真的听懂了,经文看明白了,在一切时一切处,我们没有离开文殊、普贤,没有离开毗卢遮那如来。他们确确实实在我的四周,在我的上下,一分一秒都没有离开我们。从这些地方我们能深深体会到佛力加持,佛恩之大!知恩报恩,我们要怎样报佛恩?佛在经上常讲「受持读诵」、「依教修行」、「为人演说」,这是真报恩者!看到花开花谢一定要觉悟到世间无常,寿命短促,这样就能提高警觉了。短短的数十年寒暑,要做一点好事。
形相是有生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性是不生不灭的,心性是真正的自己。形相从根生,六根根生。到器界,器是器世间,我们今天讲居住的这个地球;界是讲的十法界,一真法界,那个范围就大了。「界」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星系,我们太阳系、银河系都是心性变现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变能现的是自己本人,所现所变的是一个梦幻泡影。
凡夫迷而不觉,被所变所现的境界迷住,他以为这个东西是真的,在这里面生起妄想。妄想,在佛经里面用最简单的字把你所有的妄想都概括了,叫「爱、取、有」;十二因缘上这三个字用得好,那你就造业,造业你就要受报。说实在话,业报也不是真实的,业报是现相,同样是虚妄,但是那个感受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家都晓得作梦,梦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做恶梦吓醒过来,一身冷汗还心有余悸,你说这是不是真的?我们有没有认真去思惟?何苦来,为什么要造作恶业?为什么要受这些恶报?受恶报就等於做恶梦。恶梦恶报还不都是恶业所感吗?
一个人不造恶业,没有恶念,肯定没有恶梦,这个在我们自己修学过程当中,很明显的体会到。没有学佛之前恶梦多,学佛的前十年还常常有恶梦,以后愈来愈少了,到现在完全没有了。从这个地方也能看到我们自己修学成绩。如果学佛到今天还有恶梦,那就证明你的功夫一丝毫进步都没有。果然有进步,那个现相上很清楚。梦境是个考验,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也是一种考验。自己功夫不到家,在境缘当中起心动念,烦恼作主,这是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之后,那就不一样,智慧当家了,不再感情用事,处置一些问题就显得高明,跟以往、跟一般人确实不一样。以往(我们用世俗的话来说)是主观的,没有舍弃自我的本位,没有放下自私自利。功夫得力了不一样,自我的观念没有了,自私自利放下了,纯客观的立场来调和大众,当然就不相同了。
佛法里面常常讲调和,管理也是调和,这个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不相同。所以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也示现种种权势,示现国王身,示现宰官身,他统理大众。但是他统理大众不用他的威势,用他的智慧调和众生,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观察。菩萨示现宰官,他的方法、手段确实比一般作官的人高明,他能得到人民拥戴,心服口服。他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就晓得这个人是菩萨再来的,这个人是菩萨应化的。在历史上记载的,我们细心观察,然后再看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社会愈乱,众生愈苦,佛菩萨愈多到这个地方来照顾。当然这个时候整个社会,不但社会,就是道场里面,古德也常讲龙蛇混杂;龙是佛菩萨,蛇是妖魔鬼怪。这个社会、这个道场两种人都有,细心观察你就能辨别,哪些是佛菩萨再来的,哪些魔王而来的。众生不觉就被魔迷了,众生觉悟,就被佛菩萨摄受。佛菩萨不拉信徒,不攀缘,随缘不攀缘;魔攀缘,他不随缘,很明显!佛菩萨心地清净平等,魔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佛菩萨真诚慈悲,魔是喜欢用手段,喜欢用欺骗。我们能够细心微密的去观照,对於众生业报的世间,你就会很清楚很明白。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我们怎样消自己的业障,怎样能够脱离自己的业报,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人生第一桩大事,《法华经》上讲的「大事因缘」,无过於此。一切众生,当然不是迷惑颠倒众生,迷惑颠倒众生他不觉,一切觉悟众生无量劫来等这个机会。这个机会要是现前了,怎么能够轻易把它放过?要晓得这个机缘很不容易遇到,开经偈上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彭际清居士讲得好,「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大乘,遇到正法,遇到净土,真的是百千万劫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了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你能不能放下世缘。念佛堂堂主有一句口头禅,「放下身心世界」,关键就在此。如果真正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向佛,一心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念佛的方法无量无边,不是一个方法。「心同佛心」,佛是什么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佛心,真心。「愿同佛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太长了,你记不得,世尊清楚明了,把一切诸佛菩萨的弘愿归纳为四大类,四弘誓愿。这好记了,四条: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好记!「行同佛行」,佛是什么行?《华严经》上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是佛之所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佛之所行。行佛所行,然后,自自然然「言佛所言」,你所讲的跟佛所说的决定相应。为什么?心同、愿同、行同,言哪有不同的!你的言语记录下来就是经典。这个样子只要有一个念头「求生极乐世界,亲近弥陀如来」,这是真念佛!心、愿、行、语都跟佛相应了。如果是口里面念弥陀,一天念十万声,念二十万声,心、愿、行都不相应,不能往生。古人讲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岂不闻古德所说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是心、是愿、是行、是语,这是实质;形式那是些仪规、形相,不重要。如果心、愿、言、行果然与佛相应,你的形相自然就像佛了,不必要学。古人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那个形於外是自自然然的,决定不是装模作样的。真干!夏莲居老居士常常勉励学人要真干,认真努力来学习。佛是我们的榜样,佛是我们的典型。我们供养这一尊佛像,常常看到他,依照这个模型来塑造自己,这叫真供养;希望我跟他一模一样,这叫真念佛。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不舍!
佛的心愿、行持记载在经典之中,常常读诵。如果年岁大的,记忆力比较差的,专念《阿弥陀经》,经文不长,也容易懂,一生受持一部经就好。有能力的,年岁比较轻,记忆力还好的,念《无量寿经》,也得要一门深入,依教奉行。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都在这一部经中。《华严》是《无量寿经》的细说、广说,《无量寿经》是《华严》的略说、简介,文字有广略不同,义理没有两样。《华严》分量太大,不便於读诵。分量大也有它的好处,对於一切理事、性相、因果讲得详细,讲得透彻,帮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这个要有机缘,没有机缘这一部经也很不容易遇到。
「众生业报海」非常复杂,广义来说,九界都是众生,九法界;狭义的讲专讲六道。六道里面尤其是欲界,欲界有六层天,包括天道、人道、修罗、饿鬼、地狱、畜生很复杂。业因复杂,果报也复杂。佛在经上说「菩萨所见,无非实相」。法身菩萨,这不是九法界里头的菩萨,法身菩萨所见无非实相,这个话是真的。为什么?佛在大乘经上常讲,「境随心转」。法身菩萨用的是真心,他的分别心断了,执著心也断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妄想也破了几分,所以他所见到的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就是真实相,他看到真实相。真实相里面,相就是性,性相不二;事就是理,理事一如,他看到真的。我们凡夫迷了,著相,见相不见性,见事不明理,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分别执著,就错在这个地方,所以不得自在,不能解脱。这一点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的。
从什么地方学?佛菩萨很慈悲,给我们制定一些戒律,就从戒律里头去学。从戒律学是学佛的样子,在事相上学。还得在理上学,理上从哪里学?学著不分别,学著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要用现在的话说,学著放松,回归自然,这个样子渐渐你才能契入境界,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真实的受用也是我们常讲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个「念佛」是广义的。佛是大智大觉,「佛」这个字有体有用,体是大智,佛经上常常讲的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起作用是三种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简单的讲,「佛」这个字的意思是大智大觉,三种智、三种觉。念佛,念是今心,现前这个心里头,现前心里面有三智、有三觉,就叫念佛!
所以善财童子去参访德云比丘,《八十华严》里面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头是吉祥云比丘,吉祥云就是德云,德就是吉祥,吉祥就是德,这是翻译不同,是一个人。德云比丘教善财童子念佛法门,他讲了二十一种,二十一是代表圆满。《华严经》是佛法的根本法轮,这里头有大乘有小乘、有显教有密教、有宗门有教下,没有一法不包括在里头。二十一是密宗表大圆满,所以它不是数字。
十方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哪一法不是念佛法门?你们想想看,哪一法不是念三智三觉?不单单是只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念佛法门里面的特别法门。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一门都是念佛法门,我们的心念有所归依。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凡夫,还没有能够化解业报,还会起心动念,我们就要提高警觉。如果不念佛,你一定是念轮回,你一定是念生死。你念的是自私自利,你念的是名闻利养,你念的是五欲六尘,你念的是贪瞋痴慢,你肯定落在这一边。我们想不落在这一边,怎么办?念佛!这样才能够在一生当中得到解脱,我们不要再搞六道轮回了,不再搞生死烦恼了。自己要下坚定的决心,我这一生就像佛经上讲的是最后身,来生我不在轮回里头搞了。我这个身是这一次在六道轮回最后身,你要有这样的一个坚定的意志,下这个决心。
现在我跟六道众生往来,都客客气气、欢欢喜喜,为什么?再过几天我就走了,我不再来了。跟众生有债的还债,欠命的还命,把所有帐统统消了,走得自在!走得痛快!所以不管什么人用什么态度对我,我都做还债想。不要以为他这些态度对我不应该,我欢欢喜喜接受,我知道这个帐了了,我走得轻松,走得自在,走的时候没障碍了。再不要跟别人计较了,你毁谤我也好,侮辱我也好,陷害我都好,我都欢喜接受。
你不知道真相,我现在对这个真相逐渐逐渐明了,这个明了是心开意解。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什么都好,一切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你给我皇宫住很好,你给我住一个小草篷也很好,我的心是平等的。你给我饮食做得很精细很好,做得很粗糙也很好,没有一样不好。在一切境缘当中,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有丝毫执著就不清净、不平等了。我们的功夫要从这些地方看,有没有进步也要从这个地方去检查,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放下多一些了。放下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到妄想分别执著都无的时候,你成就了。你往生不在凡圣同居土,也不在方便有余土,在实报庄严土。这个事情我们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可以办得到,问题就是你要肯办。你要肯办,你不再跟人计较了;你还要跟人家计较,你没办,你没有放下!
活在这个世间不再为自己,为众生。虽然你全心全力为众生,你还得看看众生有没有福报;众生没有福报,你不要怪他,没有福!你要怪他就错误了。你多给他造一点福,他没有那个命去享受,这些事情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早年我在台湾,有一个军官,是我听说的,我不认识,别人告诉我的。他是个少将,听说他升中将,还没有正式发表,这个事情有人传给他,说是总统已经批准,你升中将了。他非常高兴,请几个好朋友在家里喝酒,大概酒喝多了,当时就在桌上死了。以后人说了,他没有这个命!他肩膀上只有一颗星,再加上一颗星就把他压死了,懂得因果道理的人清楚。所以如果他没有这个事情,他就没事;这一颗星加上去,真的把他压死了。命,他有没有这个命!
佛菩萨智慧德能没有一样不圆满,为什么不给众生一点福报?他受不了。不是不给他,真的受不了。该饿的还是叫你饿,该冻的还是叫你冻,多受一点罪,慢慢你业障消了,福报现前才能接受佛菩萨的教诲,道理在此地。众生业报不可思议,《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得很详细,这个境界也在香水河两岸展示出来了。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这上面只是略举几个例子,这些庄严,你看看末后一句都是「摩尼宝王」,有多少?『世界海微尘数』。不是恒河沙数,也不是前面所讲的「一四天下微尘数」,一四天下微尘数不多,世界海微尘数,这个世界是诸佛的刹土。
【其香水河两间之地,一一悉具如是庄严。】
这一句是总结。这些庄严,器世间、正觉世间、众生世间,说不尽!这些庄严在哪里?我们很清楚、很明白,就在我们现实生活环境里面。我们六根接触之处,无一不展现在我们面前,而我们粗心大意没有能够见到。学了《华严》以后,你稍稍留意,你看到无量无边的庄严都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