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九卷) 2002/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809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偈颂第一首:
【清净香流满大河,金刚妙宝为其岸。】
这两句介绍过了,是颂岸体金刚。向下有六句,一首半,就是第一首的后半加上第二首,这有六句,是颂摩尼严岸,是讲两岸的庄严。
【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宝阶行列妙庄严,栏楯周回悉殊丽,真珠为藏众华饰,种种璎鬘共垂下。】
香河是表相应的心所,大前提我们一定要清楚,否则的话就像我们同修提出来的疑问,《华严经》像一部神话小说一样。他不知道这是世尊说法的善巧,是说法的高度艺术,不懂的人确实是茫然无知,懂得的人才知道佛说法那个意思在哪里。所以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是非常有意义的,说得非常的深刻。
『宝末』是什么?「末」是粉末,它代表的意思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微不足道。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的,像《金刚经》须菩提看到的,世尊每天生活非常有规律。早晨起来的时候经行,一定的时间率领著僧团大众入城市里面去乞食。乞食不能超过七家,人数众多,僧团里面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分开到每一个街道、每一个巷子里去托钵,分开的去托钵。在我们想像当中,一定是很有秩序、有规矩,都分配到哪几家,因为城市跟修行学习道场都不太远。托钵完之后,回来吃,不是一面托一面在路上就吃,那个很难看。所以托在钵里,钵通常把它盖起来,带回来,带回来大家在一起分著吃。所以真的是「一钵千家饭」,这是事实。
你想想看,就以佛的僧团一千两百五十五个人,去托的人家不只一千家。一个人托七家,但是不一定,有一家给你满满的,你就不必到第二家去;这一家给得很少,不够吃,才托第二家;第三家如果这个钵觉得够吃,第四家就不去了。每天去托钵总是上千户的人家,那一钵真的是千家饭!这是平常小事,你看《金刚经》上记载的,吃完饭之后,把钵洗干净了,「收衣钵」,因为出门走这么远的路,一个往返脚都脏了。我们知道出家人都不穿鞋子的,没有鞋袜,洗脚。脚洗完之后,「敷座而坐」。这个时候,稍事休息,正常功课就开始,佛就跟大家讲经说法,《金刚般若》你不是看到这堂课吗?「宝末」就是指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在经教里面,所谓是半偈一句。我们前面念的半偈,「清净香流满大河,金刚妙宝为其岸」这二句,这二句叫宝末。
『为轮』,「轮」是圆满。实在话,佛所表现的极其微不足道的动作,它里头含著有圆满的道理;所说的这一切经教,字字句句无量义,这个我们在讲席里头多次向大家报告。每一句实在讲意思都是无有穷尽的,头一句是说这个意思。『布其地』,「其地」是指这个地区,教化这个地区、影响这个地区。『种种严饰皆珍好』,「种种严饰」,我想学佛时间久一点、对大乘教义能够体会深一点的就明了了,种种严饰是什么?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是指这个。每一个法门,这通常讲佛教任何一法都具足四个意思:教、理、行、果,所以佛法称为「轮」,意思在此地。譬如前面讲清净、讲金刚,这个名词里头有教,清净是教;有理,清净的理是什么?有行,这清净怎么样落实到身心?怎样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怎么样落实与自性清净相应?那是果,果证。所以每一个字、每一个名词、每一句里面都有教、理、行、果四法,所以佛法称法轮,意思在此地,它圆满没有欠缺。
「皆珍好」,为什么「皆珍好」?它皆称性,皆与性德相应,道理在此地。这个境界说实实在在的话,真正能体会得到的人不多。为什么体会不到?这几乎我们在讲席当中不断的在提醒、在报告,烦恼习气不断,你怎么能体会得到?什么人能体会到?烦恼轻、智慧长的人能体会得到。他体会到了,他能不能说得出?跟诸位说,说不出的!体会有浅深不一样。我们就以菩萨果位来说,五十一个位次都来听《大方广佛华严经》,每个人所体会到的不一样;十信菩萨体会得浅,十住以上体会得深。愈是到高位,体会就愈深。佛说经,等觉菩萨能够明了佛所说的;地上菩萨虽明了,不及等觉菩萨。我们是凡夫,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你能体会到几成?太有限了!
如果我们把深度假定分为一百个等级,五十一位菩萨的阶级再加上妙觉位,五十二个位次,换句话说,九法界的众生,这是凡夫,真正能体会得到的只能说百分之几而已!那还要烦恼轻,我们常讲有德行、有修养,世间人常讲「喜怒不形於色」;这个不形於色,不是用的心机,是自然的。为什么不形於色?他对於世缘看得很淡,这不算修行功夫,听这样的大经,他有反应。真正得一分利益,要初信位的菩萨;真正得《华严》实益、真实利益,要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得《华严》真实利益。你能够破几品见思烦恼,你听闻这个经教能够接受它薰习;换句话说,你能够体会到它的气氛。古德举比喻,好比生火、烧火,我们虽然还没有看到火、没有接触到火,那个火的热气已经感受到一点,这是气氛,并没有见到。
从这些比喻里面我们细细去体会,古时候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做种种示现感化众生,受感化的人确实是多,比我们现在多。多的原因我们晓得,那些人身心清净,烦恼少,忧虑少,牵挂少,生活很正常,所谓是「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身心都与大自然相应。跟我们现在的人不一样,现在的人脱离了大自然,生活环境都是人工的,住的大楼离地面很高。古时候真正跟大自然生活在一起,住的是茅屋,地面就是泥土地面,赤脚确实吸收地气,那人身体健康。墙是土墙,上面盖的是茅草,我们今天看到好像「哎呀,这种居住环境太简陋了!」那是最养人的、最健康的,现在人不懂!吃的、穿的、所用的,确确实实是跟自然合而为一。生活简单,简单是最健康的,简单是最圆满的。哪里像现代人?现代人哪里是过人的生活?愈是富裕的人,与大自然脱节的距离愈长。我们不学佛,我们也不懂。学了佛之后这才恍然大悟,才真正明了。从前修道的人为什么要住深山?为什么那么喜欢住茅篷?那些生活方式就是此地讲的,「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教学生、教大众不仅是言教,有身教还有意教,身、语、意三轮教诲,这才圆满。
『宝阶行列妙庄严』,这个应该懂得,「宝阶行列」代表什么?代表修学的等级、次序。小乘有四向四果,这是阶梯,像楼梯一样;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就是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在经上也介绍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你看看这是不是宝阶行列?「妙庄严」,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是各个阶位里面所修学的教理行果。它表这些意思在里头,那个意思真的是无有穷尽!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这些阶位,实际上都是大分,不能细分,细分太多,说不尽!无量无边的阶位。我们想一想就能够体会得到。譬如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这摆在我们眼前的,中国通行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所以中学也是六年;大学四年,研究所硕士班两年、博士班两年,也是四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宝阶;每一个院系,行列。这一年级里面有多少学生,参加考试从第一名到最末后一名,那也是阶级。从这个地方去看,阶层太多太多了,佛不必那么细说,细说太繁琐,只讲大的,不讲细的。
他必须学完这个阶层的课程,及格才能升到第二个阶层。像小乘修学,你开始真的认真放下见烦恼,经教里面讲的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真的在放下了,真干!这叫初果向,你的方向很正确,向著初果,你没有证得初果。必须要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统统断尽,你就证得初果位。证得初果位是第二个阶级,第一个是初果向,你是在断,你断得不干净,八十八品没有完全断干净,断一半。八十八你断了七十八,还是在初果向。初果向里面,那个次第也很多。证得初果之后,你就开始要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开始断思惑的时候,是二果向。真的是有次第,大乘菩萨里头亦复如是。
这个路子叫渐修,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爬,中下根性的人都行,没有法子躐等。躐等的人是什么人?上上根人,所谓是一闻千悟,那不是普通人,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像惠能这种人。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是警告我,要我自己反省。惠能,我们仰慕、敬佩,能不能学他?学不到!中国历史上,惠能大师以前没有一个,惠能大师以后一直到今天,差不多一千三百多年,也没有出现一个。我们想想,我们是他那样的根性吗?不是他那样的根性,不能学他,学不到!他那是一步登天,他真有本事,他登上去了。我们要想学他,登不上去,摔下来摔死了!这是事实。所以老师教我学教,学教是什么?爬楼梯。告诉我是慢,你爬一层真的得一层利益。宗门爬上去,你是证得圆满的利益;爬不上去,你就肯定堕落。落入什么?狂慧。反而不如爬楼梯,他慢慢上去。
老师的教诲很慈悲,他观察我们的根性,中人资质,中等人的天赋,不是上上根人。所以人贵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学东西我们讲求稳当、快速成就,你不能不知道自己。学东西是什么?契机,契自己的根机,容易成就。不契自己的机,要很勉强去做,不能成功。早年在香港有一位慧忍法师,大概前几年往生了,早年在台湾跟我是好朋友。这个人聪明,头脑灵活,我劝他学教,他也有兴趣。我带他到台中见李老师,我们一起在台中住了十个月。老师那个时候讲《楞严》,我在学《楞严》,《楞严》是我在台中最后一门课程。我劝他学小部经,他很不满意,认为我嫉妒,为什么我学大经要他学小经?我告诉他,我学《楞严》前面已经有四部经的基础,那四部是我专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弥陀经》、《普贤行愿品》、《金刚经》,这是我自己主修的。而我听老师教同学的,差不多听了二十多部经,那是老师教的,我在旁边旁听。但是我听的时候,我都学会了,我有这样的根基在。他到台中,虽然出家比我久,没有学过经教,所以我劝他:我们不是上根利智,一定要从小部经慢慢的来学习,你会成就。
我说的话是忠言,他听不进去,说我小看他,我学大经他学小经,他不服气。他要学《楞严》,也找了不少《楞严经》古德的注疏,真用功。每天晚上差不多都搞到三点钟,用功过度。这样十个月他问题出来了,眼睛看经书,他告诉我一片漆黑,没有法子学,展开经卷的时候一个字都看不到。他回到台北,把经教放弃了,再去做经忏佛事。做了大概一年多,储蓄了一些钱,在景美买了一个小道场,叫「法藏莲社」;他是修净土的,「法藏莲社」。到台中去找我讲经,我到台北去,我们两个又来合作了。这个时候他说:「唉!我后悔没有听你的话。」早听我的话,他成就了,他的成就比我高。他出家早,从小出家,佛门里头的规矩唱念、法器、仪规他都懂,这些东西我不懂,所以他经教学会之后,决不会在我之下,我们佛门出人才。可惜不听劝导,这没有法子,没有缘分!
我这一生对人没有嫉妒,我希望你比我好,我做你的帮手,这个自在!带头的人有责任,要操心;当帮手,就轻松多了。我从小没有领袖欲,不愿意做一个领导人,我喜欢帮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这个人非常非常可惜!以后他把台北的道场卖掉,到香港去,在香港也做经忏佛事。大概赚了不少钱,也玩股票,也去赌马,他都告诉我。最初好像很赚钱,以后股票下跌,他赔了。听说他在香港自己买的楼,最后好像也卖了,住到大屿山去了,前几年过世了。古大德说得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自以为聪明,这是许许多多众生的病根,古人讲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谦虚的人、自以为不行的人、不敢跟别人相比的人,往往这种人成功,他老实、他踏实,本本分分的去学,绝对没有投机取巧这种心,他能成就。世出世间法做学问、讲修养最贵的是老实,老实是最可贵的。
『栏楯周回悉殊丽』,「殊」是殊胜,「丽」是华丽,「栏楯」是栏槛,河岸旁边的栏槛。栏槛表什么?表防护,我们今天讲护法。护谁的法?护自己,自己要知道怎样护持自己,他才会成就。自己不知道保护自己,禁不起风浪,他怎么能成就?讲到防护、防护自己,我们立刻就会联想到四天王,四天王是护法神,那个表法的意思好!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怎样护自己的法?负责尽职,护国天王表这个意思。从表面上看是护国,持国天王嘛!那个国是什么?那个国是自己的心,不是别的。你要护身、护心,佛法讲三业:身、语、意,你要懂得护你的身语意。《无量寿经》上佛说得很明白,「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那是栏楯周回,我们能懂这个意思吗?所以你要懂得持国天王他所表的意思,我们就得受用了。持是保持,不能失掉。
用什么方法保持?东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那就是表法的,就用那个方法。不是叫你天天弹琴、唱歌,那你就搞错了。弦乐器里头你看看它,它的音是从弦发出来的,这个弦要是紧了它就断了,松了它就不响,一定要把它调到恰到好处,音色就美了。恰到好处,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中道、儒家讲的中庸。你要懂得用中庸,你才能护你自己的德行、道业、事功,你才能护得了!不能不及,也不能超过,持国天王教我们的。所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负责任、尽本分,印祖讲的「敦伦尽分」,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能把敦伦尽分的事情做好,这持国天王表的。
南方天王,南方象徵智慧、光明,增长是不断往上提升,佛法里头讲的精进,现在社会上讲的进步,儒家讲的日新,就这个意思。我们的德行是不是天天在进步?学问、智慧、能力是不是天天在增长?这才能护住自己。你要是不提升自己、不进步,那你就退转了,你被社会淘汰掉了。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技的人才每年,过去我在美国知道,一年有好几个梯次去参加进修教育,他的科学技术提升。你要不去接受学习的话,你就跟不上;你跟不上,你当然被淘汰掉了,公司不用你了。所以公司里面的技术人员,每年有定期的、有不定期的,都要去参加受训好几次,两三个月就有一次。时间不长,大概是五天到一个星期,新的技术出来了。这个我们一般叫进修教育,佛在三千年前就重视。
出家人大家晓得有「结夏安居」,结夏安居是什么意思?进修教育。佛的这些学生学得都不错,离开佛到处去教化众生。哪个地方有缘,到哪里去教。但是每年夏安居一定回到佛的身边,这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同学们在外面,各人教化一方,交换教学经验、交换教学心得,把自己教学的技术往上提升;第二个接受佛陀教诲,再教育。所以那是进修教育,一年九个月在外面教化众生,三个月回来接受佛陀的再教育,年年如是!所以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尽的,活到老,学到老,佛法教学确实是这样的。这是增长,增长天王表的这个意思,这个样子才能让我们永远精进、永远不退转。
达到这两个目标,后面两位天王提供方法,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你想像这个意思。广目是多看,多闻是多听,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才能达到前面两个目标。四天王的表法,这是教学,佛法是教育;用的这个方法是高度艺术,我们不能不懂。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是要接著看「藏海安布庄严」,「海间香河」偈颂第二首:
【宝阶行列妙庄严,栏楯周回悉殊丽,真珠为藏众华饰,种种璎鬘共垂下。】
『栏楯』表护法,护法内容也是说不尽,我举四天王表法的意思来跟大家解释。看到「栏楯」,栏楯是保护,怕我们不小心跌到河里面去了,防护的,就要知道如何防护邪知邪见、如何防护恶念恶行、怎样防护德行、学问、道业的增长。人能常常这样提起,这个人哪里会不进步?哪里会不成就?所以佛的教学好!如果有人天天给你讲,听多了你厌烦了、讨厌了,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佛懂得人情,不用人来说、不用言语,用这些形形色色来表法,让你看到、接触到,你马上就提醒了,这个教学是高等的艺术、高等的手段。人与人当中再好的朋友劝导,古人讲「事不过三」,你劝人不可以劝三次,第三次可能就翻脸。所以只能劝一次、劝第二次,第二次不听,以后就不要再说了,各人因果是各人自己事情,我们已经尽到劝导的责任,古德教导我们的。只有父母教儿女可以超过三次,老师教学生止於三次,第四次绝对没有;朋友之间往来,两次!有分寸,保持将来以后好见面,不要翻脸。也就是保持一个和睦相处,这是社会安定、和谐重要的教诲。
但是在今天要知道,孝道没有了,家庭破碎了;师道没有了,师生当中的情义没有了,佛门也不例外。早年我在新加坡看演培法师,演培法师大我十岁,我们佛门的一位长老。我去看他,他跟我谈起:现在这个时代,佛门里头没有师徒。我听了,我同意他的话。现在道场大家住在一起,能够做到个朋友就很不错了,五伦最后落到朋友。朋友做不好,这个世间肯定大乱。有德行、有智慧的人,自己求往生,为什么?对这个社会大众帮不上忙;帮不上忙,就要走自己的路。能帮上一点忙,尽心尽力,这是行菩萨道,这是大慈大悲。所以,一定要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德行、保护自己的道业不要被破坏。要晓得,人会破坏我们,环境也会破坏我们,我们没有离开人事、环境生存,这是决定离不开的。在这些人事、环境当中,你应该要懂得怎么样防护。
我们前面讲过,持国天王他所表的意思、增长天王表的意思,把护持的道理、原则说出来了。要怎么样才能做到?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这两位天王教给我们方法。广目,顾名思义多看,你看这个社会一切人事物,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这里头变幻无穷,你要看清楚!在这里头看什么?看性相、看理事、看因果,你要有这个本事。天王手上拿的是一条龙或者是一条蛇,龙跟蛇在传说里面都是善於变化,这说明什么?这个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善变,变幻莫测!所以刚才我说了三个纲领,这是佛经上讲的,你看什么?看性相的变化、事理的变化、因果的变化,你看这个!长学问、长智慧。
天王右手拿个珠,或者是左手拿个珠;右手要拿个龙,左拿著珠。珠代表什么?代表不变。虽然人事物千变万化,这里头有不变的原则。你要是把不变的原则掌握到,永远保持,你就能够控制这个社会,你在这个社会里头能做得了主宰,不会被它影响。你可以影响它,你能带动整个社会。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道德。在佛法里具体来说,戒定慧三学永远不变。佛门里头不变的东西多了,戒定慧三学是总说。分开来讲,声闻四谛不变,菩萨六度不变,我们念佛人信愿行不变,你学哪个法门,你掌握著这个法门的总纲领,这是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广目天王教我的!那个像塑在那里,那是上课、那是教学,不能把它当作神明看待,那你就搞迷信了。你想想看,佛法教学这个手段高不高明?
北方天王多闻,毗沙门天王。北是最上,在北半球北是最上,四天王的首领。多闻,它名词含义是多听,听别人所说的。你不听,不听你就被蒙蔽,你就不长智慧。多听!多听,当然这里头有是有非,你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别是非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它手上拿的是伞,伞盖。伞盖表什么意思?防止污染,今天我们讲的环保。现在讲环保只知道环境要保护,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心地。如何防止,保护心地清净不受染污?这个重要!它表这个意思。社会,现在大家知道是个大染缸,谁能在这里头不染污?毗沙门天王。他在这个大染缸里头游行自在,不被污染。他用什么来防护?这个佛在经典里面教诫就很多了。
天王身上穿的是铠甲,佛法里面用铠甲表什么?大小乘经论里面佛说得很多,戒律、律仪,佛常常讲这个是铠甲。铠甲是防护的,持戒修善;更深一层,持戒修定。六道里面的染污你就有能力防卫自己,不受染污。所以佛教导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自利,众善奉行是利他,这是菩萨戒。佛教人以戒为师,无论出家、在家,你持戒、你修善,你就有铠甲,你就有伞盖,防护邪知恶见你有能力了,不被它所害。你们想想看,这意思多好!这些小小的东西都是前面讲的,「宝末为轮布其地」,佛这种教学普遍在大地,佛陀的学生、弟子代代承传,用这些来教化众生。
古时候这些教学的设施,大家都懂得这个意思,能收到教学的良好效果。现在人不懂了,不懂就变成迷信,把它当作神明来看待,盲目的烧香拜拜,供养祈福,你说好笑不好笑?我们怎么知道古代人懂得?你看看清凉注《华严经》,哪一句经文不是讲表法的意思?而且这个意思说得深。从前人讲,清凉大师当年在世的时候,《华严经》讲五十遍,那个时候讲绝对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讲法,两三句讲好几个钟点,绝对不是我们这个讲法。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一般都懂得点到为止,现在人由於跟旧文化、跟佛陀教育脱了节,这个时间相当长。佛教原本是教育,你看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不就清清楚楚了吗?他老人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你们要记住这一句话,讲经说法是上课,四十九年是干这个事情!天天给人上课,天天给人解答疑问,这个不是教学,什么叫教学?
教学的宗旨说明宇宙人生真相,说明三桩事情:性相、理事、因果。帮助一切众生提升自己的境界、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佛教学的宗旨、目标,哪里有一点点迷信?经上讲的这个,从这里我们真正看出他老人家教化众生手法的高明,高明到极处!我们明白了、看懂了,自自然然五体投地,佩服到极处!实实在在我们做不到,显示出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果报呈现出圆满的相好。这是『栏楯周回悉殊丽』里面的义趣,《金刚经》上教我们要「深解义趣」,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了东西,学了马上就管用。
『真珠为藏众华饰』,这都是讲岸边的装饰,香河岸边的装饰。「真珠」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真是真诚,真珠是真诚心,珠是圆满。「藏」是什么?藏是果实。岸旁有花有树,这个树开花结果,果是什么?菩提果。花是什么?花是六度花,取这个意思。大菩提果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菩提心!菩提心之体,《观经》上佛说为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至诚心,这是体,真心。真心起作用,有体当然有用,用里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佛在经上讲,深心。这个名词我们很难懂,什么叫深心?所以我换句话来讲,我说清净、平等、正觉,这个大家好懂。这是自受用,自己要清净平等,要觉悟。他受用是回向发愿心,也不好懂,我用慈悲,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这是他受用。都是真诚心起用,真诚心对人接物,就是一片慈悲;真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这是「真珠为藏」里头表法的意思。
『众华饰』,众是多,「众华饰」是六度万行,装饰在外面的,美不胜收。大乘法里面讲的四摄六度,表现在外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你要真干!天天念,念了不干,没用处!不能够落实,那就是古来祖师大德常讲的「说食数宝」,自己得不到受用。像银行里面小职员,天天在数钞票,自己一张也得不到;自己要得一张,犯法、犯罪,数宝!说食,肚子很饿,想到菜馆里面哪一道菜、哪一道菜,说了几十道,一口也没吃到。说食数宝,没用!我们学佛,如果每天读诵经典,甚至於讲经说法,不能够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境界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那就叫说食数宝,讲经也是说食数宝,你得不到受用,你没有办法入境界。
聪明人,古德常讲「随文入观」,观是观照、照住、照见,这里头层次不同。上上根人照见,经典一展开,完全契入,跟经教合而为一,这入佛境界。中根的人没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他照住,照住是自己起心动念跟经教相应。下根的人又差一层,还是得受用,展开经典学习,真学!佛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做,依教奉行,这叫观照。我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一定照著佛所讲的做,他得受用。所以,读诵受持、为人演说,各个层次不一样,我们自己在哪一个层次自己要知道、要清楚;好像我念书,我现在念哪个学校、我念几年级,很清楚!我的志愿希望明年我要升一级,年年高升,从小学升中学,从中学升大学,从大学升研究所,这才能有成就。自己修学,自己现在在哪一个等级上不知道,你在学校念书,问你念哪个学校不知道、念几年级不知道,你怎么能有进步?
学佛,总而言之,是要学做一个明白人,凡夫是迷惑颠倒,学佛就是学做一个明白人而已,明白人快乐!迷惑的人即使命里头有富贵,虽然天天享受富贵,他不快乐,他没有办法证得心开意解,这个乐他没有。他有五欲六尘之乐,世法里头一般讲红福,红尘之福。读书学道之人,这个学道,道是道德,修养道德之人他们有享受,他们享清福,跟红尘之福不一样,享清福。清福是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自在、快乐。虽然生活贫穷,他跟大自然合而为一,这里头有天然的乐趣,是一般世人(佛法讲凡夫)没有法子体会得到的。这里面最大的乐,是境界的提升,真快乐!好像念书一样年年升级,提升自己境界。
「华饰」,饰是装饰,连著底下一句:『种种璎鬘共垂下』,「下」,回向偈里面讲「下济三途苦」,那我们晓得上面一句是自行,「种种」这一句是化他,自行化他。自行是真正「上报四重恩」,化他是落实「下济三途苦」,但是你要晓得,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是分不开的。自行就是化他,为什么?自己做出榜样、做出模范给众生看,目的是启发众生的性德。一切众生本性是善的,佛法当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他今天的本善、他的佛性被物欲蒙蔽、被烦恼盖覆,不能现前。他不是没有,他有!觉悟的人、菩萨们做出种种示现,只有一个目的:启发众生的性德。伦常是性德,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现在被烦恼习气、世俗的五欲六尘掩蔽了他的性德,所以伦常是什么他不知道,更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本有的。圣人怎么样去教他?圣人做出样子来给他看,让他在这里面亲身感受,醒悟过来!
现在这个真的在社会上不多,还有一些家庭,兄弟姊妹年节的时候团聚在一起,我们中国人讲团圆,那是伦理的聚会。这个聚会是做给社会大众看的,「这样的人生不错,好!我们应当效法。」兄弟不团结、不和睦,老死不相往来,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看到人家兄弟和睦、家庭团聚,他作何感想?这个教育要提倡。所以今天还有很少数的大家庭,兄弟姊妹多的,儿孙满堂的,每年这种聚会我觉得有录相的必要。这个录相应当在广播电台去广播,让社会大众看看这个家庭,家庭的温馨,兄弟姊妹妯娌之间和睦团结,这个家族其乐融融!这就是教化社会。佛门里面的道场、学校也是家庭,一定要把六和敬的精神表演出来,表演出来就是「种种璎鬘共垂下」。
人生如戏,我们把这一场戏演好,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都是演戏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八相成道,你说他不是演戏是做什么?从出生到入般涅盘,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表演!表演出觉悟的人生,觉者的生活。我们果然看清楚、看明白了,这个值得我们学习。这个人生我们体会到了,这有意义、有价值,这个好!我们也模仿,我们也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没有这个启发,我们性德里头虽有这个善根,就是现在这个经文里面讲的,阿赖耶里头有这个种子,没有人把它引发出来,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把它引发出来。这一引发,那我们表演的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给谁看?给社会大众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给自己无所谓,给大众要演得逼真。没有人看到,有鬼神看到,这个表演是让九法界众生做观众的。
我们这个样子是不是个好样子?让一切众生看到这个样子,作何感想?你要能想到这一点。凡是不好的样子,从哪里做起?念头,不好的念头不能有,不好的形象不能有,不善的言说、不善的行为不可以有,从这些地方做起。释迦牟尼佛老老实实给你讲,不是个老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没事干,天天教学,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讲了,他老人家就走了,死了;佛法不叫死,叫圆寂。圆寂是什么?功德圆满了,清净寂灭,回归到清净寂灭,他在这个世间教化功德圆满了。天天在工作,他走的时候八十岁。为我们所示现的,「活到老,学到老」,实际上他已经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还要学什么?学给我们看,他天天在学。戒定慧三学是他的生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一不是戒定慧。
「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释迦牟尼佛一生八十年的写照、写真。对待社会、对待大众,就是末后这两句:「真珠为藏众华饰,种种璎鬘共垂下」,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无一不是给九界众生做榜样,做觉悟的榜样。你不是这个样子,你就迷惑;你是这个样子,你就是觉悟,我们要细心观察。世尊,那是一个活的《大藏经》,活的《大藏经》,你们想想看对不对?经律论都在他这个形象里头,戒学、定学、慧学圆满具足。他怎么成的?我们要明了,你要不明了,你到哪里去学?你要清楚、你要明了,你要知道怎样学习。他能到这个地步,我也能,你也能,大家都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人都是性本善,在这个理念上,才成就教育。哪个人不可教?在理论上讲,没有!人人都可教。但是接受教学的人成就不同,那不同是由於他个人的因素,这个因素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不是他根钝,是他懒惰,不肯好学,那就完了!佛菩萨对他也没有办法。
我们知道世尊弟子当中最有名的是一个迟钝的、根性很差的周利盘陀伽,他怎么能成功呢?他勤奋,他不懒惰。再笨的人只要他勤奋,都有成就。中国古人讲的「困而知之」,他能学成功。最怕的是懈怠懒散,那就完了,那个真的是佛菩萨帮不上忙。帮不上忙没有关系,他这一生懒惰,看他来生,看他后生,佛菩萨有耐心,生生世世等著你,什么时候你把这个毛病改了,你肯干了、认真干了,佛菩萨来帮助你。这一生懒惰懈怠不想学,佛菩萨只好等来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极处!这一段六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偈颂第一首:
【清净香流满大河,金刚妙宝为其岸。】
这两句介绍过了,是颂岸体金刚。向下有六句,一首半,就是第一首的后半加上第二首,这有六句,是颂摩尼严岸,是讲两岸的庄严。
【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宝阶行列妙庄严,栏楯周回悉殊丽,真珠为藏众华饰,种种璎鬘共垂下。】
香河是表相应的心所,大前提我们一定要清楚,否则的话就像我们同修提出来的疑问,《华严经》像一部神话小说一样。他不知道这是世尊说法的善巧,是说法的高度艺术,不懂的人确实是茫然无知,懂得的人才知道佛说法那个意思在哪里。所以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是非常有意义的,说得非常的深刻。
『宝末』是什么?「末」是粉末,它代表的意思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微不足道。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的,像《金刚经》须菩提看到的,世尊每天生活非常有规律。早晨起来的时候经行,一定的时间率领著僧团大众入城市里面去乞食。乞食不能超过七家,人数众多,僧团里面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分开到每一个街道、每一个巷子里去托钵,分开的去托钵。在我们想像当中,一定是很有秩序、有规矩,都分配到哪几家,因为城市跟修行学习道场都不太远。托钵完之后,回来吃,不是一面托一面在路上就吃,那个很难看。所以托在钵里,钵通常把它盖起来,带回来,带回来大家在一起分著吃。所以真的是「一钵千家饭」,这是事实。
你想想看,就以佛的僧团一千两百五十五个人,去托的人家不只一千家。一个人托七家,但是不一定,有一家给你满满的,你就不必到第二家去;这一家给得很少,不够吃,才托第二家;第三家如果这个钵觉得够吃,第四家就不去了。每天去托钵总是上千户的人家,那一钵真的是千家饭!这是平常小事,你看《金刚经》上记载的,吃完饭之后,把钵洗干净了,「收衣钵」,因为出门走这么远的路,一个往返脚都脏了。我们知道出家人都不穿鞋子的,没有鞋袜,洗脚。脚洗完之后,「敷座而坐」。这个时候,稍事休息,正常功课就开始,佛就跟大家讲经说法,《金刚般若》你不是看到这堂课吗?「宝末」就是指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在经教里面,所谓是半偈一句。我们前面念的半偈,「清净香流满大河,金刚妙宝为其岸」这二句,这二句叫宝末。
『为轮』,「轮」是圆满。实在话,佛所表现的极其微不足道的动作,它里头含著有圆满的道理;所说的这一切经教,字字句句无量义,这个我们在讲席里头多次向大家报告。每一句实在讲意思都是无有穷尽的,头一句是说这个意思。『布其地』,「其地」是指这个地区,教化这个地区、影响这个地区。『种种严饰皆珍好』,「种种严饰」,我想学佛时间久一点、对大乘教义能够体会深一点的就明了了,种种严饰是什么?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是指这个。每一个法门,这通常讲佛教任何一法都具足四个意思:教、理、行、果,所以佛法称为「轮」,意思在此地。譬如前面讲清净、讲金刚,这个名词里头有教,清净是教;有理,清净的理是什么?有行,这清净怎么样落实到身心?怎样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怎么样落实与自性清净相应?那是果,果证。所以每一个字、每一个名词、每一句里面都有教、理、行、果四法,所以佛法称法轮,意思在此地,它圆满没有欠缺。
「皆珍好」,为什么「皆珍好」?它皆称性,皆与性德相应,道理在此地。这个境界说实实在在的话,真正能体会得到的人不多。为什么体会不到?这几乎我们在讲席当中不断的在提醒、在报告,烦恼习气不断,你怎么能体会得到?什么人能体会到?烦恼轻、智慧长的人能体会得到。他体会到了,他能不能说得出?跟诸位说,说不出的!体会有浅深不一样。我们就以菩萨果位来说,五十一个位次都来听《大方广佛华严经》,每个人所体会到的不一样;十信菩萨体会得浅,十住以上体会得深。愈是到高位,体会就愈深。佛说经,等觉菩萨能够明了佛所说的;地上菩萨虽明了,不及等觉菩萨。我们是凡夫,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你能体会到几成?太有限了!
如果我们把深度假定分为一百个等级,五十一位菩萨的阶级再加上妙觉位,五十二个位次,换句话说,九法界的众生,这是凡夫,真正能体会得到的只能说百分之几而已!那还要烦恼轻,我们常讲有德行、有修养,世间人常讲「喜怒不形於色」;这个不形於色,不是用的心机,是自然的。为什么不形於色?他对於世缘看得很淡,这不算修行功夫,听这样的大经,他有反应。真正得一分利益,要初信位的菩萨;真正得《华严》实益、真实利益,要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得《华严》真实利益。你能够破几品见思烦恼,你听闻这个经教能够接受它薰习;换句话说,你能够体会到它的气氛。古德举比喻,好比生火、烧火,我们虽然还没有看到火、没有接触到火,那个火的热气已经感受到一点,这是气氛,并没有见到。
从这些比喻里面我们细细去体会,古时候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做种种示现感化众生,受感化的人确实是多,比我们现在多。多的原因我们晓得,那些人身心清净,烦恼少,忧虑少,牵挂少,生活很正常,所谓是「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身心都与大自然相应。跟我们现在的人不一样,现在的人脱离了大自然,生活环境都是人工的,住的大楼离地面很高。古时候真正跟大自然生活在一起,住的是茅屋,地面就是泥土地面,赤脚确实吸收地气,那人身体健康。墙是土墙,上面盖的是茅草,我们今天看到好像「哎呀,这种居住环境太简陋了!」那是最养人的、最健康的,现在人不懂!吃的、穿的、所用的,确确实实是跟自然合而为一。生活简单,简单是最健康的,简单是最圆满的。哪里像现代人?现代人哪里是过人的生活?愈是富裕的人,与大自然脱节的距离愈长。我们不学佛,我们也不懂。学了佛之后这才恍然大悟,才真正明了。从前修道的人为什么要住深山?为什么那么喜欢住茅篷?那些生活方式就是此地讲的,「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教学生、教大众不仅是言教,有身教还有意教,身、语、意三轮教诲,这才圆满。
『宝阶行列妙庄严』,这个应该懂得,「宝阶行列」代表什么?代表修学的等级、次序。小乘有四向四果,这是阶梯,像楼梯一样;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就是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在经上也介绍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你看看这是不是宝阶行列?「妙庄严」,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是各个阶位里面所修学的教理行果。它表这些意思在里头,那个意思真的是无有穷尽!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这些阶位,实际上都是大分,不能细分,细分太多,说不尽!无量无边的阶位。我们想一想就能够体会得到。譬如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这摆在我们眼前的,中国通行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所以中学也是六年;大学四年,研究所硕士班两年、博士班两年,也是四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宝阶;每一个院系,行列。这一年级里面有多少学生,参加考试从第一名到最末后一名,那也是阶级。从这个地方去看,阶层太多太多了,佛不必那么细说,细说太繁琐,只讲大的,不讲细的。
他必须学完这个阶层的课程,及格才能升到第二个阶层。像小乘修学,你开始真的认真放下见烦恼,经教里面讲的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真的在放下了,真干!这叫初果向,你的方向很正确,向著初果,你没有证得初果。必须要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统统断尽,你就证得初果位。证得初果位是第二个阶级,第一个是初果向,你是在断,你断得不干净,八十八品没有完全断干净,断一半。八十八你断了七十八,还是在初果向。初果向里面,那个次第也很多。证得初果之后,你就开始要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开始断思惑的时候,是二果向。真的是有次第,大乘菩萨里头亦复如是。
这个路子叫渐修,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爬,中下根性的人都行,没有法子躐等。躐等的人是什么人?上上根人,所谓是一闻千悟,那不是普通人,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像惠能这种人。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是警告我,要我自己反省。惠能,我们仰慕、敬佩,能不能学他?学不到!中国历史上,惠能大师以前没有一个,惠能大师以后一直到今天,差不多一千三百多年,也没有出现一个。我们想想,我们是他那样的根性吗?不是他那样的根性,不能学他,学不到!他那是一步登天,他真有本事,他登上去了。我们要想学他,登不上去,摔下来摔死了!这是事实。所以老师教我学教,学教是什么?爬楼梯。告诉我是慢,你爬一层真的得一层利益。宗门爬上去,你是证得圆满的利益;爬不上去,你就肯定堕落。落入什么?狂慧。反而不如爬楼梯,他慢慢上去。
老师的教诲很慈悲,他观察我们的根性,中人资质,中等人的天赋,不是上上根人。所以人贵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学东西我们讲求稳当、快速成就,你不能不知道自己。学东西是什么?契机,契自己的根机,容易成就。不契自己的机,要很勉强去做,不能成功。早年在香港有一位慧忍法师,大概前几年往生了,早年在台湾跟我是好朋友。这个人聪明,头脑灵活,我劝他学教,他也有兴趣。我带他到台中见李老师,我们一起在台中住了十个月。老师那个时候讲《楞严》,我在学《楞严》,《楞严》是我在台中最后一门课程。我劝他学小部经,他很不满意,认为我嫉妒,为什么我学大经要他学小经?我告诉他,我学《楞严》前面已经有四部经的基础,那四部是我专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弥陀经》、《普贤行愿品》、《金刚经》,这是我自己主修的。而我听老师教同学的,差不多听了二十多部经,那是老师教的,我在旁边旁听。但是我听的时候,我都学会了,我有这样的根基在。他到台中,虽然出家比我久,没有学过经教,所以我劝他:我们不是上根利智,一定要从小部经慢慢的来学习,你会成就。
我说的话是忠言,他听不进去,说我小看他,我学大经他学小经,他不服气。他要学《楞严》,也找了不少《楞严经》古德的注疏,真用功。每天晚上差不多都搞到三点钟,用功过度。这样十个月他问题出来了,眼睛看经书,他告诉我一片漆黑,没有法子学,展开经卷的时候一个字都看不到。他回到台北,把经教放弃了,再去做经忏佛事。做了大概一年多,储蓄了一些钱,在景美买了一个小道场,叫「法藏莲社」;他是修净土的,「法藏莲社」。到台中去找我讲经,我到台北去,我们两个又来合作了。这个时候他说:「唉!我后悔没有听你的话。」早听我的话,他成就了,他的成就比我高。他出家早,从小出家,佛门里头的规矩唱念、法器、仪规他都懂,这些东西我不懂,所以他经教学会之后,决不会在我之下,我们佛门出人才。可惜不听劝导,这没有法子,没有缘分!
我这一生对人没有嫉妒,我希望你比我好,我做你的帮手,这个自在!带头的人有责任,要操心;当帮手,就轻松多了。我从小没有领袖欲,不愿意做一个领导人,我喜欢帮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这个人非常非常可惜!以后他把台北的道场卖掉,到香港去,在香港也做经忏佛事。大概赚了不少钱,也玩股票,也去赌马,他都告诉我。最初好像很赚钱,以后股票下跌,他赔了。听说他在香港自己买的楼,最后好像也卖了,住到大屿山去了,前几年过世了。古大德说得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自以为聪明,这是许许多多众生的病根,古人讲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谦虚的人、自以为不行的人、不敢跟别人相比的人,往往这种人成功,他老实、他踏实,本本分分的去学,绝对没有投机取巧这种心,他能成就。世出世间法做学问、讲修养最贵的是老实,老实是最可贵的。
『栏楯周回悉殊丽』,「殊」是殊胜,「丽」是华丽,「栏楯」是栏槛,河岸旁边的栏槛。栏槛表什么?表防护,我们今天讲护法。护谁的法?护自己,自己要知道怎样护持自己,他才会成就。自己不知道保护自己,禁不起风浪,他怎么能成就?讲到防护、防护自己,我们立刻就会联想到四天王,四天王是护法神,那个表法的意思好!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怎样护自己的法?负责尽职,护国天王表这个意思。从表面上看是护国,持国天王嘛!那个国是什么?那个国是自己的心,不是别的。你要护身、护心,佛法讲三业:身、语、意,你要懂得护你的身语意。《无量寿经》上佛说得很明白,「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那是栏楯周回,我们能懂这个意思吗?所以你要懂得持国天王他所表的意思,我们就得受用了。持是保持,不能失掉。
用什么方法保持?东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那就是表法的,就用那个方法。不是叫你天天弹琴、唱歌,那你就搞错了。弦乐器里头你看看它,它的音是从弦发出来的,这个弦要是紧了它就断了,松了它就不响,一定要把它调到恰到好处,音色就美了。恰到好处,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中道、儒家讲的中庸。你要懂得用中庸,你才能护你自己的德行、道业、事功,你才能护得了!不能不及,也不能超过,持国天王教我们的。所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负责任、尽本分,印祖讲的「敦伦尽分」,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能把敦伦尽分的事情做好,这持国天王表的。
南方天王,南方象徵智慧、光明,增长是不断往上提升,佛法里头讲的精进,现在社会上讲的进步,儒家讲的日新,就这个意思。我们的德行是不是天天在进步?学问、智慧、能力是不是天天在增长?这才能护住自己。你要是不提升自己、不进步,那你就退转了,你被社会淘汰掉了。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技的人才每年,过去我在美国知道,一年有好几个梯次去参加进修教育,他的科学技术提升。你要不去接受学习的话,你就跟不上;你跟不上,你当然被淘汰掉了,公司不用你了。所以公司里面的技术人员,每年有定期的、有不定期的,都要去参加受训好几次,两三个月就有一次。时间不长,大概是五天到一个星期,新的技术出来了。这个我们一般叫进修教育,佛在三千年前就重视。
出家人大家晓得有「结夏安居」,结夏安居是什么意思?进修教育。佛的这些学生学得都不错,离开佛到处去教化众生。哪个地方有缘,到哪里去教。但是每年夏安居一定回到佛的身边,这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同学们在外面,各人教化一方,交换教学经验、交换教学心得,把自己教学的技术往上提升;第二个接受佛陀教诲,再教育。所以那是进修教育,一年九个月在外面教化众生,三个月回来接受佛陀的再教育,年年如是!所以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尽的,活到老,学到老,佛法教学确实是这样的。这是增长,增长天王表的这个意思,这个样子才能让我们永远精进、永远不退转。
达到这两个目标,后面两位天王提供方法,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你想像这个意思。广目是多看,多闻是多听,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才能达到前面两个目标。四天王的表法,这是教学,佛法是教育;用的这个方法是高度艺术,我们不能不懂。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是要接著看「藏海安布庄严」,「海间香河」偈颂第二首:
【宝阶行列妙庄严,栏楯周回悉殊丽,真珠为藏众华饰,种种璎鬘共垂下。】
『栏楯』表护法,护法内容也是说不尽,我举四天王表法的意思来跟大家解释。看到「栏楯」,栏楯是保护,怕我们不小心跌到河里面去了,防护的,就要知道如何防护邪知邪见、如何防护恶念恶行、怎样防护德行、学问、道业的增长。人能常常这样提起,这个人哪里会不进步?哪里会不成就?所以佛的教学好!如果有人天天给你讲,听多了你厌烦了、讨厌了,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佛懂得人情,不用人来说、不用言语,用这些形形色色来表法,让你看到、接触到,你马上就提醒了,这个教学是高等的艺术、高等的手段。人与人当中再好的朋友劝导,古人讲「事不过三」,你劝人不可以劝三次,第三次可能就翻脸。所以只能劝一次、劝第二次,第二次不听,以后就不要再说了,各人因果是各人自己事情,我们已经尽到劝导的责任,古德教导我们的。只有父母教儿女可以超过三次,老师教学生止於三次,第四次绝对没有;朋友之间往来,两次!有分寸,保持将来以后好见面,不要翻脸。也就是保持一个和睦相处,这是社会安定、和谐重要的教诲。
但是在今天要知道,孝道没有了,家庭破碎了;师道没有了,师生当中的情义没有了,佛门也不例外。早年我在新加坡看演培法师,演培法师大我十岁,我们佛门的一位长老。我去看他,他跟我谈起:现在这个时代,佛门里头没有师徒。我听了,我同意他的话。现在道场大家住在一起,能够做到个朋友就很不错了,五伦最后落到朋友。朋友做不好,这个世间肯定大乱。有德行、有智慧的人,自己求往生,为什么?对这个社会大众帮不上忙;帮不上忙,就要走自己的路。能帮上一点忙,尽心尽力,这是行菩萨道,这是大慈大悲。所以,一定要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德行、保护自己的道业不要被破坏。要晓得,人会破坏我们,环境也会破坏我们,我们没有离开人事、环境生存,这是决定离不开的。在这些人事、环境当中,你应该要懂得怎么样防护。
我们前面讲过,持国天王他所表的意思、增长天王表的意思,把护持的道理、原则说出来了。要怎么样才能做到?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这两位天王教给我们方法。广目,顾名思义多看,你看这个社会一切人事物,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这里头变幻无穷,你要看清楚!在这里头看什么?看性相、看理事、看因果,你要有这个本事。天王手上拿的是一条龙或者是一条蛇,龙跟蛇在传说里面都是善於变化,这说明什么?这个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善变,变幻莫测!所以刚才我说了三个纲领,这是佛经上讲的,你看什么?看性相的变化、事理的变化、因果的变化,你看这个!长学问、长智慧。
天王右手拿个珠,或者是左手拿个珠;右手要拿个龙,左拿著珠。珠代表什么?代表不变。虽然人事物千变万化,这里头有不变的原则。你要是把不变的原则掌握到,永远保持,你就能够控制这个社会,你在这个社会里头能做得了主宰,不会被它影响。你可以影响它,你能带动整个社会。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道德。在佛法里具体来说,戒定慧三学永远不变。佛门里头不变的东西多了,戒定慧三学是总说。分开来讲,声闻四谛不变,菩萨六度不变,我们念佛人信愿行不变,你学哪个法门,你掌握著这个法门的总纲领,这是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广目天王教我的!那个像塑在那里,那是上课、那是教学,不能把它当作神明看待,那你就搞迷信了。你想想看,佛法教学这个手段高不高明?
北方天王多闻,毗沙门天王。北是最上,在北半球北是最上,四天王的首领。多闻,它名词含义是多听,听别人所说的。你不听,不听你就被蒙蔽,你就不长智慧。多听!多听,当然这里头有是有非,你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别是非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它手上拿的是伞,伞盖。伞盖表什么意思?防止污染,今天我们讲的环保。现在讲环保只知道环境要保护,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心地。如何防止,保护心地清净不受染污?这个重要!它表这个意思。社会,现在大家知道是个大染缸,谁能在这里头不染污?毗沙门天王。他在这个大染缸里头游行自在,不被污染。他用什么来防护?这个佛在经典里面教诫就很多了。
天王身上穿的是铠甲,佛法里面用铠甲表什么?大小乘经论里面佛说得很多,戒律、律仪,佛常常讲这个是铠甲。铠甲是防护的,持戒修善;更深一层,持戒修定。六道里面的染污你就有能力防卫自己,不受染污。所以佛教导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自利,众善奉行是利他,这是菩萨戒。佛教人以戒为师,无论出家、在家,你持戒、你修善,你就有铠甲,你就有伞盖,防护邪知恶见你有能力了,不被它所害。你们想想看,这意思多好!这些小小的东西都是前面讲的,「宝末为轮布其地」,佛这种教学普遍在大地,佛陀的学生、弟子代代承传,用这些来教化众生。
古时候这些教学的设施,大家都懂得这个意思,能收到教学的良好效果。现在人不懂了,不懂就变成迷信,把它当作神明来看待,盲目的烧香拜拜,供养祈福,你说好笑不好笑?我们怎么知道古代人懂得?你看看清凉注《华严经》,哪一句经文不是讲表法的意思?而且这个意思说得深。从前人讲,清凉大师当年在世的时候,《华严经》讲五十遍,那个时候讲绝对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讲法,两三句讲好几个钟点,绝对不是我们这个讲法。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一般都懂得点到为止,现在人由於跟旧文化、跟佛陀教育脱了节,这个时间相当长。佛教原本是教育,你看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不就清清楚楚了吗?他老人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你们要记住这一句话,讲经说法是上课,四十九年是干这个事情!天天给人上课,天天给人解答疑问,这个不是教学,什么叫教学?
教学的宗旨说明宇宙人生真相,说明三桩事情:性相、理事、因果。帮助一切众生提升自己的境界、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佛教学的宗旨、目标,哪里有一点点迷信?经上讲的这个,从这里我们真正看出他老人家教化众生手法的高明,高明到极处!我们明白了、看懂了,自自然然五体投地,佩服到极处!实实在在我们做不到,显示出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果报呈现出圆满的相好。这是『栏楯周回悉殊丽』里面的义趣,《金刚经》上教我们要「深解义趣」,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了东西,学了马上就管用。
『真珠为藏众华饰』,这都是讲岸边的装饰,香河岸边的装饰。「真珠」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真是真诚,真珠是真诚心,珠是圆满。「藏」是什么?藏是果实。岸旁有花有树,这个树开花结果,果是什么?菩提果。花是什么?花是六度花,取这个意思。大菩提果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菩提心!菩提心之体,《观经》上佛说为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至诚心,这是体,真心。真心起作用,有体当然有用,用里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佛在经上讲,深心。这个名词我们很难懂,什么叫深心?所以我换句话来讲,我说清净、平等、正觉,这个大家好懂。这是自受用,自己要清净平等,要觉悟。他受用是回向发愿心,也不好懂,我用慈悲,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这是他受用。都是真诚心起用,真诚心对人接物,就是一片慈悲;真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这是「真珠为藏」里头表法的意思。
『众华饰』,众是多,「众华饰」是六度万行,装饰在外面的,美不胜收。大乘法里面讲的四摄六度,表现在外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你要真干!天天念,念了不干,没用处!不能够落实,那就是古来祖师大德常讲的「说食数宝」,自己得不到受用。像银行里面小职员,天天在数钞票,自己一张也得不到;自己要得一张,犯法、犯罪,数宝!说食,肚子很饿,想到菜馆里面哪一道菜、哪一道菜,说了几十道,一口也没吃到。说食数宝,没用!我们学佛,如果每天读诵经典,甚至於讲经说法,不能够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境界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那就叫说食数宝,讲经也是说食数宝,你得不到受用,你没有办法入境界。
聪明人,古德常讲「随文入观」,观是观照、照住、照见,这里头层次不同。上上根人照见,经典一展开,完全契入,跟经教合而为一,这入佛境界。中根的人没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他照住,照住是自己起心动念跟经教相应。下根的人又差一层,还是得受用,展开经典学习,真学!佛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做,依教奉行,这叫观照。我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一定照著佛所讲的做,他得受用。所以,读诵受持、为人演说,各个层次不一样,我们自己在哪一个层次自己要知道、要清楚;好像我念书,我现在念哪个学校、我念几年级,很清楚!我的志愿希望明年我要升一级,年年高升,从小学升中学,从中学升大学,从大学升研究所,这才能有成就。自己修学,自己现在在哪一个等级上不知道,你在学校念书,问你念哪个学校不知道、念几年级不知道,你怎么能有进步?
学佛,总而言之,是要学做一个明白人,凡夫是迷惑颠倒,学佛就是学做一个明白人而已,明白人快乐!迷惑的人即使命里头有富贵,虽然天天享受富贵,他不快乐,他没有办法证得心开意解,这个乐他没有。他有五欲六尘之乐,世法里头一般讲红福,红尘之福。读书学道之人,这个学道,道是道德,修养道德之人他们有享受,他们享清福,跟红尘之福不一样,享清福。清福是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自在、快乐。虽然生活贫穷,他跟大自然合而为一,这里头有天然的乐趣,是一般世人(佛法讲凡夫)没有法子体会得到的。这里面最大的乐,是境界的提升,真快乐!好像念书一样年年升级,提升自己境界。
「华饰」,饰是装饰,连著底下一句:『种种璎鬘共垂下』,「下」,回向偈里面讲「下济三途苦」,那我们晓得上面一句是自行,「种种」这一句是化他,自行化他。自行是真正「上报四重恩」,化他是落实「下济三途苦」,但是你要晓得,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是分不开的。自行就是化他,为什么?自己做出榜样、做出模范给众生看,目的是启发众生的性德。一切众生本性是善的,佛法当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他今天的本善、他的佛性被物欲蒙蔽、被烦恼盖覆,不能现前。他不是没有,他有!觉悟的人、菩萨们做出种种示现,只有一个目的:启发众生的性德。伦常是性德,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现在被烦恼习气、世俗的五欲六尘掩蔽了他的性德,所以伦常是什么他不知道,更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本有的。圣人怎么样去教他?圣人做出样子来给他看,让他在这里面亲身感受,醒悟过来!
现在这个真的在社会上不多,还有一些家庭,兄弟姊妹年节的时候团聚在一起,我们中国人讲团圆,那是伦理的聚会。这个聚会是做给社会大众看的,「这样的人生不错,好!我们应当效法。」兄弟不团结、不和睦,老死不相往来,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看到人家兄弟和睦、家庭团聚,他作何感想?这个教育要提倡。所以今天还有很少数的大家庭,兄弟姊妹多的,儿孙满堂的,每年这种聚会我觉得有录相的必要。这个录相应当在广播电台去广播,让社会大众看看这个家庭,家庭的温馨,兄弟姊妹妯娌之间和睦团结,这个家族其乐融融!这就是教化社会。佛门里面的道场、学校也是家庭,一定要把六和敬的精神表演出来,表演出来就是「种种璎鬘共垂下」。
人生如戏,我们把这一场戏演好,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都是演戏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八相成道,你说他不是演戏是做什么?从出生到入般涅盘,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表演!表演出觉悟的人生,觉者的生活。我们果然看清楚、看明白了,这个值得我们学习。这个人生我们体会到了,这有意义、有价值,这个好!我们也模仿,我们也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没有这个启发,我们性德里头虽有这个善根,就是现在这个经文里面讲的,阿赖耶里头有这个种子,没有人把它引发出来,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把它引发出来。这一引发,那我们表演的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给谁看?给社会大众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给自己无所谓,给大众要演得逼真。没有人看到,有鬼神看到,这个表演是让九法界众生做观众的。
我们这个样子是不是个好样子?让一切众生看到这个样子,作何感想?你要能想到这一点。凡是不好的样子,从哪里做起?念头,不好的念头不能有,不好的形象不能有,不善的言说、不善的行为不可以有,从这些地方做起。释迦牟尼佛老老实实给你讲,不是个老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没事干,天天教学,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讲了,他老人家就走了,死了;佛法不叫死,叫圆寂。圆寂是什么?功德圆满了,清净寂灭,回归到清净寂灭,他在这个世间教化功德圆满了。天天在工作,他走的时候八十岁。为我们所示现的,「活到老,学到老」,实际上他已经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还要学什么?学给我们看,他天天在学。戒定慧三学是他的生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一不是戒定慧。
「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释迦牟尼佛一生八十年的写照、写真。对待社会、对待大众,就是末后这两句:「真珠为藏众华饰,种种璎鬘共垂下」,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无一不是给九界众生做榜样,做觉悟的榜样。你不是这个样子,你就迷惑;你是这个样子,你就是觉悟,我们要细心观察。世尊,那是一个活的《大藏经》,活的《大藏经》,你们想想看对不对?经律论都在他这个形象里头,戒学、定学、慧学圆满具足。他怎么成的?我们要明了,你要不明了,你到哪里去学?你要清楚、你要明了,你要知道怎样学习。他能到这个地步,我也能,你也能,大家都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人都是性本善,在这个理念上,才成就教育。哪个人不可教?在理论上讲,没有!人人都可教。但是接受教学的人成就不同,那不同是由於他个人的因素,这个因素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不是他根钝,是他懒惰,不肯好学,那就完了!佛菩萨对他也没有办法。
我们知道世尊弟子当中最有名的是一个迟钝的、根性很差的周利盘陀伽,他怎么能成功呢?他勤奋,他不懒惰。再笨的人只要他勤奋,都有成就。中国古人讲的「困而知之」,他能学成功。最怕的是懈怠懒散,那就完了,那个真的是佛菩萨帮不上忙。帮不上忙没有关系,他这一生懒惰,看他来生,看他后生,佛菩萨有耐心,生生世世等著你,什么时候你把这个毛病改了,你肯干了、认真干了,佛菩萨来帮助你。这一生懒惰懈怠不想学,佛菩萨只好等来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极处!这一段六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