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七九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九0卷)  2002/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790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四周轮山偈颂第八首:

  【诸摩尼树宝末成,一一宝末现光明,毗卢遮那清净身,悉入其中普令见。】

  这个是说华藏世界法身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但是我们要学,学得不像还是要学。在前面我也透了一点点消息,『树』是表我们在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建树,学术上面的、事业上面的统统都是建树。最小的家庭,我们谚语常常讲的成家立业,那个立就是树的意思,树立,无论是大小事业,你总得立个业,你才能够维持你的生活。

  今天有个同学跟我讲早年四川的担担面,那个风味现在人已经吃不到了。他提起说了这一句话,提醒了我。我在抗战期间在贵州念书,那个担担面我们倒是吃了不少,确确实实现在没有这个风味了。它为什么叫担担面?挑在担子上,他每天出来卖,就这么多,卖完就没有了,调味调得好,大众化。我们做学生常常到学校外面这个小担子上吃一碗做点心,那也是树立,他以那个为事业,也养家活口。这是小的。

  大的建树,圣人所讲的「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说在自己生活的本位上,人生在世有富贵贫贱,富贵贫贱是命,人可贵贵在知命,安身立命,随顺命运。《了凡四训》里头,了凡先生就是的,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之风。命运可以改变,为什么?命运从哪儿来的?自己造的,这个道理要懂。佛法里面说得最清楚,佛给我们讲欲知今世果,我这一生果报,这一生所受用的果报,果必有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这一生所受的果报,这是前生造的业因,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

  佛法讲我们到人道来,这一生我们投生作人,作人的时候这两种业,一种引业,引导你到这个世间来受生,引业。引业是什么?佛给我们讲的五戒十善,前生五戒十善大概持得不错,得人身。人身虽然得到,人与人相貌不同,人与人体质不同,人与人这一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有富贵,有贫贱,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满业」,这个满业就是佛法常讲的种善因得善果,满业是我们过去生中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因,这个里面很复杂。所以一定要晓得命是自己造的,不是别人给我决定的,这一桩事情没有法子求人的,佛菩萨也没有办法,不能改变人的命运。谁能改变?谁造的谁能改,我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自己能改,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诸位你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多听听云谷大师对了凡先生的开示,你就明白。所以命运可以改造,袁了凡先生依照云谷大师的开示,他改造了,改造得不错,说老实话,并不圆满,这是什么原因?云谷大师所讲的那一番开示,他并没有透彻,算是不错了。如果你再看看「俞净意遇灶神记」,现在他那一篇文章是附在《了凡四训》后面,你都能看得到。《四训》是了凡先生自己写的,俞净意先生那一篇文章不是自己写的,是他的同乡给他写的传记,俞先生的改造命运成绩超过袁了凡,效果非常殊胜,难得!这是有人记录下来的。近代印光法师特别提倡,所以了凡先生的《四训》家喻户晓。其实在中国历代懂得这个道理,依照这个道理改造命运的人很多,成效卓著,人家没有把他写出来,没有公开而已。

  所以这个东西是真的,一点不假。他能改,我也能改,改造命运的道理、方法、效果统统在佛经里面,尤其是大乘经论。学佛的人初步的成效就是命运改了,古人常说读书在变化气质,我们可以说这个佛书读书在改造命运,你的命运没有改过来,你的佛是白学了,你学这个佛没有成绩。无论在家出家,你要认真学习,你的命运肯定改过来。

  李老师当年在世的时候,我们这一批年轻的学生跟他,他有慈悲心,特别看这个学生当中福薄的、短命的,前生没修得好,这种学生命很苦、很可怜,老师都特别劝他发心学讲经。为什么?学讲经转变自己命运效果最快,老师的慈悲心。所以我们同学当中学讲经的,很多那个面相都很薄,我当年也是其中之一。诸位看看我出家那个时候的照片,你就知道,没有福报又短命。这个是老师真正的慈悲,只要肯发心认真学习,出来弘法利生,不为自己,都能转,转得都很快。

  当时同学们都是在家居士,每个人有家庭,有事业。我在台湾一个人,没有家庭,是个小公务员,我将来究竟何去何从,搞哪一个行业好?我请教章嘉大师,章嘉大师给我选定:出家,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他替我选择这条路。我想了很久,大师替我选择的是有道理的,我接受了。

  他教我很多,这里面最重要的,我们是凡夫,烦恼习气没有断,不能没有所求,到哪里去求?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教我不要求人,不要到外头乱求,求佛菩萨。他说你求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原因?自己有业障,把业障消除,感应就现前。业障怎么消除?老师教我忏悔,普贤菩萨教我们忏除业障,一定要修忏悔法。忏悔法怎么修?那个时候我还在工作,每天要上班,大师教给我的没有仪式,教我常常反省,检点自己的过失,发现过失马上要把它改掉,后不再造,这是真忏悔。我就明白了,毛病习气很多,慢慢改,要真改。

  我生长在清寒的家庭,非常困苦的家庭,所以对於自己的生活需求比一般人要执著,每个月赚的钱仅够生活,我们一般讲小气吝啬当然有。大师教我修布施,那只有省吃俭用,余一点点钱下来做布施。老师教做,不能不做。年轻喜欢读书,好学,书本看得非常珍贵,几乎我除了生活费用之外,生活费用是非常非常节省,这是我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我在没有出家之前工作八年,那八年当中,我一个月用的钱没有超过二十块钱,这是台湾钱,我记得有一个月是最节省的用八块钱。钱到哪里去?都买书了。所以看看书架上,我一年收入的都摆在书架上,喜欢读书。

  那个时候,没有学佛之前,我的书是不会借人的,爱惜书,怕人家把我的书搞脏,怕别人把我这个书损坏了,小气。章嘉大师教导之后,这心量拓开一点了,可以借人看了,最后也可以送人。送人也有先后次第,最初人家问我要,我送他我看过的旧书,可以给人。到以后慢慢境界提升心量扩大了,纵然是我买来的新书,还没有看完,别人要,我先供养别人,那个心量是慢慢拓开的;心量拓开之后,渐渐就有一点小福报。

  所以我读到古人所讲的量大福大,我的感触跟别人不一样。我从小心量、从没有心量,慢慢养成心量,慢慢扩大,那个福大跟这个量大恰恰成正比例,量小的时候福小,没有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福报。我学佛五十年了,年年逐渐逐渐把心量拓开,今天跟大家讲《华严经》,如果没有《华严》这个心量,《华严经》看不懂,你怎么能懂得字字句句里头的无量义!读《华严经》,至少你的心量能包括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现在讲地球,你要有这样大的心量,你才能懂。能不能入得进去?还不行。入进去,那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才能够入个少分。没有这个心量怎么行?什么都要包容。

  所以我们看到学佛多年的人,别人稍稍得罪他一点,马上表情脸色难看、气呼呼的,几天都不能平息,这不行,这个没有修忏悔法。忏悔法,这叫真正修行,业障忏除,有求必应。所求绝不是为自私自利求,绝不是为名闻利养求,绝不是为自己贪图享受求,那个没有感应。为什么?与性德不相应。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你来求我,我看你是好事,帮助你;不好的事情,我不害你。不好的事情要是有求必应的话,害你,佛菩萨不害人。所以你求智慧、求道德、求学问、求帮助一切众生,有求必应,好事情。

  早年,说这个话总是差不多是三十多年前,大概三十五、六年之前,我在台北法华寺讲《地藏经》,我记得广钦法师还来听过两次,有一天讲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下了讲台之后,听众当中有一位法师跟我也很熟的,往生已经不少年了,德融,住在基隆,他是常常来听我讲经。听我讲到这一句话,我下台他就来问我:净空法师,你讲这个话不对。我说:怎么不对?我求佛送我一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没有感应,哪里是有求必应?我就问他,我说:你的道场有多少住众?他说:一个人。我说:一个人需要电冰箱吗?你没有这个需要,所以你求就没有感应。

  我就告诉他,我学佛这么多年来,每有所求都有感应,从来没有一次我求的是没有感应。你求什么?我求经书,我天天要读、天天要研究的,我求经书,会有人送给我,会有人替我买,所以我感受这一句话「有求必应」,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这是讲求愿建树。

  『宝末成』,这就是与性德相应,我们有情众生与佛性相应,无情的众生与法性相应,「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宝,宝是性德。 我们这个道场,这是建树。我们念佛的同学,我们有共同的一个愿望,在这个地方建立道场,自行化他,有求佛的这个愿望,这个愿望跟性德相应,有心帮助这个地区的众生,明了佛法,学习佛法,这与性德相应,这叫宝末。华藏世界那些人心地纯正。我们凡夫,古德常讲露水道心。露水道心也不错了,还有一点点它会透出来,比那个完全透不出来的,那就好多了。在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有很多人一生没有听过佛名字,一生没有见过佛像的,很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听过一次佛菩萨的名号,看见过佛教的建筑,看见过佛像,所谓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这是宝末。我们的宝末混杂著许许多多的染污,不善不纯,不像这个华藏世界纯而不杂,这个难得。

  『一一宝末现光明』,我们在一念觉的时候现光明,一念迷的时候光明就隐蔽了。为什么要天天读经?为什么要天天听经?就是希望你的光明不要断灭,常常把这正觉的光明提起来。

  『毗卢遮那清净身』,毗卢遮那是法身佛的德号,他老人家无量劫来修积的功德,证得了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悉入其中普令见』,法身菩萨能见,这个能见就是我们禅宗里面常讲的见性,性就是毗卢遮那的清净身。在哪里?在一切处,在一切时。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的心不清净,所以见不到。我们的心清净就见到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道理在此地。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契入到遍一切处?我们的自性遍一切处,我们的情识遍一切处,我们的思惟想像遍一切处,真的一点不假,我们六根的能力也是遍一切处。只是可惜我们现在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那是不是还遍一切处?还遍一切处,遍一切处自己不知道。如果不遍一切处,那就不叫性德了。

  在这个地方我举个例子,诸位细心去观察,譬如我们眼见,我们眼一睁开,见第一个刹那,第一个刹那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时候是什么?这个时候是见性见,见外面是色性;不叫色尘,叫色性。为什么?这一一境界里面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见性清净平等,所见外面这个色相也是清净平等,那个时间太短了,第一刹那。第二个刹就堕落到无明里面去了,就有能见所见,就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见性跟妄想分别执著一结合,佛法讲相应,就堕落成凡夫,第二念就是凡夫。如果能够永远保持第一念,你不就成佛了吗?

  我们再说得通俗一点,第一念无心,第二念有心,差别就在此地。有心是什么?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有七情五欲,迷了,第二个刹那就迷了,迷得好快!所以对於第一念,一丝毫概念都没有,它时间太短了,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别执著,那个第一念是宝末,可贵,不是没有,也常常现前。你每天晚上睡觉睡著了,第二天清醒眼睛张开,头一念就是宝末,第二念染污,三念四念愈染愈深,回不了头来;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意知,第一念自性起用。

  由此可知,禅宗大德明心见性,什么叫明心见性?他能保持第一念。宗门大德刚刚悟入,请善知识给他印证。善知识,你看哪一个善知识对这个学人,都嘱咐他善自保任。这句话的意思,你好好保持,不要失掉,保持第一念,不要堕落在第二念上。第一念是清净平等觉,第二念是妄想分别执著,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所以保持第一念,那就是「毗卢遮那清净身」,刚才我讲的清净平等觉,确确实实你自己清清楚楚体验到。

  如何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永远保持第一念?跟人接触的时候,也会用二、三,二、三不失一,高明在这里,这就是永嘉大师讲的「分别亦非意」。如果分别是意,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是这个样子的。人家分别不是意识,不是意识是什么?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跟大家在一起是和光同尘。这就叫「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不离世间,不坏世间,他在这里头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的心是觉正净,凡夫的心是迷邪染,他怎么会一样?我们转境界就在这里转。

  所以世尊教人,可以说是真诚的爱心,一丝毫的隐瞒都没有。你一入佛门,就教给你三皈,这个三皈就教给你了,你现在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迷邪染,佛教给你三皈是从迷邪染回过头来,叫归,回归,「依」,依觉正净,不要依迷邪染。迷邪染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觉正净就是戒定慧,觉是慧、正是定、净是戒。也就是三宝,觉是佛宝,正是法宝,净是僧宝,三学三宝,这个三宝是讲自性三宝。你看看,皈依的时候就传授给你,就教你怎么转。你一定要懂得这是最大的纲领原则,最根本的,从迷邪染转成觉正净,这就是转境界。

  从总的上面来说,你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知道转,我们讲知道回头,在这个地方你一定要懂得标准。标准,经律论是标准,经论是我们思想见解邪正的标准,与经论相应的是正,正知正见,与经论相违背的是邪,邪知邪见。我们的言语,我们身体的造作行为,戒律是标准,符合戒律是正行,我们的行为是正,违背戒律是邪行。用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用戒律修正我们的言行,非常具体。

  如果我们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一点过失都没有了,这个人成佛了。中下根性的人用这个方法来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成自己正确的行为,这个方法好。所以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道理在此地,真正是不辞辛劳,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让我们转境界。再看下面第九首:

  【诸庄严中现佛身,无边色相无央数,悉往十方无不遍,所化众生亦无限。】

  当然这个境界在法身菩萨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完全能够接受,深信不疑。现前我们要怎样学习?如何在『诸庄严中现佛身』?首先要晓得什么是佛身,诸庄严中种种依正庄严,佛代表什么?觉正净。所有一切现相之中,就看你用什么样眼光来看,你从哪个角度上去看,在色相里头要能够见到真性。『无边色相无央数』,无量无边色相里头,你能不能在色相里头见性?能在色相里见性,好了,你的问题解决了,你明心见性了。换句话说,你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

  我们凡夫偏偏著相,著相就不见性,迷在相上。这个话不好懂,古大德有个比喻,他用黄金来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香港的金铺很多,我们常常坐车从街上经过,看到两边都有很多金铺,在我们想像当中,金铺里面陈列的这些金器一定很多,那个大的金铺里确确实实上千件上万件,做出来这个花样非常精巧,美不胜收。我曾经参观一个同学,在台湾,他们是做这个生意的,他有个展览室,他那些产品一万多件,花样都不同,真的是美不胜收。如果我要跟你说,你给我找一块黄金来,那个著相的人到哪里去?那就是千万种里头没有看到黄金,他看到什么?有手镯、有项炼、有耳环、有首饰,他看到这个东西,没有看到黄金,著了相。如果不著相,说:你给我拿一点黄金来,随便拿一点就是,统统是黄金。你在这里体会。

  著了相,性就没有了;不著相,万事万法里头随拈一物,哪一物不是它的体性!不是自性!性是不是在相里?是!一点也没错。性是空寂,相是幻有。相是幻相,你在相上看到「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就见性了,所有一切现相没有一个是例外的。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四周轮山偈颂第九首:

  【诸庄严中现佛身,无边色相无央数,悉往十方无不遍,所化众生亦无限。】

  前面这两句的意思跟诸位略微报告过了,连著后面两句,显示出另一个意思,那就是在十方世界随类化身,无论化什么样的身都是佛身,这是法身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我们读得很多了。现在,就在我们现前这个境界里,我们要怎么学法?首先我们要认识在一切法当中离相见性,大乘经里面常讲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性」,心跟性一个意思,这个是首先转变自己的境界,然后我们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那就是后面这两句。

  这里头最重要的先把自己的形相塑好,自己的形相一定要跟性德相应,那就是佛身。佛身是三学六度,我们要现,首先要示现持戒身,头一条,那不持戒怎么行?别人不持戒,我要持戒;众生不持戒,我要持戒。为什么?我学佛,得懂这个道理。佛的心行记录下来就是戒律,佛有没有心要这样做?没有,自自然然的,这是自性的性德自然流露。

  真心本性里头,哪有伤害众生这个念头?念头都没有,哪有这种行为?这就是现佛身。真心自性里面决定没有欺诳众生,欺诳众生的念头没有,哪里会有占众生便宜的行为?哪里会有偷盗的这个行为?没有。所以诸位要晓得,戒律条条都是性德自然流露,见性的人他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没有见性的人学,学见性人的那种思想行为,慢慢帮助自己见性,这叫学佛。

  学佛到哪里学?在戒定慧里头学,心是定的,不散乱,我们今天讲精神集中、意志集中,他不散乱,这就能开智慧,不向外面去攀缘。凡夫六根向外面攀缘,他心是散乱的,眼往色尘上跑,耳往声尘上跑。所以大势至菩萨教念佛人「都摄六根」,摄是什么?收回来,眼不要跑到色相上去,收回来;耳不要去听外头的声音,从声音上拉回来。观世音菩萨修这个法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耳是反闻,眼是反视,反过来就见性,往外跑就见相、就著相了,这叫回头,回头是岸是指的这个意思。这是佛法里头回头是岸真正的意思,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就是观世音菩萨所讲的「反闻闻自性」,我们转境界就从这个地方转,见性不著相。

  所以诸佛菩萨看众生,看你见,他是看你的见性,他看你的闻性,你本来是佛,如果从著相这边看,你是可怜悯的凡夫。我前面讲过,从哪个角度上去看,你看什么?你从六根第一刹那看,这个众生是佛,他不是众生,他是佛;从第二个刹那看,他是凡夫,他是众生。佛跟凡夫是一不是二,觉跟迷是一不是二,看我们怎么随顺。我们是随顺佛性,还是随顺习气。随顺习气,这就是六道凡夫;随顺佛性,那就是作佛了,法身菩萨了。「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深广无尽,这个里头的义趣讲不完的。

  在这个地方我们明白了,就是讲席里头常常讲的,一切时一切处,我们的表现形相要给众生做最好的样子。这个样子怎么作法?你要懂得契机契理,「理」是性德,「机」,现前众生犯了什么毛病,你要怎样示现?现在众生不知道有圣贤的教育,我们要做出个样子启发他,我们天天读圣贤书,天天在学习、在修学圣贤的教育,这就契机了。现在人不知道孝养父母,我们要做出孝养父母的样子,孝养父母是性德,不知道孝养父母这违背了性德。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尊重师长,违背性德,我们要做出尊师重道,做样子给人看。说没有用,说,你会说,你做不到,人家不相信,你要做出榜样来给人看。现在人对於一切人事物没有爱心,我要表现出真诚的爱心,树立形相,这就叫『诸庄严中现佛身』。

  总的来说,就是要有个好的形相,佛菩萨的形相,哪个佛菩萨不孝养父母?哪个佛菩萨不尊重师长?哪个佛菩萨不守十善业道?哪个佛菩萨不真诚?哪个佛菩萨不清净?我提出这二十个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相应,这二十个字是性德,依照这个标准来修学。现在这个世间人不懂得仁义,我们要做出来,不知道恩德,我们要做出知恩报恩,这个就是『悉往十方无不遍』,我们在此地做,自自然然影响十方。十方是上下,上下就是九法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起心动念、言语作为天地鬼神在鉴察,他看得清楚听得清楚,古人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

  现在我们在外国也搜集了一点资料,外国人对於轮回转世这些事情,最近差不多半个世纪,用了许许多多的时间精神来研究这个问题,现在可以说已经成熟,肯定轮回、三世确实有,因果报应是事实。欠钱的一定要还钱,欠命的一定要还命,不是说杀害众生就没事了,那这个因果定律就推翻了,欺骗了别人也就没事了;后头还有事,没完没了,麻烦可大了。你要想真的没事,那就是古人常讲的「为人不做亏心事」,这一句话重要,「夜半不怕鬼敲门」,没有做亏心事。你真正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才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人为什么不走菩萨道?为什么要造业?为什么要去入三途?要走佛菩萨的道,那我们这个形相就得像个佛菩萨。

  『所化众生亦无限』,这是讲你的影响,自自然然感化众生,无需要作意,不要去攀缘,诸佛菩萨不攀缘,诸佛菩萨全是感化。你的业障习气太重,实在感化不了,他在冥冥当中来感化,没有离开,到你善心触动的时候,他就现形。你善心还没有触动,他的形可以隐藏起来。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讲,你善心还没有触动,佛菩萨在另一个空间,不同维次的空间,他能看到你;什么时候你那个善心微微的动一动,他就现形了,跟你在同一个空间里头,帮助你。再看末后这一首偈:

  【一切庄严出妙音,演说如来本愿轮,十方所有净刹海,佛自在力咸令遍。】

  这一首偈的意思很清楚很明了,『一切庄严出妙音』,前面一首偈子是现色相,现色相是接引,「出妙音」那就进了一大步。首先人家看到你的色相,你感动人。这里头没有别的,古大德讲得非常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能不能感动人,不是别的,就是真诚心。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一片真诚,我们要明了,决定没有丝毫虚伪。真诚一定清净,一定平等,一定是觉悟,一定是大慈大悲,这就是「一切庄严」。真正庄严是性德流露,我们学佛要在这里学,诸佛如来那个性德是圆满的流露。这部经上讲的无量无边大菩萨,他们是多分流露,因为他们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了几品,他是多分流露,我们今天学习是少分流露。

  在这个世间,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不要怕人欺骗我,你要常常有这些疑虑顾忌,你这一生当中肯定不能成就道业。为什么?这些疑虑都是轮回心,用轮回心学佛还是轮回业,「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反过来是轮回心,负面的是轮回心,正面的是佛心,真诚反面是虚伪,清净反面是染污,平等反面是不平、贡高我慢,正觉反面是愚迷,慈悲反面是自私自利,正面是佛心,反面是轮回心。我们用哪个心?我们来生要想什么样的成就?来生想作佛,来生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用的心是轮回心,你能成就吗?因果不相应!

  《无量寿经》教给我们往生的条件,你看看「三辈往生」、「往生正因」,头一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有没有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菩提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菩提心,三心,第一个是至诚心,我写的真诚,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第二个深心,第三个回向发愿心,这是菩提心的用,有体有用。什么是深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是深心,因为讲深心大家很难懂,我这样说出来大家好懂。什么是回向发愿心?大慈大悲。这是大菩提心。你不用这个大菩提心,你只知道一向专念,最后还是不能往生。经文看清楚,佛没有欺骗我们,我们自己要看错了,责任要自己负,不能怪佛不慈悲,佛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所以四十八愿也得要搞清楚,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有人执著、专执著第十八愿,其他的都不要了,不行,去不了。他不晓得,我们讲《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四十八愿任何一愿都圆圆满满的含摄其他四十七愿,少一愿,他的这一愿就不圆满。所以第十八愿同样的道理,也是圆圆满满含摄其余的四十七愿,少一个都不行。这个道理要讲清楚、要讲明白,不要让修净土的同修产生了误会,耽误了这一生往生净土的大好机缘,那叫真错了。

  心要好,真诚就能感动人。我现在还不能感动人,我的真诚心不够,要在这个地方加强。从哪里加强?从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个强了,真诚心就强了。落实在行为上,「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落实,这个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声闻、缘觉接引众生真因。方式上那就是「四摄法」,这个我们讲得很多,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自自然然触动众生的善根。他的善根动了,他就会向你来请教了。我们佛门术语叫请法,一般人就叫请教。他来请教,你就可以教他,「一切庄严出妙音」。

  当然本经里面讲的一切庄严,六尘说法,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我们这个世间实实在在讲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但是我们这个地方众生业障习气很重,虽然六尘都在说法,对於表法他没有感触,真的是不见不闻。我们如果不读《华严》,不学《华严》,还不跟一般人一样。学了《华严》之后,才知道一一形相都是表法的,我们才明了,眼见色,耳闻声,没有一样不是佛法,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是「大方广佛华严」,不是普通法,妙不可言!所以我才说一切众生都生活在、生长在一切诸佛如来怀抱之中,自己不晓得。

  下面一句,『演说如来本愿轮』。善导大师他老人家说过,「一切如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我们把善导大师这个话跟这一句经文合起来看,意思更明显了。如来本愿是什么?是希望众生快快成佛,如来的本愿。一切众生能不能很快成佛?这个答案也是肯定的,能!《华严经》上给我们的示现,善财童子给我们做出榜样,善财童子一生成无上道。他怎么成就的?你看《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念佛成就的。五十三位善知识,前面三位是代表三宝,吉祥云比丘表佛宝,佛宝就是念佛,所以他跟善财童子讲了二十多种念佛的法门,这二十多种展开来,就是把一切诸佛所讲无量无边法门统统包括尽了,说明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

  佛是什么?佛是大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觉悟。你们想想,八万四千法门也好,无量无边法门也好,哪个法门不是求彻底觉悟?只要求彻底觉悟,那怎么不是念佛?所以说念佛,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说参禅,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参禅,念阿弥陀佛也是参禅;说持戒,一切法门统统是持戒;说念咒,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是念咒。「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

  但是法门是平等,一点都不错,没有高下。众生根性有高下,根性不等,不是法门不平等,众生根性不平等,善根不平等,福德因缘不平等。在这个状况之下,如果与你根性与你善根福德因缘相应的这个法门,你学习就很容易,那是对症下药,对了你的症;如果不相应,你学起来就很艰难。

  古大德讲的易行道、难行道,道哪有什么难易?人的根性不相同,差别在这个地方生的。我们的根性不是很高、不是很利,哪个法门最容易、最适合?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叫「带业往生」。所有一切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没有带业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你的烦恼习气要断尽;不断尽,你不能成就。西方净土阿弥陀佛这个法门,烦恼可以不断,这个占大便宜。但是怎么样?烦恼要伏住,你要能控制住;虽然不断,它暂时不起作用,这样就能去,必须控制住。你要控制不住,时时还发作,那就不行,那就去不了。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头,要知道控制自己的烦恼习气,也就是七情五欲你要能控制。

  净宗用什么方法?用持名的方法。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看到称心的、合自己意思的就起贪心,烦恼就生起来,就起七情五欲,起欢喜,不合自己意思的就生瞋恚,这是凡夫,这是病。净宗法门教给我们,这个时候怎么办?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压下去。顺境里面把贪爱的念头压下去,阿弥陀佛;逆境里头,阿弥陀佛,把瞋恚压下去。在一切境缘里面,保持你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用一句阿弥陀佛保住,虽有烦恼习气,不起现行,这叫功夫,这个叫做真正念佛。

  果然能压得住,功夫得力,我们常讲功夫成片,只要功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一切时一切处,你都能够压得住。所以这个练功,念佛就是练功,在生活里头,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功夫不必做任何形式,只要念头一起,心里头佛号就起来,就把这个念头打掉。念头常常起,证明你的念头没有断,但是你常常压,这种功夫是天天在做,时时刻刻都在做。不能说我每天早课做两个钟点,晚课做两个钟点,那不行。你早晚课,一天顶多你四小时做功夫,你伏烦恼,还有二十个小时烦恼起现行,这个没有用处。你要把它养成习惯,无论对什么人,对善人不起贪恋,对恶人不起瞋恚,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不但如此,平等的恭敬,礼敬诸佛,平等的感恩,生起来的是礼敬感恩。礼敬感恩是性德,常常性德流露,这个样子,这个是如来本愿。

  所以本愿,确确实实在《华严经》最后善财童子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吉祥云比丘跟他讲念佛法门,没有明说,善财知道。如果是老学佛的同学,一看就明白,知道吉祥云讲所有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指归到净土法门。为什么?吉祥云的形相是念佛,他的形相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念阿弥陀佛的。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念佛不间断,昼夜不间断。也叫「佛立三昧」,他可以站著,可以走动,不能坐下来,不能睡觉。这一期三个月。般舟三昧一期是三个月,三个月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动,所以叫「佛立三昧」。由此可知,修「般舟三昧」要有很好的体力,那个多半是年轻人修的,中年以上很困难,你的身体支持不住。

  世出世间法,不管干什么都要年轻,年岁大的人很吃亏。你看看古时候修行证果的,多半都是年轻人。惠能大师接受五祖的衣钵是二十四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做第六代祖。年岁大的人困难,学东西愈年轻愈好,年轻人要珍惜你宝贵的学习机缘,不能说到老的时候才学,老的时候困难,只能学一点皮毛,学一点常识,想契入境界不容易。珍惜修学的时光,那个时光,时光有三种,这里讲珍惜学年,像学生读书一样,什么年龄应当读小学,什么年龄读中学,什么年龄读大学,这个时节因缘不可以错过,学佛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此地一定要懂得如来本愿轮是什么?不能辜负如来的本愿,他是教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成佛。

  『十方所有净刹海』,这是指一切诸佛如来的报土,通常我们讲实报庄严土。『佛自在力咸令遍』,这是佛的神力。说老实话,常寂光土遍虚空法界,那是理,它不是相,那完全是性德;但是实报庄严土是相,德相;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诸佛如来加持。诸佛如来用什么加持?用常寂光土加持,用实报土加持,我们凡夫没有能力觉察。怎么知道?他在这两土现身说法,教化众生,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

  这是不是事实?是事实。《维摩经》里头透露了消息,世尊也给大家表演过,学生们向世尊请教,你老人家报土究竟在哪里?佛坐在那里是跏趺坐,我们讲双盘,佛把这个脚放下来,脚趾按到地上,这个大地立刻就现出实报庄严土,跟华藏世界、跟极乐世界没有两样。与会大众才知道,我们住秽土,佛住报土,虽然在一起,境界不一样。这个地方也说明了一个事情,境随心转。佛的心清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现净土;众生心不清净,现的秽土。土哪有净秽?不但没有净秽,根本就不存在,「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见到佛的净土,心想变现出来的,这个里头确确实实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但是,有念很难,无念怎么样?无念也很难,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妄想跟无明跟性德都不相应。这个东西很难了,有念不行,无念也不行,那到底怎么办?古人讲:你去参吧!那是不是又有念又无念?也不行,四句百非,都是属於妄想习气。所以不能不用真功夫,不会用,老实念佛,这给你讲真话。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