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七七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七六卷)  2002/7/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776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於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

  这一段经文,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注的文很多,说得很详细,研究《华严》的同学应当要看《疏钞》的原本。前面跟诸位讲到这一段里面第二个小段,就是於多劫遇到许许多多的诸佛如来,『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清凉在《疏》里面讲「不唯胜观释迦等佛」,胜观、释迦都给诸位介绍了,还有一个「等」字;「等」,清凉大师在《钞》里面也没有漏掉,也给我们说出来了。他说:第一个,「等然灯宝髻」佛,等这些佛。第二个意思,「等所供佛数」,前面跟诸位说过,三无数劫,第一个无数劫里面七万五千尊佛,第二个无数劫里头七万六千尊佛,第三个无数劫里面是七万七千尊佛,这个「等」是等同这些诸佛。第三个意思,那就是佛在一切经里面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一个字的意思就含了很多,这是我们应当要能够了解的。

  注疏里面,注第三句就是『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这一句,这是第三句,就是第三个小段。清凉说「於多胜缘,一一净多大愿,愿净国等,不唯净一无生等,由上三重,故云深广」。一开端给我们讲的「显因深广」,这些真正的用意都是勉励我们效法学习。我们凡夫实在讲心量小,没有耐心,所以修学大法成就很难。我们看古往今来多少人修学都退心,能够修学不退心而成就的确实是少之又少,中国古人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实在讲也不为过。这个里面前面清凉说的我们能懂,「於多胜缘」,这是讲本师佛修行的时间长;时间长,亲近诸佛如来的机会自然就多了。在亲近每一尊诸佛如来都激发起自己的大愿,这个愿产生了力量,愿的力量就变成行。愿跟行是离不开的,愿要没有行,这个愿是空的,虚愿。愿一定要落实,落实就是行;行不能没有愿,行要没有愿,就好比我们走路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所以愿以导行,愿领导行;行以践愿,行落实大愿。

  我们说到这个地方都不必讲得太多太玄,就像四弘誓愿,你是不是真正发了这个愿?真发这个愿,怎么样?他就落实,他真做。「众生无边誓愿度」,当然我们是凡夫,我们有心没有力,古人常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力虽然不足,那个心是真的,那个心一点不假。力不足怎么办?充实自己的能力。在充实能力上,你可以看到他的愿是真的,不是假的。充实能力从哪里充实起?头一个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他真在这里下功夫;「法门无量誓愿学」,他真的在依教奉行。当然世出世间修学不能离开善知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开头,佛教导我们从明师受教,你不能离开明师。这个「明」,不是知名度很高的名,明是光明的明。光明的明,这个老师有修有证,真正善知识。我们在末法遇不到真正证果的人,从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这个老师有修有学就是好老师。找到能证的,那是个人特殊因缘,所谓是可遇不可求。

  在末法时期,我们亲近善知识,这个善知识真的他在修,真的他在学,他的修学当然有成绩,我们在旁边冷静观察他的成绩,证明他的修学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亲近这样的老师。法身菩萨当然不一样了,他们所遇到的是诸佛如来。师生之道,古人常说,缘分!可遇不可求。学生要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老师要找一个好学生也不容易,也许更难,这里面总在缘分,总在感应;有缘一定就有感应。缘分往往不是这一生修的,我们跟好老师有缘不是一生的。我在年轻的时候遇到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决定不是一生的缘分,一生的缘分不可能。我年轻认识十几二十多位教授,名教授,有很多确实能明显觉察得到,一生的缘分;有许多可能是前生、再前生有缘分。但是跟这三位老师缘分深,不是浅的缘分,不是一世、二世、三四五世,不是!

  从这些地方我们就了解,天下事,世出世间没有偶然的事。但是浅的缘分能不能加深?这是可以的。缘里头有一个增上缘,如果我们自己有很好的求学态度,这就是感,这个感往往能把缘分加深。佛法修学里头有道理,这个道理通世出世间,是贯通的。明了之后,人头脑清醒爽朗,我们常讲的最大的好处,不受外面境界动摇,你的头脑清醒。世间实在说,头脑清醒的人也不多,很容易迷惑。轻信一般世俗的言论,自己没有智慧去辨别判断,随顺世俗知见,往往把自己的机会失掉了,很可惜。所以我们常常听古大德赞叹「老实」,这一句话真不容易,「老实」真的叫宝贵。回头想想我们自己,所有一切的过失,不老实!自以为聪明,自以为别人都不如我,这个古人常讲的聪明反被聪明误。那是什么?你自以为聪明,最后是被你的聪明误了,许许多多好的机会当面错过;你自己觉得太聪明了。

  我们只要冷静思惟观察,我们周边的、最接近的,我们相识的朋友、同学、道友,不相识的世出世间知名的这些人,你细心去观察,他们成就,什么因素成就的?他们失败、退堕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观察长自己的学问,长自己的见识。为什么?我们就会很小心谨慎避免过失,我们要抓住成功的因素,就是缘分。缘很复杂、很多,众缘之中我们要知道,最重要的是人缘。一切处所,佛法里面常讲,一切时一切处要跟众生结善缘。我们是善心,确实跟他结了善缘,可是别人变了心,变了态度,只要我们自己心地保持纯善纯净,这个缘会结到来生,结到后世。为什么?我们种的是好因。

  这一世他为什么会变了心?他的生活环境周边有恶缘,尤其是不常常往来,中国古人常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的周边常常往来的是哪些人?常常往来都是些不善人,他就会受不善人的影响,他会迷失了本性,迷失了善心。唯有头脑冷静的人、心思细密的人知道,可以原谅的。要说可以原谅,我们的心已经不够厚道,应该怎么样?若无其事!平常心看待,若无其事。这个缘是什么?这个缘结在来生,结在后世。现在我们看,不要说社会一般大众,我们学佛的同学,信仰宗教的宗教徒,能够结现前的缘,现在也逐渐不多了,要结来生后世的缘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他不懂这个道理,懂这个道理的时候,结来生后世之缘。我们的菩提道,长!一生不能证得圆满的佛果。毗卢遮那佛,你想想看,他修行的时间多长!他这么长的时间修成,我们回来想想我们自己,没有例外,我修行也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能成就。你要是不结长远的来生来世缘,要想在菩提道上不退转,不容易!

  我在年轻初学的时候,李老师对我们这批学生,时时教导我们要结缘!我们学生当中,确确实实大概有一半家境都是非常清寒,勉强度日,没有钱结缘。老师讲结缘不要钱,遇到人合掌令欢喜,不是一个好缘吗?有力量的,力量很薄弱,老师教我们。因为我们有二十多个学生是学讲经的,学讲经的法缘很重要。老师教我们,你们没有钱,有个两块、三块钱,这个可以,还有。买一包花生米,晚上老师讲经的时候,我们在门口接引大众,来听经的时候,给他合个掌,点点头,笑一笑,接引他一下,供养他一粒花生米、供养他一个小糖是结缘,老师教我们的。我们没有大的能力,这也不是天天做,一个星期一次,或者一个月一次两次。我们明白了,对於所有来听经的大众,我们都很亲切热心的来招呼。特别是讲堂将要开讲经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坐定了,这个时候还有来的,我们观察哪个地方有座位,带他、亲切他,统统是结缘!让他生欢喜心,让他感到这个道场里面所有的大众,常住、义工都非常亲切,所谓宾至如归,好像回到自己家里,父母兄弟姊妹这样亲切的接待,有需要帮助的,尽心尽力帮助他。

  我们如果能力能帮得到的,好事!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要做。我这一次在临安东天目山,看到那边念佛堂里面念佛的大众,齐居士告诉我:全国只除了西藏,其他各省、自治区、各个特别市的人统统都有。我说:你这是全国代表念佛大会,殊胜!为国家祈福,为全国人民祈福,这个道场无比殊胜的庄严。我勉励她要好好的接待。

  经文一开端,里面含藏的意思,教我们要效法菩萨,亲近善知识,广结法缘。「愿净国等」,这一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庄严国土,现在的名词叫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这是现代的名词,佛法庄严国土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大家就好懂了。真正的庄严是身心清净,这是真的庄严,真善美慧都在其中,而不是外表的、形式的,那不是真正庄严。真正庄严是内心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正的庄严。

  底下有一句不太好懂,「不唯净一无生等」,这一句话清凉大师自己有注解。他老人家举了一个例子「如智论说」,智论是《大智度论》,里面讲了一个公案,「五华供养然灯,得无生法忍」。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拿五朵花供养然灯佛,就得无生法忍,这不是太容易了吗?从事上讲,用香花供佛这是缘,我们也常常供,为什么无生法忍得不到?我们供的比他还多,为什么得不到?没有因只有缘,没有用处。如果有因,没有缘,那个瓶颈不能突破。古人讲将悟未悟,将悟未悟是什么?因具足了,缘不具足。你看《坛经》里头的意思,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部,三千部就是三千遍。《法华经》很长,念一遍大概是一天,三千遍,古人一般都是讲整数,我想像当中他应当是念了十年,十年的功夫。每天《法华经》念一遍,十年三千六百日,他专心,有因没有缘,也就是将悟未悟。

  修行人没有真正觉悟,凡夫!凡夫有这样的成就,古今都一样,所谓什么?值得骄傲。别人没有我这个功夫,比不上我,值得骄傲。见六祖大师,给六祖顶礼的时候头没有著地,六祖看得很清楚。拜完之后起来,六祖说:我刚才看到你礼拜,头没有著地,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你什么地方值得骄傲?他就说诵《法华》三千部,这个是很难得。六祖就考一考他:《法华经》你念得这么熟,念了十年,《法华经》里面讲的是什么?他答不上来。反过来他就向六祖请教。六祖告诉他,这部经我没有听过。六祖不认识字,当然不会读经,有很多经别人念给他听,他给你讲解。所以他就叫法达:你念给我听听。法达对这个经那是背得很熟,恭恭敬敬的在六祖面前背诵《法华经》,念到第二品,《法华经》二十八品,第二品是「方便品」。念到第二品,六祖笑一笑,可以了,后面不要念了,这个经的意思我知道了。给法达开示,讲《法华经》的大意,法达一听大彻大悟。这是什么?缘!他有因。法达再拜六祖的时候,头就著地了。

  因跟缘我们要懂,我们今天没有因,纵然有缘,不能开悟。大论里面讲的,供养五朵华、供养然灯佛,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什么地位?《仁王经》上说得好,七、八、九这三地,七地菩萨证得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因深!我们看到这个事相上,这么容易他就证得果报,一定要晓得这是因深。我们不真修怎么行?大师接著说,「《金刚经》云,若有少法可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等。无法可得,是无生相。」他所修的,还是一句老话,妄想分别执著断了,无有少法可得,然灯佛就给他授记,你得无生法忍了,你现在是七地菩萨,八地菩萨,九地菩萨。你还有分别执著放不下,你是凡夫,你遇再多的佛也没用;而实际上,你一尊佛都遇不到,这是实话。为什么遇不到?你没有条件。纵然佛来了,佛来了也变成一个凡夫来教导你,绝对不是以佛身。

  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现佛身,那是什么人?这三大类的烦恼,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将破未破之时,这个时候你具足见佛的条件。佛可能以佛身来帮助你,或者以菩萨身来帮助你;无明将断未断,你走在这个瓶颈上。我们现前说老实话,诸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我们不知道。他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也许我们天天遇到他,不知道他是佛菩萨再来的,不知道他是佛菩萨化身。我们只晓得他是个好人,说不定我们会发觉他是个恶人。佛菩萨何必要示现恶人?有。佛菩萨的示现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他什么样子都示现,他示现恶人一定有示现恶人的道理。我们现在看不到,过后从果报上就看到了;现前他是恶的,他是不善的,果是善的。所以诸佛菩萨的示现,真正是所谓莫测高深。

  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们常常教导我们,不可以轻慢众生。古时候寺院里面老和尚常常告诉人,道场上上下下一切大众不能轻慢。为什么?龙蛇混杂。你肉眼凡夫不认识,这个道场里面有佛化身来的,有菩萨、声闻、缘觉,你知道哪一个是?你看早年,这历史上有记载的国清寺(浙江台州),寒山、拾得疯疯癫癫的,听他说话语无伦次。他们在庙里面干什么的?一个是厨房烧火的,一个是每天来倒垃圾的,大众吃完东西,倒的时候,他天天拿出去,每天到这里来收;还有一个丰干和尚,在碓房里面磨稻子、磨米的,寺庙里一般人瞧不起他。以后才晓得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的化身,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就是说明道场确实龙蛇混杂,你晓得他是什么人再来的?

  所以我们肉眼凡夫、初学的人,要信得过善知识的教诲,不敢轻慢一个人,这就是普贤十愿的「礼敬诸佛」,对待一切大众,真诚心、恭敬心,你得福,种福了。把一切大众都看作是佛菩萨的化身,他示现是正面的,教我应当学习,向他学习;他示现是反面的、是负面的,教我反省,我有没有不善的心行。岂不是正面是教导我,反面也是教导我,都是我的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我的老师。善财童子能够在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就是这个方法。这是后头五十三参,我们做不到。贡高我慢,目中无人,这是你烦恼断不掉,贪瞋痴慢。你虽然天天在学佛,贪瞋痴慢天天增长,这怎么行?功夫就是要贪瞋痴慢一天比一天少,戒定慧一天比一天增长,你的功夫得力了。善财童子一生成就,戒定慧天天增长,三学六度天天增长,与日俱增;烦恼习气、贪瞋痴慢天天减少,一生成功。他那个四弘誓愿是真的全部都落实了,断烦恼,学法门,最后成佛道。

  第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圆成佛道。善财那时候是什么地位?给诸位说,善财那时候是等觉菩萨。在五十三参里面,他参访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就是代表等觉,代表等觉菩萨有十一位。为什么用这么多人来代表等觉?等觉难!最后一品生相无明难断,十一位善友来代表。你看从初住,初住是吉祥云比丘,二住是海云比丘,三住是妙住比丘。五十三参里面出家人只有六个人,前面三个是出家人,代表三宝。我们皈依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念佛法门,海云代表法宝,妙住代表僧宝;如果讲戒定慧,佛宝是慧,智慧,法宝是定,僧宝是戒。我们从这里头细细观察,你就知道了,我们应当怎样修行。功夫当然会得力,只要你把门道抓住,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怕的是你自己不肯干。

  所有退心的、退转的、堕落的,没有别的原因,烦恼习气不能放下,依旧随顺烦恼习气。善友的教诲,佛菩萨的经论,这叫耳边风。实在讲,他是喜欢,但是他做不到;不但做不到,实在讲,他也听不懂,往往他读诵、听闻把意思错解了。大师引《金刚经》上这一段话,我们就晓得,他已经证得般若空性,这就是大论里面讲的得法的真因。供佛那是缘,就像法达见六祖一样,他那个十年,专心!真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的因薰成了。遇到六祖给他一讲,他就悟入了,悟入法华三昧,就得到了。没有前面十年的修因,你遇到六祖怎么讲,你也不能悟入。当时与会大众很多,大家都在那边旁听,为什么别人不能悟?别人没有这个因,法达有这个因。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清凉《钞》里面所说的,他引用《俱舍论》的两首颂,「但由悲普施,被析心无忿,赞叹底沙佛,次无上菩提」,这是一首。「六波罗蜜多,於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这是第二首。这两首需要解释,不解释很难理解。前面这一首偈四句,就是讲的四桩事情。「但由悲普施」,菩萨六度里的布施波罗蜜,著重在「普」字,普是没有分别,没有界限,平等的布施,这个是由於大慈大悲。你发心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看到哪里有苦难,那个手就伸出来帮助他。菩萨没有分别,我需不需要帮助你,菩萨不分别这个,看到你有苦难赶快就帮助你了,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被析心无忿」,这就是《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析」是割截身体,但是忍辱仙人心里面一点点忿恨都没有。他被歌利王凌迟处死,心里面是平静的,一个妄念都不生。这是什么?这是忍辱波罗蜜成就,圆满了。「赞叹底沙佛」,底沙是梵语,翻成中国是圆满的意思,赞叹圆满佛。「次无上菩提」,从这个基础上,再往上提升就是无上菩提。

  清凉注解里面说得很好,这里头仔细看,六波罗蜜统统具足。他《钞》里头说得很详细,第一句是布施,意思非常明显;第二句里头有持戒、有忍辱。被人家欺负,被人家杀害,不报复,这是持戒。佛教导的,不可以怨恨心对人。《八大人觉经》大概初学佛的人都懂,「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是佛的教诫!所以我们对於恶人,他以恶的行为加诸我们,我们没有报复的念头,遵守佛陀的教诫,这是持戒。清凉说「故能满尸」,尸是尸罗,就是持戒,持戒波罗蜜圆满了。「由内无忿,故成於忍」,内心里头一丝毫忿恨的念头没有,忍辱波罗蜜圆满了。「赞叹底沙佛,次无上菩提」,这个里头是精进波罗蜜,第四句是「定慧双满」。由此可知,六度都圆满了。一桩事,他举的例子,《金刚经》上所讲的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一桩事在我们平常讲忍辱波罗蜜圆满,但是细细观察,六波罗蜜统统圆满了。

  这是这个经上讲的「不唯净一无生等」,都是以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给我们做榜样。我们在经典里面明白了,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前就成佛了。《梵网经》上讲的,这一次,这是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现、示现,世尊自己讲的,这一次是第八千次。他常常来这个世间,以佛身来度众生,这是第八千次了。因为他赞叹圆满佛的缘故,精进不懈,超过弥勒菩萨提前九劫先成了佛,这个劫是小劫。由这里可知,按原来本来的意思,应当是弥勒菩萨先成佛,释迦牟尼佛后成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在弥勒佛之前成佛,弥勒变成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这是什么原因?由於释迦牟尼佛勇猛精进,超过了,六度圆满。清凉说现在这个经上讲,「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何况他遇到多佛,又何况时间长,多劫。最后的总结,由於上面三重说法,「故云深广」,深广的意思是从这个地方来讲的。

  清凉注解第二段说,「然瑜伽起信等,约三乘教,一方化仪,一类世界,定说三只。今约一乘,该通十方,及树形等界,故云刹海尘数。是以宝云经言,我为浅识众生,说三僧只劫修行,然我实经无量阿僧只劫修行」,我们先看到这个地方。瑜伽、起信,《瑜伽师地论》跟《起信论》这两部书。《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著作的,《起信论》是马鸣菩萨著作的,这里面多半是讲三乘教。「约三乘教」,就三乘教来说,教声闻、教缘觉、教菩萨,这三类不同根性的众生。「一方化仪」,他这个教学范围有局限,讲一方,不讲十方;讲一类世界,他不讲无量无边世界。所以多半说凡夫修行成佛要多长时间?三大阿僧只劫,「定说三只」,这就是通途所说。本经所讲的,「今约一乘」,本经所讲的是就一乘法说,《华严》是一乘教,这一点我们要明了。

  古大德几乎共同认知,一乘教有三部经,《华严》、《法华》、《梵网》,古大德认为这三部经是释迦牟尼佛完全就自己亲证境界说出来的。这个我们懂得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佛说法根据什么?佛依二谛说法,这就是佛讲法的依据,依二谛;二谛是真谛、俗谛。真谛是什么?如来自己亲证的境界,他给我们讲。但是如来亲证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常识能够体会得到的,我们不懂。对初学怎么办?初学用俗谛,也就是迁就凡夫的根性,迁就凡夫的知识。你能够接受的,你能够理解的,迁就凡夫程度来给你说法,这叫方便说。真谛是真实说。佛是依这两个原则来教化众生。《梵网》、《法华》、《华严》是依真谛,所以这个境界都不可思议,我们无法想像。我们读其他的经典好懂,读这个经难懂,道理在此地。

  凡夫心量不大,知见不广,智慧没开,你要是跟他讲凡夫修佛要经过无量阿僧只劫,他听了之后,「这个时间太长,算了,我不搞了」,就退心了。所以在这个时候要诱导他,那要用方便法。方便法跟你怎么讲?三阿僧只劫。三阿僧只劫这还差不多,这还有个数字,无量阿僧只劫没有数字,不能搞了。你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看看现在众生的根性更差了。在外国普遍的大家喜欢听的是会讲经,这一部经三天能够讲完最受欢迎,他会抽出一点时间来听听,一天两个小时,三天就讲完了。再长一点五天,一天两个小时,五天讲完,还行。五天以上,听经的兴趣就没有了,为什么?他没有那么长的时间。美国的长假只有五天,五天天天来很不容易。所以一部经要讲几十天,你说在外国我这部经要讲半个月讲一个月,哪有人有时间来听?

  众生根性李老师非常明了,李老师当年开班教学,教我们这些学讲经的年轻人,他就有限制,最少不能少过三次,最多不能超过十次,完全是契现代社会大众的根机。所以长时间讲经,在现前真的是希有因缘。哪些地方能讲?香港能讲,我们天天讲经,天天都还有人来听;台湾能讲;大陆没有人讲过,情况不知道。早年间,本焕老和尚曾经请我到广州讲过两次经,第一次三天,第二次五天。我还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听经的大概有七、八百人,第二次讲了五天,听众大概将近有两千人。广州讲过两次,其他地方我没有讲过。

  在国外普遍的都是短时间,我用华语,对象是华侨,居住分散,虽然交通方便,但是距离太远,没有法子集中,所以讲经的时间就不能太长。大部经我们只有录相,做成录音带、录影带流通。这几年我们也提升了,做VCD,现在做DVD,我们著重在这个。为什么?还有少数善根福德因缘深厚的同学,尤其是退休之后,他的时间多了,不像年轻时候工作压力很重,没有时间来听经。退休之后时间多了,所以我们用这些东西来提供。也非常难得,各个地方有很多发心的同学,把这些影带、音带提供在电视台里播放。我听杨一华居士告诉我,在美国听众大概有二、三万人,这是全美国,大家在家里头从电视萤幕上看到这个画面在一起学习。如果将来能有通达英语,还要通达佛理的人,能把这些录相带配上英语,或者是配上文字也好,这个样子就能接引更多通达英语的同学们,给他们带来方便。这个事情就不是我的事情了,自自然然会有一些人他们去做。我只提供素材,怎么变花样那是他们的事情。我想现在也有一些人在做,这是好事。这是说明《华严》跟一般大乘经不一样。

  这个《疏》里头,引用的经论很多,对我们学习实在讲带来很多方便。如果著重在修行,不是著重在教相上去研究,我们对於大师信得过,看他所引用的经论原文就够了,不必要去查那个经论的原文。何况大师讲解已经是相当清楚了,从他的注子里头我们明了,三乘教局限,范围不广,但是一乘教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一乘教「该通十方」,一乘教的教义,他修学的方法以及境界都是尽虚空界遍法界,无限的深广。一乘教里面讲到普贤菩萨,他还能入重重无尽微尘毛端里面一一世界海,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的法门。这里面讲到「树形等界,故云刹海尘数」,在我们这一品经往下经文会说到,宇宙之间星系的形状很复杂。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的天文学家藉著科学的仪器观察太空,发现星云。那个星云实际上就是像我们这个银河系一样,距离我们太远了,我们看那个银河系,看的还小小的,已经发现很多种不同的形状,跟「华藏世界品」一对照,非常有趣味。

  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并没有这些工具,他怎么知道宇宙之间千奇万状的星系?真实智慧,真实的本能。佛眼亲见的,耳亲闻的,无需要借重任何的工具,这就说明什么?他通了。我们今天这个六根不通,眼见耳闻,六根都有局限的界限,没有法子超越。这是怎么造成的?我们要知道,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我们这个世间人有聪明一点的,有愚笨一些的,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分别执著重一点的,就显得愚笨一点;分别执著稍微轻一点的,就显得聪明一点,就这么回事情。烦恼习气障碍了我们的本能,盖覆住我们的本性。所以大师在后面才说「是以宝云经言」,这是大师举《宝云经》里面的话说。「我为浅识众生」,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说三阿僧只劫修行」,这是随顺众生的程度。你没有那么高的程度,我给你讲我从凡夫修成佛经过多少时间?三大阿僧只劫。佛有没有说妄语?没有,我们知道三大阿僧只劫是真的。

  三大阿僧只劫从哪里算起?从圆教初住算起,圆教初住以前没有算。以前要算起来,那就是讲「经无量阿僧只劫修行」,以前那个时间不算。就如同现在学校上学一样,你拿到博士学位,人家问你:你这个博士学位修了多少年?两年、三年,不是假话,我进博士班到毕业确实就两三年。所以佛不妄语,佛讲的话是真的,三大阿僧只劫从证得圆教初住菩萨那一天算起。正如同我们念书拿博士学位,进博士研究所那一天算起。以前没说,以前要加上去,那个时间就长了,要明白这个道理。三大阿僧只劫,佛在《华严经》上说明,第一个阿僧只劫菩萨证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登地,证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证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十地是法云地。这是三大阿僧只劫,没有算等觉。三阿僧只劫圆满是法云地的菩萨,修圆满了再往上提升,等觉;等觉又称十一地,还没有到究竟果位。这是给你说真话。

  学《华严》,《华严》这是跟一般根性不相同,我们虽然是凡夫,叫大心凡夫,心量大、志愿大、有耐心、有毅力,不畏长时,这个行!但是初学真的不行。所以我们今天弘扬佛法,办短期讲座是最受欢迎的。我们现在在外国常常看到短期大学,非常受欢迎,时间短。古人修行从来就没有时间上的观念,这个殊胜,所以人家有成就。现在修行,一问,多少时间?观念上就产生严重的障碍,你所学到的是佛学常识,你不开智慧。为什么?你分别执著太重,你怎么会开智慧?开智慧的人没有别的,分别执著的念头断掉了,这个人能开智慧。我们分别执著很严重!形相,佛讲得多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形相又不能不要,他有作用。什么作用?接引众生。如果不是为了接引众生,著这些形相又有什么意思?不但没有好处,造成障难。菩提道上不能往前进就是遭了难,这是退转、堕落真正的因素。为接引众生,为教学方便,自己心里头痕迹都不著,这个行!这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行!

  我们初学的人,会学的,佛法里常讲「会么」?会学的人时时反光自照,回照,要照见自己,不是叫你照见别人。我得不得受用?受用它有个标准,一定要符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标准。与这个标准相应,你得受用;与这个标准要是相悖,你的障碍产生了。你与性德相悖,你与轮回相应,轮回心造轮回业。

  大师疏文末后这一句说得好,「又时无别体,依法上立。法既无尽,时亦无穷,况念劫圆融,不应克执」,这几句话的开示很好。「时」,时间没有自体,依法上立。「时」,时间、空间这个概念从哪里来的?从心、心所、色法里头来的,从这个地方建立的。但是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它是从这三种里头产生的一个概念。《百法》里把它单独列成一类,叫做不相应行法,这就说明它跟心法不相应,跟心所法不相应,跟色法也不相应。心、心所,用我们现在话来说是精神,色法是物质,所以空间、时间的观念,既不是精神心理这一方面的,也不是物质这一方面的。它是什么东西?现在人称它叫抽象的概念,确实它不是真的。「法既无尽,时亦无穷」,换句话说,只要有心、心所、色法,就会有不相应行法;什么时候心、心所、色法没有了,不相应行法也没有了。它是跟著上面这三法同时起同时灭,所以说是「依法上立」。

  后面这句说得好,「况念劫圆融,不应克执」,念是一念,刹那一念,劫是长时间,这是《华严》圆教里面讲的。一念可以延长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这是圆教里头的境界。例子很多,最明显的,时差、时间。时间,我们晓得我们居住在地球上,地球上的时差就不一样,我们这个地方是中午十二点钟,美国首都华盛顿是夜晚的十二点钟,我们的时差刚刚好十二个小时,这个现象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你还晓不晓得,南北极跟我们的时差,那个差别太大了!我们一个白天一个晚上,二十四小时叫一天,在南北极的那一个地区,一般讲北极圈,在这个地区要是一个白天有太阳,一个晚上没有太阳,是一年。南北极,北极见到太阳,南极就见不到,就是夜晚;南极见到太阳,北极见不到,我们这一个地球。所以南北极地区一个白天一个晚上是一年,没有离开地球就有这样大的时差。我们可不可以讲一年就是一天?我们这里一年是南北极一天,一年跟一天画上等号了,这是事实,这个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地球上。

  所以佛教我们对时间、空间不要过分执著,你过分的执著是错误的。跟你说真话,不但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给你讲真的。为什么?称性!自性,大乘经上讲得太多了,没有生灭,没有来去,不一不异,不增不减,不常不断,自性法尔如是。我们要懂得。大师在《钞》(钞是疏的注解)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说:娑婆世界一劫,安养得为一日。安养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一日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一个劫。今天我们读佛经上讲这些话,我们能够相信,能够接受,为什么?知道有时差。太空、宇宙当中的时差更大!在我们地球上南北极,人家一天是我们这里一年,这个是我们完全明了了,许多人到南北极去探险亲身经历了。所以诸佛刹土里面,那个时差当然就更大了。

  大师引经告诉我们,「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如来境界不可思议,但为浅近众生说三阿僧只修习所得菩提」。《钞》里引用的就多,说得很详细,里面也说到「百劫修相好」,这句话都是在《宝云经》上说的,我们要懂得他的意思。为什么要修相好?为了接引众生,没有别的。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