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六四卷) 2002/7/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764
诸位同学,请看《华严经》,「世界成就品」,第九段「劫转变差别」,偈颂第七首:
【一一微尘内。佛刹如尘数。菩萨共云集。国土皆清净。】
偈颂第七首是颂前面长行第七句。在长行里面,我们看到第四句是讲信解菩萨,也就是地前的菩萨,第五首是讲初地菩萨,第六首是讲二地到十地。这一首是讲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庄严国土能够契入微尘内的刹土。由此可知,到这个地方真正叫究竟圆满。前面长行讲:「十方一切世界海诸菩萨云集故,世界海无量大庄严劫转变。」长行文的意思非常的明显,我们现在来读偈颂,来看这一首偈颂。
『一一微尘内』,这个微尘无量无边。诸位特别要著重在「一一微尘」,一个微尘也不漏,这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真实的境界。前面我们读了很多,知道宇宙是重重无尽的法界。现在我们看这个「一一微尘」,任何一粒微尘。微尘小,我们肉眼看不见,佛经里面常讲,物质最小的单位。大乘经里头又说,微尘还能够分析,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微尘的七分之一是色聚之微。色聚之微还能够分,再把它分成七分,七分之一是极微之微。极微之微就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它也叫做邻虚尘;虚是虚空,好像跟虚空做邻居,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是虚空。我们从世尊这种说法,我们就能够体会,这个地方讲的「一一微尘内」,肯定不是阿罗汉天眼所见到的微尘。这个地方讲的微尘,肯定是极微之微。极微之微的微尘里面有世界,有多少世界?『佛刹如尘数』。这里面诸佛刹土之多,就像微尘数量一样。在这个地方,我们首先要肯定佛菩萨决定没有妄语,决定不夸大。他所说的,就像《金刚经》上所讲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语,事实是什么样子,他就怎么说,他也不添一点,也不减一点,一定把事实真相圆圆满满的跟我们说出来,如语。
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到,整个虚空法界是一个有机体。所谓有机体,就是有生命的,这话是真的。什么是生命?性是生命。有情众生分上,佛说他有佛性,无情众生它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佛这个说法,如果你能够肯定,你能够契入,那就非常恭喜你,你证得清净法身了。证得清净法身的人,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跟诸位说,除了思想见解不一样之外,其他的没有两样。思想见解真的不一样,为什么?我们凡夫思想见解总是脱离不了妄想分别执著,你叫凡夫。这种思想见解,就是我们常讲的轮回心。你用轮回心,你所造的一切都是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
今天佛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超越轮回,把那个念头转掉。转念头是难,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凡夫,就是说我们常常听经的,不常听经那没法子,常常听经的,有时候觉悟,忽然明白了,但是没隔多久,又迷惑了,又颠倒了。明白的时候放下,放得下了,过几天之后,想想不对,又放不下了。这个境界,跟诸位说,是好的,哪一个菩萨证果之前都是这个现象。所以,你要是有这个现象,你自己应该知道,你已经有相当的进步。哪一天你真的一切放下,不再后悔,也就是不再起妄念,你就入菩萨位,你就证果。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进退退无数次。进进退退,有的人修几十年,二、三十年。这种进进退退的,一会儿又放下,一会儿又放不下,这个情形是很正常、是很平常的。彻底放下那一天,你证果了,你就入境界。
所以,自己对自己非常清楚。我们修行,现在在什么地位,什么样一个境界,不需要问别人。问别人,别人未必能说得清楚。所以,要常常读经,常常听经。读经听经用意在哪里?第一个作用,提醒我们。我们不读经不听经就迷惑颠倒,读经听经是帮助我们提高警觉。第二个好处,我们修行在哪一个阶段,在哪一个道路,现在已经走了多少,前面还有多远到达目的地,听经自己很清楚。经典就像地图一样,像路上的指标一样,古往今来,哪一个修行证果的人对经教不通达不熟悉?没有。宗门虽然常讲「不立文字」,但是你有没有听他说「悟后起修」?他没有离开经论,离开经论就不是佛法了。所以,他在一定的程度,必须要在经论上下功夫。但是人家是得清净心之后,读诵经论悟解得快,他没有障碍。我们今天的障碍,诸位要晓得,就是烦恼习气,我常常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还加上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个烦恼习气要不能够彻底放下,经教不但是你看,你就是天天听,你也不能够契入,原因在哪里?你有业障。什么时候你的业障解除?我们也常讲「放下」,真正放下,古大德常常教我们「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之后你就能入境界。
普贤菩萨的境界不容易,一定要破无明,也就是说妄想放下了。妄想就是无明,妄想不生,这个人,佛法里头常常讲,他得三昧,学《华严》的得华严三昧,念佛人得念佛三昧,妄想没有了。诸位要知道,妄想没有了,分别执著当然没有,这个境界才能修普贤行,才能够入普贤境界,你才能在一切境界里头见无量无边的境界,一一微尘里面见到微尘数,每一粒微尘都有微尘数的诸佛刹土。
『菩萨共云集,国土皆清净』。你们想想,菩萨云集,这个国土哪有不清净的?你要问为什么?经论上常讲境随心转,相随心转(相也是境界),於是乎我们明白了,修行修什么?修心地的纯净,行为的纯善,这是成佛之道,这个真正叫学作佛,学佛。对我们凡夫来讲,七情五欲是最严重的污染,我们从最严重的染污先放下。在逆境,修行生活环境里面,处处都有障碍,处处不称心;恶缘,是人事环境,冤家对头很多,这些人他不会帮助你,处处找你麻烦,处处障碍你。中国古老的谚语常讲「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那个不如意事就是逆境恶缘,太多太多了,怎么办?你要会转。从哪里转?从我心里头转,转逆境为顺境,转恶缘为善缘。你要是会转了,《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菩萨的本事你就学会了。
怎么转法?逆境现前,一丝毫瞋恚心都没有。我常常教同学们,我们如果会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个境界立刻就转过来。转过来之后,我们的心是清净平等觉,我们对於逆境恶缘不但没有一丝毫埋怨的念头,反而生起感恩的心,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什么恩?他消我的业障。没有逆境恶缘来折磨,我们无量劫造的业障怎么能够消除得了?修行人,许许多多修行人之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遇到逆境怨天尤人,不但业障消不了,业障还在天天增长,那还得了吗?
顺境善缘好,样样事情称心如意,遇到的人都是好人,都来帮助你,都来护持你。看你用什么心,如果你生起贪心,贪恋这个境界,这个顺境善缘就变成魔境。为什么?它在那里引发你的贪瞋痴慢。要怎样处顺境善缘?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警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於境缘感恩而不留恋,决定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念头,这个境缘成就你的福慧。到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明白蕅益大师他老人家所说「境缘无好丑」。无好丑,意思就是讲境界没有顺逆,人事没有善恶。蕅益大师他怎么说出这个话?他转了境界,他把顺逆善恶统统转变成清净平等觉,高明!这就叫佛菩萨。统统转成清净平等觉,在逆境恶缘不怨天尤人,顺境善缘里面决不起贪瞋痴慢,永远住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人就是世俗里面讲的,他大彻大悟,他得道了,这是大道!菩提大道,他得道了。所以,无论什么境界,到他面前统统转变,转成一个平等的境界,平等境界是一真法界。
诸位要知道,十法界不平等,觉悟的人能把十法界转成一真法界,迷惑的人把一真法界转成十法界,所以说境随心转。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心想能转境界,你怎么能怨天尤人?俗话说「自作自受」,这句话通彻一切世间。诸佛如来修净业,所以他受清净果报。诸天善人他修善法,他得的是善果。造作恶业的众生,他受的是三途苦报。自己造自己受,不是别人给他受的,他自己变现出来的境界。就跟一般人晚上睡觉作梦一样,有人天天做好梦,有人天天做恶梦,那个梦谁给他安排的?他自己意识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与别人完全没有干涉,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菩萨都是修净业,尤其是能够入微尘里面佛刹的这些菩萨,全是普贤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换句话说,他们的心到极清净的程度,真的我们说纯净纯善,他所感的报土哪有不清净的道理?「国土皆清净」。《华严经》在这些经文里面让我们大开圆解,确确实实闻所未闻,我们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听人讲过这些话,要不是佛跟我们说出,实在讲,作梦也梦不到这个境界。梦中有梦,这个境界我们还有,还听说过,也有人自己体验过;作梦里面睡觉又作梦,梦中梦。但是微尘里面的无量无边的佛刹,没听说人梦见过。
这一偈里头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纯净纯善所感得的清净国土。这个纯净纯善,简单的讲,就是修普贤十愿、文殊十波罗蜜。我们有志的同学应当记取,要把普贤菩萨的愿变成自己的大愿,把文殊菩萨的行变成自己的大行,念念不舍,你自自然然有契入华严的一天。所以,《华严经》不是读诵讲解就能够契入,它是要真正修行,依教奉行才能够契入。再看下面这一首:
【世尊入涅盘。彼土庄严灭。众生无法器。世界成杂染。】
这一首偈是重颂前面长行第八句。第八句说:佛入灭了,劫庄严也随著佛转变。我们读这首偈感触很深,为什么?它所讲的就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现前的遭遇,不但世尊入涅盘,世尊的弟子也入涅盘,这个地方所有一切庄严灭了。诸位一定要晓得「庄严」两个字的含义,用我们普通的话来说,佛家的庄严相当於世间人所讲的「真善美慧」。佛灭度之后,这个世间真善美慧找不到了。我们看看,不要看别人,看自己,看别人我们得不到利益,我们从这个地方回光返照,我们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庄严灭了。
佛菩萨住世,起心动念是怎样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转迷为悟,转苦为乐,转凡成圣,那是庄严。大公无私是庄严,现在这个念头没有了。佛陀在世,大家都接受佛陀的教诲,知道孝亲尊师,懂得为人处世之道。现在佛不在世,虽然经典还流传在世间,没有人去读,读了也不能了解,有时候真的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自己妄念纷飞,严重的分别执著。所以,你的心虚伪,不但是欺骗众生,还欺骗自己,确实是自欺欺人,欺人自欺,真有!起心动念都是恶念,怎么是恶念?你仔细去观察就晓得,都落在贪瞋痴里头,念头不会落在戒定慧。念头要是跟戒定慧相应,那就是庄严国土,他念头跟贪瞋痴相应贪是饿鬼的业因,瞋是地狱的业因,痴是畜生的业因。由此可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庄严三恶道,他不是庄严佛国土。不但不能庄严佛国土,人天国土的庄严都失掉了。这是要细心观察,你才能够看得出来,否则的话,你看现在这花花世界,样样都好像很繁荣,那是你看走了眼,你看花了。你要细心去观察,你才能看出世间的真相,这真相是因果的真相。
所以说这个世间的庄严,确确实实,如果我们稍稍读一点历史,读一点古时候那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你看他们记载的那个时候社会大众生活的状况,跟我们今天的社会做一个比较,你就发现不一样。那个时候的人有道德,讲仁义,孝悌忠信不是嘴里头说说,他真做到了,信义和平庄严国土。我们看看今天的世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个字都没有了。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是什么关系?利害,有利的时候就是朋友,没有利的时候就是冤家,所以说『彼土庄严灭』。
古时候的人,无论贫富贵贱,他一生的生活,即使是贫寒,他过得心安理得。我们再看看现代的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富贵贫贱,生活在这个世间没有安全感,古人讲的「人心惶惶」,我们现在看到了。生活在世间,不知道生活的目的,不知道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真的是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糊里糊涂去。这个糊涂就是无明,佛家讲的无明,无明带著你走向三恶道,你说多可怕!佛菩萨不在世,祖师大德也不在世。无论是在家或者是出家,在中国历史上代代都有高人,出家高僧,在家高士,有学有修有证,这是庄严国土。现在这样的人没有了,即使是有,真的是凤毛麟角,太少了,所以佛在此地说「彼土庄严灭」。
后面两句:『众生无法器,世界成杂染』。这两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深有所感。即使遇到好的老师,没有学生,好的学生找不到了。好学生的标准,最普通的,中国人讲的《弟子规》,《弟子规》是教小朋友的,在家庭做好儿女的标准,在学校做好学生的标准。现在谁学它?不错,这几年有不少人提倡,在国内外我们看到有很多小朋友在读诵,是好事,有没有效果?很难讲。他现在小,他不懂事,你教他,他很欢喜。到他长大,他一看情况不对,「你教我这样做,你们都不肯做」,他的妄想生起来了,分别生起来了,执著生起来了,看看你们一般大人都不这样做,他也就不会做了。环境对於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影响太大太大了。
什么叫「法器」?法器是比喻,好像我们喝茶,一定要一个茶杯才能够盛水。你要想得到佛法,你也有个能够接受的,这个接受的条件就叫做法器。晚近印光大师,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他老人家跟我们说了一个学佛的标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八个字,具足这八个字是法器。要是以佛法来讲,佛在入般涅盘之前教诫弟子们,佛不在世了,佛在世的时候以佛为师,佛不在世的时候我们跟谁学?佛讲「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能吃苦、能持戒的,这就是法器。在大乘法里面,《观无量寿佛经》上讲得最清楚最明白,「净业三福」,那是法器。
我们在澳洲办佛学院,就是以印光大师的四句偈做为院训,学习的原则完全遵守净业三福的指导。如果真的能够落实,这个学院还能够培养几个人才出来。要是不能落实,众生可怜!业障习气太重了,这个世间苦难在所不免。末后一句话说,「世界成杂染」,杂是讲的乱,乱世;染是讲的染污,佛经上讲的浊恶,五浊恶世,五浊恶世是染。今天我们这个世间确实是杂染,杂染得非常可怕,我们不能不提高警觉。这首偈我们读了,要怎样来学习?如何来落实?我们留在下一个钟点再跟大家讨论。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九段「劫转变差别」,偈颂第九首:
【若有佛兴世。一切悉珍好。随其心清净。庄严皆具足。】
这一首颂是颂前面长行第九句,第九句是讲佛出现在世间。像经上所讲的,世尊灭度之后,下面一尊佛是弥勒佛。弥勒现在是菩萨,他将来会在我们这个世间应化,示现成佛。但这个时间很长,经上跟我们讲,以我们这个世间年月来计算,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降世。到那个时候佛法又会兴旺起来,这个刹土也是殊胜庄严。这首偈也是说这桩事情。『若有佛兴世,一切悉珍好』,这两句是讲的果报,第三句是讲的因,『随其心清净,庄严皆具足』。由此可知,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出现,带给一切众生的是什么?是真实的教诲,神圣的教诲。众生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觉悟过来了,真正是改恶为善,转迷为悟,心转了相就转,心转了体质就转,心转了境界就转,国土庄严从这个地方来的。
我们读这两首偈颂,前面是讲佛灭,这个世间种种庄严消失了,我们在这里如何学习?那是佛在无数经论里面劝我们发菩提心,修学佛法,续佛慧命,利乐有情,庄严国土,只要我们发心。有些同修对自己没有信心,以为自己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也没有福德来担负起如来家业,这个想法没有错,确确实实这个事情不是凡夫能够承当的。但是,现在这个世间众生造作极重的恶业,佛菩萨不住这个世间了。我们明了,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是大家需要他。菩萨怎么走了,不住这个世间?是这个地区众生自己以为有智慧有能力,不需要菩萨了,菩萨就走了。
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不但是到我们这个世间,九法界都没有例外,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他来示现的。菩萨住世时间的长短,完全看众生的心念。众生需要菩萨,这个需要不是口头上说,也不是心里打妄想,而是要真正拿出行动出来。菩萨不需要我们丰盛的供养,他的智慧福德都接近圆满,他哪里需要我们的供养?他要求众生的是什么?只有一桩事情:依教奉行,落实在信解行证,菩萨就来了。如果我们不能够依教奉行,佛菩萨来教导我们,我们对他半信半疑,他的教诲我们不能落实在生活上,不能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佛菩萨就走了。
到佛菩萨走了之后,我们才觉得无依无靠。所以,这个时候稍稍有善根福德的人,要有高度的警觉,我们要发心代替一切苦难众生求佛菩萨乘愿再来。如何代替众生来求?那就是具足做一个好学生的条件,才能够感得佛菩萨乘愿再来。这个条件就是信受奉行,佛在经典上常常教导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只要做到这一句,佛菩萨就来了,这一句就是信解行证的落实。
我们对於经典的教诲,字字句句深信不疑,认真的去求解。实在不能够了解,怎么办?古大德教导我们拜佛,把经本合起来,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以真诚恭敬心礼佛,求佛加持。这个方法,我在初学的时候常用。初学讲经当然有困难,不但经文意思艰深,注解有的时候也看不懂,意思讲不圆,这个时候就不再求解,把经本合起来,拜佛。拜上两、三百拜之后,忽然意思现前,像泉水一样往外涌,写笔记写都来不及,非常有效。这里面还有个秘诀,不能不知道。秘诀是不能有一点私心,要是有贪图名闻利养的心,就没有感应。一点私心都没有,纯粹是弘扬正法,利益众生,感应就不可思议。所以同学们,特别是年轻的出家在家有心要学经教的同学们要特别留意,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都没有,有就是障碍。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为众生觉悟,你肯定得到佛菩萨加持。所以,不怕自己没有智慧,不怕自己没有能力。
我早年在台中求学,李老师传给我的法,四个字:「至诚感通」。他跟我说,我们是凡夫,没有智慧,没有能力,如何担负起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就是教化众生,不是别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他所作所为,那就是他的家业,我们这个要认识清楚。佛并没有把财产留给我们,没有建个大道场留给我们,佛一生所作所为是什么?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教学。天天跟有缘的众生们上课,讨论问题,解答问题。佛入灭之后,弟子们把佛一生所教的,从记忆里面写下来,流传后世,就是现在的经本。经本不是佛当年自己写的,是学生记录的。
我们现在的人业障重,业障重是疑心重,佛灭度之后写的,那靠得住靠不住?是不是写的人假造的?我们疑心起来了。诸位要晓得,疑心是业障。如果没有疑心,真诚心来学习,纵然是错了,他也开悟。奇怪了!这是什么道理?中国人懂,中国古谚语常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错误地方他也开悟,至诚感通,没有别的。这里面,在佛家常讲的,佛菩萨加持,佛菩萨感应。又何况当年集结经藏那些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凡人。甚至於把梵文经典带到中国来,在中国译经的这些高僧大德长者居士,这里面有很多都是修行证果,有很多再来人。我们要是动了疑心,那是自己的业障现前。你们问我,我对於佛经字字句句毫无疑惑,因为我知道疑惑得不到清净心,心不清净不能开悟,永远不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要靠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觉心才能够感通,这个东西不是读、不是听能够得来的。真诚心去感,佛就有应,这才能通达,才没有障碍。
所以,我们今天在此地学习,看到今天杂染的世界这么严重,不能不发心,发心自度。自度原来就是度他,为什么?我修到纯净纯善,我居住的世界是清净的,是善好的。杂染众生居住的世界灾难频繁,真正修行人居住在此地,虽然不能够消除众生的业障灾变,至少可以帮助他减轻。这个道理,我想一些同学们能够理解。在中国谚语里面有所谓一人有福,这个人有福报,有大福报,连带一屋,我们这一屋的人都沾光,就这么个道理。我们真修,心地纯净纯善,这个地区的人也都沾光,我们佛门里面常讲「佛光普照」,就这个意思。所以,他们的业习、灾难可以减轻,可以推迟,本来这个灾难就在眼前,可以延后,延后若干时日,有时候延后若干年,完全靠你自己修行的功德。你修学的功德愈大,影响愈殊胜。在延缓的这个时间内,如果我们认真不间断的来教导大家,很多人都觉悟,很多人都回头,好!可能这个灾难就化解了。这可能的,理上讲得通。理上讲得通,事上我们就可以相信。
所以,诸佛菩萨常常劝导勉励大心凡夫(心量大的凡夫),要进一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道是觉道,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菩萨道。世间人贪图名闻利养,我们放下、舍弃,出家人以戒为师,以苦为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的样子给我们看,我们要向他老人家学习,要学得像。我相信今天这个世间,不能说没有好心的出家人,为什么学不像?因为他有疑心,他觉得没有保障,「要没有保障,明天没有人供养我,我怎么办?」所以,必须要为自己的生活去著想,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他自己要操心。这个样子,学释迦牟尼佛就学不像,释迦牟尼佛彻底放下了。
我们今天真的希求一位真正的护法来护持我们,让我们四事供养有保障,不缺乏。这个四事,佛经上讲的饮食、衣服、卧具,生病的时候医药,这就是人生在世基本的生活条件,这个条件要不缺乏,万缘放下,一定要放到一身之外一无所有,我们才能够学释迦牟尼佛,这要有有力量的护法。这个护法,一定是一个大福德的人,让人家看到之后,对他能生起信心:「他确实有这个力量来护持,我们不必怀疑,可以安心来办道。」没有这样一个力量在护持,我们的身心不安。
我今天从弘法退下来当护法,真正有志愿的,我全心全力帮助你,成就你。但是你们也必须要像经上讲的,你得是个法器,你具备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条件。不具足这个条件,那没有法子。这个条件,简单的说,一般宗教里面所说的牺牲奉献、舍己为人,你要有这样的志向、有这样的决心奉献自己的身心,这一生专门做修学佛法、弘扬佛法,就做这一桩事。
严持戒律,我们今天所要求的,「沙弥律仪」要完全落实,「净业三福」是终身学习的指导纲领,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这样我们在一切经论里面选一、两种专修专弘,这是法器。除这一念之外,决定不掺杂杂念。修学期间,务必要断绝外缘,与信徒都不能往来,避免杂心闲话。不需要跟世间人往来,往来你就会受感染,你心就不能清净。不能往来,把身心整个定下来,静下来,才能办道。
佛教我们成就,确确实实有一套规矩,这一套规矩我们不能够遵守,学习要想有成就,那是不可能的,谚语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佛法的修学是有成规的,这个规矩,释迦牟尼佛讲得很好,不是他制定的,规矩从哪里来的?他说佛佛相传,无量劫前诸佛一代一代传下来,都是这个规矩成就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修学,不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大乘小乘,总纲领总原则,永远不变,「戒定慧」三学,「闻思修」三慧。三慧是建立在三学的基础上,没有三学,哪来的三慧?三慧就是戒定慧的慧。
我们前几个月访问日本比睿山,里面的执事告诉我,日本佛教各个宗派的创始人都在这个山上修行。我问他们修学的期限,执事们告诉我,都在十六年以上。这个深山里面,我们知道,在过去那个时代,人口没有现在这么多,那座山一定非常偏僻,人迹罕至。十六年不下山,十六年不跟这个世间大众接触,他心定了,他的生活有规律,那规律是持戒,戒定生智慧。智慧开了,下山去创立他的宗派,弘法利生。日本的佛法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国古时候修行的模式,我们在日本听到了。反过来看看我们现代人,心浮气躁,说老实话,一个小时都定不下来,那还谈什么!
我们今天在澳洲办净宗学院,订的修学期限是九年。我想了很久,至少想了两三个月,我还犹豫不决。九年行不行?想想,九年实在不能再少,再少肯定没有成就。所以从日本回来之后,我这个九年的学习就订下来了。人家比睿山十六年,我几乎打了个对折。九年不能下山,你才能有成就。你要是常常下山,常常接触大众,怎么能成就?由此可知,现在修学,要想找一个修行环境多么艰难。到什么地方找一个理想的修学环境?找不到了。找不到的原因在哪里?没有护法的。为什么没有护法?没有懂得佛法的人。出家在家都不懂佛法,不懂他怎么能护持?为什么不懂?没有认真读经,没有认真学习。
经要听,要讲,天天讲。我对佛法有这么一点粗浅的认识,是在讲台上讲了四十四年,才有这么一点认知。跟我同时学佛的同学很多,但是我们在一起,在认知上就有差距,这是什么原因?他们没有连续讲这么多年。偶尔去讲讲,算是不错了,不行,不能入境界。换句话说,烦恼习气这个妄念转不过来。天天在讲,不断的在讲,慢慢就觉悟了。讲经,劝别人也是劝自己。别人来听,是断断续续的,我自己讲自己听,四十四年没有间断过,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们学经教,要不讲经教(讲经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温故知新,古人所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得不深,你就不能够契入。功夫要深,那要绵密不能间断。
初学讲经讲得不好,这是一定的道理。你一上台就讲得很好,你是佛菩萨再来,你不是凡夫。我喜欢讲经,在台湾许多同学们都知道,还有很多出家人、老法师也晓得我很爱讲经,什么原因?不会讲,不会讲就得天天练。我不是好讲经,不是的,我是在训练自己,我用这个方法来学习,勉励自己。不敢说精进,至少能保持著不退转,这是真正做到了,当然会有进步。四十四年的讲席,才有今天这么一点成绩,给我带来了信心,也给一些年轻同学们带来信心。
讲经教学,这里头有许多殊胜。我这一次在日本,介绍给日本那一边的同参道友,因为我听说他们那边道场也没有过去的盛况了。换句话说,信仰宗教的人,这不仅是佛教,其他宗教也不例外,人数慢慢减少。有一些道场因为信徒很少,信徒不来了而关闭。我们在外国看到有一些教堂,没有人上教堂,这个教堂就变卖了。所以,大家都非常重视道场信众的兴旺、香火兴旺,对这个很重视。
我听他们这样说法,我就想起来往年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到台湾,一个人,跟随孔德成先生来到台湾,他是孔先生的秘书。他懂佛法,正规修学的。他的老师是南昌梅光羲老居士(黄念祖居士的舅父),经教是梅老师教他的,他有师承,净土宗(净土教)是印光大师传给他。他自己是在家菩萨戒弟子。到台湾之后,公余的时间在朋友家里面讲经说法,一个星期一次。大家工作都很忙,每天讲经,人家哪有那么多时间来听?他一个星期讲一天,但是一个星期同时他讲两、三部经,星期一讲《弥陀经》,星期三讲《普贤行愿品》,星期六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他这样讲法。你喜欢听哪一部经,你到那个时间就去,在某个人的家里。听众不多,五、六个人,七、八个人,就这样起来。讲了一、两年,听众差不多就有三、四百人,场地不够用,大家凑点钱买一栋房子,民房,把里面房间打通,做一个讲堂,这就是「台中莲社」的缘起。
我亲近李老师,他在台中已经讲了十年,莲社基础很厚,又建第二个道场「慈光图书馆」。李老师当时告诉我,莲社的莲友,名册上有登记,有姓名住址、有联络的,二十万人。他的信徒从哪里来的?听经来的,都不是迷信,都懂得佛法,二十万人。我在台中住十年,跟他老人家学习。我离开台中的时候,这就是李老师在台中教学二十年了,那个时候的学生,莲友跟慈光图书馆的这些听众,差不多将近有五十万人。别的道场怕信徒少,他这个地方信徒年年月月在增加。大家到这里来干什么?到这儿来能够听到佛法,能够闻到佛法,不是去烧香赶庙会,愈听愈有道理,愈听愈有心得,改变了他的思想,改变了他的行为,真正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听众愈来愈多。
所以,我劝导日本各个寺院,寺院一定要讲经。讲经,你的法缘一定非常殊胜,一定非常兴旺,就这么个道理。我这一生没道场,到处讲经结法缘,法缘也非常殊胜,所以今天我不再想建道场。我要想建道场很容易,支持的人很多很多,为什么不建道场?释迦牟尼佛没建道场。今天我们在澳洲有一个学院,目的是在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我来当护法,我护持学生四事供养,让他们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安心在那里学习,学成之后,到全世界弘法利生。今天我们应当这样发心,应当向这个方向目标去努力、去做。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华严经》,「世界成就品」,第九段「劫转变差别」,偈颂第七首:
【一一微尘内。佛刹如尘数。菩萨共云集。国土皆清净。】
偈颂第七首是颂前面长行第七句。在长行里面,我们看到第四句是讲信解菩萨,也就是地前的菩萨,第五首是讲初地菩萨,第六首是讲二地到十地。这一首是讲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庄严国土能够契入微尘内的刹土。由此可知,到这个地方真正叫究竟圆满。前面长行讲:「十方一切世界海诸菩萨云集故,世界海无量大庄严劫转变。」长行文的意思非常的明显,我们现在来读偈颂,来看这一首偈颂。
『一一微尘内』,这个微尘无量无边。诸位特别要著重在「一一微尘」,一个微尘也不漏,这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真实的境界。前面我们读了很多,知道宇宙是重重无尽的法界。现在我们看这个「一一微尘」,任何一粒微尘。微尘小,我们肉眼看不见,佛经里面常讲,物质最小的单位。大乘经里头又说,微尘还能够分析,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微尘的七分之一是色聚之微。色聚之微还能够分,再把它分成七分,七分之一是极微之微。极微之微就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它也叫做邻虚尘;虚是虚空,好像跟虚空做邻居,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是虚空。我们从世尊这种说法,我们就能够体会,这个地方讲的「一一微尘内」,肯定不是阿罗汉天眼所见到的微尘。这个地方讲的微尘,肯定是极微之微。极微之微的微尘里面有世界,有多少世界?『佛刹如尘数』。这里面诸佛刹土之多,就像微尘数量一样。在这个地方,我们首先要肯定佛菩萨决定没有妄语,决定不夸大。他所说的,就像《金刚经》上所讲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语,事实是什么样子,他就怎么说,他也不添一点,也不减一点,一定把事实真相圆圆满满的跟我们说出来,如语。
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到,整个虚空法界是一个有机体。所谓有机体,就是有生命的,这话是真的。什么是生命?性是生命。有情众生分上,佛说他有佛性,无情众生它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佛这个说法,如果你能够肯定,你能够契入,那就非常恭喜你,你证得清净法身了。证得清净法身的人,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跟诸位说,除了思想见解不一样之外,其他的没有两样。思想见解真的不一样,为什么?我们凡夫思想见解总是脱离不了妄想分别执著,你叫凡夫。这种思想见解,就是我们常讲的轮回心。你用轮回心,你所造的一切都是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
今天佛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超越轮回,把那个念头转掉。转念头是难,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凡夫,就是说我们常常听经的,不常听经那没法子,常常听经的,有时候觉悟,忽然明白了,但是没隔多久,又迷惑了,又颠倒了。明白的时候放下,放得下了,过几天之后,想想不对,又放不下了。这个境界,跟诸位说,是好的,哪一个菩萨证果之前都是这个现象。所以,你要是有这个现象,你自己应该知道,你已经有相当的进步。哪一天你真的一切放下,不再后悔,也就是不再起妄念,你就入菩萨位,你就证果。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进退退无数次。进进退退,有的人修几十年,二、三十年。这种进进退退的,一会儿又放下,一会儿又放不下,这个情形是很正常、是很平常的。彻底放下那一天,你证果了,你就入境界。
所以,自己对自己非常清楚。我们修行,现在在什么地位,什么样一个境界,不需要问别人。问别人,别人未必能说得清楚。所以,要常常读经,常常听经。读经听经用意在哪里?第一个作用,提醒我们。我们不读经不听经就迷惑颠倒,读经听经是帮助我们提高警觉。第二个好处,我们修行在哪一个阶段,在哪一个道路,现在已经走了多少,前面还有多远到达目的地,听经自己很清楚。经典就像地图一样,像路上的指标一样,古往今来,哪一个修行证果的人对经教不通达不熟悉?没有。宗门虽然常讲「不立文字」,但是你有没有听他说「悟后起修」?他没有离开经论,离开经论就不是佛法了。所以,他在一定的程度,必须要在经论上下功夫。但是人家是得清净心之后,读诵经论悟解得快,他没有障碍。我们今天的障碍,诸位要晓得,就是烦恼习气,我常常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还加上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个烦恼习气要不能够彻底放下,经教不但是你看,你就是天天听,你也不能够契入,原因在哪里?你有业障。什么时候你的业障解除?我们也常讲「放下」,真正放下,古大德常常教我们「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之后你就能入境界。
普贤菩萨的境界不容易,一定要破无明,也就是说妄想放下了。妄想就是无明,妄想不生,这个人,佛法里头常常讲,他得三昧,学《华严》的得华严三昧,念佛人得念佛三昧,妄想没有了。诸位要知道,妄想没有了,分别执著当然没有,这个境界才能修普贤行,才能够入普贤境界,你才能在一切境界里头见无量无边的境界,一一微尘里面见到微尘数,每一粒微尘都有微尘数的诸佛刹土。
『菩萨共云集,国土皆清净』。你们想想,菩萨云集,这个国土哪有不清净的?你要问为什么?经论上常讲境随心转,相随心转(相也是境界),於是乎我们明白了,修行修什么?修心地的纯净,行为的纯善,这是成佛之道,这个真正叫学作佛,学佛。对我们凡夫来讲,七情五欲是最严重的污染,我们从最严重的染污先放下。在逆境,修行生活环境里面,处处都有障碍,处处不称心;恶缘,是人事环境,冤家对头很多,这些人他不会帮助你,处处找你麻烦,处处障碍你。中国古老的谚语常讲「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那个不如意事就是逆境恶缘,太多太多了,怎么办?你要会转。从哪里转?从我心里头转,转逆境为顺境,转恶缘为善缘。你要是会转了,《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菩萨的本事你就学会了。
怎么转法?逆境现前,一丝毫瞋恚心都没有。我常常教同学们,我们如果会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个境界立刻就转过来。转过来之后,我们的心是清净平等觉,我们对於逆境恶缘不但没有一丝毫埋怨的念头,反而生起感恩的心,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什么恩?他消我的业障。没有逆境恶缘来折磨,我们无量劫造的业障怎么能够消除得了?修行人,许许多多修行人之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遇到逆境怨天尤人,不但业障消不了,业障还在天天增长,那还得了吗?
顺境善缘好,样样事情称心如意,遇到的人都是好人,都来帮助你,都来护持你。看你用什么心,如果你生起贪心,贪恋这个境界,这个顺境善缘就变成魔境。为什么?它在那里引发你的贪瞋痴慢。要怎样处顺境善缘?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警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於境缘感恩而不留恋,决定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念头,这个境缘成就你的福慧。到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明白蕅益大师他老人家所说「境缘无好丑」。无好丑,意思就是讲境界没有顺逆,人事没有善恶。蕅益大师他怎么说出这个话?他转了境界,他把顺逆善恶统统转变成清净平等觉,高明!这就叫佛菩萨。统统转成清净平等觉,在逆境恶缘不怨天尤人,顺境善缘里面决不起贪瞋痴慢,永远住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人就是世俗里面讲的,他大彻大悟,他得道了,这是大道!菩提大道,他得道了。所以,无论什么境界,到他面前统统转变,转成一个平等的境界,平等境界是一真法界。
诸位要知道,十法界不平等,觉悟的人能把十法界转成一真法界,迷惑的人把一真法界转成十法界,所以说境随心转。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心想能转境界,你怎么能怨天尤人?俗话说「自作自受」,这句话通彻一切世间。诸佛如来修净业,所以他受清净果报。诸天善人他修善法,他得的是善果。造作恶业的众生,他受的是三途苦报。自己造自己受,不是别人给他受的,他自己变现出来的境界。就跟一般人晚上睡觉作梦一样,有人天天做好梦,有人天天做恶梦,那个梦谁给他安排的?他自己意识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与别人完全没有干涉,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菩萨都是修净业,尤其是能够入微尘里面佛刹的这些菩萨,全是普贤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换句话说,他们的心到极清净的程度,真的我们说纯净纯善,他所感的报土哪有不清净的道理?「国土皆清净」。《华严经》在这些经文里面让我们大开圆解,确确实实闻所未闻,我们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听人讲过这些话,要不是佛跟我们说出,实在讲,作梦也梦不到这个境界。梦中有梦,这个境界我们还有,还听说过,也有人自己体验过;作梦里面睡觉又作梦,梦中梦。但是微尘里面的无量无边的佛刹,没听说人梦见过。
这一偈里头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纯净纯善所感得的清净国土。这个纯净纯善,简单的讲,就是修普贤十愿、文殊十波罗蜜。我们有志的同学应当记取,要把普贤菩萨的愿变成自己的大愿,把文殊菩萨的行变成自己的大行,念念不舍,你自自然然有契入华严的一天。所以,《华严经》不是读诵讲解就能够契入,它是要真正修行,依教奉行才能够契入。再看下面这一首:
【世尊入涅盘。彼土庄严灭。众生无法器。世界成杂染。】
这一首偈是重颂前面长行第八句。第八句说:佛入灭了,劫庄严也随著佛转变。我们读这首偈感触很深,为什么?它所讲的就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现前的遭遇,不但世尊入涅盘,世尊的弟子也入涅盘,这个地方所有一切庄严灭了。诸位一定要晓得「庄严」两个字的含义,用我们普通的话来说,佛家的庄严相当於世间人所讲的「真善美慧」。佛灭度之后,这个世间真善美慧找不到了。我们看看,不要看别人,看自己,看别人我们得不到利益,我们从这个地方回光返照,我们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庄严灭了。
佛菩萨住世,起心动念是怎样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转迷为悟,转苦为乐,转凡成圣,那是庄严。大公无私是庄严,现在这个念头没有了。佛陀在世,大家都接受佛陀的教诲,知道孝亲尊师,懂得为人处世之道。现在佛不在世,虽然经典还流传在世间,没有人去读,读了也不能了解,有时候真的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自己妄念纷飞,严重的分别执著。所以,你的心虚伪,不但是欺骗众生,还欺骗自己,确实是自欺欺人,欺人自欺,真有!起心动念都是恶念,怎么是恶念?你仔细去观察就晓得,都落在贪瞋痴里头,念头不会落在戒定慧。念头要是跟戒定慧相应,那就是庄严国土,他念头跟贪瞋痴相应贪是饿鬼的业因,瞋是地狱的业因,痴是畜生的业因。由此可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庄严三恶道,他不是庄严佛国土。不但不能庄严佛国土,人天国土的庄严都失掉了。这是要细心观察,你才能够看得出来,否则的话,你看现在这花花世界,样样都好像很繁荣,那是你看走了眼,你看花了。你要细心去观察,你才能看出世间的真相,这真相是因果的真相。
所以说这个世间的庄严,确确实实,如果我们稍稍读一点历史,读一点古时候那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你看他们记载的那个时候社会大众生活的状况,跟我们今天的社会做一个比较,你就发现不一样。那个时候的人有道德,讲仁义,孝悌忠信不是嘴里头说说,他真做到了,信义和平庄严国土。我们看看今天的世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个字都没有了。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是什么关系?利害,有利的时候就是朋友,没有利的时候就是冤家,所以说『彼土庄严灭』。
古时候的人,无论贫富贵贱,他一生的生活,即使是贫寒,他过得心安理得。我们再看看现代的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富贵贫贱,生活在这个世间没有安全感,古人讲的「人心惶惶」,我们现在看到了。生活在世间,不知道生活的目的,不知道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真的是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糊里糊涂去。这个糊涂就是无明,佛家讲的无明,无明带著你走向三恶道,你说多可怕!佛菩萨不在世,祖师大德也不在世。无论是在家或者是出家,在中国历史上代代都有高人,出家高僧,在家高士,有学有修有证,这是庄严国土。现在这样的人没有了,即使是有,真的是凤毛麟角,太少了,所以佛在此地说「彼土庄严灭」。
后面两句:『众生无法器,世界成杂染』。这两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深有所感。即使遇到好的老师,没有学生,好的学生找不到了。好学生的标准,最普通的,中国人讲的《弟子规》,《弟子规》是教小朋友的,在家庭做好儿女的标准,在学校做好学生的标准。现在谁学它?不错,这几年有不少人提倡,在国内外我们看到有很多小朋友在读诵,是好事,有没有效果?很难讲。他现在小,他不懂事,你教他,他很欢喜。到他长大,他一看情况不对,「你教我这样做,你们都不肯做」,他的妄想生起来了,分别生起来了,执著生起来了,看看你们一般大人都不这样做,他也就不会做了。环境对於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影响太大太大了。
什么叫「法器」?法器是比喻,好像我们喝茶,一定要一个茶杯才能够盛水。你要想得到佛法,你也有个能够接受的,这个接受的条件就叫做法器。晚近印光大师,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他老人家跟我们说了一个学佛的标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八个字,具足这八个字是法器。要是以佛法来讲,佛在入般涅盘之前教诫弟子们,佛不在世了,佛在世的时候以佛为师,佛不在世的时候我们跟谁学?佛讲「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能吃苦、能持戒的,这就是法器。在大乘法里面,《观无量寿佛经》上讲得最清楚最明白,「净业三福」,那是法器。
我们在澳洲办佛学院,就是以印光大师的四句偈做为院训,学习的原则完全遵守净业三福的指导。如果真的能够落实,这个学院还能够培养几个人才出来。要是不能落实,众生可怜!业障习气太重了,这个世间苦难在所不免。末后一句话说,「世界成杂染」,杂是讲的乱,乱世;染是讲的染污,佛经上讲的浊恶,五浊恶世,五浊恶世是染。今天我们这个世间确实是杂染,杂染得非常可怕,我们不能不提高警觉。这首偈我们读了,要怎样来学习?如何来落实?我们留在下一个钟点再跟大家讨论。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九段「劫转变差别」,偈颂第九首:
【若有佛兴世。一切悉珍好。随其心清净。庄严皆具足。】
这一首颂是颂前面长行第九句,第九句是讲佛出现在世间。像经上所讲的,世尊灭度之后,下面一尊佛是弥勒佛。弥勒现在是菩萨,他将来会在我们这个世间应化,示现成佛。但这个时间很长,经上跟我们讲,以我们这个世间年月来计算,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降世。到那个时候佛法又会兴旺起来,这个刹土也是殊胜庄严。这首偈也是说这桩事情。『若有佛兴世,一切悉珍好』,这两句是讲的果报,第三句是讲的因,『随其心清净,庄严皆具足』。由此可知,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出现,带给一切众生的是什么?是真实的教诲,神圣的教诲。众生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觉悟过来了,真正是改恶为善,转迷为悟,心转了相就转,心转了体质就转,心转了境界就转,国土庄严从这个地方来的。
我们读这两首偈颂,前面是讲佛灭,这个世间种种庄严消失了,我们在这里如何学习?那是佛在无数经论里面劝我们发菩提心,修学佛法,续佛慧命,利乐有情,庄严国土,只要我们发心。有些同修对自己没有信心,以为自己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也没有福德来担负起如来家业,这个想法没有错,确确实实这个事情不是凡夫能够承当的。但是,现在这个世间众生造作极重的恶业,佛菩萨不住这个世间了。我们明了,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是大家需要他。菩萨怎么走了,不住这个世间?是这个地区众生自己以为有智慧有能力,不需要菩萨了,菩萨就走了。
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不但是到我们这个世间,九法界都没有例外,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他来示现的。菩萨住世时间的长短,完全看众生的心念。众生需要菩萨,这个需要不是口头上说,也不是心里打妄想,而是要真正拿出行动出来。菩萨不需要我们丰盛的供养,他的智慧福德都接近圆满,他哪里需要我们的供养?他要求众生的是什么?只有一桩事情:依教奉行,落实在信解行证,菩萨就来了。如果我们不能够依教奉行,佛菩萨来教导我们,我们对他半信半疑,他的教诲我们不能落实在生活上,不能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佛菩萨就走了。
到佛菩萨走了之后,我们才觉得无依无靠。所以,这个时候稍稍有善根福德的人,要有高度的警觉,我们要发心代替一切苦难众生求佛菩萨乘愿再来。如何代替众生来求?那就是具足做一个好学生的条件,才能够感得佛菩萨乘愿再来。这个条件就是信受奉行,佛在经典上常常教导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只要做到这一句,佛菩萨就来了,这一句就是信解行证的落实。
我们对於经典的教诲,字字句句深信不疑,认真的去求解。实在不能够了解,怎么办?古大德教导我们拜佛,把经本合起来,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以真诚恭敬心礼佛,求佛加持。这个方法,我在初学的时候常用。初学讲经当然有困难,不但经文意思艰深,注解有的时候也看不懂,意思讲不圆,这个时候就不再求解,把经本合起来,拜佛。拜上两、三百拜之后,忽然意思现前,像泉水一样往外涌,写笔记写都来不及,非常有效。这里面还有个秘诀,不能不知道。秘诀是不能有一点私心,要是有贪图名闻利养的心,就没有感应。一点私心都没有,纯粹是弘扬正法,利益众生,感应就不可思议。所以同学们,特别是年轻的出家在家有心要学经教的同学们要特别留意,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都没有,有就是障碍。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为众生觉悟,你肯定得到佛菩萨加持。所以,不怕自己没有智慧,不怕自己没有能力。
我早年在台中求学,李老师传给我的法,四个字:「至诚感通」。他跟我说,我们是凡夫,没有智慧,没有能力,如何担负起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就是教化众生,不是别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他所作所为,那就是他的家业,我们这个要认识清楚。佛并没有把财产留给我们,没有建个大道场留给我们,佛一生所作所为是什么?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教学。天天跟有缘的众生们上课,讨论问题,解答问题。佛入灭之后,弟子们把佛一生所教的,从记忆里面写下来,流传后世,就是现在的经本。经本不是佛当年自己写的,是学生记录的。
我们现在的人业障重,业障重是疑心重,佛灭度之后写的,那靠得住靠不住?是不是写的人假造的?我们疑心起来了。诸位要晓得,疑心是业障。如果没有疑心,真诚心来学习,纵然是错了,他也开悟。奇怪了!这是什么道理?中国人懂,中国古谚语常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错误地方他也开悟,至诚感通,没有别的。这里面,在佛家常讲的,佛菩萨加持,佛菩萨感应。又何况当年集结经藏那些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凡人。甚至於把梵文经典带到中国来,在中国译经的这些高僧大德长者居士,这里面有很多都是修行证果,有很多再来人。我们要是动了疑心,那是自己的业障现前。你们问我,我对於佛经字字句句毫无疑惑,因为我知道疑惑得不到清净心,心不清净不能开悟,永远不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要靠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觉心才能够感通,这个东西不是读、不是听能够得来的。真诚心去感,佛就有应,这才能通达,才没有障碍。
所以,我们今天在此地学习,看到今天杂染的世界这么严重,不能不发心,发心自度。自度原来就是度他,为什么?我修到纯净纯善,我居住的世界是清净的,是善好的。杂染众生居住的世界灾难频繁,真正修行人居住在此地,虽然不能够消除众生的业障灾变,至少可以帮助他减轻。这个道理,我想一些同学们能够理解。在中国谚语里面有所谓一人有福,这个人有福报,有大福报,连带一屋,我们这一屋的人都沾光,就这么个道理。我们真修,心地纯净纯善,这个地区的人也都沾光,我们佛门里面常讲「佛光普照」,就这个意思。所以,他们的业习、灾难可以减轻,可以推迟,本来这个灾难就在眼前,可以延后,延后若干时日,有时候延后若干年,完全靠你自己修行的功德。你修学的功德愈大,影响愈殊胜。在延缓的这个时间内,如果我们认真不间断的来教导大家,很多人都觉悟,很多人都回头,好!可能这个灾难就化解了。这可能的,理上讲得通。理上讲得通,事上我们就可以相信。
所以,诸佛菩萨常常劝导勉励大心凡夫(心量大的凡夫),要进一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道是觉道,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菩萨道。世间人贪图名闻利养,我们放下、舍弃,出家人以戒为师,以苦为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的样子给我们看,我们要向他老人家学习,要学得像。我相信今天这个世间,不能说没有好心的出家人,为什么学不像?因为他有疑心,他觉得没有保障,「要没有保障,明天没有人供养我,我怎么办?」所以,必须要为自己的生活去著想,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他自己要操心。这个样子,学释迦牟尼佛就学不像,释迦牟尼佛彻底放下了。
我们今天真的希求一位真正的护法来护持我们,让我们四事供养有保障,不缺乏。这个四事,佛经上讲的饮食、衣服、卧具,生病的时候医药,这就是人生在世基本的生活条件,这个条件要不缺乏,万缘放下,一定要放到一身之外一无所有,我们才能够学释迦牟尼佛,这要有有力量的护法。这个护法,一定是一个大福德的人,让人家看到之后,对他能生起信心:「他确实有这个力量来护持,我们不必怀疑,可以安心来办道。」没有这样一个力量在护持,我们的身心不安。
我今天从弘法退下来当护法,真正有志愿的,我全心全力帮助你,成就你。但是你们也必须要像经上讲的,你得是个法器,你具备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条件。不具足这个条件,那没有法子。这个条件,简单的说,一般宗教里面所说的牺牲奉献、舍己为人,你要有这样的志向、有这样的决心奉献自己的身心,这一生专门做修学佛法、弘扬佛法,就做这一桩事。
严持戒律,我们今天所要求的,「沙弥律仪」要完全落实,「净业三福」是终身学习的指导纲领,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这样我们在一切经论里面选一、两种专修专弘,这是法器。除这一念之外,决定不掺杂杂念。修学期间,务必要断绝外缘,与信徒都不能往来,避免杂心闲话。不需要跟世间人往来,往来你就会受感染,你心就不能清净。不能往来,把身心整个定下来,静下来,才能办道。
佛教我们成就,确确实实有一套规矩,这一套规矩我们不能够遵守,学习要想有成就,那是不可能的,谚语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佛法的修学是有成规的,这个规矩,释迦牟尼佛讲得很好,不是他制定的,规矩从哪里来的?他说佛佛相传,无量劫前诸佛一代一代传下来,都是这个规矩成就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修学,不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大乘小乘,总纲领总原则,永远不变,「戒定慧」三学,「闻思修」三慧。三慧是建立在三学的基础上,没有三学,哪来的三慧?三慧就是戒定慧的慧。
我们前几个月访问日本比睿山,里面的执事告诉我,日本佛教各个宗派的创始人都在这个山上修行。我问他们修学的期限,执事们告诉我,都在十六年以上。这个深山里面,我们知道,在过去那个时代,人口没有现在这么多,那座山一定非常偏僻,人迹罕至。十六年不下山,十六年不跟这个世间大众接触,他心定了,他的生活有规律,那规律是持戒,戒定生智慧。智慧开了,下山去创立他的宗派,弘法利生。日本的佛法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国古时候修行的模式,我们在日本听到了。反过来看看我们现代人,心浮气躁,说老实话,一个小时都定不下来,那还谈什么!
我们今天在澳洲办净宗学院,订的修学期限是九年。我想了很久,至少想了两三个月,我还犹豫不决。九年行不行?想想,九年实在不能再少,再少肯定没有成就。所以从日本回来之后,我这个九年的学习就订下来了。人家比睿山十六年,我几乎打了个对折。九年不能下山,你才能有成就。你要是常常下山,常常接触大众,怎么能成就?由此可知,现在修学,要想找一个修行环境多么艰难。到什么地方找一个理想的修学环境?找不到了。找不到的原因在哪里?没有护法的。为什么没有护法?没有懂得佛法的人。出家在家都不懂佛法,不懂他怎么能护持?为什么不懂?没有认真读经,没有认真学习。
经要听,要讲,天天讲。我对佛法有这么一点粗浅的认识,是在讲台上讲了四十四年,才有这么一点认知。跟我同时学佛的同学很多,但是我们在一起,在认知上就有差距,这是什么原因?他们没有连续讲这么多年。偶尔去讲讲,算是不错了,不行,不能入境界。换句话说,烦恼习气这个妄念转不过来。天天在讲,不断的在讲,慢慢就觉悟了。讲经,劝别人也是劝自己。别人来听,是断断续续的,我自己讲自己听,四十四年没有间断过,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们学经教,要不讲经教(讲经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温故知新,古人所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得不深,你就不能够契入。功夫要深,那要绵密不能间断。
初学讲经讲得不好,这是一定的道理。你一上台就讲得很好,你是佛菩萨再来,你不是凡夫。我喜欢讲经,在台湾许多同学们都知道,还有很多出家人、老法师也晓得我很爱讲经,什么原因?不会讲,不会讲就得天天练。我不是好讲经,不是的,我是在训练自己,我用这个方法来学习,勉励自己。不敢说精进,至少能保持著不退转,这是真正做到了,当然会有进步。四十四年的讲席,才有今天这么一点成绩,给我带来了信心,也给一些年轻同学们带来信心。
讲经教学,这里头有许多殊胜。我这一次在日本,介绍给日本那一边的同参道友,因为我听说他们那边道场也没有过去的盛况了。换句话说,信仰宗教的人,这不仅是佛教,其他宗教也不例外,人数慢慢减少。有一些道场因为信徒很少,信徒不来了而关闭。我们在外国看到有一些教堂,没有人上教堂,这个教堂就变卖了。所以,大家都非常重视道场信众的兴旺、香火兴旺,对这个很重视。
我听他们这样说法,我就想起来往年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到台湾,一个人,跟随孔德成先生来到台湾,他是孔先生的秘书。他懂佛法,正规修学的。他的老师是南昌梅光羲老居士(黄念祖居士的舅父),经教是梅老师教他的,他有师承,净土宗(净土教)是印光大师传给他。他自己是在家菩萨戒弟子。到台湾之后,公余的时间在朋友家里面讲经说法,一个星期一次。大家工作都很忙,每天讲经,人家哪有那么多时间来听?他一个星期讲一天,但是一个星期同时他讲两、三部经,星期一讲《弥陀经》,星期三讲《普贤行愿品》,星期六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他这样讲法。你喜欢听哪一部经,你到那个时间就去,在某个人的家里。听众不多,五、六个人,七、八个人,就这样起来。讲了一、两年,听众差不多就有三、四百人,场地不够用,大家凑点钱买一栋房子,民房,把里面房间打通,做一个讲堂,这就是「台中莲社」的缘起。
我亲近李老师,他在台中已经讲了十年,莲社基础很厚,又建第二个道场「慈光图书馆」。李老师当时告诉我,莲社的莲友,名册上有登记,有姓名住址、有联络的,二十万人。他的信徒从哪里来的?听经来的,都不是迷信,都懂得佛法,二十万人。我在台中住十年,跟他老人家学习。我离开台中的时候,这就是李老师在台中教学二十年了,那个时候的学生,莲友跟慈光图书馆的这些听众,差不多将近有五十万人。别的道场怕信徒少,他这个地方信徒年年月月在增加。大家到这里来干什么?到这儿来能够听到佛法,能够闻到佛法,不是去烧香赶庙会,愈听愈有道理,愈听愈有心得,改变了他的思想,改变了他的行为,真正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听众愈来愈多。
所以,我劝导日本各个寺院,寺院一定要讲经。讲经,你的法缘一定非常殊胜,一定非常兴旺,就这么个道理。我这一生没道场,到处讲经结法缘,法缘也非常殊胜,所以今天我不再想建道场。我要想建道场很容易,支持的人很多很多,为什么不建道场?释迦牟尼佛没建道场。今天我们在澳洲有一个学院,目的是在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我来当护法,我护持学生四事供养,让他们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安心在那里学习,学成之后,到全世界弘法利生。今天我们应当这样发心,应当向这个方向目标去努力、去做。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