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一卷) 2002/6/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741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刹清净,长行第八句:
【修习一切出要行故。】
这一句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出』是出离,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要』是最重要、最精要;『行』是修行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习要修持一切出离三界、十法界这些重要修行的法门。这个地方是地上菩萨,当然跟我们的目标不相同。地上菩萨已经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还要出什么要?修什么「出要行」?他所要超出的是根本无明,要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
虽然「出要行」这个题目是相同,内容完全不一样。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这一句是九地,这个「八」是第八句,第八句是九地菩萨。「二乘出要,唯止与观」,这是讲总的纲领、总的原则。「菩萨出要,唯无碍辩,令众出故」。大乘菩萨,特别是圆教的大乘菩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就像一般在社会上读书一样,小学生望中学生,小学生想出,出哪里?出小学,出小学才能升中学。中学生也想出,出了中学他就能念大学。大学生还是想出,出了大学他才能念研究所。研究所还要出,出离之后怎么办?到社会上为大众服务。
圆实菩萨,圆是圆教,实是实教,出要之后那就是成佛,成佛之后普度众生。所以圆实菩萨出要是什么?清凉大师讲得好,「唯无碍辩」,四无碍辩才,这一句说得好!四无碍辩才是作用,它的体相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相。如果没有圆满智慧、圆满德相,哪里来的无碍辩才?由此可知,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用什么方法修行,证得无上菩提,证得极果之位,究竟的佛果?在这里我们清楚了,他修行就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是修行,在教化众生里面破根本无明。
九地到究竟位很近,九地、十地、等觉这三个位次,换句话说,四十一品无明剩下最后三品,这三品的断法不同寻常,跟普通人修行不一样。它在教学里头,真的叫活活泼泼的,没有离开众生,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我们在讲席里头也常常提到,真正菩萨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应酬里头跟大家相处,六根没有离开六尘境界,与九法界众生都能够和睦相处。在这里头修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修这个。会修的人,《华严》是圆教一乘,一修一切修。
我们是凡夫,能不能修圆教九地菩萨的行门?跟诸位说,能!如果不能,这个法就不是平等法,极圆极顿的大法是平等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练,只要你肯你会;怕的是你不会。我肯学,这是善根具足。你要会,你就不能不学《华严》;不学《华严》你不会。《华严》学了之后,那就是生活,过《华严经》的生活,依《华严经》工作,遵《华严》的教义处事待人接物,这就修《华严》。
凡夫学《华严经》,唯一的条件是大心,心量广大,没有一样不能包容。若不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在这部经里头就不得其门而入。你要是入这个境界,真的得大自在,真的在这一生当中过很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也确确实实从这部大经里面体会到世尊常常说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这个浊恶是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讲的,浊恶。
我们细心想一想,印度的历史文化我们了解的不深。我们看看中国,中国在那个时代,那是什么时代?夏朝、商朝的时代,夏、商、周,我们知道周朝有八百年,商有六百年,但是周朝到中叶以后就衰了。东周的时候,这就是列国,就是世尊讲的浊恶。尧、舜、禹、汤,我们在那个时候看到禅让,到大禹这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他儿子真好,受到人民的拥戴。想想佛讲的话,浊是渐渐开始染污,人的恶念生起来了,就是贪瞋痴慢、杀盗淫妄,妄语、两舌开始有了。到东周列国的时候,那就是已经相当严重了。二千五百年以后的今天,浊恶达到饱和点,我们生在这个时代。
我们记得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前一天对同学们嘱咐的话,他说:「世间乱了」,怎么乱的?人心完全背弃伦常道德,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当家作主,这还得了吗?焉得不乱!老师说:「即使是佛菩萨、神仙出世,都救不了。」告诉学生们:「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李老师一生弘法利生最后的遗言,「只有求生净土」。
要想求生净土,势必要放下万缘。你对这个世间还有丝毫贪恋、有丝毫放不下,往生净土就相当渺茫。所以真正求往生的人,彻底放下了,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是这个世间人的,都得要还给他们。我们在没有彻悟之前,我们是借用;我们明白了,我们准备走了,现在我们物归原主,所有一切要还给住在这个世间的人。
他不想走,他是娑婆世界六道的众生,我们要还给他。什么还给他?跟诸位说,连这个身体都还给他。这个身体是六道里头的东西,我们来的时候没有带身体来,我们走的时候这个身体也不能带去。连这个身体都要还给娑婆世界的众生,你想想还有什么你不要还的?身外之物统统归还,彻底放下,我们的心才真正到纯净纯善。纯净纯善的心就是生净土的条件,这个条件成熟了。
你有这个条件,随时得生。对这个身体都没有贪恋,何况身外之物?他做得好,很好!我们点头称赞;他做得不好,我们也点头,本来如是。决定不动心,决定不起念,好好的照顾自己,这比什么都重要。照顾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培养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增上自己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修习一切出要行故」。
我们再看清凉大师对我们的开示,「二乘出要,唯止与观」。二乘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出,出离六道轮回。要出六道轮回的修行法门也多,也是八万四千法门,也是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把它归纳,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不外乎止观;止观就是禅定,禅就是观,定就是止。所以禅定翻译里面最普遍的叫「静虑」,静就是止,虑就是观。所以禅定它不是个死定,它活活泼泼,它里头有生机。
止观这两个字,这个名词,用最浅显、最通俗、最容易懂的解释,经上有,止是「息灭贪瞋痴」,观是「勤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是观,「息灭贪瞋痴」是止。贪瞋痴是见思烦恼里面的思烦恼,这个断掉了,见思烦恼就断尽了。「勤修戒定慧」就是为了「息灭贪瞋痴」,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这是世尊在经论上讲得很多很多。
修小乘,他要抓不住这个纲领,「勤修戒定慧」,他没有「息灭贪瞋痴」,那个戒定慧不能产生力量,灭不了贪瞋痴,出不了三界。不但出不了三界,出不了欲界。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色界天人,这是初禅以上,色界天人没有瞋恚,瞋断掉了,贪还有,痴还有。
所以我们自己想想,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会不会难过?会不会有一点瞋恚?看到别人的好事,心里有没有嫉妒?嫉妒是瞋恚的一分。如果还有,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不但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欲界。你修得再好,修再大的福德,你也不过是欲界天的福报,色界没有分。色界天人虽然有贪,那个贪的念头非常微薄,为什么?你想想看,「财色名食睡」他都放下了,可见得他对於五欲一丝毫贪婪都没有,瞋恚断了。他还有很微弱的贪,他有色身,他有居住的宫殿、楼阁、园林的环境,生活环境。对我们来说,他是非常非常的微薄;微薄依旧是障碍,障碍他不能出离六道。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愈往上面去愈淡薄,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几乎是没有了。他为什么出不了三界?你要听清楚,几乎是没有了,不是真的没有了;真的没有了,他就出三界,就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由此可知,他不是断烦恼,他是伏烦恼,甚深的定功,他所享受的是禅悦;佛法里面讲的「禅悦为食」,清净之乐,他享受这个。所以我们讲四禅、四空天,对於烦恼他是伏断而不是灭断,伏断是暂时的,灭断是永恒的。灭断才能超越六道轮回,伏断不能超越。
他们用的功夫不一样,法门很多,总的原理原则不外乎止观。小乘修止观,大乘也不例外。天台家修的是摩诃止观,我们通常称为大止观,大乘止观。但是天台从智者大师以后,历代的祖师虽然讲止观、修止观,而实际上他们都是求生净土。智者大师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往后天台家跟净土结的缘就非常非常的深。你看看近代,近代天台的祖师谛闲老和尚往生西方净土,他的门人宝静老和尚、倓虚老和尚都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近代往生传里面都有。
我们要问,念佛是不是止观?是的,念佛也是止观。放下万缘是止,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观。我们选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无论是念四个字,无论是念六个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念佛的时候不夹杂一丝毫的妄念,这是止,把妄念止住了。念一个小时,修一个小时的止观;念两个小时是修两个小时的止观。
念佛是止观,再告诉诸位,听经是止观。放下万缘,专心听讲,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听经的时候,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那是止。哪个不是修止观?
所以要把修行落实在生活,生活就是修行。穿衣吃饭,佛家吃饭这是五堂功课之一,吃饭也是一堂功课,还是修止观,就是修禅定。吃饭的时候,饭菜摆在面前,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酸甜苦辣咸一点也没有搞错,这是观。观是明了、是智慧。止是什么?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止;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我们吃饭的时候,有饭菜。如果说这个饭菜什么味道你都不知道,你不是变成麻木、不是变成白痴了吗?这道菜是甜的,那个是咸的,很清楚、很明白,这是智慧;在这里头不起贪瞋痴慢,心是清净的,清净是没有被它染污。「这个好吃,多吃几口」,你被它染污了;「那个不好吃,我不想吃它,少吃几口」,你在吃饭里头已经被污染,你是凡夫。
真正做功课,真正修行人,不被境界染污,在境界里头不起贪瞋痴慢,不生好恶之心,永远是清净心、平等心,什么都好,平常心对待。我在新加坡听李木源居士讲,早年弘一大师到新加坡弘法,弘一大师有个很好的同参道友住在新加坡。他在新加坡的时候,当然接待他的人对他老人家非常尊敬、非常仰慕,每天饭菜供养也很丰盛。可是有的时候菜太咸、太淡,拿捏不准是有的。人家问老法师:「这个菜很咸,老法师习惯吗?」弘一法师笑笑:「好,很好!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一丝毫挑剔都没有,这个示范是在用功、是在修行。
没有学佛之前,他对於饮食起居非常讲究,他是富家子弟出身的;可是出家之后,把从前的习气毛病彻底改正过来,真正做到随缘而不攀缘。所以老法师很容易照顾,很好伺候,一点挑剔都没有。什么都好,这叫功夫。他把世间法统统放下,统统舍弃了。他的新加坡老友广洽老和尚,前些年也往生了,我见过这个老法师。
会用功的人,二六时中功夫从来不会中断,大乘菩萨更是如此。大乘菩萨,说实实在在的话,自己修行已经成就;在我们净土宗来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成就了,随时可以走。不像一般人,功夫没有成就,想去去不了;他随时可以去。
可以去而不去,是什么缘故?这个世间还有一些有缘的众生跟他有缘,这是他的慈悲,他要帮助这些众生得度往生。自己不著急,自己没事,自己在哪个地方都一样,住在天堂跟住在地狱没有差别。为什么没有差别?住在天堂,他没有享乐的念头,没有乐受;在地狱里头也没有苦受。刚才讲的,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这是他自行的功夫,自己永远住清净平等觉。清净决定不染污,换句话说,决定不会被境界动摇,不会被境界影响,这是功夫到家了。我们佛门所谓「八风吹不动」,功夫到家了。
我们用功要在这些地方用功,什么环境都好,什么环境一丝毫障碍都没有。还会被环境影响,还会被环境动摇,功夫浅,功夫不够,那需要选择环境。
我们帮助年轻的同学们,我们选择在这个地方建道场。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染污少,小城市,比起布里斯本、比起雪梨好太多了。这个地方的居民不多,人心善良、淳朴、老实,这是我们修行的好环境。虽然外头也有诱惑的力量,诱惑的力量比起一般城市要薄弱得很多,没有一般大都市那么样的强烈。
早年虚云老和尚到香港,在香港住一个月,告诉香港那边居士大德们,「这个地方不能住,外缘不好,环境的诱惑力量太强大了」。要不是有相当定功的人,在那个环境想不退转、不堕落,不容易!所以,老和尚住一个月就回中国去了。
他这个作为,实在讲是示现给我们看的,是给我们居住在香港的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给我们警策,提高我们的警觉。老和尚现身说法,我们要懂得他的意思。香港那边的出家人,有没有修行成就的?成就的有。倓虚法师、定西法师都是在香港往生的,这些人跟虚老和尚都见过面,都很熟悉,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所以我们要晓得,祖师大德的示现,处处都是慈悲为我们在演说,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虽然是花花世界,只要自己能够把持得住,决定不贪图名闻利养的享受、五欲六尘的享受,关在自己小道场里头,诵经、拜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把往生的瑞相为大众展示,那就是利益众生,那就是度众生。
出家修行如是,在家修行也不例外。何东爵士的夫人往生的时候,开往生大会,预知时至。这是在家居士,增长大家对净宗的信心。她的往生度了她一家人,她一家人原来都信基督教的,儿子、媳妇看到母亲走得这么自在、这么潇洒,觉悟了!知道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晓得哪一天走,什么时候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大乘菩萨「出要」是在生活中,就在他工作、在他处事待人接物,与世间和光同尘。世间人看不出来,佛菩萨知道,境界比你高的人知道。凡夫是不会知道的。凡夫到什么时候知道?你走了之后他就知道了,知道你是不简单。普通人谁知道?
在家修行成功的,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有二、三十个人,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前天我跟旧金山甘老居士通了电话,我在电话里面听她的声音,中气还很足。她最近生病,有九十多岁了。这是我早期在台中求学得她的护持,她对我在台中那一段时期,十年,十年如一日。我到美国,她告诉我她有一个亲戚念佛往生,也是一位老太太。儿子、媳妇上班了,孙子上学,白天就是一个人在家里看家,她好用功,没有人干扰。做家事,烧饭、洗衣服,做家事,照顾这一家。
往生的那一天,家里人都不知道。只是儿子、媳妇起来之后,发现老太太房门关著,今天没有人做早餐。於是感觉到很奇怪,推门进去看一看,老太太盘腿坐在床上,已经走了。不晓得什么时候走的,坐著走的。再看一看,床旁边放著她写的遗嘱,而且还把她儿子、媳妇、孙子的孝服统统做好了,都预备好了。这个老太太了不起!她要准备儿子、媳妇、孙子的孝服,这得偷偷做的,没有人知道。统统做好了,都摆在旁边。从这个地方判断,至少三个月之前她晓得,知道哪一天走,所以她有那么长的时间很从容的办她的后事,让后人一点心都不操。
出要法,没有别的,放下万缘,一心称念。印光大师那十六个字,那就是我们今天的出要法,这很了不起!我们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无比殊胜的出要法!你依《无量寿经》或者依《阿弥陀经》,一部经就成功了,不要搞得那么杂那么乱。「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刹清净,长行第九句:
【入於一切庄严海故。】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一切庄严者,十地二严,皆成满故」,这一句赞颂十地。前面修习出要是九地,九地菩萨出要「唯无碍辩」,这个意思很深。菩萨不仅是自己出离生死轮回,证得究竟的果位,他还要帮助别人。如果不肯帮助别人,究竟的果位决定不能得到。为什么?此地讲的这两种圆满得不到。
『一切庄严海』,「一切庄严海」清凉讲十地菩萨;「二严」,二是福德、智慧,这两种庄严圆满了。我们今天皈依三宝,我们念的皈依偈子,「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圆满,尊则是尊贵、尊重。到十地菩萨,智慧圆满了,福德也圆满了。
从这个果上来看,我们就晓得佛法教人什么?就这两桩事情:智慧、福德。我们学佛想得到的是什么东西?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我们看看,一切诸佛得到了,福慧二严。从这个地方来看,我们明了等觉菩萨也得到了,十地菩萨得到了。这三个人都得到,都是圆满的。
圆满里面还有差别,就像《仁王经》上讲的五忍菩萨,最高的是寂灭忍。通常我们都讲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第四个阶段,最后的阶段是寂灭忍。十地菩萨是下品的寂灭忍,等觉菩萨是中品的,如来究竟果位是上品的。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来看十地菩萨。十地菩萨福慧二严是下品,等觉菩萨是中品,究竟果位是上品,他得到了。
在《华严经》上,佛讲菩萨修行成佛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在华藏世界讲的,华藏世界之外那个修行的时间不算在内;如果算在内,那是无量劫,那不是三大阿僧只劫,这个我们要清楚、要明了。通常讲三大阿僧只劫,一定要晓得是华藏世界,也就是你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修到究竟圆满的佛果,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现在以及过去生生世世的修行都不算在内。所以学佛不能不修福,不能不修慧。
经典里面佛曾经说过,举例子警策我们。「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这是从果报上讲。你只知道修福,不知道修慧,福报有,没错!还是享福。到哪里享?畜生道去享。去投胎做个大象,这个大象很有福报,是伺候皇帝的。皇帝要出门,骑著这头大象,大象身上珠宝、璎珞挂了一身,福报!前世修福不修慧。反过来,「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慧都不知道修福。修慧能证果,证得阿罗汉果了,没有福报,阿罗汉每天出去托钵,没有人供养,常常要挨饿。佛教人福慧双修,把福放在前面,慧放在后面。没有说慧福双修。福慧双修,你要懂得佛的意思。
佛教我们要修福,但是教我们不要享福,为什么?享福没有不迷惑的。为什么要修福?不修福不能证得圆满的佛果,不修福不能度化众生。自利利他,利他要福,自利要慧,福慧双修这个意思就非常明显。菩萨道利他在先,自利在后。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他不二,所以福慧双修。时时刻刻要记住,自己修再大的福报,要给别人享,要把你的福慧供养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这才是真实的福慧,这是佛菩萨所修的。
凡夫修福修慧都为自己,没有把自己放下,所以福慧的庄严都在人间、天上。在人间福慧到极处的,在人间作帝王。古时候讲帝王、公侯,人间大福报的,有福有慧。福慧更上一层的,人间没有这个果报,就到天上去了,欲界天、色界天,到这里面享福去了。但是六道众生福报再大,天的寿命再长,他是有限的;寿命到的时候,往上升的少,往下堕落的多。所以人天福报不是究竟法,我们要认识清楚。在人间修福慧,决定要回向无上菩提,要回向法界众生,这就完全正确。
哪些是福?诸佛如来慈悲,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菩萨六度,六波罗蜜,前面五种是福,后面一种是慧;布施是修福,持戒是修福,忍辱是修福,精进是修福,禅定是修福。菩萨修这五种福报,跟我们世间人这五种福报不一样,果报比世间五福不知道要超胜多少,人间天上不能为比!末后一条般若波罗蜜是修慧。慧落实在哪里?落实在福里头,福慧双修。
慧是什么?慧是不著相,慧是没有私心、没有自利、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布施不著布施的相,《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不空,般若里头有布施;般若也不有,空有两边都离。有布施就不空,不著相他就不有。不是,他什么作为都没有。他不是消极,非常积极,帮助一切众生决定不著相,这是慧。全心全力去做,一点都不居功,「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帮助众生从来没有中断过,从来没有休息过,不疲不厌。
布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舍己为人、牺牲奉献,这是布施。布施又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菩萨就是修这个。持戒是守法、守规矩,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我常讲菩萨有智慧,能观察因缘;因缘不成熟,勉强去做,不如法、违规,这不足为式法,就是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那可不可以做?不能做,时节因缘不成熟不能做。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永明延寿为什么他要破戒、犯法?他那个时节因缘跟我们现在不同,在那个时代人人都守法,人人都守规矩,持戒不懂得戒律的精神,死在戒条之下;他那么一表现,告诉大家戒律是活活泼泼的,意思在此地。永明延寿大师在今天决定不做这个事情,为什么?今天人人都不守法,人人都不守规矩,造成社会大乱。他一定在此地要表演一个非常守法、非常守规矩的,表演给社会大众看,这是智慧。不能说是这个社会大家都不守法,我也跟著不守法,这是大错特错!
教化众生没有别的,反其道而行之。现在众生不孝,我要表演特别孝顺;现在众生不敬,我要表现特别恭敬,现身说法,这是菩萨。为人演说,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因缘,有不同表演的方法,有不同表演的形式,目的一个: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叫佛法,佛法是活的,这是真正的庄严。
所以,菩萨修福的五条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人不知道布施,人都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损人利己。在这个环境里面,菩萨做什么表现?你应该明白,菩萨所表现的是大公无私,有人没有自己,舍己为人,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现在社会大家都不重视法律,没有道德的观念,菩萨在这个社会要表演伦理道德,要表演守法、守规矩。表演是做出来给人看,这叫大慈大悲,他不是为自己的。我这样做是给别人看的,帮助社会大众觉悟,帮助社会大众回头。
现在人没有耐心,没有耐心就是不能忍辱,不能忍。觉悟的人在此地要表演忍耐,一般人不能忍的,你表演给他看看,能忍。一般人对於道业、对於善法懈怠,世间人不是不精进,恶法精进,日以继夜的他去干,他不休息,善法丢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表演的,善法要积极、要精进;恶法,我们要消极,我们要舍弃。我们做给他看,我们没有贪瞋痴慢,我们决定不享受五欲六尘,物质生活上非常容易知足。生活简单,非常快乐,做出来给人看。
禅定是福,是一切福的根本。禅定是清净心,是平等心。现在人人心不定,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心是散乱的,我们为他示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在眼前看不到效果,也许说你愚痴。我们不为他所动,五年、十年之后他会发现你走对了。
我在年轻时候学佛,我二十六岁接触佛法,我的学习很认真,我的朋友、长官、同事、同学都不赞成,没有一个赞成的,说我迷了,迷到不可救药了,最后跑去出家,简直不像话了。现在事隔五十年,早年那些同学们一半都不在了,还剩下一些,见了面说:你的路走对了。早年你为什么说不对?现在你才晓得这是对了?他没有这个眼光。所以我们要表演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始终不移,这是禅定。做出成绩出来,他们看到之后恍然大悟,来跟著学习了。行,还来得及!晚年学佛不错,依旧能够得度。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晚年时候觉悟了。
所以你看看社会大众,他是什么样的毛病,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表演,这个理念是智慧。表演做得非常真实,你才真正能够启发人,真正能够感动人。真诚能感动人,古人讲的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没有感动人是我们的精诚度数还不够,为什么?人家接触看到我们,他还抱怀疑的心态,我们做得不够,我们要努力、要精进。一切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布施为众生,持戒为众生,忍辱、精进、禅定没有一样不是为众生。来到这个世间是为众生活著的,为众生而来的,为自己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这个世间有什么好玩的?好玩的地方太多了,诸佛的净土好玩,菩萨的净土好玩,天上也不错。
真正觉悟之后,一切为众生,没有为自己,这是智慧。念念为自己,这是愚痴,这是无明,这是六道轮回的根,你怎么能脱离六道轮回?菩萨这五种福你没有分,你不会修,你不肯去做。正法你振作不起来,邪染你感觉得很有兴趣,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迟了!
所以我们看到此地,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福慧二严,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不是福德的一边,便是般若的一边,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要知道自己如何去学习。你要是会了,福慧二严的修学真的一分一秒都不空过,你是在真修,你是在真干。
世尊跟我们讲的六个纲领,对治我们自己六大毛病,真的叫自行化他。众生也有这六个毛病,这六个毛病头一个是悭贪,悭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布施;贪是自己没有的希求,希望贪得,贪而无厌,大病!其次恶业,犯法、违规,现在人常讲的走法律的漏洞,佛用持戒来修正。没有耐心,佛用忍辱。懈怠、懒散、放逸,佛用精进。心地散乱,精神意志不能集中,佛教你禅定。愚痴、没有智慧,佛教般若。所以想一想,众生有这六大病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也是有这六种大病。
经上常讲净治,治是治病。学佛没有别的,治病!自己先要知道自己病得严重,这种病把你拖到三途恶道,比世间什么样的重病还可怕。世间再大的重病,坏了身命。心理上这六种重病,这个不得了,这个会感得生生世世的恶报,三途苦报,比死可怕得多。死不可怕,死是很平常的事情,觉悟的人他怕三途苦报,他怕造恶业;迷的人他不知道有苦报,他不相信因果报应。实实在在讲,嘴里头很硬,不相信,心里头也是半疑半信,还带著恐惧。我们见到的人太多了,到临命终时他害怕了,那个时候是真的,他装不过来,他恐惧了。尤其临命终快断气之前,阴境现前,《地藏经》上讲的冤亲债主来了,他看到了。某人在哪里,某人在门口,他所说的都是死去的人,都是冤亲债主,来讨债的、来讨命的。这个时候想回头来不及了,这快要咽气了。更严重的是不省人事,身体衰弱,发音声的力气都没有;我们看他的表情,看他的嘴在动,就知道他看到些什么东西、他听到些什么,想说,没有声音。我们送往生的时候,这种境界我们看得很多,我们心里明了,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再看这一段最后一句:
【成就清净方便力故。】
这一句清凉大师说「净方便力,即是普贤佛功德也」。这个地方特别要记住普贤佛,不是说普贤菩萨,普贤是佛。普贤佛是谁?就是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法身佛,普贤佛是报身佛,在华严会上示现教化十地菩萨。十地菩萨居报土,实报庄严土。普贤功德,在《华严经》里面从经文开端到八十卷最后圆满,普贤功德说了多少遍!真的千百遍,一再在重复,不断的在提醒。什么原因?菩萨行里面最重要的纲领,这十愿要是把它展开,就是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圆圆满满包括菩萨所有的行门、菩萨所有的弘愿,愿行都在其中。
普贤菩萨的名号,尤其是不可思议。他的名号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有没有看出来?普贤十大愿,十大愿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落实在普贤行里面就是十大愿。菩萨要想在一生当中得到究竟圆满的成果,必须念念与这十个纲领相应。这十个纲领头一个是最重要的、最难修的,那你非修不可。十愿好比十层楼,第一愿好比第一层,没有第一愿就没有第二,当然更没有第三,所以那是基础的基础。修什么?礼敬。
我们今天缺乏的,不知道尊重别人,只知道有自己,贡高我慢,轻视别人。「我没有,我没有轻视别人,我很尊重别人」。正因为你自己的傲慢你自己不知道,这叫愚痴,是真的不知道,不是假的。他自以为没有傲慢,实实在在他的表现、他的表情、他的言谈、他的态度,细心观察,没有把人家放在眼里,没有尊重别人。现在社会上这样的人多,为什么多?小时候没有人教。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惯,根本不知道那是错误的。所以在这个时代度化众生,比一个世纪之前困难百倍都不止!
我们做佛的弟子,发心弘法利生,自己一定要知道,要观机,帮助现在人比一百年前那些祖师大德帮助众生,要知道要困难百倍以上。所以做得非常辛苦,还常常被人冤枉、被人误会,嫉妒障碍一大堆,你要能忍受,真受得了!这里面如果没有相当的智慧、没有善巧方便,你必定退转,这是一定的。但是在这个时代你要成就,所以说不成就则已,如果有成就,你的成就超过古人。为什么?古人修行没有这么困难,无论在自行在化他都比现在容易。
我讲的话是非常保守,「难百倍以上」,这个话很保守,一点都不假!你了解事实真相,你才不至於灰心、才不至於退转。你要是不了解这个现象,「众生难度,算了吧!我还是搞自己的」,你会退心。菩萨会退到小乘,小乘会退回六道。这样一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成就?愈是艰难,我们知道这个缘很殊胜,为什么?我们不成就则已,成就高!最艰难的道路我走过来了,诸佛菩萨赞叹,诸佛菩萨护念。只要你坚定勇猛不退转,龙天善神都尊敬你,都在冥冥中护持你。人不认识你不要紧,佛菩萨认识你,天龙鬼神认识你。
所以普贤行愿念念不忘,普贤行愿念念不舍,我能做到多少,我就做多少,我一定要做,做不到也要做。要学「礼敬诸佛」,一切恭敬,善人、恶人尊敬的心没有两样。《八大人觉经》上佛跟我们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就是「礼敬诸佛」的注脚,这是最难做得到的。最难做得到的你已经做到,其他就很容易了。对恶人尊敬,对伤害我的人尊敬,那个尊敬的心、尊敬的行跟对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个真叫难行能行。一定要行,才能走菩萨道,才能走现前的菩萨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刹清净,长行第八句:
【修习一切出要行故。】
这一句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出』是出离,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要』是最重要、最精要;『行』是修行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习要修持一切出离三界、十法界这些重要修行的法门。这个地方是地上菩萨,当然跟我们的目标不相同。地上菩萨已经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还要出什么要?修什么「出要行」?他所要超出的是根本无明,要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
虽然「出要行」这个题目是相同,内容完全不一样。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这一句是九地,这个「八」是第八句,第八句是九地菩萨。「二乘出要,唯止与观」,这是讲总的纲领、总的原则。「菩萨出要,唯无碍辩,令众出故」。大乘菩萨,特别是圆教的大乘菩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就像一般在社会上读书一样,小学生望中学生,小学生想出,出哪里?出小学,出小学才能升中学。中学生也想出,出了中学他就能念大学。大学生还是想出,出了大学他才能念研究所。研究所还要出,出离之后怎么办?到社会上为大众服务。
圆实菩萨,圆是圆教,实是实教,出要之后那就是成佛,成佛之后普度众生。所以圆实菩萨出要是什么?清凉大师讲得好,「唯无碍辩」,四无碍辩才,这一句说得好!四无碍辩才是作用,它的体相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相。如果没有圆满智慧、圆满德相,哪里来的无碍辩才?由此可知,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用什么方法修行,证得无上菩提,证得极果之位,究竟的佛果?在这里我们清楚了,他修行就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是修行,在教化众生里面破根本无明。
九地到究竟位很近,九地、十地、等觉这三个位次,换句话说,四十一品无明剩下最后三品,这三品的断法不同寻常,跟普通人修行不一样。它在教学里头,真的叫活活泼泼的,没有离开众生,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我们在讲席里头也常常提到,真正菩萨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应酬里头跟大家相处,六根没有离开六尘境界,与九法界众生都能够和睦相处。在这里头修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修这个。会修的人,《华严》是圆教一乘,一修一切修。
我们是凡夫,能不能修圆教九地菩萨的行门?跟诸位说,能!如果不能,这个法就不是平等法,极圆极顿的大法是平等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练,只要你肯你会;怕的是你不会。我肯学,这是善根具足。你要会,你就不能不学《华严》;不学《华严》你不会。《华严》学了之后,那就是生活,过《华严经》的生活,依《华严经》工作,遵《华严》的教义处事待人接物,这就修《华严》。
凡夫学《华严经》,唯一的条件是大心,心量广大,没有一样不能包容。若不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在这部经里头就不得其门而入。你要是入这个境界,真的得大自在,真的在这一生当中过很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也确确实实从这部大经里面体会到世尊常常说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这个浊恶是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讲的,浊恶。
我们细心想一想,印度的历史文化我们了解的不深。我们看看中国,中国在那个时代,那是什么时代?夏朝、商朝的时代,夏、商、周,我们知道周朝有八百年,商有六百年,但是周朝到中叶以后就衰了。东周的时候,这就是列国,就是世尊讲的浊恶。尧、舜、禹、汤,我们在那个时候看到禅让,到大禹这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他儿子真好,受到人民的拥戴。想想佛讲的话,浊是渐渐开始染污,人的恶念生起来了,就是贪瞋痴慢、杀盗淫妄,妄语、两舌开始有了。到东周列国的时候,那就是已经相当严重了。二千五百年以后的今天,浊恶达到饱和点,我们生在这个时代。
我们记得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前一天对同学们嘱咐的话,他说:「世间乱了」,怎么乱的?人心完全背弃伦常道德,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当家作主,这还得了吗?焉得不乱!老师说:「即使是佛菩萨、神仙出世,都救不了。」告诉学生们:「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李老师一生弘法利生最后的遗言,「只有求生净土」。
要想求生净土,势必要放下万缘。你对这个世间还有丝毫贪恋、有丝毫放不下,往生净土就相当渺茫。所以真正求往生的人,彻底放下了,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是这个世间人的,都得要还给他们。我们在没有彻悟之前,我们是借用;我们明白了,我们准备走了,现在我们物归原主,所有一切要还给住在这个世间的人。
他不想走,他是娑婆世界六道的众生,我们要还给他。什么还给他?跟诸位说,连这个身体都还给他。这个身体是六道里头的东西,我们来的时候没有带身体来,我们走的时候这个身体也不能带去。连这个身体都要还给娑婆世界的众生,你想想还有什么你不要还的?身外之物统统归还,彻底放下,我们的心才真正到纯净纯善。纯净纯善的心就是生净土的条件,这个条件成熟了。
你有这个条件,随时得生。对这个身体都没有贪恋,何况身外之物?他做得好,很好!我们点头称赞;他做得不好,我们也点头,本来如是。决定不动心,决定不起念,好好的照顾自己,这比什么都重要。照顾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培养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增上自己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修习一切出要行故」。
我们再看清凉大师对我们的开示,「二乘出要,唯止与观」。二乘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出,出离六道轮回。要出六道轮回的修行法门也多,也是八万四千法门,也是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把它归纳,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不外乎止观;止观就是禅定,禅就是观,定就是止。所以禅定翻译里面最普遍的叫「静虑」,静就是止,虑就是观。所以禅定它不是个死定,它活活泼泼,它里头有生机。
止观这两个字,这个名词,用最浅显、最通俗、最容易懂的解释,经上有,止是「息灭贪瞋痴」,观是「勤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是观,「息灭贪瞋痴」是止。贪瞋痴是见思烦恼里面的思烦恼,这个断掉了,见思烦恼就断尽了。「勤修戒定慧」就是为了「息灭贪瞋痴」,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这是世尊在经论上讲得很多很多。
修小乘,他要抓不住这个纲领,「勤修戒定慧」,他没有「息灭贪瞋痴」,那个戒定慧不能产生力量,灭不了贪瞋痴,出不了三界。不但出不了三界,出不了欲界。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色界天人,这是初禅以上,色界天人没有瞋恚,瞋断掉了,贪还有,痴还有。
所以我们自己想想,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会不会难过?会不会有一点瞋恚?看到别人的好事,心里有没有嫉妒?嫉妒是瞋恚的一分。如果还有,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不但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欲界。你修得再好,修再大的福德,你也不过是欲界天的福报,色界没有分。色界天人虽然有贪,那个贪的念头非常微薄,为什么?你想想看,「财色名食睡」他都放下了,可见得他对於五欲一丝毫贪婪都没有,瞋恚断了。他还有很微弱的贪,他有色身,他有居住的宫殿、楼阁、园林的环境,生活环境。对我们来说,他是非常非常的微薄;微薄依旧是障碍,障碍他不能出离六道。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愈往上面去愈淡薄,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几乎是没有了。他为什么出不了三界?你要听清楚,几乎是没有了,不是真的没有了;真的没有了,他就出三界,就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由此可知,他不是断烦恼,他是伏烦恼,甚深的定功,他所享受的是禅悦;佛法里面讲的「禅悦为食」,清净之乐,他享受这个。所以我们讲四禅、四空天,对於烦恼他是伏断而不是灭断,伏断是暂时的,灭断是永恒的。灭断才能超越六道轮回,伏断不能超越。
他们用的功夫不一样,法门很多,总的原理原则不外乎止观。小乘修止观,大乘也不例外。天台家修的是摩诃止观,我们通常称为大止观,大乘止观。但是天台从智者大师以后,历代的祖师虽然讲止观、修止观,而实际上他们都是求生净土。智者大师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往后天台家跟净土结的缘就非常非常的深。你看看近代,近代天台的祖师谛闲老和尚往生西方净土,他的门人宝静老和尚、倓虚老和尚都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近代往生传里面都有。
我们要问,念佛是不是止观?是的,念佛也是止观。放下万缘是止,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观。我们选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无论是念四个字,无论是念六个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念佛的时候不夹杂一丝毫的妄念,这是止,把妄念止住了。念一个小时,修一个小时的止观;念两个小时是修两个小时的止观。
念佛是止观,再告诉诸位,听经是止观。放下万缘,专心听讲,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听经的时候,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那是止。哪个不是修止观?
所以要把修行落实在生活,生活就是修行。穿衣吃饭,佛家吃饭这是五堂功课之一,吃饭也是一堂功课,还是修止观,就是修禅定。吃饭的时候,饭菜摆在面前,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酸甜苦辣咸一点也没有搞错,这是观。观是明了、是智慧。止是什么?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止;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我们吃饭的时候,有饭菜。如果说这个饭菜什么味道你都不知道,你不是变成麻木、不是变成白痴了吗?这道菜是甜的,那个是咸的,很清楚、很明白,这是智慧;在这里头不起贪瞋痴慢,心是清净的,清净是没有被它染污。「这个好吃,多吃几口」,你被它染污了;「那个不好吃,我不想吃它,少吃几口」,你在吃饭里头已经被污染,你是凡夫。
真正做功课,真正修行人,不被境界染污,在境界里头不起贪瞋痴慢,不生好恶之心,永远是清净心、平等心,什么都好,平常心对待。我在新加坡听李木源居士讲,早年弘一大师到新加坡弘法,弘一大师有个很好的同参道友住在新加坡。他在新加坡的时候,当然接待他的人对他老人家非常尊敬、非常仰慕,每天饭菜供养也很丰盛。可是有的时候菜太咸、太淡,拿捏不准是有的。人家问老法师:「这个菜很咸,老法师习惯吗?」弘一法师笑笑:「好,很好!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一丝毫挑剔都没有,这个示范是在用功、是在修行。
没有学佛之前,他对於饮食起居非常讲究,他是富家子弟出身的;可是出家之后,把从前的习气毛病彻底改正过来,真正做到随缘而不攀缘。所以老法师很容易照顾,很好伺候,一点挑剔都没有。什么都好,这叫功夫。他把世间法统统放下,统统舍弃了。他的新加坡老友广洽老和尚,前些年也往生了,我见过这个老法师。
会用功的人,二六时中功夫从来不会中断,大乘菩萨更是如此。大乘菩萨,说实实在在的话,自己修行已经成就;在我们净土宗来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成就了,随时可以走。不像一般人,功夫没有成就,想去去不了;他随时可以去。
可以去而不去,是什么缘故?这个世间还有一些有缘的众生跟他有缘,这是他的慈悲,他要帮助这些众生得度往生。自己不著急,自己没事,自己在哪个地方都一样,住在天堂跟住在地狱没有差别。为什么没有差别?住在天堂,他没有享乐的念头,没有乐受;在地狱里头也没有苦受。刚才讲的,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这是他自行的功夫,自己永远住清净平等觉。清净决定不染污,换句话说,决定不会被境界动摇,不会被境界影响,这是功夫到家了。我们佛门所谓「八风吹不动」,功夫到家了。
我们用功要在这些地方用功,什么环境都好,什么环境一丝毫障碍都没有。还会被环境影响,还会被环境动摇,功夫浅,功夫不够,那需要选择环境。
我们帮助年轻的同学们,我们选择在这个地方建道场。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染污少,小城市,比起布里斯本、比起雪梨好太多了。这个地方的居民不多,人心善良、淳朴、老实,这是我们修行的好环境。虽然外头也有诱惑的力量,诱惑的力量比起一般城市要薄弱得很多,没有一般大都市那么样的强烈。
早年虚云老和尚到香港,在香港住一个月,告诉香港那边居士大德们,「这个地方不能住,外缘不好,环境的诱惑力量太强大了」。要不是有相当定功的人,在那个环境想不退转、不堕落,不容易!所以,老和尚住一个月就回中国去了。
他这个作为,实在讲是示现给我们看的,是给我们居住在香港的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给我们警策,提高我们的警觉。老和尚现身说法,我们要懂得他的意思。香港那边的出家人,有没有修行成就的?成就的有。倓虚法师、定西法师都是在香港往生的,这些人跟虚老和尚都见过面,都很熟悉,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所以我们要晓得,祖师大德的示现,处处都是慈悲为我们在演说,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虽然是花花世界,只要自己能够把持得住,决定不贪图名闻利养的享受、五欲六尘的享受,关在自己小道场里头,诵经、拜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把往生的瑞相为大众展示,那就是利益众生,那就是度众生。
出家修行如是,在家修行也不例外。何东爵士的夫人往生的时候,开往生大会,预知时至。这是在家居士,增长大家对净宗的信心。她的往生度了她一家人,她一家人原来都信基督教的,儿子、媳妇看到母亲走得这么自在、这么潇洒,觉悟了!知道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晓得哪一天走,什么时候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大乘菩萨「出要」是在生活中,就在他工作、在他处事待人接物,与世间和光同尘。世间人看不出来,佛菩萨知道,境界比你高的人知道。凡夫是不会知道的。凡夫到什么时候知道?你走了之后他就知道了,知道你是不简单。普通人谁知道?
在家修行成功的,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有二、三十个人,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前天我跟旧金山甘老居士通了电话,我在电话里面听她的声音,中气还很足。她最近生病,有九十多岁了。这是我早期在台中求学得她的护持,她对我在台中那一段时期,十年,十年如一日。我到美国,她告诉我她有一个亲戚念佛往生,也是一位老太太。儿子、媳妇上班了,孙子上学,白天就是一个人在家里看家,她好用功,没有人干扰。做家事,烧饭、洗衣服,做家事,照顾这一家。
往生的那一天,家里人都不知道。只是儿子、媳妇起来之后,发现老太太房门关著,今天没有人做早餐。於是感觉到很奇怪,推门进去看一看,老太太盘腿坐在床上,已经走了。不晓得什么时候走的,坐著走的。再看一看,床旁边放著她写的遗嘱,而且还把她儿子、媳妇、孙子的孝服统统做好了,都预备好了。这个老太太了不起!她要准备儿子、媳妇、孙子的孝服,这得偷偷做的,没有人知道。统统做好了,都摆在旁边。从这个地方判断,至少三个月之前她晓得,知道哪一天走,所以她有那么长的时间很从容的办她的后事,让后人一点心都不操。
出要法,没有别的,放下万缘,一心称念。印光大师那十六个字,那就是我们今天的出要法,这很了不起!我们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无比殊胜的出要法!你依《无量寿经》或者依《阿弥陀经》,一部经就成功了,不要搞得那么杂那么乱。「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刹清净,长行第九句:
【入於一切庄严海故。】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一切庄严者,十地二严,皆成满故」,这一句赞颂十地。前面修习出要是九地,九地菩萨出要「唯无碍辩」,这个意思很深。菩萨不仅是自己出离生死轮回,证得究竟的果位,他还要帮助别人。如果不肯帮助别人,究竟的果位决定不能得到。为什么?此地讲的这两种圆满得不到。
『一切庄严海』,「一切庄严海」清凉讲十地菩萨;「二严」,二是福德、智慧,这两种庄严圆满了。我们今天皈依三宝,我们念的皈依偈子,「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圆满,尊则是尊贵、尊重。到十地菩萨,智慧圆满了,福德也圆满了。
从这个果上来看,我们就晓得佛法教人什么?就这两桩事情:智慧、福德。我们学佛想得到的是什么东西?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我们看看,一切诸佛得到了,福慧二严。从这个地方来看,我们明了等觉菩萨也得到了,十地菩萨得到了。这三个人都得到,都是圆满的。
圆满里面还有差别,就像《仁王经》上讲的五忍菩萨,最高的是寂灭忍。通常我们都讲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第四个阶段,最后的阶段是寂灭忍。十地菩萨是下品的寂灭忍,等觉菩萨是中品的,如来究竟果位是上品的。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来看十地菩萨。十地菩萨福慧二严是下品,等觉菩萨是中品,究竟果位是上品,他得到了。
在《华严经》上,佛讲菩萨修行成佛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在华藏世界讲的,华藏世界之外那个修行的时间不算在内;如果算在内,那是无量劫,那不是三大阿僧只劫,这个我们要清楚、要明了。通常讲三大阿僧只劫,一定要晓得是华藏世界,也就是你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修到究竟圆满的佛果,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现在以及过去生生世世的修行都不算在内。所以学佛不能不修福,不能不修慧。
经典里面佛曾经说过,举例子警策我们。「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这是从果报上讲。你只知道修福,不知道修慧,福报有,没错!还是享福。到哪里享?畜生道去享。去投胎做个大象,这个大象很有福报,是伺候皇帝的。皇帝要出门,骑著这头大象,大象身上珠宝、璎珞挂了一身,福报!前世修福不修慧。反过来,「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慧都不知道修福。修慧能证果,证得阿罗汉果了,没有福报,阿罗汉每天出去托钵,没有人供养,常常要挨饿。佛教人福慧双修,把福放在前面,慧放在后面。没有说慧福双修。福慧双修,你要懂得佛的意思。
佛教我们要修福,但是教我们不要享福,为什么?享福没有不迷惑的。为什么要修福?不修福不能证得圆满的佛果,不修福不能度化众生。自利利他,利他要福,自利要慧,福慧双修这个意思就非常明显。菩萨道利他在先,自利在后。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他不二,所以福慧双修。时时刻刻要记住,自己修再大的福报,要给别人享,要把你的福慧供养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这才是真实的福慧,这是佛菩萨所修的。
凡夫修福修慧都为自己,没有把自己放下,所以福慧的庄严都在人间、天上。在人间福慧到极处的,在人间作帝王。古时候讲帝王、公侯,人间大福报的,有福有慧。福慧更上一层的,人间没有这个果报,就到天上去了,欲界天、色界天,到这里面享福去了。但是六道众生福报再大,天的寿命再长,他是有限的;寿命到的时候,往上升的少,往下堕落的多。所以人天福报不是究竟法,我们要认识清楚。在人间修福慧,决定要回向无上菩提,要回向法界众生,这就完全正确。
哪些是福?诸佛如来慈悲,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菩萨六度,六波罗蜜,前面五种是福,后面一种是慧;布施是修福,持戒是修福,忍辱是修福,精进是修福,禅定是修福。菩萨修这五种福报,跟我们世间人这五种福报不一样,果报比世间五福不知道要超胜多少,人间天上不能为比!末后一条般若波罗蜜是修慧。慧落实在哪里?落实在福里头,福慧双修。
慧是什么?慧是不著相,慧是没有私心、没有自利、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布施不著布施的相,《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不空,般若里头有布施;般若也不有,空有两边都离。有布施就不空,不著相他就不有。不是,他什么作为都没有。他不是消极,非常积极,帮助一切众生决定不著相,这是慧。全心全力去做,一点都不居功,「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帮助众生从来没有中断过,从来没有休息过,不疲不厌。
布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舍己为人、牺牲奉献,这是布施。布施又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菩萨就是修这个。持戒是守法、守规矩,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我常讲菩萨有智慧,能观察因缘;因缘不成熟,勉强去做,不如法、违规,这不足为式法,就是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那可不可以做?不能做,时节因缘不成熟不能做。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永明延寿为什么他要破戒、犯法?他那个时节因缘跟我们现在不同,在那个时代人人都守法,人人都守规矩,持戒不懂得戒律的精神,死在戒条之下;他那么一表现,告诉大家戒律是活活泼泼的,意思在此地。永明延寿大师在今天决定不做这个事情,为什么?今天人人都不守法,人人都不守规矩,造成社会大乱。他一定在此地要表演一个非常守法、非常守规矩的,表演给社会大众看,这是智慧。不能说是这个社会大家都不守法,我也跟著不守法,这是大错特错!
教化众生没有别的,反其道而行之。现在众生不孝,我要表演特别孝顺;现在众生不敬,我要表现特别恭敬,现身说法,这是菩萨。为人演说,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因缘,有不同表演的方法,有不同表演的形式,目的一个: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叫佛法,佛法是活的,这是真正的庄严。
所以,菩萨修福的五条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人不知道布施,人都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损人利己。在这个环境里面,菩萨做什么表现?你应该明白,菩萨所表现的是大公无私,有人没有自己,舍己为人,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现在社会大家都不重视法律,没有道德的观念,菩萨在这个社会要表演伦理道德,要表演守法、守规矩。表演是做出来给人看,这叫大慈大悲,他不是为自己的。我这样做是给别人看的,帮助社会大众觉悟,帮助社会大众回头。
现在人没有耐心,没有耐心就是不能忍辱,不能忍。觉悟的人在此地要表演忍耐,一般人不能忍的,你表演给他看看,能忍。一般人对於道业、对於善法懈怠,世间人不是不精进,恶法精进,日以继夜的他去干,他不休息,善法丢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表演的,善法要积极、要精进;恶法,我们要消极,我们要舍弃。我们做给他看,我们没有贪瞋痴慢,我们决定不享受五欲六尘,物质生活上非常容易知足。生活简单,非常快乐,做出来给人看。
禅定是福,是一切福的根本。禅定是清净心,是平等心。现在人人心不定,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心是散乱的,我们为他示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在眼前看不到效果,也许说你愚痴。我们不为他所动,五年、十年之后他会发现你走对了。
我在年轻时候学佛,我二十六岁接触佛法,我的学习很认真,我的朋友、长官、同事、同学都不赞成,没有一个赞成的,说我迷了,迷到不可救药了,最后跑去出家,简直不像话了。现在事隔五十年,早年那些同学们一半都不在了,还剩下一些,见了面说:你的路走对了。早年你为什么说不对?现在你才晓得这是对了?他没有这个眼光。所以我们要表演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始终不移,这是禅定。做出成绩出来,他们看到之后恍然大悟,来跟著学习了。行,还来得及!晚年学佛不错,依旧能够得度。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晚年时候觉悟了。
所以你看看社会大众,他是什么样的毛病,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表演,这个理念是智慧。表演做得非常真实,你才真正能够启发人,真正能够感动人。真诚能感动人,古人讲的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没有感动人是我们的精诚度数还不够,为什么?人家接触看到我们,他还抱怀疑的心态,我们做得不够,我们要努力、要精进。一切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布施为众生,持戒为众生,忍辱、精进、禅定没有一样不是为众生。来到这个世间是为众生活著的,为众生而来的,为自己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这个世间有什么好玩的?好玩的地方太多了,诸佛的净土好玩,菩萨的净土好玩,天上也不错。
真正觉悟之后,一切为众生,没有为自己,这是智慧。念念为自己,这是愚痴,这是无明,这是六道轮回的根,你怎么能脱离六道轮回?菩萨这五种福你没有分,你不会修,你不肯去做。正法你振作不起来,邪染你感觉得很有兴趣,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迟了!
所以我们看到此地,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福慧二严,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不是福德的一边,便是般若的一边,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要知道自己如何去学习。你要是会了,福慧二严的修学真的一分一秒都不空过,你是在真修,你是在真干。
世尊跟我们讲的六个纲领,对治我们自己六大毛病,真的叫自行化他。众生也有这六个毛病,这六个毛病头一个是悭贪,悭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布施;贪是自己没有的希求,希望贪得,贪而无厌,大病!其次恶业,犯法、违规,现在人常讲的走法律的漏洞,佛用持戒来修正。没有耐心,佛用忍辱。懈怠、懒散、放逸,佛用精进。心地散乱,精神意志不能集中,佛教你禅定。愚痴、没有智慧,佛教般若。所以想一想,众生有这六大病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也是有这六种大病。
经上常讲净治,治是治病。学佛没有别的,治病!自己先要知道自己病得严重,这种病把你拖到三途恶道,比世间什么样的重病还可怕。世间再大的重病,坏了身命。心理上这六种重病,这个不得了,这个会感得生生世世的恶报,三途苦报,比死可怕得多。死不可怕,死是很平常的事情,觉悟的人他怕三途苦报,他怕造恶业;迷的人他不知道有苦报,他不相信因果报应。实实在在讲,嘴里头很硬,不相信,心里头也是半疑半信,还带著恐惧。我们见到的人太多了,到临命终时他害怕了,那个时候是真的,他装不过来,他恐惧了。尤其临命终快断气之前,阴境现前,《地藏经》上讲的冤亲债主来了,他看到了。某人在哪里,某人在门口,他所说的都是死去的人,都是冤亲债主,来讨债的、来讨命的。这个时候想回头来不及了,这快要咽气了。更严重的是不省人事,身体衰弱,发音声的力气都没有;我们看他的表情,看他的嘴在动,就知道他看到些什么东西、他听到些什么,想说,没有声音。我们送往生的时候,这种境界我们看得很多,我们心里明了,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再看这一段最后一句:
【成就清净方便力故。】
这一句清凉大师说「净方便力,即是普贤佛功德也」。这个地方特别要记住普贤佛,不是说普贤菩萨,普贤是佛。普贤佛是谁?就是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法身佛,普贤佛是报身佛,在华严会上示现教化十地菩萨。十地菩萨居报土,实报庄严土。普贤功德,在《华严经》里面从经文开端到八十卷最后圆满,普贤功德说了多少遍!真的千百遍,一再在重复,不断的在提醒。什么原因?菩萨行里面最重要的纲领,这十愿要是把它展开,就是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圆圆满满包括菩萨所有的行门、菩萨所有的弘愿,愿行都在其中。
普贤菩萨的名号,尤其是不可思议。他的名号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有没有看出来?普贤十大愿,十大愿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落实在普贤行里面就是十大愿。菩萨要想在一生当中得到究竟圆满的成果,必须念念与这十个纲领相应。这十个纲领头一个是最重要的、最难修的,那你非修不可。十愿好比十层楼,第一愿好比第一层,没有第一愿就没有第二,当然更没有第三,所以那是基础的基础。修什么?礼敬。
我们今天缺乏的,不知道尊重别人,只知道有自己,贡高我慢,轻视别人。「我没有,我没有轻视别人,我很尊重别人」。正因为你自己的傲慢你自己不知道,这叫愚痴,是真的不知道,不是假的。他自以为没有傲慢,实实在在他的表现、他的表情、他的言谈、他的态度,细心观察,没有把人家放在眼里,没有尊重别人。现在社会上这样的人多,为什么多?小时候没有人教。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惯,根本不知道那是错误的。所以在这个时代度化众生,比一个世纪之前困难百倍都不止!
我们做佛的弟子,发心弘法利生,自己一定要知道,要观机,帮助现在人比一百年前那些祖师大德帮助众生,要知道要困难百倍以上。所以做得非常辛苦,还常常被人冤枉、被人误会,嫉妒障碍一大堆,你要能忍受,真受得了!这里面如果没有相当的智慧、没有善巧方便,你必定退转,这是一定的。但是在这个时代你要成就,所以说不成就则已,如果有成就,你的成就超过古人。为什么?古人修行没有这么困难,无论在自行在化他都比现在容易。
我讲的话是非常保守,「难百倍以上」,这个话很保守,一点都不假!你了解事实真相,你才不至於灰心、才不至於退转。你要是不了解这个现象,「众生难度,算了吧!我还是搞自己的」,你会退心。菩萨会退到小乘,小乘会退回六道。这样一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成就?愈是艰难,我们知道这个缘很殊胜,为什么?我们不成就则已,成就高!最艰难的道路我走过来了,诸佛菩萨赞叹,诸佛菩萨护念。只要你坚定勇猛不退转,龙天善神都尊敬你,都在冥冥中护持你。人不认识你不要紧,佛菩萨认识你,天龙鬼神认识你。
所以普贤行愿念念不忘,普贤行愿念念不舍,我能做到多少,我就做多少,我一定要做,做不到也要做。要学「礼敬诸佛」,一切恭敬,善人、恶人尊敬的心没有两样。《八大人觉经》上佛跟我们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就是「礼敬诸佛」的注脚,这是最难做得到的。最难做得到的你已经做到,其他就很容易了。对恶人尊敬,对伤害我的人尊敬,那个尊敬的心、尊敬的行跟对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个真叫难行能行。一定要行,才能走菩萨道,才能走现前的菩萨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