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七三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九卷)  2002/06/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739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刹清净」,长行第二句:

  【增长广大功德云遍法界故。】

  清凉大师在解释里面给我们说,「智导慈云,大弥法界」。十句都是说明亲近善友。中国古时候谚语常讲,大概一般凡夫志性不定,上根少,下愚也少,中等根性的人最多,正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换句话说,中等根性的人,非常容易受外面环境的影响。环境里面特别重要的是人事环境,他亲近好人,他自然就是贤人君子;他亲近恶人,他自然就会造恶,带给社会许许多多的祸害,必然的道理。佛在此地教导我们,亲近善友、亲近善人,这是世出世间道学成败的枢纽,是不能够不知道的。所以在前面第一句里面讲到,「亲近一切善知识同善根故」。

  接著这一句,『增长广大功德云』。什么是功德?智慧是功德,世出世间无量无边的功德都是从智慧生的,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从慈悲心生的,慈悲又是从真实智慧里头生的。没有真实智慧,怎么能发大慈悲心?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为什么那样的重视智慧。戒定慧三学,是以慧为目标。戒是手段,定还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戒律是手段的手段。没有戒,人不守法、不守规矩,诸位想想,他那个心怎么能定?要达到心定,也就是心地的清净平等,从哪里学?从守法、守规矩,这就是持戒,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才能够得清净心、平等心,心安理得。这个样子,他才生智慧。诸位一定要知道,智慧不是来自外面的,外面只不过是个缘而已,真正的因是清净平等心,清净到极处,心地一丝毫杂染都没有,这个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是把心地里面的杂染除掉,持戒有功。

  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教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毫分是很少很少,极少不善不净夹杂,我们的智慧就不开。学佛的同学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所求的没有别的,求开智慧。智慧的障碍,就是清净心里头夹杂著不净、夹杂著不善,就这么个道理。你把这些夹杂完全除掉,你的心地纯净纯善,自自然然生智慧。眼见色生智慧,耳闻声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不是智慧,就是惠能大师讲的「常生智慧」。智慧生起来,智慧起用,一定是慈悲心,大慈大悲。所以我们常讲,世间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我们的说法都从果上说,仁慈博爱的因是真实智慧。所有宗教教化众生的目的,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也是果报,因是破迷开悟。诸位想想,要想离苦得乐,就得要破迷开悟;要达到破迷开悟,一定在教学。在宗教仪式里面破迷开悟的,有没有?有,那是极少数,真正是根熟的众生。不是一般人,一般人是不可能的,一般人要靠教学,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

  我们净宗学院设立在此地,我们佛学讲座的法会,我们一年办四次,春夏秋冬,每一季办一次、一会,一年四会,一会七十天,十个七。希望我们这种会,长年不断的办下去。讲经的法师,无需要特殊的训练,我们完全遵从老祖宗的方法。我们的老祖宗是谁?阿难尊者。世尊讲经说法,阿难尊者复讲。所以佛法从阿难开始,一直传流下来到清末民初,讲经法师出身都是从复讲,在佛门里面叫「讲小座」,从讲小座里面选拔训练成就的。现在佛学院很多,用的是新的一般教学方法,我们的学院依旧遵从祖师大德的传统,我们用传统教学的方法。所以,每一会来参加的同修,因为我们场地不大,被环境限制,实际上这是好事情,人太多就杂,很难收到效果。我们这边将来一直办下去,我们的名额每一届限定四十八个人。如果这一届报名的人多,我们收四十八位,其余的可以到下一届去,下一届是三个月以后,一年有四届,春夏秋冬,我们用节气来做法会的名称。这一届是二零零二年冬季,这是第一会,下面一届是春天,澳洲跟北半球季节是颠倒的,我们要以此地的季节来说。九月、十月、十一月,这是春天。二零零二年春季,我们是冬季开始,冬季之后是春季,十二月、二零零三年一月、二月,这是夏季,二零零三年夏季。我们这样子作法,一年四会。

  真正发心学讲经的,你就好好的听,听了以后复讲。你肯发心复讲,我们会全心全力协助你、成就你。到底下一会,就是下一届,可能我们的教室还没有完成,我们的教室听说要年底才能建好。到第三届、第三会,我们就可以分班来教学,我们有十个教室。真正发心的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我们这里有十个教室来练。学成之后,诸位要是有缘,你就到有缘的地方去教学,弘法利生。要在讲台上千锤百炼,希望大家真正发心。我们今天对自己很了解、很清楚,我们并不是上根利智,我们是中等根性的人。中等根性的人在一生当中要能学成,最好是效法古大德,一生专攻一部经,至少这一部经要讲一百遍、二百遍,然后我还有余力,我可以再学一部经,这样子好,你会有成就,你心清净,你心定了。你学多,你学杂了,你的心永远是漂浮不定,你的成就当然就难,你不开智慧,这个很苦!心清净、心定,这才开智慧,我们以这个为目标;这跟世间求学目标、方式、方法,迥然不同。现在这个时代,跟过去不一样,科学技术发达,传播资讯便捷。今天在全世界,需要什么样的老师?要专科、顶尖,才能受到社会大众欢迎,这正是古大德教导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一门就是专科,长时薰修自己才能有高深的造诣。所以不求多,我们要求专精,在这里面开智慧,在这里面生起大慈悲心。

  心量要大,众生无边誓愿度。清凉大师讲,这个「大」是弥法界。我们不但是要帮助眼前这些众生,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个地区,帮助这个世界,还要发大心,要帮助遍法界虚空界,像《华严经》上讲的,世界海微尘数刹土,这刹土里头的一切众生,要发这样的大心。你讲《十善业道经》,你就是十善菩萨。你讲《地藏经》,你就是地藏菩萨。你讲《弥陀经》,你就是弥陀菩萨。往年清凉大师一生专讲《华严经》,大家称他华严菩萨,这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我们自己能够在无量法门里头,代表一个法门,你成功了。你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求生佛国,必定得生。自己一生在一部经上学,在一部经上修,务必要把你所学的这部经,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百分之百的落实,把它做到。经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这个经、就是这个法门,你就成功了。心量不能不大,心量不大,不开智慧;心量小是障碍、是染污、是不善。心量要大!大到无穷大,没有界限。再看下面第三句:

  【净修广大诸胜解故。】

  清凉大师给我们说,「法门胜解,皆已净治,约位地前」。约位,位是地位,他是什么地位?地前;地是十地,十地之前,我们晓得是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由此可知,这三个位次上,专门在学解。解得不深、解得不透,怎么能行?由此可知,什么地位是真正修行?登地。十地菩萨那真的是行,三贤位是求解。清凉大师判这部大经,你看看它的架势,信、解、行、证。我们今天是在什么地位?一定要清楚,我们在「信」,我们还没有到「解」,这个修学不能躐等。「信」好比是小学,「解」是中学,「行」是大学,「证」是研究所,这是天然的秩序,没有人能够破坏的。也许你说,这个世间还有一些天才,他可以不要读小学、中学,他就直接念大学、念研究所,十一、二岁他就念博士班,天才!对,没错!我们肉眼凡夫只看到这一世,他的前世呢?再前世呢?你如果有前后眼,我们讲如果你有天眼通,看到他的过去生中,他还是从信解行证,还是这么进来的。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这种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就知道,我们过去生中虽然有修学,成绩并不是很殊胜,依旧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信」这个阶段,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要认真问问你,你对佛法信了没有?「我信了,我很信佛」。没错,你说你很信,佛讲的不杀生,你做到没有?蚂蚁来骚扰你,你会不会把它杀掉?蚊虫来咬你,你会不会一巴掌把它打死?那你就不信了嘛!试问问,你还有没有损人利己这个念头?你要讲真话。你还有损人利己这个念头,你的盗心还在;虽然「我不偷盗」,但是念头没断。你跟人家往来的时候,你的言语诚不诚实?你还会不会欺骗别人?你还会不会隐瞒自己?所以,一条一条去追究,说老实话,不信!信佛,谈何容易?你为什么不信?因为你没有真智慧,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为什么别人能信能行?他了解、他知道,随顺佛陀教诲对自己有真正的好处,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对自己实实在在不利。他知道,所以他才肯干。

  我们自己要认真去思惟、反省检讨,确定自己在什么地位上。这四个阶段,你是在哪个阶段?不要别人说,别人说的不准,自己反省,那非常准确,然后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修学。古德教人、教初学,十信位,「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到信心圆满,信心增长,就入了解门。解门,这是广学多闻。像五十三参教导我们的,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中,成就圆满的信心,十信心满,毕业了,入初住。入初住,这就是参学,这一条讲的「法门胜解」。从初住到十回向,三十个位次,求解,所以在《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这个时候才真正叫广学多闻。广学多闻的目的,是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诸位要晓得,第一个阶段信心圆满是根本智成就,广学多闻是后得智圆满,五十三参成就后得智,无所不知。我们要在这些地方学习,成就自己真实的智慧,成就自己真实的功德。菩萨跟凡夫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这一定要清楚。凡夫的心是迷邪染,佛菩萨的心是觉正净,这不能不晓得。觉就不迷,觉一定正、一定净,净一定正、一定觉;觉正净这三个字,一个得到,其余两个必定同时得到。所以我们要想,我们有没有觉?学习禅宗的,学习性宗的、学习般若的,他走的是觉门。到底觉了没有?那可以看看,他是不是有正知正见?是不是有清净心?如果心地真正清净,一尘不染,他觉了。如果心地不清净,还有污染,他没有觉。他还有分别、他还有执著,这个没有觉悟。我们学净宗,修清净心的,我们的心到底有没有清净?那就看我们有没有觉?有没有正、有没有正知正见?如果我们还是有邪知邪见,没觉悟!什么是邪知邪见?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这是迷,这是不觉,你哪里来的清净心?学教的人,走正门,学教的人随顺经典教诲,正知正见。如果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还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是邪知邪见。你要是不觉,染而不净,怎么能大开圆解?

  我常常告诉同学们,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要真的反省、真的去检讨。想想我今天一天,我的思想、我的见解、我的言语行为,跟我所学的经教,对照一下,哪几句我今天做到?哪几句我今天违背?你在这个地方才能够有长进,才会有进步。你要真干!不能够自欺欺人,要真干,要实干!这个样子,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善财童子,这真是好榜样,不断的向上提升,从初住提升到二住,他参访吉祥云是初住,参访海云是二住,到最后参访弥勒、参访普贤,达到究竟圆满,一生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他为什么能够圆满?没有别的,真做功夫,时时刻刻在反省。

  古德教我们:静坐一个人,没有跟别人接触的时候,常思己过。我这个时间没有浪费,常常想自己的过失。怎么想法?跟经典对比,就显示出来了。像我们脸上肮脏,照照镜子就看出来了。经典是一面镜子,我们读经就是照镜子,经照我们的心行,照我们的思想行为,有没有过失?我跟佛相比,像不像?在迷的时候,经典是一面镜子,是我们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的标准。到修行功夫圆满的时候,这个经典它的作用是给我们做证明,证明我们有没有真正的成佛、成菩萨。这是证明,初学人的标准,毕业的人这是证明。佛佛道同,古佛、今佛,此方佛、他方佛,没有两样说法,所以我们称佛为如来。如来,《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意思虽然很多,里头有一个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为什么?他相同,没有一样不同,都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见到真相的人又不同,为什么?各人猜测、各人在幻想,想的不一样;真正见到了,就想通了。为什么?没有妄想,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了。你要是问他,他为什么断掉?真相摆在面前,还有什么妄想?还有什么分别执著?没有了。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等觉菩萨还差一分,还不圆满。

  所以我们读经,一定要晓得怎么学。注解里讲得好,「法门胜解,皆已净治」。治怎么说法?对治、治理,它治病,我们一身的毛病。要用法门,法门是药、法药,来治我们的病。病根,自己一定要晓得,病根是什么?病根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为自己,你病根没有除。从这个病根,就长出三毒,三毒是毒瘤。毒瘤从哪里来的?从这个病根生出来的。这个东西要命,要什么命?要你的法身慧命。要你法身慧命,当然也要你的身命。人生活在世间,为什么会得病?病根在哪里?总得要晓得,病根就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如果你把这个东西放下、除掉了,你就不会生病,病根没有了。佛菩萨不生病,他没有生病的缘,也没有生病的因。病是果,因跟缘都没有,他怎么会有生病的果?我们要懂!有时候经上也看到,释迦牟尼佛生病,维摩居士生病,这怎么说法?那是示现,那是在演戏,那是在教学。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表演生病,不是真的。佛法妙,就妙在此地!他表演给凡夫看,让凡夫在这里面觉悟。觉悟,不是每个人看到都会觉悟,有一类根熟的众生。最明显的代表,真的,还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作太子的时候,我们在传记上看到,他出游,到外面去游玩,看到什么?看到生老病死,他觉悟了。生老病死,是菩萨在那里示现,根熟众生一看就觉悟了。

  世间人,年轻、成年了,都希望成家、结婚生子,以为这是人生乐事。我年轻的时候,对这个事情害怕、恐惧,什么原因?我生在战乱的时代,中国跟日本的八年抗战,抗战爆发,我十一岁,八年打完,我十九岁。这八年当中,我们天天在逃难,我们是两条腿在走路,我走了十个省,走了几万里路,看到逃难的这些人,家亲眷属流离失所,那种悲惨的局面,我亲眼看到的。所以,我害怕、我恐惧,这不是乐,这是苦。有家累、沉重的家累,在大灾难来的时候,你怎么办?我看得太多了。所以我这个思想里头,没有成家立业的念头,对我来讲,它很恐怖、很可怕。一个人,大灾难的时候容易躲避,没有牵挂,哪里都可以去,没有负担。这都是环境这种示现,我们在里面亲身经历所体验的,所感触的,在佛法里面讲,觉悟!我知道自己应该走哪一条道路,所以接触到佛法,我感到无量的欣慰,无量的欢喜,茫茫苦海当中,找到了一条生路,看到一线光明。这是得三宝加持,遇到真善知识,善知识真实教诲,对治自己烦恼习气,让自己恢复了清净心。自己有一点成就,我们要报佛恩、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老师恩。用什么方法报答?唯一的方法,把自己修学的成就与一切众生分享。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第四句:

  【观察一切菩萨境界而安住故。】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就是「初地证遍行如,故云观察一切境界。生如来家,故云安住。」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如」。遍行如,这个话怎么讲法?遍行如,就是『一切菩萨境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行。现在的术语叫活动,佛法里面的术语叫行,行就是活动,活动就是行。活动那个范围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生活活动,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身、语、意」,总不外乎这三大类,所以佛法归纳来说,叫三业行为。三业的行为,要能跟如相应,「如」是什么?「如」表自性,性德。这个名词,初学的同学比较难懂。换句话说,「如」就是自然。现在有很多人讲,回归自然、随顺自然,跟佛法这个「如」很接近,自然的性德。行为跟自然的性德相应,这叫行如。遍行如,那是讲到究竟圆满,换句话说,无有一法、无有一行与性德不相应的,这个人是菩萨。什么菩萨?给诸位说,法身菩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初地」。这是行,前面胜解是三贤,解透彻、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宇宙人生真相相应;这个如就是宇宙人生真相,这个大家好懂,讲自性、讲性德都不好懂,我们讲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这样解释大家好懂。与这事实真相相应,没有一丝毫的违背,这个菩萨在佛法里面讲,是地上菩萨,初地。

  初地证遍行如,遍是等法界虚空,等是平等,跟法界虚空平等。什么平等?心平等,起心动念跟法界虚空平等。念平等、行平等、心平等,跟诸位说,身也平等。很不可思议的境界!跟你说心、说念、说行,大概你不会反对,你能接受,要说身,要说行为,那就很难,特别是讲身,身怎么能跟虚空法界平等?真的是平等,一点都不假。《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如是说,文殊、普贤如是说,诸佛菩萨如是说。你体会不到这个,我同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我们的心行跟事实真相相违背。事实真相里面「无我」,我们执著有个我,事实真相里面「无私」,我们执著有个私;事实真相里头没有名闻利养,事实真相里头没有贪瞋痴慢,这我们都有!我们有这个,就是与事实真相相违背,用佛学的名词来讲,与性德相违背。

  菩萨随顺性德,菩萨这个名词,要是用中文翻译过来,是觉悟的有情众生,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他没有成佛,如果成佛了,那个情就转变成智慧。所以情跟智是一桩事情,觉悟的就叫智,不觉的就叫情。所以转迷为悟就是转情为智,把你的迷情转变为真智;那个转就是一念之间,就是一念觉迷,一念觉了,你的情识就变成智慧,一念迷了,你的智慧就变成情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用功就在你会转,《楞严》讲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要会转!我们为什么转不过来?我们对事实真相了解得太少,认知不够,所以起心动念都落在迷执,执著,没有法子觉,没有法子悟。我们现在学佛,学佛就是学觉悟,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是智慧的意思。学觉悟,从哪里学?向觉悟的人学习,这段经文头一句话,「亲近善知识」。会学的人,细心在旁边观察觉悟的人,你看他起心动念,你看他的言语造作,他的行是遍行如,我们凡夫的行是遍行迷、遍行邪、遍行染,这就变成魔。人的心行要是完全与迷邪染相应,这个人就是魔。把迷邪染转变成觉正净,这个人就成佛、成菩萨。这个如,也可以说就是觉正净,纯觉、纯正、纯净,确确实实没有夹杂毫分迷邪染。这个时候,这才真正叫修行。

  清凉说,「故云观察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就是宇宙人生真相,他能够观察到,就是见到事实真相。为什么他能见得到,我们见不到?我们的心是迷邪染,所以见不到,他的心是觉正净,所以他见到了。他见到宇宙人生真相,真相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上讲的就是真相。我们所见的境界,与《大方广佛华严经》上不一样,是我们见不到真相。见不到真相,不能怪别人,怪自己迷邪染。迷邪染太严重了,所以身心烦恼多,烦恼不断,昼夜二十四小时不断。身心痛苦,环境浊恶,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太上说得好,「唯人自召」,佛讲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现前的环境、你现前的生活、你的处境,是从你心想生的。你的心想不善,就变成这个样子,如果你的心想纯善,你的生活环境自然就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在哪里?就在眼前,此地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佛菩萨在此地,他住华藏。这个经前面已经说得很多,众生住五浊恶世,佛住华藏世界、住极乐世界。所以才说,「心净则国土净」,我们不讲佛土,国土。我常讲:心清净,我们身就清净;身清净就不生病,不容易老化,身心清净。身心清净,我们生活的环境、居住的环境就清净。

  你修行到有一定的功夫,境界确实转变了,你会真正感觉到整个世间、整个宇宙是有机体,现在常讲有机,有机体是什么意思?有生命的,活活泼泼,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的。树木花草有生命,佛在这个经上讲的,每一粒微尘都有生命。微尘都有生命,砂石泥土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这个世界美好,这个世界奇妙,不可思议!树木花草、所有这些鸟兽,都通人情,都可以做好朋友。於是我们才真正能体会到,从前有一些修苦行的老修行人,他们修行很多都是没有伴侣的,一个人,在深山里搭个茅篷,在那里静修。我们现在才知道,他不是没有伴,他的伴太多了,山川树木、飞禽走兽、树木花草,都是他修行的伴侣,乃至於蓝天白云,在他心目当中,都是诸佛菩萨,都是天龙善神。所以他住在那个地方,整个空间充满了灵性,这叫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真正修行,身心清净的人,有福!这是真正生如来家,所以叫『安住』。深山旷野之中,一个人独居,安住,安住如来家。我们如果不常常读这些大乘经典,不但事实真相我们是茫然无知,对於那些修行人的境界,我们无法体会。一般人在深山旷野里头不敢过夜,他害怕,他恐惧,他怕狮子虎狼,他怕妖魔鬼怪。他怕,有道理,为什么?因为他的心是迷邪染,迷邪染感招得来的就是妖魔鬼怪,就是毒蛇猛兽,这是他感应的。修道人不如是,修道人所感应的是圣灵,安住在圣灵境界之中。再看底下一句:

  【修治一切诸波罗蜜悉圆满故。】

  『修治』,清凉大师说,「修治等者」,等是六波罗蜜,我们本经讲十波罗蜜,用这个等字表示,「见道之后,修道位故。余虽未满,一切皆修,若约圆融,亦得称满」,满是后面这八个字,称它为满。见道而后才能修道,你要是没有见道,你修什么道?你怎么修法?哪个是见道位?在五位菩萨里面,五位就是信位、住位、行位、回向位、地位。这五位,每一位它都有十个位次,这是菩萨五十个阶级。每一位十个阶级里头的第一个阶级,是见道位。十信位,初信是见道位;十住,初住是见道位;十行,初行是见道位;十回向,初回向是见道位;十地,初地是见道位。见道位很多,但是见的道有浅深广狭不同,见道而后才能修道,你见到信位你才能修十信位,你见到住位你才能修十住位。

  这个地方是讲最后的,你看看前面这一句,前面第四句,清凉大师讲那是初地,证遍行如,见道位。到二地,这就是修行,见道而后修行。所以说,余虽未满,他在修道,他并没有圆满。诸位要晓得,《华严经》上讲这十个位次,每一个位次里头,它有主修的、它有助修的。第一个位次,我们以十地来讲,初地菩萨主修的是布施波罗蜜,其余九个科目,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一直到智波罗蜜,都是它的助修,但是以布施为主。到二地菩萨以持戒为主,三地菩萨以忍辱为主,一修一切修,并不是单单只修这一个,他是十度齐修,偏重在一度。十地如是,十信亦如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无一不如是。所以,余虽未满,一切皆修,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由此可知,菩萨这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十信好比是小学,十住好比是中学,十行好比是高中,十回向好比是大学,十地好比是研究所。它的课程的名目都是一样的,都是十门课程,布施、持戒、忍辱,到后面由般若波罗蜜开出来:方便、愿、力、智,都是这十门课程;课程名称相同,内容不相同。就好比我们学校一样,有些学校,小学,科目里头就有英语,初中也有英语,高中也有英语,大学也有英语;英语这个课程名称相同,里面内容不一样,内容有浅深广狭不相同。菩萨这个学院里的课程也不例外,亦复如是。

  到华严,尤其是华严登地了,这个时候的心量,是真真实实与虚空法界等,平等!与不思议境界等,那个不思议境界,前面我们读过。法界,确确实实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重叠,地上菩萨能够遍入。所以初地讲遍行如,他证得,这真正生如来家,这个再提升,那真的修行了,真修,入修道位。清凉说,「余虽未满,一切皆修」。实在讲,他们修行的功夫境界,我们无法想像,怎么想你也想不出来,你也不能了解它的真相。不要说是地上菩萨,说老实话,十信位的菩萨,我们都不能了解。十信位的菩萨,在我们来说,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我们讲的是圆教,《华严经》上的。初信位,从断证来说,他跟须陀洹相等,也就是说,他的见惑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惑用现在的话说,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他没有了,他的见解、看法都正确。我们要问:他为什么正确,我们为什么不正确?很简单,他放弃自己的看法,放弃自己的见解,随顺佛陀教诲。我这个说法大家容易懂。

  我们今天呢?我们今天就是不能放弃自己成见,总觉得自己看法想法没错误,殊不知全错了。这是见解、看法没有错误,圆教初住菩萨。这个说法还是很含糊、很笼统,能不能具体说?佛在经典上讲得很具体、讲得很详细。错误的看法,头一个是「身见」,以为这个身是自己。你们想想看,哪一个人不是把这个身看作我、我自己?头一个错误看法、错误见解。你才晓得,初信位菩萨绝对不会把这个身看作是自己。《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我见」,初信位的菩萨就突破了。佛把错误的见解,很多,归纳为五大类,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是「边见」,我们凡夫都有,凡夫生活在边见的世界。边见是什么?现在科学家所讲的相对。我们是不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相对的世界是错误的见解。世间本来没有相对,相对是从错误见解里面发生的。我,「我」的对面是「人」,对立了。大的对面是小,长的对面是短,多的对面是少。你们想想看,我们是不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谁知道相对的世界是错误的?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佛知道!佛教导我们,我们知过要能改。科学家发明相对论,相对论是边见。相对论讲得很好,一切众生都是生活在相对的空间,这是六道凡夫。放下相对,你才能够出离六道轮回。你不能放下相对,你就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不能不开智慧!

  第三种叫「见取见」,第四种叫「戒取见」,这两种可以合起来讲,我们一般人讲成见。某人成见很深,成见就是坚固的执著,执著他的见解、执著他的看法,一丝毫不肯让人。错了,宇宙之间没有这些见解的。见取见,是在果报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在因缘上的成见。换句话说,这两种是因跟果,这里面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佛在经上为我们解释,也举了两个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细心去体会。古时候印度宗教很多,修行的人很多,有些修行的人都有相当的定功,他们在定中看到,牛死了以后生天,这是他在定中现量境界,他看到了。於是他就想到,人死了会堕三途,牛死了怎么会生天?牛吃草、耕田,他就学牛,持牛戒,他也吃草,他也帮助人耕田,认为这样修行将来果报就会生天;这是错误见解,「因」上错误。生天不是吃草耕田这个因,他误以为这是生天的真因,这种见解叫戒取见,因上产生错误的见解,他不晓得。这只牛过去生中曾经修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堕落在畜生道里头,畜生道罪受满,他的善根起现行,过去生中善根起现行,是这个因缘生天,不是作牛生天。但是这个定功的人、修定的人,他在定中亲自看到,他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他看不到这只牛的前世。产生错误的见解,凡是属於这一类的见解,就叫做戒取见。

  见取见是从果上产生误会,譬如有些人误以为生天那就是究竟,古印度有不少修行人,真用功,修到无色界天,误会以为无色界天就是究竟涅盘。诸位要知道,涅盘这个术语不是佛教的,是古时候婆罗门教里面的术语,涅盘。涅盘的意思是不生不灭,永远离生灭法,这叫涅盘。他们误以为四空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就是涅盘,还有人把四禅天误认为是涅盘境界,修到那个程度,寿命是很长,不是永恒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是八万大劫,在我们凡夫来看,这个时间太长了,真的不可思议;可是在他们那个境界里面,八万大劫还有到头的时候,八万大劫到头,麻烦来了,依旧要往下堕落。这是一个误会,把生天当作永生。六道里头没有永生的,诸位要晓得,四圣法界里面有相似的永生,不是真实的,相似的,一真法界才是永生。所以境界要不断提升,永无止境的提升,决定不能中止。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修行将来成佛,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那就可以终止,可以不要再修行,你就完全错了。

  成佛之后,要不要修行?还是要修。修什么?还是修十波罗蜜,还是要修普贤菩萨十愿。诸位要晓得,十波罗蜜跟十愿,把佛法里面无量无边法门全部都包括在里头,一条都不漏。我们平常讲的,常常劝同学的,三福、六和、三学,都包括在普贤十愿、文殊十波罗蜜,他要修。成佛之后还修,干什么?修给别人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自己圆满了,这就叫无尽的慈悲。只要还有众生,在迷还没有觉悟,诸佛菩萨那个修行叫表演的修行,永远没有中断。菩萨修行是自他两利,如来示现修行纯为利他,他自利圆满,所以没有中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我们这一段是讲方便,永远没有中断。

  再告诉诸位说,永远没有休息。在我们想,他累不累?我们有妄想,他没有妄想。我们会累,为什么会累?有我!执著这个身是我,我的工作做太多,当然就累。佛与法身菩萨乃至於阿罗汉,他们见思烦恼断尽,无我。无我,诸位想想,谁累?你才明了,在那个境界当中,没有疲倦,没有劳累。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头,每一愿最后一句「无有疲厌」,疲是疲倦,厌是厌倦。重复太多,感觉得讨厌,没有!他为什么没有?他无我。他跟众生,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跟众生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关系?没有,为什么?无人相,无我相、无人相。真的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你细心去体会这两句话的意思。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对我们来讲,只可以说这是不思议的解脱境界,除此之外,没有言语文字能形容,没有言语文字能说得恰到好处,说不到!所以在这个境界里头,佛在经教里通常都是用烘云托月的办法,让我们在这里头去体会、去领悟,真的是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