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七三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八卷)  2002/06/14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738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明刹清净方便」,说明刹土的清净与方便。请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清净方便海。】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清净方便』也是就净刹而说,换句话说,是菩萨净土,但是菩萨净土可以说是纯净,跟我们这个世间比较上来讲,它是纯净。我们这个世间有没有净土?可以说,从比较方面来讲,当然有。像现在整个世界上都知道环境被严重的污染,而澳洲、纽西兰这个地区,可以说已经被许许多多人们肯定,这个地方是地球上的净土。这个地区有没有污染?当然也有,但是比起其他地区来说,这个地方的污染轻,这个地方污染得少,所以我们可以称它是地球上的净土。六凡里面三恶道染污严重,三善道染污就比较轻,轻的则是净土,严重的就是秽土。若从比较上来看,这个层次就非常之多,也很复杂。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也注得非常好,他说:如果是就佛菩萨教化众生这一方面来说,我们知道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曾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示现过,这是以佛的身分出现,正是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佛菩萨现其他的身分,我们就不知道了,实在讲很多,决定不只一处,也不是只一次。尤其我们在大乘经里面读到,诸佛如来、声闻、菩萨都有大慈悲心,哪个地方众生有苦难,他一定就到那个地方去应化。受苦受难的人多,他去的次数一定多,应化一定很频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

  但是这些人出现在世间他不会暴露身分,有很少数他的身分暴露了,那有特别的因缘,我们要能够理解。没有特殊的因缘,是不会暴露身分的。他们到底是住净土,还是跟我们一样住秽土?清凉大师说他们住净土。虽然跟我们在一起和光同尘,他心地清净,决定不受染著。要是以《金刚经》的标准来说,他肯定是不会著四相,也不会有四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他怎么会被污染?他不被污染,他就是住净土。净土跟秽土是同时的,同时同处,但是它并不妨碍。所以圣贤应化在我们这世间,我们晓得他住净土。

  这个道理我们也不难明了,佛在经上常讲,「心净则佛土净」,这些应化来的人,他们的心清净。我们娑婆世界六道众生心不清净。我们常常就最严重的、极其明显的给同学们提示,自私自利不清净。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他当然住秽土,他不会住净土。心里面还染著名闻利养,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还会起贪瞋痴慢,这样的人他所感得的生活环境、居住刹土当然是秽土。佛菩萨示现在人间,生活好像跟我们一样,而实际不一样,实际他心里头一丝毫都不染著。但是有时候我们看他,好像他也执著,有某些执著,跟我们凡夫好像没有两样,我们误会了。我们没有智慧,不知道他那是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就像永嘉大师讲的,「分别亦非意」,他也有分别、他也有执著,好像他也有贪瞋痴,我们误以为他是凡夫、误以为他不清净,哪里知道他所用的全是方法,度化众生的方法、接引众生的方法,这就是此地讲的「善巧方便」,人家的心清净。

  凡夫自己没有智慧,自以为聪明,对於诸佛菩萨应化产生种种误会,错过了无比殊胜的因缘。这叫什么?经论里面常讲的「业障现前」,可怜悯者!这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完全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这教给你没有用,你不会接受,你这一生不能得度,业障太重。这一生给你种善根,来生来世你再遇到缘,你这些疑惑没有了。疑惑没有了,大善根!要知道诸佛菩萨,这是讲的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你想到这个「众」,它不是一个人,众多的人。众多的人,善根福德各个不相同,他要能令一切众生都得佛法利益,这谈何容易!这是真实智慧,高度的善巧方便,我们现在人讲的艺术,高度的艺术!

  说到「净」,此地著重在清净。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说得很多,我们不能够完全介绍。诸位想多知道一些的,你要去读《疏钞》,去看《合论》,我们在讲席里面只能把重要的给诸位略略的提示。净有两种:一种是世间净,另外一种是出世间净。世间,这是讲六道轮回,六道里面的。佛在经上讲,「世间净,离欲秽故,以六行为方便、二界为净土」,这讲六道。六道里面有六行为方便,六行是什么?「静、妙、离」,你心里头羡慕、向往,这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喜欢热闹。真正修道的人喜欢清净,不喜欢热闹繁华,他不喜欢这个。所以他居住的地方都在山林,隐居,一般普通人不到的地方。古时候寺院丛林都建立在深山里面,交通非常不方便,人迹罕至,他喜欢这个环境,幽静!欢喜玄妙,欢喜离一切杂染,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放下,他欢喜放下,他真正能够放得下。「妙」,就经典里面来讲,妙是指法,欢喜妙法。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都是妙法,喜欢圣贤的教诲。这是他的志趣,他爱好!这是三种。

  另外三种,他能够厌弃「苦、粗、障」。苦,三苦、八苦他知道,他能够离苦。粗,是对妙来说的,粗俗,他愿意远离粗俗;在佛法讲,世味,世间味粗俗,佛法微妙。世间法有障,触处成障,六根接触统统是障碍。这六种行就是方便,归纳起来,「欣、厌」。在净土宗里面给我们说的,要欣极乐,欣是爱好、希求。我们欢喜、爱好、希求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厌离娑婆。这是无上的欣厌,为什么?你一生成佛了。世间人没有这个愿望,世间人还是向往人天福报。你要希求天福,你必须把人间福报舍掉,你才能够享受天福。这样的聪明人多,不在少数,但是它也有条件。什么条件?读书明理,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他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虽不能够知道很深、很广,他能知道一些,他对於现在世间的五欲六尘之乐他懂得,这个乐你要想获得,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仔细一想,得不偿失,所以他舍弃,他过高层次的乐。

  高层次的乐,清心寡欲,那是真乐。「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里头有真乐。世间人他不懂,所以说世人能够修这六种行,「欣厌六行」,他生世间净土。世间哪些净土?色界天是净土,无色界天是净土,这是六道里面的净土。诸位同学要知道,你要生色界天,你想想「色界」,色界天人没有欲望,没有欲受。这个欲是什么?财色名食睡五欲。你要贪著五欲,你肯定在欲界,你修再大的福报,也是生欲界天。为什么?没有离开欲。什么时候你把五欲断掉了,心里头确确实实不沾染,事上可以有,「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心上有丝毫沾染,你是欲界众生。谁知道你的功夫?自己知道,别人不会知道的。别人只有境界比你高的他知道,境界跟你平等的,他也能知道;境界不如你的,他不知道。

  欲不能不断,断不能不净,要断干净,你才能超凡入圣。在这个地方讲、在世间法讲,你才能够超越欲界,生色界天。欲是染,离开五欲六尘,你的染污就很轻微。上升到色界,四禅十八层天,六道里面的净土。再上去,无色界四空天,那就更清净了。但是诸位要晓得,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功夫,四禅八定,你才能住世间净土。但是它不究竟,寿命到了的时候,还是要搞轮回。所以佛说得很清楚,但是并不劝人往生世间净土。佛劝人往生诸佛净土,为什么?那是真净,那是不会退转的,决定不会再退到六道搞轮回,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再讲出世间的净土,出世间净土也不是很单纯的,我们知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多。十法界里面相比,四圣法界是净土,色界、无色界都不是净土。再往上去,这个相比,一真法界是净土,四圣法界还不是净土。清凉在此地说得很好,出世间净土有两种,一种是「出世」,就是我们讲的十法界。四圣法界对六凡,那就是出世。阿罗汉居住的环境比人间清净,在什么地方?有很多佛菩萨、声闻、缘觉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但是他住净土,我们住秽土。学佛的同学们有许多人都去拜过《慈悲三昧水忏》,《慈悲三昧水忏》这个因缘是唐朝时候悟达国师生了一个人面疮,几乎要了命,迦诺迦尊者,这是大阿罗汉,救了他。这个故事我们不能在这里讲,讲了耽误很长的时间。《慈悲三昧水忏》前面有详细说明。

  他到四川去找这位尊者,依照尊者指示他的方向、方法,他找到了,看到阿罗汉的净土。人面疮治好,他离开了,离开之后回头再一看,这个境界没有了,一片荒山。跟法照禅师在五台山见到大圣竹林寺几乎是相同的,真正说明我们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凡圣虽然同居,凡见不到圣,圣知道凡,凡见不到圣。为什么?确确实实它是不同维次空间,只有真正有缘人,得佛菩萨威神加持,让你暂时把这个空间维次突破,你能够见到他的境界。不但这个地球上有圣人住在这里,还有许许多多鬼神也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也是不同维次的空间。鬼神不知道我们,我们也不知道鬼神。鬼神是凡夫,偶尔有特别的因缘,人跟这些鬼神可以在很短暂时间空间维次突破了,人跟鬼神可以交通。这些事中国有,外国也有,很普遍。

  特别在现在这个乱世,好像这些灵媒哪个地方都出现,来传递鬼神,有时候还传递天道,大概都是欲界天,像四王天、忉利天。夜摩以上就很少,很少听说,四王、忉利很多。鬼道、畜生道、地狱道,都有许多灵媒传递讯息。另外还有一种,在外国很流行的,催眠。用催眠的这种方法,让接受催眠的人说出他过去世、再过去世,我听说有一个人催眠能够说出他八十多世以前的事情,这可以说是深度的催眠。一世一世回过去,能够回到过去八十多世。他在这八十多世当中,在六道里头许许多多道他都曾经经历过。经历过畜生道、经历过饿鬼道,都能够把那个时候他生活的环境、状况,都能说出来。这些资料在国外已经相当丰富,我们也非常希望能把这些东西翻成中文。中国这方面也很多,也希望能翻成外国文,让我们对这些讯息都了解,对我们修学佛法能够增长信心,能够增长出离六道的愿望。这是讲出世间的,六道里头四圣法界是净土。

  第二种,讲「出世间上上净」,这我们一听就明白了。出世间上上净,那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那以什么为方便?六道里头我们知道,这佛在经论上常讲,以五戒十善、四无量心为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最合适的方法,最巧妙、最适合的就叫便。如果我们不能够修上品十善、不能够修禅定、不能够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舍就是放下、就是离,所以我们常讲你要舍五欲六尘的享受,要舍名闻利养、要舍贪瞋痴慢,你才能生色界、无色界。舍是放下。如果要生四圣法界、超越六道轮回,那要修九次第定。功夫就深了,要修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修四谛的,你能够契入阿罗汉的境界;修十二因缘的,你能够契入辟支佛的境界;修六度万行的,你是权教菩萨境界。你所得的净土是四圣法界的净土,没有出十法界。

  出世间上上净,这是讲法身菩萨,超越十法界。它以什么为方便?六度万行,而是以戒定慧三学、六度万行为方便。他的净土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修弥陀净土的,以什么为方便?以信愿行为方便。信愿行是个总纲领,这里头有细目。净宗学会成立,我们随顺佛陀教诲提出净宗修学的方便,我们取西方极乐世界,五个科目。第一个「净业三福」,这是你想取得西方净土基础的基础,决定不能缺少的条件;你要没有这个条件,你就决定不能往生。我们要知道,这个话不是我说的,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头讲的。首先要修这个,这里头一共三条十一句,是我们真正修净土的基础。

  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有没有去做?有没有认真努力去做?你要是没有做到,这一生你求生弥陀净土,那非常渺茫!念佛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你有这个基础念佛,那才行!没有这个基础,念佛不能往生。再说念佛念什么?佛是觉的意思,念佛就是念觉,净业三福是觉,不是迷。迷的人不孝父母,迷的人不敬老师,觉悟的人哪有不孝父母、不敬老师的?迷的人杀生吃肉,觉悟的人决定不干。迷的人造十恶业,觉悟的人决定不会造十恶业。念觉就是念佛,佛者觉也。

  第二条里面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前面两句你好懂,实际上也不容易。三皈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迷邪染回过头依觉正净,你真做到了吗?形式三皈不管用,要实质三皈。形式上我们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发愿,愿意做佛的弟子,愿意依教奉行、随顺佛陀教诲,净业三福是基本的教条,我们有没有做到?接著,持戒。「具足众戒」,众戒不多,五戒五条。只要把五戒十善真正做到,你肯定往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不犯威仪」也要重视,不犯威仪就是我们在上一次跟诸位讲的形象,威仪是今天讲的形象。我们的形象要好,要能令社会大众跟我们接触,他赞叹三宝,赞叹三宝,他阿赖耶里种善根。如果我们形象不好,人家看到的时候毁谤三宝、轻慢三宝,他就有罪。他有罪,我们有过。他为什么会造这个罪业?因为我的过失。我的过失是什么?我太随便了,我对我自己的形象疏忽了。这个形象是属於礼,我们穿的衣服,衣服叫礼服。《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一段就讲得很清楚,「形像鲜明」,我讲得很多,确确实实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在著重形象里面,修积无量功德。纵然你没有得清净心、你没有定慧,你所修的不是功德,也是无量的福德。所以,不能不重视形象。

  第三条里面「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读诵大乘」,对大乘经典常常读诵、常常听讲。「深信因果」,末后一句「劝进行者」,劝进是帮助别人,常常劝别人学佛。要把自己修学的成绩端出来给人看,人家才会相信。学佛,学佛有什么好处?你看看我这个样子,我这个样子不好,那就没话说了。人家一看你这个样子,「哎呀,你学佛学成这个样子,算了,我不学了。」你要端出好的样子来,让人家看到你生欢喜,看到羡慕。那是什么样子?通常讲的「智慧、德能、相好」。相随心转,心好相就好,心慈悲相就慈悲。

  我们前天在学校,看到和平中心创始人,一个老教授,那个相貌就是佛菩萨的相貌,非常慈祥。这个老教授已经退休了,以前我没见过。这一次学校为我设了一个午宴,他来参加了,我们看到非常欢喜。这个中心是他建议来成就的,他在世界上许许多多地区大学,都是在提倡促进和平、消弭冲突。人的心显的这个相不一样,慈祥、健康、长寿。年岁虽然大,头发、胡须全都白了,精神饱满,自自然然教人看到这个形象,心里头就服了,就知道他的思想、他的言论纯正,没有丝毫虚伪。这是方便里头我们取西方净土,方便里头第一条,最基本的。我们要不能做到,念佛不能往生。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接著看第六段,「明刹清净方便」: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清净方便海。】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明清净方便的大意,前面我们曾经就修学弥陀净土的方便,说我们净宗订的五个科目。第一个方便就是净业三福,其次六和敬,这一条不能疏忽。西方世界「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如果我们不善,怎么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我们的心不善、我们的行为不善,还是去不了!所以心行要善,要能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是往生弥陀净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世间不能跟一切人事物相处,那就变成往生的障碍。因此,六和敬非常重要。六和敬,实实在在讲,它依据的原理原则,就是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菩萨这两愿就落实在六和敬里头。我们要重视,要学能跟一切人和睦相处。无论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都是自己修行往生的增上缘,道理要懂,境界现前要知道怎样去转。

  第三,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六波罗蜜。起心动念要与三学相应,处世待人要不违背六波罗蜜。最后我们也是归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以此为方便,再具备信愿行这三个条件,这才能往生。信愿行三资粮是要建立在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的基础上,这个人决定得生,这一生决定不空过。所以我们这一生想真正求得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做弥陀的弟子,这个基本的条件,就是此地讲的方便,不能不具足。少一条,往生就没有把握。这五个科目门门具足,我们往生有信心、有把握。

  清凉大师又说:「出世间上上净」这里头又有两种:一种是「真极」,真极我们可以讲是究竟圆满。那是什么人?那是诸佛如来。第二种是没有真正做到究竟圆满,这是等觉以下。世尊在《仁王经》里面有两句话讲得很好,《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我们过去也曾经讲过。经上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这两句话就把「出世间上上净」这两种都说出来了。佛是究竟圆满的真净,菩萨是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他也是真净。在没有圆满这里面又说有两种:一种是「八地以上」,不动地,「一向清净」,菩萨的境界不可思议;第二种是七地以下,不像八地一向清净。为什么?我们知道七地菩萨还有退转,他一退就不净。不退是净,一退那个净就失掉,他才往下退。

  正因为是这个原因,佛才教给我们求生西方净土。为什么?西方净土纵然你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都证得三不退;经上讲得很好,「圆证三不退」,圆字不可思议。所以西方净土就比华藏净土殊胜,为什么?华藏净土七地以下还退,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都不退,成就容易。也正因为这个事实,所以文殊、普贤才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懂。从这些地方,这才真正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庄严。不取西方净土,那从前李老师讲的话,这个人「非愚即狂」,他不是愚痴一定就是狂妄。如果头脑清醒、思想是正常的,哪有不求西方净土的道理?这不可能的!

  愚狂是众生的大烦恼,我们自己有时候有,不能够觉察。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我、劝勉我,我半信半疑,对净宗不反对,也赞叹,但是自己不肯学。什么原因?不是愚就是狂!一直到自己讲《华严》这才觉悟了,才知道自己真的是愚痴、真的是狂妄,才把这个毛病改过来,死心塌地一心修学。换句话说,我这一生要是遇不到《华严》,让我死心塌地修净土,难!真的不容易。虽然我们也讲过《法华》、学过《楞严》,学得不够彻底,对於经教里头真实义不能够理解。在《华严》里面这搞清楚了,回头再看《法华》、《楞严》,求愿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定了。《法华》里头有,早年大意没发现;《楞严》里头有,也没有发现。诸位要知道,我是学《楞严》的,《楞严》过去也讲过六、七遍,真的是懵懵懂懂的,「二十五圆通章」我也只看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没有看到大势至,粗心大意!

  怎么会发现大势至菩萨也是个特别法门?给诸位说,这要感谢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把这章经文,这章经文不长,二百四十四个字,他把这段经文抽出来,附在《净土四经》后面,号称《净土五经》。印光大师这个作法,我感到很惊讶!所以回过头来把《楞严经》拿出来细细的来观察,才发现了。发现大势至菩萨跟弥勒菩萨两个人对调,按顺序,大势至菩萨在前面,弥勒菩萨在后面,因为他们是七大。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大势至菩萨是见大,弥勒菩萨是识大,顺序是这么排法的。结果《楞严经》上排法颠倒了,因为他们两个人太接近,换个位置不容易发现,不像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从前面调到最后,这非常明显,不容易!很多细微的地方,我们年轻学教都疏忽,老师讲经也没有特别说明,我们听众是粗心大意,这种情形,我相信许许多多年轻人学教,很容易犯这个过失。如果不是在经教上长年学习,过错总是不免,而自以为是,这是最大的毛病。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还以为自己学得不错,也以为自己讲得不错。最精彩的地方、最重要的地方疏忽了,这成什么话!所以世出世法,干哪一桩事都不容易,这是我们几十年亲身经历的。总算因缘殊胜,知道回头,回头是岸!

  就本宗华严教义来看,《华严经》上讲,「十信菩萨,即有净土。」跟一般大乘讲的不一样。何以十信菩萨就有净土?往下这个经文我们就看到了。实在讲,这里头佛也常讲,「心净则佛土净」。十信里头初信位,初信位何以有净土?他心清净了。这个道理讲得圆满,心净则国土净。修净宗修什么?就是修清净心。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修,修戒定慧三学。无论在什么场所,世法、佛法头一条要守规矩,守规矩就是持戒,要守法,守法就是持戒。决定不犯规,决定不犯法。这个规矩、这个法律是有问题的,对我们修行是有障碍的,要不要守?要守。「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这个地区如果是有法令禁止佛法弘传的,我们在这个地方就决定不能够弘传佛法。为什么?如果你在这个地方偷偷的还来弘扬佛法的话,你破坏了规矩,破坏了佛教的形象,这个事大!现在它有这个法律不准弘扬,也许过几年它就改正、它就修订了。

  学佛的人要有耐心,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不做违规的事情。又何况今天世界交通方便,是个开通的世界,这个地区禁止,那个地区不禁止,我们到不禁止的地方去弘法,到欢迎佛法的地方去弘法,这样就对了。诸佛如来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佛法里面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他不接受,这就是无缘。这个地区不接受,这个地区现在没有缘;那个地区接受,那个地区的缘成熟了。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你违法、犯规,破坏佛教形象,这就错了!你不要以为在这里弘扬佛法你有功,没有功!你把佛教形象破坏了。佛法的形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头都遵行的,怎么可以违犯?佛法是好事情,大好事情!我们知道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好事,但是人家不要,我们不能勉强去送,不可以!等到他什么时候觉悟了,欢欢喜喜来求,我们再恭恭敬敬送过去。

  所以学佛的人就是偷偷犯规都不可以,除非有特别因缘,那个特别因缘,我们没有智慧,我们不懂。像永明延寿大师,那是特别因缘,他犯法,他偷盗国库里面的钱财去放生,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用这个方法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度国王。所以我们看到他的结果这才晓得,他那是手段,那就是我们讲的高度的艺术,我们凡夫没有智慧做不到。他偷盗国库的钱,常常偷,以后被人发现,当然有一些嫉妒障碍的人,把这个事情揭穿,告到政府。政府来一查,他是学佛的老实人,实话实说,全招出来了。偷盗这些钱干什么用?放生,没有自己用,没有做自利的事情,放生。当时人说他愚痴、糊涂,怎么干这个事情!把这个事情报告到国王那里,国王说:那还是按照法律来处分。但是国王就想到那个法律处分是砍头,杀头的!绑到刑场,国王告诉执法的人,看他害不害怕。如果他的表情恐惧、害怕,就杀掉算了;如果他不害怕,一点畏惧都没有,把这个人带回来,带到我面前来,他要看他。永明大师被绑到法场杀头,一点恐惧都没有,执法的人员问他:「你为什么不害怕?」他笑著说:「我以一条命救千千万万的生命,我值得!所以欢喜接受国家的惩罚。我救了好多好多的生命!」执法的人把这个事情向国王报告,国王召见,赦免他的罪。问他:「你想做什么?」他想出家。国王成就他,做他的护法。

  那个就是特别因缘,那是特别的智慧、特别的手段,我们不能学!要懂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守法,一定要守规矩,决定不能够做犯法违规的事情,这样子我们心安理得。心安,心就清净;清净心就住净土,所以净土最重要的因素是心清净、身清净。身心清净,我们境界就清净,这是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勉励同学们的。《华严》确确实实是了不起的教学,在这个课程里面讲,初信位的菩萨就有他的净土。

  「净方便」就是「净因」,所以底下说「久近善友,得生有善友之刹中」。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不就是有善友的佛刹吗?而且是上善,不是普通的善。所以我们学佛要亲近善知识,要常常接受善知识的薰陶,这比什么都重要。要懂得远离恶知识,什么是恶知识?对於我的善心善行没有帮助的,我统统远离。对我的善心善行有帮助的,我要尽量的去亲近。实在找不到善友,经书是善友,佛像是善友,我供养佛像,天天看佛像,天天跟佛像在一起,天天读经书,诚心诚意的去读,读久了,意思自然明了。古人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很有道理。人一定要懂得亲近善知识,我们的善心、善愿、善行才能保得住,才能够不会被世缘染污。

  清凉在此地又告诉我们,前面讲庄严,「刹庄严」,那都从果上讲的;这一大段要讲清净,讲清净都从因上讲的。佛说法总是先说果后说因,让你看到果,你才会发心去修因。前面意思多半是在劝勉我们修善,而这一段是劝勉我们断恶。注子里头也有个比喻,比喻说得好,他说对於这个世界居住的环境,这个地方所讲的譬如「洗涤」,前面所讲的好比是「粉绘」装饰。当然,先要把它打扫干净,然后才能够装饰,意思讲得很圆满。清净方便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请看经文,经文也有十句,我们看长行第一句:

  【所谓诸菩萨亲近一切善知识同善根故。】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一句就是给我们讲要依靠善知识,「从明师受戒」,这是我们学佛第一个关键的因素。跟到一个好老师,你就会有成就;你跟一个不是真正善知识,那你要受很多辛苦,你这一生很难成就。尤其是第一个老师,第一个老师先入为主,以后你接触别人,你都会拿这个老师做标准,做一个辙码子,去量别人,这个麻烦!第一个老师是比什么都重要。亲近的老师太多、太杂,肯定是不容易成就,为什么?你的思想、思路乱掉了。古人求学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古人讲的师承,他跟一个老师,他跟老师的思想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条路!容易走出来。诸位要晓得,两个老师就是两条路,三个老师就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就是十字街头,你往哪里走?老师愈多愈糟糕,只能有一个,不能有两个。

  诸位要问,「法门无量誓愿学」,怎么学法?一个老师怎么学法?没错,这一个老师你毕业了,你才能够搞「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跟定这个老师,那个毕业的标准是什么?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这个标准,你可以离开老师,可以去参学,没有障碍了。五十三参就是这样的,善财童子跟的老师是一个人,文殊菩萨。在文殊这一会上他开悟,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毕业了!毕业出去参学,五十三参!「法门无量誓愿学」,他有条件、有资格。我们现在不行,我们现在听一个人的,就会受他影响,自己没有智慧,把自己的心搞乱,得不到清净心。清净心能开悟,你学得太多、太杂,变成什么?变成佛学常识,学到最后这是世间的佛学家,你成就的是什么?世智辩聪、记问之学。你会讲得头头是道,你的烦恼不断,你的习气不断,你的贪瞋痴慢不断,你还是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么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一定要亲近一个善知识,在一个善知识里头得清净心、得平等心,你得到了!如果得不到清净、平等,你就没有资格出师;中国古时候讲出师,现在人讲毕业,你就毕不了业。所以你跟定一个好老师,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指导你、帮助你,成就你戒定慧三学。那个戒就是规矩、方法,老师有一套方法、有一套规矩,你必须要遵守,你从遵守,你的心慢慢定下来、静下来了。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开了。到智慧开,老师自然就打发你,劝你去参学。参学是成就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

  这一句经文里面,『所谓诸菩萨』,不是普通人,这都已经毕业了,在自己老师那个地方修学完成,毕业了。毕业之后怎么样?『亲近一切善知识』,这不就是五十三参了吗?善财从文殊菩萨那个地方毕业,出来参学,他是菩萨,他不是普通人。他是什么菩萨?圆教初住菩萨,你看看他第一个参访的是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称为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初住菩萨。他要不到初住的程度,他就见不到初住菩萨,他也没有办法向初住菩萨学习。他参访哪一位,他的程度已经到达跟善友相等。就跟我们世间读书是一个道理,你是小学生,你亲近的是小学老师;你是中学生,一定亲近中学老师;你是大学生,大学程度,你一定亲近的是大学教授。菩萨参学亦复如是,你看他参访善知识是什么等级的菩萨,他的水平就达到这个等级。他到最后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等觉。一生成就,从凡夫地证到如来究竟的果位,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我们到哪里去找一个善知识来做依靠?这桩事情古人讲得好,「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去找?偶然之间遇到了,遇到是有因缘的,不是没有因缘,过去生中的缘、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才遇到。遇到之后你要具备好学生的态度。讲到好学生,《弟子规》就重要,这个课程在古代是教童蒙的,启蒙的。大多数是教什么年龄?五、六岁,还没有正式上学,五、六岁,正式入学前一、二年,学这个课程。这个课程父母教、兄长教,哥哥教弟弟。在家做好儿女,是父母的好儿女,在学是好学生,老师的好学生,好儿女的标准、好学生的标准就在《弟子规》。你然后亲近好老师,老师看到你确确实实具备做学生的条件,他会全心全力帮助你。你要不具足这个条件,老师想帮助你帮不上,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帮助你,帮不上忙,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好弟子、好学生,《弟子规》里面列的这些条文很多,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诚敬」这两个字。诚敬表现在生活、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弟子规》。所以印祖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这两个字,从初学一直到成佛都不能离开。成佛之后,诸佛菩萨还是以诚敬的心行度化一切众生。所以诚敬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它不是阶段性的,真诚恭敬!

  这个地方我们一看就晓得,他是菩萨参学,都是具足十分诚敬。现在亲近一切善知识,与一切善知识『同善根故』。具体的说明就是《华严经》最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也许有人要问,善财运气不错,遇到的老师是文殊菩萨,参访的这些善友都是佛菩萨示现的,所以他一生成就,我们没有这么好运。其实我们错了,我们是自以为运气不好,自以为没有遇到善知识,而不知道五十三参它是表法的,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表示社会上五十三种不同行业的人。既然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诸佛菩萨再来示现的,我们心里明白,除了我之外,我从早到晚遇到所有一切的人都是诸佛菩萨为我示现的,善财运气好,我也不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境随心转,看你自己是什么心。你自己用的是真诚心,所有一切人物无一不是佛菩萨示现的!所以我告诉同学们,世间所有一切众生,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能懂这个意思吗?你要是跟善财同样境界,你会承认我这个话,你听到我讲的,你会点头。人人都是佛菩萨,佛眼睛看一切众生是佛,菩萨眼目当中看一切众生是菩萨,凡人眼睛里面看佛菩萨也是凡人。境界是梦幻泡影,怎么个变法?从心想生。「唯识所变」,这不是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所以你真的搞通、搞明白,佛菩萨都在我们眼前,都在我们四周,从来没有舍离过我们。你能够常随佛学,你肯定这一生证得圆满无上菩提。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