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七卷) 2002/06/13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737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五段「刹庄严」,偈颂第八首:
【一切庄严吐妙云,种种华云香焰云,摩尼宝云常出现,刹海以此为严饰。】
这是重颂前面长行第八句,「或以出现一切宝香云庄严」,偈颂里面说了三种,这是举例而说,「宝香」。头一句讲「妙云」,从形相上来讲,可以说这是赞颂宇宙之间的现象,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星云、星团这个现象。「宝香」,长行里面跟诸位报告过,佛法在教学,我们今天讲,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表法。让我们六根接触六境,自自然然就觉悟,就不迷,就不邪,就不染。这不但是最高的教学艺术,实在说这是最高的生活艺术。从这些地方,我们不能不赞叹佛菩萨,如果不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圆满的相好。
佛法常讲大圆满,这个「大」的意思很深。「大」是什么意思?一一相好当中,一一相中都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这个德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高度的艺术、善巧方便,这才叫真正圆满、究竟圆满。这个话怎么讲?一一微尘展现著大圆满,一一毛端展现著大圆满,无有一法不展现大圆满,这是奇妙!所以称为不可思议。什么人能够体会得?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提示说得好,这几段经文他都讲「唯明净刹」,难道我们这个刹土就看不见吗?为什么一定要菩萨的净土他才能看见?没错,我们居住的刹土跟菩萨净土无二无别。菩萨心净,所以他能觉察到,他看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这个世间的人迷惑,心不清净,同样的刹土我们见不到。
有没有人见到?有!宗门教下,过去千百年当中,许许多多开悟的人、证果的人、契入境界的人他们知道,我们从他的言语当中、从他的著作当中看到的很多。不但是修行证果的人,连世间心思灵敏的学者们,现在人所谓的文学家,我们看他写的诗词歌赋,其中也能够体会到;纵然他没有证得真实,相似的境界他确实得到了。苏东坡居士,我们知道他并没有开悟,他去游庐山,他能够写出「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是见到这个境界。他要是没有见到,他怎么能写得出?我们一般人讲这是灵感、灵机,没错!可惜的是我们这世间像这种才华的人,像这种灵知的人,少!菩萨刹土里面就多,不但多,个个都比苏东坡高明。华严境界在他们就像我们现前生活的境界没有两样,他们生活在华严境界里头。
从种种香气,就提醒自己要修戒定慧,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都要与五分法身香相应,时时刻刻提醒。由此可知,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烦恼薰染的不善习气太重,菩萨净土还是一样不能放松,六尘境界一分一秒都没有间断提醒一切众生。为什么?菩萨有退转,你要是不提醒他,他就退转了。即使是这样的提醒,菩萨还有没有退转的?跟诸位说,还有!从这个地方我们体会到,烦恼习气那个薰习力量的强大。到什么时候不退转?大乘经教佛告诉我们,到八地才不退转,七地菩萨还会退。清凉在此地讲,这几大段统统讲的是净刹。大师给我们这个提示,意思很深。净刹尚且如是,何况我们的五浊恶世?这是染污到极处。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佛法薰习的时间太少,烦恼薰习的时间太长。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自己平心静气的想一想,我在这二十四小时当中,是佛法薰习的时间长,还是世俗薰习的时间长?你想一想,你不就知道了吗?
娑婆世界众生,楞严会上说得很好,文殊菩萨拣选圆通,说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句话我们要重视。薰染最容易的是听,其次是眼见,眼见不如耳听印象深刻。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这用音声,让你从早到晚接触的是正法。正法薰修,根性利的,三年五载他觉悟了。觉悟之后,还是每天一样的薰修,为什么?要不薰修,他会退转。即使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还是会退转。到八地谈何容易?八地菩萨才不退转,不是个简单事情!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四十一品无明,十住、十行、十回向破了三十品,从初地到八地又破了八品,四十一品无明要破三十八品才不退转,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三贤十圣,十圣里面只有最后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不退转,十圣前面七个位次还是退转,所以薰习不能中断。
地上菩萨尚且如此,我们博地凡夫修学佛法常常中断,这怎么行?以一天的时间来讲,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我们薰习几个小时?中断几个小时?这才晓得我们功夫为什么不得力。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他讲的是往生,「三辈九品不同,总在於缘」,这些开示非常重要。为什么会有四土三辈九品?缘不同。什么缘?薰习的缘。我们遇不到好的老师、好的同参道友、好的修学环境,缘!从前缘是真难,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去找个老师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给你讲经?这不可能的事情!能够遇到一个善知识,每天给你讲一两个小时,那就很不容易了。在学校念书,一天也不过是五、六堂课,五、六个小时老师来教你。二十四小时,听老师教诲只有五、六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要受社会的污染、世俗的污染。现在世俗污染严重,最严重的污染是电视,现在再加上网路,怎么得了?电视跟网路没有罪,它是工具,问题在节目的内容。
我们知道这个工具是薰习最殊胜的一个器具,为什么不好好的利用它?没有人想到。什么原因?我们现在世间人福薄,没福!如果我们有福报,一定就有人会想到。如果今天的电视、今天的网路,所有电视频道、所有网路都在讲经说法,你二十四小时的薰习都不会中断,你的成就,我们深深相信如同善财童子一生圆满。《华严》最后五十三参,就是给我们显示这种殊胜的因缘,他不间断。现在我们如果利用这些科学工具,做得到,不是做不到。这个世间确实有一些有这个能力的人,自己有财力或者是集合大众的财力,来建一个这样正法的卫星传播公司,挽救世道人心,使这个世间人有机会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闻法,能够听到佛菩萨的教诲、神圣的教学。过去方东美先生常常感叹的说:这么好的工具,可惜不会利用它。我们读经看到「香光庄严」,表法的意思再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薰习,长时薰习!
『刹海以此为严饰』,如果我们今天这个地球上所有的卫星广播、所有的这些网路,都播放佛菩萨圣贤的教诲,这个地球庄严、殊胜!六道五浊恶世很容易转变成菩萨净土,不是不能!众生有福,就会感得佛菩萨神圣来给我们做增上缘,根本的因素是人心,人要有福,人要有善心。也许还要经过一次大劫难,人才能够醒悟过来,他要不能醒悟过来,难了,太难了!再看下面第九首:
【十方所有成道处,种种庄严皆具足,流光布迥若彩云,於此刹海咸令见。】
第三句「迥」,不好讲,是不是「回」字?流光布回若彩云。《宋藏》里面这个字是回字,但是在其他藏经里面都是用迥字。迥,讲也能讲得通,迥可以作深远来解释。我们看这首偈:
『十方所有成道处』,这是讲菩萨示现作佛,那个处所太多了。菩萨何以示现作佛?菩萨没有心,菩萨没有意思,菩萨总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由此可知,菩萨的示现是众生所感,众生之缘。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这些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萨就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者,他就现声闻身;应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者,他就现比丘、比丘尼身;应以长者、居士身得度者,他就现长者、居士身,没有一定的身相,也没有定法可说,完全是随顺众生;普贤十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此,菩萨示现佛身那个处所就是「成道处」。
十方世界,我们现在知道世界是重叠的,我们现前这个地方,我们这个教室、这个讲堂,有没有菩萨在成佛?可能有,我们见不到。菩萨成佛,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他度另一类众生,跟我们生活在不同维次空间。空间虽然重叠,我们见不到他们,他们也见不到我们,彼此并不相妨碍。就好像我们电视画面一样,我们现在知道电视画面同在这一个画面上,这里面有几百个频道,这些频道都重叠,我们按哪一个频道,画面出现了,再换个频道,这画面立刻就换了。世界就像这个样子的。所以,哪一个地方不是佛成道处呢?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种种庄严皆具足』,佛成道的处所,示现成道,示现大圆满。大圆满,诸位总要记住,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无量无边的庄严总不外乎这三大类,这三大类把所有一切庄严统统都包括尽。这三种圆满里头,最重要的是智慧,德能、相好都离不开智慧。佛法的修学是以智慧为根本,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要能够相信。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这个经后面「出现品」里,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三个圆满,一切众生跟佛的大圆满无二无别,完全是一样的。一切众生都有佛一样的智慧,有佛一样的能力,有佛一样的相好;那个相好,大经上讲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真正跟你讲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既然一切众生都有,现在为什么没有?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一句话说破了!我们凡夫把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德相丧失了,什么原因?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把你的能力统统丧失尽,可惜!佛慈悲现相来教导我们,教什么?没有教别的,帮助我们恢复自性而已。怎么恢复法?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们一般人讲:你就成佛了,你就跟诸佛如来一样,无二无别!所以众生成佛不难,放下就是!现在麻烦在哪里?就是放不下,麻烦就在此地。你什么时候放下,你什么时候成佛。而且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你放下一分,你得一分利益,就是说你的智慧透一分;你放下两分,就透两分,你放得愈多,你的智慧愈增长。你要是坚固的妄想分别执著,你的般若光明也就是你的智慧一分都透不出来。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是障碍,它把你的光遮住了,你那个光透不出来!
譬如一盏灯,我们自性般若智慧好像是这盏灯,这盏灯很亮、很光明,光并没有失掉;现在你用纸张把它蒙起来,你蒙一层还是很亮,蒙两层、蒙一千层、蒙一万层,它一点光都没有了。我们现在自性般若的光明,上面蒙的层数有千万层、万万层,所以一点光都没有了。我们去掉一层,这一层是功夫,确实它就透一点点光。所以放下要不断的放,天天要放下,年年要放下,从初发心证到等觉菩萨还要放下。等觉菩萨距离佛果还有一品生相无明,好比那一盏灯它还有一张纸蒙在这里,这是等觉菩萨。到如来果地、究竟果地,最后的障碍也去掉了,完全没有障碍,跟佛确实是一样。所以佛说你本来是佛,只不过你的智慧、德能、相好是有障碍的,虽有障碍,你并没有失掉,这是真的。如果有得有失,这是假的,虚妄的。真的,永恒不生不灭。
我们自性的般若智慧不生不灭,自性的万德万能不生不灭,自性的相好不生不灭,这是真的。佛把这些事实真相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奈何众生不相信!不信的人多,信的人少!信的人里面,半信半疑的人多,真信的人没有几个。套一句宗教里面的话来说,「信的人有福!信的人得度!」我过去在初学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李老师指导我,对於佛法某些结论抱著怀疑的态度,特别是净土经论,没有真正的信心。他老人家劝我,他说:「即使净土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说,不是真的,自古以来多少这些大德,他们的德行、道行、学问、修持,那比我们不晓得高多少倍!他们都信,我们信一次也不妨!即使不是真的,那么多人都上当,我跟著上一次当算什么!」老师这样的劝导我,我非常感激,他在帮助我增长信心。增长多少?有限!你才晓得「刚强难化」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自己刚强难化。
我跟同学们说过,我归依净土、真正起信,不再怀疑,一心一意修学,是得力在《华严》。过去在台湾,民国六十年,民国六十年是公元多少年,你们算算看,我民国六十年第一次讲《华严经》,连续讲了十七年。这十七年当中常常出国,到国外弘法。一出国就中断,一年在台湾居住的时间大概三、四个月,所以这部经十七年只讲了一半。我是《八十》、《四十》同时讲的,八十卷《华严》讲一半,四十卷《华严》也讲一半,都没有讲完。但是因为讲《华严》,我对於净土深信不疑,这真的回过头来了。《华严》是最有说服力,文殊、普贤求生西方净土,善财童子求生西方净土。他出来参学,第一位遇到的是德云比丘,《八十》经讲德云比丘,《四十》经讲吉祥云比丘,吉祥跟德是一个意思。教善财念佛,他自己本身修的是般舟三昧,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头一个老师是先入为主。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一个开端,一个毕业,都是净土。
再看看经上讲的,「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这还有什么话说?这些人都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不归心净土,那这个人头脑有问题。如果他头脑没有问题的话,我相信他要是看到这个现象,肯定死心塌地归依净土。李老师当年,非常可惜他没有把《华严经》搬出来给我看,那我真的就相信,没有话说了。实实在在是不思议的法门,当生成就的佛法。当生不是普通成就,是究竟圆满成就。也是这一句经里面讲的,「种种庄严皆具足」。
『流光布迥』,流光是讲他的影响力;迥,是深远,他的影响力展开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彩云』是比喻,就像空中的彩云在天空当中展布,放出异彩。我们从这个比喻来看,佛法修学、弘扬,特别是佛在经典上常常嘱咐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就是「流光布迥若彩云」。受,完全接受,不容易!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接受佛菩萨的教训,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佛菩萨教我们怎么想,我们就怎么想;佛菩萨不教我们怎么想,我们就决定不能想;佛菩萨教导我们怎么说、怎么做,我们就依教奉行;佛菩萨说这个不能说、不能做,我们连念头都不能生,这叫随顺佛陀教诲。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成见统统放下,为什么?我们知道那是造业的东西,造业的东西要不放下,你就不能随顺佛菩萨的教诲。诸位要晓得,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是随顺性德,性德就是智慧、就是德相。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个意思还没讲完,下一堂我们接著再说。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九首,末后两句:
【流光布迥若彩云,於此刹海咸令见。】
『流光布迥若彩云』,这是说菩萨现身说法影响所及,这个影响的面非常广大,影响的时间很长。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作佛,这个示现不是一次,《梵网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这一次的示现是第八千次,常常到世间来演戏。这一次示现影响的面多大?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影响到全球;时间多长?一万二千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中国史书里面的记载,三千零二十几年;外国所传说的是二千五百多年,中国跟外国记载差不多相差六百年。这个我们姑且不论,总而言之,他影响时间这么长,我们学佛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的形象重要!现在的佛教,在社会上不受大众的重视,换句话说,社会大众瞧不起你、看轻你,什么原因?我们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疏忽了形象。本来这个形象是自自然然的庄严,清净庄严,用不著修饰,济公长老穿的衣服破破烂烂,看他的举止好像疯疯癫癫的,你仔细观察,他自然有一副庄严的相,令人尊敬。宗门教下,你看看祖师大德们,他们法相庄严,我们今天讲形象好、招牌好,他不是修饰的、不是化妆的,他是自自然然的。服装整齐清洁就是庄严,不必华丽。但是这种形象,我们就是想学也学不来的,为什么?人家修持上得来的。你没有修持的功夫,你哪有这个庄严相?菩萨作佛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去修因,好因他才得好相,相好是果报。一百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才能够修得广长舌相,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住,一百劫不妄语!
每一个相好它都有业因,他要去修因。所以这个相不是装扮的,是自自然然流露的。我们没有这个德行,过去没有修,现在也没有修,但是总要记住,至少出门或者是在家里面、道场里面接触大众,尤其是宾客来参访的这些学人,我们的服装要整齐,这是最低的限度。服装穿得邋邋遢遢,人家怎么能够看得起你?对你怎么能够生起信心?大的道场像佛光山、像慈济,他们对於这些就很重视。行住坐卧四威仪他们很讲究,一点都不含糊。这个作法是正确的、是对的,我们千万不要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要实质,不重外表」,错了!我们重实质不重外表,你要晓得,诸佛菩萨还重外表!重实质是自行,重外表是化他,那不是为自己。戒律精严,生活规律,在一个老修行来讲这是化他;自己?自己已经成就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自己定慧已经具足,还要装模作样干什么?利他!做给别人看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释迦牟尼佛在世是为别人表演,不是为自己,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是为别人说,不是为自己。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自己修学要重视什么;接触大众,那要讲影响,「流光布迥」这是影响。令一切众生看到、听到、接触到,对於佛法起恭敬心、起仰慕心,这就对了。
如果一切众生看到我们这个形象,对於佛法生起疑惑心,或者是排斥,甚至於造成误会,我们有罪!他为什么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是因为我的形象不好,让他怀疑而生起毁谤三宝的念头、毁谤三宝的行为。我把他引起来的毁谤,我的罪!我的罪重,他的罪轻。特别是出家人,古谚语里头讲得好,「地狱门前僧道多」,什么人堕地狱?出家人堕地狱。出家人为什么堕地狱?造成社会大众对三宝的误会,不信三宝、怀疑三宝、毁谤三宝,这个重罪是出家人造的,所以要堕地狱。由此可知,佛弟子形象不能不重视,现前的社会重视形象、重视包装,我们对於这一点千万不能够疏忽。如果更有实质的修行,那当然你的影响力大,你的影响深,影响是深入人心,影响到全世界,影响到几十年、几百年,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读这一句不能不知道,读这一句要晓得怎样来学习。
学佛,实实在在的话,这些年当中我们在各地方讲经,用的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我们要常常记在心上。我们的点点滴滴是社会大众的模范、是社会大众的表率,师是表率,范是模范。所以常常要想、要检点:我动念头、起心动念,这个念头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模范?我这个样子、我这种行为,可不可以给社会大众做表率?这两句话念念不能忘,常常放在案头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做到?我要分秒不舍;你的道业当然有成就。你要是把这两句话忘掉,你的道业怎么会有成就?
『於此刹海咸令见』,「刹海」就是清凉大师讲的净刹,菩萨刹海里头那是常见的,没有一样不如法,没有一样不称性,所以它是真的庄严,我们应当努力来学习。再看最后一首偈:
【普贤愿行诸佛子,等众生劫勤修习,无边国土悉庄严,一切处中皆显现。】
这一首结归普贤。『普贤愿行诸佛子』是哪些人?在本经里面讲,是华严会上众菩萨。为什么?华严会上菩萨众里面班首,我们现在讲大众团体里面的班长,是普贤菩萨。副班长是文殊菩萨。佛法里面称为上首,上首一般人不好懂,我们讲这个班有班长、有副班长,大家好懂。班长领导全班的同学,他用什么领导?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普贤愿行诸佛子」。我们虽然在娑婆世界,有幸能够遇到净土法门、能够修学净土法门,凡是修学净土法门的,都是普贤愿行诸佛子。怎么知道?你不知道,可见得你没有真修,你如果真修,那你当然知道。《无量寿经》经文开头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想想,净土会上这些同学们是不是普贤愿行诸佛子?所以修净土就是修普贤愿行。
前清咸丰年间魏默深老居士,把《普贤行愿品》最后这一卷附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有道理!他读过《无量寿经》,而且还做会集本。我想他对《无量寿经》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印象一定非常深刻,所以把《普贤行愿品》找出来附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修净土的同学,心量不大怎么能生净土?普贤菩萨跟一般大乘菩萨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心量大,普通大乘菩萨心量没有这么大,普贤的心量是真正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点都不假!小心量的人决定不能往生,不能容人,不能容物,即使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这个事实,求往生的同学们不能不知道。到时候你千万不要误会你念佛不灵,说念佛都能往生,你念佛这么勤苦,你都不能往生了,佛骗了你。佛没有骗你,是你自己错解佛经。
佛经上讲的没错,「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懂不懂?你有没有去做?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全部《华严经》,当然这个对你来讲,难!你做不到!菩萨慈悲,知道你难度,你做不到,特别提出纲领。总纲领十条,这个你好记,多多少少要去做,尽心尽力去做,你念佛往生才有希望。不能够说只念佛号,普贤行愿这个十条十大愿王,一条都不理会,这个不行!这不能往生。「礼敬诸佛」就是一切恭敬,一切人、一切物,那个「物」是包括九法界的众生,我们常讲「人物」;九法界众生包括一切动物,甚至於包括一切植物、一切矿物,我们对它有没有恭敬?这张桌子,我们对桌子有没有恭敬心?这把椅子,对椅子有没有恭敬心?没有恭敬心,不能往生。恭敬是爱心。对它怎么恭敬?桌子摆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这是对它恭敬;恭敬是为它服务。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恭敬,那叫「礼敬诸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蚊虫、蚂蚁都是未来佛,你瞧不起它,你随意的伤害它,你伤害未来佛!所以障碍你往生,就这么个道理。
「称赞如来」,这一句有差别,要赞善,不赞恶。如来,是从心性上说的;诸佛,是从形相上讲的。形相上没有差别,一定要恭敬。称赞呢?要顺心性,随顺心性我们要称赞,善事!违背心性,恶事!恶事不称赞。供养是平等的,无论是善人恶人、好人坏人,我们以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供养,布施供养,这个没有分别,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普贤菩萨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对一切众生真正做到如来教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末后一句「普皆回向」,心量放大了。普皆是对什么?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这里面「等法界微尘数众生」,这心量统统包括到了,这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叫「普贤愿行诸佛子」。
我们要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一家人不能包容,不能往生。这一个地区的人不能包容,你还在这里分别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到底什么原因?没人知道。我这样跟大家一提示,你想一想你就明白了。然后才晓得,我们自己真的要想在这一生当中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应该要怎样修。修行,自己特别要清楚我应该怎么做,不是要求别人应该怎么做。善财童子,你仔细去看看,从来没有一个念头要求别人怎么做,总是回过头来要求自己要怎么做。自度真正是度他,自己没得度,天天要求别人得度,哪有这个道理?没这个道理!会学佛的人是修自己,成就自己,知道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一切众生。为什么?成就自己这个形象就给众生做榜样。
所以,见到一切众生善,我们要想到:我有没有?如果没有,赶快学!如果有,要保持,不能失掉。见到众生不善,立刻回过头来想自己「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自己的善知识,都是自己的恩人。真正行菩萨道、真正学佛,是佛的好学生,没有一个不是永恒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那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证得究竟圆满佛果之后,还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希望我们同学要深深的去体会这个意思。
底下一句说得好:『等众生劫勤修习』,劫是长时间,是时间的单位。前面跟诸位细说过,这里就不再说了。多少劫?真的是无量劫。「等众生」数,这个世间众生有多少?此地讲众生,不是我们地球上众生,也不是讲我们这个银河系里的众生,是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头所有众生,一个也不漏!没有法子计算。永远没有停止,永远没有休息,你要勤劳修习。『勤』是勤奋,勇猛精进。『修』是修正,把我们所有一切的过失、一切的错误修正过来。修正的标准,是自性的性德。什么是错误?违背性德就是错误,随顺性德那就是正确。我们没有明心见性,这个标准我们到哪里去找?佛菩萨就是我们的标准。为什么?佛菩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他的思想见解、他的言语造作,都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那我就知道,我一看就晓得,那个样子就是自性流露,就是随顺自性。
所以佛的言行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佛的知见把它记录下来,就叫经典。绝对不是造作的,所以佛没有说著作,这《华严经》不是说著作。佛说的,不是著作。著作是什么?我有意思在里头,那是我的著作;你有意思,那是你的著作。佛没有意思,佛没有起心动念,是自性里头自然的流露,所以它不是著作,他没有著作。自性是平等的,大乘经上佛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一切佛,这一切佛里头包括所有众生,为什么?所有众生是未来佛,十方三世佛,共一个自性。所以佛菩萨证得自性之后,我们看到,「啊!我自性就是那个样子」。随顺经典的教诲,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这个不能不知道。你真正知道了,我不是跟释迦牟尼佛学,我是随顺自己的性德。我自己没有明心见性,释迦牟尼佛引导我,引导我随顺自性性德。这种教学怎能不让人五体投地?还有什么话说?
你要问:真正的老师是谁?真正的老师是自性,性德是老师。佛依它,菩萨依它,我们所有学佛的人都依它,佛陀教育跟世间所有一切教育真的不一样。我们有了标准,你才懂得怎么修正。经论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所以经不能不读,不但要读,要多读!深解义趣,我们才谈得上修。如果你读得不多、解得不够深,你怎么个修法、修证?怎么修法?一起心动念都错了,总是随顺错误。什么人真正想到要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行为?谁想到?然后你才晓得,学佛的人不少,修行的人不多。这话是真的,真正把行为修正的人不多!学佛不懂得修行。
诸位要知道,修行不是在形式上。修行在哪里修?在起心动念之处。念头才起,就觉悟了。所以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你是凡夫,凡夫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要是念头不起,你是圣人,你不是凡夫了。凡夫总是妄念纷飞,所以修行第一个是把妄念止住,把妄念减少,减少到最后一个妄念都没有。其次要懂得把妄念修正为正念,譬如起心动念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好处,这是妄念,我要把它修正过来,修成正念。什么是正念?起心动念想到众生的利益、众生的好处,不想自己,这个念是正念。经典上所说的,佛菩萨所讲的,念念都是利益众生,没有一念是为了利益自己的。大乘经上说自己也是说众生,为什么?自他不二。生佛一体,众生跟佛是一体。
这是把错误的念头、想法看法修正过来,念头修正了,行为自自然然就修正了,不再做自私自利的事情。自己宁愿受苦,希望别人享福,行为上变过来了。我自己生活苦一点,我能多节约一点帮助那些苦难的人,常常有这个心,常常有这个念头,自自然然他就有这个行为。自己在日常物质生活上省吃俭用,一点都不会浪费,点点滴滴节省下来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帮助那些在受苦的人。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不问他是不是我们自己一族,也不问他是不是学佛,只要看到众生有苦有难,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立刻就去帮助,尽心尽力为他服务。这种心行是正确的。
「修」是修正,诸位一定要搞清楚;「习」,习是落实,要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要落实在生活上,佛陀的教诲真的有用了。如果你所学的跟你的生活完全脱了节,为什么脱节?你没有修,变成没有用了,所学非所用,结果怎样?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得不到效果,这是所有同学不能不知道的。并不一定限制在净宗,世出世间的圣学、圣人的教诲,都应该用这种态度来学习。要勇猛精进,不断向上提升自己的境界,你会愈学愈快乐,愈学愈欢喜,真的所谓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你得受用,真得好处。
佛在大乘经上说教学的目标,也可以说学习的宗旨,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真的一点都不假!他说的离苦我们不懂,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生活很苦,每天出去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生活很苦。佛离苦了,我们看到很苦,「没离苦,他怎么说离苦?」他真离苦了!所以我们连苦乐这两个字都不懂,而我们是以苦为乐,真的是世间人所谓麻木不仁。佛经称六道凡夫为「可怜悯者」,我们读到这句话感触很深!佛讲得没错,确实是可怜悯者,苦中作乐。我常常在讲席里头用比喻说,众生所享的那个乐,就像我们现在社会上所讲的吸毒、打吗啡,吸毒、打吗啡,他认为那个很乐。我们看得很清楚,那是苦。一点点短暂几分钟那种乐,他要付出多少代价!甚至於把自己生命都付出去了。
六道众生,尤其是欲界,确确实实他们贪图的那种享受,真的就是吸毒、是打吗啡。他吸的是什么毒?贪瞋痴三毒,你们想想对不对?贪瞋痴念念增长,与日俱增,就是这个现象,多可怜,多悲哀!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他没有知觉。局外人看得清楚,佛菩萨是六道局外人,佛菩萨在六道之外看到六道众生可怜!我们如果不是佛菩萨提醒,我们在六道里头怎么可能觉悟?怎么可能不堕落?怎么可能不被污染?
末后两句:『无边国土悉庄严,一切处中皆显现』,这两句话是真的,但是业障深重的凡夫见不到。「无边国土」,这是讲普贤大士之德,也是直接说明大方广佛华严的教诲。这种教学就是现代社会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大方广佛华严》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里面最圆满的课程、最具体的课程,这个课程的教学遍及虚空法界,所以「无边国土悉庄严」。有这个大教,那就是无比殊胜庄严的国土。「一切处中皆显现」,无缘的人见不到。《华严经》在我们这个世间,有!在这几十年当中,至少在最近三十年当中,我们从开讲《华严经》那一天,就印《华严经》流通。最早我用的本子是上海佛学书店的版,我们在台湾翻印,把它缩小,缩成袖珍本的小册子,携带非常方便。一套一共是十二册小册子,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印,台湾钱这一套是二十四块钱,两块钱一本,我们第一次印了一千本。第二次我们曾经印过晋唐翻译的三种《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完全是经文,没有注解。我们印的是平装本,《六十华严》十六册,《八十华严》二十四册,《四十华严》十册,我们用一个盒子装起来,也相当美观,流通到全世界。
「一切处中皆显现」,显,太难了,你要没有契入,你怎么能够显现?要契入,要真的修行,要得华严三昧,你才能契入。这一段「刹庄严」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五段「刹庄严」,偈颂第八首:
【一切庄严吐妙云,种种华云香焰云,摩尼宝云常出现,刹海以此为严饰。】
这是重颂前面长行第八句,「或以出现一切宝香云庄严」,偈颂里面说了三种,这是举例而说,「宝香」。头一句讲「妙云」,从形相上来讲,可以说这是赞颂宇宙之间的现象,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星云、星团这个现象。「宝香」,长行里面跟诸位报告过,佛法在教学,我们今天讲,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表法。让我们六根接触六境,自自然然就觉悟,就不迷,就不邪,就不染。这不但是最高的教学艺术,实在说这是最高的生活艺术。从这些地方,我们不能不赞叹佛菩萨,如果不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圆满的相好。
佛法常讲大圆满,这个「大」的意思很深。「大」是什么意思?一一相好当中,一一相中都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这个德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高度的艺术、善巧方便,这才叫真正圆满、究竟圆满。这个话怎么讲?一一微尘展现著大圆满,一一毛端展现著大圆满,无有一法不展现大圆满,这是奇妙!所以称为不可思议。什么人能够体会得?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提示说得好,这几段经文他都讲「唯明净刹」,难道我们这个刹土就看不见吗?为什么一定要菩萨的净土他才能看见?没错,我们居住的刹土跟菩萨净土无二无别。菩萨心净,所以他能觉察到,他看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这个世间的人迷惑,心不清净,同样的刹土我们见不到。
有没有人见到?有!宗门教下,过去千百年当中,许许多多开悟的人、证果的人、契入境界的人他们知道,我们从他的言语当中、从他的著作当中看到的很多。不但是修行证果的人,连世间心思灵敏的学者们,现在人所谓的文学家,我们看他写的诗词歌赋,其中也能够体会到;纵然他没有证得真实,相似的境界他确实得到了。苏东坡居士,我们知道他并没有开悟,他去游庐山,他能够写出「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是见到这个境界。他要是没有见到,他怎么能写得出?我们一般人讲这是灵感、灵机,没错!可惜的是我们这世间像这种才华的人,像这种灵知的人,少!菩萨刹土里面就多,不但多,个个都比苏东坡高明。华严境界在他们就像我们现前生活的境界没有两样,他们生活在华严境界里头。
从种种香气,就提醒自己要修戒定慧,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都要与五分法身香相应,时时刻刻提醒。由此可知,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烦恼薰染的不善习气太重,菩萨净土还是一样不能放松,六尘境界一分一秒都没有间断提醒一切众生。为什么?菩萨有退转,你要是不提醒他,他就退转了。即使是这样的提醒,菩萨还有没有退转的?跟诸位说,还有!从这个地方我们体会到,烦恼习气那个薰习力量的强大。到什么时候不退转?大乘经教佛告诉我们,到八地才不退转,七地菩萨还会退。清凉在此地讲,这几大段统统讲的是净刹。大师给我们这个提示,意思很深。净刹尚且如是,何况我们的五浊恶世?这是染污到极处。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佛法薰习的时间太少,烦恼薰习的时间太长。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自己平心静气的想一想,我在这二十四小时当中,是佛法薰习的时间长,还是世俗薰习的时间长?你想一想,你不就知道了吗?
娑婆世界众生,楞严会上说得很好,文殊菩萨拣选圆通,说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句话我们要重视。薰染最容易的是听,其次是眼见,眼见不如耳听印象深刻。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这用音声,让你从早到晚接触的是正法。正法薰修,根性利的,三年五载他觉悟了。觉悟之后,还是每天一样的薰修,为什么?要不薰修,他会退转。即使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还是会退转。到八地谈何容易?八地菩萨才不退转,不是个简单事情!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四十一品无明,十住、十行、十回向破了三十品,从初地到八地又破了八品,四十一品无明要破三十八品才不退转,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三贤十圣,十圣里面只有最后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不退转,十圣前面七个位次还是退转,所以薰习不能中断。
地上菩萨尚且如此,我们博地凡夫修学佛法常常中断,这怎么行?以一天的时间来讲,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我们薰习几个小时?中断几个小时?这才晓得我们功夫为什么不得力。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他讲的是往生,「三辈九品不同,总在於缘」,这些开示非常重要。为什么会有四土三辈九品?缘不同。什么缘?薰习的缘。我们遇不到好的老师、好的同参道友、好的修学环境,缘!从前缘是真难,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去找个老师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给你讲经?这不可能的事情!能够遇到一个善知识,每天给你讲一两个小时,那就很不容易了。在学校念书,一天也不过是五、六堂课,五、六个小时老师来教你。二十四小时,听老师教诲只有五、六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要受社会的污染、世俗的污染。现在世俗污染严重,最严重的污染是电视,现在再加上网路,怎么得了?电视跟网路没有罪,它是工具,问题在节目的内容。
我们知道这个工具是薰习最殊胜的一个器具,为什么不好好的利用它?没有人想到。什么原因?我们现在世间人福薄,没福!如果我们有福报,一定就有人会想到。如果今天的电视、今天的网路,所有电视频道、所有网路都在讲经说法,你二十四小时的薰习都不会中断,你的成就,我们深深相信如同善财童子一生圆满。《华严》最后五十三参,就是给我们显示这种殊胜的因缘,他不间断。现在我们如果利用这些科学工具,做得到,不是做不到。这个世间确实有一些有这个能力的人,自己有财力或者是集合大众的财力,来建一个这样正法的卫星传播公司,挽救世道人心,使这个世间人有机会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闻法,能够听到佛菩萨的教诲、神圣的教学。过去方东美先生常常感叹的说:这么好的工具,可惜不会利用它。我们读经看到「香光庄严」,表法的意思再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薰习,长时薰习!
『刹海以此为严饰』,如果我们今天这个地球上所有的卫星广播、所有的这些网路,都播放佛菩萨圣贤的教诲,这个地球庄严、殊胜!六道五浊恶世很容易转变成菩萨净土,不是不能!众生有福,就会感得佛菩萨神圣来给我们做增上缘,根本的因素是人心,人要有福,人要有善心。也许还要经过一次大劫难,人才能够醒悟过来,他要不能醒悟过来,难了,太难了!再看下面第九首:
【十方所有成道处,种种庄严皆具足,流光布迥若彩云,於此刹海咸令见。】
第三句「迥」,不好讲,是不是「回」字?流光布回若彩云。《宋藏》里面这个字是回字,但是在其他藏经里面都是用迥字。迥,讲也能讲得通,迥可以作深远来解释。我们看这首偈:
『十方所有成道处』,这是讲菩萨示现作佛,那个处所太多了。菩萨何以示现作佛?菩萨没有心,菩萨没有意思,菩萨总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由此可知,菩萨的示现是众生所感,众生之缘。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这些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萨就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者,他就现声闻身;应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者,他就现比丘、比丘尼身;应以长者、居士身得度者,他就现长者、居士身,没有一定的身相,也没有定法可说,完全是随顺众生;普贤十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此,菩萨示现佛身那个处所就是「成道处」。
十方世界,我们现在知道世界是重叠的,我们现前这个地方,我们这个教室、这个讲堂,有没有菩萨在成佛?可能有,我们见不到。菩萨成佛,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他度另一类众生,跟我们生活在不同维次空间。空间虽然重叠,我们见不到他们,他们也见不到我们,彼此并不相妨碍。就好像我们电视画面一样,我们现在知道电视画面同在这一个画面上,这里面有几百个频道,这些频道都重叠,我们按哪一个频道,画面出现了,再换个频道,这画面立刻就换了。世界就像这个样子的。所以,哪一个地方不是佛成道处呢?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种种庄严皆具足』,佛成道的处所,示现成道,示现大圆满。大圆满,诸位总要记住,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无量无边的庄严总不外乎这三大类,这三大类把所有一切庄严统统都包括尽。这三种圆满里头,最重要的是智慧,德能、相好都离不开智慧。佛法的修学是以智慧为根本,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要能够相信。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这个经后面「出现品」里,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三个圆满,一切众生跟佛的大圆满无二无别,完全是一样的。一切众生都有佛一样的智慧,有佛一样的能力,有佛一样的相好;那个相好,大经上讲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真正跟你讲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既然一切众生都有,现在为什么没有?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一句话说破了!我们凡夫把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德相丧失了,什么原因?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把你的能力统统丧失尽,可惜!佛慈悲现相来教导我们,教什么?没有教别的,帮助我们恢复自性而已。怎么恢复法?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们一般人讲:你就成佛了,你就跟诸佛如来一样,无二无别!所以众生成佛不难,放下就是!现在麻烦在哪里?就是放不下,麻烦就在此地。你什么时候放下,你什么时候成佛。而且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你放下一分,你得一分利益,就是说你的智慧透一分;你放下两分,就透两分,你放得愈多,你的智慧愈增长。你要是坚固的妄想分别执著,你的般若光明也就是你的智慧一分都透不出来。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是障碍,它把你的光遮住了,你那个光透不出来!
譬如一盏灯,我们自性般若智慧好像是这盏灯,这盏灯很亮、很光明,光并没有失掉;现在你用纸张把它蒙起来,你蒙一层还是很亮,蒙两层、蒙一千层、蒙一万层,它一点光都没有了。我们现在自性般若的光明,上面蒙的层数有千万层、万万层,所以一点光都没有了。我们去掉一层,这一层是功夫,确实它就透一点点光。所以放下要不断的放,天天要放下,年年要放下,从初发心证到等觉菩萨还要放下。等觉菩萨距离佛果还有一品生相无明,好比那一盏灯它还有一张纸蒙在这里,这是等觉菩萨。到如来果地、究竟果地,最后的障碍也去掉了,完全没有障碍,跟佛确实是一样。所以佛说你本来是佛,只不过你的智慧、德能、相好是有障碍的,虽有障碍,你并没有失掉,这是真的。如果有得有失,这是假的,虚妄的。真的,永恒不生不灭。
我们自性的般若智慧不生不灭,自性的万德万能不生不灭,自性的相好不生不灭,这是真的。佛把这些事实真相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奈何众生不相信!不信的人多,信的人少!信的人里面,半信半疑的人多,真信的人没有几个。套一句宗教里面的话来说,「信的人有福!信的人得度!」我过去在初学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李老师指导我,对於佛法某些结论抱著怀疑的态度,特别是净土经论,没有真正的信心。他老人家劝我,他说:「即使净土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说,不是真的,自古以来多少这些大德,他们的德行、道行、学问、修持,那比我们不晓得高多少倍!他们都信,我们信一次也不妨!即使不是真的,那么多人都上当,我跟著上一次当算什么!」老师这样的劝导我,我非常感激,他在帮助我增长信心。增长多少?有限!你才晓得「刚强难化」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自己刚强难化。
我跟同学们说过,我归依净土、真正起信,不再怀疑,一心一意修学,是得力在《华严》。过去在台湾,民国六十年,民国六十年是公元多少年,你们算算看,我民国六十年第一次讲《华严经》,连续讲了十七年。这十七年当中常常出国,到国外弘法。一出国就中断,一年在台湾居住的时间大概三、四个月,所以这部经十七年只讲了一半。我是《八十》、《四十》同时讲的,八十卷《华严》讲一半,四十卷《华严》也讲一半,都没有讲完。但是因为讲《华严》,我对於净土深信不疑,这真的回过头来了。《华严》是最有说服力,文殊、普贤求生西方净土,善财童子求生西方净土。他出来参学,第一位遇到的是德云比丘,《八十》经讲德云比丘,《四十》经讲吉祥云比丘,吉祥跟德是一个意思。教善财念佛,他自己本身修的是般舟三昧,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头一个老师是先入为主。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一个开端,一个毕业,都是净土。
再看看经上讲的,「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这还有什么话说?这些人都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不归心净土,那这个人头脑有问题。如果他头脑没有问题的话,我相信他要是看到这个现象,肯定死心塌地归依净土。李老师当年,非常可惜他没有把《华严经》搬出来给我看,那我真的就相信,没有话说了。实实在在是不思议的法门,当生成就的佛法。当生不是普通成就,是究竟圆满成就。也是这一句经里面讲的,「种种庄严皆具足」。
『流光布迥』,流光是讲他的影响力;迥,是深远,他的影响力展开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彩云』是比喻,就像空中的彩云在天空当中展布,放出异彩。我们从这个比喻来看,佛法修学、弘扬,特别是佛在经典上常常嘱咐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就是「流光布迥若彩云」。受,完全接受,不容易!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接受佛菩萨的教训,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佛菩萨教我们怎么想,我们就怎么想;佛菩萨不教我们怎么想,我们就决定不能想;佛菩萨教导我们怎么说、怎么做,我们就依教奉行;佛菩萨说这个不能说、不能做,我们连念头都不能生,这叫随顺佛陀教诲。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成见统统放下,为什么?我们知道那是造业的东西,造业的东西要不放下,你就不能随顺佛菩萨的教诲。诸位要晓得,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是随顺性德,性德就是智慧、就是德相。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个意思还没讲完,下一堂我们接著再说。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九首,末后两句:
【流光布迥若彩云,於此刹海咸令见。】
『流光布迥若彩云』,这是说菩萨现身说法影响所及,这个影响的面非常广大,影响的时间很长。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作佛,这个示现不是一次,《梵网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这一次的示现是第八千次,常常到世间来演戏。这一次示现影响的面多大?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影响到全球;时间多长?一万二千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中国史书里面的记载,三千零二十几年;外国所传说的是二千五百多年,中国跟外国记载差不多相差六百年。这个我们姑且不论,总而言之,他影响时间这么长,我们学佛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的形象重要!现在的佛教,在社会上不受大众的重视,换句话说,社会大众瞧不起你、看轻你,什么原因?我们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疏忽了形象。本来这个形象是自自然然的庄严,清净庄严,用不著修饰,济公长老穿的衣服破破烂烂,看他的举止好像疯疯癫癫的,你仔细观察,他自然有一副庄严的相,令人尊敬。宗门教下,你看看祖师大德们,他们法相庄严,我们今天讲形象好、招牌好,他不是修饰的、不是化妆的,他是自自然然的。服装整齐清洁就是庄严,不必华丽。但是这种形象,我们就是想学也学不来的,为什么?人家修持上得来的。你没有修持的功夫,你哪有这个庄严相?菩萨作佛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去修因,好因他才得好相,相好是果报。一百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才能够修得广长舌相,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住,一百劫不妄语!
每一个相好它都有业因,他要去修因。所以这个相不是装扮的,是自自然然流露的。我们没有这个德行,过去没有修,现在也没有修,但是总要记住,至少出门或者是在家里面、道场里面接触大众,尤其是宾客来参访的这些学人,我们的服装要整齐,这是最低的限度。服装穿得邋邋遢遢,人家怎么能够看得起你?对你怎么能够生起信心?大的道场像佛光山、像慈济,他们对於这些就很重视。行住坐卧四威仪他们很讲究,一点都不含糊。这个作法是正确的、是对的,我们千万不要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要实质,不重外表」,错了!我们重实质不重外表,你要晓得,诸佛菩萨还重外表!重实质是自行,重外表是化他,那不是为自己。戒律精严,生活规律,在一个老修行来讲这是化他;自己?自己已经成就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自己定慧已经具足,还要装模作样干什么?利他!做给别人看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释迦牟尼佛在世是为别人表演,不是为自己,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是为别人说,不是为自己。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自己修学要重视什么;接触大众,那要讲影响,「流光布迥」这是影响。令一切众生看到、听到、接触到,对於佛法起恭敬心、起仰慕心,这就对了。
如果一切众生看到我们这个形象,对於佛法生起疑惑心,或者是排斥,甚至於造成误会,我们有罪!他为什么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是因为我的形象不好,让他怀疑而生起毁谤三宝的念头、毁谤三宝的行为。我把他引起来的毁谤,我的罪!我的罪重,他的罪轻。特别是出家人,古谚语里头讲得好,「地狱门前僧道多」,什么人堕地狱?出家人堕地狱。出家人为什么堕地狱?造成社会大众对三宝的误会,不信三宝、怀疑三宝、毁谤三宝,这个重罪是出家人造的,所以要堕地狱。由此可知,佛弟子形象不能不重视,现前的社会重视形象、重视包装,我们对於这一点千万不能够疏忽。如果更有实质的修行,那当然你的影响力大,你的影响深,影响是深入人心,影响到全世界,影响到几十年、几百年,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读这一句不能不知道,读这一句要晓得怎样来学习。
学佛,实实在在的话,这些年当中我们在各地方讲经,用的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我们要常常记在心上。我们的点点滴滴是社会大众的模范、是社会大众的表率,师是表率,范是模范。所以常常要想、要检点:我动念头、起心动念,这个念头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模范?我这个样子、我这种行为,可不可以给社会大众做表率?这两句话念念不能忘,常常放在案头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做到?我要分秒不舍;你的道业当然有成就。你要是把这两句话忘掉,你的道业怎么会有成就?
『於此刹海咸令见』,「刹海」就是清凉大师讲的净刹,菩萨刹海里头那是常见的,没有一样不如法,没有一样不称性,所以它是真的庄严,我们应当努力来学习。再看最后一首偈:
【普贤愿行诸佛子,等众生劫勤修习,无边国土悉庄严,一切处中皆显现。】
这一首结归普贤。『普贤愿行诸佛子』是哪些人?在本经里面讲,是华严会上众菩萨。为什么?华严会上菩萨众里面班首,我们现在讲大众团体里面的班长,是普贤菩萨。副班长是文殊菩萨。佛法里面称为上首,上首一般人不好懂,我们讲这个班有班长、有副班长,大家好懂。班长领导全班的同学,他用什么领导?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普贤愿行诸佛子」。我们虽然在娑婆世界,有幸能够遇到净土法门、能够修学净土法门,凡是修学净土法门的,都是普贤愿行诸佛子。怎么知道?你不知道,可见得你没有真修,你如果真修,那你当然知道。《无量寿经》经文开头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想想,净土会上这些同学们是不是普贤愿行诸佛子?所以修净土就是修普贤愿行。
前清咸丰年间魏默深老居士,把《普贤行愿品》最后这一卷附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有道理!他读过《无量寿经》,而且还做会集本。我想他对《无量寿经》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印象一定非常深刻,所以把《普贤行愿品》找出来附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修净土的同学,心量不大怎么能生净土?普贤菩萨跟一般大乘菩萨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心量大,普通大乘菩萨心量没有这么大,普贤的心量是真正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点都不假!小心量的人决定不能往生,不能容人,不能容物,即使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这个事实,求往生的同学们不能不知道。到时候你千万不要误会你念佛不灵,说念佛都能往生,你念佛这么勤苦,你都不能往生了,佛骗了你。佛没有骗你,是你自己错解佛经。
佛经上讲的没错,「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懂不懂?你有没有去做?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全部《华严经》,当然这个对你来讲,难!你做不到!菩萨慈悲,知道你难度,你做不到,特别提出纲领。总纲领十条,这个你好记,多多少少要去做,尽心尽力去做,你念佛往生才有希望。不能够说只念佛号,普贤行愿这个十条十大愿王,一条都不理会,这个不行!这不能往生。「礼敬诸佛」就是一切恭敬,一切人、一切物,那个「物」是包括九法界的众生,我们常讲「人物」;九法界众生包括一切动物,甚至於包括一切植物、一切矿物,我们对它有没有恭敬?这张桌子,我们对桌子有没有恭敬心?这把椅子,对椅子有没有恭敬心?没有恭敬心,不能往生。恭敬是爱心。对它怎么恭敬?桌子摆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这是对它恭敬;恭敬是为它服务。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恭敬,那叫「礼敬诸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蚊虫、蚂蚁都是未来佛,你瞧不起它,你随意的伤害它,你伤害未来佛!所以障碍你往生,就这么个道理。
「称赞如来」,这一句有差别,要赞善,不赞恶。如来,是从心性上说的;诸佛,是从形相上讲的。形相上没有差别,一定要恭敬。称赞呢?要顺心性,随顺心性我们要称赞,善事!违背心性,恶事!恶事不称赞。供养是平等的,无论是善人恶人、好人坏人,我们以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供养,布施供养,这个没有分别,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普贤菩萨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对一切众生真正做到如来教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末后一句「普皆回向」,心量放大了。普皆是对什么?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这里面「等法界微尘数众生」,这心量统统包括到了,这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叫「普贤愿行诸佛子」。
我们要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一家人不能包容,不能往生。这一个地区的人不能包容,你还在这里分别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到底什么原因?没人知道。我这样跟大家一提示,你想一想你就明白了。然后才晓得,我们自己真的要想在这一生当中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应该要怎样修。修行,自己特别要清楚我应该怎么做,不是要求别人应该怎么做。善财童子,你仔细去看看,从来没有一个念头要求别人怎么做,总是回过头来要求自己要怎么做。自度真正是度他,自己没得度,天天要求别人得度,哪有这个道理?没这个道理!会学佛的人是修自己,成就自己,知道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一切众生。为什么?成就自己这个形象就给众生做榜样。
所以,见到一切众生善,我们要想到:我有没有?如果没有,赶快学!如果有,要保持,不能失掉。见到众生不善,立刻回过头来想自己「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自己的善知识,都是自己的恩人。真正行菩萨道、真正学佛,是佛的好学生,没有一个不是永恒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那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证得究竟圆满佛果之后,还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希望我们同学要深深的去体会这个意思。
底下一句说得好:『等众生劫勤修习』,劫是长时间,是时间的单位。前面跟诸位细说过,这里就不再说了。多少劫?真的是无量劫。「等众生」数,这个世间众生有多少?此地讲众生,不是我们地球上众生,也不是讲我们这个银河系里的众生,是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头所有众生,一个也不漏!没有法子计算。永远没有停止,永远没有休息,你要勤劳修习。『勤』是勤奋,勇猛精进。『修』是修正,把我们所有一切的过失、一切的错误修正过来。修正的标准,是自性的性德。什么是错误?违背性德就是错误,随顺性德那就是正确。我们没有明心见性,这个标准我们到哪里去找?佛菩萨就是我们的标准。为什么?佛菩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他的思想见解、他的言语造作,都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那我就知道,我一看就晓得,那个样子就是自性流露,就是随顺自性。
所以佛的言行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佛的知见把它记录下来,就叫经典。绝对不是造作的,所以佛没有说著作,这《华严经》不是说著作。佛说的,不是著作。著作是什么?我有意思在里头,那是我的著作;你有意思,那是你的著作。佛没有意思,佛没有起心动念,是自性里头自然的流露,所以它不是著作,他没有著作。自性是平等的,大乘经上佛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一切佛,这一切佛里头包括所有众生,为什么?所有众生是未来佛,十方三世佛,共一个自性。所以佛菩萨证得自性之后,我们看到,「啊!我自性就是那个样子」。随顺经典的教诲,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这个不能不知道。你真正知道了,我不是跟释迦牟尼佛学,我是随顺自己的性德。我自己没有明心见性,释迦牟尼佛引导我,引导我随顺自性性德。这种教学怎能不让人五体投地?还有什么话说?
你要问:真正的老师是谁?真正的老师是自性,性德是老师。佛依它,菩萨依它,我们所有学佛的人都依它,佛陀教育跟世间所有一切教育真的不一样。我们有了标准,你才懂得怎么修正。经论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所以经不能不读,不但要读,要多读!深解义趣,我们才谈得上修。如果你读得不多、解得不够深,你怎么个修法、修证?怎么修法?一起心动念都错了,总是随顺错误。什么人真正想到要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行为?谁想到?然后你才晓得,学佛的人不少,修行的人不多。这话是真的,真正把行为修正的人不多!学佛不懂得修行。
诸位要知道,修行不是在形式上。修行在哪里修?在起心动念之处。念头才起,就觉悟了。所以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你是凡夫,凡夫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要是念头不起,你是圣人,你不是凡夫了。凡夫总是妄念纷飞,所以修行第一个是把妄念止住,把妄念减少,减少到最后一个妄念都没有。其次要懂得把妄念修正为正念,譬如起心动念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好处,这是妄念,我要把它修正过来,修成正念。什么是正念?起心动念想到众生的利益、众生的好处,不想自己,这个念是正念。经典上所说的,佛菩萨所讲的,念念都是利益众生,没有一念是为了利益自己的。大乘经上说自己也是说众生,为什么?自他不二。生佛一体,众生跟佛是一体。
这是把错误的念头、想法看法修正过来,念头修正了,行为自自然然就修正了,不再做自私自利的事情。自己宁愿受苦,希望别人享福,行为上变过来了。我自己生活苦一点,我能多节约一点帮助那些苦难的人,常常有这个心,常常有这个念头,自自然然他就有这个行为。自己在日常物质生活上省吃俭用,一点都不会浪费,点点滴滴节省下来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帮助那些在受苦的人。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不问他是不是我们自己一族,也不问他是不是学佛,只要看到众生有苦有难,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立刻就去帮助,尽心尽力为他服务。这种心行是正确的。
「修」是修正,诸位一定要搞清楚;「习」,习是落实,要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要落实在生活上,佛陀的教诲真的有用了。如果你所学的跟你的生活完全脱了节,为什么脱节?你没有修,变成没有用了,所学非所用,结果怎样?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得不到效果,这是所有同学不能不知道的。并不一定限制在净宗,世出世间的圣学、圣人的教诲,都应该用这种态度来学习。要勇猛精进,不断向上提升自己的境界,你会愈学愈快乐,愈学愈欢喜,真的所谓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你得受用,真得好处。
佛在大乘经上说教学的目标,也可以说学习的宗旨,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真的一点都不假!他说的离苦我们不懂,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生活很苦,每天出去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生活很苦。佛离苦了,我们看到很苦,「没离苦,他怎么说离苦?」他真离苦了!所以我们连苦乐这两个字都不懂,而我们是以苦为乐,真的是世间人所谓麻木不仁。佛经称六道凡夫为「可怜悯者」,我们读到这句话感触很深!佛讲得没错,确实是可怜悯者,苦中作乐。我常常在讲席里头用比喻说,众生所享的那个乐,就像我们现在社会上所讲的吸毒、打吗啡,吸毒、打吗啡,他认为那个很乐。我们看得很清楚,那是苦。一点点短暂几分钟那种乐,他要付出多少代价!甚至於把自己生命都付出去了。
六道众生,尤其是欲界,确确实实他们贪图的那种享受,真的就是吸毒、是打吗啡。他吸的是什么毒?贪瞋痴三毒,你们想想对不对?贪瞋痴念念增长,与日俱增,就是这个现象,多可怜,多悲哀!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他没有知觉。局外人看得清楚,佛菩萨是六道局外人,佛菩萨在六道之外看到六道众生可怜!我们如果不是佛菩萨提醒,我们在六道里头怎么可能觉悟?怎么可能不堕落?怎么可能不被污染?
末后两句:『无边国土悉庄严,一切处中皆显现』,这两句话是真的,但是业障深重的凡夫见不到。「无边国土」,这是讲普贤大士之德,也是直接说明大方广佛华严的教诲。这种教学就是现代社会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大方广佛华严》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里面最圆满的课程、最具体的课程,这个课程的教学遍及虚空法界,所以「无边国土悉庄严」。有这个大教,那就是无比殊胜庄严的国土。「一切处中皆显现」,无缘的人见不到。《华严经》在我们这个世间,有!在这几十年当中,至少在最近三十年当中,我们从开讲《华严经》那一天,就印《华严经》流通。最早我用的本子是上海佛学书店的版,我们在台湾翻印,把它缩小,缩成袖珍本的小册子,携带非常方便。一套一共是十二册小册子,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印,台湾钱这一套是二十四块钱,两块钱一本,我们第一次印了一千本。第二次我们曾经印过晋唐翻译的三种《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完全是经文,没有注解。我们印的是平装本,《六十华严》十六册,《八十华严》二十四册,《四十华严》十册,我们用一个盒子装起来,也相当美观,流通到全世界。
「一切处中皆显现」,显,太难了,你要没有契入,你怎么能够显现?要契入,要真的修行,要得华严三昧,你才能契入。这一段「刹庄严」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