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六卷) 2002/6/12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736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五段「刹庄严」,偈颂第五首:
【三世所有诸如来,神通普现诸刹海,一一事中一切佛,如是严净汝应观。】
从这个地方起,往下有六首偈颂,是重颂前面长行末后的六桩事情。第六就是长行里面「以一念顷示现无边劫神通境界庄严」,我们把长行跟偈颂合起来看,意思就格外的明显。第一句我们要注意到,『三世所有诸如来』,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没有问题,我们一般人能接受,未来就难了,「未来所有诸如来」在哪里?还没有成佛,没有成佛,他怎么能现通?当然我们有这个怀疑,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境界。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像阿罗汉他的能力,也就是他修行的功夫,他能够达到九次第定,他的神通能知道过去五百世,这个没问题。未来五百世,这就不可思议,他能知道未来五百世的事情。未来五百世有没有如来出现?我们不知道,他知道。如来果地,这讲诸佛如来果地,他们的能力知道过去无始,也知道未来无终,无始无终的事情他们都明了。这个境界,在我们说是不思议境界,所以《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维摩经》称为「小不思议经」,不是我们的境界。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道理稍稍能够解得几分,对於佛这些说法我们就不会怀疑,肯定有这个能力。要是没有这个能力,那不就变成障碍?这是属於事事无碍的境界,那《华严》「事事无碍」这句话就讲不通了,未来的事情你不知道。这是一个说法。如果就本经的教义说真实法,「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不过是迷惑颠倒;但是这种迷惑颠倒是暂时的,又何况这种迷惑颠倒不是真的。《大乘起信论》里头说得很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马鸣菩萨这两句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觉本有。这个本觉,他有没有失掉?给诸位说,没有。本觉在,不但在,本觉还起作用,没失掉。没失掉,他为什么变成凡夫?因为本觉后面他带了一个不觉,麻烦在此地。但是这个不觉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现在有了,本来有的并没有失掉。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三世所有诸如来」这句话我们也不会疑惑了。
《楞严经》说得很好,什么是我们的本觉?本觉就是我们的本性,佛讲第一念。我们眼看外面境界、耳听音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第一念是本觉。第一念是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你还没有起心动念,这是本觉。这个本觉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是凡夫怎么样?他保不住,到第二念就不行了,第二念就不觉了。怎么不觉?第二念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譬如,我们举起这个,大家都看见了,第一念是如来知见、佛知佛见,第二念「这是白色的、这是毛巾」,就迷了!你就起了分别、起了执著。这个东西是白色的吗?真的是白色的吗?老子说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最初的老祖宗给我们讲,这个颜色叫做红色的,那今天我们不都叫红色的?它没有一定的名词,名词是人给它加上去的,它本来没有名。所以,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见的这个相叫真相;加上妄想分别执著,你看到的这个相是假相。真相跟假相是在一起,真妄不二,这是佛经上常讲的,佛见真相,众生见妄相。妄相是你把它加上了分别、加上了执著,它没有名,你给它加上了名。名字是假名,不是真的,诸位要细心去体会,一切万事万物都没有名,名是人加的。
所以佛在经典上,一桩事情他讲了好多个名词,为什么不讲一个?讲一个,怕你执著,你不能开悟。讲很多,这样讲也行,那样讲也行,怎么讲都行,一个意思,你容易在里头领悟。讲很多名词,告诉你,名词是个工具,名词不是目的,名词有用,但是决定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执著你就迷了。不但执著你迷了,你才起分别就迷了。要说得更深一层,才起妄念就迷了;妄念而后有分别,分别而后有执著。诸佛菩萨,我们讲法身菩萨,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他永远保持第一念,他不会落入第二念,这是他的功夫,这就是圣人。凡夫刹那之间落二、三,落在第二念、第三念,这个不能不懂。
我们学佛,会学佛的人,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如如不动,是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定慧等学。试问问这个境界是不是『神通普现诸刹海』,没错!六根、六尘都是色境的示现,六识我们可以说它是精神世界的显现,六根、六尘是物质世界的显现,精神跟物质是一不是二,这在大经里面佛说得多。精神界是阿赖耶里面的见分,物质界是阿赖耶里面的相分,性相同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是什么?就是大乘经常讲的真心本性。证自证分,那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照,我们稍稍有几分了解,这两句就能够有少分的体会,不至於疑惑。
再看后面这二句:『一一事中一切佛,如是严净汝应观』,事是事相。「一一事中」,任何一个事相之中,都有「一切佛」。大家要记住,前面讲得很多,一一微尘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刹土,每一个佛刹都有一尊佛,一微尘、任何一粒微尘都不例外。正报里面毛端,一一毛端、一一毛孔跟微尘里面所现的境界无二无别,为什么?它称性。大是法性,小也是法性;《楞严经》上讲:「性一切心。」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一切万法哪里来的?心性变现的影像。我们今天错在什么地方?把这个影像误以为是真实,於是真相迷失了,我们的过错在这个地方。一迷一切迷,一觉一切觉。佛与众生就那一念之差,就是觉迷。佛一念觉,念念觉;凡夫一念迷,念念迷,就这么回事。除了觉迷之外,跟诸位说,没有差别。所以佛眼看众生都是佛,说三世佛已经是随顺我们凡夫知见;要是随顺如来知见,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皆成佛。
「如是严净」,「如是」两个字用得好,跟一切经展开经卷第一句话「如是我闻」,跟那个如是的意思完全相同。事如其理,理如其事;相如其性,性如其相;因如其果,果如其因。由此可知,学佛的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看什么?你就看性相、理事、因果,你看这个你就不会迷了,你念念觉。就像六祖惠能跟忍和尚讲:「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念念觉而不迷,这就是入佛境界,华严境界!不是普通境界。那要怎样才能保持著念念觉而不迷?念念都保持第一念,换句话说,念念之中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真实功夫。念念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念念里面没有执著就清净,没有分别就平等,没有妄想就觉。妄想分别执著,那是迷。我们从这些地方仔细去反省、去观察,就知道自己现前是怎么样的一个样子,岂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转凡成圣、转迷为悟,就在这里转,转妄想分别执著为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无量寿经》的经题。
你看看佛菩萨的庄严,末后三个字是佛嘱咐我们,『汝应观』,你应该作如是观!你能作如是观,你是真正在学佛,你是真正在用功,你当然能够契入佛境界。经文给我们最好的提示,在哪里观?在「一一事中」,也就是说在六尘境界当中。六根对六尘境界,对的时候你要能够观。眼观色,耳观声,鼻观香,舌观味,统统用个「观」,佛法里面修行用这个字,教你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不要打妄想,你观察!观,是用第一念;想,就落在第二念,所以佛家它不用观想,它用观照。为什么?想落在意识里头。但是观想容易,观照可不容易。净土宗比起其他宗派,不是常讲吗?叫易行道。其他的宗派叫难行道,为什么?人家用观照。净土宗用观想;《十六观经》是观想,它不是观照。观想容易,观想没有离开意识;观照不用心意识,难!现在人会不会用?不会用了,没有人会用!我们想试一试,试一试已经落在意识里去,为什么?你已经有了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方法我们知道就好,实实在在讲我们没有办法用,至少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肯定没有法子用。到什么时候能用?你的心定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确确实实你有功夫了,你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有这个条件,你可以修观照。
观照,在行门里面讲是第一个阶段,能伏烦恼,这个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伏住了。观照久了,自自然然妄念不生,不生就是妄念断掉了,我们讲烦恼断了。烦恼断了的时候叫照住,功夫提升一级,照住。照住,那是很深的禅定。照住功深,又进了一级,叫照见。照见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般若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是讲一般,可以说这个原理原则除净土宗之外都包括在其中,只是各个宗派用的名词、名相不一样,讲的实际上的事是相同的,一桩事情!净土易行,从此地我们能够理解几分,净土之易就是不离心意识,所以它叫带业往生,没离心意识。我们要问,净土要不要离心意识?当然要!就是一般人你离不了,离不了也不要紧,能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西方世界四土,你能生到这两土,带业往生。如果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生常寂光土,那不一样。在净土宗不叫明心见性、不叫照见,它叫理一心不乱。
所以,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就是明心见性。但是在其他的法门,如果不是照见、不是明心见性,你没有办法出六道轮回。你能修得很好的定功,我们通常讲你修观照功夫,甚至於功夫很好,确确实实你能够照住,你的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人天。大概有照住的功夫,他们往生都是在四禅天、四空天,在这个境界里头。观照有功夫,那是人天大福报;人间福报不大,他就到天上去了。福报大的,在天上作天王。我们知道天有二十八层,除四空天之外,每一层天都有天王。天王里面也有很多很多的差别,如同我们人间国王有大国王、有小国王,有福报很大的国王,也有福报很不如意的国王。看看历史上每一个朝代末代君王,福报不够;福报要是够,他就不会在他手上国家灭亡,就不会!在他手上国家灭亡,是他的福报不足。人间、天上道理都相同,所以我们应当仔细的观察。第六首偈:
【过去未来现在劫,十方一切诸国土,於彼所有大庄严,一一皆於刹中见。】
这首偈意思好懂,「刹」是佛刹,是依报。从依报能见,从正报也能见。它底下一首是讲正报,这一首是从依报。第一句也是讲的三世,前面第五首也是讲的正报,它是讲的诸如来。『过去未来现在劫』,就是三世,讲的时间。『十方一切诸国土』,这个范围非常之大,可以说一个个都没有漏掉,统统都包括在其中。『於彼所有大庄严』,庄严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美好,真善美,我们从这些依报环境里面见到了!佛刹,尤其是佛菩萨的净土,我们没有能力见到。为什么没有能力?我们现在在迷,没有觉悟。迷而不觉,怎么能见到诸佛刹土?我们将事来比事,就会体会到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交通方便,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出国去旅游、观光。我们到达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看到这个地方的建设,种种建设就是庄严。从一切建筑设施,能够看到这个地方历史文化,能够体会到这个地方的人民,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技术、他们的艺术,这些又何尝不是庄严?
各各城市、各各地区,都有他们文化、文明的特色,我们去旅游增广见闻。从前我们在书本上读的,现在我们可以亲身经历。到什么时候我们有能力遍游诸佛刹土?这一桩事,阿罗汉还不行,条件还不够。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没有超越十法界,他们的活动范围仅限於本国。好像我们今天旅行,我们住在澳洲、澳洲本国,在澳洲国内旅游没有问题,出国能力就不够了。四圣法界这些人,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活动,在本国;这个本国是娑婆世界,是这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里面,按照佛经的说法,佛经讲法都是讲一个概略,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三个千。这三个千合起来,十亿个单位世界。我们今天讲一个单位世界,黄念祖老居士说的是一个银河系,这是一个单位世界。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地区娑婆世界,有多少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四圣法界的人,他在这个范围之内,他很自由自在,他到处去旅游。
释迦牟尼佛,告诉诸位,并没有灭度。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示现灭度了,在其他的星球上,他还在那里讲经说法。这是他的教区,十亿个银河系,这么大的地方是他的教区,我们知道他现在在哪里?佛有能力分身,佛变化无穷,也许每一个银河系里面都有很多释迦牟尼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可是不是华严境界,《华严》讲「十方一切诸国土」;这跟我们讲一个国土,一个国土就是一个大千世界。要什么人,才有能力周游?要超越十法界,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他有能力,他有条件,他跨出十法界,他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有能力周游一切诸佛刹土,有能力参与毗卢遮那佛的华严法会,是华严会上的当机众。
那我们想想,难!太难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见思、尘沙要断尽,无明至少要破一品,我们想想自己能力,在这一生当中,破见思烦恼都做不到!阿罗汉,在证得须陀洹果,须陀洹果断几品烦恼?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断掉了,证须陀洹果,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天上、人间还要往来七次,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把八十一品思惑断尽,超越六道,还不能超越十法界。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能力在这一生当中证得须陀洹果?你不要想别的,你就想这一点。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统统断掉,才证小乘初果;在大乘法里面是初信位菩萨,刚刚入门,一年级。
现前我们这些同学们,我们很清楚,我们知道大家生生世世都是学佛的,善根很深厚,不晓得学了多少劫,现在想想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你生生世世的修学,从来没有一次证得须陀洹果,这一生当中恐怕还是没有办法证得。难!真难!可是佛法里面有一个易行道,就是净土法门。过去生中有没有遇到过?有,肯定有!有,你为什么没有修成?不相信,半信半疑,不能认真修学,所以没有成就。到这一世遇到佛法了,想一想还是搞成这个样子!如果真的能够归依净土,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我常讲的,一心专念,我们这一生成功了。虽然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有断,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也有资格到十方一切诸国土里面去游览、参访,不可思议!凡圣同居土,居然能够跟法身菩萨一样,到哪里去找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从第六首念起:
【过去未来现在劫,十方一切诸国土,於彼所有大庄严,一一皆於刹中见。】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庄严,能够在一佛刹中普见、遍见,这是不可思议的神通境界,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过,《弥陀经》、《观经》里面都讲到。不但是在佛刹当中,佛刹中一一事相里头都能见。西方世界的宝树,宝树都放光明,光中显现十方一切诸佛的刹海,跟这里讲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今天想在这一生证得圆满的成就,除了依靠阿弥陀佛净土之外,你们去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比这个更好?我在佛法中五十年,我初学佛的时候,兴趣也是多方面的,各个宗派都有兴趣,也都曾经尝试过。老师劝我修净土,我很感激,但是没有坚定的信心。对於经教,我的兴趣非常之浓,涉猎也很多。我曾经跟同学们报告过,我真正回过头来归依净土,是得力於《华严》、《法华》、《楞严》,这才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除此之外,白费精力,浪费时间,实实在在做不到。
再仔细看看,这些诸大菩萨们,哪一个不是在净土成就的?就连释迦牟尼佛都不例外。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得很详细,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华严经》尤其说得好,「地上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这十一个位次没有一个不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死心塌地,再没有话说了!文殊、普贤走在前面,十地、等觉跟在后面,哪一个不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晓得这个法门的可贵、这个法门的殊胜功德利益。前面曾经在大愿里面讲过四弘誓愿,我们今天学佛,在这一生当中我们只能够落实四弘誓愿的前两愿,我们要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真正的心,真正能够牺牲、奉献,舍己为人。在这一生当中,务必要断烦恼、要断习气,随顺佛陀教诲,绝对不随顺自己的成见。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你肯定搞轮回,你不会有成就的。随顺佛陀教诲,选定一部经典,「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要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教你真正在修,你真干!
「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这一生不指望。到什么时候学?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了,那个时候我再发心学无量无边的法门。为什么?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得无量寿,你的寿命跟佛相同。阿弥陀佛无量寿,生到西方世界,下下品凡圣同居土往生的都是无量寿,有的是时间。不像在这个世间寿命很短,你想学,学不成。「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两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完成,在这个世间我们现阶段,我们必定要把前面两愿,度众生的愿要发得足,真心!断烦恼的愿一定要认真努力,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决定不再随顺妄想分别执著,这才能成就。再看第七首:
【一切事中无量佛,数等众生遍世间,为令调伏起神通,以此庄严国土海。】
第七首是颂前面的第七句,第七句是「以出现一切佛身庄严」。长行跟偈颂合起来看,意思很明显。『一切事中无量佛』,「无量」,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无量?第二句给我们讲,『数等众生遍世间』。佛有多少?佛的数量跟众生的数量相等,众生无量无边。「众生」在此地,诸位要记住,并不是讲人,人是众生里面的一部分。众生这两个字的意思,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那我们想想,这个世间哪一个人、哪一桩事、哪一个物,我们现在人讲的动物、植物、矿物,包括自然现象,哪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起?连云雾、彩虹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统统叫众生。人在众生当中是占很小的一部分,然后我们才能体会到,众生真的是无量无边。所以,四弘誓愿头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晓得那个「众生」意思是多么广、多么大,决不是仅限於人道。
经上常讲「九法界众生」,人在九法界里头是一个法界,除人法界之外还有八个法界。十法界里面,佛法界跟菩萨合在一起,称为九界。所以佛有多少?众生有多少,佛就有多少。我们能够信得过吗?能!凭什么能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经》上说的,《圆觉经》上也是这样说法,所以佛的数量跟众生数量是相等的。有情众生,经上称为佛性;无情众生,经上称它作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所以大经上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说得很明白、很清楚,同圆种智!
『为令调伏起神通』,这是讲众生。九法界众生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但是九界众生迷悟、邪正、染净差别很大,这里头有轻、有重,迷得轻的、迷得重的。九法界愈往上,迷得愈轻;愈往下,迷得愈重。愈往上,比较清净;愈往下,染著严重,染污!但是佛菩萨慈悲,无论在哪个法界,普度!「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能说地狱众生迷得太深、染污太严重,就不度他了,没有这种佛菩萨!迷惑、污染再严重,佛不舍弃他,还是在他身边照顾他、帮助他,希望他早一天觉悟过来,早一天回头,回头是岸!因此,也正是因度生的大愿,有愿当然有行,否则的话,你的愿是假的,你的愿是个空愿。要以行来践愿。「为令调伏起神通」,这个神通就是教化众生,你要教他。他有佛性,他有善根,他现在迷而不觉是没有人教他。
今天我们的社会不好,为什么不好?住在这个地区的人,恶念多、善念少。什么是恶念?自私自利,贪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无不是损人利己,这还得了吗?这就是造成浊恶之极!这些自私自利的人,哪一个没有佛性?哪一个没有善根?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迷了!佛菩萨在旁边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怎么帮助他?教他。所以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最主要的一个工作、一桩事,就是教化众生。用什么身分来教化?用什么方法来教化?这个没有一定,正是经上所讲的「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归元,帮助他觉悟。所以《普门品》里面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这都是举例略说,实际上,方式、方法无量无边。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来教,就用什么方法,没有一定的身相,没有一定的方法,才能普度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的根性不一样,用一个方法不能普度,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要圆满的智慧,要高度的艺术。佛家讲善巧方便,现在人讲艺术,高度的艺术那就是善巧方便。为的是什么?调伏。调是调理、调顺,它不顺,把它调顺;伏,是降伏。我们常讲好的老师对学生恩威并济,调是很慈悲、很爱护来教导他,伏那是很威猛、很严肃,严厉!你做错了要受严厉的处分,该用调的时候,调!该用伏的时候,伏!这两种方法相互著、交互著在运用,应用得非常恰当,这叫善巧方便,这叫高度艺术。使接受教诲的这个众生对你心服口服,对你又尊敬又畏惧,你的教育成功了。教学的方式有言教、有身教、有意教,方式再多,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三类。身教是自己表演给学生看,做出来给你看,所以我们只要仔细去观察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就学会了。释迦牟尼佛现身说法,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
在《华严经》里面尤其是难得,用善财童子代表学生,用五十三位菩萨代表老师,你看看,老师多、学生少,学生只有一个,老师五十三个,五十三个老师教一个学生,把这个学生教成功了,这个学生一生成佛了!这是属於「演」,为人演说。「演」是为人,「说」也是为人,不是为自己。小乘人修行是为自己,大乘人修行是为别人,大小乘差别在此地,所以成就不一样。神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艺术,我们今天讲生活的艺术、教学的艺术,达到艺术境界,这个意思与价值,面面都圆满、都成熟,能令众生欢喜接受,依教奉行。这些方法,佛在经上都说出原理原则、纲领、纲要,我们学会了,我们懂得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懂得灵活运用,要懂得契机契理,活活泼泼,绝对不是呆板的;呆板就变成执著,佛是教我们离妄想分别执著。
但是对初学、对一个没有觉悟的人,必须要限制他、要约束他,就像儿童一样。儿童智慧没有开,无知,不知道邪正、是非、利害,做父母的、做师长的、做长辈的,有责任、有义务时时刻刻关怀他、照顾他、约束他,使他能够远离一切恶法,亲近一切善法。到他长大成人,有能力辨别,他就能独立。学道也不例外,凡夫初学,凡俗的习气很重,所以佛才说了许许多多的戒条,教你严持戒律。严持戒律是不是执著?念佛法门,初学的同学,佛在经典上也说,「执持名号」,那个执持名号是不是执著?是!为什么佛法要破执著,现在要你执著?是因为你破不了执著,你没有办法不执著,佛就以善巧方便,教你执著什么?择善执著。你不要去执著恶,你要执著善。念佛是善中之善,无量无边法门没有比这个更善的!儒家讲「止於至善」,止於至善那就是执持名号。阿弥陀佛或者是六字南无阿弥陀佛,你要把这个抓紧,一天到晚一分一秒都不放松,你是真正坚固执著,有成就,决定往生!
往生品位高下,看你在执著里面,执著里头那个境界也是千变万化,坚固执著的时候,往往他就得定。他从执著里头,这是一个很不平常的方法,从这里面得念佛三昧,得定。定的境界再向上提升,他就开智慧,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执持名号的人,如果他的缘很殊胜,善根深厚,你想想他能不能往生实报庄严土?可能的!不是不可能。方法,你看起来好像是很笨拙的方法,「唉呀!那么简单,那么容易!」你不知道那种看起来好像是笨拙,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要不是一个绝妙的方法,如何能得到一切诸佛的赞赏?修学净土的总纲领在《十六观经》里头,十六种修行的方法,持名摆在最后。诸位要晓得,最后是最高明的。许多同学读过《楞严》晓得,《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最后一位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最后的是最殊胜的。十六观里头,持名念佛是摆在第十六。所以世尊为大众介绍这个法门,《弥陀经》上的,《弥陀经》上教我们执持名号。十六观为什么不讲别的?单单讲持名?这是佛对得起众生,不错,是有十六种方法,十六种方法里头最殊胜的是持名,最殊胜的、最简单的、最容易的、成就最高的,这谁知道?
世间人往往觉得这个太容易,大概没有什么了不起,要找难修的,「别人都没有办法修,我来修!」自己最后还是修不成。别人成就了,自己落后了。多!这样的人,世世代代不晓得有多少!你要问什么原因?我们用佛的说法来解答,善根福德不足!这才是真正的原因。他如果善根福德深厚,那就不会了。这里面还有一句,「因缘」,你看看《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因缘也非常重要。有许多善根福德深厚的人,因缘不善,反而障碍他的善根福德。这个事情是真有,譬如我们今天讲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的善根福德深不深厚?很深厚。为什么对於念佛法门怀疑,不肯修学?他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好像学这种简单容易的法门,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人家也瞧不起我」,这就是「因缘」把他的善根福德障碍了。
有一种人他没有福报,没有机会受教育,甚至於不认识字,他在这个社会上没人瞧得起他,没有人重视他,自卑心理很重。接触到佛法,听说老实念佛就能成就,死心塌地,他成功了。这也是因缘,我们佛法里面讲「逆增上缘」。他觉得样样不如人,「你们可以学大经大教,可以学其他法门,我不行!我只能老实念佛」,他成功了。所以一生能不能有成就,决定在善根福德因缘。善根,是你能信能解;福德,是你能行能证。善导大师讲得好,「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就知道善导大师对「因缘」非常重视。所以这个法门,上根、下愚容易成就,为什么?他的心定,信心坚定,愿心坚定,永恒不变,他成功了。
麻烦的是中间这个分子,我们知道上根的少,下下根也少,中间这个分子特别多。这些分子很难度,都是很自负,自以为聪明智慧,自以为正知正见,读诵经论半信半疑。不但是一些在家的同学,连出家的大法师都不例外,我见过的就不少,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法师,对於经教还有疑惑。经上讲佛菩萨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有一些国际知名的法师,我们年轻的时候参学,向他请教,他笑著给我们说:「那些是赞叹的话,不是真的。释迦牟尼佛也有做不到的事情,哪里真的是万德万能?」他这种想法、看法、说法跟佛经上不相应,违背了佛经,那是他自己的意思、他自己的看法。我们在经教里头用这么多年的功夫,我们肯定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的德能是圆满的,佛的相好是圆满的,绝对不是虚妄的。
这些话绝对不是恭维的、不是赞叹的,是事实。为什么我们能肯定,他不能肯定?我们的肯定也得到老师的证明。过去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他们的看法、说法完全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我们再仔细乖观察这些大德,看他怎么往生的?你只要是细心去观察,你才晓得,他还是出不了六道轮回,从他往生的那个样子就看出来了。人可以欺瞒一世,最后你走的时候,你所现的这个形相瞒不了人!平常你也会讲,你也会讲得很好,到最后看看你自己,你怎么走法?我们不要说得很高,我们讲六道里面,六道里面真正修大福德的人,来生还得人身,还在人间享福;或者来生生天,去享天福,这种人往生,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见过。
我小时候,七、八岁的时候,七、八岁的事情有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印象很深刻。我们住在乡下,乡下有一个大户人家是我们的亲戚。老太太往生了,那个时候我们不叫往生,老太太过世了。过世之前把家里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她要洗澡、换衣服、梳头,整整齐齐,跟家人告别,一点都不糊涂。我们小,不知道,以后学了佛,我们就懂得了。非常可惜,那个地方没有佛法,她不知道念佛;如果她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这样的一个人走了,这位老太太心地慈悲、善良,一生常常欢喜帮助一些苦难的人,因为她们家里富有,照顾一些穷亲戚、穷朋友,她过世肯定是生天,享天福去了。世间人天福报,走的时候都有这样好的瑞相,学佛的人走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么清楚,他到哪里去?
谁愿意到三途?到三途的人都是糊里糊涂去的,哪有头脑清楚的人会到三途?没这个道理!所以人在临终最怕的是昏迷,不省人事,这是非常危险。为什么?六道里头自己没有能力选择,随业流转,那就可怕了。头脑清楚,自己有能力选择,不迷惑颠倒。人要是明白这桩事情,你就知道你学佛到最后你有没有成就。念佛的人往生,肯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会告诉家人、在你身边的人:「阿弥陀佛来了!观音、势至来了!还有很多人跟在佛的后面一起来迎接。」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或者见到佛光,或者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瑞相,他会说跟经上讲的一样,这叫做往生的瑞相。没有这些瑞相,迷迷糊糊的过去了,他到哪一道那就很难讲,我们自己总要清楚、总要明了。
佛菩萨在世间,以种种神通做佛事,这是教学,教化众生、调伏众生。调伏你的习气,调顺你的习气,降伏你的烦恼、你的恶业。『以此庄严国土海』,这就是我们一个社会、一个地区,有很好的老师在这边教学,这是真正的庄严。佛菩萨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这是「庄严国土」。今天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五段「刹庄严」,偈颂第五首:
【三世所有诸如来,神通普现诸刹海,一一事中一切佛,如是严净汝应观。】
从这个地方起,往下有六首偈颂,是重颂前面长行末后的六桩事情。第六就是长行里面「以一念顷示现无边劫神通境界庄严」,我们把长行跟偈颂合起来看,意思就格外的明显。第一句我们要注意到,『三世所有诸如来』,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没有问题,我们一般人能接受,未来就难了,「未来所有诸如来」在哪里?还没有成佛,没有成佛,他怎么能现通?当然我们有这个怀疑,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境界。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像阿罗汉他的能力,也就是他修行的功夫,他能够达到九次第定,他的神通能知道过去五百世,这个没问题。未来五百世,这就不可思议,他能知道未来五百世的事情。未来五百世有没有如来出现?我们不知道,他知道。如来果地,这讲诸佛如来果地,他们的能力知道过去无始,也知道未来无终,无始无终的事情他们都明了。这个境界,在我们说是不思议境界,所以《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维摩经》称为「小不思议经」,不是我们的境界。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道理稍稍能够解得几分,对於佛这些说法我们就不会怀疑,肯定有这个能力。要是没有这个能力,那不就变成障碍?这是属於事事无碍的境界,那《华严》「事事无碍」这句话就讲不通了,未来的事情你不知道。这是一个说法。如果就本经的教义说真实法,「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不过是迷惑颠倒;但是这种迷惑颠倒是暂时的,又何况这种迷惑颠倒不是真的。《大乘起信论》里头说得很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马鸣菩萨这两句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觉本有。这个本觉,他有没有失掉?给诸位说,没有。本觉在,不但在,本觉还起作用,没失掉。没失掉,他为什么变成凡夫?因为本觉后面他带了一个不觉,麻烦在此地。但是这个不觉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现在有了,本来有的并没有失掉。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三世所有诸如来」这句话我们也不会疑惑了。
《楞严经》说得很好,什么是我们的本觉?本觉就是我们的本性,佛讲第一念。我们眼看外面境界、耳听音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第一念是本觉。第一念是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你还没有起心动念,这是本觉。这个本觉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是凡夫怎么样?他保不住,到第二念就不行了,第二念就不觉了。怎么不觉?第二念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譬如,我们举起这个,大家都看见了,第一念是如来知见、佛知佛见,第二念「这是白色的、这是毛巾」,就迷了!你就起了分别、起了执著。这个东西是白色的吗?真的是白色的吗?老子说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最初的老祖宗给我们讲,这个颜色叫做红色的,那今天我们不都叫红色的?它没有一定的名词,名词是人给它加上去的,它本来没有名。所以,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见的这个相叫真相;加上妄想分别执著,你看到的这个相是假相。真相跟假相是在一起,真妄不二,这是佛经上常讲的,佛见真相,众生见妄相。妄相是你把它加上了分别、加上了执著,它没有名,你给它加上了名。名字是假名,不是真的,诸位要细心去体会,一切万事万物都没有名,名是人加的。
所以佛在经典上,一桩事情他讲了好多个名词,为什么不讲一个?讲一个,怕你执著,你不能开悟。讲很多,这样讲也行,那样讲也行,怎么讲都行,一个意思,你容易在里头领悟。讲很多名词,告诉你,名词是个工具,名词不是目的,名词有用,但是决定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执著你就迷了。不但执著你迷了,你才起分别就迷了。要说得更深一层,才起妄念就迷了;妄念而后有分别,分别而后有执著。诸佛菩萨,我们讲法身菩萨,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他永远保持第一念,他不会落入第二念,这是他的功夫,这就是圣人。凡夫刹那之间落二、三,落在第二念、第三念,这个不能不懂。
我们学佛,会学佛的人,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如如不动,是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定慧等学。试问问这个境界是不是『神通普现诸刹海』,没错!六根、六尘都是色境的示现,六识我们可以说它是精神世界的显现,六根、六尘是物质世界的显现,精神跟物质是一不是二,这在大经里面佛说得多。精神界是阿赖耶里面的见分,物质界是阿赖耶里面的相分,性相同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是什么?就是大乘经常讲的真心本性。证自证分,那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照,我们稍稍有几分了解,这两句就能够有少分的体会,不至於疑惑。
再看后面这二句:『一一事中一切佛,如是严净汝应观』,事是事相。「一一事中」,任何一个事相之中,都有「一切佛」。大家要记住,前面讲得很多,一一微尘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刹土,每一个佛刹都有一尊佛,一微尘、任何一粒微尘都不例外。正报里面毛端,一一毛端、一一毛孔跟微尘里面所现的境界无二无别,为什么?它称性。大是法性,小也是法性;《楞严经》上讲:「性一切心。」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一切万法哪里来的?心性变现的影像。我们今天错在什么地方?把这个影像误以为是真实,於是真相迷失了,我们的过错在这个地方。一迷一切迷,一觉一切觉。佛与众生就那一念之差,就是觉迷。佛一念觉,念念觉;凡夫一念迷,念念迷,就这么回事。除了觉迷之外,跟诸位说,没有差别。所以佛眼看众生都是佛,说三世佛已经是随顺我们凡夫知见;要是随顺如来知见,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皆成佛。
「如是严净」,「如是」两个字用得好,跟一切经展开经卷第一句话「如是我闻」,跟那个如是的意思完全相同。事如其理,理如其事;相如其性,性如其相;因如其果,果如其因。由此可知,学佛的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看什么?你就看性相、理事、因果,你看这个你就不会迷了,你念念觉。就像六祖惠能跟忍和尚讲:「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念念觉而不迷,这就是入佛境界,华严境界!不是普通境界。那要怎样才能保持著念念觉而不迷?念念都保持第一念,换句话说,念念之中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真实功夫。念念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念念里面没有执著就清净,没有分别就平等,没有妄想就觉。妄想分别执著,那是迷。我们从这些地方仔细去反省、去观察,就知道自己现前是怎么样的一个样子,岂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转凡成圣、转迷为悟,就在这里转,转妄想分别执著为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无量寿经》的经题。
你看看佛菩萨的庄严,末后三个字是佛嘱咐我们,『汝应观』,你应该作如是观!你能作如是观,你是真正在学佛,你是真正在用功,你当然能够契入佛境界。经文给我们最好的提示,在哪里观?在「一一事中」,也就是说在六尘境界当中。六根对六尘境界,对的时候你要能够观。眼观色,耳观声,鼻观香,舌观味,统统用个「观」,佛法里面修行用这个字,教你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不要打妄想,你观察!观,是用第一念;想,就落在第二念,所以佛家它不用观想,它用观照。为什么?想落在意识里头。但是观想容易,观照可不容易。净土宗比起其他宗派,不是常讲吗?叫易行道。其他的宗派叫难行道,为什么?人家用观照。净土宗用观想;《十六观经》是观想,它不是观照。观想容易,观想没有离开意识;观照不用心意识,难!现在人会不会用?不会用了,没有人会用!我们想试一试,试一试已经落在意识里去,为什么?你已经有了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方法我们知道就好,实实在在讲我们没有办法用,至少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肯定没有法子用。到什么时候能用?你的心定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确确实实你有功夫了,你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有这个条件,你可以修观照。
观照,在行门里面讲是第一个阶段,能伏烦恼,这个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伏住了。观照久了,自自然然妄念不生,不生就是妄念断掉了,我们讲烦恼断了。烦恼断了的时候叫照住,功夫提升一级,照住。照住,那是很深的禅定。照住功深,又进了一级,叫照见。照见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般若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是讲一般,可以说这个原理原则除净土宗之外都包括在其中,只是各个宗派用的名词、名相不一样,讲的实际上的事是相同的,一桩事情!净土易行,从此地我们能够理解几分,净土之易就是不离心意识,所以它叫带业往生,没离心意识。我们要问,净土要不要离心意识?当然要!就是一般人你离不了,离不了也不要紧,能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西方世界四土,你能生到这两土,带业往生。如果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生常寂光土,那不一样。在净土宗不叫明心见性、不叫照见,它叫理一心不乱。
所以,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就是明心见性。但是在其他的法门,如果不是照见、不是明心见性,你没有办法出六道轮回。你能修得很好的定功,我们通常讲你修观照功夫,甚至於功夫很好,确确实实你能够照住,你的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人天。大概有照住的功夫,他们往生都是在四禅天、四空天,在这个境界里头。观照有功夫,那是人天大福报;人间福报不大,他就到天上去了。福报大的,在天上作天王。我们知道天有二十八层,除四空天之外,每一层天都有天王。天王里面也有很多很多的差别,如同我们人间国王有大国王、有小国王,有福报很大的国王,也有福报很不如意的国王。看看历史上每一个朝代末代君王,福报不够;福报要是够,他就不会在他手上国家灭亡,就不会!在他手上国家灭亡,是他的福报不足。人间、天上道理都相同,所以我们应当仔细的观察。第六首偈:
【过去未来现在劫,十方一切诸国土,於彼所有大庄严,一一皆於刹中见。】
这首偈意思好懂,「刹」是佛刹,是依报。从依报能见,从正报也能见。它底下一首是讲正报,这一首是从依报。第一句也是讲的三世,前面第五首也是讲的正报,它是讲的诸如来。『过去未来现在劫』,就是三世,讲的时间。『十方一切诸国土』,这个范围非常之大,可以说一个个都没有漏掉,统统都包括在其中。『於彼所有大庄严』,庄严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美好,真善美,我们从这些依报环境里面见到了!佛刹,尤其是佛菩萨的净土,我们没有能力见到。为什么没有能力?我们现在在迷,没有觉悟。迷而不觉,怎么能见到诸佛刹土?我们将事来比事,就会体会到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交通方便,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出国去旅游、观光。我们到达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看到这个地方的建设,种种建设就是庄严。从一切建筑设施,能够看到这个地方历史文化,能够体会到这个地方的人民,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技术、他们的艺术,这些又何尝不是庄严?
各各城市、各各地区,都有他们文化、文明的特色,我们去旅游增广见闻。从前我们在书本上读的,现在我们可以亲身经历。到什么时候我们有能力遍游诸佛刹土?这一桩事,阿罗汉还不行,条件还不够。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没有超越十法界,他们的活动范围仅限於本国。好像我们今天旅行,我们住在澳洲、澳洲本国,在澳洲国内旅游没有问题,出国能力就不够了。四圣法界这些人,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活动,在本国;这个本国是娑婆世界,是这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里面,按照佛经的说法,佛经讲法都是讲一个概略,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三个千。这三个千合起来,十亿个单位世界。我们今天讲一个单位世界,黄念祖老居士说的是一个银河系,这是一个单位世界。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地区娑婆世界,有多少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四圣法界的人,他在这个范围之内,他很自由自在,他到处去旅游。
释迦牟尼佛,告诉诸位,并没有灭度。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示现灭度了,在其他的星球上,他还在那里讲经说法。这是他的教区,十亿个银河系,这么大的地方是他的教区,我们知道他现在在哪里?佛有能力分身,佛变化无穷,也许每一个银河系里面都有很多释迦牟尼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可是不是华严境界,《华严》讲「十方一切诸国土」;这跟我们讲一个国土,一个国土就是一个大千世界。要什么人,才有能力周游?要超越十法界,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他有能力,他有条件,他跨出十法界,他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有能力周游一切诸佛刹土,有能力参与毗卢遮那佛的华严法会,是华严会上的当机众。
那我们想想,难!太难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见思、尘沙要断尽,无明至少要破一品,我们想想自己能力,在这一生当中,破见思烦恼都做不到!阿罗汉,在证得须陀洹果,须陀洹果断几品烦恼?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断掉了,证须陀洹果,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天上、人间还要往来七次,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把八十一品思惑断尽,超越六道,还不能超越十法界。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能力在这一生当中证得须陀洹果?你不要想别的,你就想这一点。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统统断掉,才证小乘初果;在大乘法里面是初信位菩萨,刚刚入门,一年级。
现前我们这些同学们,我们很清楚,我们知道大家生生世世都是学佛的,善根很深厚,不晓得学了多少劫,现在想想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你生生世世的修学,从来没有一次证得须陀洹果,这一生当中恐怕还是没有办法证得。难!真难!可是佛法里面有一个易行道,就是净土法门。过去生中有没有遇到过?有,肯定有!有,你为什么没有修成?不相信,半信半疑,不能认真修学,所以没有成就。到这一世遇到佛法了,想一想还是搞成这个样子!如果真的能够归依净土,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我常讲的,一心专念,我们这一生成功了。虽然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有断,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也有资格到十方一切诸国土里面去游览、参访,不可思议!凡圣同居土,居然能够跟法身菩萨一样,到哪里去找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从第六首念起:
【过去未来现在劫,十方一切诸国土,於彼所有大庄严,一一皆於刹中见。】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庄严,能够在一佛刹中普见、遍见,这是不可思议的神通境界,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过,《弥陀经》、《观经》里面都讲到。不但是在佛刹当中,佛刹中一一事相里头都能见。西方世界的宝树,宝树都放光明,光中显现十方一切诸佛的刹海,跟这里讲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今天想在这一生证得圆满的成就,除了依靠阿弥陀佛净土之外,你们去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比这个更好?我在佛法中五十年,我初学佛的时候,兴趣也是多方面的,各个宗派都有兴趣,也都曾经尝试过。老师劝我修净土,我很感激,但是没有坚定的信心。对於经教,我的兴趣非常之浓,涉猎也很多。我曾经跟同学们报告过,我真正回过头来归依净土,是得力於《华严》、《法华》、《楞严》,这才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除此之外,白费精力,浪费时间,实实在在做不到。
再仔细看看,这些诸大菩萨们,哪一个不是在净土成就的?就连释迦牟尼佛都不例外。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得很详细,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华严经》尤其说得好,「地上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这十一个位次没有一个不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死心塌地,再没有话说了!文殊、普贤走在前面,十地、等觉跟在后面,哪一个不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晓得这个法门的可贵、这个法门的殊胜功德利益。前面曾经在大愿里面讲过四弘誓愿,我们今天学佛,在这一生当中我们只能够落实四弘誓愿的前两愿,我们要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真正的心,真正能够牺牲、奉献,舍己为人。在这一生当中,务必要断烦恼、要断习气,随顺佛陀教诲,绝对不随顺自己的成见。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你肯定搞轮回,你不会有成就的。随顺佛陀教诲,选定一部经典,「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要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教你真正在修,你真干!
「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这一生不指望。到什么时候学?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了,那个时候我再发心学无量无边的法门。为什么?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得无量寿,你的寿命跟佛相同。阿弥陀佛无量寿,生到西方世界,下下品凡圣同居土往生的都是无量寿,有的是时间。不像在这个世间寿命很短,你想学,学不成。「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两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完成,在这个世间我们现阶段,我们必定要把前面两愿,度众生的愿要发得足,真心!断烦恼的愿一定要认真努力,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决定不再随顺妄想分别执著,这才能成就。再看第七首:
【一切事中无量佛,数等众生遍世间,为令调伏起神通,以此庄严国土海。】
第七首是颂前面的第七句,第七句是「以出现一切佛身庄严」。长行跟偈颂合起来看,意思很明显。『一切事中无量佛』,「无量」,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无量?第二句给我们讲,『数等众生遍世间』。佛有多少?佛的数量跟众生的数量相等,众生无量无边。「众生」在此地,诸位要记住,并不是讲人,人是众生里面的一部分。众生这两个字的意思,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那我们想想,这个世间哪一个人、哪一桩事、哪一个物,我们现在人讲的动物、植物、矿物,包括自然现象,哪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起?连云雾、彩虹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统统叫众生。人在众生当中是占很小的一部分,然后我们才能体会到,众生真的是无量无边。所以,四弘誓愿头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晓得那个「众生」意思是多么广、多么大,决不是仅限於人道。
经上常讲「九法界众生」,人在九法界里头是一个法界,除人法界之外还有八个法界。十法界里面,佛法界跟菩萨合在一起,称为九界。所以佛有多少?众生有多少,佛就有多少。我们能够信得过吗?能!凭什么能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经》上说的,《圆觉经》上也是这样说法,所以佛的数量跟众生数量是相等的。有情众生,经上称为佛性;无情众生,经上称它作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所以大经上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说得很明白、很清楚,同圆种智!
『为令调伏起神通』,这是讲众生。九法界众生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但是九界众生迷悟、邪正、染净差别很大,这里头有轻、有重,迷得轻的、迷得重的。九法界愈往上,迷得愈轻;愈往下,迷得愈重。愈往上,比较清净;愈往下,染著严重,染污!但是佛菩萨慈悲,无论在哪个法界,普度!「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能说地狱众生迷得太深、染污太严重,就不度他了,没有这种佛菩萨!迷惑、污染再严重,佛不舍弃他,还是在他身边照顾他、帮助他,希望他早一天觉悟过来,早一天回头,回头是岸!因此,也正是因度生的大愿,有愿当然有行,否则的话,你的愿是假的,你的愿是个空愿。要以行来践愿。「为令调伏起神通」,这个神通就是教化众生,你要教他。他有佛性,他有善根,他现在迷而不觉是没有人教他。
今天我们的社会不好,为什么不好?住在这个地区的人,恶念多、善念少。什么是恶念?自私自利,贪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无不是损人利己,这还得了吗?这就是造成浊恶之极!这些自私自利的人,哪一个没有佛性?哪一个没有善根?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迷了!佛菩萨在旁边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怎么帮助他?教他。所以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最主要的一个工作、一桩事,就是教化众生。用什么身分来教化?用什么方法来教化?这个没有一定,正是经上所讲的「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归元,帮助他觉悟。所以《普门品》里面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这都是举例略说,实际上,方式、方法无量无边。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来教,就用什么方法,没有一定的身相,没有一定的方法,才能普度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的根性不一样,用一个方法不能普度,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要圆满的智慧,要高度的艺术。佛家讲善巧方便,现在人讲艺术,高度的艺术那就是善巧方便。为的是什么?调伏。调是调理、调顺,它不顺,把它调顺;伏,是降伏。我们常讲好的老师对学生恩威并济,调是很慈悲、很爱护来教导他,伏那是很威猛、很严肃,严厉!你做错了要受严厉的处分,该用调的时候,调!该用伏的时候,伏!这两种方法相互著、交互著在运用,应用得非常恰当,这叫善巧方便,这叫高度艺术。使接受教诲的这个众生对你心服口服,对你又尊敬又畏惧,你的教育成功了。教学的方式有言教、有身教、有意教,方式再多,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三类。身教是自己表演给学生看,做出来给你看,所以我们只要仔细去观察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就学会了。释迦牟尼佛现身说法,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
在《华严经》里面尤其是难得,用善财童子代表学生,用五十三位菩萨代表老师,你看看,老师多、学生少,学生只有一个,老师五十三个,五十三个老师教一个学生,把这个学生教成功了,这个学生一生成佛了!这是属於「演」,为人演说。「演」是为人,「说」也是为人,不是为自己。小乘人修行是为自己,大乘人修行是为别人,大小乘差别在此地,所以成就不一样。神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艺术,我们今天讲生活的艺术、教学的艺术,达到艺术境界,这个意思与价值,面面都圆满、都成熟,能令众生欢喜接受,依教奉行。这些方法,佛在经上都说出原理原则、纲领、纲要,我们学会了,我们懂得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懂得灵活运用,要懂得契机契理,活活泼泼,绝对不是呆板的;呆板就变成执著,佛是教我们离妄想分别执著。
但是对初学、对一个没有觉悟的人,必须要限制他、要约束他,就像儿童一样。儿童智慧没有开,无知,不知道邪正、是非、利害,做父母的、做师长的、做长辈的,有责任、有义务时时刻刻关怀他、照顾他、约束他,使他能够远离一切恶法,亲近一切善法。到他长大成人,有能力辨别,他就能独立。学道也不例外,凡夫初学,凡俗的习气很重,所以佛才说了许许多多的戒条,教你严持戒律。严持戒律是不是执著?念佛法门,初学的同学,佛在经典上也说,「执持名号」,那个执持名号是不是执著?是!为什么佛法要破执著,现在要你执著?是因为你破不了执著,你没有办法不执著,佛就以善巧方便,教你执著什么?择善执著。你不要去执著恶,你要执著善。念佛是善中之善,无量无边法门没有比这个更善的!儒家讲「止於至善」,止於至善那就是执持名号。阿弥陀佛或者是六字南无阿弥陀佛,你要把这个抓紧,一天到晚一分一秒都不放松,你是真正坚固执著,有成就,决定往生!
往生品位高下,看你在执著里面,执著里头那个境界也是千变万化,坚固执著的时候,往往他就得定。他从执著里头,这是一个很不平常的方法,从这里面得念佛三昧,得定。定的境界再向上提升,他就开智慧,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执持名号的人,如果他的缘很殊胜,善根深厚,你想想他能不能往生实报庄严土?可能的!不是不可能。方法,你看起来好像是很笨拙的方法,「唉呀!那么简单,那么容易!」你不知道那种看起来好像是笨拙,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要不是一个绝妙的方法,如何能得到一切诸佛的赞赏?修学净土的总纲领在《十六观经》里头,十六种修行的方法,持名摆在最后。诸位要晓得,最后是最高明的。许多同学读过《楞严》晓得,《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最后一位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最后的是最殊胜的。十六观里头,持名念佛是摆在第十六。所以世尊为大众介绍这个法门,《弥陀经》上的,《弥陀经》上教我们执持名号。十六观为什么不讲别的?单单讲持名?这是佛对得起众生,不错,是有十六种方法,十六种方法里头最殊胜的是持名,最殊胜的、最简单的、最容易的、成就最高的,这谁知道?
世间人往往觉得这个太容易,大概没有什么了不起,要找难修的,「别人都没有办法修,我来修!」自己最后还是修不成。别人成就了,自己落后了。多!这样的人,世世代代不晓得有多少!你要问什么原因?我们用佛的说法来解答,善根福德不足!这才是真正的原因。他如果善根福德深厚,那就不会了。这里面还有一句,「因缘」,你看看《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因缘也非常重要。有许多善根福德深厚的人,因缘不善,反而障碍他的善根福德。这个事情是真有,譬如我们今天讲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的善根福德深不深厚?很深厚。为什么对於念佛法门怀疑,不肯修学?他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好像学这种简单容易的法门,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人家也瞧不起我」,这就是「因缘」把他的善根福德障碍了。
有一种人他没有福报,没有机会受教育,甚至於不认识字,他在这个社会上没人瞧得起他,没有人重视他,自卑心理很重。接触到佛法,听说老实念佛就能成就,死心塌地,他成功了。这也是因缘,我们佛法里面讲「逆增上缘」。他觉得样样不如人,「你们可以学大经大教,可以学其他法门,我不行!我只能老实念佛」,他成功了。所以一生能不能有成就,决定在善根福德因缘。善根,是你能信能解;福德,是你能行能证。善导大师讲得好,「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就知道善导大师对「因缘」非常重视。所以这个法门,上根、下愚容易成就,为什么?他的心定,信心坚定,愿心坚定,永恒不变,他成功了。
麻烦的是中间这个分子,我们知道上根的少,下下根也少,中间这个分子特别多。这些分子很难度,都是很自负,自以为聪明智慧,自以为正知正见,读诵经论半信半疑。不但是一些在家的同学,连出家的大法师都不例外,我见过的就不少,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法师,对於经教还有疑惑。经上讲佛菩萨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有一些国际知名的法师,我们年轻的时候参学,向他请教,他笑著给我们说:「那些是赞叹的话,不是真的。释迦牟尼佛也有做不到的事情,哪里真的是万德万能?」他这种想法、看法、说法跟佛经上不相应,违背了佛经,那是他自己的意思、他自己的看法。我们在经教里头用这么多年的功夫,我们肯定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的德能是圆满的,佛的相好是圆满的,绝对不是虚妄的。
这些话绝对不是恭维的、不是赞叹的,是事实。为什么我们能肯定,他不能肯定?我们的肯定也得到老师的证明。过去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他们的看法、说法完全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我们再仔细乖观察这些大德,看他怎么往生的?你只要是细心去观察,你才晓得,他还是出不了六道轮回,从他往生的那个样子就看出来了。人可以欺瞒一世,最后你走的时候,你所现的这个形相瞒不了人!平常你也会讲,你也会讲得很好,到最后看看你自己,你怎么走法?我们不要说得很高,我们讲六道里面,六道里面真正修大福德的人,来生还得人身,还在人间享福;或者来生生天,去享天福,这种人往生,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见过。
我小时候,七、八岁的时候,七、八岁的事情有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印象很深刻。我们住在乡下,乡下有一个大户人家是我们的亲戚。老太太往生了,那个时候我们不叫往生,老太太过世了。过世之前把家里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她要洗澡、换衣服、梳头,整整齐齐,跟家人告别,一点都不糊涂。我们小,不知道,以后学了佛,我们就懂得了。非常可惜,那个地方没有佛法,她不知道念佛;如果她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这样的一个人走了,这位老太太心地慈悲、善良,一生常常欢喜帮助一些苦难的人,因为她们家里富有,照顾一些穷亲戚、穷朋友,她过世肯定是生天,享天福去了。世间人天福报,走的时候都有这样好的瑞相,学佛的人走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么清楚,他到哪里去?
谁愿意到三途?到三途的人都是糊里糊涂去的,哪有头脑清楚的人会到三途?没这个道理!所以人在临终最怕的是昏迷,不省人事,这是非常危险。为什么?六道里头自己没有能力选择,随业流转,那就可怕了。头脑清楚,自己有能力选择,不迷惑颠倒。人要是明白这桩事情,你就知道你学佛到最后你有没有成就。念佛的人往生,肯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会告诉家人、在你身边的人:「阿弥陀佛来了!观音、势至来了!还有很多人跟在佛的后面一起来迎接。」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或者见到佛光,或者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瑞相,他会说跟经上讲的一样,这叫做往生的瑞相。没有这些瑞相,迷迷糊糊的过去了,他到哪一道那就很难讲,我们自己总要清楚、总要明了。
佛菩萨在世间,以种种神通做佛事,这是教学,教化众生、调伏众生。调伏你的习气,调顺你的习气,降伏你的烦恼、你的恶业。『以此庄严国土海』,这就是我们一个社会、一个地区,有很好的老师在这边教学,这是真正的庄严。佛菩萨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这是「庄严国土」。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