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七二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二二卷)  2002/5/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722

  诸位同学,请看「所依住」偈颂第十八首:

  【为欲成熟众生故,是中修行经劫海,广大神变靡不兴,法界之中悉周遍。】

  这首偈前面跟诸位说过了,但是对於我们现前修行很重要,因此不能不多说几句。就净宗同学来说,许许多多同学,甚至於出家的同学,也有不少常常在我身边,不能说他没有机会听经,听了多少年,修行功夫还是不得力。在旁边冷静观察,听听大家在一起交谈,确实有不少人把意思给听错了,使我们想到开经偈上一句话,「愿解如来真实义」,难!你们听我讲,连我的意思都不能理解,都错会了,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这个意思都错会了,你行门的功夫怎么能够如法?这是真的。

  因此听经要怎样听法?学教要怎么个学法?要想学教,根本在多闻、多听。多听,初学的人最好是听一部经。一部经,我过去曾经跟同学们说过,最少要听十遍,一遍一遍反覆的听,这是最低的限度,连续不断的听十遍,每天至少要听四个小时,看你这一部经的长短了。听经的时候,要记住马鸣菩萨教我们的方法:离言说相听,离名字相听,离心缘相听。这个话怎么讲法?第一个,听经不要执著言语,决定不执著讲经的人他的言语。第二,不要执著名相。第三个,不可以打妄想,听到经的这个意思,错了,经里头没有意思。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

  这样听经,一心专注,一念不生,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求解,不要去想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一句经文是什么意思,不可以。为什么?你只要一想就落在意识里面了,落在意识里头就变成妄想了,这个错了。要依马鸣菩萨这种听法,他得定,他开慧。所以古人跟我们真的是不一样,我们现在一面听一面在想它的意思,还要想著我怎么个讲法,这完了。这个变成什么?变成世间人的修学。

  世间法跟佛法修学不一样。世间法的修学是想获得一种技术能力,或者是获得聪明智慧,这个聪明智慧是佛法里面讲的「世智辩聪」。佛法修学的目的是戒定慧,我们一般讲修学目的在开悟。你要不如法,你把你的悟门堵塞了,你不能开悟。那个悟是从哪里悟?是从自性里头悟的。由此可知,听经真正的目的在哪里?第一个目的是把自己的妄想杂念用听经的方式打掉。我们常讲烦恼是断不了,伏烦恼,我专心在听,听一个钟点,伏一个钟点的烦恼。伏烦恼是修定。修定的方法太多了,念佛是修定,持咒也是修定,听经也修定。不但修定,也修慧。这个慧是什么慧?根本智。根本智是不起心不动念的,般若无知,无知之知是根本智。先修根本智,后学后得智,这是两个阶段。

  中国在古代教小学,小学生,聪明伶俐的小孩五岁上学,一般是六、七岁上学,最晚不会晚过七岁,大概念到十二、三岁。这个阶段老师只教句读,就是教你背书,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不给你讲,天天叫你念叫你背。老师督促,看著你背的遍数,念到会背了,再让你背一百遍,背得很熟,什么意思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是修定,是修根本智。现在一般人不懂。如果这里头你要想什么意思,你就把根本智、把你的定破坏掉了。定的时间久了,它就起作用了。什么作用?听到这个经文豁然开悟。这个开悟有小悟有大悟,我们常讲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宗门大彻大悟的人很多,教下也不少。不会就没有法子了,所以要会。

  这个话我也不知道讲多少遍了,但是没有人肯听,也没有人相信。幸亏是马鸣菩萨说的,不是我说的;我说的,那人家说净空法师造谣生事,大概嫉妒后学,怕别人超过他,误会、毁谤都来了。这是古时候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讲的,近代人唐大圆居士,这是民国初年人,抗战期间他还在,他在西南大学教书,方东美先生跟他同事,他们都是西南大学的教授,也很熟。唐大圆居士也是这么讲。

  我早年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教我这个方法,他不让我写笔记。最初听经我带笔记本写笔记,我都坐在第一排跟他面对面。经讲完之后,把我叫到房间里面去。

  你听经是不是写笔记?

  是!

  你写这个干什么?

  我说怕忘记。

  他就告诉我不要写笔记,专心听,专心听讲,听懂很好,听不懂没有关系,不要去理会,要专注。他说你写笔记分心打闲岔,把悟门堵塞了。有道理,我懂老师的意思。我们同学就坐在我旁边,周家麟居士他的笔记写得多,几乎是把老师所讲的东西像写成讲记一样,老师不说他偏偏说我,我也不好讲。

  我离开台中的时候,李老师才说出来:你们两个人根性不一样。所以我们两个人学的方法就不一样。老师讲的话很含蓄:周家麟的国学根基比你好,你不如他;你的悟性比一般同学高,许多人不如你。悟性重要,不要把悟门给堵死了,那真可惜。这个要真的好老师,好的缘分。

  所以马鸣菩萨这个教诲,说实在话也不是各个人都能学的。所以你们听经有写笔记,我并不反对,为什么?你没有这么高的悟性,你不能悟入,写一点笔记也好。可是不管你学哪个法门、哪个宗派,就是连世间法儒家教学都著重悟性。老师能观察,对於悟性高的学生,老师很留意诱导他,这个学生将来会有成就。在佛法、世法都是讲传人,这个人有传法的条件,他要真正用功,真正努力,没有走偏,没有走邪。这里头当然最重要的是德行,老师一定会很用心的来指引。你能传他的法,你能传他的学、传他的道,古时候称为入室弟子,在佛门里面讲传法的弟子,本身要具备这个条件。

  不管怎么说,专心听,听的遍数愈多愈好。在从前不容易,老师讲经讲一遍,没有录音,你听第二遍到哪里去听?没地方听。难,真难!如果没有好的记忆力,没有好的悟性,真的不容易成就。现在得力於科学技术,可以说中等根性的人都能成就;在过去中等根性的人是不能成就的。你想想看,几个人有那么好的记忆力,听老师讲一遍都能记得住。至少能记百分之九十,不要用笔记,这个学生不容易找。而且还要有悟性,单单有记性没有悟性不行,有悟性没有记性也不行,不容易!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当中,难得有那么几个。现在方便了,现在一遍记不住,十遍;十遍记不住,百遍。只要你有耐心。

  往年我在洛杉矶,有一位赵立本居士听我讲《金刚经》、讲《六祖坛经》,他非常欢喜,他把这一套带子要回去天天听。过了一段时期,我再到洛杉矶去,大概一年之后,他告诉我他已经听了二十六遍。我说怎么样?他说愈听愈欢喜。来跟我说:法师,我就学这两部经可不可以,其他的我都不学,我也不听了,我念佛求生净土。好!我说二十六遍不够,至少要听一百遍。他听劝,他真干。我现在听说他在美国到处讲《金刚经》、讲《六祖坛经》,很受欢迎,这是靠得住的!遍数听多了就变成自己的了,熟能生巧,一门深入,这是定。他专在这一门上,他就得三昧、得定,他就有悟处。我相信他听也好,他讲也好,一定有悟处;有悟处他就有法味,他得法喜,法喜充满。这一种修学如法。

  所以『是中修行经劫海』,人家有这么长的耐心,我们听一部经,听个一百遍、两百遍、三百遍,这个耐心都没有,你怎么会成就?再告诉诸位,这一部经通了,你有悟处了,你领悟了,部部经拿到面前都没有问题,你都能理解,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难就难在你一部经都不通,你还搞好多,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贪而无厌。中国古时候谚语常说「贪多嚼不烂」。你搞的功课太多了,门门都懂得一点,没有一样精通,一部都不通。

  所以初学,「舍得」两个字很重要。你要能舍,统统都舍掉,我这一样就能得到。你样样都不能舍,你一样都得不到。世出世间学东西的秘诀就在此地,至少一样真的学的可以了,才可以学第二样。古人的标准严格,古人的标准不开悟不能学第二样。李老师给我们的标准,实在讲,那是放得很宽很宽了,他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学讲经,学这一部经,上台去讲,他听得很满意,说可以了,你可以另外选一部经来学,这个标准太宽了。李老师也是知道现代人的根基,你不让他学第二门,他兴趣没有了,他就不学了。现代人没有耐心,能够把经文讲通了,没有讲错就算不错了。这个不是古人的标准,可是这是老师教初学,真的是针对现前众生的根性,不得已的措施,我们要能理解。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非常重要。早年我在台中学讲经,我跟我们同学们常常说,这一部经上台讲过一遍,是不是就行了?不行,至少要讲十遍。我是这么一个标准,学一部,这一部讲过十遍,再选一部。十遍印象深,这有一点底子了。一遍不行!一遍两遍三遍转眼就忘掉了。遍数多了,你就有悟处,小悟有悟处,有悟处你就能落实,你会把经教变成自己现实的生活,那就得受用了。解行相应,解在行中,行在解中。这个样子你愈悟愈深,愈悟愈广,你在修学里面得法喜充满,你真正尝到法味。

  古人讲法味浓於世味,你对於世间那种五欲六尘的享受自自然然远离了,不欢喜了,法味浓了。到这个境界,可以说你学习的功夫得力了。但是要到这个阶段,必须要下一番死功夫。这个功夫究竟要多长?因人而异,每个人不相同,务必要锲而不舍,有恒心,有毅力,勇猛精进。到有悟入的时候,你就有善巧方便了。没有悟入的时候,要遵守老师的教诫。为什么?怕讲错,不敢发挥。自己真的有悟处,真的契入了,你可以自由发挥。这个时候标准在哪里?你已经住三昧了,这是个标准。

  像我们现在修念佛法门,你没有契入念佛三昧。我们学《华严》,你没有入华严三昧。我们不能像菩萨入得那么深,能入一分、两分就不错了,这就是小悟了。菩萨那是彻悟,那个功德深,那个三昧智慧能破无明。我们今天很浅,一分两分的三昧不能破无明,也不能断烦恼,但是能伏烦恼,这就不错了,就很难得了。虽有烦恼,不起现行。烦恼真的没有断,但是烦恼不起作用,也不必勉强去伏它,自自然然伏住了,贪瞋痴慢都不起作用,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自然淡薄了,日常生活可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这是功夫刚刚得力的样子!第三句:

  『广大神变靡不兴』。前面也跟诸位提过,这就是善巧方便,现在的术语叫灵活的运用,它不是死呆板的,巧妙灵活又不违背原则,这在佛法称为善巧方便,现在有人称为高度艺术。

  『法界之中悉周遍』,这一句话就是我们常讲你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运用自在,手段方法虽然很多,目标只有一个,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转凡成圣。再看底下这一首:

  【法界国土一一尘,诸大刹海住其中,佛云平等悉弥覆,於一切处咸充满。】

  诸位总是要记住,这四首偈都是讲「微细国土」,是在微尘、是在毛端毛孔里面现的境界。这个境界确确实实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九法界里面的圣贤,菩萨、声闻、缘觉都见不到。佛给我们说阿罗汉的天眼能见到微尘,但是见不到微尘里面的境界。像现在科学的工具,高倍的显微镜,利用这些高科技的仪器能够观察到分子、原子、电子、粒子,就彷佛阿罗汉的天眼一样。但是粒子里面,原子、电子里面,它有世界看不到,那里头有一切诸佛刹土,看不到!

  第一句讲『法界国土一一尘,诸大刹海住其中』。那个「诸」是多,多到我们没有办法想像,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都在一尘之中,一粒微尘里头,每一粒微尘皆如是。这些话要不是佛说出来,诸位想想,谁能说得出来?他为什么说不出来?没有见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他所讲的如事实真相一样,不增不减,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实话实说,绝对没有添加一点点,也没有减少一点点。佛要不是亲自见到这个境界,他怎么能说得出来?

  『佛云平等悉弥覆』,弥覆就是盖覆的意思。云是比喻,比喻佛的慈悲,佛法常讲慈云,要是就字面上来说,佛是觉的意思,代表无上正等正觉的教学,普遍在尘中佛刹里面推广。「弥覆」要用现在话说,全面的推广。

  『於一切处咸充满』。这个一切处是尘中的诸佛刹土,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唯独《华严》里头有说,佛在其他经里面没说过。

  我们继续看末后这一首,第二十首:

  【如一尘中自在用,一切尘内亦复然,诸佛菩萨大神通,毗卢遮那悉能现。】

  这一首是讲自在,合前面一首度化众生得大自在。我们想想,微尘里面的刹土,刹土里头有众生,我们微尘也看不到,刹土也看不到,众生不必说了。换句话说,我们是决定不可能帮助微尘里面刹土当中的众生,我们做不到。也许我们就是那个毛端、微尘里面现的这个世界,我们自己茫然无知,丝毫都不能够觉察。这可不可能?是大有可能。但是诸佛如来、这些法身菩萨他们有能力,尘中刹土里面的众生如果有感,十方诸佛菩萨都有应,感应道交,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法身菩萨教化众生得大自在,这个得大自在就是障碍都没有了。不像我们,我们确实理有碍,事有碍,理事有碍,事事是更有障碍。他们入无障碍的境界,无障碍就是大自在。

  『一切尘内亦复然』,一尘如是,一切尘无不如是。

  『诸佛菩萨大神通』,在这个地方显示出真叫神通广大,决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像得到的。佛菩萨示现什么样的神通?就是前面所讲的「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这个德能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善巧方便、高度的艺术;「圆满的相好」。摄受众生、教化众生、成就众生,这是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我们要想度自己也是这三个条件。这个三个条件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智慧,德能、相好是跟著来的,你没有智慧,哪来的德能?没有德能,哪来的相好?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讲经,为什么《般若经》讲二十二年?整个教学四十九年当中,般若占二十二年,几乎是一半。由此可知,般若这一门功课是佛教化众生最主要的一个科目。在中国,翻译的经典,《般若经》也是最为丰富,六百卷!《华严》算是大经了,《华严》流传到中国,唐朝的翻译八十卷,加上贞元的译本四十卷,这里面有重复的,除掉重复总共才九十九卷。《般若经》有六百卷,比《华严》多上五倍。

  我们学佛,无论学哪个法门,不能不重视般若。你要想得般若智慧,你不能不重视三昧,这是讲的禅定。在我们念佛人讲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你要重视。你要想得一心不乱,你不能不持戒,戒的作用,防非止过,我们才能得一心。一心是定,不乱是慧。有很多人误会净土宗不求智慧,只知道念佛求生净土。说这种话他是一知半解,他对这个法门无所知。

  世尊所传下来的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任何一个法门都具足戒定慧三学。你仔细去看看经,现在流传的《大藏经》,无论是大部经是小部经,你细细看看里面,是不是具足戒定慧三学?然后你才晓得,净宗哪有不求智慧的道理!一般人只以为教下求智慧,宗门求禅定,净土宗连定慧都疏忽了,那还有什么成就?实在讲,蕅益大师一些著作没有去读过,印光大师的《文钞》他也没读过,果然浏览个一两遍,我相信他不会说这个话了。净宗的教学确实是诸佛如来高度艺术的落实,用佛门术语讲善巧方便到极处,这是「诸佛菩萨大神通」。

  『毗卢遮那悉能现』,这一句是总结。你看看微细国土,佛菩萨教化众生这种高度艺术,毗卢遮那佛能把它显现出来,让你观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毗卢遮那现在哪里?就现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了,我们明白了。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所依住」偈颂第二十一首,最后两首:

  【一切广大诸刹土,如影如幻亦如焰,十方不见所从生,亦复无来无去处。】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末后这两首偈显示刹土的体性,「结归有在」。第一首是说「刹依性有,有即非有」。我们看经文,『一切广大诸刹土』,这真的是广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所成的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刹土,用我们现在话讲太虚空当中的星系,小星系、大星系、更大的星系,像这样大星系无量无边无数无尽,包括华藏世界,包括极乐世界,经文上面没有说华藏、极乐除外。这些境界从哪里来的?佛在这个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把佛刹由来,「结归有在」,是这么来的。

  但是我们要知道,性是空寂灵明,它不是物质,它没有形相。虽然不是物质,没有形相,它能现物质形相。虽然现无量无边物质现象,你要晓得这些物质现象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你的观察完全正确了。你要误以为这些现象是实有,那你完全看错了。《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在前面曾经用了不少的时间跟同学们分析过。佛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分析到最后,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诸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连我们自己的身,我们自己的身这个物质现象,确确实实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如果你真的明白了觉悟了,你就得自在了,梦幻泡影,假的。佛祖教人藉假修真,我们明白了,藉著这个假身,藉著这个假的境界;我这个身是假的,我居住的环境国土刹土也是假的,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在这里头要明心见性,性是真的。换句话说,我要从所变的里面去把那个能变的找到,能变是自性,能变是本识。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之所以称圣称贤,了不起的本事就是藉这个假的身心境界悟入心性,宗门常讲的明心见性。这是《法华经》上所讲的「一大事因缘」,一大事因缘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成佛之后不是没事做了。成佛之后真的是没事做了,虽然没事,自自然然应化在世间,应化在九法界,应化在六道,应化在一一尘中的广大刹,广度众生。广度众生有没有事?也可以说有事,也可以说没事,这是跟你说真话。你要说是有事,幻化的,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心性幻化的,所以没事;如果说没事,他又有现相。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娑婆世界、我们这个地球,他也住世八十年,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你怎么能说他没事?所以真正的事实真相,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

  佛家常讲「离四句,绝百非」,这些话我们常听,里面真正的含义我们不懂。「四句」是个例子:有是一句,无是一句,亦有亦无是一句,非有非无是一句,这四句。这根本的四句,要离!凡夫的麻烦在哪里?坚固的执著这四句。六道凡夫哪一个不坚持这四句?因为你坚持执著这四句,所以你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离四句,你的心才真正得清净,真正契入无为法了。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无为,你才入到这里头。这里面就是此地所说的度生自在、应化自在,应化自在跟度生自在是一个意思。

  所以他这个第二句跟《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是一个意思,『如影如幻亦如焰』,焰是什么?火焰,跟幻影是相同的,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十方不见所从生』。你要找它从哪个地方生的,你找不到。也许有人不相信,不相信你可以试试看,追根究柢。现在科学是做这个工作,对於任何一法他抓住,锲而不舍,追根究柢,所以他能在物质现象上找到原子、电子、粒子,於是乎他们也有所领悟。《金刚经》上讲这个世界是「一合相」,科学家证明了,「一」就是微尘,科学里面找的基本粒子。

  世界怎么来的?基本粒子组合的。无量无边的粒子组合成一个形体,你把它分开,它就没有了,分开了没有了。它聚集在一起那是真有吗?不是真有,叫幻有,佛法里称妙有,妙有跟真空是一个意思。《心经》上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那个色就是有。但是我们世间人在现象里头产生错觉,认为什么?空不是有,有不是空,而不晓得空跟有是一桩事情。

  入了佛的境界,跟诸位说,相对的思想观念完全没有了。世间人,特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他们住在相对的境界里头,外国科学家讲的「相对论」,六道里头确确实实是这种现象。但是入佛境界,相对的没有了;相对没有了,绝对也没有了;绝对跟相对还是一对,还是对立的。无为跟有为也是对立的。相对的境界没有了,佛法里面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什么境界?佛家讲的涅盘的境界,大乘经上讲的大涅盘的境界,走出相对就入涅盘了。

  所以『十方不见所从生,亦复无来无去处』。《中观》里面讲的不生不灭,这是第一句,「不见所从生」是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不来不去。《中观》里面讲八个不,讲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说了八个不。这些说法真的叫烘云托月,用这种方法让你在里头去领悟。你怎么能悟入?那你真的要懂得马鸣菩萨讲的原则,「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听到这个说法,豁然大悟。这一悟入,在我们佛门里头说,你就是法身菩萨了。你自己有没有法身菩萨这个念头?给诸位说,完全没有!你还有个法身菩萨,那你就完了,你又回来了,你又回到相对的世界里头来了。就是应化回来度众生,你也不会起一个妄念。「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功德就是一个妄念都没有,恒顺众生,随喜众生,这里头真的是一念不生。

  常住大涅盘。这个话大家不好懂,我们不得不用方便法来说,常住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这样说大家都还有印象,真诚有真诚的印象,平等有个平等的印象,你都著了相,你没有离相。你要听了这个话,不执著言说相,不执著名字相,也不执著心缘相,你成功了,你就悟入了。很可惜的是我说什么,你就著什么。我说清净,你就著了清净相;我说平等,你著了平等相;我说阿弥陀佛,你著了阿弥陀佛的相。你没有办法入佛境界,怎么搞你都摆脱不了相对。

  相对就是世间,你没有办法脱离世间,你没有办法入佛境界。我跟大家讲,我自己以为我已经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了,我能帮助大家的也只是到此为止了,再高我没办法,只能勉励同学细心去体会。大乘佛法妙不可言,你契入这个,世间还有什么好玩的?还有什么好值得贪念或是值得一顾的?都没有了。如果到哪里去游玩,那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们喜欢玩,陪陪你。其实大乘境界里头那真的有乐趣,真的有受用。再看末后这一首:

  【灭坏生成互循复,於虚空中无暂已,莫不皆由清净愿,广大业力之所持。】

  第一句话就是讲的世界「成住坏空」,它这个地方讲『灭坏生成』,一般大乘经上讲这个「生」是住,成住坏空。讲成住坏空,这个意思讲得粗,讲「灭坏生成」,它讲得细微。讲生,给诸位说是从刹那生灭上讲的。讲住,是从相续相上讲的。所以从相续相来讲我们容易懂,从刹那生灭里头我们很不容易体会。这个经上讲得微细,这跟大乘讲的义理浅深广狭不相同,《华严》真的讲得究竟。「灭坏生成」是循环的,『循复』就是循环,「成住坏空」永远在循环,这是一个自然法则,这不是人为的,不是由哪个主宰的,这也就是因果的定律。

  佛门里头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为什么不空?因变成果了,因空了;果又变成因了,果也空了。我们用植物做个例子,我们自己有菜园,每天在菜园里面摘菜,种子是因,种子种下去,长成菜了,那菜是果;种子呢?种子没有了,变成菜了。菜又结子,它又变成种子,菜空了,又变了。这个因跟果永远在循环,所以因果循环不空,转变不空,你说它空了,它变成另外一个。所以因果有转变不空、有循环不空、有相续不空,它有这三个现象。这个定律可以用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小,可以用在微尘;大,可以用在诸大刹海,都是这么一个现象,自然现象,佛经里面讲法尔如是。

  『於虚空中无暂已』。这句话就是说的「成住坏空」永远在虚空当中循环,这个我们现在懂得了,星球都在虚空。我们住的这个地球,地球在虚空当中,而且是动的;它的动很复杂,不是单纯的。大家不要以为它有个自转,有个公转,自转公转都非常复杂。你再去想想看,地球绕太阳系转,太阳系绕银河系转,只是这个圈子太大了,它转的速度很快。现在我们的飞机速度可以说相当高,普通我们乘的客机一个小时飞一千多公里,抵不过地球自转的速度。你看地球自转二十四小时一周,转一周,我们今天飞机二十四小时还没有办法绕地球一周,你就晓得它的速度快。我们人住在地球上有地心吸力,没有感觉到它在动,更没有办法发觉太阳也在动,整个星系在动,当然银河系的运动我们更没有办法发现了。

  佛在三千年前讲经说法,我们今天读到这个经文,现代科学知识证明佛讲的一点都不错。但是宇宙的现象、运动,科学家不断在探测,也小有成绩可观。世界从哪里来的?这个宇宙世界从哪里来的?有人说科学家他们在推测是从大爆炸发生的。大爆炸发生了太阳系,说得好像是有道理,但是没有办法叫人心服口服。只可以说你这种说法做成一个档案放在一边,再看看后来的科学家看他怎么说法?佛在此地说法跟科学家的说法不一样,佛说这些「成住坏空」,说世界;说动物,「生老病死」;说植物,「生住异灭」。名词不一样,意思都相同。

  『莫不皆由清净愿』,这个愿是诸佛菩萨的愿力,愿力在支持,愿力现的境界,菩萨愿力跟众生业力是相对的。

  『广大业力之所持』。「之所持」是连上面一句的,这个世界什么原因之所持?两个原因:佛的愿力、众生的业力,这两个力量支持的。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特别是看到佛给我们的结论,在这里头我们做深深的反省。一个人不是这一生,如果是这一生,这个事情很简单很容易解决,微不足道。不是这么单纯,人有过去,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生生世世这才叫麻烦事。

  许许多多宗教里头讲(这个不是佛法),人死了以后就转世了,轮回转世不是佛教说的。很多人不懂,以为佛教讲轮回转世。轮回转世这个说法,最早是婆罗门教讲的,前面曾经给诸位报告过。印度自古以来是宗教之国,他们古时候的文化水平高出中国很多。中国人虽然有智慧很聪明,仅限於人道。天地鬼神,中国人所了解的远远不如印度人。中国人讲求身心的修养,作君子、作贤人、作圣人。古印度那些宗教家,那是高级的宗教家,他们普遍的都修禅定,而且禅定的功夫很深。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的,佛经上记载的,他们禅定的功夫竟然能够达到四禅八定,所以他突破了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上到非非想天,下到阿鼻地狱,他看到了。

  甲这个人在定中见到了,乙入定也看到了,两个人在定中看到的完全相同。你的定功浅,你看到的面小,看到的层次不深。你定功深,你看到的面广,你看到的有很深的深度。所以,六道轮回是这些人的现量境界,不是他推想,不是他推算算出来的,不是的。所以这是事实。这些宗教家,实在讲宗教里面称为神圣,称为神,称为圣,他们了解这个现象很清楚很明白,不知道这个现象怎么来的。

  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后,再加以说明,说明轮回是怎么来的,轮回要怎样超越,这是佛说出来的。佛告诉我们,轮回是怎么来的?轮回是众生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要怎么样超越?佛说,你只要把执著舍弃,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你就具足超越轮回的条件。六道轮回外面还有境界,这个婆罗门教就没有说了。为什么?那是他见不到的,他的定功只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所以他没有办法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是六道轮回。

  超越六道之后,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现象从哪里来的?还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执著很轻,要怎样才能超越?要把那个轻微的执著跟分别断掉。分别执著真的完全没有了,粗重的妄想也都放下了,超越十法界。所以佛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众生业力在支持的,佛的愿力在加持,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教导众生断恶修善。

  换句话说,你现在堕落在六道里面,六道里头有苦有乐,苦从哪里来的?苦是恶业召感的。乐从哪里来的?乐是善业所感的。你没有能力断除分别执著,佛就教你这个方法,你在六道里面也能过很平安很幸福的生活。但是你要晓得这不是究竟的,绝对不是你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平安幸福,不可能的事情。你得佛的教诲,得佛的加持,依教奉行,你能得这一生,或者还得到来生,再一生不保险了,靠不住了,所以这不是究竟法。

  究竟法那还要不断向前迈进。不但是要断恶修善,而且一定要转迷为悟,对於六道十法界这里面一切状况,你搞得很清楚,搞得很明白。它的因缘果报、本末究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自然会发心出离。六道里面有很多家亲眷属,有很多好朋友,你舍不得离开他;换句话说,你舍不得离开他,你就跟他一起搞轮回。几次轮回之后,彼此不认识了,有的时候亲人变成怨家对头,这个事情是很平常的事情。

  真正觉悟之后,你肯定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你作佛作菩萨了,你再回到六道里面来,帮助你的家亲眷属,帮助你的朋友,你来度他们非常容易。为什么?过去生中有缘。你没有听说佛门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你跟他有缘。有缘是你说话他听得进去,他欢喜,他能接受。没有缘的,没有缘的再好的话,他听不进去,他不以为然,不能接受,无缘!

  所以觉悟的人,有一点小小觉悟的人,祖师大德、佛在经典上常常劝导我们要发菩提心,要发四弘誓愿。心发了,愿发了,要与众生广结善缘,你的缘结得越愈多,将来你帮助的人愈多,不能跟众生没有法缘,全心全力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结法缘。能吗?跟诸位说,能。你心里头想到了,你就做到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不能没有这个愿,不能没有这个行。行是什么?我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虚空法界。普贤菩萨十大愿最后一条,「普皆回向」。

  清凉大师注解「行愿品」给我们说得很好,普贤菩萨的愿只有七条,前面七条是普贤菩萨的愿,后面三条都是回向,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众生。问题是你要用真心,真诚心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缘才结得上。如果不是真诚心,所谓是有口无心,那就没法子了,那就很难讲了。心口一如,果然发这个大心,从你生活当中能够体会得到,你会帮助一切人,你会帮助一切众生,即使蚊虫蚂蚁你都会帮助它,你都会爱护它;连那些花草树木你都会爱护,哪有不爱护人的道理!

  圣贤教诲没有别的,在佛法就是大慈大悲,对於一切众生无条件的爱护,无条件的尊重,无条件的帮助,你是一个觉悟的人,你契入佛境界了。不能说很多,总是少分契入了;否则的话,你不可能有这种思想行为。这一段「所依住」,到这个地方讲圆满了。

   12-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