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二0卷) 2002/5/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720
诸位同学,请看「所依住」偈颂的第六首:
【或有刹土无边际,安住莲华深大海,广博清净与世殊,诸佛妙善庄严故。】
接著看下面一首:
【或有刹海随轮转,以佛威神得安住,诸菩萨众遍在中,常见无央广大宝。】
这两首偈颂是赞颂「佛的音声」,清凉大师说:「谓妙善所感音声,有威神故。」前面长行有「依音声住」。众生个人兴趣不相同,长行里面讲:「或依一切佛音声住」,偈颂里面讲的就多了。每一句前面都加个「或」,这是不定词。但是在十方世界确实有,不但有而且还很多。喜欢色相,爱好音声,特别是在九法界,人数肯定是占相当大的数目;如果不相信,我们稍稍观察一下就明了。你看音乐,举行音乐会、歌舞会、杂技表演,观看的人有多少就知道了。这种场所多半都是卖票的,不像佛教里面讲经是免费的。那个地方票价都很高,但是参与的人很多,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众生的喜爱。
佛菩萨那叫真有智慧,这是我学佛之后,对佛陀、大菩萨们,他们接引众生的手法佩服到五体投地,真正是孔老夫子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夫子这两句话意思很深,我们很难体会到,学佛之后明白了。大乘经上常说,「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什么是世间法?世间众生的风俗习惯。他们种种的喜爱,佛都能随顺决定不会破坏,这个做法是极高明,就是随缘,恒顺众生,这是「极高明」。「道中庸」,他把你引导到正法,这个在今天世间说法,这是最高的艺术。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以及释迦牟尼佛以后他这些大弟子们。印度是非常古老的宗教之国,婆罗门教的历史我向他们请教,他们告诉我,传说有一万多年。因为印度人不重视历史,跟中国人的性格完全不相同,中国人很注重历史,哪一件事情,你看史书上年代都记得很清楚。印度人没有历史,传说,代代相传有一万多年,现在世界上承认的八千五百年。世界上承认婆罗门教,现在我们称为印度教,在新加坡称为兴都教。我再过几天二十四号要参加他们一个盛会,在新加坡举行的,这跟佛教关系很密切。印度有许许多多宗教,佛经里面讲的九十六种外道。
外道,我们对这个名词含义要清楚,决不是轻视别人。外道怎么讲?心外求法。跟佛法不一样,佛法是向内求,所以称为内学。如果你向外求就叫做外道。我们佛门里头有没有外道?很多,我们称之为门内外,佛门里面的外道,他没有懂得佛法的教义,依旧是心外求法,这样的人很多。释迦牟尼佛在哪里?阿弥陀佛在哪里?在我们心外。你这样子信仰释迦牟尼佛,拜阿弥陀佛,也是外道。
佛法里头到底怎么讲?佛法里头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在外。不但弥陀净土不在外,尽虚空遍法界,这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了,虚空法界是自心相,自心显现出来的现相,刹土众生是自身相。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算是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但是这个真话对一般人讲,一般人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一定说你头脑有问题,你怎么胡说八道。由此可知,心外求法的人很多很多。凡是心外求法的,在佛门里头都称他作外道。
世尊当年在世,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这是说一般宗教有九十六种。佛高明,这九十六种宗教里面许许多多宗教领袖,宗教里面的修行人、传教师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在《华严经》后面,诸位看到胜热婆罗门、遍行长者,这都是宗教领袖,在佛门里面他们是菩萨。佛教讲理,任何宗教里头,他只要明心见性,只要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契入境界,佛都承认那是佛菩萨,佛菩萨应化在各个宗教之中。这些道理,这个事实真相,只有佛教经典里面说得出,而且说得很详细。
真正悟入境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家人,这个关系多么亲密!说一家人还隔了一层,应当怎么说?是自己,不是别人,毗卢遮那就是这个意思。《华严经》讲得最透彻了,所以佛菩萨绝对不会批判,或者劝你不要去相信这些神明,佛菩萨没有这么说法的。而是什么?而是把你所信奉的神明,解释为高深的哲理,把你的迷信转变成智信。这是「道中庸」,活活泼泼!
你说印度人拜神,佛教里面许许多多的天神,都是古印度各个宗教所信奉的神明,释迦牟尼佛一个一个给它的意义,《华严》上讲表法的意义,於是它们全变成教育,全变成教学了。这并不局限於佛教,表法的义趣展开来是尽虚空遍法界,你才是真正的懂得,真正的学会了。在课堂里面,佛法的教学是结合最高的艺术。佛像是艺术教学里面的一环,凡是佛像都是代表自性,都是表性德,我们不能不懂。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就是表法的意思。名号是梵语,古印度的言语,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净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学,教学宗旨就是这两个字。
他观察得很清楚,这个世间一切人,他缺少什么?人与人之间缺少仁慈,所以提出这个作名号。他自己呢?自己不清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贪瞋痴慢。所以提出清净,用清净对待自己,养自己、养自己的德行。教你用仁慈对一切众生。我们常常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是什么意思?南无是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没有仁慈的心、没有爱心、没有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从那里回过头来,要依仁慈、要依爱心、要依慈悲心待人接物,那你就皈依释迦了。对待自己要清净,心要清净,身要清净,身心清净我们的境界就清净了。你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念这一句名号是这个意思。你要不懂意思,不知道回头,不晓得依靠什么,那你这句佛号叫白念了。后面那个「佛」,佛是觉悟的意思,觉而不迷。
所以念这一句佛号功德很大,大在哪里?提醒自己回头。就是声声佛号提醒我,我对一切人事物要慈悲,对自己要清净,这是「释迦牟尼佛」名号的意思!这个名号就代表他一生,在这一个阶段,在这一个地区,这个地区是地球,这个阶段是一万两千年,这是佛的法运。在这一万两千年,在这个地球上,一切众生少慈悲心,少清净心,用这个名号来唤起。名号就是一般好像政治里面喊口号一样,要把它呼唤出来。
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代表孝亲尊师,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现在人讲的落实,实事求是,要真正做到。哪个菩萨、哪个佛的名号,你们想想统统是教育的理念、方针、原理、原则。本来这些神明人家拜的都是迷信,佛把他这个意思一加上,变成智慧了,极高明!
因为佛教的历史短,中国人的记载也不过三千年,古印度宗教的历史比佛教长得太多,特别是婆罗门教,今天讲的印度教,它的历史悠久。他们那些大德定功很深,都有禅定功夫,我们今天讲是高级宗教。在禅定当中突破了空间维次,六道轮回是他们讲的,六道轮回不是学说,是他在甚深禅定当中看到的。在佛法术语里讲「现量境界」,它不是理想,不是推测,不是推算,亲眼看到。他看到有诸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他看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许许多多这些天神、鬼神,他们常常交往,造这些天神、鬼神的这些像,教一般人民崇拜祈福消灾,所以信奉神明的人就很多很多。
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出世,并不禁止他们拜神,而给神加以教育的意义,高明到极处。我那个时候刚刚学佛,懂得这一点的时候,真的对释迦牟尼佛五体投地。经上讲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我体会得很深。普贤十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懂得。所以佛菩萨到任何不同的地方,任何族群,任何宗教,都会广受欢迎,道理在哪里?智慧、艺术,佛家讲善巧方便。因此一切众生所有一切的生活习惯,佛并不破坏你,随顺你,帮助你提升境界,改变你在生活上的理念。生活方式不妨碍,事事无碍!特别是《华严》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在哪里?碍在你错误的观念,你错误的思想,他从这些地方帮助你纠正。这是了不起的一种教育。
非常可惜,到晚近,我们可以说最近三百年来,应该要算前清道光、咸丰以来,我们佛门大德没有继承过去祖师大德这样的智慧善巧方便,所以佛教一直在衰退。这个里面如果我们细细的去想想,不无原因。原因在哪里?大乘经论没有人讲。纵然有一些讲得太少了,时间太短了,因素在这个地方。到今天,讲经说法的人愈来愈少了。我常讲学讲经的技巧不难,契入佛菩萨的境界难。难在哪里?难在你放不下自私自利,你根本没有办法依照佛菩萨表法的去做,你都不能落实,你不能修自己的清净心。
我学佛这么多年,总结佛教导我们最高的原理原则,对自己对别人,一个心,一心无二心。对自己「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对别人,这个后面还要加个「慈悲」,所以慈悲里面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对人!我们有没有真正去做?有没有认真的去学习?把它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真正能做到舍己为人,一切都是为众生。
为什么做不到?自私自利在作祟。凡夫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有好处我就做,对我没有好处不做;纵然去做,他也不能尽心尽力。觉悟的人不一样,觉悟的人只要与众生、与社会有利益,全心全力去做。做了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他把自己早就忘掉了,早就没有了,不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哪有我?没有我。所有一切的机缘都是为众生造福。
所以佛有能力把所有一切民间奉祀的神明,都给他加以教育的意义。连我们中国民间拜的山神土地,都赋予他社会教育的使命,不可思议!土地称为福德正神,赋予他社会教育哪一种课程?因果教育。得要有人去讲,有人去开导,变成我们生活里面真善美慧的象徵。不但增加生活的情趣,增加生活的智慧,美化人生,哪里是迷信!
迷信,说实在话,是你对於这里头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什么人迷信?你迷信,神明不迷信。你没有了解,没有搞清楚,你信他是迷信,你不信他也是迷信。你们仔细想想对不对?《华严经》里面可以说把世间所有一切杂神都说到了。这些杂神众在《华严经》里面都是佛菩萨,随类化身,应机说法,广度众生,我们要懂。
现在我们来看这两首偈。这两首偈完全是依佛声教,欢喜听闻佛陀的教诲;或者是把境界扩大,喜欢听从神圣的教诲,就在这一段里头。
『或有刹土无边际』,这是讲大,刹土就是道场。无边际我们很难懂,可是现在好懂了。我们今天上课在摄影棚,这个摄影棚里面没有学生,我面对著的是摄相机,摄相机经由网路传播到全世界,这不就是无边际了?我这个说法你能懂,你能够体会得到,说更深一层你就不懂了。更深一层,那你要懂得原理原则,就是境随心转。如果这一个讲经说法的人,或者我们讲上课的老师,他的心量是遍虚空法界,他在此地上课,虽然没有这些科学机器的设备,在讲堂上课,他的心量是虚空法界,他的音声就达到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里面我们讲有缘众生,都能够看到,都能听到。有缘是什么?有能力突破时空维次的众生统统接收到。这个说法说得很玄了,有些人未必能接受,说我在这里讲笑话。我们今天讲网路传播你相信,为什么?你无论在哪个国家地区,你拿到我们网路的网址就能收到,所以这个道场是无边际的。
『安住莲华深大海』,这个安住不但是心安住,身亦安住。莲花也是表法的,莲花表清净;大海也是表法的,大海是讲的性海,真如本性,尽虚空遍法界。在这样广大境界当中,你的身心安住在清净之中,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是真心本性。在这个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诸佛刹土有净土有秽土、有纯菩萨的世界、有六道杂染的世界,像佛经上讲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无论是净是染、是善是恶,心地永远清净,总不会沾染,这就叫「莲华深大海」,丝毫不染著。我们讲学习,学习的功夫就从这个地方见。
怎样才能学得会?没有别的,放下!我初学佛第一天见出家人,章嘉大师他就教我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我用了五十年了。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帮助你放下,就是这两样东西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到成佛,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矣!看破是明了,对於事实真相明了。放下是决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学佛的同学,大家修净土的多,把什么放在心上?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我可以见可以听,不能放在心上,这就对了。
『广博清净与世殊』,殊是不一样,广博清净跟世间不一样。但是诸位要晓得并没有离开世间,世法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你在世间一切不染著就不一样了。这个不一样是跟世间一般人不一样。世间人染著,他有烦恼,他有习气;觉悟的人不染著,他了解这个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的真相。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所说的「梦幻泡影」。他非常清净,非常明白,所以一丝一毫都不执著;不但不执著,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这才是「安住莲华深大海」。
自性清净心现前,这是真正的享受。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高到什么样的程度?那是你自己的境界,是你自己的修养,不相同。在《华严经》上都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还有四十二个阶级。我们讲他们程度高下有四十二等,上面的、高等的知道下面的境界,下面不知道上面的境界。
『诸佛妙善庄严故』,这个妙善清凉大师讲「妙善所感音声」。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以善感,佛以妙应。佛菩萨不断在帮助你,提升你的境界,往无边际深广处去悟入。
第二首『或有刹海随轮转』,这一句就是恒顺众生,随著众生六道轮回。这个刹是道场,实际上道场是道人,有道之人,他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道场,不一定要有什么硬体的设施,不需要。
释迦牟尼佛当年最初教学,你看看在什么地方?在草地、在旷野。经上记载在鹿野苑,鹿野苑是旷野,那个地方是野鹿活动的地区。这五个人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连释迦牟尼佛才六个人,一个老师五个学生。释迦牟尼佛教诲之后,他们很佩服,愿意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拜释迦牟尼佛作老师,最早的僧团出现了,一个老师五个学生,佛教的创始。佛在的地方,佛说法的地方就是道场,就是此地讲的刹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以佛威神得安住』。道场的安住,诸位要从这个里面去体会它的意义,它的真实义。跟著佛修学的这些人,佛的威神,威神是教学。演说,演是佛都做到,佛的(我们今天讲是)德行感召。他的道德、他的行为感召,那是演。师生在一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给他解答。佛陀的教诲,以答问这种方式是最普遍,而且是最多。没有人提出问题,佛自己说的很少,叫无问自说,少!十之八九都是答问。我们看许多经典一问一答,有时候学生问老师,有时候老师问学生,学生与学生当中互相问答,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处处都能够看见。《华严经》亦复如是,这个经里面菩萨们总共提出了三百一十个问题,由普贤跟诸大菩萨分别来跟大家解答,这是《华严经》的形式。
『诸菩萨众遍在中,常见无央广大宝』。「诸菩萨」这是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在道场。众生愚迷不知道大宝,这些菩萨们知道。宝也是比喻,世间人有了宝,他就发财了,他的物质生活可以过得非常丰富了。有宝就解决问题了。佛法是大宝,为什么?能帮助你解决生死问题。世间财富再多,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不能帮助你断烦恼,不能帮助你开智慧,不能帮助你成无上道。佛法能。所以佛法是大宝,这个世间再多的财富是小宝。菩萨识货,凡夫不识货。所以末后这首偈,你看到有威神的加持,诸大菩萨协助诸佛如来教化众生。这在华严会上我们看得非常清楚。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所依住」偈颂的第八首:
【或有住於金刚手,或复有住天主身,毗卢遮那无上尊,常於此处转法轮。】
这是九段里面的第七段,也只有一首偈。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这首偈是说前面长行第七、第八两句,就是第七「或依如幻业生大力阿修罗形金刚手住」,第八句「或依一切世主身住」。前面七、八两句意思很明显,长行都给诸位做了报告。
『或者有住於金刚手』,依天神。『或复有住天主身』,在这首偈子里面,我们看到有许许多多虔诚的宗教信徒都是属於这一类的。在佛教里面也不例外,佛教里面确确实实有许多信徒对於佛教并不了解,他们把佛教里面的佛菩萨当作神明一样的看待,所以佛教就变成宗教了。这些信徒在现在社会可以说占大多数,几个人学佛对於佛教有深刻的认识?真正在经教里面去学习?大家都晓得确实从经教里头学习的是少数,而一般拜佛拜菩萨,求保佑、求消灾的占大多数,这种属於宗教。但是后面这一句好了,这一句决定不能少的:
『常於此处转法轮』,在宗教里头为他们讲经说道,我们学佛的人要懂。早年,说这个话大概总有四十年了,我住在台湾大溪香云寺。那是一个很破的庙,没有人住,房子都漏水,我们有三个出家人住在里边。有寂光老法师,他的徒弟法融跟我同戒。我们三个人住在这个破庙,也没有人供养。生活来源怎么办?我到大溪关帝庙讲经,讲经的时候有一点供养,来维持我们这个小庙三个人的生活费用。关帝庙在台湾很多,神庙。我们讲什么经?讲《文昌帝君阴骘文》,讲《太上感应篇》,因为关帝庙旁边供养的文昌帝君。我们看到大家在拜文昌帝君,我们就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常於此处转法轮」。我在新加坡,天主教的修女请我到他们那个地方去讲《玫瑰经》,我去讲了两次,很有意义。我们尊重他们的宗教,我们崇敬他们所供奉的神明,我们尊敬他们的传教师、他们的信徒,变成一家人、好朋友,宗教与宗教之间的误会隔阂当然就化解了。
所以有一次我们替回教筹款,举办一个健行,好像全程有七公里。主办单位请到新加坡外交部副部长参与,这位副部长是印度人,他也是印度教。我跟他两个人带头,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天,所以路虽然很长,一点都没有觉得。我们谈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他告诉我,宗教与宗教之间,法师要密切往来,常常往来,有助於社会安定,地区的和平。那一次的筹款成绩相当不错,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个就是不同宗教之间,要往来,要尊敬,更重要的是彼此教义上的交流,他们所依据的经典,我们所依据的经典。我们初交往的时候,方式是求同存异;我们经典跟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特别提出来,不同的地方暂时放下。实在讲不是不同,不同的地方那是高深的一部分,我们的境界还没有到。我们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那个从前不同的地方,现在一看也同了。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贤教学真的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只要你细心去体会,所以这是不同宗教之往来。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兼显说法」,这一句非常重要。
下面有六首偈是一段,这个比较长六首偈是第八段,赞颂「依菩萨身住」。在长行里面只说到菩萨身,偈颂里头除菩萨身之外,还有佛身,那就是长行里面第九句,「或依一切菩萨身住」。菩萨身,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我们在这个里面去看,读《华严》,前面我们看得太多了。《普门品》里面讲三十二应,《华严经》里面讲五十三参,这些都是把它归类,每一个大类里面,真的是无量无边身,有有情身,有无情身。
这些事实,我们只要看看古时候中国佛教里面修行的人,他们有些在高僧大德座下,言谈当中开悟的;有些在山林树下,观察自然现象而开悟的;有人看山色,有人听水声。从这些地方开悟的,他不是偶然的,是佛菩萨示现,冥显加持。冥是加持你自己没有感觉到,显是明显,你自己感觉到佛在加持。这些例子太多太多了。我们看第九首,它一共有六首偈,我们一首一首来念:
【或依宝树平均住,香焰云中亦复然,或有依诸大水中,有住坚固金刚海。】
我们先看这一首,这一首里面讲到的树、讲到的水。树,菩萨示现的,水也是菩萨示现的。我们要问是不是所有的树都是菩萨示现的,所有的水都是菩萨的?可以这样说,也不可以这样说。我这个答覆你听了未必满意,但是我这个答覆是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在你有没有感!你有感,所有的树都是菩萨示现的,所有的水也是菩萨示现的。你没有这个念头,那就不是。
这岂不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一个总原则,境随心转。如果我一心向佛,一心向道,那统统都是的。我根本不喜欢佛,我根本不喜欢佛法,那就统统都不是。这样说你就明白了。所以一心向佛,他看这个树,他开悟了。别人看树,天天都在看,怎么不开悟?他看就开悟了。他也常常看,也没有开悟,这一天突然开悟了。这里头是什么原因?你知不知道?
苏东坡游庐山不是一次,很多次,为什么只有一次他突然灵感来了,写了一首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他怎么一下入这个境界?我们一般人叫灵感,佛法叫感应,刹那之间触动了你的灵机,契入这个境界。苏东坡是个文人、学者,他触动的灵机发挥在文章上。参禅学道的人不一样,他的灵感是悟入佛的境界。佛菩萨威神加持,佛菩萨威神加持也都有时节因缘。加持什么人?加持真正用功的人。像我们不用功的人,佛菩萨想加加不上,我们天天看山色,天天听流水的声音,不开悟。为什么?不用功。要怎样用功?用功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矣!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无量无边,你能放下一分,你就有一分悟处,你要继续不断的去干。
凡夫为什么没有办法悟入?今天放下了,明天又增长,这就是所谓进进退退,进得少退得多,怎么会成功?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永远精进而不退转,成佛一生的时间就有余,哪里要什么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不需要!佛在经上为什么讲凡夫成佛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他进得少退得多。退转太可怕了!为什么会退转?禁不起外面的诱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个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你接触到,你能不动心?功夫就在这个地方看。要真正做到不动心,若无其事,这个时候你就能觉察得到诸佛菩萨围绕著在你身边。
经上讲的诸佛护念,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是佛菩萨境界。这是什么?依佛身住,依菩萨身住!依佛身自己就像个佛,依菩萨身自己就像菩萨。哪个人、哪一桩事、哪一个物不是佛菩萨应化的?於是对佛菩萨才真正生起感恩戴德,知恩报恩。世间人为什么不晓得报恩?不知。他要知道,报恩的心才能生起来。这个东西固然要有人教,但是教是有限度的,你要不能体会,你要不能奉行,菩提道上一分一寸,你都进不了,只有往后退,不会往前进。这个是世人学佛学道的难处。
这一首偈里面『宝树』,在我们的境界里头,树木是草本、木本的,不是宝树,我们在佛经上看到的极乐世界是宝树,华藏世界是宝树。你要明理,你就晓得草本、木本跟七宝是一不是二。为什么?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有例外的,境随心转。这个话我只说到此地,点到为止,你慢慢去参去。后面这三个字『平均住』,平是平等,均是均匀,这个里面说明没有贪爱,常生欢喜心。
所以世尊当年在世,率领他的这些学生,这是一个相当有规模的僧团,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世尊教学生晚上住在这棵树下,明天换一个树,不要老在这个树下,老在这个树下,你对它产生了感情。这个树荫凉好,你起了贪心,那你就被它诱惑了,所以树下只准一宿。树下一宿,第二天一定换别的地方,这个树再大再荫凉,我也只住一晚上,决不在这个地方久住,於一切境缘不生贪念。在那个时代,世尊已经这样教了,这是我们中国古人讲的防微杜渐,真的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知道我们是凡夫,禁不起境界诱惑,这样教导,他自己以身作则,给大家做最好的榜样。
『香焰云中亦复然』。前面讲依树,这一句是「香焰云中」,有菩萨住在这边。你看看我们佛寺当中,总是唱赞,唱赞总免不了「香云盖菩萨摩诃萨」,这一句就是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第三句,『或有依诸大水中,有住坚固金刚海』。这两句都是讲菩萨现的身是大水、是海洋。五十三参里面就有观海而悟入的。修行人住在海边,每天观海,他开悟了,所以没有一样不是菩萨示现的。这个意思很深,没有契入境界很难理解。再看下面一首:
【或有依止金刚幢,或有住於华海中,广大神变无不周,毗卢遮那此能现。】
毗卢遮那是佛,前面讲菩萨,依菩萨住,长行里只有依菩萨,偈颂里头有佛,佛也示现,毗卢遮那佛,好!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自性佛。
『或有依止金刚幢』,幢是幡幢一类的,扁的是幡,圆形的是幢。这个幢不是普通布做的,不是的,这是以金刚做的。我们曾经看过有石头做的幢,有铜造的幢,在经典里面有七宝做的幢。古时候道场的幡幢,它是信号,因为从前道场的活动要通知远近的这些信众,要用一种标志传递这个讯息。不像现在,现在可以发函件,有邮局。从前没有邮局。现在可以打电话,可以传真。在古时候都没有。用什么方法?用幡幢。所以寺庙前面都有旗杆,那个不是挂国旗的,旗杆很高,如果今天道场里面做法会,多半挂上幡。远方的人看到寺庙旗杆上挂的幡,就晓得今天有法会,喜欢参加法会的,他就去了。如果悬的是幢,幢是圆桶的,圆形的,道场今天讲经,喜欢听经的,他就去了。它是一个讯号的传递,是这么一种工具。
现在在今天这个时代都不需要了。不需要是作为纪念,所以佛像两边悬挂著幢幡作为纪念。我们看到幢幡就要晓得,教化众生!这是道场主要的活动。有依止金刚幢的,也有住在华海中的,华海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花园,花园很大,品种很多,形容它是花海。有喜欢花草树木的,热爱花草树木的。下面一句是:
『广大神变无不周』,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这举几个例子而已。诸佛菩萨能现种种身,不一定是有情,无情的也很多,现无情身,绝对不会比有情身少。
『毗卢遮那此能现』,这是说出「佛住」,依佛身住。第十一首:
【或修或短无量种,其相旋环亦非一,妙庄严藏与世殊,清净修治乃能见。】
这首偈第一句,『修』是长,跟短是相对的,这是讲时间的长短,或者示现的时间长,或者示现的时间短,『无量种』!释迦牟尼佛当年应化在世间,住世八十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这是长。有许多人遇到佛菩萨的化身,像《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所说的文吉。他老人家朝五台山,那个不容易!三步一拜,三年才拜到五台山,这个精神毅力就叫人钦佩。在中途两次生重病,没人照顾,他并不退心,遇到这个要饭的叫花子,碰到了。叫花子好心照顾他,一直到他身体恢复了继续再走。
三年当中两次生病都遇到这个叫花子,所以他很感谢,问他你家住在哪里。他说他家住在五台山。他正好到五台山去,去拜文殊菩萨。他说:你到五台山去问人家,人家都知道我。他说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老和尚到五台山之后就打听,你们知不知道文吉这个要饭的这个乞丐,别人告诉他那是文殊菩萨。这个示现的时间就短,只有几天他就走了。走了,你也找不到他。短时。佛菩萨的应化,时间的长短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众生有感他就应现,感要是没有了、消失了,佛菩萨就走了。他那个身是感应的,应身。我们凡夫是业报身,不自由!他那个是感应自在。
『其相旋环亦非一』,他所示现的相状,有情众生的相,无情众生的相,旋是旋复,没有一定。他凭什么显现?我们要晓得,凭众生的业感。佛菩萨现身是自自然然的现身,佛菩萨并没有意思。所以这个经很不好讲,讲都不好讲了,当然不好懂,讲只能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什么人知道要现什么身?我们求佛菩萨保佑的人,有时候自己都不晓得。佛菩萨现身叫法尔如是,完全是自自然然的,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头。
如果有丝毫意思在里面,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萨。佛菩萨四相四见都断尽了,转八识成四智,完全回归到清净自性,丝毫妄念都没有了,怎么还会有意思?还会想我现个怎么样的身?没有!所以佛在经上只用个法尔如是,自自然然就是这样子。由此可知,众生的业感很复杂,不但是眼前,眼前是缘,还有因。因是过去生中的,过去生中修行决定不是一生,多生多世,那种善根所触动,加上现在的缘。所以佛常常讲无量因缘,这个话是真的。
『妙庄严藏与世殊』,他所现的境界,「妙庄严藏」是形容,境界无比的殊胜,世间所没有的,人间天上都没有。什么人能见?『清净修治乃能见』。换句话说,清净心的人,真诚清净平等这个心就见到了。这个心感应的缘,因缘具足,佛或者是菩萨所现的、变现的境界,你就见到了,这个境界无比殊胜。下面第十二首:
【如是种种各差别,一切皆依愿海住,或有国土常在空,诸佛如云悉充遍。】
这是总结上面所讲的『种种各差别』,实在讲我们在《华严经》前面读过。我们曾经读过天众、杂神众,杂神众里面有树神、有水神、有海神。你从这个地方去类推,树木花草皆有灵性,所以差别无量无边。
『一切皆依愿海住』,这一句话把因说出来了,菩萨本愿。本愿是什么?四弘誓愿头一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萨的本愿。菩萨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是因。众生的缘成熟,这是缘。众生有感,缘成熟有感,菩萨就现身就有应,感应决不失时。
『或有国土常在空』,都要有缘人才能见到,在空中见到佛菩萨的道场,见到佛菩萨数量之多,就像一层一层的云层一样。这种境界一般普通人看,这是一种虚幻的境界,不是真实的。他说这个话也没有说错,为什么?《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云层当中看到诸佛菩萨的道场,甚至於看到佛在那里讲经说法,大众围绕,在空中出现的时间不长,短暂,几分钟、十几分钟境界就没有了。这个事情很多。
我还听说那个时候妙善老和尚还在的时候,普陀山老和尚给我打过几次电话,他山上观世音菩萨开光,非常希望我去参加这个法会。我们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带了一个团去参加。我为什么不去参加?我是很想去参加,大陆那边的信徒太多了,信徒非常热情。我去的时候怕信徒太多,引起治安人员的困难,他们维持秩序不容易,是为这个原因我没有去参加。
李木源居士告诉我,那天开光的时候,看到空中,天上好像门打开了,打开之后有四朵莲华出来,接著四大天王,非常清楚。他们有录相、有照相,那一天参与的人听说有两、三万人统统看到,这跟经上讲的一样。他看到的时间大概有十五分钟,以后慢慢没有了,大家磕头祈求,那个天门又打开了,又看到了,五分钟。不可思议的境界。常在空,『诸佛如云悉充遍』。好,今天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所依住」偈颂的第六首:
【或有刹土无边际,安住莲华深大海,广博清净与世殊,诸佛妙善庄严故。】
接著看下面一首:
【或有刹海随轮转,以佛威神得安住,诸菩萨众遍在中,常见无央广大宝。】
这两首偈颂是赞颂「佛的音声」,清凉大师说:「谓妙善所感音声,有威神故。」前面长行有「依音声住」。众生个人兴趣不相同,长行里面讲:「或依一切佛音声住」,偈颂里面讲的就多了。每一句前面都加个「或」,这是不定词。但是在十方世界确实有,不但有而且还很多。喜欢色相,爱好音声,特别是在九法界,人数肯定是占相当大的数目;如果不相信,我们稍稍观察一下就明了。你看音乐,举行音乐会、歌舞会、杂技表演,观看的人有多少就知道了。这种场所多半都是卖票的,不像佛教里面讲经是免费的。那个地方票价都很高,但是参与的人很多,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众生的喜爱。
佛菩萨那叫真有智慧,这是我学佛之后,对佛陀、大菩萨们,他们接引众生的手法佩服到五体投地,真正是孔老夫子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夫子这两句话意思很深,我们很难体会到,学佛之后明白了。大乘经上常说,「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什么是世间法?世间众生的风俗习惯。他们种种的喜爱,佛都能随顺决定不会破坏,这个做法是极高明,就是随缘,恒顺众生,这是「极高明」。「道中庸」,他把你引导到正法,这个在今天世间说法,这是最高的艺术。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以及释迦牟尼佛以后他这些大弟子们。印度是非常古老的宗教之国,婆罗门教的历史我向他们请教,他们告诉我,传说有一万多年。因为印度人不重视历史,跟中国人的性格完全不相同,中国人很注重历史,哪一件事情,你看史书上年代都记得很清楚。印度人没有历史,传说,代代相传有一万多年,现在世界上承认的八千五百年。世界上承认婆罗门教,现在我们称为印度教,在新加坡称为兴都教。我再过几天二十四号要参加他们一个盛会,在新加坡举行的,这跟佛教关系很密切。印度有许许多多宗教,佛经里面讲的九十六种外道。
外道,我们对这个名词含义要清楚,决不是轻视别人。外道怎么讲?心外求法。跟佛法不一样,佛法是向内求,所以称为内学。如果你向外求就叫做外道。我们佛门里头有没有外道?很多,我们称之为门内外,佛门里面的外道,他没有懂得佛法的教义,依旧是心外求法,这样的人很多。释迦牟尼佛在哪里?阿弥陀佛在哪里?在我们心外。你这样子信仰释迦牟尼佛,拜阿弥陀佛,也是外道。
佛法里头到底怎么讲?佛法里头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在外。不但弥陀净土不在外,尽虚空遍法界,这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了,虚空法界是自心相,自心显现出来的现相,刹土众生是自身相。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算是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但是这个真话对一般人讲,一般人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一定说你头脑有问题,你怎么胡说八道。由此可知,心外求法的人很多很多。凡是心外求法的,在佛门里头都称他作外道。
世尊当年在世,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这是说一般宗教有九十六种。佛高明,这九十六种宗教里面许许多多宗教领袖,宗教里面的修行人、传教师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在《华严经》后面,诸位看到胜热婆罗门、遍行长者,这都是宗教领袖,在佛门里面他们是菩萨。佛教讲理,任何宗教里头,他只要明心见性,只要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契入境界,佛都承认那是佛菩萨,佛菩萨应化在各个宗教之中。这些道理,这个事实真相,只有佛教经典里面说得出,而且说得很详细。
真正悟入境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家人,这个关系多么亲密!说一家人还隔了一层,应当怎么说?是自己,不是别人,毗卢遮那就是这个意思。《华严经》讲得最透彻了,所以佛菩萨绝对不会批判,或者劝你不要去相信这些神明,佛菩萨没有这么说法的。而是什么?而是把你所信奉的神明,解释为高深的哲理,把你的迷信转变成智信。这是「道中庸」,活活泼泼!
你说印度人拜神,佛教里面许许多多的天神,都是古印度各个宗教所信奉的神明,释迦牟尼佛一个一个给它的意义,《华严》上讲表法的意义,於是它们全变成教育,全变成教学了。这并不局限於佛教,表法的义趣展开来是尽虚空遍法界,你才是真正的懂得,真正的学会了。在课堂里面,佛法的教学是结合最高的艺术。佛像是艺术教学里面的一环,凡是佛像都是代表自性,都是表性德,我们不能不懂。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就是表法的意思。名号是梵语,古印度的言语,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净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学,教学宗旨就是这两个字。
他观察得很清楚,这个世间一切人,他缺少什么?人与人之间缺少仁慈,所以提出这个作名号。他自己呢?自己不清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贪瞋痴慢。所以提出清净,用清净对待自己,养自己、养自己的德行。教你用仁慈对一切众生。我们常常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是什么意思?南无是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没有仁慈的心、没有爱心、没有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从那里回过头来,要依仁慈、要依爱心、要依慈悲心待人接物,那你就皈依释迦了。对待自己要清净,心要清净,身要清净,身心清净我们的境界就清净了。你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念这一句名号是这个意思。你要不懂意思,不知道回头,不晓得依靠什么,那你这句佛号叫白念了。后面那个「佛」,佛是觉悟的意思,觉而不迷。
所以念这一句佛号功德很大,大在哪里?提醒自己回头。就是声声佛号提醒我,我对一切人事物要慈悲,对自己要清净,这是「释迦牟尼佛」名号的意思!这个名号就代表他一生,在这一个阶段,在这一个地区,这个地区是地球,这个阶段是一万两千年,这是佛的法运。在这一万两千年,在这个地球上,一切众生少慈悲心,少清净心,用这个名号来唤起。名号就是一般好像政治里面喊口号一样,要把它呼唤出来。
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代表孝亲尊师,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现在人讲的落实,实事求是,要真正做到。哪个菩萨、哪个佛的名号,你们想想统统是教育的理念、方针、原理、原则。本来这些神明人家拜的都是迷信,佛把他这个意思一加上,变成智慧了,极高明!
因为佛教的历史短,中国人的记载也不过三千年,古印度宗教的历史比佛教长得太多,特别是婆罗门教,今天讲的印度教,它的历史悠久。他们那些大德定功很深,都有禅定功夫,我们今天讲是高级宗教。在禅定当中突破了空间维次,六道轮回是他们讲的,六道轮回不是学说,是他在甚深禅定当中看到的。在佛法术语里讲「现量境界」,它不是理想,不是推测,不是推算,亲眼看到。他看到有诸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他看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许许多多这些天神、鬼神,他们常常交往,造这些天神、鬼神的这些像,教一般人民崇拜祈福消灾,所以信奉神明的人就很多很多。
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出世,并不禁止他们拜神,而给神加以教育的意义,高明到极处。我那个时候刚刚学佛,懂得这一点的时候,真的对释迦牟尼佛五体投地。经上讲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我体会得很深。普贤十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懂得。所以佛菩萨到任何不同的地方,任何族群,任何宗教,都会广受欢迎,道理在哪里?智慧、艺术,佛家讲善巧方便。因此一切众生所有一切的生活习惯,佛并不破坏你,随顺你,帮助你提升境界,改变你在生活上的理念。生活方式不妨碍,事事无碍!特别是《华严》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在哪里?碍在你错误的观念,你错误的思想,他从这些地方帮助你纠正。这是了不起的一种教育。
非常可惜,到晚近,我们可以说最近三百年来,应该要算前清道光、咸丰以来,我们佛门大德没有继承过去祖师大德这样的智慧善巧方便,所以佛教一直在衰退。这个里面如果我们细细的去想想,不无原因。原因在哪里?大乘经论没有人讲。纵然有一些讲得太少了,时间太短了,因素在这个地方。到今天,讲经说法的人愈来愈少了。我常讲学讲经的技巧不难,契入佛菩萨的境界难。难在哪里?难在你放不下自私自利,你根本没有办法依照佛菩萨表法的去做,你都不能落实,你不能修自己的清净心。
我学佛这么多年,总结佛教导我们最高的原理原则,对自己对别人,一个心,一心无二心。对自己「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对别人,这个后面还要加个「慈悲」,所以慈悲里面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对人!我们有没有真正去做?有没有认真的去学习?把它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真正能做到舍己为人,一切都是为众生。
为什么做不到?自私自利在作祟。凡夫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有好处我就做,对我没有好处不做;纵然去做,他也不能尽心尽力。觉悟的人不一样,觉悟的人只要与众生、与社会有利益,全心全力去做。做了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他把自己早就忘掉了,早就没有了,不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哪有我?没有我。所有一切的机缘都是为众生造福。
所以佛有能力把所有一切民间奉祀的神明,都给他加以教育的意义。连我们中国民间拜的山神土地,都赋予他社会教育的使命,不可思议!土地称为福德正神,赋予他社会教育哪一种课程?因果教育。得要有人去讲,有人去开导,变成我们生活里面真善美慧的象徵。不但增加生活的情趣,增加生活的智慧,美化人生,哪里是迷信!
迷信,说实在话,是你对於这里头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什么人迷信?你迷信,神明不迷信。你没有了解,没有搞清楚,你信他是迷信,你不信他也是迷信。你们仔细想想对不对?《华严经》里面可以说把世间所有一切杂神都说到了。这些杂神众在《华严经》里面都是佛菩萨,随类化身,应机说法,广度众生,我们要懂。
现在我们来看这两首偈。这两首偈完全是依佛声教,欢喜听闻佛陀的教诲;或者是把境界扩大,喜欢听从神圣的教诲,就在这一段里头。
『或有刹土无边际』,这是讲大,刹土就是道场。无边际我们很难懂,可是现在好懂了。我们今天上课在摄影棚,这个摄影棚里面没有学生,我面对著的是摄相机,摄相机经由网路传播到全世界,这不就是无边际了?我这个说法你能懂,你能够体会得到,说更深一层你就不懂了。更深一层,那你要懂得原理原则,就是境随心转。如果这一个讲经说法的人,或者我们讲上课的老师,他的心量是遍虚空法界,他在此地上课,虽然没有这些科学机器的设备,在讲堂上课,他的心量是虚空法界,他的音声就达到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里面我们讲有缘众生,都能够看到,都能听到。有缘是什么?有能力突破时空维次的众生统统接收到。这个说法说得很玄了,有些人未必能接受,说我在这里讲笑话。我们今天讲网路传播你相信,为什么?你无论在哪个国家地区,你拿到我们网路的网址就能收到,所以这个道场是无边际的。
『安住莲华深大海』,这个安住不但是心安住,身亦安住。莲花也是表法的,莲花表清净;大海也是表法的,大海是讲的性海,真如本性,尽虚空遍法界。在这样广大境界当中,你的身心安住在清净之中,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是真心本性。在这个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诸佛刹土有净土有秽土、有纯菩萨的世界、有六道杂染的世界,像佛经上讲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无论是净是染、是善是恶,心地永远清净,总不会沾染,这就叫「莲华深大海」,丝毫不染著。我们讲学习,学习的功夫就从这个地方见。
怎样才能学得会?没有别的,放下!我初学佛第一天见出家人,章嘉大师他就教我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我用了五十年了。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帮助你放下,就是这两样东西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到成佛,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矣!看破是明了,对於事实真相明了。放下是决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学佛的同学,大家修净土的多,把什么放在心上?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我可以见可以听,不能放在心上,这就对了。
『广博清净与世殊』,殊是不一样,广博清净跟世间不一样。但是诸位要晓得并没有离开世间,世法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你在世间一切不染著就不一样了。这个不一样是跟世间一般人不一样。世间人染著,他有烦恼,他有习气;觉悟的人不染著,他了解这个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的真相。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所说的「梦幻泡影」。他非常清净,非常明白,所以一丝一毫都不执著;不但不执著,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这才是「安住莲华深大海」。
自性清净心现前,这是真正的享受。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高到什么样的程度?那是你自己的境界,是你自己的修养,不相同。在《华严经》上都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还有四十二个阶级。我们讲他们程度高下有四十二等,上面的、高等的知道下面的境界,下面不知道上面的境界。
『诸佛妙善庄严故』,这个妙善清凉大师讲「妙善所感音声」。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以善感,佛以妙应。佛菩萨不断在帮助你,提升你的境界,往无边际深广处去悟入。
第二首『或有刹海随轮转』,这一句就是恒顺众生,随著众生六道轮回。这个刹是道场,实际上道场是道人,有道之人,他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道场,不一定要有什么硬体的设施,不需要。
释迦牟尼佛当年最初教学,你看看在什么地方?在草地、在旷野。经上记载在鹿野苑,鹿野苑是旷野,那个地方是野鹿活动的地区。这五个人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连释迦牟尼佛才六个人,一个老师五个学生。释迦牟尼佛教诲之后,他们很佩服,愿意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拜释迦牟尼佛作老师,最早的僧团出现了,一个老师五个学生,佛教的创始。佛在的地方,佛说法的地方就是道场,就是此地讲的刹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以佛威神得安住』。道场的安住,诸位要从这个里面去体会它的意义,它的真实义。跟著佛修学的这些人,佛的威神,威神是教学。演说,演是佛都做到,佛的(我们今天讲是)德行感召。他的道德、他的行为感召,那是演。师生在一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给他解答。佛陀的教诲,以答问这种方式是最普遍,而且是最多。没有人提出问题,佛自己说的很少,叫无问自说,少!十之八九都是答问。我们看许多经典一问一答,有时候学生问老师,有时候老师问学生,学生与学生当中互相问答,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处处都能够看见。《华严经》亦复如是,这个经里面菩萨们总共提出了三百一十个问题,由普贤跟诸大菩萨分别来跟大家解答,这是《华严经》的形式。
『诸菩萨众遍在中,常见无央广大宝』。「诸菩萨」这是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在道场。众生愚迷不知道大宝,这些菩萨们知道。宝也是比喻,世间人有了宝,他就发财了,他的物质生活可以过得非常丰富了。有宝就解决问题了。佛法是大宝,为什么?能帮助你解决生死问题。世间财富再多,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不能帮助你断烦恼,不能帮助你开智慧,不能帮助你成无上道。佛法能。所以佛法是大宝,这个世间再多的财富是小宝。菩萨识货,凡夫不识货。所以末后这首偈,你看到有威神的加持,诸大菩萨协助诸佛如来教化众生。这在华严会上我们看得非常清楚。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所依住」偈颂的第八首:
【或有住於金刚手,或复有住天主身,毗卢遮那无上尊,常於此处转法轮。】
这是九段里面的第七段,也只有一首偈。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这首偈是说前面长行第七、第八两句,就是第七「或依如幻业生大力阿修罗形金刚手住」,第八句「或依一切世主身住」。前面七、八两句意思很明显,长行都给诸位做了报告。
『或者有住於金刚手』,依天神。『或复有住天主身』,在这首偈子里面,我们看到有许许多多虔诚的宗教信徒都是属於这一类的。在佛教里面也不例外,佛教里面确确实实有许多信徒对於佛教并不了解,他们把佛教里面的佛菩萨当作神明一样的看待,所以佛教就变成宗教了。这些信徒在现在社会可以说占大多数,几个人学佛对於佛教有深刻的认识?真正在经教里面去学习?大家都晓得确实从经教里头学习的是少数,而一般拜佛拜菩萨,求保佑、求消灾的占大多数,这种属於宗教。但是后面这一句好了,这一句决定不能少的:
『常於此处转法轮』,在宗教里头为他们讲经说道,我们学佛的人要懂。早年,说这个话大概总有四十年了,我住在台湾大溪香云寺。那是一个很破的庙,没有人住,房子都漏水,我们有三个出家人住在里边。有寂光老法师,他的徒弟法融跟我同戒。我们三个人住在这个破庙,也没有人供养。生活来源怎么办?我到大溪关帝庙讲经,讲经的时候有一点供养,来维持我们这个小庙三个人的生活费用。关帝庙在台湾很多,神庙。我们讲什么经?讲《文昌帝君阴骘文》,讲《太上感应篇》,因为关帝庙旁边供养的文昌帝君。我们看到大家在拜文昌帝君,我们就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常於此处转法轮」。我在新加坡,天主教的修女请我到他们那个地方去讲《玫瑰经》,我去讲了两次,很有意义。我们尊重他们的宗教,我们崇敬他们所供奉的神明,我们尊敬他们的传教师、他们的信徒,变成一家人、好朋友,宗教与宗教之间的误会隔阂当然就化解了。
所以有一次我们替回教筹款,举办一个健行,好像全程有七公里。主办单位请到新加坡外交部副部长参与,这位副部长是印度人,他也是印度教。我跟他两个人带头,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天,所以路虽然很长,一点都没有觉得。我们谈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他告诉我,宗教与宗教之间,法师要密切往来,常常往来,有助於社会安定,地区的和平。那一次的筹款成绩相当不错,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个就是不同宗教之间,要往来,要尊敬,更重要的是彼此教义上的交流,他们所依据的经典,我们所依据的经典。我们初交往的时候,方式是求同存异;我们经典跟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特别提出来,不同的地方暂时放下。实在讲不是不同,不同的地方那是高深的一部分,我们的境界还没有到。我们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那个从前不同的地方,现在一看也同了。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贤教学真的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只要你细心去体会,所以这是不同宗教之往来。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兼显说法」,这一句非常重要。
下面有六首偈是一段,这个比较长六首偈是第八段,赞颂「依菩萨身住」。在长行里面只说到菩萨身,偈颂里头除菩萨身之外,还有佛身,那就是长行里面第九句,「或依一切菩萨身住」。菩萨身,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我们在这个里面去看,读《华严》,前面我们看得太多了。《普门品》里面讲三十二应,《华严经》里面讲五十三参,这些都是把它归类,每一个大类里面,真的是无量无边身,有有情身,有无情身。
这些事实,我们只要看看古时候中国佛教里面修行的人,他们有些在高僧大德座下,言谈当中开悟的;有些在山林树下,观察自然现象而开悟的;有人看山色,有人听水声。从这些地方开悟的,他不是偶然的,是佛菩萨示现,冥显加持。冥是加持你自己没有感觉到,显是明显,你自己感觉到佛在加持。这些例子太多太多了。我们看第九首,它一共有六首偈,我们一首一首来念:
【或依宝树平均住,香焰云中亦复然,或有依诸大水中,有住坚固金刚海。】
我们先看这一首,这一首里面讲到的树、讲到的水。树,菩萨示现的,水也是菩萨示现的。我们要问是不是所有的树都是菩萨示现的,所有的水都是菩萨的?可以这样说,也不可以这样说。我这个答覆你听了未必满意,但是我这个答覆是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在你有没有感!你有感,所有的树都是菩萨示现的,所有的水也是菩萨示现的。你没有这个念头,那就不是。
这岂不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一个总原则,境随心转。如果我一心向佛,一心向道,那统统都是的。我根本不喜欢佛,我根本不喜欢佛法,那就统统都不是。这样说你就明白了。所以一心向佛,他看这个树,他开悟了。别人看树,天天都在看,怎么不开悟?他看就开悟了。他也常常看,也没有开悟,这一天突然开悟了。这里头是什么原因?你知不知道?
苏东坡游庐山不是一次,很多次,为什么只有一次他突然灵感来了,写了一首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他怎么一下入这个境界?我们一般人叫灵感,佛法叫感应,刹那之间触动了你的灵机,契入这个境界。苏东坡是个文人、学者,他触动的灵机发挥在文章上。参禅学道的人不一样,他的灵感是悟入佛的境界。佛菩萨威神加持,佛菩萨威神加持也都有时节因缘。加持什么人?加持真正用功的人。像我们不用功的人,佛菩萨想加加不上,我们天天看山色,天天听流水的声音,不开悟。为什么?不用功。要怎样用功?用功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矣!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无量无边,你能放下一分,你就有一分悟处,你要继续不断的去干。
凡夫为什么没有办法悟入?今天放下了,明天又增长,这就是所谓进进退退,进得少退得多,怎么会成功?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永远精进而不退转,成佛一生的时间就有余,哪里要什么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不需要!佛在经上为什么讲凡夫成佛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他进得少退得多。退转太可怕了!为什么会退转?禁不起外面的诱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个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你接触到,你能不动心?功夫就在这个地方看。要真正做到不动心,若无其事,这个时候你就能觉察得到诸佛菩萨围绕著在你身边。
经上讲的诸佛护念,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是佛菩萨境界。这是什么?依佛身住,依菩萨身住!依佛身自己就像个佛,依菩萨身自己就像菩萨。哪个人、哪一桩事、哪一个物不是佛菩萨应化的?於是对佛菩萨才真正生起感恩戴德,知恩报恩。世间人为什么不晓得报恩?不知。他要知道,报恩的心才能生起来。这个东西固然要有人教,但是教是有限度的,你要不能体会,你要不能奉行,菩提道上一分一寸,你都进不了,只有往后退,不会往前进。这个是世人学佛学道的难处。
这一首偈里面『宝树』,在我们的境界里头,树木是草本、木本的,不是宝树,我们在佛经上看到的极乐世界是宝树,华藏世界是宝树。你要明理,你就晓得草本、木本跟七宝是一不是二。为什么?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有例外的,境随心转。这个话我只说到此地,点到为止,你慢慢去参去。后面这三个字『平均住』,平是平等,均是均匀,这个里面说明没有贪爱,常生欢喜心。
所以世尊当年在世,率领他的这些学生,这是一个相当有规模的僧团,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世尊教学生晚上住在这棵树下,明天换一个树,不要老在这个树下,老在这个树下,你对它产生了感情。这个树荫凉好,你起了贪心,那你就被它诱惑了,所以树下只准一宿。树下一宿,第二天一定换别的地方,这个树再大再荫凉,我也只住一晚上,决不在这个地方久住,於一切境缘不生贪念。在那个时代,世尊已经这样教了,这是我们中国古人讲的防微杜渐,真的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知道我们是凡夫,禁不起境界诱惑,这样教导,他自己以身作则,给大家做最好的榜样。
『香焰云中亦复然』。前面讲依树,这一句是「香焰云中」,有菩萨住在这边。你看看我们佛寺当中,总是唱赞,唱赞总免不了「香云盖菩萨摩诃萨」,这一句就是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第三句,『或有依诸大水中,有住坚固金刚海』。这两句都是讲菩萨现的身是大水、是海洋。五十三参里面就有观海而悟入的。修行人住在海边,每天观海,他开悟了,所以没有一样不是菩萨示现的。这个意思很深,没有契入境界很难理解。再看下面一首:
【或有依止金刚幢,或有住於华海中,广大神变无不周,毗卢遮那此能现。】
毗卢遮那是佛,前面讲菩萨,依菩萨住,长行里只有依菩萨,偈颂里头有佛,佛也示现,毗卢遮那佛,好!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自性佛。
『或有依止金刚幢』,幢是幡幢一类的,扁的是幡,圆形的是幢。这个幢不是普通布做的,不是的,这是以金刚做的。我们曾经看过有石头做的幢,有铜造的幢,在经典里面有七宝做的幢。古时候道场的幡幢,它是信号,因为从前道场的活动要通知远近的这些信众,要用一种标志传递这个讯息。不像现在,现在可以发函件,有邮局。从前没有邮局。现在可以打电话,可以传真。在古时候都没有。用什么方法?用幡幢。所以寺庙前面都有旗杆,那个不是挂国旗的,旗杆很高,如果今天道场里面做法会,多半挂上幡。远方的人看到寺庙旗杆上挂的幡,就晓得今天有法会,喜欢参加法会的,他就去了。如果悬的是幢,幢是圆桶的,圆形的,道场今天讲经,喜欢听经的,他就去了。它是一个讯号的传递,是这么一种工具。
现在在今天这个时代都不需要了。不需要是作为纪念,所以佛像两边悬挂著幢幡作为纪念。我们看到幢幡就要晓得,教化众生!这是道场主要的活动。有依止金刚幢的,也有住在华海中的,华海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花园,花园很大,品种很多,形容它是花海。有喜欢花草树木的,热爱花草树木的。下面一句是:
『广大神变无不周』,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这举几个例子而已。诸佛菩萨能现种种身,不一定是有情,无情的也很多,现无情身,绝对不会比有情身少。
『毗卢遮那此能现』,这是说出「佛住」,依佛身住。第十一首:
【或修或短无量种,其相旋环亦非一,妙庄严藏与世殊,清净修治乃能见。】
这首偈第一句,『修』是长,跟短是相对的,这是讲时间的长短,或者示现的时间长,或者示现的时间短,『无量种』!释迦牟尼佛当年应化在世间,住世八十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这是长。有许多人遇到佛菩萨的化身,像《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所说的文吉。他老人家朝五台山,那个不容易!三步一拜,三年才拜到五台山,这个精神毅力就叫人钦佩。在中途两次生重病,没人照顾,他并不退心,遇到这个要饭的叫花子,碰到了。叫花子好心照顾他,一直到他身体恢复了继续再走。
三年当中两次生病都遇到这个叫花子,所以他很感谢,问他你家住在哪里。他说他家住在五台山。他正好到五台山去,去拜文殊菩萨。他说:你到五台山去问人家,人家都知道我。他说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老和尚到五台山之后就打听,你们知不知道文吉这个要饭的这个乞丐,别人告诉他那是文殊菩萨。这个示现的时间就短,只有几天他就走了。走了,你也找不到他。短时。佛菩萨的应化,时间的长短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众生有感他就应现,感要是没有了、消失了,佛菩萨就走了。他那个身是感应的,应身。我们凡夫是业报身,不自由!他那个是感应自在。
『其相旋环亦非一』,他所示现的相状,有情众生的相,无情众生的相,旋是旋复,没有一定。他凭什么显现?我们要晓得,凭众生的业感。佛菩萨现身是自自然然的现身,佛菩萨并没有意思。所以这个经很不好讲,讲都不好讲了,当然不好懂,讲只能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什么人知道要现什么身?我们求佛菩萨保佑的人,有时候自己都不晓得。佛菩萨现身叫法尔如是,完全是自自然然的,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头。
如果有丝毫意思在里面,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萨。佛菩萨四相四见都断尽了,转八识成四智,完全回归到清净自性,丝毫妄念都没有了,怎么还会有意思?还会想我现个怎么样的身?没有!所以佛在经上只用个法尔如是,自自然然就是这样子。由此可知,众生的业感很复杂,不但是眼前,眼前是缘,还有因。因是过去生中的,过去生中修行决定不是一生,多生多世,那种善根所触动,加上现在的缘。所以佛常常讲无量因缘,这个话是真的。
『妙庄严藏与世殊』,他所现的境界,「妙庄严藏」是形容,境界无比的殊胜,世间所没有的,人间天上都没有。什么人能见?『清净修治乃能见』。换句话说,清净心的人,真诚清净平等这个心就见到了。这个心感应的缘,因缘具足,佛或者是菩萨所现的、变现的境界,你就见到了,这个境界无比殊胜。下面第十二首:
【如是种种各差别,一切皆依愿海住,或有国土常在空,诸佛如云悉充遍。】
这是总结上面所讲的『种种各差别』,实在讲我们在《华严经》前面读过。我们曾经读过天众、杂神众,杂神众里面有树神、有水神、有海神。你从这个地方去类推,树木花草皆有灵性,所以差别无量无边。
『一切皆依愿海住』,这一句话把因说出来了,菩萨本愿。本愿是什么?四弘誓愿头一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萨的本愿。菩萨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是因。众生的缘成熟,这是缘。众生有感,缘成熟有感,菩萨就现身就有应,感应决不失时。
『或有国土常在空』,都要有缘人才能见到,在空中见到佛菩萨的道场,见到佛菩萨数量之多,就像一层一层的云层一样。这种境界一般普通人看,这是一种虚幻的境界,不是真实的。他说这个话也没有说错,为什么?《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云层当中看到诸佛菩萨的道场,甚至於看到佛在那里讲经说法,大众围绕,在空中出现的时间不长,短暂,几分钟、十几分钟境界就没有了。这个事情很多。
我还听说那个时候妙善老和尚还在的时候,普陀山老和尚给我打过几次电话,他山上观世音菩萨开光,非常希望我去参加这个法会。我们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带了一个团去参加。我为什么不去参加?我是很想去参加,大陆那边的信徒太多了,信徒非常热情。我去的时候怕信徒太多,引起治安人员的困难,他们维持秩序不容易,是为这个原因我没有去参加。
李木源居士告诉我,那天开光的时候,看到空中,天上好像门打开了,打开之后有四朵莲华出来,接著四大天王,非常清楚。他们有录相、有照相,那一天参与的人听说有两、三万人统统看到,这跟经上讲的一样。他看到的时间大概有十五分钟,以后慢慢没有了,大家磕头祈求,那个天门又打开了,又看到了,五分钟。不可思议的境界。常在空,『诸佛如云悉充遍』。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