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七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一八卷)  2002/5/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718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二段,「所依住」长行: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

  这一段文说明一切众生所依靠居住的环境。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一段「通染净」。换句话说,也就是通圣凡。圣,一真法界,华藏、极乐都包括在其中。凡,则有内凡有外凡,我们平常讲的九法界。这个地方说的十种,完全都说到了。第一句把境界给我们说明了,『一一世界海』,就是每一个世界海,每一个世界海都有『世界海微尘数』,这个数量没有法子计算。

  世尊在此地为我们介绍略说十种,十是表法的,不能把它当作数目字来看待,十代表圆满,代表无尽。清凉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他说解释里头这十桩事情并不难懂,然而『依住』里头有差别。实在讲这个差别相也是无量无边。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别?因为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爱好不一样,欲望也不一样,这个道理就说得很清楚了。

  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所以境界就不相同了。严格的来说,不但说每一个众生,我的境界跟你的境界不一样,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今天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照理说这个境界是一样的,这个环境是我们共业所感的。共业当中有不共业,我在这个境界里面所感受的,跟你在这个境界感受的不相同,这个道理我们也能理解,都是我们在日常经验当中所见到的事实。再说到微细一点,说我们个人,不管别人,我居住在这个环境里头,一年四季感受不一样,甚至於早晚感受不一样,你才晓得「依住」之复杂。

  依住不是一定的,刹那刹那随著我们的心在变现,这才是事实真相。凡夫包括九法界众生,实实在在讲,我们一般人常说粗心大意,真的是粗心大意。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这样的圆满,我们众生的心不圆,解不圆,见不圆。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总而言之,放不下烦恼习气。这到底要怎么办?实在讲没有第二个办法,多听,多薰习。

  古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长时」没有限制的,可以说从初学就开始接受佛法薰修,一直到成佛,决定不能中断。

  这个薰习,不但是在思想上、见解上薰习,还要落实在行为上。单单在思想见解上薰习,不能落实到行为上,没有办法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祖祖相传,我们要多想想多问问,为什么用这个方法?换个方法行不行?说老实话,换个方法不行。你千万不要误会古人不懂得科学技术,你就错了。

  佛法里面传授的这些原理原则,古佛代代相传,佛境界里面那种科学技术,比我们今天这个世间所发展的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我们今天的科技跟诸佛菩萨相比,那是幼稚园。他们传的这个方法肯定有真实的价值,如果能够顺从,一定得好处。如果疏忽了,认为现在的方法超过古人,你就错了,你肯定要吃亏。我常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佛菩萨是老人,古圣先贤是老人,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非常丰富。

  他们所见到的世界,「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我们能见到吗?这一句里头所说的境界其深其广,不但我们凡夫没有能力去想像,圆教三贤位的菩萨都没有办法想像,不是我们现量境界。经文跟前面第一段体例相同,有长行,有偈颂。我们先读长行,有十句。第一句:

  【所谓或依一切庄严住。】

  这个经文关键是『或』,「或」是不一定,或者有一类众生他『依一切庄严住』。这个字是活的,有众生依一种,有众生依多种;依多种的多,占多数,依一种的少数。大概依一种的是什么人?明心见性觉悟的人。九法界众生,我们的依住多半是多种的,我们今天讲多方面的。「依住」的大意也相当之深,我们可以冷静的思惟,不要去思惟别人,思惟自己,我这一生到这世间来是依什么,我在这个世间住了几十年?常常想想自己,我在这世间住这几十年是依什么?

  第一句「或依庄严」,这就是前面清凉大师说的一个总原则,众生心里面的爱好,你的喜欢,所以众生的依住各个不相同。刚才说了,就是我们自己这一生当中,兴趣不是稳定的,也常常变化的。去年喜欢的东西,今年厌倦了不喜欢了,又喜欢新奇的了,那个依住就不一样了。

  第一句是「或者依一切庄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好,「依庄严住者,乐饰好故」。乐是爱好,你喜欢美好的装饰。喜欢是一桩事情,得要有福报。我们看到富贵人家,他所居住的环境,楼台亭阁,宫殿建筑,里面的(现在人讲的)装饰,美不胜收。一切众生随他自己的财力物力,总是想把自己居住的环境(现在人讲)美化。一家如此,家家如是,现在扩展到社区,扩展到城市,美化社区,美化城市,都是属於这一句。

  经上讲的一切庄严,我们现在用「美化」两个字,跟这个意思很接近,美化自己居住环境。这个观念、爱好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你看有一些清高之人,他喜欢在山上住个小茅篷,茅草搭个篷他欢喜那个生活;你要给他像这种宫殿楼台亭阁,他住得一身都不舒服。所以经文上用个「或」字,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有人喜欢。

  说实在话,我对於这个我就不喜欢。为什么?这样的居住环境虽然美好,付出去的代价太大了。你居住的环境是不是要整理要去照顾?居住环境大,整理照顾需要用很多的精神,很多的财力,很多的人工。我想想这不值得,有一个小小房子,舒舒适适的,不需要用很多的时间去照顾,我喜欢这样的环境。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要想建一个大的道场不是不可能,是可能的,我们没有做。许多同学你们曾经到台湾见过,我们台湾的华藏图书馆要用一般的话来说很简陋,我跟韩馆长在那个地方住了将近二十年。曾经有不少人来跟馆长商量,我们把这个道场扩大,馆长也跟我商量过几次,我不同意。我跟馆长说道场大了,人力物力财力都要用很多,势必要向信徒开口要钱。你看看许多大规模的道场都是这样的,还得想尽方法去做法会做佛事。为什么?你没有大的收入,你维持不了,很苦!哪有这个小道场这么自在!自给自足。馆长同意我的话,所以我们不发展道场,我们有财力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所以我们的法缘结到全世界,另有收获!

  在台北第二个道场,简丰文居士供养我一个小楼房,以后慢慢发展,大概是台湾的二百五十坪,跟华藏图书馆的面积差不多,小的道场。简丰文居士也跟我商量多次:法师我们可以扩大。我说:不要,扩大开销太大了,我们就得求人,我现在小道场多好!一直维持到今天,还是小道场。我们所有的供养,所有的收入,我们只做一桩事情,这跟印光老法师学的,全心全力在修法布施。我们做得非常愉快,钱多多做,钱少少做,没有钱不做。我们决不是限制自己一年要做多少事情,那个人就很傻了,那攀缘了,我们随缘。所以做得很快乐很自在,身心一点压力都没有。

  这些年来我们做出一点成绩出来,个个都欢喜。我自己实在讲也很有一点福报,图书馆韩馆长管理,佛陀教育基金会简丰文居士管理,所以我这一生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我常常说我叫三不管,这样才能够把整个精神精力集中起来讲经教学,一生做这一桩事情,才能做出一点成绩。如果要是对这些道场人事上操心,经教就没有办法契入。你操心的事多,不要说是我们凡夫,再来人都不容易。

  我们想到古时候隋朝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这是了不起的人,日本、韩国提起智者没有不尊敬的。他们国家早年的那些祖师大德到中国留学,许多都是智者的学生。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学生们问他:你老人家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样的品位?智者大师告诉大家:我因为要管理道场,受许许多多人事之累,只得五品位往生。如果要是不管这些人事,品位就很高。这给我们说出来,为了管理道场,管理人事,牺牲了自己的品位。本来是上上品往生的,现在变成下上品,或者中下品往生,差很远。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菩萨发心。菩萨可以舍弃自己的高品位,帮助初学的众生,这叫大慈大悲。

  实际上是示现的,因为我们大家现在都知道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释迦牟尼佛应化在中国,以祖师大德的身分出现来教导我们,他现的这个相,虽是示现,确实是真实不虚。我们应当明了,也应当效法,不要自私自利:我一切都不管,我的品位还很高;我要照顾大众,我的品位就低了。应该做的,值得做的,只要能往生,品位低一点不在乎,多多帮助别人,希望别人往生品位都在我以上,我的牺牲值得,有价值,有意义。

  但是自己要晓得要守住自己的底限,那就是最低的底限,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这一生是肯定能往生,这是底限一定要守住。不能说帮助别人,自己这一生往生不了,那就错了。品位低,没有关系。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我们统统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在这一生当中,佛说世出世间法都是缘分,我的缘分好,遇到韩馆长,遇到简丰文居士,他们两个替我管,这是缘分好。要是遇不到,自己还不是要管,逼著你不能不管。现在韩馆长离开我们了,她到极乐世界去了,我们在图文巴建这个道场,我不能不管。虽然管,总是佛菩萨慈悲,大家知道韩馆长在我们这个道场没离开,她找到一个替身,许秀叶居士是韩馆长找来的,她现在在此地就是馆长。

  我知道,同修当中有一些人也知道,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馆长虽然走了,始终在我们这个道场,始终在护持这个道场。我们道场每个同修无论是在家出家,你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馆长知道。你要做得不如法,这个地方你住不住,你自然会离开。谁教你离开的?馆长在这里把你开除了,叫你离开,真的一点都不假。再看第二句:

  【或依虚空住。】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好,「乐无碍故」。哪些人?给诸位说,四空天的众生。虽然你喜欢,你得有这个条件;我们也很喜欢,没有这个条件。跟前面一样,你喜欢居住的环境非常美好,你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行,那得要有福报。可是学佛的人要记住,宁愿享清福,不愿意享红福。红福是什么?红尘的福报,荣华富贵。为什么?容易堕落!

  从这个地方我们要能体会到,古时候寺院丛林,你看建得那么样的富丽堂皇,在佛法里面讲清净庄严,你到中国现在还能看到这大道场。可是大道场里面真正修道的人,他住不住这个地方?他不住。他到哪里住?他在道场附近比较清净的地方,他自己搭个茅篷,他住茅篷。虚云老和尚一生住茅篷,寺院里头不是没有寮房给他住,他不住。你想想什么道理?寺院的住持,他有个寮房,不大,方丈。方丈就是他住的房间,你去量一量,横竖一丈,所以丈室,有道理!

  寺院为什么要盖得那么样的富丽堂皇?是为接引众生的,绝对不是自己享受的。所以出家人居住的环境,僧寮也都是很简陋。一个人居住的面积有多大?大概就是一张床铺那么大的铺位,这是一个如法的道场。居住环境大了,居住的环境舒适了,道心就退转了,留恋这个世间。所以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苦好,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超越三界容易。道场是为了接引众生的,这个可以,让众生生欢喜心,一切为众生,而不是为自己享受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道场建立是为自己享受,附带为众生,这个人决定出不了三界,这个人决定离不开烦恼。

  三界当中,欲界很苦很苦,有一些觉悟的人知道把五欲六尘断掉,这个五欲「财色名食睡」放下了;统统放下了,得禅定了。禅定得到之后,你离开欲界了,你在色界。色界,「财色名食睡」断了,寿命很长,色相殊胜,他不要饮食了,饮食很麻烦,色界天人不需要饮食。用什么来维持他的生命?我们今天讲他的营养从哪里来?从禅悦,禅悦为食,从这个里面得的营养。身体健康,确确实实一生不生病。但是他有身,身有坏苦。

  所以更高级的觉悟者,他连身也不要了,还是个讨厌的东西。你看老子就讲过,「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老子说的,我有很大的忧患,是什么?我有个身体。所以高级的凡夫连身体都不要。

  身体都不要,住哪里?住虚空。第二句说,『或依虚空住』。这就是三界里面的四空天,四空天人他欢喜这个境界。换句话说,物质的境界他统统丢掉了,我们一般世俗人讲灵界,那就是指他们。他们跟我们是不同维次空间,他们没有物质的身体,物质的身体总是一个累赘。既然没有物质身体了,当然不需要这些房屋、房舍,当然不需要了,这是四空天。那要修四禅八定,你的愿望才能得到。

  佛不许我们修这个法门,为什么?出不了三界。寿命虽然很长,最高的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凡夫没有法子想像。可是八万大劫有到的时候,到了,你的定功失掉了,你这个定保持只能保持到这样一个阶段。定功失掉之后,你从二十八层天往下坠落,你不能往上,只有往下,所以不能解决问题。佛不希望我们修这个法门。

  而且四空天里面没有佛法,佛菩萨没有应化在其中。色界天有,欲界天有,有佛菩萨应化在当中,讲经说法广度众生。无色界里头没有,所以无色界天在佛法里面叫八难之一,八难里头有长寿天,长寿天就是指四空天,「依空而住」的。第三句:

  【或依一切宝光明住。】

  清凉大师说,这一类的众生「乐即质光故」。乐即质光,「质」我们现在讲物质、性质,「光」是光明。他喜欢这个,爱好这个,欢喜这样的居住环境。经的意思也很明显,『一切宝光明』,他欢喜这个,爱好这个。如果在人间来讲,他的嗜好就是喜欢宝石这一类的。在我们这个世间有许多经营宝石这个行业的,他这一生依此而住。欢喜宝石,收集宝石,买卖宝石,从事於这个行业的,那就属於这一类的。我这个说法,诸位容易懂。福报大境界高的欲界天、色界天,他们居住的环境七宝庄严,那是自受用的。

  我们在经典上看到,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是无比的庄严。这个庄严要知道它是性德自然变现的,绝对不是有心贪图享受,不是的。那个境界就是经上讲的法尔如是。凡夫往生极乐世界,实在讲没有那么大的福报,那是享阿弥陀佛的福,是阿弥陀佛居住的环境,教学的环境。我们跟他有缘,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享阿弥陀佛的福。这个享福里头有大道理,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学,学校环境虽然很好,但是并不是在那里享福,是在那里求学,每天从来没有间断。不像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读书,每天有几个小时课程,当中还有休息,常年还要放假。

  我们晓得在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没有听说放假的,没有听说当中课程有间断的,没有。所以那个地方没有退转的缘,我们讲机会,没有机会让你退转,没有机会让你堕落,你六根接触的境界全是在教导你。这是「宝色光明」。第四句:

  【或依一切佛光明住。】

  第四句清凉注解注得好,「怖众苦故」,怖是畏怖,害怕、恐怖,世间太苦了。那怎么办?我们『依一切佛光明』。我们今天学佛是依这个住。佛光在哪里?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光遍照之处。确实我们把我们整个的身心都沐浴在佛光明之中,每一天不离开经典,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依一切佛光明住」。

  在这里面,只要自己「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天天有进步,我们现在不敢讲,月月有进步,我们跟这个五浊恶世愈来愈远了,跟佛的清净光明一天比一天近了,远离恐怖颠倒妄想。真正学佛人,真正修行人,他「依一切佛光明住」。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第二段,「所依住」长行第五句:

  【或依一切宝色光明住。】

  清凉大师说这是「爱离质光故,光作宝色,非宝发光」。这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跟下面的偈颂合起来看,意思就非常的明显。偈意要落实到我们现实的社会,这一句就是我们世间人常讲的重大的庆典节日,张灯结彩。在外国像看到国家的国庆、圣诞节;在我们中国,我们看到的时候新年、灯节,特别是灯节,年节喜庆的日子。由此可知,这一种欢欣是中国外国都相同的。虽然国情不一样,风俗习惯不一样,重大节日张灯结彩,这些庆祝似乎都没有两样。

  所以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光作宝色」,不是宝发光。宝石的光是反射的光,在灯光、在太阳光下,它的里面的角度不相同,反射的光颜色不一样,非常之美。在实际生活当中,从后面偈颂的意思对起来看,就是我们讲的张灯结彩。有人欢喜这个行业,经营这个行业,大的是社会团体的喜庆日子,小的是个人、家庭,公司行号、社团喜庆的日子,都欢喜做庆祝、祝贺,凡是这一类的行业都属於这一条。所以在依住里面是离不开一切众生不同的爱好,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事业,在这里面我们看得很清楚。第六句:

  【或依一切佛音声住。】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奉圣教故」,注得虽然不多,意思很清楚。这一句是专门指学佛的四众同修,遇到佛法之后,我们一般人讲与佛有缘,欢喜佛法,爱好佛法,依教修行。佛在经典上常常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是属於这一条。

  我这一生与这一条相应,没有遇到佛法之前,一无所知,对佛法有很严重的误会,认为佛教是迷信,从来没有一个念头,想去看看它,了解它,这个念头生不起来。一直到遇到方老师,方东美先生,我跟他学哲学,他把佛经哲学作为一个单元来教我,我才认识了佛法,才知道经典是一门大学问,不迷信,这才生起去接触、去探讨、去了解它。这一接触之后,才发现方先生讲的话是正确的,没有欺骗人,确确实实是全世界哲学里面的最高峰。这一门大学问确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法称之为「正受」。古人所说的世味,世间的滋味哪有法味浓,这一句话我才听得懂,我才能体会得到他讲这一句话的意义。

  所以佛法实在讲,除非你不接触,你接触之后你肯定对它生起无比的爱好,你才真正后悔了解它太迟了。这是我自己学佛的经验,我二十六岁才接触到。为什么不在十六岁接触?二十六岁才接触,晚了十年。诸位同学,你们有人在家学佛,有人出家学佛,无论你们是在家出家,说老实话,我在初接触佛法的时候,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超过你们。什么原因?我对佛法有正确的认知,有真正的爱好,所以学习非常认真努力,这一点你们大家比不上我。在缘分上来说,你们比我殊胜;在学习上来说,你们不如我。我那个时候学佛没有经典,要到寺庙里借经书自己来抄。你们今天太方便了,一切经应有尽有,垂手可得,你不肯读,不肯用功,这就没有法子了。

  你要问为什么?你的认识不够,对佛法认识不够,对经典了解不够,烦恼习气太重,自我意识太高,缺乏虚心学习,缺乏真诚恭敬向人求教这个心态。所以缘虽然殊胜,你们的进展非常缓慢,甚至於还倒退。这些情况自己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了解。但是不管你学佛是什么动机,是什么因缘,既然出了家,既然入了佛门,动机我们可以不问,只问现前要怎样努力修学,要怎样达到我们修学的目标,这一点很重要。

  凡夫初学也得要有一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也要懂得原理原则,守住原理原则来制定课程标准。早年我初出家的时候,四十多年前,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慈光图书馆办大专佛学讲座,一年办四届。寒假、暑假这两届是专门为台中外地同学办的,便利他们来修学。那时候办讲座期限大概是两个星期,我记得最长的一次是四个星期,四个星期好像只办了一届,以后都是两个星期。他开了六门课,六门课不是随随便便开的,为这个功课开哪些功课,李老师想了三个月。我对於他老人家这样认真负责,这样细心,我非常感动,不是草草率率的,遵守原则。

  最后课程讨论,老师特别找我,那时候我已经出家了,找我到台中跟我商量做最后决定。这六门功课有两门是介绍佛法的,就是我们今天讲认识佛教。佛教到底是什么?要有正确的认识。他编了一个讲义,「佛学概要」,他是用表解编的大纲,一共有十四个课题,我们称它作《慈光讲座十四讲》。每一讲的时间是一个小时,这是用十四个小时把佛法介绍出来,让你认识佛教。他老人家编的。

  另外从经典里面找出一部小部经,这个小部经也可以说是佛学概论,介绍佛教的,不简单!他选的是《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经不长,很短,只有八条,前面两条讲小乘法,后面的六条是讲菩萨六波罗蜜,是大乘的,大小乘统统介绍到,经典里面的。因为讲座的时间不长,总共只有两个星期,这是介绍佛教、认识佛教的。

  佛教典籍多,法门多,宗派多,怎么样在最短的时间给大家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所以老师把整个佛法归纳为两门:解门、行门,从这个来选课程。解门里面也非常非常丰富,再归纳,解门里头不外两大类:一类是法性,一类是法相。在法性方面就选了《心经》,《般若心经》,他老人家自己编了一个讲义,简单明了。法相属於法相唯识宗,也找不到理想的课本,他编了一个「唯识简介」,然后再采取《百法明门》,把《百法明门》也编成一个表解。课程是要有标准的,不是乱编的,佛教在解门不外乎性、相两宗代表了。另外行门,行门有普通的,有特别的。普通的就选择《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这是最后的一卷;特别的就选择了《佛说阿弥陀经》。

  六门功课,想了三个月,最后这样定下来。课程定了之后,再依照这个课程去请老师,哪一个人对这门功课有专长有研究,请他来担任这一个课程。不是像一般人办佛学讲座,随便邀几个人来,你喜欢讲什么就开什么课,不是的。李老师做事情负责任,精心在策划。最长一次是四个星期,也是这六门课,每一门课时间多一点,讲得详细一点;时间少,还是这六样东西,少讲一点。不容易!

  我们佛学院,我们这个学院是净宗学院,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净宗有学有修的法师。在家居士也称法师,为什么?你们将来要肩负起弘扬净宗的使命。我们也要解行并重,戒定慧三门等学不能够偏废。我们也考虑了很久,不只三个月,确定这几门课程,确定修学的期间。修学期间我想的是九年,一直都没有办法做最后决定。

  这次在日本访问没有白去,访问比睿山的时候,在那个道场看到日本各个宗派创始人,所谓是第一代的祖师,都是在这个山上修行,他们修行的期间是十六年。於是我们学院九年的学程我才坚定了,不能改变。儒家在《学记》里面说到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我们不采取十六年,十六年太长了,十六年不下山,恐怕找不到学生,九年我想还可以。九年的耐心没有,你还会有什么成就?真用功,锲而不舍,自己一定要发愿九年不下山。

  这个道场护法的人很多,我也是在护法这一边,全心全力照顾你们,务必让在此地修学的同学们身心安稳。四事供养不需要你们操心,安心在这一边修学,成就你自己的德行道业。学成之后,你愿意留下来,来经营这个道场,我们很欢迎;不愿意留下来,希望你去弘化一方。哪一方跟你有缘,你在那边建道场教化一方,将净宗向全世界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依一切佛音声住』。下一句:

  【或依如幻业生大力阿修罗形金刚手住。】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求神护故」,就是我们世俗人常常说的求神保佑,这只举一个例子,『大力阿修罗形金刚手』,他代表所有一切求神明保佑的这一类的众生。这我们看得很多,在台湾民间最普遍的是妈祖,信仰妈祖,求妈祖保佑的那些众生,人数的数量决不在学佛之下。我的客观看法,台湾信仰妈祖的人数超过信佛的。

  民间信奉这些神道教的人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冷静去观察,神道庙的香火那么盛,拜拜的人那么多,你就知道了。这些神道是这一类众生精神生活的支柱,他心里头有忧虑、有疑惑、有困难,他都去求神问卜。神明到底灵不灵?这里头有个原理原则,诚则灵。你看《了凡四训》里面,云谷禅师给了凡的一番开示,不是讲到画符吗?画符不是佛教里面的,画符是神道教。

  符籙家有秘诀,那个秘诀就是真诚。他这一道符从笔一点下去,一直到一道符画完,他的心清净,一个念头都没有,这个符就灵。如果有一个妄念,这个符就不灵。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符灵不灵秘诀在此地,念咒,咒灵不灵秘诀亦复如是。你念咒,咒灵不灵?一般人念大悲咒,特别是念大悲水,这一杯水,你拿在手上,或者是放在佛案前面,你用大悲咒来加持,这个水就变成大悲水了,可以治病,很灵。

  怎样用大悲咒加持?你念大悲咒的时候,没有一个杂念,这个大悲水就灵了。如果你念大悲咒的时候,里头还夹杂著妄想杂念,这就不灵了。所以它的效果超过符籙,为什么?功夫比符籙要深。画一道符的时间很短,平常你练得很熟,这一道符画下来一分钟就够了。一分钟当中,没有杂念,容易做到。你念大悲咒,通常念三遍念七遍,这个时间很长,这么长的时间里头不起一个妄念,不容易!楞严咒就更长了,两千多个字,咒愈长愈是不容易,有一个妄念夹杂就完全破掉了。

  所以古人常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大有道理在。佛号就四个字,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里头不夹杂一个妄念是容易多了。为什么?时间短!就是念十声,十声阿弥陀佛只一分钟,这一分钟当中不夹杂一个杂念,这十句佛号就非常管用。你在念佛堂念一个半钟点、念两个小时,不一定能够抵得过这个十念。为什么?你两个小时念佛夹杂许多妄念在里头,人家就是这十句佛号,他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念佛的原理原则相应。菩萨讲念佛怎么个念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句净念相继,句句是净念,都是都摄六根;句句是净念,十句相继,符合念佛的原理原则。它管用!

  我早年在吉隆坡传授大众这个十念法,我这个十念法跟慈云灌顶法师的十念法不一样。灌顶法师他是一口气叫一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口气,一口气里头不拘多少,成为一念,念十口气。我这个不是的,我比他还简单,我就是十句佛号,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句;这十句里头没有一个妄想,没有一个杂念,一天至少念九次。

  这个九次就是早晨起来洗脸漱口之后,家里有佛堂,你就在佛菩萨面前念;没有佛堂,面朝西方合掌,恭恭敬敬的念十句佛号,只要一分钟。三餐饭吃饭的时候合掌念十句,决定不夹杂一个妄念。早晨你工作,上班一次,下班一次,下午上班一次,下班一次,晚上睡觉之前一次,一天九次,养成习惯,一次只要一分钟。所以再忙的人都不妨碍,你用这个方法准有效。我这个方法提倡之后,有不少人打电话给我说很有效,他们念了三个月,念了半年,觉得很有收获。所以功夫就怕夹杂,只要有一点点夹杂,你的功夫全部被破坏了,很可惜!祖师大德传授我们的方法是经验之谈。

  我这个一天九次,这个修法时间很短,从哪里学来的?我跟你讲,我是在吉隆坡讲经,最后一天传授给大家这个方法。我这个方法是从伊斯兰教里头学来的,伊斯兰教每天有五次的祈祷,时间都很短,有很殊胜的效果。我看到了很感动,他一天有五次,我一天有九次,我的时间比他还短,愈短愈容易摄心。慢慢养成习惯,一天九次是基本数,次数愈多愈好,时间久了,功夫得力了,你就能得到功夫成片,你就能得到念佛三昧。所以这个比依靠神明加持,神明确实有,不是没有,诚则灵。我们求佛,多少人天天求佛没有感应,不诚。他求的念头不干净,夹杂妄念。我教你用这个方法。下一句:

  【或依一切世主身住。】

  清凉大师解释得很好,「求天护故」,这个最明显的是世间一些宗教,宗教里面供奉的神明大多数都是天神,天神、天主、上帝是依这个。最明显的就是一生从事於宗教的神职人员,是属於这一类的。第九句:

  【或依一切菩萨身住。】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菩萨愿力所任持故」,这是修行人,真佛弟子。这是一个觉悟的人,知道在这一生当中,我要干些什么?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走菩萨的道路,要学菩萨,要成菩萨。要达到这个目标,当然你要依教修行,你会得到佛菩萨保佑,佛法里面讲加持;佛门里面常说,诸佛护念,天龙善神拥护你,你要真修。末后一句:

  【或依普贤菩萨愿所生一切差别庄严海住。】

  这一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普安众生故」,这个话的意思很深。上面一句「菩萨愿力任持」,自利的成分多;这一句「普安众生故」是利他这方面多。诸佛菩萨念念希望成就众生,希望一切众生早一天脱离生死轮回,早一天证无上道,这是佛心,这是菩萨的弘愿。我们能够舍己为人,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跟普贤菩萨志同道合,当然得诸佛护念,一切菩萨威神加持。

  经文上说,『普贤菩萨愿所生一切差别庄严海住』。普贤弘愿所生一切差别,不是菩萨的愿有差别,是我们修学这个法门的人有差别。哪些差别?我们的信心有差别,我们的理解有差别,我们的修行有差别,所以各个人的果德当然不一样。这也就是印光大师常常教导我们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得利益多寡不相同就是差别,果上的差别;你个人用的心,诚敬心不同,因上的差别,因果一定是相应的。尽管在仪式上是相同的,用心不一样。譬如说我们十几二十个人在一起诵经拜佛,每一个人心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得的功德也不一样,同一堂功课各个人不相同,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末后这一句总结:

  【诸佛子,世界海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

  这一句是总结。总结里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出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宿因力」,宿世的根性不一样;第二个原因是「现在转变力」,就是你现前用的功夫得佛菩萨护念加持不一样,要懂得。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