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九二卷) 2002/5/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692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四「赞胜劝听」第二句看起:
【令生广大真实信解海故。】
第一句跟第二句是一对,前面一句讲的是「乐法」,这一句讲的是「生信」,这是说佛菩萨讲经说法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哪些事情值得欢喜?这个地方略举十段,说出十种真正能令众生生欢喜心的。第一个就是法喜充满,对於一切诸法生欢喜心。昨天给诸位说过,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但是这个可以说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好事。诸佛菩萨、一切圣贤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这是真实唯一的目的。佛法里面常常讲,佛法教人什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一句讲的是得乐,得欢喜、得乐,得乐当然离苦,离苦当然破迷,破迷当然就开悟了。说法是令一切众生开悟,悟了之后才有真乐,知道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世出世间没有一法不是觉悟之法。什么觉悟?帮我自己觉悟,那怎么会不生欢喜心?这个意思深广无尽。因为你对於一切法搞清楚、搞明白了,知道一切法对自己都是有利无害,都是成就自己无量无边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接著这一句就生信心了。
今天我们念这一句『令生广大真实信解海故』,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是普贤菩萨,希望无量道场众生海一切众生,人人都能够生广大真实信心。佛对於这桩事情到底能够帮助我们多少忙?我们要知道,《法华经》上所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能帮助我们的是开示,佛菩萨只能做到此地,后面的悟入是我们做学生的事情。开是开启,示是指示,古德用比喻跟我们说,我们凡夫对於真正的珍宝不认识。譬如我们到博物馆,博物馆里面陈列许许多多古代的文物,希世之珍,但是我们不认识;我们到博物馆看到古物,像铜器、铁器、陶器,甚至於还有很多骨片,有禽兽的骨头,也有人的骨头,这些都是几十万年之前的。但是我们一般人看到,对这个东西一点兴趣都没有,看到一些破铜烂铁,好像是一文不值,哪里知道它是希世之宝、无价之宝?不认识!佛菩萨把博物馆的门打开,打开我们都看到了,看到怎么样?不识货,於是还要请佛菩萨一样一样给我们讲解,指示给我们看,我们这才恍惚大悟,这才明白了,这个东西之可贵。从这些出土的古代文物,我们能够推展到历史记载之前的人类以及地球上生物他们的生活状况,演变的状况,这些知识从这儿来的。
所以老师对学生只能做到这个地方,老师给你讲解,指示出给你看,看了之后你要能懂。这个懂就是悟,你要能悟。不但要能悟,你要能入这个境界。怎么入法?我们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跟它融合成一体,这叫入。为什么要融合成一体?融合成一体我们这个生命就有了源头,好像流水一样,有水源。长江、黄河水源头在哪里?我们现在看到江河这一段,只知道这一段,不知道源头,也不知道它流到哪里去;如果你能够融合成一体,你知道它的根源,知道它的去处,这个生命整体活活泼泼,不一样!不知道来龙去脉,你的生活空间很窄小。当然你在这个生命期间当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就是来龙去脉不知道。从小的这个比喻,你要是明白了,然后再给你讲大的事实真相,大的事实真相是讲大宇宙。
我们今天对人、对事、对物,许许多多的想法、看法、作法都错误,但是自己并不知道错误,自己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如果发生错误,错误在别人,错误在环境,我自己没有错误,这就是大错。觉悟的人知道,环境没有错误,别人没有错误,错误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在自己。自己的根源在哪里?自己的根源对於大宇宙的真相,也是讲来龙去脉,不知道、不清楚,迷惑颠倒,所以对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发生偏差、发生错误。但是这种偏差错误,演变成三途六道,演变成自己生生世世的生活苦不堪言。这个事情谁知道?佛知道,佛清楚。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大慈大悲应化到世间来,为我们大家开示,希望我们大家听到佛的开示生欢喜心。原来是这样的!长江有源头在青海那边,我们也去看看,长江下游流向大海,流到海洋里面去,我们也到海洋那边去看看。世间人所谓增广见识,在佛法里面讲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智慧成就,能力不就提升了吗?能力提升,无所不能。我们要不要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生活的品质?生活的品质在佛法里面讲就是相好,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意义。
所以接著真正明了,「於一切法增长爱乐」,你要没有成佛也差不多了,你快要成佛了。为什么?你能对一切法真正生起爱心。心里头贪瞋痴慢从这个地方才能够显示出真的没有了,贪瞋痴已经融化了,变成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就是慈悲、就是善巧方便,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两句话从哪里说出来的?为什么有这么两句话?这两句话我们听了几十年,自己也会说。这两句话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才搞懂,现在才明白。明白之后,对这两句话的体会、意义跟从前所知所解迥然不同。以前解的纵然没有错误,很浅薄。佛在《金刚经》上教我们读经研教要深解义趣,深解义趣这句话的意味,现在也能体会到一点了。这说明不入境界很难体会得到,听了好像是懂,这个懂是表层的明了,实际上没有深入,只是个表面。表面要说得不好听,那就叫记问之学,这是儒家讲的。自己契入那叫功夫,那叫证,行证。落实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你去证,在这里面证明,证明佛所说的没有错,我听了之后我能够理解的也没错。这个样子才能生起「真实信解」,这比什么都可贵。
这里讲「信」,这不是迷信,这不是正信。学佛生信心,开头这都是迷信。你信了佛,你皈依了,你也发心受戒了,佛是什么不知道,法是什么不知道,佛法是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他就来信,不知道他就来拜,这叫迷信。统统搞清楚了,也听了不少,也读了不少,这样的相信算是不迷,我们称他为正信。可是信了之后,你怎么样?你也能懂得一点,你没有做到。譬如佛教你不妄语,你还打妄语;佛教你不两舌,你有意无意还是在讲人家的是非长短;佛教你不恶口,有时候说话还是很粗鲁,你没做到。这是什么?正信。此地讲的真信、实信,「真实信」,「真」是他做到了;做到之后那个「解」、「信」都是真的。所以学佛最殊胜、最可贵的就在这一点,许许多多同学把这一点疏忽了。有人不想求解,只想天天拜佛烧香求佛菩萨保佑升官发财,保佑他平安,迷信,不想求解;有些人想求解他不肯做,把佛法当作世间一门学问来学习,不能落实。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这种人占的比例很大。你问他为什么?为什么改不过来?道理并不难懂,那是无始劫来烦恼习气薰习已经成了习惯,这个习惯改过来可不是容易事情,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我常常劝导同修,如果你有意思在这一生当中有所成就,希望来生后世不再搞六道轮回,即使到这个世间来也要像佛菩萨一样乘愿再来,决定不是业力来受生,你要有这么个意思,有这么一个愿望,那你就要赶紧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从烦恼习气回头。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决定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无量无边,我平常讲十六个字,这是烦恼习气里头最严重的,就要从这个地方放下,就要从这个地方做一个转变。这十六个字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一个都不能留,一个都不能随顺,要把它统统放下。放下之后你就得清凉自在。你要不把它统统放下,「广大真实信解」不会现前的。诸佛菩萨天天给你讲经,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你也不能够明了,你也不会悟入。
为什么?你的烦恼障碍没有突破,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放下。先要学放下,放下之后再学著怎么提起来。许许多多学佛的人,尤其是现代人,他不学放下,他学提起,所以他的包袱背得愈背愈重,愈背愈辛苦,身心压力他只有增加,没有减少。哪里像诸佛菩萨一样一尘不染,他所提起的没有负担!这个话我跟你说,你不懂。你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一个故事,惠能离开五祖的时候,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他带著衣钵到南方去避难,后面有人追他,夺他的衣钵。其中有个惠明法师,也是五祖的弟子,是惠能的师兄弟,惠明。没有出家之前这个人做过四品将军,他追到了。追到之后,惠能很聪明,知道这个人有武功,不是他的对手,他来是来夺衣钵的,所以把衣钵放在路边一个石头上,他自己赶快躲起来。这个四品将军他看到衣钵很欢喜,去拿那个衣钵拿不动。
惠能大师拿得很轻,他拿不动,这是什么道理?也许你们说:这大概是护法神在那里守护著。你这个想法、看法不能说错,确确实实有护法神守护,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惠明烦恼习气没断,换句话说,他身上背的包袱很沉重,再拿这个拿不动了;再看惠能,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拿这个包袱轻飘飘的,为什么?一点分量都没有。这是什么道理?佛在大乘经上说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你一定要知道,放下之后再提起,任何再大的包袱没有分量。你能懂得这个味道吗?你能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吗?世间人背这个包袱累得气都喘不过来,放下的人再提起轻飘飘的,不费吹灰之力。这个境界是华严境界,你没有入这个境界,你哪里会懂?你怎么会知道?今天你听我说出来,好像彷佛有这么一点印象,不是你自己的境界。由此可知,放下是多么重要,你为什么不放下?
但是放下这两个字,你可不能错会意思。在中国有不少同学听我讲经的录像,听我讲要放下,他工作也放下了,辞掉不干了;生活也放下了,放下过了不到一个月没饭吃,写信来问我:「法师,我统统都放下了,现在我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我现在没有饭吃了,怎么办?」这是听错了,我没有教你放下工作,我教你放下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怎么放下?放下身是不是不要这个身了?身体还要。放下那个心,心你能不要吗?世界能不要吗?到底是怎么放下法?身心世界一切事物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不要去打妄想。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对於身心世界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些,不是在事上放下。
在事上看,释迦牟尼佛的身体他没有放下,释迦牟尼佛的事业没有放下,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他的工作非常勤奋,今天我们社会上讲敬业,敬业这个精神。於实际的行动,释迦牟尼佛是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他没有休假,他没有求报酬,他的工作是尽义务的,他没有要报酬。推动他工作的力量是一片爱心,就是前面讲的这一句,「於一切法增长爱乐故」,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他不是名闻利养推动,这就是佛法常讲的「慈悲为本」,慈悲在推动。他所作所为那是「方便为门」,我们佛门里面讲的善巧方便。表现在外面是善巧方便,里面的动力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讲的「於一切法增长爱乐」。普贤菩萨这些话是对一般菩萨们讲的,如来果地上这个爱乐是圆满的,於一切法圆满的爱乐,这就是大慈大悲。
我们的学习,要把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这里面许许多多的障碍,这个障碍,佛法名词称为业障,要把业障消除,要把这些业障放下,我们自性本具的性德岂不就现前了吗?性德现前,在生活里头起了作用,这个人就叫做佛陀、就叫做菩萨。佛菩萨跟一切众生在生活形象上好像是相同的,我们要穿衣吃饭,佛菩萨也要穿衣吃饭,我们每天要去工作,佛菩萨也工作。你看这一部经末后「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菩萨,他们示现这个身分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工作,他工作没有放下,他生活没有放下,日常应酬人情世故他也没有放下。他放下什么?他放下了我刚才讲的自私自利。他没有自私自利的心,这个他放下了;他没有名闻利养的心,他不好名;他不贪利,他也不重视物质生活的丰盛,这个他放下了。他很随缘,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穿什么,一切讲求都没有,这叫利养放下了,名闻利养放下了。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是每天外面去托钵,给什么吃什么,哪里有什么挑剔?哪有选择?没有!样样都欢喜。为什么?「於一切法增长爱乐」。我们有没有体会到这个意思?没有一样不好,样样都好,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佛决定没有贪瞋痴慢,决定没有是非人我,你说他多快乐!所以无论是顺境、逆境,是善缘、恶缘,他都得大自在,他都法喜充满。这是什么道理?这是什么样的学问?我们要学!对於无量无边、无尽无数重叠的世界,圆满的契入。大乘法里头没有,小乘人听到这个说法说你胡说八道,他完全不能接受,这是《华严》究竟圆满的大法。这个真功夫,我是时时刻刻劝勉同学,从什么地方入门?从放下我们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要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为什么?这是自私自利的根,根本的根本,绝不能够疏忽。我对一切人事物还要不要控制?譬如我今天是一个公司的老板,我这个公司规模很大,员工有上万人,我要不要控制?我要不要去管理?要!你要控制,你要管理。怎么放下?放下控制的念头,不是说放下控制,放下控制的念头;放下不是叫你放下管理,要放下占有的念头。
我今天从事这个工作,我非常认真、非常努力,我控制得很好、管理得很好,是为众生为社会,不是为自己,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如果是为自己的利益,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那你是凡夫,凡圣就在这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觉迷,一切为众生、一切为社会,这是觉;那一念为自己、为我这个集团,这是凡,凡圣的差别就在这一念。无论哪一个行业,觉悟了都是佛菩萨,佛菩萨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很多很多。佛菩萨的思想观念跟凡夫不一样,佛菩萨生活行持、工作、待人接物跟凡人没有很大的差别,几乎是完全相同的,用心不一样,一个是有自己,一个是只有别人。念念为别人想,这个人是佛菩萨;念念为自己想,这个人是凡夫,差别在此地。佛菩萨没有私心,佛菩萨念念利益众生,希望众生早一天觉悟,早一天脱离生死轮回,早一天醒过来,跟佛菩萨一样舍己为人,为社会大众服务。
佛家讲度众生,「度」的意思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服务,但是跟现代人服务的观念里面有一点点差别,不一样。差别在哪里?世间人为社会、为大众服务有报酬,佛菩萨为社会、为大众服务不要报酬,这个不一样。社会人为大众服务,你说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未必尽心尽力,但是佛菩萨为一切众生服务是肯定尽心尽力,这个不一样。所以服务是一样的,服务的心不一样,服务的态度、精神有差别。把这些障碍除掉之后,你对於诸佛菩萨的教诲,你真的信了,真的理解了。你生真信,真的理解了。这些障碍排除之后,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对宇宙人生应该做些什么事情,你也会真信真解,你不会怀疑。你肯定像诸佛菩萨一样,那样真诚、那样热心,全心全力去教化众生,表现在你自己生活、行为、工作里面去影响众生,跟诸佛菩萨就没有两样。现在时间到了,这一句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赞胜劝听」第三句:
【令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故。】
下面一句:
【令安立普贤愿海故。】
这两句是一对,第三句是讲「证性」,第四句是讲「立愿」,清凉大师给我们说的。证性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里面讲的大开圆解,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讲的证得法身理体。说的这些术语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因此,能入这个境界,当然生欢喜心。欢喜不是一端,太多太多了,这一句是证法身的乐。要证得清净法身,经文上头一个『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法界藏身」就是法身,法身很不好懂。「净治普门」是证得法身的因,「法界藏身」是净治普门所得的果,我们要想证得法身,这个因你不能不知道。「治」是当作「做」讲,古人求学做学问叫治学,所以努力勤奋工作都称为治,治理。每一个行业怎么样讲求治理,这里面有道理、有方法、有程序、有次第,你才能把这个事情治理得好。有一个「治」,你就一定要晓得,理论、方法、次第、程序有条不紊,世间有,佛法里也有。佛法有个「净」,这个净字世间没有,净是清净心。治,治是有相,净则离相;净治,离即同时,离即不二。这个不容易!
我做,我依据理论、方法、程序、次第来做,很认真的做,做得非常好,心里头一丝毫迹象都不落,这叫净治。由此可知,净治就是大乘法常常讲的「三轮体空」,也就是宗门常讲的「不著相」。不著相不是不做,他很努力在做,做又不著相,这是佛法;做了著相,那是凡夫,那是六道里的人。「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净,净是无作,治是作,岂不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吗?做得欢欢喜喜。为什么说作而无作?我们把话再说得明白一点,大家好懂。为人作,为自己无作,自己虽然无作,我很勤奋的为别人作,对人来讲是作,对自己来讲是无作。凡夫不肯干,凡夫是「对我自己没有利益,我为什么要做?」菩萨不一样,菩萨不要自己的利益,完全为别人的利益著想。这个思想不一样,所以他的作为当然就不相同,这是把净治两个字的意思略略的说出来了。
下面一个「普门」,「门」是我们一般讲的法门;「普」,普不但是广泛,而且是平等。我们今天常常讲普,普及,那就是说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都包括在其中,真的可以说一法不漏;漏掉一法,你的门就不普。这个事情人能做得到吗?做不到。譬如我们讲一个很小的例子,你在大学念书,这个学校有许多个院系,通常七、八个学院、一百多个学系这很平常的。具有很大规模的学校,它有十几二十个学院,有几百个学系,我们现在讲普门,这个学校所有院系一个都不漏,你能净治吗?你去念一个学系,四年毕业,一个一个念,念十个学系四十年;如果这个学校有一百个学系,念四百年,你哪有这么长的寿命?那怎么办?佛法里跟你讲的是真的,在佛法里头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得就更多,「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不只八万四千,八万四千不多。这是普门,你怎样净治?
从前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跟我讲过这个话,做法师讲经说法、利益众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你一定要具备通达世出世间法的能力,这就是净治。你要没有这个能力,你怎么能教人?他老人家举出一个例子,世出世间法,佛法我们不谈,单讲世间法,中国在古代乾隆皇帝编了一套丛书叫《四库全书》,他说世间法别的都不谈,就谈这一部《四库全书》,你这一生能不能够通得了?《四库全书》有七万多卷,我有一套,向商务印书馆买的。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跟我见面,谈到这套书的分量;如果一个人,他举个比喻说,这个人一生下来就会念书,这是举比喻,生下来就会念书,念《四库全书》,一天念八个小时,从生下来起每天都不间断,每天念八个小时,念到一百岁,这个书还没有念完。这真的不是假的,这是说什么?把这个书念一遍、读一遍,一百岁都读不完!李老师就讲,一个人一生都读不完,何况除《四库全书》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书籍,那个分量超过《四库全书》又是若干倍,你怎么能贯通?
再看看佛法这一边,你有没有能力在一生当中把三藏十二部教贯通?佛家的典籍,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说的这些经教,后人把它集结成为经典,再加上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们的注疏,也有好几万卷,要想通达,这一生当中不可能做到。但是不通达又不行,那怎么办?李老师教我一个方法,传我一个秘诀,「至诚感通」。非通不可,我们通不了怎么办?求感应,求佛菩萨加持,只有这个办法。用什么来求?用感,感通。能感的是我们的诚心,用诚心去求感。诚心要真诚到极处,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通世出世间一切法。我得到老师这一个真传,真诚的心为众生、为佛法;如果掺杂自己自私自利、毫分自私自利的心,这个诚就破坏,感就不通了。所以诸位要明了,一丝一毫自私自利的念头都没有,你才能得佛菩萨加持;你对於世出世间法努力的修学,你才能够通达。
我常常跟诸位说,佛的经典不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经卷展开字字句句无量义,你为什么看不懂?你有业障,你没有通。通了,问题就解决了。怎么通?真诚心感通。你没有真诚心,你自私自利没有放下,你名闻利养没有放下,你贪瞋痴慢没有放下,你对於这个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放下。不要说别的,我讲个最简单的,我常常说,电视你还看不看?你有没有放下?歌舞音乐你还喜不喜欢听?你们现在都有收音机,你有没有收听?报章、杂志你还看不看?你没有放下。财色名食睡你还动不动心?你还会起心动念,你哪有诚意?你怎么能感动佛菩萨?所以我劝导大家,我们修行人心地要纯净纯善,不容毫分不净掺杂,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个心就能感动诸佛菩萨,佛菩萨加持。世出世间这些典籍你展开,意思它就现前了,无量义!一字一句两个小时讲不完。
我这些年来真的是落实老师传给我的秘诀,我得感应。我的感应还不是很大的,还不是很圆满的,小小的感应。小小感应,你们就觉得很希有了。我每天在做什么工作?还是在放下,我放下得还不够彻底、不够究竟。放下得愈多,愈彻底、愈究竟,智慧渐渐就圆满了,德能、相好也逐渐在增长。所以我也常常劝导同学们,形象是你修行的成绩表现,你看看你自己的形象,你就晓得你修行有多少成绩拿出来。人家给你打分数,有的时候是客气的,不是真的,真的要自己给自己打分数,自己细心去观察。现在录相太方便了,录相机很便宜,你要学讲经,你每天对著你的录相机来讲。你自己看看你自己这个画面,你把你自己这些画面保存下来,一年一年做个比较,有没有进步?这个事情真干!如果得不到诸佛菩萨威神的加持,只能讲别人的东西,离开别人参考资料,那自己一定胡说八道,那要造无量无边罪业。利用别人的资料、参考别人的资料也要自己有诚意,也要有一点聪明去组织,你怎么样采取;采取之后,你怎么样去表达。
诸位总要记住,障碍自己、自己最大的障碍,就是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就是对一切法想占有,烦恼习气太重。不从这个地方痛下决心改正过来,菩萨道真正是寸步难行,怎么能够代佛菩萨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如果要是讲错,误导众生,你自己要负因果责任。古时候百丈大师度老狐狸,这个公案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老狐狸过去生中是法师,错讲一个字,「堕五百世野狐身」,他没有办法脱离畜生道。这个老狐狸修得算不错,他修成一个人身的形状,每天听百丈大师讲经说法,有一天他就提出这个问题。曾经有人问他:「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他答覆「不落因果」,堕五百世野狐身。百丈大师听了之后,「明天我讲经的时候你来,你把以前那个人问你的话,你提出来问我。」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狐狸提出从前别人问他的话:「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大师答覆他:「不昧因果。」差一个字!他说的是「不落因果」,堕五百世野狐身;百丈大师救他,不是不落因果,是不昧因果,给他改一个字,他到第二天往生了。
第二天这个老人没来,百丈大师告诉寺庙里这些出家人,那个老头是个老狐狸精,告诉大家他从前是法师,就是一个字说错,堕落了。现在超度了,把它改过来,不落改成不昧,他超生了。所以教人带著锄头、带著畚箕到后山去,果然看到后山有一只老狐狸死在那里。百丈法师去把他收尸,给他埋葬,替他办后事。佛法不能说错,说错你要负责任。你要造成别人的误会,把别人修行的路子指错,你要负因果责任。老狐狸还算是不错,还算是相当谨慎,堕落在畜生道。现在一般人如果把佛经讲错,不是畜生道,肯定是地狱道,你要出头难了,太难太难!你不能不懂。
这个地方的「普门」,意义深广无尽,我们就大众一般的想法、看法来讲,包括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门。但是诸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无量无边世界海微尘数世界,一一世界都有十法界,这些诸佛菩萨普遍都应化在那里面,为一切众生演说破迷开悟的法门、离苦得乐的法门、转凡成圣的法门,无量无边!你要统统净治。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全世界所有各个不同的宗教,那些法门你要净治,你要修学。你要不能够修学,你就不能度那些众生,才知道法门广大。所以我在过去讲过,我跟许多宗教接触,跟他们往来,我跟基督教往来,我告诉他释迦牟尼佛是基督的化身,他们听了很欢喜。佛教的教主是耶稣的化身,对!反过来,耶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通的!你们尊敬的上帝、天主是佛菩萨的化身,诸佛菩萨也是天主、上帝的化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是一不是二,这个普门的范围就又扩大了。
《华严经》里面扩大到什么?扩大到毛孔里面的世界、微尘里面的世界、世界里面的世界,真正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重叠世界,是一个世界!诸佛菩萨无处不现身,微尘世界里面现身,毛孔世界里面现身;诸位要晓得,一一毛孔、一一微尘,普遍现身,那个身真的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没有高下,一切法没有大小,一切法没有善恶,给你讲真的。善恶,善恶是假相,不是真的;给你讲真的,是本性。中国《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那是讲真性。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习性,是第二义。佛经里面给你讲的「净」、给你讲的「善」都是第一义,无有一法不善。十法界通善,阿鼻地狱也善,为什么?磨炼造恶业众生的罪业,他要把那个罪业消除,那怎么不善?一个人生病得重病,外科医生给他做外科手术,把他的肢体锯掉、割掉,善不善?善!他要受很多痛苦,痛苦他的病可以复原,身体可以恢复。
由此可知,一个人造作极重罪业堕落阿鼻地狱受苦,造重罪业像得大病,阿鼻地狱是医院,到那里面去治疗,把他造的罪业切除,让他恢复健康,恢复法身慧命,它怎么不善?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外面的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没有好坏。好坏从哪里来的?好坏是自己的心对外面境界的反应。我自己的心善,外面境界都善;我自己心不善,外头境界就不善。看我用什么样的心,对外面什么样的境界。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心地纯善纯净,所以他看十法界也是纯净纯善。这是真相,没有看错。我们看到这个世间有善有恶,是看错了,这就是随顺我们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把事情看错、看颠倒了。诸佛菩萨永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有没有?有。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相有性无,「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识是交融的,心里头有识,识里头有心,就像光一样,光光互照。虽然交融,它一点不混乱,心是心,识是识,丝毫都不乱。
佛入这个境界,得大自在,得真实的受用,那个受用在佛经的名词称为三昧。我们念佛人,念佛功夫成就了,恢复到我们的正受,正常的享受,就叫得念佛三昧。三昧,无量无边的三昧,是一个三昧。一个三昧,为什么说成那么多?修三昧的方法不一样。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就叫念佛三昧;如果你是依《华严经》修行得三昧,就叫华严三昧;你依《法华经》的理论、方法去修行,那就叫法华三昧。三昧是一样的,我们用的方法,证得的方法不一样,证得的三昧是一样的。三昧境界究竟是什么?跟诸位说,你已经很清楚、很明白了,一说你就都知道了。三昧的样子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相信这十个字你记得很熟,为什么说三昧样子你就忘掉,你就不懂?你没有入这个境界。
正受,正常的享受,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顺境一切称心如意,逆境一切都不如意、都不称心,善缘遇到的是好人,恶缘你所遇到的都是恶人,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你的心对一切人事物都是一片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得三昧了。如果说这个人好,我用好心待他;这个人坏,我用恶心对付他,这是凡夫,这个没有入佛的境界,佛境界是清净平等。怎样能够入这个境界?后面讲的方法,「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用这个方法,你就能契入。这个经上讲的,是用普贤菩萨之德。底下一句『安立普贤愿海故』,「普贤愿海」能入「法界藏身」。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与普贤愿海相应。因为这个说法你更容易懂,你容易学,到你用这种方法奠定相当基础之后,《华严经》一展开,你都懂了、你都通了。要不要把全经念完你才通?不必,念一段你就通了,全经就通了。
当年法达禅师他是专攻《法华》,那个攻跟治是一个意思,差不多用十年的时间在一部经上,没有悟入。他向六祖惠能请教,见六祖的时候,见面当然是礼拜,礼拜的时候六祖看到了,他的头没有著地。礼拜起来的时候六祖就问他,他说:「你礼拜头没有著地」,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你一定有值得骄傲之处,你有什么值得骄傲?」法达也很老实,他念《法华经》三千遍,《法华经》我们知道相当长,念一遍得一天;三千遍,三千日,一年三百六十日,十年三千六百日。我们就晓得,他在《法华经》用了十年的功夫,值得骄傲。见祖师顶礼头不著地,被能大师一眼就看穿了。能大师就问他:「《法华经》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有没有入处?」这一问,法达禅师说老实话:没有真正得受用,求能大师为他开示。
能大师说:「好,这个经我没有听过」,惠能不认识字,「你念给我听」。他背诵,念到第二品「方便品」,能大师点头:「不要再念了,我全知道了。」跟他讲解,这一讲解他开悟了,再顶礼头著地了,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能大师一说他就能够契入?他真正是将要入没有入,他在关键的时候遇到惠能大师。惠能大师只听了前面一点点,全经都懂得了。「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通一切都通了,世出世间法全都通了,妙就妙在这里。为什么?因为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性识里头流出来的。只要你明心见性、转识成智,世出世间法全通了。要记住,烦恼不断你就通不了,你的障碍就是被烦恼堵塞了。菩萨在此地讲「净治」,净字是关键,你要不净,不能做到净,你就一法都不通。今天时间到,我们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四「赞胜劝听」第二句看起:
【令生广大真实信解海故。】
第一句跟第二句是一对,前面一句讲的是「乐法」,这一句讲的是「生信」,这是说佛菩萨讲经说法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哪些事情值得欢喜?这个地方略举十段,说出十种真正能令众生生欢喜心的。第一个就是法喜充满,对於一切诸法生欢喜心。昨天给诸位说过,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但是这个可以说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好事。诸佛菩萨、一切圣贤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这是真实唯一的目的。佛法里面常常讲,佛法教人什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一句讲的是得乐,得欢喜、得乐,得乐当然离苦,离苦当然破迷,破迷当然就开悟了。说法是令一切众生开悟,悟了之后才有真乐,知道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世出世间没有一法不是觉悟之法。什么觉悟?帮我自己觉悟,那怎么会不生欢喜心?这个意思深广无尽。因为你对於一切法搞清楚、搞明白了,知道一切法对自己都是有利无害,都是成就自己无量无边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接著这一句就生信心了。
今天我们念这一句『令生广大真实信解海故』,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是普贤菩萨,希望无量道场众生海一切众生,人人都能够生广大真实信心。佛对於这桩事情到底能够帮助我们多少忙?我们要知道,《法华经》上所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能帮助我们的是开示,佛菩萨只能做到此地,后面的悟入是我们做学生的事情。开是开启,示是指示,古德用比喻跟我们说,我们凡夫对於真正的珍宝不认识。譬如我们到博物馆,博物馆里面陈列许许多多古代的文物,希世之珍,但是我们不认识;我们到博物馆看到古物,像铜器、铁器、陶器,甚至於还有很多骨片,有禽兽的骨头,也有人的骨头,这些都是几十万年之前的。但是我们一般人看到,对这个东西一点兴趣都没有,看到一些破铜烂铁,好像是一文不值,哪里知道它是希世之宝、无价之宝?不认识!佛菩萨把博物馆的门打开,打开我们都看到了,看到怎么样?不识货,於是还要请佛菩萨一样一样给我们讲解,指示给我们看,我们这才恍惚大悟,这才明白了,这个东西之可贵。从这些出土的古代文物,我们能够推展到历史记载之前的人类以及地球上生物他们的生活状况,演变的状况,这些知识从这儿来的。
所以老师对学生只能做到这个地方,老师给你讲解,指示出给你看,看了之后你要能懂。这个懂就是悟,你要能悟。不但要能悟,你要能入这个境界。怎么入法?我们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跟它融合成一体,这叫入。为什么要融合成一体?融合成一体我们这个生命就有了源头,好像流水一样,有水源。长江、黄河水源头在哪里?我们现在看到江河这一段,只知道这一段,不知道源头,也不知道它流到哪里去;如果你能够融合成一体,你知道它的根源,知道它的去处,这个生命整体活活泼泼,不一样!不知道来龙去脉,你的生活空间很窄小。当然你在这个生命期间当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就是来龙去脉不知道。从小的这个比喻,你要是明白了,然后再给你讲大的事实真相,大的事实真相是讲大宇宙。
我们今天对人、对事、对物,许许多多的想法、看法、作法都错误,但是自己并不知道错误,自己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如果发生错误,错误在别人,错误在环境,我自己没有错误,这就是大错。觉悟的人知道,环境没有错误,别人没有错误,错误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在自己。自己的根源在哪里?自己的根源对於大宇宙的真相,也是讲来龙去脉,不知道、不清楚,迷惑颠倒,所以对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发生偏差、发生错误。但是这种偏差错误,演变成三途六道,演变成自己生生世世的生活苦不堪言。这个事情谁知道?佛知道,佛清楚。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大慈大悲应化到世间来,为我们大家开示,希望我们大家听到佛的开示生欢喜心。原来是这样的!长江有源头在青海那边,我们也去看看,长江下游流向大海,流到海洋里面去,我们也到海洋那边去看看。世间人所谓增广见识,在佛法里面讲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智慧成就,能力不就提升了吗?能力提升,无所不能。我们要不要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生活的品质?生活的品质在佛法里面讲就是相好,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意义。
所以接著真正明了,「於一切法增长爱乐」,你要没有成佛也差不多了,你快要成佛了。为什么?你能对一切法真正生起爱心。心里头贪瞋痴慢从这个地方才能够显示出真的没有了,贪瞋痴已经融化了,变成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就是慈悲、就是善巧方便,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两句话从哪里说出来的?为什么有这么两句话?这两句话我们听了几十年,自己也会说。这两句话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才搞懂,现在才明白。明白之后,对这两句话的体会、意义跟从前所知所解迥然不同。以前解的纵然没有错误,很浅薄。佛在《金刚经》上教我们读经研教要深解义趣,深解义趣这句话的意味,现在也能体会到一点了。这说明不入境界很难体会得到,听了好像是懂,这个懂是表层的明了,实际上没有深入,只是个表面。表面要说得不好听,那就叫记问之学,这是儒家讲的。自己契入那叫功夫,那叫证,行证。落实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你去证,在这里面证明,证明佛所说的没有错,我听了之后我能够理解的也没错。这个样子才能生起「真实信解」,这比什么都可贵。
这里讲「信」,这不是迷信,这不是正信。学佛生信心,开头这都是迷信。你信了佛,你皈依了,你也发心受戒了,佛是什么不知道,法是什么不知道,佛法是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他就来信,不知道他就来拜,这叫迷信。统统搞清楚了,也听了不少,也读了不少,这样的相信算是不迷,我们称他为正信。可是信了之后,你怎么样?你也能懂得一点,你没有做到。譬如佛教你不妄语,你还打妄语;佛教你不两舌,你有意无意还是在讲人家的是非长短;佛教你不恶口,有时候说话还是很粗鲁,你没做到。这是什么?正信。此地讲的真信、实信,「真实信」,「真」是他做到了;做到之后那个「解」、「信」都是真的。所以学佛最殊胜、最可贵的就在这一点,许许多多同学把这一点疏忽了。有人不想求解,只想天天拜佛烧香求佛菩萨保佑升官发财,保佑他平安,迷信,不想求解;有些人想求解他不肯做,把佛法当作世间一门学问来学习,不能落实。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这种人占的比例很大。你问他为什么?为什么改不过来?道理并不难懂,那是无始劫来烦恼习气薰习已经成了习惯,这个习惯改过来可不是容易事情,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我常常劝导同修,如果你有意思在这一生当中有所成就,希望来生后世不再搞六道轮回,即使到这个世间来也要像佛菩萨一样乘愿再来,决定不是业力来受生,你要有这么个意思,有这么一个愿望,那你就要赶紧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从烦恼习气回头。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决定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无量无边,我平常讲十六个字,这是烦恼习气里头最严重的,就要从这个地方放下,就要从这个地方做一个转变。这十六个字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一个都不能留,一个都不能随顺,要把它统统放下。放下之后你就得清凉自在。你要不把它统统放下,「广大真实信解」不会现前的。诸佛菩萨天天给你讲经,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你也不能够明了,你也不会悟入。
为什么?你的烦恼障碍没有突破,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放下。先要学放下,放下之后再学著怎么提起来。许许多多学佛的人,尤其是现代人,他不学放下,他学提起,所以他的包袱背得愈背愈重,愈背愈辛苦,身心压力他只有增加,没有减少。哪里像诸佛菩萨一样一尘不染,他所提起的没有负担!这个话我跟你说,你不懂。你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一个故事,惠能离开五祖的时候,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他带著衣钵到南方去避难,后面有人追他,夺他的衣钵。其中有个惠明法师,也是五祖的弟子,是惠能的师兄弟,惠明。没有出家之前这个人做过四品将军,他追到了。追到之后,惠能很聪明,知道这个人有武功,不是他的对手,他来是来夺衣钵的,所以把衣钵放在路边一个石头上,他自己赶快躲起来。这个四品将军他看到衣钵很欢喜,去拿那个衣钵拿不动。
惠能大师拿得很轻,他拿不动,这是什么道理?也许你们说:这大概是护法神在那里守护著。你这个想法、看法不能说错,确确实实有护法神守护,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惠明烦恼习气没断,换句话说,他身上背的包袱很沉重,再拿这个拿不动了;再看惠能,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拿这个包袱轻飘飘的,为什么?一点分量都没有。这是什么道理?佛在大乘经上说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你一定要知道,放下之后再提起,任何再大的包袱没有分量。你能懂得这个味道吗?你能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吗?世间人背这个包袱累得气都喘不过来,放下的人再提起轻飘飘的,不费吹灰之力。这个境界是华严境界,你没有入这个境界,你哪里会懂?你怎么会知道?今天你听我说出来,好像彷佛有这么一点印象,不是你自己的境界。由此可知,放下是多么重要,你为什么不放下?
但是放下这两个字,你可不能错会意思。在中国有不少同学听我讲经的录像,听我讲要放下,他工作也放下了,辞掉不干了;生活也放下了,放下过了不到一个月没饭吃,写信来问我:「法师,我统统都放下了,现在我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我现在没有饭吃了,怎么办?」这是听错了,我没有教你放下工作,我教你放下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怎么放下?放下身是不是不要这个身了?身体还要。放下那个心,心你能不要吗?世界能不要吗?到底是怎么放下法?身心世界一切事物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不要去打妄想。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对於身心世界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些,不是在事上放下。
在事上看,释迦牟尼佛的身体他没有放下,释迦牟尼佛的事业没有放下,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他的工作非常勤奋,今天我们社会上讲敬业,敬业这个精神。於实际的行动,释迦牟尼佛是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他没有休假,他没有求报酬,他的工作是尽义务的,他没有要报酬。推动他工作的力量是一片爱心,就是前面讲的这一句,「於一切法增长爱乐故」,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他不是名闻利养推动,这就是佛法常讲的「慈悲为本」,慈悲在推动。他所作所为那是「方便为门」,我们佛门里面讲的善巧方便。表现在外面是善巧方便,里面的动力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讲的「於一切法增长爱乐」。普贤菩萨这些话是对一般菩萨们讲的,如来果地上这个爱乐是圆满的,於一切法圆满的爱乐,这就是大慈大悲。
我们的学习,要把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这里面许许多多的障碍,这个障碍,佛法名词称为业障,要把业障消除,要把这些业障放下,我们自性本具的性德岂不就现前了吗?性德现前,在生活里头起了作用,这个人就叫做佛陀、就叫做菩萨。佛菩萨跟一切众生在生活形象上好像是相同的,我们要穿衣吃饭,佛菩萨也要穿衣吃饭,我们每天要去工作,佛菩萨也工作。你看这一部经末后「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菩萨,他们示现这个身分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工作,他工作没有放下,他生活没有放下,日常应酬人情世故他也没有放下。他放下什么?他放下了我刚才讲的自私自利。他没有自私自利的心,这个他放下了;他没有名闻利养的心,他不好名;他不贪利,他也不重视物质生活的丰盛,这个他放下了。他很随缘,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穿什么,一切讲求都没有,这叫利养放下了,名闻利养放下了。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是每天外面去托钵,给什么吃什么,哪里有什么挑剔?哪有选择?没有!样样都欢喜。为什么?「於一切法增长爱乐」。我们有没有体会到这个意思?没有一样不好,样样都好,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佛决定没有贪瞋痴慢,决定没有是非人我,你说他多快乐!所以无论是顺境、逆境,是善缘、恶缘,他都得大自在,他都法喜充满。这是什么道理?这是什么样的学问?我们要学!对於无量无边、无尽无数重叠的世界,圆满的契入。大乘法里头没有,小乘人听到这个说法说你胡说八道,他完全不能接受,这是《华严》究竟圆满的大法。这个真功夫,我是时时刻刻劝勉同学,从什么地方入门?从放下我们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要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为什么?这是自私自利的根,根本的根本,绝不能够疏忽。我对一切人事物还要不要控制?譬如我今天是一个公司的老板,我这个公司规模很大,员工有上万人,我要不要控制?我要不要去管理?要!你要控制,你要管理。怎么放下?放下控制的念头,不是说放下控制,放下控制的念头;放下不是叫你放下管理,要放下占有的念头。
我今天从事这个工作,我非常认真、非常努力,我控制得很好、管理得很好,是为众生为社会,不是为自己,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如果是为自己的利益,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那你是凡夫,凡圣就在这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觉迷,一切为众生、一切为社会,这是觉;那一念为自己、为我这个集团,这是凡,凡圣的差别就在这一念。无论哪一个行业,觉悟了都是佛菩萨,佛菩萨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很多很多。佛菩萨的思想观念跟凡夫不一样,佛菩萨生活行持、工作、待人接物跟凡人没有很大的差别,几乎是完全相同的,用心不一样,一个是有自己,一个是只有别人。念念为别人想,这个人是佛菩萨;念念为自己想,这个人是凡夫,差别在此地。佛菩萨没有私心,佛菩萨念念利益众生,希望众生早一天觉悟,早一天脱离生死轮回,早一天醒过来,跟佛菩萨一样舍己为人,为社会大众服务。
佛家讲度众生,「度」的意思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服务,但是跟现代人服务的观念里面有一点点差别,不一样。差别在哪里?世间人为社会、为大众服务有报酬,佛菩萨为社会、为大众服务不要报酬,这个不一样。社会人为大众服务,你说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未必尽心尽力,但是佛菩萨为一切众生服务是肯定尽心尽力,这个不一样。所以服务是一样的,服务的心不一样,服务的态度、精神有差别。把这些障碍除掉之后,你对於诸佛菩萨的教诲,你真的信了,真的理解了。你生真信,真的理解了。这些障碍排除之后,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对宇宙人生应该做些什么事情,你也会真信真解,你不会怀疑。你肯定像诸佛菩萨一样,那样真诚、那样热心,全心全力去教化众生,表现在你自己生活、行为、工作里面去影响众生,跟诸佛菩萨就没有两样。现在时间到了,这一句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赞胜劝听」第三句:
【令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故。】
下面一句:
【令安立普贤愿海故。】
这两句是一对,第三句是讲「证性」,第四句是讲「立愿」,清凉大师给我们说的。证性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里面讲的大开圆解,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讲的证得法身理体。说的这些术语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因此,能入这个境界,当然生欢喜心。欢喜不是一端,太多太多了,这一句是证法身的乐。要证得清净法身,经文上头一个『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法界藏身」就是法身,法身很不好懂。「净治普门」是证得法身的因,「法界藏身」是净治普门所得的果,我们要想证得法身,这个因你不能不知道。「治」是当作「做」讲,古人求学做学问叫治学,所以努力勤奋工作都称为治,治理。每一个行业怎么样讲求治理,这里面有道理、有方法、有程序、有次第,你才能把这个事情治理得好。有一个「治」,你就一定要晓得,理论、方法、次第、程序有条不紊,世间有,佛法里也有。佛法有个「净」,这个净字世间没有,净是清净心。治,治是有相,净则离相;净治,离即同时,离即不二。这个不容易!
我做,我依据理论、方法、程序、次第来做,很认真的做,做得非常好,心里头一丝毫迹象都不落,这叫净治。由此可知,净治就是大乘法常常讲的「三轮体空」,也就是宗门常讲的「不著相」。不著相不是不做,他很努力在做,做又不著相,这是佛法;做了著相,那是凡夫,那是六道里的人。「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净,净是无作,治是作,岂不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吗?做得欢欢喜喜。为什么说作而无作?我们把话再说得明白一点,大家好懂。为人作,为自己无作,自己虽然无作,我很勤奋的为别人作,对人来讲是作,对自己来讲是无作。凡夫不肯干,凡夫是「对我自己没有利益,我为什么要做?」菩萨不一样,菩萨不要自己的利益,完全为别人的利益著想。这个思想不一样,所以他的作为当然就不相同,这是把净治两个字的意思略略的说出来了。
下面一个「普门」,「门」是我们一般讲的法门;「普」,普不但是广泛,而且是平等。我们今天常常讲普,普及,那就是说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都包括在其中,真的可以说一法不漏;漏掉一法,你的门就不普。这个事情人能做得到吗?做不到。譬如我们讲一个很小的例子,你在大学念书,这个学校有许多个院系,通常七、八个学院、一百多个学系这很平常的。具有很大规模的学校,它有十几二十个学院,有几百个学系,我们现在讲普门,这个学校所有院系一个都不漏,你能净治吗?你去念一个学系,四年毕业,一个一个念,念十个学系四十年;如果这个学校有一百个学系,念四百年,你哪有这么长的寿命?那怎么办?佛法里跟你讲的是真的,在佛法里头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得就更多,「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不只八万四千,八万四千不多。这是普门,你怎样净治?
从前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跟我讲过这个话,做法师讲经说法、利益众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你一定要具备通达世出世间法的能力,这就是净治。你要没有这个能力,你怎么能教人?他老人家举出一个例子,世出世间法,佛法我们不谈,单讲世间法,中国在古代乾隆皇帝编了一套丛书叫《四库全书》,他说世间法别的都不谈,就谈这一部《四库全书》,你这一生能不能够通得了?《四库全书》有七万多卷,我有一套,向商务印书馆买的。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跟我见面,谈到这套书的分量;如果一个人,他举个比喻说,这个人一生下来就会念书,这是举比喻,生下来就会念书,念《四库全书》,一天念八个小时,从生下来起每天都不间断,每天念八个小时,念到一百岁,这个书还没有念完。这真的不是假的,这是说什么?把这个书念一遍、读一遍,一百岁都读不完!李老师就讲,一个人一生都读不完,何况除《四库全书》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书籍,那个分量超过《四库全书》又是若干倍,你怎么能贯通?
再看看佛法这一边,你有没有能力在一生当中把三藏十二部教贯通?佛家的典籍,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说的这些经教,后人把它集结成为经典,再加上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们的注疏,也有好几万卷,要想通达,这一生当中不可能做到。但是不通达又不行,那怎么办?李老师教我一个方法,传我一个秘诀,「至诚感通」。非通不可,我们通不了怎么办?求感应,求佛菩萨加持,只有这个办法。用什么来求?用感,感通。能感的是我们的诚心,用诚心去求感。诚心要真诚到极处,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通世出世间一切法。我得到老师这一个真传,真诚的心为众生、为佛法;如果掺杂自己自私自利、毫分自私自利的心,这个诚就破坏,感就不通了。所以诸位要明了,一丝一毫自私自利的念头都没有,你才能得佛菩萨加持;你对於世出世间法努力的修学,你才能够通达。
我常常跟诸位说,佛的经典不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经卷展开字字句句无量义,你为什么看不懂?你有业障,你没有通。通了,问题就解决了。怎么通?真诚心感通。你没有真诚心,你自私自利没有放下,你名闻利养没有放下,你贪瞋痴慢没有放下,你对於这个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放下。不要说别的,我讲个最简单的,我常常说,电视你还看不看?你有没有放下?歌舞音乐你还喜不喜欢听?你们现在都有收音机,你有没有收听?报章、杂志你还看不看?你没有放下。财色名食睡你还动不动心?你还会起心动念,你哪有诚意?你怎么能感动佛菩萨?所以我劝导大家,我们修行人心地要纯净纯善,不容毫分不净掺杂,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个心就能感动诸佛菩萨,佛菩萨加持。世出世间这些典籍你展开,意思它就现前了,无量义!一字一句两个小时讲不完。
我这些年来真的是落实老师传给我的秘诀,我得感应。我的感应还不是很大的,还不是很圆满的,小小的感应。小小感应,你们就觉得很希有了。我每天在做什么工作?还是在放下,我放下得还不够彻底、不够究竟。放下得愈多,愈彻底、愈究竟,智慧渐渐就圆满了,德能、相好也逐渐在增长。所以我也常常劝导同学们,形象是你修行的成绩表现,你看看你自己的形象,你就晓得你修行有多少成绩拿出来。人家给你打分数,有的时候是客气的,不是真的,真的要自己给自己打分数,自己细心去观察。现在录相太方便了,录相机很便宜,你要学讲经,你每天对著你的录相机来讲。你自己看看你自己这个画面,你把你自己这些画面保存下来,一年一年做个比较,有没有进步?这个事情真干!如果得不到诸佛菩萨威神的加持,只能讲别人的东西,离开别人参考资料,那自己一定胡说八道,那要造无量无边罪业。利用别人的资料、参考别人的资料也要自己有诚意,也要有一点聪明去组织,你怎么样采取;采取之后,你怎么样去表达。
诸位总要记住,障碍自己、自己最大的障碍,就是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就是对一切法想占有,烦恼习气太重。不从这个地方痛下决心改正过来,菩萨道真正是寸步难行,怎么能够代佛菩萨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如果要是讲错,误导众生,你自己要负因果责任。古时候百丈大师度老狐狸,这个公案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老狐狸过去生中是法师,错讲一个字,「堕五百世野狐身」,他没有办法脱离畜生道。这个老狐狸修得算不错,他修成一个人身的形状,每天听百丈大师讲经说法,有一天他就提出这个问题。曾经有人问他:「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他答覆「不落因果」,堕五百世野狐身。百丈大师听了之后,「明天我讲经的时候你来,你把以前那个人问你的话,你提出来问我。」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狐狸提出从前别人问他的话:「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大师答覆他:「不昧因果。」差一个字!他说的是「不落因果」,堕五百世野狐身;百丈大师救他,不是不落因果,是不昧因果,给他改一个字,他到第二天往生了。
第二天这个老人没来,百丈大师告诉寺庙里这些出家人,那个老头是个老狐狸精,告诉大家他从前是法师,就是一个字说错,堕落了。现在超度了,把它改过来,不落改成不昧,他超生了。所以教人带著锄头、带著畚箕到后山去,果然看到后山有一只老狐狸死在那里。百丈法师去把他收尸,给他埋葬,替他办后事。佛法不能说错,说错你要负责任。你要造成别人的误会,把别人修行的路子指错,你要负因果责任。老狐狸还算是不错,还算是相当谨慎,堕落在畜生道。现在一般人如果把佛经讲错,不是畜生道,肯定是地狱道,你要出头难了,太难太难!你不能不懂。
这个地方的「普门」,意义深广无尽,我们就大众一般的想法、看法来讲,包括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门。但是诸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无量无边世界海微尘数世界,一一世界都有十法界,这些诸佛菩萨普遍都应化在那里面,为一切众生演说破迷开悟的法门、离苦得乐的法门、转凡成圣的法门,无量无边!你要统统净治。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全世界所有各个不同的宗教,那些法门你要净治,你要修学。你要不能够修学,你就不能度那些众生,才知道法门广大。所以我在过去讲过,我跟许多宗教接触,跟他们往来,我跟基督教往来,我告诉他释迦牟尼佛是基督的化身,他们听了很欢喜。佛教的教主是耶稣的化身,对!反过来,耶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通的!你们尊敬的上帝、天主是佛菩萨的化身,诸佛菩萨也是天主、上帝的化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是一不是二,这个普门的范围就又扩大了。
《华严经》里面扩大到什么?扩大到毛孔里面的世界、微尘里面的世界、世界里面的世界,真正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重叠世界,是一个世界!诸佛菩萨无处不现身,微尘世界里面现身,毛孔世界里面现身;诸位要晓得,一一毛孔、一一微尘,普遍现身,那个身真的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没有高下,一切法没有大小,一切法没有善恶,给你讲真的。善恶,善恶是假相,不是真的;给你讲真的,是本性。中国《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那是讲真性。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习性,是第二义。佛经里面给你讲的「净」、给你讲的「善」都是第一义,无有一法不善。十法界通善,阿鼻地狱也善,为什么?磨炼造恶业众生的罪业,他要把那个罪业消除,那怎么不善?一个人生病得重病,外科医生给他做外科手术,把他的肢体锯掉、割掉,善不善?善!他要受很多痛苦,痛苦他的病可以复原,身体可以恢复。
由此可知,一个人造作极重罪业堕落阿鼻地狱受苦,造重罪业像得大病,阿鼻地狱是医院,到那里面去治疗,把他造的罪业切除,让他恢复健康,恢复法身慧命,它怎么不善?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外面的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没有好坏。好坏从哪里来的?好坏是自己的心对外面境界的反应。我自己的心善,外面境界都善;我自己心不善,外头境界就不善。看我用什么样的心,对外面什么样的境界。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心地纯善纯净,所以他看十法界也是纯净纯善。这是真相,没有看错。我们看到这个世间有善有恶,是看错了,这就是随顺我们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把事情看错、看颠倒了。诸佛菩萨永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有没有?有。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相有性无,「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识是交融的,心里头有识,识里头有心,就像光一样,光光互照。虽然交融,它一点不混乱,心是心,识是识,丝毫都不乱。
佛入这个境界,得大自在,得真实的受用,那个受用在佛经的名词称为三昧。我们念佛人,念佛功夫成就了,恢复到我们的正受,正常的享受,就叫得念佛三昧。三昧,无量无边的三昧,是一个三昧。一个三昧,为什么说成那么多?修三昧的方法不一样。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就叫念佛三昧;如果你是依《华严经》修行得三昧,就叫华严三昧;你依《法华经》的理论、方法去修行,那就叫法华三昧。三昧是一样的,我们用的方法,证得的方法不一样,证得的三昧是一样的。三昧境界究竟是什么?跟诸位说,你已经很清楚、很明白了,一说你就都知道了。三昧的样子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相信这十个字你记得很熟,为什么说三昧样子你就忘掉,你就不懂?你没有入这个境界。
正受,正常的享受,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顺境一切称心如意,逆境一切都不如意、都不称心,善缘遇到的是好人,恶缘你所遇到的都是恶人,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你的心对一切人事物都是一片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得三昧了。如果说这个人好,我用好心待他;这个人坏,我用恶心对付他,这是凡夫,这个没有入佛的境界,佛境界是清净平等。怎样能够入这个境界?后面讲的方法,「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用这个方法,你就能契入。这个经上讲的,是用普贤菩萨之德。底下一句『安立普贤愿海故』,「普贤愿海」能入「法界藏身」。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与普贤愿海相应。因为这个说法你更容易懂,你容易学,到你用这种方法奠定相当基础之后,《华严经》一展开,你都懂了、你都通了。要不要把全经念完你才通?不必,念一段你就通了,全经就通了。
当年法达禅师他是专攻《法华》,那个攻跟治是一个意思,差不多用十年的时间在一部经上,没有悟入。他向六祖惠能请教,见六祖的时候,见面当然是礼拜,礼拜的时候六祖看到了,他的头没有著地。礼拜起来的时候六祖就问他,他说:「你礼拜头没有著地」,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你一定有值得骄傲之处,你有什么值得骄傲?」法达也很老实,他念《法华经》三千遍,《法华经》我们知道相当长,念一遍得一天;三千遍,三千日,一年三百六十日,十年三千六百日。我们就晓得,他在《法华经》用了十年的功夫,值得骄傲。见祖师顶礼头不著地,被能大师一眼就看穿了。能大师就问他:「《法华经》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有没有入处?」这一问,法达禅师说老实话:没有真正得受用,求能大师为他开示。
能大师说:「好,这个经我没有听过」,惠能不认识字,「你念给我听」。他背诵,念到第二品「方便品」,能大师点头:「不要再念了,我全知道了。」跟他讲解,这一讲解他开悟了,再顶礼头著地了,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能大师一说他就能够契入?他真正是将要入没有入,他在关键的时候遇到惠能大师。惠能大师只听了前面一点点,全经都懂得了。「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通一切都通了,世出世间法全都通了,妙就妙在这里。为什么?因为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性识里头流出来的。只要你明心见性、转识成智,世出世间法全通了。要记住,烦恼不断你就通不了,你的障碍就是被烦恼堵塞了。菩萨在此地讲「净治」,净字是关键,你要不净,不能做到净,你就一法都不通。今天时间到,我们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