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第六八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八六卷)  2002/4/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686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牒德用圆备十问,第五句:

  【诸力圆满无能摧伏不可思议。】

  这一句是问如来果德上有十种,「十」也是代表圆满,不是数字,能力的圆满,是一切菩萨都比不上的,即使等觉菩萨也比不上如来果地上的能力。这桩事情佛在经上常说,本经在「出现品」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我们常常听到密宗讲大圆满;显教也不例外,你看看《地藏经》上,头一句就是大圆满光明云。由此可知,大圆满显密、宗教都说。大圆满指的是什么?指的是真如本性。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圆满的意思就是一丝毫欠缺都没有。智慧,我们常说无所不知;能力,则说无所不能,万德万能;相好,我们在前面读过,确确实实「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些话的意思都非常之深。这个地方单单讲能力,能力的圆满。

  『无能摧伏』,无能摧伏的意思就是没有任何能力能够跟佛的能力相比,没有任何人能够胜过佛的能力。佛说了,一切众生跟他完全平等,无二无别。但是我们众生很苦,智慧失掉了,能力也丧失了,相好也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佛说得非常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是我们在讲席上常常提到的,妄想、分别、执著。

  「妄想」又叫无明烦恼,明是性德、明是智慧。没有智慧才打妄想,有智慧的人不打妄想,没有妄想了。所以有妄想是证明智慧失掉了,所以称无明烦恼。「分别」叫尘沙烦恼,分别不尽的!「执著」叫见思烦恼,就是你的见解思想错误了。见解思想主导你的行为,你的见解思想犯了错误,你就会做错很多的事情。佛家讲是非义,标准在哪里?说我们做错了。什么样是做对了?错跟对的标准在哪里?佛法里面的标准,要用现在的话来说,顺乎自然的这是对的,违背自然的是错误的。我们中国人常常讲天理人情,这就是自然的。顺乎天理人情的是自然的,违背天理人情的,那就是错误的,这个讲法大家比较好懂。要是按照佛经上的说法,那就是自性、性德,与性德相应是正确的,与性德相违背是错误的。

  谁的思想言行与性德相应?这个经上讲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那个没有错误,完全随顺性德。哪些是性德?我们综合佛陀的教诲,写出这个纲领:真诚心是性德,一丝毫虚伪都没有。清净心是性德,决定没有染污。平等心是性德,决定没有高下。正觉心是性德。慈悲心是性德。我们把它归纳成五句十个字。与这个完全相应,法身菩萨!与这个相违背,那就是凡夫,错了。与真诚相违背的,真的反面是假,诚的反面是虚伪,我们常讲虚情假意,这是凡夫;佛菩萨不如是。染污心是凡夫,自私自利染污了,名闻利养染污了,贪瞋痴慢染污了,你的心不清净!贡高我慢,自以为是,不平等!愚痴,慈悲的反面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无不是损人利己的,这还得了吗?这不得了。凡跟圣的差别就在此。

  真正所谓是一念之差,一念与性德相应,转凡成圣;一念跟烦恼相应,堕落为凡夫。我们学佛读经,总得要常常把这个道理记在心上,时时刻刻有意思转变自己。修行,修什么?无非是做一个转变而已。转迷为悟,转自私自利为大慈大悲,这叫学佛。念念为众生,不再为自己,这个就对了。所以我们果然能做一个转变,转恶为善,转凡为圣,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然就会现前。

  开始我们学习是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你开头一定要这样学,等到自己悟入这个境界了,自己所有一切自自然然跟佛所行所说自然相应,到那个时候再读这些经教就不是学习。为什么?学习已经毕业了。读这个经教是印证我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跟佛说的一样不一样?用经教来证明来印证。如果一样,完全没有错误,佛佛道同。这是经论的两种用途,没有契入的那就是一定要学习。你不依照这个方法学习,你不能够契入;契入之后,用经教来证明我们契入有没有错误。第六句:

  【无畏功德无能过者不可思议。】

  这是讲如来果地上,都是说不可思议特殊的能力。前面是讲十力,这个地方是讲四无畏。我们凡夫畏惧的事情很多,一般平常百姓畏见大人,大人物他害怕,他不敢见。现在民主自由开放比较好一点了。在从前一般老百姓不敢见官员,官不要太大,县市长一般老百姓都不敢见,地位愈高的,老百姓听到了赶紧躲避得远远的,回避。威德,大威德的人,佛没有畏惧,佛对於什么样的场面都是很自然,我们谚语里头常说「平易近人」,确确实实是人意想不到的。而且佛对於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不分贫富贵贱,佛是一律平等的对待,一律平等的接见,平等慈悲爱护,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四无畏,我们更是要充实我们自己的道德,充实我们自己的学问、能力,我们接众的时候,众生许许多多疑难的问题,来向你请教,你有能力答覆,你有能力替他解决,这是『无畏』。第七句:

  【住无差别三昧不可思议。】

  『无差别』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三昧』是正受,也翻作禅定。「无差别」是从定体上说的,没有差别。要从修定的方法来讲,那个差别就多了,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八万四千方法门径,修什么?统统修禅定。所以诸位要知道,绝对不是禅宗才修禅定,那你就搞错了,佛法都是修禅定。佛法的总纲领「戒定慧」三学,《大藏经》就是按照这个编排的,所以称之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称之为「三藏」,藏就是仓库。中国乾隆皇帝那时候编了一套丛书,称为《四库全书》,库跟藏是一个意思。佛家有三藏,经藏讲定学,律藏讲戒学,论藏讲慧学,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教的是这个,佛在经典上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说法,不离这个原则,统统讲的是戒定慧。所以定哪里会有差别?差别怎么能产生智慧?

  但是修定的方法有差别。我们净土宗,我们用什么方法修定?我们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修定。定的名字叫什么?叫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我们用念佛的方法,目的要达到三昧。天天念佛没有三昧,就是说你天天念书没有成绩,一考试都得零分,没有成绩。我们念佛的成绩是三昧。三昧在《弥陀经》里面不称三昧,称什么?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诸位要晓得,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你看用念佛的方法得一心不乱,得定了,定得到之后,智慧开了。经里头的名称叫「心不颠倒」,心不颠倒是智慧,智慧开了,所以还是戒定慧三学。「持名念佛」这个方法就是戒。

  只要是佛所教导的,无论哪一个法门,它的名词术语不一样,它的内容绝对不会离戒定慧。戒定慧三学,定是枢纽,戒是方法、是手段,关键在定,慧是目的,所以佛法求的是智慧。禅宗求的还是智慧。你们看看《六祖坛经》,六祖跟大家说的第一句话,「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你就晓得禅宗修的是什么?禅宗修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句话统统是梵语音译的,要是翻成中国的意思,「摩诃」翻作大,「般若」翻作智慧,「波罗蜜多」翻作圆满,整个翻成中国意思是大智慧圆满。照它的文翻,那是外国文法。中国文法怎么翻法?一定称圆满的大智慧,我们中国人是这样说法,或者是大圆满的智慧,这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他那里是大智慧圆满。禅宗是修大智慧圆满,不是修禅定。为什么称为禅定?禅定是手段,戒律是手段之手段,我们得搞清楚。智慧现前,你就得自在。我们常常在讲席里面,勉励同学一定要开智慧,智慧开了,自在!经卷展开,字字句句真的是含无量义,你就看出来了。为什么看不出来?智慧没开。智慧为什么不开?你的心不定,心不清净,心清净一定开智慧。那么你对别人介绍佛法,可深可浅,可长可短,自在!长说也行,短说也行,深说也行,浅说也行,你就能应机了,这就是「住无差别三昧」。

  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法门平等,这是肯定的。为什么会形成高下?高下,不是法门有高下,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有利根、有上根、有中根、有下根,这样才分为上下。所以上下是因人而分的,绝对不是法分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了,任何经典都有这三种讲法:对上等根的人,你就可以深讲;对中根人,你就得要浅说;对下根人,你要说得更浅更白,他才得利益。所以每一部经你都可以深讲浅讲,这个妙绝了!它不是一个意思,无量义,它能够适合一切众生。所以学经,说老实话,不必要学很多,真正契入,一部经就受用不穷。不但我一生受用不穷,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我们从《华严经》上来说,菩萨阶位五十一个,从初信位的菩萨,我就学这一部经,我就弘扬这一部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直到成佛,生生世世就讲这一部经,就学这一部经,就弘扬这一部经,行不行?行!度哪一类的众生?一切众生普度。

  这个说得很玄,一般人很难相信,但是他要是读了《华严》,他就会相信。为什么?《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圆融。《华严经》里头,你懂得《华严》,一部经就包括一切经,一切经就是一部经,这个「一」到底是哪一部?是任何一部,它不是独一,如果你说「一」,专门指《华严》,那就错了。为什么?那有差别了。任何一部经,它里头的义理都能贯通一切经。所以这个经能深讲。深讲对谁?对地上菩萨,对等觉菩萨。他要通最浅的,他可以浅讲,浅讲教初学,这样的教科书在世间找不到。世间教科书,确实有浅有深,浅的适合初学,深的适合於大学生。所以小学教科书中学不适用,中学教科书大学不适用,大学教科书研究所不适用。佛经不一样,任何一部经,这部经可以教小学,又能教中学,又能教大学,又能教研究所,就这一部,不可思议!这是真的。

  刚才我看到有个同修送了一张从报纸上剪下来的一篇文章,好像是传真传过来的。北京那边办个儿童读经班,有三十八个小朋友,读《弟子规》、读《三字经》、读《四书》。你看看《四书》,四、五岁的小朋友可以读,大学研究所博士班也可以读,就是这一部书,它能够通各个不同的程度,这是在外国都找不到的,这称之为「经」,含义都无有穷尽,这不可思议。

  选择法门一定看自己的兴趣,看自己的程度,看自己的根器。先观察自己,我能不能接受,自己想想有没有把握学得好,学得透彻,契入境界;然后再观机,我将来弘扬这部经。现在地球缩小了,将来快速的飞机一定会很普遍,环绕地球一周十几个小时。地球愈来愈小了,那我们的生活空间,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地地区,是整个地球,整个地球是我们生活空间。所以将来从事於佛教的弘扬教学,你一定要想到对象是整个世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地区,你都要想到。我怎样学?我怎样教?怎样帮助他们破迷开悟?怎样帮助他们契入与性德相应的境界?那你这一生就功德圆满了。第八句:

  【神通变化不可思议。】

  这个在前面也读得很多,应当学。世出世间法任何一法都是变幻莫测,所以说不可思议,绝对没有一成不变的,一成不变只有到一真法界,十法界里头找不到。怎么个『变化』?那就得『神通』了。通是智慧,对於世出世间法,你都能够通达明了,这叫神通,这个事情要认真努力学习。神是神奇莫测,也就是超乎一般常人的智慧能力,我们称为神通。能够通权达变,你才能够应付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才能够帮助他们。你看看经典上讲的观世音菩萨,这个大家最熟悉了,《普门品》里面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那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变化」,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能现什么身,应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萨就现佛身而度脱之,度脱就是教化,这就是应变。三十二应,三十二是讲三十二类、三十二种,每一种里面变化无量无边,所以观世音菩萨神通广大,普度一切世间九界众生。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的,不在这个经上看不到观世音菩萨的伟大。一般大乘经上讲的境界,那不能跟《华严》相比。第九句:

  【清净自在智不可思议。】

  这一句著重在『清净』。清净,我们在前面念得很多,《华严经》「清净」这两个字不晓得有多少句,太多了。多,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心要清净,身要清净。心清净最重要!心清净,没有妄想,没有邪思,你的心就清净了。心清净,身当然清净。身清净在佛家讲持戒,自自然然持戒,一丝毫勉强都没有;在儒家讲的守礼,也就是你的身所有一切动作都合规矩,都能顺乎自然。特别是饮食起居,你懂得养生之道,饮食起居要著重洁净,我们现在讲卫生、干净。整齐有秩序,你这个人生活多舒畅。我们现在人讲磁场,外国人讲磁场,中国人讲风水,一个意思。风水就是生活环境,让你住得非常舒适。什么是好风水?你在那里住得很自在很舒服,这个风水就好。什么是不好风水?你住在那里感到很别扭,感觉得很不自在。就是一间房子的桌椅板凳怎么个摆法,磁场就不一样,换一种摆法就感觉很舒畅,就很自在。你要是很凌乱的摆在那个地方,你就觉得很不舒服,这就叫风水。不要找风水先生来看,不需要。找风水先生来看,看风水,你就受制於人,为什么?别人控制你。我自己多摆几个样子,多换换样子,看看哪一种舒服,不就很清楚了吗?要自己做得了主,你才会有自在,所以清净心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人能保持著清净心,特别是修净土宗。经论上常常给我们讲「心净则佛土净」,经论上又给我们讲「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心性是清净的,本来清净,现在也没有被污染;要被污染了,这就不是真的,不能叫本性,不能叫真性。真性、本性永恒不变,佛法里讲得很多,「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换句话说,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这是自性。染污是什么?染污是意。法相唯识宗讲得好,染污意,意染污。我有个什么意思,这个意思是染污,如果把这个「意」放下了,染污就没有了。在法相唯识里面称为第七识末那识,八个识,末那是染污。它本身是染污,它也染污阿赖耶识,它也染污第六意识;换句话说,它也染污了前五识,麻烦大了。第六识的功能是分别,它的分别影响也很大,它分别阿赖耶,它分别末那,对前面,它也分别前五识。八识五十一个心所,那个作用都是交互的影响;虽然交互的影响,它又不杂,它又不乱,不可思议。我们一般讲影响会混杂会混乱,它不乱。就像我们这个房间里面有几十盏灯光,光光互照,光都是在一起,你说这个地方的光亮到底是哪一盏灯光?每一盏灯光都有。虽然灯光互照,它杂不杂?它决定不杂。怎么知道不杂?我们熄灭一个灯,这个灯光就没有了,它不杂。它要是杂的话,这个灯熄了,它的光应该还在,跟它们混合在一起,它不混合在一起;从这些现象你慢慢去体会,混而不杂。混就是混合,它不杂,一点都不乱。

  所以修行,我们也常讲法门虽然多,无量无边,八万四千,但是到最后,到最后只有三门。像我们到这个佛堂来,诸位来自四面八方,还有不少从中国大陆来的,从外国来的。但是来到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地方这个佛堂只有三个门,你要进来,最后进来就三个门,随便从哪个门进来,进来你所得到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圆满的,决定没有两样,不管你从哪个门进来。你没进来,你在外面看是三个门,进来都一样。这三个门就是「觉、正、净」。在中国,中国是大乘佛法,大乘在中国有八个宗派。性宗、禅宗,他们是从「觉门」进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两个宗派走的是觉门,根性要利,上上根人,他从这里,他很快很容易进来。但是中下根性的人就没有分了,这个门走不通,走正门。

  「正门」是正知正见,依照经教好好的去学习。所以经教是正知见,戒律是正行为。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经教是标准,我们想法看法跟经教相应,这个知见正跟佛的看法一样。我们的行为依照戒律来做,我们的行为就端正跟佛的行为一样。所以戒律是帮助我们修正行为的,经论是帮助我们修正思想见解的,走这个门。这个门中下根性的人都走得通,不过比较慢,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只要你肯干,你真的是步步高升,你的境界会愈来愈好,你不真干那就没有法子了。第三个门是「净门」,修清净心,这个也非常方便。净土宗跟密宗从这个门入,密宗也是修清净心,但是密宗里头仪规很多。实在讲最方便的是净土,净土尤其是「持名念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行了。你得会念,怎么会念?要把清净心念出来,那你就晓得了,我心不清净的时候,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头只有一个阿弥陀佛,把其他所有的念头都打掉,你就得清净了。清净就有感应,一定要保持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清净心现前。

  也许有人要问,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办,我要不去想,我怎么能办事?对的,你说的也没有错,但是你说得并不全对。为什么说你没有全对?有智慧的人办事情不要想的,用不著去思考,用不著把事情放在心上,事情来了立刻就处理掉了,一点都不会出差错。为什么说你的话也没有错?因为你没有智慧,你是凡夫,凡夫当然要去想想。为什么?你心不清净。学佛要逐渐逐渐减少妄想分别执著,要增长清净心,这样才对了;到一定的时候,一定的功夫,智慧现前了。用念佛这个方法开智慧,得念佛三昧,智慧开了,以后办什么事情不要再想了。无论什么疑难杂症,你只要一接触,一看一听统统都明了了,你处理得一点差错都没有。就像世尊为一切众生办事,为一切众生说法,何曾去想一想?没有过。想一想就不是释迦牟尼佛了,那就是凡夫,这个道理我们要懂。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牒德用圆备十问,最后一句:

  【一切佛法无能毁坏不可思议。】

  这一句我们在这个时代读到,有不少人感到怀疑,佛法在我们这个时代,衰退到底谷了。过去我在新加坡,有几位日本、韩国的法师来访问我,他们是出家人,自己对於佛法能不能复兴,这个信心都丧失了。中国在历史上,佛教遭过三次灾难,这是著名的「三武灭法」,但是时间都不长,两三年之后就恢复了。在今天,西洋的文化冲击了东方,中国人承受不了,对於固有的文化包括佛法产生了怀疑,从怀疑再升级就否定,否定再升级几乎就把它全部消灭了。但是中国文化跟佛法还是『无能毁坏』,什么原因?外国有。

  现在全世界的灾难还没有现前,所以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甚至於许多大学里面都有汉学系,研究中国的汉学。近代风气愈来愈兴盛,这种兴盛是西方有智慧的、有学问的人,对於西方传统的文化产生了怀疑。因为他们的科技发展到今天,带来副面的影响,造成严重的灾害,他们现在觉悟了。科学技术很发达,工商业也很发达,道德沦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利害,没有道义。西方有识之士看到这个情形,现在普遍在发展,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感觉到非常的忧虑,所以这才想到了东方的文化,希望用东方文化来拯救西方的危机,这个意识从这里产生的。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要算是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我在香港看到有同修送给我几本汤恩比博士的书,中文的译本。他对於汉学、佛法极力推崇,认为解决二十一世纪全世界的社会纷争的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他这个话是在七十年代时候讲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所以现在跟西方人介绍中国汉学,孔孟之学跟大乘佛法,一般外国人很欢喜接受。所以这是学术道统,它有它生存延续的不同空间。中国人忽略了,外国人重视,这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奇迹。文化道统没有国界,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族群的界限,也没有宗教的界限。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所以它也能突破宗教的界限,逐渐的被世界学术界所接受、所肯定。

  经典里面特别是《华严经》,我们这部经从开讲到现在,讲到第四品「世界成就品」,我们已经使用了一千多个小时。在这一千多个小时当中,诸位要是都能够听到,你就了解了,你自然会肯定,欧阳竟无先生所讲的话没错。他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这个话的意思跟汤恩比前后对照,他们两个人没见过面,相差差不多半个世纪,这真是中国谚语里面所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我接触佛法之后,我肯定佛法是佛陀的教育。我写了六条,第一条: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这是我对佛法的认知,我为什么在这一生当中全心全力来学习?道理就在此。

  我在台湾有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这些年来印了不少的经论善书。我们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印书的宗旨,我定了两条:第一条,我们现在在各地方讲的经论,大众要听,做为课本,这个要印;另外一条就是绝版的这些经论善书,就是世间流通非常非常少的,这个要印,怕将来失传了,向这两个目标去做。做了不少年,先后印的差不多也有将近两百种,数量也非常的可观,流通在全世界。我们所印的书籍,所做的录音带、录相带,现在做的光碟都是免费供应,我们的目的是要保存,唯恐失传。好的版本影印流通,全心全力就做这么一桩事情。其他的社会福利事情,因为有别人在做,人家有力量、有热心在做,都让给他们去做。我们做人家不做的,我们知道这个事情重要,这是真正的续佛慧命,弘法利生。

  『一切佛法』,我们认知我们现在这样的努力,实际上经上讲的没有错,佛法要是灭尽了,不要紧,众生有福,佛菩萨就又来了,又为大家讲经说法。你看看《梵网经》上,释迦牟尼佛讲的,他这一次到我们世间来示现,这是三千年前的事情,到我们这个世间是第几次?第八千次。由此可知,每一次释迦牟尼佛到这边来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经过一段时期,佛法灭了。释迦牟尼佛讲,他这一次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一万两千年之后,这个世界上佛法没有了,佛法毁灭了。但是他还是阶段性的,下面一尊佛弥勒菩萨成佛,他成佛之后,在这个世间又讲经说法,佛法又兴旺起来了。

  这一句里头真正的意思,就是佛家常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什么时候到世间来?众生的根熟了,佛就来了。什么叫根熟?众生对佛法能信能解能行能证。佛法的殊胜,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是它能证。绝对不是说释迦牟尼佛讲了就算数,不是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你自己去证明,证明释迦牟尼佛讲的没有错,这才是真的。你自己要不能证明,释迦牟尼佛到底是对是错,还是个问号,还是个疑问在哪里。所以佛法到最后是求证,这正是现在的科学精神。所以佛法不违背科学,它求证,跟一般宗教不一样,一般宗教没有讲求证。所以欧阳大师说它是教学,这个话是很有道理的。

  「信解行证」,这四个阶段贯穿了全部的佛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清凉这四个阶段能贯穿世尊一代时教。我们先相信,不相信你不能入门,相信之后,决定不是迷信,求解。求解之后,你有理论的依据,绝对不是感情上的这种信,不是,是智慧。然后再把你所信所解的,落实到你日常生活当中去证明。譬如最平常的,平常的教诲,佛说财富,财富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是财布施。财布施是因,愈施你果报就愈多。佛给我们说这个,我们信不信?佛法整个来讲是舍得,舍得是我们现在中国人生活里面的术语,这个术语是从佛法里头来的。舍是因,得是果报,舍财得财富,舍法得聪明智慧,这有因有果。所以佛讲布施,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信不信?我信。道理懂不懂?这些因果道理你懂不懂?懂了之后,我就干,我就做,做了之后看看我是不是得这个果报,我把它证明了。果然是得这个果报,那没错了,释迦牟尼佛讲的没错。这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从哪里求?不是到佛像面前去求,磕头作揖,去供一点供品,那是假的,那是求不到的,那是迷信。佛在经典教你怎么求,这是正法。特别是当你修因的时候,你要不为自己,为社会为众生,那个效果特别快,果报特别殊胜。

  人生在世是很短暂的,真叫刹那之间。前天晚上李康年居士来看我,我跟他们认识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他在佛教青年协会。这一次来看我,我看老了,以前在一起,年轻小伙子,多年没有见了。我问他,我们几年没有见?他算算十年,刹那之间。真的,十年一弹指,人生有几个十年?所以,为自己想,错了!为自己想,佛给我们讲叫造业。为别人想,为社会想,为众生想,这叫功德。功德跟造业差别就在此地,同样是一桩事情,做这些好事善事,好事善事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在里面,经典上说「有漏福报」。不是没有福,还是有福,有漏的福报。「有漏」这两个字很不好听,有漏这个里头有业,看你是什么样的居心,是什么样的用意,果报不相同。如果不夹杂自己一丝一毫的意思在里面,你去修善,你去积功累德,这是大功德。那个果报是什么?那个果报是戒定慧圆满。

  什么都不求,财富不缺乏,财用不缺乏,聪明智慧增长,健康长寿。为什么不学这个?这是现前社会许许多多人都追求的,求不到!异想天开,自己以为用他的聪明智慧就能够求得到财富,没有这个道理。这个事情大家好好念念《了凡四训》,你果然把《了凡四训》从头到尾念上三百遍,你就觉悟了,你真的明白了。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都不是向外求的,向内求,佛法称之为「内学」。从心行上去求,心行上造善因,善因一定感得善果,就这么个道理。奈何许许多多学佛人,甚至於出家人都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真的像一般宗教里面讲的「信者得福」,你能信能解能行,证就是得福,果报现前,果然证明释迦牟尼佛讲的没错!佛法,佛是觉悟的意思,法是世出世间一切理事因果,你都能够觉悟,都能够明了,这叫佛法。所以它在世间不会断的,众生有福,众生在受大苦难的时候,佛菩萨慈悲,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还是来帮助你,来成就你。所以这一句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上面我们讲了三段三十句,都是重复与会菩萨们提出的问题。普贤菩萨在解答之前,一定要把问题重复一遍。我们也不厌其烦,都略加解释。为什么?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能力很薄弱,意愿不强,原因是知道得太少了,知道得太浅薄了。如果你真的知道得很深刻、很广博,你的信心就生起来了,你自自然然肯依教奉行。为什么?得大利益,得真实利益,怎么肯把这个利益当面错过?绝对不会的。你会把这个利益当面错过,就说明你所入的有限,你所理解的很有限,所以你没有信心。虽然讲信佛,那个信心是若有若无,不起作用。下面这一段是「许说分齐」,许是允许,你们来问,我现在答应,我给你说,分齐也有层次有段落。

  【如是等一切法,我当承佛神力,及一切如来威神力故,具足宣说。】

  普贤菩萨在此地面对著此界他方,此界是华藏世界,他方是十方来聚会的,来参学的那些菩萨众,人数无量无边。他们在前面提出这些问题,『如是等一切法』,这个「等」是一个省略的字,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后面会陆续提出。

  『我当承佛神力』,这一句是本师毗卢遮那佛。『及一切如来威神力故』,因为参加大众许许多多人是从十方世界来的,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共同加持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这才能说。『具足宣说』,具足圆满的解答,我们现在讲的是尽我所知为大家解答,这个地方不是这个意思,尽我所知是谦虚,自己实际上能力也有限。这个地方是得一切诸佛加持,所以可以圆满的宣说,用「具足」。

  底下一段「说所成益」,还没有说之前,先略略讲说明解答的好处,解答的利益。为什么说这些话?说这个话用意很深,希望听众要特别留意,为你解答,你会得到很多好处。哪些好处?这个地方也说了十句。我们知道《华严》是以「十」代表圆满,表法的意思。请看经文:

  【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故。】

  这个利益就太大了,为什么给你解答?希望你们听了之后能觉悟,知道怎样用功学习,能证得如来的智慧海。『入佛智慧海』,佛的智慧海就是具足如来果地上十种殊胜的智慧,这不但是菩萨所求,也是一切众生所希望的。哪一个人不想求得圆满智慧?圆满智慧到哪里学?听普贤菩萨说法,接受普贤菩萨教诲,这一句是成就智慧。第二句:

  【为令一切菩萨於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

  清凉大师说这两句是一对,「证智成福对」,前面一句是讲智慧,你证得圆满智慧,下面第二句你证得圆满的福德。我们众生希求的,想得智慧、想得福德。你看看普贤菩萨在讲好处的话,就把这两个摆在第一,我们佛家常说,「福慧双修」。成了佛,佛叫二足尊。你看我们传授三皈的时候,我们念的偈子,就是「皈依佛,二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这三句是什么意思?皈依佛,佛是觉的意思,「皈依觉」,唯有觉才生智慧,智慧生福德。世间人有福没有智慧,我们见过;有智慧没有福德,我们也见过。那是什么?修行的时候都偏在一边,不是圆满的修法。真正的佛法是教你福慧双修。觉悟是智,觉悟之后,要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行为上,广利众生。

  『为令一切菩萨於佛功德海中』,这个「功德海」,你看看它这个句子,我们要留意。前面第一句「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第二句「为令一切菩萨」,不是众生。每一句每一个字我们都要留意,都不能够含糊笼统的看过。为什么入佛智慧说众生?说众生,我们就有希望了,我们是众生。如果说一切菩萨,那我们没希望了,我们是凡夫,这给我们很大的鼓励。我们看到这个,这《华严》应当要学习。我们是众生,我们有分,「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故」,《华严》真的开智慧。底下「为令一切菩萨於佛功德海中安住故」,你要是有佛智慧,你当然就是菩萨了。菩萨是梵语,什么意思?玄奘大师翻得很好: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我们的情识没断;虽然没有断,我们已经觉悟,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这个就特别提出来称他作菩萨。菩萨还是众生,觉悟的众生。

  怎么觉悟?他入佛智慧了,他觉悟了。觉悟之后,你要认真努力去学佛的功德,把你的身心都安住在佛功德里面。功是功夫,德就是收获。功是因,得是果。这个「德」跟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所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善因得善果,是这个意思。佛一切作为,这是功。佛的功是什么?教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毕生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这是我们要仔细去观察,认真努力去学习。释迦牟尼佛的教学,不是说要先去办个学校,去盖几间房子,没有。假如没有这些条件,没有房舍,那好我不教了,释迦牟尼佛不如是。

  释迦牟尼佛最初教学,五个学生在鹿野苑。鹿苑,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牧场,是人家养鹿的地方。在当时这个鹿苑,这里头的鹿大概都是野生的,不是人家里养的,野生的鹿苑,因为它有个「野」字在里头,这个树林旷野这边鹿很多,所以人家称它做鹿苑。释迦牟尼佛跟五比丘,就跟这些鹿群住在一起,没有房子,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就开始就教起来了。一个老师带著五个学生,教得好,声名渐渐传出去了,知道的人很多了。这些人知道了,慢慢都来亲近释迦牟尼佛,都来想跟他学,好了,学生慢慢愈来愈多;多不要紧,他不需要房子住。印度天气热,生活很容易,三衣一钵,每天吃一餐饭,出去托钵。托钵是一面托一面吃?不是的,托钵回来再一起吃饭。还有的托的很少的,不够吃的,托的多的分一点给他。有生病或有特别情形不能去的,多托的回来也分给他一些,这样一个团体生活。以后人愈来愈多了,经上常讲的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常随众。来来去去的人就更多了,经上就不记载了。

  所以当时有些国王大臣、大富长者,听说有这么一个有智慧的人在旷野那边讲学,有这么多人来自四面八方去听,跟他学习,国王大臣也动了心了。他们富有,他们的房屋很多,所以就提供学习的场所,不必在野外了,所以有精舍,有庭园。像经典上诸位很熟悉的:竹林精舍、只树给孤独园,这些都是国王大臣们、大富长者他们提供的。释迦牟尼佛在这些地方教学,我们现在所谓的他只要使用权,他不要所有权,这些精舍林园,他要不要?他不要,他出家了,不要了。有人来请他到这个地方,他答应,很随缘,真的平易近人。他绝不坚持一定要树下一宿,请他到房子里面来住,释迦牟尼佛也很欢喜,也不拒绝。决不是说晚上一定要跑到树下去一宿,不是这样的,一切都随缘,什么都好。但是吃饭已经成习惯了,为什么?给大家种福,所以还是托钵。不托钵是什么时候?雨季。印度四月到七月是雨季,出去非常不方便,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当中,大家不出门。中午这一餐饭有居士们供养,送到这边来,做好了送来,道场里面是不开火的,居士送来。

  处处都要想到令一切众生都能种福,福报不可以给国王大臣、大富长者们垄断,不可以,一定要叫大众都能种福。你看看这种用意多善、多好!念念不忘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为什么贫穷困苦?前生没修福,这一生当中有这个机缘,不能不让他修福,是这么个意思。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佛菩萨念念都为众生著想,没有为自己。要为自己,每天接受国王大富长者们的供养,伙食一定吃得很好,托钵就未必了。托钵,那个穷苦的人供的饭菜,不是很好吃的。可是佛菩萨们欢欢喜喜为众生祈福,心在这里面示现清净、平等、真诚、慈悲,从这里示现。这都是佛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要怎样去做,「安住佛功德海」。

  教学,经上讲的常随弟子,他们坐在前面,常随弟子。一般来的就坐在后面,临时来的人更多,我们能想像得到。常随弟子,他们的任务是帮助佛弘法利生,他们学了,学了之后到四处去讲学。那个时候没有像现代这样的传播工具,佛法要普遍的去宣扬。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做不到,他要教很多学生,学生到各个地方去讲去教化,一面学一面教。所以佛灭度之后,这些弟子们,把佛陀的教学就向四面八方传播,扩大教学的效果,利益广大众生,这是功德。佛不希求任何的果报,弟子们亦复如是,所以佛法是付出的,绝对不附带条件。现在一般教学还要缴纳学费,释迦牟尼佛没有,完全是付出的,义务的,绝对不希求丝毫的回报。这是真实功德!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