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八卷) 2002/4/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668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现相作证第八句:
【称赞一切菩萨功德摩尼王云。】
这一句境界也非常深广,菩萨是在因地,如来是在果地,对我们来讲,因地比果地还要重要。我们想修行证果,到哪里去学?一定要向菩萨学,菩萨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在佛法里面就表法的义趣来说,佛代表性德,菩萨代表修德,性德是一切众生平等具足。所以本经「出现品」里面,佛讲得很明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它是平等的。平等何以变成不平等?佛说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看,一句话把我们现实的状况说得那么清楚。
为什么有九法界,有十法界,有无量无边法界?那是因为一切众生妄想执著不相同,种类不相同,浅深不相同,广狭不相同,所以把一真法界变化成种种无量无边的法界,就这么回事情。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了,把它断得干干净净的,离开了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恢复又变成了一真法界。所以无量无边法界还是前面一句讲的「种种变化」,这是讲大分的变化。无论是大分,无论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细分,总而言之,一定要晓得它是刹那刹那在变。把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的境界叫一真。一真,唯有如来果地上证得。所以大乘经上常说,「唯佛一人居净土」,那是真净、纯净,没有变化。菩萨所居的净土,变化的幅度很小。我们九法界凡夫,这个变化的幅度非常大。因与果我们都要晓得、都要明了。
我们学佛,菩萨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先要说说什么是菩萨,这个意思不能不搞清楚。「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省掉,菩提我们称菩,萨埵我们称萨,尾音都不要了,简称为菩萨。翻成中文的意思,古时候翻作「大道心众生」,萨埵是众生,菩提是觉悟,古时候翻作大道心众生。新译翻作「觉有情」,新译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玄奘大师以前,佛门称为古译。玄奘大师称为新译,玄奘大师翻为觉悟的有情众生。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拣别我们一般凡夫不觉悟,凡夫觉悟了就称为菩萨。所以诸位要晓得,菩萨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神跟仙没有觉悟,他还是凡夫;他要是觉悟了,也称菩萨。这个关键在觉。
但是这个「觉」有标准。你看一般出家在家的同学,受了菩萨戒,一受菩萨戒都称你作菩萨。你真的有没有觉悟?不见得。如果你没有觉悟,在佛家称你叫「名字菩萨」,因为你受了菩萨戒,你有菩萨之名,但是没有菩萨之实,你没有觉悟,你还有自私自利,你还有名闻利养,你还有贪瞋痴慢,你是凡夫!虽是凡夫,作名字菩萨也不错,也有好处。好处在哪里?你总动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我想作菩萨,我想觉悟」,虽然还没有觉悟,你动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好,就是你已经有求觉的这个意愿。一般人还没有这个意愿,你已经有这个意愿。这个意愿是个开端。如果这个意愿能保持不失去,认真努力去学习,你的位子就往上提升,「观行菩萨」。观行是什么?是你很认真的学习菩萨,这就具足菩萨功德了。但是这个功德是很微弱,真正讲是微不足道。
你真肯学了,从哪里学起?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佛开出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无量法门,这都是真的,决不是夸大。八万四千法门是对我们这个世界众生说的,无量法门是对尽虚空遍法界,像我们在这个经上常常念到的「世界海微尘数刹土」,那就是无量法门。这么多法门,我们要从哪个法门学起?这要看各人根性,看各人的缘分。你喜欢哪个法门,你就好好的依照这个法门修学,选定之后不要改变;不要看到其他法门你的心动了,你又想学了,那是错误的。要记住世尊在《金刚经》上的教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世尊在《金刚经》上这句话真正的用意,就是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选定了,不要改变,你会很快的成就。如果你改变就很麻烦,纵然有成就,你走迂回的道路,你走很多冤枉路,把你达到终极目的地的时间延长了。我们要相信佛的教诲,佛句句话真正是爱护我们,真正是希望我们成就,而且希望我们快速成就,慈悲到极处!决定没有害我们的念头,决定没有害我们的、没有障碍我们的做法,我们感恩!
我们今天选择的法门,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我们选的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我们又选择的是「持名念佛」的法门,这个方向正确。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圣众,劝导我们学习。为什么?这个法门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稳当快速,学习容易,成就不可思议。这些话我们听到了非常欢喜,可是你要懂得怎么修学法,菩萨给我们做了榜样,修行的基础不要忘记。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教导韦提希夫人的话,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关系我们这一生修行的成败。韦提希夫人选择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跟我们的愿望完全相同,我们看看她怎么修法。
佛教她先修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这个基础就是善根福德因缘,佛对韦提希夫人很具体的说出来。善根福德因缘就是佛所讲的「净业三福」,就是这一段的开示。经文总共有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很认真学习。为什么?佛在经上介绍的,说得很清楚,西方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如果我们不是上善之人,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看看人家都是上善之人,我们自己不善,跟他们在一起,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也觉得格格不入,所以世尊先教导我们要培养上善的条件。上善的条件是从「孝亲尊师」做起。换句话说,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目的是作佛,作佛先要作人,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作佛?这是一定的道理。你一定要做到人中之好人,好人里面的好人,这是上善。所以不能不孝养父母,不能不奉事师长。
净业三福,我过去曾经详细讲过,大概有录音带、录相带流通,诸位可以去找,多看看、多听听,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三条十一句,讲了好几个钟点。现在我们在澳洲办了一个净宗学院,我们学院的课程是以这个为基础。「净业三福」,我们用多长的时间来学习?用两年,务必要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我们要怎样去做法?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现在《弟子规》已经翻成英文了,还要把它翻成越南文。因为那边越南同学很多,英文本的现在已经流通。落实这两句。《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里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里做一个好的学生,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真正把它做到。「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我们落实在《十善业道经》。这部经在去年详细的讲过一遍,有光碟流通,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要把它做到,落实到自己实际生活当中。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我们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我们要求的水平不高,最低的水平,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要求「具足众戒」,具足就是这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二十四门威仪都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三福最后的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一条我们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我们的心地,藏是心地里面的宝藏。我们要藉著这一条的教诲,这一条的四句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地藏经》里头来学习,来开发心地宝藏。所以这个课程,我们一定要在两年当中把它完成。
佛讲了,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你看看,这个话说得多重!多么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从我们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的因、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所以这三条,无论你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以这三条为基础。你没有这个基础,就不能成就。好像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无论你盖什么房子,地基是一样的,基础一定要坚固。
有了基础之后,我们才能够学这个法门,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所依的经典,我们讲课程,现在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的,有「五经一论」。《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补充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一个是方法,更详细更深入的为我们解释。第三是《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是劝导我们修学净土。经文不长,四次的劝导,真的是,我们看了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经上所讲的,是一而三、三而四,苦口婆心的劝导,劝我们学这个法门。最后还举出六方诸佛赞叹,玄奘大师的译本是十方佛,《无量寿经》上讲也是十方佛赞叹。这个意思就是讲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劝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那样恳切的劝导我们,不容易!
这是净宗三经,世尊专门为我们介绍的。如果说在一般讲经附带介绍净土的,在《大藏经》里头至少有一百多种。真的,佛是常常讲!这个三经。第四部经是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他把《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四十华严》最后这一卷,附在三经后面,变成「净土四经」。如果我们看到民国初年,光绪年间木刻的版本「净土四经」,就是魏默深取这个本子附在后面,变成四经。他这个做法对不对?非常正确。为什么?你看《无量寿经》,我们一展开经文,头一句佛就说了,无量寿会里面的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才晓得净土法门跟普贤菩萨的关系非常密切。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他们在那里修什么法门?统统是修「普贤大士之德」。
普贤大士之德是《华严经》!所以乾隆年间彭绍升居士,那是了不起的大居士,通宗通教,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他把《弥陀经》、《无量寿经》跟《华严经》看成完全平等,只有说得多跟说得少,一个细说,一个略说。《无量寿经》是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广说、是细说。我这次在日本,有位日本法师问我:「法师,你一生学净土,你为什么讲《华严经》?」我就告诉他,《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他听了点头,他说:「我是听人家有这种讲法。」《华严》是细说《无量寿经》,是一不是二。所以将《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附在三经后面很圆满、很有道理、很有必要。四经流通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段的经文,又附在净土四经后面,就变成了「五经」。我是看到印光大师这个做法,我有了悟处。
因为往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楞严》是我主修的一门课程,我自己也讲了好几遍。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就是讲的《楞严经》,讲了四个月。前面两个月在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讲的,后两个月在蓝塘道光明讲堂讲的。当年香港有一位首楞严王,海仁法师,他老人家还在,九十多岁,我去拜访过他,他一生专攻《楞严》、专弘《楞严》。他的学生大光法师跟我非常要好,现在也都不在了。往年我到香港来,一定会跟大光法师见面,会跟圣一法师相聚。印祖这个做法提醒了我,我对於「大势至圆通章」特别用心去观察,真的被我看出门道了。因为在过去我们没有留意到,总感觉到二十五圆通章里面,观世音菩萨第一,特别法门!「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忽了,不晓得「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也是特别法门,也是第一。印祖没有这个动作,我不会发现,粗心大意。
「观音菩萨圆通章」很容易看出来,为什么?二十五圆通排列是有顺序的,依照顺序排列,这是普通法门,不依次第排列是特别法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它排列的方法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前面三六十八,加上七大是二十五。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按照这个顺序。观音菩萨如果按正常排列,他列在第二位。六根,第一位是眼根,第二位是耳根,再底下是鼻、舌、身,他应该排第二位。但是把他排在最后,这个太显著,一下就看出来了,看出他与众不同,他排到最后去。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要是按照顺序来排,他应该排在第二十四位。按照顺序来,他是属於七大,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大势至菩萨「根大」,是「见」;最后一个是「识」,识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最后,他在弥勒菩萨之前。但是实际上在经典上看到的,他排在弥勒菩萨后面,弥勒菩萨跟他两个对调。这个对调的幅度太小,不容易发现。不像观世音菩萨太明显了,从第二位调到最后,太明显了。他这个从二十四跟二十五两个对调,粗心大意的人会忽略了。所以我看到二十五圆通章是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
两个特别法门,为什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不放到最后?不放在第二十五,而放在二十四,把观音菩萨放在最后?这个问题文殊菩萨在「拣选圆通」里面,给我们解答了,「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观音菩萨耳根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非常相应,也就是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看东西看不清楚,他听得清楚。观音菩萨善用耳根,娑婆世界的众生也善用耳根,所以最契机!最契机的放在最后面,契娑婆世界众生根机。何以又把大势至菩萨也列入特别法门,摆在第二十四位?大势至菩萨念佛这个方法,能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之机。既然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之机,当然包括我们。所以是二十五圆通里,两个特别法门。
我是从印光法师把它列在五经的后面,我才恍然大悟。然后仔细再读诵这段经文,这段经文文字不多,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圆通章》二百四十四个字。我读了之后,我发觉这一章的经文,这是净土宗的心经,功德之殊胜决不在《般若心经》之下。《般若心经》是《大般若》的心经,精华!《大势至圆通章》是净土宗五经一论的精华。你不要看它字少,不可思议,境界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仔细再观察,可以说它是一大藏教的心经,净宗修学依据的经论。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大圆满,不必再附带其他东西了。一论是《往生论》,天亲菩萨作的。这部论是天亲菩萨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天亲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举这一段来说菩萨功德。
我们今天净宗学院,我们要顾名思议,我们这个学院是培训净宗修学弘法人才。所以我们有两年基础教育,基础实在讲就是完成「净业三福」,落实「净业三福」。然后有三年正科,这三年就是要学「五经一论」,净土宗所依据的经论统统都要学习。然后再有四年的时间,在五经一论里头专攻一门,用四年的时间专攻一门。九年!这样下来,你可以学习净宗,可以弘扬净宗,可以担任净宗的教学了。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办不到!我把这个时间已经缩到最短,不能比这个更短,更短决定不能成就,没有法子缩得再短。这一次我们在日本比睿山参学,听到比睿山从前日本祖师大德在山上修学的期限最少的十六年,我们今天几乎是打对折,九年。不敢讲十六年,讲十六年怕现在人没有这个耐心,听说十六年,他不来了,九年也许还会有人来。所以我想像将来我的学院学生人数不会太多,能够有二十个人,我就非常非常满足了。谁肯以九年的时间来学这个法门,九年不能下山。我们没有寒暑假、没有过年,过年放个假回家去看看,不可以。九年不能下山,你才能成就。你没有这种恒心,没有这个毅力,你怎么能学得成功!
自己修学有了成就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行菩萨道!菩萨道里面总纲领总原则就是「四摄、六度」,这是菩萨真实功德修学的总纲领。四摄法四条: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条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搞公共关系的最高指导原则;用佛法术语来讲,摄受众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怎样能处得好?你只要把这四条做到,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第一条「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里的布施不一样,这个布施我讲得很多,就是「多送礼,多请客」,人与人之间往来,礼多人不怪。人与人之间,最密切的是夫妻,夫妻要能够白头偕老,要懂得四摄法。先生常常有小礼物送给太太,太太也常常有小礼物送给先生,常常送礼,常常请客。平常在家里头,太太烧饭请先生,先生也可以常常一个星期一、两次请太太到外面吃饭。你把这些事情看作小事,这是基础,和睦的根就在此地,非常重要!扩大之后,你在社会上,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你是什么样的身分。你是老板,你用四摄的布施对待你的员工;我是员工,我用四摄对待我的同事,你这个公司上下和睦。扩展到国家,国家对国家外交要懂得四摄法,国与国的关系和睦,能够化解一切冲突,化解一切疑惑,就能达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佛的这个开示,这种交际往来的指导原则,高明到极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讲:
【称赞一切菩萨功德摩尼王云。】
前面跟诸位讲到菩萨行里头最重要的修学要领,是怎样跟一切众生永远保持良好的接触,或者说是保持最好的关系,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如果关系处不好,他就不会接受你的教化。「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就没有法子去落实。
四摄头一条是「布施」,这个意思前面讲过,不再多说了。第二是「爱语」。中国古德常讲,言语是祸福之门,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灾祸从哪里生的?都是从言语,正是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话的人没有这个味道,随便谈谈,但是听话的人,他把你的意思错会,产生误会,造成隔阂,造成对立,造成仇恨,造成冤冤相报。实在讲,起因真的是微不足道!所以「言语」在儒家列入重要的教学课程。孔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古人重视,从小就教导,教你察言观色,教你言语要有分寸。在什么场合,面对哪种人,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可以多说,哪些话要少说;哪些话可以深说,哪些可以浅说;要把分寸抓住。大学问!
我们今天有许多同修跟我讲,我们真的发好心,想替大家做点好事,想替佛教做点好事,为什么许许多多障碍?自己总以为众生没有福报。没有错,众生是没有福报,那是一面。你有没有自己回头想想,我自己做得好不好?做得圆满不圆满?自己如果做得不圆满,做得叫人家疑惑,叫人家怀疑,这个过失自己负责,不能一味怪别人;一味去怪别人,加重自己的罪过。人与人相处,人与社会相处,非常复杂。古人感叹著说,做事难,做人更难,这都是千万年古往今来的经验之谈。
世间人常讲好事多磨。为什么多磨?磨就是折磨,很难做。不要怪对方,要责怪自己,「我自己做得不圆满,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样才能够增长自己的德行。你这个路愈走愈光明,愈走愈通达。事事都推到别人,你的路愈走愈窄小,愈走愈走不通,那叫死路。孟夫子说得非常好,凡是行事遇到障难(障碍困难),一定回过头来问自己,「反求诸己」。这是圣贤人说的话,圣贤人的智慧,圣贤人的经验。
言语太重要了!四摄法里头的「爱语」,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爱语是真正爱护对方。真正爱护对方,这里头不完全是感情,感情里面你还会做错事,你还会产生障难。要高度智慧、要高度的艺术,以高度艺术来显示你高度的智慧,处事待人接物,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我现在做事还遇到障难,那是什么?我的智慧跟艺术还不足,我才能做到六成、七成。我怎么能做到圆满?不断求进步,不断的改过自新。假如能够达到八成、九成,那就相当自在了,障碍就少了。所以现前的障碍,实在讲是促进我们未来的大通。如果现前的障碍一味把责任推给别人,那我们前面就不通。几个人能懂这个道理!
你们有些同学在我身边多年,你看到我一生学佛,五十年来走的路,讲经说法四十四年,我的挫折障难很多,我从来没有责怪过别人。我总是觉得我自己做得不够好,为什么让人误会?为什么让人家障碍我?为什么不能让别人欢欢喜喜来帮助我?不是他的过,是我自己的过。我在这里头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这个路才愈走愈宽。这是你们有一些同学常常跟著我的,你们亲眼看到的。你们怎么不能体会?你们跟我没有学到!别人怀疑我、别人误会我、别人轻慢我、别人障碍我、别人陷害我,我绝对没有一念去想别人。想自己,想别人为什么这样对待我?我对待他一定有过失,一定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改过自新,我们才能够赢得大众的爱戴,才能得到大众的帮助。我们以善心善行对人,人家不接受,不可以怪别人,一定是自己的过失,「反求诸己」就对了,要心平气和,决定不能有感情的冲动,你才有真正的智慧。
所以言语出自於真诚,爱护对方,还要有高度的艺术。否则的话,你对人太好了,人家怀疑,「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你有什么目的,你有什企图」。你看,马上引起别人怀疑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观察对方,我对他表示要达到什么样的成分。他只能接受一分,我达到一分就止了,不能搞得超过了,三分、四分,引起他怀疑。如果他要是有十分的真诚,我对他做到九分,我对不起他。为什么?我做得还不够圆满。佛法里面讲的「观机」,那个观机多么重要。「机」,有人、有时、有处所。你看我们讲经时教学,至少教你观机的时候,你要观察这三方面:对象是什么人、是在什么时间时节因缘、是在什么处所。时不同,处不同,你所表现的分寸就不同。你想想,这是不是大学问?粗心大意的人,你怎么能做得到?
这个学问叫实学,真实的学问,要多读书,多读圣贤书。儒家的书,从前李老师为我们介绍的《五种遗规》、《四书》、《五经》,《四书》是要全读,《五经》可以选读;大乘经典。大乘经典尤其是「戒经」,戒经里面有在家戒,有出家戒。出家人这两种都要读诵,至少要选读;在家居士,《南山律在家备览》,那个好,是弘一大师编的。古人也有编辑,都不难得到,往年在台湾流通很普遍。大乘的经论,弘一大师为知识青年介绍的就是《华严经疏钞》,真的是一部好书,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你念了会开智慧。
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不能不重视。学习期间多听少说,尤其是要多听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谈话,这一点现在年轻人疏忽了,我这一代的人已经疏忽了。我自己是因为早年失学,因此求学的心切,比一般人恳切多了。虽然没有机会上学读书,自己要找工作,要养活自己,但是我在公余的时候,我没有浪费,我都是亲近有学问有德行的这些好教授。有空我都去亲近他们,向他们请教,多听他们谈话,我在这里头学。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到娱乐场所去过,没有时间。年岁大了,学会讲经,到处讲经,也没有机会到哪里去游玩、观光,没有机会。香港这个地方我很熟悉,那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在这边讲经,讲经的时间都是晚上,每天晚上两个小时,白天有些热心的居士带我去玩,香港拐拐角角的地方我都去玩过,不妨碍讲经。一天去玩一个地方,或者两天出去玩一次,不累!言语要懂得怎么去学。
第三个「利行」。行是我们自己的行为造作,绝对是给对方有利益的,对方怎么会不欢喜,决定没有损害,是有利益的。但是这里头虽然我们是全心全力利益众生,有一些众生他还是产生误会。你的盛情他怀疑,你的利益他要去分析,你是真心,还是别有用意,还是别有企图,他不放心。这里头就是我前面讲的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决定不造成别人的误会。
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到底从哪里做起?从自己的德行、品德、修养下手。这是要时间,是要功夫,是要你的诚意,你的真诚,你的毅力永恒不变。时间久了,人家观察你,观察你三年、观察你五年、观察你十年、观察你二十年,你都不变,人家相信了。喜怒无常,人家怎么会不怀疑?谁敢相信你!人之常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一个人有成就,无论是世法是佛法,他的心志是定的。世法里头也是如此,他心是定的。学佛的人心是清净的,所以他才会有成就。
这个地方我要补充一句,决不是他对我有怀疑,我对他利益的事情,我就放弃不做了。不可以,还是要做,决定要利益他。他现在误会,将来他会有明白的一天。他纵然有障难,我们要有智慧技巧避开他的障难,减少他的障难,我要把利益他、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不是说有一点障碍我就不做,那个错了。此地有障碍,别的地方没有障碍,佛法讲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去。
特别是学佛的人,从事於社会教学的人,学佛就是从事於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凡是教育都是多元的。你看看香港,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学院,还是理工大学,你去里面问问学生,决不完全是香港人,有从外国到这儿来留学、来读书的,那不就是多元文化?所以教育没有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只要你愿意来学,学校都接纳,一律平等对待。你看看,全世界哪个国家不是如此?在中国,你看北大、清华,我都去参观过,我在那边设有奖学金。我看过他们的留学生宿舍,留学生餐厅,留学生的活动中心,来自世界各国,所以社会教育是多元的。这个地方有障碍,我到那个地方去。那个地方有障碍,还有没有障碍的地方,去处很多。不要执著在一个地方,执著在一个地方,你就生苦恼了。我那个地方做好了,影响这个地方,也利益这个地方,平等的利益。你说这多欢喜,这多自在,这做得多快乐。
又何况现在我们大可以利用高科技,现在我们用网路、用电视,电视我们还没有用到卫星的传播,我们终极的目标是希望自己将来拥有一个卫星频道,可以对全世界播送,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我有这个愿望,这样一来障碍就没有了。我讲经就在摄影棚,全世界都能收看得到,哪有障碍!人有善愿,有愿必成,佛讲的「佛氏门中,有愿必成」。善!纯善纯净,决定没有利益自己的念头在,全心全意利益众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菩萨的功德,菩萨的事业。
四摄法最后一条是「同事」。同事就是我们中国古德所讲的和光同尘,一定要跟你打成一片,这是随缘随喜做到最圆满的境界。「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同事里面落实。决不要求别人随顺我,要求我随顺别人,这个事情好办。要强迫别人随顺我,难!饮食起居里头,一定要随顺我喜欢吃什么,你们大家跟我吃什么,难!应该怎么样?你们喜欢吃什么,我就喜欢吃什么,容易!走到哪里都欢喜,没有一样不随顺,这样多好,一点都不麻烦人。
诸位无论是在家出家,到你德行学问有成就的时候,在家一样教化众生。我的老师李炳南居士就是在家人,我跟他的时候,他在台中弘法已经十年了,那时候他有一个台中莲社,又建立一个慈光图书馆,这两个机构。我参加了慈光图书馆的筹备工作,我去的时候正在筹备,快要成就了,我去好像是一个月之后图书馆开幕。他办了两个托儿所,以后办孤儿院,办医院,那是以后的事情。在当时是教化十年,台中莲社的莲友名册二十万人,登记的有姓名有地址。在家居士在一个地方教学讲经十年,他的学生听众有这么多人,到这个地位的时候,你就更要小心谨慎。
我们遇到一桩事情,遇到什么事情?有人供养花生给李老师,李老师吃得很高兴,分给我们大家吃,很好吃!这个话传出去,李老师喜欢吃花生,以后每个人都送花生,送的花生吃不完了。这个事情我相信将来每个同学,你们有成就的时候都会遇到,千万不能有嗜好,有嗜好麻烦就来了。要什么都好,一切随缘。不能说我喜欢这个,喜欢那个。你只要有一喜欢,人家就投其所好,东西都来了。李老师真的是有智慧,别人送的东西太多,马上就分掉,分给学生,分给听众。讲经的时候,将吃的东西分给听众,这是正确的。吃的东西不能留,留起来就坏了,愈新鲜愈好吃。决定没有贪心,别人供养他,他把它供养大众广结善缘,那个缘愈结愈广,自己结了善缘,也代供养他的人结了善缘。你看看,这个意思多好,这些都是事实。
所以「同事」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必须要知道自己的定力,知道自己的智慧。如果自己没有很深的定力,没有这个艺术、智慧,特别要小心。譬如你的亲戚朋友当中,有喜欢赌博的,你能不能跟他「同事」?你也跟他一起去赌,你要没有定力,没有智慧,这个不能干,我们干不得!我们度不了他,会被他度跑掉。吃喝玩乐,这些「同事」是最难的、是最高的艺术,除非你真有这个本事,真有这个定功,行!你度他们就要用他们的方法,所谓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跟他们在一起玩,譬如好玩的人,你玩得超过他,他佩服你,你才能度他,他才相信你。你跟他一块打牌,你一定赢他,每一次都赢他,他服了你了,他会向你请教:「你的牌怎么打的?打得这么好!」「我是用般若波罗蜜跟你打牌」,这一下就把他引到佛法来了。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真实智慧,真实智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都能够达到究竟圆满。无论在哪一行,你可以跟他一起跳舞,跳得最好,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佛法当中来的,戒定慧。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就不可以这样做法,这样做法你一定会堕落。所以四摄里的「布施、爱语、利行」没有问题,「同事」,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智慧、定功。没有真实的智慧、定功,这一条要特别小心,看看不行,赶快就退转回来。
法身菩萨,行!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看到胜热婆罗门,他修的是什么?愚痴。甘露火王是瞋恚,伐苏蜜多女是妓女。你看看,这三个人表的什么?贪、瞋、痴。他用「贪、瞋、痴」来接引众生、来度化众生,这就是四摄法里的「同事」。那是什么样的定力?那是什么样的智慧?那是什么样的艺术?他能把「贪、瞋、痴」很重的人,都把他拉来学佛。我们今天讲高段的手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你不要看到他那些行为,好像戒律都没有,戒定慧都没有了,实际上他戒定慧圆满的。这是凡夫看不出来,凡夫只看形象,不知道实质。真正有智慧的、高明的人,他能看得出来,他看实质。你外面的这是手段、是假相。所以「四摄」是佛陀教导菩萨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现在讲是最高的艺术,佛法里面讲的善巧方便,菩萨能跟九法界众生处得那么好,所以才能够普度众生。四摄不能不学,四摄是手段。
菩萨功德实实在在讲,落实在「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前面五条是事,后面一条是智慧,是理。事无量无边,佛为说法方便起见将之归纳,无量无边的事归纳为五大类,无量无边的理归纳为般若波罗蜜。这些方法我们都应当要学习,要很认真的学习,受用无有穷尽。六波罗蜜实在讲是六种对治的方法,也就是说佛把六道众生的毛病习气都找到了,毛病习气很多,把它归纳为六大类。
第一个大类「悭贪」,悭是悭吝、吝啬。你有的不肯布施,不肯跟别人分享,我们一般讲很小气。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这是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所以在六道三途里面生生世世不能够超越,原因在此地。佛用什么方法对治?佛用布施。布施里头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是治病的。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什么时候布施达到究竟圆满?我们这个悭吝心没有了,布施就圆满,治病的!对於世出世间法确确实实没有丝毫贪恋的心,没有丝毫悭吝的心,我拥有的舍不得给人,没有这个念头。不管什么人喜欢,都欢欢喜喜的布施供养,决定没有吝啬,你「布施波罗蜜」圆满了。
第二个,我们的毛病是恶业、恶习气,由於内有恶习,外面遇到缘,他就造恶业。这个恶习气是无量劫累积的,从孩童你仔细观察就有恶习,就能显示得出来。佛用什么方法?用持戒,用戒律来规范,根本的戒学:十善、五戒。「杀生」,恶业!你看小朋友对一些小动物,喜欢抓来玩,抓蜻蜓、抓蝴蝶,一直到把它玩死。「偷盗、两舌、妄语」,佛讲这是恶业,用持戒的方法来对治。持戒到什么时候圆满?恶业没有了。不但恶业没有,恶的念头都没有,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丝毫的恶意,你的持戒波罗蜜圆满了。所以戒律是对治恶业的,你要懂得!
佛门里头,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讲上上根人,什么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会修,从根本上修。根本是什么?从心地上修。心地上,对世出世间法没有一丝毫悭贪,布施波罗蜜圆满;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丝毫恶意,「持戒波罗蜜」圆满。他从这里用功,快速!宗门,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他就圆满了,五祖忍和尚就把衣钵传给他。忍和尚当时的道场差不多有三千人,跟他的时间都很久,特别是神秀法师多年跟他,法没有传给他,传给一个南方来的这么一个年轻人,二十四岁传给他。什么原因?六波罗蜜圆满了。六大类的毛病他断尽了。
第三个毛病是瞋恚,嫉妒、瞋恚,佛用忍辱的方法对治,决定没有嫉妒心,决定没有瞋恚的意念,「忍辱波罗蜜」圆满。第四个是懈怠、懒惰,这是众生不能成就的原因,佛用精进来对治。懈怠、懒散断尽,没有了,「精进波罗蜜」圆满。再就是心地散乱,一天到晚妄念很多,不是妄念就是昏沉,佛用禅定来对治。所以妄想断掉,散乱没有,意志能集中了,「禅定波罗蜜」圆满了。最后一个是愚痴,愚痴是什么?真假不能辨别,邪正不能辨别,是非不能辨别,利害不能辨别,这个人很可怜,愚痴!佛用般若波罗蜜来对治。什么时候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清楚明白了,一点都不迷惑,一点都不愚痴了,「般若波罗蜜」圆满。
这六个圆满,六种病没有了,给诸位说,你就成佛了。佛法千经万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三百余会,四十九年无非就是说这个,所以六度四摄全部都包括了。「六度」这是内容,真实的学问,戒定慧三学,应用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四摄」。四摄跟六度把整个佛法统统包括了,一法都不漏,『一切菩萨功德摩尼王云』。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现相作证第八句:
【称赞一切菩萨功德摩尼王云。】
这一句境界也非常深广,菩萨是在因地,如来是在果地,对我们来讲,因地比果地还要重要。我们想修行证果,到哪里去学?一定要向菩萨学,菩萨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在佛法里面就表法的义趣来说,佛代表性德,菩萨代表修德,性德是一切众生平等具足。所以本经「出现品」里面,佛讲得很明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它是平等的。平等何以变成不平等?佛说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看,一句话把我们现实的状况说得那么清楚。
为什么有九法界,有十法界,有无量无边法界?那是因为一切众生妄想执著不相同,种类不相同,浅深不相同,广狭不相同,所以把一真法界变化成种种无量无边的法界,就这么回事情。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了,把它断得干干净净的,离开了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恢复又变成了一真法界。所以无量无边法界还是前面一句讲的「种种变化」,这是讲大分的变化。无论是大分,无论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细分,总而言之,一定要晓得它是刹那刹那在变。把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的境界叫一真。一真,唯有如来果地上证得。所以大乘经上常说,「唯佛一人居净土」,那是真净、纯净,没有变化。菩萨所居的净土,变化的幅度很小。我们九法界凡夫,这个变化的幅度非常大。因与果我们都要晓得、都要明了。
我们学佛,菩萨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先要说说什么是菩萨,这个意思不能不搞清楚。「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省掉,菩提我们称菩,萨埵我们称萨,尾音都不要了,简称为菩萨。翻成中文的意思,古时候翻作「大道心众生」,萨埵是众生,菩提是觉悟,古时候翻作大道心众生。新译翻作「觉有情」,新译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玄奘大师以前,佛门称为古译。玄奘大师称为新译,玄奘大师翻为觉悟的有情众生。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拣别我们一般凡夫不觉悟,凡夫觉悟了就称为菩萨。所以诸位要晓得,菩萨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神跟仙没有觉悟,他还是凡夫;他要是觉悟了,也称菩萨。这个关键在觉。
但是这个「觉」有标准。你看一般出家在家的同学,受了菩萨戒,一受菩萨戒都称你作菩萨。你真的有没有觉悟?不见得。如果你没有觉悟,在佛家称你叫「名字菩萨」,因为你受了菩萨戒,你有菩萨之名,但是没有菩萨之实,你没有觉悟,你还有自私自利,你还有名闻利养,你还有贪瞋痴慢,你是凡夫!虽是凡夫,作名字菩萨也不错,也有好处。好处在哪里?你总动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我想作菩萨,我想觉悟」,虽然还没有觉悟,你动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好,就是你已经有求觉的这个意愿。一般人还没有这个意愿,你已经有这个意愿。这个意愿是个开端。如果这个意愿能保持不失去,认真努力去学习,你的位子就往上提升,「观行菩萨」。观行是什么?是你很认真的学习菩萨,这就具足菩萨功德了。但是这个功德是很微弱,真正讲是微不足道。
你真肯学了,从哪里学起?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佛开出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无量法门,这都是真的,决不是夸大。八万四千法门是对我们这个世界众生说的,无量法门是对尽虚空遍法界,像我们在这个经上常常念到的「世界海微尘数刹土」,那就是无量法门。这么多法门,我们要从哪个法门学起?这要看各人根性,看各人的缘分。你喜欢哪个法门,你就好好的依照这个法门修学,选定之后不要改变;不要看到其他法门你的心动了,你又想学了,那是错误的。要记住世尊在《金刚经》上的教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世尊在《金刚经》上这句话真正的用意,就是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选定了,不要改变,你会很快的成就。如果你改变就很麻烦,纵然有成就,你走迂回的道路,你走很多冤枉路,把你达到终极目的地的时间延长了。我们要相信佛的教诲,佛句句话真正是爱护我们,真正是希望我们成就,而且希望我们快速成就,慈悲到极处!决定没有害我们的念头,决定没有害我们的、没有障碍我们的做法,我们感恩!
我们今天选择的法门,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我们选的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我们又选择的是「持名念佛」的法门,这个方向正确。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圣众,劝导我们学习。为什么?这个法门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稳当快速,学习容易,成就不可思议。这些话我们听到了非常欢喜,可是你要懂得怎么修学法,菩萨给我们做了榜样,修行的基础不要忘记。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教导韦提希夫人的话,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关系我们这一生修行的成败。韦提希夫人选择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跟我们的愿望完全相同,我们看看她怎么修法。
佛教她先修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这个基础就是善根福德因缘,佛对韦提希夫人很具体的说出来。善根福德因缘就是佛所讲的「净业三福」,就是这一段的开示。经文总共有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很认真学习。为什么?佛在经上介绍的,说得很清楚,西方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如果我们不是上善之人,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看看人家都是上善之人,我们自己不善,跟他们在一起,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也觉得格格不入,所以世尊先教导我们要培养上善的条件。上善的条件是从「孝亲尊师」做起。换句话说,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目的是作佛,作佛先要作人,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作佛?这是一定的道理。你一定要做到人中之好人,好人里面的好人,这是上善。所以不能不孝养父母,不能不奉事师长。
净业三福,我过去曾经详细讲过,大概有录音带、录相带流通,诸位可以去找,多看看、多听听,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三条十一句,讲了好几个钟点。现在我们在澳洲办了一个净宗学院,我们学院的课程是以这个为基础。「净业三福」,我们用多长的时间来学习?用两年,务必要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我们要怎样去做法?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现在《弟子规》已经翻成英文了,还要把它翻成越南文。因为那边越南同学很多,英文本的现在已经流通。落实这两句。《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里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里做一个好的学生,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真正把它做到。「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我们落实在《十善业道经》。这部经在去年详细的讲过一遍,有光碟流通,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要把它做到,落实到自己实际生活当中。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我们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我们要求的水平不高,最低的水平,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要求「具足众戒」,具足就是这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二十四门威仪都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三福最后的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一条我们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我们的心地,藏是心地里面的宝藏。我们要藉著这一条的教诲,这一条的四句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地藏经》里头来学习,来开发心地宝藏。所以这个课程,我们一定要在两年当中把它完成。
佛讲了,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你看看,这个话说得多重!多么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从我们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的因、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所以这三条,无论你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以这三条为基础。你没有这个基础,就不能成就。好像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无论你盖什么房子,地基是一样的,基础一定要坚固。
有了基础之后,我们才能够学这个法门,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所依的经典,我们讲课程,现在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的,有「五经一论」。《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补充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一个是方法,更详细更深入的为我们解释。第三是《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是劝导我们修学净土。经文不长,四次的劝导,真的是,我们看了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经上所讲的,是一而三、三而四,苦口婆心的劝导,劝我们学这个法门。最后还举出六方诸佛赞叹,玄奘大师的译本是十方佛,《无量寿经》上讲也是十方佛赞叹。这个意思就是讲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劝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那样恳切的劝导我们,不容易!
这是净宗三经,世尊专门为我们介绍的。如果说在一般讲经附带介绍净土的,在《大藏经》里头至少有一百多种。真的,佛是常常讲!这个三经。第四部经是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他把《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四十华严》最后这一卷,附在三经后面,变成「净土四经」。如果我们看到民国初年,光绪年间木刻的版本「净土四经」,就是魏默深取这个本子附在后面,变成四经。他这个做法对不对?非常正确。为什么?你看《无量寿经》,我们一展开经文,头一句佛就说了,无量寿会里面的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才晓得净土法门跟普贤菩萨的关系非常密切。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他们在那里修什么法门?统统是修「普贤大士之德」。
普贤大士之德是《华严经》!所以乾隆年间彭绍升居士,那是了不起的大居士,通宗通教,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他把《弥陀经》、《无量寿经》跟《华严经》看成完全平等,只有说得多跟说得少,一个细说,一个略说。《无量寿经》是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广说、是细说。我这次在日本,有位日本法师问我:「法师,你一生学净土,你为什么讲《华严经》?」我就告诉他,《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他听了点头,他说:「我是听人家有这种讲法。」《华严》是细说《无量寿经》,是一不是二。所以将《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附在三经后面很圆满、很有道理、很有必要。四经流通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段的经文,又附在净土四经后面,就变成了「五经」。我是看到印光大师这个做法,我有了悟处。
因为往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楞严》是我主修的一门课程,我自己也讲了好几遍。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就是讲的《楞严经》,讲了四个月。前面两个月在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讲的,后两个月在蓝塘道光明讲堂讲的。当年香港有一位首楞严王,海仁法师,他老人家还在,九十多岁,我去拜访过他,他一生专攻《楞严》、专弘《楞严》。他的学生大光法师跟我非常要好,现在也都不在了。往年我到香港来,一定会跟大光法师见面,会跟圣一法师相聚。印祖这个做法提醒了我,我对於「大势至圆通章」特别用心去观察,真的被我看出门道了。因为在过去我们没有留意到,总感觉到二十五圆通章里面,观世音菩萨第一,特别法门!「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忽了,不晓得「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也是特别法门,也是第一。印祖没有这个动作,我不会发现,粗心大意。
「观音菩萨圆通章」很容易看出来,为什么?二十五圆通排列是有顺序的,依照顺序排列,这是普通法门,不依次第排列是特别法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它排列的方法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前面三六十八,加上七大是二十五。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按照这个顺序。观音菩萨如果按正常排列,他列在第二位。六根,第一位是眼根,第二位是耳根,再底下是鼻、舌、身,他应该排第二位。但是把他排在最后,这个太显著,一下就看出来了,看出他与众不同,他排到最后去。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要是按照顺序来排,他应该排在第二十四位。按照顺序来,他是属於七大,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大势至菩萨「根大」,是「见」;最后一个是「识」,识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最后,他在弥勒菩萨之前。但是实际上在经典上看到的,他排在弥勒菩萨后面,弥勒菩萨跟他两个对调。这个对调的幅度太小,不容易发现。不像观世音菩萨太明显了,从第二位调到最后,太明显了。他这个从二十四跟二十五两个对调,粗心大意的人会忽略了。所以我看到二十五圆通章是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
两个特别法门,为什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不放到最后?不放在第二十五,而放在二十四,把观音菩萨放在最后?这个问题文殊菩萨在「拣选圆通」里面,给我们解答了,「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观音菩萨耳根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非常相应,也就是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看东西看不清楚,他听得清楚。观音菩萨善用耳根,娑婆世界的众生也善用耳根,所以最契机!最契机的放在最后面,契娑婆世界众生根机。何以又把大势至菩萨也列入特别法门,摆在第二十四位?大势至菩萨念佛这个方法,能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之机。既然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之机,当然包括我们。所以是二十五圆通里,两个特别法门。
我是从印光法师把它列在五经的后面,我才恍然大悟。然后仔细再读诵这段经文,这段经文文字不多,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圆通章》二百四十四个字。我读了之后,我发觉这一章的经文,这是净土宗的心经,功德之殊胜决不在《般若心经》之下。《般若心经》是《大般若》的心经,精华!《大势至圆通章》是净土宗五经一论的精华。你不要看它字少,不可思议,境界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仔细再观察,可以说它是一大藏教的心经,净宗修学依据的经论。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大圆满,不必再附带其他东西了。一论是《往生论》,天亲菩萨作的。这部论是天亲菩萨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天亲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举这一段来说菩萨功德。
我们今天净宗学院,我们要顾名思议,我们这个学院是培训净宗修学弘法人才。所以我们有两年基础教育,基础实在讲就是完成「净业三福」,落实「净业三福」。然后有三年正科,这三年就是要学「五经一论」,净土宗所依据的经论统统都要学习。然后再有四年的时间,在五经一论里头专攻一门,用四年的时间专攻一门。九年!这样下来,你可以学习净宗,可以弘扬净宗,可以担任净宗的教学了。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办不到!我把这个时间已经缩到最短,不能比这个更短,更短决定不能成就,没有法子缩得再短。这一次我们在日本比睿山参学,听到比睿山从前日本祖师大德在山上修学的期限最少的十六年,我们今天几乎是打对折,九年。不敢讲十六年,讲十六年怕现在人没有这个耐心,听说十六年,他不来了,九年也许还会有人来。所以我想像将来我的学院学生人数不会太多,能够有二十个人,我就非常非常满足了。谁肯以九年的时间来学这个法门,九年不能下山。我们没有寒暑假、没有过年,过年放个假回家去看看,不可以。九年不能下山,你才能成就。你没有这种恒心,没有这个毅力,你怎么能学得成功!
自己修学有了成就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行菩萨道!菩萨道里面总纲领总原则就是「四摄、六度」,这是菩萨真实功德修学的总纲领。四摄法四条: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条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搞公共关系的最高指导原则;用佛法术语来讲,摄受众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怎样能处得好?你只要把这四条做到,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第一条「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里的布施不一样,这个布施我讲得很多,就是「多送礼,多请客」,人与人之间往来,礼多人不怪。人与人之间,最密切的是夫妻,夫妻要能够白头偕老,要懂得四摄法。先生常常有小礼物送给太太,太太也常常有小礼物送给先生,常常送礼,常常请客。平常在家里头,太太烧饭请先生,先生也可以常常一个星期一、两次请太太到外面吃饭。你把这些事情看作小事,这是基础,和睦的根就在此地,非常重要!扩大之后,你在社会上,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你是什么样的身分。你是老板,你用四摄的布施对待你的员工;我是员工,我用四摄对待我的同事,你这个公司上下和睦。扩展到国家,国家对国家外交要懂得四摄法,国与国的关系和睦,能够化解一切冲突,化解一切疑惑,就能达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佛的这个开示,这种交际往来的指导原则,高明到极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讲:
【称赞一切菩萨功德摩尼王云。】
前面跟诸位讲到菩萨行里头最重要的修学要领,是怎样跟一切众生永远保持良好的接触,或者说是保持最好的关系,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如果关系处不好,他就不会接受你的教化。「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就没有法子去落实。
四摄头一条是「布施」,这个意思前面讲过,不再多说了。第二是「爱语」。中国古德常讲,言语是祸福之门,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灾祸从哪里生的?都是从言语,正是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话的人没有这个味道,随便谈谈,但是听话的人,他把你的意思错会,产生误会,造成隔阂,造成对立,造成仇恨,造成冤冤相报。实在讲,起因真的是微不足道!所以「言语」在儒家列入重要的教学课程。孔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古人重视,从小就教导,教你察言观色,教你言语要有分寸。在什么场合,面对哪种人,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可以多说,哪些话要少说;哪些话可以深说,哪些可以浅说;要把分寸抓住。大学问!
我们今天有许多同修跟我讲,我们真的发好心,想替大家做点好事,想替佛教做点好事,为什么许许多多障碍?自己总以为众生没有福报。没有错,众生是没有福报,那是一面。你有没有自己回头想想,我自己做得好不好?做得圆满不圆满?自己如果做得不圆满,做得叫人家疑惑,叫人家怀疑,这个过失自己负责,不能一味怪别人;一味去怪别人,加重自己的罪过。人与人相处,人与社会相处,非常复杂。古人感叹著说,做事难,做人更难,这都是千万年古往今来的经验之谈。
世间人常讲好事多磨。为什么多磨?磨就是折磨,很难做。不要怪对方,要责怪自己,「我自己做得不圆满,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样才能够增长自己的德行。你这个路愈走愈光明,愈走愈通达。事事都推到别人,你的路愈走愈窄小,愈走愈走不通,那叫死路。孟夫子说得非常好,凡是行事遇到障难(障碍困难),一定回过头来问自己,「反求诸己」。这是圣贤人说的话,圣贤人的智慧,圣贤人的经验。
言语太重要了!四摄法里头的「爱语」,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爱语是真正爱护对方。真正爱护对方,这里头不完全是感情,感情里面你还会做错事,你还会产生障难。要高度智慧、要高度的艺术,以高度艺术来显示你高度的智慧,处事待人接物,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我现在做事还遇到障难,那是什么?我的智慧跟艺术还不足,我才能做到六成、七成。我怎么能做到圆满?不断求进步,不断的改过自新。假如能够达到八成、九成,那就相当自在了,障碍就少了。所以现前的障碍,实在讲是促进我们未来的大通。如果现前的障碍一味把责任推给别人,那我们前面就不通。几个人能懂这个道理!
你们有些同学在我身边多年,你看到我一生学佛,五十年来走的路,讲经说法四十四年,我的挫折障难很多,我从来没有责怪过别人。我总是觉得我自己做得不够好,为什么让人误会?为什么让人家障碍我?为什么不能让别人欢欢喜喜来帮助我?不是他的过,是我自己的过。我在这里头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这个路才愈走愈宽。这是你们有一些同学常常跟著我的,你们亲眼看到的。你们怎么不能体会?你们跟我没有学到!别人怀疑我、别人误会我、别人轻慢我、别人障碍我、别人陷害我,我绝对没有一念去想别人。想自己,想别人为什么这样对待我?我对待他一定有过失,一定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改过自新,我们才能够赢得大众的爱戴,才能得到大众的帮助。我们以善心善行对人,人家不接受,不可以怪别人,一定是自己的过失,「反求诸己」就对了,要心平气和,决定不能有感情的冲动,你才有真正的智慧。
所以言语出自於真诚,爱护对方,还要有高度的艺术。否则的话,你对人太好了,人家怀疑,「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你有什么目的,你有什企图」。你看,马上引起别人怀疑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观察对方,我对他表示要达到什么样的成分。他只能接受一分,我达到一分就止了,不能搞得超过了,三分、四分,引起他怀疑。如果他要是有十分的真诚,我对他做到九分,我对不起他。为什么?我做得还不够圆满。佛法里面讲的「观机」,那个观机多么重要。「机」,有人、有时、有处所。你看我们讲经时教学,至少教你观机的时候,你要观察这三方面:对象是什么人、是在什么时间时节因缘、是在什么处所。时不同,处不同,你所表现的分寸就不同。你想想,这是不是大学问?粗心大意的人,你怎么能做得到?
这个学问叫实学,真实的学问,要多读书,多读圣贤书。儒家的书,从前李老师为我们介绍的《五种遗规》、《四书》、《五经》,《四书》是要全读,《五经》可以选读;大乘经典。大乘经典尤其是「戒经」,戒经里面有在家戒,有出家戒。出家人这两种都要读诵,至少要选读;在家居士,《南山律在家备览》,那个好,是弘一大师编的。古人也有编辑,都不难得到,往年在台湾流通很普遍。大乘的经论,弘一大师为知识青年介绍的就是《华严经疏钞》,真的是一部好书,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你念了会开智慧。
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不能不重视。学习期间多听少说,尤其是要多听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谈话,这一点现在年轻人疏忽了,我这一代的人已经疏忽了。我自己是因为早年失学,因此求学的心切,比一般人恳切多了。虽然没有机会上学读书,自己要找工作,要养活自己,但是我在公余的时候,我没有浪费,我都是亲近有学问有德行的这些好教授。有空我都去亲近他们,向他们请教,多听他们谈话,我在这里头学。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到娱乐场所去过,没有时间。年岁大了,学会讲经,到处讲经,也没有机会到哪里去游玩、观光,没有机会。香港这个地方我很熟悉,那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在这边讲经,讲经的时间都是晚上,每天晚上两个小时,白天有些热心的居士带我去玩,香港拐拐角角的地方我都去玩过,不妨碍讲经。一天去玩一个地方,或者两天出去玩一次,不累!言语要懂得怎么去学。
第三个「利行」。行是我们自己的行为造作,绝对是给对方有利益的,对方怎么会不欢喜,决定没有损害,是有利益的。但是这里头虽然我们是全心全力利益众生,有一些众生他还是产生误会。你的盛情他怀疑,你的利益他要去分析,你是真心,还是别有用意,还是别有企图,他不放心。这里头就是我前面讲的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决定不造成别人的误会。
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到底从哪里做起?从自己的德行、品德、修养下手。这是要时间,是要功夫,是要你的诚意,你的真诚,你的毅力永恒不变。时间久了,人家观察你,观察你三年、观察你五年、观察你十年、观察你二十年,你都不变,人家相信了。喜怒无常,人家怎么会不怀疑?谁敢相信你!人之常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一个人有成就,无论是世法是佛法,他的心志是定的。世法里头也是如此,他心是定的。学佛的人心是清净的,所以他才会有成就。
这个地方我要补充一句,决不是他对我有怀疑,我对他利益的事情,我就放弃不做了。不可以,还是要做,决定要利益他。他现在误会,将来他会有明白的一天。他纵然有障难,我们要有智慧技巧避开他的障难,减少他的障难,我要把利益他、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不是说有一点障碍我就不做,那个错了。此地有障碍,别的地方没有障碍,佛法讲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去。
特别是学佛的人,从事於社会教学的人,学佛就是从事於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凡是教育都是多元的。你看看香港,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学院,还是理工大学,你去里面问问学生,决不完全是香港人,有从外国到这儿来留学、来读书的,那不就是多元文化?所以教育没有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只要你愿意来学,学校都接纳,一律平等对待。你看看,全世界哪个国家不是如此?在中国,你看北大、清华,我都去参观过,我在那边设有奖学金。我看过他们的留学生宿舍,留学生餐厅,留学生的活动中心,来自世界各国,所以社会教育是多元的。这个地方有障碍,我到那个地方去。那个地方有障碍,还有没有障碍的地方,去处很多。不要执著在一个地方,执著在一个地方,你就生苦恼了。我那个地方做好了,影响这个地方,也利益这个地方,平等的利益。你说这多欢喜,这多自在,这做得多快乐。
又何况现在我们大可以利用高科技,现在我们用网路、用电视,电视我们还没有用到卫星的传播,我们终极的目标是希望自己将来拥有一个卫星频道,可以对全世界播送,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我有这个愿望,这样一来障碍就没有了。我讲经就在摄影棚,全世界都能收看得到,哪有障碍!人有善愿,有愿必成,佛讲的「佛氏门中,有愿必成」。善!纯善纯净,决定没有利益自己的念头在,全心全意利益众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菩萨的功德,菩萨的事业。
四摄法最后一条是「同事」。同事就是我们中国古德所讲的和光同尘,一定要跟你打成一片,这是随缘随喜做到最圆满的境界。「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同事里面落实。决不要求别人随顺我,要求我随顺别人,这个事情好办。要强迫别人随顺我,难!饮食起居里头,一定要随顺我喜欢吃什么,你们大家跟我吃什么,难!应该怎么样?你们喜欢吃什么,我就喜欢吃什么,容易!走到哪里都欢喜,没有一样不随顺,这样多好,一点都不麻烦人。
诸位无论是在家出家,到你德行学问有成就的时候,在家一样教化众生。我的老师李炳南居士就是在家人,我跟他的时候,他在台中弘法已经十年了,那时候他有一个台中莲社,又建立一个慈光图书馆,这两个机构。我参加了慈光图书馆的筹备工作,我去的时候正在筹备,快要成就了,我去好像是一个月之后图书馆开幕。他办了两个托儿所,以后办孤儿院,办医院,那是以后的事情。在当时是教化十年,台中莲社的莲友名册二十万人,登记的有姓名有地址。在家居士在一个地方教学讲经十年,他的学生听众有这么多人,到这个地位的时候,你就更要小心谨慎。
我们遇到一桩事情,遇到什么事情?有人供养花生给李老师,李老师吃得很高兴,分给我们大家吃,很好吃!这个话传出去,李老师喜欢吃花生,以后每个人都送花生,送的花生吃不完了。这个事情我相信将来每个同学,你们有成就的时候都会遇到,千万不能有嗜好,有嗜好麻烦就来了。要什么都好,一切随缘。不能说我喜欢这个,喜欢那个。你只要有一喜欢,人家就投其所好,东西都来了。李老师真的是有智慧,别人送的东西太多,马上就分掉,分给学生,分给听众。讲经的时候,将吃的东西分给听众,这是正确的。吃的东西不能留,留起来就坏了,愈新鲜愈好吃。决定没有贪心,别人供养他,他把它供养大众广结善缘,那个缘愈结愈广,自己结了善缘,也代供养他的人结了善缘。你看看,这个意思多好,这些都是事实。
所以「同事」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必须要知道自己的定力,知道自己的智慧。如果自己没有很深的定力,没有这个艺术、智慧,特别要小心。譬如你的亲戚朋友当中,有喜欢赌博的,你能不能跟他「同事」?你也跟他一起去赌,你要没有定力,没有智慧,这个不能干,我们干不得!我们度不了他,会被他度跑掉。吃喝玩乐,这些「同事」是最难的、是最高的艺术,除非你真有这个本事,真有这个定功,行!你度他们就要用他们的方法,所谓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跟他们在一起玩,譬如好玩的人,你玩得超过他,他佩服你,你才能度他,他才相信你。你跟他一块打牌,你一定赢他,每一次都赢他,他服了你了,他会向你请教:「你的牌怎么打的?打得这么好!」「我是用般若波罗蜜跟你打牌」,这一下就把他引到佛法来了。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真实智慧,真实智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都能够达到究竟圆满。无论在哪一行,你可以跟他一起跳舞,跳得最好,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佛法当中来的,戒定慧。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就不可以这样做法,这样做法你一定会堕落。所以四摄里的「布施、爱语、利行」没有问题,「同事」,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智慧、定功。没有真实的智慧、定功,这一条要特别小心,看看不行,赶快就退转回来。
法身菩萨,行!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看到胜热婆罗门,他修的是什么?愚痴。甘露火王是瞋恚,伐苏蜜多女是妓女。你看看,这三个人表的什么?贪、瞋、痴。他用「贪、瞋、痴」来接引众生、来度化众生,这就是四摄法里的「同事」。那是什么样的定力?那是什么样的智慧?那是什么样的艺术?他能把「贪、瞋、痴」很重的人,都把他拉来学佛。我们今天讲高段的手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你不要看到他那些行为,好像戒律都没有,戒定慧都没有了,实际上他戒定慧圆满的。这是凡夫看不出来,凡夫只看形象,不知道实质。真正有智慧的、高明的人,他能看得出来,他看实质。你外面的这是手段、是假相。所以「四摄」是佛陀教导菩萨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现在讲是最高的艺术,佛法里面讲的善巧方便,菩萨能跟九法界众生处得那么好,所以才能够普度众生。四摄不能不学,四摄是手段。
菩萨功德实实在在讲,落实在「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前面五条是事,后面一条是智慧,是理。事无量无边,佛为说法方便起见将之归纳,无量无边的事归纳为五大类,无量无边的理归纳为般若波罗蜜。这些方法我们都应当要学习,要很认真的学习,受用无有穷尽。六波罗蜜实在讲是六种对治的方法,也就是说佛把六道众生的毛病习气都找到了,毛病习气很多,把它归纳为六大类。
第一个大类「悭贪」,悭是悭吝、吝啬。你有的不肯布施,不肯跟别人分享,我们一般讲很小气。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这是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所以在六道三途里面生生世世不能够超越,原因在此地。佛用什么方法对治?佛用布施。布施里头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是治病的。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什么时候布施达到究竟圆满?我们这个悭吝心没有了,布施就圆满,治病的!对於世出世间法确确实实没有丝毫贪恋的心,没有丝毫悭吝的心,我拥有的舍不得给人,没有这个念头。不管什么人喜欢,都欢欢喜喜的布施供养,决定没有吝啬,你「布施波罗蜜」圆满了。
第二个,我们的毛病是恶业、恶习气,由於内有恶习,外面遇到缘,他就造恶业。这个恶习气是无量劫累积的,从孩童你仔细观察就有恶习,就能显示得出来。佛用什么方法?用持戒,用戒律来规范,根本的戒学:十善、五戒。「杀生」,恶业!你看小朋友对一些小动物,喜欢抓来玩,抓蜻蜓、抓蝴蝶,一直到把它玩死。「偷盗、两舌、妄语」,佛讲这是恶业,用持戒的方法来对治。持戒到什么时候圆满?恶业没有了。不但恶业没有,恶的念头都没有,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丝毫的恶意,你的持戒波罗蜜圆满了。所以戒律是对治恶业的,你要懂得!
佛门里头,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讲上上根人,什么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会修,从根本上修。根本是什么?从心地上修。心地上,对世出世间法没有一丝毫悭贪,布施波罗蜜圆满;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丝毫恶意,「持戒波罗蜜」圆满。他从这里用功,快速!宗门,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他就圆满了,五祖忍和尚就把衣钵传给他。忍和尚当时的道场差不多有三千人,跟他的时间都很久,特别是神秀法师多年跟他,法没有传给他,传给一个南方来的这么一个年轻人,二十四岁传给他。什么原因?六波罗蜜圆满了。六大类的毛病他断尽了。
第三个毛病是瞋恚,嫉妒、瞋恚,佛用忍辱的方法对治,决定没有嫉妒心,决定没有瞋恚的意念,「忍辱波罗蜜」圆满。第四个是懈怠、懒惰,这是众生不能成就的原因,佛用精进来对治。懈怠、懒散断尽,没有了,「精进波罗蜜」圆满。再就是心地散乱,一天到晚妄念很多,不是妄念就是昏沉,佛用禅定来对治。所以妄想断掉,散乱没有,意志能集中了,「禅定波罗蜜」圆满了。最后一个是愚痴,愚痴是什么?真假不能辨别,邪正不能辨别,是非不能辨别,利害不能辨别,这个人很可怜,愚痴!佛用般若波罗蜜来对治。什么时候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清楚明白了,一点都不迷惑,一点都不愚痴了,「般若波罗蜜」圆满。
这六个圆满,六种病没有了,给诸位说,你就成佛了。佛法千经万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三百余会,四十九年无非就是说这个,所以六度四摄全部都包括了。「六度」这是内容,真实的学问,戒定慧三学,应用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四摄」。四摄跟六度把整个佛法统统包括了,一法都不漏,『一切菩萨功德摩尼王云』。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