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一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661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起定」最后一句:
【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
这是起定十句里面最后的一句,在别显当中这九句,前面八句都是讲的事,每一句显示一类的修行的这些事相。而这一句是总括前面所说的道理、趣向,所以经文上有「一切」。『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从这个地方他起定。这句话意思很深,清凉大师注解得相当丰富。他一开头就引《大般若经》里面的几句话说:「诸法皆空,无生无灭,无自性性,离一切相,不可愿求,然第一义,湛然常住,当知即是此如来藏。」《般若经》上这段话的意思确实是很深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大师在《钞》里面唯恐我们对於这段经文很难体会,所以他详细给我们说出,这段经文是在第五百七十八卷。我们知道《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这句经文是出在第五百七十八卷,五百七十八卷是世尊在他化自在天为诸位大菩萨们说的。当然说的话很多,文也很长,这个地方只举出重要的几句开示来为我们说,讲「一切法空」,「诸法皆空」。
如果我们这部经要是从头一直听下来的,我想对於经里面的这些开示并不难体会,前面也说得不少了。一切法为什么是空的?实实在在讲,《大般若》六百卷是世尊在方等之后二十二年所说,我总结这六百卷经,佛到底为我们宣说什么?我在经上得到了九个字,这九个字就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一切诸法,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在相上讲,无所有;在体上讲,毕竟空;在作用上讲,不可得,这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这个意思甚深甚深,很难懂得。
世尊在经上跟菩萨说,他说:「一切法空,无自性故。」这个自性,性作「自体」讲;也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因缘所生没有自性。所以学佛的同学很多人都熟悉,所谓是「缘起性空」,这一切法是怎么来的?因缘所生的,叫缘起。有没有自性?没有自性。譬如我们随便拈一个,举一个例子,这个大家看到,我们叫它做毛巾,这是一条毛巾,这是一法,毛巾是一法。它有没有自体?它没有。我们把线头找出来,把它抽出来一条,拉直了,它是一条线,是一条线织起来的;换句话说,这毛巾的体是线。再看看那条线,线也是一法,线有没有体?线再仔细一观察,它是棉,是棉线,棉线把它纺织成的,棉花纺织成一条线,这个线的体是棉花。这条线因缘所生,缘是棉花。棉花再一分析,现在科学善於分析,这一分析就变成分子,分子再一分析就变成原子,原子再一分析就变成电子,再分析就变成粒子,分到最后没有了。这个毛巾,你就晓得没有自性,所以说「当体皆空」。
上上根人看到这一法,就晓得「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上根利智的人一接触就明了;中下根人不行,看不出来,那得要仔细的再分析,叫「分析空」。这一分析之后,明白了,它确确实实是没有自性,它是因缘聚合现的这个现象,所以「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有跟无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是最难懂的地方。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能够契入佛所证的境界?就是坚固的执著「有」跟「无」是对立的,有不是无,无不是有,所以历劫修行而不能够入门。用我们平常一句话来说,就是历劫修行都没有看破,没有看破,他怎么能放下?放下,不是放下事,也不是放下理。那到底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对了。理、事为什么无须放下?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讲得好,「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於是讲放下的不是说理,也不是说事,也不是说理事,也不是说事事。放下,实在是讲妄想分别执著。
何以故?佛在本经「出现品」里头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我常常在讲席里面讲的,我们自性本来具足三种圆满:第一个是智慧圆满,真的是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我们一般佛法里面讲十方三世,无所不知,这是圆满的智慧。现在为什么变成无知?本来有圆满的能力,万德万能,也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种种,你没有一样不会,你样样都会,现在为什么变成不会?能力失掉了!自性本来具足圆满的相好,佛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随顺此方凡夫所说的,而实际上是大乘经上所讲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才是真的,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现在的相好在哪里?相好也没有了。我们现在这个相是丑陋之相、不净之相。智慧、能力、相好为什么会失掉?佛也是一句话说破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病根,就是凡夫跟佛不一样的地方,佛一句话说破了。
佛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示现的是「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凡夫跟佛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因为凡夫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本性里面本具的三个圆满不能现前,就这么回事情。佛眼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佛看一切众生自性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完全平等。非常可惜,现在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本来平等变成了不平等;本来叫一真法界,现在变成了十法界。十法界是佛为众生说法方便而说的,跟诸位说,不是真实说,是方便说,真实说是无量无边的法界。我们佛家讲「法界」,世间科学家讲「不同维次的空间」。科学家讲宇宙之间不同维次是无限的,佛法讲是无量的,无限跟无量是一个意思。无量的法界是怎么产生的?是从妄想分别执著而生,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所以法界就无量无边。这桩事情佛在大乘经里面还有一个说法,「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无量无边,心里头的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妄想分别执著是「能变」,一切法就是一切不同维次空间是「所变」,能变的无量无边,所变的当然也是无量无边,就这么回事情,这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
所以修行人修什么?诸菩萨、声闻缘觉菩萨,尤其是高等的菩萨,我们讲「摩诃萨」,他们修的是什么?给诸位说,除妄想分别执著而已。妄想,大乘经里面也叫它做「无明烦恼」;分别,也叫它做「尘沙烦恼」;执著又名「见思烦恼」,这是我们普通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的,这三大类的烦恼。《华严经》上说的是妄想执著,我们把佛这两种说法合起来看就很清楚、很明白。到底要怎么修法?经教里面讲了很多,我们讲席也讲了不少,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刚才讲过,事没有妨碍,理也没有妨碍,性相都没有妨碍,所以佛在经上跟我们讲过,「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世间的事可以做没问题,但是不能有世间意。什么是世间意?妄想分别执著是「世间意」,你有这些东西,你就错了。为什么?这些东西本来没有。给你说,性上没有,相上也没有;事上没有,理上也没有。没有的东西,你要把它变成有,岂不是大错特错吗?没有的东西,佛叫「妄」,所以你看那个想叫「妄想」,妄就不是真的,你要把它放下。
现在这个社会、世间,大家都晓得是乱世,不但是乱世,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大乱之世。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修行,要想修行有成就,真的不是容易事情!比过去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们修行证果要难上很多倍,这是事实,很不容易修行证果。如果你真的修行证了果,你的成就超过过去那些声闻缘觉菩萨,也超过他们很多,这个道理不难懂。我相信中上根性的人都能够体会得到,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导大家要看破、要放下。
「看得破,放得下」是我在学佛最初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那时候我二十六岁。什么叫看破?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叫做「看破」。当然《般若经》上所说的句句话都是。诸位同学念得最熟的大概是《般若心经》,很好!《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纲领。你们想想经上讲的「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他能够观察、能够观见,「五蕴」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五蕴皆空」,我前面讲了,「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度一切苦厄」!观照五蕴皆空是「看破」,度一切苦厄是「放下」。什么是苦厄?厄是灾难,什么是苦?什么是灾难?妄想分别执著是苦、是灾难,放下了。
接著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跟这段经文,清凉大师所引《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八卷里面的经文是一样的意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说出来了,后面讲十二处十八界,你只要懂得这五蕴的真相,后头就不必多说了。讲一个色、讲一个空,色是相、是事;空是讲的性、是讲的理。这四句话反覆去念念,「色即是空,相就是性;空不异色,理就是事」。所以从性上、从相上、从事上、从理上,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给我们讲「无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在哪里?碍在你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把色跟空对立,性相对立,理事对立,这一对立就有麻烦,你不知道它是圆融的。性在哪里?性在相里头;相在哪里?相在性里头。事在哪里?事在理中,理在事中,它是浑融周遍!
这个境界实在讲,佛在《华严经》上才说得透彻、才说得分明,让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真正在佛的教导当中大彻大悟,如同大梦一下醒过来,这一醒过来,入佛法界,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生活是什么样子?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那就是如来生活的样子。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为我们所示现的是菩萨、缘觉、声闻生活的样子。我们有没有看出来、有没有体会得到?你没有看出来,你没有体会到,你当然没有办法学习!什么时候你看出来了,你体会到了,你就会跟他们过同样的生活,那个生活是大圆满!这个大圆满就是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
前面两种圆满我们放在一边不谈,我们谈「相好的圆满」。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过的生活,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们听到之后,这个生活太苦了。佛为什么过这么苦的生活?这种生活,那我不要学佛了,我学佛学到最后成佛要过这么苦的生活,我学它干什么?为什么大众又赞叹佛为二足尊?「二」是说什么?智慧、福德;「足」是圆满,智慧圆满、福德圆满。世出世间讲到智慧、福德,佛是第一,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不但人间没得比,天上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这是娑婆世界里福报最大的,比不上佛。佛过的什么生活?佛过的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我们很难理解,真的。因为你的心里头有个结,这个结没有解开,你没有办法懂得。为什么?你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相对的世界是苦跟乐对立的。觉悟的人是阿罗汉以上,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觉悟的人。觉悟的人离开了相对的空间,把相对空间放下了,你不懂这个境界。这一放下,苦乐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理事是一,苦乐是一,生死涅盘是一,这个很难懂!所以这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那是真乐!所以真乐我们凡夫不懂,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体会,凡夫不知道诸佛如来的境界。希望大家对大乘经教要深入,你才真正能觉悟!我们一生说实实在在的话,真正能契入佛境界的人并不多。
从历史上来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不多。禅宗说「大彻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我们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各个宗派典籍里面名词术语不相同,实际上讲的是一桩事。一桩事佛何以说这么多名字?这是佛教学说法的善巧,教我们对於言说、名词不要执著,懂得意思最重要,名词术语并不重要!如其不能,我们的根性实在太钝,烦恼业障习气太重没有办法觉悟,这时候怎么办?「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个好办法!
《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个好办法。但是《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往生的条件,你要记住,前面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你只做到一向专念,而没有发菩提心;换句话说,你的功夫只有一半,另外一半缺了,那往生就难了。什么叫菩提心?要是依照经论那个名相来解释,很麻烦,许多人听不懂。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得好,容易懂。他怎么说的?我们发一颗真诚求愿往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如来,把现前身心世界那些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这样就能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不是去避难的。这世界灾难太多、太苦了,听说那个地方是极乐,我要到那里去享福,那你就错了;这是个避难的心,是个逃避现实的心,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福的这个念头,你不能往生。为什么?净土大法它不是小乘,阿弥陀佛发的心,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是要普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个个圆成佛道。这个心许许多多诸佛如来都不能相比,这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无上菩提心;他为一切众生,我们为自己,这个心不相应,不相应就不能往生,只能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
那要怎样才能往生?我们的心不是自利,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福,去干什么?去作佛。在这个世间,第一、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没有能力断烦恼。第二、外面五欲六尘诱惑的力量太强,我们没有能力抗拒。在这个世间修行,我们不能成就;所以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希望换一个环境去修行,到那个地方亲近阿弥陀佛,弥陀天天为我讲经说法,还有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帮助阿弥陀佛教导我们,我们容易成就。自己成佛之后,就像阿弥陀佛一样,到十方世界去普度一切苦难众生,是为这个去的,这个条件具足了。你要发这样的心,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这桩事情绝对不是口里说说就算了,口里说说不行,要有真正的心,真正的行持。真正的心行就是只有一个念头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一个念头还利益自己;利益自己就变成了业障,利益众生就变成功德,你们看看,一念之差!这在我们日常生活行为当中,你要做出来;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绝对没有一念是为自己。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随缘而不攀缘,绝对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而把读经、修行,修行是修正我们自己对人对事对物一切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错误的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修行的标准是经典,所以经不读,你标准没有了,你怎么知道哪个想法是对的?哪个想法是错的?你怎么能知道哪个作法是对的?哪个作法是错误的?经教是标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一天八个小时,这是经上讲的,四十九年没有休息,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不能一天不读经,不能一天不听经,不能一天不跟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经教,这个标准要抓住,依照这个标准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我们才能有成就。离开这个标准,我们靠什么修行?所以经教不能不读、不能不在这上下功夫,把这个东西舍弃了,经教舍弃了,其他一切都不是佛法。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起定」十句里头最后一句:
【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
「起定」这一句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理趣」太深了,可以说即使是诸佛如来无量劫的时间来为我们宣讲,都讲不尽的。清凉大师的注解引经据典给我们最好的启示,希望我们在这个启示里面能有所悟入。他引用《般若经》里面讲的,「一切法空,无自性故」,这句我们前面给大家做了一些讨论;接著又说「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一切法无愿,无所愿求故;一切法寂静,永寂灭故;一切法无常,无常性故;一切法无乐,非可乐故;一切法无我,不自在故;一切法无净,离净相故;一切法不可得,推寻其相不可得故」等等,这些都是说「性空理趣」。
般若是真实智慧,有真实智慧观照,也就是用真实智慧来看宇宙人生,你才能见到真相。佛在经上所说的这许多全都是事实真相,佛所讲的这些话与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体验的是恰恰相反,因此我们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这是事实。可是我们要想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要想证得一真法界,对於这些理事又不能不清楚,如果不清楚,你是堕落在无明;「无明」与「一真」不相应,无明不能断烦恼,不能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不能不知道的。如果无需要觉悟,无需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就能够修行证果,释迦牟尼佛何必要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天天来说教?用不著。四十九年从来没有间断的说教,必有用意,必定是需要的,必定是教学不能够缺少的,这些道理我们要多想想。
我这次从韩国、日本访问回来,见到韩国跟日本修「净土」、学「华严」的一些同参道友们,他们知道我这些年来都是在修「净土法门」,最近也在讲《华严经》,他们把我看成真正的同参道友,我们在一起交谈都非常坦诚。在现代,佛教各个宗派,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普遍的现象都是大幅度的衰退。要怎样振兴?这是出家、在家四众同修都非常关心的事情。
我访问京都知恩院,这是净土道场,见到他们的法主中村康隆老和尚,他今年九十七岁,坐在轮椅上跟我们见面,为我们讲开示。他所讲的实在就是我们多年所修学的,想法看法说法完全一致,我们感到非常惊讶。他教给我们修学大乘要把心量拓开,要放下门户之见,不但我们不同宗派四众同学是一家人,不可以自赞毁他,就是连其他宗教,他举出基督教、伊斯兰教里面的圣人,创始的教主。老法师说:「那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我们听了寒毛直竖。「我们要尊敬,要尊重,不能分彼此,真诚的恭敬赞叹,互助合作」,他教我们这些道理,这都是我们常常讲的,也是我们常常做的。我们这次去遇到这位老法师,可以说他给我们做印证,给我们证明,我们这么多年来所修、所学、所做的没有错误,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离开日本的前一天,我们去参观京都的比睿山,这个丛林在日本大家都说它是日本佛教的母亲,日本佛教各个宗派祖师大德都在这个山上修行,离开这个山之后,到各处去弘法,建立了宗派。这个山上修行是以天台为主,进入殿堂,首先看到的是他们供奉的天台祖师「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的旁边是章安尊者、荆溪尊者,这都是中国天台宗的创始的大德,在中国道场见不到了,在日本道场见到,他们供奉的有雕塑的像、有油画像。执事人员为我们说明,往昔日本各宗派的祖师大德在这个山上修行,期限最少的十六年,十六年不下山,这是正确的,他心是定的。告诉我前十年是修学基础的课程,后面六年是专攻,就是以后他所建立的这些宗派:专攻《华严》的就变成华严宗;专攻《法华》的就变成天台宗;专攻「三论」的就变成三论宗;专攻「法相」的就变成唯识宗;前面十年基础课程都是相同的。
唐朝鉴真和尚到日本去,把日本佛教带上了正轨,在那边开三坛大戒,我们去参观了戒坛。鉴真和尚的道场唐招提寺,这个道场多年失修,现在在整修当中,执事人员告诉我们,大概要七年才能全部完工。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日本人为赵朴初老居士做了一个纪念碑,我们看了,我们听了很受感动。
他们问我在澳洲建立净宗学院修学的期限,我告诉他,我们修学期限是九年,这是净宗的。九年的前面两年是基础课程,著重在戒行,如果用儒家讲就是德行的教育。当中有三年是修学我们净土宗基本的课程「五经一论」,后面四年是专攻。我们九年,他们那边讲从前是十六年,这是给我们一个信心。我们今天为什么时间不能再长?现在人心浮气躁没有耐心,如果能在山上住九年就不错了,不敢再要求多,要晓得住在山上他的心是定的。
你看看,我们今天讲这部经,前面大家看到了,华藏世界菩萨、十方云集的菩萨,在「现相品」里面提出了四十个问题,这是大问!普贤菩萨在没有为他解答之前,先入定,「普贤三昧品」,这个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定」能生慧,「慧」能解答问题,做出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修行人心要不定,怎么能办道?怎么能有成就?所以十六年住山,心定了,我们现在要求的是九年住山。我这个九年,儒家「学记」里头有说「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我们取这个意思,九年的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
所以这一次在比睿山听到这个执事跟我们讲解,我对於我这个想法作法,也得到肯定,坚定不移,不发长远心,道业决定不能成就。我要求同学们,首先要要求自己,我自己不能带头做个样子,要求别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自己将来在图文巴山上至少也要住满九年,九年不下山,不是这样怎么能有成就!一切世缘统统要放下,我们才能入「理趣」,一切法的理趣。
「三昧」是正受,「三昧」是定,经上讲的这个话很难懂,「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什么叫离众相?众相是众缘。佛随顺世间一般人的知见,世俗知见说众缘和合而生起,随顺众生说的,这个说法我们听了能接受、能懂,感觉得佛说得没错,所以佛讲因缘生法。因缘非常复杂,佛把复杂的因缘归纳为四大类,「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是经论上常讲的。这四种缘到底有没有?还是前面讲的一句话「事有理无,相有性无」。所以《中观论》上佛才讲真话,「诸法不自生」,这一切诸法自己不能生自己;「亦不从他生」,也不是从因缘生的;第三句讲「不共不无因」,也不是自缘共生的,也不是没有原因生的;后头总结「是故说无生」。
我这样解释这四句话,大家听了依然不懂,那是真的不懂。为什么?这个话的意思太深了,你要果然搞清楚搞明白,那恭喜你,你就证菩萨果位。什么菩萨?阿惟越致菩萨,这是《弥陀经》、《无量寿经》上都讲的。什么叫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生忍菩萨」,或者直接翻译过来的是「不退转菩萨」。「无生忍」在《仁王经》里面是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无生忍,九地是上品无生忍。《中观论》这一偈你彻底明白了,你是「无生忍」位的摩诃萨,不是普通人。所以我们今天读这个经文,看到古人的注解,不能契入境界,当然的。
那你要问,我们有没有办法契入境界?我的答覆是肯定的,有!什么办法?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契入了。我们今天听,听不懂,无法体会,就是因为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不是别的原因。一天到晚打妄想,晚上睡觉都不老实,怎么睡觉不老实?睡觉会作梦,梦是妄想。由此可知,妄想日夜不间断,这怎么得了。从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就晓得自己业障是多么深重。
有些同学知道业障深重,来问我有什么方法帮助他消业障?他问得很好,意思也很诚恳,真正希望消除自己业障。方法多!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就是方法,门是门径,都是消业障的,只要业障能消除,哪个方法都好。所以佛在《金刚般若经》上才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有法门都是帮助你消业障。可是事实上与这个说法适得其反,我们今天修学法门,不但消除不了业障,还增长业障。这是一回什么事情?
譬如我们念佛人,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来消业障,自己以为我念佛这个法门是所有一切法门最好的、最殊胜的,别的法门都不如我;赞叹自己,毁谤别人,造业了,不但业障没有消除,业障增加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对於教理不通!自己学得愈多愈觉得自己了不起,愈瞧不起别人,贡高我慢的心天天在增长,这怎么得了,原因在此地。
看看《华严经》,《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这些人每个人所修学的法门不相同,但是他怎样跟大家相处?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个对了。你看看他们接待善财童子所说的话,「无量法门我只懂得一个,其他的那些善知识都比我高明,你要想求无上道,你去亲近他们。」这是真正通达明白人所讲的话。
不但对於佛法不同法门的宗派,不同宗派修学的这些学人,一体尊敬、称赞、供养没有分别。即使对於其他宗教,耶稣教、天主教里面的上帝、圣母、耶稣,在我们心目当中,那都是如来,都是菩萨摩诃萨,我们对他们像对佛、对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一样的恭敬、赞叹、供养,如果有一丝毫轻慢心、贡高的心,我们自己在造罪业。这个道理谁懂?觉悟的人懂,通达的人懂;没有觉悟、不通达的,他不懂,自以为是。所以不但学佛我们要学通,这一门通了之后门门都通,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了,通了就都平等,然后才能够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六和敬里面第一条「见和同解」,就是门门都通,「平等对待」,后面的五条是「和睦相处」,头一条通了之后平等对待;头一条是理趣,理上和了,事上没有问题了。说来说去说到了根源,我们自己对於经教没有学好,学得不够深入,学得不通;果然学好,果然学通了,古大德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通;我们佛教通了,世间所有一切宗教就都通了。到通才能解决问题,不通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众生的问题,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自己什么问题?六道轮回的问题,这个事情麻烦,不学怎么行。
《华严》是佛法里头根本的教科书,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学的概要,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说法,它是「佛学概要」或者是「佛法概要」,说佛法比佛学意思更深、更圆满。佛法概要是《华严经》,一切经都是《华严》的注解,都是《华严》的说明。「净土法门」谁提倡的?谁教导我们的?《华严经》提倡的,《华严》教导我们的,这部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还能错得了吗!所以不通《华严》,你怎么会懂净土?你要真正懂净土,你就不能不读《华严》。不仅净宗如是,任何一个法门,这是概论,必修课程,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要修学的概论,「佛法概论」。我们这样看法就没有看错了。清凉、李长者给我们做注解,注解就等於现在人讲的导读,经文太深我们读不懂,这些祖师大德很慈悲,担任释迦牟尼佛的助教,来帮助我们,来指导我们如何学习。
这段讲的是「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下面讲「一切法无愿,无所求故」,这才真正能称性。那我们现在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要发愿求生净土,怎么能说无愿?「无愿」我们就不能往生,对的!我们现在是要发愿求生净土,我们生到西方净土是生什么净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为什么?我们有愿,我们有求、有愿。诸位一定要有求,一定要有愿,净土法门三个条件「信、愿、行」,少一个你就不能往生。「无愿无求」那是什么境界?「常寂光净土」。
佛这些话不是对我们初学人说的,这个意思一定要懂,那是对法身菩萨说的。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阿弥陀佛为我们说法,会把我们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从「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从「方便土」提升到「实报土」,从「实报土」提升到「寂光土」,不能躐等,按部就班,这个方法很可靠,所以古人讲快速稳当,我们取这个法门。《般若经》上讲得太高、讲得太玄,我们恭敬听闻,听懂很好,听不懂也好,都不要放在心上。知道佛有这样说法,但是不是我现前境界,将来我会契入境界的,但是这不是我们现前境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好!
但是有一桩事情我们不能够不知道,就是清凉大师在此地讲了一句重要的话,「然第一义,湛然常住,当知即是此如来藏」,这句话重要。什么是第一义?什么是第二义?第一义就是在你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没有分别执著的时候,这个时候叫第一义;才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落到第二、第三,所以说第一义湛然常住,第二义无常。经上常讲「诸法无常」,那是从第二义上说的,第一义是「真常」。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那是第一义,不但凡夫没有,二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没有。如果你证得第一义,实际上第一义在我们现前这一品经里面就是「普贤三昧」,入这个境界,自自然然是一真法界里面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已经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是真正的圣人、我们心目当中的大圣,不是小圣;小圣一般是对十法界讲的,对四圣法界,这是小圣,一真法界是大圣。
佛说「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这个意思我们要懂。普贤菩萨、阿弥陀佛有没有形相?应身有形相,化身有形相,报身是亦有亦无,法身没有形相,没有形相遍一切处,所以说「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什么是普贤菩萨?大乘经上常说,「佛以法为身」。普贤菩萨之法,世尊在本经给我们归纳十条:「礼敬诸佛」,礼敬周遍法界;「称赞如来」,称赞周遍法界;「广修供养」,供养周遍法界;「忏除业障」,忏悔法周遍法界,那是普贤菩萨自体。我们有没有?有!我的心要跟普贤菩萨的心相应,我的礼敬也周遍法界,我的称赞也周遍法界。什么是文殊菩萨?文殊跟普贤不二,也是以法为身,文殊菩萨的法是「十波罗蜜」:布施周遍法界,持戒周遍法界,忍辱周遍法界,一直到「方便、愿、力、智」波罗蜜无不周遍法界,那叫文殊菩萨自体遍故。由此可知,文殊、普贤是自不是他,自性文殊、自性普贤跟他文殊、他普贤不一不异;不是一,但也不是二。诸位从这里面细心去参究,然后下面这几句你自然就懂了,「一切众生皆金刚藏,以金刚藏所灌洒故」,只要前面第一句意思懂了,后面就都懂了。
「一切众生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语转故」,这句话我略略的提一提。《三字经》上开端那几句话很重要,「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是真心、是性德;「性相近,习相远」,性德是一样的,但是习性把我们跟性德的距离拉远了。「苟不教,性乃迁」,教育重要,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最大的恩惠就是教学,佛菩萨教导我们,「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专才能守法,心才是定的,才生智慧,智慧才能真正断烦恼,才能解决问题。这几句话跟佛法完全相应,我们应当牢牢的记住,依教奉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起定」最后一句:
【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
这是起定十句里面最后的一句,在别显当中这九句,前面八句都是讲的事,每一句显示一类的修行的这些事相。而这一句是总括前面所说的道理、趣向,所以经文上有「一切」。『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从这个地方他起定。这句话意思很深,清凉大师注解得相当丰富。他一开头就引《大般若经》里面的几句话说:「诸法皆空,无生无灭,无自性性,离一切相,不可愿求,然第一义,湛然常住,当知即是此如来藏。」《般若经》上这段话的意思确实是很深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大师在《钞》里面唯恐我们对於这段经文很难体会,所以他详细给我们说出,这段经文是在第五百七十八卷。我们知道《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这句经文是出在第五百七十八卷,五百七十八卷是世尊在他化自在天为诸位大菩萨们说的。当然说的话很多,文也很长,这个地方只举出重要的几句开示来为我们说,讲「一切法空」,「诸法皆空」。
如果我们这部经要是从头一直听下来的,我想对於经里面的这些开示并不难体会,前面也说得不少了。一切法为什么是空的?实实在在讲,《大般若》六百卷是世尊在方等之后二十二年所说,我总结这六百卷经,佛到底为我们宣说什么?我在经上得到了九个字,这九个字就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一切诸法,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在相上讲,无所有;在体上讲,毕竟空;在作用上讲,不可得,这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这个意思甚深甚深,很难懂得。
世尊在经上跟菩萨说,他说:「一切法空,无自性故。」这个自性,性作「自体」讲;也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因缘所生没有自性。所以学佛的同学很多人都熟悉,所谓是「缘起性空」,这一切法是怎么来的?因缘所生的,叫缘起。有没有自性?没有自性。譬如我们随便拈一个,举一个例子,这个大家看到,我们叫它做毛巾,这是一条毛巾,这是一法,毛巾是一法。它有没有自体?它没有。我们把线头找出来,把它抽出来一条,拉直了,它是一条线,是一条线织起来的;换句话说,这毛巾的体是线。再看看那条线,线也是一法,线有没有体?线再仔细一观察,它是棉,是棉线,棉线把它纺织成的,棉花纺织成一条线,这个线的体是棉花。这条线因缘所生,缘是棉花。棉花再一分析,现在科学善於分析,这一分析就变成分子,分子再一分析就变成原子,原子再一分析就变成电子,再分析就变成粒子,分到最后没有了。这个毛巾,你就晓得没有自性,所以说「当体皆空」。
上上根人看到这一法,就晓得「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上根利智的人一接触就明了;中下根人不行,看不出来,那得要仔细的再分析,叫「分析空」。这一分析之后,明白了,它确确实实是没有自性,它是因缘聚合现的这个现象,所以「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有跟无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是最难懂的地方。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能够契入佛所证的境界?就是坚固的执著「有」跟「无」是对立的,有不是无,无不是有,所以历劫修行而不能够入门。用我们平常一句话来说,就是历劫修行都没有看破,没有看破,他怎么能放下?放下,不是放下事,也不是放下理。那到底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对了。理、事为什么无须放下?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讲得好,「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於是讲放下的不是说理,也不是说事,也不是说理事,也不是说事事。放下,实在是讲妄想分别执著。
何以故?佛在本经「出现品」里头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我常常在讲席里面讲的,我们自性本来具足三种圆满:第一个是智慧圆满,真的是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我们一般佛法里面讲十方三世,无所不知,这是圆满的智慧。现在为什么变成无知?本来有圆满的能力,万德万能,也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种种,你没有一样不会,你样样都会,现在为什么变成不会?能力失掉了!自性本来具足圆满的相好,佛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随顺此方凡夫所说的,而实际上是大乘经上所讲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才是真的,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现在的相好在哪里?相好也没有了。我们现在这个相是丑陋之相、不净之相。智慧、能力、相好为什么会失掉?佛也是一句话说破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病根,就是凡夫跟佛不一样的地方,佛一句话说破了。
佛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示现的是「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凡夫跟佛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因为凡夫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本性里面本具的三个圆满不能现前,就这么回事情。佛眼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佛看一切众生自性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完全平等。非常可惜,现在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本来平等变成了不平等;本来叫一真法界,现在变成了十法界。十法界是佛为众生说法方便而说的,跟诸位说,不是真实说,是方便说,真实说是无量无边的法界。我们佛家讲「法界」,世间科学家讲「不同维次的空间」。科学家讲宇宙之间不同维次是无限的,佛法讲是无量的,无限跟无量是一个意思。无量的法界是怎么产生的?是从妄想分别执著而生,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所以法界就无量无边。这桩事情佛在大乘经里面还有一个说法,「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无量无边,心里头的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妄想分别执著是「能变」,一切法就是一切不同维次空间是「所变」,能变的无量无边,所变的当然也是无量无边,就这么回事情,这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
所以修行人修什么?诸菩萨、声闻缘觉菩萨,尤其是高等的菩萨,我们讲「摩诃萨」,他们修的是什么?给诸位说,除妄想分别执著而已。妄想,大乘经里面也叫它做「无明烦恼」;分别,也叫它做「尘沙烦恼」;执著又名「见思烦恼」,这是我们普通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的,这三大类的烦恼。《华严经》上说的是妄想执著,我们把佛这两种说法合起来看就很清楚、很明白。到底要怎么修法?经教里面讲了很多,我们讲席也讲了不少,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刚才讲过,事没有妨碍,理也没有妨碍,性相都没有妨碍,所以佛在经上跟我们讲过,「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世间的事可以做没问题,但是不能有世间意。什么是世间意?妄想分别执著是「世间意」,你有这些东西,你就错了。为什么?这些东西本来没有。给你说,性上没有,相上也没有;事上没有,理上也没有。没有的东西,你要把它变成有,岂不是大错特错吗?没有的东西,佛叫「妄」,所以你看那个想叫「妄想」,妄就不是真的,你要把它放下。
现在这个社会、世间,大家都晓得是乱世,不但是乱世,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大乱之世。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修行,要想修行有成就,真的不是容易事情!比过去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们修行证果要难上很多倍,这是事实,很不容易修行证果。如果你真的修行证了果,你的成就超过过去那些声闻缘觉菩萨,也超过他们很多,这个道理不难懂。我相信中上根性的人都能够体会得到,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导大家要看破、要放下。
「看得破,放得下」是我在学佛最初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那时候我二十六岁。什么叫看破?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叫做「看破」。当然《般若经》上所说的句句话都是。诸位同学念得最熟的大概是《般若心经》,很好!《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纲领。你们想想经上讲的「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他能够观察、能够观见,「五蕴」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五蕴皆空」,我前面讲了,「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度一切苦厄」!观照五蕴皆空是「看破」,度一切苦厄是「放下」。什么是苦厄?厄是灾难,什么是苦?什么是灾难?妄想分别执著是苦、是灾难,放下了。
接著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跟这段经文,清凉大师所引《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八卷里面的经文是一样的意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说出来了,后面讲十二处十八界,你只要懂得这五蕴的真相,后头就不必多说了。讲一个色、讲一个空,色是相、是事;空是讲的性、是讲的理。这四句话反覆去念念,「色即是空,相就是性;空不异色,理就是事」。所以从性上、从相上、从事上、从理上,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给我们讲「无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在哪里?碍在你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把色跟空对立,性相对立,理事对立,这一对立就有麻烦,你不知道它是圆融的。性在哪里?性在相里头;相在哪里?相在性里头。事在哪里?事在理中,理在事中,它是浑融周遍!
这个境界实在讲,佛在《华严经》上才说得透彻、才说得分明,让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真正在佛的教导当中大彻大悟,如同大梦一下醒过来,这一醒过来,入佛法界,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生活是什么样子?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那就是如来生活的样子。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为我们所示现的是菩萨、缘觉、声闻生活的样子。我们有没有看出来、有没有体会得到?你没有看出来,你没有体会到,你当然没有办法学习!什么时候你看出来了,你体会到了,你就会跟他们过同样的生活,那个生活是大圆满!这个大圆满就是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
前面两种圆满我们放在一边不谈,我们谈「相好的圆满」。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过的生活,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们听到之后,这个生活太苦了。佛为什么过这么苦的生活?这种生活,那我不要学佛了,我学佛学到最后成佛要过这么苦的生活,我学它干什么?为什么大众又赞叹佛为二足尊?「二」是说什么?智慧、福德;「足」是圆满,智慧圆满、福德圆满。世出世间讲到智慧、福德,佛是第一,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不但人间没得比,天上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这是娑婆世界里福报最大的,比不上佛。佛过的什么生活?佛过的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我们很难理解,真的。因为你的心里头有个结,这个结没有解开,你没有办法懂得。为什么?你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相对的世界是苦跟乐对立的。觉悟的人是阿罗汉以上,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觉悟的人。觉悟的人离开了相对的空间,把相对空间放下了,你不懂这个境界。这一放下,苦乐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理事是一,苦乐是一,生死涅盘是一,这个很难懂!所以这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那是真乐!所以真乐我们凡夫不懂,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体会,凡夫不知道诸佛如来的境界。希望大家对大乘经教要深入,你才真正能觉悟!我们一生说实实在在的话,真正能契入佛境界的人并不多。
从历史上来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不多。禅宗说「大彻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我们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各个宗派典籍里面名词术语不相同,实际上讲的是一桩事。一桩事佛何以说这么多名字?这是佛教学说法的善巧,教我们对於言说、名词不要执著,懂得意思最重要,名词术语并不重要!如其不能,我们的根性实在太钝,烦恼业障习气太重没有办法觉悟,这时候怎么办?「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个好办法!
《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个好办法。但是《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往生的条件,你要记住,前面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你只做到一向专念,而没有发菩提心;换句话说,你的功夫只有一半,另外一半缺了,那往生就难了。什么叫菩提心?要是依照经论那个名相来解释,很麻烦,许多人听不懂。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得好,容易懂。他怎么说的?我们发一颗真诚求愿往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如来,把现前身心世界那些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这样就能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不是去避难的。这世界灾难太多、太苦了,听说那个地方是极乐,我要到那里去享福,那你就错了;这是个避难的心,是个逃避现实的心,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福的这个念头,你不能往生。为什么?净土大法它不是小乘,阿弥陀佛发的心,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是要普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个个圆成佛道。这个心许许多多诸佛如来都不能相比,这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无上菩提心;他为一切众生,我们为自己,这个心不相应,不相应就不能往生,只能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
那要怎样才能往生?我们的心不是自利,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福,去干什么?去作佛。在这个世间,第一、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没有能力断烦恼。第二、外面五欲六尘诱惑的力量太强,我们没有能力抗拒。在这个世间修行,我们不能成就;所以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希望换一个环境去修行,到那个地方亲近阿弥陀佛,弥陀天天为我讲经说法,还有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帮助阿弥陀佛教导我们,我们容易成就。自己成佛之后,就像阿弥陀佛一样,到十方世界去普度一切苦难众生,是为这个去的,这个条件具足了。你要发这样的心,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这桩事情绝对不是口里说说就算了,口里说说不行,要有真正的心,真正的行持。真正的心行就是只有一个念头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一个念头还利益自己;利益自己就变成了业障,利益众生就变成功德,你们看看,一念之差!这在我们日常生活行为当中,你要做出来;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绝对没有一念是为自己。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随缘而不攀缘,绝对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而把读经、修行,修行是修正我们自己对人对事对物一切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错误的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修行的标准是经典,所以经不读,你标准没有了,你怎么知道哪个想法是对的?哪个想法是错的?你怎么能知道哪个作法是对的?哪个作法是错误的?经教是标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一天八个小时,这是经上讲的,四十九年没有休息,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不能一天不读经,不能一天不听经,不能一天不跟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经教,这个标准要抓住,依照这个标准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我们才能有成就。离开这个标准,我们靠什么修行?所以经教不能不读、不能不在这上下功夫,把这个东西舍弃了,经教舍弃了,其他一切都不是佛法。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起定」十句里头最后一句:
【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
「起定」这一句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理趣」太深了,可以说即使是诸佛如来无量劫的时间来为我们宣讲,都讲不尽的。清凉大师的注解引经据典给我们最好的启示,希望我们在这个启示里面能有所悟入。他引用《般若经》里面讲的,「一切法空,无自性故」,这句我们前面给大家做了一些讨论;接著又说「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一切法无愿,无所愿求故;一切法寂静,永寂灭故;一切法无常,无常性故;一切法无乐,非可乐故;一切法无我,不自在故;一切法无净,离净相故;一切法不可得,推寻其相不可得故」等等,这些都是说「性空理趣」。
般若是真实智慧,有真实智慧观照,也就是用真实智慧来看宇宙人生,你才能见到真相。佛在经上所说的这许多全都是事实真相,佛所讲的这些话与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体验的是恰恰相反,因此我们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这是事实。可是我们要想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要想证得一真法界,对於这些理事又不能不清楚,如果不清楚,你是堕落在无明;「无明」与「一真」不相应,无明不能断烦恼,不能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不能不知道的。如果无需要觉悟,无需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就能够修行证果,释迦牟尼佛何必要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天天来说教?用不著。四十九年从来没有间断的说教,必有用意,必定是需要的,必定是教学不能够缺少的,这些道理我们要多想想。
我这次从韩国、日本访问回来,见到韩国跟日本修「净土」、学「华严」的一些同参道友们,他们知道我这些年来都是在修「净土法门」,最近也在讲《华严经》,他们把我看成真正的同参道友,我们在一起交谈都非常坦诚。在现代,佛教各个宗派,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普遍的现象都是大幅度的衰退。要怎样振兴?这是出家、在家四众同修都非常关心的事情。
我访问京都知恩院,这是净土道场,见到他们的法主中村康隆老和尚,他今年九十七岁,坐在轮椅上跟我们见面,为我们讲开示。他所讲的实在就是我们多年所修学的,想法看法说法完全一致,我们感到非常惊讶。他教给我们修学大乘要把心量拓开,要放下门户之见,不但我们不同宗派四众同学是一家人,不可以自赞毁他,就是连其他宗教,他举出基督教、伊斯兰教里面的圣人,创始的教主。老法师说:「那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我们听了寒毛直竖。「我们要尊敬,要尊重,不能分彼此,真诚的恭敬赞叹,互助合作」,他教我们这些道理,这都是我们常常讲的,也是我们常常做的。我们这次去遇到这位老法师,可以说他给我们做印证,给我们证明,我们这么多年来所修、所学、所做的没有错误,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离开日本的前一天,我们去参观京都的比睿山,这个丛林在日本大家都说它是日本佛教的母亲,日本佛教各个宗派祖师大德都在这个山上修行,离开这个山之后,到各处去弘法,建立了宗派。这个山上修行是以天台为主,进入殿堂,首先看到的是他们供奉的天台祖师「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的旁边是章安尊者、荆溪尊者,这都是中国天台宗的创始的大德,在中国道场见不到了,在日本道场见到,他们供奉的有雕塑的像、有油画像。执事人员为我们说明,往昔日本各宗派的祖师大德在这个山上修行,期限最少的十六年,十六年不下山,这是正确的,他心是定的。告诉我前十年是修学基础的课程,后面六年是专攻,就是以后他所建立的这些宗派:专攻《华严》的就变成华严宗;专攻《法华》的就变成天台宗;专攻「三论」的就变成三论宗;专攻「法相」的就变成唯识宗;前面十年基础课程都是相同的。
唐朝鉴真和尚到日本去,把日本佛教带上了正轨,在那边开三坛大戒,我们去参观了戒坛。鉴真和尚的道场唐招提寺,这个道场多年失修,现在在整修当中,执事人员告诉我们,大概要七年才能全部完工。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日本人为赵朴初老居士做了一个纪念碑,我们看了,我们听了很受感动。
他们问我在澳洲建立净宗学院修学的期限,我告诉他,我们修学期限是九年,这是净宗的。九年的前面两年是基础课程,著重在戒行,如果用儒家讲就是德行的教育。当中有三年是修学我们净土宗基本的课程「五经一论」,后面四年是专攻。我们九年,他们那边讲从前是十六年,这是给我们一个信心。我们今天为什么时间不能再长?现在人心浮气躁没有耐心,如果能在山上住九年就不错了,不敢再要求多,要晓得住在山上他的心是定的。
你看看,我们今天讲这部经,前面大家看到了,华藏世界菩萨、十方云集的菩萨,在「现相品」里面提出了四十个问题,这是大问!普贤菩萨在没有为他解答之前,先入定,「普贤三昧品」,这个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定」能生慧,「慧」能解答问题,做出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修行人心要不定,怎么能办道?怎么能有成就?所以十六年住山,心定了,我们现在要求的是九年住山。我这个九年,儒家「学记」里头有说「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我们取这个意思,九年的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
所以这一次在比睿山听到这个执事跟我们讲解,我对於我这个想法作法,也得到肯定,坚定不移,不发长远心,道业决定不能成就。我要求同学们,首先要要求自己,我自己不能带头做个样子,要求别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自己将来在图文巴山上至少也要住满九年,九年不下山,不是这样怎么能有成就!一切世缘统统要放下,我们才能入「理趣」,一切法的理趣。
「三昧」是正受,「三昧」是定,经上讲的这个话很难懂,「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什么叫离众相?众相是众缘。佛随顺世间一般人的知见,世俗知见说众缘和合而生起,随顺众生说的,这个说法我们听了能接受、能懂,感觉得佛说得没错,所以佛讲因缘生法。因缘非常复杂,佛把复杂的因缘归纳为四大类,「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是经论上常讲的。这四种缘到底有没有?还是前面讲的一句话「事有理无,相有性无」。所以《中观论》上佛才讲真话,「诸法不自生」,这一切诸法自己不能生自己;「亦不从他生」,也不是从因缘生的;第三句讲「不共不无因」,也不是自缘共生的,也不是没有原因生的;后头总结「是故说无生」。
我这样解释这四句话,大家听了依然不懂,那是真的不懂。为什么?这个话的意思太深了,你要果然搞清楚搞明白,那恭喜你,你就证菩萨果位。什么菩萨?阿惟越致菩萨,这是《弥陀经》、《无量寿经》上都讲的。什么叫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生忍菩萨」,或者直接翻译过来的是「不退转菩萨」。「无生忍」在《仁王经》里面是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无生忍,九地是上品无生忍。《中观论》这一偈你彻底明白了,你是「无生忍」位的摩诃萨,不是普通人。所以我们今天读这个经文,看到古人的注解,不能契入境界,当然的。
那你要问,我们有没有办法契入境界?我的答覆是肯定的,有!什么办法?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契入了。我们今天听,听不懂,无法体会,就是因为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不是别的原因。一天到晚打妄想,晚上睡觉都不老实,怎么睡觉不老实?睡觉会作梦,梦是妄想。由此可知,妄想日夜不间断,这怎么得了。从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就晓得自己业障是多么深重。
有些同学知道业障深重,来问我有什么方法帮助他消业障?他问得很好,意思也很诚恳,真正希望消除自己业障。方法多!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就是方法,门是门径,都是消业障的,只要业障能消除,哪个方法都好。所以佛在《金刚般若经》上才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有法门都是帮助你消业障。可是事实上与这个说法适得其反,我们今天修学法门,不但消除不了业障,还增长业障。这是一回什么事情?
譬如我们念佛人,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来消业障,自己以为我念佛这个法门是所有一切法门最好的、最殊胜的,别的法门都不如我;赞叹自己,毁谤别人,造业了,不但业障没有消除,业障增加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对於教理不通!自己学得愈多愈觉得自己了不起,愈瞧不起别人,贡高我慢的心天天在增长,这怎么得了,原因在此地。
看看《华严经》,《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这些人每个人所修学的法门不相同,但是他怎样跟大家相处?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个对了。你看看他们接待善财童子所说的话,「无量法门我只懂得一个,其他的那些善知识都比我高明,你要想求无上道,你去亲近他们。」这是真正通达明白人所讲的话。
不但对於佛法不同法门的宗派,不同宗派修学的这些学人,一体尊敬、称赞、供养没有分别。即使对於其他宗教,耶稣教、天主教里面的上帝、圣母、耶稣,在我们心目当中,那都是如来,都是菩萨摩诃萨,我们对他们像对佛、对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一样的恭敬、赞叹、供养,如果有一丝毫轻慢心、贡高的心,我们自己在造罪业。这个道理谁懂?觉悟的人懂,通达的人懂;没有觉悟、不通达的,他不懂,自以为是。所以不但学佛我们要学通,这一门通了之后门门都通,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了,通了就都平等,然后才能够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六和敬里面第一条「见和同解」,就是门门都通,「平等对待」,后面的五条是「和睦相处」,头一条通了之后平等对待;头一条是理趣,理上和了,事上没有问题了。说来说去说到了根源,我们自己对於经教没有学好,学得不够深入,学得不通;果然学好,果然学通了,古大德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通;我们佛教通了,世间所有一切宗教就都通了。到通才能解决问题,不通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众生的问题,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自己什么问题?六道轮回的问题,这个事情麻烦,不学怎么行。
《华严》是佛法里头根本的教科书,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学的概要,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说法,它是「佛学概要」或者是「佛法概要」,说佛法比佛学意思更深、更圆满。佛法概要是《华严经》,一切经都是《华严》的注解,都是《华严》的说明。「净土法门」谁提倡的?谁教导我们的?《华严经》提倡的,《华严》教导我们的,这部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还能错得了吗!所以不通《华严》,你怎么会懂净土?你要真正懂净土,你就不能不读《华严》。不仅净宗如是,任何一个法门,这是概论,必修课程,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要修学的概论,「佛法概论」。我们这样看法就没有看错了。清凉、李长者给我们做注解,注解就等於现在人讲的导读,经文太深我们读不懂,这些祖师大德很慈悲,担任释迦牟尼佛的助教,来帮助我们,来指导我们如何学习。
这段讲的是「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下面讲「一切法无愿,无所求故」,这才真正能称性。那我们现在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要发愿求生净土,怎么能说无愿?「无愿」我们就不能往生,对的!我们现在是要发愿求生净土,我们生到西方净土是生什么净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为什么?我们有愿,我们有求、有愿。诸位一定要有求,一定要有愿,净土法门三个条件「信、愿、行」,少一个你就不能往生。「无愿无求」那是什么境界?「常寂光净土」。
佛这些话不是对我们初学人说的,这个意思一定要懂,那是对法身菩萨说的。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阿弥陀佛为我们说法,会把我们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从「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从「方便土」提升到「实报土」,从「实报土」提升到「寂光土」,不能躐等,按部就班,这个方法很可靠,所以古人讲快速稳当,我们取这个法门。《般若经》上讲得太高、讲得太玄,我们恭敬听闻,听懂很好,听不懂也好,都不要放在心上。知道佛有这样说法,但是不是我现前境界,将来我会契入境界的,但是这不是我们现前境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好!
但是有一桩事情我们不能够不知道,就是清凉大师在此地讲了一句重要的话,「然第一义,湛然常住,当知即是此如来藏」,这句话重要。什么是第一义?什么是第二义?第一义就是在你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没有分别执著的时候,这个时候叫第一义;才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落到第二、第三,所以说第一义湛然常住,第二义无常。经上常讲「诸法无常」,那是从第二义上说的,第一义是「真常」。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那是第一义,不但凡夫没有,二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没有。如果你证得第一义,实际上第一义在我们现前这一品经里面就是「普贤三昧」,入这个境界,自自然然是一真法界里面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已经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是真正的圣人、我们心目当中的大圣,不是小圣;小圣一般是对十法界讲的,对四圣法界,这是小圣,一真法界是大圣。
佛说「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这个意思我们要懂。普贤菩萨、阿弥陀佛有没有形相?应身有形相,化身有形相,报身是亦有亦无,法身没有形相,没有形相遍一切处,所以说「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什么是普贤菩萨?大乘经上常说,「佛以法为身」。普贤菩萨之法,世尊在本经给我们归纳十条:「礼敬诸佛」,礼敬周遍法界;「称赞如来」,称赞周遍法界;「广修供养」,供养周遍法界;「忏除业障」,忏悔法周遍法界,那是普贤菩萨自体。我们有没有?有!我的心要跟普贤菩萨的心相应,我的礼敬也周遍法界,我的称赞也周遍法界。什么是文殊菩萨?文殊跟普贤不二,也是以法为身,文殊菩萨的法是「十波罗蜜」:布施周遍法界,持戒周遍法界,忍辱周遍法界,一直到「方便、愿、力、智」波罗蜜无不周遍法界,那叫文殊菩萨自体遍故。由此可知,文殊、普贤是自不是他,自性文殊、自性普贤跟他文殊、他普贤不一不异;不是一,但也不是二。诸位从这里面细心去参究,然后下面这几句你自然就懂了,「一切众生皆金刚藏,以金刚藏所灌洒故」,只要前面第一句意思懂了,后面就都懂了。
「一切众生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语转故」,这句话我略略的提一提。《三字经》上开端那几句话很重要,「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是真心、是性德;「性相近,习相远」,性德是一样的,但是习性把我们跟性德的距离拉远了。「苟不教,性乃迁」,教育重要,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最大的恩惠就是教学,佛菩萨教导我们,「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专才能守法,心才是定的,才生智慧,智慧才能真正断烦恼,才能解决问题。这几句话跟佛法完全相应,我们应当牢牢的记住,依教奉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